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合同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15 18:35:37

科研合同管理制度

科研合同管理制度篇1

一、高校科学援救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管理不规范现象

科学研究管理工作的缺陷,导致了科学研究经费财务制度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很多学校在开展科学研究过程中,没有指定完善的科学研究经费管理制度,而有的学校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制度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高效科研经费主要涉及到了项目的办公经费。其来源途径和渠道十分多元化和复杂化。不同的课题不同的种类在研究经费的获取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不同采用统一的、单独的管理模式,必须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系统,将不同种类的科研经费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规范,最终达到合理使用的目的。

2.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不科学

首先,国家、中央部委以及地方政府在制定科研项目的预算政策和设置预算管理要求是,由于预算的过程主要是有财务部门单独进行的,而财务部门的预算人员在开展预算管理过程中,主要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对科研的经费进行确定,对经费的使用单位和施工规定规范的相当细致,虽然这些预算管理对科研经费的施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科学研究过程中,随时出现的各种不可预测性的突发状况,这些突发状况的出现,使得研究者不得不对研究内容和研究的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变更,从而造成了科学研究经费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与当初的预算内容存在个别出入;其次,很多研究人员认为,从国家申请到一项科研项目不是那么容易,为了尽可能多的拿到一些研究经费,在编订科研经费预算管理过程中不会严格按照课题申请的财务要求制定课题预算经费,很可能会多开出预算经费。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了科学研究经费在预算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科学的地方,在研究过程中,出现很多经费不足或者浪费的现象,最终导致了科研经费预算丧失了其应用的作用。

二、加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经费管理的建议和意见

1.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对科研经费的规范化管理

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规范性和科学性是现代科学研究治理的重要内容。学校在开展科学研究过程中应该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规定和制度,根据科研项目使用经费的特点和规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执行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学校在使用经费之前,应该依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学校的实际研究情况制定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管理措施,同时还应该密切加强科研经费的决算管理,指导课题的负责人按照相应的要求制定详细的预算编案,而科研部门的财务处应该制定详细的课题预算案编订标准,从制度上保证了大学校园承担科学研究项目的科研经费的规范和高效、科学使用的体系。从制度上实现了对科研经费的科学管理和规范化限制的目的。

2.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机制

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保证高校科研经费规范和高效实用的基础。首先,国家、中央的各个部委以及地方政府在制定快乐提项目预算政策和设置预算要求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项目、不同课题在使用经费的规律和特点,制定出的编著方案应该适合项目课题的规律和特点;另一方面,在课题申报过程中,要明确财务人员在教师申报课题、项目结题结算等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责任和义务。在开展财务预算过程中应该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角度出发,指导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合理、科学的编制项目预算和决算,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科研经费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既保证了科学研究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同时经费的使用更加符合国家财务制度的要求。此外,财务人员从项目立项前就应该开始,全程参与到科学研究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从而在最大成度上保证经费使用的规范性。

结语

科研合同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 高校 科研经费 管理 控制 方法

中图分类号:F325.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的不断加大,国家对科研事业的投入自然大幅增加。高校作为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科研经费的规模正日益庞大,有的高校年度科研经费已经达到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经费来源渠道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也出现了一些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不规范的现象,造成了损失浪费。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好科研经费,切实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直接关系着高校科研工作的质量和国家科研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研究的一项紧迫课题。

一、加强内部控制是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的必然选择

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样是保障科研事业持续发展的“稳定器”。 高校作为科研项目的承担单位,在规范经费管理方面,肩负着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以及切实行使审核和监督权的法人责任。加强内部控制是高校为了实现科研事业发展目标,保证科研资金、资产、资源安全完整和合理有效利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准确,保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得以贯彻落实,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保证措施和业务程序。加强内部控制虽然不是医治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中各种病症的灵丹妙药,但它一定是抑制各类病症萌发和扩散的一剂良方,具有防范经费管理内在风险的特有作用。可以说,加强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是高校科研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是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内部控制活动一般包括优化科研经费控制环境、建立管理风险评估机制、制定并实施各项管理措施、收集和传递与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等循环运行的控制过程。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在高校科研经费规模快速扩大,科研活动外在环境日渐复杂的发展趋势下,尽管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科研经费管理规定和办法,但是还时常出现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移花接木”,实际支出严重脱离预算;以虚假的会计凭证列支大量的个人费用或家庭用品等,套取科研经费;将科研协作费变相转拨到与课题负责人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关联单位;物资设备购置,未严格履行招投标程序等违纪违规现象。

在目前普遍实行的“科研课题(或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下,这些不规范的现象不仅反映出一些课题负责人对经费管理规定不熟悉、认识不充分,预算法律意识淡薄,对规范使用经费不重视等问题,而且暴露出经费支出审批程序不规范,科研协作合同管理不到位,科研协作成果考核不及时,预算编制、审批、执行三者的监管工作脱节等管理缺陷,导致科研经费被挤占、挪用,甚至被个人侵吞,这也直接挑战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内控制度的健全性、预算管理的科学性、日常管控的有效性,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可以说,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抓好关键环节控制,强化对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的监督制约势在必行。

三、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与控制的方法

虽然科研经费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探其究竟,这些问题的产生根源却都指向管理意识不强、管理制度不健全、风险控制不到位、监督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因此,不论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还是科研经费的使用单位及项目负责人,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能力,切实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综合管理与控制,促进科研活动上水平。一方面,针对科研经费使用中常见问题的产生根源,进一步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堵塞管理漏洞;另一方面,从预算管理、合同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关键环节入手,有效防范科研经费使用风险,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一)重视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

在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制度往往是一种有效的载体,各项管理措施和控制方法都应该在最大程度上以制度的形式予以确立,并有效执行。

高校应该结合国家相关管理规定、办法,进一步优化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框架,确定关键控制点,规范经费管理审核流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包括:建立全额成本核算制度,明确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支出的合理水平;落实执行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建立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及科研活动的效益评价制度,探索绩效激励机制;建立各单位协同管理和监督问责机制,明确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纪检部门及院系、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的职责和权限,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建立各部门共同参与维护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平台,实行过程管理与动态控制。

(二)重视科研经费预算的管理。

经过了专家评审的课题预算就像一把标尺,是用来衡量科研经费应该如何支出,以及某项支出是否合理、是否恰当的依据,脱离了预算标尺的支出,就失去了合理性的评价标准。

强化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有利于保证科研活动按计划有序开展,有利于增强财务预算的约束力度。在科研项目的立项阶段,应根据项目的实施需要核算课题成本,真实、合理地制定项目预算;科研项目实施阶段,应依据项目签订的合同和批准的预算进行经费管理,按照国家和学校的相关管理规定执行,保证科研经费开支的计划性、合理性,避免超预算的现象;预算调整应编制调整方案,并在履行审批程序后严格执行。

(三)重视科研协作合同的管理。

科研协作合同是项目承担单位与协作单位合作开展科研活动的法律约定,规范签订合同是科研协作管理工作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步骤,严格执行合同是顺利开展科研项目的必要条件。

