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范文

时间:2023-10-25 17:51:43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篇1

论文摘 要:在东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圆形人物有着不同的姿态。本文试图通过选取不同的人物,从一个新的视角分析和展现圆形人物的独特魅力。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其著名的文艺批评著作《小说面面观》中说道:“我们可将人物分为扁平和圆形的两种。”而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这两个新的美学概念,现已在评论实践中得到了普遍的使用。下面,我从中西方典型的文学作品入手,分析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不同圆形人物的独特艺术魅力。 

一、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圆形人物——以《威尼斯商人》和《红字》为例 

威廉·莎士比亚在他的一生中塑造无数多个经典、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而其中,哈姆雷特、夏洛克和福斯塔夫并称为莎士比亚三大典型形象。约翰·威尔逊曾称夏洛克问题为:“莎士比亚戏剧中除哈姆雷特之外,最令人困惑的性格问题。” 

提到夏洛克,我们就会联想到他的贪婪、吝啬。然而真的只是这样吗?普希金曾做过这样的对比:“莎士比亚创造的人物,不像莫里哀那样,是一种热情或某一种恶行的典型,而是活生生的,具有多种热情,多种恶行的人物。莫里哀的悭吝人只是吝啬而已,莎士比亚的夏洛克却是吝啬、敏捷、怀复仇之念、抱舐犊之情、而又机智灵活。” 一方面,就像我们所熟知的那样,夏洛克作为一个资本借贷商人,掠夺金钱、聚敛财富是他生活的唯一目的。但是另一方面,夏洛克作为一个人,一个生活在基督徒社会里的异教徒,他又是一个深受种族歧视迫害和宗教压迫的牺牲品。面对强大的以安东尼奥为首的基督徒人群和以公爵为首的法庭,他说道:“他们侮辱我的民族……理由是什么?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难道犹太人就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就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此时的夏洛克表现出了威武不屈的骨气和据理力争的勇气。夏洛克作为一个高利贷者,他贪婪残忍,但作为一个生活在基督徒社会里的异教徒,他又有强烈的民族的被压迫感和为民族伸张的激情。 

如果说夏洛克形象打破了以往对于所谓的“坏人”形象的描写,那么在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便是对一贯所谓“好人”形象的突破。小说的女主人公海丝特漂亮、能干,然而她也有着虚伪的一面,这集中体现在表面的循规蹈矩和真实内心的不一致上。她为了自己想要的婚姻背叛了婚姻、背叛了丈夫。她表面公开认罪,努力做着人们眼中“慈善的修女”,实际上处处显示着她对于教会权威的反抗。打扮得光彩夺目的珠儿是海丝特内心深处抗争的外现,最后她和牧师的密谋出逃是对自己爱情的强烈追求。 

不管是夏洛克,还是海丝特,都不是能够用一个简单的意念和特性就能表达出来的。因此,圆形人物的塑造,更重要的是将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中,从而来赋予人物一种“灵魂的深度”。 

二、东方文学作品中的圆形人物——以《孔乙己》为例 

当读完《孔乙己》,我们感受最深的不是作品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鲁迅先生倾注心血刻画的人物形象——孔乙己。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的复杂性,鲁迅先生将其置身于五四运动前“新旧文化”尖锐冲突的交替时期。在孔乙己的身上,喜剧效果和悲剧色彩并存,同情与批判同在,可以说,他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孔乙己这一圆形人物的性格特征,大致可以从以下几点概括: 

首先,追求功名,幻想“学而优则仕”。孔乙己是别人眼中的笑料,不管旁人怎么捉弄他,都没能真正触及他的痛处。只有当别人问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呢?”就使神色大变:“立刻显出颓唐”,脸上罩上了一层灰色。从这里可以看出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对于人们心灵的残害和灵魂的扭曲。其次,好吃懒做,迂腐自欺。“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吃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不仅如此,当别人揭他伤疤时,却用“夫子之训”来聊以自慰、自欺。即使是在科举之路彻底断绝的情况下,也还极力保持着这种迂腐的思想,陈旧的生存方式,并在心理上还自认为与众不同,高人一等。这种心理性格,正是受到了封建教育毒害。 

鲁迅先生在毫不留情地将孔乙己性格的阴暗面展示给读者看时,又无意同情孔乙己性格中的善良。在遭受别人的冷嘲热讽而感到孤独寂寞时,他主动叫小伙计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可是这些人性的“闪光点”也逐渐被这个社会所消磨光了。以至于在读完这部短篇小说时,一股莫名的悲凉油然而生。黑格尔指出典型人物的第一特征就是“丰富性”,“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预言式的抽象品”。孔乙己是“一个整体”、“一个世界”、“是完整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单一的性格特征式的抽象物,他是一个活现于纸上、呼之欲出的圆形人物。 

三、圆形人物的塑造及艺术魅力 

圆形人物的塑造离不开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赋予了欧洲文艺复兴这一重大的时代背景,同样,孔乙己也被鲁迅先生设置在清朝末年、五四运动前“新旧文化”尖锐冲突的交替时期。 

圆形人物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圆形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和多彩。无论是夏洛特、海丝特还是孔乙己,都呈现出了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但更主要的,圆形人物的艺术魅力来自于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刘再复说过:“伟大文学的根本使命就在于展开生命个体的灵魂冲突。”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是不分上下的,扁形人物也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的。正如佛斯特所言:“一本复杂的小说常常需要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出入其间。”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圆形人物有着不同的性格,但是成功的人物塑造不仅会让人物具有立体的性格,充分展现其人格的独特吸引力,而且能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特征,赋予了人物一定的社会思考。可以说文学是时间的艺术,不宜作静止的描绘。 

 

参考文献: 

[1]《性格组合论》 刘再复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9年1月第一版 

[2]《小说阅读技巧》 陆逐编著 1992年06月第一版 

[3]《论人物形象理论的发展——从类型说到典型说》 邱紫华 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4]《现代小说的多元建构》张德林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8年12月第一版 

