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2 07:09:57

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

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 青年直肠癌;Miles手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b)-063-02

直肠癌是严重威胁人群生命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胃癌[1],病人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但近年有年轻化趋势。直肠癌术式的选择取决于肿瘤部位。随着医学的进步,临床手术中吻合器的运用,大大提高了保留括约肌的几率,不需作永久性结肠造口术,但仍有低位直肠癌需要做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手术)。直肠癌Miles手术切除范围大,治愈率高,但手术创伤大,需行腹壁永久造瘘人工手术,病人很难接受这一术式,特别是青年直肠癌病人,心理更是痛苦、恐惧。近年青年直肠癌病人又有增多的趋势,如何有针对性地做好病人的心理和生理护理,帮助他(她)们克服恐惧情绪,积极接受和配合手术治疗,并在术后逐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存质量,是护理工作者应该重视的课题。我科2005~2007年收治直肠癌Miles手术病人63例,其中青年4例,现将青年直肠癌Miles手术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和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青年直肠癌病人Miles手术4例,男3例,女1例,26~38岁,平均32岁。手术切除范围包括乙状结肠下部及其系膜和直肠全部、肠系膜下动脉和周围淋巴结、肛提肌,坐骨直肠窝内脂肪、肛管和周围 5 cm直径皮肤以及全部肛管括约肌,乙状结肠近端在左下腹壁做永久性人工。

2 护理

2.1 术前存在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2.1.1 焦虑、恐惧护理措施:热情接待病人,关心、同情、体贴病人。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心理承受能力、家庭、社会的支持力。诚恳地与病人交谈,介绍同类疾病治愈的病例,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直肠癌Miles手术对青年病人身体外形和自尊方面都是一种恶性刺激,因此,术前应耐心详细地向病人讲解施行肠造口手术的原因及重要性,使病人懂得只有通过手术才能够解决大便的出路问题。解除病人顾虑,使病人认识到造口手术只是排便出口途径的改变,对胃肠道功能无影响,病人只要掌握造口护理知识,同样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中,要善于利用家属因素,并与家属共同携手帮助病人渡过生命中最艰难的日子。可邀请配偶、家属参与诊疗过程,对于已生育的青年病人,还可利用其子女一般较小的事实,唤起病人做父母的责任感,促使他(她)们下定决心,勇敢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尽早康复。

2.1.2 排便异常护理措施:认真观察大便的颜色、性状、量,观察有无出血,有无肠道梗阻,有无腹胀、腹痛,定时做好病情记录。

2.1.3 缺乏有关知识包括疾病知识、饮食知识、用药知识、术前术后的配合知识等。护理措施:疾病知识方面,给病人讲解疾病的诱因、主要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饮食知识方面,嘱病人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少渣饮食,讲解营养的重要性,进食不足的给予胃肠外营养支持;用药知识方面,嘱病人进行深呼吸训练、戒烟,预防术后肺部感染;术前术后知识方面,讲解肠道准备的重要性,术前两天口服庆大霉素、甲硝唑,术前1 d全肠道灌洗,口服20%甘露醇500 ml+生理盐水1 500 ml,口服后注意有无腹痛、腹胀。

2.2 术后存在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2.2.1 有生命体征改变的可能护理措施:术后平卧6 h,每小时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变化,观察腹腔引流物的颜色、量、性状,准确记录出入量,发现异常及时汇报。麻醉清醒后取半卧位,遵医嘱补充液体、药物。

2.2.2 舒适的改变护理措施:协助病人取舒适的半卧位,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道,解释疼痛的原因,必要时给予止痛药物。

2.2.3 清理呼吸道低效护理措施:鼓励病人深呼吸、咳痰、预防肺部感染,帮病人翻身、拍背,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

2.2.4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护理措施:给予胃肠外营养支持,肠功能恢复拔除胃管后给予流质饮食,无腹痛、腹胀后逐步改为半流质饮食,以豆类、蛋、鱼类为好,另加菜汤、果汁,使大便成形,便于清洁处理。

2.2.5 排便方式的改变护理措施:术后2~3 d造瘘口开放[2],加强结肠造瘘口的护理。注意观察瘘口形状、颜色的变化及大便排出是否顺利等情况,及早发现水肿、出血及狭窄等造瘘口并发症。造瘘口开放初期,粪便稀,次数多,对皮肤有刺激,大便污染被单,青年病人常常觉得很难为情,手足无措,护理人员要主动帮助他(她)们,指导并教会病人及家属正确使用人工肛袋,指导病人及家属护理人工,经常清洗造瘘口周围皮肤,涂擦氧化锌软膏。让病人避免右侧卧位,防止大便污染伤口。造瘘口开放1周后指导病人每日扩肛,防止造瘘口狭窄。

2.2.6 潜在感染护理措施:鼓励病人深呼吸、咳痰,预防肺部感染。每日行口腔护理两次,预防口腔感染。每日行尿管护理两次,预防尿路感染。

2.2.7 潜在引流无效护理措施: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道,防止引流管脱落、扭曲、折叠、受压,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量,并准确记录。

2.2.8 潜在皮肤完整性受损护理措施:帮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定时为病人翻身,保持床铺干燥、平整、舒适。加强营养,术后3~5 d鼓励病人下床活动。

2.2.9 缺乏康复知识护理措施:指导病人掌握造瘘口的护理知识,指导病人继续扩肛,每日两次,一次2~3 min,坚持3个月。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进食生冷、有刺激气味或胀气性食物,如大蒜、韭菜、洋葱、红薯、山芋等。避免服用引起便秘的食物,如坚果、玉米、油炸食物等。逐步训练人工规律排便,掌握造瘘口的自我护理方法。嘱病人定期进行化疗、定期复查。给病人以安慰,进行心理疏导与支持,鼓励病人正确对待疾病,面对现实,战胜自我,保持心情舒畅,生活有规律,积极参加户外活动。鼓励青年病人从极度的绝望痛苦中走出来,克服自卑心理,重返社会,健康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3 体会

随着护理模式的改变,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将护理程序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对青年直肠癌Miles手术病人的护理问题,进行深入的心理、生理护理,最终目的是不但使青年直肠癌病人康复,保存年轻的生命,还要让他(她)们重返社会,健康地生活和工作,恢复做人的尊严。

[参考文献]

[1]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0.