科研项目承担单位以科研经费支付外单位的科研协作费,用于开展科技开发、技术服务、成果转让等,都必须签订合同,并严格执行科研协作合同的审查制度、授权签字制度和编号备案制度,确保合同的起草、签订、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经过学校科研、财务部门审批的合同,将作为科研经费转拨和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

(四)重视科研经费收支的管理。

收入管理方面,首先要明确不论资金来源渠道如何,各类科研经费均为学校的收入。因此,各类科研经费收入应全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不允许科研收入脱离学校财务监管,形成体外循环的现象;对于不同的科研项目,财务部门应单独设置项目编号,进行会计核算,专款专用。

支出管理方面,应根据科研经费管理规定以及课题预算或项目合同的要求,严格控制支出范围和标准,与科研活动无关的支出不予报销,国家明确禁止的消费项目严禁在科研经费中开支,切实杜绝虚列支出、以领代报、以购代支、挤占挪用等现象,做到各项科研经费支出真实、合法;严格执行财务报销制度, 要做到经费支出的审批、经办与使用等职责分离;应依据经学校科研、财务部门审批的合同转拨经费,且不得层层转拨、变相转拨;结题项目应按规定及时办理科研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实现结余经费的合理、有效利用。

(五)重视资产的管理。

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与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均属于国有资产,应统一纳入学校资产管理。

资产的购置、管理和使用应做到真实、合法、安全、完整,严格执行购置计划,规范履行审批手续,避免重复购置和损失浪费等问题;大宗物资的采购应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和集中采购制度;应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材料的清查盘点,并及时调整和处理盘盈、盘亏,做到账实相符。

科研合同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医院 科研经费 管理

随着“科技兴医”意识的增强,科研经费成为医院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培养医学人才、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国家对医院科研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医院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长期以来较为混乱。本文根据新《医院会计制度》[1]以及《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2]的精神,在医院对科研经费管理的财务技术层面,结合实践提出了健全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制度、重视科研项目的合同管理、规范科研项目开支审批办法等管理对策,供同行业人员参考。

1.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现状

1.1科研经费使用不规范,随意性大

长期以来,医院为了调动医护人员的科研积极性,重科研、轻管理的思维普遍存在。部分课题负责人乃至财务人员、医院管理者甚至认为,科研经费是凭个人的能力争取来的,因此科研经费到账后,只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其余经费使用基本由课题负责人支配,报销票据往往存在“失真”和“偷梁换柱”的现象,致使科研经费支出失去了真实性;甚至虚开招待费及劳务费等套取现金,或将日常财务管理中不能报销的费用从科研管理费列支,真正用于科研开发的业务费用比例较低,从而失去了科研经费用于科研课题的作用。

1.2采用科研经费购买的材料及固定资产缺乏统一管理

由于科研课题所需的材料及资产一般是由课题组自行购买,因此普遍存在不按医院采购流程采购、不验收、不入库等问题,违反了医院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带来的后果一是造成科研设备的重复购置和资源浪费;二是在科研人员岗位调动或课题结束时,购置的科研仪器设备等物资没有或无法按财务制度的规定办理严格的资产交接手续,物随人走,导致医院资产的流失。

1.3科研课题已结题不结账

目前,多数医院由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财务部门负责费用控制。由此,客观上存在了“管项目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管项目”、“管决算的不管预算”等现象;加之部门间缺少必要的沟通,管理上没能协调统一,形成了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脱节,进而不能通过经费管理来控制项目进程,出现科研经费已用完而科研项目未结题,或者科研项目已结题而结余经费长期挂账等情况。

2.加强科研课题经费管理的对策建议

2.1加强财务与科研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从科研立项、资金到位到科研项目的开展、结题全流程,财务部门均应与科研管理部门密切配合,才能使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财务人员应了解科研工作的相关政策,与科研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科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承担起科研项目的前期投入与效益预测、中期管理、结余经费的清理等工作;同时要向科研管理部门及科研人员宣传相关财经制度,取得科研人员的配合,促进科研经费规范、合理使用。

2.2细化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科目

根据科技部“国科发财字[2007]393号”《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2],监督的主要内容之一即为“承担单位对科技经费会计核算情况。包括单独核算情况,会计科目设置规范性,核算内容和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性,经费开支审批程序和手续的完备性,以及相关财务档案资料保存管理情况等。”新《医院会计制度》[1]于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其中“会计科目名称”中新增“科教项目收入”与“科教项目支出”科目,为科研课题单独建账、单独核算提供了依据。科研经费到账后,财务部门按照科研管理部门的立项通知在“科教项目收入”及“科教项目支出”下按课题项目代码设立一级明细科目,并在“科研项目支出”下设置与项目预算相一致的二级明细科目,以预算控制开支范围,确保项目收支记录完整、准确,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

2.3重视科研项目的合同管理

科研管理部门结题验收一般是按照项目合同中的经费开支内容进行逐项审计,因此科研课题建账后,科研部门要及时将项目合同书提供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在课题报销时应按照合同规定的经费开支内容及预算金额进行严格核对,对于不正常开支或与合同内容存在严重偏离的现象,应及时与科研部门沟通,保证科研经费使用规范、真实,使科研课题顺利进行、顺利验收,确保科研项目取得应有的成果。

2.4规范科研项目开支审批办法

项目开支应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及医院相关规定执行,不能因列支渠道的不同而实行不同的报销标准及流程;应明确经费审批的职责和权限,提高经费使用透明度,防止项目经费由课题负责人一人支配,保证项目经费合理、合法使用;应对有关项目内容如劳务费、招待费、管理费等制定统一标准,对材料、设备采购、验收作出具体规定;对项目的结余经费应制定具体处理办法,减少科研人员报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5完善科研经费信息平台

财务人员要利用现有医院财务管理软件并与信息技术人员合作,开发具有本单位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特点与需求的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信息平台,以使项目负责人可随时查看项目实际开支情况及项目经费余额,从而主动根据项目进展调控开支内容;使审计部门可调阅项目开支明细,查阅开支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预算、开支归类是否正确;使科研管理部门可结合项目进展和经费开支情况对项目进行督促,掌握临近结题项目的经费结余情况,引导合理开支。

3.结语

科研经费的管理是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各医院要根据《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2]的规定,结合医院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实际,制定一个既可发挥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亦可激发医务人员科研积极性的管理办法,并坚持贯彻实施。医院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应通力协调、相互配合,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为医务人员从事科研工作服务,并在管理过程不断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确保医院科技工作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医院会计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2月

[2]《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财字[2007]393号

作者简介:

科研合同管理制度篇4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一)科研经费来源的多元化造成了管理与核算的复杂性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各行业主管部门下拨的纵向科研经费,各主管部门都制定了科研经费的专门管理办法;二是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及企业进行科研合作、科技咨询或科研成果转让所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由于项目合作的内容不同,对经费的核算也有不同的要求;三是高校自筹的配套科研经费。由于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而科研经费的提供部门对经费的使用要求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规定,各类科研项目有不同的使用要求,这就带来了科研经费管理及核算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科研经费管理必须按资金来源及科研项目独立设账,分项管理,内容的日益复杂加大了经费管理及监督的难度。

