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范文

时间:2023-10-27 16:53:10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篇1

一 、预习跟踪要适度

苏教版新教材和以往的教材最大的区别在于,以往的教材容量较小,一学期六个单元,一些成册的练习册定下来使用率较高。而现在使用的新教材要根据实际需要重新整合。因此给学生定很多的资料比较浪费,学生只需要定一两本认为较好的。

在课堂预习作业的安排上,老师先备课,然后由两位老师执笔成案后再集体讨论,定稿,付印。这样的教案符合我们的教情和学生的学情。在预习这一部分,包括上节课重难点回顾,这节课的学法指导。比如预习《唐诗宋词》则会侧重从景和情方面提问,目的是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理解诗词的情感和艺术手法。而在预习《史记选读》中,则会侧重对文言文虚词,实词及通假字的考查和重难句的翻译。这样,使预习和本学校的语文水平相适应,从而有利于提高预习练习的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给课堂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增强和成绩的提高。

二 、课堂重难点要适中

语文课堂上,是师生激情碰撞的舞台,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完成听力任务的主阵地。因此,课堂上是“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去”。带来的问题要在课堂上通过师生讨论,提问等方式得到解决。而对重难点的突破会通过联想,迁移而产生新的问题,从对新的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解题、思考能力都会慢慢的得到提高。时下有句流行的话:“与孩子一同成长”。教师也要与学生共同进步,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教学案的设计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同时也给师生留下了广泛的空间。

三、 拓展延伸要灵活

首先,教学案上的拓展延伸,弥补了教材上没有涉及却又是与之联系密切的内容。在学习《屈原列传》的时候,可以补充一些后人对屈原悼念的对联。例如“千古名胜又重新,是谁润色江山?应追思屈子文章,贾生才调”。在学习李白的《将进酒》的时候,就可以列举一些祝酒诗,例:《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七绝客中行》等。拓展学生的思路,开拓学生的视野。

第三,除了比较阅读和拓展内容之外。

还可以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及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后的人生体味。例如读了《管仲列传》,联系作者司马迁的遭遇,谈谈你的感想。对于同学之间的关系,你是如何看待的。让同学各抒己见。用不同的历史眼光来看待作者对人和事的态度。让学生根据本文所学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起到导演的作用,进行点拨和总结,以拓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历练。

四 、提高层次要兼顾

一套优良的教学案,的确对于以往的手写教案和别人编导的练习册来说,是一个革新,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然而要想有一套层次较高的教学案,就要注意下列问题。

1.全组老师先自备教材,查阅资料,确定重难点。

有自己的思路和教法。在集体讨论会上,各抒己见,通过比较,把较好的授课思路汇总起来,形成定案,提前发给学生,以备课前和上课使用。让学生提前知道学习内容,目标一致,消除课前内容的神秘感。

2.教师在参悟教材的基础上,努力吸取各家所长,为自己所用。

新工作的教师常局限于教材的说法,成了教材的传声器,常给学生照本宣科的感觉,有了几年的工作经验后,又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处理教材,上出来的课又常让人过于浅白。因此,对待备课,即要有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同时还不能故步自封,止步不前。要想弄出有质量、上层次的教学案,必须大量地占有资料,运用自己独特的鉴别力去审视他们,使之为己所用,使之和自己的教学思路有效嫁接。成为一份厚积薄发的教学案。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备课的成功与否,还要看是否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相适应。

要提高课堂效率,光备好教材,有独特的教学思路是不够的,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哪些问题可以问的浅些,对于那些学生才能理解,而对于哪些学生可以通过预习已经把问题解决了。就可以提一些探讨性的问题,通过联系对比,从而可以得到更深的体会。比如在学习《虞美人》的时候,一般学生能掌握作者借美好的事物的消逝借以摆拖亡国之痛。特别要赏析的是:“问君能有几许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将绵绵不绝的“愁”比喻为“东流去的春水”,将抽象的“愁”具体化了,形象,合理。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把与之相类似的诗词,如:“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与之比较,体味其中的妙处。

教学相长篇2

关键词语:心理情感 创造力 创造思维 内在驱动力 学生中心观 互动式教学 批判思维 元思维

美国一位现代教育学家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习能力的人。”这就提起了一个教学的话题: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在这里“鱼”是知识,“渔”则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即上面所说的学习能力。当今是知识信息时代,如果把教育看作是一个新兴产业的话,那么其最大的产品便是学生,此产业的任务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资源。在这样一种特殊产业中,“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则起着主导作用,即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是教师的责任和教学目标。并且现代教育也更加强调“学习的革命”,更加强调学生创造个性,创造思维以及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等因素培养和塑造。这就无疑应该提倡“学生是主体”,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主张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并且强化自学,自评,自控的素质训练。所以是被动的接受鱼还是主动的学习渔,能否以渔得鱼,关键因素还在学生本身。当然,以上两个方面还不充分。我们还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师生切磋,弦歌互答。此三者结合起来,便是本文要阐述的新概念教学相长的主体。

所谓新概念教学相长,即是一种实质性的师生互动行为,是一种自学-质疑-讨论交流-归纳指导的教学观念

一、 教学中的误区

在这里用了“误区”而不是“问题”,更不是“矛盾”,关键原因在于“误区”只是在教学中存在的师生间无意之中产生的“心理结”,这个结一旦被解开,便能“拨开云雾见天日”了。

在教学行为活动中,我认为存在着两个主体(请注意,这里并不存在哪一方是主体而另一方是客体的情况,并且此无逻辑错误)即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纽带联系起来,此时,课堂便是一个“信息场”。

在此信息场中存在着“场力”,它包含“场引力与场斥力”。此二力的施力者便是教学中的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场引力”是和谐的教学关系,这是我们所希望出现和发展的。但在实际中,教学关系常表现为“场斥力”。这个“场斥力”就是上文提到的“师生之间的心理结”。在信息传递中,由于师生不能彼此理解,则会很容易产生师生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信息量减少,信息传递速度减慢等不良情形,从而导致师生走入教学误区,教学进入恶性循环。

