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诚信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11 10:05:11

科研诚信管理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第1篇

国家科研经费项目涉及的经费是由国民生产收入重新再分配而来,具有严肃性,因此如何管理在科研领域里的国家经费,是我们本文要深入讨论的问题。传统的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如:重复立项、立的项目需求性不强、经费使用管理存在真空区、项目评审专家评审能力参差不齐、专家立场不中性、项目验收完成后科研设备长久闲置,最终只会报废处置,造成无效用的经费投入,致使国家经费损失巨大。本文初步探讨一种管理思路,希望引入风险管理的意识和方法到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工作中。

关键词:

国家科研项目;科研经费;问题;风险管理;诚信管理

十以来中央政府提出规范化工作的改革发展方向,指出规范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成为与战略、规划、政策同样重要的国家治理手段。曾对规范化治国明确提出,规范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涉及经济、技术、科学等管理范畴。科研项目管理是从近几十年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世界各国、各行业所采用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各有差异,但其基本原则和管理的基本要素是一致的。中国科研管理水平与国际同行相比,差距很大。国家科研经费项目涉及的经费是由国民生产收入重新再分配而来,具有严肃性,因此如何管理在科研领域里的国家经费,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立规矩,就是建制度,是防范风险发生的重要手段。规矩立好了,才有路可走,才能越行越远。

一、规范化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的必然性

科研项目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包括项目的研究范围、组织、进度、成本、质量和后勤保障等,科研项目管理活动贯穿于项目整个科研周期并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效果评估等手段达到科研项目目标。科研项目管理也是一个风险管理、信用管理。规范化科研项目管理是通过一系列规范体系,贯穿从科研项目管理的原则方针、组织要求、科研全过程,从而控制技术、进度、经费等方面的风险,这些准确而可操作的全面的规定,有利于刚性地管理国家经费科研项目,不仅仅要达到科研项目目标,而且还要做到目标的具象化、真实性、可追溯性和科研经费的明晰化、责任化、可审计化、成果化。这需要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和实施规范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它不是简单的部门行为,而是多个部门综合行为,是经济社会发展、市场化、商业化和国际交流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传统国家经费科研项目管理风险简述

传统的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存在许多方面没有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重复立项、立的项目需求性不强、经费使用管理存在真空区、项目评审专家评审能力参差不齐、专家立场不中性、项目验收完成后科研设备长久闲置,最终只会报废处置,造成无效用的经费投入,致国家经费损失巨大。第一,申报项目:项目负责人制定科研项目目标、计划、预算等;其风险是:项目负责人主观上存在风险,重复立项、立的项目需求性不强。第二,专家评审,筛选立项,其风险是:专家权威风险,无法保证立场的中性。第三,项目执行:科研项目管理包括财务管理、人员管理、设备使用管理、中期形式报表,其风险是:经费使用风险。经费管理存在真空区。第四,项目验收:其风险是:验收专家评估风险。立场如何确保其中立性。项目完成后没有技术成果转化的机制,致使研制出的设备长久闲置,成为垃圾,无人问津,多年后报废处置,造成国家经费无效使用。第二,传统的国家经费科研项目管理方法的弊端是:个人主观因素过多,管理松散,工作衔接不严谨,科研人员与风险管理人员没有明确的组织分工,往往是对立的态度,两者因为关注的领域不同,沟通不畅,造成管理真空区,从而形成风险累积。没有明确的风险管理部门,更没有风险管理者事前、事后参与到科研管理中的可操作的机制,做不到事前、事后管理,而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中结算管理。缺失风险管理部门的作用。

三、规范国家经费科研项目风险管理探讨

(一)在申报项目阶段

加入科研计划部门深入的市场调研与分析工作报告。科技人员协助风险管理者做出经济和科技的两个方面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规范的科研立项工作是立项时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统计经济数据,做出调研分析报告。科研计划部门要参与进来,科研技术人员协助风险管理者一同搜集相关数据,做出经济需求和技术需要分析报告,以往只是科研项目负责人做科研技术可行性报告。现代国家经费项目更加重视对国家的、民生的需求分析。为了杜绝盲目、非经济立项,需要科技战略部门和科研信息部门提出经济上的搜集要素,如:外界政治经济环境因素、技术的改变因素、新技术的产生因素、经费的变化因素,做好经济和科技两方面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要对各种相互有抵触的需要加以权衡。从而帮助决策者充分理解科研目标的需求,准确把握经费投放的靶位。

(二)评审立项阶段

在专家评审立项阶段,建立专家科研个人诚信机制,包括建立科研专家诚信机构、制度、推出守则及惩戒办法、建立科研诚信档案、专家诚信评级、投诉管理等制度。

(三)在项目科研阶段

第一,建立科研项目负责人个人科研诚信管理模式,同样包括:建立科研人员诚信机构、制度、推出守则、惩戒办法、建立项目负责人的科研诚信档案、科研人员的信用评级、投诉管理等制度。第二,经费统筹部门是事中参与到科研管理中的风险管理部门。国家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科研项目人提供需求清单,由统筹部门按清单去市场询价,统筹部门统筹直付,统筹部门做出采购分析评估报告,以备事后审计。第三,项目负责人的项目管理工作是相对独立的,包括:立项申请、制定合同与计划及费用核算、质量控制、参加人员选择、外部内部沟通等有关项目科研风险控制等综合进行有效的、全面的管理。保证科研技术可描述性文件归档,科研技术的可控性管理,科研成果可追溯性。第四,网络管理部门是简便并严谨的风险管理工具。还需要建立规范化管理电子网络,划定责任界限,协调相互间接口。在网络的每一级明确控制、评估和证明质量合格的目标。科研项目组织标准化:标准要形式化具有可操作性,明确参与者的职责、相互关系、权限等,协调参与者与现有组织结构间的关系。加强规范化全过程管理。总体上,规范化的国家经费科研项目管理包括风险管理,细分可分为:规范化的财务风险管理、规范化的人员风险管理、规范化的设备使用风险管理、规范化信息/文件管理。第五,财务部门是记录成本和进度的风险管理部门:不仅仅是为保证人力、设施、材料和资金的最佳使用,提示科研项目负责人项目的可行性,及同类科研项目的可比较性。规范化成本管理,科学化、定量化。在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成本模型并严格成本控制,目前采用粗放型的成本估算,缺乏定量控制办法,科研项目缺乏预算定价依据。因此,加强成本管理和经济精算分析,建立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型,当务之急。

(四)项目验收阶段

项目验收阶段,同样需要建立验收评审专家诚信管理机制。保证专家中立性。确保公正评审。

(五)项目验收后,建立技术成果转化机制,通过市场验证,跟踪评估。

技术成果转化部门是事后参与科研成果价值评估风险管理部门,长期跟踪技术成果,做出技术成果转化情况分析报告,以此也可把它作为以后评估立项目时或验收时对评估专家的诚信评级加分还是减分的诚信数据采集的参数、同时也作为对项目负责人的诚信评级时的诚信数据采集的参数。

四、结束语

本文意在提出未来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涉及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模块包括:信息采集及管理系统、市场调查与分析、财务管理、诚信管理体系、信用和市场风险管理、征信数据库应用开发、诚信评估与客户关系管理等诸多方面,以此框架建立严谨的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制度。只有当风险管理部门介入到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的管理里来,才能在事前、事中、事后对项目的风险做出测量并准确预警,同时提示决策层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与国家经费损失风险,让国家经费高效使用。

作者:李舸 单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2]潜旭明.驱动未来:美国新能源科研项目管理探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诚信缺失;共有产权;民主;法治

