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口语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7 22:05:57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篇1

【关键词】语块产出训练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12-03

一、初级口语课堂教学的问题和语块理论

汉语国际教育中初级阶段的口语教学是初级汉语教学的重要部分,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往往认为口语是他们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因为口语教学的目标是满足第二外语学习者基本交际需要,是学习者学语的最直接动力。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口语课堂的3P(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教学模式已有共识,成为口语教学的传统主流做法。对于教学范文的交际内容,课堂练习的任务型方式,口语的文化语用功能选取都有诸多的原则与方法论述。而针对具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以上的方法模式,教师如何对课本进行二次加工进行课堂呈现,几乎没有人进行过详细介绍与探讨。本文试从该方面入手,来具体探讨一下初级口语课堂教学系统性的教学方法模式。

对于处在汉语水平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许多教师的看法是他们的口语既没有较好的语音面貌,也无法像中高级水平的学生一样进行语段和话题的训练。因此课堂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往往与综合课类似,围绕着生词,进行句型语法训练,纠正语音语调,讲解课文,回答问题,做课后的句型替换练习,对话练习。至于要求较高的小语段表达,仅有班级里水平较高的几位学生可以基本完成,无法进行大面积地口语操练。唯一体现口语课的特征是进行课文对话的分角色朗读或模仿对话,其真实的口语训练效果并不太大。至于如何采用交际方式和不同的口语任务来完成课堂口语教学,更是难上加难。限于课堂非真实的交际环境,也限于难以将语言发生的环境设定和任务要求传达清楚,学生理解的程度及执行的力度都难以把握控制。

过分地强调口头练习,以至于对要求掌握的功能句,语法句准确度降低,形成化石化的中介语,虽然能表达大致的意义,可是听起来理解起来就是别扭。学生看似学习到了一些生词句子,可是与实际的使用的转化通道有失偏颇,使今后的口语进一步提高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碍。另外口头练习的时间短,学生对于新学习到的语言知识到语言技能的转化所需的消化时间长,形成自动化的输出时间更长,教学中没有注意到这个转化的过程,给予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直接从知识学习奔向技能输出,未免有些欲速而不达。

语块(chunks of language)是指"由词组成的,大于词的语义和形式相对完整固定,整体存取在记忆中,无需语法生成和分析,在语境中经常出现,分割后或改变意义或不符合语言习惯的预制造句单位。" 简言之,语块是一些大于词,小于句的固定结构。根据王慧(2007)的研究,汉语母语者使用语块的比例是80%,而汉语学习者使用语块的频率仅为28.7%, 由此可见,语块是口语交际常用必用而学习中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强化的内容。对于汉语还处于初级水平阶段的留学生来说,固定结构的语块和形成功能句型的语块需要重点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记忆重复模仿的过程必不可少。

口语的交际法要求口语的教学体现实际口语交际的真实性和得体性,如果一开始就在学习者的头脑中构建了正确的语块,语言交际的真实效果也随之提高;同样地,记忆重复课文出现的得体对话,合理问答也是实现口语习得自动化的必经之路。口语的任务教学方法重视语言的意义,其任务的完成是建立在意义表达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对于语言形式的关注仅限于完成任务后的教师重点点评。在初级口语教学中语块理论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语言意义和形式的结合问题,让学习者在关注语言意义的同时,采用正确的语言形式。

二、基于语块理论的初级口语课堂教学模式

下面笔者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对外汉语长期进修教材《发展汉语初级口语1》的第十五课课文一和练习部分作为范例,来具体介绍基于语块理论的初级口语课堂的教学模式。

2.1 多渠道的语言材料知识输入

既然是学习,就有新知识的输入,即便是重视输出的口语教学课堂也不例外。本课《周末我去了一趟天津》第一部分的语法句型重点是过去完成的"了"的使用,动量词的表达,"就"的使用表达。按照我们语块理论的指导,其口语产出的重点在于表达说明和叙述的语块自动化构成。