上述不良情形在心理情感上则反映为A学生的积极抵抗与消极抵抗,从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消极抵抗是对信息表示缄默--Keep silent.信息只是被悄悄地传播(传递);积极抵抗则是对信息置之不理,表示出拒绝的态度,变课堂学习为自习。B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教师的心理情感也会发生变化:主动放弃与被动放弃。由于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则会导致教师主动放弃对“场引力”的追求兴趣;学生的抵抗情绪投射到教师的心理情感上,便会产生被动放弃的情感反应,对于学生的消极情绪听之认之。在这里应强调的是,以上教与学的心理消极情感,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情况下可能相互推动,恶果逾演逾烈。

为何进入误区,怎样走出误区,怎样变“场斥力”为“场引力”,这是教学双方绝对应该思索的。在此,我认为新概念教学相长对于走出误区是有积极作用的。

二、新概念的“教”

(一)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

古代的“教”字是这样写的“ ”其字形由三部分组成“ ”为“经典”之意;“ ”为“子”字代表小孩;“ ”是手中拿着一根树枝,有所扑打。把上述字形的各部分综合起来,古代“教”的涵义也就十分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一边给孩子传授“经典”,一边手中拿着树枝扑打着孩子。在这种教学活动中,苦学也就是理所当然了,时至今日,虽苦学之见未见诸书刊报端,但在人们的观念中却仍根深蒂固地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孩子只有苦学才会有出息,于是苦学似乎成了不争的事实。但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否科学有效呢?这是很值得商榷的。

(二)书出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自有人类社会起,就有教学活动存在。教学从一开始就是为父辈向晚辈传授生存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服务的。为种族的延续所必需的,而根本不是从受教育者的意愿出发的,也就根本没有顾及受教育者需要的满足,那么其学习自然是被动的,被迫的。长期以来,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注重的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很难满足其需要,使厌学情绪滋生。所以,要提高学习效率,加速知识信息传递,引人“乐”学观,是极其必要的。

宋代朱熹在《四时读书乐》中提到--春季“读书之乐乐何知,绿满窗前草不除”;夏季“读书之乐乐无穷,拨琴一奏来熏风”;秋季“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季“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这便是对乐学的自身体会。明朝王守仁的弟子王心斋的《乐学歌》中提到“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呜呼?天下之乐,何为此学?天下之学,何为此乐”,这可谓是最断然和明晰的乐学观之表述。

现代情感心理学也研究表明:情感具有一系列积极或消极的所谓两重性的独特功能。若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怀以快乐的情感进行学习,就能克服苦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动力功能(情感对个体的行为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利用调节功能(情感对个体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功能)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率;利用疏导功能(情感能提高或降低个体对他人言行的可接受性的效能)促进教育内化;利用协调功能(情感具有促进或阻碍人际关系的效能)改善师生人际关系;利用保健功能(情感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增进或损害的效能)增进身心健康等。并且以乐治学还能有效地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因为在同样的学习条件下,乐学能减轻学生的紧张度和压力感。这一切都有利于教学潜能的发掘,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下便具体介绍以乐学为前提条件的“教”。

当今是知识信息时代,教好系统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成为学生立足的关键。合理的知识结构即指“T”型知识结构,上面一横代表广泛的知识系统,下面一竖代表一领域中精深的专业知识,“T”型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知识。既然“T”型人才结构是时代所需要的,那么我们的“教”必需面对“T”型结构,有目标地进行,而且应该着重指出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形成“T”型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许多环境,但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交往模型,民主自由的空气,团结协作的精神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必不可少的环境。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是师生之间的认知,情感,意志方面的交往过程。林格伦在《课堂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描绘了师生相互作用的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教师跟全班学生仅保持单向交往;第二种是教师试图与全班学生发展来回的交往;第三种是教师跟学生保持来回的交往,也允许在正规的基础上学生之间也有交往;第四种是教师在集体中是一个参与者,他鼓励所在集体的所有成员中,有来回的交往。很明显在这里只有第四种类型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自我超越性,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培养创造力。但是,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创造力是不能强求的,但我们完全可以创造出使之发挥积极作用物先决条件。这些条件是:

1、 心理安全。就是说:A.必须感到自己被人承认,受到别人信任。B.必须避免消极式的和遣责式的评价。 C.在努力争取创造成力时必须感到自己被他人所理解。

2、 心理自主。这是指表达、思维、感觉自由、塑造自我自由,一个人的心理自由感也意味着承认和尊重他人的自由。

日本东洋大学恩田彰教授强调,创造性比智力更富情意倾向,它同动机作用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它作创造活动的原动力,是心理能源。因此,开发创造性必须重视充实、控制心理能源,即必须注意激励动机,增强体质,促进情感训练。

必须一提的是,在培养创造力的情感心理训练时,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是关键措施。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好奇心突出表现为质疑问难。当好奇心转向探求科学知识的时候,好奇心便会升华为求知欲,求知欲是一种认知的需要,它是不断观察、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的动力,是一种对知识追求的内在的驱动力。如果个体内部动机水平高就会主动地提出问题,提出任务,在活动中坚持不懈、努力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能觉察到情境中那些与问题毫无关系的重大线索,从而创造性地将问题加以解决。

因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其认知动力,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措施。

综上,新概念的“教”是在乐学的基础上,注重良好教学环境的营造和心理情感的培养,旨在打破旧的教学模型,追求学生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提高新的教学方式。

三、新概念的“学”

新概念的“学”既承接上文的“教”又具体地阐述乐学,即在良好的教

学模型,民主自由的空气,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努力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大环境中,承认学生潜伏着极大的由未知转为已知的原动力,继而使之产生乐学观念。新概念的“学”从本质上是肯定和接受学生中心观的,学生可以从个人的实际出发,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出发,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发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是具有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的人才,推而广之则使乐学成为大气候。

学生的乐学心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能被认可和接受,其价值能被实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指出,创造教学的具体特征是:“使学生能敏锐地感受或意识到存在着的问题缺陷、知识差距、缺损因素、不和谐因素等。综合所得的信息,明确困难或创造缺损因素,搜寻答案,进行猜测或对缺损提出假设,对这些假设进行检验和再检验,完善这些假设,最后将结果和其他人进行交流。”这说明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只有在这种充满智慧主动性的开放式的求知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所以要强化主动思维,在学习技能上强化自学、自评、自控,并且在此三项技能的训练中加入批判意识,从而顺利产生乐学心理。

