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业绩范文

时间:2023-03-17 16:51:36

基金业绩

基金业绩范文第1篇

1.改善基金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由于基金在资本市场中的不断完善,人们开始对于基金这种投资方式越来越关注,这就使大量的现金流涌入,增加了基金的平均规模,而投资者最为关注的基金业绩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基金规模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入理解能更好的为投资者提供信息,而且在这个行业中的规模效应对人和投资人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基金规模对基金回报率的影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我们研究的中心是基金的规模如何影响基金的业绩,流动性和管理机制对基金业绩的影响。

共同基金基金作为一种新的投资工具,其可随时申购与赎回的特点,较好地满足了证券市场上投资者在资金的流动性与收益性之间的动态平衡要求,从而受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追捧。一般认为,开放式基金的投资收益率与基金规模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随着共同基金规模的增大,会带来基金费用成本的降低和基金收益率提高,即存在规模经济效应。

也就是说,在进行证交易时,由于很多共同基金费用是固定成本,因此较大规模的交易往往可以降低交易的成本费用,基金资产规模的增长能够减少基金的净资产费用率。而且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基于前人实证研究的分析结果表明,基金成本关于基金资产的弹性对于绝大多数类型的基金规模都明显地小于1,也验证了基金规模与费用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一般认为,在共同基金的管理中存在规模经济效应。

然而,虽然大规模基金管理成本相对较低、赎回压力小、投资组合多样化,但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基金规模巨大而带来的不利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规模基金存在流动性差、可投资品种不足等缺点,因此又出现了“小规模效应”,“适中规模”等观点。其次,由于基金规模庞大,基金经理人不易进行操作,在大规模的资金压力下,经理人会被迫投资一些次优股票,因此使基金业绩受到侵蚀。

2.基金的规模化效应

尽管基金的规模对于基金业绩的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是基于数据研究的文献较少,一部分学者认为基金规模有助于基金业绩的提高,在共同基金业中存在着明显的规模经济,Dermine和Roller认为在法国的小型共同基金管理中存在着规模经济,

持另一观点的研究者则认为大规模基金由于资金的流动性不足,会导致侵蚀基金业绩的结果。Chen和Kubik通过实证研究证实,由于流动性和价格影响等原因,基金规模会侵蚀基金业绩。

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基金市场发展的较为成熟与完善,对于基金规模对于业绩的影响的实证研究相对比较深入,而国内尚属新兴市场,对于此类研究较少。部分国内的学者也基于本国的数据,选取了一定的业绩指标对基金规模与基金业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门庆兵,祝卫华认为,共同基金的平均成本线在整个资产范围内向下倾斜,存在规模效应。高士亮认为业绩和基金规模之间存在一个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

在资本市场上是否基金的规模越大它的业绩表现就越好,基金规模是否会侵蚀基金业绩呢?笔者进行了以下分析。

当基金规模增大时,会使其持有某只股票的绝对数量随之增大,基金经理买卖股票时就会对股价产生较大冲击,而产生相应的隐性费用,以致不能以理想的价格买卖股票,导致回报要低于那些规模较小、买卖股票更加灵活的基金。因此,规模过大会损害基金未来的长期业绩。这说明受到流动性和价格影响,基金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因为规模过大,会给基金业带来不利影响。

以偏股型基金为例,当其规模过大时,投资的股票只数往往也随之增多,投资更分散,会增加基金公司的投资难度。这种流动性下降、分散性加大的投资策略,使得偏股型基金更象一只被动投资的指数基金。对投资人来说,虽然该基金的主动投资性大大降低,但是其收取的管理费却比被动投资的指数基金高出许多。由此可见,流动性是造成基金业绩受到侵蚀的原因。

3.中国式基金的发展之路

回顾我国基金市场的发展史,对比美国基金市场的高度发展,中国基金市场则相对滞后。1991年10月,在中国证券市场刚刚起步时,“武汉证券投资基金”和“深圳南山风险投资基金”分别由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和深圳南山风险区政府批准成立,成为第一批投资基金。当时基金市场的特点主要有:组织形式单一、规模小、投资范围宽泛,资产质量不高、基金发起人范围广泛、收益水平相差悬殊。

近年来,我国的基金市场不断发展完善,无论在组织形式、投资范围、收益水平等都有显著的提高。通过对2006.01.01-2007.10.16开放式偏股型基金的业绩进行对比,中国境内的大多数大规模的基金都极具优势,而且基金规模和基金业绩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规模在90亿元以上的基金业绩平均增长幅度达到458.51%。

受金融风暴的影响,自2007年10月16日以来,大盘指数持续下行,对基金收益率的影响巨大。在2007.10.16-2008.10.28期间,从不同规模基金的业绩来看,小规模基金表现最为突出,一方面因为小规模基金在对市场形势进行准备判断的基础上及时降低了股票仓位,而部分规模偏大的基金调整的难度比较大,如华夏优势和博时主题在统计区间内均出现了业绩大幅度下滑的现象,另一方面,小规模基金通过快进快出,保持较高的换手率,获取了一定的收益,减少了基金净值下跌的幅度。但同时我们注意到,虽然小基金表现最好,但不同规模基金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这是因为在股市下行阶段,基金面临的赎回压力较大,大规模基金收到的影响显然偏小。

从2008年11月至2009年5月25日为第三阶段,在政策支持及流动性助推下,沪深两市一改单边下跌的颓势,在政策支持及流动性的助推下震荡回升。从不同规模基金业绩来看,规模最大的基金和规模最小的基金表现都不够突出,规模在30-60亿之间的基金业绩表现最好,一方面是因为本轮反弹至今,大盘蓝筹股迟迟未动,大规模基金的优势没有能够充分表现,另一方面,对于市场上涨的趋势,基金经理包括各种机构本来就存在明显的分歧,致使小规模基金的业绩差异性非常大,平均而言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耀眼。

综观从2006.01.01-2009.10.28的整个时期,我们发现:在经济

持续增长,基本面显著改善的大背景下,由于股市上涨的空间和时间会比较大,在这种牛市行情中,规模偏大一点的基金获得的收益可能更高,然而在市场急速下行的熊市阶段,小基金在仓位调整和追逐市场热点和概念股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其收益大于大规模基金的几率更大,在结构性行情中,包括行情的启动阶段,中小基金的优势比较明显。因此基金规模与基金业绩并不成显著的线性关系。

4.寻找有效的出口

综观世界基金市场,美国的基金市场最为高度发达,也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基金市场,根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的统计,截至2005年底,在全球共同基金的资产总额已经达到17.8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就以8.9万亿的资产占据了全球共同基金市场50%的份额。

美国的共同基金份额一直占据着世界的主导地位,2001年以前,美国共同基金的市场份额接近60%,而2001年的911事件直接导致了美国股市的下跌,从而使美国共同基金市场份额也有所萎缩。虽然经历三年的连续下降,美国共同基金市场份额仍然以50%的比例高居第一。

随着共同基金在人们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投资者也越来越关注于投资基金给他们带来的利润。投资者对持续高收益的追逐,使得基金业的资产都集中于那些能够长期保持超额业绩的基金公司,历史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以2005年为例,46%的资产集中于10年收益率排名前25%的基金族中,37%的资产集中于排名25%-50%的基金族中,也就是说,长期排名靠前50%的基金获得了3/4以上的资产。这一市场趋势也促进了基金追求长期业绩的良好竞争环境的逐步形成。

基金规模的增加在引发费用规模经济的同时,也会降低基金流动性。说明基金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在进行基金运作时,要注意规模与流动性的关系。基金规模效应与基金业绩不存在线性关系,基金规模效对业绩的侵蚀作用是可以通过对基金的管理机制避免的。

通过对中国基金市场的数据分析,验证了基金规模与基金业绩不存在线性关系,在不同的市场背景下,不同规模的基金会各有优劣。

有专家提出建议,要正确看待开放式基金规模和业绩的相关问题:对于基金管理公司,在确定新基金首发规模时要结合自身的力量,不能盲目追求规模,而要把追求优异业绩作为经营之道,良好的投资业绩是建立在合理的投资决策过程、精细的研究、持续的创新和优秀的管理团队基础之上的;对于投资者,要纠正把规模大小作为基金优劣的主要评价指标的错误观念,重点关注基金评级机构的基金投资业绩的排名和评级,关注基金长期的业绩表现和稳定性表现,关注基金在市场波动时期的抗风险能力和在股市下跌时的业绩表现。

基金业绩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金业绩 活跃管理 活跃份额 跟踪误差

1 概述

响应国家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要求,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于1998年正式成立,并在10年的投资实践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证券投资类基金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中坚力量。对于投资者而言,是否选择投资基金由其收益率水平的高低决定。收益率是衡量基金优劣的重要指标,是基金公司追求的目标,也是广大投资者密切关注的对象。为了追求较大的收益率,基金公司比较重视活跃管理的理念,对于基金经理的择股能力和择时能力要求很高,而基金经理们则设法通过这两种活跃管理的方式来产生较高的α值,进而提高其经营基金的竞争力。

那么,活跃管理是否对基金业绩产生影响呢?究竟能产生多大影响?国内外的文献众说纷纭,分歧很大。鉴于此,我们采用2005年4季度-2007年1季度等6个季度的股票型基金数据,选取沪深300指数作为基准,利用固定效应面板数据,以跟踪误差和活跃份额等指标对基金的活跃性和基金业绩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揭示基金业绩和活跃管理的关系。

2 文献回顾

对于基金业绩和基金活跃性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文献还比较少,并且得到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