[2]毕丽云.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手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171.

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压疮;发生率;指导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11-01

压疮即压力性溃疡,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组织破坏和坏死。形成的条件主要有:压力、摩擦力、剪切力及局部潮湿等。压疮一旦发生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加重病情,增加负担,有的还会引起护理纠纷[1]。因此,压疮的预防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我院2013年上半年对压疮防治实施早期管理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实施方法

1.1 把好入院压疮评估关。

积极评估病人情况是预防压疮发生的早起关键,要求护士对入院病人进行压疮危险因素的评估。采用norton评分法,评分范围在5―20分,分值越小表示发生压疮危险性越高;15―19分说明有发生压疮的可能,但可能性较小;13―14分为中度危险;12分以下为高度危险病人。评分小于14粉的病人及院前压疮,护士长必须在24小时内上报护理部。

1.2 严格压疮预报和压疮报告工作

护理部将压疮预报和报告工作作为考核护士长工作的指标之一,将之纳入每月质量控制内容。如发现因迟报、漏报、瞒报导致压疮加重,护理部将该科当月的基础护理质量分记为零分,并于当月护士长的奖金挂钩。

1.3 压疮的监控与跟踪工作

护理部收到压疮预报和报告表后,及时记录,使护理部掌握全院各科病人的皮肤情况,并每天有重点的进行监控和跟踪,督查已预报的病人预防措施及已经发生压疮病人的治疗措施是否到位,根据病人的痊愈情况解释跟踪。

1.4 实行24小时连续监控

白班由责任组长检查病人的皮肤及压疮防治措施到位情况,以监控责任护士的工作;护士长通过晨晚间护理检查压疮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以监控责任组长的工作,夜间由夜班护士长根据护理部的交班重点,有目的监控高危病人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及时反馈,不断改进防治措施。

1.5 手术病人压疮的预防工作

控制手术病人在术中发生压疮也是预防压疮的一个重点。护理部要求手术室护士认真做好术前注视工作,根据病人全身情况及手术制定手术病人术中压疮预防的方案,预防压疮的发生,严格要求手术室与手术科室对手术病人的皮肤做好手术前及手术后的交接工作,并做好记录。

1.6 强化护士和病人及家属对压疮的早期预防的意识

1.6.1 加强培训提高压疮的预防措施。有研究显示,护士的压疮防治知识相当缺乏,护士压疮防治相关知识方面的教育有待加强。采取科室小讲座与护理业务学习,压疮会诊等不同的学习形式强化护士对压疮的早期预防的意识,并要求护士全面掌握压疮的评估及导致压疮的因素,压疮的防治措施等知识,将压疮措施落实情况纳入护士上岗前的常规培训内容[2]。

1.6.2健康教育。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尽早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好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让病人积极配合压疮的预防和治疗;入院后护士尽早教会病人及家属评估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及采取多种方法避免压疮的发生,对预防或减少压疮的发生很关键。

1.6.3压疮防治措施。如有院外带来或可疑压疮可积极采取措施落实。轻者用:气圈、气垫床、局部减压、定时翻身、红花酒精帖服、按摩、温和灸、温水擦身、红外线照射、换药、清洁床单元、指甲护理等,及时填写压疮转归表[3]。

2 结果

2013年1-6月压疮预报500例中,除高危13例有1例发生压疮外,其余均为发生压疮。院前压疮17例及院内发生压疮1例中,17例治愈,1例压疮疮面明显好转,未发生因压疮而引起的投诉和护理纠纷。

3 讨论

3.1 前馈控制

压疮防治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中较为棘手的问题,作为护理管理者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探索压疮防治的管理办法。

3.2 规范管理、提高基础护理质量

护士、护士长、病人及家属了解压疮防治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压疮的防治,对已发生的压疮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病区责任护士、责任组长、护士长、夜班护士长、护理部之间加强沟通采取有效监控手段,及时修正防治措施,环环相扣,预防压疮的发生及促进压疮的愈合,提高基础护理质量。

总之压疮的防治要求护士和病人及家属共同参与。压疮防治管理路径从评估、预报、监控、管理等方面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操作模式,使临床压疮管理更规范更科学。

参考文献

[1] 吴国梅. 压疮预警上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 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12): 1875-1876.

[2] Demarré L, Vanderwee K, Defloor T, et al. Pressure ulcers: knowledge and attitude of nurses and nursing assistants in Belgian nursing homes[J].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012, 21(910): 1425-1434.

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乙肝病毒感染;手术过程;护理管理对策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有母婴、血液、体液等途径,血源性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1],而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由于手术室是血液和体液污染严重地区,加大了医护人员感染率。因此,必须要做好乙肝病毒感染者手术过程中护理管理对策,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能力,避免室内交叉感染。我院由2008年10月将收治的乙肝病毒患者实施手术过程护理管理,分析其护理管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自2008年10月将收治的乙肝病毒感染者在感染手术间的护理管理,总结管理对策。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工作 患者择期手术时,护士需术前1d对患者进行访视,做好常规方式,检查指标情况。急诊手术患者抽检血液,保证手术时血液报告到达手术者手中。若未及时送到,手术科护士需电话询问患者指标检查结果,并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术前将各项手术器械和药品,将物品放置手术间外,便于使用;同时保证各种物品都得到消毒并合格。医护人员尽量使用一次性手术用品,戴好一次性口罩、帽子、手术衣和鞋套,皮肤损伤医护人员禁止参与手术。另外合理安排手术护理人员,需包括洗手护士、巡回护士,并贯彻整个手术始终。随时为术者提供所需要的物品和药物,保证手术顺利实施。

1.2.2术中配合工作 将一次性床单铺在专用平车中送患者入手术室,安置在专门感染手术间,防止与其他患者交叉感染。术者要做好防护措施,戴好两副一次性手套,各医生护士避免接触血液、体液和及污染手,并及时消毒。若严重污染需将手套更换,并将污染物品及时处理。巡回护士需做好术中临床用物、药物及输血领取的传递工作,禁止手术人员进出手术间。手术医师严格按照手术操作规范,先进行减压,尤其是具有较高压力的组织器官,预防患者血液和体液对术者的手等部位造成污染,并要避免锋利锐器刺伤手术人员。