赵本山在春节晚会上的那句台词成了我国目前社会诚信缺失的真实写照――忽悠,接着忽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诚信(按照东北的方言,叫忽悠)的现象屡见不鲜,从生活消费中的假烟、假酒、假药,到生产过程中的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从经济领域中的假批文、假发票、假纸币,文化领域中的假文凭、假履历、假招聘,到政治领域中的假话、假数字、假政绩;从各种形式的造假到各种手段的违约,从生产流通领域到公共部门,从企业、居民到政府,失信行为像“流感”,波及到了社会各个层面,不诚信在我国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1]诚信缺失不仅给我国的国民经济和消费者带来了巨大损失和严重损害,而且使整个社会产生迷茫和困惑、使民众对现实社会产生反叛心理。可以说,我国现在正面临着严重的由于诚信缺失所致的社会危机――这不仅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物质文明建设、而且意味着精神文明的倒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倒退到了只遵守丛林法则的野兽之间的关系。[2]对曾以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的中国来说,这既是一种无情的嘲讽,更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因此,分析我国当代诚信缺失存在的根源,对于重构我国的诚信体系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文献述评

对于我国现阶段诚信缺失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说法:第一,产权不明、或者产权不清晰;第二,政府失信和政府错位;第三,诚信文化环境缺乏;第四,诚信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对产权主体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失信惩戒机制不健全,违法不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第五,历史根源。社会历史文化根源――传统文化的诚信关系侧重于人文环境之中,而不是体现在经济交往活动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计划经济下没有独立平等的不同经济主体间的契约诚信关系;第六,中国当代人的道德素质差――诚信意识淡薄、唯利是图;第七,诚信教育缺失和道德教育虚化;第八,我国失信的收益高于失信的成本。

可以说,上述各种说法涵盖了我们几乎能够想到的诚信缺失的一切原因,但这样面面俱到往往将我们对我国当前诚信危机的根源的探讨和对构建我国(健康的)诚信体系的努力引入歧途,甚至让我们迷失方向。我国目前的诚信环境缺乏、中国当代人的道德素质差的说法,却似是而非,这不过是我国目前诚信危机的一种表象而已;而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缺乏独立经济主体间的契约诚信关系的说法,更是将我们对当前诚信危机问题的分析引向了历史唯心主义,也无助于我们构建诚信体系。经济学研究,重要的不是将结果归结到我们无法改变的因素上、而是可以人为改变的因素上。另外,诚信教育缺失和道德教育虚化的说法,同样有些似是而非,因为理性的人总是在既定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当造假、忽悠(比诚信)可以获得更多利益时,没有人会考虑这是否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的。试图用道德说教的方法来构建我国的诚信体系,似乎并不知道现实生活中的人是“经济人”、忘却了人与生俱来的趋利避害性、忘却了道德伦理之类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著名论断。而将“唯利是图”当作道德素质差的一种行为,更是经济学知识贫乏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表现。

至于我国失信的收益高于失信成本的说法,虽然说不上错,但这并没有给我们提供新知识,这是任何一个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的说法。作者比较赞同产权不清晰、政府错位和缺位、以及诚信管理体系不健全的说法,但这仍不是作者试图探讨的我国诚信危机的根源。

二、案例分析

2006年,有位博士生经历了一件小事――给导师当助教(有报酬)。原本,学生给自己导师当助教,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什么好说的,但关键是有报酬,这自然涉及一些制度安排了。问题是,这个报酬既不是导师自己出、也不是导师的科研经费出,当然也不可能是哪个私人出,而是另有门道,总之是纳税人出。

半年过去了,助教的聘期也就完了,最后自然涉及到一个对助教工作的考核问题(此考核关系到助教报酬中的绩效工资)。那位仁兄偏是一个不识时务的人,而且偏又喜欢自作聪明,以为导师安排的工作都是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的,绩效不说是优至少也应该是良了,也就如实填报考核材料。结果是,发放绩效工资时,那位仁兄除了其中一月的绩效达到最低考核标准外,其它几个月的绩效成绩皆不达标(绩效工资自然为0了),再一看其他助教的绩效考核情况,几乎全是满分。他心中郁闷:难道这些兄弟姐妹们就比我做的事情多、完成得好?遂问有关人士绩效成绩达标的标准是什么。有关人员答曰:每周十六小时的工作量――即每周两个工作日的工作量――即每周40%的工作时间需要用在助教上。

那位仁兄觉得被忽悠了,而且还只有郁闷的份,有理无处说,也不好说什么。别人早有规定,你自己不去看,偏要当“瓜娃子”,有什么办法呢?同时,他也迷惑:那些绩效考核满分的兄弟姐妹们(这批助教原则上要求的都是博士研究生)还要做科研吗?如果说助教的工作与其科研一致,那倒好说,如果不一致呢?而据那位仁兄所讲,助教的工作大多是些杂事,与科研几乎不沾边。事实上,导师们也不可能安排那么多工作给自己的学生,因为,不管是对学生(博士研究生,可不是小学生)还是导师来说,科研永远是第一位的。

根据那位仁兄提供的信息,一个比较可靠的推论是:那些绩效成绩得满分的助教们大多是“假打”――谎报工作量、忽悠助教绩效考核的有关人员;而这些考核者呢,由于核实助教的实际工作量的信息费用极大(事实上也不可能核实),再加之,绩效工资又不是他(她)私人的钱,而是公家的钱,实际上是纳税人的钱(但纳税人对该项绩效工资的资金发放完全没有发言权的),所以,只要没有人追究(纳税人都不追究,谁又会来追求助教们在填报工作量时是不是撒谎了呢、考核工作人员是不是没有尽责呢)、自己不贪污挪用,管他助教们是不是在说谎、是不是在忽悠自己呢;而就算有上司来检查,我也可以拿出绩效考核表、管理助教的规章制度等等形式的资料来应对,当然,上司与他(她)的处境是一样的、也是不会真正地在意助教究竟做了多少工作量的(其导师在意呢,却又不由他来考核)。

撒谎、忽悠就这样有了市场需求,而且也为社会培养了“忽悠人才”。试想,要是还有下次,理性的那位仁兄还会“不识时务”、当“瓜娃子”吗?忽悠比诚实有利(忽悠,绩效工资可以得全额;而诚实却不行),理性的人当然是“人往利边行”了。

到此为止,我们似乎可以对我国诚信缺失的根源问题作出回答了:共有产权及其派生的管理上的形式主义,就是说谎-忽悠流行的罪魁祸首。如果那些绩效工资是由考核人员的钱来支付,他(她)会容忍你助教的忽悠吗?他(她)会重形式而不重实质吗?但问题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产权处于公共领域呢?

三、对我国诚信缺失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产权处于公共领域,不外乎有以下三种可能的原因:第一,有些产权法律没有界定其归属;第二,法律界定的公有产权或共有产权;第三,经济产权与法律产权相分离,也就是法律产权的实现成本很高,以至于使部分权益不能得到实现,而留在了公共领域。这两种情况,在我国都是显而易见的。我国大量的国有资产以及庞大的财政资金就是就属于公有产权的形式。法律规定的个人权益受到了伤害却得不到(充分的)补偿,就是经济产权与法律产权严重分离的表现。

对于第一种情况,那是产权的初始界定的问题,在此不多言。对于第二种情况,有一个疑问需要回答:那就是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同样已有庞大的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却并没有出现我国目前的诚信危机呢、或者没有出现我国这么严重的形式主义呢?这说明我国的国有资产和公有资产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区别。区别在于西方发达国家是私有制社会,其国有资产是属于公民的、其公有资产是属于纳税人的,其纳税人和公民有效参与对国有资产和公有资产使用的监督程度要比我国的公民和纳税人要高。也就是说,西方发达国家的共有资产和公有资产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共有产权,而是具有部分共有属性的私有产权。可以说,我国公有资产和国有资产的使用和管理上盛行忽悠、作假,是与我国这些产权的共有程度高有关的。为什么我国的公民和纳税人有效参与国有资产和公有资产的使用监督的程度比较差呢?这是一个政治问题,是一个民主建设的问题。

