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体裁范文

时间:2023-02-28 12:23:33

文学体裁

文学体裁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裁 非文学文本 笔译能力

非文学文本是一种重要的体裁形式,在生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分文学文本笔译能力的分析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文章针对其特点和组织构架对其进行了分析如下:

一、非文学文本和非文学笔译的特征

文学文本是以语言为载体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和反映社会现状的体裁,具有强烈的艺术情感。文学文本的主要体裁包括我们平时所说的散文、诗歌以及小说等。文学文本通常虚构的成分较多,作者可以自由的在作品中表达个人情感。而所谓非文学文本,实际上就是除了文学文本以外的绝大部分文本,通常包括新闻,法律类论文,政治经济类论文以及金融与科技类论文。要了解非文本笔译的特点,就要先分析非文本的特点。非文本笔译的特点如下:首先要做到按照规范书写,用词避免嗦重复,并确定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其次写作目的要明确,具有固定的读者群;非文本体裁需要翻译的文章包含大量的信息并且时间较短,因此多采用明确的分工方式;非文学文本译员要善于利用有用资源,采用多种方式来完成翻译。

二、基于体裁的非文本笔译能力的基本构架

随着文化的发展,体裁被引进到语言学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非文学文本来说,其书面形式与口语形式都是在特定的交际目的下进行的,因此具有特殊的体裁特点。体裁作为一种能够辨别的交际事件,其结构固定且完整,专业性和科学性强。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与非文学文本的特点相吻合,因此我们采用体裁理论来建立和分析非文学笔译能力的结构框架,大致可以分为语言层面和社会层面两部分。

非文学笔译能力的语言层面是指翻译者对词汇、语法以及语篇的掌握能力。翻译者要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掌握两种语言的基本词汇以及结构差异。而基于体裁下的非文学笔译能力主要是指译者要确保原文的体裁完整;而非文学文本的社会层面是指译文不但要保持原文的结构,还要达到其用于交际的目的。这是因为非文学文本是为社会服务,只有在社会中才存在实际意义。因此非文学文本是否实现了交际目的是评价译者能力的重要标准。同时,非文学文本的社会层面还研究了翻译者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其自身品质问题。

三、基于体裁下的非文学笔译能力分析

(一)双语能力与语言翻译能力

双语能力是非文学笔译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只有掌握源语言的词汇用法,语法运用以及语篇构成的特点,才能完成基本的笔译。双语能力是笔译者实现交际的基础;译者的翻译能力包括其在技巧以及专业知识两个方面。即译者要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翻译技能,并通过自身的技能实现语言之间的互译。

(二)体裁分析和识别能力

体裁分析能力即在体裁上保持两种语言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专业的笔译人员必须具有体裁分析能力,了解每个过程的语言特性;而体裁的识别能力是指译者要具有识别社会职能、交际目的以及读者的范围的能力,即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需求。

(三)工具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这两种能力要求译者要具备利用外界条件的能力。其中工具英语能力即其对专业书籍,语言辞典以及多媒体资料的应用;而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其与周边人员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翻译任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四)个人综合能力

基于体裁下的非文本笔译要求译者具有很强的个人综合能力。其中包括自我评价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中自我评价能力是指译者能够在完成翻译后对自己所翻译的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在总结中不断的进步;组织能力即其对翻译过程的设计以及翻译能力的体现,组织能力是译者具备的核心能力,对其他能力具有调节作用,是保证翻译顺利进行的基础;而心理素质也是译者必备的重要能力,心理素质的优劣可以严重影响到译者的翻译水平,是有心理素质好的译者,其综合能力才能得以体现,才能更好的完成翻译。

(五)专业知识能力以及专业扩展能力

要更好的完成笔译,译者要掌握多个领域范围内的专业知识,翻译通过语言实现,而语言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如法律论文具有很强的法律效应,商务论文需要译者掌握商务谈判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等。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是完成翻译的第一步,除此之外,译者还应该善于扩展自身的能力,使掌握的知识充分的发挥。业务扩展是译者能力的体现,是其创新精神的体现,当然能力的拓展要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只有这样,译者通过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和业务拓展能力逐渐增强,才能确保翻译的顺利进行。

四、总结

关于非文学文本的笔译能力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非文本文学具有专业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体裁形式。译者要具备一定的个人能力才能做好非文学文本的翻译,才能使这种文本真正服务于社会,服务与个人。

参考文献:

[1]Bhatia,v,k.书面语篇世界――体裁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文学体裁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非文学笔译 翻译能力 体裁 二元结构 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044-02

一、非文学文本及非文学笔译特点

在我们弄清非文学笔译的特点之前,我们需要先探讨一下非文学文本的特点。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非文学”是建立在“文学”的基础之上的,两者之间是空集的状态。

