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04 04:37:38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篇1

[关键词]法学 教学 方法 现状 问题

中图分类号:G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236-01

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法学教学有着一定特殊性,由于教学的内容本身专业性比较强,所以略显枯燥,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灵活应用教学的方法,还要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积极性。法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案例,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可以更好的对法学知识进行传播。本文对法学教学方法进行了介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还要提高学生素质以及自学的能力。

一、法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法学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法学的知识也比较广,涉及的范围比较多,在记忆与理解时有着一定难度,所以,法学教师有着较重的工作任务,其需要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还要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在我国法学教学中,教师多采用的是案例分析法,这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可以将法学的知识更好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法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另外,教师还需要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互动,这样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效果。

美国的法律制度比较健全,在法学教育中,不光需要学陆法国家法学知识,还需要对英美法国家的法学知识进行学习。美国法学教育是以判例法为主,而大陆法国家的法学教育是案例汇编的方式,对法律的历史有着系统的研究,这种教育方式比较传统,而且尊重历史,对法学的历史文化有着传承的作用。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法学案例也在不断的更新,相关工作人员在对法律案件整理时,可以形成汇编系统,以供教育工作者利用这些资源。案例分析法有着较多的优点,其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案例教学无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无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具有思维的惯性,会假设一些事实寻求逻辑的统一性,学生比较重视法院最终得出的结论,但是却忽视了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还需要对案例教学法进行优化。

二、法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法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我国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在法学教育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使得法律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状。在法学教学时,教师多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的内容会受到教材的制约,教师在讲解时,相关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很难记忆与理解这些知识,在教学中涉及的社会问题比较少,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由于教师的水平有限,所以,学生的发展也被制约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的讲述,忽视了与学生的沟通与讨论。在有的学校,由于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师的数量比较少,有些公共课程学生的数量有上百位,而教师的数量却比较少,这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在大陆法国家的法学教育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比较被动,其一般是为了获得职业资格而学习法学知识,我国职业学校机构也比较多,所以,很多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相关资质证书,而不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很多职业院校中,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够高,还有的教学缺乏工作经验,所以,教学的质量大大下降了。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所以教师一般设置模拟法庭的情况比较少,也没有灵活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学生虽然掌握基础知识,但是缺乏法律常识,而且无法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学校的资源有限,所以没法开设小班,只能在大教室进行公共课程的教学,由于学生的数量比较大,所以,教师无法做到兼顾,而且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有的院校开始了教学的改革,对教学的模式进行更改,法律教育正趋于专业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三、提高法学教学质量的方法

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国在法学教育的过程中,应用多学习英美教学的经验,不光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模拟法庭等多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模式,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混合使用的方式,可以做好因材施教,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分析能力以及办案能力,在法学教学中,相关教育工作者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为主,其他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出综合性人才。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增强判断能力,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合理运用法学知识。在办案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清晰的逻辑思维,教师要在课堂上着重讲解法学重点知识,要教授学生办案的技巧。

当前社会,人们的法律意识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社会中的法律纠纷逐渐增多了,法律法规也越来越完善,提高法学教学的水平,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可以更快的解决纠纷。近年来,传统法学讲授方法一直受到人们的批判,很多人认为此种教学方法单一死板,缺少师生之间的反馈和交流,对学生的实际技能训练不够等。与此同时,人们将目光更多地转向了英美法的案例分析教学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学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有关案例教学法的研讨在一定的范围内经常开展,有些学者还进行过比较系统的研究,拿出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案例教材和教学资料。

案例教学法不能直接照搬,但案例教学法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训练学生案例分析、口头辩论和解决问题等律师工作技巧方面的优势,使人们仍渴望通过它改革中国传统的法学教育,法学教育工作者们为此创设了一种既适应传统教学模式,又兼顾案例教学方法之特点的法学教学方法―――模拟审判(或称模拟法庭)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对理论教学和实务训练都有兼顾,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改良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法学教学方法。

四、结语

法学教育具有法律知识传播的效果,可以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还可以掌握一定法学常识,在掌握一定法学知识基础后,学生可以运用法律的武器更好的维护自身权益。在法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优化教学的方法,要认识到法学教学的共性,也要认识到法学教学的特殊性。提高法学教学的水平,有助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我国法学教学还存在一定问题,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积累经验,总结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腊云,向玉华.法律职业化背景下高职法学教学方法探讨[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08(03).

[2] 张丽娟,张俊义.法学教学方法改革浅谈[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5(07).

[3] 薛刚凌,李媛.论法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7(01).