我国诚信管理体系不健全、政府和司法部门违法不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可以说是经济产权与法律产权严重分离的关键,而诚信管理体系健全和有效与否又严重依赖于政府和司法部门能否严格遵守法律。而政府和司法部门能否严格遵守法律,又取决于这个社会的政治性质――是法治社会还是人治社会。当法律不能体现人人平等的时候、当权力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时候,这个社会也就失去了人们可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一切的诚信管理体系都是虚设,机会主义的撒谎-忽悠大行其道就成为必然。[3]如果是法治社会,法律是所有国民的行为准则,谁要是侵犯了别人法律上的利益,法律就定然会给予足够的惩罚,以使其得不偿失,那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共有产权存在;失信的成本就会大于其收益,理性的经济人就自然会选择诚信而不是失信。在各种强制规则的约束下,诚信从理性选择慢慢就会演变为习惯,久而久之,习惯也就成为了自然。

说来说去,我国诚信缺失或诚信危机的根源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纳税人对财税资金和公民对国有资产的使用缺少有效监督机制,二是我国的法治程度还比较差。简而言之,对于一个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都富有的和谐社会来说,民主与法治是两根不可或缺的柱石。

参考文献:

[1]魏昕,博阳.诚信危机――透视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邹建平.诚信论[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5:33.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研失信 科研诚信 逻辑根源 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024-02

诚信是立人、立业、立国之本,科学研究的诚信问题关系到科研领域的有序和有效运行、关系到科学事业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关系到以科学为支撑的综合国力的提高。近年来,科技人员在项目申请、项目评审、项目研究、成果发表及评价阶段均涉及科研诚信缺失问题。因此,研究科技人员的科研失信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科研失信的概念界定

目前与“科研失信”涵义相近的词有“科研不端”、“学术不端”、“科研诚信缺失”等,与之相应的反义词则是“科研诚信”。如1995年美国科研公德委员会提出:“诚实和公正是科学家进行研究和散播科研成果的基本原则,违反这一原则即是科研不端行为”。德国指出:“科研人员不能伪造修改数据、不能出现剽窃、欺诈行为,更不能强行侵占他人的成果。”瑞典认为:有意捏造数据来修改研究进程、剽窃其他研究者成果、修改研究进程的行为即为学术不端。中国科学院2007年《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通知》中将“各种编造、作假、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的行为,滥用和骗取科研资源等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界定为科研不端行为。上海交通大学曹树基教授认为“学术不端主要指学者涉及抄袭、剽窃的不良行为,也包括学者恶意的一稿多投行为”。鉴于国内外的种种定义,本文赞成学者孟宪凤的观点,即统称为“科研失信”行为。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科研风气不正,又包括具体在科研实践活动中做出的违反科学规范的行为和情节严重的违法行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科研失信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理论的研究;二是关注科研失信的表现形式、弊端及成因的解析;三是根据国情或地域研究科研诚信的实现措施。

二、科研失信的逻辑根源

(一)外部客观因素

1.科研从起点上就是以功利为目的。各个科研机构,包括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主管部门,大都以科研经费到账、数量和刊物等级、获奖等级及排名次序等来应对考核验收、评定职称、职务晋升等。如此严重的名利导向,促使科研工作者只能将本应是科研附属品的科研经费到款、等当成科研的主要目的,不想也没有动力和精力去探求科研的真理或真谛。

2.科研评价的指标是以功利为导向。科研管理的评价体系是功利化的指标,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对科研的评价基本都是以成果转化率、获奖等级、论文数量、期刊层次等来衡量优劣;同时与之相应的科研工作者只要完成了这些功利化指标将能评职称,涨待遇,升职务。如此严重的功利化指标导向,无形中成为科研人员工作的指挥棒,也积聚了科研人员的功利氛围,致使科研人员的科研动力不是事业、兴趣而是功利的价值取向。

3.科研失信成本低、处罚不力、惩治不严。近些年来,诸如抄袭、剽窃、学术造假等行为屡屡发生,作为科研工作者明知这是对他人成果的一种无偿占有,是不道德甚至是违法行为。但还是明知故犯,作者认为除了功利因素之外,还有其它几个原因:一是学术界对科研失信行为的容忍和姑息,没能形成强烈谴责和声讨的氛围;二是被侵权人的宽容、淡漠,或者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没有对失信者加以追究;三是监督机制不健全,监测和检测手段不到位,没能及时发现问题;四是科研机构和管理部门心慈手软,对已暴露出的问题处置不力,惩罚不严,没能让失信者付出惨痛代价。如此种种因素致使科研失信行为任意妄为、得以蔓延。

(二)内部主观因素

1.道德约束力削弱。道德约束力必须通过科研人员自身的力量来起作用,即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良知的敬畏。也可以说,道德力量的形成需由科研人员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检查、自觉形成的道德准则。由于道德约束不具有强制力和威慑力,事实上是一种软约束力。当科研人员的思想境界、文化背景、道德情操没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基于功利思想就会做出“失信”的行为选择。

2.利己主义泛滥。利益的驱使是科研人员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在现实中,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活动与其所得利益密切相关,科研工作者之间的学术荣誉及利益的竞争日益加剧,而科学研究始终与学位、职称、奖励等紧紧相连。一些科研工作者为了自身利益,即为了获得学位、晋级职称、获得奖励等,则会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甚至于夸大成果水平和经济效益。当利己主义战胜了道德规范,就出现了“失信”行为。

3.基于生活的压力和私欲的膨胀。正像作家阎真在其《活着之上》所表述的那样,“生活伸出无数双手向你要钱,……你往哪里躲”,生活的压力无处不在,都需要钱来缓解。小说中的主人公高校教师聂致远做出的回答是:“生存是绝对命令,良知也是绝对命令。当这两个绝对碰撞在一起,你就必须回答,哪个绝对更加绝对。”尤其是当今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变化,社会环境中的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和生活享受,人性中本身固有的贪图享乐的欲望被不断激发和膨胀。而作为社会群体一部分的科研工作者自然也不能超脱这一社会环境之外。生活上的压力及社会环境的诱惑,致使一些科研人员为了“名”和“利”,丧失了自己的科学良知。

三、治理措施

(一)改进科研评估体系、完善科研奖励制度

科研评价在科研活动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包括科研立项(前端)中的评价,也包括科研最终成果(终端)的评估。科研评价决定科研经费的分配、科研成果的价值,事实上它起到了“一线牵”和“指挥棒”的作用。因此,如何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估体系、如何尽量避免“功利”目的,也将是科研管理部门及学者们一直研究的主题。因此,必须不断探索,健全、完善符合科研发展规律的评价制度。

奖励的公平与否很大程度与评价结果是否公正有关。如果评价结果有很高的可信度,那么被评价者也会得到相应的奖励。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按照不同的需求层次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和手段,才能达到激励效果;当然,在激励方式上可灵活多样,尤其是做到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尽量减少“名人效应”的影响,真正做到根据研究成果的价值及贡献给予合理公正的奖励。

(二)加强科研道德教育、提高科研人员的自律性

加强科研人员的道德建设是科研诚信建设的基础。把科研道德文化深入到广大科研工作人员中,让科研工作者牢固树立以科教兴国为己任的信仰,增强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为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在提高科研人员自身自律性方面,一是要强化自我意识。让科研工作者牢记真正的科学精神,用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科学问题。二是要加强科研实践的锻炼性。科研工作者在科研实践中要脚踏实地、尊重事实、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弄虚作假。三是科研工作者不仅要严格律己,更要谨记社会责任,严守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

(三)完善科研诚信政策法规、健全监督惩戒机制

1.设立科研诚信管理及处理机构。科研诚信管理的组织机构要定期对科研失信行为进行纠查、处理。还可以设立网络科研诚信管理机构,利用网络媒体、群众的监督力量,对科研失信行为敢于举报,敢于曝光。