[5]《文学概论精解》 徐中玉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年03月第一版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篇2

关键词:古典工艺家具;现代装饰;审美意义0前言

中国古典工艺家具造型优美、选材考究、工艺精湛,并伴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打上了时代和历史的烙印。从神秘威严的商周青铜家具,到写实精练的秦汉漆木家具;从丰满华丽的大唐壶门结构,到典雅柔美的宋代框架结构;从简练秀丽的明式风格,到繁琐富丽的清朝家具。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和审美观念不断发展演变的结果,并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熠熠夺目,展示出其独特艺术和文化魅力。

1古典工艺家具在现代装饰中的应用

古典工艺家具造型独特、选材精良、制作工艺精湛,蕴含有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和文化。因此,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现代室内装饰中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屏风、博古架及百宝架等的运用起到室内空间分割的作用,在断与连中增强了室内环境的联系和欲遮还休的微妙体现,既界定了空间分割,又恰到好处地处理了空间的虚实关系,起到使之更有层次感和提高利用率的作用;其次,中国古典工艺家具或优雅清秀或雍容华丽,在进行现代室内空间装饰时,给现代室内空间营造出或清静幽雅或繁缛富丽的室内氛围,起到营造生活氛围,彰显人们生活态度和精神气节的作用,其装饰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它的实用意义,提高居住品质和审美情趣;最后,古典工艺家具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现代室内空间的点缀,不仅增强室内传统文化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使用者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和艺术涵养不断上升,因此对于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美观度要求不断提高,古典工艺家具正是迎合了现代人们对于怀旧情怀和仿古理念的需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不断追捧,承载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中国古典家具,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理想和审美情趣,更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意韵悠长、美观大方的古典家具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受到喜欢和重视。

2古典工艺家具的现代化审美意义

古典工艺家具在其选材、造型、制作工艺及文化上都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情趣,是古代文人墨客的聪明才智和文化情趣,加上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和勤劳智慧共同创造的结果,是先人留给我们宝贵的物质遗产和文化遗产,在现代审美中独具魅力。首先,古典工艺家具注重选材,硬木成为其制作家具的首选。一方面,硬木纹理整洁、色彩优美,不加装饰仅以其天然的材质之美就足以光彩夺目,如花梨木以色泽鲜艳而显美观精致,紫颤木以色调深沉而显稳重大方,对其进行加工后能够很好地展现材质的美感和淳朴天然的气质。长期以来,中国古代遵循“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至质至美”的艺术传统。强调天然材质的审美格调,正是江南文人长期津津乐道的“以醇古风流”为根本目的的追求。另一方面,这些南方所产的硬木质地坚硬、纹理紧致,稳定性和加工性能好,抛光面光洁,耐久性强,更为坚固实用,许多明清家具到现在依旧光洁牢固,和材质的选择有重要关系。其次,古典工艺家具造型独特,打上了时代和历史的印记。从商代家具造型对称规整,到春秋战国家具百花齐放;从汉代家具重功能性轻礼教,“非壮丽无以重威”,到唐代家具雍容大度,兼容并蓄;从宋明家具清单含蓄,精致典雅,到清朝家具细腻繁复,高贵华丽。不同时期的家具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表达方式,并在造型上充分的显露出来。在明朝时期家具制作达到巅峰,除了造型和结构的独特优美,在雕饰上也精致美观,手法独具一格,其雕饰图案空灵实在,典雅秀丽,充满韵律美的动人魅力,是我国雕刻艺术的集大成者,造就了中国家具史上的不朽传奇,明式家具在现代家居摆设装饰中仍占据重要地位;清式家具迎合了欧式复古主义的潮流,雕饰艺术发展更为成熟,它以雕绘满目、华贵绚丽见长,雕饰松散自由,采用满铺的形式,并与其他装饰手法结合,如雕刻加镶嵌、彩绘、贴金等,处理手法甚为丰富,且技艺精湛,其繁复的纹饰装饰等成为富贵吉祥的体现,其在现代生活中的使用,给现代空间装饰增添了浓重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再次,古典工艺家具制作工艺精湛,是能工巧匠勤劳智慧的结晶。如明代家具采用卯榫结构,极富有科学性。不用钉子少用胶,不受自然条件的潮湿或干燥的影响,制作上采用攒边等作法。在跨度较大的局部之间,镶以牙板、牙条、圈口、券口、矮老、霸王枨、罗锅枨、卡子花等等,既美观,又加强了牢固性。明代家具的结构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极好结合。时至今日,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家具仍然牢固如初,可见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有很高的科学性。明式家具注重细节,每个构件大小比例都有讲究,充分考虑人体舒适度,用现代观点来看就是非常符合人体力学,使其美观性和实用性达到完美统一。最后,古典工艺家具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理念的载体,是当时政治、经济、宗教、风俗习惯等的见证的缩影。古典工艺家具在设计和使用中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使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典工艺家具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上得以体现。儒家的正统思想倡导“中和之美”,古典工艺家具大多对称和谐,并体现出尊者为上的价值理念,是儒家思想尊卑有序的“礼”的思想的体现;道家思想崇尚“天道自然”,在家具在设计和制作上突出地表现为对家具的虚实、空间感、体积感、重量感的认识,以及对造型和尺度的把握,家具和人的亲和力的理解,同时古典家具多选材考究,注重材质的天然美感,也正是道家所倡导的“道法自然”的思想的体现;明朝时期“经世致用”的思想,造就了明式家具经久耐用的榫卯结构及重俭轻繁的文化特征,使其各部位的有机组合提炼到简单明确,实现了结构和功能的完美统一。

3结论

古典工艺家具美观大方,造型独特,承载着艺术和文化的深厚底蕴,在现代室内装饰中逐渐扮演着陈设艺术品和家居用品的双重角色,达到了装饰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统一,在现代家具审美艺术中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家具的制作要借鉴和吸收古典家具的精华部分,深入研究室内结构和家具摆设,挖掘古典工艺家具在现代空间环境中的装饰意义,使古典工艺家具和现代室内环境在个人化、人性化的审美平衡点上得到完美的体现,达到室内环境的和谐、美观、舒适和实用的统一,创造出这个时代独具魅力的家具,给我国家具文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参考文献:

[1] 成书婷.中式仿古家具在现代室内空间的装饰意义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2] 纪沁,吕九芳.明清家具装饰图案的形式美[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12).

