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范文

时间:2023-12-08 19:05:07

汉语语法

汉语语法篇1

我们在研究中还发现,一种语言的语法特点往往跟记录这种语言的文字形式也有许多关系。虽然语言是先于文字而存在,但文字的出现必然要适应并有利于这种语言的存在和发展。也就是说,一种文字与被记录的语言,必然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否则,这种文字就会失去长存的资格。当然,文字与语言的哪一要素联系得较明显,这会因文字的特点不同而有所偏重。从汉字来看,它与汉语语法的个性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字的特性适应并支持了汉语语法的意合特点,同时,汉语语法性征也是汉字得以长存的因素之一。

汉字是现代世界上各种记录语言的文字中唯一继承传统而被保留下来的文字。它与音节文字、音素文字构成当今文字的三大类型。音节文字与音素文字是通过记音而达到记义的。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则是直接记义的。它在记音方面不甚明显,也就是说,汉字在联系语音方面的功能是较弱的。在汉语圈中,同一汉字在不同方言区可以读不同音而在意义的理解上却又是相同的。所以,汉字的功能特征在于它的表义性。它是建构在音形义相互联系的基础上的。其最大特点是既以形表音,同时又以形表义;其间音与义是通过形体建立联系的,即音与义之间是间接取得联系的。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为汉字的三维结构。有如下图所示:

语音……语义

(虚线表示间接性)

因此,对于汉字,就有了听音尚难辨义,识音则能解义的特点。另外,如上文所述,汉字是以表义为中心的,所以它又具有开放性特征。一个形体,在汉语中,不仅仅允许它在不同时代、不同方言中取不同的读音而获得同一意义,甚至还可以为语音系统与汉语迥异的其他民族语言(如日本、朝鲜、越南)所借用。

由于汉字的表义是体现在形音义一体化上,因此,可以说每一个汉字基本上都是音义的结合体,这与语素是音义结合体这一特点是相吻合的。传统的语文教学被称做“读书识字”,我以为这正说到了点子上。问题还不仅仅到此,关键是在于识字就能读书上。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语言现象,汉语语句构造是依赖语义勾联起来的。我们只要从掌握汉字的字形入手,了解了一个个汉字的音也就懂得一个个汉字的义,同时从这些串联成句的字义中又可领会出句义、文义。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就在一个“悟”上。现代语言学的任务,就是要揭示在“悟”的背后的语言人文主义特点,挖掘其中的规律。因此,研究汉字和语法的关系当然也是这方面的重要课题之一。下述三个方面是我们在探索中获得的几点认识。

其一,汉字的表义性适应了汉语语法的弹性特征。我们知道,语言的组合序列有如一条长链,链链相扣,环环相接,其间每个语词乃至每个汉字都是语言中的一个链子。在汉语中,这种链式序列可以允许人们根据需要取去某些链子(语词)而不影响达意,其衔接处可以完好如初。所以说,汉语语法的弹性特征恰恰表现在意合性上。意达而词之多寡可随意增删。神经病理语言学实验表明,人们记忆句子和理解句子,并不记忆句子的形式。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加工处理的不是语音,而是语言所运载的信息,即语义。汉字的缺点是与语音联系不紧,但它在对于字义的理解上显然优于拼音文字。因为汉字的规律就是文字形式与概念间的联系比较紧密。拼音文字的字形是以代表音素或音节的字母连缀而成的,人们在掌握字母和拼法之后,一般可读出字(词)音来,如果其意义正好是在口语中已熟悉了的,他也可以同时明白词义。但在一些国家的阅读教学中,也常常出现会拼、会读而不知句子含义的“语义性失读症”。然而,汉字的字形和字音都服从于语义,表现出语义,因此,学习汉语的人很少出现能读音而不理解意义的现象。这就是说汉字具有知音解义的特点。这种特点有力地支持了汉语语法的弹性特征。汉语语法表达中的重意义支点,轻形式配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汉字的这种表义性征。句子中的语词弹性现象主要地体现在汉字上。汉字的块状和可拼合性为汉语语法的“随表达意图穿插开合,随修辞语境增省显隐”〔2〕和以意义支点为中心的表达意识提供了丰厚条件。

其二,汉字的单音节语素性质适应了句法中的韵律需求。汉语作为一种带有浓厚文化背景的民族语文,其注重韵律的特点是这样的明显,它不但讲究句子的抑扬顿挫铺排,而且还讲究句子音节的多寡对应。一般观点认为,句子是由词组合而成的。汉语的词,在古代以单音节为主,字即是词。在现代,汉语词汇已向双音化发展,古汉语的词延传到现代大多降级为语素,因此,字又相当于语素。虽然如此,但传统的文化征性并没有因此消失。汉语语素具有灵活性,它可以根据需要而随时升格(还原)为词。据统计,汉字中仍能独立成词的约有2000字,在现代汉语日常生活的语料中,这些作为词而独立运用的字,其出现率为61%。至于那些不成词的实语素,在一定的语境中也可以成词。例如,在“夹道迎接”、“双喜临门”、“拥被而卧”中的“道”、“临”、“拥”这些字都是词,它们体现的正是字所代表的意义。另外,由于汉字的表义性,使得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在表达中既可选择单字(单音节)形式也可选择复字(双音节)形式,从而有效地调节了语言的节奏,使句子的结构匀称,音节配合和谐。如“学校”可说“校”,“月亮”可说成“月”,“时候”可说作“时”,“开始”可说为“始”,“工厂”可简作“厂”等等。有时根据表达需要,多音节词还可以随意拆合,依赖汉字表义特性加以运用,使字(语素)升格为词。如“青春痘”一词可以拆成两个词,“我们要青春,不要痘”(广告语)就是一例。汉语的对偶句对音节的选择更是显示了汉民族语言文化的传统——汉字对组词成句的特有作用。这方面行家已有诸多论述,不在这里赘述了。

