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科技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09 04:19:02

民生科技发展

民生科技发展篇1

无论是“十二五规划”还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指出要加强支农惠农的力度,让农民参与现代化的进程,分享改革所取得的成果,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民的重视程度,同时也体现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所以运用民生科技来解决农村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正好顺应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

(一)民生科技是提高农村民生质量的需求改革开放前我国一直解决的就是国民的温饱问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所知,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高达67.7%以上。科技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使得农民的素质大幅度提升,许多科研成果在农村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杂交水稻的广泛应用,现代化养殖厂的建立,沼气池太阳能的普及充分展现了科技带来的变化。到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40.4%,[5]意味着农民已经从以前的发愁温饱问题到现在追求精神生活的时代。改革开放前农村中流传“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说法,改革开放后,由于便民工程的实施,高科技含量的商品普遍化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广大的人民群众对生活条件有了新的向往。因此,就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必须适应时展的需求,在与农民息息相关的领域不断的提升与改善农村的民生,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有的发展都离不开民生科技的支撑和引领。

(二)民生科技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需求新农村建设首先解决的是如何把农村的经济搞上去,并且兼顾发展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业。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才有经济实力去应用其他方面的科技产品。进而使得农民的收入进一步增加,形成良性循环。要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必须加大科技投入,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先进的生产工具以及更加高效的生产资料。这就必须要有一个全局的思路来建设新农村,能够真正找到一条内涵式、可持续式的发展道路。进而解决农民的健康卫生、居住环境、公共关系服务体系以及农业发展滞后等问题,最终破除城乡二元体制。

(三)民生科技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需求我国农民人数庞大,农村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的必然要求。解决农民的收入,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问题使农村社会和谐,进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繁荣,紧跟着的就是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从基尼系数看,2012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47,远远超出了国际警戒线。[6]所以如何让广大的农民增收,进而减小贫富差距成为了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民生科技正是顺应了我国的形势,专门为解决我国所存在的民生问题应运而生,它从农村的经济,文化以及政治各个方面来指导农民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如何搞好农村的文化,如何加强农村的政治民生。所以综上所述民生科技支撑着新农村建设。

二、新农村建设中民生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民生科技相关的政策不完善如何调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积极的投向民生科技的科学研究上,如何推进民生科技在农村的全面应用,如何使已经制定好的民生科技成果在农村能够有效的实施,最关键的还在于国家的政策导向。我国长期以来对城乡发展的不同标准,二元政策和机制对于农村的民生科技的帮扶和支持严重不足,从而导致了“三农问题”的出现以及民生科技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从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来看,提到发展农村民生科技的并不多,然而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农村民生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国家才把视线转移到农村的民生问题,例如科学技术部关于《新农村建设民生科技方案》《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国家已经将民生科技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然而就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农村的民生科技发展形势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政策目标落实不到位,执行不力,相关政策的配套性较差,以及供给不足等问题。我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政策随着地方领导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带来了各种不稳定因素,制约了农村民生科技的发展。

(二)民生科技的指向性有待加强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攀升,我国部分科技领域处在世界领先水平。然而在农村的民生科技领域还处在比较落后的状况,如何调整民生科技的指向性成为发展好农村民生科技的当务之急,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高效的达到目标。近几年在农村民生科技出现有效供给与实际需求直接存在错位的现象。[7]虽然农村大部分问题需要民生科技来提供支撑,然而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不能够通过新技术来改变自身的面貌。但是要想提高农民的生计,农村的形象又必须要民生科技来引领。民生科技要想从理论到实践,必须要有效的转化到日常生活当中,要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关注农民的利益,我国民生科技的发展只注重转化,而没有关注农民在科技成果中受益多少。只是按照国家制定的政策来硬性的完成目标,而没有人性化的执行。

(三)民生科技的依托力量不足民生科技要想在农村得到扩散和推广,离不开广大的农民。然而现实是农民的文化素质阻碍着农民对民生科技的认知度。据2011年人口普查资料,农村15岁以上的受教育状况,未上过学的占7‰,受教育程度为小学的占10%,初中的高达60.6%,高中的25%。[8]由此可见农民的文化程度大部分是初中水平,达不到民生科技对文化的需求,从而使得农民对民生科技的认知程度不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民生科技在农村的广泛推广。民生科技的研究,主要科研成果的来源为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研发。企业的本质是为了赢利,在农村发展民生科技是一项投入高、收益慢的项目,有能力进行民生科技创新的大部分也是大型国有企业、垄断企业,他们为了谋求企业自身的利益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高等院校的科研人才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过多的关注与评职称相关的科研项目,同时科研经费的高低也决定了他们对科研项目的选择,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科研机构是我国专门进行科学研究的部门,然而由于国家政策的导向原因,大部分的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军用科技、航空航天技术以及一些工业方面的科学研究,很少针对农村民生方面的问题进行创新。

(四)投向民生科技发展的资金不足一项技术的研发到应用于生产生活需要大量的资金,民生科技也不例外。农村的地域、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恶劣的,经济、文化是比较落后的,所以资金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的中心主要是经济建设,大力的发展城市,打造现代化大都市,改变中国在世界心目中千疮百孔的形象。从而大量的资金投向了沿海一带的城市,在当时是完全有必要的。然而随着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蛋糕”逐渐做大,贫富差距到了比较危险的程度,“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在“十五”期间用于农业科技研发的资金仅仅占农业生产总值的0.49%,远远小于1%的国际平均水平线,与发达国家3%~5%相比较则差距就更大了。由此可见,在民生科技方面的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其自身的需要,从而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民生科技在农村的发展与应用。

三、新农村建设中促进民生科技发展的对策

民生科技的研发到应用是一个复杂的技术工程。这不仅需要政府政策上的支撑,更需要农村技术人员的广泛参与和推广。不仅需要社会各个机构的支持,更需要农民的大力配合。同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农民的生计为宗旨,统筹农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才能实现民生科技在农村的有效实施。

(一)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科技的引领民生科技要在农村有效的推广实施,首先要有战略性的政策,要突出以人为本,让农民感受到实惠,不能搞一些泡沫式的政策。目前部分农村饮用水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生活环境得到很大的改观,使农民能切身感受到科技带来的福利,进而科技改善民生的思想深入人心。据统计,自1978年到2011年,农村居民平均每人纯收入由133.6元提升到6977.3元,提高了近52.3倍。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也有明显提升,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38元提高到5221.1元,提升了约37.8倍。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与科技飞速发展是分不开的。然而小农思想、传统农业在农村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没有改变。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让民生科技在农村有良好成长的土壤,充分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民生科技的建设。同时各级政府部门也要树立民生科技发展的观念,不断的加大引导和支持民生科技发展的工作力度,利用市场的推动作用引领社会各个阶层的积极性。以人为本,千方百计的为农民谋福利的思想深入政府工作人员的内心,让民众相信政府的政策是为了他们的幸福生活,从而政府和民众上下一心共同建设新农村。

(二)开展农村民生科技的战略研究按着维护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根本利益为标准,深入研究民生科技的内涵、范围、发展途径,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从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农村民生科技相关的应用、科技的创新与科技的扩散、专家决策与公众参与关系等几个方面提出推动农村民生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与措施。通过调研,从而发现农村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比如农村的健康卫生问题、居住环境问题、公共服务体系问题等,找到问题后组织相关部门以及动员社会针对性的进行科技方面的研究。加大科研立项与科研经费向民生科技方面的倾斜力度,提高企事业单位对于农村民生科技研究的积极性。国家部门应充分发挥引导力和支撑力的作用,通过制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进而引导科技相关资金的投向和凝聚广大科技工作者精力,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民生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从而实现农村居民的需求和民生科技供给之间的有效对接。确定民生科技研究的重点领域,有针对性的解决农村目前存在的问题,比如农村的健康卫生,居住环境,公共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方面迫切需要科技的支撑与引领。

