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04 15:15:02

心理咨询案例

心理咨询案例篇1

关键词: 一般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1.一般资料

求助者,女,汉族,20岁,大一学生,家庭和睦。上大学之前均为走读,上大学之后住集体宿舍。无重大躯体疾病史。

2.主诉及个人自述

近一个月,情绪焦虑、烦躁,过于关注与舍友的关系,害怕舍友讨厌她。

“上大学后,学校离家很远,我只能住学校宿舍。大一开学后,我始终觉得舍友之间很冷淡,都很少主动和别人说话。每当我回到宿舍,就感到特别压抑。有时候我和舍友说话,舍友只是笑笑。这样几次以后,我总结其他人不说话的原因,总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让她们对我不满,于是再不敢多讲话。这样的日子让我很难受,尤其是最近一个月,常常感到烦躁,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好,让舍友讨厌自己,很苦恼,于是前来咨询。”

3.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3.1咨询师观察到

求助者衣着整洁,说话有礼貌,谈到宿舍情况时有点紧张。逻辑清晰,语速正常。自知力完好,有求治愿望,未见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

3.2咨询师了解到

既往史:既往身体健康,无重大器质性疾病史,无手术史、无传染病史、无输血过敏史、无高热抽搐及外伤昏迷史;个人史:独生女,幼时生长发育正常,学习成绩好,做事追求完美,朋友较少;家族史:父母两系三代无精神疾病史。

4.心理测验结果

SCL—90:总分172分,焦虑2.4分,人际关系2.5分。

5.评估与诊断

5.1评估

一般心理问题。

5.2诊断

求助者无器质性病变症状,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可能。

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有自知力,主动寻求帮助,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求助者的内心冲突属常形,即因害怕舍友讨厌她而产生的焦虑情绪,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有因而发,即因不适应集体宿舍的生活且存在错误的认知带来焦虑情绪,反应强度不大,持续时间一个月,症状并未泛化,社会功能正常,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据此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5.3主要表现

情绪焦虑、烦躁;担心舍友讨厌她;存在自我怀疑的错误观念。

5.4鉴别诊断

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严重心理问题反应强烈,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充分泛化并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未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尚未泛化,持续时间不足两个月,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与焦虑性神经症的鉴别:该求助者的冲突属常形,而焦虑性神经症的冲突属变形,可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5.5原因分析

生理因素:求助者女性,20岁。

社会因素:无居住集体宿舍的经历,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朋友较少,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心理因素:存在错误的认知:舍友不说话的原因是我做错了什么事,引起她们的不满;人格特征:追求完美。

6.咨询目标的制定

经过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改变求助者不合理信念,消除或减轻求助者的不良情绪。

远期目标:在达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最终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人格完善。

7.咨询方案的制订

7.1咨询方法及咨询原理

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咨询原理: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核心理论是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起因。因此,个体通过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可以消除相应的情绪困扰。

7.2双方各自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7.2.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7.2.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向求助者说明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7.3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

咨询次数:每周1次,每次50分钟。

时间安排:每周三下午。

7.4咨询相关费用

咨询费用:免费。

8.咨询过程

8.1心理咨询阶段

评估诊断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再教育阶段。

8.2具体咨询阶段

8.2.1第一阶段:评估诊断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1次)

目的: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建立良好咨询关系;通过心理测验、辅助咨询确定主要问题。

过程: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对求助者进行心理测验,向求助者了解成长过程及生活现状;反馈测验结果,确定咨询目标;向求助者阐述保密原则,并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理论,并根据该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布置家庭作业:让求助者回去后深入了解合理情绪疗法及ABC理论,使她结合自己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8.2.2第二阶段:领悟阶段(第2次)

目的:进一步加深咨询关系;寻找和确认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过程:回馈家庭作业,了解求助者对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解;咨询师通过对合理情绪疗法理论的进一步解说,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评估宿舍沉闷气氛及求助者自身的想法:“只要我和舍友说话,她们也应该和我说话。”“如果舍友不说话了,那么肯定是不高兴了。”“舍友不高兴,是我做错了什么事。”“我不能做错事或说错话,否则一定会让舍友对我产生不满。”帮助求助者进一步领悟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不合理信念的关系;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求助者对列出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认真思考。

8.2.3第三阶段:修通阶段(第3—4次)

目的:运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法,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过程:反馈家庭作业:与求助者一起讨论她的不合理信念;针对求助者列出的不合理信念与求助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咨询师运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法,先让求助者叙述她的不合理观点,然后依照该观点进一步推理,最后引出谬误,从而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先前思想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主动加以矫正。如,针对求助者持有的绝对化要求之类的不合理信念,咨询师直接提出:“有什么理由让你的舍友在你和她们说话时一定要所回应?”通过辩论,求助者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舍友选择沉默是正常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使用行为治疗方法;第三次咨询时教求助者进行想象放松的练习,使其在宿舍中放松下来,并向求助者介绍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第四次咨询时主要是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如赞美训练,以帮助求助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求助者运用掌握的方法继续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作辩论,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与舍友进行有益的交流。

8.2.4第四阶段:再教育阶段(第5次)

目的: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的效果,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之后仍能用学到的东西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结束咨询。

过程:反馈家庭作业: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焦虑、烦躁等情绪是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的困扰;咨询师仍采用上一阶段提到的方法和技术,帮助求助者在认知方式、思维过程及情绪和行为表现等方面建立新的反应模式;使用心理测验重新评估咨询后求助者的情绪体验及行为方式;结束咨询。

9.咨询效果评估

求助者自我评估:通过咨询,症状得到了很大改善,现在能和大家友好相处了,情绪也恢复了正常,对咨询效果满意。

求助者舍友评估: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消失,和舍友的交流互动恢复正常。

咨询师评估:求助者经过咨询后,情绪明显比刚来咨询时好。一个月后电话随访,称咨询效果继续保持,症状基本消除。

咨询测验结果:SCL—90:总分151分,焦虑1.4分,人际关系1.6分。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第2版.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第2版.

