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范文

时间:2023-10-25 17:14:26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1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 康复训练 功能恢复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股骨颈骨折和髋关节病变的主要方法。2006年9月至2008年11月在我科首次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4例,对其术后早期实施康复训练,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髋关节置换术病人94例,观察组47例,男24例,女23例,平均年龄 67.5岁。对照组47例,男25例,女22例,平均年龄66.5岁。两组年龄、性别、病情、并存疾病及严重程度、手术方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训练方法

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规项训练,即手术当天保持术侧肢体外展30°中立位,穿防旋鞋。术后第2天在病人能耐受的情况下,指导病人进行踝关节的屈伸锻炼;协助患者从足跟开始做压力递减的小腿部肌肉挤压运动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术后卧床2周,卧床期间膝关节练习器训练,2次/d,1h/次,逐渐增加训练时间,一般增至6h/d。

1.2.2 观察组训练方法

1.2.2.1 心理康复 详细了解患者的心态反应,针对性给予心理疏导,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消除不良情绪,术前护士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干预,耐心全面地讲述患者所需要的知识,恰当地说明手术治疗的目的、意义、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及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系统进行心理及康复锻炼指导,使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康复训练。

1.2.2.2 术后训练法 (1)常规项训练同对照组。术后第1天进行髋关节屈伸训练。病人仰卧位,缓慢将患肢足跟向臂部滑动,使髋屈曲,足尖保持向上,指导者一手托患者足跟部,一手扶膝部,防患肢内收内旋,保持屈曲位持续5s,放松5s,逐渐增大屈曲角度,不超过90°,10-20次/组,3组/d。 (2)术后第2天增加髋关节推位训练,即伸直双下肢,先使术侧髋关节下移,对侧髋关节上提,从而使术侧下肢显得比对侧长,保持该姿势5-7s,然后双侧交替,3次/d,每次10min。托马斯伸展训练,即对侧髋、膝关节尽量屈曲,做术侧髋关节主动伸直动作,充分伸展屈肌及关节囊前部。在病人能耐受的情况下,做屈髋位旋转练习,即坐位,拉住床上支架做上身左右摇摆动作(臀部不可离床),5-7次/组,2组/d。(3)术后第3-7天继续上述训练。拔除引流管后,X线摄片无异常时协助病人站立。帮助病人双手支撑床坐起,健肢屈曲,患肢伸直,移动躯体至患侧床边,病人转动至双腿下垂坐立位时,稍坐片刻,无不适时,再拄双拐站起。根据病人情况制定步行计划,逐渐增加步行距离。(4)术后1-2周,主要加强髋部活动度的训练,进一步提高肌力。即髋关节适当外展,并置于旋转中立位,弯腰屈髋,以下颌触及患侧膝关节;双下肢分开站立,左右摇摆骨盆,使髋关节交替外展内收。(5)出院指导:指导患者单独离床活动、上下楼梯训练,讲明术后6个月内不坐矮凳子,不可重叠双腿;弯腰屈髋不超过90°;侧卧时两腿之间要放枕头保护,站立时患肢外展;以防止髋关节因过度屈曲、内收、内旋而造成脱位;避免进行重体力劳动及剧烈体育运动等。

1.3 评价方法

康复训练4周后,对患者患肢功能恢复进行评价,以吃饭、穿衣、洗澡、入厕此4项活动为评价指标,全部自理为生活自理;1项或多项需部分帮助为生活部分自理;1项或多项需要全部帮助为生活不能自理,生活全部自理和部分自理患者统计为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率表示,组间进行x2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

2 结果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观察组(55.3%)明显优于对照组(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

3 讨论

心理康复可以帮助患者消除恐惧和紧张心理,树立正确观念,激发热情,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使其以良好的情绪接受康复治疗;正确体位摆放及被动和主动运动等能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刺激本体感受器,诱发反射冲动,能有效的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下肢深静脉栓塞,提高患肢肌力保持关节稳定性,加快康复进程,预防关节脱位,延长人工关节使用寿命,提高患者关节功能。本文结果提示,术后早期正确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病人尽早恢复良好的关节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我们认为康复训练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十分重要,对减少并发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

[1]蔡云花,郝玉琴,宁桂兰.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早期康复训练体会[J].护理研究(下旬版),2007,21(3):799.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2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术后护理; 康复训练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nursing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effect after 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Method:A total of 50 patients with coxa arthropathy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4 to August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2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applied the routine nurs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implemented the systematic nursing based on the routine nursing,SAS,SDS score that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and Harris scor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Before nursing,SAS and SDS score of two groups,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After nursing,SAS and SDS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 Postoperative nursing;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in Zengcheng District of Guangzhou City,Guangzhou 5113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2.029