多数早期研究表明基金业绩和基金活跃性关系不大,认为基金经理不具备择时能力或择股能力(Treynor,1965;Treynor and Mazu,1966;Jensen,1968;Fama and French,1989;Carhart M,1997),甚至有学者认为基金业绩和基金活跃性存在负相关关系(Henriksson and Merton,1981)。最近10年来,针对基金的活跃管理的研究逐渐增加,大多数研究对基金的活跃管理开始持肯定态度。Wermers.R.(2000)对共同基金行业的全面分析发现:基金经理具有较强的择股能力时,可以抵消它们的成本,另外高周转率的基金能够打败基准指数。Wermers.R.(2003)在分析共同基金26年投资收益率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集中持股的基金经理的择股能力,发现收益率变动较大的基金往往业绩比较好,进行活跃管理的基金经理具有好的择股能力。Norris L.等(2006)利用每日的数据和一个修正的基于收益率的Sharpe风格分析方法,创造了一个“三指数模型”,并以此模型分析了全球资产配置基金的活跃管理的价值,计算了由活跃管理促成的收益率,结果表明全球资产配置基金的活跃管理为投资者创造了价值。Cremers,M.和Petajisto,A.(2007)提出了用于度量活跃管理的“活跃份额”概念,表示持有的组合与基准的组合的偏离。Cremers,M.和Petajisto,A从活跃份额和跟踪误差两个纬度来衡量活跃管理的类型,检验了活跃管理是否与基金业绩、费用和周转率相关,同时考察了活跃管理随时间的变化。研究表明:活跃管理能预测基金的业绩,活跃份额高的基金的收益率高于基准指数,不管是否考虑费用问题。

3 实证结果及分析

3.1 研究样本和变量定义 本文研究样本选取的标准是2005年以前成立的开放式基金中的71只股票型基金,评价期间为2005年4季度-2007年1季度。所有指标及变量相关定义及计算如表1所示。

3.2 回归分析结果 表2是我们利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对基金业绩进行的回归分析结果。回归结果表明:活跃份额的统计检验在5%的水平下是显著的,这说明它对基金的业绩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当控制了其它变量,活跃份额增加10%,基金的业绩会增加0.46%。在证券市场中,各个股票的增长速度是不同的,因为各个上市公司的业绩和增长潜力不同。那些业绩突出,增长潜力大的股票,往往能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收益,所以会受到投资者的青睐,表现为增长较快,抗跌能力较强。如果基金经理能够挑选出一组业绩突出的公司的股票组合,那么这支基金的业绩就会相对较好。另外,在中国的股市中,市场的波动率较大。因此选择不同的市场时机来构造投资组合,所得到的投资回报率也是不同的。如果一个基金经理能够逢低建仓,逢高卖出,那么这支基金也会得到较高的收益率。所以,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中,活跃管理是能够创造价值的。

不同于活跃份额,跟踪误差的统计检验是不显著的,表明我们没有找到跟踪误差能够预测基金业绩的证据。跟踪误差衡量了基金的收益率与基准指数收益率的偏差。这个偏差的大小并不能决定基金的收益率的高低。同时,它也不能完全决定基金的活跃性。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密切跟踪指数并不能为基金带来较高的收益。

基金的Beta值的统计检验在5%的水平下是显著的(表2),这说明它的值对基金的业绩是有影响的。当控制了其它变量,Beta值增加10%,基金的业绩会增加0.16%。Beta值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了基金的风险,Beta值大于1,表明基金的投资组合的风险大于基础组合,它是一只比较积极的基金。而Beta值小于1,表明基金比较保守,它的风险小于市场组合的风险。Beta值与基金的业绩的关系是正相关的,表明基金的风险越大,收益越高。这正与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理论相吻合。

基金规模的统计检验量,在1%的水平下是显著的。并且它与基金业绩是负相关的。表明小规模基金往往能产生更大的收益率,而大规模基金往往业绩平平。小规模基金的操作可以比较灵活,因此这种灵活性可以带来较高的收益,基金规模与基金业绩为负相关关系。

基金风格的统计检验量,即使在10%的水平上也是不显著的,这与我国基金的投资风格是经常变换有关,与各种基金投资风格定位不准关系密切。

重仓股换手率的统计检验量也是不显著的,这说明它不能用来解释基金的业绩。主要原因是基金过于频繁的换仓会大大加大基金的操作成本,而且所换的仓位不一定比原来的好。因此,较高的重仓股换手率并不一定能给基金带来好的投资业绩。

基金前一期业绩的统计检验量,在10%的水平下是显著的。并且与当期基金的业绩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这说明大部分基金的投资业绩是不稳定的。

从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上来看,2006年2季度、4季度及2007年1季度的截距值较大,而这3个季度,沪深300指数和上证综指增长速率均较快,说明基金业绩受到市场增长速率的影响。

总之,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所得到的结论,与实际情况是相吻合的。说明实证分析的结果符合现实。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活跃份额可以衡量基金投资组合与基准指数投资组合的偏差。采用活跃份额度量基金的活跃性发现,基金的活跃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基金业绩,活跃份额与基金业绩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一结论给基金公司一定的警示:当基金公司挑选基金经理人时,应重点考虑那些擅长活跃管理的基金经理,因为活跃管理能够创造业绩。在我国目前证券市场不太成熟的情况下,绩优股少,而且股票市场短期波动率很大,具有择股和择时能力的活跃基金经理人,能够为基金公司创造业绩,而保守型、密切跟踪指数的基金经理人很难有所作为。

在我们的研究分析中,也得到了基金的Beta值与基金的业绩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这说明风险与收益并存,基金公司想要得到高于基准收益率的投资收益,就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基金经理人在构造投资组合时,可以考虑适当的增加投资组合的风险来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率。

基金规模与基金业绩为负相关关系,基金公司应当从一定程度上控制基金的发行规模。尽管基金规模越大,基金公司得到手续费越多,但是基金一旦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就很难管理,建仓和换仓非常困难,丧失活跃管理的能力,最终将导致收益率下降、市场关注度降低。因此,基金公司在发行基金时,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平和的心态,把基金规模控制在比较合适的范围内。

综上所述,活跃管理能够提高基金业绩,基金公司应当选择具有择时、择股能力的活跃基金经理人,并对基金规模进行适当控制,允许适当增加风险投资组合,进而提高基金的业绩。

参考文献:

[1]Fama and French. Common Risk Factors in the Return on Stocks and Bond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3,33,3-56.

[2]Carhart, M..On Persistence in Mutual Fund Returns[J].Journal of Finance,1997,52(1),57-82.

[3]Wermers, R.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Decomposition into Stock-Picking Talent,Style,Transactions Costs,and Expenses[J].Journal of Finance,2000,55(4),1655-1695.

[4]Wermers,R.Are Mutual Fund Shareholders Compensated for Active Management ‘Bets’?[Z].working paper,2003.

[5]Jorion,P.Portfolio Optimization with Tracking-Error Constraints[J].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2003,59(5),70-82.

[6]Shukla,R.The value of active portfolio management[J].Journal of Economics & Business, 2004,56,331-346

[7]Kacperczyk, M.T.,Sialm,C.and Zheng,L.On Industry Concentration of Actively Managed Equity Mutual Funds[J].Journal of Finance, 2005,60(4),1983-2011.

[8]Cremers,M. and Petajisto,A.How Active Is Your Fund Manager?A New Measure That Predicts Performance[Z].Working paper, 2007.

作者简介:于静(1980-),女,辽宁阜新人,讲师、金融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共同基金、金融市场与证券投资。

基金业绩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问题金融市场

一、导言

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我国A股市值规模实现了空前的跨越式增长,由2005年底的3.24万亿元激增为2007年5月的超过18万亿元,股市市值占GDP的比例也由2005年底的不到18%增加到2007年5月的超过80%。与此同时,我国开放式基金也呈现出爆炸式增长。从微观个体来看,基金资产已成为我国家庭资产仅次于储蓄存款的金融资产;从宏观整体来看,基金规模也由2005年底的4691亿元激增为2006年12月31日的8565亿元,资产净值已占我国股市流通市值(24000亿元)的30.64%。透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证券市场投资主体的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家庭和个人选择通过购买基金的形式,将资金委托给专业的基金管理人进行投资。而包括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公司以及QFII等在内的机构投资者已经取代个人投资者(散户)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主体。客观地讲,以开放式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迅速发展有效改善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但对于机构投资者是否促进市场稳定、倡导理性投资或提高市场效率,学术界则存在较大的争议。从2000年的“基金黑幕”到2005年的“利益输送”,我国基金业界存在较为普遍且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已是业界“公开的秘密”和学界“普遍的共识”。而上述道德风险行为的背后是基金管理人所追求的往往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非基金投资者的财富最大化。如果不考虑道德风险,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相比,前者具有规模经济和信息优势,更接近于有效市场假说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能够较为理性地进行投资。但在2006年,机构投资者的理性定价能力再次遭到质疑,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开放式基金是催生我国股市泡沫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过去的一年,基金管理公司没有充分地揭示基金投资的风险,“购买基金就可以获得高收益”的错觉使得大量的资金通过开放式基金流入股市,导致市值虚高。2006年12月,嘉实基金一天就发行了419亿元,一举创下了全球投资基金发展史上的单日募集金额最高纪录。投资者狂热的背后是希望通过基金管理人的专业理财,实现高于市场的投资收益。的确,在过去的2006年,中国的不少开放式基金跑赢大盘,但如果我们把基金业绩放在一个更长的历史区间中审视时,我们却发现能跑赢市场的基金只是极少数“幸运儿”。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绝大多数具备了“信息优势”和“规模经济”的机构投资者无法跑赢大盘呢?是市场已强有效,还是投资所潜在的问题呢?机构投资者这一投资模式又会给金融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分析。