1. 自学。自学就是学生自己选择目标,按统一的教学计划,自定步骤去学习。自学能力依靠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运用适合个性的学习方法,独立完成学业倾向的一种技能与能力。鉴别学生会自学的标准是:A.摄取知识的主动性,即具有较强烈的求知欲,表现出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摄取知识。B.克服困难的坚韧性,即不仅在顺利的条件下学习,而且能在有困难的时候,依然保持旺盛的学习积极性,顽强地克服学习上的障碍。C.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即善于质难问题,哪怕是老师和教科书上的论述,也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想想,是否有道理。因而表现出在学习中往往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而喜欢探究其来源;对于书上某些似乎不容置疑的定律、定理、敢于提出异议;对于老师教学中的失误敢于指出;对于社会上流行的观点敢于持不同的见解。

2. 自评。通俗地说自评是根据学习目标,学生对自己在学习成就上的变化作出评估的过程。学生的自我评定在学习过程中,心理功能表现有三:A.自我诊断能力。学生能分析自己认知与非认知因素的优势与不足,了解自己已经学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通过与自己过去比较,进步了多少,在与同学与集体与社会比较中,明确自己学习水平属于什么地位等能力。B.自我定向能力。不仅了解自己的学业水平的确切位置,而且能判断出自己和他人问题之所在,并能对症下药,扬长避短,强化优势,矫正错误,弥补缺陷,自己为自己指明学习的努力方向。C.自我激励能力。能对学习过程获得的肯定,积极的反馈产生激励作用,善用多种参照系评估自己的学习,不断地调整和提出新的学习目标,在成功的体验中激发和增强自己的成就感与学习兴趣。

3. 自控。从元认知的角度来讲,自控,即自我监控,就是自己对学习过程不断进行积极、自觉的反馈和调节。它包括制订学习计划,调节认知策略,检查学习结果,采取补救措施矫正目标方向等。自控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是:A.学习内容的计划性。即目标意识清晰对于各学科的课内外知识一般都能做到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换言之,不是即兴式的遇到什么就学什么,而是有选择、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学习。B.时间利用的科学性。一般都有一套比较合乎规律的学习作息制度和学习习惯。在时间的利用上,能考虑到各科学习特点和科学用脑的方法。自觉地坚持以转换大脑的兴奋区域为方式进行积极的体息。C.查漏补缺的自觉性。能够主动地、积极地根据学习反馈的结果对发现的问题,自觉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以上三者俱是在技术层面上的要求,然而这还仅仅不够,我们必须深入个体心理完成塑造,即塑造批判思维的人格品质。这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批判思维就不会有真正的新概念的“学”,自学、自评、自控便是一句空话。批判思维(critical thinking)泛指个人对某一现象和事物之长短利弊的评断,它要求人们对所判断的现象和事物有其独立的,综合的,有建设意义的见解。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十分重视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他要求学生要“每事问”并提倡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此外孔子还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在孔子看来,疑与思是学习的基本功。后来,他的学生子夏又发挥了这一思想,提出“博学、笃学、切问、而近思”的学习方法,把“学-问-思”的三个环节有效的结合起来。宋学大师朱熹也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此话可谓对学习中的问题意识之非常科学而辨证的阐述。著名学者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有疑无疑,大疑小疑可说是一个人学习的分水岭。

美国哲学学会于1988-1989年特邀请了全美的当46位批判思维的专家就批判思维的性质及其培养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批判思维本质上是一种疑问技巧,它是教育中的一股解放力量,也是每个人与公众生活中的重要资源。”在这层意义上讲,批判思维不是专科的学问或技能,而是一种思维技能的人格品德的组合。作为一种思维技能组合,批判思维包括解析思维、分析思维、评估思维、推理思维、解释思想和自我调整六种元思维技能,且每一种元思维技能都有其进一步的亚思维技能。作为一种人格品格的组合,批判思维主要包括好奇心,自信心,信任感,谨慎性,敏感性,灵活性,心胸开阔和善解人意等人格品质。一个理想的批判思维者应该具有以下特点:惯于提问知识全面,相信思维,心胸开阔,思想灵活,公平待物,不带偏见,慎做结论,愿意重新考虑自己作过的结论,明确所面临的问题,善于面对复杂的判断,勤于寻找有关资料,理性地选择标准,坚持不懈地寻求答案。

综上,不仅要从技术上打破陈旧的“学”,而且要树立独立的批判人格,从思维上真正地完成解放,以达到本质意义上的“学”!

四、新概念教学相长

此时的“教学相长”,即新概念“教”与新概念的“学”的有机结合体,三者相得益彰,提出课题,确定目标:设计近期目标,指导自学,学生质疑,老师质疑,实践反馈,归纳总结,确立学生中心观,建立学习环境宽松性,培养乐学,创造思维,批判思维的人格等要素综合发挥强大的推动作用。

面对新世纪,我们必须改革或改善我们的思想,使思想解放,并且在诸多要改的事物之中,教学必须先行,因为教育终究代表着我们的民族精神!

