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09 08:30:10

汉语教学工作计划

汉语教学工作计划篇1

“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在行动

别人忙着出国留学,那么你想不想出国当个汉语老师呢?

今年4月15日上午,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在北京举行新闻会,向国内外70多家新闻媒体宣布启动“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

根据《“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实施办法》,申请志愿者需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身心健康,年龄在65岁以下;

(二)有奉献精神, 热爱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热心志愿者服务活动,志愿到国外从事汉语教学工作;

(三)品行端正, 无犯罪、记过处分记录;

(四)具有专业为对外汉语、汉语、历史、哲学、教育学、外语、政治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大专及以上学历;身份为退休大学汉语教师或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中、小学退休语文教师;

(五)普通话标准。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中心”,负责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的招募、遴选、培训、派出、签约等具体事务。

至于你想去哪个国家,志愿者中心将根据国外的具体要求以及志愿者本人的特长,参考本人的意愿,决定志愿者派往的国家或地区。志愿者的服务期通常为半年至两年。

那么,谁管来回机票呢?生活费怎么解决?既然是志愿者,就不要太讲什么“待遇”了吧?根据《“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实施办法》,“志愿者中心为出国服务的志愿者提供从国内出发地至派往国服务地的往返国际机票”、“志愿者中心提供志愿者在国外的生活津贴。基本标准为每人每月400美元”――哈,还不错吧?

“汉语热”席卷全球

启动“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的背景,是因为“汉语热”席卷全球。

有关统计显示,目前来中国留学的8.6万名学生中,有6万人是来学习汉语的,而在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达到2500万人,100多个国家在各级各类的教学机构内开设了汉语课程,预计在未来5年内,在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将达到1亿人。教育部副部长章新盛在“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新闻会的致辞中指出:“相对于国外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和学习汉语人数的急剧增加,各国都面临着汉语教师严重匮乏的问题,许多国家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向我提出派遣汉语教师的要求,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越南、印尼、埃及、南非、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希望在汉语师资上得到我国的帮助。”

在美国,目前大约有700多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占高校总数的20%,其中有1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专业;在美国的大学入学ACT2统考中,汉语和其他外语一样,成为高考认定的一个外语项目,目前有30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位于马里兰州罗克维尔的一所幼儿园现在也开设汉语课程了。

在法国,目前有140多所中学开设了汉语课程。法国教育部还设有专门的汉语教育督学,负责督导全法的中小学汉语教学。

在韩国,有140所大学开设了中文系,中学开设汉语课的有300多所。据韩国教育开发院2003年4月的统计,在各类学校学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5万人。2003年度的“汉语水平考试”(简称“HSK”,相当于中国的“托福”),参加考试的韩国人近2万人。

在日本,汉语成为日本大学生的第二外语,“汉语热”还带动了具有汉语检索功能的中日双语互译电子辞典的热销,卡西欧计算机公司的汉语电子辞典当初预计每月销量5000台,但最高月销量已经突破了30000台。

汉语是未来的钥匙

今年2月20日,摩根・斯坦利银行在《纽约时报》为他们的一份市场调研报告做了整版彩色广告,这份报告的题目是――《从中国获利》,他们的广告标题是用汉语拼音标注出来的一个时髦词汇――“与时俱进”。

在“汉语热”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世界对中国未来的预测和希望,反映了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进入“世界市场”时代。

汉语教学工作计划篇2

武汉大学2018年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培养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工作,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招生计划及有关政策

(一)2018年我校拟招收辅导员攻博专项计划研究生9名(以实际下达计划为准)。

(二)“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以下简称“辅导员攻博专项计划”)为定向培养计划。

(三)招生工作实行“计划专用、单独划线、择优录取”的原则。

(四)考生采取在职学习的方式,考生所在单位要保证其至少一年在校脱产学习。

(五)各省(区、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要向本地区高校广泛宣传教育部有关招收高校辅导员攻读博士学位的政策,积极组织推荐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善于科研创新并有志于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优秀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骨干报考,并做好资格审查工作。各招生单位(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及其他有关高校)所在省(区、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要对招生单位录取人员的比例结构进行把关,原则上招生单位本校生源不能超过其招生总名额的三分之一。