二、机构投资者的优势:信息优势和规模经济

1.机构投资者的优势之一:信息处理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的市场,市场投资主体的信息生产和信息处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投资的收益和效率。而信息生产和信息处理又具有专业性和规模经济等特点,这使得某些市场主体如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有可能成为其他市场主体的人。Lev(1988)认为相对于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在信息生产(InformationProduction)和信息搜集上的边际成本较低,因此他们能够获得更充分的信息。Wilson(1975)研究认为信息搜集的成本往往相对固定,但基于信息的投资收益却是与交易规模成正比的,因此规模较大的投资者如机构投资者容易从信息生产和信息搜集中获得更高的收益,机构投资者相对于个人投资者更愿意进行信息生产和信息搜集。信息处理能力的差异使得对于同样的信息,不同的投资者会有不同的解读,具备信息处理优势的机构投资者能够从共同的信息中发现新的有价值的内容,进而形成自己的私人信息。而机构投资者的这一专业优势使得人们有理由期待它能为投资者带来更高的投资收益。

2.机构投资者的优势之二:规模经济效应

除了信息处理优势外,机构投资者的规模经济(ScaleEconomy)可以减少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并更有效地分散投资风险。所谓的规模经济一般是指随着生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而收益不断递增的现象,通常也称为规模的“收益递增规律”。在金融市场上,证券交易佣金量的多少往往是随着交易数额的增加而递减的。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规模庞大,通常可以享受佣金折扣的优惠,由此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投资收益。与此同时,机构投资者将家庭或个人的小额资金汇集成规模较大的资金后,可以分散投资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风险。此外,这种规模经济效应还有利于机构投资者更有效地参与公司治理,提高公司业绩。

三、从美国基金投资业绩看机构投资者的委托问题

机构投资者具有信息处理的比较优势,投资经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行为金融学所描述的各种非理,还可以通过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并更有效地分散投资风险。这使我们有理由期待机构投资者可以为投资者带来更高的投资收益。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1.机构投资者的投资业绩:以美国基金业为例

普林斯顿大学的Malkiel(2005)认为,如果股票价格经常无法反映公司的理性价值,且市场又经常会出现对一些重要信息的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那么,那些专业且积极的机构投资者应该能够通过其投资或套利行为获得超额收益。然而,考察世界上基金业最发达、投资者保护最为得力且金融投资理论发展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国,我们却发现了机构投资者的投资业绩并不理想。

(1)共同基金的投资业绩很难超越市场

表1显示:在短期内(1—5年)70%左右的大盘股股票基金的投资收益不如S&P500指数,如果比较期限延长为10年和20年,则86%和90%的大盘股股票基金被S&P500指数所击败。表2比较了均扣除了管理费用的股票基金的平均收益与S&P500指数基金的收益,如果持有期限是10年和20年,消极管理的指数基金都要比积极管理的股票基金的收益高出200个基点(BasisPoints)以上。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基金业较为发达的欧洲金融市场上,在1993-2003年的10年间,84%的积极管理的基金被市场指数(MSCIEuropeIndex)所击败,在130只样本基金中仅有4只基金的投资收益率高出市场指数400个基点。

如果我们把比较的期限延长至30年的话,那么由专业投资经理积极管理的股票基金的投资收益更是难以令人满意。1970年,美国的金融市场上共有355只股票基金,其中的139只基金续存到2003年12月31日。通过将其投资收益与市场的平均收益相比较,我们发现只有20家股票基金很勉强地战胜市场,而超过市场平均收益2%的股票基金则更是“屈指可数”,仅有5只(参见图1)。

(2)共同基金的投资业绩不具有可持续性

尽管每个时期总是有些“明星基金”的投资业绩远远超过市场,但这种投资业绩往往是很难持续的,投资者无法从基金过去的“成就”或“排名”来预测基金未来的投资业绩。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运气”在“明星基金”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如表3所示,在1996~1999年间投资业绩在710只基金中排名前20位的基金,在1999~2003年间的投资业绩却惨败于市场,排名基本上徘徊于倒数150名里(Malkiel,2005)。

(3)何以机构投资者无法战胜市场?

绝大部分的机构投资者在扣除了管理成本之后无法战胜市场,或者更通俗地讲“市场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对于这一现象,Rubinstein(2001)、Ross(2001)、Malkiel(2005)等学者认为这是支持有效市场假说的有力证据。正因为市场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所有公开的信息和未公开的内幕信息),因此具有信息优势的机构投资者和普通的个人投资者一样,都只能获得正常的投资收益。对此,Barberis&Thaler(2002)提出了质疑,在他们看来,由“定价正确”可以推导出“市场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反过来,却不能由“市场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推导出“定价正确”,因此我们并不能因为机构投资者无法战胜市场就认为定价是正确的,市场是有效的。并且市场有效的论断显然也和市场上此起彼伏的“异象”,与众多金融学者的实证结论是相背离的。目前,多数金融学者研究认为,即使像美国这样较为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最多也只是达到半强式有效。

这一现象可以有另外一种解释,即,市场并没有达到强式有效,而是机构投资者没有勤勉地利用其所具有的信息优势为他们的委托人提供专业理财服务。也就是说,投资的道德风险抵消了专业投资机构的信息优势和规模经济,致使他们的绝大多数被市场所击败。或许除了这一原因以外,上述现象还有另外的理由,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投资的盛行,机构投资者的委托问题必然对投资业绩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对投资模式下,机构投资者所存在的委托问题进行系统论述。

2.机构投资者的委托问题

我们知道,机构投资者作为投资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委托资产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投资者(委托人)拥有委托资产的最终所有权,而投资经理(人)则拥有实际的资产管理权。从契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表现为委托资产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不匹配,而这一不匹配容易导致“转移剩余收入”、“创造剩余收入不足”和“降低剩余收入质量”等道德风险行为的产生。

(1)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委托问题

显然,与直接投资相比,机构投资者的投资使投资者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由于责任不对等、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兼容所导致的委托问题。Jensen&Meckling(1976)将这种委托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即委托人)委托另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即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某些决策权托付给人。如果这种关系的双方当事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并不总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为行动目标,他们之间在很多情况下存在着利益冲突的可能。但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并非委托问题的充分条件。即使委托人和人具有不同的目标函数,但只要信息在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分布是对称的,也就是说人不存在私人信息,那么委托人完全可以提供一个完全契约来监控人的行动,实现两者之间的利益一致。我们知道,投资者之所以将自己的资产委托给机构投资者进行投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相信后者具有信息处理优势,拥有自己所没有的私人信息,并且这些私人信息能够为自己赚取更多的投资收益。因此,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之间是信息不对称的,并且这种信息不对称程度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化,金融工具的日益衍生化和金融投资的日益模型化而不断加剧。委托关系和信息不对称使得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后者的道德风险行为成为现实的困境。

(2)投资者和投资经理之间的委托问题

投资者通过机构投资者进行投资,而机构投资者的信息处理和投资决策又是由其所雇佣的投资经理来实现的。因此,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委托问题实际上表现为投资者和投资经理之间的委托问题。我们知道,机构投资者中的投资经理一般不提供资金或只提供很少的资金,他们所提供的主要是具有优势的信息处理能力。从现代企业理论的角度分析,投资经理为投资者提供的主要是人力资本,而投资者提供的是非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主要区别是各自的产权特征不同:非人力资本与其所有权可以分离,而人力资本与其所有权不可分离。这一差异容易导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非人力资本具有抵押功能,而人力资本的不可分离性决定它不具有抵押功能,这意味着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承诺比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承诺更值得信赖;二是人力资本的不可分离性意味着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容易“偷懒”,非人力资本容易被“滥用”。也就是说,在投资模式下,委托人(投资者)面临着人的道德风险(MoralHazard)问题——投资经理不仅可以通过偷懒增加自己的效用,还可以通过滥用非人力资本即投资者所委托的金融资产使自己受益(蔡庆丰和李超,2004)。

(3)难以绝对消除机构投资者的委托问题

在现实中,家庭部门和个人投资者往往不具备足够的信息来监控人的行为,或者这种监控行为的实施成本过高,以至于对委托人而言是非理性,监督不力容易加大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导致一系列委托问题的产生——或者是签约前隐藏信息(逆向选择),或者是在签约后隐藏行动(道德风险)。当然,为了维护投资制度的有效运行,人们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公司治理、共同所有权、市场力量以及金融监管来降低机构投资者的道德风险行为。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一个组织要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就必须使每个当事人的选择尽可能地只影响自己的利益而不会影响到别人的利益,也就是说使当事人的选择外部效应最小化。而现代企业理论研究表明要达到外部效应最小化,就必须在组织的制度安排上体现“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相对应”,或者说是“风险承担者和风险制造者的对应”。显然,无论是激励机制还是共同所有权都很难使投资中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完全相对应。作为风险承担者的投资者与作为风险制造者的投资经理的分离也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委托问题难以绝对消除。金融,证券,股票-[飞诺网]

四、投资模式下机构投资者与投资经理的投资行为

以上我们更多地是从契约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或投资经理)之间的委托问题,更多地是强调投资经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道德风险对投资者利益的损害。但本文所要强调的是,除了上述人的道德风险外,投资本身所存在的委托结构也会扭曲机构投资者和投资经理的投资策略和交易行为。