李长栓在《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中提到:“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1]笼统地说,文学作品关乎的是个人情感,通过语言作为载体,以语言形式的不断变换来表达个人情感,其作用主要是服务于个人,而目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在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作家主要运用的是形象思维的活动,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从生活中得到的大量的感性材料加以提纯、凝练,最后熔铸成艺术形象,而这始终伴随着强烈的艺术感情。其最为典型的文学体裁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从西方的《荷马史诗》到中国的《红楼梦》,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创造了大量的艺术形象,而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在语言形式上也贡献了主要力量。因此,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包括:(1)内容的虚构性;(2)非实用性;(3)审美功能;(4)社会的共识;(5)特有的创作程式和阐释程式。

与文学作品相比,“非文学”几乎囊括了除“文学”之外所有的范畴。非文学根据门类划分,可划分为五大类:法律类、政治外交类、新闻时事类、金融商务类和科学技术类。可以说,无论是人的日常生活,还是工作学习,非文学文本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对比文学作品的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非文学文本的特点:(1)内容的真实性;(2)语言的简洁性;(3)明确的功能目的性;(4)创作程式的规范性;(5)读者的确定性;(6)再者,非文学文本不具有审美功能。

结合非文学文本的特点和笔译实践,我们总结非文学笔译特点如下:(1)译文语言书写规范、简洁明了、信息明确、行文严谨、信息传递有效;(2)译文要准确无误地再现原文所反映的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断;(3)有明确的目的和读者;(4)原文信息量大,译文交付时间短,译员多是集体合作,采用翻译工作坊的工作方式,翻译分工明确;(5)非文学翻译要求译员不断与外界沟通,联系实际,利用各种现有资源辅助自己完成翻译工作。

二、体裁视域下的非文学笔译能力二元结构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体裁”被引进到语言学中来,其目的是“找出话语共同体成员对他们的语言和行为是如何分类的,并且怎么样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从言语行为中推导出来的用于分析言语事件的元语言”。[2]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体裁的研究日益丰富,而体裁研究也深入到各个领域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般来说,语言学界对体裁的研究分为三大学派: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特殊目的英语)学派、悉尼学派和新修辞学派。本文主要采用的是ESP学派的体裁理论。

因为ESP的特点,该学派学者认为,ESP的语篇,无论是书面语形式还是口语形式,在语言形式和交际目的上都属于某一话语共同体的特殊交际行为,具有独特的交际目的,其语篇形式、语言结构、问题风格、社会功能等方面都体现了独特的体裁特点,并且被话语共同体成员所熟知。结合上文所提到的非文学文本特点,我们知道内容真实、语言简洁、读者确定、团队合作是非文学笔译工作者需要兼顾到的要点。同时非文学文本具有较大的专业性,被某一个话语共同体成员所熟知。这些都体现了非文学笔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社会性。

ESP学派的代表人物是Swales和Bhatia。Swales将体裁定义为:“体裁是交际事件的一个分类,话语共同体的成员共同享有一些交际目的。这些目的被源语篇共同体的专家识别出来,进而构成了该体裁的理论依据。这些理论依据形成体裁的图式结构,并且影响和制约着文本内容和风格的选择。”[3]同时,Bhatia将体裁特点概括如下:(1)体裁是可辨别的交际事件,在专业或学术的话语共同体中出现,可被其成员确认和理解;(2)体裁是高度结构化和约定俗成化,它不仅可以约束成员的表达意图形式,同时也会约束其成员对语法词汇的选择来表达语篇价值;(3)某一特定的专业话语共同体成员与“外行人”相比,更具备体裁的专业知识,对体裁的使用和探索更加充分地理解;(4)尽管体裁是约定俗成的结构,话语共同体成员仍然能够在体裁的框架下实现个人的交际目的;(5)体裁可以反映出学科特点和组织文化,体裁更加注重学科、专业和其他领域实践中的社会活动;(6)所有的学科和专业体裁都具有自身的完整性。[4]

不难看出,体裁不仅体现了非文学文本的语言要求,同时也囊括了从功能角度出发的社会要求。这正与非文学文本的契合,我们选择利用体裁理论构建起非文学笔译能力的二元结构,即语言层面和社会层面。

非文学笔译能力的语言层面涉及到在笔译过程中所包含的元语言能力。如“组织语言知识”,其中涉及到了“语法知识”和“语篇知识”这两个方面,属于第一性能力。“双语语言知识”是非文学笔译能力的基础,没有双语知识,任何翻译活动都无从谈起。而“体裁分析能力”是在结合体裁理论之后,针对非文学笔译的特点的独到之处,它会指导译者在具体的笔译工作中保持原文的体裁完整性。

