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前景范文

时间:2023-11-07 13:04:37

民生银行前景

民生银行前景篇1

关键词:新常态 民营银行 发展前景

民营银行是金融市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拥有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产权格局,因而其具有高效率、体制灵活、专业性能强等各种各样的优点。我国现有的金融体制要想保持长期健康发展需要有民营银行作为重要补充。新常态下,如果建立了民营金融机构,那么肯定会让金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金融服务功能会更加提质增效,同时也将促使国有金融企业发生重大变革。所以应积极为民营银行营造一个公平、透明、阳光的的发展环境,一个良好的环境必不可少。

一、新常态下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

现阶段,互联网正在逐步向金融渗透,民营银行的现状不容乐观,各银行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比如2014年7月份,3家民营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和前海微众银行)在银监会的批准下正式成立。其中著名的互联网公司腾讯集团是前海微众银行其中的一个股东,腾讯集团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拥有最大的数据支持,可以对信用质量、客户的行为等等各种问题及时做出正确的深度分析,这也是腾讯能迅速进入金融领域的原因。现在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正在得到逐步缓解,因为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在不久以后中小企业贷款领域将会更加繁荣,未来这里也将会成银行和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腾讯等)互相竞争的一片新天地。

(二)民营银行高成本的运营模式

目前,国有银行的运营成本比较低,而民营银行的运营成本却很高。民营银行从诞生到发展期间,因为处于不利形势,所以发展缓慢,运作起来非常艰难,原因就是民营银行的创办风险较高,再加上随之而来的信誉担保问题,这就使得运营成本比其他股份制银行和国有银行高很多,如果不想倒闭破产,就只能付出高额的费用。不仅如此,再加上国有银行的垄断局面,其分支机构多,营业网点遍布全国,当储户异地取款时,国有银行虽有较高的手续费用,但与民营银行分支机构甚少相比,储户最终还会选择方便快捷的国有大银行。这样垄断的局面给新生民营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

(三)金融监管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存款保险条例》已于2015年3月31日公布并在5月1日起施行,这种机制可以抵抗利率市场变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使银行倒闭的概率大大降低;同时我国还没有成熟规范的银行退出机制,这会使系统性风险的概率变得很低,甚至不会出现;银行利率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金融市场调控效率低,不能准确、及时的反映出资金供求信息和其他方面的情况,这就使得各个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动不稳定。我国的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占比较高,创新业务发展相对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来进行有效地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往往陷入“一放就乱、一打就死”的怪圈,制度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银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也决定着民营银行未来的命运。

二、新常态下民营银行的发展前景

(一)新常态下民营银行的发展机遇

现如今,内源性融资是很多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这就说明现在的融资制度设计还不完善,不符合现阶段民营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要求,这就为民营银行的发展创建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2)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存在种种隐患,同时也为民营银行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体制存在的以下三点隐患:一是银行以前的领导者的某一次经营决策中存在很多的政治因素;二是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导致国有银行产权结构的单一和不合理,一般工作人员和领导者之间普遍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很少及时关注资产的增值:三是运行过程墨守成规,不能及时随着市场的变化灵活运行,因而时常导致信息的不对称,还有一些重大决策的失误。浙江民营银行正是抓住国有商业银行的这种弊端,从而迅速发展,前景广阔。

(二)新常态下民营银行的前景分析

随着党的“十”的顺利召开,“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的这一方针第一次在十中提出。由此可以想象,民营银行的大力发展基于我国当前银行业良好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目前我国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虽然国有银行在其中一直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民营银行这几年发展势头良好,已经逐渐成为世界银行业发展的潮流。当今我国银行业领域之中,民营银行所占比例还是不大,国有商业银行依然占据霸主的地位。从宏观层面上看,希望它能攻破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霸主地位,逐渐改变我国的金融格局和体系,使其主体多元化、竞争公平化,使宏观融资效率逐年提高,努力解决目前我国经济金融结构形态下的隐患。从微观层面上看,希望能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特别是降低限制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对实体经济应全面激活,只有这样融资服务能力才能逐步增强。

三、结束语

归根结底,新常态下民营银行的设立和发展极具挑战,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金融改革工程,其发展空间巨大,金融改革的前景良好,同时我们也要努力战胜挫折,做好迎接各种困难的长期准备,这就要求各个层面人士的共同协作,即顶层的制度设计,领导者的正确领导以及法律体系的全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去非.美国中小银行“倒闭潮“的回顾与启示[J].银行家,2012;01).

民生银行前景篇2

[关键词]景颇族;铆钉;时尚设计;民族服饰

[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036-02

在精彩纷呈的国际时尚T台上,流行总是轮回的态势,在近两年的流行风向中,铆钉成为时尚设计师的宠爱对象,在国际时尚中大放异彩,更是受到世界时尚人士的无比青睐。

云南是中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一个世界上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带,共有26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多民族的共生共存孕育了云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各民族群众在云南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已创作出大量的、独特的民族民间艺术品。景颇族,在很多年前就在用一种叫银泡的装饰元素缝制在衣服、头饰、包饰上,这和如今风靡全球的铆钉装饰在形态上不得不说有惊人的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在继承这些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掘它们在当代时尚设计中的联系与应用。

1 景颇族及其文化艺术

景颇族居住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的海拔1500~2000米的亚热带山区,其先民最早居住在青藏高原南部,唐代为“寻传蛮”的一部分。元明以来,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畜牧业、采集和家庭手工业。20世纪40年代,已发展到农村公社解体和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当时因生产力水平低下,景颇族人民生活贫苦,衣着简陋。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景颇族人民的穿着也越来越好了。

景颇族擅长集体舞,男女老幼都喜欢参加。景颇男子擅长刀术,平时常以耍刀为戏。妇女善编织,能织出多彩的图案花纹数百种,其中大多是动植物,精美艳丽。棉织品图案精美,富有民族特色。各种银饰都达到较高的工艺水平。

2 景颇族的装饰风俗

景颇族有“景颇”、“载瓦”、“浪峨”、“腊期”、“布拉”五种自称。服装的颜色以黑、白、红三色为主调,黄、绿、蓝、棕、紫等颜色作搭配色,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浓重、搭配和谐。传统上,景颇族的纺织材料主要用棉花、羊毛、麻等,用手捻成线,然后再织成布。用树叶子和其他天然植物原料进行加工制成染料。饰物以银器为主,其他有藤制和草编的配饰物。

未婚妇女留长发盘辫,穿白、蓝色对襟银扣上衣,黑、蓝色长裤。系绣花飘带黑布裙。已婚妇女梳发髻,包黑布包头,下着长筒裙,系黑布围裙。

另外,喜欢用花作饰是景颇族服饰的特点之一,无论男女都喜欢在头上、胸前、腰部、小腿等处缀饰鲜花或毛绒线花,插戴的鲜花一般为红、白、黄几种,认为红花象征着欢乐,白花象征着纯洁,黄花象征着爱情。

景颇族的妇女一般着黑色对襟或左枉短上衣,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筒裙,腿上带裹腿。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很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六七个项圈或一串银链子和银响铃,耳朵上戴比手指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的荆花银手镯。许多妇女还爱好用藤茨编成藤圈。涂以红漆、黑漆,围在腰部,并认为藤圈越多越能增加美观。

景颇族人的节日盛装堪称精美艳丽。他们的上衣是黑色平绒缝制的紧身衫,颈项上挂银项链和银圈,腰挎红和黑毛线织的缀有许多银泡银链的挎包,小腿裹红、黑毛线相间织成的护腿,前胸和后背镶嵌着3圈闪闪发光的银泡,从银泡上向下挂着一串串银链和银饰物,有的姑娘胸前和后背还镶嵌着2排银牌。这一套装扮,真好像古代女侠,走起路来哗啦啦响,更衬托出她们的矫健美丽。姑娘们说,那些银泡和银链装饰在身上,就好像那吉祥的孔雀。姑娘们的下身着右侧开合的红色毛棉线交织的有几何形图案的筒裙,束腰带,围藤、竹制腰箍。有的姑娘头上还戴着高高的红色的毛织包头,有的姑娘烫了发,头发披散在肩上,个个都显得很精神、很秀美。姑娘们腰间围上藤圈,表示她们是龙女的化身。同时,戴的藤圈,还是青年男子精雕细刻,用以表达爱情的礼物。

