科研培训范文

时间:2023-09-26 18:29:45

科研培训

科研培训篇1

一、培训转变了科研意识

通过进行相关培训,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了解了科研与教研的关系,让科研深入到教研当中,真正为教研服务。在教研中体现科研的理念和研究途径与方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解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培训,教师不再将材料的积累作为工作任务来完成,而是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进行科研反思,教学案例,教学随笔等相关素材的积累,并随时和组内教师进行交流和思想互换,使课题的开展更具实效性。

二、学习提高了科研能力:

1、加强学习团队建设,本学期初仍然继续以学习小组形式组织教师学习。围绕课题“课堂预设与生成有效性探究”的课题开展各项理论与业务的专题学习,并以学习团队形式作经验交流。

2、以校本学习为起点,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进行了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学习。同时结合学生特点和家长学校的反馈信息,调整校本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使得课堂教学更加丰富,

3、科研骨干教师发挥了相应的的优势,起到了课题研究的引领作用,在组内带动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共同研讨,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针对教师科研开展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及时进行小结,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4、在集体备课中继续坚持先学习再备课的做法,组内成员轮流组织学习内容与全组教师进行经验、成果或信息的交流。

三、科研工作收到的成效

1、学校成立了“青研会”,自主形成学习和探讨的氛围,围绕课题开展各项研究工作,并定期进行交流和汇报。

2、完成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训和展示——板书、板画设计

3、共上交科研论文和科研成果数十篇。

4、形成了教师教学案例反思集。

5、开展了“绿洲杯”课堂教学大赛。

6、进行了两节课题研究课汇报。

7、各学年展出具有代表性的墙报。

8、各学年开展专项技能测试。

科研培训篇2

关键词:继续教育;培训;科研机构;课题组长;胜任力

中图分类号:G726.82 文献标识码:A

课题制是指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确立科学研究课题,并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来进行课题的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研管理制度。课题制逐渐成为我国科研计划运行、组织和管理的基本模式。虽然因科研课题立项的主体、科研任务性质、科研任务量等不同,使课题组的规模、组成形式和管理方式不尽相同,但课题组长在课题组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课题组长培训的必要性

课题组长培训的必要性是由课题组长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依托单位、课题组以及课题组长自身对其综合能力提升需求两个方面决定的。

(一)课题组长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课题组长是课题负责人与领导者,负责科研课题从项目申请、论证、组织实施、成果申报、科技推广等全过程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协调,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科研课题的实施过程管理与一般的工业项目管理类似,但从管理角度来说有很大的特殊性。科学研究是一项高度复杂的探索性任务,具有典型的一次性和独特性,没有可以照搬的先例,并且课题在时间上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在科研任务的时间内,课题研究的成果具有不可挽回性,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风险。

在课题组中,科研人员开展研究的特点是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合作,人员管理与一般的项目管理也不相同。科研课题通常需要数人、数十人甚至数百人的合作参与才能顺利进行,课题组长要合理选择课题组成员,并根据各个成员的特长确定任务和分工,确定责任和权利,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率。课题组长要根据课题人员构成情况、课题经费的拨付情况等因素,对课题实施做出规划和决策,对研究进程进行时间管理,合理安排研究经费预算。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长需要随时消除课题组内各种不和谐因素,帮助课题组成员熟悉科研背景及现状、学习并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解决科研关键与难点。另外,课题组长还要和课题的关系人进行沟通协调,为课题组争取更充足的资源与更好的科研环境。

(二)依托单位、课题组和课题组长对培训的需求

每个科研课题都有明确的依托单位,依托单位为课题提供任务书或课题合同中确立的支持条件。在科研实践中,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都有很多的课题,是科研课题主要的依托单位。如何使课题组长更好地开展工作,除提供各种条件支持以外,帮助课题组长提升综合能力,为其提供必要的培训,是依托单位必须考虑的问题。从科研组织的发展来说,为课题组长提供培训,也是造就科技领军人才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课题组长必须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要一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成为领导科研进程,实施团队管理,协调内外关系的多面手。课题组长在课题组成立时,可能仅是学术带头人,管理课题组的能力有所欠缺。课题组长自身的角色认知,领导力的提升,管理能力的加强都要求课题组长必须加强这些知识的学习。

二、课题组长培训内容设计思路

(一)做好培训内容的需求分析

课题组长培训的需求分析要围绕培训目标,通过对依托单位、课题组成员、课题组长以及课题委托单位的调研,综合运用各种分析工作来进行。培训需求分析要找出哪些是课题组长需要提升的要素,这些要素中哪些是能够通过培训提升的,并且培训是提升这些要素的最佳方式。