1.2.3术后处理 明确巡回护士责任。术后将患者放置平车上,护送者将衣服、鞋等物品进行更换后安全将患者送回病房,并要指导病房护士如何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巡回护士将污染物品分类放置污物袋中,置于指定部位并及时销毁。手术间各个部位、物品及仪器等进行全面消毒,采取高压灭菌。将手术切下的标本良好保管,密封瓶口,避免污染。同时需要标明患者详细基础资料,然后送往病理科进行检查。对于传染性患者将消毒和隔离措施进行登记和记录。其次明确器械护士责任。器械护士将手术器械放置消毒液中进行30min浸泡,冲洗干净并擦干后进行高压灭菌工作。随后进行再次高压灭菌工作。术中电凝器、电刀、污染桶等与传染性病原直接接触物品放置消毒液中进行2h浸泡。污染的针线、导管、纱布等物品放置一次性污物袋,由专人对物品进行处理。另外,即使有的器械物品未曾接触伤口和污染源,也需要及时进行消毒灭菌工作。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交叉感染情况及手术科医生护士的病毒感染情况。

2 结果

通过5年随访,我院自2008年10月将收治的乙肝病毒感染者安置在感染手术间,做好手术过程中的护理管理措施,未发生患者交叉感染,未出现院内感染。护士手术期间,未出现锐器伤等现象,未感染乙肝病毒等,

3 讨论

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就有顽强的抵抗力[2],主要是通过血液、医源性、母婴和性传播,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乙肝病毒感染者手术过程中,为了避免院内及患者交叉感染,防止工作感染乙肝病毒,需加强护理管理水平,采取有效的护理管理对策。在加强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管理措施后,也要加强护士的安全教育工作,使工作人人员能够树立高度的安全责任意识,培训工作人员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在自我防护工作中,首先要加强工作人员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工作人员职业安全意识,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在安全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工作人员的资历,调查工作人员以往是否发生过锐器伤等事例,分析其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定期考核,使工作人员认识到职业危害性,以此提高工作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其次要接种的乙肝疫苗。据WHO报告显示,医院中医务人员感染乙肝病毒的机率是普通人们的6倍左右。因此,工作人员接种乙肝疫苗是十分必要的,必须要做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措施,定期接种乙肝疫苗,避免医务人员感染乙肝病毒。最后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将护士工作强度进行科学调整,使护士在手术过程中有足够人力进行手术,尽量加强临床班的力量,将定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以此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工作人员认识到锐器伤的重要性,职业安全意识得到有效提高后,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流程,严格执行操作过程,避免手术过程中发生锐器伤危险性,以此降低工作人员感染乙肝病毒发生率。同时相关人员要做好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定期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工作[3],降低感染发生率。另外,要合理安排护士工作时间,合理调整护士工作强度,减轻护士压力,避免发生锐器损伤症状。我院自2008年10月将收治的乙肝病毒感染者安置在感染手术间,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管理对策,我院未发生患者交叉感染,未出现院内感染。护士手术期间,未出现锐器伤等现象,未感染乙肝病毒等。因此,在乙肝病毒感染者手术过程中采取护理管理对策,可有效降低手术室交叉感染率,预防医护人员感染病毒。另外在传染病多发季节,要加大管理力度,严格消毒,做好消毒工作,并要做好预防隔离工作,以此提高医护人员抵抗病毒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春芹.乙肝病毒感染者手术过程中的护理管理措施[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4):72-74.

[2]李秀兰.学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调查分析及护理干预[J].健康必读杂志,2011,24(06):157-157.

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已被证实多达50多种,而通过职业暴露感染的最主要有以下几种: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梅毒(TP)。

1易被感染的疾病

1.1病毒性肝炎如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病毒的血液足以使伤者感染。健康工作人员中以外科医生和护理人员最易感染HCV,多由有创操作中因经皮肤暴露而感染,其中手术室护理人员感染的风险为0.1%- 1.6%。

1.2艾滋病目前艾滋病感染病例数在我国正快速增长中,护理人员占受感染医卫工作者中达60%。职业暴露引起的感染途径中,主要危害是针刺伤,针刺入的部位、注入被污染的血量、血中艾滋病病毒载量(HIV― RNA)水平及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共同影响感染几率。

1.3梅毒近年来梅毒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尤其在合并梅毒患者的剖宫产中,手术人员随时都在接触产妇的血液、羊水、分泌物。手术室护理人员成为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2防护措施

2.1加强相关理论培训、提高自身防护意识医院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理人员、进修、实习、保洁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前专业的院感培训。尤其手术室护理人员应主动接受更多有关HBV、HCV、HIV、TP的知识,了解各病毒的传播方式,懂得采取防护措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术前1天常规行患者术前访视,了解手术患者病情,对确诊病毒感染的患者应高度警惕,手术通知单上注明隔离种类和感染诊断,急诊或未确诊者应一律按阳性对待,使用一次性手术包,手术结束后装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内,由专人回收。

2.2增强自身防护措施、规范操作程序手术室护理人员术前进行自我体检,尤其是手掌、前臂皮肤的检查,如有皮肤破损或感染时,避免洗手上台,台下操作时也应加强相应的防护措施,术前指甲修剪不易过短,以免造成肉眼难以察觉的损伤,术中应使用安全的防护用具,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新型材料制成的G-VIR手套。对传染性疾病患者实施手术时,护理人员须戴护目镜,双层手套,手术衣外再加一层一次性防护服,加长脚套,不露脚趾的手术鞋,以防血液污染皮肤及锐利的器械掉落刺伤足部,洗手护士在传递刀、剪、针线时,应置于弯盘内放在托盘架上由术者自取,不要直接递给术者。手术过程中及时撤除不必要的锐利器械,如电刀、钻头、克氏针、开胸器等,以免造成误伤,用过的针头不能用手复帽,手术结束后放入一次性利器盒内,避免乱放造成意外损伤。手术结束时更换清洁或消毒工作衣、鞋、帽。

2.3对污染物品的处理术后的废弃品经分类处理后由双层黄色塑料袋装载,封口后经污物通道运出后由专业人员无害化处理。手术间物品表面、地面、墙面,用1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2.4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手术室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制度,工作人员彼此相互监督,科室负责人加强管理。

