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康复范文

时间:2023-11-11 00:55:33

术后康复

术后康复篇1

【关键词】 髌骨骨折;术后护理;康复护理;功能锻炼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71-01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髌骨骨折35例(粉碎性髌骨骨折14例)本组均手术治疗。其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32至78岁,平均54岁。内固定类型:可吸收螺钉10例,爪髌器8例,克氏针+张力带12例,空心钉+张力带5例。住院天数:15至37天,平均23天。

2 术后护理

2.1 一般护理 髌骨骨折患者一般多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术后可根据患者一般情况进行护理,如高龄或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时,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吸氧、心电和血氧饱和度监测,患肢皮温、颜色、肿胀、活动等情况。

2.2 疼痛护理 查明是切口疼痛,还是绷带束缚太紧,根据情况给予对症治疗和护理。

2.3 饮食护理 大便通畅后,鼓励进食高蛋白,多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多饮水。

2.4 肿胀护理 术后肿胀为创伤性水肿,一般术后22-36小时达到高峰,需要患者从入院后开始持续抬高患肢,膝下垫一软枕,高于心脏水平15-30度,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水肿,保持患肢中立伸直位,必要时使用脱水药物。

2.5 康复护理 在不影响骨折稳定和愈合的前提下,尽早开始患肢膝关节功能练习,较严重的粉碎性骨折和年老体弱者可适当延缓功能锻炼。

2.5.1 初期(一周内) 在术后24小时开始卧位的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即用力紧绷和放松。每次收缩停留5秒,30下/次,3次/天;利用下肢持续被动运动(CPM)机进行膝关节的持续被动运动,一般30度开始,每天增加5度,每次40分钟,2次/天。并增加髋、踝关节的主动运动和直腿抬高练习。

2.5.2 中期(第2-3周) 继续初期的康复治疗,患者可带石膏扶拐患肢非负重下地行走。每天上午、下午各1次,每次5-10分钟,每次锻炼行走后患者要抬高患肢以减轻患肢的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和肺栓塞的发生。

2.5.3 后期(第4-6周) 此时可去除石膏或支具拍X线片,通常髌骨骨折已愈合或接近愈合。可以在CPM机上练习膝关节被动活动。并嘱患者行主动的膝关节屈伸活动。同时继续初期的肌肉力量训练。关节的活动度练习应循序渐进。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宜。患者可扶拐患肢部分负重行走,每天上午,下午各1次,每次10分钟,以增加肌肉力量和促进血液循环的恢复,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第六周后,可让患者逐步过渡到完全负重行走,主动下蹲练习等,以增加肌肉抗阻训练。

2.5.4 相关事项 如有外固定,应注意石膏或支具的卡压和松动,折断,以免导致骨折固定失效,骨折移位,影响愈合。功能练习应循序渐进,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宜,注意迟发深静脉血栓等形成。

3 小结

通过对35例髌骨骨折术后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6个月18例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6 12个月17例部分恢复(18个月后膝关节基本恢复),无并发症发生,日常生活动作和步行能力,膝关节活动度满意,所以术后力争早期康复锻炼,最大限度的恢复其功能,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术后康复篇2

【关键词】 屈指肌腱断裂;综合康复医疗;按摩

手外伤行屈指肌腱断裂修复或肌腱移位术后,不但制动时间较长,而且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屈指肌腱黏连。近年我院对Ⅰ期肌腱修复或Ⅱ期肌腱移植术后所致手功能障碍的患者,采取综合康复医疗措施有效地促进术后功能的恢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患者共67指,男24例,女14例;按国际通用的划区法,Ⅰ 区6例8指,Ⅱ 区21例35指,Ⅲ区2例6指,Ⅳ区1例1指,Ⅴ区8例17指。术后平均7天进行主动活动33例64指,2例3指为Ⅱ 期修复后采用石膏制动4周后来诊接受康复医疗。Ⅰ 期愈合32例62指,Ⅱ 期移植3例5指。

1.2 早期活动的原则 Ⅰ区屈指肌腱新鲜的切割伤术后;Ⅱ期修复术断腱无回缩而且缝合处张力不大;腱鞘完全修复,肌腱能在腱鞘内有一定的滑动性;无骨折和血管损伤及皮肤缺损等合并症;患者自愿接受康复医疗并能理解康复医疗目的和掌握在主动活动中的注意事项[1]。早期预防或控制术后感染,用中级红斑量紫外线照射,每日或隔日1次,6~8次为1个疗程。对合并感染者在中红斑量照射的基础上加中心重叠照射或用强红斑量,每次递增2~4个生物剂量,当炎症控制后逐次减量或停止照射。同时采用超短波治疗,对置法,无热量,每日1次,10 min,10~15次为1个疗程。在停用紫外线和超短波治疗后,改用脉冲磁疗和蜡疗。脉冲磁场频率1 Hz,磁感应强度57 mT,小磁头环套于患手,S极置向心方向,每次20 min;蜡疗为浸蜡法,蜡温54 ℃,每次30 min。两种疗法均每日1次,15~20次为1个疗程。部分患者在接受磁疗和蜡疗的同时给予超声或音频电治疗,各每日1次,10~20 min,20~30次为1个疗程。

早期采用轻手法按摩加患侧指关节主动活动,因患者术后前臂及各指均采用背侧夹板固定腕关节,并使掌屈30°~40°,掌指关节屈60°,近端指间关节屈40°,远端指间关节屈20°。同时在夹板内进行指间关节主动和被动屈伸指练习,动作要求轻而缓,每日进行4~5次,每次10~15回为一组,定时进行。术后最早3天,最晚10天开始接受物理治疗和进行一些轻度恢复关节的训练。对合并有骨折的患者应结合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的情况,绝大多数患者4周后才能去除固定,开始进行被动屈曲运动,每日3~4次,每次6~8回,屈曲范围由小到大逐渐增加,用力以轻而柔为宜,随恢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活动范围,逐渐增加主动伸展运动及被动辅助下的主动屈指运动,以达到手指关节全范围的活动,同时置腕关节中立位及掌指关节最大屈曲练习,充分伸展患指,每日2~3次。每日适当增加一些轻微的ADL训练。对合并骨折的患者一般根据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来决定被动屈曲训练,预防或改善关节挛缩,指导进行主动屈曲训练。

