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14 11:12:53

科研教育

科研教育范文第1篇

一、科研的认识

科研的本质——创造,“提供新的,第一次创造的、新颖而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曹日昌主……

二、科研的选题

科研首位的是选题。题目选错了,不是达不到目的,如没有研究的条件;就是达到目的而无价值,如别人已经研究过了。科学高度分化与高度结合,以高度综合为主的当代,因题目选择不当,付出巨大的劳动、甚或耗费终生的精力而一事无成的人,不乏其例。选题一般应考虑:

第一、社会价值,即实践、理论意义。

第二、研究的条件。如资料的积累、前期的成果、实验的设备等。

第三、个体的知识结构(或群体的特色)。作为研究个体,他的知识是个积累过程,研究则是个系统工程。作为研究群体(如学校),要考虑自己的历史、特色、持续发展和名牌效应。

三、成果的表述

科研的质量以成果(包括理论、实物)为标准,成果(指理论)的质量以表述为依据。成果的表述(结题报告或论文)大致分为两类:实验、研究。

实验的表述:科学来源于实验,没有实验就没有真正的科学。所以,实验报告要求比较严格、比较规范。它的正文一般有以下几部分:

第一、问题的提出:包括研究的性质、意义、目的等。其中对研究使用的概念要界定,和课题有关的既定成果要评述,理论假设的推理、分析要清晰。

第二、研究的方法:包括研究的对象、材料、程序等。研究的对象要具体,变量要清楚,尤其自变量的处理。教育教学一般都是一果多因,所以,对刺激变量的分析、实验变量的确定、无关变量的控制等要十分明确。

第三、结果与讨论:结果是指实验的原始材料,如事实、数据等;讨论是对材料的分析、说明。这一部分是实验的重点,是结论赖以产生的依据。

第四、研究的结论:是结果、讨论的延续,是实验的结晶。概括出规律或规律性的东西。文字要简洁、准确。

研究的表述:研究的内容、形式具有多样性、多元性,所以,它的表述也没有严格的格式。但,不论内容、形式如何,一般都可以参考实验表述的基本精神,都应是观点明确,依据充分,思路清晰,有一定的有效信息量——理论增值。有效信息量≠科学信息量,“科学而无效”的论文是当前文章的一大通病。

四、创造的水平

参考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格洛佛、布卢宁关于创造水平的划分方法和创造水平“参照系学说”,从我们当前教育科研的实际和有益于教育科研的发展出发,笔者认为,成果(创造)的层面可以尽量宽一些、层次可以尽量多一些。

最高层次——创造——“新的,第一次……”。严格的讲,创造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但创造水平有不同,它可以分许多层面、层次。

第一、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规律具有客观性、重复性、预测性,而规律加个“性”,层次就低了,它既带有规律性的属性、有迁移性,又含有一定的主观(认识)因素,是通过思辩对实践的一种抽象,将无序有序化、混乱规范化、复杂简单化。这是当前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较普遍的一种科研形式、科研成果。

第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如上海的“成功教育”,武汉粮道街中学的“希望教育”、育才小学的“和谐教育”,“成功”、“希望”、“和谐”都有约定俗成的界定,但研究者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解释,认为“成功是成功之母”,“希望的核心是希望心理”,“和谐是一个协调、和悦、和美的教育系统”,赋予了它们新的、鲜活的哲理,使“成功”、“希望”、“和谐”成了特定概念,内涵更充实、公允、有生命力。

第三、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由实践理论是飞跃、创造,由理论实践也是飞跃、创造。心理学称后者为第二级飞跃,而且认为是更难、更高层次的飞跃。所以,应用性(理论实践)研究≠没有创造性,据统计我国大部分研究成果没有转化为生产力,就是忽视了由理论实践的研究、创造。如武钢“中小学和企业分离的研究”,解决如何分离问题(“分离”理论是既定成果),武汉鄱阳街小学“小班教学策略研究”,解决小班教学的谋划、策略问题(“小班化教学”是既定成果)等,都是理论实践的研究、创造。

第四、对已知概念(理论)进行组合、再组合。创造想象以再造想象为基础,从这个角度讲,创造什么也没有创造,而是对已知的概念加以新异的组合、再组合。如,古人将“食物”和“火”组合,发明了“火的应用”;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耐将植物形状的“相同”和“相异”组合,创造了“植物分类”;18世纪达尔文将“生物进化”和“生物环境”组合,构建了“达尔文进化论”……。创造就是组合,科研进化史就是组合、再组合史。武汉情智学校的“情智教育”就是将“情感”和“智慧”加以组合,黄陂路小学的“现代问题教学”就是将“问题教学”和“多媒体”加以组合。

第五、改变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问题。改变角度是一种智慧,它是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用新观点、新方法看既定的、旧的问题,或将两个、多个既定结论联系起来进行同步思考。如医生的偏分、军事的“偏师”等,就是调换视角,从侧面解决问题;把“中华民族聪明”和“中国人才奇缺”,两个既定结论联系起来同步思考,就会从旧问题中产生新认识。

第六、对既定问题的修改、完善、美化。创造是“第一次”、“开始”,它本身就意味着是有缺陷、不完美,需要一个补充、发展的过程。实践证明,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往往不是它的开始,而是经过一个再创造(也是创造)的过程之后。武汉铭新街小学“小学讨论式教学研究”,讨论式教学是个老问题,而如何进行讨论,尤其在小学中如何具体操作,是一个再认识、再设计,也是对讨论式教学的丰富、充实、活化。

第七、进行选择。选择是智慧。人的智慧主要不是速度、灵巧,计算机、许多动物的速度、灵巧比人强的多,而进行推理、判断、比较,从多种方法中选择最有效的方法、从多种答案中选择最佳的答案,则是它们所望尘莫及的,是人智慧的主要特征。教学理论的研究认为,教学是个创造,也可以说是个选择——每堂课都是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一种选择,教学进入高层次、个性化之后,教课成了教师的一种体验(课被软化)、境界,不具有重复性,此刻所用的模式是一种高层次的选择——集多种教学模式的优点为一维,创造(选择)的“我的模式”。

第八、对既定结论的否定(否定的否定)。否定既定结论中孕育着新的结论。如,传统的教育学理论强调教学的科学性(教学科学性原则——实质是指教学内容的科学),研究者表示质疑,认为有些教学内容“不科学”(不能用科学、不科学去判断),如神话、童话、寓言等人文学科;科学内容科学、教学效果不一定好,如给小学生讲辩证法,给大学生讲1+1=2,内容是科学的,效果是不好的。在否定既定结论中就萌生着新的结论——教学的效果取决于什么——有效教学理论问世。

第九、对未来的预测。预测是一门科学,不是算命巫师的瞎猜。预测可以激发思考,预测中蕴含着新的认识。如有的学者预测,美国的霸权地位大约还有20年;五年后一般大学的一般专业生源将出现危机,“独木桥”现象将告结束;五年后夸氏(夸美纽斯)教学模式将成为历史,如果我国不加速教学改革,国外将作为历史教学的鉴证,像到中国参观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机车一样,到我国来考察夸氏教学。五、科研的障碍