[3] 强小宁,杨君顺.浅析明清家具艺术文化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8(01).

[4] 刘飘远,庄荣着.当代装饰[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篇3

关键词:声乐 钢琴伴奏 艺术魅力

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是唯一一件可以为人声或任何一种乐器伴奏的乐器。钢琴伴奏是音乐作品中最常见的伴奏形式,在丰富多样的声乐作品中,钢琴伴奏一直是声乐演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声乐作品要想完美的表现出自身魅力,除了高超的演唱技巧,还需要高超的钢琴伴奏来达到最高的艺术境界。声乐作品体裁丰富多样,钢琴伴奏如何能符合作品需求,这就需要伴奏者结合不同声乐作品的风格进行相应的艺术处理,从而充分发挥钢琴伴奏的烘托、补充、渲染作用。

一、 钢琴伴奏的作用

1.钢琴伴奏对声乐作品的作用

钢琴以音域广、和声性强、音色相容性高等特点成为最重要的伴奏乐器。在钢琴伴奏中主要涉及到乐谱、钢琴伴奏者两种元素,乐谱主要包括原谱伴奏和即兴编配的伴奏,两者的有机结合能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完美的表现出来。钢琴伴奏成为声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部声乐作品要想达到最高的艺术境界,就必须结合歌词内容及旋律要求,在伴奏者的思考下,使钢琴伴奏与歌曲的情绪及所要表达出来的形象完美的融合起来。并且钢琴伴奏中多彩的和声效果,再加上前奏、间奏、尾奏等对旋律的补充,能挖掘出歌曲更深层次的内涵,给听众带来更加充分的审美享受。

2.钢琴伴奏对声乐表演实践的作用

钢琴伴奏不但对声乐作品起着重要作用,对声乐表演实践起着重要作用。在舞台表演中,声乐演唱者与钢琴伴奏是一体的,在两者的合作中结成艺术整体。伴奏者可以通过钢琴伴奏补充演唱者未能表达出来的意蕴,从而在两者的共同表演中,深刻再现音乐作品的艺术意蕴。当然,在声乐表演实践中,钢琴伴奏不能一味的表现自己,也不能做无足轻重的衬托。在声乐表演实践中,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之间有着很强的互动关系,不是简单的组合,演唱者与演奏者都要用亲身体会艺术的魅力,理解音乐,从而在合作、互动中充分彰显声乐的艺术魅力,使听众真正得到美的享受。

二、 声乐钢琴伴奏在不同声乐体裁中的艺术魅力

1.钢琴伴奏与艺术歌曲

中外艺术歌曲都具有曲调优美、感情深挚的特点。一般来说典型的艺术歌曲表演形式都是由歌唱者和钢琴伴奏一起演出,早期的意大利艺术歌曲,具有典型的巴洛克音乐的特点,音乐庄重、节奏清晰,表达的感情质朴、直接。国外艺术歌曲多指浪漫派作曲家的声乐作品,如舒伯特等。中国艺术歌曲时任光、黄自等作曲家借鉴欧美音乐手法,以诗人的诗作为基础创作的抒情歌曲,如《教我如何不想她》、《大江东去》等。

不管哪个国家的艺术歌曲,都有其相似之处。艺术歌曲基本上都是诗与音乐的结合,是根据诗的抑扬顿挫创作的,具有很强的文学特征;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作用非常重要,伴奏不只是起和声和节奏衬托的作用,而是结合歌曲量身定做的,用来表现歌曲的意境;艺术歌曲大都短小精致,属于高浓缩的音乐小品,演唱时比较注重细节;艺术歌曲在抒情性、自主性方面比较重要,艺术价值很高。艺术歌曲的伴奏大都是作曲家亲自谱写的,因此,要重视钢琴伴奏与歌曲的整体艺术效果,钢琴伴奏与歌唱处同样重要的地位。为艺术歌曲进行钢琴伴奏时,要在遵循原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用钢琴伴奏出阴暗、强弱、刚柔等色彩,用以配合演唱音色的变化,从而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充分发挥伴奏的衬托作用。

2.钢琴伴奏与歌剧

歌剧是融合了音乐、诗歌、舞蹈、舞台美术等,以歌唱为主要表达手段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歌剧最初产生于意大利,后来风行于欧洲各地,主要有抒情歌剧、轻歌剧、正歌剧等类型。现在歌剧已成为所有音乐表演中内容最丰富的一种,是乐队交响与人声的完美结合。歌剧的伴奏音乐性很强,随着作曲家对乐队的重视,伴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突出。歌曲的钢琴伴奏还具有指挥和乐队的作用,一方面需要与歌唱者保持默契,一方面又要控制音乐与剧情的发展,这就需要伴奏者根据剧情角色声部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艺术处理。如莫扎特的音乐属于自然的心声,从中感受不到任何的束缚,这就要求演奏者保持手指灵活的状态、音乐的流畅,要在键盘上形象的表现出每一句、每一小节中的人物形象。再如俄国作曲家格林卡的《伊凡・苏萨宁》中伊凡・苏萨宁的咏叹调是《请埋葬我吧,大地》,属于典型的男低音,旋律忧伤而坚定,表现出主人公就义前伤感而视死如归的复杂心态。要成功伴奏这一首歌剧,不仅要具有相应的演奏技巧,还要了解作品的情感,有感情的配合演唱者,从而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歌剧有别于其他伴奏,弹奏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更具演唱者的情况灵活掌握。因此,钢琴伴奏者要了解歌剧咏叹调段落的剧情,以把握自己的演奏,同时还要灵活处理速度比较自由的段落,使伴奏与演唱者融合起来。