1.3 康复评定标准 参照各手指关节屈曲总度数(TAM)评定标准,优:TAM与健侧相同;良:TAM>健侧的75%;好:TAM>健侧的50%;差:TAM<健侧的50%。患者治疗后均随访4~6个月。

2 结果

早期实施综合康复后,Ⅰ区7指优良率为10%,Ⅱ区32指优良率为48%,长时间制动Ⅱ区3指优良率为4%;合并骨折7例13指其中进行Ⅱ期肌腱移植3例5指和黏连松解术后4例8指,优良率为7%和12%,其他区23指优良率为3%,合并骨折的13指优良率为6%。

3 讨论

屈指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效果与肌腱损伤的部位、伤情程度及有无骨折等因素有关。早期活动能减轻肌腱黏连,保持肌腱滑动性,对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必须指导患者手法的轻重程度,否则有造成肌腱再次断裂的危险,因此康复医师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及各种治疗剂量,同时应具备熟练的训练技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由于手外伤术后采用制动措施,因而致手技能水平明显下降,如果再加上不当的制动,很容易造成肌腱黏连和关节僵直或畸形,若不尽早实施康复医疗,致残率高[2]。早期实施综合康复医疗,对屈指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控制感染,改善手部的血液循环,有效地防止肌腱与周围组织的黏连,使肌腱与腱鞘的生长及促使肌腱愈合加快、减轻肌肉萎缩和肌腱的挛缩程度,同时对保持关节活动度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楚荣.手外伤的早期康复医疗.中国康复,2008,4(5):9.

术后康复篇3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c)-0096-03

膝关节由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以及髌骨构成,为人体最大且构造最复杂、损伤机会亦较多的关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剧烈弹跳运动的人很容易损伤膝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使用人工生物材料置换膝关节中已被破坏的骨和软骨的一种方法,是治疗骨关节疾病的主要措施之一。通过全膝关节置换手术能缓解患者的疼痛,矫正畸形,改善膝部功能。手术的效果不仅除取决于精确的假体选择、精细的手术设计、精准的手术操作,还与围术期的康复护理密不可分。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58 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围术期的康复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5月本院收治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58 例,其中,双侧膝关节同时置换者20例,单侧膝关节置换者38例。年龄46~80岁,平均67岁;膝关节骨关节炎4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5例;平均病程9.5年。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1.2.1.1 心理指导 由于患者害怕手术的成功与否以及手术后的愈合情况等,会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方式的心理护理,使患者放下包袱,以轻松的心情接受手术,顺利度过围术期,尽早康复回归社会。

1.2.1.2 特殊准备 ①患者身体方面的准备:拍摄标准的膝关节正、侧及髌骨60°轴位片,下肢全长负重位和非负重位膝关节正、侧位片,了解膝关节病变情况及下肢力线;术前模板测量估计应选的假体的大小;下肢血管应进行超声检查,以便了解手术肢体血管病变情况;治疗慢性感染、皮肤病,如龋齿、鼻窦炎、手足癣等;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经系统的内科治疗以控制病情。②患者心理状况的准备: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以及以往手术后的精神反应情况,向患者提供有关手术及康复训练的资料,使患者了解手术的意义,自愿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最大限度地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③制订功能锻炼计划,讲解并示范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④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痰、深呼吸训练,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2.1.3 一般情况准备 ①根据患者的年龄等情况,对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情况进行评估,术前做好各项常规检查,以及根据内科病史所需要的特殊检查;②常规术前准备:备皮、备血、做好青霉素和普鲁卡因皮试;③围术期用药:根据医嘱术前半小时使用抗生素1次,术前1 d或术后使用抗凝药物。

1.2.1.4 术前康复训练 仔细检查膝关节活动情况,有无疼痛、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膝部肿胀等,关节有水肿时先给予消肿治疗。根据肢体情况,重点指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以保持良好的股四头肌肌力。指导患者进行足趾、踝关节、膝关节伸屈及直腿抬高运动以及使用拐杖行走的方法,指导患者深呼吸、咳嗽及扩胸运动以锻炼肺功能。合理调配饮食,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训练床上小便,正确抬臀以防压疮。

1.2.2 术后护理

1.2.2.1 手术后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 患者安全返回病房后给予床旁心电监护,监测患者的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并且严密观察患者的面色、意识状态等。

1.2.2.2 切口引流管的观察 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切口敷料的渗血情况以及引流液的色、质、量等。在引流过程中要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止扭曲、折叠和堵塞,要每30分钟挤压记录1次。要始终保持敷料的干燥,如果有渗湿,应当及时更换,当引流量