银泡是景颇女子特有的一种肩饰。妇女着盛装,上衣前后及肩上都钉有许多银泡、银片,颈上挂六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银响铃等,跳起舞来叮叮作响;耳朵戴银耳筒,有的比手指还长;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妇女以戴银饰多为美,表示能干。

3 铆钉在时尚设计中的应用

铆钉――不论是潮流服装,还是挎包手包,甚至腰带鞋子,在设计师的才思创意之下,从各种角度,以各种形式,镶嵌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铆钉。这是一个属于“铆钉时尚”的时代,个性的摇滚女王、机车美女大行其道。正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各个大牌也都搭上了铆钉装饰的顺风车,演绎了一出精彩的“铆钉时尚”。

铆钉在衣服上的设计无处不在,铆钉不只是装饰,而且作为图案出现在面料上。从精心剪裁的衬衫领口,到铆钉的领域一步步扩大,美到让你无法呼吸。皮夹克加铆钉是最正路的搭配,2011年流行皮衣里穿雪纺裙,刚柔相配更显出女人味。

铆钉手提袋备受瞩目,带有浓浓摇滚朋克风的铆钉包成为了人气包。呼应时尚圈吹起的这股20世纪80年代风潮,光是局部的设计,就让单品很抢眼。MIUMIU冬季新款小羊皮拼接包,包身就以时尚的铆钉装饰与手工精致的小羊皮相拼接,美感十足。

铆钉腰带的时尚设计出尽风头,也许你的衣服很单调,但一条镶了铆钉的腰带就立刻凸现了你的气质,提升了你着衣的品位。本季的腰带在极宽、极细的尺度中穿梭,以更多金属元素的运用、镂空手法、材质的多变来诠释新一轮硬朗和极简风潮,而实用的束腰、优化身材功能早已被它玩转得游刃有余。不管是粗腰带还是细腰带,带有铆钉装饰的都大受欢迎。

铆钉鞋算是现今最风靡的鞋子之一,布满大颗铆钉的鞋子能让你成为街头最狂野的人物,粗犷另类。PRADA的高跟鞋一直以她独特的女人味造型而流行,他们这次也紧抓这个流行元素设计加上铆钉和熏旧处理的鞋,它将粗犷的铆钉做到极其精细,褪去了强势和粗犷的感觉,这种巧夺天工的鞋子绝对是时尚人士梦中的鞋子。

4 从铆钉在时尚设计中的应用看民族服饰研究的意义

在上述的论述中,我们看到,景颇族服饰上的银泡装饰和时尚设计上的铆钉不得不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大叹文化的共性。深入研究民族文化及各装饰元素的特点,与现代设计相联系,从而创新出属于自己的特色设计是如此的必须与紧迫。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础。固守传统,传统将会在时代的潮流下慢慢消失,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地突破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即宣扬发展民族特色的同时,又增强了民族地区发展的机遇。从而让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群众艺术馆.云南民族民间艺术(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云南省群众艺术馆.云南民族民间艺术(下)[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3]云南省志文化艺术志[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民生银行前景篇3

不过,仍有风格激进的基金,不但没有减仓,而是继续加至满仓。民生加银基金最典型,旗下5只偏股基金最新平均仓位达92.92%。

9月14日最新估算仓位数据显示,民生加银景气行业股票、民生加银稳健成长股票、民生加银内需增长股票股票仓位均达到95.00%,已经是股票基金的仓位上限;三只基金中报披露的股票仓位分别为83.20%、89.84%、90.43%,两个半月的时间,仓位分别提升11.80个百分点、5.16个百分点、4.57个百分点。

另一只股票型基金——民生加银精选,最新仓位也达到90.95%,与中报相比提升1.05个百分点,与股票型基金的最高仓位仅一步之遥。民生加银品牌蓝筹为一只偏股混合型基金,9月14日最新估算仓位88.63%,与中报披露的仓位水平76.51%相比,提升12.12个百分点,为民生加银增仓最快的基金。

三季度以来的弱市背景下,这些高仓位基金显得很不适应,并且激进投资已付出高昂代价——业绩、规模双降。

先从业绩上看,5只主动管理型偏股基金7月以来平均回报率为-3.28%,与同期同类基金-2.61%的平均业绩水准相比,抗跌性较差。5只基金有4只输给了同类基金平均业绩水准。

仓位升至95.00%的民生加银稳健成长股票,两个半月来的回报率为-5.07%,处于同业业绩榜单后1/5区域;同样仓位达95.00%的民生加银内需增长股票,7月以来回报率-4.61%,处于同业业绩榜单后1/4区域;民生加银景气行业股票、民生加银品牌蓝筹混合期间回报率与同类基金平均业绩水平相当,但都低于-2.61%;仅有民生加银精选一只基金,虽然也未取得正回报,但以-1.49%的业绩跑赢同侪。

从份额变化上看,伴随着近期沪深两市萎靡不振,多数“高仓位”基金在二季度遭遇到瘦身之苦。

民生加银系5只基金合计份额,在经过一季度净赎回28.68亿份之后,二季度再度缩水1.98亿份。其中股基份额已连续两个季度缩水,一季度总份额29.56亿份,环比缩减42.45%;二季度总份额24.00亿份,环比缩减18.81%。

就二季度来看,民生加银景气行业股票净赎回12189.23万份,净赎回率29.43%;民生加银内需增长股票净赎回4230.79万份,净赎回率6.17%;民生加银精选、民生加银稳健成长均连续两季度净赎回,二季度净赎回率分别3.98%、1.79%。

民生银行前景篇4

[关键词] 社区银行;社区O2O;预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21. 070

[中图分类号] F8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21- 0134- 02

1 社区银行概况

社区场景成为当下各大商业领域的热点,从商超类社区O2O到上门服务类社区O2O,再到小区社交,物业O2O模式等,社区已经成为用户需求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其中,金融行业与社区场景的切入点即社区银行。在北京,社区银行已经达上百家。虽然目前社区银行的发展态势良好,但仍有许多缺陷和不足。

为有效解决城市社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近年来,社区银行在一些高档社区得到了蓬勃发展,这些社区银行基本上都选取人口密度大、规模大、定位高端的住宅小区入驻,一般都设在社区内部或临街,通常面积不超过20~30 m2。为社区居民的食衣住行、休闲娱乐、商贸往来等提供诸多个人金融服务,如借记卡、信用卡、个人贷款、理财、代扣缴费、电子银行业务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北京农商银行等10余家银行都存在不同形式的社区银行试点。

社区银行普遍主打“亲民、方便、基础金融”等招牌,布局结合社区特点:门口设立存取款一体机、电话银行、银联便民自助缴费机、自助开卡机等电子设备;里面设立咨询区、儿童活动区、休息区等便民区域,这些区域还配备电视、电脑、玩具、读物、急救箱等。有些社区银行还提供代收快递等服务,但需求量不大。

2 社区银行现状分析

2.1 主要特点

(1)社区银行普遍选取入住率高的大型高档社区。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高档社区居住人口财务状况良好,一般具有稳定资产和收入,属于银行的优质客户;二是人口密度大,特别是市区一些相对成熟的社区,老年人较多,对金融服务产品不甚了解,社区银行可以发挥亲民的优势,老年人不用走出社区就可以了解更多的理财知识,在目前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不佳的情况下,社区银行相对安全、可靠,成为吸引社区客户的因素之一;三是对于工作比较忙碌的年期客户群体来说,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在节假日就可完成金融服务的办理。

