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25 03:47:11

企业信息化制度

企业信息化制度篇1

关键词:信息化 企业内部 会计制度 设计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的冲击着传统会计学理论与会计实务实践,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会计信息化建设成为了其增强财务会计管理的必然选择。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紧扣企业内部会计需求和业务,并且需要重构和完善出一套适应企业战略发展的内部会计制度,以 适应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转型需求,并且能够进一步的推进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积极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信息化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影响,并提出了信息化环境下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重构设计与完善设计策略。

一、信息化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影响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通常包括会计核算制度、会计组织结构以及专题会计制度等多种制度,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内部进行会计实务时的工作准则与规范性标准,对于企业内部会计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性。随着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企业内部会计组织结构而言,信息化使得企业内部会计组织结构需要进行人员的重新配置和精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提升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也优化了相关的内部工作流程,但同时也造成了内部会计组织结构中各层级的职能转变,许多冗余的职能将会被精简,许多常规的职能集成度更高,因而必须要对人员进行重新配置和一定程度的精简。

对于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基础制度而言,信息化使得其制度的中心点更多的关注了会计核算的流程,转变了从前注重职能划分会计循环模式。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内部会计工作逐步实现了无纸化、实时化,继而会对相关的基础制度设计的着重点会产生一定的差异。

随着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会计电算化专题制度将转变为会计信息化制度,同时其内容也将扩展。因为会计信息化基础操作制度是根据会计核算基础制度来设计的,在这专题制度中主要依据会计信息化组成要素来设计会计信息化规划与实施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企业财务职能转变的制度及企业会计信息化评估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二、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重构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设计工作,其核心的重构任务体现在对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重构以及控制系统的重构。

(一)信息系统的重构

信息系统的重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会计信息载体的设计,二是对会计信息处理程序的重构设计,三是对会计指标体系的重构设计。

利用现代计算机存储数据容量大、数据处理迅速、输入以及输出多样化的特点,在对会计信息载体的设计上,例如对原始凭证、会计账簿、记账凭证等载体的区别的更加细致,这样能够将详细的会计信息都反应在会计信息载体之上,提升会计工作的全面性。

设计有效的会计处理程序制度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中会计处理程序主要为总账部分的会计处理工作,而会计信息系统的总账一般会包括凭证处理、 期末处理和账簿报表查询等三大块功能,它是一个以证―账―表为核心的企业财务信息加工系统。

除此之外,设计会计指标体系也是信息重构的重要特点,它的具体设计是根据会计科目的特定内容设计出相关的会计指标,形成一套科学的企业内部会计指标体系,辅助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工作。

(二)控制系统的重构

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重构十分重要,会计内部控制是针对企业内部的会计活动的一种制约,进一步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会计行为的合法性、真实性。以会计信息化角度来对内部控制系统的重构设计,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

第一,对于企业货币资金的控制方法设计,应该按照企业实际经营特点、会计工作实际来设计相关的货币资金监控方法、核算办法。

第二,对于企业销售与收款循环的控制设计,应该将对企业所有往来款进行综合性管理,及时、准确的提供客户往来款等资料,并通过编制各种分析报表,来帮助企业对资金进行合理的调配,使资金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同时还提供了预警及控制功能,帮助企业及时、准确地对到往来款进行管理。

第三,对于企业的采购和支出付款的控制设计,应该进一步的设计出规范化的付款与采购的核算方法与流程。

第四,对于固定资产的控制设计,则应该根据企业的固定资产类型和特点,设计出能够反映出企业固定资产真实情况的核算制度。

三、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完善

企业在投身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往往会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诸如信息化建设的数据安全控制问题、内部控制环境的过于程序化以及某些功能失效的问题,十分不利于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以下针对这些常见的问题提出一些完善措施。

(一)内部控制环境的完善

内部控制环境的完善是为了营造一个有利于提升内部会计控制效率提升的企业管理氛围,主要的完善措施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对内部会计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构建出一个岗位权责分明、分工管理的内部控制组织,应该平衡各个管理组织的职能,避免出现“一人独大”的管理局面,防止会计舞弊现象的发生。同时要对授权审批加强控制,对内部牵制制度进行强化,通过人员合理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权限的划分等方式进行控制,以预防错漏、舞弊和越权行为的发生。

二是要进一步的对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的观念培养,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观念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内部控制管理的效率。在会计信息化制度建设过程中,要从思想上去改变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观念,理解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三是要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培养机制,一方面,要进一步的完善内部人员的选拔竞聘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竞争氛围,提升内部控制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要逐步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避免不当竞争。

(二)风险评估与分析的完善

会计信息化的改变,会使得内部会计制度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这种风险性正是由会计信息化建设中所产生的问题导致的,例如会计信息制度设计和信息化开发不符合的风险,会导致信息化系统不能够适应企业会计管理,又例如计算机维护不当、使用不当、操作不规范,都会给会计管理造成风险,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因此,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化的风险评估、分析机制,才能够进一步的确保内部会计制度的有效运行。

对于风险的分析和评估,需要首先进一步的对会计信息的数据管理进行授权,要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安全、符合规定。同时,要进一步的规范化各层级会计人员的操作,对每个用户的安全级别和身份标识进行明确规定,并分别定义具体的访问对象。规定每个岗位的人员只能按照自己被授予的权限对系统进行操作,禁止越权使用行为的发生。对于风险的辨认和控制,应该建立一套符合企业会计信息实际情况的风险识别系统,通过风险预判、识别、预警来加强对风险的防范。

(三)内部审计完善

实现会计信息化,会计凭证、会计报表都将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虽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会计管理的效率,但同时也大大的提升了内部审计的工作量,为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应该对内部审计内容的变更进行明确规定,审计内容应该包括:机内数据与真实书面资料的一致性、数据保存的合法性与安全性,定期进行会计信息化系统账务处理是否正确、运行环节审查等。

四、结束语

信息时代,现代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建设是必然的,想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来提升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的规范性、高效性,就需要企业真正去理解现代化会计内部制度建设和完善的真实意义,并且能够科学把握信息化建设,从而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现代化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鹏来,探讨中国会计制度改革与国际接轨[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

[2]方正生.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未来会计的影响[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

[3]吴水澎,刘启亮.会计制度公共领域与会计职业道德[J].会计研究,2015

[4]李刚.信息化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

[5]李刚.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之我见[J].财会月刊,2009

企业信息化制度篇2

关键词:监狱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监狱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入,监狱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趋势加强,并影响着监狱企业管理状况;同时,适应企业改制需要,监狱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内控制度、预算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等发生创新变化。而在现代信息化大环境下,监狱企业要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关注信息化建设和进行制度创新。

一、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与制度创新关系

1.监狱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制约着制度建设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其工作状况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监狱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对制度建设起到一定作用。随着监狱体制改革的深入,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涉及到财务活动的方方面面,这需要健全的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来支撑财务管理工作发挥其职能,但是,现阶段监狱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整体水平仍旧相对落后,如监狱企业会计人员知识结构、核算水平、市场分析能力等不能适应监狱企业发展要求,监狱企业财务管理仍主要采用传统模式,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模式并未推广应用。在其影响下,企业的财务观念得不到更新,进而影响了财务管理制度创新;如监狱企业财务管理缺乏信息收集、并未实现网络化、公开化信息管理,使得内部控制制度无法真正落实。