1.2.2.3 术后 术后患者要去枕平卧6 h,术后为了避免小腿腓肠肌和腓总神经过度受压,患肢膝后垫软枕抬高,术后3~5 d开始下床活动。

1.2.2.4 并发症的护理 ①全身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包括肺不张、坠积性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不齐、应激性胃出血、电解质紊乱(最常见的是低钠血症)、尿潴留和尿道感染等。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个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高粗纤维食物,以保持大便的通畅。②疼痛的护理:良好的疼痛处理不仅使患者感到舒适,而且有助于术后患肢功能的康复。肌肉或皮下注射止痛药的优点是花费低、使用方便,但不良反应较多,如杜冷丁有可能引起呕吐、呼吸抑制、眩晕、血压下降等,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一般年龄偏大,应小心使用;由于注射疼痛剂的局限性,近年来出现了患者自行控制镇痛的趋势,最常见的是PCA,即经静脉给予镇痛药物,泵由患者控制,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疼痛情况即时自行控制药物的剂量,PCA的优点是患者自控,减少了患者的焦虑感,增加了安全感,不良反应相对少见,偶有恶心、呕吐、尿潴留等,出现症状后可以暂时关闭PCA,缓解后可重新使用。对手术处持续冷敷,每次30 min,每2小时1次[1]。③神经损伤的观察和护理:全膝关节置换术神经并发症主要为腓总神经损伤,发生率为1%~5%,多见于严重的膝外翻或屈膝挛缩畸形的矫形过程中。损伤的原因有直接损伤、牵拉损伤和压迫损伤,症状多出现在术后l~3 d,表现为胫前肌和拇长伸肌功能障碍,37%的患者出现腓骨长肌乏力,87%的患者有第一趾蹼区感觉障碍。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肢肢端感觉和活动情况,一旦出现腓总神经损伤症状,应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拆除加压外敷料或外固定石膏托,保持膝关节屈曲 20°~30°,以减少对神经的压迫和牵拉;使用踝足支架,保持踝关节中立位,防止足下垂;经常进行踝关节被动功能锻炼,防止继发性马蹄内翻足;按医嘱正确使用营养神经药物;持续3个月以上无神经功能恢复者,可行腓总神经探查术。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及护理:为最常见的并发症,如无预防措施发生率为40%~88%,术后应密切注意观察肢体有无肿胀及肢端皮肤的颜色、温度、有无异常感觉,有无胸闷、呼吸困难等情况,如果有以上情况发生要注意是不是出现了上述并发症。对发生此类并发症的高危患者可采用弹力袜、下肢静脉泵或口服阿司匹林、肝素等药物预防。⑤感染的观察和护理:感染是膝关节置换术后具有灾难性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根据累及范围分为浅层感染(未累及关节囊内)和深部感染(累及关节囊内);根据起病时间及病程,分为早期感染、慢性或迟发性感染。密切观察切口有无红、肿、热、痛等局部感染症状,护理人员要注意保持患者伤口敷料的清洁干燥及引流管的通畅,一旦污染及时更换。3 d后如果切口疼痛加剧,血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胸部X线示正常时,要考虑切口感染。预防术后感染要严格手术操作和手术室环境,围术期正规使用抗生素,尽量避免或缩短插导尿管时间;出院时要告知患者防止膝关节的远期感染,及时治疗牙周炎,扁桃体炎、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和皮肤感染。术后感染的治疗措施包括单纯抗生素治疗、切开清创引流、关节切除成形术、一期或二期行假体再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还包括血管损伤、皮肤坏死、假体周围骨折、关节不稳、关节僵硬等。

1.2.3 康复功能锻炼

全膝关节术后功能锻炼主要以肌力、关节活动度和步态训练为主。手术当天:麻醉未完全清醒时,被动屈伸踝关节,操作者一手握住小腿下1/3处,另一只手抓住患者足跟,稍用力使踝关节被动伸屈运动、内外转动,每次10 min,每天5次[2]。足底及小腿三头肌按摩,每次10 min,每天5次。麻醉清醒及术后第1天:患者主动背伸、跖屈、环转踝关节以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10组/d,10次/组,10 s/次。使用小腿静脉泵,2次/d,20 min/次,使用14 d。术后第2~3天:膝关节主动屈伸练习,开始使用CPM机的角度为30°~60°,2次/d,每次30 min,根据患者病情每天增加10°~30°。术后第4~5天:加强膝关节主动屈伸功能及活动幅度,进行直腿抬高练习,坐床边屈膝训练,患者坐于床边,双腿自然下垂,或尽早使用支具床边站立。术后第6天:使用助行器或拐杖下床行走,行走时两腋拐与患肢同步,先迈患肢再将健肢移至患肢水平,避免内八字[3]。要求术后1周屈膝≥90°,出院时达到屈膝100°~110°,过伸 5°~10°。

出院后,功能锻炼的目的是增加患肢的膝关节活动度和负重能力,进一步加强下肢平衡功能、本体感觉、肌力的训练,改善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①继续做好股四头肌、腘绳肌的肌力训练,如坐位、仰卧位时的伸腿、直腿抬高,俯卧位时的屈膝训练;同时加强膝关节屈伸活动的主动或抗阻力训练,如手拉扶手下蹲、踏车、上下楼梯等训练。②进一步加强患肢的负重训练,负重力量逐渐递增,直到可以完全负重为止。③加强行走训练,训练时抬头挺胸,双目平视前方,臀部不要翘起。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训练量应由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膝明显疼痛为宜;每日训练前要询问患者自我感觉,有无不适反应,以判断运动量的大小;运动后要注意膝关节有无肿胀情况;在训练行走时要做好安全保护,尤其对于有膝关节不稳的患者;有较严重的屈膝障碍患者夜间休息时可用石膏托固定于伸膝位,持续4~6周。

2 结果

58例患者出院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2年;参照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nee Socitety Score,KSS),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评分得分为76~94分,平均85分;功能评分为74~92分,平均84分。

3 讨论

据国内相关报道,指导患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可以预防关节的粘连、挛缩[4-5]。患者使用拐杖或助行器3~6个月,患肢应避免负重,但是要继续锻炼膝关节伸屈功能,练习上下台阶,上用健足,下用患足,膝关节异常及时就诊。患者要避免做剧烈运动,为了减少对膝关节的磨损,防止跌倒,建议患者最好终身使用手杖,特别在外出时。指导患者加强营养,多进食含蛋白质、维生素、钙、铁丰富的食物,增加自身抵抗力,适当控制体重,以减少对关节的负重[6]。6个月内,每月复诊1次,按时来院复查,有下列情况应及时就诊:患肢出现胀痛,局部切口出现红、肿、热、痛。要及时治疗全身匿病灶,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扁桃体炎、牙痛等,防止髋关节远期感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解除患者关节疾患痛苦、纠正畸形、恢复功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正确的术前、术后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以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7]。除了医生精湛的技术,术后良好的功能恢复也是相当重要的[8-9],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应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是目前普遍接受的康复理念,但康复锻炼应遵循个别对待原则、全面训练原则及循序渐进原则。

护理人员的正确护理以及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可以预防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能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满足日常生活工作及部分社会活动参与的需要[10]。系统的临床护理能明显提高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正确率,帮助患者较好地掌握相关的康复知识,显著提高功能锻炼的达优率,有利于患者更好地康复,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所处的不同时期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从而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保证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勇军,杜渐.循证护理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西部中医药,2012,25(1):81.