(2)社区银行都以理财产品作为主打产品,分析原因如下:一是社区银行一般配备员工3~5人,自助设备相对较多,国际汇款、对公业务等现金业务无法办理;二是社区银行根植于社区,专注于社区,社区为个人居住生活场所,业务需求以个人对私业务为主,大多为存取款、个人理财等;三是社区银行对入驻社区周边情况、小区定位等情况比较了解,对小区客户群体可以合理定位,适合推出量身定做的产品。

(3)社区银行对小额贷款业务手续较为灵活简便。因为社区银行工作人员对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特点和居民消费倾向及消费结构等信息比较了解,对借款人信息容易做到知根知底,具有地缘优势和人脉优势,借款人难以对社区银行进行欺诈;其次,社区银行管理灵活,手续能适当简化。

2.2 主要优势

(1)定位优势。社区中老年居民不用走出社区即可办理银行基本业务,产品推出要结合客户群体特点,安全、收益稳定。随着我国逐步跨入中老年社会,社区银行将具有越来越好的前景和发展空间。

(2)信息优势。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十分熟悉社区周边市场,这对个人消费贷款等业务开办十分重要。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大银行而言较小,风险识别能力较强,因此条件灵活,手续简化,速度较快,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这使社区银行在对个人消费贷款等业务获得比更大的安全赢利空间。随着利率市场化,个人贷款业务方面的优势将逐步显现。

2.3 竞争战略优势

(1)目标市场蓝海状态。社区银行主要市场定位于个人零售业务,是大型银行所不能兼顾的区域和客户,挖掘“低端”市场潜力,以填补金融空白。

(2)经营机制灵活。资产规模较小,组织形式也相对简单,管理链条短,彼此的协调性好,有利于相关软信息的传递,管理人员可以据此及时做出经营决策,从而灵活应变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3)信息资源优势。社区银行立足于当地,与大银行倾向于根据从财务报表和 信贷报告中得到“硬信息”向大企业贷款不同,社区银行对社区的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和居民情况的熟悉和了解,依靠人际关系,收集借款人的个人品德及管理能力等“软信息”,并作为决策依据,有效的解决了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能较好地防范风险。

3 社区银行的发展趋势

3.1 拓展业务发展空间

从高端客户到普通客户,都应有相对应的产品和服务。社区银行在现有阶段的业务仅仅局限在存取和理财等几个少数的业务上,并没有实现社区银行O2O的最初设想。未来,社区银行将主要提供一个服务平台,满足对客户的沟通、理财建议、辅导服务等多方面的业务,甚至为每个用户提供定制化的服务

3.2 社区化和便利化

一是社区化,比传统网点更加贴近客户,了解客户,便利客户,挖掘出每个社区的用户偏好和习惯,更加贴近社区用户;二是便利化,加强与网银业务的结合,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服务模式,大力推广远程视频服务,形成24小时全天候的社区金融服务。

3.3 探索与地产物业类合作模式

地产物业类社区O2O合作目前发展良好。地产物业一方面可以为社区银行提供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帮助社区银行推出符合社区定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地产物业可以为社区银行提供更多的线下渠道,更加贴近居民的生活。

3.4 加强安全隐私保障

对于社区服务这样的生活场景,安全隐私是困扰用户的一大难题。社区银行不仅仅要保证居民信息的隐私性,更要保证线下的安全性。目前多数社区银行的线下安保措施不足,日后应该加强社区银行安全意识,真正发挥社区银行的作用,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便捷服务,满足大家各类金融需求,实现银行和社区的双赢。

主要参考文献

[1]毛冉辉. 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现状及前景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2]许岩. 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路径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民生银行前景篇5

1978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制局和香港宝生银行分别在北京、香港两地商谈人民银行在香港发行“北京风景名胜纪念金章”和“建国三十周年纪念金币”由宝生银行经销等合作事宜。我和副总经理赵诚安、助理总经理雷绍代表宝生银行先后参与了商谈,记得人民银行印制局参加商谈的有关领导有徐吉周、贡清栋等人,有时任局长杨秉超、副局长郭明显,同时还邀请了中国银行的有关同志参加。

商谈中印制局同志介绍,中国人民银行要对外发行金币,盘活国家黄金,换取外汇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国务院已授权中国人民银行为代表国家发行金币的唯一机构。同时人民银行决定首次在香港尝试发行“北京风景名胜纪念金章”,并就经销商的问题同中国银行商议,中行推荐了香港宝生银行。因为宝生银行是香港中行集团成员,一向有“黄金银行”的美誉,在香港和国际黄金市场占有相当的位置。而且又是香港金银贸易市场的会员,也是金银贸易场标准金条集团成员。宝生银行一直经营黄金、白金、白银的贸易,并自己设有工厂熔炼金砖、银条等,对产品严格控制成色标准和质量。宝生银行拥有良好的信誉和口碑,无论是同业还是市民都乐意与宝生银行打交道,宝生银行是经销国内金币(章)的最佳选择。

我们觉得,人民银行首次在香港发行金币(章),选择宝生银行经销是对我们的信任,一定要好,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内经济建设,我们要把注意力投向金币市场,为给内地在海外发行金币(章)打下基础。考虑到香港金币市场刚刚起步,我们建议首次发行的金币(章)数量不宜太大,应“以少为贵、以稀为贵”。经过双方共同努力,最终顺利达成宝生银行在香港经销人民银行发行的金币(章)的合作协议。

1979年1月,“北京风景名胜纪念金章”首先在香港上市。纪念金章一套四枚,图案正面为华表,背面为颐和园、北海、八达岭、天坛祈年殿,规格27毫米,重量1/2盎司,质量是精品,成色91.6%,发行量2000套。

金章设计独特、工艺精美、发行量有限,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深受香港市民欢迎和青睐。经媒体宣传介绍后,立刻轰动整个香江,掀起争相认购纪念金章的热潮。有的市民说,首都北京是文化古都,我们没有亲自参观这些风景名胜,但能买到一套十分典雅、极具北京风情的纪念金章,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出售那天早上,宝生银行还未开门营业,外边就已站了很多等待购买纪念金章的市民,有的凌晨二三点钟就来排队等候。上午九点,银行门一开,等待购买的人便蜂拥而进,瞬息之间营业大堂挤得水泄不通。2000套“北京风景名胜纪念金章”短短半天时间就销售一空。因数量太少,只有少数人购到,多数人落空,买到的喜笑颜开,落空的失望而归。

售后几天,宝生银行来人络绎不绝,电话不断,询问今后还发不发行?何时再发行?有的强烈要求说,我们翘首盼望早日买到祖国发行的纪念金币(章)。据当时粗略统计,来宝生银行查询的来人来电有5000余人次。

一段时间内,“北京风景名胜纪念金章”的名气不仅誉满香港而且名扬海外。发行不久,在市场上增值两三倍,但这也只是有行无市,买到的人哪肯再出手!宝生银行首次经销人民银行第一次发行的“北京风景名胜纪念金章”获得圆满成功。我们也 在开拓市场、宣传报道、销售等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

1979年10月1日,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在香港发行建国三十周年纪念金币,这是新中国建立后发行的第一套纪念金币。纪念币一套四枚,图案正面是国徽,背面分别是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纪念堂。面额400元,规格27毫米,成色91.6%,重量1/2盎司,质量是精品,发行量7万套。

香港《大公报》、《文汇报》、《明报》、《星岛日报》等各大报刊在显著位置刊登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一套纪念金币的消息,并详细介绍纪念金币优雅精致的图案、规格、成色、质量等。媒体报道后,又立刻轰动香港,出现了另一个认购高潮。