2.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

从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来看,成本管理理念缺失,基本的预算制度、成本管理制度、报表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等并不健全,这造成监狱企业财务管理相对独立性不强,管理层结构不清晰,工作职责模糊,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工作。

3.监狱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与制度建设的支撑条件不足

充实的资金、物资保障是监狱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保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监狱企业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是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且社会责任高于经济责任,因此,现阶段监狱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拨款,但是,由于国家款项数量限制,很难满足监狱企业发展需要,这就直接影响了监狱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二、提升监狱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的措施

1.提升监狱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

一方面,加强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监狱企业的特殊性要求监狱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加强日常性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并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其一,加强成本管理与应收账款管理。监狱企业要将重点放在成本控制上,通过对企业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原材料购置费用、人工费、业务招待费、出差费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控制,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监狱企业要明确应收账款余额,对应收账款进行计划管理;实行账款责任管理制度,将每笔账款落实到相应的责任人身上,实现账款与责任相统一;全面评估客户的信用度,确定赊销规模;建立合同,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会计部门的监督职能,加强应收账款的回收工作;推行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有效地拨款制度,以刺激资金运转,保证资金安全。其二,全面使用信息化技术。对财务管理进行信息技术创新,实现财务管理全部事项的联合管理,以一个软件实现对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统一化管理,或采用相互连接可转化的多个软件进行统一化管理。其三,建立统一化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从资金、技术上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并规范会计核算、预算编制、结算等财务管理工作,健全信息管理系统,严密监控资金流与信息流。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教育,运用激励制度、绩效考核、监督制度等促使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新财务人员知识结构,使其深入了解监狱企业财务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其行为与社会服务相统一,促使财务人员提升其责任意识、职业道德,以提升财务管理工作质量。

2.加强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创新

其一,建立全面预算-资金支付一体化管理制度。预算管理是监狱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监狱企业要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控制、管理监督、预算分析、预算偏差纠正等统一到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预算执行、管理、监督一体化,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与事后核算相统一,并以等级审批制度对各种费用支出进行管控,以有效控制资金运行,避免产生各种风险。其二,推行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一体化管理制度。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有机结合,将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资金支付程序转化为会计核算的内容,减少重复工作;同时,将财务管理信息化与预算管理、制度管理、业绩考核等相结合,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化技术作用,建立系统化的管理制度。其三,建立财务管理-业务管理一体化管理制度。监狱企业要将财务与业务紧密结合,实时反应企业业务运行情况,并根据业务发展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提升财务信息的透明化、准确性。同时,监狱企业继续强化财务分析,对财务报表及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并对比监狱企业现阶段的财务状况与上一时期财务状况,对比同行业、同时期的相关指标,以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为企业后期决策提供有效信息支持。其四,健全风险责任制。监狱企业的特殊性使其承担的经济风险较高,面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必须遵循风险均衡原则,建立等级化的责任制度,并形成以会计师、财务管理者、基层财务员为主体的多层经营责任制,进而提升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将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结语

在市场经济下,监狱企业不仅承担着社会责任,而且承担着经济责任,因此,其财务管理必须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以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监狱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与制度建设对监狱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通过规范化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财务人员素质、创新财务管理制度等方式,来提升财务管理质量,进而实现监狱企业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袁靖.当前形势下的监狱财务管理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3(01).

[2]沈玉萍.浅析监狱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0(09).

[3]孙美凤.监狱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18).

[4]张莉,丁万超.构建监狱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之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1(13).

企业信息化制度篇3

关键词:企业党建;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

有效实现企业的发展,需要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建设。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各个时期对党建工作有着不同的要求,企业党政干部肩负着带领党员和企业员工完成企业改革创新和生产经营建设的重要使命。新时期的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企业需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确保企业成员的思想先进性。

一、企业党建工作的制度建设

中共中央十分重视企业党建工作的建设问题,但目前很多企业对于党建工作并没有落到实处,多数企业没有意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加强企业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的意识。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需要不断的做出改革,而企业党建工作制度建设又是推动企业改革的重要手段[1]。因此,企业要着重党建工作的建设,要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思想培养,提高党建的工作力度。党建工作的制度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企业的各级领导干部对党建工作有透彻的了解

企业党建工作的制度建设,需要各级领导对党建工作有深入的了解,清楚的认识到党建工作对企业的影响。因此,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制度建设需要党政组织对各级领导深入的贯彻我党的精神,清楚知道企业与党建之间的联系,认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二)加强党政组织自身的建设

党组织干部自身也是影响企业党建工作建设的重要因素,要有效的开展党建工作还需加强党组织干部自身的建设。对党组织干部加强教育学习,规范管理制度,树立关于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党建思想,党组织要制定好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在党建工作中起着带头作用。

(三)实现工作责任机制

加强企业党建工作,企业党委要明确自身的工作,建立责任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廉政作风。为了加强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企业党委可以建立相关的表彰奖励制度激励党员。有效的工作责任机制的确立,可使领导干部各司其职,促进党建工作的制度建设。

(四)加强督查考核机制的建立

在企业中建立督查考核机制,严格考核各领导干部在党建工作中是否符合要求,有利于检验党建工作是否落到实处。党委组织要制定出详细的考核方法,并严格执行,将考核结果与工资相结合,保证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党建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党建工作由党委干部的交流,变成了如今广大党员的交流。过去的信息传达模式和管理方式太过单一,党政组织的工作量大,效率不高,在党建方面,急需应用互联网平台,利用网络使得党建工作的内容传达到群众,加大了传播的范围[2]。在党政建设方面,党政组织可以利用网络来和广大党员群众交流。广大党员群众可以在互联网上提出自己的意见,还可以了解到党建工作方面的成果,党建工作不再是干部间的上下传达,而是和党员群众之间的双向交流。通过互联网,党员群众可以了解到企业党建方面的动态,使企业员工都参与到党建工作中来;同时党政干部可以利用网络对企业员工进行教育,广大群众可以利用电脑手机随时学习。相比于过去的党建学习,利用互联网的形式使得企业成员更为快速的接受党建理论。党政组织还可在企业网站上进行党建工作的宣传,提高了党建工作的效率。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时代所要求的,企业党建信息化建设也是必然的选择。企业党建信息化建设可采用以下措施:

(一)做好布局,统筹规划

做好企业党建信息化工作,需要根据企业管理发展目标,做好全局规划,从整体出发,设计出党建信息化建设的框架,对党建信息系统有明确的定位,清楚党建信息化建设和企业发展之间的联系。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保证党建业务内容、信息化技术、党建系统集成技术和业务操作流程的标准化,与其他系统做好业务链接和数据共享。

(二)充实党建信息化建设的内容,稳妥推进党建工作

党员自觉要加强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等思想的学习,制定出详细的学习计划,提高自身的修养,推进企业观念创新和体制的改革。领导干部要听取大众的建议,征求群众的意见,结合实际开展研究活动,并将这些撰写到报告中,进行分析讨论,充实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三)促进方法创新

在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方面,企业党委要不断的创新工作方法,例如企业党委可利用网络开展以企业党建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得到宣传党的思想和政策,在网上建立党员档案、党建论坛、网上热线来完善企业党建工作。

【结束语】

只有将企业党建工作做好,才能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培养企业员工优良作风。加强企业党建,可以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带头遵守各项廉洁自律规定,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这也是企业不断前进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徐云飞.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党建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2013,09:209.