建国50余年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师、大家很少,世界一流科学家也很少,这和一个被世界公认、多次智力测验证实的世界聪明民族,一个拥有12亿人的大国是不相称的。科研——出高层次成果——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

第一、心理品质的障碍。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是指各个人的全面地、充分地、最随意地发展,它的真谛是人个性的解放。创造(发展——智慧)是个性解放的结果。由此反证,高层次的成果少是个性没有解放使然。

创造即“第一次”。“第一次”就是对以往、现实中“神圣事物”的亵渎、叛逆、否定、超越,是对既定结论、权威人士的挑战,“想别人不敢想的事,说别人不敢说的话,走别人不敢走的路”,发明、创造常常是从“荒诞不经”、“离经叛道”开始,没有异想天开的野性,不以身心极大的解放为依托,是不可想象的。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入口处比作地狱的入口处,不无深邃哲理。恩格斯论述的“塞尔维特事件”就是一例。1553年10月27日下午,日内瓦郊外广场竖起一根柱子,40岁的西班牙科学家塞尔维特被绑在柱子上,脚下堆满了干柴。因否定上帝创造一切被活活烧死。据记载,中世纪欧洲各地因其遭迫害者达500万人之多,只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在1843~1898的55年中,就有11万人受火刑,10万人受迫害。实然,没有科学态度,没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发明、创造是一句空话。

在此我们反思一下,传统教育追求的什么?“分数+听话”——教学就是提高“分数”,教育就是培养“听话”,天长日久,人的灵性熄灭了、棱角磨平了、千差万别的人变成了一个模样——顺从、驯服、按指示办事,活生生的个性、创造性没有了,相反,形成了一种“平庸优势”,聚造了大大小小的“平庸圈”。

第二、思维定势的障碍。定势(或称顽固)人人都有,它既有积极效应,也有消极效应,从创造进行思考,主要则是消极作用。就此而言,创造就是打破定势。影响创造较普遍的定势:

1、二值思维模式。二值即非此皆彼、非A皆B。它是一种思维模式,也是一种低层的、原始的思维方式,只适用于某些学科、某些问题,把它作为唯一的判断方式,就会局限思考、影响创造。有些事物是非此非彼、亦此亦彼,如神话、童话、寓言等,既不是科学,也不是伪科学。还有一些事物具有不确定性,是一种过渡、无序、中间、可塑的状态,处于一种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如世界上不是绝对的只有黑与白两种颜色、善与恶两种品质、敌与我两种力量、公与母两种属性,事物多质、多义,是复杂的、变化的。认识、判断应打破二值思维模式的束缚,要有边界意识,从实际出发,是什么就是什么,求是才是创造思维的生命。

2、因果思维模式。传统思考强调因果必然、结构严谨、循序渐进,这是一种正常的思路,创造则是“不正常”,是改变正常思维的向度,它往往不是从事物完整的因果、结构、递进中产生,而是从因果不全、无序混乱、跳跃躐进开始,即由因找果(有因无果)或由果找因(有果无因)、从混乱找有序,从躐进找递进。如,哥白尼观察觉得宇宙以地球为中心不协调、不美,创立“日心说”,达尔文看到植物随太阳转动、提出是含有某种物质,魏格纳在观察地图时、猜想出大陆漂移……

3、从众思维模式。从众是中国人传统的文化惯性思维习惯(定势)。其一、求同。①随大流(多数)。创造往往是支流、少数。②追求和别人一样。学生从考场出来首先找别人对答案,看是否一样。“不一样”才是创造。发达国家从小就培养孩子如何同别人不一样。其二、相信他人胜过自我。认识问题,尤其是认识自我,总是以他人褒贬为准,不尊重自我体验,如“旁观者清”、“口碑不错”。实际上,旁观者不一定清,口碑不错也不一定好。以他人评价为转移,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就是弱化自信、强化自卑。自信属于理念、信念的范畴,它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行为的主动性、坚定性和一贯性。自信是成功的潜意识心理暗示,相反,自卑是失败的潜意识心理暗示。综观历史上一代天骄,都是非常自信的人,伟人、名人没有一个不是以自己为中心自负的人,有的给人以谦虚的假像,其实没有一个是谦虚的。如果认为自己一定失败,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成功,那么他永远是个失败者。自卑是创造的大敌,自卑意味自毁。

4、“经典”思维模式。“经典”一般是经过实践验证的、智慧的结晶,但它不是不变的。事物都有一个产生、经过、消亡的过程,世上没有绝对不变的真理,科学既有稳定性又有发展性,后者是科学的本质。“经典”认识主要应吸取其观点、方法,伟人、名人的一些言论都有针对性和历史的局限性,如群众所言,马克思没有看过电视,没有见过电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第三、缺乏批判性思维。批判思维又叫逆向、反证思维。批判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思维品质。它是个性充分发展的显示,是自主意识、进攻品质、科学精神的表现,是认识深化、全面、创造的象征。

“批判是科学的生命”,也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知识经济——经济依赖于知识,知识的创造、应用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的当今,知识分子的本质是创造知识,而创造力渊源批判力,故此,发达国家把“知识分子”界定为“具有批判思维能力的人”或“具有个性(批判)和真知灼见(创造)的人”。不乏哲理。

科学精神不是维护、证实既定的真理,而是挑剔、发现既定真理的错误、创造真理。它强调怀疑、批判。

任何事物经不起反证而不能成真理。有许多既定的“真理”(含经典)经不起反证,或者说科学不能承认。

“干了坏事想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可能……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一定,可能相反……

“不破不立”。——不破也可以立……

“比较才能鉴别”。——不比较也能鉴别……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能无穷……

科研教育范文第2篇

一、树立一个理念——以教育科研带动学校发展

“十一五”开始之初,我校就确定了科研兴校的基本理念,把科研工作提升到深化课程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教师专业化队伍的高度。在我校的三年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以科研工作为先导,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的工作方针,规定了科研工作的长远目标、年度目标和阶段性任务。为此,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我校进一步健全了教育科研机制,组建了由校长到科研室到教研组再到骨干教师的科研机构网络,校领导带头搞科研、抓科研,全校掀起了浓浓的科研氛围,让科研工作常态化。

“十一五”期间,我校还建立完善了一系列的科研制度,使科研工作的各个方面有章可循,便于操作,提高实效。例如我们新制定了《业务干部听评课制度》、《教师教学反思制度》、《优秀教研组评选办法》、《推优选先制度》等,新修订了《科研工作年度考核条例》、《课题申报、展评、奖励制度》,这一系列措施,规范了教育科研管理,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极大调动了教师参加科研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教育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把握一个中心——以教育科研促进课堂教学

(一)以科研促进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构建和深入发展

自2006年开始,我校率先开展了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研究。我们采取行动研究的策略,让科研走进课堂,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提炼高效的课堂模式及操作流程。