髋关节病变患者在进行髋关节置换术前常伴有疼痛、畸形,严重者出现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上针对该疾病主要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通过将人工髋关节假体替换病变的髋关节,达到矫正髋关节畸形、恢复关节活动度及功能的目的,但手术较为复杂,术后患者恢复时间较长,且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大部分为老年患者,若患者术后仅仅依靠住院时期的护理及康复训练,很难达到手术预期的效果[2]。因此,对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需进行系统的护理及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4]。本研究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50例髋关节病变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男7例,女18例;年龄44~85岁,平均(68.76±2.13)岁。对照组25例,男6例,女19例;年g57~87岁,平均(69.43±2.05)岁。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髋关节活动均受限,均经CT及MRI等影像学确诊为髋关节病变;(2)所有患者意识清晰,均可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与护理。排除标准:(1)意识模糊,治疗依从性较差者;(2)存在其他代谢性疾病及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补充该研究已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术后常规护理的方式,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后护理注意事项,同时普及术后康复训练的相关知识,做好出院指导,并嘱咐患者按时复诊。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护理,措施如下:(1)手术结束后医护人员护送患者回到病房,并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搬运患者,保持下肢处于垂直外展状态,平移至床上后,在双下肢之间放上三角海绵固定器,并保持外展15°~30°。(2)术后要求患者去枕平卧6 h,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情况,及时联系主治医生。(3)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术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如播放轻音乐、视频等,分散其注意力,有助于缓解不良情绪。(4)医护人员需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循序渐进的对患者展开训练,具体措施如下:①术后第1天,督促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踝关节屈伸训练,由于手术麻醉,下肢感觉减退,在进行训练时可恢复下肢感觉,若患者因疼痛无法进行髋关节训练,则可进行踝关节及膝关节训练,5~10 min/次,4次/d;②术后第2天,对患者进行收缩及踝关节背伸、旋转等训练,对股四头肌训练时从20次/组开始,逐渐递增至40次/组,2次/d;③术后第3天,进行转移及步行训练,拔除引流管,协助患者将患侧肢体靠近床边,轻轻垂下膝关节,4~6次/d,30 min/次,根据恢复情况辅助进行下地行走负重训练。(5)出院时,医护人员做好出院指导,根据恢复情况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告知出院后护理注意事项和康复训练计划,叮嘱患者按时到医院复诊。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SAS和SDS评分,采用SAS和SDS自评量表评估患者的心理状B[5],SAS70分为重度焦虑;SDS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SAS和SDS评分 护理前,两组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髋关节功能评分 术后1、3个月,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髋关节疾病是多发于老年人群的骨科疾病,临床上采用手术作为治疗该病症的主要手段。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通过手术置换病变的髋关节,有助于缓解患者病痛、提高关节活动度、恢复髋关节功能,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7-12]。由于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较短,而髋关节的术后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护理及康复训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包括生理及心理护理[13-16]。患者出于对疾病的担心和恐惧,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且术后因为害怕疼痛,减少了对髋关节的训练,不利于术后的恢复。采用系统性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的不良情绪,同时督促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关节稳定性,对促进患者髋关节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17-24]。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采用系统性护理可有效缓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督促患者术后进行康复训练,有助于尽快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阮爱娟,赵群英,严界蓉,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室护理效果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6,18(5):986-987.

[2]孙立,韩伟,胡如印,等.骨水泥型与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杂志,2016,32(6):527-532.

[3]程艳秋.健康教育路径对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结局的影响[J].中国药业,2015,24(23):146-148.

[4]韩萍,叶春桃,李红梅,等.居家护理干预方案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5,22(10):65-67.

[5]谢贻丽,江旭,胡敏,等.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2):230-232.

[6]廖化敏,官莉.延续护理对53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5,44(10):1435-1436.

[7]喻淑爱.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阶段性护理干预对假体脱位的预防效果[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9):2146-2148.

[8]任喜荣,王华.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探讨[J].陕西医学杂志,2015,44(8):1100.

[9]张燕,刘静.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2,20(7):42.

[10]王凤,宋杭丽,王静.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2,23(4):418.

[11]王红,丁勇,田娟.早期康复训练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诸因素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3,7(8):1326-1326.

[12]张坤,白薇.早期康复训练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5,2(1):5-6.

[13]S燕鹏,张育淑.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4):81-82.

[14]卫秋燕,刘旭丽.老年病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8,5(s1):56-57.

[15]盖玉英.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5例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4):32-33.

[16]唐冬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与康复训练[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8):88-89.

[17]李凤英,王琳,崔秀峰,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方法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4):42-44.

[18]都井平.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3):1046-1047.

[19]黄干秀.早期康复训练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2):15-16.

[20]肖江平,石晶,易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后的护理侧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2,6(16):2480-2481.

[21]黎秀娥,张桂花,许秋兰.老年病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术期护理与康复指导[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3):50-51.

[22]张瑞东.探讨老年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措施[J].吉林医学,2013,34(9):1782.

[23]谢小娟,宁宁.早期护理和康复训练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的影响[J].华西医学,2004,19(1):35-36.

[24]康淑芳.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0):109-110.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3

【摘要】 康复护士在康复医学中应用康复护理技术,使康复护理工作贯穿于功能训练和康复治疗的始末,在患者的康复治疗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 康复护理康复治疗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弱病残群体逐渐增大,因此,对康复的需求也就日益广泛和迫切,各地都相继建立了康复中心,各医院也纷纷成立了康复科。康复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目前康复护理在我国正经历着专业知识的积累、传播、实践和发展阶段。康复护理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伤病者与伤残者身体、精神及康复护理理论、知识、技能的科学。对患者及早实施康复护理与训练是必要的。康复护理的主要对象是伤残病患者及老年慢性病患者,目的是为患者功能恢复和再建,提高生存质量,回归社会创造条件。它的内容包括对患者功能恢复与再建过程的护理及训练指导。为了避免重复劳作 ,并对每一位患者进行全面康复 。

1、 正神经功能缺失、肢体残疾、自理能力下降、生存质量降低是康复科病人存在的普遍问题。早期功能锻炼、预防继发性残疾、最大限度地保存和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成为康复护理工作的重点。康复护理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达到全面康复的目标,与其他康复专业人员共同协作,对残疾者、老年病、慢性病而伴有功能障碍者进行适合康复医学要求的专门护理和各种专门的功能训练,可预防残疾的发生与发展及续发性残疾,减轻残疾的影响,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并使之重返社会。康复护理不同于一般临床护理,具有自身特点,未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无过硬的技能难以保证康复效果。康复护理的主要对象是由于损伤、急慢性疾病和老年病带来的功能障碍、先天发育不良的残疾等,康复工作者与康复患者的接触最频繁、最密切,康复护士不仅是康复医嘱的具体执行,又具有康复医师和其他康复专业人员的密切合作的特点,护理除包括一般基础护理内容外,还应用专门的护理技术,对患者进行残余机能的训练,努力挖掘残疾者心理上,躯体上的自立能力,为回归社会准备。现在最新康复护理模式是通过专业康复小组的评估,共同制定个性化康复护理计划,保持康复护理计划整体化和连惯性,这意味着专业康复小组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沟通越多,越能了解最新的病情;同时,在护理过程中也融入了康复的治疗内容。这样,使得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效果越好。