为满足广大香港同胞购买纪念金币的迫切愿望,宝生银行采取公正、公平、公开的办法发放认购表,然后再请香港政府认可的律师、会计师公开摇号,将摇中的号码在香港各大报刊上公布,凡认购表的号码能与摇出的号码相对,即可凭认购表到宝生银行购买一套建国三十周年纪念金币,认购表限量发放,每人每次限领5张。

1979年10月5日,宝生银行做好了充分准备工作后,开始发放认购表。银行开门前就已有三四百人排队等候,不一会儿排队人群激增,人龙慢慢地从营业大厅排到街外,长达数百米。宝生银行地处港岛中区,繁华闹市地带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顿时秩序混乱。在这种紧急情况下,不得不请求香港警署出面维持秩序,以解燃眉之急。警署接到告急后,立即派出几十名警察来到现场,用铁马围挡,疏导人群,这才把秩序稳定下来。当时的场面颇为壮观,市民购买中国金币高潮达到巅峰,有的媒体评论,这是香港开埠以来少见的现象。

建国三十周年纪念金币发行量比较大,最终基本满足了投资者和金币爱好者的需求。至此,香港宝生银行首次经销人民银行第一次发行的纪念金币再次获得成功。

宝生银行经过两次经销中国金币、金章后,发现香港的金币市场有莫大的发展潜力,决定继续大力拓展金币市场。

1982年,香港宝生银行再接再厉又开始经销人民银行首次发行的1982年版的熊猫纪念金币。1982版的熊猫金币共四枚,正面图案是北京天坛祈年殿,背面图案是大熊猫,质量是普制,成色99.9%,规格1盎司32毫米、1/2盎司27毫米、1/4盎司22毫米、1/10盎司18毫米,不限量发行,可供投资者根据个人的财力状况,随时购买又可随时兑现。

这次熊猫纪念金币与1979年经销建国三十周年纪念金币情况大不一样。1982年,宝生银行已加盟香港中银集团电脑网络,集团成员有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南洋商业银行、新华银行、澳门南通银行等港澳14家中资银行。熊猫纪念金币不仅能在宝生银行买卖,还可通过电脑网络到中银集团300多家分、支行买卖宝生银行经销的熊猫纪念金币。当时在市民中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熊猫金币99.9,香港澳门到处有。”

以中国特有的被誉为“国宝”的大熊猫为图案的纪念金币,受到香港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和欢迎,销售额也逐年上升。后来还随同其他金币品种一起打进中国台湾、新加坡市场。

1987年12月8日,香港宝生银行与人民银行刚成立的中国金币总公司在香港注册合资成立中国钱币有限公司,主要经营中国各类金、银纪念币(章)的业务。宝生银行赵诚安出任董事长,李文波、雷绍、冯志坚任董事,金币总公司一方董文超出任副董事长,贡清栋、沈家驹、周瑞熙任董事,由沈家驹出任总经理。

中国钱币有限公司的成立,大大推动了中国金银币事业的发展,使中国的金银币在香港市场更受欢迎,也为中国人民银行开拓了一个对外最前沿的窗口。

从1979年初,我参与首次经销“北京风景名胜纪念金章”开始,至1989年4月,调离宝生银行回到北京中国银行工作止,整整十年。这十年间,我见证了新中国发行的金银纪念币在香港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茁壮成长的过程。宝生银行也为中国金币打开国际市场及为国内的改革开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民生银行前景篇6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在经济发展遇到了不少的挫折,尤其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但是,我国政府通过利用强力的宏观经济手段,利用有形手的威力,保证了我国金融市场不断的走向成熟。而如今,在金融市场改革的进程中,我国已经走到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节点,存款保险制度呼之欲出。从国际经验上看,存款保险制度的推行与利率市场化的完成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足以见得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程度。因此,本文从分析推行存款保险制度的背景出发,通过对存款保险的背景探讨其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推行背景

目前,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推行的背景主要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传统制度的束缚而造成金融市场化的阻碍等。具体分析如下:

我国隐形存款保险制度阻碍金融改革。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较西方发达国家较晚,在我国发展商业银行时,为了保证银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采取了由国家信用担保下的隐形存款制度。在如今加快金融市场开放与发展的大背景下,金融风险越来越大,国家财政的这种担保变得越来越被动,也反过来束缚着金融改革的进展。

出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需要。隐形保险存款制度是并非真正的保险制度,它没有法律说明或者正式的保险机构为存款提供保险,其本身的缺陷使得银行事实上存在经营上的风险,而这种风险若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则必然会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致命的危害。因此,出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需要,也必须推行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

保证商业银行公平竞争的需要。在隐形存款制度下,国有商业银行获得的政策支持远远高于中小银行。国有银行在政府的全面担保下,风险意识薄弱,其趋险性大大增加,从而导致了国有银行积压大量不良资产,付出高额的代价。反观中小银行的生存环境则恶劣得多,在缺乏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两者的实力差距越来越悬殊,缺乏市场竞争使得银行业的效益受到影响[2]。

我国银行监管水平的提高。由于我国正向法治社会迈进,我国在金融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也越来越全面,因此,在进行银行监管上,我国银监会的监管水平与以往相比,有了巨大的进步,这也必然会增加我国银行监管对银行业的监管力度。

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我国政府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取得可喜的成绩,存款保险制度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从国际经验上看,利率市场化的实现与存款保险制度的推行有很大的相关性。当我国银行业逐渐放开了利率限制,无疑会增加优胜劣汰的速度,这将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推行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金融机构的获利能力。我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利率制定的主动权把握在银行手中,因此,通过存款保险制度可以进一步保证金融机构的获利能力,也就是说,我国金融机构能够保证存款人的权益以及利益同时,通过对企业的贷款或者对国家相关产业提供金融支持,获得更高的获利能力。

有效的吸引了闲置资金。目前,我国居民的储蓄量居世界第一位,尽管如此,我国居民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手中仍然留有相当数量的闲置资金。而这些闲置资金,由于在居民手里不会产生作用,也不愿意放在银行中,因此,造成了社会资本流通的障碍。而我国政府通过颁布和实行存款保险制度,能够有效的保证存款人的权利,从而有效的吸引了社会闲置资金向银行的流动,进而极大的提高了闲置资金的利用效率。

保证了商业银行的公平竞争。存款保险制度的施行和推进,是进一步金融改革的基础。只有有了存款保险制度,商业银行才能够开放存款利率,使得各个银行都能够参与到公平的市场竞争当中。中小银行、民营银行将加入中国商业银行的庞大市场,充分发挥其地方性的优势,解决“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促进银行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在自由竞争的市场里,储户们会用脚选择,只有那些经营管理水平高的银行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由此倒逼商业银行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银行业长远健康发展,也为人民群众带来福利。

(二)消极影响

由于我国政府推行存款保险制度,使得商业银行在经营压力上骤然增大,各个商业银行之间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储户在选择商业银行进行存款时,也会有更多的选择。而且,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推行,银行业垄断地位也将被打破,也就是说,银行的隐形存款保险制度将一去不复返,必然会导致银行在存款上面很多的隐形福利消失,从而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空前的压力。

同时,考虑到我国储户风险意识薄弱的特点,人民更关心的是利率的高低,而对银行经营的稳健性考虑较少,这很可能使得商业银行可能会增加它的风险偏好,更倾向于投资风险利润较大的业务,总体上将可能增加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这对于我国银行的监管将是一大考验。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推行存款保险制度,是有其深刻的背景的,包括我国隐形存款保险制度阻碍金融改革、出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需要、维护存款人权益的需要、保证商业银行公平竞争的需要、我国银行监管水平的提高、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等。而存款保险制度作为利率市场化的关键一步,有利于金融机构的获利能力、有效的吸引了闲置资金并保障了商业银行间的公平竞争,但也给银行监管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不过我们依旧相信,在中国金融市场化的大趋势将不会改变,我们有信心将存款保险制度发挥其应有功效,从而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民生银行前景篇7

