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人范文

时间:2023-03-08 16:51:15

司法鉴定人

司法鉴定人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司法鉴定人法律责任制度反思

司法鉴定责任制度是基础性制度.关系到司法鉴定事业体制、机制改革;关系到司法鉴定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现实权利义务;也关系到诉讼当事人的诉讼权益。因此,事关重大,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10条、《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4条都明确规定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从这两个法条的行文及相关条文的含义和逻辑顺序上看.这里的鉴定人都是指作为自然人的司法鉴定人,是不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刑事诉讼法》119、120条,《民事诉讼法》72条,《行政诉讼法》35、47条都是将司法鉴定部门和司法鉴定人并列陈述的,其中的鉴定人都是指自然人。

司法鉴定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是以主观的方式表述客观的事实,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经验科学,一般以两人以上为鉴定主体进行的鉴定中。还允许以存在一定程度分歧的方式出具鉴定文书:同时,司法鉴定还是一种评断他人之事的行为,这和法人决断自身之事有本质区别。所以,法人和社会组织通常不具有司法鉴定的意思能力,即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不具有充当司法鉴定人的能力。所以,理论上,当然只能由作为自然人的司法鉴定人承担司法鉴定责任.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司法部《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第3条对司法鉴定人界定为“人员”,国外立法例也基本都是如此规定的。但是,笔者认为,中国的情况与其他国家有所区别。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单纯地实行司法鉴定人负责制,即主要由作为自然人的司法鉴定人承担司法鉴定法律责任,是有缺陷的,甚至于是行不通的。

理由如下:

l司法程序决定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行不通

无论是德国、法国等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国、美国等英美法系国家,司法鉴定的委托、指派一般都是直接指向司法鉴定人,相应地,司法鉴定意见直接由司法鉴定人作出。在此情况下,由司法鉴定人承担司法鉴定责任自无别论。但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司法实践中,司法鉴定人是经由司法机关委托司法鉴定机构,再由司法鉴定机构指派具体的司法鉴定人。这决定了三个特点:一是这种委托是司法机关和司法鉴定机构之间的契约关系,不是司法机关和司法鉴定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二是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之间是职务上的隶属关系:三是这种职务上的隶属关系决定,司法鉴定人的行为是职务行为。司法鉴定的责任主要是法律责任。从法理上说,基于职务行为,对外承担民事责任应是由法人或职务行为人所在组织承担;承担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可以采取双罚制,既可以由司法鉴定机构或司法鉴定人单独承担,也可以由司法鉴定机构或鉴定人共同承担法律责任。所以,从法律上说,司法鉴定在中国这种司法程序下,法律责任是由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共同承担的.甚至主要是由司法鉴定机构承担的。可见。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在法理上是讲不通的。

2社会传统理念决定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行不通

众所周知。“单位人”的社会理念在中国根深蒂固.我们的司法鉴定人事实上也都是某一司法鉴定机构的职员或雇员,不可能脱离“单位人”的社会形象。司法部《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第3条第3款明确规定:“司法鉴定人应当在一个鉴定机构中执业。”也就是说.司法鉴定人是不能脱离组织而存在的。在此情况下,一旦司法鉴定行为引发法律责任的归结问题.司法机关和公民是不习惯也不愿意舍机构而求自然人的。社会公众都明白,自然人的责任能力通常弱于法人和社会组织。追究单位的责任本来就是社会习惯.连司法机关都不会习惯置司法鉴定机构于不顾.而单纯去追究作为自然人的司法鉴定人的法律责任的。所以,在此社会观念下,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无法在全社会有效推行

3司法鉴定文书的出具方式也决定了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行不通

无论侦查机关、鉴定机构还是社会鉴定机构出具的司法鉴定文书,都载有司法鉴定机构印鉴.这种方式是有法律制度、行规和职业习惯支持的。这就给当事人乃至社会公众一种直观的认识.认为司法鉴定文书是司法鉴定机构出具的。而司法鉴定人的签名不过是记载了谁代表司法鉴定机构作出了司法鉴定意见。谁盖章谁承担责任,是社会传统观念,也是中国的司法传统观念。在此观念影响下,实行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就成了反传统的做法,注定是行不通的。

4司法鉴定人的责任能力和相应的执业保障

制度也决定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行不通司法鉴定不是一项高收入职业,而司法鉴定的民事法律风险是不可预期的,有时是很大的.以司法鉴定人的个人财产承担无限责任是很难实行的——个人财产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同时。司法鉴定人从观念和感情上也不会接受。笔者相信。一旦实践中出现由司法鉴定人承担巨额民事责任的情况,司法鉴定人是无论如何不会接受此法律后果的;同时.也会造成行业恐慌。其结果是.职业收入微薄的司法鉴定人在风险成本与微小的收人相衡量下,很多鉴定人会放弃此职业。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司法鉴定职业风险保障。但《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并没有建立司法鉴定人执业风险保障制度,倒是《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第18条规定了司法鉴定机构执业责任保险制度。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和司法部《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确立的却是司法鉴定人负责制,司法鉴定机构不必承担司法鉴定的法律责任。这就出现了一个令我们尴尬的情况,有风险的没执业保障,没风险的有执业保障。我们姑且不论实践中是否有此险种以及能否设立此险种,单是这种执业保险制度上的错位,就足以使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行不通了。

5对司法鉴定人负责制的相关规定自相矛盾

(1)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第6条规定,个人、法人和社会组织都可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而同一法律的第l0条却明确规定了司法鉴定人负责制.未包括法人和社会组织,等于从字面上排除了法人和社会组织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法律责任。这里,我们无法对“司法鉴定人”作扩大的解释。因为,①《决定》和《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均未将司法鉴定人的外延规定为包括法人;②司法鉴定机构中相当多的一部分是非法人社会组织。如果将其也视为“人”,就需要法律明确赋予其司法鉴定上的“人格”.否则作扩大解释就是违法解释;③如果《决定》中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中的“人”包括法人和社会组织,就应该在第10条中明确界定,否则,无论在法理上,还是在立法技术上都说不通。

(2)既然从法理和立法技术上来衡量和分析。司法鉴定人负责制都是不包括法人和社会组织的.那么司法鉴定机构作为法人或社会组织就不应当承担什么司法鉴定业务上的法律责任。但《决定》第13条2款和《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第40条却明确规定了若干条司法鉴定机构业务上的法律责任。这两个立法上的矛盾说明.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与法律责任的相关法律规定是直接矛盾的。

以上分析形成了一个逻辑上的二难:如果我们认可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则存在以上所述五方面的障碍,难以行得通:如果我们认可扩大解释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则一方面司法鉴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为司法鉴定人不符合司法鉴定的客观规律和科学法则,另一方面,在立法上对司法鉴定人作一个扩大的解释也十分困难,特别是将社会组织扩大解释为具有法律上的人格则更加困难。

尊重司法鉴定的客观规律和科学法则.真正建立起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实行鉴定人制度,相应弱化司法鉴定机构的作用和影响,从而让鉴定人真正负起责来。另一个办法是在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下作一些调整.改革司法鉴定委托和指派方式.调整司法鉴定文书出具格式和方式,司法鉴定文书不再加盖司法鉴定机构印章,同时建立司法鉴定人执业保险制度。但这两个办法均需要一系列的法律和制度建设作支撑,还需要相应社会观念的转型,短期内无法施行。

如果继续坚持当前的司法鉴定机制.笔者建议,就不要实行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而要建立区分不同情况。由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共同承担司法鉴定责任的法律制度。具体地说。就是刑事、行政法律责任采取双罚制.区分不同情况.或由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分别承担各自应负的法律责任,或只由鉴定机构或鉴定人单独承担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则可像律师事务所那样,由司法鉴定机构对外承担民事责任,然后,司法鉴定机构可向有过错的司法鉴定人内部求偿。这种责任制度。我们可称之为区分责任制。相应地,《决定》就要直接作立法上的扩大解释,克服困难.将第10条明确界定为司法鉴定人包括法人和社会组织;为了合法性。甚至可以考虑不要“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这个名词.而是采取直接将司法鉴定责任人的外延表述清楚的办法。

司法鉴定人范文第2篇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司法鉴定人的管理,规范司法鉴定活动,建立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适应司法机关和公民、组织的诉讼需要,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促进司法公正和效率,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司法鉴定人从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二条规定的司法鉴定业务,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司法鉴定人是指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出鉴定意见的人员。

司法鉴定人应当具备本办法规定的条件,经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取得《司法鉴定人执业证》,按照登记的司法鉴定执业类别,从事司法鉴定业务。

司法鉴定人应当在一个司法鉴定机构中执业。

第四条司法鉴定管理实行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人及其执业活动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检查,司法鉴定行业协会依法进行自律管理。

第五条全国实行统一的司法鉴定机构及司法鉴定人审核登记、名册编制和名册公告制度。

第六条司法鉴定人应当科学、客观、独立、公正地从事司法鉴定活动,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遵守司法鉴定管理规范。

第七条司法鉴定人执业实行回避、保密、时限和错鉴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章主管机关

第八条司法部负责全国司法鉴定人的登记管理工作,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指导和监督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人的审核登记、名册编制和名册公告工作;

(二)制定司法鉴定人执业规则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规范;

(三)制定司法鉴定人诚信等级评估制度并指导实施;

(四)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司法鉴定人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标准和办法;

(五)制定和司法鉴定人继续教育规划并指导实施;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九条省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司法鉴定人的登记管理工作,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司法鉴定人的审核登记、名册编制和名册公告;

(二)负责司法鉴定人诚信等级评估工作;

(三)负责对司法鉴定人进行监督、检查;

(四)负责对司法鉴定人违法违纪执业行为进行调查处理;

(五)组织开展司法鉴定人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工作;

(六)组织司法鉴定人参加司法鉴定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条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可以委托下一级司法行政机关协助办理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有关工作。

第三章执业登记

第十一条司法鉴定人的登记事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专业技术职称或者行业资格、执业类别、执业机构等。

第十二条个人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品行良好的公民;

(二)具有相关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具有相关的行业执业资格或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从事相关工作5年以上;

(三)申请从事经验鉴定型或者技能鉴定型司法鉴定业务的,应当具备相关专业工作10年以上经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

(四)所申请从事的司法鉴定业务,行业有特殊规定的,应当符合行业规定;

(五)拟执业机构已经取得或者正在申请《司法鉴定许可证》;

(六)身体健康,能够适应司法鉴定工作需要。

第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

(一)因故意犯罪或者职务过失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受过开除公职处分的;

(三)被司法行政机关撤销司法鉴定人登记的;

(四)所在的司法鉴定机构受到停业处罚,处罚期未满的;

(五)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四条个人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应当由拟执业的司法鉴定机构向司法行政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表;

(二)身份证、专业技术职称、行业执业资格、学历、符合特殊行业要求的相关资格、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经历、专业技术水平评价及业务成果等证明材料;

(三)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个人兼职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并提供所在单位同意其兼职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书面意见。

第十五条司法鉴定人审核登记程序、期限参照《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中司法鉴定机构审核登记的相关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经审核符合条件的,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作出准予执业的决定,颁发《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予登记的决定,书面通知其所在司法鉴定机构并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司法鉴定人执业证》由司法部统一监制。《司法鉴定人执业证》是司法鉴定人的执业凭证。

《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使用期限为5年,自颁发之日起计算。

《司法鉴定人执业证》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姓名;

(二)性别;

(三)身份证号码;

(四)专业技术职称;

(五)行业执业资格;

(六)执业类别;

(七)执业机构;

(八)使用期限;

(九)颁证机关和颁证时间;

(十)证书号码。

第十八条司法鉴定人要求变更有关登记事项的,应当及时通过所在司法鉴定机构向原负责登记的司法行政机关提交变更登记申请书和相关材料,经审核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十九条《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使用期限届满后,需要继续执业的,司法鉴定人应当在使用期限届满30日前通过所在司法鉴定机构,向原负责登记的司法行政机关提出延续申请,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审核办理。延续申请的条件和需要提交的材料按照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规定执行。

不申请延续的司法鉴定人,《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使用期限届满后,由原负责登记的司法行政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

第二十条司法鉴定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原负责登记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注销登记手续:

(一)依法申请终止司法鉴定活动的;

(二)所在司法鉴定机构注销或者被撤销的;

(三)《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使用期限届满未申请延续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章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一条司法鉴定人享有下列权利:

(一)了解、查阅与鉴定事项有关的情况和资料,询问与鉴定事项有关的当事人、证人等;

(二)要求鉴定委托人无偿提供鉴定所需要的鉴材、样本;

(三)进行鉴定所必需的检验、检查和模拟实验;

(四)拒绝接受不合法、不具备鉴定条件或者超出登记的执业类别的鉴定委托;

(五)拒绝解决、回答与鉴定无关的问题;

(六)鉴定意见不一致时,保留不同意见;

(七)接受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

(八)获得合法报酬;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二十二条司法鉴定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受所在司法鉴定机构指派按照规定时限独立完成鉴定工作,并出具鉴定意见;

(二)对鉴定意见负责;

(三)依法回避;

(四)妥善保管送鉴的鉴材、样本和资料;

(五)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六)依法出庭作证,回答与鉴定有关的询问;

(七)自觉接受司法行政机关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八)参加司法鉴定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司法鉴定人应当在所在司法鉴定机构接受司法行政机关统一部署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就下列事项,对司法鉴定人进行监督、检查:

(一)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

(二)遵守司法鉴定程序、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的情况;

(三)遵守执业规则、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情况;

(四)遵守所在司法鉴定机构内部管理制度的情况;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五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司法鉴定人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进行举报、投诉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第二十六条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人进行监督、检查或者根据举报、投诉进行调查时,可以依法查阅或者要求司法鉴定人报送有关材料。司法鉴定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材料。

第二十七条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建立司法鉴定人诚信档案,对司法鉴定人进行诚信等级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未经登记的人员,从事已纳入本办法调整范围司法鉴定业务的,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责令其停止司法鉴定活动,并处以违法所得1至3倍的罚款,罚款总额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

第二十九条司法鉴定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级司法行政机关依法给予警告,并责令其改正:

(一)同时在两个以上司法鉴定机构执业的;

(二)超出登记的执业类别执业的;

(三)私自接受司法鉴定委托的;

(四)违反保密和回避规定的;

(五)拒绝接受司法行政机关监督、检查或者向其提供虚假材料的;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条司法鉴定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级司法行政机关给予停止执业3个月以上1年以下的处罚;情节严重的,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因严重不负责任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重大损失的;

(二)具有本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情形之一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骗取登记的;

(四)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非法定事由拒绝出庭作证的;

(五)故意做虚假鉴定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一条司法鉴定人在执业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行为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其所在的司法鉴定机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有过错行为的司法鉴定人追偿。

第三十二条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管理工作中、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司法鉴定人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现行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无论从司法鉴定程序、社会传统理念、司法鉴定文书出具方式、司法鉴定人的责任能力和执业保障制度、现行相关法律和规章等各方面,都是行不通的,应予改革。

司法鉴定责任制度是基础性制度.关系到司法鉴定事业体制、机制改革;关系到司法鉴定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现实权利义务;也关系到诉讼当事人的诉讼权益。因此,事关重大,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10条、《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4条都明确规定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从这两个法条的行文及相关条文的含义和逻辑顺序上看.这里的鉴定人都是指作为自然人的司法鉴定人,是不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刑事诉讼法》119、120条,《民事诉讼法》72条,《行政诉讼法》35、47条都是将司法鉴定部门和司法鉴定人并列陈述的,其中的鉴定人都是指自然人。

司法鉴定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是以主观的方式表述客观的事实,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经验科学,一般以两人以上为鉴定主体进行的鉴定中。还允许以存在一定程度分歧的方式出具鉴定文书:同时,司法鉴定还是一种评断他人之事的行为,这和法人决断自身之事有本质区别。所以,法人和社会组织通常不具有司法鉴定的意思能力,即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不具有充当司法鉴定人的能力。所以,理论上,当然只能由作为自然人的司法鉴定人承担司法鉴定责任.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司法部《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第3条对司法鉴定人界定为“人员”,国外立法例也基本都是如此规定的。但是,笔者认为,中国的情况与其他国家有所区别。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单纯地实行司法鉴定人负责制,即主要由作为自然人的司法鉴定人承担司法鉴定法律责任,是有缺陷的,甚至于是行不通的。

理由如下:

l司法程序决定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行不通

无论是德国、法国等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国、美国等英美法系国家,司法鉴定的委托、指派一般都是直接指向司法鉴定人,相应地,司法鉴定意见直接由司法鉴定人作出。在此情况下,由司法鉴定人承担司法鉴定责任自无别论。但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司法实践中,司法鉴定人是经由司法机关委托司法鉴定机构,再由司法鉴定机构指派具体的司法鉴定人。这决定了三个特点:一是这种委托是司法机关和司法鉴定机构之间的契约关系,不是司法机关和司法鉴定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二是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之间是职务上的隶属关系:三是这种职务上的隶属关系决定,司法鉴定人的行为是职务行为。司法鉴定的责任主要是法律责任。从法理上说,基于职务行为,对外承担民事责任应是由法人或职务行为人所在组织承担;承担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可以采取双罚制,既可以由司法鉴定机构或司法鉴定人单独承担,也可以由司法鉴定机构或鉴定人共同承担法律责任。所以,从法律上说,司法鉴定在中国这种司法程序下,法律责任是由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共同承担的.甚至主要是由司法鉴定机构承担的。可见。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在法理上是讲不通的。

2社会传统理念决定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行不通

众所周知。“单位人”的社会理念在中国根深蒂固.我们的司法鉴定人事实上也都是某一司法鉴定机构的职员或雇员,不可能脱离“单位人”的社会形象。司法部《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第3条第3款明确规定:“司法鉴定人应当在一个鉴定机构中执业。”也就是说.司法鉴定人是不能脱离组织而存在的。在此情况下,一旦司法鉴定行为引发法律责任的归结问题.司法机关和公民是不习惯也不愿意舍机构而求自然人的。社会公众都明白,自然人的责任能力通常弱于法人和社会组织。追究单位的责任本来就是社会习惯.连司法机关都不会习惯置司法鉴定机构于不顾.而单纯去追究作为自然人的司法鉴定人的法律责任的。所以,在此社会观念下,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无法在全社会有效推行

3司法鉴定文书的出具方式也决定了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行不通

无论侦查机关、鉴定机构还是社会鉴定机构出具的司法鉴定文书,都载有司法鉴定机构印鉴.这种方式是有法律制度、行规和职业习惯支持的。这就给当事人乃至社会公众一种直观的认识.认为司法鉴定文书是司法鉴定机构出具的。而司法鉴定人的签名不过是记载了谁代表司法鉴定机构作出了司法鉴定意见。谁盖章谁承担责任,是社会传统观念,也是中国的司法传统观念。在此观念影响下,实行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就成了反传统的做法,注定是行不通的。

4司法鉴定人的责任能力和相应的执业保障

制度也决定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行不通司法鉴定不是一项高收入职业,而司法鉴定的民事法律风险是不可预期的,有时是很大的.以司法鉴定人的个人财产承担无限责任是很难实行的——个人财产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同时。司法鉴定人从观念和感情上也不会接受。笔者相信。一旦实践中出现由司法鉴定人承担巨额民事责任的情况,司法鉴定人是无论如何不会接受此法律后果的;同时.也会造成行业恐慌。其结果是.职业收入微薄的司法鉴定人在风险成本与微小的收人相衡量下,很多鉴定人会放弃此职业。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司法鉴定职业风险保障。但《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并没有建立司法鉴定人执业风险保障制度,倒是《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第18条规定了司法鉴定机构执业责任保险制度。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和司法部《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确立的却是司法鉴定人负责制,司法鉴定机构不必承担司法鉴定的法律责任。这就出现了一个令我们尴尬的情况,有风险的没执业保障,没风险的有执业保障。我们姑且不论实践中是否有此险种以及能否设立此险种,单是这种执业保险制度上的错位,就足以使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行不通了。

5对司法鉴定人负责制的相关规定自相矛盾

(1)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第6条规定,个人、法人和社会组织都可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而同一法律的第l0条却明确规定了司法鉴定人负责制.未包括法人和社会组织,等于从字面上排除了法人和社会组织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法律责任。这里,我们无法对“司法鉴定人”作扩大的解释。因为,①《决定》和《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均未将司法鉴定人的外延规定为包括法人;②司法鉴定机构中相当多的一部分是非法人社会组织。如果将其也视为“人”,就需要法律明确赋予其司法鉴定上的“人格”.否则作扩大解释就是违法解释;③如果《决定》中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中的“人”包括法人和社会组织,就应该在第10条中明确界定,否则,无论在法理上,还是在立法技术上都说不通。

(2)既然从法理和立法技术上来衡量和分析。司法鉴定人负责制都是不包括法人和社会组织的.那么司法鉴定机构作为法人或社会组织就不应当承担什么司法鉴定业务上的法律责任。但《决定》第13条2款和《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第40条却明确规定了若干条司法鉴定机构业务上的法律责任。这两个立法上的矛盾说明.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与法律责任的相关法律规定是直接矛盾的。

以上分析形成了一个逻辑上的二难:如果我们认可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则存在以上所述五方面的障碍,难以行得通:如果我们认可扩大解释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则一方面司法鉴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为司法鉴定人不符合司法鉴定的客观规律和科学法则,另一方面,在立法上对司法鉴定人作一个扩大的解释也十分困难,特别是将社会组织扩大解释为具有法律上的人格则更加困难。

尊重司法鉴定的客观规律和科学法则.真正建立起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实行鉴定人制度,相应弱化司法鉴定机构的作用和影响,从而让鉴定人真正负起责来。另一个办法是在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下作一些调整.改革司法鉴定委托和指派方式.调整司法鉴定文书出具格式和方式,司法鉴定文书不再加盖司法鉴定机构印章,同时建立司法鉴定人执业保险制度。但这两个办法均需要一系列的法律和制度建设作支撑,还需要相应社会观念的转型,短期内无法施行。

如果继续坚持当前的司法鉴定机制.笔者建议,就不要实行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而要建立区分不同情况。由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共同承担司法鉴定责任的法律制度。具体地说。就是刑事、行政法律责任采取双罚制.区分不同情况.或由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分别承担各自应负的法律责任,或只由鉴定机构或鉴定人单独承担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则可像律师事务所那样,由司法鉴定机构对外承担民事责任,然后,司法鉴定机构可向有过错的司法鉴定人内部求偿。这种责任制度。我们可称之为区分责任制。相应地,《决定》就要直接作立法上的扩大解释,克服困难.将第10条明确界定为司法鉴定人包括法人和社会组织;为了合法性。甚至可以考虑不要“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这个名词.而是采取直接将司法鉴定责任人的外延表述清楚的办法。

司法鉴定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司法鉴定;出庭

司法鉴定人出庭,包括法庭和仲裁庭等,是就其所实施的鉴定过程、鉴定结果和意见进行解释说明,并回答诉讼当事人及其人、事实裁判者的询问的行为。但是,这里所要论述的司法鉴定人出庭行为不仅限于此,而且还包括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或者可称为专家辅助人受诉讼当事人聘请出庭就司法鉴定相关问题提出意见、进行询问或者与司法鉴定人对质的行为。因此,出庭规则,是指规范司法鉴定人、专家辅助人出庭行为的规则。

司法鉴定人出庭是保障诉讼当事人的质证权,帮助事实裁判者理解、认定司法鉴定的按要求,也“符合司法鉴定揭露事实真相、服务司法公正的目的”。而规范的出庭行为是司法鉴定人出庭的目标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其次,司法鉴定人在法庭上展现规范的专业的行为举止,尊重同行,准确规范地回答各种询问,如此规范的出庭行为有利于增进社会公众对司法鉴定活动和司法鉴定执业人员的理解,从而树立司法鉴定人员的职业形象。司法鉴定人员充分准确地阐释司法鉴定的过程,分析司法鉴定检验的结果和鉴定意见、方法和行为,在任何时候都应当误了非议、大方得体,并与适当的伦理行为保持一致。

一、出庭规则的要求

1.依法出庭

依法出庭是出庭规则的前提性要求和规范出庭行为的基础。在我国,尤其要强调司法鉴定人出庭,因为司法实践中,鉴定人出庭的几率非常小,只有1.7%左右,远远低于美国专家证人的出庭率。在英美法系,专家证人需要出庭提供专家证言,对其检验报告进行解释,并接受对方当事人的交叉询问,出庭是一种常态。而在我国,只有“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时,或者“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时,鉴定人出庭不是诉讼中的常态,而且实践中即使符合上述条件,鉴定人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出庭。因此,必须尽快解决鉴定人出庭率低的问题。“司法鉴定人员不出庭作证实际上削弱了司法鉴定人员在诉讼程序中的作用,不符合司法鉴定人员的角色定位。”

