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安全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26 10:52:14

科研安全管理

科研安全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安全;网络;科研单位防范

1 信息安全的理论概述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系统(包括硬件、软件、数据、人、物理环境及其基础设施)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最终实现业务连续性。

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即需保证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未授权拷贝和所寄生系统的安全性。

2 科研单位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科研单位网络信息安全现状分析

在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受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等支持建设的中国国家网格,聚合了高性能计算和事务处理能力,共集成11种应用网格,通过资源共享,服务于科学实验研究,中国科学院“十一五”统筹规划建设的超级计算中心,支持基础研究模拟仿真等高性能计算。科研信息化是我国在信息化时代科研活动的必然发展方向,也是增强我国创新力、立足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重要途径。

2.2 科研单位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2.2.1科研人员安全保密意识薄弱

我们可以看到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认为因素,另外内部人员作案也占10%,这是一组非常惊人的数据,由于科研人员缺乏基本的信息安全保密知识,在具体工作中,违规操作、有章不循、监管不力等现象频繁发生,更没有意识到信息安全问题不仅仅是职能部门的事,更是每个人必须遵守和维护的重要工作;也不了解信息化过程中对应的安全风险,如内部口令互串。

2.2.2网络信息管理秩序混乱,缺乏统一标准

当前科研单位信息管理缺乏宏观的全面规划,存在盲目地追求设备的先进性,从而导致管理秩序混乱,缺乏统一标准。主要表现在:对移动存储介质,移动计算机设备的使用上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普遍存在随意处理各类密级文件、随意使用私人存储介质、随意拷贝文件的现象;数据库标准不统一,致使网络信息数据资源无法流通、汇总,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等等。

2.2.3缺乏针对性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制度

科研单位的网络信息安全责任体系尚不健全,存在不同部门职责划分不清,多头指导、建设和监督未能有效分离,检查监督不到位,出现问题难以落实到人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科研单位内部管理混乱,责任不明确,技术措施不能到位,出现问题互相推诿等现象,严重影响科研单位整体的信息安全防范能力。

2.3 科研单位网络信息安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3.1人员素质及安全意识亟待提高

科研工作性质决定了对科研人员有很高的保密要求,但是在日常工作中科研人员对信息安全问题还存在不少认知盲区,对网络信息不安全的事实认识不足,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来指导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更缺乏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安全法律法规和防范安全风险的教育与培训,现有的安全规章组织未必能严格实施等,科研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将导致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2.3.2信息加密技术及措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随着科研单位网络信息化建设正在不断深化,科研单位现有信息安全产品种类逐渐增多,由于安全产品种类多样,其保密要求高,越来越多的数据信息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完成处理和交换任务,社会上通用的技术手段远远不能满足其安全需求;急需与之相适应的各类专用安全保密技术措施。虽然目前科研单位已经对加密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加密仍是科研单位信息安全保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3.3科研单位信息安全责任体系尚不健全

科研单位信息安全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导致政府在该方面的立法尚不完善,加之科研单位组织结构的调整和职能转变仍不到位,当前仍存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叠严重;研究程序比较落后,缺乏严格的信息安全责任体系等问题。相关立法体系及安全责任体系的滞后与空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科研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建设。

3 加强科研单位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的措施

3.1 提高科研人员素质,强化信息安全培训

加强科研单位网络信息安全建设,需要实现安全保密意识统一规划、规范指导、有效监管的目标。信息安全是人、管理、技术的有机结合,其中人是根本,管理是关键,技术是保证。通过普及教育、专业培训等方式,对不同类型的人员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提高科研人员的素质,越是对授予较高权限的人员,越要增强其安全意识。

3.2 强化信息安全技术,规范信息安全管理

规范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途径是强化信息安全技术,主要有:

(1)采取指纹、智能卡、网络身份认证(PKI/CA)等多种强认证方式实现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

(2)采用内部安全监控和审计技术,控制信息出入口,以保证信息的受控使用;

(3)使用国家密码管理局批准装备使用的密码设备;

(4)采用网络与数据库审计系统,记录用户的使用行为;

(5)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防病毒等多种技术手段,以保证基础网络系统的安全;

(6)采取标识和鉴别技术,保证工作用移动介质的授权使用,统一编码,统一管理;

3.3 完善科研单位信息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针对当前科研单位信息安全管理不完善的情况,政府应当加快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制定具有前瞻性,能够与现有的相关国际法律、规则相兼容的法律法规,通过建章立制,严明制度,完善科研信息安全管理的信息维护、数据录入、文件归档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做到具体工作责任量化,落实到人,为科研工作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氛围。

4 结语

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科研单位的各个领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高科研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引入了更多的信息安全隐患。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科研单位的正常工作,甚至还会造成科研工作系统的瘫痪,直接危害科研单位的信息安全。因此,通过提高科研人员素质,强化信息安全培训、强化信息安全技术,规范信息安全管理、完善科研信息管理体系,加大问责力度、完善科研单位信息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等方法,做到正确规避信息安全问题,为科研单位发展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李建华.信息安全技术发展与信息安全保密管理[J].保密科学技术,2013,(3),6-7

[2]徐玮晟,张保稳,李生红.网络安全评估方法研究进展[J].专家新论,2009(10),50-52

[3]孙宝文,王天梅.电子政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12

科研安全管理范文第2篇

1.1仪器设备增加,实验室面积不足

随着国家科研投入加大,科研院所承载的项目及课题不断增多,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不断增加,相当部分的科研院所实验室面积不能满足科研需求,仪器设备摆放密集,有限空间变得更加拥挤,水电等公共设施负荷加大,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另外,对于新购置的一些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前缺少仪器布局规划,仪器设备购置后由科研人员随意摆放至实验室内,缺少安全、环境的综合论证。

1.2科研工作量大,夜间实验增多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科技跨越发展,是科研院所新时期的发展目标,科研工作没有捷径,需要以大量的实验工作为基础,这就促使科研人员要加大精力投入。时间有限情况下,部分实验室出现了连续运转的状况,过夜实验增多,夜间操作人员容易产生精力不集中,忽视安全操作等情况,急需制定相关制度来保障夜间实验的安全性,如夜间实验操作需最少两个人,加强相互督促等。

1.3实验室分散,药品信息难掌握

科研院所科研活动一般以课题组为主体,课题组人数不多,拥有自己的实验室,有相对独立的科研实验空间,实验室较为分散,在实验室内的科研活动基本由课题带头人来安排,不会经过处室或研究所等上级部门审核,以至研究所对这些实验室的安全监管非常困难。另外,由于实验药品购买基本上都是课题组自行购买,管理部门很难掌握到药品信息,对于一些剧毒药品的购置和管理也容易出现疏忽和漏洞。

1.4实验室开放共享,人员流动性大

资源共享是新时期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发展的核心目的,科研院所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基本都列入了科技部计划司、财政部科文司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联合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共享目录》,科研院所实验室普遍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可以使实验室吸引优秀人才,发挥群体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提升实验室的整体实力,但同时也增加了人员的流动性,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2国外及港台地区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

美国、英国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十分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大部分设有环境、健康和安全部门,有浓厚的安全与环保管理文化,高效安全的管理组织构架,硬性的准入制度,完善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为保护人员、财产的安全、建设优美环境开展大量工作,为各个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提供各种有关环境和安全方面的服务[6]。

2.1国外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

美国和加拿大的高校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体现在防患于未然,非常重视实验室安全教育,但不会单独设立实验室安全管理,而是将所有技术层面的安全问题统一管理,包括建设许可论证、空气质量管理及动力工业车辆管理等问题,这种模式虽然人力资源和设施投入较大,但行动综合管理效果显著,事故处理能力强,行动能力强[7-8];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管理与安全和健康有关的各项事务[9],高校一般都有一套以职业健康和安全操作为准则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设置职业健康与安全部,由校长直接负责,各学院院长兼任职业健康与安全主任,学院的各研究室主任对下属的实验室安全负总责[10],实验室管理非常细,普通工作日、周末及假期、过夜实验操作都有一套严格的监管措施[11];英国牛津大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基本涵盖了各安全领域,包括防火安全、设备安全、化学品安全、机械加工安全、放射性安全、生物安全、常规安全、特殊工种安全、意外防护安全等[12];日本高校非常重视环保安全工作,每所大学都设有环保安全教育必修课程,这种浓厚的安全、环保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校园中的每个人,形成了一种安全、环保的良性循环[13];新加坡大学非常重视“安全文化”理念,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一般建有2个专门组织负责安全管理工作,一个是实验室安全和生物安全委员会,一个是环境与健康安全办公室,大学内所有的项目负责人需要通过学校安全部门的认证和许可才能够开展相关科研工作[14]。

2.2港台地区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

中国香港高校在成立初期就把安全管理作为所有运转的重要元素,用定量的指标数据反映实验室安全状况,开展实验室安全状况的评估,掌握情况,对危害与风险做出预测,各部门、各级别的教职员工每年必须做绩效考核,安全职责能否达到标准是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15-16]。中国台湾高校为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卫生与环保,设立多个不同层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一是学校安全卫生与环保委员会,二是学校安全卫生及环保中心,三是科、系、所安全卫生及环保小组,四是各实验室安全卫生及环保责任人[17]。另外,香港及台湾的高校都十分重视校际之间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交流,使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和环保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提高[6]。

