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范文

时间:2023-10-24 12:07:27

文学名著

文学名著篇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教学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其中存在着功利性和盲目性的问题,同时,学生也缺少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用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阅读方法;阅读效率;名著教学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给我们留下了瑰丽而宝贵的精神遗产,那就是经典名著,各个时期的经典名著,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滋养人们的心灵。新课改的实施一来,越来越多的名著被纳入到初中语文新教材中,由此可见名著导读的重要性。学生通过阅读这些经典名著,丰富了语言知识,培养了人文情怀,更是在学生之间引领了健康的读书风气。为使学生在阅读名著时认真领会文章精神,在阅读名著后提升自我修养,我浅谈几点名著导读的有效方法。

1利用互动讲故事的方式激发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在名著阅读中,兴趣也是学生进行阅读的初始动力。如果学生被激发起了阅读兴趣,阅读时才会如鱼得水,乐在其中,否则也只是蜻蜓点水,敷衍了事。为此,我发起了“互动讲故事”的教学活动。首先,提出活动要求,要求学生必须讲述自己熟悉名著中的故事精髓和闪光点。比如,《水浒传》中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与传奇色彩、《三国演义》中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等等,这些闪光点,犹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导火索,一旦点燃,学生就能很快投入到认真阅读中。其次,要求学生借助一定的名家名言对名著进行推介。古今中外,很过名家名人都对名著做过评价,甚至也有民间俗语也评价过名著。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的名人效应,为学生进行引荐。利用这样的“诱饵”,“诱导”学生进行阅读,更加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汲取其中的精华。

2消除学生阅读心理障碍,让学生轻松走进名著

初中生的知识储备水平有限,又面临着考试升学压力,所以,对名著作品基本是不了解的,甚至学生还会有一定的心理障碍,认为读名著无用。要想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必须先消除学生的阅读心理障碍。有些同学一听到名著,就容易联想到图书室中厚厚的一本本图书,有一种“黑云压城”的感觉,产生压抑和紧张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读一些国内外文学史上短小精悍的篇目,比如,我们可以读《巴黎圣母院》中经典的篇目,也可以读鲁迅小说集中家喻户晓的篇目。此外,我们在阅读之前,必须对该著作的作者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在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教师先给学生介绍作者饱受磨难的一生,正是基于作者有这样的经历,在苦难中留给我们的伟大精神财富,才更值得我们去认真阅读,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沉浸在著作中,更能提升阅读效率。

3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得出了很多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如:简略阅读与深入阅读想结合,阅读后写读后感,自读等等,在名著导读中,这些方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自己形成的阅读方法各不相同,所以,在阅读名著时,不要相信所谓的阅读模式,尽量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并且灵活变通。教师在进行名著导读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名著的基本内容,制定多种变化形式,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效率。

3.1片段式阅读法:阅读方法,犹如茫茫书海中的灯塔,找到了它,就找到了阅读的方向,很快就能到达瀚海的书海,吸取名著的精华。每本名著中,都有自己精华的部分,教师可以将这些熠熠生辉的精华招取出来,让学生阅读这些精彩片段,并且师生之间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与学生在一起,不需要所谓的阅读指导,只需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文学名著带来的芬芳。精选片段的阅读方法,可以从精彩的人物性格表现出发,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七擒孟获,《水浒》中的三打祝家庄、武松醉打蒋门神等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片段,以他们为起点,让学生找到阅读的乐趣,提高自己的精神修养。

3.2阅读知识问答法:在通常情况下,事实性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对名著的了解。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之前,我会对名著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采编,形成知识竞赛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名著中找到相关答案,然后在阅读欣赏课中进行回答。这样的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名著的印象,此外,还能提升学生资料搜集的能力。

3.3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对于名著中的一些重要环节,或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应该指导学生采用精读的方式,沉寂下心来,慢慢揣摩作者的构思,体会其精巧之处,欣赏其美词佳句。精读重注的是阅读质量,从文章中汲取最瑰丽,最精华的部分。而与之相应的略读法,是指快速阅读文章中的非重要环节,在保证文章前后贯通的基础上,简略阅读。以国外名著为例,其中有很大的篇幅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略读的方式进行阅读。我们必须注重阅读名著,因为它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还能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心灵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姜霞.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策略[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4年05期.

[2]张中礼.浅谈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的常见模式[J].学周刊2014年11期.