首先采用听说法引入生词和语法点。第一步先由教师讲述对话内容。通过第一遍意义的理解,课文的生词和意义内容得到了介绍和基本引入。"去了""到了""碰见了"几个语块的出现使"了"表示动作完成的功能得到了传递;生词的意义在对话的进行中得以基本理解。第二步通过看说法,让学生看课本或者PPT进行个人的生词对话学习,其间可以播放配套CD录音来示范对话时正确合理的语音和语气。

通过这两步,学生已经基本完成新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内容意义的理解,不需要教师过分地练习生词讲解语法句型。通过理解意义,不同程度的学生已经有了对课文的不同理解水平。此时,要对口语的输出进行任务要求--想说。

2.2自由问答的信息交换

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提问的方式把自己所理解的课文意义与同学们做信息上的交换。在这个步骤上改变传统课堂的老师问,学生回答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被动地学习转化为主动地学习。经过这一步,学生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完全理解课文,进行课堂范围内的交际训练,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习者的共同提高。

2.3 多侧重点的语块练习

接下来就到了换说环节。第一步当然是对课文的处理,个别学生的分角色读课文可以对全班同学进行课文语句的温习和语音的纠正。第二步是对课文对话内容的改写换说。改写课文由教师完成,其方法是对课文进行重在意义和生词的提示,让学生分学习小组成对练习。例如课文一的课文对话如下:

马丁:你周末去哪儿了?

汉娜:我和中国朋友去了一趟天津。

马丁:天津远吗?

汉娜:不太远。我们坐火车,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

马丁:天津怎么样?

汉娜:天津很好玩儿,吃饭、买衣服什么的都很便宜,天津人也特别好。我还碰见了我的好朋友。

马丁:他也去天津旅行了吗?

汉娜:不,他在天津学习。我们还去了他的学校。他们学校在中国很有名。

马丁:你还去天津吗?我也想和你一起去。

汉娜:好啊,那儿有很多好玩儿的地方,你一定要去。

改写成:

马丁:周末去?

汉娜:和中国朋友天津。

马丁:远?

汉娜:不太远。坐火车,不到一个小时。

马丁:怎么样?

汉娜:很好玩儿,吃饭、买衣服 便宜,天津人 。还碰见了我的好朋友。

马丁:天津旅行?

汉娜:不,学习。去了他的学校。很有名。

马丁:还去?和你一起。

汉娜:,那儿有很多,要去。

在这个换说练习中,学生不会因为忘了对话的发展脉络而完成不了对话的换说任务。教师给出的提示和学生需要补充的内容都遵循了成语块出现的方式,强化了短句的构成部分。其换说要求是学生完成对话,可以使用自己的语言组成,不要求与课文对话内容完全一致。例如汉娜对天津怎么样的回答一句:课文的句子也可以说成"我觉得天津很好玩儿,在那里吃饭、买衣服都很便宜,天津人也很好。"完成了这一步的口语产出练习,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记忆,需要表达的口语方式也有了一定的加深。接下来就到了第三步的换说,对特定口语的表达进行准确性的要求。此时也需要教师用准确的语块组合方式把对话内容改写一遍,以便学生进行练习。那么,课文的对话内容又进一步改写为:

马丁:你周末___________?

汉娜:我和中国朋友__________天津。

马丁:天津远吗?

汉娜:_________。我们坐火车,不到一个小时__________。

马丁:天津________?

汉娜:天津很好玩儿,吃饭、买衣服_______都很便宜,天津人____特别好。我____碰见了我的好朋友。

马丁:他_____天津旅行吗?