教学方法篇2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行政法制建设以及行政法学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行政立法已逐渐完备,行政法学的理论已趋于成熟。行政法学课程已经成为我国法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门主干课程。

 

行政法学内容丰富,涉及法规众多,表现形式多样。高等院校在行政法教学过程中,教学范围一般涉及以行政、行政权、行政行为、违法行政、行政责任、行政程序、行政监督、行政救济等为主线的行政实体法、行政程序法和行政救济法等领域,一般既包含实体法又包含程序法,既包含法理学习又包含法律实践应用。此外,行政法学还涉及到行政管理学、人类学等相关联的社会学科和宪法、民事诉讼法等其他部门法的内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习难度很大。因此,有必要对行政法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行政法学教学中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核心,辅之以问题解答、阅读辅导、论文写作指导等。这种教学方法因其重视法学知识的系统性、注重法律精神的一贯性以及教学成本相对低廉等原因成为法学教学的主流模式且经久不衰。教学实践显示,由于绝大多数的法学基础理论是经过高度提炼而形成的抽象概念和基本原则,内容相对枯燥,缺少师生互动的单一讲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和压抑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讲授法容易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学风,忽略对学生的法律职业素养和法律技能的培养,因而受到一些学生的质疑甚至抵触,屡为教育人士批评,一些学者和教师甚至主张彻底摒弃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本位”的讲授法确实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但是笔者认为不能全盘否定讲授法在高校法学教学中的地位,而是应当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教师在课堂教授时,应当注意紧扣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尽量从感性材料入手,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事情或者关心的问题为出发点,使用简单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把晦涩难懂的原理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另外,教师也应注意课堂讲授中不应只是简单地将结论性的知识告诉学生,而应从各种教学素材入手,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分析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呆板、缺少师生互动并非讲授法的必然产物,实践表明,年长教师的讲授往往比年轻教师更受学生欢迎,原因就在于前者比后者更具有丰富的经验、知识和能力。所以说,“讲授”完全可以是生动的、丰富的、交流的,“讲授”的精彩,是要以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为前提的。

 

二、直观法

 

直观法,就是在已准备好的教案基础上,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变黑板教学为PPT课件教学,变书本教学为影音资料,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教育设施的有机结合。直观教学法包含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信息,图文并茂,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实现由传统的以教师为教学主角向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转变,同时也能更好地锻炼学生运用所学法学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直观法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先进性,加大课堂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开拓学生的视野。

 

直观法教学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例如,在观看影音资料时,学生往往更加关注事件本身的发展和人物关系,而忽略了其中所反映的法律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事先观看影音资料,熟悉相关内容。课上播放前,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节目。在播放过程中,适当暂停播放,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带领学生在其后播放的内容中对讨论的结果进行验证。这样才能将教学主题贯穿于影音资料的播放过程中,实现教学目的。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引进,课堂教学的内容将大大增加,教师应当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第一,要求学生全面而重点对即将讲授的有关章节的内容进行预习;第二,要求学生思考这些法律知识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如果本人在现实中遇到这些问题,应如何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等。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最典型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行政法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行政执法活动或人民法院审结的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难点的典型案件,让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见解,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行政法课程侧重理论的研究与论述,专业术语众多,各种法律关系错综复杂。对于平时接触法律较少、法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无疑会感觉纯粹的法律概念、法律条文枯燥乏味、兴趣不足,因此结合适当的实例丰富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案例分析法的优点在于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参与讨论发现和理解判例中的法律观念和法律规范,发挥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让学生感觉学有所得,又能领会到法学的博大精深,学而知不足。引入的典型案例应当不是局限于对该案例的分析与解决,而应侧重在通过了解和掌握分析、解决案例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非典型事物与事理,进而能够解决普遍问题。

 

案例的引入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归纳规律性原理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反而适得其反。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况是:学生对案例分析抱有浓厚兴趣,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甚至争辩得异常激烈。然而以后遇有同类问题,稍有变化,依然无从下手。这与学生未能真正掌握案例中所蕴含的法学原理有直接关系。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以相关法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法律思维,而是以人情世故、社会常识等惯有思维为出发点进行分析和讨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提前将案例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与理论知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自学并回答这些问题(为了保证效果,可以将这些作业与考试成绩联系起来)。课堂分析时,教师可以围绕这些理论问题,要求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案例分析。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随心所欲、偏离主题的问题,也可以避免少数学生参与,多数“看热闹”的情况出现。

 

四、模拟教学法

 

在法学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模拟教学方式就是进行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教学,通过模拟法律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在虚拟的法律实务中扮演角色,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集中的模拟法律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另一方面,模拟法庭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辩论技巧和应变能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考验和培养。模拟法庭教学一般要经过以下五个程序:确定案例;分派角色;分组讨论;诉讼文书的准备和正式开庭。这些程序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得到充分执行,以求达到模拟法庭教学的预期目的,避免走过场,流于形式,避免使学生出现模拟法庭就是为了掌握程序法的认识误区。