企业信息化制度篇4

1.研究的基础与意义

30年间,中国会计信息化蓬勃发展,紧跟国际前沿,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12年,财政部会计司将“研究制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会计信息化流程,努力完善会计信息化工作顶层设计”作为本年的工作要点之一。上海市财政局承担了财政部修订《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课题,组织上海市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的专家组成课题组,来起草《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以符合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本文正是以财政部重点项目为契机,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旨在通过调研反映出企业信息化水平,关注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需求,为规范的制定提供宝贵的实践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

2.技术路线及步骤

如图1所示,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调查研究阶段、汇总分析阶段。

3.调研数据

本次调研一共分三次进行,第一次调研涉及企事业单位204家,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96份,提供者为市财政局和畅捷通,第二次调研涉及320家单位,包括一般企业、会计类企业、软件类企业和外商投资类企业,这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制度建设程度这三大方面。第三次调研涉及163家企业单位,包括一般类企业、会计类企业、12家软件类企业和58家外商投资类企业,主要是对之前的调研分析结果的一次反馈调研。通过调研分析以期得到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应用建设情况,反映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企业会计信息化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对策和建议。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的调研分析

1.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程度

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程度,主要从四个维度来考量:

(1)时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时间跨度,目前调研企业中有45.4%和68.71%的企业应用会计信息系统的时间分别达到了10年以上和5~10年的水平,可见我国企业在会计信息系统的运用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具备了进一步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基础。

(2)进程:根据诺兰企业信息化阶段模型,本次调研对信息化进程的考量时对该模型进行了适当的精简与提炼,简单归结为四种程度,第一种程度为仍停留在手工记账模式,第二种程度为手工记账与会计电算化并行的模式,第三种程度为脱离手工记账,完全采用会计电算化模式,第四种程度为账务业务一体化的会计信息化模式(如图2所示)。通过调研数据我们看出,仅有11%的企业仍然使用手工记账的方式,接近90%的企业已经开始实施或者全面实施会计电算化或是会计信息化,由此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3)复杂程度:企业采用不同的信息系统,可以很清楚地表明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不同,使用独立的核算软件,即为简单的会计电算化的数据存储和处理阶段;使用账务与业务集成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为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中级阶段;而使用会计管理决策一体化的软件为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在调研中为了便于被调查者理解,我们把这几个层次简单化通俗化,通过调研得出,43%企业目前采用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主要是使用独立的会计核算软件,处于会计电算化阶段,也有25%企业的使用账务与业务集成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处于会计信息化的中级阶段,19%的企业为决策管理一体化的会计信息化高级阶段,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企业处于会计信息化中高级阶段,说明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已非常普遍和迅速。

(4)监管范围:在第四个维度上,考察了监管的范围及需求,监管的范围越大,说明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范围越宽,会计信息化的触角越广,同时也显示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和企业对于监管意识的认识问题(如图3所示)。调研显示,有46%的企业认为凡是牵涉到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所有方面,都必须规范;仍有21%的企业认为“仅在会计信息安全方面必需进行规范”或者是“仅在为企业以外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方面才需要规范”,首先说明会计信息化发展范围较广,需要规范的点不仅局限在安全及核算方面,同时说明大部分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对会计信息化工作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容易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安全潜在的问题,因此,财政部门需要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管理。

2.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应用情况

(1)会计信息化软件的购买来源

从会计信息化软件的购买来源看(如图4),有69%的企业完全购买商业化软件,不进行二次开发,也有18%的企业会选择购买本土软件并进行二次开发,购买国外软件并进行二次开发的企业只有6%。从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会购买成熟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也有部分企业会结合自身需求对现有的会计信息化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企业自主开发软件、与第三方合作开发软件和购买在线服务的企业较少。

(2)企业会计信息化软件的选择

目前(如图5),在我国国内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中用友、金蝶与国内其他品牌相比拥有着较大的市场份额,用友(49%)、金蝶(27%)、浪潮(6%);国外软件占有12%的占有率,其中以SAP(51%)和Oracle(32%)居多,并且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高端市场中仍是以国外品牌软件为主打产品。

企业在购买会计信息化软件时,考虑的功能因素(如图6)主要有软件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合法性。在此基础上,企业考虑的主要因素还有会计软件是否达到财政部《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38%),是否为经过认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的主流会计核算产品(31%),同时企业还会考虑到该软件是否需要进行二次开发以及软件的易用性。企业对于会计软件的主要关注点总结起来还是在其能够满足自身会计工作的需求,旧的法规对于企业使用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主要是采用一一评审的方法,这一方法在现阶段由于软件种类繁多、企业数量庞大而不再适用。

(3)软件的日常应用及维护情况

调研中(如图7),从未更新、替换过会计信息化软件的企业占18%,这其中包括有些出于会计信息化建设起步阶段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购买安装,只是实施会计信息化的第一步,之后随着会计制度的不断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系统需要进行不定时的更新、升级和维护。特别是在旧法规制定的年代,会计信息化软件对于企业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大家都是初次接触,关注的焦点在于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初次安装、使用,是一个会计信息化工作“初始化”的阶段。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会计信息化软件已经在功能,普及度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因此在大量的企业中出现了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升级、更新、更换等问题。

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融合程度(如图8),会计信息系统在各类物的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功能的方面与其他业务系统较好地相融合(60.54%和53.81%),但在与企业控制系统、决策系统方面的业务系统融合程度上还不足(23.32%和19.73%)。造成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的融合存在不协调的原因主要是在接口方面,统一系统间的数据交换标准和信息编码体系,对于系统之间的融合非常的重要。

(4)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进展

网络技术必然会对会计信息化产生巨大的影响,云计算的概念在会计信息化领域已经所体现。有79%的被调研企业有对于集中会计核算和共享会计服务的构想和打算,可见“建立会计数据中心,完善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管理”的提议是有理论依据与实际参考价值的。应该推行新的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不仅要解决企业会计工作中现有的问题,同时也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云会计是今后会计信息化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因此应当进行规范。

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不仅是实施会计信息系统一项工程(如图9),人员的培养、系统的不断提升也是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要素。调研结果显示“实施会计信息化及后续的升级成本过高”是制约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会计信息化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会计信息化软件鱼龙混杂缺乏有关部门的监督和认证也是制约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5)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

会计信息化人才是会计信息化顺利实施的重要要素,企业适当的开展人员信息化培训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才能促进会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从人才的学历和专业能力来看,被调研单位的会计人员水平大部分是本科以下学历(67.25%),且61.43%的会计从业人员只拥有初级职称,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普遍不高。