随着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深入研究,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如:“备课组同讲一节课”优秀教师观摩课研讨等活动,对教师进行教学理念的引领和教学策略的应用示范。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先后采用了“四度评价法”、“教学要素评价法”、“分环节评价法”等开展了专业的观课、评课,为提高课堂教学观摩研讨的效率,我们还采用了与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流程相一致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这些高效的科研活动的开展,为课堂改革确立了新的目标和方向,促进了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进一步完善。

(二)以科研促进“个性化教学法”的打造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所有学科、所有教师对“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模式的普遍使用,也让我们的课堂缺少了个性:教师的教学风格体现不充分,学科的特点不够鲜明,出现了“千课一面”的现象;学生经过几年的适应,最初的新鲜好奇逐渐消失;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所降低,经过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设计谁都懒得再去修改完善……

2009年底,我们提出了打造教师个性化教学法的设想,即我们在把握“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精髓的基础上,再融入学科特点和教师个性化的元素,使课堂教学在核心理念的指导下百花齐放,凸显个性特色。

三、实施一个策略——以课题研究带动教育科研

“十一五”期间,我校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健全机制、培训引领、行动研究、指导教学。机制是课题研究有序开展的保证;培训使教师掌握必要的基本技术手段;行动研究,能时发现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良好教科研氛围;改进教学,是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

四、建设一支队伍——以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校积极探索校本教研的模式,采取“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学习理论,打好科研基础

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育科研理念是搞好科研的关键。“十一五”期间,我校制定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计划,引导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理论基础。我校还开展每月优秀文章荐读活动,由课程部每月从《创新教育》、《当代教育科研》等优秀教育教学期刊上精选与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有关的文章印发给每个任课教师,供教师选读,并要求教师每月至少写一篇读后感发表在博客上,并倡导教师跟贴评论,学校每月最后一周周四组织一次读书沙龙交流学习的体会和感悟。学校让教师们走出去学习,或请进来辅导,增强教师培训的力度,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认识水平,带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主题培训,提高科研水平

经验证明:最有效的培训是基于培训对象最近发展区的培训,优秀案例最接近普通教师的教学实践而又略高于普通教师的教学实践,符合最近发展区原理,因而深受广大教师欢迎。我校定期组织观看课改实验区的优秀案例、本校教师的观摩课和推门听课等具体的案例为角本,开展听——评——思活动。在这种主题培训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另外,我校还开展了双整谐动和课例打磨活动,让教师们在完善结构目标群、学期指南、单元指南和教学策略的统整中,反复上课和修改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这种主题式培训模式,有利于引导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把教育科研抓实、抓准、抓对路,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几年来,许多教师得益于教育科研,在专业上迅速成长起来,学校拥有 了一支科研型、学者型教师队伍。

科研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科研;中小学;经验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引领教师参加教育研究,推动“科研兴校”,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目前如火如荼的新课改,呼唤研究型教师和研究型学校的涌现,中小学如何开展教育科研是急需探讨的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改革经验,可以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倡导教师参加科研

20世纪初,欧美国家的“教育科学化运动”(theMovementinEducationScience)促使教师开始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育问题,人们也逐渐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家斯腾豪斯呼吁“教师成为研究者”以后,美国教育界对教师的职能重新加以确定,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搬运工”,更重要的是最伟大的理论家和研究者。1960年-1970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贺拉斯曼——林肯”研究所的勒温(lewin.k)、米勒(Mier.A)等人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帮助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策略”,引导教师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变化,及时获取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改善教学效果。这项研究取得很大的成功,发展成为“计划——行动——观察——评价——再计划……”的教育行动模式,积极推动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研究,这种模式迅速在全美中小学流传开来。后来,欧美国家的教育管理者认识到,中小学教师应该在教育学术界的引领下从事研究,教育研究也应该从大学、实验室转移到中小教室和社区中去。

1985年,由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制定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该计划希望从1985年哈雷彗星接近地球到2061年再次接近地球时,能使美国科技教育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确保美国科技超级大国的地位,这项计划覆盖全美范围内的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科学教育改革,“它是美国进行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项目,也是一个最早由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和中小学家长共同参与的校改项目。”作为实施该计划的一个措施,美国科学家委员会编著了《科学普及资源》(ResourceforScienceLiteracy)、《科学普及设计》(DesignforScienceLiteracy)等教材,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和进行课程改革等等;2002年美国通过了35年来联邦政府教育政策最为重大的改革:《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与此相应;美国教育部公布2002-2007年的教育部战略目标(Objevtives),其中战略目标二规定,“支持教师在基于研究的教学工作中获得专业发展”、“关注于基于研究的教学实践”、“为新教师开展基于研究的引导和咨询项目”。20世纪70年代,日本教育界针对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死板,教师满足单纯的传授书本知识,忽视教育科研的弊病,呼吁中小学重视教育研究。为此,日本《教育公务员特别法》明确规定:“教育公务员为完成其职责,必须不断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提高修养”。200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在“教育改革国民会议”通过2l世纪教育新生计划,强调“加强对教育研究能力欠缺教师的严格管理(使之离开讲坛)”。英国在2002年教育法中,也对教师的教育研究提出要求,规定合格的教师必须“参与或完成制定的教学研究项目或培训课程。”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长M.N.康达科夫也认为,千百万中小学教师是补充教育家和学者队伍的重要源泉。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是整个教育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在《2000-2005年俄罗斯联邦教育发展纲要》,中,要求政府加强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的鼓励和支持,提高俄罗斯国民教育系统的国际威望。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的制度化

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趋向于规范化、制度化,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组织体系和保障机制,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英、美国家中小学设立学科教学研究室、法国成立中小学教学研究委员会,学校为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提供经费、人员等支持。日本在中小学成立单科性质的研究会,鼓励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学科开发、开展教学实验等等,探讨教学、学校发展的问题。此外,中小学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成立各种教育领域的研究组织,诸如成立学生生活指导研究委员会、现代化教学手段研究小组之类,教师分工研究课题,共同发表成果,日本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纳入教师考核和评价体系中,进一步刺激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前苏联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也颇具特色,前苏联教育科研管理机构主要是校务委员会和教学方法委员会,《苏联普通教育学校暂行条例》强调中小学教育研究管理的规范化,“为了发展和完善教育过程,提高教师和指导者的职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学校应当成立教学法委员会,教学法委员会的职能之一是组织人员进修,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推广先进经验。”另一方面,校务委员会必须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责,“支持社会完善和发展青年教学和教育的主动精神、教师的创造性探索和实验性工作;确定学校与科研机构、生产单位、合作社组织、自愿协会、创造协会以及国家和社会其他机构的合作途径,以便为学生多方面发展和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制定2010年俄罗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构想,进一步加强普通教育系统中教育机构与团体的科研、实验、设计管理与协调的机制,“落实普通教育系统中教育与科研工作方面的国家干部政策。”