1.投资的短期业绩评价容易引发短期行为

在投资中,投资经理的投资期限(即管理委托资产的期限)一般都短于典型的个人投资者。与典型的个人投资者关注长期投资收益最大化不同,投资经理所关注的是自己任期内委托资产的投资收益,因为这决定了他们所能得到的薪酬收入以及职业声誉。因此,他们在信息搜集上表现为偏好短期信息,而在投资决策上表现为短期行为(Short-termism)。即使不考虑投资经理的投资期限较短这一因素,对投资经理的业绩评价机制也容易引发投资经理的短视行为。我们知道,投资者对于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共同基金)的评价,进而决定是否继续投资的决策主要是基于其近期业绩的考核。这会诱导机构投资者为了追求短期业绩而侧重短期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而忽视长期信息。并且,这种短期业绩评价机制也容易诱发机构投资者追求短期交易收益,而非长期投资收益。此外,投资的短期业绩评价机制也制约了投资经理的套利行为(Shleifer&Vishny,1997)。Menkhoff(2002)指出,投资经理要执行某一投资策略或套利策略,则他的“忍耐期限”(EnduranceHorizon)必须长于“预期期限”(AnticipationHorizon)(未来市场参与者意识到资产的这一基础信息所需的时间)和“信息吸收期限”(InformationProcessingHorizon)(未来上述基础信息反映到未来资产价格所需的时间),但Menkhoff(2002)在对45位投资经理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投资经理表示他们的忍耐期限较短,无法充分利用自己所搜集的长期信息来实现收益。而影响投资经理忍耐期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投资者短期业绩评价导向。

2.投资的业绩激励机制容易引发冒险行为

在投资业界,相对业绩报酬是经常被直接采用的激励方式。即使是在共同基金业中,多数的基金管理费是按基金规模的一定比例计提,似乎不存在相对业绩报酬的激励机制。但我们知道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资金的流向是与基金过去的相对业绩表现密切相关(Ippolito,1992;Sirri&Tuffano,1998;Gruber,1996;等)。而基金管理费的计提一般是与所管理资产的规模成正比的。因此,基金管理人的收入事实上也类似于一种相对业绩报酬。Palomino(2003)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在相对业绩报酬激励下,投资经理倾向风险更大的投资策略。追求相对业绩使得投资经理之间的业绩竞争成为一种锦标制(Tournaments)。假设投资经理在每年底进行一次排名,排名的相对位次会直接影响投资经理所能吸引的委托资产的规模。Brownetal(199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半年排名中落后的投资经理会在下半年的投资中比那些在半年排名中处于领先位置的投资经理更倾向于增加组合的风险,以期在下半年的投资中“反败为胜”。Chevalier&Ellison(1997)则研究投资经理前三季度的相对业绩表现对其第四季度的投资策略的影响,同样他们也发现在前三季度落后的投资经理比那些在前三季度领先的投资经理更倾向于加大投资组合的风险程度。

3.委托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行为

投资经理一般只要求按监管当局所规定的信息披露要求(三个月或半年等)定期披露其投资组合,对于其整个投资期间的投资行为,投资者往往很难知道。Menkhoff(2002)研究认为,委托人(投资者)和人(投资经理)之间的这一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投资经理下述道德风险行为。

(1)饰窗效应(WindowDressing)

所谓的“饰窗效应”是指投资经理在需要披露投资组合前临时改变投资组合,通常是将原来持有的某些资产转换为当前价格走势较好的投资热点,使组合看上去“好看”些。显然,这种“饰窗效应”只是使投资组合“看上去很美”,并不能真正提高投资者的投资收益。

(2)交易频繁(PortfolioChurning)

投资模式下,机构投资者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实行长期投资策略。相反,他们在市场上频繁地进行交易,表4反映了美国共同基金在过去的60年间,基金资产组合的换手率由1945年的24%上升到2004年的112%。Dow&Gorton(1997)认为投资经理频繁交易的目的在于显示自己具有信息优势。而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频繁交易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以承诺交易量来激发券商销售基金的热情。投资经理的频繁交易并不能增加投资者的收益,相反它会带来更多的交易成本。

(3)合谋行为(CoordinatedBehavior)

投资业界所普遍存在的相对业绩报酬还可能导致机构之间的“合作共谋”,损害投资者利益。Eichberger、Grant、King(1999)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这样的担忧,即在相对业绩报酬模式下,机构投资者之间博弈的结果可能出现一种“合作均衡”,即他们在投资策略上相近,在投资组合上雷同,这可以使得他们的投资业绩与基准组合偏离很少。这一策略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讲,可能是最优策略,但对于投资者本身来讲很可能不是最优策略。

(4)选择性宣传(SelectiveCommunication)

在西方国家,投资者和投资经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还容易引发后者的选择性宣传行为,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Malkiel(1995)研究发现投资公司倾向于关闭旗下业绩差的基金,而保留业绩好的基金,由此现有的基金投资业绩事实上是被系统性地高估了。Jain&Wu(2000)则发现投资公司在营销策略上总是以业绩突出的基金作为宣传的重点,而从上文我们知道,以往的优异业绩并不代表未来的投资收益。上述两种选择性宣传行为容易使得投资者高估机构投资者的投资业绩,这种道德风险行为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普遍存在。

上述西方学者所论述分析的道德风险行为在中国的基金业中并不罕见。李建国(2003)、赵迪(2005)和张礼庆(2005)等人研究发现我国基金业界存在着利益输送、净值操纵、操纵市场、内幕交易和关联交易等道德风险行为。当然,并非所有的基金都存在上述道德风险行为,并且上述行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基金管理人会根据市场条件和监管环境的变化不断做出适应性调整,旧的道德风险行为会被逐渐淘汰,新的道德风险行为在人利益诱导下也会不断产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投资中,无论是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不对称所导致的人的“有意”的道德风险行为,还是在委托结构下,人受制于委托人投资者的“有限理性”而偏离理性的“被迫”的道德风险行为,都会对市场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效率产生负面影响。而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下,上述两种道德风险行为往往是难以分辨清楚的,它们作为投资制度的“成本”确实而具体地存在于市场上。

五、机构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投资模式的盛行对于金融市场的影响是深刻且复杂的,它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随着市场投资主体的机构化,市场效率必然会相应提高。事实上,机构投资者在给市场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给市场运行带来消极的影响。

1.投资对金融市场的积极影响

与个人投资者相比,机构投资者在信息生产和信息处理上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如果不考虑投资的委托结构和道德风险行为,机构投资者的行为会更接近于有效市场假说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能够更为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信息效率和定价效率。从市场的信息效率角度分析,机构投资者管理巨额的委托资产,如果根据历史信息进行交易,往往有进出障碍。仅就这点而言,机构投资者在市场博弈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机构投资者有足够的激励去搜集除历史信息以外的其他市场信息,这有利于提高整个市场的信息含量。此外,我们知道,信息的搜集和处理是需要成本的,这使得家庭或个人投资者即使有能力去开发那些已存在但未公布的基础信息,也会由于成本因素而无利可图。但机构投资者可以利用其规模经济的优势去开发那些已存在、但未公布的基础信息并使之提前反映到资产价格上,这同样也有利于提高市场的信息效率和定价效率。同时,机构投资者的信息搜集处理行为也可以减少信息在个人投资者之间因为不能免费共享而重复搜集处理的“浪费”,并且机构投资者可以凭借其巨额资金充分利用所搜集的信息,提高市场的运行效率。因此,如果不考虑投资所内生的委托问题,个人投资者通过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间接地参与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个人投资者的非理对市场信息有效性的影响,有助于提高整个金融系统的资源配置效率。

2.投资对金融市场的消极影响

投资对于市场运行机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首先,投资者和投资经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相容使得投资双方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冲突,投资经理并不总是以委托人的财富最大化作为其投资决策的目标,相反,他们更看重的是自身的效用最大化,由此可能引发各种道德风险行为,对市场的信息效率和定价效率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其次,为了约束投资经理的道德风险行为,投资者需要对投资经理进行评价、激励和约束,而这些投资的治理机制同样也会扭曲机构投资者的行为,进而对市场效率产生影响。正如上文分析的,在投资模式下,投资经理的任期总是短于典型的个人投资者,这使得投资经理更侧重短期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导致整个市场缺乏长期信息,影响整个市场的定价效率;此外,投资模式下,投资者对投资经理的评价是基于其短期的投资业绩,这更加剧了投资经理追求短期投资业绩,而忽视整个投资组合的长期收益最大化。投资经理的这种短视投资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对金融市场的定价效率和信息效率产生影响。此外,相对业绩薪酬机制是投资中经常采用的激励模式,这容易引发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和冒险倾向。第三,投资者往往要求机构投资者如开放式基金在为其进行投资的同时要满足其流动性要求,这使得投资者经理更偏好那些流动性高的大公司股票,这会直接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流动性要求在很多情况下也制约着投资经理的套利策略,无法及时纠正市场的定价偏差。此外,随着投资的盛行,机构投资者成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他们在加强公司治理机制的同时,也存在着迫使公司在项目投资上的短期化倾向。

六、结束语

基金业绩范文第4篇

虽然上证综指的整体走势黯淡无光,但结构性行情导致各个板块间的表现迥然不同,基金业绩差异悬殊。在2013年上半年,上投摩根新兴动力股票的收益率高达41. 55%,而鹏华资源B的收益率为- 63. 62%,两者相差超过100个百分点。