[3]王柳柳.如何让初中语文早读课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4年08期

文学名著篇2

“文学名著阅读”多从考查对具体名著的作者、写作背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内容理解、阅读感受等角度拟题,包括双项选择题与简述题两大类型。下面谈谈解答这两大考题的注意点:

一、 解答双项选择题,要识别四种陷阱

1. 时间混淆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在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方面,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或倒置、或随意改变时间,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如“《雷雨》中,蘩漪的悲剧灵魂里响彻着辛亥革命时期个性解放思想影响下一代妇女的抗议与追求的呼声,她‘雷雨’式的激情摧毁了封建家庭秩序,也毁灭了自己”一项,命题故意把其中的“五四时期”说为“辛亥革命时期”,通过混淆时间来考查学生对该情节的熟悉程度。考生做这类考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识别其中时间混淆的陷阱。

2. 地点变更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在情节发生地处故意变更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彼地发生的事情。如“王熙凤得知贾琏偷偷纳尤二姐为妾,就带人赶到尤二姐家里”“一方面唆使被逼退了婚的张华告状,借此大闹;一方面又暗中煽动小妾秋桐辱骂,借刀杀人”“王熙凤又买通胡太医,让尤二姐吞下打胎药后小产”“尤二姐十分痛苦,遂服毒自尽”“凤姐故作姿态,伤心痛哭”一项,其中一处错误在于“带人赶到尤二姐家里”。实际上是王熙凤设计将尤二姐骗进贾府,而命题故意把“贾府”变为“尤二姐家里”,以此考查对《红楼梦》情节的了解情况。考生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 张冠李戴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张冠李戴的陷阱。如“觉新的三叔克定打着高老太爷的招牌借债嫖妓,高老太爷愤怒地责罚了他,然后一病不起”“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必然消亡在这里得到了最精彩的展示”一项,其中“觉新的三叔克定打着高老太爷的招牌借债嫖妓”一句人物与动作不对号,这里应该是觉新的五叔克定。解答这类考题,应注意选项中的人物与事件、语言、肖像、动作等之间的对应关系,防止其中张冠李戴的错误。

4. 关系混乱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关系错综而又复杂,命题者往往借此设置陷阱。如“《三国演义》第十五回中,袁术看到孙策一表人才,由衷地感叹‘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后第六十一回中,又讲到曹操看到孙权后也发出同样的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并被传为佳话”一项,其中孙策与孙权并非“父子”关系,而是“兄弟”关系。面对这类考题,考生应把注意力集中在选项中表明人物关系的词句上,以便作出准确的判断。

二、 解答简述题,要注意四种题型

1. 勾玄提要勾玄提要是针对名著中较为重要的故事情节作简明扼要的梳理与介绍。其对象可以是一部书、一个章节,也可以是一个重要事件、一个精彩场面、一个人物形象。这种题型侧重考查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如“请简述《老人与海》的主要故事情节(不超过100字)”。此题答案为“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84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解答此类考题,应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2. 分点列述 分点列述是针对名著中重要人物形象的某一典型性格特征作简洁明了的分点描述。这种题型侧重考查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对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如“请简要分析一下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形象”。答案为“他是一个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典型,善于观察,长于思考和分析,而且文武全才,有计谋,跟封建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的性格也是复杂的,优柔寡断,长于思考,行动迟缓,属于‘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解答此类考题,应注意扣紧题干中指明的人物的某一思想性格特征来准确筛选、提取典型情节或事例简述,力求过程完整,条理清楚,细节点到。

3. 赏析评价赏析评价是针对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主旨、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作简要的鉴赏分析与评价。这种题型侧重考查对名著的鉴赏评价能力,如“请概述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其表现”。答案为“精神胜利法,是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却不正视现实,而以妄自尊大等种种方法自欺欺人,求得精神上的胜利的思想方法”。解答此类考题,在仿照题干要求组织答案时应将述与评、引与析、叙与议相结合,力求叙述概括精练,引用原著内容准确精当,分析言简意赅,议论要言不烦。

4. 比较探究比较探究是基于不同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叙事技巧、语言风格,或就同一部作品中不同人物、前后故事情节组织形式等,进行比照、探究与分析,或求同,或存异,形成自己的结论。这种题型侧重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和探究性阅读能力。如“‘宝玉挨打’和‘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两大事件,试从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简述其异同”。答案为:“同在于,以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出发点,通过人物的活动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人物性格的特点又在情节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都写出了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等几个过程,每一个过程又是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而成的”。“异在于,‘宝玉挨打’采取的是使矛盾急剧激化、迅速爆发的手法;‘抄检大观园’采用引而不发的方法,同时把各种矛盾集中在一个‘舞台’上,情节紧凑;‘抄检大观园’运用‘分镜头’手法,在强烈的对比中,使每一个镜头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强化集训