1994年由美国国会审议通过,克林顿总统签署和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其中第九条规定教育部设立“教育研究和改进办公室”,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管理、推广和资助,提供教育研究培训项目,提高大多数美国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使之达到全国教育目标。另外,美国许多州、学区和学校建立独立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以外的地方教育理事会,在学区和学校科研管理上,地方学校理事会扮演重要的角色。学校理事会的职责是加强教师科研管理、—提高中小学教师参加课程开发、设计的能力。此外,还承担师资培训、教育经费预算和学校改革等重大问题。

欧美国家非常注重校长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和领导作用,德国认为校长必须是教育与教学专家。英国规定中学校长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引领教师参与课程编制、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美国教育学者珊娜·斯蒂格鲍尔将美国中小学校长的职责归结为三条:一是确定学校目标;二是组织教学工作,“即对教学提出要求,制定目标、研究方法,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三是领导改革,校长要学习如何创新,吸取对改革的意见,与教师合作开展校改实验,预测教师需求,给予教师满足。在《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中,教育部将通过ESEA的TileII项目,鼓励发展创造性培训模式,提高中学校长的教育科研管理能力,支持现任校长的专业发展。

校长在学校管理和改革发展中扮演关键的角色,中小学校长在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中发挥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恰如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兴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三、中小学教育研究加强与大学或其他教育科研机构的合作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师专业化”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关注的中心和焦点之一。世界“教师专业化运动”推动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蓬勃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1990年、1995年,霍姆斯小组发表了关于改革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新报告《明日之学校》(Tomorrow''''sSchool)和《明日之教育学院》(Tomorrow''''sSchoolEducation),将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小学联合起来;《建立类似于医学行业中教学医院的专业发展学校》(简称PDS学校,改变以往大学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与中小学教学互相脱节的状况,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中小学与大学教育,研究机构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制、师资培训等方面加强科研合作,整体提高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水平,提升教师素质,使新任教师和.成熟教师都能在教育研究方面得到进一步成长。PDS学校的创建,在中小学与大学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给大学实习生、大学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的发展都带来了益处,是教师教育多方面“共赢的”好模式。目前,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ationalEducationAssociation)正在建立PDS学校网络,并且为PDS学校制定了一些条例以规范其健康发展。2000年,美国几乎每一个州都有1000多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小学成为教师科研和工作的共同体,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和大学教授形成伙伴关系,共同有效地改革教学。

2001年日本政府实施教育新生计划,将教育改革作为最重要的国策,为了实现“学校变好、教育变样”的目标,日本政府加强大学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合作,努力克服整齐划一的弊病,引进发展个性的教育体系,2002年日本通过修改的《学校教育法》,其中政府财政预算投入17亿日元,促进大学、学会、协会、研究机构与学校教学的合作,创造能使多样的个性和能力充分发展的教育体系。

20世纪70年代,英法等欧洲国家针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节的诟病,从学校需要出发,以学校为基地开展教研工作,强调大学、师范学院和其他教育机构的伙伴关系(partnership)。20世纪80年代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不断发展,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家广泛接受和实施“以学校为中心”的大学与中小学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模式。

1989年,法国教育预测专家、巴黎诺儿马学派的著名教授费朗西斯科·瓦尼斯科博士在重要著作《七千万中小学生——学习的欧洲》一书中,设想未来五种教学模式,其中“学术型学校模式”倡导将大学学术型研究引进中小学教育科研,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培养学者型的教师。目前英、法国家已经开始探索实验。

四、改革师资培训制度重视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师范教育改革的高潮,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培养的开放性、多元化,更注重教师科研能力提高,是发达国家师资培训制度改革的重点。

美国国家教师职业委员会(NBPTS)是独立的、非赢利的组织,指导委员会包括州长、众议员、高级教育官员,以及社区组织和企业界代表,国家教师职业委员会提交五个核心建议,其中第四条是教师应系统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从经验中学习;第五条,教师应成为学习型组织成员。1995年,北卡罗莱那州州长吉姆·汉特和国家教师职业委员会发起了国家教师资格证制度,专门颁发证书给有委员会认可的优秀教师,借以鼓励教师参加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克林顿政府专门拨款奖励,并提出10年内全国10万名教师获此殊荣,达到平均每所学校都有1名获得国家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

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项目“艾森豪威尔专业发展计划”,对各州和地方实行绩效拨款,推动师范教育改革,建立专业发展的高标准,提高教师质量,使之具有独立的教育科研能力。《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中要求提高教师和校长的素质,“我们将于各州、各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各认证机构通力合作,极大地提高教师职前培养项目的质量。我们将推动开展情景阅读教学培训以及其他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法”。

美国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和学历水平,美国中小学教师一般都具有学士学位。哥伦比亚特区规定高书教师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位,鼓励教师成为学者、教学者、交往者和决策者。美国务州教育部门经常组织讲座和科研活动,不少学校对终身教师提供学术假期,促进教师参加进修活动。

2001年日本国会审议通过教育改革六项法案,其中以培养“教育专家”为目标,提高师资质量被列为教育改革的战略重点,日本文部科学省根据国会议案,进一步落实措施,改善教师资格制度,建立新的教师研修制度,加强教师的社会体验学习;实行优秀教师的表彰和加薪制度;加强对教育科研能力欠缺的教师的严格管理。从2001年起,日本教育研究生院实行教师休假研修制度,支持鼓励教师自发性的培训活动。日本教育科研机构遍布全国,都、道、府、县共建立近千个教育研究团体,中小学教师是这些团体的骨干。法国和意大利非常重视中学教师的教育学素养,法国要求中学教师获取教育学学士学位,意大利要求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一般是教育博士。

五、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科研成果必须物化生成实践,才能发挥应有效益。美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为80%-85%,日本为60%-70%,西欧为50%-60%。美国非常重视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的直接推广和应用,这深受美国实用主义传统影响。美国中小学强调教育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杜威、布鲁纳、布卢姆等世界级的教育改革家都注重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推广,事实上“美国行为科学本身就比较发达,一批专家学者就用教育理论、心理理论,在中小学搞调查,做实验,提出新理论,于是就有一批学校、教师去推广和实验。”2000年美国教育部专门成立“教育研究和改进办公室”,负责开展和支持有关教育研究的活动;推广教育研究成果,为解决学校具体问题提供技术援助;收集、分析和传播教育情报服务资料。

200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实施面向21世纪彩虹计划,努力构建适应新肘代的新型学校,培养人格丰富且有创造性的日本人。为此,日本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小学教育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改革实践,努力创造多样化和富有人性化的教育体系。此外,文部省积极鼓励教师将教育科研成果应用到相关学科进行教学实验和探索,日本当代数学教育家远山启所发明的“水道式数学教学实验模式”,在文部省的宣传和推广下,逐渐被日本中小学教育界接受,特别受到中小学数学教师的青睐。

科研教育范文第4篇

《江西教育科研》(CN:36-1087/G4)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江西教育科研》现已更名为《教育学术月刊》

科研教育范文第5篇

教育戏剧的教育意义与教学策略

论课程知识的价值

教学论的自识与反思(下)

教师课程实践性权威的生成与建构

植入实践的课程理论研究——基于我国课程理论研究发展历程的考察

梁启超对师范课程理论的现代建构及其当代价值

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非连续性解读

做一名苏格拉底式的当代教师

我国高、中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世界一流大学评价的比较分析——以《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ES排行榜和上海交大ARWU排行榜为例