3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重点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科技创新基础保障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更应受到倍加重视。综合国内外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及现阶段我国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科研院所一般是以研究院为主体,以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所为分支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实验室安全管理要通盘考虑、全院协调,从环保、健康、安全出发,由院领导任院安全管理委员会主任,组织制定全院长远的安全管理目标,建立完善全院的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安全管理流程。各研究所成立所级安全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实用的实验室管理办法,负责协调联络院和各级实验室开展安全检查、培训等工作。各实验室由所在的课题组负责安全管理,再设立安全管理员,根据实验室自身特点及仪器设备状况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指导开展实验的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操作。

3.2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实验室安全管理涉及很多方面,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18]。(1)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是排除人为引发安全问题的最有力措施,准入制度对准备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的一切人员适用,包括初次进入本实验室的研究员、教授、客座及学生等。准入制度可以通过实验室准入考试来实现,考试内容包括: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实验室基本情况、实验室内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废弃物处理、实验楼内安全撤离通道、突况应对方法、危险化学药品订购程序等。(2)结合固定资产管理建立仪器设备购置人安全负责制度是对仪器设备安全操作及维护的保障措施。科研院所仪器设备一般由科研人员根据需求自行购买,购买人对仪器设备的性能及操作规程比较熟悉,仪器购入后,资产录入购置人名下,通过建立仪器资产购置人安全负责制度,能够进一步督促相关人员对仪器的使用状况进行监管,为仪器安全操作增添一份保障。(3)建立实验室安全自检档案制度,是排除实验室安全隐患的关键措施。安全排查,定期自检,并形成安全自检报告,存档,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排查安全隐患。自检内容包括水电线路老化排查、实验药品放置、废弃物处理、压缩气瓶使用及防护等。为督促自检制度的定期实施,各级安全管理委员会要建立定期例会、检查通报和绩效评估制度等,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3.3建立实验室安全文化培育体系

一位安全管理专家说过,短期安全靠运气,中期安全靠管理,长期安全靠文化[19]。安全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柔韧性和持久性,能够以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安全文化建设就是培养自觉意识和安全能力的过程,科研院所的安全文化是指在组织和实施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安全态度、安全责任、安全知识、安全能力、安全行为方式的总和[20-21]。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烘托一种文化有人会认为是小题大做、无辜渲染,实际上实验室的安全文化能够逐步影响到整个单位的安全意识,改变科研院所的整体安全环境,通过安全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规范功能和传播功能,来提高全体科研人员的综合安全素质,抓好科研院所实验室的安全生产工作。

3.4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联动运行机制

建立多部门协作管理机制,实验室安全管理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包括实验室平台管理、后勤保障管理、安全保卫管理、仪器设备的资产管理等。安全管理过程中要明确谁牵头、谁组织、谁执行,要将各部门的安全负责人联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协作机制。整个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要以熟知安全问题具有极强安全责任意识的技术人员为主,组织体系内要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管理过程中问题,对管理办法及相关制度及时修正调整。建立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动机制,院所安全管理部门与市级环保局、消防局及公安局形成联动,定期邀请上级管理人员对实验室的药品库、放射源、压缩气瓶等危险物品进行检查,对实验室的人员进行安全操作培训。如发现安全隐患,及时纠正,并限期整改,杜绝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4结语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对确保科技创新工作顺利进行及保障人身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将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工作作为中心任务来抓,探索新时期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特点,深入研究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找到一套适合科研院所安全管理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及工作成效,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和保障。

科研安全管理范文第3篇

【 关键词 】 高校;科研机构;信息安全;对策

Discussion o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 of Universities in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and Measures

Zhang Jian-hua

(President Office,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191)

【 Abstract 】 In the light of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problem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 of universities, th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level strategy from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two respects.

【 Keywords 】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 information security; measures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应用的日趋深入,信息安全建设及其应用正在成为教育科研单位日常教育管理和科研生产不可或缺的一环。高校等科研单位对信息安全管理的认识程度越来越高,研究院等单位的信息系统规模和水平也在不断攀升,然而随着高校各系统建设程度的不断完善,以高校为代表的科研机构的信息安全管理问题也愈加突出。

2 高校科研机构存在的信息安全管理问题

近年来,高校等科研机构逐步认识到信息安全对于自身的重要性,于是不少单位成立了“信息管理部门”来推行统一的管理规范和进行信息安全知识普及,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从安全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来解决高校中科研机构的信息安全问题,充分提高机构人员的信息安全管理意识和保密工作的能力。当下,虽然有一些高校的科研单位在信息安全和管理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科研单位内部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首先,在以往长期封闭的科研环境影响下,相关科研人员目前依然不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对于信息安全的认识水平不高。同时高校等相关管理部门较容易忽视信息安全在其科研系统中的发展战略和计划,这些都间接导致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推行力度不够,实施安全教育的硬性条件有限。其次,由于学科建设和专业水平所限,也使得国内技术过硬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供应不足,间接影响了相关单位的人才储备水平。

(2)当下许多高校等科研单位在信息系统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对以往基础设施配备水平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不能够很好的适应新环境。在信息系统运作业务的安全风险和意识提升上,又缺乏有效性验证与评估办法。现实中的任何信息系统都是一连串复杂的环节,信息安全措施必须渗透到信息系统的每一个部位,其中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需要信息系统的设计人员、测试人员和使用人员都熟知并能够成为规范来遵守。

(3)不安全因素对于信息系统而言总是存在的,没有任何一个信息管理方法能提供绝对的保障。因此,高校等科研单位在认识和进行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教育的时候,应该着重加强基层人员的信息安全管理实践教育,应让相关人员充分意识到,虽然信息安全建设并非意在建设一个创收的平台,但它是一个保障科研成果和提升工作效率的平台。管理者有必要做出适合科研单位进行教育实施的信息安全教育发展战略和计划,充分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在管理实践上的投入,严格有效地执行相应的安全策略、安全措施和安全管理制度,以最大限度避免使用和管理信息系统时的固有风险。

(4)近年来,我国大型科研单位相继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泄密事件,这些事件的直接后果是不仅导致了科研成果的流失,还造成了较大程度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虽然各大信息系统工程和信息化程度要求非常高的相关行业,也都出台了对信息安全技术产品的应用标准和规范,但只有建立一个严格的信息安全管理策略,才能全面的保障其安全性。

3 解决高校科研机构存在的信息安全的对策

3.1 技术层面

在技术层面上:高校科研管理系统是以计算机和数据库通信网络为基础的应用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互联网络系统,与网络系统连接的任何终端用户都可以进人和访问网络中的资源。作为信息通讯数据平台,其所受到的安全威胁主要存在于信息通信传输、存储和加工的各个阶段。因此在制定技术对策方面就需要制定统一全面的安全策略,同时也注重建设统一认证和授权管理系统,通过硬件接入设备和定制化管理软件的配合部署,加强网络层面和应用层面的安全资源整合,形成覆盖全网的科研信息化安全保障能力,并充分利用自主创新的科研信息化安全技术,不断增强基础运行平台的网络安全能力,为科研信息化基础环境和应用系统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在保障网络基础设施和重要应用系统的安全方面,一方面需要构建身份认证管理系统、网络安全管理平台、恶意代码防护系统、安全审计平台等面向全网用户的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实现实时预警、事件分析、决策支持、资源调度等功能;另一方面需要建立起包括安全咨询、安全规划、安全检测、安全培训等环节在内的安全服务体系,引入除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以外的第三方服务支持,实现安全事件的及时发现。

3.2 管理和教育层面

在管理和教育层面上:以企业为参考标度,对高校科研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安全意识以及管理实践知识的普及,将信息安全管理理念提到战略高度来看待。充分遵循信息安全流程制定相应管理制度,除技术保障外,将人员、网络、环境有关的技术和管理规程的有机集合充分纳入其中。充分认识到信息安全管理实践是保障信息实现有效管理与控制的重要途径。所在部门应客观评估实现信息安全管理的需求水平,落实安全的组织和管理人员,明确每个人的角色与职责;制定并开发安全规划和策略,定期开展培训和工作会议;实施风险管理制度,制定业务持续性计划和灾难环境下恢复计划;选择实施安全措施;保证配置、变更的正确与安全;进行安全审计;保证维护支持;进行监控、检查、处理安全事件。针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和绩效需要有效结合目标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两方面来展开。

3.3 管理政策层面

在整个管理策略的制定上:建议采用分级策略,如果高校对于自身科研信息安全风险水平认定为较高,而自身建设能力有限,则可以考虑与相关专业咨询机构合作,引入专家机制来完成相关工作,提升建设效率。

4 结束语

在国家大力推行科教兴国与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的今天,信息安全建设对于保障科技创新自有成果,确保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价值,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如何确保其信息安全能够实现自主可控的目标,也是以高校为代表的科研机构行使和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综合多方因素,系统考量,尽可能提供全面的、多方位的信息安全建设策略和信息安全管理与教育规范,以切实满足高校等科研单位对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需求,降低科研成果的安全风险,发挥高效的科研效率,保障科研生产的安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张广钦.信息管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徐茂智.信息安全概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3] 彭盛宏.浅析校园网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其对策[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2,(1).