2.保持客观中立

这是对司法鉴定人出庭的立场要求。无论鉴定人是由当事人委托聘请的,还是由法院委托的,鉴定人在法庭上都必须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客观中立、实事求是地说明司法鉴定的有关情况并回答与所出具的司法鉴定意见有关的问题。这也是司法鉴定执业性前提规则中的客观中立规则的要求。如《加利福尼亚州刑事技术人员协会职业道德守则》规定,刑事技术人员具有伦理上的义务,以中立地、不偏不倚的方式展示专家意见,来帮助法院理解证据。《加拿大法庭科学协会职业行为规则》也要求法庭科学人员在提供证言时要保持“不偏不倚和独立”。如果司法鉴定人对其委托人(非法院委托鉴定情况下)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则其证言很容易受到对方当事人的质疑,却难以受到事实裁判者的认可,这也有损司法鉴定职业共同体的整体可信性或公信力。而且,司法鉴定人不能故意使用可能造成误导的语言。

3.准确充分披露鉴定过程、结果和意见

这是出庭规则核心要求。司法鉴定人出庭主要目的就是对司法鉴定活动的过程、结果和意见从专业角度进行披露和解释。这种解释与美国所采取的专家“常规教育”模式相似,要求鉴定意见必须能够被事实裁判者所理解,而理解的方式就是专家对其意见进行充分的解释,辅助事实裁判者理解。首先,司法鉴定人应当如实介绍自己的资格,并回答针对其资格的询问,这是出庭作证的第一步,“一旦通过询问有效地表明了专家的资格,那么直接询问就成功了一半,相反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搞砸了,那么直接询问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其次,司法鉴定人应当详细介绍鉴定材料(包括检材和样本)的情况,尤其要充分地揭示鉴定材料的情况对司法鉴定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对鉴定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的是否有制约的作用;第三,司法鉴定人需要对司法鉴定所依据的科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讲解、解释。这涉及科学理论、专业技术、鉴定方法的可靠性论证,也是可靠性规则的要求;第四,司法鉴定人应详细解释司法鉴定的过程,解释鉴定结果和意见是如何得出的;第五,如果在解释过程中,需要使用照片、图表、演示图等展示工具,司法鉴定人必须确保展示件不会导致他人的误解。

当然,在实践中并不是所有的案件中,都需要司法鉴定人严格按照上述要求展开解释。因为,有时当事人产生争议的仅仅是司法鉴定中某一方面问题,或者法官认为司法鉴定的某一环节、问题需要司法鉴定人集中解释,司法鉴定就没有必要再做全面解释。但是,准确性的要求是始终都要坚持的。在为准确解释所必需时,司法鉴定人也应当进行全面的阐释,避免因当事人和事实裁判者断章取义造成对鉴定意见的误解。

此外,司法鉴定人员在解释过程中,应注意区分鉴定检验的结果与鉴定意见。前者是指以科学仪器设备检验的结果,具有很强客观性和科学性;而后者是司法鉴定人对鉴定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后作出的推论性意见,从而具有了主观色彩。“由于这两种结论的主观性程度不同,其证明力也不相同,事实认定者对其进行分析判断的方式和注意程度也因此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此,鉴定人员应清晰的将此做出区分,并向事实认定者予以明示,以避免误导事实认定者。”

4.语言规范

司法鉴定人出庭用语存在两难选择,如果坚持使用专业术语能保证证言表达的准确性,却可能会造成当事人和事实裁判者理解上的困难;而如果使用通俗语言进行表达,则可能因为不能准确表达专业问题,而造成对鉴定问题的误解、曲解。笔者认为,相对而言,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司法鉴定问题更加可行,“便于作为外行的诉讼当事人和法官理解、分析、判断司法鉴定结论及司法鉴定人员当庭陈述的内容”。因为,司法鉴定人出庭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书面的鉴定意见所固有的难以理解问题,反之,倘若当事人和事实裁判者都能明白鉴定书中的专业表述,鉴定人出庭的必要性就会大大降低了。

5.尊重同行

在我国,这一要求主要适用于出现司法鉴定人与专家辅助人的对质或相互询问的情况。笔者认为,专家辅助人必须具备专门知识,应当是具备鉴定“资格”的人。在英美法系,这一要求适用于双方当事人都聘请专家出庭作证的情况。两种情况下,鉴定人同行之间互相给予尊重,只能针对诉讼中鉴定问题发表意见、提出质疑,而不能涉及不当的批评甚至人身攻击。如果司法鉴定人确实发现同行具有违法职业行为规则的行为,则应当通过正规的途径揭示和报告,而不能当庭进行不当的批判。

二、我国关于司法鉴定人出庭规则的规定现状

我国关于司法鉴定的规范性文件中,确立了司法鉴定人出庭的义务,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依法接受法庭质证,回答与鉴定有关的问题,同时鉴定人也有权拒绝回答与鉴定无关的问题。我国三大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也规定了司法鉴定人出庭的义务。其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对鉴定书进行审查的具体内容:鉴定部门和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鉴定时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的依据和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鉴定的过程、明确的鉴定结论等。上述法律规范仅规定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证,回答与鉴定有关的询问,却没有具体规定如何规范具体的出庭行为。

地方司法行政机关制定的司法鉴定职业规范中也都规定了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的义务。其中,只有南京市司法局制定的《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规定》明确规定了在参与出庭质证过程中,司法鉴定人应当“忠于客观事实,不偏不倚,依法解答当事人和司法机关的询问;对专业性的问题用通俗的语言向当事人、司法机关解释。”这首次规定了鉴定人诉讼立场和语言规范。《天津市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进一步提出司法鉴定出庭时应当“着装整洁,举止文明”。

三、我国的不足与完善

我国已确定了司法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证,回答与鉴定有关的问题的义务。随着2012年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的实施,可以预计司法鉴定人的出庭率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从构建司法鉴定人出庭规则的角度上分析,在诉讼法中笼统地规定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证,并回答与鉴定有关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而在构建出庭规则方面,南京市司法局《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规定》和《天津市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的相关规定虽然不够全面,但是比较符合本文所论述的出庭规则的要求。

1.必须保持客观中立

司法鉴定人无论是由当事人委托聘请的,还是由法院委托的,在法庭上都必须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客观中立、实事求是地说明司法鉴定的有关情况并回答与所出具的司法鉴定意见有关的问题。司法鉴定人在诉讼中的客观、独立、中立的立场必须首先强调,这是规范的出庭行为的基础和思想支撑。

2.在解释说明鉴定过程、结果和意见时必须做到准确、充分

司法鉴定人对自身鉴定资格、鉴定材料、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鉴定仪器设备、鉴定过程的介绍和解释,必须做到如实、充分、准确;回答当事人及其人、法官对鉴定相关问题的询问时,也必须准确、充分。

3.语言规范

司法鉴定人应当使用通俗易懂、清晰、直白的语言来解释司法鉴定问题。对专门性问题中的专业术语解释,要尝试使用通俗的语言进行准确地解释,避免造成歧义和误解。对各种询问要从专业角度进行规范的解答。但是,“司法鉴定人员语言的通俗易懂不能以牺牲准确传递信息为代价。”

4.行为规范

正如《天津市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规定的那样,司法鉴定人在法庭上要“着装整洁,举止文明”。司法鉴定人要体现科学人员、专业人员的风范。

5.尊重同行

司法鉴定人同行之间互相给予尊重,尤其是司法鉴定人与专家辅助人之间在法庭上进行互动交流时,双方只能针对诉讼中鉴定问题发表意见、提出质疑,而不能涉及不当的批评甚至人身攻击。

注 释: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一条关于专家辅助人的规定,将专家辅助人的庭上行为纳入本规则的规范范围之内.

杜国栋:“论司法鉴定人员职业规则”,《证据科学》,2011年第5期.

《加利福尼亚州刑事技术人员协会职业道德守则》前言.

我国社会司法鉴定机构鉴定人出庭作证率为1.7%,而在美国,刑事诉讼专家证人的出庭率几乎达到100%,民事诉讼专家证人出庭的占案件的86%,平均每个案件中有3.3个专家证人。参见常林:《谁是司法鉴定的“守门人”?——实施五周年成效评析》,《证据科学》2010年第5期.

《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八条.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

杜国栋:“论司法鉴定人员职业规则”,《证据科学》,2011年第5期.。

王进喜著:《法律职业行为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1页.

《加利福尼亚州刑事技术人员协会职业道德守则》III. 与出庭有关的道德(G).

《加拿大法庭科学协会职业行为规则》第13条.

《美国法庭科学道德守则范本》2.2.1规定,不得故意使用误导性语言.

[美]罗纳德·J·艾伦、理查德·B·库恩斯、埃莉诺·斯威夫特著:《证据法——文本、问题和判例》,张保生、王进喜、赵滢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56页.

比如《美国刑事技术协会职业行为规则》第11条要求刑事技术人员在作证时,不对资格进行夸大、矫饰或者进行其他不实陈述。《加拿大法庭科学协会职业行为规则》第12规定,法庭科学人员在作证时,不夸大,修饰或者以其他方式就资格进行不实陈述.

Raymond Paul Johnson, Preparing for the Moments of Truth: Your Experts Direct and Cross-examination. 转引自徐继军著:《专家证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

比如《美国中西部法庭科学工作者协会道德守则》III.有关证言的道德准则G.所有用来说明实验和分析所得结果的展示件,都应当根据被认可的程序准备。出示它们是为了提供信息,而不是进行误导.

如《美国法庭科学道德守则范本》2.2.3要求法庭科学人员“应清晰地区别数据和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意见”.

杜国栋:“论司法鉴定人员职业规则”,《证据科学》,2011年第5期.

杜国栋:“论司法鉴定人员职业规则”,《证据科学》,2011年第5期.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法庭科学协会道德守则》之“一般事项”第4条规定,职业行为或者个人行为应当与有技能的职业成员资格相一致,同行之间应当彼此尊重,避免不当批评.

比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十一条,《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七条,《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公安机关物证鉴定规则》第十一条,《人民检察院鉴定规则(试行)》第六条、第七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等等.

比如《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八条、第七十九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十二条.

比如《福建省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十七条,南京市司法局《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规定》第十二条,《上海市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规范》第十七条,重庆市司法局《司法鉴定人十不准规定》第十条,等等.

南京市司法局《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规定》第十三条.

《天津市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第十八条.

笔者认为,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鉴定人出庭的在程序上启动更加容易,《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八条)和《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都规定,只要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鉴定人都应当出庭;二是,司法鉴定人不出庭作证将直接导致鉴定意见不可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还有权要求返还鉴定费用(参见第七十八条),这种法律后果能有效起到促使鉴定人出庭的效果.

王进喜著:《法律职业行为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1页.

杜国栋:“论司法鉴定人员职业规则”,《证据科学》,2011年第5期.