2.制定并完善国家层面的科研诚信政策法规。建立并完善学术研究、科研诚信的政策法规与制度,建立起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科研诚信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加大约束制度的强度,建立对科研失信行为的曝光和处罚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加大社会公众及舆论的监督。纯洁的学术气氛需要社会公众的监督。这不仅有利于纠正科研内部的不良作风,也有利于完善科研内部运行机制。通过各个层面的监督(例如舆论、公众、社会、网络),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各种科研失信行为,并及时反馈给公众,进而形成良性的科研诚信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科研失信行为存在于各个科研主体和科研环节之中,有其外部客观因素和内部主观因素,需要从制度、法律、技术、道德等多层面进行综合治理,遏制各种科研失信行为,提高科技工作者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公信力。

[本文为2014年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科技计划管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研究”、2014年沈阳市事业经费项目“沈阳市科技人员科研诚信制度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虎军.西方学术腐败两个案例[J].南方周末,2002(1):24

[2] 曹树基.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及惩治.EB/oL.2008(6)20

[3] 孟宪凤.论当代科研诚信治理主体的责任[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

[4] 赵蓓蓓.教育部官员:整治学术不端须改变功利评价体系――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人民网,2014.10.21

[5] 邱忠信.科研人员诚信评价机制的建构.科技管理研究,[J]2007(10):207-209

[6] 李新嫒.论我国科研不端行为的原因及对策[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1

[7] 朱琳.政府科研投资项目中科研不端行为的治理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

[8] 武怡.我国现阶段科研诚信研究[D].中北大学硕士论文,2013

[作者简介:1秦丽娜(1964―)女,大连人,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创新与公司治理;2刘尚舒(1990―)女,沈阳人,沈阳工学院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风险管理]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第4篇

Abstract: Academic morality is the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ethics, at present, our moral standards in academic research and academic issues are many types of misbehavior occur. the eagerness of some social conduct the research is to encourage academic misconduct , quantifying indicators, with rewards and penalties too much of the assessment mechanism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moral standards in academic research to an academic integrity, know not directly result in the graduate students academic misconduct. This paper discusses relevant strategies of academic and moral development for this.

关键词: 学术不端;学术规范;研究生;成因;对策

Key words: academic misconduct; academic standard; postgraduate; cause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I20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327-02

0引言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是早已存在的现象,但被提到议事日程只是近几年的事。为了顺利拿到学位或奖学金,在求职时多一个砝码,少数研究生不顾学术研究追求科学与真理的本义,不惜铤而走险,伪造调查结果,修改实验数据,抄袭他人论文,“”代劳,一稿多投。类似的学术不端行为严重破坏了学术风气,带来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1研究生学生不端行为的成因分析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助长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任何一个特定群体不端行为的发生都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也一样。我国正处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建设时期,经济高速发展,市场尚不成熟,追逐经济利益和短期效益等急功进利的思想甚嚣尘上。高校科研作为社会进步的孵化器和智库,直接与市场、经济及社会各行业密切联系,高校早已不再是象牙塔和“人间净土”,权术交易、钱术交易等现象屡见不鲜。相比于社会其他群体,研究生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能力较弱,为了前途与“钱途”,身上也沾染了一些歪风邪气。有的忙着兼职赚钱,没有时间写论文,便找人;有的急于,却不能潜心钻研,便“剪刀+浆糊”东拼西凑,或干脆抄袭;想拼造出来的论文快速发表,便一稿多投。

1.2 过分量化的指标和奖惩性的评价机制不利于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科学研究不同于一般的生产劳动,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定量地生产出某些物件。学术研究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需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勤奋刻苦、兢兢业业的科学追求,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成果的产出需要承受时间、体力、金钱等多方面的巨大付出,投入与产生也不成正比。高校过分量化的学术指标明显不利于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一些高校明确规定研究生要发表多少篇论文才能拿到学位。有的研究生虽然出了一篇较高水平的论文,但数量不能达到毕业要求照样不能拿学位。有些高校博士研究生必须发表核心期刊的论文。短短的三年学制内,除了修够几十个学分的学位课程外还要准备毕业论文,精力难济。核心期刊的论文审稿期一般都要两三个月,想让论文快速出炉,则很难兼顾质量。还有些高校,管理部门会根据期刊的档次直接给予经济奖励,评奖学金时也重点加分,学生从中“获益”良多。面对这种反差强烈的奖惩机制,研究生急于出成果发论文,获得现时利益,不惜采取不端措施。

1.3 部分导师也有责任“传道、授业、解惑”的受人尊敬的研究生导师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下早已变成了研究生的“老板”。导师有地位、项目和研究经费,就可以为研究生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和人脉,在能力强的“大老板”手下,研究生挂着他们的名更容易出成果,他们既没有经济之忧,借助导师的人脉,论文又可以出,工作更容易找。相反,能力不太强、业内不太权威的导师,学生视其无足轻重。更有甚者,极少数导师本人也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很难指导研究生规范学术研究。

1.4 学术期刊的功利操作和网络的推波助澜加重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市场经济下,部分学术期刊为摆脱生存困境便利用收取版面费广开财路。研究生没有收入来源,为了支付版面费,必须兼职挣外块,少了时间和精力在科研上下功夫;有的期刊,不论质量和水平,“版面费一到便安排发表,否则责任自负”;还有的刊物,因为托关系的专家推荐,乐做顺水人情。网络的负面影响更大,打开任何一个搜索引擎,输入“”的字样,立刻就能见到纷纷扰扰真假难辩的无数信息:“”招募、论文等超出想象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跃然“屏”上。使用网上信息,虽然署了自己名字的论文按期发表了,但网上公司提供的本身就是造假或抄袭的论文,研究生便承担了学术不端的责任;另一种结果是,版面费汇出之后,那些热情的“张编辑”“王编辑”便销声匿迹,研究生更承担了经济和心理双重损失。

1.5 学术道德水平低下直接导致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以上所有成因都只是外部作用,最终造成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主要归因于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低下,这是内因,起决定作用。一方面,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认识不足,图一时一已之利,主观上无视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对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

2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对策探讨

针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应积极采取以下方法和策略。

2.1 充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诚信观念,加强诚信制度建设

所谓诚信,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诚,信也”、“信,诚也”,两者可以互训。诚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德范畴,儒家思想中,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前提和准则,《论语》有言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与朋友交而不信乎”。[1]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荀子也说,“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他还把诚信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道家同样提倡诚信,老子说,“言善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庄子说,“无行则不信,不信则不任,不任则不利”。可见,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诚信观念没有得到很好发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少数人完全抛弃诚信,唯利是图,诚信在有些行业严重缺失。在学界,对诚信理论特别是传统儒家诚信观念方面没有系统性的研究。提倡诚信,应立足根本,从传统文化中关于诚信的伦理视角结合西方文化中关于诚信的法律视角,切实可行地加强诚信制度建设,以此约束研究者的学术行为。

2.2 借鉴国外诚信管理经验,坚决捍卫研究生学术诚信我国诚信管理方面起步较晚,很少有高校成立专门的学术诚信管理机构或相应的管理条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诚信问题研究和管理都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做法,特别是美国的很多高校,学术诚信管理走在了世界前列。[2]他们非常重视学生学术诚信建设,设置学术诚信委员会等专门的学术诚信管理机构,制定学校荣誉条例等规则,强化学术研究的独立思想和创新意识。为保证公正和公平,在处理学术不诚实行为过程中学生直接参与质询和申诉。例如普林斯顿大学,对本科生就实行“学术荣誉制度”,强化灌输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管理理念。[3]这些成功的做法值得我国高校借鉴。

2.3 加强学术诚信的过程管理,切实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

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真正重视学术风气建设,对研究生学术诚信有尽可能明确的细化规则,并给予充分具体的指导。学生手则中应有专门的章节要求学术诚信。新生入学教育,应有专门的考试促进学生对学术诚信的掌握。也可以实行学术诚信承诺制,让学生本人签名后存入学生档案。学术诚信条例应明确界定哪些行为属于学术不诚信,对学术不诚信有非常具体的处罚。通过细致入微的过程管理,防微杜渐,既避免了一些简单粗暴的做法,维护了学生的利益和尊严(有的高校没有太多的早期教育,一旦发现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立即开除),也挽回了可能对学校和学生双方造成的更重大的损失。