汉娜:不,他________学习。我们_______他的学校。他们学校在中国________。

马丁:你_______天津吗?我也想_____________。

汉娜:________,那儿有很多好玩儿的地方,你____________。

此步换说练习强调的是语块形式的正确表达,因此着重在语句的上下文连接和前后呼应结构上。换说任务的要求是准确。

以上的产出训练任务符合口语任务教学方法以意义为任务完成重心的关键要素,是学习者可以在自己的水平努力完成的口语任务。通过这三步的换说练习,学生新学习到的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之间可以得到良好的转化衔接,语言的组合使用和正确表达形式也能得到有效强化。

2.4 有限制地创造性说话

初级水平的学习者要进行完全独立的语段表达还很困难,其语言知识储备不够,语言表达能力也欠缺。有限制的创造性说话能在学习者水平的基础上进行,采用两种形式:其一是补充完成对话,限定课文新学的词汇、语法或固定语块,进行脱离课文的上下文对话练习。其二是组词成段,选取内容同上,限定与课文类似话题,如旅行,组成一段自己的小短文。这两类的练习在该教材的课后练习中有比较好的体现,本文也就不再赘述了。

三、余论

通过以上的理论和实践步骤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采用基于语块的初级汉语口语课堂教学模式对于"说"的训练充分,过渡自然,形式多样。学生并不会因为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减少而感觉没有课堂内容。相反他们觉得课堂上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可以学习的东西也很多。教师对于课堂学习材料处理的部分还需要通过练习的形式发到每个学生的手中,这样他们就可以依照书面的材料在家里继续进行口语练习。这也大大延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另外此模式所采用的任务完成方式适应初级阶段的学习者的学习水平,再口语课堂中切实可行,同时也弥补了以往课堂过分强调说的练习而忽视语言表达正确性和得体性的不足。

该模式的步骤遵循一般口语的产出过程规律,兼顾各种程度的学习者对于口语学习的不同掌握程度,既有全面的基础练习也有对口语能力要求较高的创造性任务,对于初级口语课堂的班级教学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当然,该模式虽然吸收采取了目前口语教学研究主要理论教学法的特色,其实践效果和具体步骤实施必然还要经受时间和教学成果的考验,本文初步提出了该模式的几个教学步骤和实施方法,还待各位专家和同行进行批评指正和进一步研究讨论。

参考文献:

[1]许希阳 以问题为导向的任务型教学研究--以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为例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华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

[2]溥擎红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策略,《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8月第4期

[3]翟英华 对外汉语教学中口语课的方案设计,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月

[4]孔令跃 高级汉语口语教学:问题、研究与对策,《汉语学习》2013年第5期

[5]姜丽萍 "任务--活动"型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6期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篇2

论文摘 要:本文以互动教学理论为指导,考察了汉语口语课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其必要性。从互动发生的场所和对象出发,阐述了汉语口语课互动教学的表现形式。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一些汉语口语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及相关教学对策。  

 

一、引言 

“互动”(interactive)这一概念源于社会心理学。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在其著名的“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中最早阐述了“互动”的内涵及方式。他认为,“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通过各种符号进行互动,人们可以借助于符号理解他人的行为,也可以借此评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1937年,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发展了米德的理论,创造了符号互动论术语,他认为“互动是个人与他人和群体之间意义理解和角色扮演的持续过程。”可见,“互动”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而符号是双方相互作用与影响不可或缺的媒介。这里的“符号”具有广泛的意义,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都归属于“符号”的范畴。而语言无疑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最有效表达意义的符号。显然,“符号互动论”对于语言学及与语言学密切相关的语言教学研究都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互动”概念被运用到语言教学领域后,包括long、rivers、lantolf和brown在内的许多语言学家曾研究过互动理论在语言教学领域的表现形式及应用等问题。其中brown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全面科学的观点。他认为,“互动是在真实交际或者类似真实交际中让语言学习者创造和表达目的意图、学会运用语言的最好方式之一”。由此可见,“互动”在语言教学尤其第二语言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汉语口语课为研究对象,拟对互动教学模式在这一课程中的应用问题加以讨论。 

二、互动教学模式在汉语口语课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互动理论被引入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后,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学者就互动教学模式做过一些研究。卢娅(2003)以汉语口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为着眼点,阐释了其与互动式教学的关系;陈岩、赵宏(2005)以汉语综合课为对象,研究了互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指导原则等问题;邹晓青(2007)讨论了汉语听力课的互动教学模式;孙冬惠、李勉东(2009)以对外汉语教学的总原则为指导,讨论了“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建构原则。总体来讲,近几年互动教学的理念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其重要性已被汉语教学界广泛认可,但到目前为止研究成果数量还较少,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系统性研究还相对欠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尚不能满足一线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教学中的很多具体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互动教学模式应用于汉语口语课的必要性 