上投摩根新兴动力股票的基金经理杜猛说:“二季度市场大幅下跌,导火索是资金收紧导致的阶段性流动性紧张。深层次原因在于中国当前面临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从中长期看已经无法再继续刺激和强化,相反只能逐步弱化。而这类型行业的公司在A股市场占比非常高,投资者对其增长前景很难再有乐观情绪,市值占比下降是一个中长期趋势。”

他认为,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方向的新兴产业和消费行业在GDP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反映到证券市场上也会是相同的趋势。关于成长和价值的争论并不会对投资形成太大的指导意义,关键在于认清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把握产业升级和变迁的趋势,并从中寻找到能够创造社会价值的优秀企业。

嘉实财富、诺亚财富等机构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也表示,由于宏观经济正在进行艰难的结构性调整,加上沪深IPO即将重启,新三板也面临扩容,因此,A股市场可能呈现先抑后扬,反复震荡的行情。对于投资者来说,选择优秀的基金,把握结构性行情中的机会,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股票基金鱼龙混杂

股票基金的股票仓位比例通常较高,大多在80%以上,其持有人承受着较高的股市波动风险。但是,高风险并不一定意味着高收益,因投资理念、选股能力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基金公司所管理的股票基金给投资者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2013年以来,东吴行业轮动、长信金利趋势、长城品牌优选给持有人造成较大损失,沦为垃圾基金;而上投摩根新兴动力、华宝兴业新兴产业、景顺长城内需增长等基金,则凭借出色的选股能力,为投资者获取了可观收益。

按照基金契约,东吴行业轮动基金的投资目标为投资具有成长优势、估值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上市公司股票,追求超额收益。该基金成立于2008年4月23日,初始募集规模31. 71亿元。

自成立以来,东吴行业轮动基金持续下跌。截至7月18日,该基金累计跌幅已超过36%。其中,2013年上半年的跌幅超过15%,业绩表现大幅跑输业绩比较基准近6个百分点。

东吴行业轮动的表现之所以亏损惨重,主要是因为基金经理任壮没能认识到在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去产能化对煤炭行业的巨大冲击,重仓持有阳泉煤业、永泰能源等煤炭股,从而招致较大损失。

与东吴行业轮动同病相怜的还有长信金利趋势、长城品牌优选等。其中,长信金利趋势重仓持有锡业股份、云南锗业、中金岭南等有色金属股票,长城品牌优选集中持有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等金融股,因此,它们的表现较差,2013年上半年的收益率分别为- 17. 73%、- 11. 80%。

尽管A股市场整体不利,但上投摩根新兴动力、华宝兴业新兴产业、景顺长城内需增长等基金却抓住了市场中的结构性机会,实现逆市增长。2013年上半年,它们的收益率分别高达41. 54%、33. 24%、32. 42%。

综观上述3只绩优基金的投资组合,数字新媒体(TMT)、医药、环保等板块的上市公司是其配置重点。其中,景顺长城内需增长成立于2004年6月25日,运作时间已有9年多,是一只具有辉煌历史的老基金。2013年第二季度,该基金重点配置了TMT行业,重仓个股包括欧菲光、百视通、博瑞传播、乐视网等。

基金经理王鹏辉和杨鹏在第二季度报告中表示,TMT行业在上网带宽和终端硬件水平快速提升的推动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在通信设备、终端和元器件制造、内容和应用等环节的竞争力都在不断提升,这一发展趋势为基金提供了众多投资标的。

混合基金参差不齐

混合基金的股票仓位比例没有股票基金高,大多在80%以下,因此,其风险与预期收益都略低于股票基金。不过,在2013年上半年,混合基金的业绩差异也很大,其中,汇丰晋信2026周期、上投摩根双核平衡、华宝兴业收益增长的收益率分别达26. 29%、23. 92%、21. 09%,而交银主题优选、广发内需增长、国联安安心成长的收益率分别为- 18. 68%、- 14. 28%、- 11. 69%。

自2012年以来,华宝兴业收益增长一直是蓝色光标、碧水源等大牛股的坚定持有者,并获得了丰厚收益。在服务、环保等领域,精挑细选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公司是该基金一直在坚持的策略。

华宝兴业收益增长的基金经理邵喆阳不仅具有扎实的财务会计专业功底,而且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有深刻洞察。他表示,中央政府对于经济下滑的容忍度正在提高,对于转型更迫切。与过去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相关的行业和公司会受到影响,但符合转型方向的行业和公司将面临良好的发展前景,诸如消费、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等行业仍会持续成长。

汇丰晋信2026周期的基金经理刘辉也表示,2013年第二季度,代表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行业,如煤炭、有色、钢铁等出现了较大的跌幅,而代表着未来经济转型方向的医药、电子、传媒等行业则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未来,他仍将会把行业配置的重点放在能够受益于未来经济转型发展的行业上。

与华宝兴业收益增长、汇丰晋信2026周期相反,交银主题优选把大量资金配置在水泥、煤炭、工程机械等产能严重过剩的传统产业,前十大重仓个股包括海螺水泥、兰花科创、冀中能源、、三一重工等,给该基金的持有人造成惨重损失。该基金的基金经理李永兴于2012年3月20日起开始掌管该基金,此前没有独立管理基金的经历。

广发内需增长的基金经理陈仕德的投资经验虽然远比李永兴丰富,但他在2013年上半年却出现重大失误。广发内需增长重仓持有的招商地产、保利地产、金地集团、荣盛发展等房地产股,成为一个巨大负担。不过,其第二季度报告显示,陈仕德正在纠正自己的错误,在加大对消费电子、传媒、医药和环保行业的配置。

基金任重道远

与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以及沪深300指数疲弱无力形成巨大反差,美国经济的复苏给美股构成强劲支持。2013年上半年,道琼斯指数涨幅高达13. 77%。

不过,QDII基金的整体表现远不及A股基金,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作为成熟股市,美股的结构性机会远少于A股;二是国内基金公司在海外市场的主动投研能力还需提高;三是近几年成立的QDII基金大多规模较小,缺乏规模优势。作为国内居民进行资产配置的工具,QDII基金任重道远。

尽管如此,工银全球精选依然取得了9. 61%的收益率。作为一只投资全球股市的成长型基金,工银全球精选的这种表现殊为不易。该基金超配信息技术、医疗等板块,但远离能源和原材料板块,因为这些公司的高资本开支会令其自由现金流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3年上半年,博时标普500、国泰纳斯达克100的收益率分别为11. 28%、6. 82%。鉴于美国股市长期具有波动上行的特征,被动跟踪标的指数的指数基金具有较大优势。在这方面,正好与A股市场相反。

与资源或商品相关的QDII基金,以及投资新兴市场的QDII基金,它们的表现大多不尽人意。上投全球天然资源、博时抗通胀增强回报、建信新兴市场股票在上半年的收益率分别为- 29. 90%、- 20. 55%、- 14. 01%。

基金业绩范文第5篇

一个好的基金经理?

表面上看,与投资团队绩效最相关的因素是优秀的人才:有优秀的基金经理自然万事大吉。但长期来看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照这个逻辑来推理,美国比中国富强,是不是可以解释为美国人比中国人更聪明?每个国家都有聪明人,都有各式各样有才华、有天赋的人。因此,一个团队的绩效好坏不能完全用人才素质的高低来解释。这也许是一种必要的解释,但至少不充分。

有的基金公司群星璀璨、总体业绩常常居前,难道他们就那么走运,请到的人即使是刚出校门也个个身怀投资绝技?当然,提高投资绩效的短期有效方法肯定是高俸厚禄请高手。作为基金经理,我乐见这种方法的流行。但是,预算肯定是一个大问题,谁会有无限的预算呢?有无限预算的生意不能算一门生意。请人这件事,同业都出得起价钱,但是一定会在某个均衡的价位稳定一段时间,估计到最后,几乎每个公司都会不惜工本拥有一两个高手。

一个好的团队?

更关键的是,挖来的人才如果不融于投资团队那也是非常糟糕的,不仅伤害到团队成员的信心,团队内部也会变得一团糟。内部不成气候,又会使得空降的高手得不到有力支持。但大量的产品仍需要发挥团队的整体实力来管理。美国共同基金界的现状正是如此。产品增长的速度会远远快过高手成长的速度。高手的定义决定了自身的数量局限性,投资团队的管理人必须解决公司需求同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不得不去寻找发掘人才潜力的秘诀。

一个好的公司文化?

从基金公司内部来看,管理文化的输入才是影响最大、受益最多的。理念上的潜移默化威力惊人!