(二)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制度有待完善与落实“课题制”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目前在高校普遍推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对课题的立项、组织经费使用、项目验收及项目所形成的资产和成果进行全程管理。由于有的高校对科研工作的管理较关注通过上项目来争取经费,而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及效益性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是对已有的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或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手段,从而致使学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科研工作的开展和科研效益的提高。一些高校为了鼓励教职工参加科研的积极性,在科研经费的管理政策上一般都比较宽松,针对报销制度的缺陷,有些科研人员没有合理使用有限的科研经费,甚至将其用于个人及家庭开支的单据以科研经费的名义报账。因此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不少制度加以完善,以堵漏洞,如收支两条线制度,科研经费使用制度,但财务报销制度却不严,甚至“潜规则”大为盛行。从近年来审计、检查的情况看,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过程中,利用科研经费洗钱、虚列转拨或支出以套取科研经费的违纪违规现象时有发生,损失浪费、支出不合理,管理费和人员经费支出比重过大现象比较严重。

(三)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与审计监督职能的作用未充分发挥近年来,许多高校为了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采用了“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虽然高校对从不同渠道取得的科研经费进行集中管理,但财务管理部门无法从科研经费的合理性和效益性进行有效控制,各项目的相关规定存在较大差异。财务人员对科研经费的筹集、运用、耗费等全过程运作缺乏了解,在会计处理上出现会计科目、项目设置的不合理,项目经费如何使用基本上是由项目负责人决定,收入与支出完全按照项目负责人的要求进行核算。有的财务部门将科研经费当作代管经费的性质进行管理。由于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有绝对的控制权,经常会出现科研经费支出的无序性和随意性,截留、违规的现象。许多高校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督力度不够,审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其事前、事中监督职能,只是在科研项目结题时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签的事后审计,不能及时发现经费开支的漏洞,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所以,这些科研经费未能真正高效地投入到科研活动,财务及审计管理人员无法合理有效地管理、监督科研经费的使用。

(四)科研成本核算的不规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国家科技部联合相关部委文件,为科研项目研究经费提出了指导性原则,并界定了课题费的内容,明确指出:“课题费包括与课题研究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可直接计人课题成本的费用,一般包括人员费、设备费及其他研究费用等;间接费是指为实施课题而发生的难以直接计入课题成本的费用,一般依托单位课题服务的人员费用和其他行政管理费支出,以及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等固定资产的使用费或折旧费等。全成本核算是将科研项目消耗的所有资源成本纳入科研项目进行核算,但在实际中较难实施,主要因为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有着密切的联系,事业经费与科研经费的成本往往相互渗透,影响了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的实施。同时,大量的公关费、个人提成及与科研项目无关的个人开支占据了科研经费很大的比例,由于高校财务管理大多只重视收支管理,成本、效益意识淡薄,造成了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会计信息失真。

(五)资产管理的忽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高校对科研经费形成的资产监督和管理还相当薄弱,特别是对移动性比较大的资产,如电子设备和图书资料等资产,在科研课题结题后,以上资产仍滞留在科研人员手中,有的科研人员甚至将其视为私有财产据为已有,学校难以做到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此外,就是对科研经费所形成的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学校没有及时进行管理,进行无形资产的账务处理。以上都造成了资产的浪费、流失和失控,这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直接相关。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措施

(一)审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建立情况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要先行。学校是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和制度,不断完善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是否特别针对当前横向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立和完善学校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切实加强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是否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明确学校科研、财务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是否建立和完善全额成本核算制度,明确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支出的合理水平。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效果如何,通过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做到既要方便科学研究工作,又要严肃财经纪律的原则,完善财务报销手续,确定科研经费使用范围,正确使用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方法,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审计科研经费的预算及其使用情况一是科研经费预算的管理。强化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既有利于保证科研活动按计划有序开展,也有利于严格控制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加强财务预算的约束力度。二是科研经费收入的管理。高校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不论其资金来源渠道,均为学校的收入。因此应重点审查各类科研经费的收入是否全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是否存在科研收入脱离学校监管形成体外循环的现象;是否针对不同来源渠道,不同性质的科研项目单独按项目管理进行会计核算,专款专用。三是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管理。审查各项开支是否根据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的要求据实列支,审查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是否严格控制,科研项目的成本核

算是否完整、真实、全面,对投入的应由科研项目承担相关费用是否按照科学合理的比例分摊计入科研项目成本进行核算;审查对科研项目负责人使用科研经费的监督是否有效,是否存在挪用科研经费现象,账目是否清楚,确保科研项目资金安全并合理使用。

(三)审计科研经费使用的效益性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如何既是资金提供者所关注的重点,也是衡量科研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部分科研项目由于不注重管理,效益性监督不够,使得项目效益低下,甚至无效益而造成损失浪费。因此,必须加强效益审计,对学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及其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检查和评价,确定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重点审查科研项目立项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合理性,科研项目在立项是否经过认真调查,充分论证和科学评估,结题项目是否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科研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科研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及时转化,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的价值与科研经费投入的价值以及科研项目的预期研究价值相比较,以确定其经济效益,做出审计结论,并提出审计建议,从而促进学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提高。

(四)审计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管理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均属于学校的固定资产。要审查进行科研项目活动中所购置固定资产是否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专人负责。科研项目结束时是否及时收回仪器设备,统一管理调配使用,是否存在固定资产重复购置,长期闲置不用,使用效果差等变相浪费科研经费行为;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进行追踪管理,尤其是对那些需要把大笔经费汇向境外购置研究设备的开支,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科研部门是否对科研项目形成的无形资产及时提供鉴定证明材料和相关的认证材料,财务部门是否及时将无形资产纳入学校统一核算。

科研合同管理制度篇5

键词:集成型理念;大学科研管理;制度架构;思想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3-0036-04

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中,对全面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四项要求,即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就为当代大学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为了发挥高等教育的“四项功能”,各级各类院校都应当准确定位,科学规划,以便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在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方面,大学科研管理部门承担着重要责任,其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大学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核心观念模式,即理念型态已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并逐步过渡为行政型、服务型和学术型相融合的集成型理念模式。集成型理念模式的提出为大学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集成型理念:当代大学科研管理的核心观念模式

中国大学科研管理理念经历了行政型、服务型和学术型等不同发展阶段。行政型理念指的是由传统大学中官僚体制机制所导致科层或官僚特色的理念型态;服务型理念是由于“管理就是服务”观念逐步明晰而出现的理念型态:学术型理念则是由当代大学传统回归和职能拓展所出现的理念型态。从一定意义上说,经过多年努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已大见成效。因此,国家反复强调奉行稳定规模,坚持内涵发展,以及提高办学效益的治教方略。各大学也把内涵发展列入了重要日程,大学科研工作的任务便显得繁重艰巨。为适应这一发展变化趋势,大学科研管理机构及科研管理工作者,应确立起集成型理念这一核心观念模式,从而使科学研究这一现代大学的重要功能获取良性健康发展。