2.5建立上报制度手术过程中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脱掉手套,从伤口周围挤出血液,在流动水下边挤边冲洗,伤口用5%碘伏消毒,同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由科室负责人逐级上报职业暴露情况,立即采取相关治疗措施,做到早期预防。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人员因其职业及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发生职业暴露的概率有所增加,通过理论培训、增强自身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等措施进行有效预防,可降低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率,2012年我科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加强防护措施无一例职业暴露发生。

参考文献

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妊高征;双胎;护理

妊高征即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以下简称为妊高征),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发病率我国9.4%~10.4%,该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是孕产妇和围生儿病率及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对妊高症积极治疗的同时,采取科学规范的护理措施,对控制妊高征的并发症,保证母婴生命健康安全、降低母婴痛苦、减少死亡率有重要现实意义。

1.临床资料

我院产科自2011~2014年以来,收治双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人32例,其中26~28岁11例,29~31岁13例,32~34岁8例。正常分娩14例,占44%,剖宫术18例,占56%;男婴38人,占59.4%,女婴26人,占40.6%。经过临床治疗和科学规范护理,母婴痊愈出院。

2.护理

临床上采取六观察、四把关、三协助、二加强、一指导的护理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2.1 六观察

2.1.1 观察神志和精神变化:据统计,妊娠高血压在我国发病率占9.4%,子痫前期占2.2%。 观察病人的神志精神变化的关键是能早期发现子痫的前驱症状,给予及时的治疗。护理人员若发现病人表情淡漠、迟钝、性格改变、头昏眼花等症状,要及时报告医师,采取治疗措施,控制子痫发作。

2.1.2 观察生命指征的变化:生命指征的变化能准确的反应出病人内在因素的客观规律。凡妊娠合并妊高征的病人住院后每天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2次,对实行剖宫术后病人应严密监测体温、脉搏、血压的变化,待平稳后按常规测量。注意术前、术后血压相差3KPa,脉压差小,心率快而弱时,应结合产妇的面色、神志,每10-20分钟测量生命指征一次,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2.1.3 观察胎心的变化:由于妊娠高血压可引起胎盘缺血缺氧,易致胎儿生长发育迟缓、胎儿宫内窘迫和胎死宫内 ,因此,观察胎心的变化是保障胎儿健康发育的必要措施。护理人员应认真做好记录,每天按时交接班,尤其对血压明显增高的病人,夜间也要坚持胎心的变化,若发现胎心若或次数减少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措施。

2.1.4 观察阴道流血的变化:妊高征病人无论是自然分娩还是施行剖宫术后,容易继发宫缩不良而发生产后大量出血,所以护理人员应严格观察阴道流血的变化。若发现产妇阴道流血异常,子宫收缩不好,应及时给予肌注催产素20U、麦角0.4mg,并立即报告医师,迅速做好抢救准备。

2.1.5 观察排尿的变化:病人术后12小时拔掉留置尿管,使之舒适、活动方便,多数病人自行排尿效果好。其中有5例病人发生尿潴留,对2例采取针灸、听流水声、会温水冲洗等诱导刺激措施,给病人解除了痛苦;对3例病人采取导尿术的方法解除痛苦。

2.1.6 观察用药后的变化:观察病人用药后反应的关键是有利于为医师提供治疗信息。妊娠合并症妊高征的病人在住院治疗期间,应用镇静、解痉、降压、利尿等药物治疗,术后病人给予某些抗炎药物治疗,护士在给药过程中应细致观察用药后反应。在18例剖宫术病人中,其中有2例病人静滴氨基苄过敏,1例病人静滴青霉素钠盐过敏,经过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妥善处理后,无不良反应。

2.2 四把关

2.2.1 降压利尿关:血压增高伴有明显浮肿是妊高征的主要症状。给予降压和利尿药物治疗时,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血压的变化和浮肿消退情况,在用药期间注意询问病人自觉症状,防止发生低血钾。护士应把好降压、利尿关,随时为医师提供治疗信息。

2.2.2 输液、输血关:妊高征病人易继发宫缩不良,出现术中大量出血或术后感染,给予输入抗菌药物。在输血、输液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配伍禁忌、液体量、浓度和温度,避免发生输血和输液反应。

2.2.3 胃肠道护理关:多数剖宫术病人在术后18~24小时发生胃肠胀气,加之宫缩和刀口疼痛,产妇痛苦难忍,护理人员应鼓励病人主动活动,并给予腹部按摩,如肠胀气严重时可注射新斯的明0.5mg,术后可给予少量无奶流食,增加肠蠕动,待排气后改用半流食,4~5天后改为软食,可少量多餐,食量由少逐增。

2.2.4 早期离床活动关:鼓励病人及早进行床上、床下活动,输液完毕嘱咐病人用手轻按刀口处下地活动,对预防静脉炎和防止刀口粘连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2.3 三协助

2.3.1 协助翻身和:剖宫术多采用硬膜外麻醉,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后给枕,协助病人2~3小时翻1次身,8~12小时取半坐卧位,有利于改善通气功能,使腹肌松弛减轻刀口疼痛。

2.3.2 协助生活护理:术后病人身体虚弱,刀口疼痛,活动受限,护理人员在生活方面多多给予协助,要鼓励病人,尽早离床活动,以减少术后并发。

2.3.3 协助哺乳:产妇在哺乳时,因术后刀口疼痛,胀痛,自行哺乳极为困难,护理人员应主动协助哺乳,指导哺乳方法、乳腺护理注意事项、哺乳卫生常识。

2.4 二加强

2.4.1 加强心理护理:人有七情六欲,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在某些患者中,形成病理心理和病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加大了情志为病的因素。 心理护理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免疫力有积极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恢复和维持人体健康。妊娠“双胎”并发妊高征病人,住院后和手术前后具有紧张孤独心理状态、恐惧忧虑心理状况、兴奋和忧伤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要热情的接待病人,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主动的关怀,态度和蔼,服务周到,以精湛娴熟的技能赢得病人的信赖感和安全感,使病人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手术和休养。

2.4.2 加强表情、语言护理:对妊高征病人要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表情、语言护理。表情是沟通护患情感的纽带,眼神在表情护理中有重要位置,柔和亲切的目光,能给病人以安慰、支持、鼓励、信赖感;语言护理就是要正确运用艺术性语言,语气要亲切和蔼,注意通俗易懂,实事求是,针对病人的社会角色、性格、文化程度等特点进行护患交流,可促进病体康复。

2.5 一指导(出院指导):病人即将痊愈出院,但由于机体尚未复原,护理人员应给予出院指导,出院后需注意休养,防止着凉注意产褥期卫生;注意新生儿护理;注意避孕;6周后可到医院复查。

3.小结

临床上我们对32例妊娠“双胎”合并妊高征病人采取了六观察、四把关、三协助、二加强、一指导的护理措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提高了治愈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控制了死亡率。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2。

2.蔡秀珍,魏水平,85例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临床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12,46(2):151.