(六)招生人数在6人以上的招生单位,原则上应有1个以上的名额招录边远欠发达地区和未设立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省份的生源。

三、报考条件

(一)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作风正派,热爱并有志于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爱护学生,潜心育人。

(二)高校院(系)一线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在编在岗的专职辅导员和高校学生工作系统优秀骨干。其中,招收一线专职辅导员的比例需占招生名额的70%以上。报考人员需经所在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人事部门推荐,所在地省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审核通过。

(三)截至报名之日应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满3年,且具有硕士学位,有2名具有相关学科的副教授以上职称(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推荐,本科、硕士所学专业不受限制。年龄不超过45周岁即1972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报考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四、报名手续

考生必须第一志愿填报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按《武汉大学201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的要求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专项计划一栏填写“高校辅导员”、报考类别一栏填写“定向”、学习方式填写“全日制”

五、提交材料

(一)下载填写《2018年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报考资格审查表》(见附件一),由所在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人事部门和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分别填写推荐、审核意见并加盖部门公章。2017年12月15日前寄送至:湖北省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研究生院214办公室,陈老师收,联系电话027-68754920,邮编430072。

(二)考生须在2017年12月31日前向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办公室(邮寄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珈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办公室,联系电话:68756723,邮编430072,张老师收)提交以下材料:

1、入学申请(包括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

2、《武汉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考生信息卡》与《武汉大学2018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网报系统打印);

3、最后学位、学历证的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提交学籍证明,入学前补验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并交复印件);

4、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专家出具的《专家推荐书》(网报系统生成打印);

5、本科与硕士研究生课程成绩单(须加盖校级培养单位或所在单位人事档案室的公章) ;

6、相关证明、说明材料。包括硕士学位论文(应届毕业硕士生毕业论文摘要、目录等);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教材、所获专利原件及其他原创性研究成果的陈述和证明;各类外语水平证书或证明材料;获奖证书、课题任务书;说明个人特别成就、能力的其他材料;

六、考试

(一)外语综合水平考试

由学校统一组织,主要考查申请者运用外语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综合能力。

(一)时间:2018年3月17日(暂定)上午8:30-11:30。

(二)地点:武汉大学(具体地点详见准考证,准考证请于考试前一周在网报系统自行打印)。

(三)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在外语综合水平考试阶段需加试政治理论(文科考试内容主要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理科考试内容主要为自然辩证法)。

(四)政治理论考试方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2018年3月17日(暂定)下午14:00-17:00,满分为100分。

(五)考生自带文具:1、2B铅笔;2、黑色中性笔;3、橡皮擦。严禁携带其他物品进入考场。

(六)成绩公布:考生可在研究生院网站上查询本人成绩。若对成绩有异议,考生可在规定时间内登录网上报名系统申请复查。学校将组织专门人员进行认真复查,并将复查结果在网上公布,考生本人不得查阅试卷。

学校统一划定外语综合水平分数线。参加专项计划的考生不允许申请免考外语综合水平考试。

(二)确定候选人。培养单位考核专家组根据申请者提交的申请材料,参考外语综合水平考试成绩,对考生入学申请进行集体审核评议,做出评价结论。

培养单位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专家组评议结果确定候选人,公示无异议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三)综合考核

综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

1、学术素养。主要考查候选人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学术研究兴趣及研究能力等,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基础及学术研究能力。

2、外语水平(可包括文献阅读、摘要写作、口语和听力等)。主要考查候选人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的外语应用能力。

3、培养潜质。结合候选人学术研究经历,主要考查候选人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否具备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潜质。

另:以跨一级学科报考的考生(判断依据为考生所学专业代码的前4位与报考专业代码的前4位是否相同,不同则为跨一级学科)须加试两门硕士阶段学位课程(详见招生专业目录),考试方式为笔试。

七、录取

(一)录取原则:坚持“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原则。培养单位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招生计划、考生综合考核总评成绩确定初录考生名单,初录考生名单须报研究生院审核,经政审、体检合格后,确定拟录取考生名单并公示。