 

模拟教学法的成败与所选取的案例和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关系非常密切。从教学案例的选取角度来看,模拟法庭教学所选取的案例应当是具有针对性的、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具有一定争议性的典型案例。如果案例能够做到既具典型性又兼顾趣味性,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则更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从选择的案例的难度来看,所选案例应当具有适当的难度,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跨度,这样才能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经过思考探索解决问题。在实践应用中,教师的组织和指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案例的选择;二是督促模拟法庭的进程,给学生必要的监督和压力;三是答疑,对学生在准备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给予明确的答复,提供解疑的思路,或提供必要的资料帮助;四是庭后总结和评价。

 

模拟教学方法在现实的运用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法庭辩论过程中,学生有时会就某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争论不休,而忽略了对己方观点的整体阐述和分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事先对担任法官角色的学生进行培训,使其学会控制场面,在庭审过程中,教师也应在不影响庭审的前提下,提醒学生调整策略,把握重点,确保围绕主题进行。此外,在模拟法庭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场上担任角色的学生激烈辩论,场下的同学漠不关心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采取一些方法尽可能安排更多学生参与。例如,在分配角色时可以有意识地要求平时不太积极的学生担任,也可以要求多人组对参与,或者要求没有担任角色的学生作记录、寻找不足之处或是在庭审结束后进行点评等。

 

五、诊所式教学法

 

诊所式法律教育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前,诊所式法律教育在拉丁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印度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学院校中都得到了成功运用。

 

诊所式法律教育主要是借鉴医学院学生的临床实习手段,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践,以律师身份办案来为处于困境中的委托人提供咨询,“诊断”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务,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执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行政法是一门边缘学科,它与生态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许多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同时又与宪法、经济法、民法、刑法、国际法等其他法律学科紧密联系。法律诊所式的学习模式对传统课堂讲授模式的颠覆性创新在于调换了主体角色,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要地位,变被动性的接受为主动性的实践、变学习他人经验为亲力亲为的参与式学习,教师则是发挥指导、协调的作用。与单向、封闭的课堂讲授模式相比,法律诊所更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拓展其学习思维和知识容量。目前国内有一些大学法学院已经开设了行政法律诊所课程并积累了一定的运作经验。但是,行政法律诊所在现实中面临着许多障碍,如经费短缺、案源不足、指导教师水平有限且兼职化、诊所课程边缘化、教材非规范化等。此外,学生接受当事人的法律地位、身份和权限也存在较大争议,这些都是亟需深入探讨和认真解决的问题。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途径和手段,在法学教学中应视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应当采用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方法,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贯彻教学意图,更能使教学产生一种立体的、透明的、深入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随着法学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法学教学方法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入,从而创立更多、更科学的法学教学方法。因此,法学教学方法本身并非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教学方法篇3

在笔者从事法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应法理学看似好学,实际上难学。而教师在讲授法理学课程时,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如果要将法理学讲好、 提高法理学的课堂教学质量,那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因此,如何改进法理学的教学方式,如何提高法理学的教学质量,是法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是多年来师生一直以来在努力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一天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我们期待的法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将束之高阁。因此,有必要对法理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作为一名法学教师,在讲授法理学时,大凡会对目前我国法理学晦涩深奥的教材语言和僵化的教学模式有着很深的体会,笔者想结合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谈谈对法理学教学的一些粗浅看法。

法理学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法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法学体系的基本范畴,在为学生学好法学专业的其他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法学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因为法理学内容过于抽象,加之教学时间大多安排在第一学期,学生因缺乏部门法基础而难以理解,故教学效果往往不佳。因此笔者以为在法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宜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追问式教学

追问,即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内容,在一问之后又二次,三次提问,“穷追不舍”。追问可以避免教师在课堂上满堂问,随意问现象的出现。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追问式教学在课堂中应如何应用。WwW.133229.COM笔者以为,可以遵循以下七个步骤:第一,先指定好学生需要预习的相关内容,以及需要阅读与此http://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文献。第二,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将自己拟好的问题交给课代表,以便老师能即时的获悉学生的问题。第三,授课教师在讲授课堂内容之前,先将学生的提问整理好,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挑出来,同时迅速的在脑海中形成信息,对已准备好的教学方案做出微调。第四,在正式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引导学生追问,将问题引向深层次的内容。但注意,教师在此环节中,一定要善于驾驭整个教学过程,把握好课堂节奏。第五,要在课堂中实施追问式教学方式,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充分备好课,要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做一个充分的准备,要做到万无一失。即使某一个问题没做好准备,也要坦然面对,而不能与学生打太极拳。第六,要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即使有个别能力差的学生,也要鼓励其积极加入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给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第七,每一堂课下来,教师要及时的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做一个动态的、量化的评估,以便能够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出调整以及改进。