2.4 净化学术环境,学术期刊和网络管理的规范化操作刻不容缓这方面的管理涉及面广,很难一蹴而就,但期刊和网络主管部门如果真正重视,致力于专项打击,成效也会立显。虽然此方面也缺乏相关制度的约束,但很多学术期刊已经认识到了自身的责任,中国教育学会还就此专门召开了会议,对编辑人员的责任、审稿制度、质量监控以及发挥期刊网的功能等方面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4]从维护期刊声誉、推动学术创新等方面,希望学术期刊和网络勇于承担责任,真正贯彻落实,为广大研究者提供相对净化的学术环境。

2.5 严格学术规范教育,以学术创新为已任,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自律学术规范及道德教育都是外部力量,是“他律”,真正做到严守学术规范,关键在于研究生的道德自律。作为掌握较多知识的研究生群体,坚持以追求科学与真知为研究旨归,以学术创新和民族进步为已任,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真正提高遵守学术规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学术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学术修养,是杜绝学术失范行为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国轩等译,四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3月,第1版:8,2,66.

[2]张鸿燕.美国高校大学生学术诚信管理及其借鉴[J].北京教育・德育,2010(02),67-69.

[3]郭洁等.美国传统名校是怎样捍卫学术诚信的――普林斯顿大学本科生学术规范管理制度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8,(7):76-79.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教育 管理学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是为人立业的根本。但是,近年来在社会风气、校园环境和就业压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人才荟萃的高等学府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却越来越严重。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影响了大学生之间正常的交往,影响校园的安定、和谐。导致大学生失信的原因是什么?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的途径有哪些?本文将从管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高校和社会面临的课题进行探讨。

1.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校园受来自社会各种非主流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其中的非诚信风气,在社会漫延泛滥的同时,也渗透到了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大学生不诚信行为不仅越来越普遍,而且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尤其明显:不诚信的领域在扩大,不诚信的人数在增多,不诚信手段的科技含量在提高,不诚信行为导致的负面影响更久远。在此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1 考试作弊形式趋于多样化

很多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又担心成绩不及格,所以只能是抱翘幸心理作弊。作弊手段和方法,由传统的抄袭、夹带纸条等形式向利用高科技手段和电子网络平台作弊,由1-2人作弊向团体化、组织化作弊发展,甚至有向“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如在一些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考试和职业资格考试中,作弊形成了一条龙服务。

1.2 假材料、假证明有了时代的特点

传统学生的造假行为主要有:乱编理由请假,为了荣誉作假材料等。今天大学生的造假范围已经扩大,一是就业时求职简历“水分”多和随意毁约。此外,有一些部分毕业生把劳动合同或就业协议书当儿戏,随意毁约,频繁变更用人单位。二是利用假证明骗取国家助学金和各种奖学金。一些同学为了骗取国家奖、助学金,虚报家庭经济情况,到当地民政部门虚开困难证明等。

1.3 部分学生瞒天过海拖逃贷款

国家指令金融机构对在校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贷款,学生与银行签约,学校作为担保单位,学生毕业后通过就业获取收入来逐年还款。本意上是为了培养人才和维护教育公平,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但部分学生毕业后通过各种手段拖逃贷款,包括隐满收入,频繁变更单位、住址等。

1.4 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行骗、诈骗行为时有发生

高校中,互联网已成为广大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或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说,网络亦成了助长了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工具。一是部分大学生认为网络是隐蔽的、自由的,于是在网络上不实信息,甚至刻意误导、辱骂,以此来发泄对社会、学校、个人不满情绪,更有甚者利用虚拟网络进行感情、金钱诈骗;二是由于网络信息量大、方便、快捷,个别同学在网络上抄袭或购买网上论文,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甚至公开发表等。

2.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2.1 大学文化缺失和非主流文化盛行

受到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在扩招潮中盲目追求“大”“全”“新”,只注重表面的辉煌,过度注重学校的硬件建设,放松对内涵的追求,导致校园文化受非主流文化的侵蚀,使求真务实、探索真理、不畏困难、崇尚文明的大学精神在流失。

2.2 “失信成本低,守信成本高”非正常现象的负面作用的影响

在当前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现象表明:失信风险小,受处罚力度轻;而诚实守信导致成本增加,甚至被淘汰,就像经济学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一样。正因为诚信缺失的风险和成本较低,大学生的诸多不诚信行为,基于在这种“得”与“失”的博弈中进行选择,从另一个角度上纵容和“鼓励”了非诚信行为的发生。

2.3 功利主义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享受,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求利欲望。一些地方和领域,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风气不断滋长,许多人在金钱和权力的驱使中渐渐迷失了良知,各种投机取巧行为被广泛使用,各种、弄虚作假者屡屡得手,甚至在少数地方,不守诚信行为已经成为一种公开的秘密。社会上的这些不良现象也时刻在侵蚀着大学生。

2.4 道德评价机制滞后

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中,对学生道德的评价和考核一直缺少有效的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而对学生个人信用的登记和考核更是空白,这对不诚信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和制裁。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表现缺乏记录和考核,对违反诚信行为规范的学生也没有强有力的惩戒措施。

2.5 受人性的弱点影响

1957年,美国行为科学家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了著名的“X理论――Y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大多数人是懒惰的,也不喜欢负什么责任,容易缺乏理智,不能克制自己,很容易受别人影响。大学生也是自然人,有着自然人的本质弱点,如果在监督和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是会做出自私利己的行为的,从某种角度而言大学生不诚信也是人性的弱点所在。

3.借鉴美国高校诚信管理的经验

大学生的诚信观念及其行为的形成,关键在教育培养,核心在制度管理。为切实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诚信管理水平, 我们应本着“激浊扬清、为我所用”的原则, 从我国高校的实际出发, 积极借鉴美国高校诚信管理的一些有效做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3.1 大学生学术诚信制度内容的细化

与美国大学相比, 不难发现我国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学术诚信问题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当多的学校在这方面的规章制度比较匮乏,即使有,也因内容上比较空泛而缺乏可操作性。

3.2 学生在诚信管理中参与度的提高

美国大学有一个重要理念:强调学生参与制订和实施诚信守则的全过程, 就是将学生视为学术共同体的一员。在许多学校的诚信守则中, 都明确规定学生有检举作弊的义务, 并享有参与判定处罚的权利。美国高校的实践表明, 吸纳学生参与制订、实施学术诚信规范的做法,对于提高大学生遵守学术诚信规定的自觉性是行之有效的。

3.3 加快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建设

美国诚信管理机制首先从完善个人资信档案管理开始。在美国, 每个人都有“社会安全号”,这个安全号可以把他一生几乎所有的信用记录串在一起, 如果他有过不良的记录,那么该记录将永远伴随着他。美国人完善的个人征信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强烈的诚信观念。因此,对于完善我国高校诚信管理体系,借鉴美国的经验,加快高校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建设的步伐,是非常必要的。

4.解决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基本途径

4.1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倡导诚信文化建设

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要从文化育人的新视角,把诚信教育和大学文化传承与建设整合起来,将理想教育与成长成才有机结合起来,将慎独自律与制度约束和他律联系起来。用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来培养一代新人,建设“诚以修身,信以立业”的诚信风气,使诚信成为学生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通过各种诚信活动,营造出“讲诚信得益,不诚信受损,讲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把诚信文化建设作为一种体现学校办学质量和特色的活动来抓,形成良好的传统和制度,并长此以往有效地开展下去。