司法鉴定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司法鉴定 鉴定人 鉴定人出庭

199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修改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鉴定人作为诉讼参与人,要出庭作证。其目的是在新的控辩审刑事审判模式下,体现现代刑事的特点,使我国的刑事诉讼原则、制度更加科学、规范,并与国际惯例接轨,以确保刑事诉讼原则、制度更加有民主性、公开性、公正性。因此,现就上述问题谈一谈本人一些认识和理解,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司法鉴定是在诉讼过程中,对于案件中的某些专门性问题,按诉讼法的规定,经当事人申请,司法机关决定,或司法机关主动决定,指派、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专门性问题作出判断结论的一种核实证据的活动。简单地说,司法鉴定就是侦查、、审判等诉讼活动中依法进行的鉴定。作为司法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司法体制改革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一、司法鉴定制度

(一) 司法鉴定制度历史发展与现状

1、西方司法鉴定制度的起源与完善

鉴定活动是随诉讼活动产生的。国家的司法职能出现以后,由于诉讼活动的开展,便有通过鉴定提供证据和审查证据的客观要求。

西方国家的司法鉴定制度起源于封建社会初期。有史料证实,司法鉴定在16世纪就被纳入法典。1532年,德国的《加洛林纳法典》219条当中有40条涉及到对鉴定的规定。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期,西方国家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司法制度的大变革,其中的刑事诉讼制度由纠问式向控告式转变。许多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等)相继制定了适合于资本主义社会需要的较为完备的刑事诉讼法典,其中对于鉴定问题作了与过去有诸多不同的具体规定,如鉴定的申请权、鉴定决定权、鉴定主体资格、鉴定程序、鉴定结论的效力等均写入了法典,体现了与资本主义司法制度相适应的特点。这是现代西方国家司法鉴定制度的雏形。20世纪以来,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对自己的诉讼法典至少进行过3次以上的修订增补,其中关于鉴定问题增补的条款与内容不少。主要集中在鉴定对象、鉴定机构、鉴定标准、鉴定活动方式、鉴定结论的评断、鉴定人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等适应现代法制需要的深层次问题上。反映出鉴定制度改革的时代特点及与司法制度发展的同步性、层次性。有的国家为了实施诉讼法中关于鉴定的规定,还制定了单行的鉴定法规或鉴定条例。如美国1937年制定的《统一鉴定证言法》等。

2、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发展现状

根据史料证实,我国最古老的鉴定活动产生于距今两千余年的奴隶社会。在周朝就有了为诉讼服务的伤害鉴定。封建社会鉴定手段较为普遍,鉴定的对象和范围也较宽,并制定有许多法规。秦汉以后,法医鉴定、笔迹鉴定、文书鉴定、痕迹鉴定逐渐兴起与扩大。我国唐、末时期,鉴定制度发展到较为完备的程度:唐代将鉴定人“作虚假结论依罪受罚”加以法定化;宋代的法律规定了鉴定官员的身份与职责、检验内容、检验记录的格式等,说明鉴定管理制度有了雏形。

我国现代司法鉴定制度确立于本世纪初期。1906年《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对鉴定问题作出规定,但这部法典末获得批准。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此中对鉴定作了较多的规定,仅鉴定人就有2条:“凡诉讼上有必须鉴定,始能得其事实真相者,得用鉴定人”(第74条);“鉴定人须由审判官选用,不论本国人或外国人,凡有一定学识经验及其技能者,均得为之”(第75条)。1928年政府颁布了《刑事诉讼法》,对鉴定作出了较具体的规定。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司法鉴定工作有很大发展,在处理各类诉讼案件中起了积极作用。五六十年代公检法机关,根据当时的法规和各自办案的需要,分别制定了部门鉴定工作细则,作为不成文的“习惯法”共同遵守。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对刑事鉴定作了原则性规定,1996年在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又对伤情和精神疾病的医学鉴定作了增补。1989年和1991年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对民事鉴定和行政鉴定问题作了规定。

(二) 我国现行司法鉴定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每年鉴定案件由最初几万件上升到近几年来的近百万件,司法鉴定在为处理各类案件提供线索、收集证据、审查核实证据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司法机关加强司法科技建设,把“科技强警”、“科技兴检”、“提高办案的科技含量”作为业务发展战略,具备了与其他业务建设相应的规模。但从法制建设角度来讲,司法鉴定工作显得滞后,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存在多种弊端,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司法鉴定的法律制度较为滞后

从全局上看,我国至今没有一部全国统一的司法鉴定法,对司法鉴定的法律规定分散于三大诉讼法中。由于没有规范司法鉴定的统一法律,只有各部门规定的调整特定范围的司法鉴定规则,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鉴定的标准和效力层次无统一规范,鉴定的程序和方法无统一规则,鉴定的受案范围无统一标准;鉴定的执业分类无统一规定;鉴定的管理无统一的主管部门,鉴定的法律责任无统一的确认体系等等。于是,国家各司法机关因司法工作具体操作急需,相继制定了一些调整司法鉴定规章性文件:比如公安部制定的《刑事技术鉴定规则》、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法医工作细则(试行)》,最高人民法院下发的《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暂行规定》,还有最高检、最高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的《精神疾病鉴定暂行规定》和《人体轻伤鉴定标准》、《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等,这些规定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司法鉴定领域无法可依的困扰,对于本部门的司法鉴定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总的来说难以解决根本问题。趋扩大的新情况。

2、司法鉴定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当前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为保证侦查、检察、审判活动的顺利进行,都建立了与本部门工作相适应的鉴定机构。由于公检法机关都分别设置了鉴定机构而形成了各自为鉴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这种“自侦自鉴”、“自检自鉴”和“自审自鉴”的管理体制虽有有利于诉讼的某些阶段,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行政干预和人情鉴定难以避免,违背了诉讼的原则,也降低了司法鉴定的权威性,损害了司法公正。在司 法鉴定各项制度的设置上存在种种不匹配和扭曲的现象,一方面规定鉴定人同司法人员一样应实行回避制度,要求鉴定人中立于双方当事人,以体现保持“中立鉴定人”的底蕴;另一方面又规定这些人员属于司法机关内部人员,如列入司法机关人员编制、享有公职人员身份等,使鉴定人处于不能中立的结构中,致使鉴定人的定位和实际处境相矛盾。一旦案件涉及司法机关自身的责任问题,鉴定程序的公正性、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就难以保证。

二、司法鉴定、鉴定人、鉴定结论:

(一)司法鉴定的基本概念、范围和程序

1、司法鉴定的概念

司法鉴定是一种重要的活动,世界各国在侦查中都广泛采用,鉴定对查明案件事实真相,揭露犯罪,保护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它能以解决某些专门性问题来弥补侦查人员的知识不足,它以其科学性和客观公正性帮助司法机关判明证据的真伪。它的结论本身是一种证据关能起到侦查司法实践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国内学者的定义并非一致。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种:一是“所谓鉴定,就是指运用专门知识对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所进行的鉴别和判断。”二是“司法鉴定是在诉讼中,对涉及专门知识的事物,聘请相关专家进行的检验和评断。”这两种表述,或欠全面,或用语不够准确、精当,但在基本内容上大体一致。从他们的表述中可以概括出司法鉴定具有两种特征:一是司法鉴定是一种诉讼活动,是有诉讼主体或其他诉讼参与人共同参与的一项诉讼行为,其目的是为诉讼提供帮助。二是司法鉴定是一种科学活动,是由鉴定人凭其所具有的专门知识,对案件所涉及的专门性问题作出判断的活动。笔者认为,对“司法鉴定”这一概念的定义,涉及到如何认识、理解国家诉讼程序的运作规则、证据原则,以及国家司法机关相互间职能划分和在诉讼中的相互关系。所以,在中国,准确地定义“司法鉴定”这一概念,必须考虑到司法鉴定适用的范围,司法鉴定决定的机关,司法鉴定的任务或目的,司法鉴定实施的主体等方面的内容。基于上述考虑,笔者认为,“司法鉴定是指诉讼中,司法机关依其职权,委派具有专门知识、技能或特别经验的人,对案件涉及的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判断的诉讼活动。”这一定义,与国内学者的定义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鉴定的决定权应归属于司法机关。我国目前的三大诉讼法中均规定有鉴定条款(见刑事诉讼法第119至122条、民事诉讼法第72条、行政诉讼法第35条),其中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均有权决定进行鉴定。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也明文规定鉴定由人民法院决定。

第二,鉴定人必须是具有专门知识、技能或特别经验,能够对案件中的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判断并作出科学、权威的结论或提供分析意见的人。因为鉴定涉及到的问题遍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非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一定能够解决某些专门性问题,只要是具有能够解决案件中专门性问题的人,即“专家”,就可以被委派为鉴定人。因此,除了在特定的学科领域颇有成就、名望的学者之外,在某些特定的行业具有特出的、多年经验的人也可以成为“专家”而被委派为鉴定人。?

2、鉴定的范围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鉴定的范围一般包括:

(1)法医学鉴定;(2)司法精神病学鉴定;(3)毒物学鉴定;(4)痕迹学鉴定;(5)笔迹学鉴定;(6)文书学鉴定;(7)会计学鉴定;(8)技术问题鉴定

3、鉴定程序:

鉴定程序是指侦查机关的侦查人员适用鉴定这种活动来查明案情的程序规范和法律要求。它包括:

(1)选择鉴定人;

(2)侦查机关向鉴定人提供必要的条件,及时送交足够的有关鉴定材料;

(3)鉴定是直接进行鉴定时,应当按照鉴定规则,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鉴定,关及时出具明确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鉴定结论,并签名以示负责。

(4)侦查机关的办案人员,对鉴定结论应当审查,必要时批准可以进行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

(二)鉴定人的基本概念、权利和义务

1、鉴定人的概念:

鉴定人是受司法机关聘请或者指定后,凭借自己的特别知识和技能对案件事实的某个专门性问题提出书面鉴定意见的诉讼参与人。在美英法系中称为专家证人。其需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必须具有解决需要鉴定问题的专门经验,专门技能并掌握专门知识的自然人;

第二、鉴定人必须经过侦查机关的指派或聘请;

第三、鉴定人必须是与本案无关的人,鉴定人同样适用回避制度的规定,而且可以更换。

2、鉴定人的权利和义务

鉴定人的权利一般包括:一是了解有关案情的权利,二是互相讨论,提出共同结论或发表个人鉴定意见的权利,三是取得工作报酬的权利,四是拒绝鉴定的权利;而义务一般有:一是按期完成鉴定任务,二是要作出鉴定结论,三是故意作虚假鉴定应承担法律责任。

(三)鉴定结论及影响结论准确的主客观因素

1、鉴定结论的概念

鉴定结论是指司法机关指派或聘用的鉴定人对刑事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科学鉴定后作出的书面结论。它是对认定案件中专门性问题必备的证明手段,在鉴别其他证据的真伪,提示物证书证人证明作用方面有重要的地位。但鉴定具有事后性,因主客观因素影响,要作出准确无误的鉴定结论有一定难度。因此鉴定结论也必须经审查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2、影响鉴定结论准确的主观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业务水平不高,实践经验不丰富。这主要表现在对属于本专业的业务掌握的不全面,甚至对有些技术经验方法根本不掌握。如有的人对针式激光、喷绘等打印文件的检验,传真文件的检验等,本来对这方面的知识只是一知半解,遇到这类物证的技术检验,又不虚心向书本或他人请教,结果作错了结论。

(2)偏听案情,先入为主。有些送检的同志在介绍嫌疑人的嫌疑根据时,说得非常肯定,好象此案的作案人非他莫属,有的鉴定人就偏听案情,先入为主,要检验中只找符合点,不找差异点,甚至就差异点于不顾,结果作出了错误结论。

(3)违反检验程序。有的鉴定人在检验中连常规的检验程序都不遵守,特别是从事形象比对检验人鉴定人,在物证物证鉴定中有不少错案是由于违反操作程序造成的。

(4)有的受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的摆布,在市场经济条件的影响下,对一些重大的巨额经济案件,鉴定人本来是可以做出正确的鉴定结论的,但是由于受本地区领导人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的干扰,而不能做出正确的鉴定结论,只能做出分析意见,甚至作出了违反客观事实的鉴定结论。

3、影响鉴定结论准确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的送来的检验的材料不够鉴定条件。有些案件的物证材料不送原件,只送复印件,而复印件的条件又差,有些关键性的物征识别不清。有的样本材料,不是嫌疑人书写的也当做嫌疑人的材料送来,加之鉴定人在检验时不够细致而未能识别,有的甚至送来的样本不是嫌疑人书写的材料,特别是有严重伪装的检材而送来的样本材料只是某个时期的或者与检材的书写速度、字体条件不一,结果作出了不准确的鉴定结论。

(2)仪器设备的问题 有些物证技术鉴定需要精密仪器进行检验,但是有的鉴定人对仪器设备只有使用方面的知识的知识,而不具有维修能力,结果在使用过程中对某个部件的松动不了解,或者没有注意,因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就受到影响。如本来有某种物质,由于上述原因出现质或量的问题,就可能作出没有某种物质的结论。

因此,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鉴定人要出庭作证,在法庭上阐明作出结论的根据,回答辩护人的提问,以便审查鉴定结论的准确性。

三、鉴定人出庭

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司法改革的继续推进,庭审方式日趋成熟,鉴定人出庭质证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一)、鉴定人出庭的法律依据与作用