课题组长培训需求获取可通过两个途径,即对特殊情况的调研和对普遍情况的分析。特殊情况的调研是针对具体的课题组长培训项目,对培训对象的依托单位、课题组成员、课题组长本人等开展的调研。通过调研,了解组织和个人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普遍情况分析是指培训项目设计者和组织者,对课题组长能力需求的普遍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普遍情况的分析和特殊情况调研的比对,发现调研中的盲点。这种盲点包括调研不全面没有掌握的情况,或是个人对能力需求的认知存在偏差等。尤其是需求调研基于培训对象的时候,对普遍情况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当课题组长明确知晓哪项要素需要提升才能提出需求,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其开展工作未能达到理想状态,却没有意识到某项要素的缺失。

(二)基于普遍情况分析基础上的内容设计

课题组长培训内容设计中,对特殊情况的调研要根据具体培训对象来开展,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设计。对于普遍情况分析,可以根据课题组长胜任力特征的相关研究来进行,将科研人力资源研究中对课题组长胜任特征的研究成果作为培训内容设计的参考依据。

胜任特征是指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者计数,能够将优秀者和一般者区分开的个人特征,包括个人的人格、学识、经验、胆略、才干、修养和能力等等。课题组长的角色是多个单一工作角色的叠加。课题组长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科研人员,同时也是课题组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课题组长在这几个角色上的胜任特征就构成了课题组长的胜任力模型。

课题组长胜任力模型中最基础部分是要具有合格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和身心素质的胜任力要素。而作为优秀科研人员,课题组长要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熟知专业领域知识和前沿学术动态,有较强的科研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实践经验,应该具备坚韧的个人性格,具有分析性思维能力、人际合作能力、人际理解能力、个体创新思维能力、执行力和团队建设能力六个方面的胜任力特征。作为科研活动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领导力方面,课题组长应该具有战略规划与创新、团队效能发挥、评估与决策和外联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胜任力特征;在管理能力方面,应具有管理知识与技能、计划与执行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市场思维能力四个方面的胜任力特征。

以上角色胜任力特征的叠加就构成了课题组长的胜任力模型。在进行课题组长的培训课程设计时,要找出课题组长的能力现状与胜任力模型中的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内容设计和课程的编排。在利用胜任力模型的过程中,要分析在这些胜任特征中,哪些是通过培训可以提高的,哪些是培训无法达到的,或对于提高作用不大的。

三、中国科学院在课题组长培训方面的实践

中国科学院是中国最大的国立科研机构,下设一百多个研究所,每年承担的科研课题数以万计。课题制的不断发展,使得课题组长在科研过程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课题组长的培训需求也就日益突出。

中国科学院建有“院级分院研究所”三级培训体系,在部分研究所还有进一步的分级。中国科学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设有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会,研究会下设有继续教育与培训研究分会。继续教育与培训分会2009年针对各类人员培训情况的调研结果显示,课题依托单位、课题组长以及普通科研人员都提出要加强对课题组长的培训。调研还发现,由于一些课题组长的认识、知识结构和能力与角色胜任力之间的差距,导致课题研究过程受阻,甚至少数课题组长因不了解课题经费管理制度导致职务犯罪。中国科学院针对课题组长培训日益增长的需求,不断加强对课题组长的培训。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这类培训可以借鉴的案例很少,所以在推进的过程中,先易后难,抓住重点,积累经验,不断深入。

(一)培训对象界定

课题组长培训具体项目实施中,首先要明确培训对象。在科研实践中,课题组有大有小,大的课题组跨单位,跨部门,成员数百人,小的课题组甚至就一个人。大的课题组,设有专职的学术秘书、行政秘书等,很多管理和协调事务都由秘书完成;而小的课题组,尤其是课题负责人是自然人的课题组,由于人员很少,对于课题组长的领导和管理能力要求就相对较低。课题组大小不同,对于课题组长的能力要求也不同,因而培训内容设计也不同。因此在课题组长培训中,要根据培训目的,遴选培训对象,做到分类施训,尽量将同一类型、规模相差不大的课题组组长集中培训。

中国科学院开展的课题组长培训中,大部分培训计划都是针对规模适中,课题负责人是法人的课题组开展的。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这类课题组数量众多,共性突出,在课题组长培训实施初期,可以做到培训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单位培训资源投入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同时为长期开展课题组长培训积累经验。

(二)培训模式选择

课题组长的培训实施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针对共性知识和能力提升的要求开展;一种是针对不同的个体需要,量身定做相关的培训课程。根据每个人的不同需求开展个性化的培训,虽然培训效果较好,但培训工作量太大,要求投入的培训资源也过多,就现阶段来说,我国科研机构人力资源开发还不具备全面进行个性化培训的条件。

中国科学院在初期的课题组长培训实践中,大部分都是针对共性培训需求开展的,只有极少数的研究所根据个体的不同需要开展个性化的培训。从共性的需求开始,可以用较少的资源投入,得到较大的产出,短期内即可对工作的改善和提升产生明显作用。通过初期培训之后工作成效的显现,提高各方对课题组长培训重要性的认识。随着对课题组长培训重要性认识的提升,培训资源有所增加后,就要开展个性化的培训,为组织的长远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提供服务。