作者简介:

科研安全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和职业健康 科研院所 运行模式

1EHS体系建立的历史背景

1.1国内外EHS发展历程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也逐步提高:六十年代以前主要是从安全方向的要求,在企业装备上不断地提高安全性能来改善对人们的保护;七十年代以后,人机工程学理论的发展使管理开始重视对人在工作中的行为、工作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工作环境与提高劳动效率关系的研究,探讨工人、生产、环境与企业目标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八十年代以后,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环境保护的浪潮使企业认识到必须保护员工的健康,为员工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必须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减少环境的破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形成以环境、健康、安全为核心的EHS(Environment Health and Safety,即环境、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EHS管理是为减轻和消除生产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健康、安全方面的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和人身安全制定的一套系统的管理办法,它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转化到以人为本、保全生命质量、重视资源的综合利用、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免遭破坏,实现社会、经济、企业、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1.2、EHS管理体系的特点

优秀成功的管理体系均具备以下特点:

(1)构建管理体系,着重持续改进。企业为了保持对全球事务有效管理,都采用系统化管理模式,即在公司的EHS方针指导下,周而复始地进行体系所要求的PDCA循环(Plan表示策划;Do表示实施;Check表示检查;Act表示改进)。进而得到不断的修正和完善,如图一。

(2)以辨识危险,预防控制为主线,并需要最高管理者承诺、全员进行参与。各公司都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重点放在源头控制而非末端治理或事故处理,实现了安全、清洁生产。

(3)方针、程序、决定的一致性。EHS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有关方针、程序、决定的一致程度。最有效的EHS管理要求所制定的所有方针、程序、决定要简单、一致,并且易于接受,在强调环保、健康、安全要求时要做到同步一致。

(4)系统化、程序化的管理和必要的文件支持。各企业根据其各种管理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规律,按照PDCA归纳出一系列要素,将离散无序的活动置于一个统一有序的整体中考虑,使得体系更便于评价和操作,同时要做到和其他管理体系的兼容。

2我国EHS体系现状分析

2.1、国内体系运行主要模式

我国历来对环境和职业健康管理十分重视,围绕和GB/T 2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标准,以满足保护环境、保护职工的要求。各企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标准,建立本单位EHS管理体系,通过内部创建、内部评审、外部审核认证、合规性评价、管理评审等各个环节运行,将EHS体系运行贯穿到本单位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应以各级领导重视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工作为基础,为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配备了基本的资源,各部门按照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规定进行危险源、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并制定控制措施,开展合规性评价,组织部门内部培训,规范日常管理。同时根据年度工作任务,制定量化的年度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案,并按方案顺利完成工作,以确保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具备自我完善、自我改进的能力。

2.2科研院所管理特点及运行模式分析

科研管理单位,不同于一般生产型企业,更偏重于工作创新及实验研究。科研人员与一般员工相比也有很大不同,如具有唯实不唯上、求真不虚浮、创新不保守等特点;科研工作精确性高,需要实验、设备、分析判断、数据等准确无误;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危害大,科研过程中应用许多具有放射性有害的物质,如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和放射性等化学物质,不仅影响员工的健康,还可能污染周围的环境;科研工作保密性强,许多课题项目承担着国家高、精、尖的保密任务和核心技术。上述工作特点决定了科研院所EHS体系在培训中要深入基层,不能是机械性的传达指令,要得到广大职工的认可;在运行中要实施精确化管理,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辨识要覆盖科研生产的各个阶段;并且要实现信息化、标准化的工作模式,建立通畅的交流沟通渠道。结合实际工作特点,制定符合本单位特点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在方针的指导下,坚持源头预防、事前管控、持续改进,才能实现安全发展的战略目标。

3科研院所EHS体系管理提升对策

“十三五”期间,科研工作得到了国家进一步的重视,是科研生产水平提高的关键时期,安全管理体系就是要为科研生产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体系建设也应该紧紧围绕“十三五”工作计划来进行,促进安全环保形势的进一步好转,顾在科研院所EHS体系建设中,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3.1建设信息化的体系管理模式

科研安全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快速发展,作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高校实验室数量与规模不断增长、层次也不断提高,建设了一大批部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部级、省级实验示范中心[2]。在高校科研实验室快速建设的同时,实验室的安全问题频发,也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如何切实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已成为高校实验室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生产作为当前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安全现状依然堪忧,如何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是值得每一位实验室管理者深思的工作。通过分析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安全管理经验,结合我校实验室管理的工作经验,对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提出针对性对策,希望可以为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1国外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工作,以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为例,学校设有校长直接负责的职业健康与安全部,负责全校安全、突发事件处理等事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实验室严格执行安全考试准入制度,只有通过强制性的实验室安全入门培训,才可以获准进入实验室开展工作。实验室安防设施齐全,定期开展突发事件模拟演练,以便发生突发事件快速撤离,保障师生的健康和财产安全。此外麻省理工大学等大学采用环境健康与安全(EHS)实验管理体系,制度完善,也值得国内高校借鉴。

2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2.1部分高校存在管理体制不清晰,责任不明确

当前各高校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各有不同,很多“985”、“211”高校由于科研平台的数量较多,基本都设置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或实验室处专责全校教学、科研实验室的具体管理,总体管理效果较好,部分地方高校由于办学规模不大,现有省级以上平台较少,管理体制不清晰的现象较为突出,使得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存在较大隐患[3]。

2.2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教学、科研实验室都建立了安全管理制度,但很多流于形式,执行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高校存在实验室安全入室制度执行不到位情况,有些实验室也购置了实验室安全考试系统,但是限于实验室人员的编制不足,执行不到位、不彻底,对学生和外来人员的培训不能实现全覆盖[4]。

2.3实验试剂管理疏漏,监管不力

当前由于高校教学、科研的体量的不断增大,对实验试剂的购买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验室试剂购买一般有三种情况,学校统一招标采购、学校采购与实验室自购相结合、实验室自购。后两种采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老师们减少购买程序,更为方便;但是确实存在监管的疏漏,管理部门往往重视剧毒麻药品和易制毒药品的采购,对其他试剂关注较少,同时对试剂的使用和流向监管不到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5]。

2.4实验废弃物回收制度执行不到位

教学、科研实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废液和废弃物,实验废液得不到妥善处理,有些废液加以稀释甚至不加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下水管道中,极大破坏当地自然环境并危及民众的身体健康,同时有些医学院校对于实验动物尸体、废弃物及医疗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工作更令人堪忧[6]。

2.5专业管理人才匮乏

优秀的实验室管理队伍团队,是实验室得以正常运转的保证,可是现实情况是,由于相对落后的人事制度,管理人员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实验室都普遍缺乏专职管理人员,使得实验室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实验秩序混乱,安全隐患凸显[7]。

2.6仪器管理粗放,水电气配套不足

随着国家对高校投入经费的增长,目前实验室逐渐配备了大型的、昂贵的精密仪器设备,而与之不相匹配的是,实验室的空间、水电规划相对落后,很多仪器拥挤在一个小空间,线路混乱、私拉乱扯,水、电负担过重等现象普遍存在。

3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

3.1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明确管理责任

徐州医科大学目前采用校长—分管校领导—管理资产管理处/保卫处—实验室的四级管理架构,校长作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人,学校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一把手为小组成员,校长委托分管国资处和保卫处的校领导代为管理,负责全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

3.2贯彻执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强化安全红线意识

高校应严格执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作为实验室责任人,应全面负责实验室安全生产工作,是本室安全管理工作责任第一人,要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将安全生产管理纳入本实验室的管理工作重心。徐州医科大学每年都由校长和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再和实验室负责人签订安全责任状,全方位、全覆盖、零容忍,建立“学校、二级学院/管理部门、实验室、课题组”四级管理组织构架。

3.3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安全准入制度

3.3.1建立健全实验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要实现纵向到底、无缝链接,层层落实,逐级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要将实验室安全责任明确到实验室的每一个房间,无死角。实验室主任要明确本室的安全工作管理具体负责人,所有工作人员合理分工,齐抓共管,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3.3.2严格实验师准入制度。推行实验室安全管理安全准入考试制度是大势所趋,我校在新教师培训和新生入学阶段就开展全校性的安全培训,培训合格给予结业证书,同时要求各实验室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个性化安全培训,只有培训合格,方可准入实验室开展学习、工作。