3.钢琴伴奏与中国民歌

民族主要是用于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现实性比较突出。中国民歌具有独特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歌因为地域、风俗等的不同, 形成了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曲调优美、风格凸显,由此受到人们的喜爱。另外,民歌还指用民族唱法创作的歌曲,如《槐花几时开》等。用钢琴伴奏中国民歌时,也有独特的特点,首先,用钢琴特殊的节奏来表现歌曲的民族特点,如《一杯美酒》是新疆民族,就是用典型的切分节奏凸显新疆民歌舞蹈性节奏的欢快气氛。其次,用旋律体现歌曲的地域特色,如《飞天》用变化的旋律体现地域风情。再次,在钢琴伴奏中用和声表现民族特点,如《苗岭的早晨》。最后,还有一些古诗词谱曲的声乐作品中,可以用钢琴在具体的伴奏中模仿其他民族乐器的奏法,如二胡的揉弦、古筝的刮奏等,从而使歌曲的古韵更为浓厚。

总之,钢琴伴奏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艺术。特别是声乐钢琴伴奏要与最为自然的人声融合,对演唱的完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钢琴伴奏者不仅要具备钢琴演奏的技巧,还要能把握演唱者音色及音域的不同,把握音色及触键的问题。同时,伴奏者还要与演奏者配合默契,对演唱者的呼吸及唱法了然于胸,用充沛的情感与演唱者一起融入,从而达到最佳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 翟鑫.钢琴伴奏艺术在声乐表现艺术中的魅力[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 刘佳娜.浅谈声乐钢琴伴奏的艺术魅力[J].魅力中国,2010(4)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篇4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圆 动静态韵律 魅力

中图分类号:J7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1-

一、“圆”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呈现

中国古典舞做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她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的提炼、加工、整理、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中国古典舞在舞姿造型,动势动态上始终遵循着“圆”和“终点回归起点”的走圆运动原则,充分体现了“圆”的运用在中国古典舞中的特殊意义,也表现出“圆”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核心价值。要清楚的展现“圆”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作用,首先必须了解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起源。

在欣赏舞蹈中也要求圆圆相扣,虽曲折不断,最终还是要求圆圆满满。因此中国舞蹈必须遵循这一规律,缔造出中国人喜欢的舞蹈艺术的“圆”。何为中国古典舞的“圆”呢,舞蹈界人士是这样解释的。

二、中国古典舞“圆”的理论

中国舞蹈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以“圆”为主要审美特点的审美趋向,而“拧”是中国舞蹈身韵美的支柱。从造型,动律,运动线,舞蹈技巧都表现出“拧”的特点。而“拧”的本质是曲线,曲线是圆的变形,这一切都源于中国文化对于圆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有人认为太极图是中国古典舞的典型反映。无论从宗教祭祀舞蹈,还是宫廷宴乐,直到元,明,清的戏曲舞蹈都体现了圆的审美标准。

那在审美上自然仍以“拧、倾、圆、曲”为主要特点,但是由于戏曲舞蹈在元、明、清这样一个思想禁锢的时代中产生,自然在舞蹈的审美上也过于压抑与内敛,戏曲舞蹈并不能代表了中国古典舞的全部,尤其汉、唐两代舞蹈艺术奔放、外化是中国舞蹈艺术发展史上独具魅力的时代。在周、汉、唐、宋的舞蹈虽然不同于元、明、清,但是从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到至少在舞姿上也是以“圆”为主要的审美标准。

那么中国自古就缺少像西方一样的舞台概念,宫廷舞蹈的表演场地多是一个众人在四周的观看形式。民间乐舞的表演更是场所不定像“踏歌”之类的民间节庆联欢舞蹈更是随时随地。到了宋代民间艺人虽然有了固定的场所“瓦子”、“游棚”也是众人围而观之。直到元、明、清杂剧戏曲的出现逐渐有了表演的“戏台”。中国的“戏台”不同于西方的舞台,是一个平面。由左、右上下场,而是一个向前突出的矩形,上下场是由舞台最后墙的两扇向正前方开的门“出将”、“入相”进出。在这样的表演场合下,舞蹈表演不但要满足正面观众的需要,还要满足剩余观众的舞蹈审美要求,那舞蹈造型、动作走向无时都要让180度或360度的观众看上去都是美的。在这一点上与西方的芭蕾舞只是要满足正面的观众审美需要不同,这样舞蹈主要在一个平面展示。这要求了西方舞蹈者的“开、绷、直、立”而中国的舞者就舞姿上像“圆”一样,从各个角度都是完美的,在造型、舞姿、运动线上也都以“圆”为主要的美学依据。

邵洋老师创编的舞蹈《罗成叫关》就多次运用了“子午相”的舞姿展示手法来塑造人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该剧目有几个动作的设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表演中,演员一手握拳,一手探撑,形如“山膀”跪地而立,时而运气,时而曲腰始终静止在一个点上用头,肩,腰,臂去划“圆”,表现了主人公罗成将军自感身遭陷害,无语面对苍天的复杂心情,也是“圆”的静态在此剧中的具体体现。

三、中国古典舞“圆”的魅力及展望

中国古典舞作品遵循“圆”的规律,从而体现出“圆”的魅力。舞蹈《罗成叫关》也就是一例,编创老师为制造“圆”专门设计了一根马鞭和一缕长发,这也是该剧目的亮点所在。舞蹈《夜奔》,编导也运用了多颗粒手法,将古代舞者头,肘,手,膝等部位充分调动,其舞蹈的造型到造型,舞姿到舞姿之间都严格遵循了古典舞中“欲动式”以及“三圆”的运动规律。奥运会开幕式中的舞蹈《画卷》也运用了圆的技法,将古典舞与中国书法文化,扇文化融为一体,把舞乐,书画融为一体,无一不贯穿着“圆”的韵律。