3.赵雪红,妊娠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结束妊娠时机对母婴预后的影响,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14:386-387。

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篇6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调查对象为手术室护理人员(含进修、实习护士)67名,年龄18~37岁,工作年限1~18年;其中主管护师2人、护师16人、护士18人、实习护士25人、来自其他医院进修人员6人。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和访谈形式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0个项目。调查前向答卷者说明答案只做统计之用,无需填写个人姓名及一般情况,以减少心理因素的影响,从而保证回答的真实性。共发放问卷67份,收回67份,回收率100%。

2结果

手术室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漠,防护知识欠缺,见表1。表167名手术室护理人员自我防护现状[n(略)]

3讨论

3.1手术室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淡漠,知识缺乏从表1可以看出,100%的手术室护理人员直接传递锐器(主要是指手术刀)。虽然近几年一直在强调用硬质容器(弯盘)传递锐器,护理人员也知道直接传递锐器极易损伤自己或他人,但仍认为直接用手传递是正常的操作方式,无可非议。48(71.64%)人使用注射器习惯性将针帽再套上;19人(28.36%)不回套针帽也不是为了保护自己,只不过是习惯而已。实际上在注射器针帽重新套上的过程中极易造成意外刺伤自己。国外有报道提出约有11.7%的手术室工作人员被锐器刺伤过[1],国内虽无明确统计,但估计会更高。护理人员有着意外的血液直接接触,术中意外针刺伤、刀割伤、污血很容易溅到皮肤或眼睛里;在可经针刺传播的20种疾病中最常见也最可怕的乙肝、丙肝和艾滋病,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几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防护做得最好的是第5项,因为大家知道消毒液能导致皮炎过敏等以及此项防护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最不好的是第4项,大家知道病菌可通过医生人员的手在病员间相互传播,而在实际工作中习惯成自然,淡化了这种意识,忽略了洗手这一重要环节。曾有检测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未洗手的带菌率为100%[2]。调查中还发现,54人回答知道实际工作和骨科、颅脑、肝脏等出血较多的手术要戴防护镜及配戴的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只有27(40.30%)人坚持要戴防护镜,不愿戴的原因是戴防护镜感觉不舒服,会影响眼睛余光的观察。骨科、肝脏、颅脑等手术出血突然、血液易溅入眼内。有10%的人通过粘膜或非完整性皮肤接触而感染了疾病。因此在配合此类手术时防护用具的配戴是非常重要的。仅20人(29.85%)在较长时间站立时经常活动颈部、腿部,配合手术站立时一般颈椎要前倾15~20度,长时间保持该姿势易导致颈椎病,腿部不经常活动,静脉回流受阻易致静脉曲张。本次调查发现接触病人体液或被病人体液污染的物品不是每次都戴手套的原因是:操作不方便,对没有病症的患者没有必要。这种观点是极错误和危险的,那些没有被标明为高危病人者,并不意味者低危险或没危险,而更具危险性(因医护人员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总体来看,手术室护理人员由于自身防护意识淡漠、知识尚缺乏,长期只强调医务人员的奉献精神,忽略了基础教育与临床教育阶段的职业防护教育与培训,致使她们在临床实践中不能充分利用防护用具和正确操作规程很好地保护自己,未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3.2应对措施

3.2.1做好岗前培训及职业安全教育根据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由手术室护士长、感染检测护士组成感染管理小组,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讲解有关医院感染及自我防护知识、职业防护方法及重要性。平时加强业务学习,熟知手术步骤及解剖知识,了解并预见手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掌握被锐利物品刺伤后的处理措施、注射器的正确使用和丢弃、手术室医用垃圾的分类及处理、手术期间如何活动颈部和腿部以及HIV.HBV等传染病方面的知识。以增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3.2.2合理、正确使用防护用具清洁或无菌手套、塑胶围裙、防水手术衣、防护镜或面罩、铅屏风、铅衣、弯盘、锐利物品回收器(SharpsContainer,Tyco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有售)等均为手术室不可缺少的防护用具。管理者不要被科室成本核算的理念所束缚,要更新观念,以人员健康为本,提供足够的保护用具并鼓励大家正确使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规定医务人员操作者应戴手套,检查治疗后应更换手套[3]。

3.2.3制订严格的操作制度及合理的实施方法在国外,有较为规范全面的防护措施。国内成文的手术人员防职业暴露的规范很少,大多数护理人员是在被发生职业暴露后才意识到防范的重要性,这个过程所付出的代价是昂贵的,有可能引起致命的感染。因此,必须建立预防规范措施,制订手术室成文的护理操作程序:(1)规范手术器械台的摆置。(2)明确规定手术台上所有锐利物品均需放置于硬质容器内。利器的传递不直接用手传递(尤其对血液检测异常者),要通过硬质容器(弯盘)传递。(3)规范手术病人术前检查项目,准确了解其病毒携带情况。(4)重点做好急诊病人围手术期的安全防护,此类病人均应视为特殊感染手术用物进行处理。(5)注射器用后不回套针帽,直接弃入锐器回收器。术后将手术刀片、安瓿、手术间内打碎的玻璃等易造成损伤的物品弃入锐器回收器内,避免在清理过程中造成意外损伤。