(一)票据无因性的表现

票据的无因性是指票据行为不因票据的基础关系无效或有瑕疵而受影响。出票人签发票据,只要形式上符合票据法规定的要件,即为有效出票行为,出票行为成立后不受基础关系的影响。

票据的无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票据行为成立或票据权利发生上的适用。票据行为是以发生票据上权利、义务为目的的意思表示。它只要符合一定构成要件,即实体方面的票据能力和意思表示及形式方面的票面记载与交付,便能发生票据法上的效力。

票据意思表示行为,既适用民法上意思表示的有关规定,又有所不同,票据行为的意思表示更多地采取表示主义。票据行为的意思表示与原因关系的意思表示既有区分,又有联系。即原因关系中意思表示的瑕疵在一定条件下将会影响到票据行为上,构成票据行为动机或目的上的瑕疵。如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支付购买毒品款项而发生票据行为,便能使票据行为目的具有不法性。但是,票据行为是抽象的法律行为,法律对其不作实质上的要求,仅有形式上的规范,因此票据行为便不可能出现违反法律(形式上违反票据法例外)或社会公共利益的问题,这有助于对流通中善意受让票据者的保护。

2、在票据权利取得上的适用。持票人除采取票据法所明确规定的不法行为或基于恶意、重大过失而取得票据不能享有票据权利者外,一般而言,可以依其他任何行为取得票据权利。即持票人无论是通过交易行为还是非交易行为,无论支付对价或不以相当对价取得票据,均合法地享有票据权利。只不过所取得的票据权利因法律的规定不同而质量有所不同。如各国一般规定无对价或不以相当对价取得票据者不得享有优于其前手的票据权利。这是因为,对价关系从本质上而言,构成原因关系的一部分,不能对票据行为效力发生影响,只能因其不对等性而影响票据权利的质量。日内瓦《统一汇票本票法》第16条第2款规定:“不论汇票以何种方式脱离原持有人的占有,持票人只要能依前款的(指按背书连续证明其权利-引者注)主张其权利,就合法占有汇票,但持票人恶意取得票据或在取得票据时有重大过失的除外。”这便是对票据权利取得上无因性适用的最明确的表述。

据此,持票人不受原因关系无效或被撤销而合法地享有票据权利,便使持票人享有本不该享有的利益。对于这一问题,法国学者解释为票据债务人得提出不当得利的抗辩,即票据债务人虽履行票据债务,仍可以不当得利请求返还。因为当事人的票据债权是由票据成立的原因关系所产生。

3、在票据权利行使与票据债务履行上的适用。依票据的提示证券性,持票人行使票据权利应提示票据(票据丧失经法院判决的除外),同时也可以凭背书连续证明其权利主体资格,无须再就原因关系及其提供证明。票据债务人履行义务时,也无权要求持票人提供该证明,亦不能以其与持票人前手和出票人之间的抗辩事由(可能基于原因关系或实质关系而生)对抗持票人(也称对人抗辩切断)。付款义务人在付款时仅负对持票人形式主体资格的审查义务,只要对形式上符合要求的持票人进行支付,即使出票人对该持票人有抗辩权,善意支付人仍免除付款义务。

4、票据权利的无因性还表现在,票据权利的转让与一般民事权利的转让不同,票据权利转让时,不必通知债务人即可生效,而民事权利转让时,债权人必须将转让的事实通知债务人,才对债务人生效。

无庸置疑,票据的无因性是票据的本质特征。但是,“票据的无因性从来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其相对的程度取决于一时、一地、一国的实际情况,取决于的阶段,取决于银行的信誉状况和其他票据当事人的信用程度。不从实际出发,盲目追求票据的绝对无因性,必然事与愿违⑴”。一般情况下,根据公认的票据法理论,只有在票据未背书转让给任何第三人之前,票据法上的债权债务关系与票据原因关系完全一致、主体相互重叠的情况下,票据的债务人才可以原因关系对与自己有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的持票人行使抗辩权。

(二)票据无因性的重要意义

1、票据的无因性促进了票据的流通。

票据是商品交换的产物。一般认为,票据的早期发展包括三个时期:兑换商票据时期,市场票据时期和流通证券时期。⑵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票据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当时,欧洲各国贸易发达,但是由于各国票制不统一,因而不利于交易。于是,产生了最初的本票,其具体做法为货币兑换商在某地收受商人现金,然后给相对方一个目的地付款凭证,商人以此凭证向兑换商在目的地的分店和店支取现金,从而便利了交易。因为这一时期的票据主要用作货币的代替品,其职能仅限于兑换,故此时期称为兑换商时期。在交易过程中,兑换商因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于是增加了付款委托证书的业务,即委托其他兑换商代为付款,于是,汇票亦产生了。到15世纪,票据开始具有流通职能,彼时,商人往往以支付票据代替现金。一系列相应的制度也开始建立起来,如承兑、保证等。此时为市场票据时期。至16世纪,背书制度产生,票据的流通性大大加强,此时,进入流通证券时期。在票据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随着客观经济需要的变化,票据的功能逐步增加,从单一的结算工具功能向支付、信用、结算、融资等多功能演变,不过尽管票据具有众多的功能,但是,流通功能一直是其最基本的功能,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票据的流通性也不断加强。

由于票据功能的增加,形成了票据的诸多独特的性质,同时由于票据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产生了近代票据法律制度,并演变成现代票据法律制度。现代票据法律制度是建立在票据流通的基础之上的。票据的流通在法律上就是票据权利的转让。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票据的流通,就不会产生现代票据法律制度。而票据流通是建立在票据的无因性基础之上的。无因性使得票据在流通中不受票据基础关系的影响而独立发挥其作用,使票据作为一种流通工具需要具有了一定的公示性,从而保护了第三人的合理的信赖利益,促使票据流通能为人们所接受。此外,票据关系脱离票据基础关系而独立存在,能够在票据的转让中保证了票据权利的确实与安全,限制票据债务人的抗辩,进而大大减少合法持票人的风险,减轻合法持票人的审查责任,保障合法持票人的权利,使得人们愿意接受票据。相反,如果将票据基础关系与票据关系联系在一起,即票据基础关系的存在和有效,决定票据行为或票据关系的效力,则必然大大增加票据转让的难度,实质上就是限制票据的流通,票据法律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2、票据的无因性,是票据理论的基础,并与其他票据理论一起共同构筑了完善的票据理论体系。

一般说来,票据的基本特性除无因性外,尚包括独立性、文义性、要式性。这几项特性和无因性都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

票据无因性与公认的票据行为独立性理论是相辅相成的。根据票据行为独立性理论和现代各国票据法的规定,票据行为有出票、背书、承兑、保证和保付等种。这些行为一经发生,各行为之间就相互独立,并且一行为的效力对他行为不发生影响,与票据的原因关系没有联系。原因关系属于民法上的法律关系(非票据关系),这种关系在票据授受之前就存在了,而票据关系则只能发生在票据授受之后;因此,票据关系与原因关系是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应由不同的法律进行调整。一般而言,票据为不要因而要式的有价证券,如果其格式齐备,内容记载完整,符合法律定式就是合法有效的。当事人即可依票据文义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票据关系一旦与原因关系分离,债务人就不得以原因关系对抗持票人。这样才有利于票据流通,实现票据职能,保护持票人,特别是善意持票人的合法权益。票据行为的独立性这一特性主要在于加强票据的流通性,和无因性不同,但两者共同促进票据的流通,保护人们对票据的合理信赖。如果否定了票据的无因性,票据行为独立性理论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票据的流通也便成为了空谈。