1. 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红楼梦》中,王熙凤巧施“调包计”,让宝钗嫁给宝玉;宝玉恨宝钗取代黛玉,于是出家当了和尚;宝钗最终独守空房,成了悲剧性人物。

B. 《呐喊》共收录了鲁迅14篇短篇小说,其中的《一件小事》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

C. 《凤凰涅》是《女神》中的代表作,诗作歌颂了大胆反抗的叛逆精神、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破旧立新的进取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乐观精神。

D. 《家》中觉慧决定离开封建大家庭时,觉新想,“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这充分反映了他的“双重性格”特征。

E. 《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太太临终遗言:“幸福只有在天上。”表明她向往天国的幸福,并希望天国的光辉也能照亮葛朗台罪恶的灵魂。

2. 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天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诗人自称“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充分展现了个性获得张扬所带来的自豪感。

B. 《雷雨》中的蘩漪是追求解放、争取独立与自由的新女性的代表,但其选择的式的爱情追求,则注定了自身悲剧发生的必然性。

C.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其作品中最能表现缺憾美的一部。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D. 宝玉挨打,黛玉、宝钗都来看望;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黛玉“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两相比较更见黛玉的真情关切。

E. 奥菲利亚遵从父命归还了哈姆雷特给她的定情物,哈姆雷特乘机故意发疯,诅咒奥菲利亚以及他们之间的爱情,借以迷惑敌人。

3.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金陵十二钗”(正册)是《红楼梦》太虚幻境“薄命司”里记录的金陵最优秀的十二位女子。她们是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贾迎春、贾惜春、贾元春、贾探春、秦可卿、李纨、晴雯、贾巧姐。

B. 《边城》中翠翠与傩送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交易,有的只是淳朴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爱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

C. “精神胜利法”在阿Q身上主要表现为自私、保守、自贱与健忘等含义。在社会深层意义上又冠之“自欺欺人”“卑弱”“奴才”等名称,甚至也类似于“豁达”“不在乎”“看淡一切”等说法的反讽。

D. 《哈姆雷特》在写了克劳迪斯谋杀老国王之后,还写了哈姆雷特误杀波洛涅斯、英国国王误杀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误杀王后葛特露,哈姆雷特误杀雷欧提斯。这四重误杀显示了人和命运之间无奈而尴尬的局面。

E. 象征手法是海明威创作小说《老人与海》的重要特点。桑提亚哥打鱼的生涯实际上就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鲨鱼的搏斗是强者与强者之争的写照;贯穿小说始终的“狮子”则是勇敢、自信、坚强与力量的意象。

4.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红楼梦》中,惜春倡导成立诗社,李纨毛遂自荐出任社长,第一次咏白海棠,宝钗夺魁,第二次作诗,黛玉的才情倾倒众人。

B. 《风波》以张勋复辟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描述了发生在江南农村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辫子”的留与剪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存与亡。

C. 《雷雨》中,蘩漪的悲剧灵魂里响彻着“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影响下一代妇女的抗议与追求的呼声,她“雷雨”式的激情摧毁了封建家庭秩序,也毁灭了自己。

D. 《边城》中,老船夫的女儿同清绿营的一个屯防士兵通过唱歌而“相熟”,却未能结婚,后来,老船夫的女儿因难产而死,士兵随后也殉情。

E.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他虽然没有保住大马林鱼,但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

5. 《三国演义》把刘备塑造成一个“忠”“孝”“仁”“义”的明君,请就“忠”“仁”“义”各举一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你读《哈姆莱特》时,感受到哈姆莱特具有哪些典型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杜甫有诗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写的是《三国演义》中哪一个人物?请简要叙述他是怎样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和他太太的临终遗言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是《红楼梦》中表现宝黛爱情的重要回目,请简述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哈姆雷特》中雷欧提斯为什么会中克劳迪斯的奸计,和哈姆雷特比剑?决斗的最终结局怎样?