参考书目:

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育研究》1995 .10期

岳晓东:《批判思维的形成与培养:西方现代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 《教育研究》2000.8 期

马德炎:《互动式教学方法初探》

张 载:《经学理窟.大学原上》

黄绮编著《说文解字》香港太平书局1980年版

教学相长篇3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英语教学;优势;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195-02

在新的世纪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向教育领域全面渗透,给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在科学技术方面,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的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国际互联网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信息高速公路,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时代,同时,信息技术也走进了校园,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一 前提

随着现代经济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学校改进了硬件设施,建设了多媒体教室,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以我们学校为例,办公楼开辟了一间电脑备课室,里面安装了几十台电脑,供老师们备课使用。办公室里也安装了电脑,老师可以随时查找资料。很多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老师可以很方便的使用课件教学,这为青年教师更好的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条件。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现代信息技术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英语这门学科的特点是教学内容丰富,涉及知识范围广泛。课堂上要找到最有表现力、最适合学生的素材,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我们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以外,还积极的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如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报刊杂志,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等。通过这些资源的整合与运用,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二 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1.有效激发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学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而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讲百万英镑这一课时,我给学生看了课文涉及的片段,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读文章时理解很快,英文戏剧和电影画面相结合,文章也不显得那么艰涩难懂了。我还让同学们自己表演并用DV拍下来,让他们和从网上下载的学生表演视频作比较,看看谁表演得更好,取长补短;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

2.有利于创设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加强师生互动与合作。现代教学技术创设了开放、合作、和谐的课堂教育模式,适应了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多媒体的介入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封闭模式。在活动中信息技术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利用它调节活动气氛,创设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学习Healthy eating一课时,课件中展示了很多有关食物的图片,形象而直观地给学生一个印象,单词学得快记得牢。而且可以让学生竞猜,看谁单词记得多,形成一种竞争有序的氛围,课堂活跃。为让学生学好“现在进行时态”,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创设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能力。讲地震时,插入一个小游戏,让学生选择看这样做的后果,以生动形象的方式教给学生一些防震小知识。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使师生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听、说、读、写”,寓教于乐,彻底改变了以前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格局。

3.促使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现代教育理念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有利条件,帮助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课题,并在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信息等实践过程中提高信息素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比方在讲Great women 这一单元时,我就鼓励学生们到网上或图书馆查阅一些伟大女性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和大家分享信息,并鼓励他们说一说“Who do you respect most? What impress you deeply?”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去了解处理一些问题,这样可以使课堂生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使英语教学和学习都达到较好的效果。从而达到将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成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的目标,学生的学习方式根本转变。

三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能够很好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理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1.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对人才的培养。传统的质量观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学生潜能的发挥,是人的个性的塑造,是在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差异性和个别性即个人特长的发挥,是学生的和谐发展。因此,确立现代教育观念是新时代教师必备的素质。没有现代教育观念,教师就会“穿新鞋,走老路”,以旧观念教新课程,把新课程的方向搞偏了。我认为教师应确立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要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等现代教育观念。

2.教师要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理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教师仅有一桶水就够用了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今天,教师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内容新,教学方法新,教学观念新,教师还是那一桶“死水”,是绝对不能适应

时代要求的!教师需要不断进修学习,以吸收新的营养,跟上时展的步伐。“终身学习”“向学生学习”“要学习非本系统专业知识”等是新时代对教师必备的要求。

3.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表现出来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的总和,这些能力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教学方法、语言、专业知识、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基本功的主要方面。融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的影响也很大。试想,在学生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师生关系紧张的课堂上,教师如何取得教学的成功?只有教师把强烈的感情带入课堂,真正进入角色,以情动人,既生动活泼,又循循善诱,师生间感情水融,才能引起学生强烈共鸣。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敢与教师开展讨论甚至争论,进行思维碰撞,闪现出创造的火花,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学生的潜能才能充分发挥。因此,努力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教师需要好好研究的课题,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表现。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教学手段变革的必然结果。多媒体教学改善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为英语课堂注入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优化了学习过程,使得英语学习更有趣味性。同时也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有利于他们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才。然而要想实现这一切效果,对教师素质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能很好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的整合和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富有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和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是没一节课的教学能体现新课标的精髓,真正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崔相录 主编.《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山东教育出版社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 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学相长篇4

关键词: 医学细胞生物学 实验课 因材施教

《医学细胞生物学》(以下简称为本课程)是细胞生物学在医学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其实验方法已成为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技术。对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生来说,更应认真和扎实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方法。我校是一所综合性医学院校,学生层次复杂,有研究生(含硕士、博士)、七年制本科、五年制本科、专科等系列。本文从授课内容、学情特点等方面,归纳总结不同层次学生实验课的教学情况,谈谈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实现教学相长,以期为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服务。

1.授课内容

研究生(含硕士、博士)的实验课内容以能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为主要内容,同时结合研究生培养要求,选择当前中医药研究中常用的细胞生物学技术作为实验内容,如:细胞的培养、冻存与复苏;DNA的提取;PCR扩增技术等。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将逐渐增加新的内容。在实验操作中,因研究生理论基础较扎实,实验的基本原理略讲,重点讲解和强调实验操作的细节,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力争让学生得到良好的实验结果,为今后的科研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七年制本科生的实验课开设项目大致同五年制本科生。实验课内容以基础性实验为主,如: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细胞形态结构与细胞器的观察、细胞生理活动的观察等。通过这些实验,可以锻炼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对实验有完整的了解和认识,亲自动手实践从动物到标本的整个实验过程,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课程结构的调整,将逐步增加细胞的培养、冻存与复苏等项目。

专科学生由于课时有限,近几年,本课程理论课时减少,实验课相应地也在缩减,实验课以基础性实验为主。

2.学情特点

研究生(含硕士、博士)经过本科阶段或硕士阶段的学习,当再次接触到《医学细胞生物学》时,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操作欲望,尤其是结合自己的专业课题研究,若有涉及该方面内容时,大家都认真思考,主动提问,积极动手操作,课堂气氛活跃。

七年制和五年制本科生整体素质较高,学习态度端正,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对本课程兴趣浓厚,操作积极,但是提问的数量和质量较研究生稍差。课堂上,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基本在预期范围内。

专科学生在校时间短,相关医学及实验技术基础较差,学习态度没有本科生端正,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完成相关实验,而部分学生较认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基本完成相操作,有两极分化之趋势。

3.小结

基于以上情况分析,在今后的实验课教学中需要注重因材施教以实现教学相长。

首先,注重教学内容的因材施教[1]。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在理论课和实验课设计上,有所选择和取舍。如:在临床专业学生的实验课上,以细胞形态结构与细胞器的观察、细胞生理活动的观察为核心内容。而其他专业,则可以结合自身特色,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内容讲解和开展实验课。