4.2 培养学生“诚信为本”的信念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诚信文化侧重于自律,竭力倡导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能自觉地讲诚信,并指出这是是解决金融危机的根本良方。结合社会的各种鲜活案例,教育大学生自觉树立“诚信为本”的信念,在人生经营中恪守“诚信”,将是未来社会风气转化的前情提要。“诚信为本”理念是我们纠正不良之风的根本,是解决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重要措施。

4.3 树立学校、教师诚信形象,为学生守信起示范作用

古语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传。通过充分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广大教师在诚信文化建设中的表率作用,来实现对学生诚信观念的影响作用。学校建立严格的制度,面对上级检查、评估不做假,不回避问题;教师在教学上认真提高水平,科研上杜绝抄袭、剽窃行为。只有这样,广大学生才被诚信风气所感染,才能在潜移默化中纠正不良的社会风气。

4.4 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失信成本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但也需要道德的力量来维系经济的正常运行。诚信是当代社会和市场经济赖以发展的基本环境条件之一。对大学生的失信惩罚,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特殊身份,给予重新做人机会,同时,也不能避重就轻,要给予足够震慑力的处罚和高成本的付出,才能让大学生坚守诚信的底线,不做出逾矩的事情。

4.5 加强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

基于人性假设的“X理论”,高校要加强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建立大学生诚信记录档案,与社会共享诚信信息。加强大学内部的诚信制度建设,包括实行学生诚信信息公开和失信惩戒等措施;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诚信管理制度的建设,建立符合大学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诚信体系的“游戏规则”,如诚信评估准则、评估方法和管理办法等充分调动教学、管理、服务各职能部门参与诚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黄治东.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诚信道德[J].教育与职业.2009.06.

[4]任运康,余惠琼.当代大学生诚信危机及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

[7]胡映君.构建大学生诚信档案略策研究[J].兰台世界,2009,24(3):31.

[8]张鸿燕.中美两国高校大学生诚信管理之比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4(4):58-59.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生;诚信;学风建设

随着国家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家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事业也处在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增长。研究生是高校学术研究的生力军,是国家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其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

科学精神,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周光召在《弘扬科学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一文中提出:“科学精神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实事求是,一个是追求真理,这是最根本的内容”[1]。而如今的研究生最缺乏的却是这两个本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实事求是”,“追求真理”。

一、研究生学风建设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我国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存在大量诚信缺失的现象,社会上的这些不诚信现象渗透到了原本纯洁干净的校园中,最易接受新思想的研究生群体难免会受其影响,因而对研究生的学风建设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研究生的生活圈子不同于本科生,很多研究生可能既是学生,也是个上班族,或者曾经有过几年的工作经历,或者有兼职工作,年龄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无非会相互影响。

(二)高校对研究生学术诚信管理的欠缺

近两年来,多数高校也建立了相应的学术规范方面的管理制度,但真正实施的却很少。因为一旦曝光,对学校的名誉也会产生极大地影响,学校本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态度,自然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纵容了学生不诚信的行为。我国高校相对外国高校而言,在学术诚信教育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以美国为例,美国各大学都制定了学生学术诚信条例。条例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学术不诚信行为,从定义上、表现形式到处罚规则和申辩程序,都做了详尽的规定。还规定了论文引用文献资源时所应遵循的规范。除此之外,美国许多大学生还建立荣誉守则制度,新生入学时,要求在荣誉守则上签名,做出学术诚信的保证[2]。

(三)学生自身学术道德修养的缺失

很多研究生缺乏学术上的道德修养,缺乏尊重学术,敬畏学术之心。很多毕业后都没有从事学术研究的想法,因而在校期间也没有对待学术研究认真的态度,都是抱着能混就混的的心态,浮躁不安,急功近利。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重建研究生诚信学风

胡惊涛同志在十报告的第六部分提出了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首先强调的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学校,首当其冲应当遵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对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不良现状的描述,对产生不良现状原因的分析,我们要实施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显得迫在眉睫,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二字。对此我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一)净化外部环境

国家有关立法部门应制定一些国家层面的法律。把学术管理机构、科研机构、学校中的有关部门有机协调起来,从宏观上指导和把握学术诚信政策。对研究生不同群体采取不同政策,尤其要加强对“半工半读”学生的监管,使其在进入学术之门时就必须了解和遵守学术规范,对达不到标准的则延期毕业或不予毕业,以保证这个特殊群体的质量,并消除他们在其他学生中的负面影响。让研究生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和身体力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24字,内化为自身所具备的品质。使研究生自觉远离学术抄袭,剽窃等不良行为,让这种学术诚信成为人们内心潜在的规则,并发展成为一种学术诚信文化[3]。

(二)构建完善的学校诚信管理制度

虽然目前很多学校在学风建设方面制订了一系列政策,但真正落实的却很少,很多高校只是将其作为一套可供调研,评估的文字凭证。对于构建完善的学校诚信管理制度,首先我们应改革现有的研究生评价标准,反对那种在短时间内就要求研究生做出某些成果的拔苗助长式的培养方式。其次,完善学术方面的监管制度。详细规定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性,比如对参考文献的运用,必须详细注明等。再次,强化对违反学术规范的惩罚制度。学校要加强对违背学术诚信学生的惩罚力度,这样才可避免这种不良现象的继续蔓延。

(三)坚持科学精神,加强学生自我道德修养

研究生是我国未来学术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仅需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开发,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尤其是学术道德水平。努力提升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术责任感和自控能力,自觉维护学术声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反对投机取巧,粗制滥造,只图数量不顾质量的不诚信,浮躁行为。用勤奋和诚实获取优秀的成果,迎接美好的人生之路。

参考文献:

[1] 杨力、臧永.高校研究生学术诚信的缺失及治理[J].湘潭大学学报,2011.11,第35卷第6期

[2] 朱宇航.当代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教育求索,2011,第12期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第7篇

一、政治思想觉悟得到明显提高

无论何时,诚信都是企业的根本,它如一轮明月普照大地,如一束玫瑰打动人心,散发着独特的光芒。由于自身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待工作的态度。科技院管理工作面对的都是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用更加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做到诚信管理,为业内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放眼当前世界的竞争,首先是诚信的竞争,其次是质量的竞争。将诚信视为企业的根本,把质量看作企业的生命,让优质产品成为市场竞争的法宝,这一理论已被多数成功企业所认同。纵观国内外知名企业,无一例外都是以信为本,以质取胜。科技院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更需要注重诚信、树立诚信、保证质量,为院发展源源不断的注入动力!

作为一个管理者我一度以为,做到坚持原则,公平公正就可以,通过此次学习,提高了我的思想觉悟,转变了我以往的工作态度,在以后工作中不忘诚信管理!

二、新时期、坚持走创新之路

创新是反腐倡廉工作的主旋律。需要我们破除固有思想,摆脱传统束缚,大胆探索,积极创新。

两年来,我院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我国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奋勇拼搏。在“坚持勇于创新,积极引领科技加快发展、坚持服务发展,积极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坚持创新为民,积极促进科技成果造福人民、坚持锐意改革,积极推动科技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甘为人梯,积极培养和提携优秀青年才俊、坚持建言献策,积极发挥决策咨询重要作用”的6坚持下,为科技工作取得一系列新成就做出巨大贡献。

在管理工作上,一样需要创新机制。坚持以经验为指导、坚持就事论事的原则上开发新的管理机制,这项工作的开展肯定要经过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但是我相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才会曲折”,经过考验的真理才经得起时间的验证!