11. 《三国演义》中,曹操败走华容道时有“三笑一哭”。请依次写出曹操三笑之后出现的将领以及所哭对象的姓名。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

12.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哈姆莱特的这段独白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复杂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文学名著篇3

网络并不是文学经典遭遇尴尬的罪魁祸首,但网络无孔不入的癖性,确实将文学经典本来就脆弱的存在又推入到了一个更加感伤的历史时空。文学经典名著在各种符号纷争的网络版图上、在精神需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统领群雄的权威呢? 这个问题本应该交给厚重的文学史去裁决,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文学原来固有的对象(客观世界)和功能(审美教化)已经退化,文学经典名著的价值取向也不再显得那么冷艳而高傲了。“高处不胜寒”的姿态在百草丛生的网络文学社区里只剩下了没落后的哀怨和叹息;孤芳自赏的世界正在数字化媒介的包围中变成一个众声喧哗的群欢空间。[1]文学经典名著,在平民起义般的网络革命中,露出无奈的眼神。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专职作家大量“死亡”,网络应运而生。一个高傲,一个时髦,当文学经典名著遭遇时尚网络:一声叹息,还是报以咆哮。

【关键词】文学经典名著 ,网络文学 ,本体文学 ,戏拟

:11000多字节

有中英文摘要、目录、参考文献 200元

注:。

文学名著篇4

一、以情导入,融情于课。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就是情。那么,根据课文的内容,有很多课文本身就是“情感大戏”,则以情导入是非常合适的,并且,要将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对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倾向等等融入课堂之中。这样,在合适的、张弛有度的、贴近教学内容的课堂引入下,学生能将注意力转移到老师即将展开的教学内容上来,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进行《雷雨》的教学时,导入语就可以是抒情性强的,以此来将情感贯穿在教学之中。《雷雨》作为戏剧名篇,其中情感纠葛复杂,但是却也扣人心弦,因此,导语就可以是:“当天边的闷雷想起,当凄清的骤雨尚未停歇,穿越岁月的苍茫,唯有那一场仿佛来自远古的哭泣,化为我心中,久经不息的叹息。”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时刻抓住一个主线,那就是发挥语文的人文价值,这是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思想涵养的重要方面。而情感,是实现这些教育价值的重要因素,在导语中凸显情感的主导作用,能够有效地运用语言的力量给予学生“润物细无声”的爱与情绪的传递,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艺术的震撼与力量的陶冶。这一段导入语,不仅能够抓住作品所包含的内容和悲哀情感,而且在老师入情入境的语言艺术激发下,学生进入《雷雨》的情景会更快,更能紧扣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赏析作品的兴趣。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就是美育。文学名著在美育方面,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它会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意识和生命之中。《雷雨》这样的作品具有的艺术冲击力,更是强大。

二、多维导入,生动课堂。现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方便,很多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能给教室的教学提供更为便捷、多元的教学条件。就语文课来讲,有很多文学名著,既有改编成影视作品的、也有朗诵、话剧等多种形式。所以,如果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音乐、画面和故事情节等有机结合起来,也是一种重要的课堂导入方式。比如,苏轼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作者曾被贬黄州之时,在三国古战场写的一首词。这首词借着对三国赤壁之战及其英雄人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仕途的失意。但是,作者没有沉沦于悲观之中,而是表现了自己旷达与洒脱的精神气质。这首诗境界雄阔,视通万里,思接古今,把三国赤壁之战的激烈战争情形融于自己的笔端,巧妙而自然地将历史大事件和历史英雄人物进行了贴切而精到的描写,也表达了自己的豪放派词人的人生观和历史观。而《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在中国很多电视台轮番播放过,其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在杨洪基那有独特声音和情感表达中,也成为大家熟悉的歌曲,且在风格上与苏轼的词又极为贴切。所以,就用多媒体播放这首曲子,让学生看《三国演义》的序幕,老师随即导入新课:这首激越雄浑的歌曲,让我们的脑海中又浮现了一个个三国英雄豪杰那个性鲜明的形象,随着大江东去、历史远遁,面对这千古江山和英雄人物,他们的功过是非不断被后人评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一次千古江山和历史英雄人物的心灵对话和交流,是一次关于人生的终极追问,那么他到底在追问什么呢?我们一起来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走进苏轼和他的心灵世界。多媒体的形象画面、熟悉而雄浑的音乐,教师的激情和演讲,激发起学生洞察词人内心丰富世界的欲望,能够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进入诗词独特的意境之中,让学生瞬g有了适合学习这首诗歌的心理状态。

三、名言名句,切合课堂。我们有很多的名言名句,和文学作品一样具有很高的传颂度。所以,在教授某些文学名篇时,用名言名句导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而且效果也非常好。比如,关于李白的诗歌,我们可以这样导入:大家都知道,李白和杜甫是咱们唐代的绝代双骄,同为诗人的余光中先生这样评价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酿成了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一种怎样的豪情和才气?那么,我们一起去《将进酒》中欣赏酒仙太白、诗仙太白!学生是审美主体,一定要激发他们的能动性才能让他们自觉而主动地去领略文本中的美。然后,才能从表层的意义探究深入到隐藏于文本中的深层意义的体悟。这样的导语简洁而清楚地给学生展现了诗人的性格特征和才情气质,而且是用诗人的评价、诗人的语言,这也给学生一种美的熏陶,对他们进入学习状态而言,无疑是具有推动性的。