(三)培训内容设计调研

中国科学院课题组长共需科目培训内容设计主要根据课题组长胜任力模型列出培训要点。培训要点很多,而集中培训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工学矛盾就十分突出。因此培训要点不能面面俱到,需要进一步调研,筛选出最亟需加强的科目。

在调研中,各实施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开展,主要目的是挖掘需求,让培训设计者充分了解事实情况。中科院长春分院在开展课题组长培训中,就培训内容面向课题组长、依托单位的领导、依托单位相关的职能部门开展调研。在2011年培训实施过程中,对分院所在地区的148位课题组长,22位研究所领导,40位研究所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开展了调研,主要采用邮件调研、问卷收集、面对面访谈和电话访谈四种调研方式。通过开展调研,将调研结果和胜任力模型中能力素质要求进行综合分析选择,设定培训科目。

(四)培训内容选择

中国科学院课题组长培训初期实践中,主要采用培训班、研讨班等集中培训形式,培训科目集中在提高课题组长的思想素质、科研道德水平和廉政意识;科研经费管理、课题申请、资产管理等科研管理制度;团队建设和项目管理的技能和方法等。这是由组织培训文化的发展阶段所制约和支配的。

在具体实施中,中国科学院在院层面汇总、制定和课题组长培训计划,分院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研究所开展课题组长辅培训。分院层面主要进行针对课题组长能力素质提高类以及政策制度类的培训,研究所主要进行针对本单位的科研制度、科研管理等内容的培训。

四、课题组长培训的进一步提升

课题组长的培训需求在日益增加,但开展课题组长培训难度很大,我国科研机构开展课题组长培训很少。课题组长培训难度主要有:同一个依托单位课题组长人数相对较少;课题组长工作繁忙,工学矛盾十分突出;课题组长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对较高,培训课程设计等难度较大;课题组内部结构、规模、人员组成等情况差异性较大,培训共性需求提炼较难等。这些情况导致课题组长的社会培训资源很少,很难从社会专业培训机构采购到合适的培训资源。课题组长培训无论是从培训体系建立、培训科目设计、培训师资培养等都需要科研机构加强对内部资源的挖掘。

(一)加强对课题组长胜任力特征的解析

在根据课题组长胜任力特征设计培训科目时,要对各项胜任力要素进行充分解析,提炼要素内涵,找出培训要点。胜任力特征的研究结果只表明课题组长成为这个角色卓越者需要的各种要素,但并不能清晰指出这个要素需要通过何种途径来具备。如课题组长的学术能力,这种要素的具备要通过长期积累,短期培训作用很小。因此要对胜任要素的内涵和外延作深入的解析,分析哪些要素是可以通过培训增强的,从而提炼出培训要素。

针对提炼出的培训要素,按照人的主观能动过程规律,从意识观念、素养特质、认知与能力、知识与技能到行动和结果分析,找出该要素的培训关键点,逐步探析该要素在实践中提升的各个关键环节。

(二)建立完善的课题组长培训模式

课题组长培训需求可以分为组织需求和个人需求、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现实工作需求和长期发展需求。这些需求之间不是对立的,非此及彼的关系,而是相对的,在某些时候会发生重合。在课题组长培训实施初期,培训科目的设计都是以组织需求、共性需求和现实工作需求为主,培训的形式、模式等都相对单一。要将课题组长培训做好,就要在初期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胜任力特征,将各类需求综合分析归纳,建立完善的课题组长培训模式。

采用什么样的培训模式,要结合依托单位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对大型研究机构,可以采用“面、线、点”的结合。面上培训针对课题组长能力素质类共需培训,这类培训可以由研究机构的主管部门来开展。面上培训的需求较普遍,受训对象基数较大,开展集中培训成本较低,收益较高。线上培训由具体的依托单位组织实施,主要内容是依托单位的管理制度、相近科研领域的经验研讨等。点上培训是根据具体的课题组长现状与胜任力模型之间的差距分析,着眼于课题组长的个人成长,开展个性化培训。

中国科学院在实践中就采用了这种模式,从实施情况看,效果较为明显。这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课题组长培训的难点问题。第一,由分院进行面上培训,解决了单独研究所开展培训受训对象少、单位培训成本高的问题。第二,研究所开展线上培训可以更好地结合具体的科研管理制度和实践。第三,点上培训可以灵活采用多种培训方式,针对性更强。第四,通过“点、线、面”的结合,使组织需求和个人需求、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现实工作需求和长期发展需求都得到较好的满足。第五,这种模式集中培训时间相对分散,能够较好解决工学矛盾。第六,同一层面培训内容相对固定,培训设计和实施较方便,有利于不断总结、改进和提高。

此模式实施较为困难的是点上培训,做好课题组长的个性化培训,需要科研机构的培训文化足够成熟,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开发专员和培训经费投入。从中国科学院的现状来看,实施个性化培训的研究所也有,如计算技术研究所,但数量很少。加强针对课题组长的个性化培训是有力推动组织长远发展和课题组长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

