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8 10:27:53

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篇1

古代汉语既是汉语言本科的专业必修课,也是被国际学生公认为最难的课程。然而,此课却是深入学习中华文化的门径。如何令学生兴味盎然地学习文言,如何巧妙、恰当地渗透文化知识,皆与师资素质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当前古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观念误区与国家设置古代汉语课程的意义进行较为深入地剖析,以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案例为切入点,具有针对性地论述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中从事文化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古代汉语教学现状与观念误区

建国以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经历了草创之艰辛与改革之新变,迄今方显星火燎原之势。而相较于传统文科,仍是年轻的学科。汉语国际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增进异质文化的理解与交流,成为沟通思想的桥梁,而现阶段其研究重点仍在语言本体与教法研究。近年来,文化教材的研发虽有进展,但就整体文化教学研究的深度与课程推广的力度而言,皆无法与语言教学研究相提并论。

在国内高校中文系的专业教育中,古代汉语课程实际上起到专业分水岭的作用,学生对此课的兴趣浓度与学习成绩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未来深造时专业方向的选择。而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中,对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等文化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却常显不足。究其要因,主要有三:其一,课程无用论,认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疏离,学习古代汉语缺乏实际意义。其二,畏难情绪,认为很多中国人都学不懂古代汉语,何况是外国人。其三,轻视国际学生的汉语接受能力,低估其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求知欲,认为留学生只要能背诵两首诗词就算是学过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了。

执此谬见从事教学,呆板、枯燥地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学生昏昏欲睡;不准确地讲解,导致学生理解知识似懂非懂,混沌迷茫;因教师知识储备的欠缺而造成语言要点、文化常识的漏讲,影响日后古代文学课程的授课进程;移植中文系传统试题模式,甚至初学文言就考课外古文语篇翻译??种种做法都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挫伤了学习自信心。由是观之,古代汉语素来成为国际学生考试亮红灯频率最高的课程,教师对此并非全然无责。

二、古代汉语课程设置深意解读

回顾国际学生的汉语学习历程,从学习拼音到听、说、读、写课程,都属于语言学习范畴。即便是中国历史、文化概况等课程,也都是以现代汉语写成的简介性内容。而古代汉语则不同,是国际学生与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初次接触。因此,教师应在充分理解古代汉语课程设置意义的基础上,以科学、实用的教法开展教学。

第一,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根源,教师应站在促进学生加强现代汉语理解力与汉语应用得体性的基础上,来完成古代汉语的教学,帮助国际学生提高欣赏汉语的品位与词汇应用的层次。授课之初,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文言在汉语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在以往三千余年的岁月里,文言雅语是士子的必修课,文言文一直居于书面语的垄断地位,作为首要文化载体的地位从未动摇。自20世纪筆起新文化运动开始普及白话文,文言之于现实生活的影响日渐衰退,但其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客观现实则无可取代。无论是应用时间的长度,还是精神内涵的深邃程度,白话文皆无法与文言文相比。文言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建立、文化性格的养成相伴相生。时至今日,其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依然渗透于现代生活的诸多细节中,只是人们在习以为常中忽略了对文言的认知,比如成语、典故的应用等等,不胜枚举。上述道理,是引导学生端正态度,建立正确学习观念的有效阐发。

第二,各高校选用教材的难易程度与课时安排的进度均已力求适合国际学生的汉语接受程度,师生双方皆不必存在畏难情绪。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两部古代汉语教材,一是徐宗才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是李禄兴先生主编的《今用古代汉语》,在篇章选择、课文注释、语法讲解、课后习题等环节虽体现出编者不同的教学理念,但都对国际学生的接受能力做过充分考量,教材编写的难度与深度已远远低于国内中文系使用的专业教材,汉语言本科二、三年级的国际学生可以接受。

第三,以古代汉语课程激发国际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持久兴趣。庞大的汉语学习群体水平呈现金字塔结构,即初、中阶学习者人数众多,高阶学习者相对较少。虽说无论汉语水平高低,学习中文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体现,但各领域在促进国际信息互通中做出突出贡献,发挥强大助推作用的精英,往往是汉语高阶水平人士。尽可能多地激发初、中阶学习者潜能是教师职责所在。

相对于全部人生而言,国际学生驻华学习时间毕竟短暂。支撑他们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继续学习汉语、研究中华文化,浓厚的兴趣显然是保持学习动力与恒久毅力的最重要精神支柱。国家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阶段设置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学课程,用意深远。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应提高对此课的重视程度,以持久发展的眼光,善用此课来调动学生探求中华文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我国文化推广事业的深度与广度都将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师资优选与教法调适

纵观学科发展史,20世纪50年代虽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初创时期,教学规模相对较小,师资队伍却精英荟萃。吕叔湘、朱德熙、邢公畹、童庆炳等名家巨擘都是为事业奠基的功臣元勋。回顾前辈学者的治学共性,无不以精研国学为根本,兼善西学,既躬耕于教学一线,又在学术上独树一帜。这对当代师资选拔与素质培养亦应有所启发。汉语国际教育领域,若优选中国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典文献学、古代汉语史等相关专业出身的教师担任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或可体现以下优势。

首先,入选教材的语料佳篇嬉笑怒骂无所不包,但文言不同于白话,即便是非骈体对仗的散文,亦或是措辞强硬、语气激昂的辩论文,皆自有其文言雅韵。而此份深蕴于字里行间的雅致,确需长期沉潜于典籍方能领悟。古文本无标点,同一段文字,句读不同,或文意生变,或情韵有别。广为流传的雨天留客事典与对杜牧《清明》七绝诗的宋词版改写即为显例。前者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是饱含期待的问句,若标点为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则是生硬的拒绝了。后者将晚唐杜牧的七绝诗28字只字未改,标点停顿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变为宋词风格后,更添一份怅然蕴藉之思。

汉语音、形、义紧密结合,若声调变化,则意随音转,声调教学始终是国际学生语音操练的重点与难点。古代汉语中存在着通假字、古今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情况,都给国际学生识读、记忆文言带来困难。因此,专业教师的标准范读,不仅可以读准文言字音,更有助于学生体会文言之韵。

其次,需要申明,以现代汉语语法生搬硬套古代汉语语法讲解的做法绝不可取。文言语序、词法与现代汉语多有不同。若以现代汉语语法来讲解文言宾语前置句、使动与意动用法,莫说是国际学生,就是中国学生,也必定如坠云雾。专业教师在处理文言语法讲解时,相对富于经验。比如,词句释析更为清楚,补充例证更为得当,词法讲解更为灵活,尤其对古今异义词的源流辨析也更为准确。

最后,专业教师的知识积淀有助于应对学生提问,随机应变穿插文化扩展内容,促进课堂互动。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充满挑战,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正确理解并习惯接受学生的即兴提问。在非语言技能教学的文化课上,答疑与提升学生兴趣正向相关。如何巧妙答疑,恰当扩展文化知识,是教研过程中常需深思的课题。例如,在讲授《多多益善》课文时,学生提问:这是韩信与皇帝的私人谈话,别人怎么知道的?千万不要误以为是学生刁难老师,按照国际学生的现解,若非秘密监听,君臣二人间的对话如何得以记录而流传千载?教师刚好可以借题发挥,向学生介绍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史官制度以及秉笔直书的史官精神,是中国历史记载不曾中断的重要保障。若课时允许,良史董狐、太史伯兄弟、司马迁故事都令学生兴趣倍增,并对中华文化肃然起敬。

专业教师具有以上三方面学养优势,但要胜任汉语国际教育文化类课程教学,还需用心研习学科特点,进行教法调适。谨举三例以资参考。其一,古代汉语授课尤需出言谨慎,用符合学生实际接受水平的汉语讲解,力求简明、易懂。其二,联系现实多做古语今用练习,强调实词的古今意义联系,适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三,改变传统文言教学的严肃课风,秉持严谨而富有亲和力的教学态度,善借课文设计文化讨论环节,营造有用处、有趣味、有深度的课堂氛围。综上所述,专业教师将学识素养与汉语国际教育经验相结合,务求在短时期内形成适合国际学生的教风与教法,无疑将对提升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四、师资培训与素养提升之建议

直接吸纳古代汉语相关专业教师加盟汉语国际教育教师队伍,固然是师资建设之捷径,但文化素养的提升非朝夕可就,确需日久年深潜心修行,以下三点建议或可参考。

第一,重视传统经典文献的学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实的专业基础有赖于每天点滴的积累。研习经典,非止于增长知识,其要义更在于通晓事理,养德修身,知书达理正谓于此。透过先贤行藏与灼见,感受其超拔的人格魅力,体悟传统文化的深邃哲思。学生的问题也许很简单,但若想做出精彩的回答,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可堪回味的见解。