四、制造悬念、酝酿课堂。人都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适当地制造悬念,能酿造一堂生动的语文课,特别是就文学名著的教学而言。比如,鲁迅的《祝福》。为什么祥林嫂重回鲁镇,鲁四老爷对她不高兴了呢?然而祥林嫂自己却“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为何她的婆家人还能把她给抢走了呢?这些都是悬念,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提出来,形成悬念,学生自然就想去探究问题的根源,并以此来设置教学重点,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文学名著篇5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有诸多的好处:它可以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可以让学生们了解生活,提高自己的知识品位。那么有这样多的好处,为了能够提高学生们的阅读量,现在通用的各种教材里面都相应地有关于名著导读的栏目,就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了解更多的中外名著,以便于使他们爱上这些名著。在近年来的中考中,实行新课标的实验区相继出现了关于名著导读的题目,这些题目的样式也越来越多:有的是要求同学们来介绍一下整篇名著的故事情节,有的是要求同学们来介绍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还有的是要同学们对于名著进行一点点的点评。那么之所以名著阅读要走进教材、走进中考,它的根源在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也提出了明确的质和量的要求:“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每册教材也都规定了学生本学段必读的名著篇目及相关导读内容。可见,新课程设计“名著导读”栏目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然而,当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还没有冲出“少慢差费”的怪圈,教学中仍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大语文教育”的观念,多数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方法不当,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远远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初中生的名著阅读现状,更是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的状况更令人堪忧,完全不能完成《标准》中的要求。我们实际教学中出现许多与《课标》相悖的现象。

教师在教学中也容易忽视“名著导读”教学。一般会让学生自行多看几遍,为了应付考试,在期中、期末等大考之前就“简介和评价”,“精彩选段”部分跟学生讲一下,划一下重点,根本不指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很难保证,名著阅读更是极其贫乏。学生阅读兴趣本身就不浓,许多学生一看见厚厚的一本书,就产生畏惧心理。一些年代久远的名著所写的内容和反映的思想情感无法激起学生们的阅读欲望。加之,学生生活阅历尚浅,领悟不了其中蕴含的情感,根本无法和人物形象深入对话,体验不到阅读的快乐。还有就是学生时间不够,农村初中生虽有寄宿制,在校时间长,但自由支配的时间极少,课业负担重,没有阅读时间。总之,教师对“名著导读”的漠然,学生对名著阅的贫乏,再者书籍资源的稀少,“名著导读”教学根本就是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那我们应怎样解决问题,走出困境,让学生真正享受名著阅读的快乐呢?

一、老师应高度重视“名著导读”,做好指导

人教版教材中“名著导读”栏目的设置,体现了国家将名著阅读已提高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旨在引导一种健康理性的阅读风气,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为学生个人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要深刻认识到“名著”中人性的光辉,对学生成长,人文素养养成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名著中情节、语言的运用,对学生阅读、写作有着莫大的帮助,比单纯的技法指导有事半功倍之效。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去阅读。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养成阅读习惯,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气质修养,塑造他们健康的个性和人格。教师文学底蕴的深厚,决定了教学的高度。教师也应经常阅读名著,提高自身文学修养,与学生交流,带动学生激情,提高名著阅读数量和质量。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者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是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前提。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便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可以精心设计导语,抓住学生情趣激发点,点燃名著阅读导火线,让学生在兴奋中阅读。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精彩视频片段,从网上下载如《品读》、《百家讲坛》《人物》等精品栏目,通过视觉,听觉刺激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相近的作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初中生可阅读简易读本,降低阅读难度,这样的作品生活气息浓,学生容易接受。当然,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多种样,教师在平时教学之中足够重视,主动引导,便一定能有更多适宜于学生的激发兴趣方法。

三、学校要着力营造“读名著、讲名著”氛围

学校应组织开展读名著、讲名著中的故事等主题活动,开展好“经典诵读”兴趣小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让学生阅读名著后有收获和提高。全校养成一种爱读书的良好氛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学生减负工作的开展,学生课业量相对减少,统一上课时间相对缩短,学生的晨读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相对增多了。我们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每周的晨读和课外活动以及晚自习时间,安排其中一部分时间开展读名著、讲名著中的故事等主题活动。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可分小组进行,教师流动监督、指导,训练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也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竞赛、演讲和读书讨论活动。长期坚持,就能促进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从而激发兴趣,形成习惯,既积累知识,丰富大脑,又能锻炼语言组织、语言表达和记忆能力。