其三,汉字的块状整体认知适应了汉语语法的整体认知特征。汉人的思维观在于注重整体性。人体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国人的思维偏重于大脑右半球。而右脑主管的能力正是具体性的能力,综合性的能力,类推性的能力,空间性的能力,直觉性的能力和整体性的能力。〔3 〕这些特点在汉语言文化中表现很突出。例如,汉人传统的舞台艺术表演,一举手一投足,都能令人由个体、局部想到整体、全貌。汉人对汉字的理解也是抓住整体轮廓。汉字是一种高形差度的文字,印刷模糊,残缺笔画部件,甚至遮去一半字体,仍能认读。这对于拼音文字来说,是难以想象的。由此,我们联想到近年来有人提出的汉字上的“识繁写简”问题。这个提法适合不适合当前的实际需要,我们不妄加评论。但有一点,“识繁写简”是符合汉民族整体认知的文化心理的。在这方面,有许多人有过亲身体验。那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青年,在识字上就有这么一个特点,用繁体字印刷的古典作品,他们阅读下来几乎没有问题,但如果请他们写几个字,可就为难了。这里面说明了这么一种现象——他们能读能认繁体字,但无法书写出来。他们在认字时是运用整体认知原则的。这种整体认知在汉语语法中也有许多表现。从现行语法观看,有些句子是属于成分残缺的,但人们在阅读理解时并不困难。例如,“自行车下坡请减速!”“一个孩子好!”这些句子用现行语法理论都很难给予合适的分析。但在交际中却是达意的好句子。因为人们是从整体上去把握句子的,而不是像印欧语一样从形式入手去理解内容的。更有趣的是下面这两句话词序不同,意思竟然相同,交际者从来不引起误解:

在家里我对儿媳像闺女一样,

│儿媳对我也像亲妈一样。

│在家里我对儿媳像亲妈一样,

儿媳对我也像闺女一样。

让外国人理解,就不明白“闺女”换“亲妈”,意思怎么还会相同呢?其实这儿正好充分体现了汉人所具有的抓意义支点——“我对儿媳”、“儿媳对我”,从而进行整体领悟的能力。从上述分析可见,汉人在认识汉字和汉语语法上具有一种通约性。这也是汉字之所以从创始以来几千年而不废的原因之一。从中亦可看出汉语语法之不重形式而重意合的民族文化传统。

由此,我们还可以推论,假如有朝一日汉字的方块形体改为世界共同的拼音文字,汉语语法不能不随之发生变化,走上形态特征的道路。因为汉字的见形识义、识音解义、以意义为重心的特点和汉语语法具有十分深刻的共通性,汉字为汉语语法特点的存在提供了诸多方便。

从目前来看,汉字与语言的关系在字音、字义方面已经有许多成果,但在汉字和汉语语法的关系上尚属未开垦的处女地。我们希望这个领域今后越来越引人注视,会有更多的同仁参与探索、挖掘其间规律,从而促进汉语言文字的理论研究深入发展。那么,本文的写作目的也就达到了。

注:

〔1〕拙文《论汉语语法的弹性特征》,载《汉语学习》1989年第3期p4—6。

〔2〕申小龙《语文的阐释》,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p461。

汉语语法篇2

关键词:英语;汉语;语法;相同点;不同点;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022

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既有相同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我们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往往不由自主地将这两种语法联系在一起。在某些方面,汉语和英语是有相似性的,在学习英语语法的过程中,有时候可以参考汉语的语法规则,这就使得一种语言成为帮助掌握另一种语言的工具,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一种语言的学习不可完全套用另一种语言的语法,因为汉语和英语语法在有共性的同时,存在着更多的不同之处。这里笔者将从大的方面归纳几点这两种语法的异同点。

一、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的相同相似之处

1. 句子成分相似

现代汉语里一般的句子成分有六种,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英语的基本成分有六种:主语(subject)、谓语(predicate)、表语(predicative)、宾语(object)、定语(attribute)和状语(adverbial)。

例如:(1)“I have breakfast every day(我每天吃早餐)”这个句子中含有主语、谓语、宾语和状语,I(我)是主语, have(吃)是谓语,breakfast(早餐)是宾语,every day(每天)是状语。

(2)“I like sunny days(我喜欢晴天)”这是一个含有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的句子。其中,I(我)是主语,like(喜欢)是谓语,days(天)是宾语,sunny(晴朗的)是定语。在这两个简单的例句中,汉语和英语的句子成分是一一对应的。

2. 从语气上分,英语和汉语的句子都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例如:Rainy days make me sad. 雨天让我很悲伤。(陈述句)

How much is the dress? 这件裙子多少钱? (疑问句)

Write them down on the blackboard. 把它们写在黑板上。(祈使句)

How delicious the cake is! 蛋糕多美味啊!(感叹句)

3. 英语和汉语里的词性有很多相同

汉语里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数词,英语中也有这些词性。如:“Mary finished her homework carefully(玛丽认真地完成了她的作业)”,在这个例句中,Mary(玛丽)和homework(家庭作业)是名词,finish(完成)是动词,her(她)是代词,carefully(仔细地)是副词。其中,汉语的词性和英语的词性是一致的。

4. 词性相同的词的用法也有相同之处

在此以名词、形容词和副词为例,加以简单地分析。

(1)“名词(none)”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名称。在汉语和英语中,它都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如:Boys usually like playing football very much. 男孩们通常很喜欢踢足球

在这个句子中,名词“boy(男孩)”和“football(足球)”分别作主语和宾语。

在 Pencil box(铅笔盒),apple tree(苹果树), woman teacher(女教师) 中,名词pencil(铅笔)、apple(苹果)和woman(女人)都是作定语分别修饰名词box(盒子)、tree(树)和teacher(教师)的。

(2)“形容词(adjective)”修饰名词,表示人或者事物的特征,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常用来做定语。如:It’s a very interesting story.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在这个例句中,形容词interesting(有趣的)用来作定语修饰名词story(故事)。

(3)“副词(adverb)”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可以用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如:

①He studies hard at school. 他在学校努力学习。

这里,副词hard(努力)用来修饰动词study (学习)

②It’s quite difficult to learn English well. 把英语学好相当地难。

这里,副词quite(相当地)用来修饰形容词difficult(困难的)。

二、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

1. 在汉语和英语中,同一个词语或单词往往词性不止一个

例如,在汉语中,“美丽”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形容词;在英语中”work”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都表示“工作”的意思。在汉语中,我们大都可以用同一个词语作不同的词性来使用,而英语中,词义相同而词性不同时,往往不能使用同一个单词。例如:

(1)She is very kind. (她很善良)

(2)Her kindness moved me deeply.(她的善良深深打动了我)

(3)She is a happy girl. (她是一个快乐的女孩)

(4)I like chatting happily with others.(我喜欢跟别人快乐地聊天)

在例句(1)中,kind(善良)是形容词,作表语,而例句(2)中,kindness(善良)是名词,作主语;在例句(3)中,happy(快乐)是形容词,修饰名词girl,而在例句(4)中,happily(快乐)是副词,修饰动词chat。

2. 英语的动词有时态,而汉语没有

英语的时态大都体现在谓语动词上,而汉语的时态则用一些虚词来表现。例如:

(1)I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 (我已经完成我的家庭作业)