其实,“圆”也是取之于生活的,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不断地划着,中国古典舞也将利用自身的艺术优势,为人类世界划出更大更美的圆,正如清人张英所说,“天有不圆,圣人至圣德,古今之至文:法贴,乃至艺术,必极圆而后登峰造极。” 圆是中国古典舞的突出特征,有着“平圆,立圆,八字圆”的三“圆”运动轨迹,差异的对立的方面,互相结合,互济不足,从而构成了高度协调,平稳,一致的整体。这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就是圆。

中国古典舞作为一门高品位的艺术,必须要坚持以观众为中心的原则,在遵循规律的同时必须尊重观众的审美需求,不仅要把“圆”呈现给大家,而且还必须与观众的心理设想相吻合,这样才能引发观众的审美.因此在运用“圆”的舞台实践中,切忌圆规式划圆,形同机械,味如嚼蜡,不能调动观众对中国古典舞艺术的渴望,只有充分的理解“圆”,巧妙地运用“圆”才能真正使中国古典舞这一璀烂的明珠永远放射出她那夺目的光辉。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篇5

[关键词] 电影艺术;暴力美学;身体产业

暴力自电影出现之后就一直是其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在娱乐时从追求和谐、精致、典雅的审美趣味开始向怪异、粗糙、丑陋的“审丑”趣味转变,此时暴力在影视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暴力美学”作为一个新兴的观点进入了专家和大众的视野,标榜其是一种具有电影史意义的新的叙述风格形态,主要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性的暴力行为。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或其他一些暴力场面的形式感,并将这种形式美感发扬到观众欣赏的程度。将暴力作为一种运动形式进行不加评判的展示。

一、从暴力美学到身体祛魅

祛魅一词源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意为在现代语境中,传统价值的魅力不在。今天,身体观念的巨大变化,身体不再是手段,身体在现代性的演进中成为目的,身体甚至不是自然生成的,固定的,身体甚至是可选择的,可塑的。在暴力电影中,将这一常见的审丑主题,其集中体现在身体的矛盾和剧烈的血肉冲突,在观众中引发强烈的关注。甚至有些观众在观影时非暴力动作电影不看,这种观影态度使得一大批暴力色彩浓重的电影也相继出炉。如美国的黑帮犯罪恐怖电影,香港的黑社会电影;日本的很多动画电影中也多有涉及。以上为最典型的代表,其他国家也有很多。其中美国电影作品特点鲜明,更多集中过程和细节的展示,因而最有代表性。如我国经典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将表现杀人的部分采取镜头切换处理。为我国观众所熟知的经典镜头是:我八路军战士举枪瞄准射击,而后镜头马上切换到日伪军,面部痛苦并伴随着一声吼叫。一个完整的击杀敌人的镜头就此完成。相较于美国电影《第一滴血》中男主人公用重机枪将蜂拥而上的敌人像西红柿一样打得汁水四溅,日本电影《座头市》中盲侠座头市杀入匪巢后的砍瓜切菜。不难看出暴力表现手法的差异。

现代化的核心是世俗化,在世俗生活中,将人的身体欲望从宗教禁忌中见此脱离。现代性所携带的祛魅的力量极大地解放了身体。身体消费成为人们追求的目的本身,身体的享受成为生活的、人生的目的。与此同时,人越是控制了身体,开发了身体,也越是对“身体是什么”高度的质疑和渴望得到回应。而影视艺术中的暴力通过对身体本身的肉体解读,实现现代社会人对于身体的渴望、塑造、探析。比如2003年上映的电影《杀死比尔》。在该片中,女主人公为寻回被黑帮老大所带走爱女,孤身杀入犯罪集团的老巢并大开杀戒。首先将匪首手下四大杀手中的法国女杀手制服,将其押入大厅后在众目睽睽之下一刀将其右臂砍去,血柱喷涌……而后同一拥而入的黑帮党徒恶战,如同砍瓜切菜,最终将带队杀手拦腰斩为两段,内脏流于地下……而后大战三大杀手中最后出场的美少女杀手,并最终用带长钉的木棍将其击杀。少女杀手七窍流血,画面恐怖至极,最后大战女匪首,两美女在雪地中刀光剑影,最后以女匪首飞扬在半空中的半边头颅做结尾。身体被肢解了,身体的神圣意象、身体的传统桎梏都统统瓦解了。“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视像的存在最为具体地带来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官享受,这种享受本身就是一种直接的身体。这里,视像与之间形成了一致性的关系,并确立起一种新的美学原则:视觉的消费与生产在使精神的美学平面化的同时,也肯定了一种新的美学话语,即非超越的、消费性的日常生活活动的美学合法性。”[1]身体不再是私人空间,身体属于公共空间,属于日常消费空间,削平了身体的深度模式,平面化、零散化、生活化、娱乐化的祛魅身体在影视暴力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

二、从暴力美学到身体完美意象

在影视艺术中,暴力美学还有另一面,即美化的暴力,风景化的暴力美,镜头中并不直接表现展现血腥的场面。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中对于暴力的描述采取了诗意化的处理,比如阿牛被女主角狠打的时候,单看阿牛的表情就知道滋味的难受和痛苦,女人的暴力显而易见。但片中阿牛却对前来相亲的男人如是说,“当她打你时,你就是不疼,但也要说疼”等等。这样的情节处理,使得影片中的女性的暴力完全穿上了情感的温馨外衣,就像蛋糕中的奶油融化掉了。很多武侠片中追求视觉化叙事,将很多的暴力镜头都处理的很美,典型代表如影片《英雄》中,张曼玉和章子怡在树林里打斗的场景,两人在金黄色树叶的树林中刀剑相见,漫天都是金黄色的落叶在飞舞,镜头很流畅、很美。但是,打斗停止后,树干上插着的飞雪剑上流下了一缕血丝和章子怡扮演的如月缓缓倒下,美化的暴力镜头变成了独特的视觉元素。