心理咨询案例篇2

[关键词]考试焦虑 女中专生 心理咨询 案例报告

一、一般资料

王某,女,16岁,中专学生。家中老大,有一弟。身高大约1.63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均为农民,没读过多少书,父亲比较严厉,不苟言笑i母亲温顺贤惠,任劳任怨,无老人同住。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从小随父母生活,性格温顺,比较胆小,非常听父母的话。这与母亲的性格特点很相似,害怕父亲的严厉,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尽量作得尽善尽美。她常常要照顾弟弟,父母要求她为弟弟做表率,并常常担当起母亲的角色。当她出现失误时。父母就会严厉批评。令其改正,以使弟弟引以为戒。所以,王某在家是个非常懂事听话的孩子。上学后。王某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又能帮助其他同学,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并成为班里的小干部。她喜欢音乐,并顺利考取了中专音乐专业班。中专二年级换个严厉的班主任,她感到有些紧张,处处小心行事,但因她各方面表现较好,并没有被老师批评过。中专三年级时,王某开始害怕老师让她在课堂上单独考试。每到这时。她就会喉节发紧,平时练得很好的曲子,也会唱走调。在联欢会上。王某更是紧张,浑身发抖,自然声音就发颤、变音。从那以后,王某就特别害怕考试,每次都努力练习,希望下次能唱好,可一站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就紧张害怕,不能正常发挥。最近,班里开始筹备几个月后的毕业汇报演出,她感到非常苦恼,很想在演出中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但又很难控制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唱歌时的紧张,故前来咨询。

二、主诉

王某称,“最近我感到非常痛苦,担心毕不了业”;“也知道唱歌时不应该紧张。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在师生面前单独唱歌我就全身发抖,手和嘴唇抖得更厉害,原来练得很好的曲目,也会唱走调”;“已经两个多月了,您快帮帮我吧”。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班主任和同学反映:以前她唱歌很好。练习刻苦,考试水平也比较高,就是最近,一让她正式考试,她就手、唇发抖,显得特别紧张,发挥不出正常水平。王某从进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一直都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两臂夹紧,双手蜷缩,手和唇微抖,声音微颤。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内向、有完美主义倾向;情绪不稳定,易紧张。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和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品行障碍。诊断为神经症中的焦虑症。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考试焦虑;2.完美主义倾向;3.缺乏自信。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消除求助者考试时过度焦虑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放松技术或积极的自我对话。以降低焦虑水平,改变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增强其自信心。(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焦虑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外在表现为考试焦虑,内在却是由于完美主义倾向和缺乏自信等认知因素造成的。焦虑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极易导致焦虑症、恐惧症等神经症的形成。

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有他特定的年龄阶段,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2.双方权利和义务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及其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1)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2)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3)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3)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1)热爱本职工作。坚定为社会做奉献的信念,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2)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求助者;(3)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4)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5)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尽量避免双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友、同事建立咨询关系),更不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尤其不得对异性有非礼的言行;(6)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求助者做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或医师;(7)心理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3.咨询时间

每周1次,每次1小时。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2)心理帮助阶段;(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及班主任的评价

“我不再害怕老师提问考试了”;“我也不再害怕当众考试了”i“我开始自信了”i“我能够接受我也有缺点,这是事实”。

班主任说:“她好像变了个人”;“整个人都精神了”。“唱歌能发挥正常水平了”,“也显得快乐了”。

2.咨询师的评估

心理咨询案例篇3

关键词:强迫思维;精神分析法;理性情绪治疗;森田疗法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1)人口学资料。李某,女,未婚,20岁,汉族,某高职院校三年级学生。

(2)个人成长史。足月顺产,家族成员无精神病史。父母健在,均为生意人,家境殷实,还有一个哥哥。父母多年关系不和,分居多年,最近一两年因关系好转开始同居。李某和母亲以及哥哥的关系较好,与父亲关系一般,认为父亲是个不负责任的人。李某从小学习成绩较好,进入大学后担任班级团支书职务,成绩较好,多次获得学院奖学金。现有一男友,为本系的同学,已经专科毕业参加工作,男友家境较为清贫。家族无精神病史。

(3)身体与精神状态。来访者长相清秀,衣着得体,谈吐大方自然,逻辑清晰,自知力完整,未出现幻觉、被害妄想及其他感知觉障碍。来访者自觉一直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中,很少能放松自己。

(4)社会功能。来访者自感有很强的强迫思维,从中学开始觉得他人总在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并评价自己。初三的时候这种思维严重影响了学习,打算要退学,后去某大医院被诊断为强迫倾向。大学后也去学院所在城市大医院的精神门诊科求医,同样被诊断为强迫倾向。李某现在可以正常学习, 照顾自己的生活,且在外人看来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5)心理测验结果。SAS标准分为56分,SDS标准分58分。

二、主诉

来访者自述多年受强迫思维影响,深感痛苦。小时候父母外出做生意,她和奶奶住在农村。村中有几个男孩子有几次把她叫到偏僻的房间,以钱诱惑她,并抚摸她的脸蛋和脖子。后来母亲知道几个男孩子的事情,告诉她这个事情不好,她觉得很羞愧。稍后,她随母亲去镇上居住。初中时,尽管成绩还可以,但一次班主任说她为另一个成绩更好的同学提鞋的资格都不够。她自此发愤学习,甚至在酷热的季节里,母亲劝慰她不要这么努力,她都不为所动,成绩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强迫思维也是在这时出现的,她开始觉得他人都在谈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在讲自己不好的事情,觉得难以承受,想休学。在这种情况下,来访者升入高中并坚持参加了高考,升入高职院校。进入大学后,强迫思维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为此也影响了她的人际关系,不敢与人深入进行交往。也有同学因此评价她“清高”,但来访者内心非常痛苦,常感自己不是一个健康的人,哪还能“清高”!来访者也去学校所在城市的大医院就诊过,医生也诊断她为轻度强迫倾向,但自感症状没有得到好转,反而越来越担心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来访者对自己的评价都是负性的,觉得自己要为很多事情负责。如自己如果太优秀,会给他人带来压力;但如果比别人差,自己心里也会不舒服。来访者觉得自己仿佛在黑暗中行路很久了,实在不想再继续了。另外,来访者自己目前在准备考研,如果目前这种状况持续的话,很难取得好成绩,因此前来求助。