第二,研习二语习得与跨文化交际理论,并与每日教学实践相结合,于应用中思考与古代汉语教学的契合点与变通之处。以研究的心态从事教学,在课堂上以恰当、得体的方式传播正确的文化观念,是教师对文化传承尽职尽责的具体表现。

汉语国际教育篇2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育;德国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作者简介]孙立峰,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北京100875

[中图分类号]H195: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2)01-0219-04

随着汉语走向世界步伐的加快和世界范围内“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加强海内外特别是海外汉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已成为影响汉语国际化进程的重大课题。这一点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国际汉语教学界的高度重视。基于此,本文拟择要介绍和分析德国的汉语教学发展现状,对当前的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的培养重点及课程设置提出相关建议。供学界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参考。

一、德国汉语教学发展现状分析

自2002年中国成为德国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以来,中德两国在政治、经贸、文教等领域的交流更加频繁,德方对通晓汉语和了解中国的专门人才需求旺盛,从而为德国的汉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德国汉语教学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种现状,总体上也体现了近年来国际汉语教学的发展情况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正所谓个别体现一般,因而个案的分析也才更有认识价值。

1、持续升温的“汉语热”

伴随中德两国在各个领域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深,德国的“汉语热”也日益升温。表现在:一是在校学习汉语人数持续增加。近年来在德国选学汉语的大、中小学生人数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日渐浓厚。二是汉语学习群体构成广泛。除高校、中小学等在校生以外,来自公司职员、政府官员、退休人员、家庭妇女等不同社会层面的汉语学习群体也正迅速增加,德国的汉语教学由高校专业化、精英型迅速向大众化、普及型转变。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到成人教育。汉语在德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三是汉语教学机构多种多样。面对越来越多学习目标和学习需求不同的汉语学习者,社会上的各种汉语培训机构、中文学校、中文补习班应运而生。近年开办的11所孔子学院以及孔子课堂,更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平台。

2、德国汉语教学和应用的新特点

“汉语热”的持续升温,使德国的汉语教学、汉语应用和汉学研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汉语专业成为热门。曾经只有少数学生问津的汉学专业,如今已由冷门成为热门学科。由于报名人数多,而汉语师资短缺,一些高校的汉学系不得不将汉语列为限选专业。二是汉语应用人才炙手可热。中德两国关系的递进加速了对汉语应用人才的需求。德国的汉语人才在对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与其他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形成反差。三是汉学研究获得新的发展。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进一步促进了西方的汉学研究,汉学成为西方人文科学中增长最快的学科。近年来,德国汉学发展迅速,许多大学开始增设东亚系,并将中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汉学研究已不限于传统上对中国历史、哲学、文化等的研究,而是更多地关注和聚焦中国当代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问题。

3、德国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快速发展的德国汉语教学,目前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教师数量不足,资质欠缺。无论是专门的汉语教学机构,还是业余的汉语培训学校,师资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汉语教学的发展。现有的专业汉语教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迅速扩大的汉语学习群体的学习需求。从教师资质上看,因为缺乏专业汉语教师,几乎所有的中文教学和培训机构(包括大学汉学系、中学、各类中文补习学校等),都不得不聘请兼职人员从事汉语教学。兼职汉语教师大都属于“半路出家”,缺乏汉语本体知识和教学经验,但其优势是德语比较熟练,应聘中很有竞争力。这种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兼职教师良莠不齐且比重过大的状况,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二是教材种类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德国目前使用的汉语教材种类单一,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不适用当地教育。以中小学教材为例,目前德国有300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由于教师无从选择适用于中小学生的汉语课本,所用教材都是针对大学生和成人的。高校所用的教材内容过于陈旧,不少学校还选用上个世纪80-90年代国内出版的教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信息不畅,教材流通和选择不便;国内现有的汉语教材在容量、教学背景等方面缺乏针对性,等等。这种状况已经引起德国汉语教学界的重视。

二、从德国汉语教学现状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

德国的汉语教学现状,特别是其存在的汉语师资和教材问题在现阶段海外汉语教学中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为此,本文结合对德国汉语教学现状的个案分析和笔者在德国从事汉语教学的经历与体会,对国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及海内外各类汉语教师培训提出如下建议,希望有助于面向海外培养的国际汉语教师更加适应海外汉语教学的实际需求。

1、加强汉语汉字知识的教学

作为前提,国际汉语教育硕士及各类兼职教师首先必须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汉语汉字本体知识。目前在海外的许多兼职汉语教师尽管他们有所在国的语言及文化背景,但往往因为缺乏汉语汉字知识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就很可以给我们的师资培养提供深刻的启示。据考察,目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考生中有70%以上的专业背景与“汉语汉字”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可能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绝大多数人不具备或缺乏汉语语言学、语言学理论、汉字学、中华文化方面的知识。因此,应高度重视汉语本体知识及教学能力的培养。未来的国际汉语教师要把丰富、拓展和深化这些知识当做是首要的并且是终身研习的内容。汉语教师应该掌握必要的汉语、汉字知识和基本的语言学知识与理论,这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但实际上未必如此。有意无意地以为“普通话好一点的中国人都能当汉语老师”的观念,在一些学习者和培养单位的管理者中都大有人在。而教学实践表明,海内外不少兼职教师缺乏的正是诸如汉语、汉字的结构单位、结构方式以及汉语的组合应用规则等知识,因而未能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最大化。这就要求我们应加强而不是忽视汉语、汉字知识的教学,从而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益。

2、加强汉语教学能力的培养

如果我们培养的“汉语硕士”是为海外培养汉语教师或汉语教师志愿者,那么在加强汉语汉字本体知识教学的同时,也应加强对他们汉语教学能力的训练。这是因为目前在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尤其是全日制专业硕士,基本上都是没

有任何教学经验。而包括德国在内的海外汉语教学情况复杂,许多大学、中小学和各种形式的汉语学校大都各自为政,具有相当的自主性;而一些国家的中小学语言教学大纲往往由州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决定,没有考虑汉语学习的特殊性;一些汉语学习者学习目的模糊、语言学习的水平标准也并不确定,因而遇到学习困难时其学习动力就难以维持;加之海外本土汉语教材匮乏等问题,都促使我们要更加重视对汉语专业硕士教学能力的训练和拓展,包括根据实际教学对象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规划和设计,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课程计划,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因地制宜编写教材等方面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以培养他们在海外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的能力。当然,教学能力的培养更要包括诸如课堂组织和管理、教学内容展示和活动安排等,以保证他们能够胜任各种类型的汉语教学。这些方面的内容在汉语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中有所体现,但还需要结合海外复杂的教学情况予以充实。更重要的是,要在专业硕士的培养实施过程中落实到位,训练充足。

3、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

外语在汉语教学特别是海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无庸置疑的。外语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际汉语教师的工作绩效。在海外普及型汉语传播的现阶段,外语强则教学易,外语弱或不会所在国的语言则教学难、工作更难,这是海外一线教学工作者的真实写照与切实体验。因此,应该加强外语,特别是加强非英语外语(小语种)的培养和培训,以适应所在国或可能前往国家的汉语教学能力。以德国为例,尽管接受中等以上教育的人基本上都不同程度地懂得英语,但英语对德国人来讲,和中国教师一样,也是一门外语,多数人的英语水平是有限的,因此,利用英语作为媒介语辅助汉语课堂教学,其效果不可能十分理想。如果教师能用学生的母语(德语)辅助授课,则不仅教学效果会更加理想,也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易于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实际上,“看中外语”是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等非英语母语国家,特别是一些更小的语种国家,对我国外派汉语教师或志愿者的普遍性的要求和标准。而海外的教学实践也正表明:外语(特别是学习者的母语)在汉语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教师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少专家指出:小语种师资紧缺“是汉办所面临的挑战”,今后应该继续加强小语种汉语人才的培训。可以认为,加强专业硕士的外语特别是小语种外语能力的培养,是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更好地适应和开拓海外汉语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不仅是有关培养单位,在学汉语专业硕士亦应重视自身外语能力的强化和提高。