其次,注重思想教育的因材施教[2],[3]。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思想状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指导。研究生层面,也有一小部分不重视本课程的学生,表现为马马虎虎,做事不认真,实验课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思想,改变学习态度,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科研作风;七年制学生大部分比较认真,每个人都想得到最好的实验结果,学习更多知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偶尔会出现因操作失误导致实验失败的,这时,就需要实验老师对学生加以安慰,并不断给予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五年制学生大都能够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但也有一部分人将实验课视为“放松课”,不遵守课堂纪律,心思没在实验课上,这就要求实验课老师对学生加以督促,正确引导。针对课堂上不同学生的表现,实验老师要注意统领全局,细致观察,做到有的放矢,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再次,注重教学形式的因材施教。从课堂组织来讲,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课堂形式,研究生可以采取开放式、创新性实验的形式,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展实验课;七年制学生实验课可以参照研究生的实验课模式,即在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创新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自行设计实验并独立完成,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五年制本科生在实验课上则主要是进行积极管理,让学生遵循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质保量完成实验任务,并鼓励学生多看书、勤思考、积极动手。

总之,本课程实验教学作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结合学生特点,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培养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值得长期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4],[5]。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强化教学效果,更可以督促教师不断加强和提升综合素质,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实践,不断观察,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苏娟,訾晓渊,张树忠,等.浅谈因材施教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6):174.

[2]刘佳.点燃学生自信心:大学教师不应忽视的一环[J].中国校外教育,2014,(15):33.

[3]李晓龙,韦力嘉,黄婉春.细胞生物学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2,(30):163-164.

[4]郑立红,陈萍,刘丹,等.提高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0,(35):89-90.

[5]刘芳莉,黄昀,李钰,等.对不同层次学生实验课教学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636-637.

本文受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资助(课题编号201663)

通讯作者:李强

教学相长篇5

关键词: “教学相长” 教师 教学

“教学相长”这个成语,对广大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然而,该成语的准确含义,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把握的,而且很多教师对它还存在一种误解。按照他们的观点,教学相长的意思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地位发生了转换,老师反从学生那里获得了新知。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不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知识发展呈一日千里之势的今天,教师向学生学习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需要指出的是,对教学相长的这种理解也是有一定理论根据的。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曾提出不少类似的言论。比如孔子曾讲:“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荀子也曾指出:“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不过,明确提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的是唐朝的大文学家韩愈,因为他在《师说》一文中讲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从学生促进教师提高的角度来理解“教学相长”,对改进教学工作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这和“教学相长”的本来含义究竟是有距离的。“教学相长”一语,出自中国古书《礼记》中的《学记》,其中指出:“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不难看出,这里所说的“教学相长”讲的是“教”和“学”这两个环节的关系,认为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并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教师和学生仅仅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促进。在笔者看来,这段关于“教学相长”的论述是讲给老师的一条带有根本性的原则。这条原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做教师者首先要学习。人们常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就是说,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首先要受教育。试想,一个教师,如果对所教知识都搞不明白,他能够在三尺讲台上继续站下去吗?哲学家冯友兰曾经讲过他求学期间发生的两件事:一件发生在他在中国公学读中学期间,他讲:“我有一门课是逻辑,所用的课本,是耶芳斯的《逻辑要义》。先来了一位先生,他公开地把这本书当作一本英文读本来教。有一次,他把我叫起来,问Judgment(判断)那个字中的g字母后面有没有e字母。后来又换了一位先生,他倒是有意要讲点逻辑,可是他实在不懂什么是逻辑。我当时对逻辑很有兴趣,就自己学习。这本书的后面有很多练习题,我就自己做练习。有一道题,实在做不下来了,我就去问这位先生,他想了一会儿说:‘等下一次告诉你。’可是,他以后就再不来了。现在我还想着,这位先生确是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1]这位认真负责的先生比较识相,是自己主动离开教学岗位的,有些不胜任的老师甚至被学生赶下了讲台。冯友兰先生讲的另一件事就是这样的:他在大学时期,教他们“宋学”的马叙伦先生因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辞职了,接替他的那位先生对“宋学”没有什么研究,连《宋元学案》都没有看过,所以在课堂上被学生质问得哑口无言,最后只得狼狈离去。

冯友兰先生所讲的事例深刻说明,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这个道理,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说得非常清楚,他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他的意思是说,能够温习旧的知识,又能获取新的知识,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一名教师。言下之意,只会重复以往的知识,而没有新的知识加以充实,是不能从事教学工作的。而且,即使是勉强从事这一工作,长期下去也会产生倦怠的现象。就像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讲的:“教师必须不断地长进,才能教大众。一个不长进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兴教人的。”[2]对于“不高兴教人”或者说倦于教人的原因,陶先生解释说:“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看出这两句话有因果的关系。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寡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觉到疲倦是很困难了。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3]应当说,陶先生所讲的现象在目前很多教师中是存在的。因此,对教师来说,要时时记得,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只教不学。

其二,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促进其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内容。由上可见,学习是促进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必要手段。同样,教师的教学工作反过来也可以促进他的进一步学习。《学记》中说的“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自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这个道理,教育家陈元晖先生曾解释说:“‘教然后知困’,就是为师的在教学活动进行后,他会发现新的‘不知’,才能再给学生新知,所以教师自己必须勉力,要进修,要像学生那样处于求知的地位,这样才能保持他的‘为师’的地位。”[4]教师新的“不知”的发现,主要是在回答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中产生的,学生的质疑是教师提高的重要途径。在孔子的学生中,最为他推崇的是颜回,可是他对颜回也有“不满”。在《先进》篇中他讲:“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对教师说的话,从不质疑,这样就不会有“相长”的事了,因此孔子对颜回不能帮助他进步非常遗憾。相反地,倒是勇敢鲁莽的子路、聪明机智的子贡等人给孔子提了很多的问题,如果没有他们,《论语》的篇幅就会大大缩小,后人了解孔子的思想也就很困难了。就此而言,子路和子贡他们才是孔子思想得以充分展开的大功臣。