非文学笔译能力的社会层面关注的是原文与译文之间的体裁完整性问题。Bhatia认为在语篇的生成阶段,语篇不仅传递了书面的语言形式内涵,同时也传递了体裁意义,包括体裁的交际目的和社会功能。在译者进行非文学笔译时,不仅要分析其内在的语篇结构和语步特征,也要明确语篇所涉及的交际目的和社会功能。交际目的在体裁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译者是否在译文中保持了原文的交际目的是非文学笔译一项重要的评判标准,也是非文学笔译能力的重要能力之一。非文学文本直接服务于社会,译者要清楚非文学笔译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才能在译文中体现原文的社会功能。其次,在实际笔译操作时,社会层面还关注了译者与外界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以及自身修养和评价问题。

三、非文学笔译能力模式图示及子能力分析

通过非文学翻译能力模式图示所示,各项子能力之间绝对不是相互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非文学笔译能力模式子能力分析

1.双语能力。双语能力是非文学笔译能力的基础,是语言交际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潜在语言知识和交际系统。双语能力包含词汇语法能力、语篇生成能力和语篇认知能力。

2.体裁分析能力。体裁分析能力是指具有语步分析能力,能够把握住译文和原文的体裁完整性,并且能够分析每个步骤的语言特征。该能力是体裁理论在非文学笔译能力模式中具体应用的表现,也是对非文学笔译工作者的专业素质的要求。

3.使用翻译工具能力。使用翻译工具能力是指能够熟练使用如字典、网络、文献资料、平行文本、语法书、百科全书等翻译工具。

4.翻译专业能力。翻译专业能力是针对作为语言实践活动的“翻译”特别提出的一种能力,用来区别于其他的语言实践活动。该能力分为“翻译技巧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翻译技巧能力是指掌握双语之间的翻译技巧,通过对词汇、语法和语义的分析来完成双语之间的转化,专业知识能力是指译者要掌握翻译行业和职业需要的相关知识。

5.语言外能力。语言外能力是非文学笔译能力中一个比较大的属类,其中包括“专家知识能力”“双语文化能力”和“百科知识能力”。专家知识能力是指掌握译者所从事的某一个或几个非文学笔译的专业领域知识,如法律、商务、新闻和学术等。双语文化能力是指具有双语文化知识,掌握双语国家的地理、风俗、历史、政治和生活习惯等信息。百科知识能力是指译者要掌握更多除了专业知识之外的其他知识,丰富译者的自身素质,有能力做一个全面的译者。

6.体裁识别能力。结合Bhatia的体裁理论,体裁识别能力是体裁理论在非文学翻译能力中的又一个具体体现。之所以把该能力归入社会层面里,是因为该能力中的“识别交际目的能力”“识别社会功能能力”和“识别读者人群能力”是直接服务于社会的。其中“识别交际目的能力”和“识别社会功能能力”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译文和原文之间的体裁完整性,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体裁意义和交际目的。非文学文本从本质上已经圈定了读者人群,非文学译者更要从读者角度出发去考虑翻译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

7.团队合作能力。参照现今翻译行业的情况,团队合作能力是一个特别针对非文学笔译译者的能力要求。该能力要求译者能与翻译团队和专家、委托人合作,具备团队精神。其次,译者还需要具有时效能力,确保翻译工作按时完成任务。

8.扩展能力。扩展能力包括“扩展业务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扩展业务能力是指能够扩展自身的业务,具有独立创业精神。自我学习能力是指掌握学习方法,能够实现自我学习,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

9.自我评估能力。自我评估能力是指在完成一项非文学笔译任务后,能够反思其整个过程中的不足,总结经验,从译文质量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总结,进行自我评价。该能力需要译者具备自我反思的意识和素质。

除了语言层面和社会层面的能力之外,非文学笔译能力还包括“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要素”:

10.策略能力:根据PACTE小组的描述“策略能力是指解决翻译能力、保证翻译过程有效性的过程性知识,是整个翻译能力模式的核心,影响其他所有的能力”。[5]策略能力在非文学笔译能力模式中是独立于语言层面和社会层面之外的,统筹非文学笔译能力的二元结构,激发和调节其他的子能力。

11.心理生理要素:根据前文所设计出的非文学笔译能力模式,心理生理要素是独立于其他所有子能力之外的影响因素,它本身并不是非文学翻译能力,但是却对其他能力起到影响全局的作用。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操守同样也是一名优秀译者需要具备的自身条件。

四、结语

非文学笔译能力模式构建是一项新的课题,本文所展示的只是笔者的初级研究成果。基于体裁的非文学笔译能力研究还需要和课堂实践以及翻译教学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体裁理论在该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相信以此会收获更加丰富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4.4,第23页.