所谓集成型理念,是指随着大学的内涵发展和职能变化,上述科研管理中的行政型、服务型和学术型理念形态日益融合。形成的具有“二三型合一”特征的核心理念模式。从本质上来说,行政型、服务型与学术型三种理念型态既具有各自相对的独立性,各有其核心内涵,同时又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结构体系及其内在联系。集成型理念的提出促使“三型合一”特征更加科学化,内涵也显得更加丰富,利于建立和完善当代大学科研管理的科学体系,促进其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对提高管理质量,提升科研水平,以及发挥科研管理对大学科研工作的组织和保障作用十分重要。因此,科研管理制度建设中应当建构“三型合一”特征的核心观念模式,有效推进集成型理念的应用,跳出过去仅从单一理念型态认知理解的片面和局限。其实,上述方面就是从结构、整体和协同等认知视角,对当代大学科研管理理念发展进行重新释读,以寻求解决科研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三种类型理念间的联性特征,要妥善处理和选择其中的结合点,以适应科研管理中理念型态的发展变迁,努力做到以科研人员为本,建构健康、科学和持续发展的科研管理生态,从而更有效地推进并实现各级各类大学的健康、科学和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大学科研项目主要来源于中央部委、科学院和基金委等政府相工作或管理机构,还有相当部分来源于各学校自身所提供的资助项目。为科学开展、有效推进项目研究并合理分配使用科研经费,科研管理部门首先必须结合本校实际,从宏观着眼和微观人手,制定行之有效的科研规划,完善管理规则系统。科研管理系统中的制度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参照国家所的课题指南,以及申请和审批程序,力求准确向科研人员提供信息,立项过程中要努力做到有章可循,尽量减少其他外在因素干扰,减少科研活动中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二是要为资源合理流动提供便利,包括人力资源、设备和资金:三是对科研人员间合作及可能发生矛盾冲突进行有效协调,制定奖励激励政策,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②由此可见,在科研管理系统内,机构设置及其隶属系等无不体现制度特色。制度决定了科研活动中所涉及各类活动结构。客观来说,近年来大学科研管理存在着诸多弊端,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比如,“要管起来”思维定势根深蒂固难以改变,服务意识和条件保障意识较差,项目审批和下达不公,科研人员团队意识欠缺,管理部门协调不够等,已严重阻碍科研事业发展,迫切需要以集成型理念为根本思想基础,在科研管理制度建设上狠下工夫。

二、当代大学科研管理制度的建设现状与集成型理念的基础价值

由于国家不断加大对大学教学科研投入,中国各级各类大学的基础设施,包括科研条件,都有了重大改进和发展,但部分领域软件建设方面却相对滞后。在科研体制改革中,制度不健全和不科学的矛盾不断显现,新问题也不断产生。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来说,应从如何进一步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人手,在简化项目申请和审批程序,营造宽松活跃的科研环境,以及解决如何继续加大投入,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特别是要在理顺教学与科研间相互系,引导科研人员和教师明确工作目标,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强化制度创新,促进科研工作良性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大学科研所拥有有限资源与申请项目繁杂间矛盾十分突出。管理部门很难抓住重心,因此也就存在诸多不协调。为此,必须着重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亟需完善科研项目评价制度。健全科研项目评价体系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键。毕竟科研项目评价体系不同,科研绩效便会产生差异。从特定层面来说,科研项目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对科研绩效评定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科学、可操作性强的项目评价制度,也有利于简化申请和审批程序,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以及繁冗申请和审批过程所带给科研人员的压力和抱怨。其实,中国早就引入了定量定性评价方法,并设计出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推进科研项目评价的科学性。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推行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系统,主要指针涉及报告论著、学术创新、政策建议、效益水平、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通过综合分析获取评价结果。但在工作实践中,这种制度和做法并不尽如人意。比如,注重形式、产出和数量,轻视内容、质量和转化;课题获取立项后,硬性规定完成期限,并与科研绩效也就是和经费及奖励挂钩,这不仅造成了科研成果原创性普遍不足,而且科研管理和学术研究中也容易滋生腐败现象;二是亟待保障科研项目管理效率。大学科研项目管理虽然参照了某些国

际惯例,采用同行评议和专家评审相结合方式,但科研人员还是为获取项目立项和经费而承受巨大压力,并由此产生了诸多科研管理运行中的非正常现象,比如,急功近利、追求功名利禄,大搞人情关系,寻门子、找关系、托熟人、投机取巧,致使项目审批和下达不公,出现学术腐败。更为严重的是出现各种权力“寻租”、“创租”和“抽租”等不公平竞争和特权垄断等倾向,不仅扼杀创新精神,造成科研资源浪费,甚至还产生连锁反应,形成恶性循环,使歪风邪气膨胀,正气难以弘扬,真正精英的积极性受到伤害,产生长期性恶果;三是对科研项目及经费进行有效管理,把有限资金用于最能发挥效益的项目。科研经费直接涉及科研人员和所在单位利益,比如,科研经费数额和级别已成为相关管理机构和管理者考评工作业绩、定岗定职和确定绩效津贴,以及确定研究机构参与各种项目竞争的重要指标。相关部门虽然反复强调禁止挤占、挪用课题经费,编制虚假预算等行为,明确主管部门、课题依托单位和课题负责人在经费管理方面职责,但科研经费不能合理使用现象仍屡屡发生。

与此同时,大学管理体制和制度诸多弊端直接导致人财物智等方面巨大浪费。比如,把承担科研项目和数量与职称评定、晋级提拔和获取声望直接挂钩,致使科研管理者和科研人员思维心态异化,严重背离科研管理和学术研究的本质精神,其直接代价就是造成研究者追求学术真善精神的失落及学术研究操守的丢失,导致科研成果创新性和创造性在极大程度上丧失,进而产生大量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等不良学术行为和现象。集成型理念融合了诸如行政型理念组织分工明确和理性程度较高,服务型理念以教学科研人员为本,以及学术型理念的学术型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等特征。因此,把集成性理念作为大学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就为有效解决科研工作所面临诸多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在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中主动运用集成性理念,对更为科学合理的大学科研管理体系创新,提升科研管理质量水平,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以集成型理念为根本思想指导,不断推进当代大学科研管理制度建设

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对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提出必须深化科技和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科技进步创新的体制机制,以及稳定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大会从战略层面为全国科学技术工作提出了具体规划目标,也为高等院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确立了宏观发展方向,这就意味着大学现有科研体制、机制和政策必须面对挑战和迎接机遇,形成一套与新环境相适应的科研管理理念和方法。