三、加强作风建设、引导社会风气

科学院位于学术界较高的位置,其内部一言一行都会对社会风尚和学术风气产生很大影响。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作风建设”为契机,以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为中心;以提高干部职工素质、规范行为准则、增强工作效能、改进工作作风为重点;以更好地服务群众为目标,切实解决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整改中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树立高效、务实、勤政、廉洁的新形象,切实促进我院作风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追求真理、造福人类、服务国家的理念,以身作则,严格自律,模范遵循学术规范和科学伦理,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和不正之风,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团结带领全国科技界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研 诚信 档案 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071-01

一、国家层面对科研诚信的规范和完善

近年来,科研诚信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科研诚信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科技人才培养出现了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到整个科研学术环境,它主要表现在社会各界对科研道德,学术诚信问题的讨论,更是在新闻报道、报刊杂志等方面引起热议,这些反应说明科研诚信问题的严重。因为当精神价值和道德标准出现危急,社会舆论造成严重后果时,社会各界才会认识到它的严重性,才会反思,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制度等。针对科研诚信,从多方面加强科研制度建设,治理学术浮躁、学术不端等不正之风,构建良好的学术风气,优化科研资源,建立科研诚信档案,对高校的科研诚信提出了制度化的指导意见。

二、高职院校科研诚信的现状

科研诚信是科学研究和发展创造的基础。目前,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热议科研失信现象的流传,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诚信和学术风气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科研人员在选题和课题研究过程中没有认真对待,有意识回避与理论假设和试验预期不一致的结果,缺乏应有的科学道德和行为规范,科研诚信和自律意识薄弱,拼凑论文成果屡见不鲜,甚至利用不正当手段谋取个人利益、套取科研经费。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普遍起步较晚,加强科研诚信,是当前高职院校加强自身科研能力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治理科研诚信建设过程中,要健全制度,形成科研诚信的长效机制,要从健全法制、加强管理创新、促进科学共同体内部的规范管理,以及科技人员自身的道德自律和文化建设等多个层面综合推动。加强科学研究的同时要完善科研诚信规范,强化科研监督管理,努力推动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科研诚信档案的重要作用

1.科研人员科研诚信意识的提高是营造高职院校良好学术氛围的基石

诚信是基本行为规范的价值核心,更是个人诚信档案的重要内容[1]。个人诚信意识提高了,不仅是营造高职院校良好学术氛围的基石,更是做好科技创新先锋、学术道德和社会诚信的表率。

2.建立个人诚信档案是科研诚信长效机制的基本保证

随着现代高科技信息业的快速发展,科研诚信的内涵建设也在不断丰富[1],建立个人科研诚信档案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建立个人科研诚信档案是科研诚信长效机制的基本保证,科研诚信能够促进管理的透明度,对各项环节做到公平、公正。成立学术委员会,完善学术委员会章程,逐步建立健全科研诚信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对参评的项目、课题负责人、科研人员、承担单位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和成果产出中出现的不良行为记入个人诚信档案。

3.建立个人科研诚信档案是治理学术不端的有力抓手

科研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体制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⑴科研绩效评价机制不尽合理;⑵科研管理制度不健全;⑶科研分配体系不合理;⑷监督机制薄弱。

二是个人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⑴科研诚信意识薄弱;⑵科研诚信观念落后;⑶缺乏科研诚信自律原则;⑷经济利益的诱惑。

四、科研诚信档案建设的基本要求

1.科研诚信档案归档内容

个人基本信息,专业技术职务,承担科研项目、获奖成果、专利、论文、论著、教材,科研荣誉,学术不端审查及处理情况。

2.科研诚信档案的管理与考核

多部门合作,科研管理主管,负责档案管理、材料归档及科研成果方面的审核,于每年年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工作业绩进行考核、汇总、统计,建立个人科研业绩诚信档案;人事管理部门、教务部门等协助,负责相关档案材料的审查与考核,并将相关材料移交管理部门进行归档;学术委员会负责归档材料的处理认定,对考核结果真实性、一致性情况进行审核,并在全院范围内公示。最终考核结记入个人诚信档案,与专业技术人员年终考核、评先推优、职称评聘挂钩。

3.科研诚信档案的应用

科研诚信不仅是对个人道德水准的评价与考验,更是个人成果的真实记录与写照,它应用于职称晋升评价、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荣誉表彰相关条件的认定等。科研诚信管理与应用是实现创新与规范齐头并进,创新是要顺应科技创新,利于科学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实现资源共享、一档多用。

五、科研诚信档案的管理与监督

科研诚信档案的建设在科技工作中的位置至关重要。正确引导和宣传,使科研人员,完善落实好各项措施,以实实在在的成果取信于公众,使优良传统和声誉发扬光大。

1.建立个人诚信档案

个人诚信档案不一定完全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2],但可以消除大部分,是杜绝和减少科研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重要措施。单位在每年年底的绩效考核中设立个人科研诚信档案不良记录考核指标,如果有人超出指标,根据规定按照等级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

2.明确责任,加强监督

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明确个人职责与管理部门的监督,完善科研诚信记录的有效利用,达到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3.规范科研诚信建设

按照科研诚信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建立健全科研道德规范,完善学术评价和科研诚信的相关制度。同时,鼓励科研人员针对国家的需要和要求,潜心研究,为国家做出更多创新性研究成果。建立完善科研诚信绩效档案,并将其作为科研人员年终考核、职称晋升考评的重要依据。

总之,科研诚信建设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高职院校应更加重视,必须认识到科研诚信对科教、研人员的科研核心竞争力和高校品牌创建的重要作用,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落实各项法规、制度,提高科研活动的透明度。聘请专家对法规、制度进行宣讲,提高科研人员对科研诚信的认识与提高,使诚实守信成为科技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李立群,史呈伟;王菲;于丹丹;刘心平;孙瑞岐;科研诚信缺失的表现、成因与对策[J].中国卫生人才,2011(8):70-71

[2]刘延东,将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在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科协论坛 2010,5(274)

[3]刘延东,必须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 中国监察2010,(11)4-7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第9篇

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的科研诚信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对科学技术部归口管理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请者、推荐者、承担者在科技计划项目申请、评估评审、检查、项目执行、验收等过程中发生的科研不端行为(以下称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科研不端行为,是指违反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科研行为准则的行为,包括:

(一)在有关人员职称、简历以及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虚假信息;

(二)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

(三)捏造或篡改科研数据;

(四)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违反知情同意、保护隐私等规定;

(五)违反实验动物保护规范;

(六)其他科研不端行为。

第四条科学技术部、行业科技主管部门和省级科技行政部门(以下简称项目主持机关)、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以下称项目承担单位)是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机构,根据其职责和权限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查处。

第五条调查和处理科研不端行为应遵循合法、客观、公正的原则。

在调查和处理科研不端行为中,要正确把握科研不端行为与正当学术争论的界限。

第二章调查和处理机构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向科学技术部、项目主持机关、项目承担单位举报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科研不端行为。

鼓励举报人以实名举报。

第七条科学技术部负责查处影响重大的科研不端行为。必要时,科学技术部会同其他部门联合进行查处。

科学技术部成立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以下称办公室),负责科研诚信建设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接受、转送对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报;

(二)协调项目主持机关和项目承担单位的调查处理工作;

(三)向被处理人或实名举报人送达科学技术部的查处决定;

(四)推动项目主持机关、项目承担单位的科研诚信建设;

(五)研究提出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建议;

(六)科技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八条项目主持机关负责对其推荐、主持、受委托管理的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中发生的科研不端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

项目主持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科研诚信建设工作体系。

第九条项目承担单位负责对本单位承担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中发生的科研不端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

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应当建立科研诚信管理机构,建立健全调查处理科研不端行为的制度。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科研诚信制度建设,作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的条件之一。

第十条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者在申请项目时应当签署科研诚信承诺书。

第三章处罚措施

第十一条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根据其权限和科研不端行为的情节轻重,对科研不端行为人做出如下处罚:

(一)警告;

(二)通报批评;

(三)责令其接受项目承担单位的定期审查;

(四)禁止其一定期限内参与项目承担单位承担或组织的科研活动;

(五)记过;

(六)降职;

(七)解职;

(八)解聘、辞退或开除等。

第十二条项目主持机关应当根据其权限和科研不端行为的情节轻重,对科研不端行为人做出如下处罚:

(一)警告;

(二)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批评;

(三)记过;

(四)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内参加项目主持机关主持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五)解聘、开除等。