鉴定结论作为一种法定证据,同其他形式的证据一样,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方可成为定案的依据,这是证据法的基本要求。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鉴定人出庭作证已有明确规定,我国《刑事诉讼法》第82条、154条、156条、157条,《民事诉讼法》第124条、第125条,《行政诉讼法》第47条对鉴定人出庭作了原则性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规定》中对鉴定人出庭作了具体规定。按照现代诉讼理念,双方当事人(包括控辩双方)的诉讼地位是平等的,因此,鉴定人应与其他诉讼参与人一样出庭作证并接受双方当事人、律师以及法官、检察官的询问。其作用一方面通过对鉴定人进行询问,帮助法官解决专门性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当事人明白鉴定结论的形成过程,从而使诉讼双方对鉴定结论产生信任感。

(二)、鉴定人出庭作证前的准备

鉴定人作为诉讼参与人出庭作证,法院必须至少在开庭前通知鉴定人。鉴定人在接到开庭通知后,可根据本案的物证鉴定情况作出必要的准备工作。

1、是否需要申请回避。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至第二十九条规定,鉴定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1)是本案的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2)本人或者他们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3)担任过本案的证人、辨护人,诉讼人;

(4)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人请客送礼的;

2、在职业道德上,要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思想,要公正无私,依法办事,恪守职业道德和纪律。

3、在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上,鉴定人要精通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对所采鉴定的问题应深入理解,对所采用的鉴定方法的优点、准确率和存在问题,因此,鉴定人要对本案的基本案情、鉴定的过程、步骤、方法以及全部档案资料等重新进行分析研究,甚至要查清有关文献,准备用简练的语言回答可能提出的问题。

4、准备有关的书面材料。鉴定人出庭作证应提供哪些书面材料,我国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国内外情况也有所不同。现根据笔者在出庭作证时所作的书面材料准备作简要介绍。

(1)制作用词准确、论据充分、资料齐全有序的鉴定书。在庭审时,如原有的鉴定书内容符合上述要求,没有泄密内容的,则使用原鉴定书。如原鉴定书存在泄密内容,则要另拟写法庭上宣读的鉴定书,甚至要提供投影的胶片复制件。

(2)鉴定人声明 。关于鉴定人的有关资历情况,目前我国没有要求,只需审判长简要提问,鉴定人回答即可。但笔者认为,鉴定人在出庭前仍要写好书面声明,其内容包括:鉴定人的姓名,年龄,工作单位及住址,鉴定人的学历,现从事专业,职务,职称,专业工作情况,与本案有关的检验程序,设备,本案物证送检要求,鉴定结论,并在声明上签名。

5、鉴定人出庭前分析和预测辩护人、当事人、公诉人在法庭上可能提出的问题,并拟好回答问题的要点。

6、语言表达能力的学习和训练。鉴定人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能够胜任鉴定工作,作出科学结论外,还应具备思维敏捷,能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形式逻辑的技巧,简练精确的语言,回答法庭上的询问、质疑,才能使鉴定结论发挥其应有的证据作用。

(三)、鉴定人出庭应注意的问题

对鉴定人在法庭上进行询问,核实鉴定结论是调查的核心步骤,对整体提高审判质量,作出公正的判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鉴定人出庭作证时必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地回答控、辨、审三方提出的与鉴定结论有关的问题。为此,鉴定出庭作证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充满信心地步入法庭。既然鉴定人是诉讼参与人,在诉讼过程中的地位与辩护人、证人、翻译人等地位相同,都是自然人,就应从一开始进入角色,保持自信、沉着、冷静的心态,有理、有力、有节,提高抗“干扰”能力,不能感情用事。

2、仪态要严肃、庄重。鉴定人在法庭上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克制不良习惯的用语和动作,在语言方面要用词规范、准确,对一些专业术语,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要准确,必要时应当当场界定这些术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控、辨问答各方面有共同的语言和相同的理解。同时,鉴定人在回答提问时,应注意语调、语速、语气和音量,不能用粗俗的语言。

3、鉴定人的证词必须是真实的、准确的,如有意作伪证或不不真实的证词应负法律责任。为保证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维护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合法权益,审判人员在鉴定人出庭作证时要告知鉴定人应如实提供证词,鉴定人则应把如实提供证词的原则贯穿于诉讼活动的始终,特别是对一些关键性问题的证据,不论询问人从哪个角度提问,也不论是一审或二审的提问,鉴定人的证词要始终一致。

4、公诉人、当事人和辨护人、诉讼人,只有经审判长许可后,才能对鉴定人发问,审判长认为提问的内容与本案无关时,应当制止。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把询问人、鉴定人的机会更多地给了控辨双方,他们将会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寻找有利于自己观点的论证,特别是被告的辨护律师提的问题更多,而且是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反复提问,但有的辨方提问,往往脱离了本案的需要论证的内容,这时,审判长有制止的权力,鉴定人也有拒绝回答的权利,但要礼貌的拒绝,以使法庭审判顺利进行。

5、为了保证鉴定人证词的准确性,当有人提问时,鉴定人要全神贯注,认真倾听,准确理解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遇到含糊不清的提问,可以请对方重复一遍或加以解释,直至明白为止。必要时,可以用笔记录所提的问题回答时应抓住提问的要点,认真思考后,以简练、准确的语言回答,切忌偶发奇思,做不切合实际的议论。

6、鉴定人在准备出庭作证前,如发现原来的鉴定书中有用词不当等问题。在庭审时,可根据问题的重要与否,可在阐述鉴定结论的根据时加以说明,或可在提问时回答,但却必须坦言直说,切勿掩盖。有的辨护律师对刑事技术基本知识了解不够,对某种物证鉴定方法的准确率不太清楚。鉴定人对这方面提问的回答,既切忌绝对化,又要阐明本案物证鉴定结论的准确性。

7、控辨双方在法庭上提问的方式多样化,有重复的提问,交叉式提问,螺旋式提问等。不论采用何种方式提问,其目的都是为了打乱鉴定人的思路,使其回答的问题前后出现破绽,为被告找出无罪或罪轻的理由。因此,鉴定人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紧紧抓住本案物证鉴定的要求,鉴定方法、基础理论等专业知识,在明确了对方的提问的内容和目的后,准确地回答问题。

8、鉴定结论只是证据的一种,鉴定人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科学地解决某一专门问题,向法庭提出当代水平的科学结论,目的是提示事实真相。所提供的这一证据是否被法庭采纳,除取决于物证技术工作的质量外,还取决于诸多客观因素,法庭有权根据全案的证据不全、不足、犯罪因果关系不明等诸多因素而宣判无罪或罪轻。这都无损于鉴定的的辛勤劳动成果,当遇到这种情况时,鉴定人应正确对待,而不应介入个人的感彩,一味夸大鉴定结论的证据作用。

参考文献资料

[1]刘永琛主编《刑事诉讼法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篇,272—275页。

[2]杨开湘主编《刑事诉讼法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122—123页。

[3]刘学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理论与适用》,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362—363页。

[4]邹明理主编《司法鉴定》,重庆,法律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司法鉴定人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司法鉴定人;民事责任;立法漏洞

随着我国司法鉴定行业不断发展,司法鉴定人在鉴定过程中的损害行为也不断增加,仅追究司法鉴定人的刑事和行政责任,虽能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的规制,但无法对当事人因鉴定活动造成的损失进行救济。目前,我国司法鉴定人民事责任的立法还不完善,这不利于当事人民事权利的保护。因此,为了完善司法鉴定人民事责任,就必须对立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一、司法鉴定人民事责任的主体地位

鉴定行为是鉴定人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对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的活动,属于个人行为。实施鉴定的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和出具的鉴定结论负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10条规定:“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鉴定人应当独立进行鉴定,对鉴定意见负责并在鉴定书上签名或者盖章。多人参加的鉴定,对鉴定意见有不同意见的,应当注明。”该决定首次规定了鉴定人负责制度。所谓鉴定人负责制度,就是鉴定意见必须以鉴定人个人名义作出,即必须个人署名,个人对鉴定意见负责。鉴定人在鉴定书上签名或者盖章后,该鉴定书即对外产生法律效力,鉴定人就要对鉴定活动承担法律责任。如果鉴定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当事人造成损害的,鉴定人应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然而,我国司法鉴定人并非由法院或者当事人直接指派或者委托,而是由法院委托司法鉴定机构,再由司法鉴定机构指派具体的司法鉴定人。其必须依附于司法鉴定机构才能从事司法鉴定活动,其鉴定行为实质上是职务行为。“从法理上说,基于职务行为,对外承担民事责任应是由法人或职务行为人所在组织承担”[1],而这与《决定》规定的个人负责制相违背。

同样,《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第31条规定:“司法鉴定人在执业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行为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其所在的司法鉴定机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有过错行为的司法鉴定人追偿。”依此推之,“现阶段对鉴定人法律责任的配置仍应以机构责任为主, 鉴定人个人责任为辅。”[2]这实际上是二者共同承担法律责任,而非司法鉴定人负责制度。如果司法鉴定机构不向或者不能向司法鉴定人追偿,则最终责任由司法鉴定机构来承担,这就变成了司法鉴定机构负责制度。这也与《决定》规定的个人负责制相违背。

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第31条规定“经合议,根据半数以上专家鉴定组成员的一致意见形成鉴定结论。专家鉴定组成员在鉴定结论上签名。专家鉴定组成员对鉴定结论的不同意见,应当予以注明。”该法第34条第1款、第2款规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应当根据鉴定结论作出,其文稿由专家鉴定组组长签发。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盖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用印章。”据此可知,在医疗事故技术司法鉴定中实行合议制,对外由鉴定组集体负责承担民事责任。鉴定结论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方式做出,专家组成员只须在鉴定结论上签名,但鉴定结论保存在医学会,不允许当事人查阅,不具有对外的法律效力。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只盖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用印章,即可对外发生法律效力,并未要求鉴定专家签名,这使司法鉴定人无需对鉴定结果承担民事责任。这还是与《决定》规定的个人负责制度相违背。

因此,为了保证司法鉴定人在鉴定过程中认真履行职责,应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司法鉴定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鉴定机构只有在未进到监管责任时,才追究其相应的补充责较为妥当。

二、司法鉴定人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在我国,司法鉴定人民事责任一般为侵权责任。我国的司法鉴定体制接近大陆法系国家的司法鉴定体制,当事人在诉讼中向法院提出申请,法院具有司法鉴定的委托权和决定权,他们之间不存在民事法律关系,当然也就不存在民事责任问题;法院与鉴定机构之间虽具有委托关系,法院作为委托方,鉴定机构作为被委托方,但此委托关系异于民法上的一般委托,二者之间形成的是诉讼法律关系。因此,鉴定机构承担的是诉讼法上的责任,并非民事责任。而且,鉴定机构并非具体实施司法鉴定活动的主体,它和当事人之间没有委托合同关系,亦不向当事人承担违约责任;司法鉴定人、当事人和法院之间也没有合同关系,也不会因违约而承担违约责任,但司法鉴定人在鉴定的过程中,由于职务上的故意或者过失给当事人造成损害的,当事人可以依照侵权法要求司法鉴定人承担民事责任。

在英美法系国家,一般允许当事人自行委托司法鉴定人,司法鉴定人在鉴定过程中因违法行为给委托人造成损害,要向委托人承担违约责任。“因此,英美法系国家当事人与专家证人之间一般存在着委托的契约关系。基于此,从法律上讲,因专家证人违反合同约定以及法律所规定的强行性义务如诚信忠实等所应承担的主要是违反契约的违约责任。”[3]

然而,我国没有当事人自行委托司法鉴定人的法律规定。当司法鉴定人违法鉴定给当事人造成损害时,其只承担侵权责任,而不承担违约责任。如果司法鉴定人违法鉴定未给当事人造成损害,此时就不能要求其承担民事责任,这对权利人来说可能极不公平。不过,在司法实践中为了解决举证问题,许多法院已允许当事人自行委托司法鉴定,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且有违法之嫌。

因此,在我国现行的司法鉴定体制下,适当允许当事人自行委托司法鉴定,既消除了当时人对法院委托鉴定的怀疑,又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当司法鉴定人违法鉴定时,当事人可基于合同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当司法鉴定人违法鉴定给当事人造成损害的,当事人既可基于合同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也可基于侵权行为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这样可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全面的保护。

三、司法鉴定人民事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在我国,司法鉴定人民事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虽然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其民事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但从《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第31条,《浙江省司法鉴定管理条例》第49条,《陕西省司法鉴定管理条例》第51条的规定分析,应为过错责任。