3.4加强试剂管理及废液处理力度,强化生物安全

3.4.1强化试剂采购和使用跟踪管理。我校实验室使用的试剂统一由国有资产管理处统一招标采购的原则,部分科研实验室的特殊试剂可以适当放宽,但必须到资产处报备,同时各实验室、课题组的工作人员必须重视对试剂的管理与保存,分类放置,剧毒、放射性物质存放在指定地点,双人双锁管理。所有试剂的使用要记录在册,切实强化试剂的使用和流向管理。3.4.2加强实验室废液、废水的处理工作。教学、科研实验室每天都会产生的大量的实验废液,我校投入资金建设了废液中转站,将废液统一保存,分类收集、存放,消除废液保存在实验室内存在的安全隐患,集中处理,保护了校园环境。3.4.3强化生物安全意识,设立生物垃圾专用箱和动物尸体回收库。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实验动物尸体的回收必须严格依照国家相关管理法执行,设置动物尸体回收库,定期集中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对于涉及到病原生物及实验动物,必须采取防止病菌、病毒传播的措施,以保证实验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3.5建设一支责任强、留得住的实验室专职管理队伍

具备高度责任心的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是实验室得以安全运转的保证。因此学校打破人事制度,设置了教授级高级实验师岗位,使得技术人员的上升通道得以打开,学校在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做好了保障,也保证了这支队伍能安心做好现有岗位、尽职尽责,切实做好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工作。

3.6做好实验室的前期规划,扎实做好实验室水电气等相关配套管理工作

我校所有的实验室改造、大型仪器采购、线路改造等工作都首先要到后勤管理处能源管理科报批,经合理调整修缮后,实验室改造、仪器购买、线路改造方实施,同时学校制定校内停电预案,建立实验室用电管理QQ群,在因不可抗拒因素或电路维修等原因确需停电的,要先行告知各实验室,以免因无故停电造成科研仪器受损,产生安全隐患。

4结语

高校实验室作为高校开展科研工作的最重要载体,应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我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效果。我们坚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管理为辅、常抓不懈的观念,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宣传、教育、警示工作,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尽早发现、及时解决,为教职员工创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总之,实验室安全,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冯端.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从卡文迪什实验室看实验室的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0):1-3,5.

[2]李承花.高校科研实验室的管理心得体会[J].实验室科学与技术,2015,13(6):229-231.

[3]张洪清,台红祥,陈彦军,等.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调查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2):234-236.

[4]周健,朱育红,蓝闽波.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特点及发展趋势浅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7):281-284.

[5]叶秉良,汪进前,李五一,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419-422.

[6]黄坤,李彦启.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280-283.

[7]朱杰,张艺馨,蒋尔鹏,等.基础医学科研实验室管理模式改革初探[J].高校医学教育研究(电子版),2015,5(1):24-26.

科研安全管理范文第6篇

摘要:矿物分析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我所日常工作和管理的最重要部分。文章通过对实验室人员安全意识教育培训、人员资格监管、实验环境达标、试剂管理等方面简述天津地质研究院矿产测试研究所安全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关键词:矿物化学分析;实验室安全;实践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发掘更多矿产,提高开发利用率,需深入开展地质矿产研究。作为其基础工作,岩石矿物分析通过对岩石和矿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加以分析,提供各项测试参数作为地质研究的数据资料。天津地质研究院测试技术研究所隶属于中钢集团,是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计量认证合格测试单位,主要从事矿产品、金属产品、铁合金、煤和焦炭、耐火耐磨材料等样品的检测。测试过程全部采用国家一级或者二级标准物质进行质量监控,分析方法采用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除此之外,研究所还配备了原子吸收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ICP光谱等精密测试仪器。

常见的矿物成分分析有以下几种: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三氧化二铝、二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钠、氧化钾等氧化物的分析,也包括镍、锰、铜、铬、钼、磷、硫等多种元素的测定分析。除了用仪器分析外,有些矿物必须事先经过化学试剂和化学反应的处理和净化,才能进行准确的分析。这些处理试剂包括浓硫酸、浓硝酸、氢氟酸等强腐蚀、强氧化性的酸,也有氰化物等剧毒化学危险品,还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等强碱,还有石油醚、芳烃、双氧水、有机物等多种危险化学品和各类电器,且涉及高温、高压 、真空 、辐射等多种危险因素,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轻者损坏仪器设备,造成财产损失,重者造成人员伤亡。因此,矿物分析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就成为我们日常工作和管理的最重要部分。结合研究所实验室管理实践,对我院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做简单介绍。

1.定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培训

安全思想教育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一个人树立起安全意识的思想,是需要经过多次教育、不断的安全培训和典型安全事故案例分析,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对于实验室工作人员来说,安全意识和态度教育、安全责任教育、安全心理教育等要贯穿工作的始终。提高对安全的认识,增强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培养健康的心态,从思想观念上真正重视安全,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防范,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安全培训包括结合国外著名化工公司(陶氏、巴斯夫等)化学实验室的管理经验,并结合每年发生的国内外典型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报告,组织工作人员进行讨论和分析,从别人的安全事故中,总结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教学,学习正确的应急处理方法。定期培训职工进行消防设备的使用培训,例如干粉灭火器的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使用等,安全用电的操作,洗眼器的使用和急救包扎、人工呼吸训练等。

2.加强实验室人员的严格规范管理

对化学分析人员进行严格管理是加强内部质量控制的关键,化学实验室检测人员应做到持证上岗,根据每个实验室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与培训计划,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岗前资格培训,例如样品制备、仪器设备操作、检验方法、数据处理、抽样、相关法律法规培训等;在考核方面,应进行培训后考核,实验室组织内部考核,积极参加外部举办的能力验证等。在监督方面,应选择技术全面、检验能力强的人员作为监督员,对新上岗人员和重要岗位人员进行随机、定期和不定期监督,做好记录和反馈工作;同时对仪器设备的使用状况进行定期检查,达到监督目的。

3.提高实验室环境安全管理的标准

由于矿物分析实验室的特殊性,因此应进行严格的环境控制,派专人管理药品间和药品的采购、领用和废药品的回收处理,实施严格的试剂登记制度,当天领用的试剂,实验完成后,必须把实验产生的废液装到回收瓶中,并贴好标签,表明瓶内试剂的成分。实验中剩余的试剂,必须当天送回库房。实验室内不允许试剂过夜存放。由于实验中有机物大多数是易燃、易爆 、且有毒物质,为保证能够安全实验,配备了足够的实验防护用品,包括实验室里的通风橱、紧急洗眼器 、实验服、护目镜、防毒面具、紧急喷淋器 、急救药箱等,还有玻璃割伤 、烫伤 、灼伤的防范与应急处理规范、射性事故的应急处理规范与气体泄漏的应急处理规范等。

4.对化学药品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和使用

严格按照“危险化学品分类”管理实验药品。每一瓶试剂,都清楚记录了物质名称、生产厂家、生产批号、准确度、浓度、存放地点、有效期、领用日期、领用人、使用地点、使用量、使用人等。并根据不同化学危险品的分类,将氧化剂、还原剂、易燃易爆有机物、无机物、强酸、强碱分类放置在不同的药品柜内,并制定了相应的应急方案和消防方案,配备相应的灭火器。对于剧毒物品和易制毒化学品,采用保险柜双人登记、双人入库、双人检查、双人领用、双人使用的严格管理,每周核对登记一次,避免出现重大危害。

参考文献

[1]鲁鲲.岩石矿物分析工作的经验和体会[J].企业技术开发月刊,2014,(27):69-70.

[2]武汉地质学院岩石教研室.岩浆岩石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97-105.

作者:孟 晴,刘少迎 单位:天津地质研究院矿产测试研究所

第二篇:科研院所安全管理

摘要:安全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作者结合科研院所科研活动的显著特点,对科研过程事故多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多年的安全管理经验,提出了加强危险源辨识、人员培训、四新管理等解决措施。

关键词:科研院所;临时性;四新;安全管理

一、前言

科研院所是创造科技成果、创造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基地,其首要任务无疑是科研课题研究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科研院所科研活动的两个显著特点是“临时性”活动和“四新”活动的大量存在。临时性既有科研活动的临时性也有参与科研活动人员临时性的特点,“四新”则是指使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科研活动。

二、科研院所事故多发的原因

从科研院所安全生产事故案例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事故都与科研活动的“临时性”和“四新”相关。科研过程不同于规模生产,科研人员及其所在的组织对科研活动,尤其是对涉及“四新”的科研活动中存在的危险认识不到位,相应的防护控制措施自然也就容易出现缺失。另外,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的科研人员虽然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经验和技能,但是在安全知识方面普遍存在短板,往往忽视安全工作,在科研过程中不时出现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操作规程等不安全行为。基于以上原因,直接导致了科研院所安全事故的多发。

三、加强科研院所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

1.加强科研活动的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中明确要求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过程中要考虑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因此,我们在辨识科研过程中的危险源必须考虑常规活动和临时性的非常规活动。同时还要考虑科研活动的场所、参与人员、所使用的设备设施、临时作业活动的过程等因素。在科研活动开始前,科研作业活动的主管部门和(或)主要负责人可以采用现场观察、安全检查表、作业条件的危险性分析等多种方法充分识别过程的危险源,并通过LEC风险评价方法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为危险源制定适宜有效的控制措施。对危险源辨识过程中所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进行整改,做到事前预防,真正落实“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