[2] 陈丽玲,郑丽霞.双膝关节置换术病人围术期康复护理[J].全科护理,2011,9(21):15.

[3] 滕翠芹,周广琳.临床护理路径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11,9(5):17.

[4] 马冬婴.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8, 46(7):120.

[5] 段建英.康复训练量化法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24(3):249-250.

[6] 张晓茂.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J].医学信息,2011,8(12):17.

[7] 顾风云,秦芳,李雪.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60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0):26.

[8] 黄云英,尹东,唐四桂.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围术期护理[J].护理研究,2010,24(1):52-53.

[9] 曾小莉,肖翠梅,蒋洁婷.健康教育对老年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0,24(18):1685-1686.

[10] 殷慧娟,崔玉洁,段玉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和功能康复训练[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2):43.

术后康复篇4

关键词:乳腺癌 根治术 康复训练 效果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47-01

乳腺癌是妇科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严重影响到女性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据国内医疗卫生部门统计,近年来国内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趋向于年轻化,是导致女性死亡最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1]。目前,国内在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根治术并辅以化疗、放疗,根治术后患者的肢体功能将受到较大的影响,日常活动不同程度受限,必须引导患者掌握康复训练的基本知识与技巧,从而提高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促进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取本院2011年1月-8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5例,均为女性,年龄29-74岁,平均(52.1±2.6)岁。本组病例中,左侧乳腺癌37例,右侧乳腺癌28例。手术方式:乳腺癌根治术24例,改良根治术41例。

1.2 方法。本组病例均于术后第1d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五指同时屈伸、握拳运动。术后2-3d,开始进行腕部、肘部屈伸动作。术后4-5d,患者练习使用患肢洗脸、刷牙,就餐时使用患侧手持碗、杯等。术后6-8d,患者练习患侧手掌扪对侧肩部、同侧耳廓等动作。术后9-10d,切口缝线拆除后,患者开始锻炼患侧肘关节的屈曲、抬高,手掌置于对侧肩部,初次锻炼可以使用健侧手掌托扶患侧肘部,缓慢抬高患侧上肢,直至与肩平。术后14d,患者开始进行综合康复训练,训练项目主要包括:双手左右大幅度摆动、摆臂运动、上肢上举、双上肢交替上举、双手十指在脑后叠加、煽动臂膀运动,以及两肘在面前开合,并早保持两肘高度一致,并向后大范围展开。以上康复训练项目6-8次/d,3-5min/次,由病房护理人员负责指导,并且监督患者康复训练的完成情况。对于个别严重疼痛或不敢运动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以耐心的解释与说明,使得患者理解乳腺癌根治术后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相关工作。

2 结果

通过规范、系统的根治术后康复训练,本组病例中,患侧上肢功能完全恢复40例,生活自理22例,总有效率为95.4%。

3 讨论

在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根治术须切除患侧的乳腺、胸大肌、胸小肌、腋窝淋巴结与结缔组织。由于根治术的切除范围较广,患者在术后不能及时进行康复锻炼,将会严重影响到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乳腺癌根治术后,由于术中创伤较大,加之患者的胸部包扎时间较长与刀口疼痛,多数患者在术后不愿意自主进行患侧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而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及早对于患侧上肢进行规范、系统的康复锻炼,不但可以促进患侧肢体的血液淋巴回流,而且对于促进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也具有积极的意义[2]。因此,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详细讲解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加强对于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从而使得患者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指导,自愿进行术后康复训练,为尽快恢复患侧肢体功能赢得时机。

目前,在国外医学界中普遍认为乳腺癌患者在根治术治疗后,应及早进行患侧功能的康复训练,在腋下切口处瘢痕组织尚未形成前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防止腋窝周围肌肉萎缩、瘢痕挛缩与关节强直,而且避免了挛缩瘢痕组织压迫患者的腋静脉,使得腋静脉的回流受阻明显减轻,患肢活动也有利于促进了患者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加淋巴回流,减少水肿等症状的发生机率,从而有效改善患肢上肢的功能。因此,在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必须加强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护理人员应正确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选择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案,对于保证患侧上肢功能的康复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乳腺癌根治术后康复训练中,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体力与切口愈合状况等,指导患者循序渐进的进行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应注意要防止动作过大、过猛而影响伤口的愈合,又要注意动作不宜过小,以免影响到康复训练的实际效果。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制定一份详细的康复训练计划表,每天记录患者康复训练的情况,逐步增加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的动作与活动量,加量时一般不增加新的动作,争取患侧上肢功能的尽早恢复。在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继续坚持患肢功能康复训练,可以重复住院期间进行的各项康复训练动作,特别是扶墙抬高上肢运动必须保证每日坚持,以保证患侧上肢与肩关节活动范围早日恢复正常。为了保证各项康复训练动作的协调、轻松、自然,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在出院坚持以下几项康复训练:①上肢旋转运动:患肢上肢自然下垂后,五指伸直、并拢。自身体前方缓慢抬高患肢直至最高点,从身体外侧恢复原位。注意在患侧上肢高举时,应尽量保持伸直,避免弯曲,保证动作的连贯性;②上肢后伸运动:患者应注意保持抬头挺胸。同时,患者在出院后,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制定提、拉、抬、举物体等各种负重锻炼,以增强患侧上肢的力量,促进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乳腺癌根治术后,由于患者的创伤较大,加之术后疼痛感与胸部包扎时间较长,患者不愿自主进行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应加强对于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为患者制定行之有效的康复训练计划,指导患者在术后循序渐进的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患侧上肢的血液与淋巴液回流,松解与软化瘢痕组织,在有效减少了患侧上肢出现水肿与功能障碍的同时,逐步提升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早日恢复生活自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葛永勤,张小建.功能锻炼操作流程设计和在乳腺癌术后的应用[J].当代护士,2005,10(6):45-46