三、咨询者的观察

来访者身材高挑,面容姣好,偏瘦,打扮大方得体。第一次来咨询时,不肯填写登记表,害怕别人翻看本子后知道自己来咨询过。咨询中能主动谈自己的事,谈吐清晰,语速中等,思维敏捷, 领悟力好。

四、评估与诊断

从来访者自述觉得自己有问题又主动求治来看,其自知力完整,可以排除重性精神病。从症状时间持续超过三个月看,可排除一般心理问题。从来访者社交受影响以及个人体验判断,有心理障碍。结合SAS、SDS的测验结果以及其症状分析,本案例倾向于诊断为强迫倾向且伴随轻度的焦虑、抑郁情绪。

其成因如下:从生理上看,来访者无躯体疾病,但正处于青年期,加上生理成熟,与人交往的欲望较强烈,对与人交往的感受比其他阶段都在意和敏感。

从来访者的个人成长史及个性特征来看,来访者小时候经历的性诱惑事件经过多年的沉寂后,被初中班主任的一句话牵引出了深刻的羞耻感,从而从以往的自信转向了自卑。觉得自己不够好,害怕、担心别人知道她过去的事情,因此越想要做得好,越怕因做得太好、高过他人而受到别人的关注,引起误解,因而更害怕会有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事情,为此反复想控制不能,一直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

从社会支持来看,来访者不敢与他人建立非常亲密的关系,来访者在情感上很依赖男友,但也一直刻意去保持一定的距离,从外在的物质方面随时做好与他分手的准备。但明白男友对自己很包容,与母亲和哥哥关系较好。在大学没有非常要好的朋友,受到的社会支持较少。

五、咨询目标

短期目标:缓解来访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使其能正确认识自我。

远期目标:协助来访者改进个性缺陷,促进其自我心理成长。

六、咨询计划

(1)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给予来访者积极的关注和共情,使其负性情绪得到宣泄。

(2)方法与原理。由于本例中的强迫倾向与自我的负性认知有密切关系,而这种认知很可能与童年经历有关,因此,可采用精神分析法了解来访者自我观念的形成。通过与来访者交谈发现,其领悟力很好,可以采用理性情绪疗法。但由于来访者疑心很重,自信心不强,良好的咨询关系对咨询效果会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咨询师将在来访者领悟问题的根源后采取森田疗法以改善其强迫倾向,即帮助其“顺应自然地接受自己的情绪,以应当做的事为目的去行动”。

(3)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来访者应信赖咨询师,按照咨询方案和咨询目标积极参与。咨询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努力为来访者提供良好有效的咨询服务。双方均需遵守时间约定,万一不能按时,必须提前通知对方。

(4)时间与费用。每周咨询一次,每次45分钟,共8次,免费。

七、咨询过程

(1)心理诊断阶段(第1~2次咨询)。本阶段进行了两次面询。第一次咨询,李某情绪低落,觉得没人能帮助自己,也不敢让他人知道内心之苦。我予其无条件的接纳、尊重、温情,耐心地倾听,使她积压的情绪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宣泄,建立了基本信任的咨访关系。来访者自觉地向咨询师讲述了童年经历,并进行了SAS、SDS的心理测量。第二次我与李某一起分析了她目前的情绪状态,并赞扬她对自己很负责任,遇到问题知道找咨询师,来到咨询室又能坦率谈自己的问题,说明她很有勇气,说话时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思维敏捷,领悟力又强。咨询师表达了对来访者自我牵连的理解,同时也鼓励她将自己的烦恼都说出来,并引导她思索几个问题:自己害怕的究竟是什么,害怕的根源来自哪里,他人会怎么处理这些问题?让来访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不必控制以往想控制的想法,并在下次咨询的时候告诉我答案。并和李某商定再用5次咨询以消除恐怖症状。

(2)心理帮助阶段(第3~7次咨询)。第三、第四、第五次面询。来访者对上一次咨询的作业尽管有心要完成,但也坦白告诉我,她其实不愿意去想别人到底会传播自己的什么事情,她害怕的似乎是传播的过程。我感觉来访者从潜意识中在回避一些东西,而这些可能和童年的经历有关。我与来访者一起分析了童年经历的影响,她认为自己确实一直从道德上觉得很羞愧,尤其是中间还涉及金钱,尽管是非常小的数目,分析了初中老师说的那样一句话对自己产生的深刻影响。而自己一直有消极的自我认知也正是因为这种羞耻感。李某肯定了我的分析,她一直认为老师的那句话激励了当年的自己努力去学习,却没看到更深层的消极影响。

同时,我运用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告诉来访者,人的情绪并不是直接由外界事件引起的,更重要的是受我们自己对事件认知的影响,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讲,人是活在自己主观的世界里。来访者害怕别人传播自己的事情,无论自己做的事情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而且认为消极的事情自己都有责任。例如,自己努力学习会让其他同学感到很焦虑,而超越其他同学会让他们有挫败感。这些都说明来访者心中有个消极的自我形象存在。这种形象正是来源于童年经历给自己带来的道德羞耻感。咨询师进一步引导来访者理性认识童年经历,还原当年自己的认知能力,接受童年的自己。