2.加强新员工和临时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

新《安全生产法》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安全发展”。也强调“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安全发展强调“以人为本”,首先是以人的生命和健康为本,保护人的生命与健康,在确保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及财产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人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即是被管理的对象也是参与管理的对象,加强对人的管理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结合以往的事故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新员工和临时工作人员发生事故所占的比重大。另外,从以往事故的统计结果我们也发现,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所导致的事故数量占到事故总量的近80%。因此,加强新员工和临时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此类人员的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抓手。对于新员工,我们要认真落实新员工三级安全教育,尤其是班组级安全教育,要向新员工全面讲解班组内存在的危险源、可能导致的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劳动防护、安全操作规程等内容,通过对典型事故案例的分析提高新员工安全意识。对临时作业人员要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对现场存在的风险和可能导致的事故要进行充分告知,检查人员的从业资质、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使用情况,对作业过程进行监督。

3.加强“四新”管控与教育科研过程

常会涉及到“四新”的应用,只有充分认识到“四新”过程存在的危险特性,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控制措施。为了搞好“四新”安全教育,专业人员、安全工程技术人员应在“四新”应用前,预先进行危险性评价和安全系统分析,确定科研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并收集有关资料,提出危险控制措施和员工的劳动防护措施。在充分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四新”安全技术说明书、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和教学内容,再对操作者和有关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和训练,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从事“四新”作业。

4.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是科研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责任,《安全生产法》第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制度是科研生产经营单位贯彻国家有关生产法律、法规、国家和行业标准,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方针的行动指南。未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或建立不完善,作业人员在科研生产过程中无章可循,容易出现经常性的违章行为,导致各类事故的发生。因此,科研生产单位在作业过程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总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监督制度等安全管理制度,坚持以人文本,强化依法治安,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

5.形成企业安全文化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人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相对于提高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来讲,安全文化建设是事故预防的一种“软”力量,是一种人性化管理手段。安全文化从更深的层次影响人的观念、道德、态度、情感和品行等,提高人的安全素养,最终使人的自觉行为满足安全健康的要求[2]。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文化的导向、凝聚、辐射和同化功能,引导全体员工采用科学的方法从事安全生产活动;另一方面,通过道德规范的约束,创造一种团结友爱、互相信任、工作中互相提醒、互相发现不安全因素,共同保障安全的和睦氛围。

四、结束语

安全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安全工作需要全体员工的广泛参与,只有人人讲安全,安全意识才能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发生根本转变。安全管理工作没有终点,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削弱安全管理的力度,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充分发挥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作用,为企业健康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杨帆.企业安全文化提升企业安全管理[J].中国化工贸易,2015,(35):134.

作者:王锦鹏 单位: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第三篇:风险管理检测实验室安全管理

摘要:本文基于风险管理方法,从“人、机、料、法、环”角度对检测活动进行风险分析,探析利用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促进实验室的稳定安全发展。

关键词:检测实验室;安全管理;风险管理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检测实验室蓬勃发展,据CNAS统计目前经资质认定实验室所颁发的证书已达到36000张,因此保证实验室安全意义重大。但是由于我国目前众多的检测实验室在安全管理方面还不够成熟,尤其是采用风险管理方法对于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还不够充足等等,进而导致了实验室的不安全状况发生。

一、风险管理方法

风险管理方法是组织用以降低风险的消极结果的决策过程,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与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的安全保障。

二、从“人、机、料、法、环”角度进行检测活动的风险分析

1.人员检测

实验室对员工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高学历员工相对一般企业来说比例较高,人员素质较好,但是对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相对薄弱。检测人员安全培训形式上较多,但能导入专业的安全培训课程较少,进而也就导致了检测人员实际上安全意识较为欠缺。笔者曾在一家大型实验室看到一位博士用热水瓶装液氮进行检测操作,并没有考虑到任何安全风险。

2.设备

实验室中检测设备众多,性能各不相同。大家对检测设备的检测能力、量值溯源、校准、期间核查等非常重视,但是在采购新检测设备前,能考虑检测设备的安全性能较少。实验室最好能从设计和布局上进行着手,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使得实验室当中的各项功能都能够得到很好地发挥,从源头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对检测设备安全装置的检查较少。日常工作中实验室对灭火器等消防设备能进行定期的检查,但对检测设备的急停开关和接地电阻、通风橱通风效果、洗眼器的出水状况缺少检查的现象比比皆是。

3.样品、检测用试剂和消耗性材料

(1)样品特别是化学品检测样品和试剂,本身具备一定的危险性。这些物品的运输、接收、检测、存储、废弃各过程中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存储和隔离不够完善,现场缺少危险化学品的警示标识和应急物资。

(2)消耗性材料方面,特别是实验室使用气瓶等压力装置提供气体较为常见。气瓶的管理一般为供应商负责,经常能看到高压氮气钢瓶使用了其他气体的减压阀,气瓶出气口的位置也面对开阀人员的位置,都可能造成安全事故。4.方法、程序实验室安全管理内容主要以管理文件中的“注意事项”来体现。注意事项中通用性的内容较多,针对性的安全内容较少。例如危险化学品存储方面很少规定危险化学品的存储量,能完全根据MSDS配备应急物质较少。同时应急预案内容流于形式,能定期演习和评价应急预案有效性的更少。

5.环境设施

对于实验室而言进行环境设施较为重要,因为硬件的不足可以直接降低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效果。我国现今众多的实验室从其本质上讲成立时间较晚,基本上均是1990年代实际构建的[1]。因此可以说在实际硬件方面具有不够完善的特点。

三、采用风险管理的方法来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

1.细化风险管理的目标评价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效果主要通过安全事故发生的情况来进行评价,一般实验室都制定了安全事故为零、伤害事故为零的目标,目标本身的有效性较差。建议实验室针对检测工作风险特点制定细化的安全目标,将事件发生情况作为目标。例如未遂事件、送医事件的发生率和损失工作时间等。

2.加强风险管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目前实验室安全数据的收集表面化,每月统计安全数据都是无事故发生。缺少对安全事件的收集,大部分实验室发生小的压伤、割伤、滑倒、扭伤、断电、漏水、漏气等事件,应急处理就完成了,并没有将相关数据进行记录,并统计分析,寻找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机会。

3.加强重大风险的管理

(1)检测实验室应识别和确定何种风险可能会对组织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就是找到实验室运行过程中的危险源。实验室可以根据检测活动特点,考虑输入和输出,编制本实验室危险源清单。

(2)对识别和确定的危险源进行应用。实验室应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主要针对危险源的发生不确定性的程度和每个风险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评价出本实验室重大危险源,并形成实验室的重大危险源清单。风险程度可进行分级管理,分为可接受风险和不可接受风险。

(3)实验室应着眼于不可接受风险的控制,采用积极的措施来控制的风险。通过降低不可接受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损失程度来达到控制目的。例如针对实验室化学品潜在的火灾,采取控制化学品用量、加强人员培训演习、进行区域隔离和配备应急物资等措施。

(4)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方案,最大限度地对实验室所面临的风险做好充分的准备。当风险发生后,按照预先的方案实施,可将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4.规避风险和风险转移

(1)在保证实验室正常运行情况下,改变检测的实施路径,从根本上消除特定的危险源。例如选择相对安全的检测方法等。

(2)加强安全案例的收集。充分收集同行业实验室的安全案例,了解相关的信息,编制成实验室事故案例,对员工进行事故案例的培训和教育。

(3)采用风险转移的措施。针对特定的风险,采用购买保险和签订合同等措施转移风险。

四、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实验室在安全管理这方面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希望通过风险管理方法,能够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实验室的社会效益,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坤,李彦启.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280-283.

科研安全管理范文第7篇

1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安全管理现状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强烈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发生,可能使农业科学技术档案遭受损毁;另一方面,由于管理机制、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也存在安全隐患。另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用非法手段窃取重要的农业科学技术档案信息也将造成隐患。这不仅使农业科学技术档案信息资源出现缺失,而且对本单位科研工作的创新也将造成严重影响。

1.1管理机制上的疏忽

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规范管理不仅是档案部门的工作,更是农业科研单位行政管理和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的农业科研单位在制定中、长期规划纲要、农业科研工作计划和目标任务时,对农业科研档案的安全管理工作并没有列入其中。比如,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资源建设、安全管理工作不列入其中;在年度计划、总结中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工作不重视,对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对档案资源的利用需求不做统计;对“农业科研工作和农业科研资料建档工作实行‘四同步’”的政策规定不能全面贯彻落实等。鉴于管理机制上的不重视,造成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档案人员责任不清、业务不精、意识不强等不良现象,将造成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严重缺失。

1.2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有的农业科研单位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在形成、收集、鉴定、整理、移交、保管、借阅、利用、销毁以及向综合档案馆移交等环节中,制度建立不够健全完善;对负责资料收集、档案管理的不同岗位上的相关人员的责任、素质、技能、培训等没有具体明确的职责规范。另外,对于电子档案,在其形成积累、整理归档、移交、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也没有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将会存在着电子载体遭破坏、信息被篡改、材料丢失和破损的可能性。因此,依法建立科学规范,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农业科研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和系统完整性是农业科学技术档案资源建设、安全管理和有效利用的法制保障,应当引起各农业科研单位的足够重视。