4、加强海外社交能力的培养

社交能力即社会交往能力,通俗地讲就是跟周围人员打交道的能力。就我们派往海外的汉语教师而言,其社交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之外与所在国同事的人际相处能力、与所在院校的工作协调能力、与我驻外使领馆相关部门的联络配合及获得他们支持的能力、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和友好相处能力,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和拓展所在学校及当地社区的汉语教学。外派汉语教师在海外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会面临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麻烦,具备较强的海外社交能力对化解这些难题至关重要。在机场和接机的外方同事初次见面开始,个人的人脉和社交圈子就开始形成了。若擅长交际,拥有人格魅力,社交圈子会不断扩大;反之,不注意发展社交能力,就会使自己处于相对孤立甚至隔绝的境遇。据我们了解,中方外派教师、志愿者和外方用人单位及外方同事相处不够融洽,乃至发生冲突的不愉快现象亦时有出现。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复杂,责任也不一定都在我方,但我方某些教师缺乏社交能力、情商不足是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诚然,搞好汉语教学是每位外派教师的首要任务。但作为中国政府语言及文化传播的“形象代言人”,教师的工作显然不能仅仅停留在有限的汉语课堂上。课外师生双方的众多互动和活动以及同国外人士的广泛接触、友好交往,特别是与所在院校的汉学家的良好关系,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开展尤其是发展汉语教学事业离不开有关汉学家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汉语的国际传播。而这些本质上属于汉语教育的拓展与跟进活动,显然要依托于每位海外教师的社交能力与人格魅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态度和行为实不足取。海外教师应该在课余生活中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主动与学生和同事搞好关系,积极结交当地朋友,主动融入当地社会,使汉语教学与社交活动处于良性的循环和互动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应高度重视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及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社交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和历练,提高他们未来在海外进行汉语教育的“国际情商”。

5、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实际上,包括德国在内的海外“汉语热”的持续升温,是相对以前的低温而言的。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迄今真正坚持学习、研究中国语言文化的人在西方依然是少数,中西方之间的了解和理解还远远不够。中国人和欧美人在许多交际场合中,“语言上、思想上、跨文化的交流和知识上所存在的障碍和误会还是很多的”网。因此,应加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这其中最为理想的教学实施是让我们的培养对象多掌握“赴任国”的文化知识和交往习俗,特别是跨文化交往的具体知识与技巧,这样才易于理解、对应、乃至融入异质文化,从而为顺利开展汉语教学和成功地进行社交活动提供保障。以赴德国从事汉语教学为例来看,中德两国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为此,教师应多搜集与德国人交往的各种“不和谐”案例,诸如个人收入、年龄、婚姻这些常识私、禁忌会引发诸多交际问题之外。敏感性政治话题也是造成中德不和谐交际的重要原因。此外,在跨文化交际中。德国人的公私观念、理性的民族性格亦需准确把握,否则就可能会使双方陷入误解、尴尬的境地。我们应充分理解、遵守德方的“文化规约”和观念。面对赴任国家与我们迥然不同的社会习俗和文化规约,我们在汉语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加以介绍或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以此强化未来的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往意识,增强跨文化交往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德国的汉语教学现状,特别是德国汉语教学存在的师资短缺和资质、教材等问题,在现阶段海外汉语教学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体现了现阶段汉语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些共性。德国汉学专业的发展和研究领域的拓宽。同样反映出了有汉学传统的国家及其相关院校汉学研究新的发展和变化趋势。而所有这些新情况、新气象和新问题,都可以说是汉语快速走向世界这一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然而。这同时也给汉语教学界、国家有关部门及相关师资培养单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需要我们去面对并做出作为汉语母语国应有的贡献。

本文基于德国汉语教学的现状及对汉语教师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并参照目前海外多数国家对我国外派汉语教师及志愿者的相关要求,提出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应重点实施的若干建议:一是加强汉语汉字知识的教学;二是加强汉语教学能力的培养:三是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可能赴任国”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四是加强海外社交能力的培养:五是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可能赴任国文化的适应能力的培养。我们希望并相信,面向海外培养的国际汉语教师如能进一步加强上述几个方面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力度,将会大大增强汉语教师在海外的教学能力、生存能力、汉语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能力。实际上,这一点已经从海外汉语教学“正”、“反”两个方面的实例得到证实,也就是说。汉语汉字知识丰富、教学能力强;能够运用所在国语言进行交流,了解该国的文化;具有较强的海外社交能力,特别是与所在国各类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甚至游刃有余,生存、工作和人际关系就不成问题,甚至会处理得很好,汉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开拓及中华文化传播工作就可能做得比较好,而相反则不然。

汉语国际教育篇3

(一)分类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

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其它就有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而千百年来,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多使用敬辞和谦辞,因此本文对称谓礼仪的研究偏重于谦敬辞的研究。

(二)谦敬语的作用

1、表上下尊卑何为“礼”,《说文解字》中说:“礼,履也,足也”,引申之意为凡所依皆曰履。可以看出古人所说的“礼”和现在我们说的“礼”是有所区别的,我们现在的“礼”即“礼仪”只涉及一般的行为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而古代称谓礼仪最初的目的则是为了表示长幼及尊卑关系。其中有大部分的谦敬辞是为了表示对君王的尊敬,如王,大王,君,公,天子,万乘,主上,大家……这些是直接表示对他人的尊敬即为“敬辞”。而通过贬低自己来表示对君主的尊敬常见的有愚臣,微臣,卑职,奴才……这些即为“谦辞”。古人常用“家”来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或年纪高的亲戚,如家父,家母,家师。“舍”用于对别人陈述比自己的辈分低或者年纪小的亲戚如,舍妹。

2、人际交往的需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中国自古便有“孔融让梨”的典故,中华民族崇尚谦让,在这种文化的环境下,谦敬辞的使用是合乎传统交际环境的。在交际中,中国人常常为了让对方消除压力,产生心理上的优越感,而故意的抬高对方,贬低自己。这样既表示了对他人的尊敬,又让人感觉语气缓和利于避免冲突,这样就会产生让人满意的交际效果。

(三)古今称谓礼仪对比

随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演变,汉语出现了文言与白话之争繁体到简体之变,再到如今网络语言的蔓延,中国的称谓礼仪也发生了巨变。首先,古代一些表示自谦的词慢慢从称谓礼仪中消失。例如“贱”,在古代不仅用于对自己的谦称也可用于对自己至亲及所属物的谦称,但现代这种用法较少。男子不可随意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妾,贱内,拙荆等,这不符合现代男女平等的基本礼仪。从鸦片战争,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进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后,一些国外的称谓礼仪不断影响中国,其中的表现为音译或意译外来称谓,或直接从日语中借形的借形词,如对男女的尊称“先生”“小姐”“女士”。或者是把原有的词语赋予新的表示谦敬意义,使之成为谦敬语。如“同志”一词,在古汉语中不是表谦敬的称谓,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左丘明在《国语?晋语四》中对“同志”一词作了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但到了近现代,“同志”成为政党内部成员之间的尊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的礼仪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的谦敬语教学

(一)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汉语热”的不断升温,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谦敬语教学一直成为一个教学难题,对外汉语教育界一直存在“教与不教之争”。从语言的交际性功能这方面来讲,称谓礼仪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因地制宜因时而异的教授学生谦敬语。具体可从以下几点讨论:1.学习目的,动机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Gardner认为,动机包括目标,努力的行为,达到的愿望和在相适应的活动中表现的积极态度,如果是以在中国生活与中国人接触交往密切或急需融入华人圈为主要目的学习者,在汉语教学时就应该进行必要的中国称谓礼仪教学。2.学习环境:第二语言的学习环境分为目的语语境和非目的语语境。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套表示谦敬的语言系统,有的是有规则的通过外部形态变化来表现如英语,用过去式would,should,could等表委婉,有的是通过附加粘着成分表委婉如日语。而汉语则是通过具体的词和称谓的变化来实现的,所以汉语的谦敬辞较多较之其它语言复杂。所以对于汉语语境外的学生学习汉语称谓礼仪及其中的谦敬辞是较困难较复杂的。比较之下,汉语语境内的留学生日常都和华人打交道,接触此类用法较多,学习起来也相对轻松。3.学习程度:对外汉语教学分为基础班,初级,中级,和高级班,不同等级学习的内容有所区别逐层加深。而对于留学生的谦敬语教学,可根据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决定,零基础不宜教授称谓礼仪,到初级时可教授当代常用的简单的谦敬语如先生,女士等,到中级高级时对称谓礼仪的教学课应逐步加深适当介绍一些现代常用的及常出现的古代谦敬语,如令兄,贤弟等。