上投中国优势基金由笔者负责运作,重仓股中间颇有几只大牛股,其中有一只陕西的高科技材料股,半年多一点时间涨了百分之一百五十以上。这完全归功于研究员的推荐,我至今还未去过这家公司!事实上,中国优势的重仓股,有三分之二通过研究员挑选。任何一个基金经理都不是所有行业的专家,离开了专家的帮助,哪怕是一般水平的业绩也是不可想象的。你能想象你去代替姚明打篮球吗?由于分工导致的能力上的差异实际并不比人与人之间的身高差异更小。选股的事情就得由专业人管专业事。实际上,研究部做的样本组合,扣除交易成本之后比我的中国优势基金表现还要好。而且,更进一步地,我们也信赖外部券商的优秀研究员,特别是品质可靠的研究员。中国有多少人才?能借用他们一点力量,相当于站在巨人肩膀上。

招募优秀人才诚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信赖优秀人才,甚至是信赖普通人才的专业价值。

知易行难,因为人无完人,专业人才在向公司贡献专业价值的同时,往往也附带不少消极影响。传统公司文化无法正确地对待这种附带损害,难免频频感叹人才难求。在现实生活中,水平高又忠心、人缘好又勤快的人才极难找到,即使碰巧找到了一个,也往往是我们的上级―――这种人不升,该谁升?要想找到替团队干活的人才,就必须突破传统的公司文化,增强文化中的包容性。

基金业绩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聘基金经理;风险调整模型;基金业绩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135-02

1 引言

2009年4月份共发生了13起基金经理增聘和1起基金经理离职的公告,基金经理的变动率为2.9%,而离职率仅为0.2%。历史数据显示,2008年1到11月份基金经理月平均变动率为3.33%,2007年同期基金经理月平均变动率为3.88%。为了抑制我国基金经理的频繁波动现象,2009年4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基金经理注册登记规则》,新建立的基金经理注册管理制度,并不单是指对基金经理的任职资格进行一次性登记注册,而是要求按照相关规定,基金经理在业内的每次岗位变动都须重新进行申请注册。一般而言,基金经理更换的原因可归结为:内部岗位调整、晋升、辞退、免职等等。然而,基金公司公布的更换公告往往不够详细,对基金经理更换是出于业绩不佳还是内部调整很少能给出详细具体的说明,因此对基金经理变更的研究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选用历史数据,针对基金公司新聘基金经理对基金的影响这一问题做出一定的研究。

2 文献综述

Khorana(1996)认为基金经理变更与基金业绩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Khorana(2001)发现:业绩不好的基金,在更换了基金经理后,业绩会有明显的改善;而业绩较好的基金,在经理被替换后,业绩却显著恶化。但经理更换前后,投资者都没有获得超过市场基准组合的超常回报。

许晓磊(2002)运用事项研究法计算平均超常收益率(AAR)和累计超常收益率(CAR)的方法发现:事件信息公布后,基金的价格超常收益有所下降,但并不显著。

于芳(2004)以2004年发生的20件基金经理变更事件作为样本,研究事件发生前后基金收益水平的变化情况,发现:在基金经理变更之后,样本基金的超额收益有所提高,业绩有明显改善。

赵清光(2005)利用事件研究法发现基金业绩与基金经理更换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熊胜军(2006)认为基金经理调整是我国基金业内的一个普遍现象,基金经理调整未显著提高基金择股能力和择时能力,从而基金经理调整对基金绩效并没有显著改善。

3 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新聘基金经理不会对基金的业绩产生影响。

数据表明,有34.5%的新经理在发生基金经理更换事件之前,在同一家基金公司的其他基金担任基金经理工作,即在公司内部的不同基金上轮岗转任;有22.4%的新经理在发生基金经理更换事件之前,在其他基金公司担任基金经理工作,即由一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岗位转任到其他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岗位,除了转任以外,升任基金经理的情况大致如下:有17.6%的新经理在发生基金经理更换事件之前,在同一家基金公司担任基金经理助理工作;有22.2%的新经理在发生基金经理更换事件之前,剩下的新经理占3.3%,他们在发生基金经理更换事件之前,担任其他工作。因此可以说,基金公司对基金经理的挑选是一个有序过程,并且新聘请的基金经理在此之前有从事相关工作的经历。因此,聘请新基金经理短期内不会对基金业绩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

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主要选取从2007年第三季度起开始有关键数据的所有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共26只基金为研究对象,截止到2008年末,共发生16次新聘基金经理的现象,本文所用数据均来自Wind资讯数据库。

4.2 超额收益率的估算模型

本文借鉴Fama and French(1993)、Alves(2004)以及Chhaochharia and Grinstein(2007)等人研究建议的四因素风险调整模型,结合本文所研究的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的特征,选取了其中三个因素进行模型的估计。运用此模型能够有效剔除那些特定因素引起的超额收益的变动,因此对超额收益率的估计更为合理和准确。利用日组合收益率来构建的三因素风险调整模型为:

Ri,t-Rf,t=α+β(Rm,t-Rf,t)+γLMSt+θHMLt+εt

其中,Ri,t是基金i在t期的收益率,基金i包括观察基金和气对照样本;Rf,t是无风险收益率,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半年存款利率折算而得;α为超额收益率;Rm,t为t期的市场收益率,这里以上证指数和深证指数的加权收益率表示(上证80%的权重,深证20%的权重)。Rm,t-Rf,t是t期的市场超额收益率,用来模拟市场效应;LMSt考察大规模基金和小规模基金在t期的收益率差异,用以模拟规模效应;HMLt考察高累积收益和低累积收益基金在t期的收益率差异,用以模拟动量效应。

本文LMSt和HMLt的计算借鉴Liew and Vassalou(2000)方法,将所有的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的按资产规模(Size)的大小剔除两个极端值,剩余24只基金,按照规模大小将基金分成两组,然后将每组按照股票占比(Percentage)的大小再分成两组,这样,总共将提出后的基金分成4组,每组6只基金,

接着根据每季季初和季末的数据分别求出大资产规模的两个组合与小资产的两个组合的月平均收益率,将两者想减,得到LMS。即:

LMSt=(LNt+LLt)/2-(SHt+SLt)/2

然后,根据上一季度收益率数据分别求出高累积收益率和低累计收益率的算术平均收益率,然后两者想减,得到,HML。即

HMLt=(LHt+SHt)/2-(LLt+SLt)/2

4.3 配对样本

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借用研究股价行为的经风险调整的三因素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样本配对法,比较观察组和对照样本组是否存在超额收益率的显著性差异。配对样本的选取原则是:对照样本的规模和观察样本的规模相近,规模相近的基础上选取前期累计收益率相近的基金。

4.4 时间窗口

本文以基金新聘请基金经理公告日起100个交易日,作为研究的时间窗口。

5 实证分析

运用Eviews5.0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α值做出了估计值。表1为估计得出的α值。

由表2可以看出观察组的α值是0.000051,即存在新聘经理的基金在研究时间窗口内的平均日超额收益率是0.0051%,以每年200个交易日计算,转换成年超额收益率为1.02%,而对照组的α值是0.000124,即不存在新聘基金经理的基金的平均日超额收益是0.0124%,转换成年超额收益为2.48%,但在统计上不显著。两组基金的日超额收益以率之差为0.0073%,转换成年度数字为1.46%,但二者的差异在统计上不显著。

接着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超额日收益率做了均值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输出结果给出的t=0.80098,相应概率是0.4294,大于0.05,说明两均值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6 结语

本文运用三因素风险调整模型,结合事件分析方法,以开放式股票型基金为例,分析了新聘基金经理对基金业绩的影响。

经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研究结论:新聘请基金经理的基金业绩要低于未更换基金经理的基金,但其差异很小并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也就是说,新聘基金经理不会对基金业绩产生显著性的影响,验证了本文的假设。

虽然中国证券市场上进行基金经理调整的原因主要是基金业绩的压力,而且调整基金经理又是基金公司调整的最方便、廉价和主要方式,但是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很多基金公司新聘基金经理是一种被动的选择,如:前任经理跳槽等。随着基金间竞争的越来越激烈,基金经理调整现象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会越来越普遍,对基金投资者而言,新聘基金经理行为不应被看作是基金管理上的一次重大调整,更不应该看作一次重大“利好”,新聘基金经理对基金绩效的影响通常是十分有限的。

参考文献

[1]Khorana A1 Top management turnover: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mutual f und man ager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 no mics,1996,40:403-4271.

[2]Khorana A1 Performance changes following top management turnover:Evidence from open ended mutual funds[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2001,36:371-394.

[3]陈汉文,陈向民.证券价格的事件性反应[J].经济研究,2002,(1):40-471.

基金业绩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基金评级 预测能力 可靠性

一、引言

随着1997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以及1998年首只封闭式基金的诞生,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行业从此走上了规范发展的道路。至今15年的发展历程中,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长达百余年时间走过的路程。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全行业共有72家基金管理公司开展业务,管理资产规模合计达到36225亿元。

在我国基金行业快速成长的过程中,相关的评级机构也不断应运而生。但早期所用的评级方法往往只是套用国外已有经验,在科学性和适用性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未能在中国基金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了规范各种基金评级结果的产生与公开使用,中国证监会在2009年11月颁布了第64号令——《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对基金评价业务提出了多项原则要求与禁止事项,已从2010年1月1日起执行。目前,总共有7家机构获得了基金评级资格,如此一来原本混乱的国内基金评级行业开始变得规范有序。

二、研究对象

基金评级,是指由基金评级机构收集有关信息,通过特定的定性与定量方法,对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收益和风险进行综合性分析,预期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大小以及相应的回报,以此按照既定标准进行排序,得出的结果通常由15颗星级来表示,星级越高代表排序越是靠前。

由于证券投资基金已然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力量,对它们的评价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一环。作为基金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基金评级以简单直观的结果,为相关各方提供参考。对投资者而言,可以迅速了解基金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以及各只基金的历史业绩表现,节约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投资决策;对基金公司而言,可以考量管理团队的努力程度和投资水平,进一步优化目标设置提高管理能力;对监管者而言,还能利用它进行信息的有效传播,发挥外部监督功能等等。