第五、六、七次咨询。由于我比较喜欢森田疗法,在与来访者商量并征得其同意后,决定在后期主要采用森田疗法。我向李某解释,指出自我牵连是很正常的现象。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映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的影响。如,走进宿舍时,他人若停止谈论得正热烈的话题,这时几乎所有人都会怀疑他人是在议论自己,而且通常会觉得是在谈论自己不好的一面。但正常情况下自我牵连的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且持续时间不是很长。来访者表示,当发觉自己有强迫思维的时候,她通常采用自圆其说的方法,或用另一个想象出来的事情代替目前在想的事情。我反复向来访者说明,强迫思维是很多人都有的,所以当自己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不要过分焦虑,要顺其自然。正如我们要让池塘的波浪停止,不能采用投入另外一个石头的方法,那样只会产生更多的波浪,我们只能顺其自然。而没有强迫思维的时候也不要刻意去想,要像一个健康的人一样去行动,最重要的是不要被自己的强迫思维牵着鼻子走。比如,假日里自己本来要去图书馆看书,但在路上碰到一个熟人,这时自己会想:大家都在休息,我去看书,这个同学会不会告诉其他人李某读书这么用功等(该例是来访者自己曾举出的)。不能因为这样就放弃原来的打算,回去休息,而是要继续坚持自己原来的想法,简单地说,就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来访者深有同感地表示,她已经被这种思维牵着鼻子走了很多年了,实在是很累了。我要来访者坚持写咨询日记,了解自己的行为和行为机能的改善程度。

但在第七次咨询时,来访者似乎又倒回去了,向我讲述前一天晚上自己因为肚子饿向宿舍一个同学要红薯干吃,那个同学首先给了她一片,但她因为没吃晚饭还觉得有点饿,就请求能不能再吃一片,结果遭到了同学委婉的拒绝。来访者觉得自己受了伤害,对方应该非常爽快地把东西拿出来分享。她也知道对方是一个非常小气的人,但因为自己平时都是将吃的东西放在桌子上,谁想吃都可以去拿,所以她认为对方不该如此对她。我分析了来访者的这种归因:既然对方是个小气之人,那是不是也会拒绝其他同学的这种要求?来访者肯定其他人也会碰到和自己同样的遭遇。我指出,既然如此,除非你认为自己是一个特殊的人,否则对方为什么要改变自己的行为风格?并向来访者指出交往的黄金法则:“像希望别人对待自己那样去对待别人。”以及反黄金法则:“别人应该像我对待他那样对待我。”而反黄金法则同样是一种非理性思维。来访者做了进一步反省。同时,我引导来访者在与人交往时,采取一种真诚开放的姿态,消除他人认为自己“清高”的误解。

本阶段来访者反映,由于已经习惯让自己的大脑充满各种想法,所以最开始还是有点不习惯让自己的大脑做到不去想这些事情,但自己将会坚持下去。

(3)结束巩固阶段(第8次咨询)。第八次咨询。我发现李某的情绪有明显的改变。我再次对李某的进步做了肯定,并再次进行心理测验,测验结果为SAS标准分为40,SDS标准分38,可看出来李某各项指标均已恢复正常,情绪也稳定很多。我继续鼓励李某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悦纳自我,我也对李某的外表以及认知能力等进行了肯定。

一个月后电话回访,李某称她正在积极准备复习,自我感觉良好,对考试也恢复了信心,我及时予以赞扬和支持,并嘱咐她在今后生活中遇到困难要及时咨询,以巩固成效。

八、咨询效果评估

来访者自我评估:自信了不少,身边的朋友也觉得她开朗多了,感觉心情愉快了许多,对咨询效果较满意。

心理测验评估:根据测量复查的结果,焦虑、抑郁分均已为正常状态。

咨询师的评估:从来访者前后的认知、情绪、行为对比来看,来访者能悦纳自己,不再认为别人看自己的眼神异样,脑子里反复思考问题的现象亦不再浮现,心情变得愉快,近期的目标已达到。因此,咨询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李东白.咨商的理论与技术[M].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84.

[2]Gerald Corey.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M].石 林,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孔维民.心理咨询与治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4]陈 新,严由伟.心理咨询与治疗[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6]郭念峰.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心理咨询案例篇4

【关 键 词】心理咨询;中学生;焦虑状态;案例报告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31-03

一、咨询者情况简介

张某某,女,17岁,汉族,未婚,家住吉林省白城市,现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年级某班,住校,家境一般。

二、来访原因

求助者是一名高三学生,虽然同学们都觉得她很文静,像波澜不起的水面,但其实她是非常敏感的人。同桌不经意的一些话,如“这个题目这么容易”、“这道题你又错了”等,都会使她的内心产生极大的波动。由于求助者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所以很多时候不能正视自己,尤其不能接受自我处于劣势的地位(虽然她的成绩排名较前,但与她的班级前五名目标相距甚远),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总是觉得自身优势体现得不够,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平时虽然自己感觉很压抑,却找不到突破口,总是生闷气,“心里堵得慌”。人际关系也不太好,没有什么交心的朋友,心里难过的时候也不知道找谁诉说,经常感到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甚至于不敢和人说话。高三以来,学习的气氛越来越紧张,越来越让人觉得很压抑、感到自己无法承受这种心理压力,想就此辍学,否则精神会陷于崩溃。为了摆脱这种痛苦状态,在父亲的陪同下前来咨询。