二、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英美法系国家常用的教学方法,世界著名学府哈佛法学院的案例教学法闻名世界。案例教学法是指用实践中的实际案例来进行教学,是指在学生掌握一定法律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选择地把司法实践中的客观实际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法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法学素养。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育中的优势显而易见,它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克服理论教学中空洞说教的弊病,变枯燥的理论为生动的社会实际,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1]

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法理学的教学是一项新的尝试,难度比较大。很多学科也早已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然,案例教学法在法理学的教学中却还是一片处女地,还未充分采用。因为,多数人认为法理学无法进行案例教学,案例难找。难就难在抽象甚至枯燥的法理学很难找到合适的典型的而又真实的案例,很难在法理学的各个方面都使用生动的案例来说明相关的法理。这种看法,具有相当的代表性。[2]在法理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难度大,但不是绝对不可行的。法理学需要用案例来阐释,法理学也离不开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案例时要将案例尽可能的贴近现实生活,在生活中找案例。如在讲解法律原则时,引用案例:1994年黄勇斌与张学英相识,于1996年底公开以夫妻的名义租房同居。2001年2月,黄勇斌被确诊为肝癌晚期,住院治疗期间,张学英不顾他人的嘲笑和挖苦,俨然以妻子的身份陪侍在黄的病床前。2001年4月,黄立下公证遗嘱,将其去世后的住房补贴、公积金和原住房售价的一半赠送给张学英。黄去世后,由于其妻蒋伦芳拒绝执行该遗嘱,张学英诉至法院。最后法院以原告与被告丈夫间的婚外情为由,认定被告丈夫的遗赠财产给原告的协议违背我国《民法通则》第7条关于“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的法律原则宣告该遗嘱无效。[3]对于此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该案中法院对法律原则的适用出于何种考虑?是为了防止个案的不公正,还是为了弥补法律漏洞?(2)你是否认为如果判决黄的遗嘱有效会产生极端不公正的结果?(3)法官在适用法律原则时应慎重考虑哪些原因?这样一连续问题的设计,学生浏览案件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一般来讲,图像、 语音和文字都是表达思想的某种媒介或介质。但是,当利用其中的任何一种媒介来单独地表达思想时,都会存在某种缺憾。比如,文字的缺憾是存在着“辞不达意”的情形,其哲学认识论基础是“词与物的分离”(福柯);语音的缺憾是存在着“言不由衷”的情形,其哲学认识论基础的是“地方性知识”(格尔兹)。相反,图像却有一个明显的优势:“直面现象世界”。因此,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综合地将这三种媒介统一起来,那么,教学效果一定会有一个很大的改观。比如,可以将《今日说法》、《经济与法》节目中一些相关案例的视频、音频穿插于多媒体课件中,这样例子就会鲜活、生动、有说服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课程应尝试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案例关系图和法理学漫画等图像资料来辅助教学。这一教学形式的尝试,突破了传统的法律类多媒体课件单纯投射文字材料的那样一种呆板的局面,使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有功能在法学教育中被充分地开发出来。

以上只是笔者对法理学教学方法的一些粗浅看法。当然,在法理学的教学当中还有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待我们去研究、去尝试。

教学方法篇4

1.1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

本次调研中,女生占绝对主体,占样本量的86.87%,男生仅为13.13%,再现旅游专业学生性别现状。少数民族学生占总调研样本量的33.13%,主要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和满族。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反映喜欢的教学方法依次为:实习法、直观演示法、现场教学法和实验法,不喜欢是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和练习法,见表1。其中,实习法的喜欢度高,新疆教育学院学生对直观演示法的喜欢度高达17.86%,实验法在8.33%~14.41%之间;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的喜欢度较低。教育学院对教学方法的喜好度幅度差距最大,在17.86%~0%之间。新大学生最为接受的方法为直观演示、实习、讨论法和参观教学法,新财大最为接受的是现场教学、直观演示和实习法,新农大喜好实习、现场教学和参观教学,教育学院的学生喜欢直观演示、实习、现场教学法和实验,乌职大接受现场教学、直观演示、实习和讨论法。

1.2六门专业核心课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

本次调研的教师均为中青年,女性占主体,占样本量的67.57%,硕士占较大比重,学士和博士比例相当,讲师和副教授比例几近92%,教龄多样,少数民族教师占总调研样本量的32.5%,主要有维吾尔族、回族和哈萨克族。综合来看,各院校教师在各课程中至少采用三种教学方法,讲授法均有提及。新疆教育学院《旅游规划与开发》讲授法所占课时比例高达90%;《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采用的教学方法较多样,5—7种;新农大在每门课程中均采用任务驱动法,且比例较高,尤其是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高达70%。横向比较来看,教育学院讲授法在每门课程中所占比例均较高,40%~90%之间,新财大和乌职大相对其他院校,各门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较多元化,见表2(本表仅列举三种教学方法)。