3.2.4制订医务人员意外受伤的紧急处理条例损伤后正确的伤口处理和补救措施可大大减少疾病感染。随着病毒性肝炎、性病、艾滋病等传染病发病率的上升,加之对病毒的有效消毒方法缺乏,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易被传染,笔者认为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意外受伤管理条例的制订是必要的。它是我们防护失败后的补救措施。该条例包括:意外受伤时的现场紧急处理、报告护士长和感染检测的护士,抽血化验,填写意外受伤报告(附化验单)。必要的治疗及登记备案。(发生锐器损伤后正确的处理方法:首先把伤口的血向外挤,用流动水冲洗伤口,擦干后消毒伤口,即刻上报;必要时抽血检测,注射相应的药物,建立追踪档案,进行相应的处理)。

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篇7

[关键词] 疾病隔离系统;职业防护;医院感染;传染病

[中图分类号] R47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4(c)-0161-03

传染病是至今仍然威胁着人类健康乃至生命的一类疾病。医务人员站在狙击传染病的第一线,不但可以成为医院感染的传播者,而且可以成为医院感染的受害者,因此,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隔离系统是我们认识和实施传染病消毒隔离具体措施的概要和框架,随着对传染病防控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深入,疾病隔离系统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革的过程。本文试就疾病隔离系统的沿革以及与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的关系做一探讨。

1 疾病的隔离系统沿革

1.1 疾病分类隔离系统(A系统)

隔离是阻断感染源与易感者之间传播途径的措施。1970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出版了《医院内隔离技术》,后经修订,出版了《医院内隔离预防指南》,明确提出疾病分类隔离系统(A系统),并列出七类的具体隔离措施,包括严格隔离、接触隔离、呼吸道隔离、结核菌隔离、肠道隔离、引流物-分泌物隔离和血液-体液隔离[1]。疾病分类隔离系统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容易掌握,不需要很多临床资料就可决定实际工作中应该采取何种隔离,医务人员只需要熟悉掌握7种隔离措施技术。但是它的缺点也是明显的,比如在同类隔离中,对某些疾病来说采取如此的隔离措施还不够充分,但对某些其他疾病采取如此的隔离措施就已经过分了。

1.2 按病隔离系统(B系统)

《医院内隔离预防指南》同时提出了按病隔离预防,即根据各种具体疾病采取相应措施,依病选择,每种传染性疾病都具有各自的一套隔离措施[1]。按病隔离系统的优点是因病而异,每种疾病根据其病原体特特性、传播途径、传染性强弱等因素确定隔离措施,减少了某些病不需要的隔离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节约人力和费用。其缺点是在确定具体隔离措施时需要较多的临床资料提供依据,医务人员也需要较高的业务水平和院感防控责任感;同时,明确诊断是开展按病隔离的必须条件,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难免隔离措施滞后,造成医务人员暴露感染风险。

1.3 普遍预防

1985年由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普遍预防概念。普遍预防的思想是,将所有的体液和血液都视作具有传染性,在确定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之前就已开始隔离预防[2]。普遍预防主要是为了解决医务工作者职业暴露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问题。普遍预防在预防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有着积极意义,但这种隔离系统只考虑到了血液、体液这两类传播介质,不能有效阻断通过其他传播介质引发感染的病原体的传播,并且花费巨大。

1.4 标准预防

1996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普遍预防和身体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形成了标准预防。我国1999年引入标准预防的理念,并在2000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明确规定“医院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患者采取相应隔离措施”[3]。标准预防的指导思想是将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视作具有传染性的物质,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标准预防的具体隔离措施包括:①接触感染物品后立即洗手;②尽可能应用免接触技术,以预防锐器刺伤事故的发生;③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品时戴手套;④脱手套后立即洗手;⑤所有尖锐物品都应该小心处理;⑥立即清洁感染物品的溢出物;⑦医务患者的器械、物品、被感染性物质污染后的被服必须丢弃、消毒或在每个患者使用之间灭菌;⑧保证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⑨如果没有合适的洗衣机用于感染性物质污染的被服,应将被服煮沸处理。

2 隔离系统的比较及选择

以上数种疾病的隔离系统各有优缺点。其中疾病分类隔离(A系统)和按病房隔离(B系统)方法比较明确,医护人员容易掌握,但在疾病确诊之前是难以确定应该按照何类疾病或何种疾病进行隔离,因此实施过程中医务人员并不安全。普遍预防经济花费较大,而且也没有把所有传染介质都纳入预防隔离之列。标准预防规范安全,包括了所有的传播介质,但是由于其操作复杂,对医护人员隔离技术掌握要求高,经济花费大,目前在所有医疗机构和所有科室全面推行标准预防具有很大困难。

综合以上比较和分析,结合考虑到我国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可行的方案是:采取标准预防和按病隔离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在患者入院后即采取标准预防,将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均视作具有传染性,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对这些物质也必须进行消毒处理。在患者得到传染病疾病确诊或排除诊断后,即可转入采取按病隔离的工作模式,根据具体疾病的隔离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3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医护人员由于职业关系接触病原微生物及被其污染的物品较为频繁,发生职业感染的风险较大。医务人员应按照标准预防和按病隔离相结合的隔离工作模式,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用具和设备,减少职业感染的风险。

3.1 加强医务人员健康监护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个人均应重视所处的特殊工作环境。医务人员在上岗前,医疗机构应该对其进行健康体检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了解医务人员既往的免疫接种史、传染病史和传染病接触史,同时可以发现可能会产生职业禁忌的疾病。必须落实好医务人员上岗前体检和定期体检,必要时进行针对性预防接种,在特定的时期可以根据医务人员不同生理状况调整工作岗位。

3.2 重视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

医院内病原体传播的最主要媒介是手。医务人员因工作接触,手上携带的细菌较多,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因此,做好医务人员手卫生对去除手上的暂住菌、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4]。但是,我国多项研究均显示,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普遍不高,多数在50%以下,尤其在接触患者前、接触两患者之间及两项操作之间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更低[5]。常红娟等[6]调查报告治疗、接触每个患者前后洗手与手消毒得分也是最低。2006年颁布实施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其中专门强调医务人员应重视手卫生,医院要改善洗手设施,开展手卫生的检测与监督,大力推广速干手消毒剂的使用,洗手后用消毒毛巾或一次性纸巾擦干,有条件用手烘干机。2009年卫生部颁布实施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对洗手指征、洗手方法均有明确规定,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污物前后等环节均应洗手。洗手后应使用防止再污染的方法如一次性纸巾或烘干机等干手。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都应该在进一步完善手卫生设施、持续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3.3 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防止刺伤感染