(二)录取前考生应承诺报考身份的真实性,在任一环节发现考生有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查实,将取消该生录取资格。

(三)所有被录取的考生类别均为定向,录取前须签订考生、考生所在单位、录取学校三方培养协议。

(四)此计划为专项计划,不接受调剂生源,也不得调出本专项计划录取。

八、学习年限

学制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六年。

九、本简章未确定事宜,以《武汉大学201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为准。

十、咨询方式

相关信息将及时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网站(网址:marx.whu.edu.cn/)公布,请考生及时上网查询。

联系人:张燕 联系电话:027—68756723

附件一 资格审查表

汉语教学工作计划篇3

一、认真落实好“以人为本、以教育科研为重点、以课程改革为动力”这一指导思想,在教师中不断强化课革基本理念的认识,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牢记这一指导思想,发挥好在课改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二、具体做法:

1、在开学初学校就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以保证课改工作取得实效。如《课改教师培训计划》、《骨干教师培训计划》、《民汉合校双语教学计划》《控缀保学措施》等,通过计划和措施的落实,加强了对课改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2、加强理念理论学习,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理论学习是课改实施中的重要一环。本学期,学校要求教师积极进行理论方面的自学,并做好学习笔记。教师们认真研读了《新课程标准》,结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写出了认真的学习笔记。每位教师还结合学科特点,自费订阅了专业理论书籍与杂志,在校园中掀起了学习的高潮。

3、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本学期,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通过各级各类的培训,极大的增强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4、加强对教师的常规教学管理。我校在实施课改过程中,注重抓好教师的常规教学管理,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方面,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各教研组为基础,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通过集体备课,上观摩课、研讨课等,将好的教学模式向教师展示。同时加强评价改革,要求教师在积极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向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向做努力,如语文组开展的口语测试与期末测试相结合,数学组则增强了口算、解决问题等综合成绩测试等内容,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为客观的对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评价。

5、做好民汉合校工作,不断提高民语学生的教学质量。本学期,我校为全面落实民汉合校的工作,不再招收民语班,一年级民语学生一律纳入汉语班的教学,其他年级的民语教学也要向汉语班的教学看齐。我校加强对民语教师的教学指导,要求每位民语教师要用汉语授课,要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凡是县级教研培训活动我校都要组织民语教师前去观摩,不断提高他们的民语教学水平。

6、本学期的收获。通过集体的努力,本学期最大的收获是学生的能力进一步得到增强,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得到培养,教师的教研意识进一步提高。同时在县州级的展示中我校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校本培训的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研究能力,促进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2、加强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得到发展。

汉语教学工作计划篇4

(一)蒙语授课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蒙语授课的大学生,其自身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蒙语授课大学生在汉语交流、文字书写、英语和计算机技能操作、专业知识的储备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蒙语授课大学生,特别是来自农牧区的学生,在上大学以前,基本都是用蒙语学习交流。一般小学三年级开始有汉语文课,其任课教师大多数是蒙语授课的教师,其汉语水平都不高,也有不懂蒙语的汉族或其他民族教师给蒙语授课学生教授汉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且蒙语授课学校中,课上课下师生间都是用蒙语交流,缺乏学习汉语的语言氛围,造成学生在上大学前的汉语水平很低。上大学后,虽然教师用蒙语授课,但是蒙语授课学生的教材多数是汉文的,学生很难理解,虽很想把汉语学好,但他们既需要学习专业课,又需要学习一门外语,用于汉语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即使到了大四,有些人对于汉语的掌握也是一知半解,说汉话不标准、写文章不成形的现象也不在少数,这严重影响蒙语授课毕业生的才华展示和择业。外语和计算机能力低也是蒙语授课学生就业过程的一大障碍。大多数蒙语授课的大学生,学习外语和计算机基本上是升入大学以后才开始系统学习的。因此,蒙语授课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技能普遍较低。以内蒙古某高校为例,蒙语授课大学生,公共外语四级、六级与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的通过率远远低于汉语授课学生。而用人单位往往又将其视为招聘要件,这就使得蒙语授课大学生在求职中失去就业机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蒙语授课大学生,专业知识储备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劣势。蒙语授课大学生,由于民族的先天优势,大多数学生能歌善舞,热情奔放,在高校的各种文体活动中往往都能崭露头角。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学习不努力,抱有“60分万岁”的思想,满足于一知半解;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既没有长远目标,也没有近期打算,有时间不是打游戏,就是找哥们聚一聚,要么整天呆在宿舍里闲聊。导致一些蒙语授课大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储备明显不足。