(三)设计成体系的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设计要从整体上搭建框架。课题组长培训与普通的管理类培训和技能类培训不同,培训内容设计框架不能按照进阶培训课程体系搭建。不同大小的课题组对于课题组长的素质能力要求并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在内容设计时,培训课程体系采用扁平式设计。

科研培训篇3

【关键词】科技类企业;培训需求;调研体系;调查方法

一、科技类企业发展特点及培训需求

科技类企业的形成与发展是高新技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由于不同角度和不同阶段的多维认识,产生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多种标准。美国经济学家伊查克・爱迪斯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幼年期、学步期、青年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等十个时期,而其中,前六个时期是高科技企业从创办到成熟的必经阶段。在科技类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其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企业行为、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技术创新等等。在现有的体系下,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分析和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影响科技类企业迅速成长的最重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科技类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科技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由其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决定的,而科技含量的高低取决于企业人才的创新。对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开发和培养是科技类企业成长的关键所在。

(2)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科学技术是科技类企业成长的决定性因素,没有产品和服务的更新换代,科技类企业就无法立足于市场,也将失去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和赖以生存的法宝。

(3)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活动是科技类企业不能缺少的活动之一,但是管理对象是复杂多变的,这就要求科技类企业必须组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对管理的模式、沟通的渠道和规定制度进行不断创新,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上述三点内容都需要科技类企业拥有足够满足战略发展需要的高能力、高素质人才,员工要创造高效业绩,就需要拥有创造力和积极态度,需要组织创建有利于员工成长的环境。

二、科技类企业培训需求调研体系构成

培训需求的最终确定要经过需求调查、需求分析需求确认和需求纠偏四个环节。实施培训需求调查主要是通过与管理者和员工的交谈、观察、接触、收集培训信息的工作。其中资金和时间的限制必须考虑在内。收集培训需求信息主要通过调查问卷、资料档案、重要事件访问、观察发现、管理人员的培训建议报告等途径。需求调查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而且一开始就要进行详细周密的思考和筹划。

培训需求分析是建立培训体系的第一步,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就是一个收集、汇总、分析、整合需求信息进而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需要综合考虑组织发展目标、业务要求、人员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问题,是基于对差距的判断,这些差距可能是目前存在的,也可能是将来可能出现的。因此,培训需求分析不仅应该立足于现在,更应立足于组织发展的未来。

培训需求确认一般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介绍有关方面的情况,培训需求要得到认同和确认,达成统一意见,确保培训项目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般来讲培训承办单位就有关培训的必要性、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目标等问题进行详尽的设计,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在此过程中,要确认差距,明确目标;选择办法,解决存在问题。

一般来说,企业培训过程在实际执行中由于种种原因会出现偏差,需要进行需求纠偏控制,需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的变化,培训计划实施及培训服务实际,培训的统计、跟踪、测评、总结三方面对需求偏差纠正,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需求进行不断补充,最终落实在培训项目的调整和补充上。

对培训需求进行细分,分为普遍培训需求、个别培训需求、短期培训需求和长期培训性需求。其中,普遍培训需求是指企业全体人员的共同培训需求,包括职业素养、通用管理技能以及个人发展的培训需求,并不涉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个别培训需求由于部门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不同、资历不同而产生,体现出部分人和个别人的培训需求,如专业技能培训和新员工入职培训等。短期培训需求大多是指组织在未来一年内的培训需求,包括突况解决、引进技术的普及、政策行规的学习,侧重于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和具体事项的处理。长期培训需求指组织在未来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培训需求,它的产生并不是基于现状,而是基于组织未来的发展要求长期培训需求制定的依据是发展战略目标和经营管理目标,内容涉及理念变革、战略转换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

三、科技类企业培训需求调查方法

在现阶段,科技类企业常用的需求调研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资料阅读、人员访谈、问卷调查等。 所有的调研方法都是手段,都是为弄清楚企业真实的培训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而服务的,但每一种调研方法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就有其不同的优缺点,也不是每一种调研方法都必须使用。采取什么方法,根据调查者个人的能力习惯、企业的行业特点、企业的规模以及业务的复杂程度等来确定。

资料阅读法是通过阅读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字资料来了解企业培训需求的调研方法。企业的文字资料有很多,包括组织结构、岗位说明书、业务流程、技术文献、各类管理规范等,还有汇报材料、总结报告、内外部经验分享交流资料、会议纪要、企业文化活动记录等。阅读资料法的好处是,可以系统、完整地了解和把握一个企业的发展现状,并据此深刻地领悟企业的发展需求。一般来说,企业所形成的文字资料的多少,与企业存在的时间及发展规模成正比,同时,国有企业的文字会相对多一些。从与其他调研方法相配合的角度看,资料当中的规章制度部分,可以与现场考察相配合。现场考察法是通过考察工作现场而了解企业培训需求的调研方法,它的前提是必须了解企业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即使对企业的工作程序和规范比较了解,也可以通过现场考察来了解到员工是否遵守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从而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而发现企业管理和培训需求。