据调查,大多数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被利器刺伤过,分析其原因多为掌握锐利器的操作技术不熟练,工作中粗心疏忽,注意力不够集中所致[7]。据上海70家医院调查资料显示,发生锐器伤的380人中,近60.0%发生在锐器使用后处理前和器械使用中;55.0%的锐器伤人员未戴手套[8]。目前已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穿刺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9]。被刺伤后血液或体液会污染医务人员的伤口,病原体有可能进入到受伤医务人员的体内造成感染。因此,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锐利器械操作技术,医院应改善工作硬件环境,尽量避免锐器伤的发生。发生针刺伤后,应该立即执行紧急处置措施,具体包括: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刺激性出血,并在流动水下冲洗;使用碘伏等皮肤消毒液涂擦伤口进行消毒;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根据暴露源和暴露情况,确定特异性干预措施和监测项目。

3.4 加强职业防护知识宣传教育

据调查,部分医务人员并不熟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的预防措施和技术[10]。因此,有必要要求临床医务人员经常参加防护知识培训,通过讲座、展板、影视资料等方式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普及。必须强化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将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管理纳入规范化轨道。2009年12月卫生行业标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颁布实施,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医院要加强各级各类医务人员标准预防知识的教育,上岗前必须接受一定的“医院感染和职业防护”培训,重点针对标准预防概念、执行标准重要性及预防措施进行讲解,提高标准预防行为的依从性,保护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健康。

综上所述,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防控措施,包括选择合理的疾病隔离系统即执行标准预防和按病隔离相结合的隔离系统,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用具和设备,减少职业感染风险。通过强化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及防护行为,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贾会学,李六亿.《美国CDC隔离预防指南2007――防止感染因子在医疗机构内传播》介绍[J].中国护理管理,2009,9(12):7-10.

[2] 梁雪萍.标准预防在手术室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9):142.

[3] 苏萍.医务人员标准预防研究现状[J].全科护理,2012,10(240):272-273.

[4] 刘燕玲,张秀芳,吴鸿雁.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7):665-667.

[5] 李六亿.我国手卫生的现状、问题与改进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8,8(1):17-18.

[6] 常红娟,梁艳.护理人员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4):2245-2246.

[7] 李文珠,苏冠华,赵越,等.不同工作年限医务人员对针刺伤的自我防护现状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9):3697-3699.

[8] 高晓东,胡必杰,王文娟,等.上海市70所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情况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0(12):1713-1714.

[9] 韩晓玲,刘桂娟,张风佩,等.格林模式促进实习护生标准预防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5):1392.

[10] 周颖,陈娴洁,邓莲凤,等.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认知程度及防护行为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2(20):4556-4558.

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篇8

[关键词] 路径化护理;冠心病;PCI;心理状态;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4-0135-04

Effect of pathwa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nursing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DING Hongying TANG Oushan LV Jin SHEN Jianying FANG Lijua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Shaoxing Second Hospital, Shaoxing 31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pathways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nursing outcome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CI). Methods A total of 90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ho underwent coronary artery PCI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November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athway 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used in observ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routine nursing measures. The operative time, hospital stay, SAS score, SDS score, complications and quality of lif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perative time and hospital stay(36.19±10.25 min, 9.17±1.26 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48.75±13.02 min, 15.49±2.04 d),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athway nursing;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CI; Mental state; Complications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血管产生粥样硬化病变而导致局部血管阻塞或者狭窄,造成心肌缺氧、缺血或者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变[1]。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死亡率常年居高不下,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严重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3]。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其仍不可避免的会对血管壁造成损伤,导致患者在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4]。有研究显示[5],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减少冠心病PCI患者的并发症,促进患者预后恢复。我院对冠心病PCI患者实施了路径化护理干预措施,旨在分析路径化护理干预措施对冠心病PCI患者的护理效果及预后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1月于我院接受冠心病PCI的患者9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女分别为27、18例;年龄39~77岁,平均(56.92±10.71)岁;病程为5~22年,平均(10.28±2.74)年。对照组患者中男、女分别为29、16例;年龄41~79岁,平均(57.18±10.21)岁;病程为4~21年,平均(9.15±2.94)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资料比较,差无显著性(P>0.05)。纳入标准[6]:①所有患者均经冠脉造影进行检查和病理学确诊为冠心病。②所有患者符合PCI适应证。③所有患者均采用经股动脉穿刺或者经桡动脉穿刺的介入治疗。排除标准[7]:①排除合并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患者;②排除有精神病史或者意识不清的患者;③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④排除合并严重心、肾等脏器疾病的患者。本研究经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征得患者的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给予患者术前各项检查和用药指导,术前、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临床指标,发现异常及时报告主治医师处理,对并发症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以及出院指导等。

观察组实施路径化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包括:(1)建立路径化护理干预小组,该小组组织架构为护士长、科室主任、主管医师、护士。小组成员根据冠心病的疾病、手术特点,共同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该表涵盖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期间的整个护理规划,具体内容包括入院、检查、用药、护理、治疗、饮食、活动、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出院,根据此表进行相应的护理。(2)入院后:患者入院后,对其生活质量和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分;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指导其进行术前相关检查和用药;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对治疗建立信心;进行相关健康教育,说明疾病相关知识和手术治疗的具体方法和目的,解答患者疑惑。(3)手术期间:做好术前相应的准备工作,术中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并配合医师进行处理。(4)术后严密监视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加强病房巡视,了解患者所需;做好相应的并发症预防工作,减轻患者痛苦,对于发生的并发症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做好术后健康教育工作以及饮食指导和用药指导,嘱咐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做好出院后指导工作。(5)采用责任制:责任护理每天需严格按照护理路径表给予患者护理,并对每日的护理实施情况进行记录,由科室主任和护士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ion scale,SDS)评分、并发症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SAS和SDS均各有20个项目,每项分别为1~4分,所得总分×1.25=标准分[9]。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生活质量评价采用生活质量调查表(short form 36 questionnaire,SF-36)进行评价,该表共10项36个条目,分为8个维度,各条目之和为总得分,满分为145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好[10]。