1.3六门专业核心课学生喜好的教学方法

学生调查表中,请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和偏好,填写6门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本文仅选择所占比例较高的4种教学方法,为此,每门课程中教学方法比重加和小于1。统计发现,学生非常期待多元教学方法,讲授法必不可少,在不同院校不同课程中所占比例差距较大,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中,讲授所占比例在10.48%~38.89%之间。

1.4教师教法与学生喜好“教法”的比较

根据表2和表3,学生期待教师采用多样且合适的教学方法及课时比例。相对来说,新财和乌职大的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被学生认可、接受,新大教师要灵活运用讲授法,新农大应弱化任务驱动法的使用,教育学院需降低讲授法所占课时比例。《导游业务》中,教师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数量明显少于学生期待的。学生期待的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均所占课时比例较高,分别在22.50%、10.47%以上,新疆教育学院教师的讲授比例高达70%,远高于学生期待的29.96%;乌职大体现就业导向,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所占比例45%,但学生不买账,不认可该法。《旅游规划与开发》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的有新大、新农大和乌职大,新财大学生期待任务驱动法。新农大任务驱动法在教师教学和学生期待该法中比例分别为25%、8.2%,说明学生认可该教学方法的同时,希望所占课时比例降低,新大的学生基本否定任务驱动法。新财大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占总课时的50%,学生希望教师能使用任务驱动法。教育学院常用的教学方法只有两种,且讲授法为绝对优势,学生期待通过练习法、讨论法、案例和直观演示将其内容具体化、直观化。《旅游市场营销》中,学生偏好的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所占课程比例幅度差距较小,分别在17.95%~27.91%、16.48%~10.64%之间。新大和新农大学生期待教师使用读书指导法,且比例在10%左右,说明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导。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的新农大和乌职大应稍降低其比例。相对来说,教育学院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样。从调查看,《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是高校中采用教学方法最多的课程,并与学生期待的较为吻合。其中,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教师均有采用,除教育学院外,其他4所高校还选择了实习法。这样看来,乌职大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其比重最为学生青睐。新大和新财大采用情景模拟法,其他三所院校通过参观教学法让学生了解旅行社业务操作流程。新农大教师讲授法所占《餐饮管理》的比例仅为15%,其他4所院校均在40%左右,除新农大外,其他院校均采用案例教学法。新大采用直观演示且比例高达40%,学生希望降为8.16%;教育学院采用练习法,比例高达40%,学生希望采用直观演示和参观教学法,且占课程比重分别为15.09%、11.33%。新农大、新财大、乌职大均有任务驱动法,且比例依次为70%、21.67%和15%,学生对该法的认可度非常低,在6.12%~0%之间。由此,新农大急需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新财大应弱化讲授、讨论和任务驱动,强化现场教学、实习和练习的比重,新大应适当增加任务驱动法。《前厅与客房管理》是学生喜好教学方法重复率最高的课程。除讲授外,学生均提及实习法、现场教学法、直观演示法的运用,案例教学和练习法出现频率也较高。新大学生期待的讲授比例接近30%,其他院校在17.31%~11.11%之间;乌职大现场教学比例需降低,教育学院要大幅降低讲授,增加实习比例。

2.总结与不足

2.1总结

本文通过对新疆五所代表性高校旅游管理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实习法、直观演示法、现场教学法较受学生欢迎,学生对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较为抵触。六门专业核心课中,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教师采用较多,学生期待教师运用更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优化各种教学方法所占课时比例。相对来说,新财大和乌职大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被学生认可、接受,新大需要根据课程性质适时适量选择讲授法,新农大教师应弱化任务驱动,教育学院要降低讲授比例。目前,教师教学方法使用和学生认可的教学方法存在较差异大的是《旅游规划与开发》,《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是教师采用最多教学方法的课程,并且与学生期待的教学方法较吻合,《前厅与客房管理》是学生期待的教学方法相同度最高的课程,主要有讲授法、实习法、现场教学法和直观演示法。

2.2不足

由于课程内容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理应不同,教师具有主动权和发言权,学生作为接受的一方,无任何教学经验,也未经过专业教学训练,其态度偏好说服力略显不足。本研究尝试突破教师为主体的界限,基于学生角度倡议教师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此外,本文调研样本有限,尤其是教师样本,有的院校一门课程仅1名教师任课,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所占比例相对来说略欠说服力。

教学方法篇5

[关键词] 教学方法;数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229-1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于发展,数学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更,数学已经深入到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是研究和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在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其思想、内容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不断认识到数学在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更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了解数学的作用,坚定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为了贯彻落实好新课标,数学教师务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灌堂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更应从以下几方面实践努力。