票据无因性与票据的文义性联系密切。文义性是各国票据法公认的票据的一个重要法律特征。所谓票据的文义性是指票据上的权利义务必须按照票据上所记载的内容来确定,票据上记载的内容由其文义为依据,文义以外的任何理由、事项均不得作为根据,在票据上签章的人,要根据票据上记载的文义来承担责任,而基础关系不可能成为记载事项,因而票据的有效性与其无关。票据的文义性使票面记载具有一定的公示性,当事人对此文义的合理信赖均受到法律保护,促进了票据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准确确定,避免了纠纷,有效地维护了票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票据的无因性与票据的文义性一脉相承,二者缺一不可。

要式性,指票据的制作必须符合票据法的要求,这样,通过对必要记载事项的规定,使得人们可以根据法律的规定来判断票据的有效与否,而无须去追查其前手与他人之间的交易关系。

从社会意义而言,票据行为的无因性、独立性、文义性、要式性,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票据行为的实质,对于发挥票据的功能,促进交易,加速物资有序流动,以达到通过市场对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们保障了票据流通的安全性,反映了在安全性保障下票据流通的迅速与快捷,而这正是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

3、票据无因性是票据法中的一项经过国际票据实践检验的高度技术性规则。

从世界票据法系的形成和演进来看,存在英美法系的票据法和日内瓦统一法系的票据法的分野⑶。但无论是日内瓦统一票据法,还是英美票据法,在贯彻票据行为的无因性方面都是一致的。同时票据无因性作为一项高度技术性规则,经各国票据法实践证明它很好地适应了现代各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

19世纪以前,法国革命尚未充分进行,因而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和交换很少出现,这种时候,票据关系之有因并不至于影响过大,制定于1807年的法国商法典(法国票据法以《法国商法典》第一编第8章的内容为代表)的特点之一便是不承认票据关系的无因性。在其商法典中,曾将原因关系与票据关系混在一起,汇票和本票主要作为汇兑工具来输送现金,其流通和信用功能尚未充分显示。而德国票据法于1871年公布实施,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已经基本完成,商品生产和交换大规模的进行对人们而言已经习以为常,这时一桩交易往往涉及众多的参与者,因而有必要将票据关系和基础关系相分离,从而维护票据功能的实现。

随着的发展、商业的发达,法国票据法的这一原则已不能适应近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妨碍了票据的流通及信用,无法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需要。 一些原来仿效法国票据法的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以及拉丁美洲各国都纷纷弃之而采纳票据无因性的德国法。就连法国自身后来也于1935年转采日内瓦统一票据法的规定,以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并使之符合国际立法通例。

综上所述,强调在票据关系中坚持无因性,坚持票据关系与基础关系相分离,不仅是中外票据法理论共守之原则,也是现代各国票据法所采纳的准则,这一原则是被经济活动实践所检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因此可以说,票据行为的无因性是票据理论的基础,是现代票据法的灵魂,是票据法的生命力的源泉。

二、我国票据法渊源与票据无因性

根据法学基本理论,我国的法律渊源就是法律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法律渊源,其效力亦有所不同,但一般而言,高位阶的法律的效力高于低位阶的法律。根据制定机关的不同,我国的法律渊源分为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政法规(国务院)、地方性法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行政规章(国务院各部委)、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具体就我国票据法而言,法律渊源主要有法律、行政规章、司法解释等。为维护法治的统一,不同的法律渊源理应协调一致。然而十分遗憾的是我国票据法的上述三种主要渊源对票据的无因性的规定上并不相同。

(一)票据法律

票据法渊源中,属于法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以下简称《票据法》)。在对待无因性这一问题上,《票据法(草案)》与《票据法》有重大不同。

从立法资料看,原中国人民银行周正庆副行长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票据法(草案)》的说明时指出:“票据属于无因证券。……因此,签发票据是否有商品交易或者交易是否合法,不属于票据法规定的内容,应由其它有关的法律加以规范⑷。”

而全国人大法工委的审议报告却指出:“许多部门、地方和机构指出,票据当事人在签发票据或取得票据时,应当具有真实的商品交易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取得票据的人应给付相对应的代价”,目的是防止“有些当事人签发票据没有真实的经济关系为基础,利用票据进行欺骗活动⑸。”结果便有了现行《票据法》第10、11条的规定。

我国《票据法》是否确立了票据的无因性,人们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绝对否定论。该意见认为,《票据法》第10、11条的规定是关于票据关系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的规定。“票据是债权债务的凭证……而不是一种虚构的经济往来工具,也不是不存在的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因此,在票据活动中必须具有起初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将其作为基本原则,也是基本的条件”,“……要承担票据责任也应当得到……代价”。“凭证”二字否定了现代票据的设权和流通证券性,而基本原则的强行性也表明此说赞成票据有因性而否定无因性⑹。对票据无因性的否定遭到了许多学者的批评和反对⑺。

第二种观点,绝对肯定论。该意见认为,我国现行《票据法》,肯定了票据无因性,《票据法》第10、11条的规定属于“宣示性”规定,并不否定票据无因性。宣示性规定仅具有引导功能,违反它并不直接发生票据法上的不利后果,故该条规定与票据无因性并不矛盾⑻。

第三种观点,有条件肯定论。该意见认为,《票据法》既未采纳绝对的票据无因主义,也未对其给予全盘否定,而只是要求没有交易关系不能有合法的票据关系,但有了交易关系,其是否合法有效,并不导致票据行为效力受,可见是有条件地承认了票据无因性原理⑼。

关于《票据法》是否确立了票据的无因性,人们意见至今仍不统一,仍然存在争论和分歧。不过,争论和分歧本身即表明《票据法》对票据的无因性规定的模糊不清。

(二)票据行政规章

笔者认为,与《票据法》不同,人民银行制定的有关票据的行政规章一直旗帜鲜明地否定票据的无因性,坚持将票据关系和原因关系联系在一起。

中国人民银行1988年12月19日印发的《银行结算办法》(现已废止)第14条第3款规定:“签发商业汇票必须以合法的商品交易为基础,禁止签发无商品交易的汇票”。上述规定典型地体现了票据有因性的立法思想。上述法条在多年内,曾经给我国的票据使用造成了许多混乱。

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12月1日颁布实行的《支付结算办法》的相关规定有所不同。该办法第83条规定:“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或持票人向银行提示承兑时,银行的信贷部门负责按照有关规定和审批程序,对出票人的资格、资信、购销合同和汇票记载的进行认真审查”。第92条规定:“ 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向银行办理贴现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在银行开立存款帐户的法人以及其他组织;(2)与出票人或者直接前手之间具有真实的商品交易关系; (3)提供与其直接前手之间的增值税发票和商品发运单据复印件。”第93条规定:“贴现、转贴现、再贴现时,应作为成转让背书,并提供贴现申请人与其直接前手之间的增值税发票和商品发运单据复印件。 ” 上述规定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在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时要审查交易背景,同时也明确了银行审查的具体内容包括了对购销合同、增值税发票和商品发运单据的审查。

1999年3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的《关于加强支付管理,保障银行和客户资金安全的通知》,再次强调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支付资金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的审查监督,通知再次要求商业银行在办理商业汇票承兑时要认真审查票据签发人与收款人是否签有合同,办理贴现时要认真审查贴现申请人与汇票签发人或其前手之间是否签有经济合同和有无交易的增值税发票和发运单据,并将增值税发票和发运单据复印留存⑽。

与中国人民银行的上述规定相对应,中国人民银行的各地分支行在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一直重视对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是否坚持贸易的真实背景的监管,并对“违规”商业银行进行行政处罚。

(三)票据司法解释

鉴于《票据法》对票据无因性的规定模糊不清,存在争论和分歧,长期以来,实践中在发生纠纷时,受现实利益的驱动,一方当事人往往主张票据具有无因性,另一方当事人则常常主张票据的有因性,司法机关在此上的立场摇摆不定,经常作出相互矛盾的判决,不断出现基于原因关系否定票据有效性的裁决。