(二)谦敬语教学法

1、对比教学通过分析汉语的称谓语与学生母语称谓语的异同,明确作为第二语言谦敬语教学的特点和重难点,让学生通过与自己母语称谓语的比较找出学习规律从而更好的学习汉语谦敬语。这可以分为二种情况。第一种就是汉语中的谦敬词与学生母语中的谦敬词在词义或使用语境方面相似或有联系;比如说因为受到西方文化礼仪的影响,现代汉语中的先生,小姐,女士等称谓语与英语中的Sir,Miss,Lady在语义跟语言使用环境的符合度都很高,在教学时可直接使用语法翻译法教学。第二种情况则是汉语中的谦敬词与学生母语中的谦敬词意义用法不符甚至在学生母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及用法;在古代汉语谦敬词中的某某君,“春秋四君子”中的“君”指的是才华出众品格高尚的一类人,在现代汉语谦敬词中此类用法已经消失,但是日本受到中国传统称谓礼仪影响把君这个词吸纳到日语中为称谓语。但是用法与中国有所不同,君这个意义被泛化了用在男性姓名之后表示对男子的尊重,在教授此类称谓语时要注重对比找出异同避免学生在使用时出现混淆的情况。

2、交际法教学交际法教学认为学生习得不是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语言行为的过程而是把具体语言知识用于恰当语境进行交际的过程,我们这里提到的汉语谦敬词不管是古代传统称谓还是现代的其主要目的都是要达到某种交际效果使交际更有效。在交际教学法下的汉语谦敬词的教学呈现出一个显著特点即学生对现代汉语谦敬词的掌握程度较好使用频率较高而对古文中学习的古代谦敬词的了解甚少出现了不用或者乱用的现象。这个特点的出现肯定是必然的,因为古代谦敬词在现代交际中使用较少甚至有的已经退出交际舞台了,但是学生在学习中国古文或者观看中国影视作品中又会常常接触到,就造成了一些外国学习者不懂且乱用的情况。像这种古代称谓语在教学中可采用情景再现或者古代小短剧戏曲表演的教学形式给学生进行教学展示。这样不仅生动灵活也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对中国传统礼仪进行更深层的理解。

汉语国际教育篇4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因素

一、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定位及文化内涵

汉语国际教育地全新定位让其不但异与从前地对外汉语教育,并且细致及具体地汉语文化普及。所以汉语国际教育里地文化成分就需要另外定位。即使对外汉语教育里地文化条件总是有分歧,也大致同意了和语言教育及语言交往紧密联系地某些文化。如此定位于肩负宣传中华文化职责地汉语国际教学而言,就小气许多。文化为繁杂并丰富地,涵盖物质及精神文化,它的关键为价值理念。给别国学生亟需得所有文化成分均是汉语国际教育得教育部分。由于汉语国际教育地受众早就不单束缚于学校里的留学生,也涵盖进行和汉语相关得所有职业得他国国民,还有既和汉语并不存在联系,只为于亚洲文化大国存在期待得老年人。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教学的具体内容

从前得对外汉语教育将文化部分得研究丰富,然而因为汉语国际教育不同与对外汉语教育,所以汉语国际教育里地文化教育部分同样要从头定义。在前文将汉语国际教育里地文化定义可知。总而言之,文化内容涵盖处在语言和非语言种类里地所有文化条件及较为独立地文化内容。分为下面这些部分:

(一)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因素

关键是处在语言体系所有阶段里得文化涵义及语言利用得社会条例。这大部分隐于发音、字词、语法、语用及其他体系里。是语言地文化条件的一部分。

1.语音中的文化因素

语音给文化交往得作用为很明显得,所有语言地语音均存在本身特殊地构成体系,像汉语地声、韵、调体系,此项体系为社会慢慢接受得成果,包含着许多特殊地文化内容。像汉语里有着许多地同音及近音字,所以大家在很多谐音联系上设定一些祝福语和忌讳词。

2.词汇中的文化因素

汉语中用到地字词里地文化情况非常多。特别为很多较少可以用外语翻译地字词。就像汉语里意为亲戚称呼地字,超过很多别的语言,它表示中华文化重视家庭、血缘联系。还有词语里地文化涵义也可以凸显整个民族地心理系统及思考方法。像名字地法先后为姓前名后,信封上地区得写法规则为前大后小。也显示中华文化里重家庭轻个人地民族素质,前总体后部分地思考行为。在字词得组成体系上来说,双音节较多,有着许多地四字词汇,而且这里还有相互对称得并排及组合词语。

3.语法中的文化因素

汉语语句得构成为将意思做首要因素,用意思规范形式得。抛弃拘束得外语中语法得种种构成变换去展现语法联系及语义消息。并且为按着某些约束,一旦于前后环境里叙述符合事实,便能够连词成句。汉语里多话题句便为此原因。于成句心理方面凸显为重情境重形象;描绘景物要做到将景物传达感情,寓情于景物;叙述事实要做到言语简单、表述清晰。并且不要求构建得全面到位,但要求意蕴得荡气回肠。汉语语句于产生程序里把情境、情景和交往对象背景文化存在极大得依靠性。因此于体会语句上不单将语言记号进行表面剖析及整理,还有尽力掌握语境得领悟,把握情景得体会,还要使用记忆于头脑里有关得背景文化。此为汉民族重理解但不重体系得哲学和思考行为得表现,为汉语稳固得文化宗旨地显现。这涉及汉语所有范围得所有部分都综合表现于语法中。

(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比较位于语言体系里得文化因素来说,非语言地文化因素具有形式超出语言体系。不包括平时知道得和语言对立得体态语,再就是记载语言得标记即文字,就是汉字本来即为一项文化标记。

1.文字

文字为记载声音语言地写字记号体系。汉语言得写字记号即为汉字。其不单存在文字地普通能力,也有着奇妙得文化水平。尤为汉字得书写美感及其构成根源隐藏得深厚得文化涵义。同样为中华文化具有巨大得关键因素其一。汉字得写法机器有内涵。即使所有得汉字均为特定得基础笔顺构建形成,可是只要汇聚我们得解释及感情去解释得汉字就形式丰富,格调迥异,所以构建出多种门类得书法名作。汉字得构建和它得由来也同样显示出汉文化得美感。《说文解字》这本书具有说不完得美好。跟随时间得流逝,时代得进步,汇聚到每个人生活领悟里说文解字更是丰富多彩。

2.体态

汉语国际教育篇5

关键词: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汉日语音差异;分析与教授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7-0022-01

众所周知,汉语和日语两种不同的语言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异同,在语音方面也是如此。虽然日语中借用了大量的汉字和汉语词汇,但是其发音却与汉语大相径庭。本文对汉日语音差异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教学法,有助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和日本汉语学习者的汉语语音学习。

一、日语语音和汉语语音的对照

日语语音的成分主要包括假名、促音、拗音、拨音、浊音等,大多数学者都会取其中一个部分和汉语语音进行比较并且对照,从目前发表的论文来看,这类文章占了很大的比例。例如,刘介人的《日文汉字音读与我国汉字古读的对应规律》,是从整体找到两种语音之间存在的关联性,通过对比得出比较科学的规律。这方面的论文还有曲翰章的《通过日语汉音看假名五段与汉字四等的关系》,刘淑学的《日语拨音音节的读音与汉语音韵的对比研究:兼论研究日语汉字音读的意义》等。汉语对日语的影响是很大的,不难看出彼此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学习日语语言的技巧

学习日语的时候,一定要大声说出来,因为只有你大声说出来,才能刺激自己的听觉,增强自己的自信,加深自己的记忆,达到终身不忘的效果。一些人读外语的声音,实在是太小了。学日语一定要跟着发音纯正的音频一起读。当下市场上有各种教学资源,有时,可能会遇到一些“不是非常正宗”的日语,这对日语发音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不过,发音纯正的音频也很好找到,比如学生学习的课本音频、NHK广播、历年真题听力等等,都可以用于练习材料。