(三)从国家政策角度开展农村的民生科技研究国家应该把农村的民生科技创新研究纳入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管理范畴,积极的实施农村的民生科技研发工程,大力培养这方面的相关人才,开展一系列的促进民生科技创新和技术扩散的科技活动,使社会各个阶层把目光都投入到农村的民生科技方面来。国家应该从政策上为这方面研究的人士提供方便,如降低这方面科研项目申请的学历和资历门槛,提供民生科技研究的科研平台,加大奖励程度。以政府为主导的资金支撑对农村发展民生科技是至关重要的。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保障民生科技发展的资金来源,同时各级部门在对于民生科技相关项目进行招标时应该给与一定的照顾,科研经费也应该向民生科技方面倾斜。对于关系到农民的卫生、健康、安全、公共服务体系等与农民息息相关的科研项目,要千方百计的筹措资金。

(四)提高涉农工作人员的科技服务水平科教兴国战略应该深化到农村,积极的开展科普讲座,加强技术人员与农民的交流程度。由于我国农民人数众多,单靠政府的力量无法解决农村存在的现实问题,所以必须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才能使民生科技有它成长的土壤。为农村中的科技爱好者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拓展科技的创造空间,进而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让民生科技服务于农的思想深入到人心,使得民生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的推广,进而加快新农村建设。我国长期坚持科教兴国的理念,拓展国际间科技交流的平台,以及高等院校的扩招带来高等教育的普及,对涉农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农村同时实施一些相关的科技培训工程,大规模的推广农业实用技术,让农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民生科技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农民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人人树立创新意识,让全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民生科技发展篇2

关键词:民生;民生科技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228—01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载体。民生科技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直接反映科学技术解决民生问题的程度和领域,因此很有有必要对民生科技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民生问题的内涵

民生是指民众的生存、生活、生计,包括社会全体成员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等所有涉及民众的生存、生活和生计。民生是不同时代关注的重要领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由于不同时代、历史条件、科技水平和社会因素不同,民生问题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关注领域。

二、解决中国目前民生问题的科技需求

(一)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科技需求

1、提高经济实力需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现代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经济竞争,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能力的竞争就看各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能力决定企业发展的潜力,所以,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一需要和支撑。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基础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等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直接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实力和水平。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依靠科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方面,转变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科技作为支撑。

3、实现经济科学发展需要科技支撑。科学发展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弱,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破坏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比较明显,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人口众多与资源相互短缺的矛盾也是很突出的。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环保技术、节能技术等。

(二)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科技需求

1、科学技术的文化建设功能。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史来看,科学技术与文化呈现相融性,基本上科学技术与人类处于和谐状态,人与自然、人与机器处于和谐状态。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又呈现出新的融合趋向。首先,现代科学技术本身呈现融合趋向,而且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也呈现融合趋向。出现了大量的综合性学科和交叉学科。

2、科学史教育是培养当代可持续发展文化的重要方式。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近代科学革命以来,科学技术通过产业革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的问题。目前,培养可持续发展文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而科学史教育有助于培养可持续发展文化。科学史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人类整体的发展脉络,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科技需求

1、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性保障。节能首先是国民经济结构问题,必须大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通过技术进步节能的潜力也非常大。环保技术有助于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环保技术涉及领域之广,影响范围之大,它对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环保技术可以通过渗透、延长产业链等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实践基础。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知道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间基础和具体措施。

(四)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科技需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应加快社会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社会建设包括的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任务之艰巨。而科技对社会建设提供了支撑。

(五)政治建设过程中的科技需求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间接影响政治的进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加强,法制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等政治建设任务,政治建设需要科技支撑。

三、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1、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实现工业化目标。这不仅是我们实现工业化的捷径,也是必由之路。

2、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是一种新兴的尖端技术,为我们的技术革命带来了新思路。它不仅可以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减少资源消耗。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在以创新和技术升级这个大的国际背景下,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各个国家依靠科技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相互借鉴,但又必须依照本国的国情,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民生科技的目标:造福民众创造和谐[J].民生科技,2008,(1).

民生科技发展篇3

论文关键词:江泽民;科技创新;科技产业化;跨越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邓小平在1988年9月提出的。半年后,江泽民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成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一贯重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贯彻落实,并依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总结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新鲜经验,在许多方面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一、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邓小平早就提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新形势下,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这一重要思想。

江泽民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他指出:“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历史反复证明,推进科技发展,关键要敢于和善于创新。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这就阐明了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科学技术能够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基础”和“标志”。

正因如此,江泽民多次强调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o,,El~(n99)“科技领域的革命性变革,不仅通过推动生产力发展有力地作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必将深刻地影响下个世纪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格局。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估计。”

衡量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有两种视角。江泽民重视纵向的比较,高度评价建国后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和国防发展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他尤其重视横向的比较,认为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其核心是科技实力的竞争。1991年的海湾战争对中国领导人的震动很大,中国如果在科技上长期处于劣势,“就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海湾战争突出地显示了高科技在军事上的重要性,而新经济的产生和快速发展,则突现了高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前者事关我国的国防安全,后者事关我国的经济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地作出了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决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应该更加重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跨越。十五大以来,江泽民反复强调我国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01年8月,江泽民在北戴河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国防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样,我们国家的发展与安全才确有技术保障。

二、高度重视科技与产业的结合,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科技创新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基础和标志,但是要使科技创新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实现其“第一生产力”的价值,还必须使科技创新产业化,实现科技与产业的紧密结合。1991年4月邓小平为全国863计划工作会议所写的著名的题词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江泽民对此十分重视,在指出科技创新重大意义的同时,反复强调科技创新与产业结合的重大意义,并提出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化的战略构思和政策建议。

江泽民从战略高度指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一趋势的主要特点,一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二是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科技、经济越来越趋于全球化;三是科技革命创造了新的技术经济体系,产生了新的生产管理和组织形式。“面对这样的形势,各国特别是大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对此,如果我们认识不清,甚至茫然无知,就把握不住时代的脉搏,难以有新的开拓。”90年代末,学术界对知识经济的定义、内涵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出现了不同的学术见解。对此,江泽民指出:“知识经济这个概念,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还可以斟酌,但知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江泽民在引用恩格斯的这句名言时强调,随着我国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既提出了使科技创新与产业相结合的需要,也为实现这种结合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舞台,“必须把市场和社会需求作为科技工作的主要导向,注重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有机衔接。”我们“在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同时,特别要加快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利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提高各行各业的科学技术现代化水平。”

江泽民还从实现科学技术与产业相结合的战略使命出发,高度强调工程技术的重要性,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工程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江泽民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不足,发展很不平衡,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艰巨任务。对此,江泽民指出,我们的战略是: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的水准,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国务院依据上述《建议》编制了“十五”计划《纲要》。2000年3月,全国人大召开九届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江泽民关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思想,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三、阐明我国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条件

江泽民继承、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努力通过科技创新以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并以此带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上。为了动员全党和全社会实现这一跨越式发展,江泽民多次阐述了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条件。

1.我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邓小平早就指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对此,江泽民强调:“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这个政治优势,应该继续坚持并充分加以运用和发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条件下,我们运用和发挥这一优势的方式方法需要进行一些调整,但坚持运用和发挥这一优势的原则不能动摇。”