2、 我院自2004年成立康复科,经过不断地摸索与创新,制定了康复护理临床路径应用于康复患者 ,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我科康复小组首先对新入院病人进行评估,也叫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针对病人不同情况共同制定个性化康复护理计划,在治疗、护理、理疗方面确定治疗方案,合理安排时间进行高压氧、PT、OT、针灸、语言、认知、按摩、蜡疗及物理疗法等等治疗。康复护士按照治疗方案制定理疗卡,合理协调时间,介入治疗过程,观察患者残疾情况及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的残疾变化,并记录。预防继发性残疾和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掌握各种康复功能训练技术,配合康复治疗师和理疗师对患者进行功能评价和功能训练。在治疗结束后,介入护理生活,应用专门的护理技术,对患者进行残余机能的训练。将训练内容应用于日常生活活动,同其他治疗性活动和锻炼配合起来。在饮食动作、穿脱衣服、个人卫生、移乘等方面进行指导,吸收家庭成员共同参与训练过程。例如进食训练:姿势、食物和用具、健手辅助患手、患手、辅助具。饮水水温适宜,可用健手辅助患手,缓慢倾斜杯子,到少许温水于口中,必要时可用吸管。穿脱衣服训练:用健手将患手套进衣袖并拉至肩峰------健手转到身后将另------ 侧衣袖拉到健侧斜上方------穿入健侧上肢------整理。穿脱裤子和鞋同穿脱衣服,都是先穿患侧再穿健侧等等。在早期行动不便患者生活中指导使用康复器具,如拐杖、轮椅、助行器、矫形器等,创造安静安全的治疗环境和病房环境,避免摔倒、坠床等意外发生。我科为方便患者,在病房设立陪护床,便于照顾病人,教会陪护对病人在生活中介入康复训练内容,促进病人康复训练不间断进行。

3、 康复护士与患者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在与病人的交往中,护士应说话和气,诚恳礼貌,以乐观、自信的情绪去感染病人。治疗时动作轻柔、敏捷,使病人从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通过护士的语言、行为、表情、态度去影响病人而建立起来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病人支持性心理疗法:在为病人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通过与病人的交谈和观察,掌握病人的思想动态,采用消除疑虑、说服劝慰、启发建议、激励鼓舞以及消除应激因素等方式,使病人发挥自身内在潜力,面对现实处理好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协助病人度过难关。对病人的细小进步也给予鼓励支持,增强病人康复的信心。

4、 康复护士不仅要治病救人,还要为患者的功能负责,在治疗疾病的始终,都要树立康复的意识,并向患者传输现代康复理念,要全面开展好康复治疗,在运用传统医学治疗的同时,辅以现代康复的治疗技术,以治疗效果影响患者来转变观念。康复护理的实用性不仅表现在偏瘫、截瘫、脑瘫疾病上,对于高血压、冠心病、呼吸系统、骨科术后、癌痛、风湿等很多慢性疾病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康复护理的总的目标是按照以人为本、整体护理和全面康复的原则,通过护理工作,从生理上和心理上为患者提供一个有利于康复的环境和创造有利于康复的条件,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应以患者为主导,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满足患者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愿望,使其有一种温馨感、亲情感和信任感,从心理上对疾病的预后和康复起到了促进作用,让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回归社会和家庭。康复护士使康复护理工作贯穿于功能训练和康复治疗的始末,在患者的康复治疗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跟上国际康复护理发展的趋势,是我国广大康复护理工作者神圣而又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康复护理学 梁志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4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在我国逐渐普及,术后院内康复训练也引起足够重视,其方法也日渐完善,但对术后患者出院后院外功能康复训练的指导方法,尚缺少文献报道。为此,作者将2004年6月~2006年5月在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60例随机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整理出一套有益于促进康复训练效果的髋关节置换术后院外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方法,为日后对该类病人推广院外关节功能康复指导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6月~2006年5月在本院的髋关节(全髋或半髋)置换术后患者60例。男21例,女39例。年龄55~85岁,平均70.8岁。住院时间16~48 d,平均24.5 d。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接受关节置换且为单髋置换,全髋置换18例,半髋置换42例。排除年龄55~85岁以外的患者或合并老年痴呆、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严重心肺疾患、肿瘤及精神病患者,不同意配合进行观察或家属本市外患者。骨水泥固定假体32例,非骨水泥固定假体28例。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采用病人出院日期先后顺序排列编号法,将60例行髋关节(全髋或半髋)置换术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单号为院外关节功能康复指导组,双号为对照组。

1.2.2 手术方法

本组手术均在静脉-吸入全身复合麻醉下进行,采用改良后外侧切口,术中证实假体稳定,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置入位置良好。

1.2.3 院外髋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方法

1.2.3.1 心理康复指导方法 由于本组病人多为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害怕关节脱位而不敢活动,心理压力很大,而有的患者性情急躁,不循序渐进地锻炼,容易出现意外而前功尽弃。上门访视的护士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根据不同的心理原因和患者的病情、性格、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家庭环境的不同,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康复指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将术后的各项护理要点,特别是康复锻炼的方法和重要性,结合本科制定的锻炼图文小册向患者详细的说明,并了解患者是否按照制定的康复计划实施,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康复效果,指导和协助完成锻炼,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树立其康复信心,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使其主观能动地参与机能康复的锻炼,正确、愉快的接受和配合各种康复训练。

1.2.3.2 肢体功能锻炼指导方法 出院后至术后3个月内。(1)肌力和关节活动训练 肌力和关节活动训练包括抬高臀部运动、腿伸直抬高运动、侧卧外展、俯卧后伸及屈髋关节、伸髋关节、髋关节外展,屈髋屈膝下蹲等运动的训练。具体锻炼方法是:收缩臀部肌肉或健肢支撑床做抬臀运动;主动或被动抬高患肢,并逐渐增加角度;侧卧位外展时将患肢与身体同时转为侧卧,并在两腿间夹一厚枕;站立位屈髋练习时,双手扶双拐健侧单腿站立,身体纵轴与地面保持垂直,患侧屈髋屈膝,屈髋以90°为;伸膝练习时,患侧下肢直腿抬高,加强股四头肌肌力;加强臀中肌肌力时,患侧髋关节外展以40°为限;上述锻炼时,患髋屈髋勿>90°,勿过度内收、内旋,预防假体脱位。应持续缓慢地进行,控制运动量,注意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及强度。活动后如果感到肌肉酸痛、僵硬,关节持续疼痛和肿胀,表明练习强度过大。(2)上下床指导 指导患者利用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支撑自行上下床的方法并做动作演示。患者不能自行上下床时指导家属协助。下床时,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双手支撑床面,屈曲健肢,患肢保持伸直位,移动躯体至床沿,健侧先离床并使脚着地,患肢外展、屈髋