在这个例句中,汉语我们用虚词“已经”来表示动作的完成,而在英语中,则是将句中的谓语动词finish转变成现在完成时结构have finished来表现finish这个动作已经发生过了。

(2)She is reading a book carefully. (她正在认真看书)

在汉语中,用虚词“正“来表示“读书”这个动作正在进行,而英语中,则需要将“read”转变成现在进行时结构”is reading”

(3)He will be back in ten minutes. (十分钟后他将回来)

在汉语中,用虚词“将”来表示将来的动作,而英语中则需要用一般将来时的结构“will +动词原形”来表现。

3. 英语中要求主谓一致,汉语中没有

在英语句子里,谓语受主语支配,其动词必须和主语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如:

I like English. (主语是第一人称)

She likes English. (主语是第三人单数称)

His father is working on the farm. (主语是三单)

The children were in the classroom 2 hours ago. (主语是复数)

Asking questions is a good way to learn English. (主语是动名词短语)

Neither they nor he has interest in shopping. (就近原则)

以上例句中,主语有人称不同,单复数不同,动名词短语作主语,以及就近原则的使用,都体现了英语句子中严格的主谓一致的要求。而汉语中,主语对谓语没有支配作用。

4. 相同的句子成分在汉语和英语句子中的位置不同。如:

(1)Bob takes the subway to work every day. (鲍勃每天乘地铁上班)

英语中把时间状语 “every day(每天)”放在句末,而汉语则将“每天”放在句中。

(2)She likes playing piano very much. (她非常喜欢弹钢琴)

英语中把“very much(非常)”放句末。

(3)There is nothing interesting in today’s newspaper.

(今天的报纸没有什么有趣的事)

汉语中把定语“有趣的”放在名词“事”之前,而英语中,形容词“interesting”作定语修饰不定代词“nothing”时,要后置。

以上只是以举例说明的方式概述了几点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不全面。如果要分析得细致透彻,我们会发现这两种语法的异同点是说不完的。想要更深更广地去掌握这两种语法,并且游刃有余地运用到实实在在的英语教学中,那就需要今后不断地学习和探究,并且加以实践。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试图让学生了解这两种语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常互相对比借鉴,则学生更容易理解,对教学也有很好的帮助作用。总之,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掌握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这个语言规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学生、对教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汉语语法篇3

【关键词】汉语语法 特点 分析 探讨 语法学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15-01

一、概要

众所周知,语法特点是语法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语法学的研究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那么,汉语语法到底有哪些特点?语法学家们经过苦苦探索,提出过很多种见解,但始终不是很全面。下面。笔者就在以往对汉语语法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语法特点进行一下分析与概括。

二、过往对汉语语法特点的分析

在对汉语语法特点进行探讨时,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也就是汉语语法特点的层次问题,这是一个主要特点,不能将其与其它派生出来的比较次要的特点并列。另一个方面,还需要注意的是,由这个主要特点能否推理出一些其它方面的次要特点。比如说有些论著把“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归类放到“汉语缺乏形态”这个总特点下,笔者认为这样的处理并不十分妥当,因为这两者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另外,在汉语语法的总特点方面,人们的看法也存在着偏差。其中,部分人士将其特点归纳为“缺少形态变化”、“音节对句法结构所起的作用”这两点;而另一部分人士对其特点只列出了“缺乏形态变化”这一点;还有部分人士列出了以下四点:

(1)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这方面有所欠缺。

(2)在语境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省略。

(3)语序是一种重要手段。

(4)包括有量词和语气词。

而且,很多学者同样将“汉语语法在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上有很大缺乏”列为其根本特点。

当然,如果只是挑选会影响到整个局面的重点部分来讲,还是只分为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在构造原则上,汉语句子与词组从基本上讲是一致的。 第二种就是一般情况下所说的句子的组成部分也就是指汉语语言的句法组成以及其词类,他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相互对应的;而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是:在对语法意义的体现方面,语法形式一直存在着不拘一格的变化,但是汉语语法对于这种不拘一格的多样化变化并不是缺之不可,并且在实际上,通常比较普遍地运用类似于语序、虚词等等比较另类的语法手段来实现和表达出其语法关系以及其语法意义。

三、对汉语语法特点的更进一步的概括与分析

由上文的种种看法以及研究看来,汉语语法在特点上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应该对其进行多方位的较为全面的考察,下面,笔者就从相对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对汉语语法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1)韵律。

(2)语用。

(3)语法形式与手段。

其实,与印欧语系语言相比较,汉语语法的最根本特点在于:

1. 汉语是十分重视语境的语言,因此其语法与语境的关系十分密切 。

(1)话题往往出现在前面。

在汉语的应用过程中,往往会为了拿一个比较具体的事物来作为谈话的话题,如此一来,就将许多在语义方面的不同角色提升到了主语的地位。比方说:

这件事//韩教授已经保留意见了。(当事)

一口饭//他都不吃。(受事)

她//胳膊拧得青疼。(领事)

你这个人,//连学校的门都没进过。(施事)

而当要将这种类似的句子翻译成英文时,此种格式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

(2)经常在此类语境之下,句子会出现移位的现象,在某种情况下,也会出现省略的现象。

下面,就尝试着将以下句子放在一起对比一下:

——小王是哪位? Who is Xiao Wang?

——小王是我。I am Xiao Wang.

经过上述的比较,大家可以发现,在汉语语言中,特别是在日常的口语中,汉语在不完全句子的应用方面还是比较广的,而且经常是以零散的句子形式出现,而在英文中,就恰恰相反了,往往使用的都是完整的句子。

另一方面,移位也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比方说:

“要来点甜点吗,你?”在这个句子中,大家已经看到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谓语前置句子。

“到吃饭时间了都。”而在这个句子中,典型运用的就是将状语后置的手法。

又比如:“长长地站成了一个长城。”这个句子,明显的是将定语当成状语用了。

(3)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一种特定的双方都知晓的语言环境当中,可能会出现种种在逻辑看似并不能说得通的句子。比方说:

她是草莓,你是椰果,我是咖啡。

你是降落伞,她是蒲公英。

2. 汉语在对韵律的重视程度方面,是相当下功夫的。并且在对句法结构的制约方面,节律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汉语本身就在韵律方面相当重视,而近年来,这种情况更加有增无减。有关专家曾指出,一般按照词与词的先后顺序来排列,在另一方面,韵律也会影响到词语搭配的接受方面。

3. 汉语语言是分析型语言,在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方面有所欠缺。

这在以下方面有所具体表现:

(1)词形变化与形态的标志不太丰富,而且确实严格性。一般来说,印欧语系语言都具有相对丰富的词形变化,但汉语语法中这些比较欠缺。

(2)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相互的对应关系。

(3)在汉语语法中,主要运用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

(4)其中词组、句子、合成词的结构组成方式基本上是一致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作为语法学中的重要问题,汉语的语法特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研究其特点时,就不能用规则来生搬硬套,而应充分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并依据其特点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语法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戴浩一 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 [J] 当代语言学 2002(01):106-107

[2]胡明扬 现代汉语语法的开创性著作——《新著国语文法》的再认识和再评价[J] 语言科学 2002(01):107-108

汉语语法篇4

语言这种社会现象是全人类共有的,有人就有语言;而对于各种比较发达的语言来说,其语法结构又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就是共性,是进行语法比较的基础。

虽然汉英两种语言是非亲属语言,汉语属汉藏语系,英语属印欧语系,相隔十万八千里,但中英两国人民在思想意识和文化上有相同之处。通过比较语法(comparative grammar)研究汉英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区别异同,从科学理论上认清汉英两种语言定语从句的各自特点,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中国人学英语定语从句就会事半功倍。

二、母语迁移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母语知识对目标语习得的影响是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所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这种影响称为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L1 Transfer)。母语迁移分积极和消极迁移两种:当母语(L1)规则与目标语(L2)规则相同时,迁移为积极的(正迁移);而当母语(L1)规则与目标语(L2)规则之间出现差异时,迁移为消极的( 负迁移 )。消极迁移往往导致语言错误及学习困难的产生。

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受到汉语的干扰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汉语对英语学习起到的作用是积极迁移还是消极迁移呢?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国内外的外语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在外语教学中,利用好母语实现正迁移,可以减少难度,直截了当,省时,省力,提高效率。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把汉语作为学习英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语言资源来利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特别大。这两种语言的本质差异体现在词行变化和句子结构两大方面。在句子结构方面,汉语句子多靠意连,单句较多,关联词较少。英语句子多靠形连,复合句多,连接词多。如果不懂英语语法,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定语从句,如在云里雾里,理不清思路,不知所云。在学习英语定语从句中,就产生了母语语法负迁移,从而导致了中国人学习英语定语从句的语言错误及学习困难。

在英语语法的教学中,利用母语教学并对汉英两种语言的语法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发现其规律,利用母语语法实现正迁移,为英语教学服务。学习外国语必须和自己的语言文化进行比较,所以是离不开母语的。我国的英语教学就是利用汉语学英语,是一项非常有效的途径。

三、英语定语从句

修饰主语、宾语、表语的从句叫定语从句(The Attributive Clause)。英语定语从句是一种内嵌从句(embedded clause),指由于运用转换规则的结果(即嵌入)另一个句子的从句。如:

The girl is sitting by the window. (女孩坐在窗户旁。)可以嵌入句子 The girl is my sister. (女孩是我的妹妹。),从而得出 The girl who is sitting by the window is my sister. (坐在窗户旁的女孩是我的妹妹。)who is sitting by the window 在句中修饰主语 the girl。the girl 叫先行词(antecedent)。关系代词 who 引导定语从句,who在从句中有两个功能,一是说明主句中前面的先行词 the girl;二是 who 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引导定语从句的关联词为关系代词(relative pronoun)和关系副词(relative adverb)。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可作主语、宾语、定语等;关系副词在定语从句中只用作状语。例如:

The student who answered the question was Li Ming.回答问题的那个学生是李明。who answered the question 是关系代词 who 引导的定语从句,用以修饰 who 的先行词 student,who 在定语从句中用作主语。

I know the reason why he was late.我知道他迟到的原因。why he was late 是关系副词 why 引导的定语从句,用以修饰 why 的先行词 reason,why 在从句中用作原因状语。

英语定语从句分为限定性定语从句( 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s)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NonRestrictive Clauses )两种。限定性定语从句与先行词的关系密切,对它有限定作用。因此不可缺少,否则会影响全句的意义。限定性定语从句不用逗号。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只与先行词有一种松散的修饰关系,在口语中用停顿的方法表示,在书面语中用逗号分开。因此从句中的关系代词不能省略。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没有限定作用,只是对先行词有描述作用。英语翻译汉语时,要另成一句。例如:

1. The boy who wanted to play basketball were disappointed when it rained.

2. The boys, who wanted to play basketball, were disappointed when it rained.

第一句是限定性定语从句,含义是只有那些想打篮球的男孩们大失所望;第二句为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含义是男孩们都想打篮球,因而都大失所望。

四、汉英定语从句比较

1. 语序

英语定语从句放在被修饰的先行词后,属于后置定语;汉语的定语从句一般放在被修饰的先行词的前面,属于前置定语。例如:

(1) The letter that I received from him yesterday is very important. 昨天他来的信很重要。

(2) I shall never forget the day when I joined the Party.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入党的那一天。

汉语语法篇5

我们在研究中还发现,一种语言的语法特点往往跟记录这种语言的文字形式也有许多关系。虽然语言是先于文字而存在,但文字的出现必然要适应并有利于这种语言的存在和发展。也就是说,一种文字与被记录的语言,必然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否则,这种文字就会失去长存的资格。当然,文字与语言的哪一要素联系得较明显,这会因文字的特点不同而有所偏重。从汉字来看,它与汉语语法的个性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字的特性适应并支持了汉语语法的意合特点,同时,汉语语法性征也是汉字得以长存的因素之一。

汉字是现代世界上各种记录语言的文字中唯一继承传统而被保留下来的文字。它与音节文字、音素文字构成当今文字的三大类型。音节文字与音素文字是通过记音而达到记义的。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则是直接记义的。它在记音方面不甚明显,也就是说,汉字在联系语音方面的功能是较弱的。在汉语圈中,同一汉字在不同方言区可以读不同音而在意义的理解上却又是相同的。所以,汉字的功能特征在于它的表义性。它是建构在音形义相互联系的基础上的。其最大特点是既以形表音,同时又以形表义;其间音与义是通过形体建立联系的,即音与义之间是间接取得联系的。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为汉字的三维结构。有如下图所示:

形体

语音……语义

(虚线表示间接性)

因此,对于汉字,就有了听音尚难辨义,识音则能解义的特点。另外,如上文所述,汉字是以表义为中心的,所以它又具有开放性特征。一个形体,在汉语中,不仅仅允许它在不同时代、不同方言中取不同的读音而获得同一意义,甚至还可以为语音系统与汉语迥异的其他民族语言(如日本、朝鲜、越南)所借用。