(二)蒙语授课大学生自身就业理念与社会现实相脱节

一些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理念滞后,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期望值过高。很多蒙语授课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希望工作环境好、待遇高。工作地区优先考虑省会或二、三线城市,至少是旗县,对于乡镇苏木、嘎查以及偏远地区则视而不见。工资待遇要求在三千元以上等。这些高期望值与现实存在严重脱节。二是要求工作稳定,单位有编制。根据目前的就业政策,行政事业单位录用工作人员都要通过笔试和面试等环节,这使得就业准备不足的蒙语授课毕业生明显处于劣势地位;三是有“创业不如就业”的思想。近年来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许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勇于从误区中走出来。

(三)各路就业大军对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产生冲击

在每年浩浩荡荡的就业大军中,蒙语授课的大学生要面临着其他就业群体的挤压和冲击。一是来自名校毕业生对蒙语授课毕业生的冲击。有些地区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中明确要求只招“985、211”或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五大师范院校毕业生,而蒙语授课大学生多数分布在内蒙古各高校,内蒙古各高校中只有内蒙古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院校,因此,把90%的蒙语授课毕业生拒之门外,产生的影响较大;二是来自非蒙语授课大学生,特别是汉语授课的蒙古族大学生,对蒙语授课大学生的冲击。他们来自区内外各高校,数量最多,因此影响最大。三是来自社会下岗失业群体的冲击。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下岗失业人群不断增加,这些人群,有工作经验,有生活磨砺,对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形成一定冲击。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对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也会产生冲击。他们肯吃苦,不挑三拣四,只要工资合理就干。就业市场好比一块蛋糕,多路就业大军共同瓜分这块蛋糕,这对于就业弱势群体的蒙语授课大学生而言,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

(四)高校课程设置和管理方面存在不合理因素

蒙语授课,是我区各高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内蒙古各高校为全区培养具有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各高校各学科的发展不平衡,传统学科的蒙语授课虽已基本实现,但新兴学科还无法实现全蒙语授课,特别是蒙语授课在应用型专业的发展上明显滞后。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学生的自身实际发展存在差距。在管理方面,蒙语授课大学生大多来自于地广人稀、经济文化落后的农村牧区。其特定环境下所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与现代大学的快节奏和高标准、高素质的育人要求存在着很大的不适应。而且个别院校及相关人员出于对蒙古民族生活习惯、民族心理和基础薄弱的“理解”,对于蒙语授课大学生的学习与日常表现,往往要求都不太高,一些教师对于违规、违纪的学生,也表现出相对的宽容。这种教育与管理上的缺失,无形中降低了对蒙语授课学生的要求,影响其进步和发展,最终使其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被动地位。

(五)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方面存在歧视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存在双重标准。“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同等条件下,汉语授课学生优先”,虽然这些标准没有在招聘条件中写明,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经常使用。因此,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标准方面的歧视对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更是雪上加霜。

二、解决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蒙语授课大学生要转变就业思想、不断提高就业能力

1.勤奋学习、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蒙语授课学生在校期间,要勤奋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和生活习惯,努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努力培养各种素质,比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英语、计算机的运用操作能力等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