1.2.3.3 日常生活活动指导 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当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重;注意保暖,注意预防和及时控制感染,补牙、拔牙前要用抗生素,任何手术前也要使用抗生素,以防细菌血运传播造成关节感染[1];避免不良姿势更衣(穿裤子时先患侧后健侧)、穿袜(伸髋屈膝进行)、穿鞋(穿无需系鞋带的鞋,鞋底宜用软胶,不穿高跟鞋或鞋底过滑的拖鞋)。日常生活不宜坐矮凳,坐低软的沙发,跪姿、盘腿坐等,除吃饭会客外,坐凳不宜超过30 min;还注意不要过度弯腰拾物,3个月内侧卧时应健肢在下两腿间夹枕头。日常活动可视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散步,骑车,跳舞,游泳等。爬山、爬楼梯、跑步有损于人工关节,建议不做或少做。对高龄老人,作者嘱其拄拐杖时尽量不单独活动,弃拐杖后外出时尽量使用手杖,这一方面是自我保护,另一方面是向周围人群作暗示,以防意外。

每次上门家访由住院时的责任护士负责收集资料并做好记录。指导组病人从出院日起每月由专人负责采用上门家访、电话随访、定时回院随访等方式指导功能康复训练一次,对照组不具体指导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指导组病人于出院后1周内通过电话随访了解病人回家后对出院时给予制定的康复训练计划的依从性情况以及康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病人或家属提出的问题通过电话能解决的就通过电话解决,不能解决的或由专人负责上门访视或回院随访给予示范指导。根据病人不同的康复阶段、不同的困难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1.3 置换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

60例患者出院前日或当日均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评价每位患者出院时置换髋关节功能康复程度。包括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畸形4个方面,总计100分,得分越高,髋关节功能越好。6个月后对两组病人重新使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测定关节功能康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两组病人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使用均数、标准差和t检验处理,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2 结 果

见表1。 表1 两组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

3 讨 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需要较长的康复训练知识及护理知识,出院后,康复时间长,护理问题多,因而常因护理知识缺乏造成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不全或发生其他并发症。因此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恢复运动是必要和可能的,医生应同他们讨论参加运动的益处、风险及技巧,并针对每名患者具体情况推荐合适的运动[2]。功能锻炼应遵循个体化、渐进化、全面性三大原则[3],总结康复训练方法,主要体现在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负重与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4个方面,其中肌力训练是该手术后康复最重要的部分[4]。通过院外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根据病人不同情况,因人而异有效地解决患者出院后康复知识、技能以及并发症发生等护理支持不足的困扰,及时了解存在问题,针对患者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使患者恢复体力,肌力增加,关节活动度扩大,术后并发症降低。而且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也得到连续的、系统的、全面性的康复训练指导,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从本研究来看,院外关节功能康复指导组和对照组在住院期间均得到专业护士较系统的功能康复训练指导,因此出院时髋关节的Harri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指导组病人从出院日起每个月由专人负责通过定时随访、电话随访和家访等方式,评估病人的心理功能和机体功能的恢复情况,并给予相应的院外功能康复指导,而对照组未进行院外功能康复指导。6个月后重新对两组病人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显示,两组间Harri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手术疗效的好坏不但与手术技术优劣有关,还直接与手术前后的护理、康复指导、患者的积极参与有关,只把手术成功单纯寄托于手术技术,而不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则不能达到术后应有的疗效以及恢复患者应有的功能。患者的积极参与与患者的心理、社会支持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支持系统到位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张桂华等[5]的调查表明实施家庭康复指导可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消除患者出院后因信息中断在康复过程中所处的盲目状态,通过训练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强患肢肌力,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童丽利等[6]的调查发现社会支持与患者的康复呈正相关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术后的康复也越快。在访视中发现本组少数患者术后在心理上一直认同“患者”这一角色,而不积极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康人,认为只要手术成功,自然恢复髋关节功能。通过访视护士的心理疏导,家人、朋友的关心、爱护及支持,使患者感到时刻被关爱,养成了良好的健康行为,促进了心理康复及机体康复。因此,作者认为髋关节置换术后除加强肢体功能恢复外,心理康复也很重要,同时应充分调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给患者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李树贞,赵曦光.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81-287.

[2] 熊 伟,李 锋,夏仁云,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运动恢复的医患调查[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128-130.

[3] 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25-227.

[4] Belisa JA.Rehabiltation medicine[M].3rded.New York:Lippirr Cott.Raven Publisher,1998,1677-1693.

[5] 张桂华,孙美华,邵顺秀,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家庭康复护理[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9:1513.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5

一、临床资料

(一)已选择性地对临床急诊收治的,以突然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为特点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神经科专业临床检查和头颅 CT 扫描和发病 7 — 10 天 CT 复查,依其确有以偏瘫为特征的运动功能障碍和 CT 显示有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器质性病理改变,最终被临床确诊为完全性脑卒中 30 例患者,施行临床急救治疗并生命征平稳下的早期临床标综合康复技术。本组 30 例病员全部是海南省医疗康复中心、海南省医院神经内外科和干部病房住院病人,男 26 名,女 4 名;最小年龄 50 岁,最大年龄 72 岁平均年龄 54 岁。脑梗塞 20 例、脑出血 10 例。

(二)本组 30 例完全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价采用了上田敏氏由 Brum strom 六级法改良成 12 级法。功能评价、功能训练是在医疗康复中心功能训练室医师统一下完成的。误差小。