由于汉字的表义是体现在形音义一体化上,因此,可以说每一个汉字基本上都是音义的结合体,这与语素是音义结合体这一特点是相吻合的。传统的语文教学被称做“读书识字”,我以为这正说到了点子上。问题还不仅仅到此,关键是在于识字就能读书上。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语言现象,汉语语句构造是依赖语义勾联起来的。我们只要从掌握汉字的字形入手,了解了一个个汉字的音也就懂得一个个汉字的义,同时从这些串联成句的字义中又可领会出句义、文义。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就在一个“悟”上。现代语言学的任务,就是要揭示在“悟”的背后的语言人文主义特点,挖掘其中的规律。因此,研究汉字和语法的关系当然也是这方面的重要课题之一。下述三个方面是我们在探索中获得的几点认识。

其一,汉字的表义性适应了汉语语法的弹性特征。我们知道,语言的组合序列有如一条长链,链链相扣,环环相接,其间每个语词乃至每个汉字都是语言中的一个链子。在汉语中,这种链式序列可以允许人们根据需要取去某些链子(语词)而不影响达意,其衔接处可以完好如初。所以说,汉语语法的弹性特征恰恰表现在意合性上。意达而词之多寡可随意增删。神经病理语言学实验表明,人们记忆句子和理解句子,并不记忆句子的形式。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加工处理的不是语音,而是语言所运载的信息,即语义。汉字的缺点是与语音联系不紧,但它在对于字义的理解上显然优于拼音文字。因为汉字的规律就是文字形式与概念间的联系比较紧密。拼音文字的字形是以代表音素或音节的字母连缀而成的,人们在掌握字母和拼法之后,一般可读出字(词)音来,如果其意义正好是在口语中已熟悉了的,他也可以同时明白词义。但在一些国家的阅读教学中,也常常出现会拼、会读而不知句子含义的“语义性失读症”。然而,汉字的字形和字音都服从于语义,表现出语义,因此,学习汉语的人很少出现能读音而不理解意义的现象。这就是说汉字具有知音解义的特点。这种特点有力地支持了汉语语法的弹性特征。汉语语法表达中的重意义支点,轻形式配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汉字的这种表义性征。句子中的语词弹性现象主要地体现在汉字上。汉字的块状和可拼合性为汉语语法的“随表达意图穿插开合,随修辞语境增省显隐”〔2〕和以意义支点为中心的表达意识提供了丰厚条件。

其二,汉字的单音节语素性质适应了句法中的韵律需求。汉语作为一种带有浓厚文化背景的民族语文,其注重韵律的特点是这样的明显,它不但讲究句子的抑扬顿挫铺排,而且还讲究句子音节的多寡对应。一般观点认为,句子是由词组合而成的。汉语的词,在古代以单音节为主,字即是词。在现代,汉语词汇已向双音化发展,古汉语的词延传到现代大多降级为语素,因此,字又相当于语素。虽然如此,但传统的文化征性并没有因此消失。汉语语素具有灵活性,它可以根据需要而随时升格(还原)为词。据统计,汉字中仍能独立成词的约有2000字,在现代汉语日常生活的语料中,这些作为词而独立运用的字,其出现率为61%。至于那些不成词的实语素,在一定的语境中也可以成词。例如,在“夹道迎接”、“双喜临门”、“拥被而卧”中的“道”、“临”、“拥”这些字都是词,它们体现的正是字所代表的意义。另外,由于汉字的表义性,使得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在表达中既可选择单字(单音节)形式也可选择复字(双音节)形式,从而有效地调节了语言的节奏,使句子的结构匀称,音节配合和谐。如“学校”可说“校”,“月亮”可说成“月”,“时候”可说作“时”,“开始”可说为“始”,“工厂”可简作“厂”等等。有时根据表达需要,多音节词还可以随意拆合,依赖汉字表义特性加以运用,使字(语素)升格为词。如“青春痘”一词可以拆成两个词,“我们要青春,不要痘”(广告语)就是一例。汉语的对偶句对音节的选择更是显示了汉民族语言文化的传统——汉字对组词成句的特有作用。这方面行家已有诸多论述,不在这里赘述了。

其三,汉字的块状整体认知适应了汉语语法的整体认知特征。汉人的思维观在于注重整体性。人体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国人的思维偏重于大脑右半球。而右脑主管的能力正是具体性的能力,综合性的能力,类推性的能力,空间性的能力,直觉性的能力和整体性的能力。〔3〕这些特点在汉语言文化中表现很突出。例如,汉人传统的舞台艺术表演,一举手一投足,都能令人由个体、局部想到整体、全貌。汉人对汉字的理解也是抓住整体轮廓。汉字是一种高形差度的文字,印刷模糊,残缺笔画部件,甚至遮去一半字体,仍能认读。这对于拼音文字来说,是难以想象的。由此,我们联想到近年来有人提出的汉字上的“识繁写简”问题。这个提法适合不适合当前的实际需要,我们不妄加评论。但有一点,“识繁写简”是符合汉民族整体认知的文化心理的。在这方面,有许多人有过亲身体验。那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青年,在识字上就有这么一个特点,用繁体字印刷的古典作品,他们阅读下来几乎没有问题,但如果请他们写几个字,可就为难了。这里面说明了这么一种现象——他们能读能认繁体字,但无法书写出来。他们在认字时是运用整体认知原则的。这种整体认知在汉语语法中也有许多表现。从现行语法观看,有些句子是属于成分残缺的,但人们在阅读理解时并不困难。例如,“自行车下坡请减速!”“一个孩子好!”这些句子用现行语法理论都很难给予合适的分析。但在交际中却是达意的好句子。因为人们是从整体上去把握句子的,而不是像印欧语一样从形式入手去理解内容的。更有趣的是下面这两句话词序不同,意思竟然相同,交际者从来不引起误解:

在家里我对儿媳像闺女一样,

│儿媳对我也像亲妈一样。

│在家里我对儿媳像亲妈一样,

儿媳对我也像闺女一样。

让外国人理解,就不明白“闺女”换“亲妈”,意思怎么还会相同呢?其实这儿正好充分体现了汉人所具有的抓意义支点——“我对儿媳”、“儿媳对我”,从而进行整体领悟的能力。从上述分析可见,汉人在认识汉字和汉语语法上具有一种通约性。这也是汉字之所以从创始以来几千年而不废的原因之一。从中亦可看出汉语语法之不重形式而重意合的民族文化传统。

由此,我们还可以推论,假如有朝一日汉字的方块形体改为世界共同的拼音文字,汉语语法不能不随之发生变化,走上形态特征的道路。因为汉字的见形识义、识音解义、以意义为重心的特点和汉语语法具有十分深刻的共通性,汉字为汉语语法特点的存在提供了诸多方便。