三、咨询者自述

求助者今年17岁,高三学生,家住白城市郊区,有一个弟弟。父母知识文化层次都不高,但从小对她特别疼爱,有什么要求一般都会予以满足,基本上没有大的挫折,所以学习和生活一直都比较顺利。在周围环境的日渐熏染下,养成了吃苦耐劳、谦虚诚实的良好品质。由于家里经济状况一般,她也很能体恤父母,在学习上对自我要求很严格,非常勤奋和刻苦。小学和初中成绩一直都非常优秀,被公认为当地的“好学生”,所以也如亲人所预期的那样如愿地从农村中学考入市里的重点高中。进入重点高中后,虽然不再像原来那样出类拔萃,但成绩也在全班前15名左右,波动不大,一直较为稳定。由于生性腼腆和为人内向,从小就不太乐意与别人交流,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好朋友。尽管她学习不错,但在同学的眼里,她就像路边的一棵小草一样,默默无闻地,引不起大家的注意。而她也乐得享受这种清静与孤单,沉浸在自己的个人世界里。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觉得这挺好的”。然而高三以来,一件事震惊了大家:那天,同学们都在教室里紧张而匆忙地做着老师发下来的试卷,周围很安静,除了笔在试卷纸上划出的沙沙声。突然,她“啊”的在座位上大叫起来,抱着头冲出了教室,身后留下同学们诧异的表情和窃窃私语。接下来,班主任找她谈话,她告诉老师自己实在受不了这种紧张和压抑的气氛,感觉头脑发胀,难受得似乎要发狂一般,并提出想辍学。班主任一听急了,赶紧给她做思想工作,鼓励她要勇敢地面对挑战,不要半途而废,要做生活的强者等。但这并没能阻止住她回家的脚步,第二天,她就背着行李回到了白城。父母对她的突然回家感到非常惊讶,当她把退学的决定告诉他们时,一向脾性温和的父亲大发雷霆,扬手扇了她一个巴掌,她却并没有哭,把自己关进房里,整整一天都没有出来。这可把她父母吓坏了,好言劝慰才把她哄出来。自此之后,他们再也不敢当面逼迫她去上学,但内心极为焦虑。第三天,在她父亲朋友的介绍下,决定来心理咨询室谈谈,如果说不通的话,她就不上学了。

四、咨询手段:认知疗法、森田疗法

这是一起由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极度焦虑和压抑,最终导致疾风骤雨式宣泄行为的典型案例,即心理负荷过大而引起应激反应与行为。一般来说,心理压力大部分是由生活事件引起的,而对于中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而言,最大的生活事件莫过于单调枯燥而持续进行的学习,在这种长时间学习过程出现的学习优势比较、浓郁的竞争氛围以及种种心理波动都可能诱发沉重的心理压力。中学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生理上发生急剧变化,出现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而伴随着身体的发育,心理也开始呈现出过渡性、闭锁性和动荡性的显著特点。心理面貌不稳定,变化大,可塑性强,还处于一个“前成熟期”,很容易形成心理压力。当然,客观地说,中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压力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长期承受巨大心理压力,心理疾患就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因此,对她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就是提供心理支持,给予其积极的心理关注,使其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得到排解和合理的释放,并进而培养其自信心,使其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五、咨询过程

(一)第一阶段

约一周,每周两次,每次50分钟。咨询师尽可能让求助者将压抑的不良情绪体验宣泄出来,咨询师从充分尊重求助者的立场出发,认真倾听求助者的倾诉,使其负性情感得到宣泄,咨询师并给予无条件的心理关注和尊重,对于内倾性格的人来说,这一阶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求助者体验到久违的轻松感,使求助者在与咨询师的交流中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通过问题暴露,逐步认识到求助者自身的问题,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与此同时,同求助者建立起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同时也让求助者因此对心理咨询的信心增强,为以后的咨询进程铺平了道路。

(二)第二阶段

在求助者情绪好转,并同咨询师建立起信任、合作、伙伴的关系基础上,开始第二阶段的咨询。在这个阶段里,咨询师主要从自我宣泄、压力转移、人际关系改善等几个方面对她进行了有效的心理辅导,使其逐步缓解心理压力,进而保持心态的平衡。

心理咨询案例篇5

关键词:高中生;社交恐怖;案例报告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87-02

1.来访者情况

申某,女性,汉族,独生女,18岁,高中二年级学生,身高1.59,比较胖,自幼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史。父亲是一名普通工人,性格怯懦,但对家人很好;母亲在商场工作,脾气特别不好。申某受到的家庭教育传统、古板,从小性格内向,怕见人,特别爱面子。父母对其要求特别严厉,要求她做一个规矩的女孩,不允许其与男生来往,父亲认为女孩子不应当在外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由于又矮又胖,遭到同学的取笑,不愿与人交往,课外活动特别少,大部分时间主要用来自己学习。

申某自述自从上高中以来除了寝室同学以外,很少与其它同学交往,担心自己长得胖被嘲笑,一个月前因为与寝室同学发生矛盾,主要因为影响了他人休息,逐渐在宿舍受到孤立,大部分时间独处,总是胡思乱想,无心学习,晚上常常失眠,有时会产生胸闷现象,对自己处在现在这种状态很痛苦。由于家里经济、教育条件落后,众亲戚家只有我一个大学生,因此对我希望比较大,每次放假后回家,都督促我好好学习,并期望我一定有一个好发展,这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父母除了在期末关注我的学习成绩外,对其它事情并不关心,心里话从来不与他们说,主要是说了他们也漠不关心。最近一个月,深切地体会到完全被孤立的感觉,开始逃课,害怕回寝室,没有人可以交流,特别尴尬,没有话说,也很痛苦。在公共场合感到很不适应,觉得自己和大家没有共同语言,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和大家在一起,感到浑身不自在。

根据症状学标准、心理测验结果可以断定申某目前的问题是一般社交恐怖性心理问题。

2.咨询过程

一般将咨询过程划分为诊断、咨询和巩固三个阶段,本文根据求助者的具体情况,将咨询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1咨询关系建立和评估诊断阶段。第一次咨询:咨询者采用无条件积极接纳、共情及倾听等咨询技术。这个阶段非常关键,是与来访者建立互信关系的前提,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咨询效果。采用摄入性会谈收集求助者的有关资料,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精神状态、行为特点,指导她做相关的心理测验SCL-90、SDS、SAS,做出评估和诊断,诊断为社交恐怖。最后,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

第二次咨询:巩固咨询关系,与求助者商定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介绍咨询方法、原理及过程,鉴定书面协议。