汉语口语课是一门语言专项技能训练课程。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口头表达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语交际能力,即“说”的能力。在“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训练中,“听”和“读”侧重于培养学生对输入信息的理解能力;而“说”和“写”培养的是在理解输入信息基础上的口头和书面反馈能力。就“说”的技能来讲,能正确解读他人的话语并恰当地口头表达自己的意图或想法,是汉语口语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因此,汉语口语课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输入、输出信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其输出的信息是在教学目标指导下精心备课的结果,意在作为一种有效的言语刺激作用于学生,使他们就此作出言语反馈,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反馈作出评价或改正,学生在这种汉语言语输入和输出的练习和积累中,把掌握的具体言语表达方法组合起来逐渐内化为口头表达能力,从而使言语交际能力大大提高。由此可见,汉语口语课的特点、教学性质和目的决定了其是最能体现教学互动关系的一门课,将互动教学模式运用到汉语口语教学中十分必要。 

四、汉语口语课的互动教学表现形式 

根据互动发生的场所,汉语口语课的互动表现形式可分为课内互动和课外互动;根据互动发生的对象可分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一)课内互动 

课堂内的教学活动是口语课互动的主要形式。教师和学生是课堂互动的参与者。教材、教具等硬件设施作为辅助材料为互动提供了外部环境。课内互动的优点是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有计划地设计课内互动的形式和内容,并在课堂这一稳定环境中加以实施。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讨论话题的喜好、学习难点以及掌握学习内容的程度等情况,从而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另外,教材作为课内互动及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其编写具有从易到难、知识点排序合理的特点,符合一般学习者的学习规律。教师在教材的指引下组织课内互动,可以使学生科学地、系统地掌握学习内容并循序渐进地提高言语交际能力。课内互动的缺点是口语教学的交际环境是虚拟的,缺乏真实性;教学内容涉及的层面单一,不够丰富,不能满足不同生活背景和交际背景学习者的切实需求;课内参与者仅限于教师和学生,交际者身份单一。 

(二)课外互动 

课外互动是课内教学互动的补充形式。它包括学校组织的课外语言实践、参观、社会调查等,同时还包括学习者在课堂外通过与他人交流、沟通主动学习的过程。学校组织的课外互动课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仍然不可或缺。课外互动的环境真实多样,交流的对象也形形色色,学习者口语课堂上学习的表达方法和言语功能在实践中得到练习和巩固,学习者会感觉学有所用,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大大加强。学习者个人与他人的交流虽然也是学习练习的过程,但是这种学习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学到的内容也不一定准确,无法替代正规的课堂学习。由此可见,课堂内外的口语教学也存在互动关系,以课内互动为主,课外互动为辅,内外结合互补的口语互动教学方式最有利于学习者口语水平的提高。 

(三)师生互动 

在汉语口语教学课堂上,师生互动可分为教师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小组以及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主要表现为问答,包括教师问学生答和学生问教师答。教师与学生小组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就某个话题分组讨论的过程。教师分配好讨论任务后,要给每个小组加以协调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任务中遇到的语言点及汉语表达方面的困难。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互动经常运用于知识点的复习、非思考性基础问题的掌握等方面。处理好这三种师生互动的关系至关重要。三种形式各司其职,得以综合运用,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偏颇于一对一师生互动会使班里其他同学缺少练习机会,以致班级整体口语水平发展不平衡。如果只侧重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则很难了解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以致无法做出宏观的教学规划。 

(四)生生互动 

课堂内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作用,教师也不可忽视,应该合理利用。由于汉语水平相当,学习目标相近,学生间往往存在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互相竞争的互动关系。课堂上生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有益补充。生生合作完成对话、互问互答、情景表演等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五、汉语口语课互动教学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一)学生情绪紧张焦虑,羞于开口 