侵权行为法第6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正如学者梁慧星对侵权归责原则的解读“按照本条规定,凡属于法律规定“推定过错”的案型,应适用第2款规定,举证责任及举证不能的后果由被告(加害人)负担;凡属于法律未规定“推定过错”的案型,则应适用第1款规定,举证责任及举证不能的后果一般应由原告(受害人)负担。”[4]所以,我国司法鉴定人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也应遵循侵权行为法的一般原则。即一般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只有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才适用过错推定原则。而法律并未对其民事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做出过特别规定,也就不能适用过错推定原则。

在过错责任原则下,司法鉴定人主观过错的证明责任被分配给了受害人,这对受害人有失公允。因为,司法鉴定活动存在种类多,专业技术性强,鉴定过程封闭,受害人对鉴定程序、方法不熟悉,鉴定资料由鉴定主体保管等特点,这可能会限制受害人有效收集证据材料的能力,使受害人因举证不能,无法证明司法鉴定人存在主观过错,无法追究其侵权责任。所以,笼统的要求司法鉴定人承担过错责任是不妥当的,应适当的适用过错推定责任比较合适。

四、司法鉴定人民事责任的赔偿范围及标准

法律未明确规定司法鉴定人民事赔偿责任的范围,学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司法实践中也存在争议。按照我国民法理论,民事赔偿责任一般分为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在我国,司法鉴定的委托权、决定权在法院,司法鉴定人和当事人之间没有委托关系,不存在违约责任,也就不存在违约责任的赔偿范围问题。虽然,司法鉴定人和当事人之间存在着侵权责任,但我国法律并未对侵权责任的赔偿范围做出规定。例如,损害赔偿的范围除了财产损失,是否包括人身和精神损害赔偿;除了直接损失,是否包括间接损失等。

同样,法律也未规定司法鉴定人民事责任的赔偿标准。我国司法鉴定人不承担违约责任,也就无涉违约责任赔偿标准之问题。但法律也未对侵权责任的赔偿标准做出规定。例如,应当确立什么样的标准,赔偿的具体数额是否应当有最高限额和最低限额等。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司法鉴定人民事责任方面还存在着,司法鉴定人民事责任的主体地位弱化,并非是彻底的个人负责制度;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只有侵权责任,而无违约责任;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只有过错责任,而无过错推定责任;民事责任的赔偿范围和标准不明确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未来立法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李 本.关于司法鉴定人负责制的反思[J].中国司法鉴定,2010(2).

[2]钟 毅,黄文杰.试论我国司法鉴定人的民事责任及其完善[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1).

[3]赵艳群.民事司法鉴定人制度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3.

司法鉴定人范文第7篇

司法实践中,不同鉴定机构及鉴定人对同一案件的事实问题出具的鉴定意见往往会出现相互矛盾或者错误的,致使双方当事人反复重新申请鉴定甚至因此引发,干扰了刑事诉讼程序、浪费了诉讼资源,更影响司法鉴定的公信力。

下面通过法理剖析鉴定意见对刑事案件定性以及量刑的作用的,阐述实践中相互矛盾甚至错误的鉴定意见所产生危害后果,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的,希望司法鉴定人应建立职业责任感、树立职业道德意识,全方位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司法鉴定公信力,不让自己成为“有罪之人”。

一、鉴定意见对定罪量刑作用的法理分析

1.是界定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重要依据

在司法实践中,在涉及人身伤害的案件中,对被害人受伤程度的鉴定是区分是否构罪的关键依据,造成他人伤情为轻伤或重伤的行为,才构成犯罪;造成他人轻微伤及以下损伤的行为,对侵害人只可进行行政治安管理处罚,不宜以犯罪论处。

当事人双方事先并无打架的故意,在交谈中因言语不和发生口角,进而发生斗殴行为并致人受伤,该类案件中被害人伤情轻重的鉴定直接影响着案件的性质。若被害人的伤情为轻微伤或者轻伤,则宜对犯罪嫌疑人以寻衅滋事定罪,若被害人的伤情为重伤,则宜对犯罪嫌疑人以故意伤害定罪。

2.为量刑提供重要参考

在不同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的伤情轻重在刑罚处罚上是重要的参考,《刑法》对此有明确规定。《刑法》第234条规定的故意伤害罪,若被害人的伤情是轻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293条规定寻衅滋事罪,若被害人的伤情是轻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若是重伤,则按故意伤害罪予以处罚。

二、司法实践中错误的鉴定意见对刑事诉讼的影响

笔者在工作中曾遇到一些受错误鉴定意见干扰的案件,不仅造成了办案人员工作压力大、鉴定意见公信力受损和诉讼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导致当事人上访,负面社会影响相当大。

如犯罪嫌疑人吴某已满16周岁系未成年,涉嫌故意伤害,被害人一侧鼻骨线形骨折,无明显移位,应当属轻微伤程度,却被某鉴定机构鉴定为轻伤,吴某家人不服,遂申请重新鉴定,另一鉴定机构重新鉴定为轻微伤。因受这两种不同鉴定意见的干扰,双方在经济赔偿方面多次调解未果,后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吴某移送审查,我院公诉部门受理该案件后,启动重新鉴定程序,经检察机关法医审查认为,“被害人鼻骨线形骨折未达明显移位,鉴定轻伤结论的依据不足”。因该案具备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条件,双方就轻微伤的损伤程度及经济赔偿达成和解,公诉部门遂据此依法对吴某做出不决定,不仅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该案终于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诸如此类的案件,因司法鉴定机构及鉴定人出具的不同鉴定意见,导致当事人双方对于追究该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经济赔偿数额等形成很大的分歧,如采信初次鉴定意见,就会造成错捕、错诉或量刑过重的法律结果,不仅会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还会违背了法律的公平、正义及严肃性。

三、错误鉴定产生的原因

1.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鉴定意见是司法鉴定人运用自然科学技术和方法,为解决诉讼中专门性问题进行的鉴定,必须坚持树立科学的态度,必须忠于事实追求真理。在实践中,鉴定人不能很好的区分开来人情、个人利益,不能科学公正公平的去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科学的进行司法鉴定。对案件事实问题的鉴定,仅仅得出一个简单的意见,却看不对事实问题与鉴定意见之间关联性的任何论证,鉴定意见缺乏科学的论证。还有鉴定人在鉴定过程中未依照法律规定履行回避原则,出现司法鉴定人竟是原当事人的主治医师,鉴定人要公开公正与当事人无任何利害关系的人,可司法鉴定机构及鉴定人明显违反了回避原则是可悲的,鉴定意见也就丧失了其科学性和公正性,不能成为合法有效的证据。

2.职业责任感不强

当前一部分鉴定机构的司法鉴定人在成为法医执业鉴定人之前,从事的多是医学临床工作。由于当前处于司法鉴定改革的初级阶段,相关的司法鉴定人准入机制尚不完善,很多地区甚至出现临床医生经过短期培训,即可获得司法鉴定人执业资格。有些鉴定人由于受医学临床工作思维模式的影响,对法医学司法鉴定程序的理解存有偏差,对相关鉴定标准的理解和把握存在误区,以及对法律的严肃性、鉴定的科学性、公正性、客观性及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也是导致最终错误出具司法鉴定意见的重要因素。

现在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在社会活动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其职业道德也是到达了一个底线。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多数错误司法鉴定是因鉴定人违反了廉洁、违反了公正义务、违反了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有的甚至是走上了犯罪之路。

四、司法鉴定人应全方位提升素质,勿成为“有罪之人”

1.要建立高度的职业责任感

鉴定工作具有崇高的神圣性,一种鉴定意见关乎着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对该行为如何处罚,更关乎着一个人的人身自由,甚至关乎着他人家庭幸福及社会和谐稳定,司法鉴定人应提高对其所出具的鉴定意见的真实性、合法性的认识,强化职业公平、公正的责任意识,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做到科学、客观、独立、公正地从事司法鉴定活动,把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放在第一位,切实保障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

2.要加强业务学习,确保司法鉴定质量

司法鉴定人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和交流,尤其是对法医学理论知识、司法鉴定相关鉴定标准及其释义、司法鉴定程序、与鉴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所规定的内容的学习,并且要熟悉掌握,力求在鉴定技术业务上精益求精,使出具的每一份鉴定意见都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维护司法鉴定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同时司法鉴定管理机构应当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违反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科学技术操作规范,因严重不负责任出具错误鉴定意见,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重大损失,应给予警告责令改正;鉴定人故意出具虚假错误鉴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过信息网络、新闻等平台向社会公开、向人民公开、向媒体公开,对司法鉴定机构及鉴定人加强监督,更能够督促鉴定人出具客观、公平、公正的鉴定意见。

不管是因鉴定业务不精、责任心不强出具错误鉴定意见,甚至是因遭受利益诱惑故意做虚假鉴定。当因该鉴定意见导致清白无罪之人含冤入狱、令有罪之人逃离法网之外、量刑或经济赔偿数额而显失公平、一个家庭因遭受不公而承受精神折磨且苦诉无果时,则该鉴定人就成了“罪人”。而我们每一位司法鉴定人,都应为之警醒、深刻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为,不要让自己成为“有罪之人”。

司法鉴定人范文第8篇

一、科技专家在诉讼活动中的现状

现代生活与科技密切联系,许多方面依赖于各行各业专家特有的知识、技能和判断能力。在诉讼活动中出现的有待证明的新专门知识问题,在特定条件下,针对重大、疑难、复杂、特殊甚至一些紧急的鉴定事项提供鉴定意见,需要司法鉴定机构组织一些特定领域的科技专家协助鉴定。在现有的规范性文件中,《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暂行规定》规定,具有5年以上精神疾病临床经验并具有司法精神病学知识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

或具有司法精神病学知识、经验和工作能力的主检法医师以上人员,可以担任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的鉴定人;《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规定,鉴定损伤程度的鉴定人应当由法医师或者具有法医学鉴定资格的人员,或由司法机关聘请或者委托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程度评定》规定,评定人员应为法医师职称,或有伤残评定知识和经验的事故处理人员。我国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司法鉴定人资格认证制度,这既与制度发展的历史有关,也与我国具体国情有关。实践中,担任鉴定人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公安机关和检察院内部设立的鉴定机构的人员:二是经国家司法行政机关授予司法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的专业人员;三是其他专业机构如医院、研究院所、大学等)的专业人员。从总体情况看,由于我国目前的司法鉴定机构分散,实践中一般是由具有鉴定权的职能部门或鉴定机构自己审核确认,导致鉴定人队伍的业务素质难以保证,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况.不能反映鉴定人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高低,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也直接影响到鉴定结论的可信度和证据效力。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建立司法鉴定人资格认证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而且这也是诉讼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我国科技专家除了作为司法鉴定人参加诉讼外.近年来在诉讼中还扮演了一些其他角色,特别是以专家的身份辅助当事人参与诉讼。诉讼法典没有对这种情况作出规定,而实践在突破法律的同时却不断扩大其适用的范围。这些实践也被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问题规定》和《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等相关司法解释所固定,并形成了司法实践中的项证据规则。科技专家在诉讼中发挥作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也是中外司法实践无法回避的问题。

但是,如何评价专家在法庭上的地位?专家以何种身份出庭?对专家在法庭上提出的意见作何评价以及效力如何?这些问题成为困扰司法实践的重大理论问题。由于专业领域的限制,司法人员也无法知晓科技的一些细节。更不可能深入到各个领域之中研究科学技术问题。而现有司法鉴定机构的执业范围也无法包容一切需要鉴定的事项。司法机关面对越来越多的带有科学技术或者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案件.需要一些科技专家在涉及具体的科技问题上提供技术支持并对科技问题予以解答。科技专家在诉讼中提供的意见对一些案件的定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现实的需要和立法滞后.造成了司法实践与司法制度之间的紧张_天系。