1.3库房及设施设备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存放库房是其安全最重要的保证。但是,由于受经济所限,各级农业科研单位对档案库房建设的投入不足,很多档案库房设在本单位办公楼区域内,一般都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的多年没有进行维修,雨季室内漏雨,库房湿度过高,水暖管道锈蚀,电路老化,存在水灾、火灾隐患;大多没有安装安全监控系统、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等设备;有的在基本建设中,不能根据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年扩增量,对档案库房的建设面积做详细的预算,盲目的留置一些闲置的小房间用于存放档案,库存面积小,导致现在《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赋予的档案安全保障措施等业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另外,在购置存放实体档案的存储柜、密集架时为了方便查阅,整齐美观,不考虑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发生时,便于搬运,给抢救工作创造便利条件等因素。上述现象将造成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安全隐患。

面对复杂的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隐患,尽快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保障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安全管理和有效利用刻不容缓。

2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设想

一个相对完善的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一般应当包含安全人员保障体系、安全管理法规体系、设施设备安全保管体系以及电子档案安全管理体系等。

2.1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保障人员体系

安全人员保障,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法规要求和专业指导下,通过农业科研单位内部的岗位设置、人员分工、部门配合、制度约束等管理机制的建立,为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安全管理提供组织上的保障。具体包括决策、管理、执行方面。决策工作由农业科研单位相关部门组成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等机制,制定安全保障体系的总体规划、实施目标、重点工作任务、档案灾害预警机制及演练方案等。做好各阶段前期工作的统筹安排及全过程技术实施方案等,以科学的态度,作出科学的决策。

管理工作由档案部门负责,依法处理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协调各方面实施执行。并提出制定、修改具体业务工作中的安全策略、操作规范、实施细则等意见,记录和处理农业科学技术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在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保管利用等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

执行者则是具体负责特定档案事务的设在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要选择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的专业人员,还要为他们创造业务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不断更新知识,以便更好地适应档案工作的要求。除档案工作人员外,收发人员、安全保卫人员等也是安全体系中的执行者,要对他们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明确责任,增强意识,做到警钟长鸣,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给农业科研档案带来的安全风险和隐患。

2.2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保障法规体系

威胁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的因素来自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因此需要构建全面的法规制度体系。即由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所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统一体,来保障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绝对安全。

2.2.1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管理的法律

涉及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及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及其他专门法律中涉及到档案的内容或条款等。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档案法律,对于保证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系统性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我们构建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管理体系并赖以实施的依据和准绳。

2.2.2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管理的行政法规、标准、地方性档案法规

可以遵循的行政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等。可遵循的国家标准有《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等;行业标准有《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档案管理规范》、《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等。地方性法规有《甘肃省档案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标准、地方性档案法规规定了对各种档案各主要管理环节的操作要求及质量标准,既是建立标准化、规范化档案管理工作的依据,又是进行档案日常管理工作的操作指南,我们应当认真学习,熟练地掌握和运用。

2.2.3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

除了要执行国家有关档案法律法规外,还应针对自身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包括档案工作制度、管理规范、部门工作职责以及电子档案管理规范等。工作制度是依据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管理体制、管理分工、保密、档案利用原则等所做的规定,要求本单位所有部门和工作人员都要执行。管理规范包括对归档范围、分类方案、保管期限、鉴定标准、整理、移交、保管、借阅利用、鉴定销毁、业绩考核等环节所做的规定。部门工作职责包括档案室、档案工作人员、库房管理人员、保卫人员等工作职责。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包括计算机使用、密码管理、电子档案异质备份、业务系统操作制度等内部规范。建立健全农业科学技术档案规章制度,是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有效措施,也是确保其安全的有效手段。

2.2.4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有了科学完善的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管理的法规制度,关键在于落实,要加强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资源监测,严格其管理和利用活动,依法管理,按章办事,科学有效地实现档案的管理与保护。依法对破坏、危害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安全行为进行查处,追究责任,维护档案法规的严肃性。

2.3设施设备安全保管体系

确保库房的安全无疑是整个系统安全的前提。包括库房建设、设施设备配备、日常管理等方面。在库房建设方面。对于计划重新修建的库房,严格按照《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要求,建设满足未来30~70年需求的坚固、安全的现代化档案库房[1]。对于现有的库房,要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增强防患意识。同时,要开辟足够的库房存储面积,配备监控自动报警、自动灭火、温湿度控制、门禁系统等先进设施,实现档案安全管理的自动化和可控性。库房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日常存放实体档案外,还必须放眼长远,考虑到兼顾存放备份磁盘、光盘等离线电子档案,在做到“八防”要求外,应增加针对电子档案特性的电磁屏蔽等安全防范措施。小规模离线电子档案存储库房,可考虑使用恒温恒湿防磁柜用以存放电子介质[2]

另外,在配备存储档案密集架和防磁柜时,应当考虑在应急搬运时的安全便捷因素。做好设施设备安全保管体系建设,为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安全保障打造第一道防线。

2.4电子档案安全保障体系

目前,许多农业科研单位对于电子档案的管理,认识不足。一方面,由于开展此项工作资金投入大,要配备完善的支持电子档案运行的设施设备;另一方面,电子档案安全管理保障技术尚未普及,现有的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人员也不能保证具有与其岗位职责相适应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2.4.1开展电子档案的组织保障

随着信息化和办公无纸化的飞速发展,农业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鉴定验收、成果转化等系列流程都离不开电子设备,因此,从组织机制入手,进行电子档案的规划建设,是立足长远的发展之路。

多渠道筹措资金,配备完善的存储电子档案的最佳磁、光载体等先进的设施设备,建立归档数据安全监控系统,确保存储的电子档案长期安全可读,有效利用。确立将纸质和电子两种版本并存和异质异地备份策略管理的目标,是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保障的有效举措。

2.4.2开展电子档案的技术策略

实施电子档案策略,一方面,应以现存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纸质载体为基础,选择利用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扫描纸质档案产生数字图像,存储于安全性能好的磁、光介质上,供快速有效利用。再利用COM(计算机输出缩微品)技术,将数字图像输出到缩微胶片上,制作成农业科研档案缩微品,进行长期安全保存[3]。另一方面,制定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双轨制”归档管理实施方案。在文件生成、运转过程中二者共存,即两种版本档案同步随农业科研工作流程运转,使纸质和电子两种版本双套归档[4]。这不但有利于开展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策略,而且将增加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保障和有效利用力度。

2.4.3电子档案的人才队伍建设

电子档案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知识创新工作,需要高素质的,具有计算机、自动化和网络方面基础知识以及在数字资源开发、组织和提供利用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此,应当通过引进和培养的渠道,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有效管理电子档案。

2.4.4电子档案安全操作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为确保电子档案扩散范围的精准控制,需要采用规范的存储方法,选择良好的载体和创造安全的保护环境。在接受电子档案存储时,要对文字、图像、视频、音频处理技术形成的农业科学技术文件材料,转化为通用格式,并要注明格式、文字处理工具,必要时保存文字处理工具软件。对电子档案的可读性、真实性以及传输安全方面,应参考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加强管理。还要采取严密的防尘措施,用先进的除尘设备,减少灰尘对电子载体的损害等。在电子档案的开发利用中,应该严密控制外泄和破坏,选择具有安全保密功能的运行软件,进行安全操作,必要时应该与责任者签订安全使用协议书,确定调阅档案人员范围和档案利用手续,以确保其安全。

3结论

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组织保障、技术保障、人员、经费、存储保障等多方面的协调工作。也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工作,需要科学研究先行,做好前期技术储备及全过程技术保障。

随着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数量将成几何级数迅速增长,危害其安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样化,片面地通过单一手段难以完整实现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资源建设、安全管理和有效利用。

科研安全管理范文第8篇

1.1实验室安防配套设施及制度建设滞后于规模的扩张

高等学校多是以某学科为龙头,理、工、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拥有多个部级重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学科以及众多国家重点实验室、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近些年来,高校基本每年都新增一些实验室,加上实验室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要求越来越高,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呈现数量多、流动性大、结构复杂、知识层次不齐的特点,高校实验室的增加、学生进入实验室的人数增多,而要保证实验室正常、高效运转,与之相匹配的安防配套设施和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明显不足和落后。

1.2实验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良好的安全习惯和安全常识

一项实验人员不良行为或习惯的调查结果显示:1000名调查对象中不穿工作服的占32%,在实验室饮水或进食的占28%,实验结束后不洗手的占7%,私自带出试剂的占2%,试剂不加标签或标签不规范的占65%,取用试剂时出现泼洒的占13%,擅自改变实验条件未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的占12%,不知安全防护设施位置的占54%,不会使用灭火器的占72%,不佩戴个人安全防护用具的占28%;此外,因实验人员不良习惯而经历过玻璃器皿破损的占29%,经历过酸碱灼伤的占23%,经历过人体不适的占10%,经历过割伤的占4%,经历过仪器损坏的占3%,经历过触电的占1%。可见,实验人员不良行为或习惯不可忽视,上述一个个冰冷的数字背后往往正酝酿着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任何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坏习惯的放纵都可能带来难以挽回的惨痛教训。