兴奋与焦虑是学习者在口语课上情绪表现的两大特点。口语表达是信息输出的过程,与听力、阅读等信息接收过程相比有明显的主动性。说话者没有时间反复推敲话语意义,必须迅速灵活地作出反应。因此,口语课上学习者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学习一门外语,是否可以流利地口头表达是鉴定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学习者往往很在意自己在口语课上的表现。过高的期望使他们形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表现为情绪焦虑,害怕说不好而出丑,羞于开口。这很不利于开展课堂互动活动和口语水平的提高。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减压,帮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知道出错是每个外语学习者必然经历的过程,出错不代表出丑;其次,为学生创造积极而轻松的课堂环境。对学生进行提问可以多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回答对的多加肯定,回答有误的,教师可以用商讨的语气讲出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的回答和想法。完全否定学生的意见,是对他们学习兴趣和信心的极大伤害。另外,教师有时无意间偏向表达能力强、爱说话的学生,而忽视了不爱说、说得慢、害羞的学生,形成课堂上一半滔滔不绝,一半沉默不语的局面。时间久了,受到忽视的学生会对口语课完全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对于比较害羞的学生还要多加鼓励。

(二)个别学生过于兴奋,滔滔不绝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对教学过程必须有总体规划和把握,尤其在互动活动占主体的口语课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力极强,很积极地争取表达机会,得到机会后便滔滔不绝,还常常跑题,其他学生失去了表达的机会。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发挥调控作用,适时调节课堂节奏,做到既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其他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安排座位时,教师要适当考虑这个因素,可以让表达欲望强的学生和比较害羞、不爱讲话的学生邻座,这样二者可以相互调和补充。 

(三)课堂环境不够真实,表达受限 

前文讲过,课内互动的一大缺点就是表达环境不够真实。经常有学生跟老师抱怨:“上课时老师讲的我都明白,我说的大家也都明白,怎么出了教室就都不明白了呢?”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多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课外互动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比如做买东西这样的情景练习,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在自由市场、小商店、超市等购物场所的视频资料,还可以自带一些实物道具,例如食品、水果等。这样可以给学生以真实感,一定程度上可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创造相对真实的课内互动环境。 

 

参考文献: 

[1]卢娅.汉语口语教学中情感因素与互动式教学[j].职业教育研 

究,2003,(12). 

[2]陈岩,赵宏.对外汉语教学综合课的互动教学模式[j].黑龙江高 

教研究,2005,(8). 

[3]邹晓青.对外汉语听力互动式教学初探[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 

学术研讨会论文,2007. 

[4]孙冬惠,李勉东.对外汉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建构原则[j]. 

汉语学习,2009,(6). 

[5]李燕,贾放.“互动假说”与语言课堂教学互动策略及效用研究 

[j].语言文字应用,2007,(s1). 

[6]时丽莉.“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首都 

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s2). 

[7]林清书.关于教学语言互动的两个问题[j].修辞学习,2005,(1). 

[8]韩炜.多元互动习得模式研究与目的语文化意识的培养[j].四川 

外语学院学报,2004,(5). 

[9]林大津,谢朝群.互动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j].现代外 

语,2003,(4). 

[10]程晓棠.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1]charles w.morris.mind,self,& societ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12]rivers m.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13]lantolf j.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4]brown h.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篇3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以下几点缺失:

(一)重视理论研究,缺乏实践结合

由于教学模式的落后,许多教育人才还是以理论为主的,教学生的理论多于实际的口语交流、文化渗透等教学内容,专注于学术,对于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技能的培训还是缺乏更多的技术促进强化的内容。理论性的东西不能反映对外汉语的实际价值,进行全面交流与实际工作强化中,必须将理论性的东西灵活运用到实践中来,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进行全面交流、加强文化渗透,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口语考核缺失,个人渗透不强