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江泽民要求实现两个结合:一个是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竞争机制实现资金、人才、技术和经营管理等要素的最佳组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一切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的积极力量。一个是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先进科技力量结合起来,使我国既具有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又具有当代科学技术的优势。

我们要在学习、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强自主创新,加强人才培育,加强创新基地建设,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跨越。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作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科技、实现科技与产业相结合的正确政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发展我国科技和经济中的坚强领导、周密组织和统一协调的能力。这些都是我们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根本保证。

2.我国已拥有一支优秀的科技队伍和一支科技型企业家队伍

早在1989年l2月,江泽民就满怀激情地说:我们已经有一支近千万人的科技大军,他们同其他知识分子一道,构成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大军.继承、发扬革命先辈和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祖国强盛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勇攀高峰、能打硬仗的可贵品格。这支大军,经历了长期斗争的考验,是真正属于中华民族的精英。

江泽民十分关心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情况。他说,自1978至1999年,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近32万人,其中已有ll万人学成回国,而且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他强调,要继续重视出国留学的工作,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方针,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采取各种措施为留学人员创造更加便利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建立灵活的机制。他还主张积极引进国外智力,与国外进行人才交流。

我国在发展科技型企业中已取得显著的成就,建立起一大批高新技术开发区,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已在许多地方得到推广,造就了一批科技型的企业家,其中包括一批新涌现的科技型民营企业家。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民营科技型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这一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社会阶层肯定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8月,他在北戴河的讲话中再次明确要求“把民营科技企业、受聘于外资企业的专门人才纳入视野”,加强培养。

3.我国具备了较为厚实的物质和科技的基础

经过50多年的经济建设特别是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拥有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已初具规模,有能力组织一些重点产品与产业的跨越式升级与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国民经济市场化和开放度明显提高,这为激励科技创新和实现科技与产业的结合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迅速,在信息产业创新方面也有一定突破,特别是在产品开发技术、系统集成、军事电子技术、信息处理与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有些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信息化为我国高起点推进工业化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最具渗透作用和增值作用,在传统的工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为发展中国家利用知识与信息提供了空前的机遇。从时间上看,在发展信息产业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距不远,因而追赶起来会相对容易一些。移动通讯技术在发达国家从模拟式发展到数字式,大体经历了10年时间,而我国仅用不到5年就使移动通信用户达到6320多万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动通讯市场之一。信息化加快了发达国家资金、技术向外扩散的速度,这对于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国来说,可以更多地加以利用,缩短我国由工业化到信息化的距离。

江泽民指出:“世界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通过技术创新后来居上的成功范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超过英国,二战后的日本经济起飞,20世纪60年代以后亚洲“四小龙”的快速发展,就是这样的范例。我国具备了一系列基本的有利条件,因此是能够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

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思路

1999年8月,江泽民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指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把握的问题很多。”江泽民关于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基本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目标:全面追赶,重点突破

l989年l2月,江泽民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说:“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深刻的革命,大力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从总体上逐步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努力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是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同时,他指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财力有限,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也不平衡,因而我们在全面追赶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同时,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选择那些我们原来有一定基础、一旦突破就能对科技和经济有重大推动作用的项目,作为主攻项目和突破口,集中必要的财力、人力,协同攻关,务求取得实效。江泽民的这一思想在“十五”计划的《建议》和《纲要》中被表述为“总体跟进,重点突破”。江泽民有两次谈话表明了他主张重点研究的科技领域和项目。2000年5月17日,他对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埃利斯·鲁宾斯坦说,“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领域对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1](P184)同年6月30日,他为美国《科学》杂志撰写的社论说,“我们将集中力量在动植物基因(例如水稻基因的重组和转移)、信息科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生态科学、数学、凝聚态物理和地球科学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这些项目已纳入“十五”计划《建议》和《纲要》之中。

2.动力:改革科技和经济体制

江泽民指出,旧的科技体制存在着科技与经济脱节的弊端,要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尽快建立能够使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新体制。他提出要建立“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有效的保障与激励机制。其内涵主要是:第一,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解决科研领域内的部门所有和单位分割等问题,“加强全社会的大力协同”。第二,确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企业创新机制的建设,从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第三,加强产、学、研的结合,鼓励应用型科研机构进入企业和改制成科技型企业,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校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第四,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发展和扶持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发展中介服务机构。第五,办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区,使其成为培养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第六,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改革融资体制。第七,贯彻落实绩效优先、按劳分配和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等。第八,加强同国际科技界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的有益经验。

3.核心:造就科技人才

江泽民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关键是人才,科技竞争是人才竞争,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培养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大的战略性任务”。他要求建立一支能适应各方面需要的科技人才队伍,“要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进入世界科学前沿的科学家队伍,一支具有技术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攻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各种复杂难题的工程技术专家队伍,一支学有所长并具有突出领导才能的科技管理专家队伍,组成我国现代化事业所要求的宏大的科学技术大军”。

民生科技发展篇4

中央财政用于农村科技的投入“十五”比“九五”期间增长了2倍,“十一五”期间又有进一步的增长,农村科技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继1999年以后再次超过5000亿公斤,单产也创下新高。科技进步正在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动力与标志。

首先,农业科技进步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把农业科技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增加投入,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成效显著,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由“九五”的37%提高到“十五”的48%。“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集成创新了一批粮食丰产重大关键技术,至2006年累计增加粮食2043万吨。培育出了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一大批新品种,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每年为国家挽回粮食损失2500多万吨。“奶业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为基本解决我国喝奶难的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农产品加工重大科技专项”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专用品种选育和技术装备研发,带动出口创汇5.02亿美元,促进农民增收累计达到54.3亿元。

其次,农业科技和农村民生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十五”以来,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取得多项重大技术突破,许多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水平。农业生物技术在超级杂交水稻、小麦细胞工程、家蚕功能基因组等方面的研究水平居于国际领先地位。面向农村民生需求,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科技开发,在村镇规划、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资源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供了技术基础。

再次,多元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科技成果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了农村基层科技进步。近年来,农村科技创新效率大幅度提高,市场机制在科技推广服务中作用更趋明显,多元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较快。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农技110、农村科技合作社等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机制不断涌现、发展并壮大,引导了一大批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创新创业。例如:科技特派员工作已扩大到31个省(区、市)的1039个县,共有科技特派员4.5万名,直接服务近4万个村的900多万农民;2006年以来共向农村引入动植物新品种1.67万个,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1.41万项,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1万项,增加收益48.4亿元。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和多元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加快了科技入户和农村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了农村基层科技的发展进步。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年初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斗争中,我国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发挥了重大作用,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放弃休假,深入调研,在短短二周内提出了几百条有关于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科技措施,广大农业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和受灾农民共同抗灾重建,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也显示了多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积累。

我国农村发展已经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历史阶段,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当前,农村科技发展布局还不完全适应农村快速发展的需要,如何形成新时期农村科技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布局呢?