1.3实验室安全管理统一协调机制缺位

高等学校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各类科研机构、研究院(所、中心),加上各类教学实验室,总实验室占地面积较大。但由于受教学资源紧缺的限制,各种实验室在地理分布上却相对独立和分散,实验室安全管理经常出现多头管理或管理缺失,统一管理难以实现。此外,相对于教学实验室,高校各级各类科研实验室的经费支持渠道来源广、独立,因而其实验室安全责任和义务难以落实,经常出现“实验室负责人不愿管、学院管不了、学校无法管”的局面,这种混乱的局面直接导致对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监管处于空白,暗藏诸多安全隐患。如各级各类科研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购买、存储、使用基本处于无序状态,“三废”处理也是各自为阵,缺乏统一、长效的协调机制规范高校各类实验室的安全责任和义务。

1.4实验室安全经费投入有缺口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数量急剧增加,但实验室安全经费的短缺一方面使得实验室建设用地、用房紧张,实验室的建设不得不因地制宜、因“房”制宜,建设环境无法达到基本的实验安全要求,但却仍在“高效”运转;另一方面经费的短缺还长期制约着实验室现有设备的维护和更新换代上,事实上,“重购买、轻维护”是所有设备共享机制不完善的高校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此外,经费短缺还使实验室安防设施的配备不到位,如一些高校实验室没有配备或没有按要求配备足够的安全消防器材、应急喷淋系统、通风系统、危险气体报警系统、闭路监控系统等安全消防设施[11—12];因节省经费而随意处置“三废”造成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以上由于安全经费短缺造成的实验室安全隐患几乎无处不在,每一处都将关系到人身财产安全、环境污染和保护。

2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及主要做法

针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实践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及具体做法。

2.1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

高校应专门成立以分管副校长为组长的实验室技术安全领导小组,主管全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高校实验室设备处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执行机构,对全校实验室安全实行统一管理,并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及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行“三级责任制”,即实验室设备处代表学校对全校所有各类实验室的安全行使监督职责,各院系(重点实验室)对本单位内所有实验室的安全负全部责任,各实验室对本室的安全负全部责任,并按照这个职责顺序分别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其中,教学实验室由实验中心主任向各院系负责,科研实验室由实验室负责人向各院系和实验室设备处负责,实验室设备处负责对安全责任人的安全目标实施绩效考核。

2.2建章立制,实行科学化、制度化的实验室安全管理

高校实验室应制定《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管理办法》、《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通过建章立制为进一步规范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高校统一部署和协调全校实验安全管理工作搭建厚实的平台。为了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提高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实验室安全事故,迅速有序地开展处置救援工作,将事故损失控制到最低水平,高校还应制定实验室应急处理预案,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领导机构,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实验室设备处处长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各院系、重点实验室的有关专家组成,办公室设在实验室设备处,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应急处理工作具体分工如下:应急处理事务协调责任部门为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应急处理安全保卫责任部门为保卫处、事故单位;应急处理物资保障责任部门为后勤保障处、财务处;应急处理抢救责任部门为校医院;应急处理技术保障责任部门为实验室设备处。

2.3树立安全意识,加强实验室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

加强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关键[13]。高校实验室设备处可根据学校学科分布实际情况,组织实验室一线教员编写诸如《化学与材料实验室实用安全手册》等,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师生传达简单明了的实验室安防信息;同时,组织制作实验室安全宣传展板,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景带给全校师生深刻警示;此外,组织制作《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多媒体课件、《实验室安全管理卡》等,加大对进入实验室人员的强化培训工作,并可引入高校实验室安全操作考试系统,对所有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统一考试,考核通过后方可持证进入实验室,切实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将实验室安全事故隐患从源头扼杀。

2.4多部门协调统一、职责明晰地管理实验室危险化学品

明确高校实验室技术安全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全校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工作,高校保卫处、实验室设备处以及各学院(重点实验室)协调一致、各司其职,对危险化学品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严格实施管理工作流程,未经申报备案的不得自行采购,所有涉及危险化学品的报账必须经各单位第一责任人及实验室设备处签字认可,对违反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的单位和个人,实施年终单位或个人评先“一票否决制”。

2.5统一规范处置实验室危险废弃物

对高校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的危险废弃物(简称“三废”),由高校实验室设备处统一回收处理,处置费用由学校专门设立的“实验室危险废弃物处置基金”统一支付,并为各实验室配备储存废液的高密度聚乙烯容器,要求制作“实验废弃物标签”标明废弃物的详细信息,并实行分类存放、分类回收,以加强实验室危险废弃物处置的统一规范管理。

2.6加大实验室安全经费投入,完善安全防护设施

高校实验室要始终秉承“安全放在首位”的理念,加大实验室安全经费的投入,并要求有一定的经费用于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设施建设中,一定的经费用于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支出,通过这种带有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以为高校营造出安全实验室建设的工作环境。此外,还有必要完善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如为实验室高压气瓶配备固定支架、气瓶柜、特种气体防爆柜等安全防护设施;为化学实验室配备护目镜、活性炭防护口罩、乳胶手套或抗高温手套等安全防护用品;为剧毒危险品仓库配备红外报警装置和防火保险柜等安防设施等。

3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应注重统一、协调管理,规范管理细则,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主体的责任和义务,构建一个科学引导、环境安全、机制长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将实验室安全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为全校师生营造一个安全有保障的实验室环境。今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亟待逐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切实推进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明确管理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和细则。(2)督促各院系专职人员全面掌控本单位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出入库记录,按要求制定详细台账,做到帐物一致;同时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数字化管理。(3)目前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统一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措施,对此可以教学实验室为切入点,加强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这将是今后高校实验室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工作重点。(4)着力推动实验室安全教材建设、安全教育师资建设、安全通识课程建设、安全考试系统建设等,并进一步拓展安全教育的多方渠道,将学校主体与政府主管单位紧密结合,让政府主管单位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此外,定期组织实验室工作人员参加环境、卫生、安防、保卫等相关安全事项的培训,积极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实践活动。(5)进一步明确高校实验室建设准入条件,积极呼吁加大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专项经费投入,增加经费预算,并确保这些经费能够专款专用。

4结语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无小事,任何一点管理工作上的改进或者完善都有可能避免一场大的灾难。各高校管理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和各学院分管领导都应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实验室安全标准化建设,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逐级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制,加强师生安全知识教育,以人为本,常抓不懈,最大限度地保证国家财产和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促进平安校园建设[14]。

科研安全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 安全管理 队伍建设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实践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安全关系到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对整个高校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是建设平安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保障实验室的安全,最为重要的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到位,管理到位是防止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关键所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多样性、特殊性、综合性、服务性决定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必须要有一支人员稳定、技术过硬、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管理队伍,才能确保实验室的安全。

一、高校实验室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室特点

高校实验室存在专业涉及面广、进出人员多、层次杂、流动性大、安全资金投入少、缺乏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等特点。尤其是理工科实验室,它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化学试剂使用种类、大功率高温电器、高压容器(含气体钢瓶)、仪器设备及大型精密仪器多;第二,科研实验室以研究生为主,科研项目极为多样化,且涉及到跨学科,另外研究项目本身探索性强,科研研究过程不时改动调整,存在动态可变的危害风险;第三,实验人员更替频繁,成分复杂,学生流动性大,安全背景各异;第四,实验牵涉科研最前沿,且为探索性研究,可能存在未知的危害物质或操作;第五,高校强调学术自由与个人自主,缺乏清晰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架构;第六,高校的扩容、研究项目的拓展等因素导致实验场所分散,管理难度大;第七,师生中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认为严格管理是“没事找事,多此一举”;第八,高校人事聘任制度的改革,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编制大为缩减,一些工作认真、乐于奉献、经验丰富的人员无奈离开了实验岗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室的日常管理;第九,晋职、晋级、考核等关注的是教学和科研的成果,没有将实验室安全列入其中;第十,安全意识淡薄、疏忽大意、违规操作,每年各种大小事故屡有发生。

2.管理体制不完善

(1)职责不明确。各院系、各部门的安全领导小组,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于形式,实质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制度不落实。“规章制度”相对已是比较完善,但实施结果却差强人意,在执行过程中成为一纸空谈,被人为地大打折扣。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和奖惩措施,有些“规章制度”只是挂在墙上或是放在抽屉里而已,以致执行力度无法保障,可行性、执行性及成效性微乎其微。

3.安全意识淡薄

部分师生安全意识淡薄,抱着只要不出事就行,其它的是“小题大做”或“没事找事”,对于隐患的检查整改有明显的抵触或不作为情绪,甚至有些大牌教授直言不讳地对检查人员说:“你去搞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言下之意就是不要来给我没事找事。对于安全知识教育培训,能躲就躲,寻找各种理由不参加。