只有经过评级的基金才能有效地参与资本市场,这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市场上的一种惯例。基金的评级机构,正是通过其自身的公信力,以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科学实用的评价,来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普及他们的理财知识,同时又促进市场的自律功能,推动基金管理人注重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与长期增值潜力,保证基金管理公司之间的良性竞争。同时,市场中的投资者对于基金评级也保持着较高的认可度。在“如何选择基金”这个问题上,基金评级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特别是对于非专业的投资者而言。

基金评级体系,本质上就是对基金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综合运用。这种基于历史数据的比较排序,并不能保证基金未来的业绩表现情况。然而在现实中,本该“仅供参考”的评级结果,往往成为各大基金公司自我营销的强力手段。针对评级结果是否可靠或在多大程度上可靠的问题,目前还缺乏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而这恰恰是基金评级行业是否能在国内市场中发挥应有作用的核心问题。因此,本文以基金评级结果与基金未来业绩之间的关系为着眼点,对现行评级体系是否可靠、评级结果是否具备预测能力这一问题做一个初步的探索。

三、分析过程

鉴于新规的实施期限,本文收集了2010年开始三个年度的全部评级结果,具体内容涉及基金代码与简称、评级覆盖的时间跨度、以1~5星级表示的评级结果、评级机构名称与公布日期等。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规定基金评级的更新间隔不得少于三个月,实际上评级机构都是每个季度更新一次评级结果。然而这些机构并没有统一的更新日期,导致现有公开的历史评级数据存在日期差异上的多个版本。为了便于分析比较,本文在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基本都选取了各个机构每个季度末的评级结果。最终整理后,总共包含了7家评级机构对于5种类型基金的2大评级区间的29146条评级结果。

另一方面,本文从国泰安数据库中查询相应基金的月度业绩回报数据,统一计算每只基金在特定季度后“未来”期间内的收益回报情况。对于“未来”期间的定义,针对货币型基金考虑到它的流动性要求较高,设定为三个月、半年两种考察期间,其余类型的基金则设定为半年和一年。

在分析过程中,首先将评级结果分为高星级(5、4星级)和低星级(3、2、1星级)两大组别。接着计算各只基金每次评级结果公布后的两种“未来”期间内累积回报。对于货币型基金而言,是三个月和六个月的每一万元投资累计收益;对其他类型基金而言,则是半年和一年的累计收益率(非年化),所有计算过程全部假定分红再投资。

以上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将基金按照主要投资对象及运作形式分为股票型、债券型、混合型、货币型和封闭式五大类。针对每一类型,完整比较2010年至2013年初各个季度各家评级机构的高星级与低星级基金是否会产生统计学上的显著回报差异。统计方法采用方差分析的原理,先对样本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满足条件的继续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不满足的使用均值相等性的键壮性检验(Brown-Forsythe)代替。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判断高评级与低评级两组基金之间的“未来”收益均值是否相等。

逻辑上如果分析结论拒绝了均值相等的假设,即存在差异(高评级的基金“未来”业绩优于低评级的),则表明评级结果具有预测功能,反之则没有实际效果。然后,按照存在显著差异的次数占全部评级次数的百分比,统计出2010年开始三年内各家机构对于各种类型基金的“评级有效率”。

四、研究结论

按照本文定义的“评级有效率”,以50%为分界线,只有济安金信针对货币型基金的评级具有预测能力,在万元季度收益和半年收益两个测试指标下分别达到91%、80%的有效水平。其他评级总体上显得并不可靠,但相对而言:三年期评级比五年期的效果更好;针对股票型基金的评级有效率优于债券型,混合型基金居于两者之间。

由此可见,虽然现实中投资者对基金评级十分重视,但还是应该回归理性,充分认识到基于历史业绩表现的评级结果并不能保证未来的收益情况。另一方面,我国基金评级体系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借用国外的发展经验也许是可行的,但并非足够,我们仍然需要结合国内行业的自身特点,去不断思考与完善。

基金业绩范文第8篇

从20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披露的数据看,主要呈现如下特点。其一,基金亏损额度不断扩大。今年―季度,基金亏损359.91亿元,二季度61家基金公司亏损894.32亿元。而三季度仅仅20家基金公司就亏损了近千亿元。显然,三季度基金亏损将超过上半年的总和。其二,为了规避市场风险,三季度这20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纷纷减仓应对,平均减仓近3%。但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以及QDII仍然是亏损大户。其中,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合计亏损855.60亿元,QDII基金亏损111.90亿元。其三,债券型基金的亏损引起市场的关注。投资者或许不会忘记,2008年金融危机肆虐时,股票型、混合型基金亏得一塌糊涂,当年只有债券型基金才是资金安全的“避风港”。债券型基金整体上不仅没有出现亏损,反而还出现盈利,成为硕果仅存的基金。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这20家基金公司规模缩水严重。其管理的规模从一季度的9207.94亿元、二季度的9045.5亿元已经下滑至三季度末的8087.74亿元。仅仅半年时间,其规模即缩水超过12%,确实不容忽视。总体来说,基金在三季度,呈现出业绩与规模双双下降的格局。

自2007年底基金管理的规模达到峰值之后,基金业没有再现“辉煌”。虽然截至去年底基金公司家数增加了,基金数量也在增长,但基金管理的份额与规模却出现萎缩,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今年上半年,基金遭遇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客户流失潮。半年报显示,公募基金存量持有人总户数比去年同期减少804.87万户,大大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减少的346.72万户。如果扣除一年来新发基金因素的影响,则实际减少1140.99万户,占去年同期持有人总户数9965.62万户的11.45%。而20家基金公司规模管理的缩水,除了股市下跌这一客观因素之外,同样不能排除客户流失的因素。

显然,今年前三个季度基金的表现无法让持有人满意,这也是导致持有人用“脚”投票纷纷弃基而逃的根本缘由。基金没有制造财富效应,今年股市产生的持续下挫无疑是“罪魁祸首”,但是,基金业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同样值得关注。

近几年来,基金业的人才流动较为频繁,人才大战亦愈演愈烈,市场上不时可看到基金经理跳槽或更换的新闻。有统计数据表明,截至10月23日,可比的568只开放式基金中,今年以来就有115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出现变动,占比20.25%。基金经理的变动,意味着其投资风格、风险偏好等将发生改变,明显不利于其业绩的稳定以及保护其持有人的权益。造成基金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基金业的激励机制不到位。

另一方面,基金业重规模轻业绩与回报的现象较为普遍。基金产品不断创新不断更新换代,但在回报投资者上却做得远远不够。当基金的回报跑不赢一年期银行利率,跑不赢CPI时,基金持有人资金卡上收获的只有“阴线”。如此背景下,持有人赎回基金,基金出现客户流失潮也就没什么意外的了。

此外,年年被市场老调重谈的基金管理费提取模式严重束缚着基金业的发展。基金公司追求规模至上,与现行的管理费提取模式密切相关。也正因为如此,造成了基金公司以及基金经理在投资与管理上的惰性,也造成了基金公司漠视持有人利益现象的发生。

基金业绩范文第9篇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事实创造奇迹。截至9月14日,在今年基金业绩前5名中,以往被视为“鱼腩”基金公司的东吴基金和天治基金,抢占了其中4个席位,令人刮目相看。这两家基金公司业绩飙升的背后,有什么秘密?它们的业绩能持久吗?

猜想:“赌一把”赢了?

东吴基金和天治基金有两个共同特点:规模小,业绩差,都曾经被视为鱼腩基金公司。这两家公司今年同时崛起,出人意料。

东吴基金旗下“三剑客”今年成绩耀眼,截至9月14日,东吴行业轮动、东吴进取策略、东吴双动力今年以来的收益率分别为21.15%、20.35%和19.03%,一举拿下基金收益排行的第2、第3、第4名。天治基金公司也不甘示弱,天治创新先锋排名第五,收益率达到18.34%。

基金今年收益排名前5名中,东吴基金和天治基金就占了4席。惟独第一名“旁落”华商盛世成长(收益率为23.87%)。

对于两家基金公司业绩的飙升,业界部分人怀疑是“赌一把赌赢了”。

这两家基金都有让人伤心的往事,过往的业绩非常差。东吴基金虽然今年业绩很好, 但它也是去年表现最差的基金公司。东吴基金总结自己旗下基金整体业绩突出的原因时,归功于去年下半年以来傍住了政策“大款”。“去年四季度,根据经济结构转型方向,成立了消费、新能源、新技术三个小组,对相关公司进行自下而上的调研。”“今年上半年,我们根据政策导向逐步减仓,重点减持了银行地产、钢铁水泥等周期性传统行业,使得东吴旗下基金上半年表现抗跌。”而在6月底、7月初市场出现非理性下跌时,东吴基金再次看到了机会,加仓估值已大幅下跌的新兴产业,结果7月、8月东吴旗下基金再度领涨。

天治基金公司则充分把握了中小板的机会。在本刊一个月前评出的“基金十大反弹先锋”中,天治创新先锋排名第一。基金经理龚炜还指出,对一些蓝筹股进行的波段操作也比较成功,像2300点左右最低点的时候,天治创新先锋就成功抄底。正因为把握了市场机会,天治基金公司旗下7只基金产品中的5只,今年以来业绩在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

两家基金公司业绩飙升,但对它们的质疑随之而来。它们如何让人相信,是实力提升了,而不是赌赢了呢?天治基金公司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员工反问记者:今年第一名华商基金去年不也因为业绩好而饱受质疑吗?华商基金也是小公司,不过今年它已经从“黑马”变成“白马”,质疑也就没有了。我们相信持久的业绩能让基民相信。

猜想:换帅如换刀?