当然,家庭和学校要密切配合,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走出来,家长不要把学生禁锢在作业中。教育主管部门应支持和资助学校,要加强图书馆的管理,多添置一些中外名著等书籍,充分利用好图书资源。

【参考文献】

[1]《用多种方式引领学生阅读名著》

[2]《对名著导读的几点思考》

文学名著篇6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必须在开展阅读名著活动之初向学生宣讲其重要意义,使学生明确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同时将近年来文学名著阅读成为各地中考必考内容的信息告诉学生,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熟悉的才是最感兴趣的。学生对所学的课文大都比较熟悉,而许多课文就是节选自文学名著,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及时推荐。例如:初一学了《社戏》以后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的作品,学了《皇帝的新装》就可以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等等。教师可以向学生阐述推荐的理由,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营造一种氛围。德国著名教育家蒂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激励、引导会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取得进步。与其强迫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前,笔者就组织学生观看精彩的影视片段,同时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学生在对神话世界的向往和求知欲望的感召下捧起文本,阅读的效果就毋庸置疑了。另外,笔者还在班级设立图书角,鼓励学生多捐书,多看书。坚持师生共读一本书,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心得体会。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所读的名著中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成功和喜悦。

为了使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我们还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活动,对学生的阅读成果加以展示,如读书笔记展览,开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文学名著知识竞赛等,同时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一系列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二、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古语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根据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安排,初中三年至少要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六部名著。虽说是三年,但由于初三要面临升学的压力,很难有时间来完成名著阅读的任务,因此初一时我就引导学生制订两年内读完这六本书的阅读计划,每年读三本,分解到上半学年、下半学年和暑假三个时段来完成。每读一本书,根据本书章节的多少,再进一步分解到每月、每周,并在班上贴出一张统计表,统计每个学生每周的阅读进度,便于教师的督促和调控。例如:在指导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全书共三十五章,建议学生用两个月的时间读完,平均每周读4~5章,并认真写好读书笔记。

三、教授课外阅读方法

阅读名著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有了好的方法,就好像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各种阅读名著的方法,并把它们灵活运用到名著阅读中去。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培根指出:“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精读,即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研读,掌握重点,汲取精华。这种方法适用于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妙词佳句等。略读,即要求学生看序言、提要、目录、后记等,以了解全书的性质、内容和规模,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熟悉的或者比较浅显易懂的作品。

2.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学期初,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读书笔记本,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内容可以包括作者介绍、故事梗概、人物性格、精彩语段赏析、读后感等。要求学生读了名著后要敢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感想,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独到见解的能力。

3.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结构、知识积累及思维水平等因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作品和人物的理解就会有所不同。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为他们建立相互交流、合作探究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这个平台互相学习,集思广益,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到作品的核心部分,从而获得最深刻的理解,深入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文学名著篇7