2.转变就业思想,清醒认清自我和就业形势。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想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好的结果。上文中分析的蒙语授课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三点误区,就是在不正确的思想下造成的,正确的就业思想是蒙语授课大学生走出象牙塔成功实现身份转型的关键一步。在实现这一转变前蒙语授课学生应该认真分析自身情况和社会需要,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思考。对工作的选择应该以自身实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其将目光局限在大城市来给自己增加就业压力,不如将目光转向小地方、偏远地区。虽然条件艰苦但能磨炼人的意志,而且那里同样有好的岗位和发展机遇,也可能成为蒙授学生成长最快的地方。因此,蒙语授课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思想,正确认识自我和就业形势,放下身段,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牧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发展。蒙语授课的毕业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积极参加自治区六类基层服务项目———“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嘎查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牧、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高校毕业生社区民生工作志愿服务计划”、“面向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储备计划”[2]。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二)高校要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努力培养蒙汉兼通的专业人才

1.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努力培养蒙汉兼通的高素质人才。蒙语授课大学生与汉语授课大学生相比,在外语、计算机以及汉语的掌握和使用上的差距,使他们的就业面相对狭窄。然而他们也具有自身的优势,那就是他们可以掌握蒙古语、汉语和一门外语,这就使得他们在选择工作时比汉语授课学生更多了选择的空间,如果学好了就可以拓宽他们的就业面。除此之外,我区是蒙古族作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蒙古族语言和文字的使用受到法律的保护。我区很多农村牧区急需大量蒙汉兼通且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这也为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提供了现实需要。再者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加强,一方面需要大批精通蒙古语言和文字,且具备专业特长的人才来发掘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有需要能通晓蒙汉两种文化的人才,作为我区对外交流的桥梁将内蒙古推向全国。这就为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就业渠道。无论从法律还是现实两个层面都为蒙语授课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保障。因此,高校应该抓住这样的契机,加强对蒙语授课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努力培养的蒙汉兼通的合格专业人才,扬长避短,切实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2.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准备不足,生涯模糊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把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就业指导应该超前化、全程化、专家化。笔者认为,在以专业学习、择业准备、毕业求职的同心圆上,大一和大四是等距离的半径,不能仅仅认为就业是大四的事。指导学生就业应从大一开始,在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天就打好思想基础。帮助一年级学生了解自我,重新树立新的奋斗目标,解决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帮助二年级学生解决兴趣和专业如何结合的问题,找到适合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帮助三年级学生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有针对性地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帮助四年级学生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抓好技能培训、实践教学和实习工作。生涯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是抱着一种试一试的态度,无目标、没准备,有的学生连简历都没有,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蒙语授课大学生在就业人才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只有10%左右,或者更低。在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和就业准备应不断的完善和补充,使自身素质和能力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专业同步发展,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

(三)用足用好国家的民族政策及有关规定,促进蒙语授课毕业生就业

对于蒙语授课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早在2004年11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所通过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第十四条就有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特殊政策,拓宽蒙古语言文字授课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渠道,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应当接受用蒙古语言文字授课的大中专毕业生。”[2]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在2012年2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十一届人大5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过程中,重视解决好蒙古语授课毕业生的就业问题”[3]。

1.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和部门要严格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内政发[2013]4号)要求,认真执行民族政策及有关规定,把民族政策落到实处:(1)内蒙古在各级各类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公开考录时,制作专门的蒙文试卷,蒙古族考生用蒙文作答。(2)自治区公务员考录要从录用计划总数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职位,用于招录蒙汉兼通毕业生,对蒙汉兼通职位的报考专业限制;(3)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对少数民族考生的照顾政策参照公务员考录政策执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时,综合类岗位要划出一定比例的岗位聘用蒙汉兼通毕业生,旗县以下事业单位可根据实际需要提高聘用比例;(4)各级政府要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家庭困难的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就业;(5)各级征兵部门要增加蒙语授课高校毕业生的征兵名额;(6)各级政府要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在新进人员中拿出一定比例岗位招用兼通蒙古语的应聘人员;(7)把蒙语授课毕业生的就业安置问题,列为当地政府领导业绩的一项常态考核部分[4]。以上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出台,对于高校蒙语授课大学生来说是一个福音,希望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抓好落实工作,真正解决蒙语授课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2.高校应“保老拓新”,进一步开拓就业渠道,为蒙语授课大学生搭建就业平台和出路。在社会化、网络化就业平台逐渐趋于成熟的情况下,高校在毕业生就业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在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要全方位、多渠道的尽力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和出路。“保老拓新”,一方面要加强本校就业指导队伍和就业网络媒体等基本建设,另一方面还要继续巩固传统就业渠道,不断开拓新的就业途径,发挥好校友会为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辐射、帮扶、带动作用。高校应主动与各政府各部门之间加强联系,进行有效沟通。与政府人事、工商、教育和民委等部门联合成立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基地,利用好校地共建平台,加强就业培训,第一时间获取政府、企事业单位用人信息,从而推动蒙语授课毕业生就业工作健康发展。总之,高校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是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缩影,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产生问题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解决这样一社会性问题,需要各方面对问题产生原因有清醒的认识,找准各自的不足,希望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同解决蒙语授课毕业生的就业难的问题,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贡献力量。(本文来自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杂志。《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汉语教学工作计划篇5