(三)早期标准综合康复疗法,是包括早期心理治疗在内的非药物性物理学疗法。其中以运动疗法为主,包括力学疗法的手法疗法。注重基本运动功能训练和减少残障、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使用康复训练程序。按由简到难,先床上,后康复训练室内、室外逐步升级的原则,鼓励超前训练意识,选择适当运动量和运动形式。

本组 30 例具体做法是: 17 例一经确诊为脑梗塞性完全性脑卒中,当天即开始实施该康复程序: 1 . 第一周内早期三项康复: ①肢体良位保持。②体位转换,每 2小时一次。③四肢ROM每日2次,20 — 30 分钟内,完成 50 次被动关节活动。 2 . 于发病后第二周开始着手进行床上运动: ①床上肢体活动及辅助主动活动。②床上坐平衡运动训练。 3. 于 第二周至第三周促通技术选择: ① 于病后第 10 天左右即可开始行坐平衡和坐立转换本体感受神经肌肉促通训练,这一技术被简称为 PNF 技术。 ② 于病后第三周开始,根据病人全身及肌肉力度恢复情况,在积极推进立平衡训练之前,增加 PNF 训练力度,本文将一种特殊拍打疗法做为 PNF 技术引入康复训练程序中来。 ③ 第三周内开始立平衡训练。 ④ 步行之前重心移动训练。 ⑤ 第四周开始步行训练, 本文 17 例脑梗塞步行训练提前了 ,在病后第 15 天至第 20 天中就得以实施。其中 15 例第四周末完成上述康复程序中规定的基本运动功能训练项目。其中 2 例推迟时间,一例推迟了 10 天,一例推迟到半年之久尚未能达到。这 2 例脑干梗塞症状。另外 3 例脑梗塞,考虑到系脑卒中再并发腔隙性脑梗塞,虽然基本运动功能和分离运动功能很快恢复到再发病前水平,但生活能力下降,并且目前学者对腔隙性脑梗塞是否属于完全性脑卒中有争议,故未将其计入本组统计。 17 例脑梗塞性完全性脑卒中, 88% 恢复了基本运动功能和分离运动功能。

对于 10 例由脑出血所致完全性脑卒中患者,也采用上述康复程序。所不同的是,早期三项康复训练始于病后第 2 天或第 3 天。并于病后第 3—4 周,才开始坐立转换,步行训练等 PNF 技术。本组所观察到出血性脑卒中的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时间,由开始床上运动计算,到能完成室内 PT 师指导下的步行动作,时间一般都发生在第五周以后,比脑梗塞性完全性脑卒中恢复地晚些。本组 7 例完成上述康复程序, 3 例因病情严重,在未能如期进行早期三项康复技术就被迫终止全部治疗和康复活动。随访结果,无一存活。在这 10 例脑出血所致完全性脑卒中里,能按期完成上述康复程序者占 70% 。并且基本运动功能也不同程度地得以恢复,但其生活尚不能完全自理。 4. 上述接受康复治疗的所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在卧床期间,常配以经络导平仪等理学疗法。

(四)临床药物治疗在完全性脑卒中的早期也十分重要。因早期药物治疗效果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决定其能否还有接受康复治疗的机会。但这些药物治疗不属于早期标准综合康复疗法用药,因为它们无恢复功能作用,故本文不在赘述。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虽然早期药物治疗原则是对症治疗,首选中枢神经性脱水降颅压药是一致的,不论完全性脑卒中是由何原因引起的,本文 30 例脑卒中,在发病伊始,就选用 20% 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其它用药也没有什么特殊不同。临床所见早期综合标准康复技术未损害完全性脑卒中早期药物治疗效果。 转贴于 二、结 果

1. 本组 30 例完全性脑卒中, 27 人在其发病 1—3 天内,就开始按该项早期综合标准康复技术程序系统训练。统计结果表明:从基本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时间峰值上看,多集中在 30—40 天之内,这一结果好于国内单纯临床药物治疗的功能自然康复型和药物治疗与功能康复脱节型,接近西方发达国家完全性脑卒中康复水准。

2. 提高了运动功能障碍恢复后的运动质量。

( 1 )典型偏瘫病态步态减少,病态步态易矫正。下肢外旋足中足 蹠 屈角度小,病态步距少,在基本运动功能训练中能很快被纠正。

( 2 )上肢实用运动能力提高,分离运动形式受到强化训练,提高了生活质量,增强了生活自理能力。

3. 无关节纤维挛缩,无明显废用性骨质疏松。 27 例患者 ROM 范围基本正常。

4. 患者心理损害少、保护了争取生活自理自信心。

5. 30 例完全性脑卒中住院时间平均不足 2 个月,在 90 年代的海口市,无疑节省了费用。

三、讨 论

1. 本文实施早期临床综合标准康复的对象是完全性脑卒中患者。既不以“中风”命名论治疗也不以偏瘫论康复,其目的在于建立相对科学,准确康复技术评价模式。以利于类比。完全性脑卒中系指不包括一过性脑缺血( TIA )在内的,而仅指累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突发急性脑血管意外症。在临床上除表现为以偏瘫为特征的运动功能障碍外,常伴发急性心肺功能衰竭、脑疝、感染等症。因其具有大脑中动脉梗塞、出血等病理改变,在 CT 扫描图象中可以见到确切的器质性病灶。于是康复效果评价有了客观依据,即便观察又便于重复印证。减少了医学报告的紊乱性和人为误差、增强可比性。

2. 早期临床综合标准康复技术在完全性脑卒中的作用

完全性脑卒中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成为危及人们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升高,造成的残障重,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临床医生和康复医生纷纷采用早期临床综合康复技术来降低残障。这一技术是包括早期心理治疗在内的非药物性物理疗法。从体位姿势疗法到关节 ROM 运动疗法,从训练翻身、打坐、直立、步行基本运动功能到以 ADL 训练为主的 OT 作业疗法,还包括全部理学疗法哈所有手法诸多项目。其目的只在于早期用 PNF 为主的综合台促通技术,最大限度恢复运动功能和能力。包括减少肌肉萎缩,关节挛缩,骨质疏松,减少诸如偏瘫步态、肩手综合征、股外旋、足内翻下垂等运动系统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技术当然实施越早越好。一般生命征平稳即可开始。具体技术操作以实用性为益。所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本文采用传统拍打疗法、手法和基本运动功能训练法 综合康复技术。但康复手法是物理力学疗法中最佳的经济疗法。是现代康复疗法的发展方向。