三、语音教学基础最重要

学语言,特别是对国际汉语教育来说,基础扎实很重要,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比如跳舞等都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汉语最难学的就是声调,因此,声调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很重要,仅仅只是使用口耳相传的传统方式很老旧,特别是不够准确,因为每个人发音都会不一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教师可以借用计算机技术让学生的发音更加标准。就像学歌曲一样,首先要做的就是下载下来,跟着节奏哼唱,学着里面的发音来哼唱。学语音也是一样,由老师发出标准的语音,学生去模仿老师的发音,尽可能接近老师发出的标准音。当学生的声调可以完全和老师重合的时候,基本上这个发音就是合格的。每个人的发音都会不一样,不要将地方特色带到课堂上。在拼音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每个音节中字母的真正读音,避免学生误会写法一样的字母读音就一样,要多多补充汉语拼音以外的语音知识,避免让汉语拼音成为语音偏误的起源地。还要让日本学生弄明白每个字母的真正读法,一定要把汉语中字母的读法和日语五十音图区别开来,避免混淆后把日语的读音带到汉语中来。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那些只在汉语中存在,而日语中没有的音,如汉语中的:zh、ch、sh、r、ü、er。日本人通常很难说准翘舌音,主要是因为日语中没有。所以,当他们说“我是日本人”这句话的时候,就说不清,通常会说成“u、si、li、ben、len”。对于翘舌音的教授方法可以循序渐进,先练习一些翘舌音在后面的词汇,例如“繁荣”“外国人”“老师”“戒指”等,然后再练习包含多个翘舌音的词汇;对于ü的发音,可以先让他们学说y或i,然后慢慢地将嘴唇向前并拢,形成圆唇状,这个ü音就发出来了。还有一些相近但不同的音也值得注意,例如,汉语中的a、u、w、f 和鼻音。对于这些音的学习最好采用汉日语音对比的方法讲授,例如,汉语的鼻音比较多,有an、en、un、in、ang、eng、ing等,而在日语中只有一个鼻音,平假名写为h。日语的鼻音h在与不同的音拼读时会发出不同的鼻音。这一点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来讲解。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最好是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要有耐心地去指导,一遍一遍地纠正语音;多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更有信心。对日本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系统的训练和针对性的讲解,课后有难题不懂就问。反复练习口语、辨音,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四、结束语

语音教学一直是语言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在进行语音教学的时候,大学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国家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策略。中国人学日语,日本人学中文,就没有中国人学中文,日本人学日语来得简单。但只要掌握方法,还是很容易学会的。日本和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长久的历史渊源,为中日语音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和美国、英国等其他国家相比,中日之间的语音教学肯定有着不一样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这点找到日本学生和其他国家学生不同之处,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日语与汉语授受表现的对照研究――透过中日两国的文学作品看“要”“讨”与「もらう的对应关系[J].中国教师,2007(11).

汉语国际教育篇6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但却不是最具影响力的语言。事实上,汉语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要说与英语比,就是和俄语、阿拉伯语、日语等语言相比,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①。造成这一情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这一情形正在逐渐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的语言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了一股学习和使用“汉语热”。

本文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入手,指出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无论是早期为应对来华外国人使用汉语之需开设的汉语短期培训课程或项目,还是现在以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或课堂为主的汉语言文化国际推广行动,都还只是处于以“我”为中心或主体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撒种播种”阶段。我国在这方面的大量资金投入,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进程,远未达到一些学者所说的汉语国际化(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的层次或水平。汉语现在还不是一种世界通用语,我们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实现汉语国际化的。加强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其目的在于提高海外人士对汉语言文化的认可度和认知度,促进汉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和影响。显然,汉语国际推广是实现汉语国际传播必须经历的一个“撒种播种”阶段。接下来,汉语国际教育必须适时地做出某种调整,要有意识地维护和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让我们在世界各地撒下播下的汉语“种子”得以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对外汉语教学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由来已久,但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1951年,清华大学第一次对东欧招生,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始。于1983年成立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生。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对象多半是成年人,是一种外语教学,它的任务是训练、培养外国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理解中国文化。王乐(2010)指出,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语言教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教学,二者之间的统一性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根本特性。在此过程中,如果仅将教授语言作为单一任务,便失去了潜移默化传播汉文化的机会。因而,如何成功地同步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重点。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整个发展过程是从应对之需到主动出击的过程。起初,对外汉语教学是为来华的外国人提供汉语言的基本技能训练,在国内成立专门的学校和机构,侧重于“请进来”,可以说在这一时期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还处于被动应对的阶段。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很少,对外汉语教学尚未成规模、系统化,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处于初始启动阶段,很多想法和做法都不是很成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腾飞,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日益彰显,这自然在国际上引发了一股“中国热”,“中国热”又带动了“汉语热”(唐智芳,2012)。根据教育部于2016年4月初的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统计数据,共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名外国留学人员来华学习,这个数据比2014年的377,054人增加了20,581人,与2013年的20多万人相比翻了将近一番,并且还有持续快速增长之势。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积极主动地为国内外汉语学习者提供及时高效的汉语言文化教学服务工作,成为现实之需、当务之急。中国的崛起是汉语走向世界的基础和条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外汉语教学也将迎来新的春天。

(二)孔子学院:汉语国际推广的主动之举

2005年7月,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首届“世界汉语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将目光转向汉语国际推广。汉语国际推广是汉语在国外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我国政府所采取的一种主动行为。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际影响逐渐增强,作为交流的工具,汉语已成为一种工作需要。为满足当地社区学习汉语多样化的需求,在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中,孔子学院应运而生。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非营利性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全球首家孔子学院于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成立,截至2015年12月21日,全球134个国家(地区)已建立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现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汉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2007年,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在接受《环球时报》的记者采访时强调指出:孔子学院是应世界各国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求,增加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加强教育文化合作交流而建立,每所孔子学院都是国外大学争相创办,主动向我们提出申请,这种热情挡也挡不住。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主动作为并不一定都会换来积极的响应,有时会出现负面的反弹。2012年5月,美国审查孔子学院学术资质,要求部分教师离境。2014年9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宣布,将与中国孔子学院停止合作。2015年6月3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孔子学院关闭。

遭遇挫折是难免的,但汉语国际推广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好的。需要明确的是,汉语国际推广是汉语走向世界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可以说,只有经历汉语对外推广的这一步,才有可能实现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推动汉语言文化走向世界。

(三)汉语国际教育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影响下,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汉语国际推广到汉语国际教育,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推广”与“教育”:“推广”是指扩大施行或作用的范围;而“教育”则是指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汉语国际教育较汉语国际推广而言,更注重培养的过程。譬如我们的孔子?W院,“孔子”只是一个符号,并没有真正进入到孔子的思想,更谈不上在国外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赵金铭(2011)指出,汉语国际教育的学术定位属于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学科定位属于应用语言学,下辖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海外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的主旨是努力拓宽发展汉语教学,同时传播中华文化。袁礼(2011)从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界定了汉语国际教育:狭义的汉语国际教育是指对华侨华人进行中华语言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广义的汉语国际教育是指对中国人与外国人进行中华语言、文化、宗教、民俗、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等直接或潜移默化的教育。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汉语国际教育的框架都是在国际环境下的汉语教育。换言之,汉语国际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对外汉语教学,它是对外汉语教学进一步发展的产物,视角要从最初的“国内”环境切换到“国际”环境;此外,汉语国际教育还包括了传播汉语言和汉文化的双重使命,这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是质的飞跃,也为日后的汉语教学确定了新的发展方向。

汉语国际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行为、教学行为,也是一种国际传播行为。与此相比,汉语国际推广更强调传播语言的主动性,强调汉语国际传播中的主动性,容易造成误解,引发接受国的反感或抵触,给捏造所谓“中国威胁论”的人落下口实。刘毓民(2012)对国内外600名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老师所做的调查表明,汉语国际教育比汉语国际推广更能展现和平意图。因而,在汉语国际的架构下,如何克服谣传的干扰,成功传播汉语言文化,需要更多切实有效的策略与方案。

三、英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

成功地推进汉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并非易事。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外语教育教学,它与其他针对非母语说话人的语言教育教学(如英语教育教学)本质是相同的。研究这方面现有的成功范例,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对我们开展和推进汉语国际教育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英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史约一千五百多年,英语现已成为世界上最为通用的语言之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被广泛使用,可以说与大英帝国的世界影响和美国二战后占据世界霸主地位是密切相关的。现在全世界有10多个国家以英语为母语,45个国家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20多亿)讲英语,全世界75%的电视节目用语是英语,四分之三的邮件是用英语写的。我国学过英语或正在学习英语的总人数超过3.72亿,差不多相当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人口总和(张勇先,2014:5)。对于母语非英语的群体来说,无论是要发表学术论文、阐述个人思想,还是要参加国际上的商业、学术等各类活动,若要与其他英语非母语的群体进行交流交往,就必须主动地去学习和掌握现今世界上与人交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英语,即现今各领域所采用的国际通用语(Lingua Franca)。