从系统观点来看,大学科研管理系统是学校组织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和交互反馈的结果,其主要行为者是教学研究人员及参与教学科研系统运行的行政管理人员。也就是说,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系统是由学校内部各部院系所室等机构中的科研及管理人员所组成。从科研系统角度来看,就是大学科研管理部门通过设置各种管理环节和开展各项管理活动,从而达成最优科研管理效率,并实现科研工作绩效目标。大学科研管理制度也是处理大学教学科研人员与国家、社会及大学内部等因素间各种关系的相关制度。集成型理念作为大学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思想基础,利于调节其中所存在诸种关系,发挥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对大学科研管理和学术发展所具有的规制价值与作用。运用集成型理念耦合当代大学科研管理中的制度架构,可使科研管理制度逐步走向科学完善,从而为大学科研发展和质量水平提升提供制度性的保障条件。

与此同时,作为大学行政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管理部门既要制定大学科研管理和发展规划,又要协助科研人员确定课题、论证报批、组织团队和筹措经费及其他相关服务,发挥对科研发展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因此更应以集成型理念为根本思想指导,促使制度架构形成有机整体,建立起卓有成效的运行机制,从而支撑大学科研保持健康运行和蓬勃发展,科学组织各种科研活动,实施各种有效管理措施,并将科层体制变为扁平体制,形成日益高效的大学科研管理系统,当然特别是要确立以教学科研人员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和全面协调的价值取向。另外,就是要处理好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学者自主和科研管理者监督间的交互关系,努力达成党委有决策权、校长有行政权、教授有治学权、学者有自、科研管理者有监督权的管理目标,促使科研管理制度内涵日益丰富、健全和完善。总理在中国科学院建院6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提出要创造良好环境,让科技工作者更加自由讨论、更加专心研究、更加自主探索,呼吁全社会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实践、尊重创造,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这为大学科研制度建设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因此大学科研管理部门更应遵循集成型理念,在制度建设中注重人文关怀,充分尊重、关心和团结学者,通过有效开展各种服务,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并且还要努力提高管理开放性和透明度,做到制度约束与激励政策的统一,进而达到增强凝聚力和提升科研人员创造力的目标。大学提高了整体科学研究能力,其核心竞争力便会相应提升,就可实现科学、健康和持续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大学科研活动是特殊复杂系统,集成性理念的提出和应用能使大学科研管理及其制度建设更加符合科学技术发展内在规律和科研人才发展的客观规律,利于深化大学管理及其制度改革,以及建立科学良性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大学良好学术环境,从而为高水平科研发展与高素质人才成长创造更为优良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同时,这样还可以明确相关各方在大学科研管理和学术研究进程中的社会职责,最大限度减轻科研人员在实现科研目标、任务、经费和考核等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压力,从而形成内在激励和自觉驱动机制,最终顺利实现大学科研管理和学术研究事业的创新发展。

当然还应指出,科研管理及其制度因素对提升大学科研质量水平只是产生引导和影响等有限作用,而且理念还必须通过实践不断创新,并在良性互动中逐渐完备,因此集成型理念也必须在实践创新中进一步发展。大学科研水平高低毕竟更多的是取决于科研人员素质和课题项目设计等内部因素,当然也包括资金投入和条件配备等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其实,上述方面也正是需要以集成型理念为根本思想指导,不断推进大学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①冯文宇,大学科研管理理念型态发展论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9)

②李宁,关于国家科研系统制度与文化的思考[J],民主与科学,2011,(2)

③马健,科研项目评价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10)

④⑧姚玉鹏,对我国科研资助体系存在问题及深化改革的思考[N],科学时报,2010-11-29,2010-12-06,

⑤曲铭峰等,中文总序,参见:罗伯特・w・布什威,高等院校科研管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⑥从70篇SCI论文被撤销说起――谈严谨治学及科研评价制度改革,教育部新闻办公室,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对话教育热点:2010[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97-210

⑦宁进,论大学文化的作用[N],光明日报,2011-08-28

科研合同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内部控制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日渐多元化、层次化,高校取得的科研经费拨款也在逐年增长。笔者根据2004-2007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计算所得,2005-2007年,我国高校科研经费拨款收入年增长率分别为:14.44%、31.29%和14.92%。又有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高校的科研经费支出占年支出总数的比例为30%以上,而近年来,所占比例还在持续上升。中国科协一次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如何科学、规范、高效地使用科研经费的关键在于加强内部控制。笔者认为可以从梳理近年来高校科研经费内控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入手,并围绕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内部控制措施,以期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内部控制。

一、高校科研经费内控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立项预算失实。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对科研经费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认识,多数人认为课题经费属于项目组成员,主要是项目主持人,从而忽略了其预算管理。主要表现在:(1)经费预算弹性过大,预算金额并非项目所需要的真实成本,而是在真实成本的基础上预留一定的空间和余地,造成科研经费的极大浪费。(2)经费预算太笼统,经费支出预算未细化到具体项目,将项目支出虚列为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从而导致科研经费被滥用。(3)在实际执行中随意变更,不按批复的预算执行,使得决算与预算差异较大,预算失去约束力。

(二)报账支出虚假不实。在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下,该花钱时不能报账,能报账的项目可以多开钱,科研人员似乎陷入了财务和管理的双重困境,导致经费日常报账虚假不实。审计时,常发现餐饮费、交通费、劳务费、个人或家庭的消费用品等均列支于科研经费;发票中往往未附实物清单,因而无法判断所购实物是否与科研有关;有些项目经费中仅复印费或交通费就超过70%以上,这很可能是某些科研人员为了套取经费而特别开具的发票。

(三)经费监督管理乏力。部分高校及其科研人员一般都很重视申报项目,而在申报成功之后,就片面突出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强调项目管理的组长负责制,轻视和抵制对这些经费的监督,有的课题负责人甚至拥有支配经费的绝对权利,这就导致了科研经费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事实上,科研部门很少过问经费使用情况及效益,审计部门也很少对其进行专项审计,由于学校内部监督制度不健全,使经费管理缺乏有效监督与约束机制。长期以来,导致科研经费在管理和使用中存在许多漏洞和弊端,从而影响了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更滋生了科研腐败。

(四)科研绩效评价缺失。目前大多数高校对科研经费都没有进行绩效评价,许多高校对教师科研业绩的评价仍然是申请成功的项目数量、科研经费的多少、的篇数、申报专利的项数、获奖的奖项数目等简单的量化指标,而没有考虑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国外的科研经费开支则有着更为严苛的规定,以英国为例,除了必须严格遵守财务管理部门的规则,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经费的科研团队有义务对媒体公布科研进度,告诉公众他们的研究有多么重要的价值,政府更是强制科研机构公布财务报告。而在我国,部分高校没有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建立有效的科研成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考核评价管理制度,学校科研、财务等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不明确,管理不科学,从而造成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低下。