论文摘 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的应用性不是很强,但是现代社会竞争残酷,学生要想适应就业的大趋势,就要加强本专业的实用性。本文所提出的方式就是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要突破专业的局限性,在教学上进行创新,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学生在社会上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像工程建筑和医学一样,它的职业定位没有那么清晰,不是应用型的专业。它是传统的人文科学,能够体现人文的精神,传承并且发扬汉语与中国文化的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文化的遗产,是对人类的一种认识,承担者某种社会的责任。所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就是毕业后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作是和人相关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能够体现对社会观念的适应,不是能够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而是创造社会效益的。社会的不断进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教学的实用性被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来说,也要进行一定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让学生在社会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1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不仅包括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创新,还有教学思维方面的创新。要突破专业方面的限制,创新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很广,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习期间做不到专和精,在毕业后找工作的竞争力方面比不上其它的专业。这种专业的特殊性让我们在教学当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以及文学本身的教学,要结合目前的就业状况对学生进行能力方面的培养。新闻、文秘以及公共管理等等专业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慢慢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不仅要保证学生的专业基础很扎实,要打破汉语言文学专业所设定的界限,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独特优势,比如新闻传播、文秘、广告策划、公关以及文化管理等等的课程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来增强自己的从业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法决定行动,只要学生内心想进行创新的活动和学习,就一定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2 修订教学计划

要拓宽对民族的文化进行了解,在教学计划当中增强民族文化的理论以及其它有关民族知识的课程,开展民族地区的考察等等活动,让学生多多了解我国的国情,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理论联系实际。要重视写作类课程的教学,要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写作都列入到教学计划当中。要增强对中国文化的介绍,而且要做到介绍的准确,介绍的完整。要注重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结合起来,增强实践教学的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注重专业的延伸,发展研究能力,发展实际工作的能力。

3 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要从现实的意义来看。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晓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应向创造性教学转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2] 唐贤清.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5).

[3] 许海燕.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知识结构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3).

[4] 唐贤清.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5).

[5] 丁晓原.论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6).

汉语教学工作计划篇6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育学VS教育技术学

“学博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今已经成为很多人羡慕的职业之一。也许你今天在课堂里聆听老师的谆谆教诲时,也想着将来能走上神圣的讲台。那么,请跟我一起来看看教育学专业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异同吧。

教育学专业简单地来说就是研究“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育”的―门学问。具体地说,教育学研究有关教育的理论和目的、家庭教育、教育原则等问题,涉及的领域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像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改革等,都是其研究的课题。教育学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教学、管理、咨询和辅导能力的专业人才。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远程教育装备技术则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与教育学的交叉。计算机教育网络、教育电视系统、科学和自动化的教学设备等先进的教育装备,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各大专院校的自动化研究所、教育装备研发公司、外企或合资公司、学校或教育部门负责教育装备的研发和管理工作。该专业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自动控制系统开发能力的教育装备技术开发人员。

国内开设这两个专业的高校大多是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此外还有西南大学、苏州大学、深圳大学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交通工程VS交通运输