术后康复篇5

【关键词】置换;髋;翻修术;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6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015-02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or patients underwent revision of the totally replaced hip

Ji Huiru Zhang Qian Huang Fei Liu Chunmei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after revision of the totally replaced hip(RTHR). Methods:Sixty-one patients with various revision operations on the totally replaced hip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The patients of 1st group were g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and the patients of 2nd group were give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raction after operation. Harris scor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function of hip in two groups respectively 1 month,3 months and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Furthermore, the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hip dislocation occurred in the patient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Results:The Harris score of two group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y the end of 1 month after operation (P0.0878).But the Harris score of 1st group(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group 2nd group(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by the end of 3 months and six month after operation ( P < 0. 0001).There was 6 cases suffered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and 1 case suffered hip dislocation i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after operation. Conclusion:The individual, progressive and general rehabilitation nursing with a focus on the muscle strengthening, especially of the abductor muscle will benefit for the improving of hip function and reducing the occurring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patients who had revision of totally replaced.

【Key words】Replacement; Hip; Revisio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提高患者术后使髋关节功能恢复外许多学者的一致肯定〖1-3〗。但对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而言,由于患者病情重、复杂,手术特殊,术后的康复护理方面研究较少,对此我们对其进行了随机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6年2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骨科施行RTHR的患者61 例,其中男20例,女41 例;年龄为41~72岁,平均62.47岁。翻修原因为髋臼和股骨假体无菌性松动47例(其中单纯髋臼假体松动8例,单纯股骨假体松动26例,髋臼和股骨假体同时松动13例),髋臼聚乙烯内衬脱位3例,假体松动合并股骨假体周围骨干骨折8例,感染3例。前次手术距翻修手术时间为1.6~10年,平均7.9年。将上述患者进行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康复组)术后给予特殊的康复护理,第2组(普通组)术后仅给予牵引、常规手术的术后护理。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如下(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护理

1.2.1 常规护理

1.2.1.1 心理护理:因患者为髋关节的第二次大手术, 加之年龄增长, 体质下降, 假体费用昂贵, 多数患者对手术持怀疑态度, 唯恐手术再度失败。为此, 护理人员针对患者不同的情况, 向其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现代医疗技术及护理水平, 说明手术好处,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 增强患者的信心, 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1.2.1.2 术前宣教:术前教会患者掌握正确大小便方法:患者卧位时家属用双手平托起患者臀部及髋关节, 保持髋关节外展位, 不可牵拉患肢。患者能下地时, 便盆应放在高凳或便盆支架上, 避免下蹲过度屈髋导致髋关节后脱位的发生;教会患者正确使用拐杖:先用双腋拐保持立位的平衡, 然后再开步, 与健肢交替行走, 患肢不负重。改用单拐时, 拐杖应握于健侧, 使患肢部分负重, 最后弃拐负重。患肢负重时间根据人工关节的稳定程度及植骨块生长的情况决定, 若骨质缺损不多, 假体植入固定牢固, 可在术后3 个月负重, 否则需要半年以上时间。

1.2.1.3 术后护理:由于该手术复杂, 很容易将已经变薄的股骨皮质穿透或骨折, 患者出血、损伤、感染机会也远比全髋关节置换者多而重, 故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足趾的温度、颜色、感觉、活动, 注意切口的渗血及出血等情况。对术后创口留置负压引流管的患者要保持引流管通畅,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防止引流液逆流, 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质, 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正确的搬运和保持良好的。搬运时采取三人平托法, 轻轻将患者放于床上, 并将软枕置于患者两下肢之间, 保持髋关节外展15°中立位, 术后患肢皮牵引2周,预防髋关节脱位。避免患肢内收、外旋3 个月。骨水泥固定且术中没有作截骨处理的患者术后卧床休息3个月。对于术中截骨或者为非骨水泥固定者术后卧床休息6个月。当然在此期间应注意防褥疮、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

1.2.2 康复护理:在常规护理的情况下,对于康复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如下的康复治疗:

1.2.2.1 术后次日即鼓励患者做患肢踝关节背屈和跖屈活动与臀肌、股四头肌等的等长收缩训练,以促进肌力恢复、手术部位肿胀消退及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根据患者的手术情况不同,对患肢采取不同的位置预防髋关节脱位,前方或侧方切口者,患肢保持髋外展40~50°和轻度内旋位,可用垫枕外侧沙袋垫起,将患肢置于软枕上,使髋屈30°,膝屈40~50°;后方切口入路者,患肢保持髋外展45°及轻度外旋位,用垫枕内侧沙袋垫起,髋屈应< 30°。负压引流拔除、X 线检查证实人工关节良好后可允许患者做床上髋、膝关节屈伸练习及外展髋关节活动,并逐渐由起初的被动运动向主动加辅助运动过渡,到完全主动运动,但应避免做直腿抬高练习,以免髋臼承受过高压力,不利于髋臼假体的骨组织生长。术后同时做髋外展练习,使臀中肌肌力得到加强。如果患者仅置换了髋臼的聚乙烯内衬,或者只是对失败的髋关节表面置换术进行返修,可按常规处理〖4〗。

1.2.2.2 根据翻修假体的固定方式和手术中的具体情况(如是否劈开股骨等) 来决定下床及负重的时间。骨水泥固定且无大转子截骨者,术后2~3 周可扶双拐下地,不负重活动,2 个月后可部分负重,至弃拐完全负重活动。但若采取了大转子截骨者,则应在3 个月后X 线复查证实情况良好,再改为单拐,患肢负重活动。非骨水泥者则需较长时间的床上肌力训练,尤其是髋外展肌肌力训练加主动关节功能训练。2~3 个月后扶双拐下地不负重活动,6 个月后可弃拐负重活动。