[2]袁佥伟.巴赫金言语体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

[3]Swales,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58.

[4]Bhatia,V,K.书面语篇的世界——体裁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第23页.

文学体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博;微博文学;类型;特征;发展

一、微博文学的定义

微博作为新生事物,兴起不过三五年的时间,关于微博能否被称为文学,学界一直意见不一。笔者认为,微博文学之于微博,正如口头文学之于口头语,我们承认微博文学的存在,但并非所有微博都具有文学性。

国内学者李存认为:微博文学是以微型博客为传播媒介,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为目的,以140个字符以内为文本样式,具有俳句体的凝练传神、即时化的个性表达、集聚式的实时互动特质的一种新文体。微博文学作为大众文学,与传统文学类似,也存在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形式,同时,受微博自身功能的影响,又增加了实时互动,随文配图、配音频、视频片段等传统文学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二、微博文学的类型

(一)微博体小说

微博小说是微博文学兴起后新生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通过微博在限定的140字内叙述一个完整的情节或讲述一个故事的小说创作,可分为连载式和单篇式。前者的代表是作家闻华舰在微博上连载的微博小说《围脖时期的爱情》,小说预设了梗概和脉络,但增添了不少开放性情节。除了主要的几个人物是虚构的,其他都是真实的微博网友,他们的互动评论和留言都被写进了小说里。每一篇微博都有完整的情节点,又保证了前后情节的连贯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单篇式微博小说即微小说,以新浪网举办的微小说创作大赛的获奖作品为代表,从评选标准上来看,凡符合“短小精悍,不超过140字,具有小说的一般特征,符合小说的题材特征,主题鲜明,内容健康,情节完整,可读性强”的原创作品,都可以称之为微小说,微小说完全具备一定的人物和情节,而受篇幅所限,有时并不详细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微小说讲究构思精巧,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如下面这则微小说:

@忧伤de雯:他与爸爸相依至大。他常问:为什么不给他找个后妈?爸爸总是笑说:此生只爱妈妈一个!后来他长大成家,爸爸说要结婚,他愤怒地打了那女人一耳光,骂爸爸是个骗子。从此,爸爸再未提及此事。多年后爸爸去世,他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张自己婴儿时的照片,背面是沧桑的字迹:战友之子,当如吾儿。

文中的父亲终生守住了儿子是战友之子的秘密,并因为儿子的反对而放弃了追求自己幸福的机会。短短140字里,充分展现了世间的人情美。而从情节模式来看,故事时间跨越长,但文本时间却很短,因此只截取了与父子相处的三个时间点,其他部分直接跳过,最后才揭开所有悬念,结局是揭示小说主旨的关键,直到儿子的真实身份的揭开,父亲对战友的生死情,对誓言的维护才通过对儿子的深沉的爱显现出来。

(二)微博散文

微博散文是发表在微博上的以记叙或抒情为主的情文并茂的文字形式,这类微博通常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语言凝练而富有文采,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以下略举两条微博散文的例子:

@黄河墩子侠:炎夏六月,树荫里编织的美梦,已经要到了结束的时候,指缝中飘散的未来,是谁也说不清的向往与恐惧,双脚离开一片自己熟悉的土地,留下泪与爱。少年与少女,出走依赖双脚,回忆依赖你我,请这一路踏歌而行,请这一路勿忘心安。

@麻宁:厌倦了人声鼎沸的城中心,驱车70公里来到怀柔这个文艺明媚的小院给学长过生日,有种「北京遇上鼓浪屿的感觉。巧的是店主是对夫妻,丈夫也是今天生日。一起唱生日歌,一起吃蛋糕,清新,安静,美好,宁谧。这个小院有九间房,今天只有我们一家「包场,愿这个「私人定制的生日能让某人点赞。

上面的两条微博,第一条属于抒情性,表达了毕业生对校园生活的不舍与依恋,后一条属于叙事性,记录了个人的日常生活,微博散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取材的随意性、生活性,凡是所见所闻所感,都可入篇章,其次是语言的优美性,句式上以短句居多,而且善用修辞,语言的诗意性很浓,在描写中注重意境的营造。

(三)微博诗歌

微博诗歌同一般诗歌相比,只是缩短了诗歌内容的长度,技法上没有特殊之处,因为自诗歌出现以来,就有长诗和短诗之分,我们看到的微诗歌与八九十年代出现的一些短诗并无多大区别。

以下略举两则微博诗歌的例子:

@浮岸设计fan_Design:《雨》 密密麻麻的雨丝/ 把眼中的世界填满/ 思念溢出来/ 流淌到了心田里

@曲辞令:《雨后踏花》初歇的骤雨打落了一地缤纷/谁家的绣花鞋轻碎了清晨湿漉漉的静谧/匆匆踏过的脚步啊/溅醒了水花,踏散了落花

值得一提的是,微博中还存在着一种被称作“三行情书(后来又衍生出“三行家书”“三行遗书”“三行辞职信”等)”的诗歌体裁,这种“三行诗”原起源于日本,往往以某事物为主题,要求作者以60字以内、排列成三句的诗歌形式表现出来。微博平台的字数限制恰巧满足了“三行诗”的形式要求,微博广大的用户群又使这一诗歌形式得到推广。“三行诗”因是写给具体对象的诗歌,迎合了现代社会人们倾诉个人情感的需要,于三言两语中即可表达蕴藉深厚的感情,这是引发人们关注和创作“三行诗”的深层原因。

(四)微博评论

微博评论是发表在微博平台上的以批评、议论表达观点的文学,大致可分为时事评论和文艺评论。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介,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时,广大微博用户也可借助微博平台发表个人对一些社会事件的看法,比起传统的评论性文章通过报纸发声,微博评论的时效性更强,往往一个事件刚刚曝光不到几分钟,就有网友或通过微博新闻下方的“评论”按钮发表评论,或在自己的个人微博上发出声音,其中不乏一些一针见血、精辟且具有文学性的评论。如下面这则针对近期“广西孤儿获200万捐款后被亲戚强带回家”事件的微博评论:

@敖评:少年杨六斤,六岁丧父,母弃之远嫁,祖父母归天,众亲济无力,三餐半碗米,思母泪湿衣。挖草捉鱼,苦熬四载,遇记者,见天日,赴深圳试学,得善款五百万。不日乡官携堂兄至,令回乡赴考,六斤苦求未得,洒泪惜别。正是:穷山弃儿无人问,富城宠少有人接,食不果腹独拭泪,万贯缠腰谁不贴?

这则时评以文言的方式叙述了少年杨六斤的身世,并在最后附诗评论,形式上很像我国古代“三言二拍”这类世情小说,有力地讽刺了当下社会中存在的人情冷漠的现象,抓人眼球。

而微博上也有不少对于电影、书籍等文艺作品的评论,微博降低了文艺评论的门槛,对评论者的专业性不再作过多的要求,且无需长篇大论,只要有零星、碎片式的感悟都可发到微博上与他人分享。比如下面这条某网友观剧后所写的评论微博:

@麻宁:今晚在77剧场看《台北诗人》,一出真正的好戏。情节设定其实很俗套却仍能让人走心并落泪,可见演员的表演有多到位。弥留之际的诗人,归位于每个他曾缺席的时光,弥补于每个他曾亏欠的人,并且与年少的、心上有着巨大空洞的自己达成和解。对,就是“和解”,举重若轻地、恍然大悟地、时不我待地,和解。

在140字内的限制中,作者对戏剧的情节、演员、艺术价值都进行了精简的点评,并加上了个人具有哲学意味的思考,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可称为是微博文艺性评论的代表。

(五)微幽默――段子

段子本来指的是相声作品中一节或一段艺术内容,而现在在网络上多用来指具有幽默、诙谐色彩,读来令人发笑却又别有深意的微博。和相声小品这类幽默的语言艺术类似,段子善于运用文字技巧博人眼球,因微博媒介影响,充斥着不少网络语言,而相比一般笑话,有些段子更是充分发挥了微博的配图功能和互动。

以下略举两则微博段子的例子:

@小麦店店长:“他到底给了你多少钱?让你干出这么不要脸的事情?”“钱不是关键,重要的是我本身就是一个不要脸的人。”

@憨憨憨雀子_:年儿坚强扛起半边天,带脑瘫父亲游乐园追忆童年//@韩寒:我已经把车开到了极限,你却还是那么淡然(配图是韩寒带着女儿乘游乐园玩娃娃车的照片)

第一条段子围绕“要不要脸”的问题,以对话的形式反映出对人性的思考,读来令人哑然失笑。而第二条段子则是评论者利用微博配图进行“看图写话”的创作,从而达到一种幽默的效果,整个段子是博主和评论者配合完成的。

三、微博文学的前景

微博迎合了人们分享个人生活表达个人情感的精神需求,激起了草根群众的创作热情,微博时代下人与人思想的碰撞必然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尽管有人担心微博中存在的无病,恶俗、低俗的倾向是在生产大量的文字垃圾,但不可否认,微博的自由、开放、互动给传统文学的创作题材、创作形式提供了新思路,必将推动文学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存.微博文学的定义、发展、类型及特征[J].贵州社会科学,2010(10).

[2] 季水河,蔡朝辉.轻逸与期许――微博文学的写作特征及发展前景展望[J].湖南社会科学,2011(3).