高校教学人本化管理的实施策略探究

学生评价如何更加合理——以“三好学生”评选为例

教师效能缺失的制度及路径选择

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模式

建构主义知识论视域中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

自主学习不足:英语教学“费时低效”问题之结

独立学院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深化交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汇集力量——2010'山东素质教育论坛在青岛市成功举办

论教育中的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

新时期我国道德教育的路向选择

论哈贝马斯规范语用学对课堂对话研究的意义

阅读对话教学的悖论及出路

智慧解读:从哲学语境到教育学语境

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叙事探究

美国“以科学为本的研究”评析

美国新任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尝试——康涅狄格州“TEAM计划”评析

美国幼儿教师的惩罚教育策略及其启示

探析“985工程”建设中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基于资源依赖理论视角

山东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证分析

复杂性思维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

我国高校行政人员对大学管理水平主观感受的调查分析

西方消费主义冲击下大学生消费观念探析

中国师生关系观的历史嬗变与现代审思

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出路

高校服务地方转型升级:优势、问题与策略——以区域性中心城市本科高校为例

提升教育公信力策略探析

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设计色彩教学的新探索

论学校的治理

论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性实现的现实机遇与挑战

评分规则在学生自我评价中的应用

促进学生的学习——浙江省余杭区实验小学发展规划(2007-2010)

基于课程标准的改革对教师意味着什么

新课程背景下教材观的重新厘定及有效践行

重新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究竟什么是“真”科学探究

教学中的“虚假生成”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教育科研的心路历程

县域内学校差距分析及消解新思路

日本青少年学生指导及其启示

让人文精神的光辉烛照课堂

中小学课堂CAI改革的出路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激情过度

接受美学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物理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及其策略

教育中的“柔性”与“刚性”

“自主互助”在水彩教学中的尝试

科研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乡镇教育 教研科研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01-01

乡镇学校如何可持续健康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值得可探讨的话题,总结自己多年来从事乡村教育的管理经验,我觉得教研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最好抓手,现就乡村学校如何抓教研科研工作谈点自己体会。

一、抓机构和制度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保证教研科研的顺利实施和取得成果,组织保障是基础,制度保障是前提。

(一)建立坚实的保障机制。农村乡镇大多存在学校点多面广、师生不均、质量不等、校与校相距较远的特殊地理环境。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才能保证教研科研的开展、实施。一是要建立以乡镇教育管理部门为主抓的组织机构。管理部门负责人为组长,各校长为为副组长,分管校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二是建立乡镇学科中心教研科研组,选拔有上进心的业务骨干教师为成员,承担教研科研活动的引领及指导工作。组成教研科研管理、指导体系。三是要落实好教研科研经费,保障教育科研及时有效实施。

(二)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为了使教育科研工作规范化,要特别注重建立健全教研科研规章制度。这样能确保活动的实施,考核各个层面工作成绩,使教育科研工作有序的开展。

(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没有激励机制,教研科研就会缺乏活力。要打破那种研究和不研究一个样,有成果和没成果一个样的局面,把学校的综合目标考核及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优选先、职称评定等结合起来,表彰优秀,奖励先进,形成教研科研的良好局面。

二、抓校长建设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在农村乡镇教研科研工作上,必须强化抓校长的教研科研意识,促使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能让教师教研科研的意识增强

乡村学校很多教师认为,研究是专家的事,或者认为写篇论文就是研究,这些看法都是主观和片面的。其实,一线教师都有从事教学研究的能力,他们对教育的现状了解最多,对存在的问题体会最深,反应也最敏锐,有着取之不尽的课题来源。就需要校长千方百计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让教师明白对教学问题的设想、思考、研究就是课题研究的内容,而不是很复杂很高深的问题。

(二)能让学校教研科研规范、落实

学校是教育科研工作的基础单位。校长亲自抓教研科研,一是能教师感受到教研科研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能营造积极、向上的研究氛围。二是能规范教研科研程序,促进研究的规范化。

三、抓教师建设

研究能力与教师的业务效果成正比。从经验知道,教师通过研究后,无论是业务能力,教学水平,研究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反过来,由于教师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能自如地遵循教学规律,辩证施教,对落后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要抓教师的理论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抓课标学习。让教师把课标作为教学的方向标,作为教研科研的方向标,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用好教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抓好读书学习,用好教育类报刊杂志。比如:对一些操作性强的经验结合实际立即付诸实践;对经典教育故事加强记忆与运用;对名家大师们的观点进行讨论……。这样,及时补充“新元素”,有效汲取“营养品”。让教师了解教学改革的新动态、掌握新的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从而拓宽教师们的教育视野,更新理念,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要抓好专业引领。做教育科研,闭门造车肯定不行,我们一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外,如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讲座、报告及名师教学观摩会,邀请教育专家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指导解决科研中的问题。对内,二是开展学校“传、帮、带”活动。采用学校对接、拜师学艺的方式,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科研能力。

(三)搭建交流学习平台。(1)搭建镇内交流平台。一是定期召开教研科研工作领导小组交流会,汇报教研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二是以中心教研组为依托,有目的、有计划、有质量地进行集体备课,集体研究,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三是加强镇内学校优质示范课、课题汇报课、说课、课件、教案及论文等的竞赛评比组织工作,以任务去驱动学校及教师搞教研科研,从而提高乡镇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2)搭建镇外交流学习平台。利用合适的机会,组织镇内学校教育科研骨干团队到镇外的学校学习考察,吸收别人的先进经验,为本镇教研科研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四、抓过程管理

教育科研的管理绝不是“开开会,发发通知,搞搞培训”这么浅表化。有质量的教育科研管理就不能只看结果,而忽视过程。只有重视过程质量的控制,才会有结果的高质量。

(一)抓好学校科研计划的落实与常规管理情况。一方面定期开展专项检查,把检查结果纳入学校的综合目标考核。另一方面随机检查,只要一到学校,就对学校的教研科研某个方面随机抽查一下,给学校提个醒,敲敲警钟,不作为评分依据。但能促进研究的过程。

(二)抓好指导与服务。乡镇教育管理中心可采取约请“区级专家参与,本镇同行介入”的方式进行“科研专项视导”,请专科研制度的建立、计划的制定、课题过程性管理以及科研成果的管理等方面展开,重视视导中的对话与交流,了解学校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专家提出的针对性意见,帮助学校解决科研管理中实际问题或难题。

(三)重视材料的积累和档案保管。档案资料是教研科研的过程记录,是我们进行整理、归纳、概括抽象教育经验,教育规律的凭借。因此,乡镇教育管理中心要制定出学校教育科研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对档案资料的搜集,记录、打印、装订、归档等作出具体的规定,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五、抓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科研教育范文第7篇

一、科研的认识

科研的本质——创造,“提供新的,第一次创造的、新颖而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曹日昌主……