人物访谈法是通过采访有代表性的人物来了解企业培训需求的调研方法。人物访谈可以通过直接的个人接触,通过访谈对象的精神状况、对企业的看法等,直观地了解企业的问题所在,也就是培训需求所在。采取人物访谈法,一定要注意访谈对象的代表性,即访谈对象要能总体地反映企业的整体人员状况,而不能以偏概全,分布比例要适当。访谈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情况,正式访谈是以标准的模式向所有受访者提出同样的问题;非正式访谈是由访谈者根据不同的受访者提出不同的开放式问题已获取所需的信息。

科研培训篇4

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教研员和优秀教师大都有过为一线教师进行科研培训的经历和体验。这是传播先进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专业素养的有效方式,更是自己的职责。如何提高科研培训的实效性,是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前不久,笔者有幸在东北师范大学聆听了一堂某教授关于课堂管理艺术的讲座。讲座中,教授将传统培训中培训者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培训者与培训对象间的“双向交流”,整堂课所呈现的平等、有效的对话状态,使老生常谈的课堂管理话题,变得活灵活现、乐趣横生,充分满足了大家探索新知、启发思维的需求。笔者不禁联想到这恰好能够为科研培训提供很好的借鉴。

一、培训内容:贴近现实,突出重点

一是随时博引自己与同事的教育案例,越现实越有吸引力,越鲜活越有感染力,更容易集中参培者的注意力,使其情不自禁地深入思考情境背后给人的启示。二是适时导入真实、不可复制的一手信息与照片资源,这得益于不断的调查走访和丰富的教育经历,实践出真知,只有长久的、持续的、有意识的积累,才能获取如此丰富的研究素材,才能迸发出有含金量的观点。比如,自拍的“美国高中课堂”照片,对佐证当今美国课堂现状极有说服力,使参培者有如身临其境,印象深刻。三是有所侧重,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要聚焦所探讨的重点、难点问题,略去众所周知的必要性、意义,直奔主题,可节约时间,一气呵成,参培者也不易走神。

二、培训方式:循循善诱,平等交流

每个专题伊始,培训者并非立刻亮出自己的观点、主张或想法,而是以提问题或留悬念的方式切入,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激发参训者的思想火花,真诚邀请并请他们表达内心的想法,然后假以丰富的案例和故事,最后才谈出自己的观点。培训过程中,这种先人后己、民主平等的沟通交流氛围,更容易引发参培者积极讨论,激发灵感,生成新的思想,这显然离不开培训者对培训内容的精心预设、全方位把控,更离不开对培训对象特点和需求的了解。比如,先问“你的课堂班级,有规则吗?”再问“你能给我举一条吗?”如此种种,直至导入核心论点――有效的班级管理规则有哪些,达到层层递进,条分缕析,通俗易懂。

三、培训细节:言谈举止,为人师表

细节决定成败。培训者得体的言谈举止,于细微处所体现的人格魅力,所渗透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能否获得培训对象认可与取得培训成功的关键因素。比如,在列举生活中熟悉现象的基础上,分析如何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正确看待与辨别,引导参培者怎样摆脱干扰、独立思考教育问题,让参培者认识到,积极的态度能改变结果,胜出者总是属于敢于打破常规的人。再比如,教授说“中场休息,你们十分钟还是十五分钟,你们说了算”,此种以参培者为主体、把参培者放在心上的境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相互尊重与信任的文化氛围。要做事,先做人。可见,学礼、知礼、懂礼、用礼,亦是为人师表必不可少的人生功课。

科研培训篇5

关键词: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培训

0引言

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若要立于不败之地,科研院所必须坚持“科技兴所”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科研院所整体综合实力[1]。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与行政管理的高效服务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行政人员承担着服务、协调、管理的重要职责,其自身素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服务与管理水平的高低,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单位发展。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能该如何定位,行政管理人员本身又该具备哪些素质,如何促进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能力的提高,是需要人们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这些方面作一些探讨。

1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能

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2]。科研院所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单位的职能部门,管理是工作的主线,协调是工作的核心,服务是工作的根本,其职责主要是协助领导制定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规划计划等,在管理活动中主要担任组织协调作用。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的主体,行政管理人员在传达领导的指示、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的同时,更要主动做好各个方面的沟通和协调工作,起着承上启下、联系内外的枢纽作用。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以工作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单位科技工作的发展。

2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2.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行政管理人员是各种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或者是上传下达者,首先自身必须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坚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科研人员服务的精神。开拓进取、敬业奉献、严谨求实,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这样才能把每一件细小的工作做好,才能提高整个科研院所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2.2管理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