二、加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的几项措施

(一)分权审批控制,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高校应根据教育部、财政部的《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的要求,结合本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合理确定科研、财务、人事、资产、审计、监察等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高校应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确立学校为科研经费的责任主体,明确校(院)长在经费管理中的领导责任;在科研活动所依托的基层单位即各二级学院、系、所设立科研秘书,明确各院、系、所的监管责任,人事部门应将科研经费管理的绩效纳入院、系、所负责人的考核范围;财务部门应指导项目负责人科学、合理、依法编制科研项目的预算和决算,明确经费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经费审批权限以及项目结题时间和结余经费分配比例和奖励办法。落实项目负责人的直接责任,科研项目负责人对经费使用的相关性、真实性、有效性和合理性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审计和纪检部门应按国家和学校的要求,定期对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进行检查或专项审计,监督、检查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预算或合同约定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经费,确保科研经费合理使用。通过建立系统、完善、可操作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管理机制;确保科研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和真实性。

(二)预算管理控制,严格科研经费预算执行与调整。高校应加强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工作。项目负责人应当根据项目研究开发任务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按照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综合采用零基预算、综合预算、绩效评价和定员定额标准等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以促进预算分配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科研经费预算一经批复,相关部门应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和调整。财务、审计等部门应履行预算管理过程中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加强科研支出执行过程的控制,对预算执行不力的,可以采取约谈、通报等方式,督促其尽快执行;应将项目负责人每年的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情况作为其聘期考核的内容,对预算执行得好的项目予以适当奖励。财务部门应严格经费预算程序,按照不同来源、不同层次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预算结果深入调研、分析、论证,提高预算的科学性、规范性、缜密性。同时,要加强预算全过程控制与监督,禁止预算的随意调整,实现预算得到一丝不苟的执行,使项目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统一。内审部门应督促课题负责人根据合同任务执行进度,合理使用经费,确因任务研究需要调整课题预算的,应按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履行相关调整程序;一般预算调整事项,由项目负责人提出预算调整方案,经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核同意,报财政部门批准后执行;重大预算调整事项,除履行上述一般预算调整程序外,还须经分管校领导批准后方可执行。

(三)报账支出控制,完善科研经费的财务核算与监督。高校应完善科研经费财务支出审核制度,严格经费票据审核。一是财务部门应将识别票据的基本知识以培训或财务网站宣传的形式传授给各单位科研人员,让科研人员熟悉相关票据法规并掌握好票据的识别方法,杜绝报销那些填写不齐全、缺少发票专用章,或者是自行印刷的非财政监制或税局监制的票据,甚至虚假票据等。二是财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办理资金支付业务,签发的支付凭证应当进行登记;发放给科研人员个人的劳务性费用,要严格审核发放人员的资格、标准,一律通过个人银行卡发放,以零现金方式支付;科研人员的日常公务支出应当使用公务卡结算,如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和零星购买支出等费用,科研人员持卡在发卡银行授信额度内刷卡支付,并取得发票及刷卡凭证,然后向单位财务申请报销,单位财务审核无误后将报销款项直接划入该科研人员公务卡账户中;银行将公务卡的划款信息和公务卡向商户付款的明细支付信息,通过银联网络系统,实时向科研单位财务部门反馈,这样,不仅减少了现金环节,提高了财务透明度,而且起到了预防科研腐败的作用。三是严格执行国家政府采购制度的规定,利用科研经费购买货物、工程或服务的支出,必须通过法定的采购方式、采购方法和采购程序来进行。四是细化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合理设置会计科目;根据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以下简称新制度)明确“科研事业支出”应当按照“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等层级进行明细核算,并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同时在“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按照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例如用于开展科研活动领用的存货,应按领用存货的实际成本借记“科研事业支出”科目,贷记“存货”科目;用科研经费购入不需安装的固定资产,应按固定资产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同时,按照实际支付的金额借记“科研事业支出”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新制度还规定高校一般应当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对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可以继续使用的应当继续使用;这样既规范了国有资产(包含专利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又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浪费甚至流失。

(四)监督检查控制,强化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审计。高校应健全包括人事、科研、财务、审计、监察等部门在内的科研经费监督体系,建立科研项目的财务审计与财务验收制度。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从内部控制要素入手重点审查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将全部科研项目纳入审计范围,对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

要保证审计质量,首先需要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比较全面的职业素质,包括工作经验、职业技能和职业操守,因此要选拔、培养一批道德素质高和工作能力强的内审人员,建立内审人员素质保障机制。高校在申请科研经费时,应与科技主管部门签订科技合同,实行合同化管理,资金专款专用,在实际操作中,经费使用不能超越合同规定的范围。高校应建立和健全经费使用管理的相关制度,如科研立项、合同管理、经费使用与审批、项目结题等方面的制度,课题组负责制,经费责任追究制度,经费沟通与协调机制等等;加强内部监督,科研处要加大对各项目或各研究团队的监督管理;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则对科研项目的立项、合同管理、经费使用、结题等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与服务,由传统的事后监督模式转变为全过程各方位的立体式监督模式,由传统的“项目负责人―项目子部门―经费使用人”的纵向审计,向“学校科研处―财务处―项目负责人”的横向审计转变,切实增强审计效果。严把科研“结题关”,项目结题后,科研部门应该及时联系财务部门,以利于财务部门控制课题负责人结题结账的时间;审计部门应配合财务处和科研处,建立结题结账的严格制度,规定结题后结账的截止时间,加强项目结余资金的管理。

(五)信息系统控制,实行科研项目动态管理。高校应通过专项检查、审计、绩效考评等手段及时了解课题经费使用情况;对各部门、单位的课题经费管理加强指导,加大财务、审计监管力度。在现有财务核算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共享的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系统,将审计处、财务处、科研处、院系等多个部门联结起来,对科研经费有关的各项业务实行网络化管理,首先由项目负责人将课题名称、性质,经费下拨单位,课题负责人及研究组成员,项目研究期限以及预算批复、预算调整等信息录入到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平台,并由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定形成一个动态监督管理体系。财务处应严格按预算范围开支,并将经费收支、外拨经费、资产购置等情况录入上述信息平台,倘若超出某项费用开支范围,系统则自动予以提示,以便及时阻止不恰当的开支;项目负责人也可实时查询本项目经费支出明细和结余情况,根据项目进展情况比较预算开支范围,及时调整各项实际支出,以达到实际开支与预算开支的平衡。项目完成后,内审机构就可根据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平台导出的真实数据,分析、审查费用开支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有无超范围、超标准支出和挤占、挪用科研经费等情况,从而避免决算不实、结题不结账等问题的出现。

因此,各职能部门通过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平台及时掌握经费使用情况,准确查询、实时统计和分析,以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由单纯的事后控制管理到事前、事中控制管理的转变,化被动为主动,从而推进科研经费非项目财务信息公开,促进实行科研经费的动态管理。