交通是城乡经济的命脉,道路网络是城市的网架,城市和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交通。不断完善交通工程建设和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将有力支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无可置疑,交通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的促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交通工程专业分交通规划与管理、道路工程两大方向,主要培养适应于交通规划、城市道路及公路的勘测设计、交通控制系统设计和管理的高级人才,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复杂交通系统分析与规划、道路网络规划及道路工程设计和道路工程施工管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运用先进的理论方法、先进的交通规划软件和建立实用的数学模型,来分析、解决交通和道路工程领域的实际问题。

交通运输专业培养具备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车辆工程、管理和贸易、信息与控制等方面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运输商务,载运工具故障诊断和产品开发,汽车运用和维修等工作。

开设这两个专业的国内院校主要是一些交通、工业和理工大学,如北京交通大学、中国民航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重庆交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

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寄托了人们探索太空奥秘的愿望,如今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美好的愿望变成了现实。“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和“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及飞行器总体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事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与研究、结构强度分析与实验、通用机械设计及制造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

飞行器制造与工程专业是集飞行器制造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为一体的多学科融合的专业,主要培养航天航空及相关领域内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制造、生产组织管理、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开发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设置航空航天类专业的学校不多,主要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等。

我国大部分农民已经摆脱了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方法,取而代之的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发家致富。“科技兴农”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培养具备与地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生产过程电气自动化及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有关的分析计算、工程设计使用维护、生产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与农业、农村有关的地方电力系统、用电管理部门、电子信息产业和技术发展系统从事技术设计、经营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具备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构造原理、性能设计研究、使用管理及现代生物学知识,能在农业机械设计、机械化生产管理及服务部门从事农业机械及相关装备性能设计、农业机械化规划与管理、教学与科研、营销与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国内主要的农业大学均设有这两个专业,如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

无冕之王

――新闻学VS广播电视新闻学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报纸、期刊、广播、网络、电视以及书籍构成了信息传播的各式载体。现在又处于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具有传播速度加快、信息量增大、变化加快、技术含量增大和复杂性增加的特点。这是一个信息的时代,―个传媒的盛世。从这个角度来说,新闻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就站在了信息时代的风口浪尖上。

新闻学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培养能在广播电视及其他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要求毕业生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具有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摄录、制作、播音、主持节目的基本能力,同时具有较强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现场及镜头前采访报道的能力,社会调查和社会活动能力,及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制作、评论和分析的能力。

开设这两个专业的院校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河南大学等。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汉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更是吸引了无数的外国人对它进行研究与学习。我们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将它进一步发扬光大,让这门古老的学科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纯人文的学科,它强调的是“文学”。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该专业着眼于培养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汉语言专业是一门人文学科,主要研究汉语言的本质、特点、结构、功能、起源和发展规律。它一方面要探讨和总结汉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另一方面要为未来的汉语言发展开辟道路。该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从事汉语言的教学、科研、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等方面实际工作的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

这两个历史悠久的专业,只要是综合性院校一般都会开设,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江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

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需求也提高了。艺术设计逐渐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只要你留心观察,生活中到处都有艺术的影子:包装日益精美的商品,风格各异的装潢,还有我们的精神食粮――琳琅满目的各种书籍的设计。

艺术设计专业对人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要求较高,作为―门新兴的应用学科和一种智力资源,已经日益被社会、企业所重视。这对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规模发展的空间,也对提高艺术设计教育质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以应用艺术为主,研究范围涉及商品的形态与功能、经济与艺术、信息时代的方法与手段,以及有关视觉传播形式和规律的领域,强调产品、人、环境三者的和谐关系,是与众多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密切相关的学科。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艺术设计理论和素养,研究并掌握现代艺术的表现能力,拥有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的高级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学专业主要让学生学习艺术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通过艺术设计理论思维能力、造型艺术基础及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了解艺术设计的历史、现状和进行理论研究的基本素质,以培养能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出版等单位从事艺术设计学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设置这两个专业的高校很多,如中央美术学院、上海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苏州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南华大学、云南艺术学院、厦门大学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渴望原野,渴望绿色,渴望回归和接近大自然。