从目前来看,汉字与语言的关系在字音、字义方面已经有许多成果,但在汉字和汉语语法的关系上尚属未开垦的处女地。我们希望这个领域今后越来越引人注视,会有更多的同仁参与探索、挖掘其间规律,从而促进汉语言文字的理论研究深入发展。那么,本文的写作目的也就达到了。

注:

〔1〕拙文《论汉语语法的弹性特征》,载《汉语学习》1989年第3期P4—6。

〔2〕申小龙《语文的阐释》,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P461。

汉语语法篇6

关健词:汉德对比 德语的格 教学方法

一.汉德语言对比

在德语中,有一个汉语中没有的概念――格,格在德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可以看作是德语的核心。那么什么是格呢?简单来说,格代表着一种功能,是名词、代词或其他词类在句子中的一种具体的搭配关系。[1]德语中一共有一至四个格,每一格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固定,但句子中的成分必须遵循语法规则,不可以随意省略。

语言不是一一对应的,汉语中没有格的概念,德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的时候会有许多困难。与日耳曼语系的德语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固定的形态变化和形态变化标志。汉语具有稳定性 ,句子语序相对固定。[2]汉语有句子中的成分在能够表达基本语义的情况下可以省略,丰富的语气词和量词等特点,这些特点都加大了学习汉语的难度。

二.对德语母语者的汉语语法教学建议

汉语语法类别庞杂,语法总量大,使用方式灵活。它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从点到面、从易到难、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对教育教学方法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不断总结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教训,不盲目迷信前人说法,才能够收获良好的教学成果。现在针对对以德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的教学方法提出的合理性建议有:

1.选用适合的教材,教师有能力对教材的教学顺序进行调整。一般来讲,教材的编写者并不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人,这就使得教材必须符合教育和教学的一般规律,要体现出科学,规范,通用等特性,而且顺应时代、顺应语体、顺应文化,这样的教材不针对某个班级或者某个学生。为教材赋予特殊性和指向性,是每一个教师的工作。在对德语母语者的汉语教学中,教材的选用的依据来自学生的程度,学生的学习汉语的目的,学生的兴趣等,之后教师还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略得当的教学,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2.减少德语母语的干扰。母语干扰是第二语言学习的一大障碍,这种语言学习中的干扰其实是母语负迁移造成的。[3]它不但会使目的语停留在母语的影响下,还会造成中介语在学习过程中“固化”[4]。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该在减少母语干扰上下功夫。教师应根据汉德句式表达方式的不同做出规律性的总结,进行对比区分,方便知识点反复操练。

3.加强汉语趣味性和实用性教学。要在语法教学过程中增添趣味性,可以尝试加强与学习者的母语之间的联系,或者能够有选择地使用有趣的例句。孟国先生曾经提出:“趣味性主要体现在教师身上,或者说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其实,课堂趣味性的产生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手段和技巧息息相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把难以理解的语言用简单的方法表现出来,就可以让学生受益最大化,最简单办法就是让教学语言趣味化。

增强语言的实用性一直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可以在课堂上塑造语境,为学生模拟语言使用的情境。但是随着这种方法的使用,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有时候课堂上使用的情境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常见。所以建议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将语言应用于平时。

4.合理使用媒介语。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到媒介语。学生学习程度和学生母语背景的不同,要适时适度使用媒介语。在教学的初级阶段,学生听说能力不强,可以使用媒介语,同时要穿插常用的目的语,为后期教学做准备;在教学的中、高级阶段,需要教师自然过渡到使用目的语授课,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5.学习者回避策略的对策。外语学习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某一知识点不熟悉的时候,通常都会采取回避的策略,换一种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5]虽然能够使接收方理解基本意思,但表达方式常常不恰当,不得体,容易产生误会甚至矛盾。回避策略会使第二语言变得“四不像”,既有着母语的色彩,又有二语的特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长期的写作练习把问题暴露出来,反复练习,增加重复率,鼓励学生自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能一味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要善于引导,用小阶段的胜利来鼓励学生,使W生面对自己的弱点。总之,多纠正,多磨练,多鼓励。

三.结语

总而言之,要教好对外汉语,了解学生是第一步,随之就要了解好学生的语言背景,并根据学生的语言背景制定适合的教学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少绕弯子,提高语言教学的趣味性,让更多国家的人喜欢汉语,学习汉语,扩大汉语的影响力。

注 释

[1]徐立华.德福考前必备――语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4-6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第五版 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3-4

[3][4]赵杨.第二语言习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5:59-63,7-8

[5]李艳杰.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偏误分析[J],2004.5

汉语语法篇7

关键词:尤金·奈达 功能对等 法律英语

一、引言

刘宓庆认为,法律文书即狭义上的公文文体;贾文波将法律文书归类为经贸文体;而吕俊等人则认为法律文书属于专门用途文体。尽管看法不一,但都强调了法律语言的特殊性,即:用词准确规范,句子长且复杂,语篇结构严谨。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翻译原则。他强调在语言的诸多功能中信息功能最为重要,认为翻译应追求一种“共同语言”,使得译文读者能够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因此法律文本的译者不仅要熟悉原语和目的语的法律术语和文体特点,还要对这两种语言的词汇、句法以及语篇有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到翻译的“功能对等”。

二、法律英语的功能对等汉译

(一)语言特征下的功能对等汉译

1.法律词汇

法律英语用词正式庄重。它有许多专业词汇,使用古体词和外来词,一些普通词有其特殊的法律意义。译者应遵循语言“规范化”,即使用官方认可的规范化语言,也应在两种语言中建立完全对等的语义关系,以找到等价术语。译者还需注重语言的“一致性”,即一个术语在同一个语篇中只用一个表达。

2.法律词组

法律文本经常使用近义词,近义词组rectify,amend or modify体现了法律语言“准确性”特征,译为校正、修改和修正。法律英语也常使用大量的同义词来表达同一概念的现象。这些同义词组只表达一个含义,如fair and equitable(合理的)。译者应遵循“精炼性”,做到精练准确。

3.动词名词化

动词名词化在法律英语中较普遍。汉语是动词占优势的语言,所以英译汉时应将名词翻译为动词,以符合汉语表达方式。如:the obligations under articles 3 and 4 do not apply to procedures provided in multilateral agreements conclud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wipo relating to the acquisition or maintenanc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划线部分应译为动词:获得和维护。

4.情态动词

法律英语中使用大量情态动词,如shall和may。shall的使用表现出立法成员的强烈意志,具有强制性,通常译为应该、必须,但在翻译时注重其“规约性”,把这种强制的语气表达出即可。