从企业的人才培养情况来看,①在培训时间上,大部分企业(36%)的会计信息化培训时间占会计培训时间的比例在21%~40%之间,还有27%的企业的培训时间比例小于20%,说明相当一部分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高;②培训内容上,企业对于操作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培训较多,主要反映在准则与制度、核算与记账、信息系统应用与操作、业务流程与管理体系方面的培训(65%以上);③从鼓励会计信息化的政策上来看,有超过一半(53%)的企业没有对会计信息化人才设有鼓励或者倾斜政策,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需要相关人力资源政策的调整来鼓励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6)会计信息化实施效果

用户企业整体的信息化建设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会计信息系统建设需要考虑与企业业务系统的对接情况,保障信息交流通畅。从调研结果来看,会计系统与管理体系的对接主要体现在管理功能(64%)与控制功能(67%),较少体现于决策功能(41%)。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主要为了内部管控,对于决策职能的要求较少。从匹配程度上来看,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匹配程度大于60%,说明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的整体方向是服务企业发展要求的。

企业领导对于实施会计信息化的评价来看,效果最明显的是改进管理水平、支持决策和提高会计部门工作胜任程度,均分在82分以上;其次是信息化工作整体效果、降低成本、会计信息化提升紧迫程度方面,均分78分左右;在增加收入及提高市场响应能力方面的均分最低(小于76分)。会计信息化的实施目前阶段在企业内部工作效率提高上有明显改善,对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效果尚不明显。

3.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制度建设

会计信息化能够为企业的会计工作带来效率的极大提高,但是因为与传统的手工记账在工作形式上完全不同,因此会计信息化工作面临着新的风险,需要有效的内部制度来应对这些风险。因此在调研别关注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风险控制方面的内容(如图10)。会计信息化的操作风险方面,各家企业采取了不同的防范措施,其中有43%的企业建立了安全可靠和行之有效的人员身份认证和登录权限控制措施;有38%的企业对会计信息化软件的操作权限进行了必要的控制,及时备份和保存上级操作记录,制定可靠的数据、信息备份方案也是企业防范风险的方式之一。从结果上看在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都建立了不同程度的操作风险防范措施,但是这种风险控制措施和程度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标准。

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内部组织的控制制度(如图11),从调研结果看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会计信息化操作管理制度”、“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等一些列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管理流程。可以说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制度是五花八门,因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工作内部控制总体层面上应当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制定那些内控制度应作出相应的规定。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首先,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虽然发展的迅速,但总体上存在不平衡的特征,大型企业、制造业及服务业、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好、水平相对较高,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比较欠缺,而且仍有小部分企业依然维持手工做账。全面普及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是初步的工作重点,确保企业能够全面的脱离手工做账,实现会计信息数据化。

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发展迅速,不仅系统种类繁多,样式齐全,连功能也日趋多样化,在反映出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势头良好的同时,也反映出在这种五花八门的会计信息系统或服务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些功能和工作流程并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相规定的会计所遵循的情况,如有69.39%的企业表示所用软件具有反记账的功能,有72.96%的企业表示有反结账的功能。无论企业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亦或手工记账亦或信息系统入账,都不能改变或背离会计原有职能和本质。所以,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要特别注重保持会计本质和原则,保证会计工作的责任和使命。

最后,企业会计信息化缺少相关规范来支持其发展。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的应用普及催动了会计工作的电算化进程。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财政部1994年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1996年又了《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引导企业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但是随着企业会计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上述文件中不少内容已经过时或者失效,需要新的规定予以替代。制定这些办法、规则、规范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提供一个合乎实际、切实可行、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原则和指引,同时也作为财政部门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的基础。由于新的会计信息化工作环境和旧的规范之间出现断层,现行法规一定程度不再适用现阶段的财政部门的监管工作。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我们已然从会计电算化阶段发展到了会计信息化阶段,原有的法规不能支撑现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形势,势必要出台新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和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2.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的对策及建议

在系统建设方面,多数企业已经开始应用会计软件、建立起会计及管理信息系统,有较好的硬软件及管理基础。从企业选择会计软件的方式上来看,外国软件在中国企业占据一定的比例,这方面建议企业在建设企业会计信息化时不能只关注品牌效应,同时,也要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到成本与效益相匹配。在功能和模块的选择上,不同程度的企业分别注重软件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合法性,强调企业在选择会计软件功能时,一定要全面注重会计软件的质量特征,确保所选择的软件功能齐全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调研中也反映出,多数会计信息系统功能偏重核算和实物管理,与业务管理信息化融合相对不足,建立标准的数据接口意义重大,这需要政府的极力建设和推动。

在人才建设方面,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会计信息化人才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有相应的培训及支持措施。不过,企业中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仍存在较大缺口,企业对人才在信息化环境下所需技能的认知和培养仍不充分。所以,在基础教育中就要大量的培养既通晓会计与财务知识、熟知信息技术,又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在进入企业后,需要一定的岗前培训,保证能够适应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水平。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再培训,使得人才发展紧跟时代和科技的发展。

在会计信息化应用的成效方面,应该保证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与企业发展需求相匹配,通过实施信息化改进会计工作的效果,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调研数据显示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确实对提高企业会计工作效率且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政府应根据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的形势,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功能和服务,以便能更好的在企业的管理和决策中提供更大的作用,同时,要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规范和指导,明确企业的职责,保证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会计信息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

3.企业会计信息化制度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会计信息系统功能本身的内控制度建设

企业会计信息化条件为企业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对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应根据会计工作需要,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本身控制要点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包括需要建立哪些具体的内部控制制度,如何对上机操作情况进行控制,经常开展相关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等。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反馈机制是保证会计信息系统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条件。会计信息系统通过其自身的各种功能收集、汇总、处理并呈现企业的会计信息,企业通过这些重要信息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做出决策。因此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确保其各项功能高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企业管理工作,尤其是会计工作的重要方面。所以对于会计信息系统需要法规来规范会计信息系统或会计信息化软件应当提供的各项财务和会计功能、输出会计信息的格式;软件提供或服务商在提供服务等方面应当符合怎样的规定,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准。希望通过规范中的这些限制,能够有效监督和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功能的健全性和稳定性,从而保障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进行。

(2)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企业制度建设

企业信息化制度篇5

一、引言

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把人类发展史化分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主要财富是信息,具备先进的信息技术,获得更多的信息,也就能掌握更多的财富[1]。信息对企业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企业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的支撑,信息技术的使用推动了信息在企业中的高速运转,简化了企业经营业务的流程,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财富。虽然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但是如果信息技术利用不当也会给企业造成不利的影响:广东标致汽车公司投入巨资促进企业信息网的发展,但是主系统中的十几个功能模块中,启用的不到软件内涵的10%,巨资的投入并没有发挥网络效益;河南许继集团由于企业经营结构的重大调整未考虑到对ERP项目的调整,使得企业信息化的宏伟目标夭折。信息技术的不当使用给企业带来上述问题的同时,也会增加企业的信息风险,以及内部控制负担。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的两个重要子系统,内部控制系统为信息系统注入理念和内容,信息系统为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信息和载体[2]。本文从内部控制角度入手,分析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内部控制问题,并为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国内外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视