关键词:名著电影;外国文学;高校

移动互联网时代,视觉文化普及,文学产生变异,学习者不再完全依赖纸质文本,从阅读纸质文学转向阅读网络文学、电子书籍,观看影视电影和短视频等,主要目的也从学习转向消遣和休闲娱乐。碎片化的信息吸引了大学生的眼球,消耗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这导致了很多高校学生对于文学经典的阅读提不起兴趣。新时期如何因势利导,整合各类媒介资源,如视频、图片、音频、网络等,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课堂和课后学习的兴趣,是外国文学课程教学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运用电影丰富外国文学的教学手段并不新颖,但是如何运用,怎么运用好这个工具,使其符合时代对外国文学教学的需求,须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一、名著改编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传统讲授内容以西方文学为主,西方文学的大范围内又以欧美文学的讲授为核心,在教学方式上主要依循文学史发展脉络,通过梳理脉络,选讲重要作家作品。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教材、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传统外国文学教学模式有其优势,如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知识性较强,但目前社会环境导致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吸引那些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群体。很多教师开始运用电影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武器”,看似做到了“寓教于乐”,然而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过于依赖名著电影一部电影大概需要播放两到三个小时,占用了大部分教学时间,相应的,教师就减少了备教材和“备”学生的时间,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减少、知识性的传授以及文学品读减少,偏离了其文学教学的轨道,而成为“放电影课”。如有的教师在上古希腊文学时,不讲解其文化渊源及背景,只播放电影《特洛伊》、上莎士比亚戏剧只播放电影《哈姆莱特》就完成了该部分的教学。外国文学因其根植于相应的异域文化背景,对中国学生来说,有着深深的疏离感,理解起来存在障碍。没有做背景解读,没有对影片所负载的风俗、礼仪、艺术、宗教、历史等文化信息做深层次剖析,学生就只能停留在直接的感性认知上;没有做纵向横向的知识疏通,学生慢慢地跟不上学习步伐,渐渐失去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外国文学名著的学习仅仅依赖于视听享受,而不是阅读文学名著,更不是独立思考,因此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名著电影运用不当,导致文本阅读缺失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有各自的媒介、言说方式和话语体系。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融入了电影创作者的生命体验、价值取向、艺术个性以及对作品的理解等元素,同时电影的创作受到电影时间、叙事节奏、拍摄地点的制约,为了拍摄的需要,在改编时必然会对原著内容进行削减、压缩和更改,因此电影只要投入拍摄就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异。因为电影较为直观,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只会捕捉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把电影看作原著的压缩版。很多教师未做适时引导学生通过影像与文本的对比寻找缺失,或未向学生指出名著电影的局限和文学作品的不可替代性,在这种“速食”心理的驱使下,学生极容易放弃对原著的阅读。如《伊利亚特》中,荷马并未对海伦的美进行正面描写,海伦的美只能想象,但是不同版本的电影改编都直观地展现了海伦的相貌,如果学生完全认可电影中塑造的这一海伦形象,就丧失了文学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当学生以改编电影代替阅读,沉迷于影像,外国文学教学自然也无法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未精细筛选电影资源电影与文学在表现方式上不同,电影是创作者的再创作,必然存在某种创造性的改编,这体现了创作者对原著的理解与阐释,因此并非所有名著电影都是精品,而是良莠不齐。有的教师在选择名著电影时不加以精细筛选,把不符合原著精神的电影引入到课堂中,教学效果不佳。如有的教师选择时下被票房驱使而脱离原著、一味迎合观众趣味的电影作为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利于学生学习经典和文学教学的开展。有的教师没有把握好原著和电影各自的精神主旨,没有选择与文本有关的片段进行播放,无法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也有的教师没有考虑观影对象的接受能力而播放学生难以理解的片段,学生学无所得。

二、名著改编电影运用于外国文学教学的策略

(一)文本教学为主,电影为辅外国文学教学要坚持文本教学为主、电影为辅的原则。“教师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应明白电影只是一种调动课堂气氛的工具而不是主要资源”[1],“电影资源进入课堂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它以服务文本教学为指归,外国文学教学以文学课程的学习为主阵地,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在本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下合理有序地进行,影视教学服务于文学教程,就是要更加突出专业特点,更好地完成课程任务”[2]。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不能本末倒置,以观赏影片替代课堂讲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外国文学课程学习内容,适时引入电影资源,充分发挥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课程资源作用和教学辅助作用。如课程学习到莎士比亚作品,古典主义作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家及作品时,由于年代相隔久远、中西文化差异、宗教信仰等原因,学生仅仅依据文本和想象及教师的课程讲解,一方面很难提起兴趣,另一方面也难以进入到小说建构的历史文化情境中。教师此时可适时适量引入《罗密欧与朱丽叶》《巴尔扎克传》《包法利夫人》等电影片段作为教学辅助,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原著故事的兴趣,激发阅读欲望,另外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将学生代入到原著的情境中,实现与作者的隔空对话,达到教学目的。

(二)根据教学内容精选电影片段选择忠实于原著精神的电影作为教学范例。由于版本、质量及忠实于原著的程度不同,不是所有的名著电影都适合作为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素材和资源。“教师要有效利用电影资源为教学服务,需要谨慎筛选影片,真正把那些既能成功体现原著精神,又能依据影视艺术本体特征改变而生成的作品带进课堂”[3]。教师在选择影片时,最好选取未进行中文配音的原声带中文字幕的电影以及选取忠实于原著主题和艺术风格的影片,它能够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审美体验和情感涤荡,诱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冲动。例如《简爱》(2011)《雾都孤儿》(2005)《战争与和平》(1956)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范例。选择解读困难的文学经典改编的电影。如俄罗斯文学浩如烟海,卷帙浩繁,再加上文化、宗教、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原因,有的作品阅读起来有一定困难。对于这类文本,用电影的方式能更直观,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如肖洛霍夫的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描绘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苏联国内战争期间顿河两岸哥萨克人的生活画卷。借助名著改编电影能使学生较为形象、深刻地理解哥萨克的荣誉、气质以及作品中的爱情;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更形象地感受作品中浓郁的哥萨克风俗气质,感受顿河水和草原的气息。教师在讲解文化底蕴深厚,篇幅较大的作品时,与影片一起进行欣赏,对教学很有帮助。