为了消除求助者的紧张情绪,增强她的信任感,从而能配合心理咨询的实施。特别重视倾听、询问、鼓励、同情等会谈技巧,使求助者消除紧张情绪,详细地叙述了病史。然后向她剖析了本病的本质及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解释了如何治疗等,求助者表示愿意接受咨询并积极参与方案的制定。

2.2咨询阶段。第三到五次咨询,主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重点帮助求助者纠正不合理的认知,并进行系统脱敏训练。

为了缓解求助者精神紧张、焦虑的痛苦,对求助者进行了放松训练。第一步是,进行了放松技术的指导。第二步是进行30分钟放松训练,患者反应,情绪放松多了。第三步是嘱咐求助者回去后坚持每天早晚训练一次,每次10-20分钟,体验放松的感觉,缓解情绪。

认知领悟疗法:针对求助者存在的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和观念,采用了认知领悟疗法。首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使求助者对其有个概括的了解。其次,让求助者找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求助者认为,寝室同学本质上是友好的,只是需要更多的沟通,没有嘲笑她的意思。她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恐怖症状,原因是过分关注他人的评价,再加上她自卑心理的作怪,就会体验到强烈的不安全感和委屈,才会出现这些不合理的恐惧心理。通过几次的交谈,使求助者真正的意识到人无完人,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弱点要坦然面对,要学会积极的自我关注,对别人的评价也应理智地批判地接受,学会用成熟的心理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系统脱敏法:首先,在认识领悟的基础上,为其讲解系统脱敏法的原理及其对恐怖症的作用;然后,根据其恐惧程度的高低,确定恐惧的等级;最后,配合已经掌握的放松技术,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实施了脱敏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减低了她的社交恐惧程度。

可以适当的布置家庭作业,例如:每天到人多的地方去,看来往行人的脸,至少15分钟,最初每天1次,以后增至每天2次。刚开始也许紧张,不敢抬头,每逢此时用深呼吸的办法来放松自己,以克服恐怖情绪。另外,可以尝试每天见到朋友主动打招呼,增加与别人交往的次数。

2.3巩固与结束阶段。施测SCL-90、SDS、SAS,并与咨询前对照。对前面的咨询进行总结,让小申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总结整个过程中小申的成长。

3.咨询效果评估

申某在咨询后精神状态良好,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恐惧日益减少,和同学、老师沟通不害怕了。对自己也有了正确的认识,觉得别人对自己还是肯定的。在公共的交往场合也不再尴尬了。

老师和同学反应,申某能够正常地与人交往,更爱表达自己的想法,性格开朗了许多,主动和老师、同学交流,参加班级组织的课外活动。

心理测验结果也表明来访者各项指标除焦虑外,其他各因子分在常模范围,情绪也稳定了很多。一个月后电话回访,来访者自己说,状态良好,而且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与父母的关系也和谐多了。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经基本达到预期目的,改变了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对现实问题的误解和错误评价,减轻了恐惧症状,社会功能有所恢复。同时,求助者通过咨询,能够开始自我认识和探索,重拾自信心,并能够有能力开始面对和解决问题,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与中国心里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6-103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1999:31-35

[3]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9-96

[4]郭念峰.临床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56-66

心理咨询案例篇6

关键词:创业心理咨询 案例研究 职业指导

0 引言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不断推进,高校毕业学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为提高社会就业率、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家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但是学生在创业的前期准备、创业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学生心理,因此建立完善的创业心理咨询机制是提高学生创业的有效措施。进行创业心理咨询案例研究,可以根据创业者的心理问题,而进行的综合性、系统性分析,解决创业者心理问题,帮助创业者提升自己的内在信心,进而为创业者的创业做出指导性的建议与对策。

1 当前学生创业时表现出的心理问题

当前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出现心理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业激情,导致学生创业的失败。常见的问题有焦虑矛盾心理和恐惧心理。

1.1 焦虑矛盾心理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创业,而一旦学生选择创业后,他们就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焦虑矛盾的心理,其主要表现在:对于自己决定创业的决策持不肯定态度,害怕自己创业失败,而影响自己的发展前途,比如自己在创业的过程中,必然会丧失很多良好的就业机会,而一旦创业失败,自己寻求更好的就业岗位的机会就会没有,但是如果不创业,又会感觉丧失了自己的个人价值,对此他们就会陷入焦虑矛盾的状态。

1.2 恐惧心理

创业不只是学生实现就业的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上,学生一旦决定创业,他们就要考虑各种内在、外在因素,而这些复杂的因素都足以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因为学生创业者不仅要面对市场经济的风险,还要接受家庭、学校以及同学的否定、不支持等态度,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都会影响创业者的信心,让他们的内心产生惧怕心理。

本研究以A、B、C三所高校的250名学生作为被调查对象,涵盖不同学科、年级、性别、民族进行了有一定代表性的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99份,回收率为79.6%。(表1)

可以看出,女性、文科、四年级、汉族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焦虑矛盾心理和恐惧心理。

2 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在就业指导中的应用

2.1 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在就业指导教学中的应用

一是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可以被拿来当作真实的教学教材,这样避免了传统就业指导教学中单一依靠书本知识的弊端,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也加深了学生对创业过程中一些问题的看法;二是通过对创业心理咨询案例的分析,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在创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并且能够根据这些心理问题了解到解决的措施,进而避免自己在以后的创业过程中出现类似的问题。

案例1:A高校大四学生M在几次求职受挫后,表现出逃课、嗜烟、酗酒、易怒等不良表现。就业指导老师主动对其进行心理咨询辅导。首先通过对学生M的专业、年龄、性格、特长进行客观分析,让其客观认清自我,然后帮助学生M进行就业环境评价,找到求职的方向,并鼓励其根据市场需要以及自己专业考取会计证书,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很快学生M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抛弃不良心态及行为,积极进行求职。