由于信息化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相关机构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信息及相关技术控制目标(COBIT)是信息系统审计和控制联合会(ISACA)制定的面向过程的信息系统审计和评价的标准,为目前国际公认的权威安全与信息技术管理和控制标准[3]。该标准辅助企业进行IT治理,自1996年问世以来,不断更新升级,2012年已经发行第五个版本。COBIT清除了管理层、IT与审计之间的沟通障碍,并且加强了管理层对控制的认识和支持,依据COBIT出具的审计报告更容易得到管理层的认可[4]。我国内部控制委员会也十分重视企业信息化中的内部控制问题,《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强调企业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同时也应当防范风险,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尤其是《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的颁布,强调企业应当重视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

三、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简化流程、方便管理的同时,也给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骆良彬等[4]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角度指出内部控制的问题主要有控制环境更加复杂、风险评估难度加大、控制活动容易出现漏洞、信息沟通不顺畅以及缺乏适当的监督。本文以销售业务为例,从事物发展过程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角度对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内部控制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销售业务涉及销售、发货、收款等多个环节,信息技术的使用简化了企业销售业务的流程,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但是给企业也带来了内部控制的诸多风险。

(一)事前控制更加复杂

1.内部环境的复杂多变

销售业务的发生需要良好的内部环境,企业信息化增加了企业内部销售环境的复杂性,企业内部销售环境存在安全隐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对于企业的价值越来越大,由于网络的无形性以及匿名性,滋生了内部管理人员可能将企业的重要销售政策、策略以及对市场的预测情况等重要销售信息变卖给竞争对手的不正当行为,也可能促使企业信息管理人员收受贿赂,发生篡改客户信息等行为,给企业造成财产损失。由于互联网的大众化以及网络风险的存在,登录者只需一个登录的密码就可以进入企业的信息系统,信息技术的易操作性和不留痕迹的特点,为恶意访问者提供了方便,他们可能通过入侵网络系统,窃取企业的重要销售渠道等信息,或者是对企业重要的客户信息等进行修改,干扰企业的信息系统。

2.风险评估的难度加大

企业信息化拓宽了销售业务风险评估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销售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企业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时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和辨认,传统销售业务的风险评估行为主要针对企业的销售政策和策略是否恰当,市场预测是否准确,销售渠道的管理以及客户信用档案的管理等风险进行评估。但是信息技术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结合之后,企业风险评估增加了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评估的问题。从企业信息的初始化问题,信息安全访问的控制等环节,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信息系统对企业资源的协调分配、整理能力等都要进行评估分析,而这些风险评估过程是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才能完成的,这无疑加大了企业风险评估的难度和复杂性。

(二)事中控制风险加大

1.具体业务流程易出漏洞

信息技术在简化企业业务处理流程,方便员工进行数据操作时,也给企业带来了相应的风险。在信息化的环境下,除了初始信息需要员工进行录入之外,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自行处理财务报表的生成等多个环节,简化了财务处理流程。然而信息技术的使用也加大了?I务处理的风险,如果信息的初始输入存在错误,错误将很难被发现,并且会影响后续业务处理环节的正确性,影响企业的收入及利润,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虚假财务报表的产生。信息技术的使用也会增加员工的惰性,比如在记账凭证审核时,存在“批审核”功能,这一功能虽然会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但是也可能诱导员工在并未审核凭证的情况下,完成这一功能。由于在信息化环境下,并不能够反映出员工的操作痕迹,因此诸如此类的错误并不能够被发现。

2.信息沟通的不顺畅

企业信息化存在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是“信息孤岛”的问题。由于ERP系统是采用几个模块进行设计的,各个模块启用时间不同、使用人员不同,同一数据由不同部门录入也可能各不相同,造成信息的混乱。不同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相关部门人员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工作量比较大,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数据的不统一、信息的不一致会影响整个企业的有效沟通,造成信息沟通不顺畅。

(三)事后控制需要加强

销售业务完成后,还要进行相应的事后完善和处理,这主要指的是相关数据信息的整理和保存。数据是企业的重要资源,数据的备份和保存应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企业的数据信息特别繁杂,备份企业数据需要大量的存储空间。与纸质信息有所不同,由于电子信息的存储介质不稳定,一旦操作失误就会丧失企业的重要商业信息,比如在导出企业销售业务信息时,可能由于错点“删除”等按钮,导致企业流失客户档案、应收账款等重要资源。同时由于存储介质比较小巧,特别容易被复制或者窃取,因此容易引起商业机密的泄露,对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完善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的建议

如前所述,企业信息化会产生许多不同于传统经营环境的内部控制问题,本部分将针对前一部分所提出的内部控制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角度加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内部控制。

(一)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企业信息化需要良好的内部环境作为支撑,企业应该建立诚信的企业文化氛围、恰当可行的奖惩政策。加强企业成员的价值观念、诚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的建设,缓解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由于内部环境造成内控缺陷的负面影响。以经典“胡萝卜加大棒”的措施?ζ笠翟惫そ?行鼓励和约束,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顺利进行。对于精简企业流程、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或财务人员以及举报企业舞弊人员等进行相应的激励,对于利用信息技术的漏洞牟取私利损害企业经济利益的人员进行严惩,并且要求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完善企业风险评估机制

企业信息化增加了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难度,既要评估传统经营业务的风险,还要评估信息系统的风险,以及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整合风险。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风险评估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配合,因此企业应组建风险评估部门,完善部门人员知识构成,进行企业的风险评估工作,建立企业信息化基础上的风险评估机制。不仅要建立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制度和政策,而且要定期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以及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的结合情况进行评价,建立健全问责制度,加强对计算机软硬件的管理和控制,评估企业面临的整体风险。

(三)完善控制活动的环节控制

建立良好的控制系统,确保数据的初始输入准确无误;重视信息技术的控制,加强软件的应用管理。企业应该参与到软件的开发阶段,将信息系统与企业总体战略,信息系统与企业的业务处理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软件开发之初,引入稽核监督机制,对于员工的数据操作记录和痕迹进行后台的记录与备份,防止员工利用信息化环境下无法反映业务痕迹这一特点简化必要的业务流程。同时应在软件开发阶段,进行不同员工的权限设置,建立双重身份审核制度,防止私自利用信息系统的漏洞进行会计处理,篡改财务数据的行为。

(四)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系统

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系统,促使企业信息化战略与总战略协调一致,推进各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很多企业仅把信息化作为一种数据处理的工具,追求如何通过技术更快捷地处理业务,忽略了企业的管理思想,使得企业的信息化与管理脱节。信息化应该与企业的管理协调发展,企业各部门的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整体战略,因此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应该和企业的整体战略一致。企业各部门应该按照业务需要识别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和处理,进行数据共享,使得其他部门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使用信息,避免重复录入信息,或者录入信息口径不一致。