一是围绕新农村建设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农村民生科技,统筹农业科技和农村民生科技发展。“三农”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核心是农民问题,不能将农村科技作为农业科技的简单延伸,更不能简化成农业科技。实践表明,科技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力量;科技不仅承担有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也承担有推进改善民生的职责。新时期农村科技必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落实十七大关于改善民生的精神,在强化农业科技的同时,自觉把服务农村社会发展、改善农村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现农业科技和民生科技的协调发展。加速农业科技创新和进步,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核心是要把握中国特色;要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农业科技创新任务,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农业区域布局,走东中西部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加快发展循环农业、高价值农业、合作农业关键技术,引导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加速农村民生科技创新和进步,重点是要把握农村住宅、饮水安全、农民健康等农民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加快新兴产业、乡村社区和城镇化等科技开发;目前,农村民生科技已有一定基础,但总体还比较薄弱,有很大的拓展空间,需要做出更为系统的部署。

二是要推动农村科技重心下移,使农村科技更好地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统筹研究开发和应用服务。从根本上来说,农村科技发展的成效必须通过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体现出来。农村科技面向的群体大、范围广,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各不相同,这是农村科技的独特性所在,也是农村科技应用服务的难点所在。国家已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了农村基层科技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村科技成果转化率。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科技应用服务和农村基层科技发展能力还比较薄弱。突出表现在:农村一线科技人才短缺,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村劳动力中才有一名农业技术人员,人才流失趋势仍未根本扭转;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特别是县(市)农村职业学校与农村发展结合的力度、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科技发展能力和活力不足。新时期农村科技必须在加强研究开发的同时,切实推动农村科技重心下移,把满足广大农民和广大农村千差万别的技术需求作为重大战略目标,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推动,实现研究开发和应用服务的统筹发展。

三是在加强政府引导的同时,更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统筹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农村科技具有公益性和市场性双重特征。在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新品种培育等前沿技术研究,数字农业等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农村医疗和农民健康等关系民生的公益性技术方面,应切实保障政府投入。这是我国农业农村独特的发展情况所决定的,也是世界各国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做法。在农村科技应用服务环节,市场机制有很大的空间。建国以来,我国政府投入建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改变我国农业农村面貌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这符合当时我国农村发展的水平和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科技特派员等工作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根本原因是在政府引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了广大农民和科技人员两个积极性,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新阶段,必须在加强政府引导的同时,加大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村科技创新服务和农村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近年来,中央一系列重大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形成了全社会关注、重视“三农”的大好局面。当前,如何把农村科技工作落到实处呢?

新时期,要把农业农村科技进步作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摆在科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按照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带来的重要机遇,重点突出农业科技创新、农村民生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基层科技发展等四个方面,扎实推进新时期农村科技发展。

如何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将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支持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产学研密切结合,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储备能力。从我国实际出发,瞄准世界农业高技术发展前沿,重点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与分子农业、农村信息化与数字农业、环控农业和节能减排、农产品精细加工等技术。加强“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的实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并深入探索跨区域实施重大农业科技工程的经验。加强畜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开发和应用,为调整农业结构,保障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提供支撑。整体推进农业技术研发,提高农业效益,积极发挥农业的原料、能源、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

第二,加强体制和机制创新,调动科技人员和农民两个积极性,建立健全多元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当前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通过采用新技术和新机制,逐步实现农村科技的“零距离服务”。全面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继续推广农业专家大院、星火110、农村科技合作组织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在科技特派员等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把农村科技服务的对象从偏重个体农民向农民、农村中小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并重拓展,把服务领域从偏重农业向农村产业、民生等并重拓展,同时积极探索农村科技服务的政策支持措施。提高农村科技服务的组织化程度,从全国、县(市)基层、农村社区等不同层面,探索发展科技综合服务平台,系统提升农村科技服务能力。加强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开发,推动统一全国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公益性号码,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

当前,还有什么迫切工作需要做好呢?

第一,面向农村民生需求,加快农村民生科技进步,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供科技支撑。要把握农村民生改善和发展中的共性、迫切技术需求,启动实施新农村建设民生科技行动,以农民健康、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康居工程、农村人居环境、农民就业创业为重点,加强关键技术开发和集成应用。要争取在农村住宅、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等领域实现优先突破。加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重点培养一批乡土科技人才,鼓励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开展科技创业,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整体提高。继续推进科技扶贫和生态脆弱地区科技开发,探索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依靠科技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民生科技发展篇5

一、科技伦理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的一脉相承

不管是马克思恩格斯科技伦理思想,还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历任领导人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都包含着科技发展的目标、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及科技人员的伦理道德建设等科技伦理要求,他们之间的科技伦理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思想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认为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全人类服务,“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毛泽东继承了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要服务于生产,服务于人民大众。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我们党的历任领导人,都提出了发展科技的目的在于服务人民、富强国家、造福人类的思想主张。

科技进步与发展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类,这是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但不可否认,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有时也与伦理道德发展相背离。马克思恩格斯首先从经济根源出发指出了科技与伦理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科技进步能带动伦理道德的发展,同时,伦理道德的发展也会促进科技进步和发展。马克思曾指出,科技的进步表现出“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同时“显露出衰颓的征象”,“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破坏为代价换来的”。二战以来,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其“双刃剑”的作用也日益表现出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科学技术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特别强调要重视核技术伦理、生态伦理、生命伦理、网络伦理等领域的科技伦理问题,并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要求,提出了许多指导性和建设性意见。

人是现实中的主体,科技怎么发展、为谁发展,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人。广大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发展和创新的主导者,也是科技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类的执行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都十分关注科技工作者的伦理道德精神。马克思希望科技工作者积极为科技事业献身,同时,还要坚持求真务实的思想品格,怀疑一切,勇于创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根据所处时代背景和科技发展需要,提出了科技工作者具体的伦理道德规范,主要包括实事求是、谦虚好学、勇于创新、爱国献身、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等内容。事实上,在这些具体的科技伦理道德规范当中,始终贯穿着科技要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类的根本要求。科技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为人类造福,可以说,这是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的精髓。科技发展要为人民服务、为人类造福,而不是危害人类自身。这就要求我们在科技发展实践中,始终坚持人的主体地位,从人的需要和人的利益出发,关注人的合理正当权益,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

二、科技伦理思想的主要观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当前国内外科技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的精髓,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科技伦理思想,主要包括工程科技要关注民生、造福人类的伦理目标;加强科技工作者伦理道德建设;走绿色科技发展道路等主要观点。

1.工程科技要关注民生、造福人类

科学技术与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度重视科技为民服务,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的科技民生思想。早在党的十八大之前,就指出:“要把科技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结合起来,在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生命健康等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上加强攻关,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尔后,他还强调“要加大科技惠及民生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同民生紧密结合”,提出科技工程要为民服务、造福人类的思想,他认为,“工程科技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民生科技创新的终极目标。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要让科技造福人类/‘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事业,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使人们在持续的天工开物中更好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让科技为人类造福,”我们要“着力推动工程科技创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建设一个和平发展、蓬勃发展的中国,造福中国和世界人民,造福子孙后代。”他还例举,袁隆平率领团队发明杂交水稻的科技成果,不仅为中国解决粮食问题作出突出贡献,而且推广到印度、孟加拉国等众多国家,为人类保障粮食安全、减少贫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把科技作为实现13多亿人民的幸福安康的伟大事业是一以贯之的。从当前国内来看,我国食品安全、医药卫生、环境保护、重大疾病防治、公共秩序等各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矛盾问题。从当前全球范围内来看,经济危机、粮食不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异常、贫困、疾病流行、核威胁等诸多全球性难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科技发展和创新是不可或缺的途径和战略选择。从过去几年来的实践看,民生科技为解决现实的社会矛盾和世界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促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2.加强科技工作者伦理道德建设