在这类影片中,导演直接表现给观众的不是血淋淋的镜头,而是将身体的暴力做了浪漫化、唯美化的处理,满足了人对于身体的原始完美意象的追寻。荣格曾解释这种原始意象即原型,这些意象在历史过程中反复地出现,是自由表现的创造性幻想,在历史中追寻,可以找到其神话的原型,进一步研究,会发现这些原型是我们祖先的无数典型经验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说,它们是许许多多我们自身经验留下的踪迹。[2]

通过影视艺术产生的图像,大众越发的置身于一个图像组成的意象城中,时时刻刻意识到身体的存在,特别是对于身体的外形。人们对于身体外在的敏感程度、挑剔程度以及不满程度,在和影视艺术俊男靓女的标准身体的对比中,越发变得强烈,越发渴望将身体进行完美的规划。2013年的最新热播美剧《尼基塔》中,亚裔美女Maggie Q扮演的尼基塔,不仅是主人公性格叛逆、充满野性和浓重情感的性格魅力,更重要的是Maggie Q身材高挑瘦削,有着现代人种种减肥术亦无法达到的骨感身材,精通武术的Maggie Q出演的尼基塔女郎平均五分钟换一套漂亮衣服,而且各类枪支、刀剑、绳索等武器她都能运用自如,一次次成功脱离险境。其打斗的暴力场面既危险又极具诱惑,一次次满足了现代人对与完美身体重塑的想象。正是这些影视艺术中的“完美”的理想身体;打斗起来轻盈如燕、敏捷如豹,又美丽优雅、挺拔性感,屡战屡胜。这几乎成为通向幸福之门的钥匙,成为整个文化迷恋身体意象的教唆者。无数的青年男女为了符合完美身体意象,不断通过饮食、训练、美容来监管自己。正如英国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在《自然符号》中写道:“社会的身体构成了感受生理的身体的方式。身体的生理的经验总是受到社会范畴的更改,正是通过这些社会范畴,身体才得以被认知,所以,对身体的生理的经验就含有社会的特定观念。在两种身体经验之间存在着持续不断的多种意义的交换,目的在于彼此加强。”[3]

三、从暴力美学到身体产业

随着主流文化的政治强势地位下落,大众文化迅速崛起,娱乐化和商业化的消费主义观念在文化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中迅速的渗透,整个社会进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工业化社会生活方式。在这种宏观语境下,影视艺术中的暴力美学从身体祛魅到身体完美意象的化身,最终转化为身体产业的产业链一环,无疑上演了一场身体文化的盛宴。

一方面,在消费文化中,“娱乐”和“游戏”是大众消费的标识。暴力美学的身体意象最大化的呈现出身体产业中的消费特征。在影视的暴力美学中,身体被解构,被再生产,身体的演绎变成了游戏,身体的产业显然虚构了一个情绪的消费世界。而处于生活压力下的大众,由于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现实中遭遇的壁垒,需要有一个渠道排遣现代人内心的失落、压抑、焦虑,来缓冲内心的压力、冲突和痛苦。无疑这种身体演绎的“游戏”更能解放自身,身体的直观突破有力地刺激了感情和心灵,更能感知自身的存在。所以,人们宁愿追求暴力这种自身能量的体现。大众文化的需求是娱乐文化中暴力趋势出现消费需求的内在动力,时展成为使得暴力观赏成为特定语境中的一道景观。面对影视暴力中表现出来的身体意象,人们的态度是暧昧的。对于暴力的现象,观看者实际上产生的是弗洛伊德称为“情感矛盾”的既喜又恶的心理,萨特将其概括为的“审美喜悦”的。也就是观看者在对暴力的“审丑”过程产生了怜悯、惊异、厌恶或恐惧的情感,而观看者自身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心灵的宣泄、净化和陶冶。[4]通过观看身体的暴力,满足了大众的心理期待,通过同理心的感受在发泄和反抗中进行了一次精神的遁逃。而传统的“美”所带来的诗意瞬间,早已无法填补人与世界、个人与社会的巨大裂痕,恰恰是影视暴力这种剧烈的能量,通过影视的消费,以娱乐、游戏这种方式释放了现代人难以诉说的心灵感受和被动的现实处境,这也是动作电影获得票房,占领市场的身体文化牌。

另一方面,现代消费文化注重的是身体的观赏价值,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价值、使用价值。影视艺术暴力美学中的以图像化的方式呈现了身体的外观、身姿、动作,使受众对于自己的身体外观具有更强烈的意识。正是这些影视的身体图像消费构成了视觉消费文化潮流,即把受众的注意力引向身体的外形、穿着、姿态。大众对身体的外表的日常意识大大地加强了,通过与影视艺术中“打星”的“标准”身体的比较,在潜意识中对于身体外表的敏感程度、挑剔程度以及不满程度变得更加强烈。现代人呈现出一种新的自恋型的身体人格,如斯托弗・拉什在《自恋的文化》中描述的“对于健康的持久的不安”“对于老化征兆的极度敏感”“沉浸于充满年轻活力身体的幻想”――极度的关注身体外在展示的自我。[5]而现代的生物学工程、外科整容、运功科学的发展,也使得身体越来越成为可以选择、可以塑造的产业消费品。于是,从影视艺术的暴力美学中提供的身体范式消费,到化妆品产业、健身产业、休闲产业,再到广告产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身体文化产业链。这个身体文化产业的核心就是打造魅力的身体,而依据的标准就是电影艺术中的那些明星模特主人公。

在现代性语境中,暴力本身是中性的。对暴力在影视中出现的态度应该如此,既把它当成一个审美对象,又要批判的接受。虽然暴力的描述在电影艺术中表达的是一种审美判断,然而它也成为构建商业环境、消费环境、文化环境的一个消费要素,这使得暴力美学中的身体符号成为视觉消费中的文化产品,有着自由竞争化空间和自由的文化产品选择权。只有坚持发掘暴力中的艺术美,在批判的语境中继续展现暴力美,在市场规划下发展健康的身体文化产业,影视艺术巴黎美学才会真正符合现代精神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王德胜.视觉与:我们时代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J].文艺争鸣,2003(06).