对于教学活动可以促进教师进一步学习的道理,心理学家、教育家潘菽先生还从社会学的角度加以解释。他讲:“我们从社会的观点来看,那么教固然是一件社会性的事情,但学也同样是一件社会性的事情。我们作某一项研究,并不仅仅是为了增长自己的知识;我们的研究假如有了收获,也不仅仅闭藏在自己的肚皮里就算。事实上也决不会有这样一个人。我们无论何种形式的学习都是如此的。引起我们学习的诱因主要是从社会而来,我们学习所得的结果也都要归还之于社会。我们学习的问题大都是社会所赋予我们的,也就是历史所决定的,决不能凭空产生出来。我们的学习所得也一定要写在纸上,成为记录,或用口告诉了别人,这都说明学习是一种社会的过程。学习的社会条件或社会性愈充分则学习也就愈有效。教或告诉别人或向别人叙述是学习的一种很好的社会条件,所以都能帮助学习。”[5]我们说,如果一个人整天埋头读书做研究,可是从不发表著作(甚至发表意见),也从不教学生,这样他的水平再高,又有什么意义呢?而且,这种独学无友的做法,究竟能作出多大学问,也是不能不让人怀疑的。记得一次看任继愈先生的访谈录,其中他对著名学者钱钟书不带学生的做法就感到惋惜。当然,钱先生有很多论著的,可是,倘若由他亲自带一些学生,那该有多好。

总之,在我看来,教学相长这一理论,主要是讲给教师的。对广大的教师来说,应当很好地体会它,以改进教学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168-169.

[2][3]金林祥,张雪蓉.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70,217.

[4]陈元晖.中国教育学史遗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8.

教学相长篇6

【关键词】 高中英语 预习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037-02

引言

在高中英语学习中,预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的实质就是学生运用以前所学习的课堂知识、课外知识等储备和技能,自主或半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书本内容充分理解,带着问题听讲,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自信心。很多学生正是明白预习的重要性,才找到了英语学习的诀窍,提高了英语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英语成绩;反之亦然。所以,高中英语学习预习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告诉我们课前预习的重要性。高中英语预习的方法有很多,但教学相长是现代预习方法的精髓。众所周知,当代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较过去长了很多,甚至是从幼儿教育开始的,而且,高中英语本身有其学习特点,预习也是一样,难度和知识量的升高使得原来的一些方法已经不再适用,这就需要我们“破而后立”;此外,当代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以及学生英语基础的提高也预示着我们的教学工作不再是原本的以老师传授为主,而是增加了师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成分,即“教学相长”。这就是本文所提倡的,现代英语教学中,高中英语预习新理念“破而后立,教学相长”。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学生运用适当方法,养成预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可以使英语成绩大幅度提升,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本文就新环境、新理念下的英语预习方法进行了总结,下面是几种指导预习的有效方式:

1 问题提示式

当代高中学生的词汇、短语、语法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对于课文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力基本上可以做到自主,需要教师进行引导的只是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和主体把握,以及对文章思路、线索、结构以及文学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所以,针对这些,预习就不能单纯的是词汇和语法的记忆,更应该是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思考,进而在课堂上可以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涵。

比如:在教Module 8 Unit 1 的课文 Appreciating literature时, 可以让学生通过回答以下思考题进行预习。比如说:Charles Dickens所写的小说Great Expectations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给了主人公很多钱?为什么会给他这么多钱?主人公有钱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课文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如果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本身就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层次把握,可以在课堂学习中更好的把握主旨,找到听讲的重点,如此,学习的目的性以及针对性就更好。

2 排除障碍式

高中英语学习中,很多文章的内容在理解方面对于高中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多涉及到艺术、文学领域,超出了学生的艺术储备和文学视野,略显深奥,这时候,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给予适当的解说,在有难度的地方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引导,确保学生能够对文章内容有确切、准确的理解,并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如教 Module 5 Unit 2 的课文The Environment时,可根据本单元中所给的图片和相关话题,给予这样一些指导:1. 找出与图片相关的单词和词组,如:pollution, rubbish, garbage, smoke, cut down, throw into等。对于这些词和词组,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记忆,更应该鼓励他们应用到自己的语言中。2. 联系图片和课文并在本单元课文中找出含有“毁坏、毁掉、损坏、消灭”等词义的两个动词(damage和destroy)并进行造句。3.依据已经学过的知识,本学科也好,其他学科也好,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air pollution, growing popul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及文章启示我们要合理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question how we can continue developing the world without damaging the environment)。这些有用的教学信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突破词汇及语句等障碍,更有利于他们理解全文内容,清晰地得到文章的脉络、层次和结构,同时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面,使学生在一个愉快的氛围中获得学习的自信心。

3 系统归纳式

高中英语的学习应该是教学相长的,教师一方面将自己多年积累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与教师分享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如教Module 2 Unit3的Project (Explorer)时,“survival”一词在本文中是名词用作定语修饰skills,它表示“生存”。教师可让学生联想起有关“生存”这一词的其他不同形式,如:survive, survivor。另外类似的动词和名词的转换还有arrive, arrival; approve, approval。鼓励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系统地整理、联系,同时加深对新内容的理解。同时,学生也可以主动总结以前所学的内容,与教师讨论,教师可以将其积累为自己的教学资源。例如,在学习定语从句之前,学生可以复习已学过的形容词、分词、介词短语、不定式等作定语的情况,总结后与教师交流,从而引发出修饰名词作定语的句子,即定语从句。例如:①It is a beautiful house.( beautiful修饰girl作定语)②A girl named Aqiao is my classmate. (过去分词named Aqiao 修饰girl 作定语)③A girl standing at the door stare at me. (现在分词standing at the door 修饰girl 作定语)④I have something to tell you. (不定式短语 to tell you 修饰不定代词 something作定语)。定语从句的形式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这些总结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帮助,更是可以成为教师将来教学的一种资源,对于教师在总复习时的教案编写,以及今后的教学工作,这些都是第一手的教学资料,这就是“教学相长”。

4 拓展阅读式

高中英语学习中,最能体现教学相长的内容是在拓展阅读方面。教师的知识面也是有限的,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话题,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书籍等资源进行知识点的收集,然后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和老师分享。比如:在学习饮食文化时,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在学校周边的西餐厅、西点店等收集点菜单,然后将菜单上面的英文对照进行整理,这样获得的知识更加具有时代感、更贴近生活,这样的学习过程也更快乐,学生对所学知识也记得更牢固;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不断补充自身学识,与时俱进。再如,在学习与地理、历史、艺术家等有关的内容时,也可以进行类似的准备,比如学习某个艺术家的生平事迹时,就可以搜集他的多种作品,让学生试着描述和评价这些作品,进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增加授课同学学习自信心,更可以使课堂氛围得到改善,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推荐的教育教学方法,当然,这也是只有在课前预习的前提下,才可以做到的。