英语现在所取得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当然与英美两国在世界历史上所做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19世纪,英国作为日不落帝国为英语走向世界做出了很大贡献。虽然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世界影响力大不如前,但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迅速崛起,取代英国有力地推动英语成为世界强势语言(徐波,2009)。当然,光有强劲的综合国力还不够,就美国英语而言,无论是美国政府还是民间组织,都在美国英语的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仅在官方层面,也在民间层面大力促进了美国英语在全球的推广与传播,这才使得美国英语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崔砚,2012)。风靡海内外的美国动画大片、好莱坞电影、音乐等作为美国元素,也为英语的国际传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此外,英美国家在引导英语教学方面的工作成效显著,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蓄势才有的结果。例如,美国于1966年就成立了“世界英语教师协会”(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简称TESOL),其主要任务是:以培训对外英语教师为主,同时开展对外英语教学研究,编写英语教材,开展对外英语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议等。50年间,这一组织已然使美国英语风靡全球,英语语言教学也不再是输出国的事情,而是输入国积极要做的工作。也就是说,英语教学的主体不再是英美,但主导力量仍是英美,这样的对外语言教育教学是非常成功的。比如在当今中国,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相当普遍,并且大部分教育教学工作者都是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其中只有少部分人员来自英美国家,但是英语语言教学研究做得最好的仍是来自英美国家的学者。中国的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参照英美国家的英语教学水平和标准来进行的。这就形成了英美国家主导的、主要由母语非英语国家承担的英语语言教育教学的格局。其根源已经不是某种语言自身,而是一种文化影响力。

我国正在积极地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孔子学院在海外的汉语推广工作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汉语国际教育还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只有在认真分析、深入研究英美国家对外英语教学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汉语实际情况,才能有效地将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做深、做实、做到位。

四、汉语国际教育的路径、方式与挑战

汉语国际教育与其他语言的国际教育一样,都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路径。要使汉语最终成为国际通用语,还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当然,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要从现在做起,采用灵活多样、上下协作、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一)从应对之需到主动出击再到主导方向的发展路径

对外汉语教学的第一步是从应对之需到主动出击。应该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很好地迈出了关键的这一步――汉语国际推广。从应对上百万的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满足他们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的迫切需要,到现在积极主动走出国门,走向海外,在上百个国家设立几百所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的孔子学院和课堂,推广汉语言文化走向世界,这显然是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进程上的一次重要转向。它无疑将有助于促进汉语国际传播,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大幅度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现在还不能说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办好、办成功。事实上,我们现仍普遍使用的“对外汉语教学”这一术语,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我们的汉语国际传播工作尚处在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对外”二字说明汉语教学的主体工作是由我们而不是汉语非母语的国家和人民承担的。进一步说,“对外”仍是以我一方向外辐射的思维模式,而“国际”则是一种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的思维模式,后者的力量远远大于前者。因此当务之急是在汉语教学中改变“对外”的传统理念而突出“国际”的特色。在这一点上,英语国际教育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在国际上,英语教育教学的主体工作,现在不是落在英美国家而是英语非母语的国家和人民身上。这也是英语国际传播的成功之所在。当然,主导英语国际教育方向的力量仍在英美,但英语国际教育的主体工作和责任则落在了我们这些非英语国家的身上。这说明:英语教育已经在许多非英语国家落地生根、枝繁叶茂。不可否认,英语教学在我国已经成为一大教育产业。在数千亿的中国教育培训市场中,英语培训市场无疑占据了其中最大的份额。作为中国教育培训市场龙头老大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1993年11月16日成立,现已成为年产值近亿元的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反观我们的汉语国际教育机构,不要说赢利,每年还需要国家的大量资金投入。这充分说明我们的汉语国际教育之路任重道远,尚没有“落地生根”,更不要说“枝繁叶茂”了,只能说仅仅处在“撒种播种”的初始阶段而已。“汉语走向世界”与“汉语国际化”,现在也只是我们奋斗的一种远大理想和目标而已。眼下就说“汉语已走向世界”“汉语国际化了”,还为时尚早。

判断汉语国际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很简单:就是看汉语教育的主体工作或责任是由谁来承担的。如果是我们自己,即从我们角度出发的“对外汉语教学”,而非从学习者所在国的角度说出的、没有“对外”二字的“汉语教学”,那么我们的汉语国际教育还远远没有真正做到位,更没有达到汉语在海外“落地生根”的程度;当不是由我们而是由海外汉语学习者所在的国家和人民来承担时,才能证明汉语确实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并真正在海外“落地生根”了。

(二)方式方法

汉语国际教育是汉?Z国际传播的主渠道,要想做好汉语国际教育,实现汉语言文化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这一目标,需要我们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这其中需要我们处理好微观与宏观、内部与外部、行政与学术、实践与理论、主观与客观、上层与基层、官方与民间等之间的关系问题。事实上,要做好汉语国际传播工作,需要我们各个方面的通力协作。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和实现汉语的国际传播。

微观与宏观:汉语国际教育是在国际环境下所实施的汉语教学,它不仅要在国际环境下做好汉语的教学工作,更需要做好中国文化的传播工作。既要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做好汉语言的推广工作;也要在推广汉语的同时,做好中国文化的传播工作。语言是基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需要借助语言这一载体得以推广,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另一方面,文化的传播也会提升语言在目的地国家的认可度,从而提升语言的地位和影响,促进国际语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和做好具体的汉语教学工作,还要有更远大的目标,知行合一,做好汉语言文化传播这一整篇大文章。

内部与外部:所谓内部与外部,即国内与国外。要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不仅要看国内的决策,也要看国外的意愿。只有双方达成了一致,才能保证汉语国际教育道路畅通无阻。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建校亦是如此,要在世界各地兴办孔子学院是国内的决策,条件是其他国家自愿申报该项目。自兴办孔子学院10多年以来,海内外孔子学院已达500所之多,发展相当迅速,这说明,只有在内外意见相一致、意愿与决策相契合时,汉语国际教育才会实现蓬勃发展。

行政与学术:汉语现在国际上尚未得到广泛传播的情况下,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无疑需要国家政府部门通过行政手段加以推动和落实。另一方面,要想最为有效地实施这一教育计划,就必须采取科学合理、适宜对路的方式方法,而这需要该领域专家学者为我们这方面的教育主管部门拨云见日,指点迷津。显然,在这一方面学术研究与行政工作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行政主导,学术跟进,双方相互协调,有效互动,是做好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条件。

主观与客观:主观上,我国为实现汉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世界范围内实施汉语国际教育这一重要举措,并希望收到良好成效。客观上,虽然我国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大有建树,但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如“中国威胁论”等谣传无疑会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造成干扰,产生负面影响。因而在总体规划与具体实施过程中兼顾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和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上层与基层:汉语国际教育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在顶层设计过程中,深入了解和体恤汉语国际教育一线工作人员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这对推动和落实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基层部门也应将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主动及时地反映上去,让顶层设计者了解实情,对各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了然于怀,从而制定出贴近实际、易于实施的顶层规划。总而言之,只有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才能顺利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的规划与目标。

官方与民间:美国英语的成功推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官方与民间的共同努力,官方是政策的规划与制定者,决定了推广方向,也对民间机构的英语国际推广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而民间机构则承担了更多的实际性工作(张西平,2008)。倘若汉语国际教育只在官方层面上决定教育方向,但民间机构却不作任何反应,那么官方只是在做无用功,汉语国际教育便无法顺利进行;相同的道理,如若没有官方的号召,只有民间机构在想方设法实现汉语国际教育,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引领,那么汉语国际教育同样无法获得真正的成功。只有官方与民间通力合作,才能做好汉语国际传播这篇大文章。

(三)问题与挑战

汉语国际教育的核心是汉语教学。要搞好汉语教学,首先要做好汉语本身研究。汉语属汉藏语系,与印欧语系的语言大不相同,这给汉语国际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汉语研究需要国际视野,不仅要注意汉语的独有特征,也要关注与世界其他语言的共有属性。研究并推出一套外国人易于接受、便于学会的语言形式与法则,这会对成功实施汉语国际教育起到决定性作用。

汉语国际教育要做好汉语教学,更要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华文化延绵千年,蕴藏着无穷的魅力与活力,是汉语国际教育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传播不仅需要我们在内容上多下苦功,也要在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美国的好莱坞大片、日本的卡通动漫,都潜移默化地起着传播文化的作用。相比之下,我们对外传播文化的方式就显得简单肤浅、刻板单一、缺乏新意。