园林专业培养具备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建设、园林、林业部门和花卉企业从事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及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园艺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和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商贸、园林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园艺科学有关的技术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开设这两个专业的大学一般为农业院校,如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天津农学院、西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西南林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河南科技学院等。

汉语教学工作计划篇7

教学计划是指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包括培养要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以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科研型、学术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日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构建一个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迫在眉睫。

二、改革课程目标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目标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来设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这门课程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文献资料搜集整理能力、日常应用文写作能力、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文学作品创作能力和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等。

三、改革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要从最常见的语言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实用能力,针对具体现象提出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从而使得学生运用的语言、文字等更加灵活、形象。另外,还要将最前沿的研究话题和最先进的研究成果整合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中去,使学生能够拓展视野,放眼世界。

四、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招聘单位的需求相脱节,原因就在于学校安排的实践环节过少,学生必要的能力不能得到强化。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提倡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接受锻炼、提高能力。首先,在校要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训练,使之能够从事写作、阅读等基本的工作,同时,学校要设立一批实践基地,使学生早日接触社会上真正需求的知识,力争缩短学业与就业之间的距离。

五、改革考核方式

汉语教学工作计划篇8

就业困境;汉语言文学;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71-02

1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是传统中文系中最常设的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从事社会人文领域的很多工作。因为它具有众多的优势,例如人文基础实力雄厚、就业范围相对广泛、社会各行业对其需求程度比较稳定,等等。但是就目前状况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就业受到限制,已成为高考冷门专业之一。究其原因,在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也在飞速向前发展,这都直接影响着人们传统的教育挂念以及人才战略观念的改变。而且,随着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工作单位对专业性要求越来越强,高校专业细化的程度也在增加,但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却一直以人文素养为主,缺乏应用性,这给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就业带来不小的冲击,原来的基础性优势变成了劣势。是汉语言文学在现代社会中褪去了光环,举步维艰。

2汉语言文学面临的就业困境

2.1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偏向知识性,缺少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它承载着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历史重任,汉语言文学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学习,其核心是关心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即是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其主要作用还在于发扬和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语言能力和文化素质。由此可知,汉语言文学专业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文的相关工作,其培养学生的特点在于对专业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

汉语言文学是基础性的学科,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用,不注重直接创造出可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也就决定了它不像会计学、计算机、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与现实的应用性,因此难毕业生难以直接找到与专业相吻合的工作。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开始考虑就业情况,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人文传统的同时,更要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2.2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模糊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系统是在20世纪中叶形成的,由于时代的限制性,汉语言文学的内容只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只让学生接受,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了很多工作所需要的基础性知识,在那个时代是可以被广泛接受的。但是就目前来说,各类型专业人才层出不穷,科技的进步也使用人单位对专业的要求比较严格,掌握基础性知识成了所有毕业生都具备的条件,而对于只掌握了基本知识的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来说,这已然没有了竞争优势。

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貌似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比如:语文教育、文案策划、秘书等,却对这些工作都没有专业性,而这些职位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存在着专业的课程和专业的人才,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种模糊的定位就会成为就业的一大阻碍。

2如何进行就业创新教育

3.1改变教学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在当代社会,讲求效率、注重目的性已经是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培养传统的人文素养,不可能直接创造利益和价值,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想生存并发展下去就必须进行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的彻底改革。当代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字工作者根本不能满足行业用人的需求。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把自己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应用型综合人才上。在培养目标定位的时候,要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不同行业人才规格的需求,对专业进行分流,形成基础加重点的特色培养模式。

3.2改变教学内容,增加毕业生就业优势

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步骤,也是对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转移,相应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就必须科学、合理、具有可行性。然而,目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依然大多是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学作品等等,显然脱离了现实社会的需要,严重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只会做文字游戏,脱离了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培养人才时要加入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的内容,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范围加强多项技能的培养,如培养学生视频拍摄、剪辑能力以适应编辑新闻专业的需要,培养广告设计等能力适应策划文案的需要,培养公文写作、行政能力以适应行政管理的需要等等。

上一篇:双语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教研教学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