二、科研的选题

科研首位的是选题。题目选错了,不是达不到目的,如没有研究的条件;就是达到目的而无价值,如别人已经研究过了。科学高度分化与高度结合,以高度综合为主的当代,因题目选择不当,付出巨大的劳动、甚或耗费终生的精力而一事无成的人,不乏其例。选题一般应考虑:

第一、社会价值,即实践、理论意义。

第二、研究的条件。如资料的积累、前期的成果、实验的设备等。

第三、个体的知识结构(或群体的特色)。作为研究个体,他的知识是个积累过程,研究则是个系统工程。作为研究群体(如学校),要考虑自己的历史、特色、持续发展和名牌效应。

三、成果的表述

科研的质量以成果(包括理论、实物)为标准,成果(指理论)的质量以表述为依据。成果的表述(结题报告或论文)大致分为两类:实验、研究。

实验的表述:科学来源于实验,没有实验就没有真正的科学。所以,实验报告要求比较严格、比较规范。它的正文一般有以下几部分:

第一、问题的提出:包括研究的性质、意义、目的等。其中对研究使用的概念要界定,和课题有关的既定成果要评述,理论假设的推理、分析要清晰。

第二、研究的方法:包括研究的对象、材料、程序等。研究的对象要具体,变量要清楚,尤其自变量的处理。教育教学一般都是一果多因,所以,对刺激变量的分析、实验变量的确定、无关变量的控制等要十分明确。

第三、结果与讨论:结果是指实验的原始材料,如事实、数据等;讨论是对材料的分析、说明。这一部分是实验的重点,是结论赖以产生的依据。

第四、研究的结论:是结果、讨论的延续,是实验的结晶。概括出规律或规律性的东西。文字要简洁、准确。

研究的表述:研究的内容、形式具有多样性、多元性,所以,它的表述也没有严格的格式。但,不论内容、形式如何,一般都可以参考实验表述的基本精神,都应是观点明确,依据充分,思路清晰,有一定的有效信息量——理论增值。有效信息量≠科学信息量,“科学而无效”的论文是当前文章的一大通病。

四、创造的水平

参考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格洛佛、布卢宁关于创造水平的划分方法和创造水平“参照系学说”,从我们当前教育科研的实际和有益于教育科研的发展出发,笔者认为,成果(创造)的层面可以尽量宽一些、层次可以尽量多一些。

最高层次——创造——“新的,第一次……”。严格的讲,创造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但创造水平有不同,它可以分许多层面、层次。

第一、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规律具有客观性、重复性、预测性,而规律加个“性”,层次就低了,它既带有规律性的属性、有迁移性,又含有一定的主观(认识)因素,是通过思辩对实践的一种抽象,将无序有序化、混乱规范化、复杂简单化。这是当前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较普遍的一种科研形式、科研成果。

第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如上海的“成功教育”,武汉粮道街中学的“希望教育”、育才小学的“和谐教育”,“成功”、“希望”、“和谐”都有约定俗成的界定,但研究者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解释,认为“成功是成功之母”,“希望的核心是希望心理”,“和谐是一个协调、和悦、和美的教育系统”,赋予了它们新的、鲜活的哲理,使“成功”、“希望”、“和谐”成了特定概念,内涵更充实、公允、有生命力。

第三、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由实践理论是飞跃、创造,由理论实践也是飞跃、创造。心理学称后者为第二级飞跃,而且认为是更难、更高层次的飞跃。所以,应用性(理论实践)研究≠没有创造性,据统计我国大部分研究成果没有转化为生产力,就是忽视了由理论实践的研究、创造。如武钢“中小学和企业分离的研究”,解决如何分离问题(“分离”理论是既定成果),武汉鄱阳街小学“小班教学策略研究”,解决小班教学的谋划、策略问题(“小班化教学”是既定成果)等,都是理论实践的研究、创造。

第四、对已知概念(理论)进行组合、再组合。创造想象以再造想象为基础,从这个角度讲,创造什么也没有创造,而是对已知的概念加以新异的组合、再组合。如,古人将“食物”和“火”组合,发明了“火的应用”;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耐将植物形状的“相同”和“相异”组合,创造了“植物分类”;18世纪达尔文将“生物进化”和“生物环境”组合,构建了“达尔文进化论”……。创造就是组合,科研进化史就是组合、再组合史。武汉情智学校的“情智教育”就是将“情感”和“智慧”加以组合,黄陂路小学的“现代问题教学”就是将“问题教学”和“多媒体”加以组合。

第五、改变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问题。改变角度是一种智慧,它是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用新观点、新方法看既定的、旧的问题,或将两个、多个既定结论联系起来进行同步思考。如医生的偏分、军事的“偏师”等,就是调换视角,从侧面解决问题;把“中华民族聪明”和“中国人才奇缺”,两个既定结论联系起来同步思考,就会从旧问题中产生新认识。

第六、对既定问题的修改、完善、美化。创造是“第一次”、“开始”,它本身就意味着是有缺陷、不完美,需要一个补充、发展的过程。实践证明,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往往不是它的开始,而是经过一个再创造(也是创造)的过程之后。武汉铭新街小学“小学讨论式教学研究”,讨论式教学是个老问题,而如何进行讨论,尤其在小学中如何具体操作,是一个再认识、再设计,也是对讨论式教学的丰富、充实、活化。

第七、进行选择。选择是智慧。人的智慧主要不是速度、灵巧,计算机、许多动物的速度、灵巧比人强的多,而进行推理、判断、比较,从多种方法中选择最有效的方法、从多种答案中选择最佳的答案,则是它们所望尘莫及的,是人智慧的主要特征。教学理论的研究认为,教学是个创造,也可以说是个选择——每堂课都是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一种选择,教学进入高层次、个性化之后,教课成了教师的一种体验(课被软化)、境界,不具有重复性,此刻所用的模式是一种高层次的选择——集多种教学模式的优点为一维,创造(选择)的“我的模式”。

第八、对既定结论的否定(否定的否定)。否定既定结论中孕育着新的结论。如,传统的教育学理论强调教学的科学性(教学科学性原则——实质是指教学内容的科学),研究者表示质疑,认为有些教学内容“不科学”(不能用科学、不科学去判断),如神话、童话、寓言等人文学科;科学内容科学、教学效果不一定好,如给小学生讲辩证法,给大学生讲1+1=2,内容是科学的,效果是不好的。在否定既定结论中就萌生着新的结论——教学的效果取决于什么——有效教学理论问世。

第九、对未来的预测。预测是一门科学,不是算命巫师的瞎猜。预测可以激发思考,预测中蕴含着新的认识。如有的学者预测,美国的霸权地位大约还有20年;五年后一般大学的一般专业生源将出现危机,“独木桥”现象将告结束;五年后夸氏(夸美纽斯)教学模式将成为历史,如果我国不加速教学改革,国外将作为历史教学的鉴证,像到中国参观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机车一样,到我国来考察夸氏教学。

五、科研的障碍

建国50余年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师、大家很少,世界一流科学家也很少,这和一个被世界公认、多次智力测验证实的世界聪明民族,一个拥有12亿人的大国是不相称的。科研——出高层次成果——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