1.3 评定方法:对61 例RTHR 患者的患髋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功能状况分别采用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5〗进行评定。对患者术后的患侧髋关节脱位及患者术后患肢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中深静脉血栓发生以患肢出现肿胀或疼痛,B超证实患肢有深静脉栓塞者才确定为深静脉栓塞。

1.4 统计学分析:对术后两组的Harris评分采取了CHISS统计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患髋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功能状况、患侧髋关节脱位及患肢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的情况

3 讨论

3.1 髋关节置换翻修术后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患髋的功能恢复。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比初次髋关节置换手术难度更大、更为复杂,患者的骨质、软组织条件差,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骨缺损,需要进行自体或异体骨移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包括脱位、骨折、神经损伤和感染等。因此,较多的患者及医务工作者对于术后的康复护理感到恐惧,害怕弄不好不但没有提高患者的髋关节的功能,反而还增加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髋关节的脱位。因而对患者术后仅采取常规手术的护理,而未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不同的康复护理,导致患者术后的功能差。我们认为这类患者的术后康复显得尤为重要,该类患者手术对关节周围的组织损伤伤较大,术后功能康复的实施和成功,是患髋关节活动功能康复的重要环节。通过我们的随机对照试验来看,康复护理患者的术后髋关节功能明显好于常规护理组。在术后1个月时两组间还没有显著的差异,可在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时就有显著的差异。在第一个月时没有显著差异是因为该类手术对患者关节周围组织的损伤都较重,康复恢复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康复训练的关键是恢复关节活动度,增加肌力,特别是髋外展肌肌力的增强,具有增加患髋协调性、减少并发症的作用。康复训练必须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三大原则,康复人员必须了解手术的详细情况。康复训练程序除参照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康复训练的一般方法外,必须根据翻修手术方法的不同,制订与所选用的手术技术相适应的康复训练程序。康复的手段与方法必须因人而异,并及时作适当的调整,目的在于促进患者恢复体力、增加肌力、改善有效关节活动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日常生活动作的协调性,使患髋关节功能尽快恢复,达到手术目的,有效提高生活质量。

3.2 髋关节置换翻修术后康复护理有利于减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人工关节置换的早期的一个主要并发症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都高47.1%〖6〗。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同性别、年龄以及深静脉血栓史有明确的相关性〖7〗,因此,髋关节置换翻修患者术后更易发生深静脉血栓。这是因为该类患者往往较初次置换的病人的年龄大,同时手术较初次手术大,手术损伤和刺激均较初次手术大。研究发现术前、术后的功能锻炼有利于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8〗。本试验的两组病例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明显的差异,也说明了康复锻炼有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对于髋关节脱位的问题,也是患者及许多医务工作者担心的问题,髋关节翻修术后易于脱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康复护理没能得到很好开展的一个原因。我们认为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及适当的防护方法是完全能够防止脱位的。本研究中仅有1例患者术后因为自行翻身不小心而引起了脱位,其余患者均未发生脱位。也说明了正确的康复训练并不会增加髋关节脱位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Fielden JM, Scott S, Horne JG. An investigation of patient satisfaction following discharge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 surgery. Orthop Nurs, 2003, 22:429-443

[2] 方汉萍,杜杏利,郭风劲,许涛.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不同时间开始康复训练的效果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16-19

[3] Delisa JA,e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principles and practice. 3rd ed.New York: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1998.677-693

[4] 杜明奎,杨传铎,邢更彦,匡正达,姜川.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研究.中国临床康复,2002,6(14):2051-2052

[5] Harris WH.Traumatic arthritis of the hip after dislocation and acetabular fractures:Treatment by mold arthroplasty.J Bone Joint Surg Am, 1969,51:737-755

[6] 吕厚山,徐斌.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华骨科杂志,1999, 19(3):155

[7] Lachiewicz PF, Soileau ES. Multimodal Prophylaxis for THA with Mechanical Compression.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6, 21; 〖Epub ahead of print〗

术后康复篇6

【关键词】肱骨骨折;康复护理;临床效果

肱骨位于上臂,又叫上臂骨。上端有半球形的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组成肩关节,下端连接肘关节,对整个手臂的运动起关键作用。肱骨骨折之后,不仅会影响到肩关节的活动,也会影响肘关节的活动,对人的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困扰[1]。为了探讨肱骨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方法,文章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4年7月30例肱骨骨折术后患者,按照精心设计好的精细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康复护理,三个月后查看患者的具体康复情况,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4年7月30例肱骨骨折术后患者,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大小不等,平均年龄50岁。

1.2护理方法

按照精心设计好的精细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康复护理,三个月后查看患者的具体康复情况。具体内容如下:

1.2.1术前康复护理

(1)在术前同患者交谈,介绍肱骨骨折手术的一般情况和康复效果,对患者进行心理疏通,避免患者因缺乏相关知识而导致的紧张、焦虑和恐惧情绪,从而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手术以及术后的康复治疗。

(2)向患者讲解术后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让患者了解康复护理的常识。同时,向患者详细介绍肱骨骨折的方法和细节,让患者清楚注意事项,以便在之后的术后康复护理中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1.2.2术后康复护理

(1)在患者的术后1-10天,派医护人员随时关注患者状况,安置好患者,将床头抬高,将患臂用枕头垫起,放置好肘关节和肩关节的位置,具体标准为:肩关节置于前屈外展位,肘关节屈90度。严密观察患者的情况,观察患者是否有术后麻醉消失,患部异常疼痛的现象,对有此现象的患者使用止痛剂,缓解疼痛感。对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帮助,如患者起身应当帮忙扶起,患者如厕应当给予帮助。在患者身体有知觉之后,应对患者患部手臂进行手指和手心的按摩活动,保证患者手臂其他位置血液畅通。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患臂肩部肌肉等长收缩运动、腕关节和肘关节的运动,就具体操作方法为:患臂侧手握拳,伸指及肱二头肌的等长收缩,减轻手部水肿,握拳以8s左右为一次,10次为一组,每天坚持20组左右,情况好转,可增加练习量。