(六)绩效考评控制,优化科研绩效评价体系。高校应建立健全科研项目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包括经济效益、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评价指标。科研绩效考核指标是一个动态指标,它应该随着高校的发展壮大而不断提升;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应当考虑经费投入大小、时间耗费长短、任务完成优劣、获得成果水平高低等因素对科研投入与产出效益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应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实时追踪考核科研成果的转化及投资回报情况,如可采取项目收益法和项目比较法,对项目产生的效益准确核算或与同类项目的效益进行对比,分析评价科研项目的实际价值。同时,依据考核结果应当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对绩效考评中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研人员可以在职称评聘、年度考核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也可以将科研业绩折算为教学工作量核发津贴予以奖励等;而对那些弄虚作假、只要经费不搞科研,造成学校经济损失或损害学校声誉的,坚决予以处罚,甚至取消其以后若干年度申请科研项目的资格。高校应建立和完善适合本校发展的科研绩效考评机制,改变当前高校科研项目“重管理、轻效益”的局面,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三、结语

高校应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高校内控审计的作用,积极做好科研经费财务审计,推动科学研究工作稳步发展。加强内控审计,强化内部监督和检查,使内控审计贯穿于科研经费管理的全过程;规范科研经费支出管理,完善财务核算与监督,严禁违规使用科研经费;加强信息与沟通,搭建连接财务、审计等相关职能部门在内的科研经费监管信息平台;在对科研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结合科研人员实绩,建立健全鼓励创新、体现实绩的科研绩效管理机制,从而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高校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S

参考文献:

1.李丙秋.从审计角度探析高校科研经费管理[J].时代金融,2013,(05).

2.邹家骊.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政监督,2012,(05).

科研合同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科研项目 风险管理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199-01

科研项目管理包含经济管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风险管理,目前的我国科研项目管理仍属于粗放式的不规范管理,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项目研制。同时,科研项目特点为跨专业领域、跨单位联合研制,配套单位多且隶属关系不同,协作管理复杂,项目技术管理极具挑战性,管理难度较大,合理开展项目风险策划及管控在科研项目中尤为必要。目前,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还没有形成,因此,在科研项目风险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 科研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管理主要是指按照已有的风险管理计划对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并且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跟踪,对残余风险进行监测,对新风险进行识别,对风险过程进行评估的过程。科研项目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科研项目风险识别、分析、应对、监控及风险管理规划等过程。

现阶段,我国科研项目在项目管理组织上采用矩阵式组织机构,项目执行过程中普遍对项目的风险认识不够,还没有意识到提高项目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对于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停留在前期和表面,对项目进度、成本和质量所能达到的程度预测有偏差,给项目的进行和顺利完成造成了潜在风险。

2 科研项目风险管理中的风险因素

大型科研项目具有周期长、投入大、协作面广、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对这些特点有全面认识才能对项目进行有效管理。

随着科研项目的规模逐步扩大,领域逐渐拓宽,项目的研制也从几年到几十年不等,周期越来越长。全新的飞机研制从论证立项到生产定型一般要10年左右时间。其投入的资金相当巨大。大型科研项目牵涉面广,协作单位众多。技术难度大。大型科研项目往往是跨领域的前沿技术,质量要求高,技术不见底,研究难度大。同时还要求高可靠性,给研制带来巨大难度。由大型科研项目特点分析可知,存在以下风险。

2.1 科研项目中时间控制的风险

科研项目研制周期长,不可控因素较多,同时技术状态变更频繁,一个技术指标的调整会影响整个方案的变更,因此在预定胡时间节点上存在多频度、动态的调整,甚至存在原定计划节点完全被的情况。因此,时间进度的控制力度将影响整个科研项目的进展。

2.2 科研项目中成员变动的风险

很多科研项目的组织形式,大多都是采用矩阵式结构,由于研制周期长,往往从立项到项目定型要10年时间,同一岗位的项目成员或负责人可能在研制过程中被多次替换。有些项目负责人随意的增加或者替换原有项目组成员。

2.3 科研项目经费的风险

科研项目所需经费数量大,随着研制阶段的深入,原经费估算可能会远远估计不足,经费可能会超过预算。有的课题负责人为了争取项目,在立项时有意调低经费需求,造成研制过程中经费严重紧张。一般情况下,科研项目的编制时期应当尽可能多的争取经费,但是在没有对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充分考虑时,就容易造成经费紧张或者是经费的浪费。

2.4 科研项目涉及面广、技术难度大的风险

大型科研项目涉及面广、参研部门众多,较以往的项目协调难度大。同时,大型项目技术风险较大,可能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导致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在立项论证中,对性能指标要求过高,导致项目无法达到;在方案阶段使用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致使科研项目遭受延期;由于技术不成熟或者出现技术质量问题。

3 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的防范措施

3.1 合理配置资源

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保证科研项目能够顺利完成的基础,参与项目的人员,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特点以及专业结构,共同完成资源的优化。对于现有的资源和系统进行有效的规划,为科研项目的顺利进展提供必要的基础。

科研项目团队应从行政线和技术线进行人员配置,建立以技术总负责人为首的研发团队,成立以行政总指挥为首的管理队伍,合理配置人才,搭建有层次的研发管理团队。

3.2 科研项目不同阶段的风险控制措施

3.2.1 科研项目立项阶段风险管理的防范措施

(1)立项前全面的准备工作:在项目立项之前,就应该对整个工程进行风险分析、研究、设计和计划,查找出整个项目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并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风险管理计划与措施,对于科研项目要进行可行性的研究,对于项目的资源、人才、经费、技术等进行客观的评估论证。并制定多个备选方案从中选择最优的方案,对于技术难题及潜在风险因素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2)合同管理防范措施:在签订项目合同时,要对合同中应对风险的范围界定清楚、明确交付条款、项目的经费要合理等,这些得力的合同条款对于项目开展中的问题解决是十分有利的。

3.2.2 科研项目决策阶段的风险管理防范措施

(1)重视市场及技术风险的管理:对于市场风险管理的防范,在决策前要先做好市场分析,并通过新产品及新技术的提高来增加市场的竞争力;对于物资风险管理的措施,根据项目对原材料的需求量,对整个元器件市场给予关注重视,并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原料供应的合理方案;对于技术风险管理应该对项目关键技术方案从可靠性、可行性、适用性、经济性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从而选出最优方案。(2)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对于管理风险的防范措施是建立合理完善的管理组织结构,并提高决策水平,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同时对决策程序进行规范,加强监管机制.

3.2.3 科研项目研制阶段的风险管理防范措施

做好预警工作且动态评估:在研制过程中,要及时的收集各种信息动态并进行分析以做好风险的预警与预控工作,当风险发生时要及时采取措施将带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损失;在经济管理上要注重优化资本的结构,增加权益资本的比重,降低风险,制定出合理的资金筹措方案,加强财务对资金的杠杆作用。

4 结语

当前大型科研项目逐渐增多,风险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制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大型科研项目,风险管理应贯穿整个科研研制始末。

参考文献

[1] 黄瑾.科研项目风险管理与评价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8).

[2] 宋海萍.浅谈项目管理风险及其防范[J].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2009(4).