拓展数学教学的资源。伴随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网络,网络知识源是对课本和课本的重要补充。许多数学知识课题,探究应用课题,必须发挥学生自主查找资料。目前,查找资料最方便、实用、有效、科学、快捷的方法无疑是电脑网络。网络资源与数学的整合也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学习信息技术。这些学习,除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参加各种培训外,最适合教师的,也是最方便、快捷的,就是网络学习。高中数学是抽象性、灵活性较强、结构复杂的应用型学科。成功的数学教学,不仅要看到教学素材的合理选取,教学方式的变化,更需要体现的是老师与学生的语言、知识、思维以及情感的交流。

实际生活体验学习数学。教师要提供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教学的材料,让学生接近生活实际的情境,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分析数学知识的能力。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体会理解数学。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知识与信息,数学在现实社会世界中有着广泛与巨大的应用。面对现实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其实,我们实际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可以发动学生,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现实生活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到处有数学,生活真的离不开数学。

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由于社会和传统历史的诸多因素,数学教学一直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课程内容偏、旧、繁、难,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验,学生不能很好的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这种原因,学生被动接受数学知识,机械的重复训练。这就导致了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影响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影响了情感意志及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新课标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创设有利于当今素质教育的问题情境。新课标教学中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是非常有趣的,数学不只存在于课堂上、高考中,数学的价值是无处不在的。情境教学能促进教学过程变成一种不断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活动。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新异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固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以满足,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广大学生大胆实践创新。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思维策略、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水平。每一堂课,要让每一个学生有学习的感情,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而教师要采用易于每个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方式教学。否则,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新课标要让广大高中学生主动参与对数学内容的思考、学习和探究,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倡导“在做中学”理念,如立体几何教学中,让学生课外制作棱柱、棱锥、解决知识等几何体,感受几何体的形状和性质,用地球仪讲授经度、纬度、半径、周长、球面距离等内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既容易理解又记忆深刻。在讲椭圆定义时,可以让学生画出椭圆,要比教师直接给出椭圆定义效果要好的多。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引发好奇心,引起学习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参与活动同时也激发了想象力,如空间三个平面最多可把空间分成几部分,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实物对三个平面的位置关系进行空间想象,得出最多分成八部分的结论。

新课标的实施以来,为广大数学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空间和广阔舞台。教师应该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根据所在学校的实际条件、课程安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适合学生接受知识教学方法及经验,高中数学教学的教师反思角度对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对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万桂林.数学应用意识的开发与应用能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4,(5).

教学方法篇6

关键词 初中生物 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笔者从事初中生物教学工作多年,在工作中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些初中生物教师同行,在生物学科质量检测考试之后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试卷上有部分题目自己都已讲过很多遍,可还是有这么多的学生做不出来。然后就会抱怨:为什么自己教的学生就这么笨,讲多少遍都记不住。于是,在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时就反复地强调有许多题目是自己讲过好多遍的,把考得不好的责任完全推给学生。如果仅是个别学生出现了这种现象,那可能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但如果是群体学生出现这样的现象,那教师就得需要反省自己了:恐怕是自己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某些问题。那到底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初中生物教育教学质量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生物教学经验做了一些反思,最终得出这样一种认识: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初中生物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下面,笔者就从教学过程的一些关键环节着手,简单分析一下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学方法所起的重要作用。

1 认真备课

如果教师不认真备课,课堂教学随意性就强,学生听课就会雾里看花,反应冷淡,课堂气氛肯定就差。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告诉我们做事应该先做准备,才会把事情办得更好。高尔基也曾经说过:“如果你不认得路,又如何替别人引路呢?”因此,生物教师认真备课是调控课堂气氛上好生物课的前提条件。教师备课要以教材为依据,适度开拓认知面,认真阅读、深入理解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内容,并进行合理的重组,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切合学生实际的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和单元计划,并严格执行这些计划。教师如果不认真备课,就不能形成某一内容的实际教学能力,也就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能使可能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可以这样说,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无不凝结着教师备课的心血。

2 明确教学目标

上课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清楚自己这一节课到底要干什么?即学生要完成怎样的学习任务。这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也是当好教师的基本素质。只有教学目标明确了,才能合理有效地选择、整合教学资源,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制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也是唯一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教材中呈现的教学资源,当然更不能依据个人的教学经验来作出自己的主观判断。否则很容易使自己的一堂课与新课程的要求“驴唇不对马嘴”胡增乱减,重点偏离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般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部分。这三部分目标具体到每一节课中,其侧重点肯定是不一样的。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一节,知识目标是重点,居第一位,能力目标次之。《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探究》这一节,能力目标居第一位,情感目标次之,知识目标居第三位。《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这一节,情感目标又上升为第一位,能力目标次之。在这三个目标的侧重点的区分上,教师必须认真解读生物课程标准,对新课程的内涵精神要做到心领神会,再结合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才能灵活把握。真正做到这一点,生物教师就可以有效地克服生物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自己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 注重课前导入