第一、心理品质的障碍。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是指各个人的全面地、充分地、最随意地发展,它的真谛是人个性的解放。创造(发展——智慧)是个性解放的结果。由此反证,高层次的成果少是个性没有解放使然。

创造即“第一次”。“第一次”就是对以往、现实中“神圣事物”的亵渎、叛逆、否定、超越,是对既定结论、权威人士的挑战,“想别人不敢想的事,说别人不敢说的话,走别人不敢走的路”,发明、创造常常是从“荒诞不经”、“离经叛道”开始,没有异想天开的野性,不以身心极大的解放为依托,是不可想象的。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入口处比作地狱的入口处,不无深邃哲理。恩格斯论述的“塞尔维特事件”就是一例。1553年10月27日下午,日内瓦郊外广场竖起一根柱子,40岁的西班牙科学家塞尔维特被绑在柱子上,脚下堆满了干柴。因否定上帝创造一切被活活烧死。据记载,中世纪欧洲各地因其遭迫害者达500万人之多,只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在1843~1898的55年中,就有11万人受火刑,10万人受迫害。实然,没有科学态度,没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发明、创造是一句空话。

在此我们反思一下,传统教育追求的什么?“分数+听话”——教学就是提高“分数”,教育就是培养“听话”,天长日久,人的灵性熄灭了、棱角磨平了、千差万别的人变成了一个模样——顺从、驯服、按指示办事,活生生的个性、创造性没有了,相反,形成了一种“平庸优势”,聚造了大大小小的“平庸圈”。

第二、思维定势的障碍。定势(或称顽固)人人都有,它既有积极效应,也有消极效应,从创造进行思考,主要则是消极作用。就此而言,创造就是打破定势。影响创造较普遍的定势:

1、二值思维模式。二值即非此皆彼、非A皆B。它是一种思维模式,也是一种低层的、原始的思维方式,只适用于某些学科、某些问题,把它作为唯一的判断方式,就会局限思考、影响创造。有些事物是非此非彼、亦此亦彼,如神话、童话、寓言等,既不是科学,也不是伪科学。还有一些事物具有不确定性,是一种过渡、无序、中间、可塑的状态,处于一种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如世界上不是绝对的只有黑与白两种颜色、善与恶两种品质、敌与我两种力量、公与母两种属性,事物多质、多义,是复杂的、变化的。认识、判断应打破二值思维模式的束缚,要有边界意识,从实际出发,是什么就是什么,求是才是创造思维的生命。

2、因果思维模式。传统思考强调因果必然、结构严谨、循序渐进,这是一种正常的思路,创造则是“不正常”,是改变正常思维的向度,它往往不是从事物完整的因果、结构、递进中产生,而是从因果不全、无序混乱、跳跃躐进开始,即由因找果(有因无果)或由果找因(有果无因)、从混乱找有序,从躐进找递进。如,哥白尼观察觉得宇宙以地球为中心不协调、不美,创立“日心说”,达尔文看到植物随太阳转动、提出是含有某种物质,魏格纳在观察地图时、猜想出大陆漂移……

3、从众思维模式。从众是中国人传统的文化惯性思维习惯(定势)。其一、求同。①随大流(多数)。创造往往是支流、少数。②追求和别人一样。学生从考场出来首先找别人对答案,看是否一样。“不一样”才是创造。发达国家从小就培养孩子如何同别人不一样。其二、相信他人胜过自我。认识问题,尤其是认识自我,总是以他人褒贬为准,不尊重自我体验,如“旁观者清”、“口碑不错”。实际上,旁观者不一定清,口碑不错也不一定好。以他人评价为转移,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就是弱化自信、强化自卑。自信属于理念、信念的范畴,它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行为的主动性、坚定性和一贯性。自信是成功的潜意识心理暗示,相反,自卑是失败的潜意识心理暗示。综观历史上一代天骄,都是非常自信的人,伟人、名人没有一个不是以自己为中心自负的人,有的给人以谦虚的假像,其实没有一个是谦虚的。如果认为自己一定失败,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成功,那么他永远是个失败者。自卑是创造的大敌,自卑意味自毁。

4、“经典”思维模式。“经典”一般是经过实践验证的、智慧的结晶,但它不是不变的。事物都有一个产生、经过、消亡的过程,世上没有绝对不变的真理,科学既有稳定性又有发展性,后者是科学的本质。“经典”认识主要应吸取其观点、方法,伟人、名人的一些言论都有针对性和历史的局限性,如群众所言,马克思没有看过电视,没有见过电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第三、缺乏批判性思维。批判思维又叫逆向、反证思维。批判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思维品质。它是个性充分发展的显示,是自主意识、进攻品质、科学精神的表现,是认识深化、全面、创造的象征。

“批判是科学的生命”,也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知识经济——经济依赖于知识,知识的创造、应用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的当今,知识分子的本质是创造知识,而创造力渊源批判力,故此,发达国家把“知识分子”界定为“具有批判思维能力的人”或“具有个性(批判)和真知灼见(创造)的人”。不乏哲理。

科学精神不是维护、证实既定的真理,而是挑剔、发现既定真理的错误、创造真理。它强调怀疑、批判。

任何事物经不起反证而不能成真理。有许多既定的“真理”(含经典)经不起反证,或者说科学不能承认。

“干了坏事想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可能……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一定,可能相反……

“不破不立”。——不破也可以立……

“比较才能鉴别”。——不比较也能鉴别……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能无穷……

科研教育范文第8篇

一、抓好四个团队,筑牢科研基础

一流的管理靠队伍。要做实教科研,办出教育特色,就必须有一支团结实干、善于创新的团队作支撑和引领。因此,必须立足四个团队建设,抓带动,强实践,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一是抓好教办科研团队。教办要成立教科研领导小组,实行课题研究包校负责制,力争到“三个一”:每周入校听一节课题研讨课,每月组织一次校际课题研讨,每学期进行一次课题成果验收。坚持学研并重,加强对各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指导,每周向校长们推荐教科研方面的报刊文摘。广泛开展差异教学、星级评价、感恩教育、经典诗文诵读等教学管理特色项目。二是抓好校长科研团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兴科研,则学校兴科研;校长抓研究,则教师善研究。要将中小学校长结为教科研共同体,课题研究同教学管理一样,做到一周一计划,一周一总结,一周一汇报;校长汇报必谈课题研究,说进展、讲成效、摆问题,实现经验共享,达成思想共识。三是抓好教科室主任团队。教办成立教科室,主抓全镇课题研究工作,各中心小学单设教科室,成立教科室主任团队。认真定规划、研方案、强措施,有序、有力、有效地抓好课题研究。同时,本着“贴近课堂、贴近教学、贴近学生”的研究原则,制定全镇课题研究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强力推进。中学以差异教学为主攻课题,向高效课堂要质量;小学以评价研究为主载,确保课题研究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持之以恒,逐步形成特色。四是抓好骨干教师团队。以学校为单位,组建由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中心教研组。教研组本着积淀经验、注重反思、提升理念、形成规律的原则,深化课题研究及总结推广工作。