二、西方国家遴选鉴定人的方式

西方国家主要有两种鉴定人遴选方式,即英美法系国家的庭上审查主义和大陆法系国家的鉴定主体资格法定主义在英美法系国家,对于什么人能够担任鉴定人,法律并无对其资格作明确限制。如美国的鉴定人称为专家证人.鉴定结论称为专家证言。原则上,经过正规教育获得专业知识的人.或者通过工作经历获得专业知识的人,都可以作为鉴定人,其鉴定资格无须经过特定管理部门的批准。因为从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上看,鉴定人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这是保障鉴定意见科学性和权威性的关键因素。美国没有法定的鉴定机构,任何专家都可以受聘在法庭上提供专家证言。他们堪称特殊的“证人”,以其专业知识就专门性问题向法庭提供意见。在大陆法系国家.由于实行职权主义模式,司法鉴定具有浓厚的职权倾向色彩,各国大体上都建立了专门的鉴定人资格制度。如法国实行鉴定人注册名单制度,由行政法规规定鉴定人的确认和注册方法,专门机构通过特定的考评和登录程序.将全国具有司法鉴定资格的专家根据行业登记造册,说明各自的教育程度、学术成就、专业经历等内容,供法官根据案件的需要从名册中选任鉴定人。

为了方便法官委托鉴定人,常由最高法院或者司法部等部门确定专家名单.名单上的专家都是本领域的权威人士。这些人叮以是教学科研机构的学者,也可以是在政府设立的机构中服务的专家。法律并不禁止在该名单之外委托其他专家。但法官通常会委托名单上的专家,因为入选名单的前提条件是执业水平可靠,凶此能够进人专家名单本身,就是对其业务能力的肯定。在西方国家的司法鉴定制度中,无论采取的是庭上审查主义还是鉴定主体资格法定主义,各国都没有规定统一的司法鉴定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鉴定人员就不受任何管理和约束。实际上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往往都属于某行业协会会员.需要遵守各自所在协会的章程与纪律。

有些欧盟国家还通过建立自愿注册制度,引导鉴定从业人员不断提高执业水平,促进平等竞争和行业自律。随着科技在各个领域广泛地应用,特别是高尖端技术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在一些复杂的案件中r能单一一事项的鉴定会逐渐减少,需要多方面科技力量参与的综合性鉴定会逐渐增多。近年来,这种综合性的鉴定在国外已成为一种通行的鉴定形式。在现代司法鉴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这种交叉性和边缘性的专门问题会越来越普遍。

三、科技专家与司法鉴定人的衔接机制

一些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疑难、复杂和特殊的鉴定事项.由一个或者几个司法鉴定机构难以胜任,司法机关很难获得鉴定结论。如果司法机关聘请非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其提供的意见有可能受到当事人的质疑,聘请专家的程序正当性同样受到质疑,致使司法实践陷入困境。因此,如何发挥科技专家在诉讼中的作用,通过司法鉴定制度建立科技专家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便成为构建科技专家与司法鉴定人衔接机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在司法实践中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由法院聘请科技专家担任人民陪审员的模式。法院在遇到没有法定的鉴定人或者存在鉴定争议的案件,往往采用聘请科技专家担任人民陪审员来协助完成审判中认定有关专门性问题的任务;二是司法机关聘请非法定鉴定人鉴定的模式。根据法律的规定,司法机关可以采用聘请科技专家作为临时司法鉴定人提供鉴定意见;二三是法定鉴定人资格模式。我国采用了司法鉴定管理制度,并根据全国人大《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形成了司法鉴定人的审核许可制度。规定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商“丽高”确定其他鉴定事项.虽然对于建立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特殊情况下仍存在无法满足诉讼实践的需要和司法公正的要求。在中国科协牵头下,由科技、法学、科技管理、司法鉴定管理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课题组从范围确认、程序和科技专家库等方面提出了建立科技专家和司法鉴定人的衔接机制。

(1)科技专家转化为司法鉴定人的范围确定。

对科技专家转化为司法鉴定人的鉴定范围一般限定在重大、疑难、复杂、特殊的鉴定事项,特别是一些重大突发性事件.以及涉及到综合性鉴定的事项上。一般情况下.司法鉴定人能够解决的,科学技术专家在未获得司法鉴定人资格之前,不应当以司法鉴定人的身份参加鉴定活动,但不妨碍有些鉴定事项涉及到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可以提供专家建议,以及作为非鉴定人提供技术支持或者技术指导。

(2)科技专家转化为司法鉴定人的程序。

一是合理确定科技专家转化为司法鉴定人的资质。科技专家作为“准司法鉴定人”应当在可能发生的鉴定事项领域具有权威性及相应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二是科技专家转化为司法鉴定人的评议。对于科技专家作为准司法鉴定人的,应当由科协来组织他们进行材料的申报.对所报材料进行严格审查之后。在其所研究的领域对拟报请为鉴定人的科技专家进行学科水平以及能力的同行评议。三是科技专家转化为司法鉴定人的同行监督。对确认作为准司法鉴定人的科技专家进行公示,采用社会监督和同行业监督相结合的方式,来保障作为准司法鉴定人的科技专家具有权威性和较高的公信力。四是科技专家转化为司法鉴定人的审查核准。科协根据公示后没有异议的科技专家名单报司法行政部门审查,司法行政部门除对申报的科技专家上报材料的审查外,对有些鉴定事项需要实验室的,应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将申报圈圜圜作为“准司法鉴定人”的科技专家列入司法鉴定所设立的科技专家库,并向司法机关报送登记的名单:同时由科协向社会公布科技专家作为准司法鉴定人的人员名单。

(3)建立科技专家库与专家辅助人名册衔接机制。

司法鉴定人范文第9篇

关键词:司法鉴定人法律责任制度反思

司法鉴定责任制度是基础性制度.关系到司法鉴定事业体制、机制改革;关系到司法鉴定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现实权利义务;也关系到诉讼当事人的诉讼权益。因此,事关重大,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10条、《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4条都明确规定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从这两个法条的行文及相关条文的含义和逻辑顺序上看.这里的鉴定人都是指作为自然人的司法鉴定人,是不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刑事诉讼法》119、120条,《民事诉讼法》72条,《行政诉讼法》35、47条都是将司法鉴定部门和司法鉴定人并列陈述的,其中的鉴定人都是指自然人。

司法鉴定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是以主观的方式表述客观的事实,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经验科学,一般以两人以上为鉴定主体进行的鉴定中。还允许以存在一定程度分歧的方式出具鉴定文书:同时,司法鉴定还是一种评断他人之事的行为,这和法人决断自身之事有本质区别。所以,法人和社会组织通常不具有司法鉴定的意思能力,即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不具有充当司法鉴定人的能力。所以,理论上,当然只能由作为自然人的司法鉴定人承担司法鉴定责任.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司法部《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第3条对司法鉴定人界定为“人员”,国外立法例也基本都是如此规定的。但是,笔者认为,中国的情况与其他国家有所区别。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单纯地实行司法鉴定人负责制,即主要由作为自然人的司法鉴定人承担司法鉴定法律责任,是有缺陷的,甚至于是行不通的。

理由如下:

l司法程序决定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行不通

无论是德国、法国等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国、美国等英美法系国家,司法鉴定的委托、指派一般都是直接指向司法鉴定人,相应地,司法鉴定意见直接由司法鉴定人作出。在此情况下,由司法鉴定人承担司法鉴定责任自无别论。但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司法实践中,司法鉴定人是经由司法机关委托司法鉴定机构,再由司法鉴定机构指派具体的司法鉴定人。这决定了三个特点:一是这种委托是司法机关和司法鉴定机构之间的契约关系,不是司法机关和司法鉴定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二是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之间是职务上的隶属关系:三是这种职务上的隶属关系决定,司法鉴定人的行为是职务行为。司法鉴定的责任主要是法律责任。从法理上说,基于职务行为,对外承担民事责任应是由法人或职务行为人所在组织承担;承担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可以采取双罚制,既可以由司法鉴定机构或司法鉴定人单独承担,也可以由司法鉴定机构或鉴定人共同承担法律责任。所以,从法律上说,司法鉴定在中国这种司法程序下,法律责任是由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共同承担的.甚至主要是由司法鉴定机构承担的。可见。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在法理上是讲不通的。

2社会传统理念决定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行不通

众所周知。“单位人”的社会理念在中国根深蒂固.我们的司法鉴定人事实上也都是某一司法鉴定机构的职员或雇员,不可能脱离“单位人”的社会形象。司法部《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第3条第3款明确规定:“司法鉴定人应当在一个鉴定机构中执业。”也就是说.司法鉴定人是不能脱离组织而存在的。在此情况下,一旦司法鉴定行为引发法律责任的归结问题.司法机关和公民是不习惯也不愿意舍机构而求自然人的。社会公众都明白,自然人的责任能力通常弱于法人和社会组织。追究单位的责任本来就是社会习惯.连司法机关都不会习惯置司法鉴定机构于不顾.而单纯去追究作为自然人的司法鉴定人的法律责任的。所以,在此社会观念下,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无法在全社会有效推行

3司法鉴定文书的出具方式也决定了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行不通

无论侦查机关、鉴定机构还是社会鉴定机构出具的司法鉴定文书,都载有司法鉴定机构印鉴.这种方式是有法律制度、行规和职业习惯支持的。这就给当事人乃至社会公众一种直观的认识.认为司法鉴定文书是司法鉴定机构出具的。而司法鉴定人的签名不过是记载了谁代表司法鉴定机构作出了司法鉴定意见。谁盖章谁承担责任,是社会传统观念,也是中国的司法传统观念。在此观念影响下,实行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就成了反传统的做法,注定是行不通的。

4司法鉴定人的责任能力和相应的执业保障

制度也决定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行不通司法鉴定不是一项高收入职业,而司法鉴定的民事法律风险是不可预期的,有时是很大的.以司法鉴定人的个人财产承担无限责任是很难实行的——个人财产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同时。司法鉴定人从观念和感情上也不会接受。笔者相信。一旦实践中出现由司法鉴定人承担巨额民事责任的情况,司法鉴定人是无论如何不会接受此法律后果的;同时.也会造成行业恐慌。其结果是.职业收入微薄的司法鉴定人在风险成本与微小的收人相衡量下,很多鉴定人会放弃此职业。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司法鉴定职业风险保障。但《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并没有建立司法鉴定人执业风险保障制度,倒是《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第18条规定了司法鉴定机构执业责任保险制度。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和司法部《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确立的却是司法鉴定人负责制,司法鉴定机构不必承担司法鉴定的法律责任。这就出现了一个令我们尴尬的情况,有风险的没执业保障,没风险的有执业保障。我们姑且不论实践中是否有此险种以及能否设立此险种,单是这种执业保险制度上的错位,就足以使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行不通了。

5对司法鉴定人负责制的相关规定自相矛盾

(1)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第6条规定,个人、法人和社会组织都可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而同一法律的第l0条却明确规定了司法鉴定人负责制.未包括法人和社会组织,等于从字面上排除了法人和社会组织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法律责任。这里,我们无法对“司法鉴定人”作扩大的解释。因为,①《决定》和《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均未将司法鉴定人的外延规定为包括法人;②司法鉴定机构中相当多的一部分是非法人社会组织。如果将其也视为“人”,就需要法律明确赋予其司法鉴定上的“人格”.否则作扩大解释就是违法解释;③如果《决定》中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中的“人”包括法人和社会组织,就应该在第10条中明确界定,否则,无论在法理上,还是在立法技术上都说不通。

(2)既然从法理和立法技术上来衡量和分析。司法鉴定人负责制都是不包括法人和社会组织的.那么司法鉴定机构作为法人或社会组织就不应当承担什么司法鉴定业务上的法律责任。但《决定》第13条2款和《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第40条却明确规定了若干条司法鉴定机构业务上的法律责任。这两个立法上的矛盾说明.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与法律责任的相关法律规定是直接矛盾的。

以上分析形成了一个逻辑上的二难:如果我们认可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则存在以上所述五方面的障碍,难以行得通:如果我们认可扩大解释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则一方面司法鉴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为司法鉴定人不符合司法鉴定的客观规律和科学法则,另一方面,在立法上对司法鉴定人作一个扩大的解释也十分困难,特别是将社会组织扩大解释为具有法律上的人格则更加困难。

尊重司法鉴定的客观规律和科学法则.真正建立起单纯的司法鉴定人负责制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实行鉴定人制度,相应弱化司法鉴定机构的作用和影响,从而让鉴定人真正负起责来。另一个办法是在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下作一些调整.改革司法鉴定委托和指派方式.调整司法鉴定文书出具格式和方式,司法鉴定文书不再加盖司法鉴定机构印章,同时建立司法鉴定人执业保险制度。但这两个办法均需要一系列的法律和制度建设作支撑,还需要相应社会观念的转型,短期内无法施行。