(五)规范监督管理机制

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和发展离不开监督管理机制的约束,规范监督管理机制不仅需要企业的配合,也需要政府部门及专业审计机构的支持。企业内部应该设有针对企业信息化的监督部门,制定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规章制度,定期检查企业信息化进程,监督检查企业信息化的成果。政府部门需要完善相关审计法规,在原有审计规范的基础上,出台企业信息技术管理相关规范。目前我国的网站审计比较落后,应该建立切实可行的网站审计规范,促进网站审计的发展。注册会计师等审计人员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对信息化环境下的电子凭证等会计信息的审计。

五、总结

企业信息化制度篇6

一、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在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的应用,使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内部控制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与发展。在如今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运营中的各方面都得到了信息化改造,内部控制这种人机结合的控制模式自然也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改造。内部控制中许多控制程序、控制方法等都被设置在计算机程序中,自动控制代替了繁杂的人工控制,这种变化减少了企业内部控制层次,使企业组织结构得到精简,运营效率更高。

企业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有助于经营决策过程中有关信息的实时、同步反馈,使企业内部信息交互更加对称。随着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内部信息的处理也会变得复杂,这就要求内部控制对企业运营的过程实施有侧重点、有计划的监控。因此,内部控制就需要同时注重企业现实资产和信息资产两方面的安全。

二、信息化过程中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将面临许多新的风险,诸如内部控制软件中可能存在漏洞、控制系统规划建设时的治理风险、系统日常运行时可能出现不确定性风险、系统操作人员的人为失误等。总的来说,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风险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内部控制观念缺失

企业内部机构设置较复杂,许多不同部门的岗位职责具有一定的重复性、交插性及互补性,这削弱了企业一些规章制度的作用。企业内部一些上级部门对下属管理放权程度过大,常出现同一级工作人员职权混淆的现象,这使得企业内部的职权分配存在漏洞。

(二)风险评估难度增加

企业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加入,使得许多未知的风险也加入进来。企业内部大量资料数据的数据化使内部信息控制的难度大大增加,而且企业中旧的风险评估方式会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被逐渐淘汰,新的评估方法一时又难以建立,因此,企业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增加了企业对风险的评估难度。

(三)企业工作量大幅度增加

企业内部控制要实现信息化发展必然要将企业以往的海量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这些数据需要的不仅是数据化输入,还包括信息真伪识别、重要性的认定等,这显然会大量增加企业的工作量。另外,信息化发展还使信息交流的方式发生了转变,企业内部沟通以及与外界的信息获取都需要作出较大调整。

(四)内部审计作用得不到发挥

企业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中的两个部分,健康的内部控制系统离不开独立且完善的审计系统的支撑。但是在当下,许多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往往是一体的,这就导致了内部审计机构在较大程度上受制于企业管理层,大大制约了其审计职权的行使;还有一些企业考虑到经营成本的问题,常常将审计机构作为应付有关部门检查的傀儡部门,这样的审计机构基本形同虚设;再次,由于一些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所面临的风险估计不足,不重视内部审计机构,导致内部审计机构无法有效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三、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强化策略

由上文分析可知,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需要适应许多新的要求,既要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虚拟化和网络化,又要重视内部人员综合能力的塑造和培养、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保障审计部门职能的发挥等。

(一)重塑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要在准确分析自身经营现状的基础上,参考成功企业的信息化内部控制制度,并结合自身经营内容和发展现状来制定合适的内部控制制度,要全面考虑到信息化的各个方面,明确不同岗位员工的职权,以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二)引入信息化控制手段

1.风险评估及控制的信息化。企业需要建立以客观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管理系统,同时,运用环境分析法、发展趋势图、风险情景分析工具等多种风险管理方式,对内部控制系统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加以监控和分析。例如,在运用环境分析法评估企业风险时,应先对自身所处的宏观、微观环境进行信息分析,分析环境中各个信息的变化趋势及不确定性,其对企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建立数据库,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参考历史数据来评估风险的发生概率,利用数据分析从企业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中寻找风险的线索。

2.企业数据安全保护的信息化。当前,企业普遍进入了信息化管理时代,例如ERP等管理系统的运用,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同时也使企业信息面临暴露的风险。企业在初步建立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后,要对系统安全进行必要的保护,其中,信息安全是系统安全的核心内容,必须保证信息输入、储存和输出三大方面的安全。如在信息输入方面,必须要严格按照系统相关设置进行审核,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在信息的查阅和使用方面,要进行严格的权限授予和审批,避免企业内部重要信息的泄露,避免企业利益遭受不必要的损害。

3.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在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必须让审计部门参与进来,让审计人员了解信息化过程,及早关注并掌握信息系统的相关信息。同时,给予审计部门应有的重视,保障其审计职能不受侵犯。企业信息化建设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企业信息的传递和审批都需要进行信息化改造,审计人员也就需要对企业进行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的审核,以此尽量降低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过程中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运营效率。

四、结语

信息化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运用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企业要立足于自身发展现状,认真分析自身的经营管理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规章制度,不断加强企业各个阶层的信息化理念和信息化技术,并保证内部监督机制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内控信息化建设成为企业发展的有力推手,为企业谋得更多的利益。

企业信息化制度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会计信息披露 制度特征 传导机制

企业对资源的占有与使用能力是其有效信息释放能力的增函数,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信息的有效性及其披露路径成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企业进入现代经济运行体系的“通行证”。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缺乏规范的财务报告制度和财务信息披露通道,这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因为财务报告制度以及正常的信息披露通道,是企业与其他相关经济主体建立利益“共同体”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建立可靠信誉体制的基本保障。因此,我们认为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探讨规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和完善其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特征

会计信息的有用性首先取决于会计系统本身的有效性,一套完善的会计制度或政策体系不仅在于规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而且,还在于使这一体制具有高效率,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小企业也同样需要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化。然而,中小企业具有与大企业不同的特征:

(1)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界定中小企业或小企业的重要指标之一。“两权统一”是由中小企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决定的。组织化程度低必然使得非程序化决策占据重要地位,这意味着企业家的作用突出,具有灵活多变的经营特点。

(2)市场机制的充分体现者。市场机制本质上是竞争机制,竞争机制的完善程度与企业的市场份额直接相关。中小企业一般在进入壁垒低、竞争激烈的行业;而按照“马歇尔冲突”的解释,大企业通常因其规模庞大而在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对竞争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在行业中不占支配地位的市场份额是中小企业不同于大企业的共同特征。

(3)资源短缺。相对于大企业而言,生产要素短缺是中小企业的又一重要特征。这里所说的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才及信息等生产要素。要素短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但也决定了中小企业通常只能进入大企业不能或不愿进入的小规模市场,所以一般不与大企业形成正面竞争。同时,形成了中小企业独特的经营扩张方式,即只有广泛利用外部资源才能获得稳定发展,包括与大企业形成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