5.模糊语言

法律文书有时须使用意义模糊灵活的词语去准确表达法律概念或事实。如:necessary,as early as possible等,可译为:所需和尽早,这些词是对无法量定的情况进行限制概括,体现了法律的“科学性”。

(二)句式特征下的功能对等汉译

法律英语句式复杂冗长。刘宓庆将长句翻译分六步:紧缩主干、辨析词义、区分主从、捋清层次、调整搭配及润饰词语。通过庖丁解牛,分析句子逻辑关系和语义关系,理解句子的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并用符合中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译者方可达到翻译的“功能对等”。如:

china shall establish or designate an official journal dedicated to the publication of all laws,regulations and other measures pertaining to or affecting trade in goods,services,trips or the control of foreign exchange and,after publication of its laws,regulations or other measures in such journal,shall provide a reasonable period for comment to the appropriate authorities before such measures are implemented,except for those laws,regulations and other measures involving national security,specific measures setting foreign exchange rates or monetary policy and other measures the publication of which would impede law enforcement.

通过对该句逻辑和语意进行分析,找出其主干:china establish or designate journal and provide a period.其中“dedicated...”用来修饰“official journal”;而“after...”“before...”是第二个谓语动词的状语,“except for...”是补充,补充的内容包含三方面,并有各自的修饰限定语。

在表达阶段按照中文的表达方式,进行句式的调整搭配,并润饰词语。该句译为:中国应设立或指定一官方刊物,用于公布所有有关或影响货物贸易、服务贸易、trips或外汇管制的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并且在其法律、法规或其他措施在该刊物上公布之后,应在此类措施实施之前提供一段可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意见的合理时间,但涉及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确定外汇汇率或货币政策的特定措施,以及一旦公布则会妨碍法律实施的其他措施除外。

(三)语篇特征下的功能对等汉译

法律英语最突出的特点是“规范化”,其多采用分条列款的方式。译者可使用同一模式,确保在全面真实地传递原文的语篇意义的同时,又易于被目标语读者所接受,最后达到意义传达和功能对等。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2]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3]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汉语语法篇8

关键词: 汉语谚语 日语翻译 方法研究

研究如何将中国的谚语翻译成日语,使其保留原有的含义并符合日本谚语的表达方式,特别是探究汉日词典中汉语谚语词条规范及日译时应该遵循的原则,可以提高词典本身的准确性、可靠性,同时为以后的汉日词典编撰及汉日谚语词典编撰提供可遵循的原则与依据。

1.《日汉汉日词典》及谚语的界定

1.1关于《日汉汉日词典》

本文中使用的《日汉汉日词典》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三省堂于2003年4月第二次印刷出版的《外研社-三省堂日汉汉日词典》,由杉本达夫、牧川英二等人编著,此书受到国内外日语、汉语学习者的广泛好评,因其读者的广泛性和权威性,而选为本文的调查材料。

1.2谚语的概念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①。日本的词典中指出谚语是「昔から世gに冥言いわされてきたことばで、教やL刺などを含んだ短句②[谚语是自古被人们广为流传具有教训和讽刺意义的短句)。两国词典对谚语的概念说法虽不尽相同,但有两点是基本一致的,一是谚语语言通俗易懂;二是谚语都有一定寓意,一般为传达社会经验或者说明一定道理。

2.研究目的与方法

2.1研究目的

(1)从词典编撰的角度讲,词典中汉语谚语词条规范和日译研究可以提高词典本身的准确性、可靠性。

(2)从翻译的角度讲,词典编撰中汉语谚语的日译研究,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翻译界同行的兴趣,促进对有关翻译问题及翻译法的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3)从日语学习者的角度讲,汉语谚语的日译研究可以提高日语学习者的日语水平,在增进中日两国语言文化交流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研究方法

使用y计分析法统计《日汉汉日词典》中的汉语谚语词条,考察谚语词条在谚语选择、词性标注及翻译上存在的问题,将汉语谚语的日译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直译,即将汉语谚语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译成日语;二是意译,将汉语谚语所要表达的真正内含翻译成日语;三是日本谚语翻译法,日语中意思相同的谚语翻译汉语谚语,探讨汉语谚语在翻译成日语时应该采用的翻译方法。

3.调查结果及存在问题分析

3.1调查结果

经统计,《日汉汉日词典》中共有正式汉语谚语词条92条,其中27条谚语词性标注为“成”,即成语,其余词条词性标注为“俗”,即俗语,均没有明确标注出“谚语”;92条汉语谚语主要使用三种日译翻译法:直译法、意译法、日本谚语翻译法,一个谚语可能会使用其中的一种、两种或者三种翻译法,例如:

(1)【福无双降,祸不单行】よい事は重ならないが、いことは重なるものだ。

《日汉汉日词典》P163

(2)【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相手ぶつけるつもりで、石を持ち上げて返って自分の足をたたく)天に唾する。

《日汉汉日词典》P12

(3)【鸡蛋碰石头】(卵で岩を打つ)はるかにい相手に攻膜筏けて自绀工搿O}螂の斧。

《日汉汉日词典》P253

(1)中只使用了意译翻译法,(2)中使用了两种翻译法,括号内“相手ぶつけるつもりで石を持ち上げて返って自分の足をたたく”为直译法,括号外“天に唾する”为日本谚语翻译法,而(3)中则使用了三种翻译方法:“卵で岩を打つ”为直译,“はるかにい相手に攻膜筏けて自绀工搿蔽意译,“}螂の斧”则为日语谚语翻译法。

那么究竟哪种翻译法在汉语谚语日译中使用更为广泛?经统计,具体结果如下:

表1 《日汉汉日词典》中汉语谚语日译法统计

如表所示:《日汉汉日词典》中汉语谚语翻译成日语时,直译法使用最多,有73条谚语,也就是说,将近80%的谚语在翻译时采用直译法;其次为意译法,为56条谚语,60%③的谚语在翻译时采用意译法,而只有31条谚语使用日本谚语翻译法。

通过对92条谚语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谚语在词条选择、词性标注及翻译上等存在一些问题。

3.2《日汉汉日词典》中汉语谚语词条存在的问题

3.2.1在汉语谚语词条选择上缺乏统一标准

词典的词条选择应该以常用、具有代表性为标准,不应随意选择,汉语谚语词条选择应该列出最常用的谚语,但《日汉汉日词典》中在汉语谚语词条选择上有随意性问题,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谚语没有列在词条中,却出现了不少不是很常用的谚语,例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等这些广为流传的谚语并没有出现在词典中,像“吃饱的猫不咬耗子”、“出家人不说在家话”、“高灯照远亮”等人们不是很熟悉的谚语却列在了词条中,这也反映出目前在词典编撰中汉语谚语在词条选择上没有统一标准,存在随意性的问题。