总结

综上所述,“破而后立,教学相长”将会成为高中英语预习中的新理念,其在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学能力上有很大的优势,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感知的整体性和理解性,对于提高英语成绩有很大的帮助。本文阐明了预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英语预习的新理念,总结了英语预习中的几种指导方式:问题提示式、排除障碍式、系统归纳式和拓展阅读式。当然,在实际的应用时,有时需要将多种方式相结合,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选择适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程度的指导方式,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这不仅需要教师有“破而后立,教学相长”的新理念,更需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完善教学体质,系统地革新教学方法,这样才可以达到当代英语教学的要求,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是要求,更是挑战。

参考文献

[1] 胡小力,学习新课标,领悟新高考[J].中学外语教与学,2007,12:14~17.

教学相长篇7

1、教学相长,汉语成语,拼音是jiào xué xiāng 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2、成语出处:《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3、近义词:互教互学。

4、反义词:兼容并包。

(来源:文章屋网 )

教学相长篇8

一、意外留校,走进语文教学的殿堂

张:胡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能热情地接受我的访谈。您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获得“特级教师”等称号,可以算是功成名就。很多教师或许都梦想着有这么一天。您小时候的梦想是从事一份什么样的职业呢?是想当一名语文老师吗?

胡:我小时候觉得当科学家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所以一直梦想长大后当一名科学家。(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当一名语文老师。读书的时候,我并不偏科,各个学科我都很喜欢。记得当时我参加了一个数学竞赛,还得了市里的乙等奖呢。前一段时间,我在武汉六中的上智分校,给青年教师评课。当时只有一节语文课,其余都是其他学科,数学、生物、英语、音乐等,可是我也得评啊。结束后,其他老师很惊讶地问我:胡老师,您不仅能听评课,而且还能给各个学科的老师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您是怎么做到的?其实,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有些道理都是相通的。当你想明白了,你是引导着学生学,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张:那您能分享一下当时是如何走上语文教师这条路的吗?

胡:读高三那年,有一次我们学校的王书记把我叫到办公室。他跟我说,经过学校研究决定,你就留校教书吧……我当时大吃一惊。那时候,我们的学校叫一女中,虽然知道曾经有学生留校的先例,不过留校的都是比较优秀的学生。有位留校做团委工作的学姐,后来还当上了武汉市团委书记呢。所以,我非常兴奋,觉得这是一种莫大的肯定和荣耀。等到我高三毕业,马上要开学了。教导主任告诉我,我们考虑了一下你的工作安排,基于你以前在外语竞赛中得过奖,所以,你就教外语吧。1959年,一名外语老师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诞生了。由于当时中苏的特殊关系,我教的是俄语。两年后,中苏关系彻底恶化,俄语也跟着不学了。那我接下来怎么办呢?因为俄语属于文科,所以我顺势教了语文,一不小心就这样走进了语文教学的殿堂。

张:很多人成为特级教师后,会选择教研或者从政,这一定程度上拉开了教学一线的距离。您从1959年开始教书,到现在已经有五十多个春秋了。是什么让您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

胡:我现在呢,虽然没有直接带学生的课,但基本上没有离开过课堂。因为退休后一直在武汉六中做课题,进教室听课评课,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所以生活在校园环境中,和学生仍然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广义上,算是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吧。那么我为什么会对语文教学如此痴迷?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也许和我的人生发展轨迹、性格有关吧。高三毕业后意外留校,当我穿着背带裙第一次站上讲台给学生们讲课,我能很快融入学生的圈子。下课后,有的学生跟在我后面数我的衣服扣子,有的和我在操场上玩耍、聊天。至今我仍记得,每天中午去食堂买饭,我们班的几个学生会在食堂门口等我,因为和我同路,我们一起常常边走边聊,聊天内容相当丰富。比如,生物老师讲人体器官,如何生动有趣;再如,历史老师自作聪明,对着讲稿念,无比滑稽……如今回过头来看,我发现这些聊天内容其实都是最朴素最原始的调查研究。从学生的表述和评价中,我逐渐觉悟到什么是教学智慧,什么是教学艺术。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只不过我是学长,他们是学弟学妹而已。于是,我开始试着转变立场,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学长式教学的理念也正是从这里开始慢慢萌芽。

关于性格方面,虽然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当教师。但是,我从小干什么事情总爱入迷,总是想尽最大努力做到最好。我非常喜欢反思,那时我枕边经常放一本书或杂志。我念书那会儿,你猜放的是什么书?你绝对猜不到……(呵呵)是《水浒传》。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那么喜欢《水浒传》,但就是很着迷。再后来,就是《读者》。每天临睡之前,必看半个小时左右的书。然后,我再把今天做的事情全部在脑子里过一遍,进行反思,尝试着不断改进,这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不变的习惯。

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天时地利人和,非常感激武汉市教研室的徐国英主任的提携,还有全国知名专家们的肯定和认可,让我在教学研究的路上一步一步走得越来越坚定,越来越深远。

二、学长式教学,与时俱进

张:1998年,您首次在全国提出“学长式教学”,在当时引起了极大轰动,形成了“胡明道磁场效应”。您能分享一下“学长式教学”理念的形成过程吗?