[2] [瑞士]荣格.荣格文集[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226.

[3] Marry Douglas.Natural Symbols[M].Harmondsworth:Pelican,1973:93.

[4] 邓迪,刘敏.大众传媒与审美文化[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6).

[5] Christopher Lasch.The Culture of Narcissism[M].New York:Warner Books,1979.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篇6

一、 中美动画反面角色塑造的相似之处

(一)比较容易辨别的概念化造型

美国动画角色的主要特点为具有较强的符号化、形象化和概念化,在对人物身份特征进行辨别的时候,可以从直观的视觉形象上进行判断。在进行形象设计的时候,反面角色的造型多使用硬朗的直线线条,比如《小美人鱼》中的巫婆、《白雪公主》中的继母等等。在进行色彩设计的时候,反面人物经常会使用到深色系的色彩,比如紫色、黑色等,以此来表现人物的阴险狡诈。动画片中的反面角色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经典形象,通过色彩的搭配以及符号化和概念化的形象,使其象征意义更加突出。

(二)充分体现民族文化内涵

美国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性格也可以通过动画片中的经典反面角色造型体现出来,美国的核心文化和审美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追求自由平等、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以及强调和尊重个体特征。经过分析大量的经典案例可以发现,不管是外来故事的改编,还是本土题材的创造,所有的动画片中都充满了浓郁的美国民族文化特征。比如塑造的角色都是美国人喜闻乐见的动物或者是人物形象,影片中不断的闪现出美国式的哩语和幽默,且肢体语言丰富多彩。美国动画片中的反面角色设计得非常鲜亮,这也真实地反映出美国人的风貌和性格,真实地将美国民族文化体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为以儒家文化为主、农耕文化为辅,真实展现着具有独具魅力的伦理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在这样的思想和价值观的作用下,动画片中的人物都比较谦和、礼让,真实展现出天人合一、清新自然的意境。

二、 中美动画反面角色塑造的不同之处

(一)中国动画反面角色的艺术特征

首先,讲究造型方法的“符号化”和“神似”。主观精神的表现是中国传统人物造成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对人物深化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对内在的神韵进行着深刻的描述,不太关注外在形式。比如《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造型,他的衣服使用的是传统的三原色,即红、黄、绿,这也将孙悟空身上的寓意表现出来了,代表着正义和吉祥。其次,人物性格刻画上注重写意化。西方国家在性格刻画和艺术造型设计的时候,注重使用写实的评判标准,而传统的中国审美思维却是注重写意化。比如《山水情》《牧笛》等所描述的意境都是如诗如画的,将中国的哲学内涵和写意精神真实的展现出来了。最后,使用中国特有的传统元素。中国传统元素种类繁多,比如剪纸、泥塑、皮影、板画、年画和戏曲等,这就给中国动画提供了较多的艺术素材和表现形式。[1]中国动画的典型代表作《大闹天宫》中的服饰上,吸收了戏曲中的许多经典元素,从古代壁画中服饰上和戏曲服饰上吸收精华;在造型色彩上,将民俗年画和京剧艺术中创作手法和色彩构成进行了大量的借鉴;在画面装饰风格和角色造型上,将皮影和剪纸等民间艺术的造型特征、魏晋六朝时期的造型艺术、汉代石像的造型艺术以及战国时期的青铜纹饰图案等进行了综合的借鉴,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特有的造型特征。

(二)美国动画反面角色的艺术特征

首先,注重写实性的反面角色造型塑造。受西方写实评判标准和艺术造型标准的影响,美国的动画片比较注重写实。在进行角色塑造的时候,有着严密的工作程序、严格的工作要求和科学的设计理念,是在科学、严谨的基础上完成的艺术创作过程。在创作的过程中,以形似为基础并进行夸张的描述,注重角色性格的塑造和细节的刻画,使观众可以顺理成章地领会动画片的主旨和创作想法。其次,美式个性鲜明的性格特点和滑稽夸张的表演。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动画角色的性格和造型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角色造型不管是夸张、变形、写意或者是写实,只要具有鲜明的性格就会得到观众的认可,给观众造成深刻的印象。所以,动画角色一定要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一定要有鲜明的性格和生动表演。美国动画片中反面角色的表演都非常夸张和滑稽,不管是动物、人物、主角或者是配角,他们独具魅力的表演都会使动画片的艺术魅力大大的提升。美国动画片反面角色的设计与众不同,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的个性特点都比较鲜明,表情、动作和肢体都非常的幽默和夸张,这就使得反面角色的风格和样式比较特殊。最后,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扩大,美国动画片也跟着进行着不断的艺术融合,将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断吸收和挖掘外来文化的艺术精髓使其可以更好的将本国文化的精神和价值取向表现好。[2]美国动画片的主要创作灵感和基础来源于民族文化,对新的思想主题进行着不断的发掘和再创作,从而得到独具魅力的性格和造型,使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得到较大程度的创新,这也是美国动画片能够成功吸收多元文化的关键,创作手法也变得越来越娴熟。通过不断的融合和交流,使文化和地域界限变得非常模糊,人们的心态也会变得更加宽容和开放。

三、 导致中美动画角色造型差异的原因

(一)形象创作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篇7

一、气质的概念和形成

心理学认为:“气质是一种典型而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表现在一个人各种行为的活动方式中。气质与神经系统的先天特征最为密切。”人们具有各式各样的气质特征。在生活中,有的人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有的人深沉抑郁,暮气沉沉;有的人文质彬彬;有的人英姿勃勃……我们常以土气、洋气、稚气、娇气、大气、小气、俗气等去概括对某个人总的印象。这些“气息”则随时随地地溢表于人的一举一动、一顾一盼之中。人的气质是在以强烈的信号去给别人以印象的。在演员的创造中,把握住角色的特定气质,是塑造形象的基本要求。