第十三条科学技术部应当根据其权限和科研不端行为的情节轻重,对科研不端行为人做出如下处罚:

(一)警告;

(二)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批评;

(三)中止项目,并责令限期改正;

(四)终止项目,收缴剩余项目经费,追缴已拨付项目经费;

(五)在一定期限内,不接受其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请。

第十四条项目主持机关对举报的科研不端行为不开展调查、无故拖延调查的,科学技术部可以停止该机关在一定期限内主持、管理相关项目的资格。

第十五条被调查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轻处罚:

(一)主动承认错误并积极配合调查的;

(二)经批评教育确有悔改表现的;

(三)主动消除或者减轻科研不端行为不良影响的;

(四)其他应从轻处罚的情形。

第十六条被调查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重处罚:

(一)藏匿、伪造、销毁证据的;

(二)干扰、妨碍调查工作的;

(三)打击、报复举报人的;

(四)同时涉及多种科研不端行为的。

第十七条举报人捏造事实、故意陷害他人的,一经查实,在一定期限内,不接受其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请。

第十八条科研不端行为涉嫌违纪、违法的,移交有关机关处理。

第四章处理程序

第十九条调查机构接到举报后,应进行登记。

被举报的行为属于本办法规定的科研不端行为,且事实基本清楚,并属于本机构职责范围的,应予以受理;不属于本机构职责范围的,转送有关机构处理。

不符合受理条件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通知实名举报人。

第二十条调查机构应当成立专家组进行调查。专家组包括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法律专家、道德伦理专家。项目承担单位为调查机构的,可由其科研诚信管理机构进行调查。

专家组成员或调查人员与举报人、被举报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一条在有关举报未被查实前,调查机构和参与调查的人员不得公开有关情况;确需公开的,应当严格限定公开范围。

第二十二条被调查人、有关单位及个人有义务协助提供必要证据,说明事实真相。

第二十三条调查工作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核实、审阅原始记录,多方面听取有关人员的意见;

(二)要求被调查人提供有关资料,说明事实情况;

(三)形成初步调查意见,并听取被调查人的陈述和申辩;

(四)形成调查报告。

第二十四条科研不端行为影响重大或争议较大的,可以举行听证会。需经过科学试验予以验证的,应当进行科学试验。

听证会和科学试验由调查机构组织。

第二十五条专家组完成调查工作后,向调查机构提交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应当包括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过程、主要事实与证据、处理意见。

第二十六条调查机构根据专家组的调查报告,做出处理决定。

第二十七条调查机构应在做出处理决定后10日内将处理决定送被处理人、实名举报人。

第二十八条项目主持机关、项目承担单位为调查机构的,应当在做出处理决定后10日内将处理决定送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备案。

科学技术部将处理决定纳入国家科技计划信用信息管理体系,作为科技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参考。

第五章申诉和复查

第二十九条被处理人或实名举报人对调查机构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后30日内向调查机构或其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诉。

科学技术部和国务院其他部门为调查机构的,申诉应向调查机构提出。

第三十条收到申诉的机构经审查,认为原处理决定认定事实不清,或适用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不正确的,应当进行复查。

复查机构应另行组成专家组进行调查。复查程序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调查程序进行。

收到申诉的机构决定不予复查的,应书面通知申诉人。

第三十一条申诉人对复查决定仍然不服,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申诉的,不予受理。

第三十二条被处理人对有关行政机关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规定,申请复议。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 征信管理体系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形势整体下行,中小企业因为缺乏资金而发展缓慢。资金问题成为了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融资贵、融资难、融资效率低是中国的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据统计,目前中国有5600万家中小企业,其中得到银行贷款的有666万家,仅占11.9%。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给企业的技术研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并且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影响了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

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依赖于银行体系,但是由于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无从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在这种条件下,银行先给予中小企业一些小额短期贷款,但是由于有些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淡漠,恶意逃废银行债务,造成银行的呆账坏账,挫伤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所以,加强征信管理体系的建设变得可不容缓。

二、征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准确的信息来源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财务状况等信息被认为是商业机密,企业不信任评级机构就不会把这些信息透漏给有关部门。因此,切实保护好企业的商业机密,让企业充分了解信用信息的加工处理的披露过程,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同,才能广泛地采集企业信用信息。

对于个人来说,个人征信涉及到个人隐私问题,保证个人隐私不被泄露是有关部门采集个人信用信息的前提。目前,金融机构仅能获得客户的工作证明、负债状况、固定资产数目等有限的基本资料,对个人实际收入、道德品质等信用信息都不易获取。

(二)基层政府的征信工作不够规范

部分地方政府对中央的政策持等待、观望态度,不按照立法的规定落实征信工作,如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还不能正常纳入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导致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难以科学全面地反映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制约了央行基层行征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率仍比较低

目前,我国信用资源的共享性还不算高,缺乏科学的信用信息开放与共享机制。信用信息分散在政府各部门、银行、保险等金融中介机构,收集信用信息主要服务于组织内部工作,信用信息的种类多但功能局限,此外,征信标准不统一,征信信息共享领域亟待标准化建设。

(四)公众的信用意识比较淡薄

征信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人们对此还不了解,近年来,我国央行征信管理工作紧凑地展开,但公众的反应相对滞后。公众对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的认知度还不高,甚至还存在一些误解。公众的信用意识比较淡薄还体现在企业提供的信息数据不真实的问题上。企业为了少纳税,同时多贷到款,向税务部门和银行提供虚假的财务报表,但这些企业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对企业的危害,一旦信用信息实现共享,企业很可能因为失信没有立足之地。

(五)评级机构的评级工作需要规范

发债企业不切实际地追求高信用等级,有些评级机构违背了评级工作的公正性而满足企业的要求,长期以来,使得评级机构的公信力下降,同时,评级业缺乏行业自律性,评级机构低价竞争导致评级市场混乱,最终导致评级结果毫无意义与价值,很多商行等大型贷款机构在授信之前会摒弃这些外部评级结果,花费人力物力对授信企业的信用状况重新进行内部评级。

三、建立健全我国征信体系的建议

(一)推进银行、证券、保险金融业内统一的征信平台,实现征信资源共享

推进银行、证券、保险金融业内统一的征信平台,实现信息分类管理及跨部门、跨地区共享,各部门应该相互协作,互通互信,积极配合各级金融管理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各机构采取统一的口径,真实地记录信用信息,及时更新。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需要统一口径,为信用信息共享打下基础。目前,“国家经济户籍库”正在积极推进机构信用代码的应用,

(二)加强信用文化建设,普及信用知识

我国从1992年开始进行征信体系的探索至今,仍有绝大多数的人完全不了解征信,因此,需要大力宣传信用文化,普及征信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征信,积极配合各部门的征信工作,同时正确运用征信信息,从征信体系的建设中获益,让征信信息真正服务于经济活动。

(三)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构筑信用社会

目前,我国部分企业能做到自身的诚信,而对其他企业的不诚信行为采取高度容忍的态度,使得不诚信行为持续蔓延。构筑信用社会,需要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特别是在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社会保障、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失信行为。还可以开展行业自律组织对失信者的惩戒活动,使诚信成为各行各业的立足点和潜规则。由于失信行为而被列入“黑名单”后,企业基本就没有诚信可言了,公众也不会再与它进行交易。

(四)规范管理评级机构,加强行业监督

针对目前我国评级机构众多而评级结果不被认可的状况,评级业极具市场而又处于萌芽状态,因此,加强评级机构的管理十分必要。加强行业监督,不仅要提高评级机构设立的门槛和对评级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而且要给予评级机构正确的价格指导,避免低价竞争,造成行业混乱。其次,要加强评级机构的技术交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完善评级方法。

【参考文献】

[1] 何永清.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基于博弈理论的思考[J].征信,2016,34(2).

[2] 曹颖.对完善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思考[J].北方经贸,2014(8).

上一篇:会计技术范文 下一篇:法律保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