作为行政管理人员,科学的管理,高效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在工作岗位上不仅需要掌握能胜任本岗位的工作技能,还要掌握管理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和规律。同时科研院所自身性质决定工作的专业性很强,作为行政管理人员,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站在发展前沿对科研形势、研究方向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和研究,这样才能为本单位的科研活动提供指导性建议。国家、省、市各级科技方针政策以及本单位的政策规定是影响科研工作的重要因素,行政管理人员应当努力学习政策精神,把握方向,为科研人员做好参谋。

2.3组织协调能力

科研工作是一个群体行为,涉及多学科、跨专业、跨单位的科研项目的实施,离不开行政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非技术障碍,如设备、人员矛盾等,行政管理人员的作用在于协调项目实施中人员、设备、物资的调配,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出现意外情况,管理人员应积极地寻找对策,需要政府或其他部门的支持。可以说,娴熟的组织协调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是行政管理人员必不可少的素质,也是保障科研工作正常运作的关键。

2.4创新意识

约瑟夫•熊彼特认为管理创新是指组织形成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富有创造力的组织能够不断地将创造性思想转变为某种有用的结果[3]。创新是科研发展的动力之源,行政管理同样离不开创新。行政管理人员应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研究科研管理工作规律和特点,探索和建立适应科研发展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对阻碍科研发展的政策办法进行必要的修订。建立有特色的学科和人才量化考核指标,制定合理的科研奖惩机制,既要把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不能束缚科研人员的手脚。

2.5服务意识

科研院所行政管理工作是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服务的,管理人员要正确认识自身岗位职责,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积极地为科研一线服务。要做到服务下行,服务前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作为管理和服务部门,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深入科研一线,了解各学术梯队构成及研究方向、研究进展,提高换位思考的意识,在制定各类规章制度时要替科研人员多考虑,在下发各类通知时要谦虚谨慎,以理服人,全方位提高素质。

3加强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培训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4]。科研院所应重视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培训,提升其管理和服务能力,从而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提升单位综合竞争力。目前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主要由3种人员组成:一是来自科研一线的专业人员转岗,这一类人员对科研工作比较熟悉,对管理工作比较陌生;二是来自于其他职能部门,这一类人员对管理工作较为熟悉,对科研工作则相对陌生;三是直接从学校毕业的管理系学生,这一类人员掌握基本的管理知识,但对科研工作比较陌生,对实际管理工作也不熟悉。行政人员的培训应当因人而异,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全面素质的复合形人才。

3.1加强科研院所管理知识的培训

科研院所应多安排行政管理人员参加各类管理专题培训,使之掌握必要的管理知识,提高专业管理能力,可采取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进行讲座的形式,也可提供机会让行政管理人员赴国内外同类院所进行学习、交流,参加系统的理论培训,了解相应的规则,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等。行政管理人员应主动利用人脉优势,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交流沟通,学习最新的理论,培养自己修养,锻炼自己的能力。

3.2加强科研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既要熟悉管理工作,又必须全面了解科研院所总体科研形势和最新研究进展,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这样才不会在管理中出现脱节现象。行政管理人员在平时工作中要注意进行知识的积累,同时多深入一线与科研人员沟通交流,了解院所各个相关学科的发展规划。

3.3加强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人员个人素质的培训

科研院所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管理知识,适当的科研知识,同时还需要拥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影响管理效益的重要因素。科研院所应鼓励行政管理人员加强继续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也应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全面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英语能力、伦理素养、人文底蕴等。

3.4加强对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人员的激励

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的价值很难用具体的指标来衡量,如果只讲奉献,只会使管理人员疲于奔波,忙于应付,严重的会心理失衡,从而导致管理效率低下,造成队伍的不稳定。科研院所应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注重对他们实际能力的考核和评估,在相关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倾斜,对于业绩出色的管理人员,要加大宣传,给予表彰,这样才能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行政管理队伍中。

4结语

总之,科研院所的行政管理已经逐渐成为一门综合性管理工作,它不同于普通单位的纯行政管理,而兼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双重职能。科研院所综合科研能力的提升,无不凝结着管理人员的辛勤劳动。因此,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是管理工作的关键,这不仅需要管理人员自身的努力去适应新形势下对行政管理人员的高要求,而且需要科研院所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机会,建立起合理的激励机制,开创科研院所行政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健,沙莉莉,吴超.医院科研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培训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2):43-44.

[2]庄俐.如何提升农业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的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5(2):110-111.

[3]徐志远,徐浩然.浅谈农业科研单位行政管理的加强与创新[J].黑龙江科学,2013(5):94-95.

[4]殷作曲,王立锦.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研究[J].网络财富,2010(22):164-165,168.