汉语国际教育现正处在以设立与发展孔子学院为龙头的主动出击阶段。虽然孔子学院开设数量骄人,成效也十分显著,但汉语尚未能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生长开来。若要汉语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枝繁叶茂,需要汉语教育本土化(亦称本地化),尤其是汉语教师资源需要本土化。但现实是绝大多数汉语教师都是中国政府外派出去的中国教师,本土教师所占比例很小,不足以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主角。以孔子学院为例,早期的教师是一些中国留学生或者孔子学院等机构自身聘用的中国公民,人数十分有限,水平良莠不齐,这对于汉语教学是相当不利的。对比中国的英语教学,就会发现:国内绝大多数的英语老师是母语为汉语的中国教师,只有极少一部分是外聘的英美籍教师。由此可见:如要做好汉语国际教育,使汉语真正走向世界,就必须让汉语教学在海外生根发芽,让本土教师成为汉语教学的主体力量。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力量本土化,无疑是一项长期且艰辛的工作。对此我们不仅要有决心,也要有耐心和恒心,持之以恒、凝神聚力、专心致志地一步一步推动这项工作的落实。

五、结语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重要的是我们改变了以往“对外”的视角,开始从世界的角度看待我们的汉语教学,这让我们在?h语国际教育上更有大局观,更具国际视野,更有前瞻性。今后的汉语国际教育,更应是走出国门在国际大环境下实施的一种汉语言教育教学。在不同的国际环境下,需要我们的汉语教育教学更多地将目的国的因素考虑进去,有的放矢,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适时地做出调整,有意识地从现在的汉语国际教育主体地位转向主导地位,使汉语国际教育由现在的“撒种播种”方式转变为一种“落地生根”的结果。当然,要让我们在世界各地播下的汉语“种子”得以落地生根、茁壮成长,需要我们倍加努力地维护和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需要指出的是,汉语现在国际上的地位不高,影响不大。汉语走向世界,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但只要方向明确,肯于投入、甘于奉献、勇于探索,我们就一定能够做好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加速汉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为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和影响做出汉语言文化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据统计,在联合国法定的6个工作语言里,汉语的使用率最低,

汉语国际教育篇7

琼州学院是中国最南端的公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是国际化、开放型、特色鲜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正好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及办学特色。从对外汉语到汉语国际教育都离不开实践,而实践教学最中心的环节是​毕业实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的主要内容是留学生汉语教学。

一、对当前学生毕业实习情况的调查

我们分别对2010级、2011级、2012级、2013级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40份,收回239份,有效问卷有202份。其中向2010级大四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8份,收回107份,有效问卷70份;向2011级大三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4份,收回44份,有效问卷44份;向2012级发放调查问卷35份,收回35份,有效问卷35份;向2013级发放调查问卷53份,收回53份,有效问卷53份。对以上数据进行归纳统计对比,如下表。

调查发现,对实习的认识比较清晰的是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其中认为实习是教留学生汉语的是13级大一的学生,其次是10级大四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76%,认为该去中小学实习的是11级大三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43%,认为该去企业实习的是12级大二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9%。不了解实习内容和实习方向的主要是13级大一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11%。以上数据表明,大一与大四学生大部分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习是教留学生汉语。学生对专业实习的认识从最初的清晰到大二、大三的不清晰,再到大四的清晰,经历了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

表2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实习选择的方向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的实习意愿,选择实习方向与专业相关的主要是12级大二及13级大一的学生,而选择与就业方向相关的10级大四的学生最多,占调查人数的66%,11级大三的61%,12级大二与13级大一的分别为43%。由此可见,随着年级的增加选择与就业方向相关的单位实习的学生增多,而选择与专业相关单位实习的则少了。这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有关。

在有无留学生汉语教学经验上,大一学生没有经验的占调查人数的91%,10级大四的没有经验的占71%,11级没有经验的占36%,12级没有经验的占63%,可以发现学校在发展,学生接触留学生的机会是在增多的。以上数据表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对实习的认识反映了对实习的希望,有留学生汉语教学经验的学生比较少,在有留学生汉语教学经验的学生中,大部分是以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教本校的留学生,以班级形式授课的很少,没有到国外进行汉语教学的机会。大多沿袭以前对外汉语专业的实习形式,而“走出去”到国外进行实习实训才是汉语国际教育实习的目标。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形式探讨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不仅是专业发展、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调查发现,学生毕业时的意愿不再是单纯地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单位,而是选择跟自己就业方向相关的单位实习。尽管如此,学校也应该从开办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尽量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对口,在此基础上实现实习形式多元化。

(一)遵循的原则

1.实习内容尽量与所学专业对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多的是面向全球的汉语教育,但是许多地方院校都面临着实习瓶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机会,开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的渠道和基地,特别是与国外学校的合作,尽量让学生把所学用于所用。

2.实习形式尽量多元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除了沿袭对外汉语专业特有的在国内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外,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使实习形式尽量多元化。实习形式对口化与多元化不是对立的,对口化主要是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层面,而多元化是学生层面。要做到学生实习实训的内容对口化,然后留一部分时间满足学生自身实习的需求,当然这只是一种设想,具体的做法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二)具体形式

可以根据地域优势,结合专业与地方特色,尽量以留学生汉语教学为主,同时可以进行涉外文秘、涉外导游以及企业实习等。

1.留学生汉语教学。一是学校内部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实习,这是最主要的实习场所和实习形式,应该保留和发展。还可以丰富实习形式,不仅是留学生的汉语课堂的听课、讲课以及课外辅导,还可以增加调查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动机、策略以及需求等,把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实习结合起来,有的放矢。二是学校以外的对外汉语培训机构实习。社会上有许多对外汉语培训机构,我们可以与之合作,派遣学生去实习。三是海外的合作单位实习。可以借鉴国内许多高校的对外汉语教育实习模式,跟海外的中小学合作。四是网络汉语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模式主要以口语课为主,实行“异地,同步,实时”教学,但是对计算机技术要求比较高。还有一些网络孔子学院,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实习选择。更多的实习模式,其实是为实习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满足学校发展、专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因为面对就业现实,很多学生有自己的需求,在控制一定比例的前提下,可以让有需要的学生选择中小学语文教学实习、涉外文秘实习、涉外导游实习等。

2.中小学语文教学实习。可以跟本地中小学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让一些毕业生到中小学去进行语文教学实习。汉语国际教育毕业生有许多改行做了中小学语文教师,据调查,有这方面需要的学生不在少数。

3.涉外文秘实习。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可以让他们到国际交流合作处实习,拓宽实习的渠道。

4.涉外导游实习。国际旅游岛每年会吸引成千上万的外国游客来岛旅游,可以利用这种地域优势,跟旅行社合作,把有意愿的学生送去实习。

5.企业实习。有的学生可能根据自己以后的就业愿望选择实习单位,学校应该积极配合,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6.其他。根据学生自己的就业意愿选择实习方向。

总之,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形式比较单一,我们应该根据学校、专业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尽量在学生实习对口化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实用化,实习主要以留学生汉语教学为主:学校内部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实习,学校外面的对外汉语培训机构实习,海外的合作单位实习,网络汉语远程教育。根据学生的需求拓宽实习渠道,如,中小学实习、涉外文秘、涉外导游、企业等实习。

汉语国际教育篇8

摘 要: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各个语言系统最外在的形式特征所在。和语言的其他要素:词汇和语法相比较而言,语音可以说更为基础,更为重要。语音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和社会交际能力的首要前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的目的是让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准确流利地发音,为用口语进行交际打下基础。作为对外汉语教师,首先必须熟悉汉语语音本体;其次必须了解对外汉语语音教学。

关键词:汉语语音本体、对外汉语语音教学

一、汉语语音本体

(一)语音的性质

语音性质有三:物理、生理和社会性。其物理性我们可以从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四个基本要素去认识。在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中,音高、音强分别与声调、轻声相关,具有区别作用。其生理性我们可以从呼吸器官、喉头和声带以及口腔和鼻腔三个部分去了解。其社会性我们可以从语音的地方特征和民族特征以及语音的系统性来看。如,汉语普通话里有翘舌音zh、ch、sh等,汉语的许多方言却没有这一类音;英语有齿间音,汉语却没有这样的语音。在语音的三性之中,社会性是其本质属性。

(二)几个基本概念

音素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普通话里b、p、m、f和a、o、e等都是一个个音素。