结合当前科技领域的新变化和新情况,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科技工作者伦理道德规范思想,提出关于科技工作者职业伦理道德规范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工作者要有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爱国情怀。这是对我国科技工作者的首要要求。指出“要鼓励人才继承中华民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美德,把个人理想与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勤奋工作,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奉献给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报效祖国、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自觉地把科技成果应用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中去,为实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努力创造一流的科技业绩。二是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创新品格。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71并多次强调科技工作者要敢为人先、敢于担当、敢于质疑,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广大青年科技人才要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W(P_“‘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敢于担当、勇于超越、找准方向、扭住不放,牢固树立敢于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特别是在2014年的两院院士会议上,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列举了中国古代和现代一些科技创新的实例,谈到了自己对科技创新的体会与思考,殷切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不断地自主创新,形成创新品格。三是科技工作者要有崇高的学术操守和道德理念。积极探索科学新知和技术创新,要“坚守学术操守和道德理念,把学问和人格融合在一起”,[5]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潜下心来做学问、搞科研,自觉加强品格修养,恪守诚实守信、科学严谨的学术作风;要自觉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努力营造民主讨论、平等待人的学术氛围,鼓励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坚决遏制科学研究中的浮躁风气和学术不端行为,建立和完善科学研究诚信监督管理机制。同时,还希望老一辈科学家成为坚守操守、甘为人梯的楷模和科技创新的开拓者、领路人,“肩负起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责任,甘于人梯,言传身教,慧眼识才,不断发现、培养、举荐人才”,“不仅要做科技创新的开拓者,更要做提携后学的领路人”。[5]

科技伦理道德规范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自觉遵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纵观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华民族在天文、算学、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的无数科技创新成果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献身、努力拼搏、求实创新的结晶,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丰富的智慧和崇高的品格精神,正如所指出的“在科技领域取得成就,不仅需要丰富的科技知识、创新的思维能力,还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格、顽强的拼搏精神”。近些年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学术道德教育不到位、制度监管缺失等时有发生,科技领域也存在学术不端、科研造假、道德失范甚至腐败等违背科技伦理道德规范的现象,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科技工作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特别要求科技工作者要“传承老一代科学家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品质,以身作则,严格自律,模范遵循学术规范和科学伦理,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和不正之风”。同时,还“要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

3.走绿色科技发展道路

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继承并发展了我们党历任领导人关于可持续发展等科技发展战略,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科技伦理思想。指出:绿色科技成为科技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方向,是人类建设美丽地球的重要手段。”如何实现绿色科技,关键在于创新。强调,要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走绿色科技创新道路。绿色科技创新是一种为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和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技创新模式,这一模式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和能源日益短缺的问题,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其实早在2010年,就提出要推进绿色科技创新,“要加快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特别是针对国内几乎呈常态化趋势发展的雾霾天气,提出要依靠绿色科技创新来解决,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动工程科技创新,实现从以要素和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循环、合理利用生态资源,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碳排放量,发展和壮大环保产业、防灾减灾产业和公共安全产业,加强绿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保障体系建设,着力解决雾霾等一系列问题,逐步形成健康、环保、安全、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系统,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

三、科技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科技伦理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科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当代科技领域实践活动的反思与总结,同时又反过来指导着当代科技领域的实践活动,成为不断消解当前科技伦理问题的有力武器和引领中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行动指南。

一是科技思想的重要内容。科技思想内容丰富和深刻,几乎涵盖了科学技术的方方面面,其主要内容包括“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目标;“创新、创新、再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根本方向;“改革”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关键点,2]等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深刻认识和理解科技伦理思想,有助于更加深入认识和理解的科技思想。

二是消解当前科技伦理问题的有力武器。当代科技创新和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许多伦理问题,如在生命医学科技方面,器官移植、代孕母亲、基因工程等发展引起了对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等伦理问题的思考;在核技术方面引发了如何保证和平利用和开发核能的伦理难题;在网络信息技术方面也引发了如何保障信息安全、个人隐私、网络自由和道德等问题;在航天技术方面引发了如何保证航天技术应用于民生及人类和平发展而不是以军事为目的的伦理问题;在生态环境领域,工业技术发展引发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雾霾天气、疾病流行、食品安全等诸多伦理难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同时,一些科技工作者也出现了浮躁、作伪、剽窃等等伦理道德问题。这些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甚至有些已相当严重,急需解决。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为认识和解决这些科技伦理问题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是消解当代科技伦理问题的有力武器和坚实后盾。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中国化进程,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本、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的科技伦理思想,积极、正确、妥善地处理有关科技伦理问题,使得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不断造福于民生、造福于我国人民。

三是引领中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行动指南。当代中国的科技事业日益发展壮大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他们就洞悉了当时的资本主义工业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我们党几代领导集体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尤其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中国化进程,并推动着当代中国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之前,在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指导下,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全力服务于社会主义各方面建设,科技界人员团结一心,努力拼搏,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在各个科技领域不断追赶西方发达国家,一些科技领域如航天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与此同时,作为理论和行动指南的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创新发展。我国广大科技人员在新时期科技为民、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等为新内容的科技伦理思想指引下,相继取得了一批又一批为人民服务、为人类服务的科技成果,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快速发展。

民生科技发展篇6

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作为广大民营科技企业的“娘家”,作为落实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和促进民营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求发展的推动者,肩负重大社会责任。经科技部批准,由其主办的中国民营企业新兴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民博会)是在科技部等中央国家机关多个部委大力支持下的国家民营科技类博览会,也是我国唯一以民营科技为主题,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主体的全国性博览会。

民博会自2006年举办首届展会,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7年来,全国共有近200个城市,170多个市(县)组织参加了民博会,累计参展企业超过5000家。展会累计成交额超过100亿元,成为民营科技园区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成就的宣传,区域经济招商引资,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的推广,金融、人才、国际合作等重要信息和资源聚合的服务大平台。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励生,听这位行业的先行者来讲述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和民博会的成长之路。

民博会力推民营科技园区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家鼓励和引导高科技产业发展,落实优惠政策,重新配置和聚集科技资源,强化孵化能力,促进科技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营地。王励生秘书长告诉记者,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没有简单地划分行政界线。而是根据企业特征和业内标准,经过相关的审批手续,企业不在区内,仍可批准为区内企业,仍可享受优惠政策并得到优质服务。这种大园区的概念,丰富了高新科技企业的内涵,也让高新科技园区的组织形式有新的延伸。

民营科技园区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有力补充,是按照“民投、民建、民管、民享”的模式发展起来的。自1992年云南省昆明市诞生第一家民营科技园起,民营科技园区呈现出雨后春笋般的迅猛发展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民营科技园区已多达近500家。在这近500家民营科技园区里,有数十家园区已达“入园上千家,生产总值过百亿”的规模。民营科技园区,具有更加灵活的机制,也更加强调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更加注重提供优质服务。民营科技园区已经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科技进步、机制创新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加快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王励生秘书长还介绍到,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内设有经国家民政部批准的全国唯一的民营科技园区委员会。民营科技园区委员会是国家二级协会。这个委员会每年都召开全国民营科技园区工作会议,或召开全国民营科技园区现场经验交流大会,现场经验交流大会一般选择在先进的园区召开,与会代表在园区内现场观摩,交流经验,学习政策,分享信息,商讨合作。民营科技园区成就展是民博会的重要版块,这个版块是民营科技园区展示成就、招商引资、吸引人才、国际合作的大平台,成为民博会的特色之一。

以人为本,优化资源合理配置

王励生秘书长告诉记者,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等很多问题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但企业家自身素质的欠缺,是更大的“瓶颈”问题。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非常重视对企业家的教育培训工作。多年来,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合作,培训民营企业家近三万人次。课程设置主要是紧扣科技创新、新型战略性产业、现代企业管理等重大主题,教师一般都是邀请中央国家机关政策研究部门、著名高校的专家、教授亲自授课。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均受到民营企业家的欢迎,有很多企业家都已成为培训班上的“常客”。