2000年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该司法解释第14条规定:“票据债务人以票据法第10条,第21条的规定为由,对业已背书转让的持票人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在票据的无因性问地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未明确确立票据的无因性原则。

然而遗憾的是,上述司法解释生效后,法院在上述司法解释的适用上依然比较混乱,少数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仍将票据关系和原因关系混为一谈,置有关规定于不顾违法基于原因关系冻结票据款项,甚至做出以原因关系否定票据关系的裁决,严重影响了票据的流通,阻碍了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

三、我国现行票据立法(尤其使票据行政规章)存在的问题

孤立地根据《票据法》条文判断我国是否确立无因性原则难免有失片面。综合考虑我国票据立法(含、行政规章、司法解释等,下同),笔者认为,我国票据立法并未明确确立无因性原则,尤其是中国人民银行的票据行政规章更是与票据无因性的精神背道而驰。我国票据业务实践中更是严格坚持票据的有因性。在无因性问题上,我国票据立法在上是欠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1、影响了票据的流通。根据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原则,通常情况下,票据原因关系与票据关系是分离的,票据债务人不得以没有原因关系或原因关系无效为理由对抗善意持票人。但我国票据立法把票据原因关系扩大到整个票据行为领域中,其结果是各票据行为原因关系“捆绑”起来,失去了其独立性。当事人在签发、转让票据时就必须考虑其前手之间的基础关系,后手必须要求其前手对这些关系负举证责任,否则便不敢接受这种票据的。而在数个票据背书中,这种关系就显得尤为复杂,付款人所负注意义务更大,这样票据的流通功能就大大减弱,从根本上违反了票据立法的目的。

2、与各国公认的票据法理相背道而驰。各国公认的票据法理论认为,票据权利的产生、取得和转让而形成的票据债权与票据债务关系,必须与票据基础关系互相独立,形成两类不同的、互相分离的法律关系,它们应分别由不同的法律部门调整形成,即作为票据基础关系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由票据法以外的其他法律来规范和调整;而形成票据权利和转让票据权利等等票据行为由独立的票据法来规范和调整。作为基础关系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不应影响独立存在的票据关系的效力(直接当事人除外)。民法上的债权债务以基础关系的存在为前提,而票据法上则强调票据关系与基础关系的分离,不受基础关系制约。我国票据行政规章的规定是与上述各国公认的票据法理相背道而驰的。

3、影响了我国整个票据法体系的科学性。如上所述,票据的无因性,是票据理论的基础,并与其他票据理论一起共同构筑了完善的票据理论体系。而无因性的缺失无疑使我国整个票据法体系的科学性大打折扣。

4、赋予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中对交易的真实背景实质审查义务更是荒谬。

《票据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对承兑人在商业汇票承兑过程是否需要对交易关系、交易背景进行审查。虽然《支付结算办法》是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仅仅是行政规章,其法律效力层次低于作为法律的《票据法》,但其却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在承兑时要审查交易背景的法定义务,所以商业银行在承兑时实际负担了审查其真实交易背景的义务。同时鉴于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是否坚持交易真实背景的严格监管和严厉处罚,商业银行在开展票据业务时审查交易的真实背景更是丝毫不敢有所懈怠,甚至连增殖税发票的日期都要审查、辨别。

笔者认为,赋予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中对交易的真实背景实质审查义务是荒谬的:

(1)加大了商业银行办理票据业务的成本,也影响了商业银行办理票据业务的效率。为防范风险,商业银行在办理票据业务时不得不对票据的交易背景进行严格审查,进而避免办理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票据业务。为此商业银行在办理业务不得不通过审查商品购销合同、劳务合同、增值税发票和商品发运单据等证据来认定票据是否具有真实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大大加大了商业银行办理票据业务的成本,也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办理票据业务的效率。

(2)要求商业银行审查交易的真实背景进行实质审查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商业银行对贸易真实性的判断依据是合同和增值税发票的复印件,由于虚构贸易背景、虚签合同以及虚假增值税发票现象大量存在,商业银行又缺乏辨别其真伪的手段,银行在确认购销合同的真实性上存在技术上的审查困难(如对方当事人的公章是否真实,对定代表人或授权人的签名是否属实、双方的合同是否会得到履行等银行难以辨别和确认)。尤其是关联企业之间基于隐蔽、复杂、甚至虚假的关联交易向银行申请开票据时,贸易背景是否真实银行更是难以审查。此外,银行在审查了合同和增殖税发票的基础上开出票据后,合同是否履行、是全部履行还是部分履行,银行无法知悉,更谈不上确保企业严格按照合同全面履行。因此商业银行对真实贸易背景和真实商品交易难以确认。而在上述情况下,商业银行不得不承担双重风险:人民银行监管时的行政处罚风险和诉讼时被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遭受损失的风险。

(3)交易和结算方式的多样化、复杂化使商业银行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审查合同和增值税发票的复印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为追求交易的效率与安全,交易和结算方式日趋多样化、复杂化,许多交易无须签定书面合同,仅凭传真、电传、电话甚至口头意见一致就进行交易。不少交易是先付款后交货,需要先申请开出票据,然后才能取得增殖税发票;许多交易是分期付款,需多次申请开具票据,但增殖税发票却仅有一张,在此情况下,增殖税发票很难与合同、票据金额、日期完全一致。因此,在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中常常面临没有合同或增殖税发票可供审查的交易。

(4)审查交易的真实背景与商业银行的职能不相关。要求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时严格审查票据的真实贸易背景,实质上是要求商业银行承担了防范票据诈骗、维护票据市场秩序的职能并负担为履行此职能而付出的成本,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其宗旨应是利润最大化,要求商业银行过多地承担与自身经营无关、理应由有关国家机关(如公安机关等)承担的社会职能是不恰当的,为履行上述职能而付出的成本得不到任何回报更是有失公允。

(5)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是否有真实交易背景的监管及处罚与其监管职能不相适应。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承担着金融监管职能。但其监管职能的目的在于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促进金融业开展公平竞争,保护投资者和存款人的利益。从国际情况来看,主要监管内容有金融机构的审批、流动性(清偿能力)监管、资本充足性监管、银行准备金监管、内部控制监管等。而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是否有真实交易背景的监管及处罚显然与其监管职能不相适应,也与国际金融监管惯例不相吻合。

四、确立票据无因性立法的迫切性

票据无因性作为票据法的基础原则,早已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承认。然而遗憾的是,票据无因性原则,尚未在我国的法律理论和票据业务实践中形成共识。我国是否应确立票据的无因性原则,人们意见依然不一。至今仍有部分同志认为,“在我国目前假冒伪劣产品屡见不鲜,商业欺诈、金融欺诈时有发生的社会背景下,强调票据无因性有害无利”,“票据属无因性证券的理论,虽曾在立法草案中出现,但已被立法机关否定,且与生效法律规定相悖,既不应再作不适当宣传,更不能在司法实践中⑾”。笔者认为,统一思想认识,尽早在票据立法明确确立票据无因性已是当务之急。

首先,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客观上要求中国票据立法与国际接轨。从世界范围看,票据法在商事法中的国际性表现得最为突出。票据法中大多数规定属于技术性规范,其目的在于保障票据的流通,其中的一些规范已为各国立法共同采用。而这些共同性的东西正是国际经济活动与发展所遵守的共同准则,而国际经济发展的日益一体化迫切要求有共同的法律准则进行调整。而票据行为无因性正是一项经过各国票据法实践长时间检验的高度技术性规则,为各国普遍遵守,对国际间票据结算与支付产生着积极的作用。我国正在实行改革开放,与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与广泛,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WTO,这种联系会不断加强,因此理顺票据关系与基础关系的关系,确立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实现与国际票据立法的接轨,对于促进我国与他国的经济与贸易交往无疑具有深远的的意义。