在《天下无贼》里,葛优扮演的黎叔说了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基金投资圈更是如此,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立竿见影提升基金业绩,业内的通常手段是“外科手术式”的策略,挖知名基金经理加盟操盘,以求快速提升业绩。

天治基金旗下基金业绩提升这么快,业界普遍认为,这与天治基金公司挖来投资总监常永涛的“履新”有一定关系。作为基金公司灵魂人物的投资总监,对基金公司业绩的影响不容小觑。

2009年8月,天治基金新任总经理赵玉彪上任履职后,先后聘请了原国泰基金的吴战峰担任研究部总监,原申万巴黎投资总监常永涛担任投资部总监,并将投研团队扩充至20多人。

公告显示,2009年8月,常永涛辞去申万巴黎投资总监的职务,跳槽至天治基金。他到来之后,天治基金的业绩明显改善。

猜想:找到了“制胜秘诀”?

除了上述两种说法,还是一种说法是这两家基金公司分别找到了“制胜秘诀”。

天治基金投资总监常永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改机制”是天治基金赢得胜利的关键。据说,针对去年的行业和市场现状,常永涛在和投研团队多次沟通后,提出两个具体的改革目标:“比私募更灵活的公募”、“投资研究的无缝对接”,而目前业绩不错“正是改革的结果”。

那么,所谓“比私募更灵活的公募”,指的是什么呢?据说,是要借鉴私募更为严谨的投资风格和更为顺畅的利益激励机制,在工作中把员工个人的发展、团队的发展和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尽量一致化。报道说,这些举措受到全体团队成员的欢迎,基金经理、助理、研究员都在个人总结中热烈拥护这个机制。

东吴基金投资总监王炯则提出了“混沌市场看清政策红绿灯”的概念。在她看来,经济转型期,市场处于较为“混沌”的阶段,竖起耳朵,在政策中把握投资机遇是较为稳健与可靠的投资思路,东吴基金之所以在今年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就是“看灯”看得比较准。这是不是又是东吴基金的“制胜秘诀”呢?

记者观察

买?还是不买?这是个问题。

东吴基金和天治基金今年业绩这么好,该不该买它们?不少人处于犹豫之中:买吧,怕业绩不稳定,买后又摔下来;不买吧,又怕错过牛基。

基金业绩范文第10篇

指数型基金

2010年所有指数型基金的简均净值下跌12.25%,表现靠前的基金分别为:华夏中小板ETF、南方中证500、易基深证100ETF、万家公用事业以及融通深证100,净值增长率分别为20.71%、9.4%、-3.38%、-3.57%以及-3.66%。表现出色的指数基金中多数基金是跟踪中小板或是重点配置中小盘的基金,2010年中小盘个股在结构分化的行情中表现较好,因而跟踪中小板的指数基金表现相对较好。

主动股票型开放式基金

2010年所有主动股票型开放式基金(不含QDII)的简均净值上涨3.42%,表现大幅强于指数基金的平均表现。前五名分别是华商盛世成长、银河行业优选、华夏优势增长、天治创新先锋和嘉实优质企业,净值分别上涨了37.77%、29.94%、24.75%、23.9%和23.24%,涨幅均大幅超过上证综指,其中3只基金都属于中小基金公司。在前五名基金中仅有华商盛世成长为2009年业绩排名位于前三分之一的基金,其余基金在2009年表现一般,表现出较差的基金的延续性。在表现较好的股票型基金中,多数来自优秀的选股能力,偏好中小盘个股,较为准确的抓住上了今年医药股、科技股、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股票,投资风格上换手率较高,注重自下而上选股,显示出主动管理的积极特征。值得一提的是,天治创新先锋2010年取得良好业绩,与该公司大刀阔斧的对整个投研体制进行整合,建立良好的投研制度有一定的关系。

混合型开放式基金

2010年所有混合型开放式基金(不含QDII)的简均净值上涨4.99%,其中偏股型基金简均净值上涨4.36%,灵活配置型基金和平衡配置型基金简均净值上涨6.12%,偏债配置混合型基金净值平均上涨0.07%。

偏股型基金业绩表现前5名分别为:华夏大盘精选、合丰成长、嘉实策略增长、富国天惠以及嘉实主题精选,净值业绩分别为24.24%、22.32%、19.91%、19.37%以及19.11%。近五年,华夏大盘保持了一如既往的强势,展现出该基金优异的管理能力。另外表现较好的基金中,嘉实主题精选、富国天惠和嘉实服务增值也表现出了良好的业绩延续性。在震荡市中,选股能力成为了基金业绩成败的关键,排名靠前的基金多数都是由于其优秀的选股能力获得明显的超额收益,因此整体业绩表现比较突出。从排名靠前的混合型基金来看,一方面在这些基金表现出较强的选股能力,重仓的行业和股票表现不俗;另一方面,相对较为灵活的仓位水平也对基金业绩有一定的贡献,从我们的仓位测算模型来看,在二季度的大幅下跌中,这些基金多数都及时的大幅降低了仓位,而在之后市场反弹中加仓明显。特别的,合丰成长的优异表现一方面来自保守的资产配置,另外其契约规定的投资标的在2010年也表现出色。

灵活配置型和平衡配置型基金中业绩表现排名靠前的基金分别为:华夏策略精选、嘉实增长、东吴进取策略、银河银泰理财以及富国天源,净值表现分别为29.5%、24.87%、21.24%、18.51%以及18.08%。华夏策略精选则延续了2009年以来的优良表现,继续排名靠前,展现出优异的管理能力。归因分析发现,选股能力再次成为表现较好的基金获得较好业绩的重要原因,多数基金配置上偏重中小盘个股的配置。而像东吴进取策略等,除了有较强的选股能力外,其优秀的资产配置能力积极择时操作对业绩的良好表现也有积极作用。

偏债混合型基金中业绩表现较好的有:兴业可转债和国投融华债券,净值表现为7.65%和7.12%,兴业可转债和国投融华债券主要得益于重配转债取得良好收益。

QDII基金

截止到2010年12月30日,QDII基金2010年平均净值上涨3.04%,业绩较好的基金有上投亚太优势、工银全球以及华夏全球精选,净值表现分别为13.34%、8.83%以及8.37%,与A股市场股混型基金相比表现相对较弱一些。2010年恒生指数表现为上涨5.32%,道琼斯指数则表现为上涨10.95%,恒生指数、道琼斯指数涨幅都取得了正收益。表现较好的QDII基金的股票投资中多数更偏重于全球配置,因此我们认为注重全球配置的投资风格和良好的国家选择能力成为了它们取得相对较好业绩的保证2.5偏债债券型开放式基金

2010年所有偏债债券型开放式基金的简均净值上涨6.55%,长盛积极配置、富国优化B、富国优化A、富国优化C以及宝盈增强收益A/B,净值增长率分别为15.54%、14.65%、14.65%、14.07%以及12.06%。这些涨幅靠前的偏债债券型基金,多数是因为在转债和企业债的配置比重相对较高,如农银恒久增利,因而这些基金在股市上涨的行情中,其业绩表现则相对较为出色。

保本型开放式基金

2010年所有保本型开放式基金的简均净值上涨4.15%,表现弱于偏债型和纯债债券型基金。保本型基金表现较好的有南方恒元保本和南方避险增值,净值表现分别为12.28%和5.54%。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两只基金业绩表现较好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持有股票的比例相对较高,相对较高的股票仓位使得这两只基金在三季度和四季度初市场大幅上涨中受益较大。

纯债型开放式基金

2010年纯债债券型开放式基金的简均净值上涨7.77%,表现较好的基金为富国天丰、华富收益A、华富收益B、申巴添益宝A以及申巴添益宝B,净值表现分别为16.27%、14.74%、14.26%、13.63%以及13.18%。债券市场良好的表现是这些基金能取得出色业绩的重要基础,优秀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是这些纯债基金在2010年取得良好业绩的关键。

货币型开放式基金

货币型基金2010年简单收益率为1.83%,表现较好的基金有银华货币B、南方现金增利B、万家货币、天治货币以及银华货币A,净值表现分别为0.7%、0.66%、0.66%、0.64%以及0.64%。货币基金业绩的差别主要取决于资产配置的时间选择,业绩表现较好的基金多数为对宏观经济的走势把握较好,这些基金多数在二季度对短债以及回购类资产加仓较多,因此充分享受了三季度债市上涨的行情所带来的基金业绩增长。

封闭式基金

2010年,传统封闭式基金净值平均上涨4.32%,涨幅介于混合型和股票型开放式基金之间。与此同时,封闭式基金二级市场表现为上涨了19.27%,表现大幅超过净值表现。其中净值表现最佳的前三位依次为基金丰和、基金通乾以及基金景福,而二级市场表现最好的封闭式基金同样是这三只基金。二级市场表现大幅强于净值表现主要得益于再本年度封闭式基金折价率的大幅回落。

杠杆型基金方面,高杠杆部分的基金净值均出现下跌,长盛同庆A成为唯一净值上涨的杠杠型基金,净值增长5.41%,二级市场中,高杠杠部分的基金无一例外的出现下挫,其中瑞福进取下跌25.61%,远高于其净值的跌幅。主要原因是由于国投瑞福进取前期和同类基金相比溢价率较高,在同类产品不断上市的背景下,过去的稀缺性导致的溢价率逐步回落,因而对国投瑞福进取的市价跌幅大幅超过净值跌幅。

上一篇:业绩预增范文 下一篇:业绩提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