针对高端人才,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还成立了高端人才工作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依托广东博士科技有限公司和全国一万多名博士组成的博士俱乐部,把科技创新创业当成一个行业来做,同时面向全国民营科技企业,开展了科技顾问服务。这种现代科技服务业的崭新服务业态,深受博士群体和民营企业的欢迎,也迎来党和国家的重视和关怀。2011年12月20日,时任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广东省委书记视察了博士俱乐部,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做法,并赋予担当国家南方服务中心的重任。2012年10月26日,南方创业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博士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在全国拥有23家分公司,利用博士高端人才资源为3000多家企业提供了科技顾问服务,帮助企业制定发展规划,确定最优研发路线,采用最佳工艺,配置性价比最好的工艺装备,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管理、营销、品牌等关键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博士俱乐部为企业的“智力投入”,被民营企业家誉为“借脑袋发财”。

新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是依靠精英人才推动的。民营科技企业核心是“科技”,而科技的载体是人。王励生秘书长十分肯定“企业谋发展,关键在人才”的观点,也一再表示,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将一如既往,抓住人才培训,抓住企业家培训,抓住人才交流服务,抓住智力引进和投入不放松。

每一届的民博会,都要同场举办人才交流大会,为广大民营科技企业输送新生人才。尤其是2009年的第四届民博会,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全国80多所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部门负责人携带毕业生真实电子档案赴会,解决了众多大学生、研究生就业问题,为参会民营企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例如,天津的一家农副产品深加工的企业与15所院校达成意向协议,接收了1300多个大学生,毕业之后就可安排到天津去工作。浙江一家金融机构,与3所大学签订了接收50个金融专业研究生的合作意向。

前行中寻求转型发展

民博会要为民营企业聚集和提供科技资源,许多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科技项目。对此,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在每一年举办的民博会中,都要邀请部级技术转移中心前来参会。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大、浙江大学等部级技术转移中心都多次参会,在科技成果科技项目会上推介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成果和项目。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还依托科技部的资源,将我国驻外使领馆科技外交人员收集的世界各国对华技术合作项目、科技产业项目的大量信息汇编成册,在民博会上发放,并请科技部国际科技交流中心的负责同志宣讲合作方法与途径。国际合作汇编材料,在历届民博会上一发送,就一抢而光。民博会还为太阳能光伏、LED照明等新兴科技产业举办专场技术会,请拥有最新科研成果的大学、科研机构的教授、专家来信息,讲解新技术的特点与成果转化中的关键点。民博会有力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民营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王励生秘书长说,“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党来说,是一次政治抉择,对国家来说,是一个发展战略,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来说,是一次扬弃。

科技创新,不排斥技术引进。我国的中小企业家,许多人一制作出产品,就急于打市场,急于赚到钱,很象是“商人”。而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例如德国、瑞士、日本等,许多中小企业家,由于长期市场竞争和企业文化的积淀,对制作的产品,并不急于打市场,不急于赚钱,而是注重质量,注重文化品质。他们的产品一旦投放市场,就决意要占领市场,就决意要覆盖掉其它同类产品,他们更象“工匠”。许多好技术、好工艺都蕴藏在中小企业里。西方国家的“金融风暴”、“债券危机”,给我们带来了历史机遇。许多西方中小企业目前也遇到了缺资金,缺市场等“瓶颈”问题,而我国有着广阔市场,有许多中小企业在从传统产业转到科技产业中来时,并不缺乏资金。因此,中国中小企业和西方中小企业之间就存在着巨大的互补性。引进技术,合资办公司就成为合理的双赢的国际合作模式。这几年,民博会正在尝试着引进国际资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合作另辟途径。

肩负社会责任注重长期效益

王励生秘书长坦言,现在的办展之路走的并不轻松,想要将科技类综合展会办大办强是很难的。与一般的行业性商贸性展会不同,民博会更倾向于注重长期效益、社会效益。在会上达成的意向,往往会后需要比较长时间才能逐渐磋商成功,所以展会所带来的所有效果并不都是能立竿见影的。还有另外的情况是,有的企业参展一次性得到满足后,就难以成为民博会的“回头客”、“常客”。

当然,目前的展会还存在不足的地方。主办方内部一直在探讨展会如何转型发展的问题。要想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展览会,民博会必然需要走出一条与一般行业性商贸性展会不同的道路。王励生秘书长说,现在的展览市场竞争非常的激烈,如果转为行业展、专业展,则需要重新打造品牌,并且转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不同于一般行业性商贸性展会,民博会服务功能更强大,服务范围更全面,民博会肩负的更多的是社会责任、社会效益,包括新兴产业的发展指导方向,民营企业政治、社会地位的提高,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落实。可以说,办展艰难,有忧愁也有喜悦。忧愁一抹而平,喜悦永在心中。

民生科技发展篇7

1 民航科技产业的内涵及地位

1.1 民航科技产业的内涵

民航科技产业目前尚没有一个比较公认的领域界定,一般认为民航科技产业是集研发、制造和服务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是体系完整的系统工程[1]。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民航科技产业中的研发、制造和服务三个部分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研发是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关键,主要包括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持保障体系;制造是产业发展的实现和重点,主要包括各型飞机的组装和零部件、航空发动机、航空机载设备、民航信息化设备等产品制造生产,气象雷达、通讯雷达、导航设施等空中交通管理设备的制造和生产,行李自动分拣系统设备、机场相关特种设备的制造和生产,民航信息化系统中的硬件设备、高端数据处理设备、安全保障设备等的制造和生产;服务是产业发展的持续和保障,包括产品的维修保障和技术服务。产品的维修保障主要包括:飞机维护(航线维护和飞机勤务),飞机机体维修、修理和大修,发动机维修、修理和大修,附件的维修、修理和大修,飞机重要改装等。技术服务主要包括飞行培训服务、空管培训服务、机务维修培训服务、民航信息化服务、技术培训、信息服务、产品测试认证、产品推介、售后技术支援服务等等。

1.2 民航科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1)民航科技产业是国家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反映。民航科技产业集中应用了许多工程技术的新成就,成为众多学科和工程技术的集中体现的现代工业,被誉为“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之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综合水平的标准。凡是民航科技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是国家综合科技水平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因此,大力发展民航科技产业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科技综合水平,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加速工程技术的创新。很多国家把民航科技水平视作本国科技水平的一面镜子,对民航科技产业大力进行扶持,并从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角度给予高度的重视。据美国商务部2003年的《美国高技术贸易与竞争能力》报告:现代军用和民用飞机都是高技术产品,美国是从在未来世界确保其军事、经济和技术霸主地位的国家最高利益出发来发展民航科技产业的。

(2)民航科技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参与全球竞争的支柱。作为反映一国科技综合实力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民航科技产业投入产出比很高,一些航空工业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民航科技产业的投入产出比可达到1∶20,远远超过其他行业,是国家高新科技发展的龙头行业。据日本通产省2002年的统计,按单位重量价值比计算,如果轮船是1,则小汽车是9,电子计算机为300,喷气客机是800,航空发动机为1400[1]。正是由于民航科技产业如此高的投入产出比和单位价值含量,使得世界上的民航科技强国特别重视其发展。