3. 康复手法在全性脑卒中的应用

手法一词英文原意是手技( Hand Technigue )包括很多形式和内容。最根本的一点,是通过手的操作来达到治病健身的作用。中国传统医学中按摩术,明清也曾称之过手法。中医推拿、整骨、捏筋、捏脊也叫手法;针灸、气功也算手法类。西方传统医学的神经整脊术 chiropractic 是一种西方古老手法技术,所有这些都在康复医学的今天发展起来了。徒手肌力检查( MMT )肌功能检查( MFT ) , 肌肉检查( MT )是康复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一种临床物理检查手法,它以运动形式为检查依据,评价肌肉力度和运动质量。在康复医学中,如在康复检查和康复矫治运动姿势的同时,康复医师用手再给以必要的治疗手法动作,两者有机结合这就是康复手法。书法是以现代医学为基础理论,以康复运动系统功能障碍和解除疼痛为主要目的的手技术。康复功能训练是, PT 士“一对一”操作,关节 ROM 被动运动疗法操作,也都被视为康复手法。它与运动疗法一样,成为物理学疗法的力学疗法。逐渐成为现代康复医学主流。本文除了康复手法外,还采用了一种特殊手法 —— 拍打疗法。

4. 拍打疗法的 PNF 作用和机理

这原本是一种古时藤条制成的拍子拍打疗法,传统疗法称之为易筋经。现代人以钢丝代替藤条,外包棉布制成的软中有硬,硬中有软的弹性很好的拍子,用拍子拍打冲击患肢肌肉、肌腱。民间多用其治疗肌肉萎缩,肌无力等症。本文作者将其定为拍打疗法,是做为一种促通技术 PNF 因如完全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程序中来的,实践证明,确是一种非常适合偏瘫康复的,以 PNF (肌肉本体感受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促通技术

拍打疗法的 PNF 作用机理解析。因为 PNF 有多种形式。只要能起到刺激残肢本体感受器,引起该肌群的收缩,这种恰是在拍打的一瞬间,被置于最大牵拉位置,刺激肌肉本题牵张感受器,引起该肌肉最大缩短、位移又能被治疗师所施抗阻力抵消,在反复训练中获得主动运动功能,就称 PNF 。拍打疗法恰恰符合这一种形式。

因为任何一种康复法都不是单一的促通技术,所以拍打疗法与基本运动功能训练一样也是一种综合促通技术。因为拍打疗法本身也会拍打皮肤,也引起皮肤感觉输入促通技术。所以拍打疗法也是一种以 PNF 为主的综合促通技术较为确切。其 PNF 机理也是通过拍打时,拍子的生物力学效应,来促通感受器间的联系,起到放松肌痉挛,增强肌力作用,它非常适用于完全性脑卒中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拍打下肢重点是患肢和足底跖腱膜;股外旋肌和足跖屈肌及足内翻肌的拮抗肌。拍打要适度,要有节奏。操作中要医患默契配合,附以必要的语言暗示和心理感应。这是一种安全无痛苦的舒适的卧位疗法。

5. 基本运动功能训练的生物力学效应, PNF 和综合促通技术机理。

完全性脑卒中的早期康复的中心是早期基本运动功能训练。在发达国家,这一技术发展很快,并被人们所接受。但在康复医学刚刚起步的我国,才只是刚刚开始。所谓基本运动功能是指人体翻身、转体、滚动、打坐、爬行、直立、步行等人体最基本运动能力,它是人正常生活的必须能力,它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由肌肉、骨骼系统协调统一动作完成的在个体的生长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次序。所谓三翻、四坐、七滚、八爬、九站立就是这个意思。这一功能是随着人类进化序形成的。人具备这一功能,但必须经过训练获得这种能力。如果以直立运动为例,直立平衡训练是抗地心引力的伸肌群与屈肌群肌力动态平衡,绝非力的静止平衡。只有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姿态,最佳的力线传递,灵活的神经传导及骨骼支撑下的肌肉收缩平衡才能完成直立平衡运动训练。人体克服地心引力而直立这是以最小的力做最大功的运动,这就是基本运动功能。在这一训练过程中,人体被造就成最佳生物力学系统。 PNF 生物力学效应还直接影响骨矿盐含量。

基本运动功能训练也是一种综合促通技术。也是一种以 PNF 为主,既有本体深感觉系参加,也有皮肤神经浅感觉系参加的综合促通系统的联合活动。故 PNF 是康复医学的重要技术。综合促通技术的立论根据,是脊髓 α 运动神经元被视为中枢性下传冲动和外周性传入冲动作用的“最后公路”理论。故在完全性脑卒中的早期康复实践中,既要因地制宜、灵活应用,创造性的选用各种促通技术。也要制定相对稳定的模式。

四、结 论

在研究中风综合康复技术效果评价中,有必要建立标准模型。完全性脑卒中既具备典型性,又具备科学性。康复手法、拍打疗法和基本运动疗法是完全性脑卒中有效综合康复技术,也是以 PNF 为主的综合促通技术。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尽早实施综合标准康复技术。它能提高疗效和生活质量,减少残障和费用。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 津山直一,监修。 標準 リハビリテーシヨン 醫學 。 東京:醫學書院, 1986.56-58 , 222-232 , 261-269 .