与此相适应,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设计应该体现以下特征:(1)权威性。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这种信息披露的制度约束可能产生如下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增强了信息的透明度,改变企业未来经营业绩的预期,从而影响公司的价值;二是增强了信息的可靠性,改变其关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从而影响会计信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因此,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出台与实施,有利于激励企业变革创新、指导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中小企业会计实务,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实现市场风险的公开化,提高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2)简便有效性。会计信息的生成、披露与验证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时间和资源投入,大量的、详细的会计信息披露与严格的审计,随之而来的是信息披露成本的增加。然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多数是政府有关部门、贷款金融机构和相关协作组织。简便有效的、披露范围较小和审计要求较低的会计信息,可以大大降低中小企业的信息费用开支。(3)保密性。对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产业的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市场进入门槛低,市场竞争程度高;同时,他们又处于资源短缺的受限环境之中。因此,在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的程度上要体现保密性,保护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利益不受到损失。(4)灵活性。中小企业利用“小而专”“小而优”“小而精”“小而特”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成部分,提供优质的零配件和各种社会服务,由此而形成与其他企业之间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因而需要提供满足不同分工协作方式的特殊会计信息需要。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结构

不同的会计制度会形成不同的会计信息结构,企业特定信息结构又取决于其内部治理结构。信息经济学将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概括为委托一关系,而其治理结构就是人对决策规则的选择方式。与此相对应,人信号的分配方式即为企业的信息结构,它决定着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和效率。依据信息与决策权匹配的原理,企业的信息结构应与其治理结构相对称。

从企业制度的演进过程以及各市场经济国家的现行中小企业制度形式来看,中小企业产权结构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主体合二为一,通过所有权对经营控制权的直接约束,在产权上有效地解决了所有者对经营控制者的激励约束问题。与这种产权结构相对应,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简单化,管理权力统一集中于所有者手中,管理者与一般从业人员之间的距离较短,其相应的信息传递层次也少。这样,出于最经济利用信息的原则,企业所有者倾向于由自己汇总分散信息并进行集中决策,以保证信息利用的灵活度和对经营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反应。但是,由于基层分散信息在传递给最高管理层的过程中,没有经过任何分解或只是经过有限分解,因此它不具有规范化的表达形式,而只是包含多侧面信息的一组数据,具有强烈的人格化特征。对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者而言,它可以依据在这种特定生产关系下长期形成的经验,准确理解并快速获得该信息形式下自己所需的最小“信息集”。但对于信息的外部使用者而言,他所面对的只是一组庞杂而混乱的数据,难以理解。因此,中小企业的这种信息结构在减少内部信息利用成本的同时,却增加了信息对外披露的模糊度,增大了外部投资者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成本。

然而,按照可持续成长型企业的思路,中小企业由创业期的资本所有者单方面垄断性地独享企业所有权和组织结果(租金)的最优的制度安排,随着企业生命周期阶段性的变迁,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法人治理结构,这将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中小企业的信息披露结构必须规范化并易于传递,具有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和规范的财务报表体系,发挥会计信息在优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在这一制度背景下,企业组织与相关利益者信息需求是决定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结构的两大基本因素。建立在这种企业组织与相关利益者①信息需求双向调节基础上的会计信息包括:(1)总结性、预测性和指导性会计信息三位一体的会计信息体系。总结性会计信息是对已有生产过程投入产出关系的反映;预测性会计信息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机会与风险的估计;指导性会计信息则是在从经济和非经济双层涵义上反映生产的社会效果,为资源的宏观配置提供决策参考并引导消费结构的优化。(2)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核心是通过引入信息需求方的约束因子,增强信息使用者在信息形成过程中的控制作用,缓和与消解会计信息披露的道德风险,使信息供给更逼近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以保障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提高会计信息在市场运作过程中的有用性及其效率。(3)会计信息披露范式的微观基础在于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终端站的财务报告与披露的创新,使信息需求者能从信息披露中获得更为完整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既要遵守由信息制造者、投资人及公共监督部门(机构)三方的博弈过程所形成的会计规范(陈信元等,2003),满足会计信息利益相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的要求,同时,还要有选择性的披露和报告对信息需求者有重要性的内容,以便他们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来分析评价企业的业绩和前景。

因此,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结构,既要体现信息披露规则的被强制执行,又要反应出在实务中的自愿披露。前者一般由法律规范和准则制度两个层次构成,由专业性规范和相关性规范组成(吴联生,2001)。相对而言,专业性规范对会计的规定更详细、具体,富有操作性,这些通常是借助于准则制度来完成的。而具体的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应该强调的是较上市公司和大企业简化的资产负债表、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及简要的报表附注说明。后者针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特殊影响,披露有关公司发展前景、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以及公司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分析等,提高会计信息对公司经营风险的揭示能力。

三、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实现机制

有效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一种能有效维持市场稳定、安全和可预见性的基础条件,也是降低社会经济产出边际成本,使资源配置逼近帕累托最优的重要保障。因此,会计信息披露的效率,既来自于披露行为的规范化,也来自于披露传导机制的完善。

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内外部经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内部制度创新、治理结构的调整以及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和技术的升级,是中小企业成长发育的内在动因。而社会经济环境、市场竞争机制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则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环境。因此,在实践中,完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传导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的实现机制是外部使用者要求通过信息披露及公正的审计等第三者监督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经营状况的透明度和可靠性,而中小企业只能靠信誉机制来实现。第三方监督所形成的高昂费用,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了它难于承受。因为,一方面,中小企业不仅资产规模有限,更重要的是,其资产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资产质量缺乏竞争力。如不仅金融资产结构扭曲、供给不足,而且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严重匮乏。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变数的市场环境。价格竞争、新企业进入、组织内部变动、通货紧缩、以及消费者偏好转变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但是,信息制造者的信誉机制建设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这种信誉机制并不是建立在道德框架下的行为约束规范,而是一种基于理性预期的市场化行为机制。对这种市场化行为机制的解构,可以通过反信息欺诈的两大基本变量来进行,即虚假信息成本与诚信收益。从提高信息欺诈成本的“逆向定价原理”出发,建立以管理惩罚成本、市场惩罚成本以及违约惩罚成本的企业信息披露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罗正英2002)。对于长期处于进入壁垒低、竞争激烈行业的中小企业来说,利用市场竞争和交易制度的完善,培育起“讲信誉者生存,不讲信誉者淘汰”的良好信誉机制和信用环境,是一种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诚信约束方式。

(2)强化政府、投资人及相关公众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能力,改进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与效率,是健全约束信息披露行为机制的重要条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重要的是政府对会计信息披露的适度监管,即监管的目标是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可比性和可信性,而不是干预企业管理者的经营行为;监管方式的选择在于畅通会计信息供给渠道,确保企业及时、完整的披露准则制度所要求公开的会计信息;监管的内容只能围绕信息披露内容真实性的核实。同时,也需要从法律上强化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义务和说明责任,赋予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督和追究责任的权力。这是因为:①从社会发展来看,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分工由部门的专业化延伸到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和工艺过程的专业化,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规模小、自主性大这一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呈现多变性、个性化和多样化,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影响,而不必过多的考虑广大的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要求。②从企业效益来看,中小企业以其很低的创立成本、组织协调成本,对市场变化反映的高灵活性,经营方向调整的高度灵活性,对大企业的强大的市场力量形成制约作用,在市场竞争中也获得了很大的生存空间。因此,在那些情况多变,充满不确定性和创新的环境中,相对而言,政府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适度监管,是保证市场公平和有效的重要条件。