文学名著篇8

文学、文化常识和名著阅读,是中考的基本考点之一。文学常识,一是来源于课文,二是来源于名著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名著阅读的要求是“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依据课标要求,很多地市中考《考试纲要》对“名著阅读”的要求是“知道该省市中考《考试纲要》规定的课外读物的基本内容和相关常识”。如安徽省就规定了《安徒生童话》《朝花夕拾》《繁星・春水》《西游记》《水浒》《格列佛游记》《伊索寓言》《童年》八部名著。

有很多地市的中考课内外综合考查,有越来越细化、深化的倾向。考点涉及作家、作品、时代、代表作、文体、作家的创作风格和名著中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形象、典型故事情节、典型的艺术特色、阅读的启示或感受等。

【典例解析】

1.(2013年四川成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

上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应该填上的作品名称是 ___________ 。

透过作者对书名的进一步阐释可以看出作者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一个见解:___________ 。

【解析】本题涉及名著名称与创作见解,第二个问题稍难,要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考虑到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思想。参考答案: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2.(2013年安徽卷)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

(1)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骆驼祥子》,读一读指出A、B两处的人物是谁。

A心里有数儿。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净净。B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

(2)安徒生笔下,卖火柴的小女孩借着火柴的亮光,看见了温暖的 ___________ 、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蔼的 ___________ 。

【解析】第(1)题考查人物常识。选段来源于《骆驼祥子》,选文中出现的人物是祥子,只要阅读过《骆驼祥子》就知道这两个人物分别是谁。第(2)题考查故事情节和人物名称。《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童话》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根据前面的修饰语,可以知道所填的词语分别是火炉和老祖母。参考答案:(1)A:刘四爷(刘四、刘老头子、老头子) B:虎妞 (2)火炉(铁炉、炉子) 老祖母

3.(2013年福建福州卷)(1)《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的潜水艇从太平洋出发,途经澳大利亚珊瑚海,在游历了印度洋、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海域后到达南极。

(2)《水浒》第三十八回中宋江、戴宗、李逵三人在浔阳江边琵琶亭上吃酒,宋江想吃鲜鱼汤,李逵便到江边讨鱼,因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绰号)张顺打了起来。张顺用计将李逵引到 ___________,让李逵吃尽苦头,后在戴宗等人的劝解下两人和好。

(3)简・爱是大家熟悉的艺术形象。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写出她身上令人赞赏的某种精神品质,并举一例说明。

【解析】第(1)题考查《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的潜水艇游历的海域,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填写。第(2)题考查名著《水浒》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名称。第一个空填写原因,第二个空填写张顺的绰号,第三个空填写地点。第(3)题从两个方面提问,既要知道简・爱某一典型的精神品质,又要概括出能够反映出这一精神品质的典型事例。参考答案:(1)红海(阿拉伯海)地中海 大西洋(依次写出其中两个即可)(2)放走了渔户的鱼 浪里白条 江心(江中或船上)(3)示例一:追求平等。“你以为,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也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这段体现了简・爱敢于追求平等。示例二:敢于反抗。简・爱从小父母双亡,寄养在舅妈家,面对舅妈的嫌弃、表哥的欺负,她奋起反抗。示例三:坚定地捍卫自己的独立和尊严。简・爱在与罗切斯特结婚时,得知罗切斯特的疯妻还活在人间,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简・爱强忍悲痛毅然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示例四:追求真爱。在桑菲尔德庄园被大火烧毁、罗切斯特身体残疾的情况下,简・爱毅然回到罗切斯特身边。

4.(2013年甘肃兰州卷)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

古典名著的回目多对仗工整、内容丰富,且不同名著之间也可对仗。如:以《西游记》中的“黄狮精虚设钉钯宴”为上联,可用《红楼梦》中的“白玉钏亲尝莲叶羹”作下联。

现有一个上联: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说的是张飞饮酒,假作贪杯轻敌,引张来战,又暗派兵将断张后路,并反劫三寨的故事。

请你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相关内容,对出下联,并简述其故事情节。

花和尚 唐三藏 野猪林 火焰山 路阻 败走 大闹

上一篇:青春文学范文 下一篇:当代文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