科研合同管理制度篇8

一、钢铁企业科研管理的主要问题

1.科研环境

科研管理要出成果,要为企业创效,必须为广大科研人才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目前,国内企业科研管理工作普遍存在制度不健全、激励机制不配套和创新氛围不浓等问题,这对科研人员来说非常不利。因为就企业科研开发的特点而言,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应用,其根本立足点或需求都是来自于生产现场,这就需要生产现场广大职工的积极配合,脱离生产现场的科研创新工作都是纸上谈兵。因此,钢铁企业如何从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及营造良好创新氛围等方面开展工作,提高科研人员和广大生产一线职工创新的积极性和热情,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2.管理思路和管理方式

当前,国内科研项目管理有“以人为本”与“以项目为本”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思路。

“以项目为本”有利于组织科研力量,组成虚拟团队,集中攻关,出大成果。从管理的角度,这么做比较容易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对研究人员形成一定的压力和激励,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搞好自己的研究工作。但是,“以项目为本”的管理思路也有弊端,其最大的弊端是不利于科研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主创造性。科学研究的最大动力来自学者的好奇心,那么,这种好奇心在“项目”的集体导向下,会受到相当程度的约束,从而使科研人员的兴趣与其实际研究工作脱钩,这不利于科研人员创造性的发挥。尽管说科学研究是探索性的,应当允许失败,但“以项目为本”的企业科研项目都实行目标管理,很难允许失败,这样就造成科研人员为了迎合企业科研项目目标管理考评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只能选择那些“保险系数大”但创新性不太强的工作。

相比之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管理,从本质上来讲,它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因为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由人去做的,管理也是对人进行的。而且,以人为本进行管理,也不妨碍企业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因此,对于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以项目为中心的钢铁企业管理者来说,如何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是企业管理者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3.科研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的关系及人员素质要求

毫无疑问,不管是以“以人为本”的科研项目管理思路,还是“以项目为本”的管理方式,都需要通过企业科研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的相互协调和共同推进。科研管理工作就是协调科研活动并为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做出判断。而科研活动结果通常是很难预测的,科研人员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比管理人员更擅长,而且科技成果的获得者是科研人员,但科研管理人员在其中做了大量工作,所以处理好科研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之间既有统一,也有矛盾:统一的是双方都想把科研工作搞上去,出成果;矛盾的是科管人员对科研人员往往有所制约。因此,科研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并在实践中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与广大科技人员密切配合,促进科研项目持续有序推进。所以,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有效协调和处理与科研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是钢铁企业面临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二、对提高钢铁企业科研管理水平的建议

1.完善管理机制,为科研创新保驾护航

钢铁企业科研管理工作要健康有序地开展和推进,必须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配套相应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同时,结合科技人员个人的职业生涯设计,协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薪酬、培训、福利、奖励等方面完善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以宝钢股份为例,宝钢股份在创建良好的科研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首先,宝钢股份建立了技术创新管理组织体系:由决策层(技术创新委员会)、咨询层(专家咨询委员会)、管理层(技术创新管理职能部门)、运作层(职能处室、生产厂、运作团队等)4个层面组成。在此大框架下,形成了针对技术创新的相关管理文件——技术创新指标体系与激励评价实施办法、技术推广项目评估及奖励实施细则、科技成果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科研项目后评估管理办法、专利管理制度、技术秘密管理制度、合理化建议自主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科技管理制度和激励评价实施办法,有效地保障了科研工作的有序开展。所谓“筑巢引凤”,就是要求企业的管理者从管理上规范科研工作秩序,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轻松的创新环境,为科研创新保驾护航,实现科研人员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完美统一。让在职的科研人才能够安心地、尽心地做科学研究,同时,吸引更多的优秀科研人才融入企业的科研创新团队,实现真正意义上个人与企业的“双赢”。

2.拓展管理思路,提倡分类管理

对于“以人为本”与“以项目为本”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思路,笔者认为,没有谁比谁更好,只有哪一个更适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据笔者所知,国内钢铁企业特别是大中型钢铁企业,一般都有研究院、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从事理论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等工作,它们的存在,极大地提高和加快了企业技术水平的发展,是企业技术开发工作的引擎和推进器。因此,笔者认为像这种企业,科研项目管理的方式应该走“以人为本”与“以项目为本”相结合的道路:理论性、前瞻性的由研究院、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承担的研发任务应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给予科研人员更宽松的环境和政策,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好奇心”。而生产部门的科研项目管理应该“以项目为本”为主,有利于集中有限的科技力量,快速解决问题。同时,将研究院、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的研发成果应用到生产中进行实践检验,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技生产力,更需要整合生产现场和研发机构的科技力量,以项目为纽带,集中攻关,快速见效。对于没有研究院、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的中小型钢铁企业,其技术创新工作更多地立足于对现场的持续改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讲究“短、平、快”,投入少,见效快。因此,该类型企业较适合前文所述的生产现场型的技术创新工作,比较适合采用“以项目为本”的管理方式。仍以宝钢股份为例,因为有宝钢研究院的存在,其采用了“以人为本”与“以项目为本”相结合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并且从制度上规范和保证了相关项目的顺利开展。首先,在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中明确科研项目类别分为前沿技术、新产品及普通科研项目,并按不同的管理方式由不同部门的人员来实施。前沿技术项目由研究院完成,新产品项目由研究院和生产技术人员共同完成,而普通科研项目基本由生产技术人员组成团队进行攻关。同时,配套实行大项目经理制,对宝钢股份内部共性的关键技术,组成若干个虚拟团队联合攻关,实现企业内部的成果和资源共享。这样,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采用不同的评价激励机制,既保护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又符合企业的利益需求。因此,企业可以依据自身条件采用合适的管理方式。

3.提高服务意识,提升管理水平

科研管理的基本职能是为科研工作服务,为科研人员做好后勤兵。而科研管理人员一般不会产出重大的成果,只能从科研人员的成功中分享喜悦。但是,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高低对科研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其管理水平。在提高服务意识、提升管理水平方面,宝钢股份的做法也值得借鉴。一方面,宝钢股份有个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技术创新个人积分制管理办法(铁马制)、专家(首席)管理考评办法等针对职工个人业绩的评价考核办法,每一个职工,包括科技人员都能从制度中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的发展通道。如办法规定:个人要发展,除了完成日常工作业绩外,把专利、企业技术秘密、科技论文及获奖成果等科技产出作为个人晋升的主要依据,而所有这些科技产出的立足点要有项目,因此,在一系列个人绩效评价考核办法的支撑下,宝钢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的利益被捆帮在一起,使他们在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水平的同时,协同作战,保证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宝钢在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培养上也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协同、高效”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并很好地贯彻到每一个职工的日常工作中。同时,宝钢配有自己的人才开发院,其主要职责是以任职资格培训为基础、以在职研修为重点,内容涵盖管理、技术、技能人员的分类分层培训体系,为科技人员提供了全面的培训条件,很好地满足了科技人员个人的发展培训需求。

三、结束语

上一篇:健全人才培养体系范文 下一篇:档案管理重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