(2)在术后10-25天,开始练习肩部活动,如肩部前后屈伸活动。具体操作方法为:护理人员站在患者身后,一手固定患者肩部,一手托住肘关节,以一定幅度轻微活动,重复5-10次为一组,每天坚持5-8组。在这一过程中,禁止患者患臂外展,以造成二度骨折。也可以教患者健臂扶住床架,身体下弯进行自我锻炼,以辅助治疗。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要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况。

(3)术后25-50天,在没有不良反应的前提下,指导患者进行全面关节练习。如身体向前弯曲,使患臂在重力作用下下垂;患臂前后摆动后左右摆动。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阶段,患者运动量仍不宜过大,以每次50-80下即可,运动的幅度以患者自身情况而定,以无不适感为佳。在这一阶段后期,患者可以用健全的手臂托住患臂,放松肩关节,还可进行缓慢的下蹲运动,让肩部跟随身体运动而得到活动。在无不适感之后,可由健全的手臂将患臂向外推送,以达到矫正之目的。此阶段是患者恢复的关键阶段,在此过程中,会有患者担心动作过大导致再次骨折的问题,因此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的疏导和动作的纠正,以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4)术后50-90天,在第三阶段活动顺利完成之后,可让患者进行刷牙、洗脸等日常生活训练。

1.2.3出院指导

(1)运动指导

鉴于患者的住院时间不长,患臂并没有完全康复,不宜进行负荷较大的运动,在出院后,患者应坚持康复训练,巩固治疗效果。

(2)饮食指导

在饮食方面,应当注意相关营养元素的摄入,在骨头愈合期,需要大量钙质,适时补充钙元素。不宜饮酒、抽烟等。

(3)生活指导

注意休息,保持生活的规律性。

2.结果

经过为期3个月的护理,本次治疗30例患者中,肩部、肘部关节能正常活动的有28人,恢复了正常的身体机能。康复率达到95%。

3.讨论

在临床医学中,骨科手术的治疗效果跟康复密切相关,骨科治疗中,恢复功能是永恒主题,也是手术成功的标志。因而,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现有的医疗手段中,骨折手术前期一般是打石膏进行固定处理,在这一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局部按摩十分重要。由于患者患部进行了石膏固定,无法得到有效的活动,血液流速缓慢,身体中的废弃物不能有效排出,严重者,会造成血管拥堵从而造成肌体坏死[2]。所以康复过程中的局部按摩是康复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从功能恢复来讲,患者想要实现比较理想的功能恢复,在康复治疗中进行功能训练必不可少,在训练中听从护理人员的建议,积极配合治疗,争取完美恢复。

在进行肱骨骨折手术后,患部经常会出现僵硬的状况,在咨询护理人员的前提下进行适量的活动,有益于患者的康复。在护理过程中,注意早期的不良反应症状观察和中期的功能恢复,对于患者的身体功能恢复有着重大意义。总之,在肱骨骨折术后,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能达到很好的康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唐金树,李庆梅,石兴明,等.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康复[J].创伤外科杂志,2009,8(3):26.

术后康复篇7

1 康复目的

1.1 通过肌力增强训练,加强膝周屈伸肌的张力,并促进全身体力及状态恢复。

1.2 通过行走或其他协调性训练,改善膝关节周围张力及其软组织平衡协调性,保证关节稳定。

1.3 通过关节活动度训练,使膝关节活动能满足日常动作及部分社会活动参与的需要。

1.4 通过膝关节主、被动活动,防止术后关节粘连,改善局部或整个下肢血液循环,避免某些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1.5 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面貌,激发生活激情。

2 康复原则

2.1 个别对待原则 由于不同患者的体质、病情、心理素质、主观功能要求,手术过程等不尽相同,所以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康复不存在统一的常规,应因人而异。

2.2 全面训练原则 膝关节只是行走负重关节中的一个,而且类风湿关节炎累及多关节,多器官。因此,单纯处理膝关节并不足以改善患者的功能,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康复必须兼顾身体其他部位。

2.3 循序渐进原则 接受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有较长期的疼痛、畸形及功能障碍史,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及骨质都受到侵犯,所以患者的功能水平只能逐渐提高,切忌操之过急,以至发生不应有的损伤。

3 康复指征及禁忌症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康复活动的绝对指征,即使不行膝关节置换术,局部膝关节疼痛、畸形、功能障碍也是康复的绝对指征。

康复禁忌证包括:①高热;②安静时心率>100次/min;③收缩压16KPa,有高血压症状;⑤心,肺,肝,肾,脑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从内科治疗角度要求绝对安静者。

4 术前康复指导

术前康复指导是术后康复锻炼的基础。内容包括:①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平卧位,伸直膝关节并将肢体抬高床面15 cm停留10 s,20次为一组,2组/d。②股内侧肌功能锻炼:取坐位,患膝关节伸直,窝垫15 cm高沙袋,用力下压膝关节,小腿和足跟离床,足部背屈,持续10 s,20次为一组,2组/d。③帼绳肌牵拉训练:患肢足跟放于矮凳上,健侧单腿支撑站立,缓慢弯腰至绳肌受牵拉,持续10 s,20次为一组,2组/d。④下肢肌肉舒张功能锻炼:仰卧位,下肢伸直,做下肢肌肉舒缩动作(绷紧),持续10 s,20次为一组,2组/d。