[3] 邹琳.网络三行情书流行原因探析[J].时代文学, 2013(13).

[4] 张涛甫.微博时代,专业批评如何作为[J].决策与研究, 2011(3).

[5] 杨虹磊.微小说:网络微博时代的新文学模式[J].文学教育,2011(10).

文学体裁范文第4篇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chī)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文指赋的形貌。赋在初期是用文字写下,而后才朗诵,赋在艺术表现上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附:

红桥游记

[清]王士祯

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m6)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箨庵继成一章,予以属和。

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gòu),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

文学体裁范文第5篇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唐代以前已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它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应属古体诗一种。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附:

宣州谢眺楼①饯别校书②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③,中间小谢又清发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⑤。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①谢眺楼:谢眺任宣城太守(今安徽省宣城县)时所建的一座楼。②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③蓬莱: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建安骨:建安时期诗人的诗作,风格刚健清新,后人称为“建安风骨”。④小谢:指谢眺。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⑤览:同“揽”。

原诗译文:抛弃我而离去的,是那无可拘留的昨日时光;扰乱我不得安宁的,是眼前诸多的烦恼和惆怅。万里长风送走一群群的秋雁,面对此景,正好畅饮于高高的楼上。由衷地赞美汉家文章建安风骨,更喜爱小谢这种清新秀发的诗风。都怀有无限的雅兴心高欲飞,要到那九天之上将明月把弄。抽刀断水水仍流,用酒消愁更添愁。人生坎坷总是不能称意呀,倒不如披着散发去江湖中放舟。

文学体裁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迁徙的鸟》;散文诗;宏大高远;真实;散文诗电影

法国著名电影史论家乔治・萨杜尔说:“一种艺术决不能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产生,并突如其来地在我们眼前出现,它必须吸取人类知识中的各种养料,并且很快地把它们消化。电影的伟大就在于它是很多艺术的综合。”例如,文学融入影视构成了影视片深厚的文学基础,文学的各种体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电影的风格,电影综合了文学和绘画、音乐等诸多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形成电影自身新的特征。电影向诗歌学习,产生了诗电影《城南旧事》;电影向散文学习,产生了散文电影或叫纪实电影《偷自行车的人》;电影向小说学习,产生了小说电影《红楼梦》。《迁徙的鸟》则是近年来,电影向诗歌、散文学习,或者确切点说,是向诗和散文的合力――散文诗学习的典范。

2001年,雅克・贝汉身兼导演、编剧、制片数职,创作了大型纪录片《迁徙的鸟》,该片是《天・地・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影片记录了鸟儿纯自然的迁徙状态,讲述了一个人鸟相融的奇迹,该片为雅克・贝汉赢得了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新锐导演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音乐奖等多项大奖,以及200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从思想内涵到艺术表达,《迁徙的鸟》将摄影、音乐和诗歌、散文、小说、散文诗的文体特质融合起来,宏大高远,优美、真实而真诚地穿透社会现实、人生和电影画面本身,穿透平面层次的对于生命、自由和生态主题的赞美,尤其充分地向散文诗学习,以其真实而又任人优游的宏阔风格征服了重大的生态主题,艺术地再现了候鸟的迁徙生活,又没有背弃纪录片的真实性本质,并整体地作用于观众的心灵,使观众步人审美自由的境界,堪称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的散文诗电影的典范之作。研究文学的各种体裁特质作为影片的形式因素对《迁徙的鸟》的影响将对如何把纪录片拍得“更好看”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迁徙的鸟》的主题

《迁徙的鸟》剧组600多人历时4年,从鸟蛋的选择和孵化开始,直至训练雏鸟飞翔。影片的主角,鸟儿们不仅觉得人是它们的同类,也逐渐习惯了各种摄影器材和为了拍摄鸟儿飞行所用的热气球、小型飞机等工具。因为以上充分的前期拍摄准备,雅克・贝汉才能得以近乎随心所欲地近距离拍到鸟儿的自然状态而又不惊扰它们。

一部电影在拍摄以前,导演都面临两次选择:第一次选择“拍什么”,第二次选择“怎么拍”。2004年,《迁徙的鸟》的导演雅克・贝汉在北京国际饭店接受《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就“拍什么”给了我们启示:“人总是在改变,而鸟儿却从来都不改变,它们对翔是如此执著,对于自由是如此渴望,它们从来也不停止振翅的飞翔”,“为什么非要用计算机这么糟糕的东西来编排我的作品呢?还是用我的镜头来说话吧!要知道,很多美好的事物是无法用机器来表达的,比如它们的美丽飞翔的自由!我所需要做的就是在恰当的时候捕捉记录下来,这才是纪录片的乐趣所在”,“自然是让人类给弄病了”,“我们需要与自然界和平相处,因为人类不可能孤单地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结合创作主体雅克・贝汉自身对影片的回顾和笔者的鉴赏感受,《迁徙的鸟》从对自由主题的揭示开始,依次展开了对于生命主题和生态主题的阐释。笔者以当代美学家李泽厚的“审美体验层次论”(审美有不同的层次,最普遍的是悦耳悦目,其上是悦心悦意,最上是悦志悦神)为构图基础,列下图探究影片的形式因素如何切合内容的演进规律,以及如下图所示的,影片从自由主题一生命主题一生态主题的表达逻辑,依此图,下文主要论述文学的各种体裁如何作为“形式”因素对《迁徙的鸟》产生重要的影响。