二、高校实验室队伍的建设

纵观各类实验室事故,人为因素占据了主要地位。据台湾慈济大学实验室安全卫生教育训练教材介绍,实验室安全事故中由于火灾引起的事故比例仅为2%,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比例却为98%,这说明人在事故的发生和预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实验室安全工作是实验室众多工作的基础,脱离安全的实验室工作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和艰巨的工作,它需要多方面的支撑以及在实践中不断的改进。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小会常说,大会必讲,日日说,年年说,其重要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稍有疏忽,轻则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度,重则会威胁到实验人员的人身和生命财产安全。在日常的安全管理中,暴露出一些薄弱的环节,针对安全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仅仅在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方面作出补充、修改和完善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在于要把制度和整改措施落实到位,但落实到位的关键又在于制度的可操作性及人员的执行力度。

由于科学研究的探索性,高校实验室尤其是化学类实验室潜在的高度危险性,及国家日益将环境、健康提上议事日程,这势必迫切需要学校构建一个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管理队伍体系。

1.组建校级领导团队

为强化校园安全管理的有序性,学校成立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委员会,由分管副校长担任主任,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校区管委会和有关专家组成。根据工作需要,委员会可下设若干专业工作小组。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制定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方针和规划;确定实验室安全工作政策和原则,组织制定实验室安全工作规章制度、责任体系和应急预案;督查和协调解决实验室安全工作中的重要事项;研究提出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的工作计划、建议和经费投入,协调、指导有关部门和专业工作小组落实相关工作。

2.部门或院系成立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以下简称“实验室处”)作为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按照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校综治委的要求,在学校实验室技术安全委员会的指导下,组织开展并检查落实做好全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鉴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形势依然严峻,针对当前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直属单位或院系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管理,专门成立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各学院(系)、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实验室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安排落实各项实验室管理工作,除了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外,还应定期监督检查。

3.利用现有资源,组建实验室安全检查管理队伍

利用现有实验队伍,制订切实有效的工作岗位考核、激励机制,调动实验人员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明确了实验室主任和实验室公共管理岗位人员的职责,实验室主任掌控各实验室的宏观管理,各所室的实验室管理具体由实验室公共管理岗位人员由负责,并将其列入实验室公共管理岗位人员的年度考核工作。在院系层面的组织架构上,形成了院系主管领导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实验室秘书实验室主任安全联络员及安全检查管理小组各间实验室责任人,从上到下形成一系列的安全管理体系。

4.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管理的热情

研究生作为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上每天都在实验室工作学习,对实验室的了解程度和呆在实验室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都超过了教师。由于教师们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对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很多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有很多研究生担当着协助教师管理实验室的重任。因此,充分调动起研究生参与管理的热情,行使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职责,是确保实验室安全不可忽视的一股重要力量。

5.实行负责制

根据“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采用分级负责制,实行“学校院系或直属单位研究所直接使用人”的三级责任体系,落实每位实验用房使用者是本房间的直接安全责任人。

三、健全的培训、考核、奖惩制度

实验室安全管理形势依然严峻,重特大事故还时有发生。这些事故反映出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缺陷,相关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完善。针对当前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必要制定专门的教育培训、考核制度,切实推行奖惩制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管理,有效减少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1.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

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师生员工提高安全意识,这是责任所在,但长期以来,高校对师生员工的安全、环保、健康方面的教育培训非常薄弱,目前虽有所重视,可相对于一个学校安全理念的传播、安保文化的传承还仅仅是一个起步。也只有师生员工的意识提高了,在师生中形成了从身边做起,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的理念,把校园安全当作一种文化,学校才有可能向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重视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保证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长期以来,教职工只注重教改、论文、项目等成果的现象非常普遍,忽视甚至是轻视实验室安全的管理和投入。安全意识的培养,首先是要增强教职工的安全意识,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向教职工宣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这样才能培育出具有高度安全意识的学生。

高校可把“实验室安全基础知识教育”设为全校的公共必修课,由于不同学科的实验室有自己安全管理的特性、内容和要求,理工科院系可结合学科、专业的要求增设实验室安全专业必修课,且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学时数、学分等的调整来控制不同学科之间之间涉及实验室安全的差异,不搞一刀切。

2.健全考核体系,推行奖惩制度

在构建一个完善的管理队伍体系的同时,高校应把安保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干部、教职工、学生的年度考核内容,与教职工的岗位聘任、晋职晋级、干部任用、评优评奖挂钩,与学生的评优评奖、学位、毕业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

白做是谁都不愿意的,或者说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工作岗位谁都不会用心去做,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考核体系,很多人或很多时候就会去消极地应付。只要有一个健全的考核体系、合理的激励机制、切实推行奖惩制度,自然而然,师生员工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安保工作中来。

总之,实验室安全工作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紧密相连,与学校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每位师生员工应该共同合作,创造一个安全愉快的教学、科研和学习的环境。管理的目的是为学校的教学和研究提供坚强的后盾,所以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安全管理领导队伍,成立一个叫得应、靠得住的安全管理团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后备力量,才是高校安保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阮俊,金海萍,李五一,冯建跃. 提高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工作参与积极性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72-174

[2] 李五一主编. 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概论[M].浙江摄影出版社: 9

[3] 周黎,谷大丰,李五一.高校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9):175-178

[4] 田今朝. 研究生在生物学实验安全工作中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8,(8):58-59

[5] 李鸿飞等. 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全过程管理工作探讨[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9,26(3):155-157

科研安全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安全管理;教育

高校是孕育高精尖人才的摇篮,保证校园和谐是高校建设的重中之重。随着科学发展观在高校的全面贯彻落实,构建平安和谐校园作为推动学校内部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已经成为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校园伤害事故频繁发生,校园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和舆论媒体关注的焦点[1]。平安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每一位高校管理者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衡量一个学校领导者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

一、高校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片面强调教学规模和科研数量忽视校园安全

随着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高校只注重招生的规模和承担的科研重量的多少,把教学和科研工作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而作为高校发展的基础因素校园安全却被忽视。如缺乏定期的实验设备安全检查,存在仪器设备超期使用现象;校园交通管理无序,存在交通事故的隐患,这些潜在因素会影响校园的安定因素,会影响高校的社会声誉。

2.安全意识淡薄

高校不注重安全工作的宣传,教师只负责授课,学生只顾学习,没有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特别是高校的教学科研大楼越盖越高,这就要求高校要对师生进行高层建筑突遇突发事件的逃生教育,导致突遇突发事件师生无序逃生,无法采取正确的手段或方法进行施救的现象,造成国家财产和人身安全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3.设备老化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国家对教育投入较少,部分高校的教学科研用房年久失修、电路老化或由于高校的发展造成原有的设备或电路不能满足现有教学科研需要,导致仪器设备或电路存在超负荷工作,存在安全隐患。

4.缺乏安全实践演习

目前国内高校很少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对师生进行安全实践演习的高校少之又少。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处理突发安全事故的能力不强。因而,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和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应变能力的同时,还应认真地将安全教育落实到位[2]。缺乏安全逃生训练将会增加突遇事故的伤亡率。

二、高校安全管理提升的有效途径

1.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管理力度

高校各级领导是校园安全管理的保障,负组织领导的责任。做好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是保障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因而,高校管理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把安全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做到警钟长鸣。

同时,高校应在各方面加大管理力度,首先要强化高校大楼出入管理,查控流动人员,把好入口关。特别注重校园进出管理工作,设置机动车辆管理系统和各楼宇出入系统,在校门口设置治安岗,在各楼宇加强门卫保安管理,实行外来人员登记制度。此外,加强学生外出实习实践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做到事前进行安全教育,过程专人跟踪管理和事后总结归纳的原则,确保师生人身安全。

2.完善规章制度,明确责任义务

校园安全状况的好坏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稳定。因此,学校领导对照国家安全管理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师生行为。

此外,高校应明确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事故问责制,层层签订安全管理责任状,各部门各司其职。如遇安全事故,则根据安全事故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案,从严处理,对存在对、隐瞒事故的部门或个人要严肃追究其行政责任或法律责任。

3.提高建设标准,确保安全使用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于教育新形式新变化的需要,高校要把安全管理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做。要做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要加大基础建设的力度和提高高校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同时要把提高消防设计、确保安全逃生通道畅通,消防设施齐全等方面符合相关规定,确保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顺利推进。基于这种想法,高校应加大了对校园安全环节的投入,在教学楼、办公楼等教学、科研重地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和报警装置,确保校园不存在任何安全隐患。此外,为保证技防设备的正常运行,高校还应定期组织有关部门技术人员对全部设备设施进行检查、维护,对于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及时采取排除,并提出整改措施,认真落实整改方案,从根源上消除安全隐患。

三、结束语

总之,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社会性的涉及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校园健康持续发展、和谐稳定的系统工程[4]。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和保障,是高校管理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持续坚持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坚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把学校安全工作做好、做实、做出成效,确保广大师生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此外,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须全体同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一定会为师生营造一个安全、健康、有序、和谐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卢斌,贾鲁晶. 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呼唤更高位阶立法. 理论月刊,2011年第9期

[2] 田丽慧.校园安全治理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长沙大学学报 2010年11月

[3] 张惠进.要重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年3月

上一篇:人口经济范文 下一篇:初级通信工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