(3)民航科技产业是带动科技发展和技术外溢的龙头。航空高科技的发展不是一个独立、封闭的体系,而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动力、技术外溢的源头。民航科技扩散效应一方面表现在可以促进军民科研成果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军事科技优势;另一方面还表现在民航科技的扩散,民航科技成果通过向地面延伸可以将原有的科技应用领域大范围扩展。据日本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2002年的在全国500余项技术扩散案例中,航空工业的技术扩散占60%。而同时,日本航空工业技术派生出来产品的销售额是用这些技术制造的航空产品销售额的18倍。

2 天津民航科技产业发展的背景

我国航空工业主要集中在西安、沈阳、成都、上海、贵阳、哈尔滨等城市,天津只具有航空电子、航空复合材料、航空仪表、飞机导航设备、惯性导航设备、机载电源及通讯设备、飞机制造用金属材料、空气过滤机等航空配套产业。

目前,航空军转民、航空创新体制、航空产业聚集发展等正顺应国际发展规律在进行调整。随着天津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借助天津良好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科教资源,天津市正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把握良好的发展时机,以滨海新区为基地,将民航科技产业集群作为重点建设的六大产业创新集群之一纳入发展规划战略,意图使技术密集、代表国际综合竞争力的民航科技产业发展成为本市支柱产业之一,进而拉动新一轮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天津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民航科技产业在天津的发展主要以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为载体,同时,空客A320的入驻以及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的启动建设都进一步推动着天津民航科技产业的发展。

(1)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为天津民航科技产业提供良好平台。中国民航总局与天津市政府于2005年10月16日签署协议,联合共建部级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作为国内唯一的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其主要功能是成为民航科技产业化平台和国际民航高科技产业转移的承接地。

(2)空客A320总装线项目的落户成为天津民航科技产业发展的龙头项目。空客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落户天津,需要各种航空产品的配套和各种服务的配套,可以在天津形成以引进大飞机总装线为主体,以飞机零部件、空管设备、机场特种设备制造和航空维修为补充,以航空技术研发和人员培训为辅助的完整产业体系。目前随着A320项目落户天津,滨海新区吸引来了各类以民航科技产业为特色的国外知名的大型民航产品配套厂商,如德国蒂森克鲁伯公司的电梯、登机廊桥项目、以色列的凯德姆飞机客改货项目、法国泰雷兹集团空管雷达项目等,且配套产业已初具规模。

(3)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的新一轮发展将为天津民航科技的发展提供良好策源地。为完善从研发设计到售后服务以及相关配套产品的民航科技产业链条,在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初具规模的基础上,民航总局以及天津市政府联合启动了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科技园的建立不仅会带动产业化基地内的科研主体的发展,而且还会将技术成果扩散到其它产业,提升天津市更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从而带动其发展,使地方经济具有核心竞争力。

3 天津民航科技产业的发展路径研究

根据我国民航运输发展对民航科技产品的市场需求、建设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的需要等,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将重点发展三大产业:一是民航科技研发产业;二是民航设备制造和加工产业;三是民航技术服务产业。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的主用功能定位是民航科技产品的研发、制 造和技术服务。

3.1 天津发展民航科技产业的路线图

(1)天津发展民航科技产业要经历四个重要发展阶段。依据《中国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发展战略》、《天津市航空城规划研究报告》、《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等,同时结合天津实现创新型城市的发展规划,民航科技产业作为天津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型产业之一,将经历四个重要发展阶段,实现四个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当前-2010年):发展成为具集聚效应和学习功能的创新型产业。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完成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集聚,并实现该产业的引进-消化-吸收功能,使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发展成为具有集聚效应和学习功能的创新型产业。到2010年,逐步形成民航科技研发、民航科技产品制造及民航技术服务等三大产业群雏形。在进口替代方面发挥良好的效应,在重大核心装备国产化进程上实现重大突破,使天津成为世界知名的“民航科技产业城”。同时,积极吸引国际先进民航科技企业来津投资、落户,模仿、学习其先进的民航科技制造、研发、管理等多种技术、科学、方法,形成引进——消化——吸收一系列学习功能。

第二阶段(2010-2015年):发展成为具自主研发能力的创新型产业。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在民航科技园具有一定自主研发、民航科技企业孵化和出孵企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基础上,使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发展成为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创新型产业;完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项目的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业化条件成熟并开始形成产业;将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建设成为我国民航重大科技攻关中心,建设成为具有世界水平的创新研发基地。到2015年,部级和市级研发机构达到100家,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200家,科技服务机构50家,成为民航科技研发的核心平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民航硅谷”。

第三阶段(2015-2020年):发展成为具完整产业链条的工业化创新型产业。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形成民航科技产业的完整链条,从研发、制造到技术服务,使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发展成为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的工业化创新型产业。民航高科技产品的行业集中度将达到80%以上,成为专门为民航业服务的产业群带。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发展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战略性调整的机遇,优先考虑技术含量高、根植性好、环境污染少,对民航科技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项目,逐渐形成在国际民航科技产业链条中具有一定地位的产业格局。

第四阶段(2020-2050年):发展成为具有完善技术系统的知识化创新型产业。主要任务和目标是构建民航技术系统,使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发展成为具有完善技术系统的知识化创新型产业。在这一阶段,不仅完善的民航科技产业链条已经形成,而且显著地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特征是,在全球民航高科技产品制造的分工链条中的位置提升,民航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和自主研发比例大大提高,从而提高天津市产业在全球产业中的国际地位,并使民航科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2)天津发展民航科技产业的目标路线图。依据上述四个发展阶段及其特征,本文给出了天津建设民航科技产业的目标路线图,可见,天津的民航科技产业将由具集聚效应和学习功能的创新型产业,演变为具自主研发能力的创新型产业,进而成为具完整产业链条的工业化创新型产业,最终成为具完善技术系统的知识化创新型产业,完成民航科技产业发展的知识化和高级化演变历程。

图1 天津发展民航科技产业的目标路线图

3.2 天津发展民航科技产业的基本构成要素演化路径

(1)民航科技产业的基本构成要素体系。民航科技产业是集研发、制造和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发展民航科技产业的构成要素包括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三个方面(见图2)。

图2 天津民航科技产业基本构成要素体系示意图

①面向大中型民航企业的民航企业技术中心。民航企业大都是以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为主的引进创新型企业,急需通过技术创新,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民航企业技术中心可以主要由民航总局发起,但是由于和民航科技产品使用的紧密地上下游关系,天津发展民航科技产品过程中也要将民航企业技术中心纳入民航科技产业构成要素体系之中[2]。②行业技术研发中心。相对于国外民航企业,民航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而且历来以引进技术为主,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也只限于企业内部的小改小革,因此,单个或几个民航企业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承担民航所需的广泛而深远的技术变革,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行业技术中心的信息集散、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的作用。因此,应该由地方政府组织行业内的专家和资金成立一个专门的民航技术中心和一个民航政策研究中心。当前,政府重视和发展依托中国民航大学的民航全行业的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对于形成天津民航科技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③高校研究机构。丰富的科教资源是国际上诸如美国西雅图、法国图卢兹等民航科技产业聚集地赖以依托的重要资源。天津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等院校40所,在校生29万人,有直接培训机构230余家,年培训能力超过100万人次,天津综合科技水平位居全国第三。尤其是,天津有民航总局直属的全国唯一一所民航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将航空科学技术与交通运输工程两大学科群交叉融合的中国民航大学,这都是天津民航科技发展的重要的科教资源。集成和整合现有民航科教资源,围绕区域民航产业科技创新的需求,统筹布局科研机构、高校等各类科技力量,形成以民航重点科研机构和高校为基地、以面向民航产业创新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为重点的知识创新体系是民航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④以中介服务和金融机构为主体的民航服务创新体系。围绕民航科技产业创新,建立融合民航技术的教育培训机构,推动民航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社会机构和组织,为民航创新活动提供法律、金融等各类咨询服务等也都是十分必要的。⑤建立以行业外研究机构为补充的民航社会创新体系。将不涉及民航关键技术的开发以社会招标等方式交由社会研究机构进行,是加快天津民航科技发展的重要方面。