[2] HOWARD A.RUSK FOURTH EDITION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FOURTH EDITION with 315 illustrations and 23 charts THE C.V.MOSBY COMPANY Saint Lousi 1977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6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膝关节; 老年; 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 R6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3-84-02

老年人是骨折的一个高发群体,同一般骨折群体相比,老年人多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而加之自身肢体功能的下降,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如术后康复过程中不能坚持功能锻炼,可能遗有肢体功能障碍。近年来,我科对胫骨平台骨折老年病人进行住院期间康复性护理及指导,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病例60例为我科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入院的老年胫骨平台骨折病人,男37例,女23例;年龄56~79岁,平均63岁。入院后均行X线及膝关节CT检查。按Schatzker分型标准分型:Ⅱ型14例,Ⅲ型27例,Ⅳ型6例,Ⅵ13例。病人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护理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并排除原有患肢功能障碍者,严重基础疾病影响康复训练者。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入院宣教,普通护理及骨科常规护理,饮食指导,协助翻身,按摩受压部位,引流量观察等,治疗组给予康复性护理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2.1 手术前后心理护理 心理干预在老年骨折病人术后康复训练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年人自理能力相对较差,性格独立的老年人常常否认这一点,拒绝别人帮助,在骨折后,常存在悲观心理,甚至拒绝手术或术后康复性训练,针对以上情况,我们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对于老年人骨折的特点,骨骼质量下降的原因等进行宣教,使病人心理情绪得到舒缓,充分认识自身骨折的特点及康复训练的意义,积极配合治疗。通过交流和沟通,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及心理状态,解除患者恐惧及忧虑心理,将术后康复内容向患者适度地解释和说明,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合作。

1.2.2 术后早期康复护理 手术后第1~7天,患肢中立位,协助患者作患肢踝关节、跖趾关节的被动内、外翻及背伸、跖屈、旋转等动作,每天每个动作120次左右,并鼓励患者克服心理障碍,主动自足进行上述关节运动。

1.2.3 术后中期康复护理 手术后8~21d,在早期康复护理的基础上,鼓励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力量训练,即平卧位主动收缩股四头肌,每天120次左右。在训练早期,患者常不由自主的产生膝关节的微动,对于正确的收缩股四头肌的方法给予指导,在进行股四头肌收缩运动时,可能产生骨折部位疼痛不适,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说明及指导,消除患者认为可能影响骨折愈合的顾虑。

1.2.4 术后晚期康复护理 手术3~4周以后,嘱患者做主动的抬腿训练,辅助患者固定膝关节,以免产生骨折处反常活动,鼓励患者配合康复护理训练,除去石膏外固定后,对患者膝关节局部做按摩护理,促进血液流通,改善局部循环,协助患者做仰卧位主动抬腿、侧卧位外展、膝关节屈伸、内外旋动作。拆除外固定1~2周后,鼓励患者作主动屈伸膝关节、静态负重、原地重心转移及跨步练习。依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逐渐增加活动次数,并限制患者过度活动,告知患者过度屈曲可能造成骨折处的断裂,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减少患者的急躁情绪。

1.2.5 出院前做康复性护理指导 患者出院前,详细告知膝关节功能锻炼的方法及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并对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给予说明,6个月后做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1]。

1.2.6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软件完成,采用两组计数资料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术后半年膝关节功能优良率86.7%,对照组优良率为7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老年人多有骨质疏松等退行性骨疾病,骨骼质量下降,强度降低,在外力作用下更容易发生骨折,胫骨平台骨折是常见骨折类型之一,多数属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后肢体固定时间较长,容易发生膝关节僵直等并发症,影响膝关节功能,老年人优于自体身体条件等限制及心理特点等原因,常不能进行主动功能恢复性训练,而有条件的、尽早的主、被动功能活动是防止骨折后并发症发生,关节功能减退的的有效方法,肌肉的收缩,相邻关节的主动运动,膝关节的伸屈运动均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炎症消退,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老年人心理倔强,对于术后的恢复常有过高的期望值或绝望心理,有的患者拒绝恢复性训练,而有的病人则自行增加训练强度,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2],使老年患者充分认识到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同时充分了解老年人自身的骨质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性训练,护理人员对其训练方法,强度应进行合理的指导,必要时进行协助,以免过早锻炼引发重大并发症,或过迟训练影响关节的功能恢复,甚至不合理训练引起骨折不愈合等严重并发症,本组资料显示,在进行康复性护理的患者,其骨折后6个月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康复性护理起到的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的积极作用[3],由此可见,对老年胫骨平台骨折病人进行康复护理对膝关节功能恢复能起到重要作用,适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开展运用。

[参考文献]

[1] Lysholm J,Gillquist J. Evaluation of knee ligament surgery result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use of a scoring scale[J]. Am J Sports Med.1982, 10:150-154.

[2] 汪纯洁. 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4):2795.

[3] 吴艳春,高厚超. 康复训练对下肢骨折患者的作用[J]. 中国临床康复, 2003,7(4):2113.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7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 偏瘫 早期康复治疗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10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098-01

近年来,由于卒中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卒中后残废病人增加,因而卒中的康复越来越受到重视,并被认为是脑卒中治疗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卒中康复的目的是提高人生活质量,使之回归家庭或重返社会。由于我国现代康复治疗开展较晚,脑卒中康复治疗一般在病人恢复期才开始进行,错过了最佳时机。我们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将816例急性脑卒中病人进行随机分组,并对其中的141例采用不同的康复措施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病例选择及分组全部病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标准。并经CT确诊的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174例为第一次发病,12例为第二次发病(第一次发病后完全康复)。所有病例均在发病后1小时至6天入院。

入选病人随机分为四组。A组:脑梗死31例,脑出血14例;B组:脑梗死30例,脑出血16例;C组:脑梗死33例,脑出血17例;D组:脑梗死29例,脑出血16例。四组病人年龄、既往史评分、继发病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四组病人均进行传统的基本药物治疗。早期康复组分别应用Baboth技术康复训练、神经网络治疗、Baboth技术加神经网络治疗,对照组按常规进行传统基本药物治疗。康复开始时间脑梗死发病后24小时至6天;出血72小时至10天。生命体征稳定,无脑疝征象及呼吸衰竭表现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Baboth技术训练,训练时间为28天,每天训练不少于1次,每次1小时。神经网络治疗神经网络重建仪Am800型(丹麦产)正电极放在瘫痪肌近端,负电极放在瘫痪肌远端,并置无关电极,电脑操作,治疗时间30~60分钟,每日1次,疗程28天。

1.3 评价方法。于康复治疗前及康复治疗后(1月)由固定康复人员评定。既往史评分、伴发病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程度评分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相关文献评定。患肢运动功能按简氏Fugl-Meyer评分法评分[1],结果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早期康复组各项评分比较(X±S)