如果继续坚持当前的司法鉴定机制.笔者建议,就不要实行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而要建立区分不同情况。由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共同承担司法鉴定责任的法律制度。具体地说。就是刑事、行政法律责任采取双罚制.区分不同情况.或由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分别承担各自应负的法律责任,或只由鉴定机构或鉴定人单独承担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则可像律师事务所那样,由司法鉴定机构对外承担民事责任,然后,司法鉴定机构可向有过错的司法鉴定人内部求偿。这种责任制度。我们可称之为区分责任制。相应地,《决定》就要直接作立法上的扩大解释,克服困难.将第10条明确界定为司法鉴定人包括法人和社会组织;为了合法性。甚至可以考虑不要“司法鉴定人负责制”这个名词.而是采取直接将司法鉴定责任人的外延表述清楚的办法。

司法鉴定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制度;司法鉴定;司法鉴定人助理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1-0195-03

引言

随着我国司法鉴定相关机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无论是司法就鉴定机构还是司法鉴定行业协会在数量及工作质量上都有了显著的增加和提高,同时,高职称、高学历、专业化、职业化成为了现代司法鉴定人才队伍的发展方向。特别是有些地区或省份,已经初步构建、实施了司法鉴定人助理制度,对提高司法鉴定辅助活动的规范性、进一步完善相关人才的培养方式,以及为我国司法鉴定人才队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一、司法鉴定人助理制度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司法鉴定人才队伍的形成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还不能直接从事司法鉴定相关工作,主要原因在于工作经历的要求和缺乏一套成熟完善的相关业务培养机制,导致很多相关专业(刑事科学技术、法医学、法学等)的高校毕业在就业时并未将司法鉴定人放在首要位置,而是选择去企事业单位或者去考公务员,造成了人才流失。从司法鉴定人才需求的角度分析来看,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司法鉴定机构亟须引进大量的司法鉴定人才。我国司法鉴定人才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是造成司法鉴定人才供需矛盾的关I因素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由于司法鉴定人助理的任职条件中对工作经历没有硬性要求,从而激励更多的高校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司法鉴定相关的工作,对一支规模化、规范化、精英化的司法鉴定人才队伍的早日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二)有助于职业资格制度的确立

目前,职业资格制度已经是我国诸多职业化程度高、发展较为完善的行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司法鉴定人才培养体系亦是如此,确立职业资格制度是必经之路。就目前而言,受多种条件的限制,专门针对司法鉴定人的职业资格制度尚未确立。司法鉴定人助理制度的构建,一方面能够使司法鉴定公信力和司法鉴定人执业能力得到有效的增强和提升;另一方面,对执业资格制度的构建与确立起到了铺垫作用。

(三)有助于司法鉴定机构内部分工更加精细

在工作内容方面,司法鉴定人助理与司法鉴定人之间,既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又有着明确的分工。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使司法鉴定人摆脱大量基础、繁杂事物的束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鉴定意见结论具有技术性、关键性影响的内容上,而且还有助于司法鉴定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4]。值得注意的是,司法鉴定工作的一些特性(科学性、连续性、严肃性等)并不会因受司法鉴定人助理的影响而改变,反而因司法鉴定工作更加精细、具体、科学的分工,使得司法鉴定人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得到了极大的削减。

二、司法鉴定人助理制度的具体内容

(一)任职条件

作为司法鉴定活动的参与者,司法鉴定人助理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技术水平以及执业能力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司法鉴定工作的质量和有效性[5]。司法鉴定人助理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写作水平,而且还应该善于理解复杂概念和分析专业资料,同时,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自律能力、道德品质。具体任职条件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身体健康、品行端正;(2)遵守执业纪律、职业道德、司法鉴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拥护宪法,同时,既不能有遭受开除公职的处分,也不能有遭受刑事处罚的经历;(3)具备司法鉴定相关专业的技能与知识,一方面要满足必须的学历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参加过司法鉴定工作相关的培训(岗前培训、业务培训等),且考试成绩合格。

(二)职责范围

具体职责范围如下:(1)负责收集与检验、检测司法鉴定相关的检案检材,或者检查一般活体;(2)负责对检案检材的保管与使用情况进行记录,主要包括对检案检材的保存、检验、标识、接收等情况进行及时的记录;(3)为需要出庭的司法鉴定人准备相应的出庭资料;(4)参与草拟司法鉴定文书;(5)参与司法鉴定文书的校对;(6)记录司法鉴定的全过程;(7)负责司法鉴定文书的归档。

(三)权利保障和义务承担

为了有效提高司法鉴定人助理工作的质量和有效性,首先应该使其基本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享有的权利有:(1)获得合法执业报酬;(2)可参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活动;(3)可以申请加入司法鉴定行业协会(在很多省份都已经成立了)与学术团体,也可以参加相关专业的研究探讨与学术交流等活动;(4)参加专业培训和专业再教育;(5)辅助司法鉴定人更好地完成工作;(6)可以为所在单位的工作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司法鉴定人助理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必须承担其自身应尽的义务,具体的内容有:一是不可同时在两个以上的司法鉴定机构担任职务;二是不可代表司法鉴定人出庭或者在司法鉴定文书上署名;三是应该积极参与行业协会与主管部门所组织的专业业务、执业纪律和职业道德等相关培训活动;四是应该按照司法鉴定人的要求做好辅助工作;五是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范,遵守职业纪律、职业道德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和要求。

(四)执业范围

从职责范围的角度分析而言,司法鉴定人助理最主要的工作内容是辅助司法鉴定人更好地完成鉴定工作,分担司法鉴定人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其并不是司法鉴定人,其执业范围包括:(1)应该回避与自身及亲属存在厉害关系的司法鉴定案件;(2)不可在庭审过程中发表司法鉴定意见;(3)坚决不得接受委托人以任何形式给予的财物,更不得向委托人索要费用;(4)不得随意开展与没有司法鉴定人参加的鉴定案件相关的工作;(5)不可私自冒充司法鉴定人员,或者被误认为是司法鉴定人员时不予以及时地解释;(6)不可以司法鉴定人员的身份进行独立办案,一方面,有关司法鉴定机构不可做此安排;另一方面,不得单独地为委托方提供鉴定服务,更不得私自对司法鉴定案件进行鉴定。

(五)监督管理

1.内部监督管理。司法鉴定机构对司法鉴定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就成为内部监督管理,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考核执业活动情况;(2)集体组织学习与培训,司法部门通过邀请一些执业水平较强、道德素养较好的人来进行讲授,以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3)对工作人员的执业纪律及道德素养进行管理监督;(4)特意安排一些具有高水平、高能力的司法鉴定人员对司法人助理进行指导;(5)负责对司法人助理这一岗位进行招聘、考核、监督工作;(6)负责司法鉴定人助理的薪酬多少。

2.行业管理。司法鉴定协会的监督管理工作就是对应的行业管理,主要内容包括:(1)司法鉴定协会对于司法鉴定人助理出现违规操作的情况有权对其进行行业惩戒;(2)鉴定协会需要组织专家对司法鉴定人助理的工作水平、职业能力以及道德素养进行评估;(3)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以及专业研究活动等;(4)组织专业知识培训活动。

3.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是指行政部门的管理,主要包括:(1)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司法鉴定人助理进行专业考核;(2)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再教育、顶岗培训以及其他教育培训等活动;(3)组织开展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活动;(4)行政部门应该对执业中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的司法鉴定人助理进行调查与处理;(5)加强对执业活动的监督管理;(6)对司法鉴定人助理的职业资格进行审核并做登记。

(六)法律责任

1.刑事责任。所谓刑事责任就是司法鉴定人助理在工作过程中,如果出现违规违法行为,情节严重并对他人构成伤害的行为,有义务承担刑事责任,通常发生的情况有以下几种:(1)在执业过程中泄露个人隐私、商业机密和国家机密的;(2)在执业过程中接受委托人财物,且涉及金额较大的;(3)在执业过程中对检案材料进行故意毁灭、破坏,且造成严重后果的;(4)在执业期间由于不负责任而导致当事人出现重大损失的情况;(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2.民事责任。所谓民事责任,就是司法鉴定人助理在执业期间违反了民事法律规定,并给当事人造成了巨大损失,有义务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主要出现的情形有以下几种状况:(1)泄露个人隐私或者商业机密,为鉴定案件中的当事人造成精神伤害或者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的;(2)在执业期间,由于个人疏忽造成鉴定材料出现变质、遗失或者毁损等状况的。

3.行政责任。行政责任就是司法鉴定人助理在执业期间由于违反了相应的行政法规的情况,需要承担一定行政责任,通常情况下会出现的状况有以下几种:(1)向主管部门提供虚假材料,或者不肯接受主管部门监督检查的;(2)在执业过程中,违反保密规定的;(3)私自接受司法鉴定委托的;(4)同时在两个以上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执业的;(5)采用不正当的手段骗取执业证,或者提供虚假证明的;(6)其他规则和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

(七)重要保障

要想司法鉴定人助理的制度能够充分地发挥其职能,并真正得到落实,就必须由司法鉴定机构给予一定的保障。司法鉴定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对司法鉴定人助理的执业水平及其道德素养进行监督管理;不定期或者是定期地为司法鉴定人助理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库,以便提高专业技能;安排专业的司法鉴定人员为其给予指导;司法鉴定人助理的选聘工作。除此之外,还需要提高司法部门的内部规划建设,不断提高整体建设水平。因为,良好的内部环境建设是司法b定人助理进行工作学习的关键,因此必须不断完善内部建设机构,以便为国家培养更加优秀的司法鉴定人才提供基础。

三、司法鉴定人助理制度的完善措施

(一)完善培养模式

目前,针对司法鉴定教人助理人才的培养尚未形成统一的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各鉴定机构、各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对培养模式进行进一步完善。对司法鉴定人助理的培养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培养计划和目标,主要针对在助理期间完成的案件数量的规定。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可以有效地加强司法鉴定人主力的实际操作能力,弥补其只进行理论学习的不足。经过三至五年的实践练习,司法鉴定人助理的鉴定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司法鉴定人助理没有完成要求,则禁止其鉴定人资格的申请,从而从源头上保证了司法鉴定人人才的质量。在该完善、科学、有效的培养模式下,我国司法鉴定水平将会得到有效的提高,司法鉴定人才队伍也会得到补充。

(二)加强鉴定机构管理,营造良好职业环境

对于司法鉴定机构管理的加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严格审核司法鉴定机构的成立条件,从源头上提高司法鉴定机构的质量;(2)进一步完善司法鉴定内部管理机制,为其健康、合法运行提供前提保障;(3)加强对鉴定机构的监督,以确保其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4)加强鉴定机构资质认证管理,逐步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认证制度。对于司法鉴定机构的优化整合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规模大小上对司法鉴定机构进行优化整合,以增强司法鉴定机构的整体实力;二是国家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引导司法鉴定机构朝着职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建立具有国家权威性的司法鉴定机构。

(三)充分利用高校司法鉴定机构的优势

与社会司法鉴定机构相比较而言,高校司法鉴定机构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1)拥有高水平的教师型鉴定人;(2)具有良好的研究创新教环境;(3)具有中立性。正是因为这些优势,才使得高校司法鉴定机构成为培养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司法鉴定人助理的理想基地。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我国高校司法鉴定机构的优势,积极推动教学科研创新,在为社会培养大量优秀司法鉴定人才的同时,也为鉴定人才的培养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途径。

结语

总而言之,司法鉴定人助理制度的构建有助于司法鉴定机构内部分工更明确、司法鉴定人职业资格制度的确立、司法鉴定人才队伍的形成[6]。本文分别从重要保障、法律责任、监督管理、执业范围、权利保障、职责范围和任职条件七个层次对该制度进行了简要研究。该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进一步完善培养模式,加强鉴定机构管理,营造良好职业环境,充分利用高效司法鉴定间机构优势,能够有效地推动司法鉴定人助理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范加庆,常林.论我国司法鉴定人助理制度的完善[J].中国司法鉴定,2011,(2):47-52.

[2] 李果.我国司法鉴定人助理制度构建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

[3] 张琳.论司法鉴定人助理制度的完善[D].成都:西南政法大学,2015.

[4] 柯昌林.试论我国司法鉴定人助理制度[J].中国司法鉴定,2010,(5):79-82.

[5] 刘和兴.论我国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J].中国司法,2010,(11):81-84.

上一篇:雕塑设计范文 下一篇:部门规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