图一:图解文学的各种体裁对《迁徙的鸟》的影响

二、文学的各种体裁对《迁徙的鸟》的影响

实际上,影片“拍什么”,确定怎样的主题和“怎么拍”是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拍什么内容固然重要,但怎么拍,用怎样的画面风格去编织怎样的电影语言秩序,也很重要。同样的主题,用不同风格的电影语言去表现,其效果可能完全不同。同样是关于表现自由、生命、生态的沉重而严肃的主题,《迁徙的鸟》全然没有诸多纪录片刻板和说教的面貌,而因其唯美的风格成为一部“好看的纪录片”,畅销全球,甚至有评论认为该片对纪录片给世人留下的印象进行了划时代的颠覆。毋庸置疑,《迁徙的鸟》这部影片的“形式”对于影片获得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该片在题材、主题确定以后,在“怎么拍”这个问题,即如何安排艺术形式方面,形式并没有消极地呈现题材,《迁徙的鸟》借用诗歌偏重抒情和意境的创造等文体特质,借用散文可以真实、真诚地承载叙事的片段等文体特质,共同与“沉重而严肃”的题材抗衡,使得纪录片变得可以供观众“享受”,而不是一味地让人只感到短暂的美丽、深深的惋惜、压抑、悲愤和恐惧。观众随电影的飞翔镜头,“鸟”与“我”的距离缩短乃至最后消失,“鸟我同一”,这就是中国古代庄子所说的“身与物化”。当观众感到自己和自然合二为一,即生超凡入圣之感,自发地投入到保护自然生态美的行动中去。当然,进入此境的观赏者本身的鉴赏素质也很高。而且,形式也不是绝对自由的,形式是表现内容的手段,并归根结底是根据内容的要求而形成的。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明白,当他寻找着新的艺术形式时,并不是仅仅为了显示他具有寻找新的艺术形式的本领,而是为了更加突出“内容”,使读者得到更为强烈、深刻的审美反应。

总体而言,《迁徙的鸟》的叙述方式和视觉风格是写意和写实的综合,对照图一,谈文学的各种体裁对影片的影响,就是论述崇尚写意的诗和崇尚写实的散文对影片的影响,或者确切些说,是论述综合了诗歌和散文的某些特质而成为一种新的独立的文体,即散文诗对影片的影响。

1 诗歌对《迁徙的鸟》的影响:诗歌一纯美画面一悦耳悦目一自由主题。

诗,无论是格律派还是自由派,节奏、韵律和建筑结构是诗歌体式的基本要求。在中国诗学体系中,诗词以境界为最上,诗词中的境界指情景交融昕形成的艺术氛围或境地,又被称作抒情作品中的形象。诗歌对《迁徙的鸟》的影响主要是指抒情性诗歌的节律和崇尚意境创造这两个文体特质对影片的影响。

文学体裁范文第7篇

一、体育诗歌

体育诗歌的特点是语言高度凝练,通过不同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内涵和情感的释放,节奏比较明快,集中反映了体育文化背景和体育事件。对体育事件的高度概括、作者富有深情的感情流露、语言的言简意赅、形象的高度表达是体育诗歌的主要特征。在西方脍炙人口的《体育颂》就是代表作之一,我国胡乔木的《中国女排之歌》更是根据当时中国女排“五连冠”的佳话抒发了自己的情感,真情表达了对中国女排的喜爱之情,带动了当时人们对排球运动的开展,成为一段佳话。像后来的《今夜无法入眠》《赛马节》等都对当时的体育事件进行了叙述和表达,成为当时体育诗歌的代表作。但是在21世纪体育诗歌逐渐开始萎缩,出版数量和质量开始下降。