2.2 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在培养创业者的心理素质品质的应用

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就是让创业者在创业过程所存在的心理问题陈列出来,然后经过心理咨询专家的分析与判断后,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这样创业者通过了解相关的心理咨询案例可以对照自己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进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案例2:B高校大四女生N,学习成绩一贯比较优异,对自己就业期望比较高,但在求职时感受到一定的性别歧视,感到失望、自卑、抑郁,于是主动找到就业指导老师进行心理咨询。老师建议女生N首先参加蹦极极限运动,迅速放松舒缓一下心情。然后通过专业、性格、就业环境分析,建议女生N在求职时着重向人力资源管理和文秘方向。指导老师建议女生N与老师和同学多交流,多参加相关的面试,这样才能有效进行就业和创业,自强而不自卑,自信而不自负,自若而不怒。

另外,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可以为制定创业指导政策制度提供借鉴。通过分析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可以为创业指导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创业者容易遇到的问题,进而让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采取有真对性的政策与措施。政策制定者可以在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政策,通过减免创业者的税收、提供小额贷款等政策,解决创业者的困难,增强创业者的信心。

3 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在就业指导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3.1 创业心理咨询案例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创业心理咨询案例是针对具体的创业者的心理问题而建立的解决案例,因此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创业者的心理辅导,因此在进行就业指导教学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具体到实际教学中,要注意案例的代表性,不能完全照搬案例内容,同时创业者在对照创业心理咨询案例时也要考虑创业者个体的差异性,每个创业者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文化以及思想观念的不同都会影响心理问题的产生,而且即使他们的心理问题表现相似,他们的处理也不一定就相同。

3.2 做好创新心理咨询案例的分析

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在就业指导中的重要性,要求做好心理咨询案例的分析工作,做好案例分析工作是保证就业指导方向正确的前提,因为针对创业者具体问题,所做出的判断是解决创业者问题的根本所在,如果连基本的分析工作都没有做好的话,只能会导致解决问题的措施没有任何实效意义,不会在根本上解决创业者的心理问题,也就不能帮助创业者实现创业。

3.3 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制

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辅导机制是创业心理咨询案例的基础,也是增强创业者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为此高校部门要改变现行的心理咨询服务模式,要把应变型心理咨询服务向发展型心理咨询服务转变,把着力点转向所有大学生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学常识,指导学生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试。同时,要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同职业指导教育有机融合,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心理团体讲座与咨询,增加职业心理辅导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对有心理障碍的少数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4 结束语

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在就业指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创业者认识自我,解决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创业者的心理素质品质,因此作为创业指导工作人员一定要将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引入到就业指导教学体系中,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桂林,贾东立,易旭灿.团体心理咨询对缓解高职学生就业压力的作用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2]田安国.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就业困境与职业指导关系探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3]王彩霞.对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心理的研究与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3).

[4]韦耀阳.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01).

心理咨询案例篇7

关键词:案例报告;合理情绪疗法;角色扮演

一、一般资料

张某,女,14岁,初二学生。自述父母离婚后跟随母亲,母亲性格好强,从小经常被母亲打骂。上初一时因和舍友关系紧张,出现一系列身心问题,至今三周。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初二时因和同学关系不好,之后不愿与同学交往,出现胸闷、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2)个人陈述: 从小对自己要求严格,成绩也名列前茅。但性格内向,几乎不参与学校活动。最近三周感觉不想呆在宿舍,就连和同学交往都有些害怕。考试又遇到了难题,越想越心烦。我最讨厌的是睡我下铺的女孩。上周一晚上熄灯后,我用台灯看书,她觉得影响了她,就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上课,我就关灯了。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我想她肯定是在报复我,我就说让她小声点,她就很冒火地和我吵起来了。之后班上竞争班委,最后我得到机会,她们就说我“拍马屁”,从那以后我们关系变得更糟。

(3)观察和他人反映。咨询师观察:求助者表达清楚,到激动处会变得烦躁不安。同学反映求助者有些内向,最近脾气有点暴躁。

三、诊断:

1.心理测验结果

SAS:54分有轻度的焦虑情绪,性格偏内向不稳定。

2.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3.诊断依据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4.病因分析

(1)生物原因:求助者的问题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2)社会原因:家庭的教养方式使得求助者形成不合理的认知;人际关系方面,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和室友之间的误会;缺乏社会支持,未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注。

(3)心理原因:性格偏内向不稳定,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

四、咨询目标制定

1.具体目标

(1)解决目前的焦虑,抑郁状态,平静情绪;

(2)学会一些人际交往技巧,尤其是和宿舍同学的关系。

2.最终目标与远期目标

(1)完善求助者的个性。

(2)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

五、咨询方案

(1)方法:合理情绪疗法治疗和模仿法(角色扮演)。

(2)原理: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根据ABC这一理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而修正或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六、咨询过程

1.建立咨询关系与诊断阶段

(1)任务: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咨询关系,调动求助者的求助积极性,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

(2)方法:运用倾听技术,对求助者焦虑情绪表示理解。并运用解释技术,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使求助者接受该理论。

(3)过程:了解基本情况,对问题形成初步印象,确定主要问题。

(4)家庭作业:建议求助者睡前将一天发生事情按情况严重程度记录下来,并记录理清思路。

(5)小结:因产生非理性的信念,导致焦虑,郁闷等不良情绪,求助者表示愿意配合心理咨询。

2.领悟阶段

(1)任务:通过会谈进一步解说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帮助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适的原因不在事件,而在于自己不合理的信念。

(2)方法:运用合理情绪疗法

(3)过程:就其上次家庭作业进行会谈,进一步解说ABC理论。从感性到理性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的非理性信念。

(4)家庭作业:收集同学对你的看法,看是否和自己所想有出入。

(5)小结:本次咨询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辩论,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与不合理信念密切相关,并愿意接受改变其不合理的地方。

3.修通阶段

(1)任务:就其家庭作业进行分析,通过解释和辩论方法来改变求助者非理性信念,并建立起合理信念。

(2)方法:通过苏格拉底式辩论来启发求助者对其非理性的信念和行为模式的认识。

(3)过程:通过会谈,进一步帮助求助者分清理性信念和非理性信念,并用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帮助求助者改善紧张、郁闷等不良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4)谈话摘要:

咨询师:“你说舍友针对你,能具体说说从哪些方面发现的?”