音位是能够区别词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例如,普通话里“卡”和“渴这两个词的词义上的差别,从语音上看,是通过“a”和“e”表现出来的,因此“a”和“e”就是两个音位。实际上,我们所讲的“最小语音单位”往往指的是一个语音类别,而在这一个个语音类别里,还包含着好几个有细微差别的音位变体。音位变体的差别在于实际发音的不同,它们之间不存在区别意义的作用,处于互补关系,而且发音相似,因此可视为同一音类的成员,归并为一个音位。值得注意的是,音位是从语言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所以,在不同的语音系统里,音位的划分也是有所不同的。

音节是人们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音单位,也是一连串语流中最自然的语音单位。汉语音节结构比较简单,最复杂的音节也只有四个成分,如“床”chuáng。在汉语音节中,元音占优势,一个元音可自成音节,如“啊”á;无辅音连缀的情况;可以无声母、韵头和韵尾,却一定要有韵腹;做韵头的只有高元音i、u、ü,做韵尾的只有n和ng;声母和韵母之间有一定的相互选择的组培关系,因而音节数量有限。

元音和辅音是语音学分析音素得出的结果。在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中,有10个元音,22个辅音。元音的区别在于口腔的不同形状,口腔的不同形状在于舌位的高低、舌位的前后和圆唇不圆唇。辅音的区别在于发音部位或发音方法的不同。

声母和韵母是音韵学分析音节构成成分得出的结果。汉语音节中开头部分的辅音为声母,声母之后的部分为韵母。汉语普通话22个辅音,除去ng只能做韵尾外,其余皆可作声母,称为辅音声母。少量音节没有声母,但在实际发音上往往带有那么一点儿同部位的摩擦成分,语音学里用半元音来描写,表示这些音节前也有一个类似声母的成分,称为零声母。韵母由韵头、韵腹和韵尾三部分组成。汉语普通话里有38个韵母,根据韵母的构成成分,可以把韵母分为三类: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和带鼻音韵母。

声调是整个音节高低升降的变化。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有四种基本调值,通常用五度标记法表示,可归并为四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统称四声。阴平为高平调,调值相当于55;阳平为中升调,调值相当于35;上声为降升调,调值相当于214;去声为全降调,调值相当于51。在实际发音时,其实不止上述四种调值,还增加了211和53等不同调值。但这些声调并没有引起词义的变化,因此,我们也将其视为音位变体,仍将汉语普通话的声调归并为四个调类。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普通话语音时,普遍感到困难的就是声调,而声调中尤以上声最难,这是因为上声在语流中,多数情况下都要发生变调。

语言不是一个个音节发出的,而是一连串音节连续发出形成语流。在语流中音节与音节、音素与音素、声调与声调之间会相互影响,发生声音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叫做“语流音变”。汉语普通话中最典型的语流音变包括连续变调、轻声和儿化等。作为对外汉语教师,让汉语学习者掌握汉语的语音变化规律,也是汉语语音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现着重讲轻声和儿化。轻声并非是汉语普通话的第五种调类,而是汉语语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特殊的语音现象,是声调的变化,是原有的声调变得又轻又短,改变了音长、音强甚至音高和音色,失去了原有的调值。儿化是韵母er用在一个音节后,使其韵母变为卷舌韵母,并与原音节中的声母结合成一个音节。轻声和儿化都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儿化还有表示感彩的作用。

汉语的书写符号是汉字,而汉字本身不是表音文字,并没有直接表音的功能,因而在学习汉语时,我们总要借助某种记音符号来给汉字标音。现在较为通行的是《汉语拼音方案》。其由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五部分组成。《方案》自公布以来,对外汉语教学一直采用作为汉语语音教学的工具,汉语教材、工具书和其他有关读物也普遍用它来注音。实践证明,《方案》采用拉丁字母,有结构简单、方便有效、易学易记的优点,但相近的事物也往往也容易造成混淆。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角度来看,《方案》中的某些设计和规定,在教学操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太合用的地方。比如用表示清、浊对立的符号来记录汉语的送气、不送气音,这容易使英语国家的学生在拼读时将浊音与汉语的不送气音b、d、g等同起来。由于绝大多数外国学生都有使用拼音文字的传统和习惯,我们更应该好好地发挥《方案》在汉语语音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二、对外汉语语音教学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既要使学生懂得系统的语音知识,又要使学生通过声、韵、调和语调的训练形成语言技能。长期以来,由于汉语语音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教学安排上的限制,人们对基础汉语教学阶段的语音教学,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这就是“音素教学”和“语流教学”。

(一)音素教学

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从音素开始扎扎实实地打基础,其用意是很好的。在语音的教学实践中,音素教学法通常以元音、辅音的分类来教授学生语音。我们知道元音、辅音是普通语言学的术语。普通语言学是以人类所有的语音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元音、辅音是一切语言的最小语音单位。其中自然包括汉语语音系统。而以汉语音节结构划分出来的声母、韵母则是汉语传统语音学即音韵学使用的两个术语,音韵学是以汉语语音为研究对象的。在语音教学的实践中,用音素教学法来说明各个语言的共性,的确有其方便之处,但是用来说明汉语的个性,就不如按照汉语音节的结构划分出来的声母、韵母的地方。音素教学法在汉语语音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1)不同语言的语音系统其问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系统差别会造成在语音学习方面的一些问题。其中,用同一个拉丁字母表示的元音、辅音,在不同的语言里,其实际读音往往有着一定的差异。在汉语拼音里,这个字母的实际读音更是常常与留学生母语中它所表示的元音、发音全然不同。2)同形字母造成的语音学习方面的问题是留学生汉语语音学习方面最容易出现的同题。外国学生对元音、辅音比较熟悉,利用元音、辅音概念教留学生学习汉语语音,他们更能够接受。但是留学生在起步阶段最可能而且实际上也常常忽视汉语音节是声、韵结构的本质特性,从而未能形成对汉语音节的正确认识。3)汉语语音教学中只讲辅音、元音,只注重把音节拆分成一个个音素而不讲声母、韵母,就不容易掌握汉语音节结构的特点,不能够准确把握汉语辅音、元音的组合规律,也不容易找到汉语音节的起点和止点。4)在汉语拼音中,元音、复音都是用拉丁字母表示。其中元音、辅音。尤其是辅音的拉丁字母形式,会给我们的语音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除了上述系统差别、实际读音差别等影响外,游离于汉语韵母系统之外的孤立的音素教学尤其是元音教学,还会妨碍我们掌握某个元音的各个变体。

(二)语流教学

语流教学,是指通过话语和对话来教语音,不是从单音开始教而是从语流人手,再到音素,然后回到语流。20世纪70年代,随着句型教学法的引进,提出了语流教学法。语流教学,强调在语流中学习语音。语流教学法的一个依据是,通过语流教学,可以解决洋腔洋调和语流音变等问题。洋腔洋调主要是声调和语调问题。声调问题,在音节层次上就可以解决。语调问题,入门阶段语音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决定了,在这一阶段没有必要解决,也不可能解决。在入门阶段,能拼读音节才是基本任务。在现代汉语中最典型的语流音变是轻声、儿化和连续变调,这是要特别注意的。轻声、儿化和三声变调都可以在音节和音节组合(词语)的范围内教学。语流教学法强调语音的表意功能,强调音素问的组合协调,这是一个进步。然而,语流教学法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忽视语音的系统性。一方面,由于会话内容的制约,在语音系统性上不得不作很大牺牲,显得比较杂乱;而另一方面,会话内容上又束缚了手脚,有些话的交际价值不是很高。语流教学法批评音素教学法孤立地教音素,忽略了语音的功能性,这是有道理的,但是,语流教学法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从句子到音素,中间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单位:音节。音节是语流里最自然的语音单位。从生成的过程来看,是音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成为音节,音节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句子。直接从句子中分析出音素,忽略了语流的层次性。

结语

总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有一定难度的教学过程。加之,语音在语言系统中的基础地位,我们应当也必须对语音进行一定程度的专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遵循以下三条原则:(1)音素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2)针对不同学习者的特点进行教学。(3)不同的教学阶段与不同的教学目标相互适应。当然,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前提是对外汉语教师对汉语语音本体知识的掌握。因此,要想教好汉语语音,务必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3] 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

[4] 程堂.对外汉语教学目的、原则、方法[M].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

[5] 赵金铭.简化对外汉语音系教学的可能与依据,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

上一篇:汉语拼音字母范文 下一篇:汉语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