二、创新教学方法,丰富科研内容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应着眼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教学科研,积极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一是开展“行动研究”。 依托有效课堂达标活动,以课例研讨为载体,扎实推进青年教师过教材、教法、学法“三关”活动,通过听课、评课、写反思等手段,引领教师从“行为改进”走向“行为建构”,做有方法的教师。二是开展“主题研究”。 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教育叙事主题研究,鼓励教师总结自己的做法,提炼自己的经验,引领教师从“行为建构”走向“思想建构”,做有思想的教师。三是开展“课题研究”。 以“目标导学 自主有效”实验研究为载体,鼓励教师创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引领教师从“思想建构”走向“模式建构”,做有风格的教师。四是开展“特色研究”。引领教师从“模式建构”走向“特色建构”,做有特色的教师。

三、强化科研措施,保证科研效果

科研教育范文第9篇

以邓小平“三个面向”和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南,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坚持以校本研究为主要研究领域,对学校改革和发展一些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推动教改,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科研工作体系。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展开。

二、教科研工作的组织构架和工作职责:

学校成立教育科研工作机构,由教导处领导。教育科研工作机构是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的管理机构,是学校党和行政领导部门推进教科研工作的执行机构,在业务上受研培中心教科理论室的指导。

教育科研工作机构的工作职责是:

1、制定年度工作教科研工作计划和组织召开教学科研工作会议;

2、制定中长期科研规划,规划应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组织推进并实施监督规划的执行;

3、组织各种学术活动,协助学校组织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4、组织并推进学校重大课题研究的立项、实施、阶段审议,结果及评估等,并大力开展群众性科研活动;

5、协助管理学校教科研成果档案;

6、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教科研工作。

三、教科研工作的措施和方法。

1、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创造条件,切实保障。

(1)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科研制度体系。

(2)设立教育科研专项资金,保证科研的实施。奖励在科研中做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并真正把教育科研作为评优(先)、晋升、表彰的重要条件,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以激发教师从事教科研的积极性。

(3)加大教科研资料收集。购买教育理论、教科研专著,学科理论专著,满足教师科研学习的需求。

2、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整体科研能力,开展交流竞赛,在竞争中培养骨干。

(1)对全校中青年教师进行课题知识培训。培训内容:教育科研选题,教育科研方法,实施过程,资料搜索、分析与整理,教育科研应用及写作,教育科研案例和论文写作,课题的一般管理和电脑操作基本技能等。

(2)“请进来、走出去”,扩大交流学习面。利用我市已经启动的“名师工程”,让参与“名师工程”的教师科研接受名师点对点指导。邀请上级教科研专家到校讲学、指导。组织骨干科研人员外出培训学习、参观考察。

(3)开展多种多样的科研竞赛交流活动。每学年举行一次教育教学论文评比。开展校内论文比赛、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研究课题汇报等教科研活动外,积极参加上级教科研部门组织的论文评选等各类科研活动。促进广大能干肯干的教职员工,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3、规范课题管理,抓校本科研科学化、规范化。

(1)严格按照制度进行课题研究,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一月一次课题组交流,一学期一次课题中期检查和评估。

(2)组织校级申报课题。引导教育研究向校本教研发展、深化。

(3)校本教研的选题方向应结合学校特色建设。进行研究性学习,设置研究课题,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4)加强德育校本研究。为学生思想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5)建立完整的学校教科研档案(课题档案、论文档案、个人科研业绩档案)。

(6)建立教科研考核、报告制度。

四、教科研工作的考核评价和奖罚。

1、将参加、参与教科研工作纳入部门和个人年度工作考核评价体系。部门以各学科组、各年级组为单位,个人包含每个教职员工。

2、将参加、参与教科研工作纳入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

3、对参加、参与教科研工作实行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必须达到:做好做差不一样,做与不做更不一样。

4、教科研活动要尤其避免应付、敷衍而流于形式,搞花架子。

五、教科研工作的宣传交流和推广应用。

1、树立现代育人理念,营造教科研宣传氛围。树立“科研兴校,人人有责”的思想。要摈弃部份人应付交差式的“科研”,或者只为晋升职称才搞的“科研”。

第一,正确理解科研兴校的意义,把握科研兴校实质。科研兴校的含义就是在专家引领下,通过教师全员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提高全体教师素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实现学校内涵发展。其中,科研是手段,兴校是目的和结果。

第二、实施校长一把手工程。校长是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最核心人物,实施这一战略是校长教育智慧的集中表现。因此,学校将由校长亲自带头,实施科研兴校战略。

第三、教师要全员参与科研兴校。科研兴校,人人有责,教师是科研兴校最主要力量,鼓励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得失、教学感悟入手,开展小课题研究。围绕科研兴校的核心课题及其子课题进行研究,形成科研兴校的合力。

2、创新特色出精品,推广应用出人才。

科研教育范文第10篇

教育科研就应传承博雅之风,热心于人才培养,专注于提升教育质量,致力于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科学研究。只有这样,教育科研才能在世俗和喧嚣面前保持一份清醒与超脱;只有这样,教育科研才能立足于实际,根植于实践,才能成为教育沃土中的源源清水;只有这样,教育科研才能不为流俗,不为功利所困。为了我们后继有人,为了民族与国家强大,为了文明与理想的传承,高举科研大旗,实现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

博雅的拉丁文本意是适合。众所周知,适合是最好的。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适合的教育科研,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那么,什么是具有博雅精神的教育科研呢?

第一,教育科研必须与问题研究结合起来。问题即课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科研过程;解决问题的结果,则是教育科研的成果。对于学校而言,有教的问题,也有学的问题;有教师的问题,也有学生的问题,更有家长的问题,等等。可以说问题铺天盖地,而那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就是我们教育科研视野中的课题,只要我们找准切入点,抓住问题的实质,我们的研究就会有价值,就会有成效。

第二,教育科研必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结合起来。教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任何一项课改的实施,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体现都离不开教师。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课堂角色的变化,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正是我们教育科研亟须解决的问题。

第三,教育科研应该与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科研工作者应保持科学、高尚的追求,应树立大科研观、大教学观、大人才观。长春市实施的大学区教育为科研、教研、师培的有机结合创造了条件,汽车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净月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教育行政体系非常利于以科研为引领的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校长培训的有机结合。

第四,教育科研必须与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结合起来,必须与提高教学质量结合起来。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教育科研成果,来自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的教育科研实践。教育科研成果的体现形式多样,或是论文,或是教育教学案例,或是教育叙事报告,等等。但不论形式如何,不管层次怎样,都是经历了多年艰苦的探索而得出的宝贵经验,体现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一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才干。这些成果,需教育科研的努力,将其系统化的归纳和理论提升,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使得来自局部某一地区的科研成果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工作方针中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赋予了教育工作者极其神圣的使命。教育科研工作传承博雅教育正是完成这一神圣使命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单位:长春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上一篇:内部合同管理范文 下一篇:税收档案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