民生科技发展篇8

关键词:科技进步 机制 现代化农业 农业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5-102-02

在当前的农业发展中,农业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最重要助推器之一,农业科技进步对实现农业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以及对改变农业生产结构转变等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利用农业科技创新及相应要素投入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已成为农业增长的重要源泉。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机制和现状,探讨出对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产生影响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完善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机制的对策和几点建议,不仅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我国实现“科技兴农”和现代化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机制

1.1 农业科技进步的内涵

农业科技进步是指人们采用农业技术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去实现一定目标从而取得进步的过程。其目标可以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可以利用农业机械化来减轻劳动强度、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等。

农业技术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同时包括农业经营管理技术和服务技术。因此,农业科技进步的内容应包括农业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即所谓的“硬科技”进步,通常称之为狭义的科技进步,它考察的是物化形态的农业技术,如新品种的育成和应用,施肥方法的改良,化肥的应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等;农业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即所谓的“软科技”方面的进步,包括农业生产项目的战略制定、经营决策、生产管理、组织协调、智力水平等。一般包括农业自然科学技术和农业社会科学技术在内的农业科技进步,应该是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要对农业科技进步较全面的理解,应指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

1.2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模式

根据生产要素的不同,一般可以把农业科技进步分为三种模式:(1)劳动节约型的科技进步;(2)资本节约的型科技进步;(3)土地节约型的科技进步。总体来说,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在于劳动力相对丰富并在农业劳动力中产生过剩,而发达国家则表现为资本比较充足。因此, 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模式主要以劳动节约型为主,发展中国家的主要 以资本节约型为主。然而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随着经济发展是在发展变化的,从各国发展历程来看,受限于土地资源等稀缺,劳动力的增长有随经济增长而有下降的趋势,劳动力的增长一般慢于经济增长。因此,农业科技进步有向劳动节约型发展的趋势。

根据我国国情,我国生产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严重稀缺,并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根据有关预测,随着我国人口和城市化的发展,在我国城市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我国农业的劳动力将产生大量剩余滞留在土地上。到2030年,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将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根据速水和拉坦的诱致性技术变迁模型理论,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的条件下,然而试图想用土地和农业机械来替代劳动几乎是走不通的。根据我国几十年发展的实践证明,以节约劳动型农业科技进步模式为主的道路在我国是行不通的。在农业发展中,我国大量采用高产优良种、化学肥料、农药等节约土地型技术,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促使我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十年的实践使我国走上了以节约土地型农业科技进步模式为主的道路。根据我国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多层次、不平衡的具体国情,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模式也呈现出多层次并存的特征,因此,决定了我国主要走以节约土地型农业科技进步为主、以节约劳动型农业科技进步为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科技进步的模式。

2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粮食连年增产,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地提高,到201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这得力于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我国在走中国特色农业科技进步之路上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效果也非常的显著。(1)我国通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主要农产品的产业技术发展的科研团队建设,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推进农业“阳光工程”的建设,重点强化就地就近就业的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3)我国强化农业教育行业指导,实施部部共建、省部共建农业大学工作,引导和支持农业院校立足“三农”开展科学创新、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鼓励大学生服务“三农”,实施大学生村官优惠政策等。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科研体制、科研人才、科研手段及科研基础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面对资源约束日益增强、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国情,要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的目标,迫切需要依靠科技来突破资源瓶颈约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自从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实施以来,我国呈现单家独户小规模生产的特征,因此,迫切需要依靠科技提升单个农民种养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应用,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 影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因素

就当前而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的。我国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尚未完全形成,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低;加上我国小农生产,经营规模小、农业收益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农业科技的认识度不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等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3.1 政府对农业资金投入短缺

政府对农业资金投入短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和对农民的投入较少。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农业技术是一项非排他性很强的公共事业,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主要靠政府投入来促进发展,随着我国进入了工业反补农业的阶段,而且我国政府非常关注“三农”问题,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中央连续9年的“一号文件”都是锁定三农,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2010年,我国农业的研发投入只占农业生产总值的0.5%左右,远低于1.5%的世界平均水平,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不足是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作为政府对农业扶持最为重要、直接的手段,政府对农民的直接投入还是较少的,虽然每年财政支农投资比例逐年增加,但一般是对与农业有关的事业性单位或者企业的投资比较大,到农民手上的钱是很少的。

3.2 农民接受先进农业技术的条件与能力有限

农民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主体,阻碍我国农村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农民文化素质,目前,我国4.2亿农村劳动力中,其中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仅占13%,劳动力素质偏低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农民承担新技术采纳风险的能力较差,采用新技术不可避免的会给农民带来市场风险以及技术风险等,而对于单家独户的家庭经营,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承受巨大的风险损失。

3.3 农业科技部门对科技进步产生重大影响

科研机构作为连接政府与农民的桥梁,在引导农民进行科技进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52%,与发达国家70%相比差距很大,且科研领域比较单一,科技成果含量低。科研研究机制问题,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对科技推广的支持力度,推广人员紧缺,产与学、研、推广各环节严重脱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推广和农技的整体工作效率。

4 完善农业科技进步机制的对策,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

4.1 加大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加大对农业机械、良种培育推广和农业技术服务的补贴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切实加大农业生产的补贴,鼓励农民积极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大农业科研经费的投资和农业科研项目的立项,支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技术项目的研究与推广,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机制的形成,推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

4.2 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推进农民组织化创新

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决定着新技术能否为农民所采用,因此,应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国家应充分利用现有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和职业培训学校,就地就近对农民开展农村各级职业技术教育和短期技术培训,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对农业科技的认识和采用率。农民组织能对农民生产销售起到引导、组织和协调的作用,影响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由于我国是单家独户的小型化生产,且农民组织存在一定的缺陷,农民组织对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不是非常明显,因此,我们要大力改革和创新促进土地的规模经营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等,鼓励培育合适农业发展的农民组织,大力组建公司加农户的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农民自己的农业协会组织,实现农户规模化和企业化经营,从而实现使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产供销一体化方向发展。

4.3 加强农业保障体系,降低农业技术风险

农业由于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非常大,而且农业科技新技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风险性很大,对农业新技术认识不到位,农民为了避免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农民不敢采用新技术。因此,国家应建立农业科技风险保障制度和农业保险制度,减轻农民在采用新技术过程中遇到的风险损失,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

4.4 加强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创新,健全农业推广机制

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关系到农业科研的进展,科研部门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的满意为标准、务实创新来开发科研成果,加强农业科技部门和农户的协作,开展农业新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切实完善农业科研管理体制,使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在农业技术的扩散过程中,技术的推广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农业科技技术要被农民接受,大部分得力于农业推广的作用,因此,国家应制定积极的推广政策,加大农业推广经费和规模,建立有效的农业推广网络,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农业推广网站,推进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建设健全的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科技进步机制,有效推动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清,刘义圣.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问题新探[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56-62.

[2] 张少兵,王雅鹏.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现状分析与制度创新[J].农业现代研究,2005,(3):194-198.

上一篇:电信企业发展范文 下一篇:企业发展意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