课前导入环节对一节课比较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做好上课的开始环节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做:导入新课时能做实验的一定做实验,通过不同形式的实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七年级生物第二章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开始上课时让一位男同学到教室外顶着烈日站了一分钟,接着笔者又让他回到教室站了一分钟,然后问他在两种环境中感受有什么不同?他答道:“在阳光下非常热,在教室里很凉爽。”然后笔者问其他学生,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学生们很有兴致地回答:“这个实验说明环境对生物有影响”。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又为上好新课《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开了一个好头。

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导入语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叙述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智慧,从而达到新课开始,兴趣随生的境界,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地去学习新课,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因此,教师充分驾驭好课前导入环节,不仅为教学过程定下了基调,确定好教学的逻辑顺序,而且还可以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性作用,对提高课堂效果是很有帮助的。

4 抓好课堂提问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提问的重要性时,曾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问就是由教师提出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来进行回答。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集中学生注意力,师生双方相互交流、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能通过对学生的提问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教师提出问题要从浅到深,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要及时给予表扬。例如,笔者上《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这节课,讲到“环境污染”这一的概念时,先不对学生进行任何讲解,而是先向学生提问:生活中都亲眼目睹过哪些现象污染了我们周围的环境?考虑到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刚开始时只有个别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笔者及时鼓励并给予表扬,后来许多学生都站起来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马上变得活跃起来,笔者把学生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看法逐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环境污染”的概念:指人们在生产或者生活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制造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求知的欲望,从而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牢固的掌握。

5 结合生活教学

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还说过另外一句话:“生活即教育”。可见,我们生物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应该尽量把课堂上讲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农村学生很多,有的家庭种植有水稻,在学习《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这一节课时,很多学生对“植物的呼吸会释放出热”这一现象难以理解,笔者就引导他们联想家里收获稻谷的情境:刚收获的稻谷如果堆成堆,过一会把手放进谷堆里就会有一种温热的感觉。学生立刻就明白了:原来热量是种子在呼吸作用时释放出来的。然后笔者进一步给学生讲解,种子含水量越高,呼吸作用就越旺盛,放出的热也就越多,很容易引起种子发芽或霉变,因此,家里刚收获的稻谷应晾晒干燥后才能进行储存。这样,不但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又让学生学会了应用生物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和现象,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6 重视实践活动

生物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比较符合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能够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够有效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因此,爱因斯坦说:“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鼓励孩子去实际行动。”生物实践活动虽然受到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的一些限制,但我们周围毕竟还是有一些便利的资源可以利用来进行实践教育的,比如校园资源。笔者所在的学校,校园内绿树成荫,鲜花争艳,物种丰富,笔者经常带着学生,将校园内的一草一木和一些常见的昆虫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对它们进行科学分类。通过这样的途径,学生对这些物种就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或较深刻的印象,然后笔者再将学生带回教室讲述课本上的相关知识,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7 做好课后辅导

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要想一下子全知道,就意味着什么也不会知道。”因此,讲解完新课并不代表学生就完全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点,生物教师还需要趁热打铁,及时做好课后辅导。课后辅导是初中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是课堂学习的继续和延伸,它能够帮助学生预防遗忘、增强记忆能力、提高听课的效率;而且,通过课后辅导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生物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学习的生物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笔者经常利用晚自习时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对帮助学生较全面掌握课堂知识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学有所获,教师要教有所成,生物教师除了要付出必要的努力和汗水之外,采取良好的教学方法才是最至关重要的。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一名称职的初中生物教师应该多掌握一些良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生物教学活动之中,把课本中的生物知识学好、学活,才能全面提高初中生物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下,八年级上、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 义务教育教师教学用书—生物学(七年级上、下,八年级上、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 [美]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

[4] [前苏联]巴班斯基著.教育过程最优化.吴文侃,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

教学方法篇7

1、教学方法是教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实现体育教学目的所采用的工作方式。

2、体操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把一定范围的体操知识、技术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途径或手段。科学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3、在体操教学的实践中,不同素质的学生对于体操动作的理解和掌握是大相径庭的。因此,对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对症下药。

(来源:文章屋网 )

教学方法篇8

众议:所谓“诵读”,主要包括了“熟读成诵”和“品读吟诵”两层含义,而争议基本上存在于前者。“熟读成诵”是不是就是“死记硬背”?它在古诗文教学中有怎样的作用呢?