科研培训篇6

在县教科室的指导下,在校长的直接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参与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推进课改、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和“科研兴校”的目标而努力工作,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进一步强化广大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群体科研素质和质量,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引领功能,全面提高教科研的实效性,联系实际,启动各学科“草根式”课题的研究实践,并按期完成研究任务。为全面提升我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发挥应有作用。

二、工作目标:

1、进一步完善学校教科研制度,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拓展教师的教育视野,浓厚学校的教科研氛围,落实科研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2、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努力指导并规范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重视过程性管理,重视强化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让课题研究真正为教学服务。

3、认真落实教科研常规管理,正常有序地开展各类科研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征文活动,做好宣传发动、修改完善工作,争取收获更多成果。

4、将校本课程的校本研修纳入教研组工作的范畴,提供每一个教研组案例研究的资料。积极参加学校建立的导向机制,确保科研对教研的引领作用,在“课、研、修”一体化研修模式背景下,完善绩效考评办法,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培训。

三、具体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打造学习型团队

通过领导带头、榜样示范、检查督促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理论素养,造就一支有思想、有意识、有创新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1.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及时向教师推荐学习书刊和阅读文章,引导教师利用网络、书报、期刊等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教育科研的新动态,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提高科研意识和能力。

2.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市、县等各级组织的各类教科研评比活动。做到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总结,边提炼经验。鼓励教师撰写论文、案例等相关教学文章,使教师自觉地将教育理论与科研实践结合起来,并把理论学习的感悟、体验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二)规范过程管理,深化课题研究

细化管理我校现有的课题。重点是做好“初中网络学习资源”省级课题工作,同时对学科“草根式”课题,有计划、有组织地落实实施,规范过程管理,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

1.确立实实在在搞课题的思想,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好实验研讨课活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资源的整合与效益。具体以教研组研讨和各类研讨、展示课为抓手,倡导互助、合作、自主、探究的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和总结得失,不断产生新的灵感,享受教科研的乐趣。

2.加强课题资料的规范管理,完善“课题研究档案袋”制度,抓好教科室课题研究资料的管理工作,认真做好课题资料的收集、归类、整理和存档工作。

3. 做好课题指导工作。对于立项的各级各类课题,将作跟踪管理,定期做好课题的过程监控、研究资料等方面的指导,促进课题研究向着规范有序、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

4.加强教科研工作的计划、总结、调研工作。学期初制订好教科研工作计划,继续加强业务培训,及时了解学校各课题研究进程动态,组织课题组负责人互相交流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困惑,并请有关专家指导,各课题组都要做好已有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工作,期末要做好阶段性小结。

(三)加强科研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1.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校外培训,开阔视野,提高学识,更新理念。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教科培训、学术研讨等活动,学习先进经验,提高科研认识。通过创造条件,不断加速教师的成长。

2.不断加大校本科研培训的力度,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全面关注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一是对五年内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开展“青蓝”活动,充分落实传、帮、带,鼓励青年教师乐于学习、勤于研讨,尽快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二是对于五年以上的中青年教师,通过建梯队、抓重点、压担子的方法,不断为骨干成长教师提供条件、搭建舞台,加快成长脚步,争取有更多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3.结合上级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等评比活动,继续开展校内教育教学论文、导学案等评比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和反思能力,不断发展和完善专业水平。

四、具体工作安排:

3月份

1、学习县教育局下发的理论学习材料,强化“学案导学”理论支持;

科研培训篇7

这次培训,让我认识到目前许多一线教师在对待教学和教科研方面的困惑,而我,愈发感觉作为一线教师的自己,在教科研能力方面的不足。工作之余,虽然内心有一些想法,却很少敢贸然动笔,又或者虽然想动笔,却发觉自己对教科研方面的认识过于肤浅,不知该如何下笔!经过这次培训,我学到了很多教科研方面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其中,省教科院基教所王一军副所长的专题讲座《走向教师本位的学校教育科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悟。

23号上午开班仪式后,王所长作了专题讲座《走向教师本位的学校教育科研》。

最后,他指出,走向教师本位的学校教育研究,目标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途径是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方法是事件反思、学术引领、专业提升。

听过了王所长的报告,我感觉自己今后在教科研方面的研究有了一丝感悟和方向。

一、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水平,不是光嘴上说说或者心里想想就能够做到的,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平时要注重积累,要多加强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在做好教学的同时也要多听、多读、多思,要勇于对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或困惑进行实践性研究。

二、要做一名幸福的研究者。做教育科研的目的,绝不能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而被动的去研究,而是要为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疑难困惑或者完成一些心得感悟方法总结而去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水平。

科研培训篇8

内科疾病诊断能力在临床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诊断能力培养不但包括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分析能力,还包括处理病人社会、心理因素的技能,如如何与病人沟通、理解病人的语言等。经过专门培训的SP可以用于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的教学。这种方法效果逼真,不仅可以评价学生问诊的内容,还可以了解其问诊的技巧以及和病人沟通的能力[3]。同样,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查体手法、检查内容以及检查的次序。现讨论如下:

一、内科SP的选择

SP可以是有或无阳性体征的病人,也可以是健康人,是模拟病人教学的特殊工具。在教学考试中首先扮演病人,逼真地表现出病人的症状,供医学生问诊和体格检查,然后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评分,最后给予信息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或错误之所在。由于SP必须同时具备病人和教师的双重职能,所以在选择SP的时候,要求具备以下条件:(1)要充分理解SP的职责及意义,自愿参加并热爱该项工作,有耐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严格按照病案涉及的细节表演,不自行更改或增加症状或社会经历,表现稳定。(2)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接受能力,能够熟练地掌握剧本内容及评分标准。(3)具备一定的表演才能,能够表现出真正的病人的病态感受、表情、声音与动作,具备一定的随机应变能力。(4)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在进行问诊及检查时很专注,结束后能够准确回忆学生的表现,能直接给予学生回馈意见。(5)有较好的体力、记忆力、注意力,重复演出的表现完全相同,可充分配合教学和考试的要求。

二、内科SP专业培训

(一)编写培训案例。

1.编写教学案例:由具备丰富临床和教学经验的资深医生组成培训师资,撰写病案素材。选取能充分体现问诊技巧的临床常见病为教学对象,如心绞痛、支气管哮喘等,营造一种真实的情景以训练学生的应对能力而不是用罕见的病例刁难学生。体格检查培训材料则以第七版内科学教材为依据。

2.案例形式:案例形式为医学生与SP的问诊对话及情景参照剧本,SP的语言应当口语化,避免医学术语,可加入适宜的表情和动作要求。医学生的台词还应有一定的灵活度以训练SP的随机应变能力。而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和对诊断有重要意义的内容在剧本中必须有明确规定,不允许随意改动。

3.评分标准:包括问诊内容评分、问诊技巧和综合表现评分两部分。每一部分均有细化的评分项目、固定分值并制成表格。体格检查评分也细化为表格,按照统一要求执行。

(二)培训步骤。

1.集中授课:学习SP的职责及意义,调动SP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责任感。要求SP熟悉问诊的一般程序和思路,了解问诊的内容和技巧。

2.熟悉病案材料:每名SP掌握1-2个病例,由培训医师向其介绍该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表现等,使SP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整掌握所需模拟的病例。以小组为单位,按示教—讨论—互问—互查—提问—评估—总结流程进行。

3.模拟训练:由专业医师模拟不同水平的医学生与SP进行一对一训练,由培训者和SP分别评分并对比,并记录每次训练的成绩和评语。SP之间也可以互相观摩。

(三)SP评估与考核。

进行评估和考核后的SP才能真正参与教学过程。考核是由专业医师模拟不同水平的医学生与SP反复演习,SP以标准化的方式呈现案例疾病,完成扮演逼真、评估公正、反馈标准等三种功能。

三、“角色”培训

SP角色可分为三种:病人、评估者、教学指导者,其中病人角色为基本角色。需进行重点培训,以此为起点逐步深入展开。

(一)“病人”角色培训。

首要目的是使其成为一个“真实的病人”。SP只有通过模拟真实的病人及其问题,才能发挥病人角色作用。模拟的真实性与否,决定他的作用的好坏。作为学生的接诊对象,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同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学习处理医患关系、训练人际交往能力。还包括一些特殊病例的扮演,如:急性呼吸衰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为学生学习处理复杂的临床情况奠定基础。不仅能够为医学生训练临床基本技能提供帮助,而且能从心理、社会等人文社科角度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行为。

(二)“评估者”角色培训。

以SP作为“评估者”在国外发展较早,在国内尚不普及。SP作为“评估者”的培训较作为“病人”具有更高的要求,SP通过“病人”的客观感受,还必须关注学生在SP应用过程的言行举止,精确地完成评估表。因此,培训教师针对不同场合要设计特殊的评估表,并详细解释评估表中的各个项目,让SP更有意识地留心评估内容。

(三)“教学指导者”角色培训。

这是SP培训中的最高程度。除了SP自身素质外,培训是重要的决定因素。针对学生在问诊或查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性指导。SP通过亲身感受,指出学生询问或查体时不规范的缺陷所在,教会学生正确方法,并给学生再次实践的机会。该部分的培训需要强化基础知识个案培训的效果。培训结果要求知道各种疾病需要问诊的内容,如何正确地做体格检查。例如:学生在SP身上演示脑膜刺激征时,若在病人出现痛苦表情时没有停止,SP就应给予纠正,让学生注意查体时病人的心理感受。当然,达到这一程度,要具备较好的表达能力、较高的文化程度和长时期精心培训。

四、存在的问题

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首先是SP数量不够,每个病种往往维持1个SP,在教学中常常是多名学生分批训练,容易造成SP疲劳,影响教学效果;其次是质量尚需提高,SP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要不厌其烦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把握好角色,需要很强的敬业精神,因此建议在SP的培训过程中要加入精神鼓励和心理辅导内容,再有就是SP的地位及其相应待遇应进一步提高,提高SP参与教学的兴趣。

上一篇:技师培训范文 下一篇:职业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