2 讨论

近年来,卒中的诊断治疗技术不断发展,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卒中后残废率却增加了。因此对卒中后的康复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我国至今未建立完整连续的康复体系,加之未正规开展早期同步康复,致使卒中的残废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据报告,我国脑卒中的残废率多达80%[2]。

脑卒中偏瘫是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使下运动神经元失去上运行神经元的控制,因而产生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低级原始反射重新出现,产生一系列病理性运动模式,而不是单纯的肌力下降。根据中枢神经的可塑性(结构和功能重组)理论,神经发育法(Baboth法)及神经网络均有抑制异常紧张姿势和反射模式,促进特殊的自主运动反应,产生随意运动[7]。由于脑卒中继发肌萎缩、关节挛缩、肩并节脱位、足下垂内翻的根本原因是患肢长期制动造成的。因此早期康复能明显减轻脑卒中继发障碍的发生并减轻其程度,丹毒JQregensen等对1197例脑座中急性期治疗同时以Baboth康复,95%的病人瘫肢功能恢复在发病后6周内ADL达最好程度。郭国际等国内资料亦证实早期康复疗效显著。

从本组资料可以看出,早期康复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我们体会脑梗死在发病后24小时到6天,脑出血72小时到10天,经常规治疗在生命体征平稳,无脑疝征象及呼吸衰竭体征时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患肢运动功能,减轻残程序,改善日常生活能力,而且是安全的。Baboth技术是一对一的训练,不需要昂贵设备及大量资金投入,值得临床推广使用。Baboth技术加神经网络治疗与神经网络治疗比较,两者疗效相当,但费用增加。

参考文献

[1] 王茂斌主编.偏瘫的现代评价与治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208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8

【关键词】膝关节 人工 早期康复护理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R)是治疗骨性关节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TKR能缓解关节疼痛,矫正关节畸形,改善患膝功能状态,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并被病人所接受。在手术成功的基础上,术后早期康复护理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治疗效果,促进功能康复的重要部分,从2008年1月~2010年12月对我院骨科9例12膝TKR术后患者在康复护理时间上进行了调整。患者伤口引流通常在术后24~48小时拔除。本组病例由通常的拔管后进行康复训练提前到手术当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因骨性关节炎在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例12膝,男性3例3膝,女性6例9膝,年龄57~76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平地行走、上下楼梯及下蹲功能障碍。

1.2早期康复原则 (1)个别原则;(2)全面训练原则;(3)循序渐进原则。

1.3早期功能锻炼方法 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时间及训练内容及资料报道有较大差异,根据我院我科病人的基本情况,采取了系统化、个体化的早期功能锻炼方法。

1.3.1手术当日 患肢抬高制动,待麻醉作用消失后,给予患肢被动的肌肉按摩,由远端开始双手挤压按摩患肢肌肉,挤向近心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h一次,每次5~10min。

1.3.2术后第一日、第二日为床上训练阶段 病人在前一天被动按摩的基础上,增加踝关节背伸、跖屈训练及股四头肌训练。踝关节背伸,跖屈训练即最大限度地主动屈伸踝关节,每个动作保持20秒,屈伸重复10次为1组,每日做2组或3组。股四头肌训练:(1)仰卧位:主动下压膝关节,保持大腿肌肉收缩状态20秒后放松20秒,重复10次为1组,每日做2组或3组。

(2)仰卧位将腿抬高:抬高20~30度,保持20秒后放下,10次为1组,每日做2组或3组。以上3组训练穿插、间歇进行。

1.3.3术后第三天 在前二天练习内容的基础上增加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开始做弯腿练习。开始时可在床侧进行,患者坐于床边,腿自然放松,垂直放置,然后将健腿放在前方,向后压患肢,可增加患膝角度,用力大小以能够承受为度,鼓励患肢坚持用力几分钟。

1.3.4术后第四天以后 在前三天练习的基础上,增加站立及行走训练。手术后第4天指导和协助病人练习站立,患肢不负重,每次站立5~10min,每日2次或3次,如无不适,即于当日或次日开始在他人帮助下应用拐杖练习行走,患肢不负重。第一次走5米到10米。以后逐步延长步行距离和时间。指导患者使用双拐杖行走时,两拐与患肢同步,与健侧交替行走。使用拐杖时应手持重,拐杖腋横托与腋窝保持两指距离,不能用腋部承重,以免腋窝下的神经、血管压伤。练习时有人陪伴,避免跌倒。

2 结果

9例12膝病人在康复护理期间出血量与以往病例无明显差异,无DVT及其并发症发生。术后14天均能自行拄双拐行走,疼痛均较术前明显缓解,畸形得到矫正,出院时膝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膝关节屈曲大于90°。

3 体会

TKR术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以改善膝关节活动和矫正畸形为目的的手术,但如果术后康复护理和早期功能锻炼不得当,膝关节屈伸度往往不满意。因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往往挛缩畸形僵硬,膝关节活动困难,很难伸直与屈膝,所以应在术后瘢痕尚未形成前使膝关节平直,屈膝达90°以上,故应把握好康复护理的时机,各项康复护理应及时到位,这样才能巩固手术效果,使患者早日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早期康复护理的起始时间没有统一的标准,通常在术后第3~4天拔管后进行,我们将起始时间提前到手术当日,取得满意的效果。其优点如下:(1)患者术中进行过松解,疤痕及粘连尚未形成,此时膝关节屈伸较容易,如压腿,弯腿等,持之以恒的练习可预防关节粘连。(2)术后即活动关节有利于排出关节腔内积血、积液、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加速窦性组织吸收,减轻患肢肿胀、疼痛。(3)由于康复护理时间从术日开始,拔管前关节已得到充分练习,拔管后即可下床活动,缩短了卧床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另外早期下床活动,使患肢肌力及协调性、关节的活动功能及稳定性得以及早恢复。

参 考 文 献

[1]陆延仁.骨科康复学[M]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09—810.

上一篇:地质学基本概念范文 下一篇:职业教育学习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