二、体育小说

体育小说,是通过塑造体育人物和体育事件中的主人公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表述反映当时人民的生活、参与体育的动机。人物描写、环境的表达、情节构造是其三要素,通过对人物的加工、环境的具体化、情节的完整性来表达体育事件的整个过程。对体育的真情表达和虚构的故事情节、人物是体育小说的本质。在20世纪,体育小说作品较为广泛,对体育的各项活动都有所展示,像对田径进行描写的莫言的《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对武术进行描写的冯骥才的《神鞭》,对足球进行情感释放的徐坤的《足球》《八月狂想曲》等。体育项目非常丰富,涉及了各种各类的体育项目,讴歌了体育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体育项目的喜爱之情,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体育小说的产量也逐渐在萎缩,这与当前大众的喜好有一定的关系。

三、体育散文

体育散文,即一种情理性和形象性表达的叙事抒情议论作品,它的特点是表达手法灵活,构思巧妙,表达方式的选择较广。它既有体育杂文、展示体育赛事的通讯报道,展示了自身的议论观点,还有抒发体育情怀的体育小品文。体育散文作者通过体育散文表达自身不同的体育观点和体育情感,不同的观察视角、不同的报道手法经体育的内涵和魅力表达得淋漓尽致,委婉曲折的讲述、深入的理解和感情流露的体育报道,让受众充分欣赏到体育的魅力所在。20世纪的作品例如《门外观球》《歪看足球》《观世界杯足球赛》《儿子球队》等对中国足球进行了情感的释放,对中国足球的艰难历程进行了散文手法的表达。让读者在体育散文中收获了体育的熏陶。

四、体育文学

体育报告文学是体育散文乃至体育文学中成就最为突出的文体,它是以现实体育生活当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迅速反映体育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广大群众所关心的事物,其中包括以某一特定体育人物的成长为表现中心的体育传记文学。体育戏剧影视文学是专供体育戏剧、体育电影、体育电视剧演出的文学作品。体育戏剧作品通过对体育事件的加工处理、辅之以蒙太奇的手法来表达对体育事件和体育人物的表达,通过对体育事件和体育人物的加工,以塑造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情感,以当前的体育事件为研究重点,加上电影文学的动作性、画面感以及情节的加工,真情再现当时的体育事件和体育人物,最终在银幕上给人以视觉的冲击感、信服感,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国外这类的影片主要有《一球成名》《火的战车》等,描述了体育人物的不同经历,表达了他们对体育的热爱。同时代的国内产品相对较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女篮五号》《沙鸥》等,但是由于当时的国内拍摄技巧有限,拍摄手段较为单一,对于体育人物的构造缺乏,这一时期的体育作品相对较少,但是这一时期的影片为以后体育电影的拍摄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在中国体育电影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沙鸥》更是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百部优秀电影。这些作品借助当时的体育事件对当时的历史进行表达,故事情节再现和时代的语言特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对体育项目的技巧性和动作性的表现却有所缺陷,体育作品主要表达了人们对体育人物塑造的体育精神的再现,奋勇拼搏、努力对抗,不屈不挠的体育精神在作品中时刻显现。作为北京奥运会的献礼片,《筑梦2008》表达了全国人民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期望之情,通过对鸟巢的建设,人民的搬迁,体操运动员的选拔、训练,人民公安的保卫工作的努力练习等表达了对奥运会的向往和期待,用最朴实的人物塑造展示了感性、感动、感人的人物和情节;从众人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奥运的向往和对奥运会、对和平、对中国强大的期盼。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平台为体育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一些体育网站开辟了体育文学报道的窗口,让人们来表达对体育项目的感情,如新浪体育、南方体育等多个网站造就了一批体育文学作品,尽管具有语言诙谐和文风粗放的特点,但是表达了对中国体育强盛的希望之情。主要作品有《中国球迷的品味》《我心目中的最佳阵容》等体育文学评论。体育文学网络小说也日渐增多,自由的网络为广大群众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赋予了他们表达的权力,从中表达自己对体育的热爱之情和喜怒哀乐。

近30年来的体育文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展现了走向富强的中国人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崭新的精神风貌,为中华民族体育运动的腾飞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为文学百花园增添了异样的光彩,它必将在中国当代体育文化发展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不可或缺的一页。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完美无瑕的,更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原地止步。要让中华民族的体育事业继续和谐健康地发展下去,体育文学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第一,我们要能够与时俱进,打造新时期新时代的体育文学新格局。对体育文学的不平衡发展要加强诱导,打造百花齐放的格局;对体育文学要积极发挥其深层次的报道,要多出精品。其他如体育诗歌、体育散文等要积极发展,多出新品,题材要新颖、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要协调配合发展。第二,深入中华民族体育活动的第一现场,写出更加具有民族气息的体育文学新篇章。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体育活动丰富多彩。让我们的体育文学工作者去体会我们民族的特色风情,用手中的笔描绘多彩多姿的民族体育,让西方体育和东方体育能够同时展,与时俱进。

上一篇:文学常识范文 下一篇:无线通信技术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