其次,我国票据市场的迅猛发展和票据应用范围的日益广泛呼唤确立无因性原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稳定持续增长,我国票据市场得到了迅猛发展,票据应用范围也日益广泛,贸易结算票据化趋势日益加强,票据功能也由单一的结算工具向支付、信用、结算、融资等多功能演变。而票据的无因性是现代票据法的灵魂,是现代票据法的基本立法原则。将票据关系和原因关系不加区分的立法模式已严重阻碍了票据市场的发展,与国内经济形势不相适应。在此背景下,确立票据的无因性,加快票据流通,提高资金流转速度,促进经济发展日益迫切。

再次,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实践迫切呼唤我国票据法中确立无因性原则。票据业务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有利于改善银行资产结构、增加资产收益,增加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票据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国内不少商业银行都开始重视票据业务发展,工商银行、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华夏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银行均加强了对票据业务的组织管理,纷纷成立专门的票据业务部或票据中心。但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发展均是建立在票据的流通性基础之上的。而票据的流通与票据的无因性密切相关。而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立法(尤其是票据行政规章)中没有确立票据无因性,加上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是否坚持贸易真实背景能够的严格监管和对违轨者的严厉处罚, 票据的流通性受到严重阻碍,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发展。因此,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实践迫切呼唤我国票据法中确立无因性原则。

民生银行前景篇8

支付体系由账户、渠道、工具、终端、标的等构成。货币资金储存在账户中,账户是金融财富记录、储存体,由所有人身份、户名、编号、金融资产类别等要素构成,具有排他性,是社会资金的栖息地,是社会资金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本文将个人网络结算账户定义为:非银行支付机构通过网络为个人客户以非面对面方式开立的I类、II类、III类支付账户;商业银行通过网络为个人客户以非现场方式开立的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包括II类户、III类户

1994年4月20日,我国大陆作为全世界第77个成员加入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从此进入了互联网时代。23年来互联网不断向支付领域渗透与演进,尤其是2009年1月以来,工信部先后颁发了3G(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与服务)和4G(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与服务)基础电信牌照,宽带移动互联网覆盖率和渗透率大幅度提高,智能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的性能与功能迅猛提升并大规模普及,大大促进了支付创新迭代,引发个人网络结算账户的创新与演进。

以银行为支付中介的时代,对资金账户的开立和管理权是银行具有垄断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央行对通货需求与供给的管理是通过央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双层账户往来实现的。

互联网向金融领域渗透是首先从支付账户切入,2003年从支付宝诞生开始,第三方支付机构为解决网络购物的买卖双方增信而提供担保支付交易,进而衍生出担保支付账户,这就是支付宝账户的雏形。 “支付宝”当时名称是“支付保”,最初是为远程交易、互不见面、没有建立任何信任的买卖双方提供担保,随后派生出转账、理财、征信等功能,通过与各个商业银行汇路的直连,间接实现了跨行清算职能,成为资金流通的核心枢纽。

随着金融科技领域诸如二维码、Tokenization(标记化技术)、生物识别技术(虹膜、人脸、指纹识别)、移动互联网络与终端技术的广泛应用,非银行支付机构提供的支付账户已然成为80后、90后的首要结算账户,并向60后、70后迅速渗透。传统的银行账户体系受到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账户的强烈冲击和挑战。近年来,随着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限定功能账户放开了面签面核的政策管制,商业银行正穷追猛赶,大力拓展II类户和III类户。两个体系的个人网络结算账户相互竞争合作、学习借鉴、兼容并蓄,促使我国个人账户体系的多元化、便捷性、创新力、客户体验、低成本与高效率均领先全球。

我国个人网络账户有六大演进趋势:

第一,前台化与中心化。个人网络账户逐渐成为网络金融的中心,一端连接资金端的各类传统的银行I类户,另一端连接资产端的各类交易账户和权益账户。个人网络账户从后台走向前台,其账户标示以手机号、email账号、网络昵称等个性化定制为主,具有高识别度和随身性,更加便于记忆,交易频次越来越高,所以其支付功能越来越凸显,所绑定的传统银行I类户距离交易行为越来越远。个人网络结算账户在整个金融交易中越来越中心化。

第二,移动化与云端化。移动通信设备强大的功能和随身性,客户注意力向移动通信设备的屏幕转移趋势日益明显,在互联网多屏时代(PC电脑屏、笔记本电脑屏、Pad屏、手机屏、可穿戴设备屏等),随着扫码技术、摄像头、APP普及,支付交易向移动端迁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移动支付的交易金额和交易笔数呈现几何数级增长。支付交易的账户存储在云端数据库,大量支付交易由分布在云端的服务器集群支撑完成,移动化与云端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第三,介质和形态异形化。个人网络结算账户展现形态和存储介质出现了异形化趋势。传统的账户介质和形态以存折、磁条卡、IC卡为主。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时空从传统的物理载体向网络上的虚拟载体不断迁移,因此记载账户的介质也不断发生深刻变化。随着账户信息的数字化和加密技术越来越成熟可靠,账户的展现形态可以是二维码、人脸、虹膜、指纹、任意特定图形等,账户的存储介质可以是手机终端的SE(Secure Element,安全元件)、手机SIM/UIM卡、各类异形变种卡、人体器官、可穿戴设备(如:手环、手表)等。谋纯恰⑼币、银票、纸币、刷卡到二维码、NFC、声波、刷脸支付等,支付的介质和形态都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改变了收付款人的行为习惯,重构了整个金融创新格局。

第四,提供主体异质化。当前各行各业纷纷跨界进入网络金融领域,比如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苏宁等传统零售企业、顺丰等物流企业、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等通信运营商等,个人网络结算账户的提供主体不仅限于传统金融机构,而是呈现多元化态势。账户开立与管理的发生地不再仅限于金融机构网点,而是大量在手机APP或网页上发生,或嵌入在各种非金融场景中,比如:网络游戏、航旅软件、社交软件等。这些跨界提供个人网络结算账户的市场主体给支付服务需求者带来更多选择和更好体验。

第五,账户与场景开放化。账户与场景之间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应用场景越多,账户的出入口就越多,沉淀在账户中的金融资产流动性就越强,账户本身的价值就越大。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账户管理者、应用场景运营方、受理环境搭建者等各参与主体需要紧密协作,以账户为核心,连接一切。

在当前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遵循开放、共享、互动的互联网精神,很多机构将账户和场景向合作机构开放,互为客户,交叉营销,共享账户入口,通过打通各类应用和产品,基于账户提供各种增值服务。比如:微众银行的个人网络结算账户就是相对开放的体系,在资金端打通了主要银行的支付汇路,在资产端对接了各金融机构的产品,客户可购买合作机构的基金、理财、保险等各种金融产品。

第六,功能与应用集成化。随着我国全社会各行各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网络实名制、手机卡实名制、车票实名制等等不断强化,未来个人网络结算账户可与这些实名制账户归并,将支付、投资、理财、游戏、社交、电商等所有账户功能和应用场景集成在一起,笔者称之为“根账户”。理想状态下,人民银行超级网银全面普及,不同类型的个人网络结算账户实名制要求与功能趋同,未来一个民事行为能力人只需唯一一个个人结算账户,如同社保账户一样,成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服务和公共产品,每个人所有资金进出均需经过这个“根账户”。“根账户”的管理机构必须具备中立性、公益性、权威性、开放性、合规性,所以“根账户”的主密钥由人民银行保管,所有各类个人网络结算账户万流归宗,这意味着真正实现客户共享和大数据共享的时代到来,会对我国金融和经济活动产生革命性影响。

上一篇:智能化节能技术范文 下一篇:工程管理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