5 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

5.1 术后前6 h ①伤口加压包扎,患肢支具固定;②负压吸引通畅,负压吸引器吸出血液可回输;③患肢体垫高,膝关节伸直;④心电监测,吸氧。

5.2 术后7~72 h ①膝关节垫高,保持伸直位,可冰袋冷敷;②股四头肌舒缩锻炼,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CPM训练;③术后及时监测血常规,肾功能及离子变化;④术后48 h,拔除负压吸引管,局部切口加压包扎。

5.3 术后3~14 d ①CPM训练,2次/d,30~60 min/次。第1天0°~30°,每2 d增加10°;②主动股四头肌和小腿肌肉舒缩锻炼;③主动膝关节屈伸锻炼,主动直腿抬高锻炼;④坐轮椅或扶双拐离床活动。

5.4 术后2~3周出院,出院后每2~4周门诊复查,检查康复计划完成情况。

6 术后并发症预防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主要的并发症为感染和下肢静脉栓塞。因此,术后要认真观察体温及肢体肿胀情况。术后2 d拔引流管前避免膝关节伸屈活动,以免形成关节内负压至引流液反流而增加感染机会。术后6 h可在床上做些简单的活动,如上肢活动,股四头肌收缩锻炼,距小腿关节主动屈伸及深呼吸运动等。术后第2天开始使用足底静脉泵,弹力袜和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预防血栓形成。在主动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持续被动活动,拔管后即可开始。从30°开始,1~2 h/次,2次/d,以后每天可酌情增加10°,2周后膝关节活动度应达90°~100°。同时告诉患者术后0.5年内下肢轻度肿胀是正常的,以清除患者紧张情绪。

7 讨论

人工膝关节置换是解除关节疾患患者的痛苦,纠正畸形、恢复功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术前指导及并发症的预防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护理人员要运用科学的方法,针对不同的患者,不同时期的康复训练进行指导,并加强与医生、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才能保证膝关节置换的成功。

参 考 文 献

[1] 赵尔弘.TKA术前准备与术后处理(初次手术).骨科学新进展,2004.4.

[2] 黄小丽.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前指导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骨科学新进展,2004.4.

[3] 李艳武,李丽贤.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下肢肌力训练.中国临床康复,2003.10.

[4] 李晓雯,黄振英.常见疾病健康指导.2003.5.

术后康复篇8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手术;康复护理;训练指导

[中图分类号] R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c)-0162-02

髋关节置换手术是临床上一种新型的矫形手术,这种手术能够有效的缓解其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状态,增加患者的髋关节活动范围,从而使患者能够逐渐恢复日常生活,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这种手术适用范围比较窄,多用于老年股骨颈、股骨头坏死等患者。在临床上,骨科手术和患者手术后的康复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的康复训练指导能够帮助患者手术后早日康复,也是保证患者手术是否成功的必要手段。制定康复计划,术后的康复治疗与手术同等重要。一个设计完美,实施成功的术后康复计划是髋关节置换达到良好功能恢复的必要条件。因此,医护人员在患者手术应该向患者及其家属阐释康复训练指导的重要性,使得他们能够积极配合,更好地发挥患者的主观性,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为探讨总结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该研究对2010―2012年48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病人进行了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在该院接受治疗的48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16例,患者的年龄在46~93岁之间。这些患者中干部21例,农民5例,工人14例,其他8例。患者中,有其中30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18例患者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这些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患者康复训练指导方法

1.2.1 对患者手术前进行护理 患者心理指导:一般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都经过长久的考虑,通常希望通过手术解决行走疼痛的问题,改善关节的活动。医护人员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进行手术的目的,以及手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使患者能够对这种疾病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其次,患者手术后,医护人员要告诉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并向他们阐明锻炼的重要性,使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

1.2.2 术前准备指导 术前准备指导: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活动,将键侧肢体膝关节屈曲,足部收至臀部,抬高臀部,以预防生疮的发生。向患者说明如有吸烟或饮酒史术前应戒除,因其会导致血红蛋白降低,使组织修复所需供氧减少,血液粘滞性提高,增加血栓形成的几率。告知患者匀在患侧做肌肉注射以免产生感染。

1.2.3 术后指导 术后指导:向患者家属说明术后6 h应平卧,将患肢小腿抬高10~20°,外展15~30°,患者手术后不宜侧卧,也不宜不翻身,屈髋最好保持在

1.2.4 患者的饮食指导 患者的饮食指导:医护人员要告知家属麻醉清醒后可进流食,如排骨汤、鸡汤等,患者每次进食在400 mL左右,且患者在手术后3 d内均不能吃甜点,奶粉,豆奶粉以免引起腹胀。饮食应适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高含胶原,微量元素及含维生素A、C的食物,以补充足够的营养,忌食辛辣、油腻的食物。术后密切观察二便情况,防止便秘发生。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①对该组48例患者术后1年进行回访,置换关节功能满意度为85%~90%,疼痛满意度为95%。

②通过全面细致护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前准备是必要的,因此,患者在手术后,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康复计划。

3 讨论

在过去的35年里,人工关节技术发展迅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逐渐成为一项常规手术。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应用,术后康复日益受到重视,先进的材料,精湛的手术技术,只有结合及时的术后康复训练,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是很复杂的问题,它不但与疾病本身有关,也与手术技术操作,患者的信心,精神状态以及对康复治疗配合秘密程度有关。

3.1 患者手术当日

患者手术结束回到病房后,医护人员应将患者双肢用三角枕固定,在患者手术后的1周内,让患者双肢保持45~60°屈髋屈膝,15~30°外展中立,从而使患者双躯血管畅通。手术过程中,由于患者双肢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再加上手术过程中使用充气止血带等,造成患者下肢血流滞缓,容易使患者形成DVT。因此,患者回到病房后,医护人员应在患者麻醉没有完全消失前,对他进行肌肉按摩,从而促进患者血液循环。具体方法如下:医护人员用双手从患者的足跟开始,从患者的远心端向近心端交替挤压,并对股二头肌及股四头肌同时进行按摩,双下肢交替进行。

3.2 术后1~3 d

上一篇:孤独症康复范文 下一篇:脑出血康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