胡:1998年,武汉及湖北四地联合召开“胡明道教学艺术研讨会”,武汉市教研室的徐国英主任给了我一个提议,让我将之前写的研究文章进行梳理、整合,提炼出一个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当时我已经发表的很多文章都有类似思想的体现,比如《揿动课堂的按钮》《启开学生发问之口》等等,但是这些观点和想法比较零碎。现在回想起来,非常感谢徐主任,如果没有他的提点,可能就没有 “学长式教学”理论的诞生。在大礼堂里,我第一次将“学长式教学”的理论提出来了。来武汉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很多专家,比如中语会的张定远会长当时对我的报告进行了点评。大家一致认为我的这种教学理念很可贵,需要进一步梳理后,再向全国中语会申报课题进行立项研究。后经全国中语会教改课题中心立项为“九五”重点课题,吸纳了全国23个省、市近200人参与研究,引起了全国各地中小学的广泛响应。

2002年,在进行结题汇报时,专家们一致认为我的这一课题的价值主要在于前瞻性、科学性、实践性、示范性。科学性,主要在于这一理论是符合教育学和学生发展规律的。而实践性,是因为我总结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具有可操作性。示范性,意思是说给普通的一线老师研究教学树立了一个榜样。在这里,我要重点说明为什么是前瞻性呢?简言之,就是前人没有提出过的。当时恰逢全国课程标准研制组广泛搜集全国的优秀课题案例,徐国英主任是当时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核心成员,他将我的课题成果带到北京,得到了课标研制组专家的首肯,认为非常具有前瞻性。当时,我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示范者、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第一稿的“课程标准”以后,教师角色的进行了新的定位:“指导者、促进者”。我惊喜地发现“学长式教学”的教师观是符合这一理念的。

张:说到课程标准,让我想起2017年高考最新消息的,语文学科的广度和难度的提升备受人们关注。您觉得语文这一学科的变化大吗?

胡:从某种程度上说,高考的变化强化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2016年高考以后,不管是市一级还是区一级的,大家都在研讨高考,已经明白了大致试题的框架,分数构成比例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高等学校的老师、教授们,以前总是批评我们基础教育制造了一大批“考试机器”。他们认为,大多数学生写作文都是框架式的,缺乏理性思维。扪心自问,我们的确需要反思。而现在的高考改革就是为了真正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阅读量增加,阅读内容更丰富就是这次高考语文改革的一大亮点。除此之外,过去的学生背作文往往有诀窍,总结为十六字,即“名言荟萃、古人开会、反复唠叨、高分绝对”。但现在很多作文都是时事的材料,避免了将老套的材料进行宿构等弊端。由此看来,这次的改变有利于促进学生真正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张:您研究的“学长式教学”课题共获国家基础教育实践论文一等奖、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基础教育单学科课题零的突破)、中国教育学会二等奖等八项大奖。距离提出这一理论,已经二十年了,您认为“学长式教学”仍然适应现在的语文教学吗?

胡:我觉得“学长式教学观”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时代性,所以仍然是适应当下的语文教学的。

首先,我们从理论上对“学长式教学”进行了界定。“学长式教学”是教育者以“学习论”为核心理论,以开发学习个体潜能、培养全员素质为目的,以“先学者”身份组织丰富的课堂生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习得读写能力并形成创造性人格的教学论。其次,对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课堂观也进行了新的阐述。教师是先于学生“闻道”的人,是先学者,即“学长”;学生是课堂里的学习者,有权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教材观上,要求教者“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同时,我把课堂抽象为“小社会”,教师要M织丰富的学习生活,形成情感纽带,在师生间构建真实、接受和理解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自动”的学习中自由想象和创造,进而实现师生的人格融合和升华。

“学长式教学”的实施要领,在当时也受到专家们的极大肯定。一是无障碍的心灵沟通,即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二是易实践的方法指导,即学会学习;三是深层次的潜能开发,即探究;四是强效应的人格融合,即现在的“三维”。后来,对于第四点,有人建议改为“强效应的人格示例”,可能会更接地气儿,比如所体现的人格魅力可以作为一个示范或例子。而我所认为的“人格融合”,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学习,教师和学生会因为文本的内容受到人物的性格或精神的熏陶和渐染等。

在今天看来,这一理论和原则也依然具有时代性,与现在所提倡的核心素养、课程标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三个维度”的价值观等相吻合。

张:您觉得“学长式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能否具体谈谈?

胡:“学长式教学”旨在让学生学会学习,乐学好学。它强调,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发现学习的兴趣,自主地探索并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而不是教师给出一个范本,学生依葫芦画瓢就行了。现在在课堂上,很少有老师对方法进行归结;而有些老师有方法也仅仅只是为了应考,灌输式地将方法强加给学生。我认为这绝不是智慧的方法。

“学长式教学”在过程中注重生成方法。比如,在教学生为文章写点评时,可以这样教:先布置学习任务单,一快速浏览全文;二给文章中一处或两处写评点;三是准备展示交流。在展示成果时,老师要心中有数,遇到发言好的学生要积极点赞,同时还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有错误才有生成。当发现学生有错误时,可以让其他学生帮忙改正,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最后,再回顾总结,让学生自己提炼评点方法,教师再适当补充和整合方法:一是选词选句写评点;二词句赏析不离篇;三是点悟内涵评写技;四是明白晓畅用语简。简言之,就是选什么,品的内容,怎么品,最后注意语言表达。

这样的课堂才是不断生成的课堂,这也是“学长式教学”最大的特点。

三、研究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张:早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就开始倡导让“教师成为研究者”。从您刚才所谈及的教师生涯的轨迹来看,您真算得上是植根三尺讲台的研究型教师。您能否结合自己的人生体会,谈谈青年教师应该如何走好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之路吗?

胡: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成为研究型教师,其实这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终目的。那么,研究型教师是不是高不可攀的呢?一说到研究型教师,大家可能会认为应该是全国教育界有名的大专家吧,比如钱理群等。我觉得不是的。我自己走的就是这样一条研究的路,同时我也希望我们的青年教师也能顺利走上专业化发展的教研之路。现在,我就结合自己的人生体会聊聊,希望能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

一名教师,当你开始走上教研之路时,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这是前提条件。那么,如何走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之路呢?

首先,第一个就是要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它虽然不算是课题研究,但可以算是一种宽泛的研究。什么是研究?就是不断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很多教师一听到反思,就立即产生畏惧心理,甚至本能去排斥。其实,当我们有了合适的方法,反思并不是那么可怕。我经常和年轻教师谈到反思时,告诉他们可以采用“反思七步走”策略。

上一篇:教学方法范文 下一篇:会计软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