(3)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一个制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徐晓东、陈晓悦(2003)的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的公司治理效率较低,孙永祥(2001)的研究发现,民营企业的治理要优于国有企业。较高的公司治理效率,意味着基于公司治理对公司行为约束的增强。在以业主制度为主要形式的中小企业中,资本所有者掌握着企业的控制权利,高管人员要真正承担经营决策失误、信息披露操纵的后果,他们所承担的后果与他们决策时拥有的权力是对称的。这种自我约束机制的培育是生成企业诚信机制的重要基础,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效率提供了保障。这是因为,在中小企业的治理过程中,公司文化必须反映“真实、言行一致、透明度和责任感”的追求,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家族式中小企业来说,传统文化的培育还是其自身的一项优势。同时,中小企业又处于完全的产品市场竞争等外部控制条件下,因而,通过内外部控制系统的相互结合,使更为有效的公司治理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有效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4)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高效率的、权威性的中小企业经济信息中心,以最快的速度向外统一标准的全面的信息,给决策者、市场参与者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机制,畅通市场信息的供给渠道与传递机制,提倡诚实守信,制订从业人员的道德规范,通过信用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形成从立法、信用和道德规范等各方面约束的立体的会计信息披露管理结构。

主要参考文献

蔡 宁、陈功道。2001.论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及其测量。社会科学战线,1

陈信元、陈冬华、王 霞。2003.转型经济中的会计与财务问题——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案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28~150

林毅夫、章 奇、刘明兴。2003.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例。世界经济,1

罗正英。200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诚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会计研究,8

孙永祥。2001.所有权、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经济研究,1

吴联生。2001.上市公司会计报告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86~93

企业信息化制度篇8

关键词: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信息系统是指企业将网络与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之中,以现代企业管理、会计学、信息化管理等学科作为理论支持,通过对信息化处理流程、人员权限设置及会计档案保管等工作进行规范,将企业会计信息以电子数据形式在企业各部门之间进行传递,以提高企业会计核算效率,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而在信息化对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的同时,企业也同时面临着网络病毒攻击、数据篡改等风险,亟待企业通过强化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手段,以提高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水平。

所谓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是指企业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自身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特点设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通过信息系统不相容岗位分离、内部复核与计、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及维护信息系统运行、控制等手段确保企业会计信息处理的正确性、安全性,以此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一、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伴随信息化应用面临的风险。

一是信息系统通过网络与计算机将企业各个部门甚至是处在不同城市的子公司之间进行联接,各部门只要通过登录信息系统便可进行相应权限的录入、修改等操作,提高了异地办公工作效率。但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操作人员只要通过网络便可使用木马病毒侵入企业信息系统进行任意修改、删除,使企业财务数据及商业秘密面临极大的风险。二是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使各企业间网上支付资金成为可能,虽然各银行纷纷通过使用网络密码U盾等工具进行防范风险,但由于网络病毒及网络支付交易痕迹模糊等原因,给企业资金控制活动带来困难。

(二)内控执行易受到人为因素影响。

一是信息化数据影响的广泛性。随着信息化系统在采购、仓储、生产及销售等部门的应用,使电子数据可以在企业所有部门间进行传递,一旦某个部门输入数据有误,将给企业会计核算、仓储计量、采购量计算及预算执行分析造成影响。二是由于传统财务会计及纸制信息凭证流转均由审批人、经办人签字确认,一旦某项经济业务出现差错则可根据签字追究相关责任人。而电子信息化系统在提高会计人员工作效率的同时,由于登录密码泄露等原因,导致某财务人员可对记录、复核、审批进行确认、修改,给寻找差错点及责任人带来困难,也为企业财务人员贪污舞弊、侵吞资产提供土壤。

(三)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处理过程具有隐蔽性。

一是信息化系统的运用大大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实现了企业内部信息数据共享及保证企业管理层可以及时、有效地对企业资金流、库存、生产及销售情况进行监控,促使企业经济活动按照经营战略目标进行。但信息化系统由具有使用权限的工作人员进行网络操作,一旦某财务人员登录密码被泄露或个人主观意愿而修改信息数据,企业则无法及时查找风险点,使企业信息数据面临极大的风险。二是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通过网络与计算机应用实现了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纠正作用,克服了传统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中对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浪费,通过软件系统实现内部控制目标。但由于信息处理过程未通过纸制形式保存下来,给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审计工作带来困难。

二、加强企业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若干措施

(一)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企业应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并结合自身信息系统运行情况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同时,企业领导应带头执行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内部得到有效执行。一是建立信息系统不相容职位分离与授权制度。企业应将信息录入与复核等不相容职责彻底分离,并通过明确职位职责及加强内部稽核等手段保证所有经济业务得到有效审批,避免企业员工为追求经济利益擅自修改财务数据事件的发生。二是制定信息系统处理流程。企业内部应建立信息系统处理流程制度,制度中应包括登录权限设置、数据审核与输出、电子数据保管与备份等工作内容,同时,应制定网络安全、硬件维护等制度,在规范企业信息化处理流程及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同时,降低企业信息系统运行风险。

(二)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审计

一是企业应成立内部审计机构,专门对企业财务核算及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执行情况进行审计,企业领导应督促企业各个部门给予内审工作配合与支持,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得到顺利执行。同时,内审部门应将审计中发现的内控漏洞及时向管理层汇报,以便企业管理层可及时督促各部门进行整改落实。二是企业内审人员应不断提高计算机信息化审计技能水平,在熟练掌握信息化管理软件操作使用的同时,将传统审计查账手法与信息化审计相结合,学习电子数据审计取证方法,提高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水平。

(三)提高企业会计档案管理水平

一是定期将信息化系统产生的电子数据通过光盘、移动硬盘等存储介质进行备份,并由保管人员按照信息类型、年份进行分类保管,同时,对备份数据进行台账登记,防止信息系统数据丢失。二是建立信息化数据分类使用权限设置。企业应对信息数据按照保密程度进行科学分类,对于一般财务核算及库存等管理数据可设置全部共享权限,保证企业各个部门可以及时查阅;对于机密数据应设置访问限制,防止其他工作人员访问数据及降低机密数据泄露风险。三是企业应按照《会计法》规定,定期将电子账务数据打印输出保存,以便本单位内部及税务等外部监督部门审计使用。

(四)加强企业信息系统软硬件维护

一是为企业会计电算化服务器存放提供场所,并指派专人对电算化服务器进行日常维护,防止不具备权限工作人员接近服务器。二是企业应建立详细的计算机运行、操作制度,根据会计岗位职责对每位财务人员设置相应的操作权限与密码设置,避免个人擅自修改会计数据事件的发生。同时,指定信息中心工作人员为会计电算化电脑安装防病毒软件,定期对会计软件及防病毒软件进行升级、更新,为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运行提供良好保障。三是定期对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环境、职责权限及软件更新、备份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以督促企业各部门及员工提高信息化系统安全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娜依.网络环境下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研究.改革与开放,2010(06).

[2]胡宇.加强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04).

上一篇:英语教师范文 下一篇:语音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