求助者:“晚上熄灯后,我用台灯在看书,室友叫我早点睡。可第二天她起来特别早,她肯定是在报复我。”

咨询师:“这是你心中所想的结论,那她的想法,你清楚吗?”

求助者:“……(沉默),不知道。那天我回宿舍发现她们说悄悄话,她们肯定在评论我。。”

咨询师:“那你怎么就能证明她们就是在谈论你,你有听见他们说你名字吗?”

求助者:“这个嘛,没有听见”

咨询师:“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冲突要看你怎样去看待它,对事件的看法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一次人际冲突――我很失败”犯了过度概括化的认知错误,可以改为“一次人际冲突――我在这次人际关系中有点失败”这样关注的就是事件本身,而不是你本身。”

求助者:“……(沉默),说的对,我好像懂了。”

(5)小结:通过咨询,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对人际关系的错误认知。求助者自述卸下了心理包袱,心情轻松了许多。

4.巩固阶段

(1)任务: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并让求助者接受离别。

(2)方法:模仿法(角色扮演法)

(3)过程:运用角色扮演法,咨询师扮演求助者宿舍同学,然后角色互换,对说话的用词和语调进行扮演。通过会谈肯定求助者的自我改变,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4)家庭作业:对自己每天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做个记录,对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及时给予自我奖励[2]。

(5)小结:通过角色扮演,深刻感触到恰当的交际语言的重要作用。通过四次咨询,人际关系有所改善,基本上达到预期目标,结束咨询。

七、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求助者反映,心情好多了,也从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学到了很多技巧。心理测验复查:SCL-90中焦虑、抑郁分值恢复到了正常值。求助者身边同学也反映张某变得比以前通情达理了。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14.

心理咨询案例篇8

关键词:心理咨询;死亡焦虑;心理防御机制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8

一、案例简述

(1)来访者一般情况:男,18岁, 大学一年级学生,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一般,和父母基本没有交流。

(2)一般印象:体貌与年龄相符,衣着整齐,初次来访时显得较为紧张,话语不多,比较被动。随着咨询关系的建立,来访者逐渐放松,话语变多,主动讲述自己的想法、梦境及现实生活。

(3)精神状态:情绪平和,没有过于激动的时候,情感比较淡漠;思维较为清晰,有时语速比较慢。

(4)社会功能:社会功能正常,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人际关系差,没兴趣与周围的人来往。

(5)来访者主诉:初次来访时主诉自己觉得很空虚,一直在寻找人生的意义,但是始终没有找到,害怕荒度人生。随着咨询关系的建立及信任的加深,笔者了解到,来访者从初中开始自己的头脑中创造出了一个无脸人,无脸人是自己的理想体,并且非常完美,也是自己的上级,自己的绝大多数行动都听命于无脸人。来访者还认为他虽然拥有人类的身体,但在精神上却是异类,和地球上所有人类都不是一个物种,他更高级,且只有他一个。因为有无脸人的陪伴,他在寻找生命的意义这条路上才不感到孤独。

这个个案的特殊性在于它涉及了存在主义的四个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和责任、孤独、无意义。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从这个案例当中折射出的死亡焦虑及其两种典型的心理防御机制。

二、死亡焦虑

自古以来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是普遍存在的,人类意识到死亡、消逝这一事实终将到来后会产生恐惧、纠结、不解等复杂的思想和情绪,进而导致出现死亡焦虑。

在以上个案中,来访者曾多次描述他的梦境,这些梦境鲜活地反映了来访者的死亡焦虑。来访者梦到自己怀孕并生下了一个婴儿,当他注视着这个婴儿的时候,婴儿的皮肤像老化的橡皮一样裂开,最终化成粉末,消散得无影无踪。还有一次,来访者说他在梦中吃了一个患有艾滋病的病人,因为他知道吃了艾滋病病人会被传染致死,可是如果不吃,他会因饥饿死得更快。

三、面对死亡焦虑的两种基本心理防御机制

为了应对这些死亡焦虑,我们建立起防御机制以避免对死亡的觉察,这些防御机制以否认为基础(诸如压抑、潜抑、置换、等)塑造人格结构,如果防御机制无效,就会导致我们看到临床症状。根据存在主义治疗流派的观点,人类面对死亡的基本心理防御机制分别是以下两种。

(1)独特性。我们都知道,在基本的存在边界内,我们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却相信必死的法则只适用于别人,绝不适用于我们自己。在此个案中,来访者为自己设立了一个神奇的角色,这个神奇的角色可以让他超越自然规律,超越平凡,可以让人否认自身的生物属性――命中注定必将死亡的属性。

(2)终极拯救者。人类的信念中存在着一个全能的解救者:永远关注着、热爱着、保护着我们的力量或物质。有些人是在超自然生命中找到拯救者,如各种宗教中存在着不同的神;有些人则是在现实环境中找到一个领导者或是一个崇高的目标。数千年来,人们以这种方式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在此个案中,来访者的终极拯救者就是他创造出来的非常完美、可以指引他的无脸人。来访者报告的一个梦境也显示出他对终极拯救者的寻找:来访者上楼时看到有个人下楼,来访者清楚地知道对方就是自己生命中很重要的人,但是一直看不清他的脸。

四、死亡焦虑的意义

对于死亡焦虑,治疗的目标在于帮助来访者了解对死亡的觉察和恐惧。死亡帮助我们了解焦虑,提供了一个心理动力的架构,它是解释的基础,也是一种能够激发观点大幅转变的边界经验。

参考文献:

[1] 欧文・D・亚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上一篇:现代作家范文 下一篇:火灾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