熟读成诵是否就是死记硬背?

“私塾的诵读过分强调学生‘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内省和体验,忽视了教师的指导;它突出了教师的监督,忽视了教师的示范,其效率是低下的。在学生课业繁重的今天还强调这种千遍万遍的低效诵读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曹运岚《文言文课堂诵读的架空与落实》,《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那种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述的教育方法,那种培养学生只学舌不思考的教育方法,所谓背诵经典的教育方式是彻底的浪费教育,毫无用处。在中国目前的教育里,只加重中国孩子本来就很重的负担。真正的阅读经典是理解和辨析,是通过讨论与争论,对经典进行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解、阐释,并继承传统、发扬传统。”(沈睿《儿童经典诵读与培养鹦鹉》,胡晓明编《读经:启蒙还是愚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从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来看,背诵是学生积累知识、发展能力的最基础的环节。字的识记,词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读成诵才能做到。而且,语言文字的学习,概念和规则并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记住了规则就能说话、写作、阅读;语言学习是先实践运用,然后理解,因而语文学习需要背诵,而文言文的学习则更强调背诵了。朱熹云:‘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杨光亮《为“死记硬背”说句公道话》,《语文报•教师版》2006年1月20日)

“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也可以给一个堂皇的名称:诵读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跟旧时代学塾的教读方式表面上有相似之处,然而实质全然不同:它不是单一的朗读训练,也不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用诵读来带动其他的训练(如句、篇的训练等),最后达到自然成诵。”“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字典、会意而后懂。在笔者看来,诵读教学法正是向着这个目标努力的。”(张必锟《学文言非诵读不可》,《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6期)

“学语言一定要强调语感积累;尤其是学习文言,更要强调增强感性认识。可是,这并不就意味着要强调背诵。学习文言文当然应该多读,而且应该熟读;但是,却不一定都要‘成诵’……当前的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教学实践中甚至出现了‘滥用背诵’的现象。表现在:不加分析地强调背诵的作用,但对为什么要背却讲不出适当的道理。甚至有研究者提出‘能一概反对死记硬背吗?’的质疑,认为应该‘提倡死记硬背’。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这种视背诵为万能的说法,是教育理论中一再受到批评的‘形式训练说’的流毒。”(童志斌《对文言教学“背诵”热的冷思考》,《语文学习》2003年第3期)

编者插话:熟读成诵是基于汉语的特点而形成的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数千年一以贯之,自有其独到的价值存在。语文学习,尤其古诗文学习必须增强感性认识与语言实践,在这一点上,诵读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形成文言文的语感,积累语言资料,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需的。但是,由于不同时代学习目标和课程结构的变化,在当代基础教育中,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以海量的文言文实践来逐步形成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同时那种完全否定其他方法,认为诵读是学习古诗文的“不二法门”,或者过分强调背诵作用的观点,恐怕也并不可取。我们更坚决反对那种完全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个性的单纯、机械的死记硬背式教学。

我们通常认为,背诵、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而诵读的方法更强调让学生在反复的熟读、朗诵、背诵中慢慢体会诗文的含义,这不由得令人产生疑惑:不懂就读、就背,难道不是生吞硬灌、死记硬背吗?

理解与记忆孰先孰后?

“现在一种很流行的提法是:记忆和背诵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这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它过分强调了理解对记忆的作用。对中学生来说,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更好,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理解得了的,也并不是不理解的知识就不必记了。更何况理解需要‘识记’作基础的,如果没有‘背’的基础,没有知识的积累,理解是不可能的……记忆背诵过程是一个知识的不断积累过程,也是思维训练和感悟陶冶的过程;文本的脉理,文本的情怀,不可抗拒地涌入读者的大脑,成为阅读者内在的东西。”(马伯成《要有“死记硬背”之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8-9期)

“我向张元善老先生请教,问他小时怎样读书的……他说开始读时,对读的书完全不懂。读了若干年,一旦豁然贯通,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假如不是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周振甫《怎样学习古文•立体的懂》,中华书局1992年版)

“不少语文教师在‘反对死记硬背’口号的影响下,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上,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十分有限,更谈不到熟读、背诵了。长此下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岂非一句空话?也许有人会说:你把‘反对死记硬背’这个口号的含义理解错了,我们反对的是在学生根本不理解的情况下让学生死记硬背,并不是一概反对背诵。我的回答是:以小学生为例,他学习的课文,只要能读下来,有多少不理解的呢?何况,从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角度讲,对一些典范的作品,只要牢牢地记住即可,不可能也不需要让他透彻地理解。一味地追求理解深透就可能导致繁琐的分析或倾盆大雨式的讲解。”(丁培忠《关于语文教材与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教材与教学•小学语文”)

上一篇: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教学相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