气质与生理的先天特征有关,然而,人的气质形成,除了生理基因以外,更重要的是与后天的生活环境有关。“性相近,习相远”不仅说明了性格的发展,也说明了气质的形成。社会地位常决定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对事物的基本态度,思想境界的高低,自会流露在他的言谈举止中。因此,一个人气质的形成,与这个人生活的历史时代、社会地位、文化教养等一系列的客观因素有关。气质是内、外诸多因素的总和,它以一种具体而概括的印象存在于别人的感官中。但气质也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而有所变化。对于演员创造角色,掌握人物的气质尤为重要。

二、气质与性格在表演艺术中的意义

人的气质与性格往往很难区分开,气质中带有性格的色彩,性格中又带有气质的容态。譬如,一个抑郁型气质的人,也可以说他性格不开朗,但是,如果仔细辨别,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我们不能用“梅骨松风”、“凛然正气”去形容一个人的性格,也不能把乐观无畏与懦弱犹豫称之为气质。在生活中,我们根据每个人待人接物和对事物对问题的态度去辨别此人的性格与气质。气质多半是从整体上给人以印象。气质概括精神面貌,性格反映个性特征。

在舞台上“塑造具有鲜明性格的艺术形象”,已成为所有话剧舞台演员的共识,体现了形象气质的重要性。演员在舞台上创造角色时,只有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气质,才能有传神的形象魅力产生,塑造的舞台艺术形象也才能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三、深入体验,把握角色的气质

演员的气质在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创造角色时总会透出演员的气质特点;有时还需从演员气质中扩大某种类型的因素,从而化身成角色的气质。捕捉到并体现出人物的特定气质,是塑造形象的基本要素,也是表演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演员要在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不断丰富生活积累,提高文化修养,增强自身气质的可塑性;同时又要不断提高和陶冶自身的气质情操,以便在创作中准确地把握住角色的气质。演员个人的气质在艺术创作中往往会形成演员自己独特的标志性气质,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四、演员气质与角色气质相统一

演员作为一个社会人,自然也有他自己特定的气质。由于演员的职业特点,演员本人既是艺术的创造者,又是创造的材料。因此,演员的气质,在舞台创造中占有重要位置。

艺术家的表演风格包含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创作习惯以及创作倾向,是艺术家人格、品格、艺格在其一生作品中的集中体现。舞台上的艺术魅力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任何矫揉造作都不可能给人带来美感。舞台风度是艺术家各种品质的集中体现,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称之为风格,表现在其本人身上则称之为风度。

演员有演员的气质,而演员又必须在自己身心的基础上去体现角色的气质。一般情况下,演员气质与角色气质吻合。演员获得角色的气质,只有细致地理解形成角色气质的各种因素,然后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体验,逐渐在自己身上培植起角色的气质。对角色理解越全面、越具体、越深刻,才越能准确地体现出典型气质特征的艺术形象。

五、培养演员的气质

表演是研究人、表现人的艺术,而人又是最复杂的。作为演员,不仅需要有广博的学识和对历史、文学、各门类艺术、心理学、社会学有所了解。同时,还需要不断地观察和体验生活,揣摩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各种生活素材,来充实完善自我。还要对其他门类艺术有所研习和借鉴,如对人文风情的研究、历史知识的研习、美学的研究、中国的戏曲表演的研究等。多阅读各种经典文学作品,聆听一些高雅的音乐,欣赏高雅的绘画艺术等等。从各个角度去增强自身的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对人生较深的理解;才能深入地研究人和表现人;才能更清楚地体现出表演艺术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演员的魅力,塑造独特的艺术个性。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篇8

经济基础的发展意味着文化基础也跟着发展,这两者应该是同步的关系。经济是硬指标,软指标就是文化。

古人不是说,欲灭一国必先灭其文化吗?古人都看得那么远,我们现在看不到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仅要有实力,更重要的是要有魅力,这个魅力就是文化,就是艺术。因此,在今天,我们绝对不能忽视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可是,让我们看看,现在我们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我们大家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查字典,就是这些字典,教孩子的是什么?我来给大家念两段:

“老虎,野兽名,毛黄褐色,有条纹,性凶猛,能吃人和兽类。”把人和兽类对立起来了啊。还有一个字典里这么写:“虎,皮毛可以制成毯子和椅垫,肉可以吃,骨、血和内脏都可以入药。”

“熊,熊的脚掌脂肪多,味美,是极珍贵的食品。” 这就是我们的字典,这怎么教育孩子?它能有文化吗?

美国大片、日本动漫把孩子们整得都不认识中国漫画是什么了,都不知道中国的文化底蕴在哪里了。

这次我们设计了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有人给我提意见了,说韩美林不时尚。不时尚就是不“日本动漫”,不“美国动漫”,因为我们天天在看他们的动漫。

中国的布老虎、中国人自己的动画片、中国人自己的电影,都到哪里去了?

用“没有文化”来干涉艺术更可怕。一次有一位领导同志,带了很多厂家,灯泡厂、钢铁厂的厂长来找我,说要让科学和艺术的两个翅膀结合起来。这位领导同志的想法很好、很正确,可是在审美上就有点问题了。他说:“比如你画的猫头鹰,要是把两个眼睛挖了,放两个灯泡,我们不就结合了?”我当时就不客气了,就说:“干脆你把我的眼给挖了口巴。” 再说说我们美术界吧。以前真正的海归派,都是文化精英,包括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傅抱石……都致力于中国画的创作。现在有些海归派,不一样了,一回来就大呼小叫地要让外国的东西进来,否定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甚至不让学生用毛笔。有人说我们美术学院的学生的打扮“远看像个逃难的,近看像个要饭的,再看是个捡破烂的,仔细一看是美术学院的”。

这些表面的东西并不是艺术。真正的艺术魅力,艺术素养的魅力是相当大的。大家都知道卡拉扬,他双手一举起来,一头银白头发抖动,美啊!那真是一位大家,是逼人的气质。

上一篇: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城市轨道与交通运营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