3.2.2谚语词条词性标注不明确或者错误

《日汉汉日词典》中在谚语词条词性的标注上并没有将“谚语”明确标出,而是将俗语、歇后语、谚语统一标注成“俗”,这对于日语、汉语学习者及研究者来说都是不小的障碍,大多数日语、汉语学习者对俗语、歇后语、谚语、成语等概念比较模糊,这样标注会使学习者进一步丧失区分4个词的机会,使得原本就很模糊的概念变得更加不清晰,而对于俗语、歇后语、谚语、成语的研究者来说,在做相关研究时,词典中不明确标示词性,会浪费很多时间在划分词性上。

另外,92条谚语中有27条谚语错误地标注成“成语”,例如:“百闻不如一见”、“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吃一堑、长一智”等谚语,在《日汉汉日词典》中标注为“成”,即成语,作为工具书的词典如果在词性标注上模棱两可甚至标注错误的话,将会失去准确性及权威性。

3.2.3汉语谚语词条在翻译成日语时翻译标准不统一

汉语谚语词条在翻译成日语时翻译标准不统一,意思相同的两条谚语在翻译时却出现了两种翻译法。例如:

(1)【吃一次亏,长一次见识】pをすれば、その分利口になる。

(2)【吃一堑,长一智】(挫折を味わえば、その分UYがNかになる)失・工欷校それだけ利口になる。

《日汉汉日词典》P68上面两条谚语是《日汉汉日词典》P68中上下相连的两条谚语,“吃一次亏,长一次见识”和“吃一堑,长一智”虽然说法略有不同,然而意思几乎相同,但在日语翻译上却有很明显的差异,从翻译法来看,“吃一次亏,长一次见识”的日语解释使用的是直译法,而“吃一堑,长一智”的日语解释中使用了两种翻译方法,“挫折を味わえば、その分UYがNかになる”是直译法,“失・工欷校それだけ利口になる。”为意译法,意思相同的谚语却给出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让人匪夷所思。

另外,对于翻译有对应日语谚语的汉语谚语时,也缺乏统一标准,例如:

(1)【鸡蛋碰石头】(卵で岩を打つ)はるかにい相手に攻膜筏けて自绀工搿O}螂の斧

《日汉汉日词典》P253

(2)【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目には目を、nにnを

《日汉汉日词典》P695

“鸡蛋碰石头”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都属于有对应的日语谚语,但“鸡蛋碰石头”在翻译时先直译,再意译,最后是对应的日语谚语;“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给出对应的日语谚语,相比之下,“鸡蛋碰石头”使用三种翻译法来翻译,使得日语翻译更加详尽、完整、容易理解。

正是因为汉语谚语日译时没有统一的标准,带有很强的随意性,会给词典使用者带来困惑,也会影响词典的准确性。

4.词典编撰中汉语谚语词l规范及翻译原则

4.1谚语词条选择要有统一标准

作为一本词典,人们学习语言的工具书,必须具备准确性和可靠性,首先词条的选择至关重要,这将关系到词典的实用性和权威性。一本好词典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好词条选择关,之后才是不断充实词条的内容,词条的选择要有统一的标准,不能随意设立词条,应该以词条常用、有代表性为标准,谚语词条的选择也要遵循这一原则,这样的字典才会有更高的实用价值,为更多的学习者和研究者答疑解惑。

4.2谚语词条词性标注要清楚

作为一本权威的词典,在词条词性标注上应该力求清晰、准确,不能得过且过甚至出现词性标注错误问题,谚语词条在词性标注上应该清晰地标明“谚”,尽可能不用俗语等其他模糊词汇代替,这样会提高词典的准确性,给日语、汉语学习者及研究者带来方便。

4.3汉语谚语的日译尽量使用多种翻译法

汉日词典的使用者一般有两类人群,一是日语学习者,他们在书写日语作文或者将汉语文章翻译成日语等情况下,遇到不会表达的日语时会查阅汉日词典,因此汉日词典中应该有汉语词汇对应的地道的日语说法,也就是说,汉语词汇的日译要使用意译法或者给出日语中与之相对应的词汇;二是学习汉语的日本人,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汉语时,会通过查阅汉日词典了解汉语词的意思,如果汉语词的解释只有其对应的日语词,那么学习者可能会了解这个词的意思,但无法了解这个词的由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和中国人特有的表达方式。比如前面提到的“鸡蛋碰石头”这则谚语,如果只翻译成“}螂の斧”,那么对于学习汉语的日本人来说看过之后意思似乎明白了,但是“鸡蛋碰石头”当中每个词都是什么意思?字面意思是什么?蕴含的深刻含义是什么?恐怕都不得而知,加上直译“卵で岩を打つ”和意译“はるかにい相手に攻膜筏けて自绀工搿钡慕馐秃螅这则谚语从字面意思到蕴含的深刻含义才算真正弄清楚,这样的翻译才会让学习者真正理解这个词并印象深刻。因此,作为一本权威的、实用性强的汉日词典,为了适用日语学习者和汉语学习者两类人群的需要,每一谚语词条的翻译应该尽量使用多种翻译法,按照先直译、再意译,最后是对应的日语谚语这一顺序进行翻译,如果没有对应的日语谚语,则先直译、后意译即可,这样可以使学习者全面了解谚语字面意思、蕴含的深刻含义及对应的日语谚语说法。

5.结语

本文对《日汉汉日词典》中92条谚语进行了考察,在汉语谚语的日译法上,应尽量使用多种翻译法进行翻译,这样可以使读者全面了解谚语字面意思、蕴含的深刻含义及对应的日语谚语说法。

本文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考察的内容,比如汉语谚语在翻译成日语时除了翻译法的问题外,在用词上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日汉词典中日语谚语词条规范及翻译原则等,这些课题留待今后解决。

注释: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2199.

②日本日语大辞典.小学馆出版,2002:145.

③由于每个谚语在翻译时不只用一种翻译方法,可能用两种或者三种翻译方法,因此此处使用直译法和意译法的百分比相加会超过100%.

参考文献:

[1]王运丽.日谚语翻译探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

[2]苏讯江.汉语谚语的日译[J].日语知识,2002.

[3]杜海怀.日谚语在翻译时的差异[J].日语知识,2003.

上一篇:石化工业范文 下一篇:石化行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