1.4 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和SDS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非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腰酸腰痛、尿潴留、低血压、迷走反射、失眠、腹胀等非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患者SF-36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生活质量较入院时均有显著提高,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冠心病是心内科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在我国的发病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而显著上升,已成为影响我国乃至全世界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之一[12]。冠心病PCI是指在X线的引导下,经由外周动脉穿刺来开通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的一种治疗手法[13]。目前,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以其疗效显著、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PCI在治疗冠心病中的疗效显著,据相关统计[13],PCI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由之前的30%下降至现在的5%左右,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获得早期再灌注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冠心病PCI仍是一种有创治疗手法,且由于PCI手术患者多病情危重,手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患者术后易出现相关并发症及预后较差的情况[14,15]。因此,给予患者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十分必要。

路径化临床护理是指根据循证医学对疾病的诊断结果,依照循证护理学的方法,在确保整体护理质量的同时,为疾病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完整性的护理,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护理模式[16]。路径化护理措施以患者为服务中心,在给予患者定制性个性化护理的同时,极大促进了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相关研究表明[17],冠心病PCI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而在进行冠心病PCI的同时给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预后。冠心病患者由于病情发展迅速,因此,对相关生命体征和临床指征的密切监视和计划性、预见性的护理服务可有效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18]。路径化临床护理通过制定护理路径表,可较好地明确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规范护理行为,避免护理中容易出现的疏漏,使护理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提高工作效率,且该模式利于监督管理,对整体护理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19]。

本研究对实施路径化护理干预措施的冠心病PCI患者与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的冠心病PCI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冠心病PCI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较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更短,且术后血管并发症和非血管并发症率均显著低于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分析其原因可知,路径化护理干预措施在充分了解患者具体病情的情况下,从患者入院至出院为患者提供了个体化、全方位的护理服务,及早进行并发症预防等工作,并确保了每项护理工作的落实,从而避免了传统护理中散乱、片面、被动等缺点,保证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获得高质量的护理,从而极大降低了患者手术和各并发症风险,利于患者康复,有效缩减了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对进行冠心病PCI介入治疗的患者采用路径化护理模式,有效弥补了常规护理的不足。

本研究也表明,采用路径化护理干预措施的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较护理前明显下降,且显著低于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的患者。由于接受冠心病PCI术的患者在情绪上多会出现焦虑和抑郁的现象,而心理情绪的应激反应可能会对治疗效果以及预后产生不良影响。我院通过实施路径化护理措施,给予患者心理干预,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了解患者所需,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减轻心理负担,增强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从而达到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作用,避免了患者心理应激对手术的不良影响[20]。路径化护理干预措施对术后及出院后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本研究发现,采用路径化护理干预措施的患者出院时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说明通过实施路径化护理干预措施,给予患者较好的健康教育以及出院指导,有利于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及自我护理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路径化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缩减冠心病PCI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相关研究相一致[21-28],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霄云.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2):193-195.

[2] 杜雪莲. Pilon骨折内固定术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J]. 广东医学,2013,34(8):1305-1307.

[3] 罗燕华,洪蝶玟,蔡志雄,等. 行为干预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绝经期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3,42(5):476-477.

[4] 毕春晖,刘素莲,谭霞,等. 延续护理对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行为的影响[J]. 中华护理杂志,2013,48(6):503-506.

[5] 李春燕,高明霞,麻朴,等. 影响冠心病患者PCI手术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 江苏医药,2014,40(7):822-824.

[6] Cummins MR,Gundlapalli AV,Gundlapalli AV. Nursing Informatics Certification Worldwide:History,Pathway,Roles,and Motivation[J].Yearb Med Inform,2016,10(1):264-271.

[7] 寇洁,陈文静. 医护一体化模式在PCI术后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4):29-31.

[8] Goeman D, King J, Koch S. Development of a model of dementia support and pathway for culturally and linguistically diverse communities using co-creation and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J]. BMJ Open,2016,6(12):e013064.

[9] 郝清凡.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同穿刺部位并发症的护理对策[J]. 安徽医学,2013,34(6):836-838.

[10] Roik M,Wretowski D,Kostrubiec M. High prevalence of seve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non-operable 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referred for balloon pulmonary angioplasty[J]. Postepy Kardiol Interwencyjnej,2016,12(4):355-359.

[11] ⒒勖簦池伟伟,张星辉,等. 临床护理路径在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河北医药,2015,37(12):1887-1889.

[13] 刘君. 护理路径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诊PCI救治中的应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4,35(1):86-88.

[14] 史冬梅,李春坚,许艳玲,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的护理[J]. 江苏医药,2014,40(23): 2955-2956.

[15] 梁务英.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中的应用[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8):1077-1078.

[16] 梁婷,都冬梅. 康复路径教育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1):1155-1158.

[17] 吴巍. 临床护理路径在护理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方面的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45(2):242-244.

[18] 郭莉,艾丽,付欣,等. 临床护理路径对冠心病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影响[J]. 川北医学院学报,2016,31(2):261-263,269.

[19] 杨丽娟,李荣,周淑英,等. 冠心病患者 PCI术后实施专科健康教育的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9):2352-2355.

[20] 王亚芬,郭薇,白凤芝,等. 健康教育护理路径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5,13(7):648-651.

[21] 叶妙桂,张惠龙. 舒适护理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 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0):73-75.

[22] 王玉兰,张英,王海燕,等. 希望护理模式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前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 中国医学装备,2016,13(2):101-103.

[23] 叶彩霞. 专科护士随访在预防PCI术后并发症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5):3595-3596.

[24] 赵莉莉. 经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术术口观察及护理[J]. 当代医学 ,2016,22(32):120-121.

[25] 张晓琴. 临床护理路径在冠脉支架植入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16,23(32):186-188.

[26] 何翠竹,梁欣,曲银玲. 对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患者进行延续护理的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159-162.

[27] 欧惠珍,贺青军,庞建萍. 综合强化护理模式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PCI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4):194-196.

[28] 陶晶晶,陈芳,刘娟. 延续性护理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6,23(13):166-169.

上一篇:九年级语文教学进度范文 下一篇:手术中护理的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