但是我们要想让国际友人记住我们,必须进行交流,而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就是口语交际,而这些重要的对外汉语教学人员还是以基础性的理论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虽然我国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国务院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但是学位、学历并不代表实际的口语交际水平。在口语教学与交流中,十分讲究个人能力的发挥,如果在实践过程中没有将第二语言掌握起来,“听不懂,说不清”,那就会造成许多尴尬的事情。对外汉语渗透到实践中来,需要这些人才在平时的交流中随机应变,听到什么,回答什么,都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不能拖拉。而以上说的这些现象在现实中一再出现,教材里面讲的基础知识真正运用到口语交流上时,已经改变了“味道”。当与外国友人交流时,外国朋友说出一句话,我们还要去想,这是在课本的哪一页,我们要用怎样的语言来回答,这就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事情发生,不利于我们正常对外交流的进行。

(三)文化交流偏失,教学素质不高

许多这方面的人才都没有将自身文化与国际性的文化交集、偏差等内容没有认识清楚,由于对外汉语教学人员偏重于理论性的知识,将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书本理论中,所以没有对国际性的新形势与新型的国际文化优势认识清楚,在长期的交流中,也就不能掌握其文化上的共性与非共性的文化知识点。比如,像英美一些强国,他们的生存哲学讲究的是“个人价值”的凸显,而我们中国讲究的是“集体主义”,所以在一些实际生活与能力交谈中,我们如果还是以我们自身的想法来强加给他们,那么交谈就不会真正顺利进行下去。于是,许多毕业生、硕士或者更高级别的毕业生,大多数不能与国际友人进行长时间、全面的文化交流。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育“人才”操着中国式的“英语音”,把课本中的内容反反复复地重述给学生,自己又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就会在课堂上造成许多错误,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提升,甚至有可能被指责为“误人子弟”。因为口语是交际是基础,文化交流是重点,所以没有打好基础,也就不能实现正常交流;没有了解对方文化,就不能与其进行实际性的协商,这样,对外汉语教学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人才培养提升方法研究

(一)口语培养提升

在口语训练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熟练掌握第二语言。首先,要求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要熟练掌握第二语言,尤其是英语,对许多句子的语法、口语表达中的句式等都要进行研究,并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自己能够一听就懂,将听下来的语句在心中随即翻译出来,并及时想出应对的语言;第二,对外汉语与第二语言的交融分析。对外汉语是与第二语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国家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但是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学会分辨英语意思,将他翻译成中文,在给学生进行教学研究时,再将汉语中复杂的句式、成语灵活地翻译成英语,通过查资料的方式给出最好的答案,并在口语化的呈现上,找到更加准确的句子来应答,让学生一听就明白,更好地理解汉语中的各个语句的真正意思;第三,实践交流中的灵活运用。教师平时与学生交流过程中,不能查资料,也不能再上网去查询,必须养成一种随机应变、灵活应答的习惯,学生在提问题时,教师要能听清,随时随地做出回答,将汉语中意思与外语意思能紧密联系起来,在语言表达上发挥自如,才能取得教学成功。

(二)对外汉语的多媒体教学促进

多媒体技术是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方式相结合的一种高效教学方式,教师将教材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使其包含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信息,满足学生的视听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案,融合更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身进行实际操作,比如用幻灯片、电脑,使学生能够融入其中,学习效果会更强。

(三)科学教学手段的促进

当前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以及多行业大融合发展的趋势给教学方式的丰富性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比如说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以及实验性的教学等等这些教学方式都具有针对性强、科学性强的特点。老师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学和实验性教学的方式,侧重于理论的文章或者是逻辑性强的文章可以采取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学的有效性也有不错的效用。

(四)文化交流手段强化

口语表达不能脱离实际,文化交流则不能远离“基础知识”,这里说的基础知识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对外国文化的深层积累,尤其是平时在与学生或其他外国友人的交谈中,学习他们的文化,在对基础性的文化概念了解清楚了之后,才能进行深层的交流。这样,就要求这方面的人才在平时的积累中,对各国文化要有兴趣,对外汉语主要讲究的是实践,实践中避免不了有文化冲突,如果我们掌握了别国的文化,在交谈时则可以放松自如,侃侃而谈。另外,要求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在课上课下都要进行资料的查询,有哪里出现了教学瓶颈,哪国的文化与我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都要进行学习及更正,真正了解外国友人的想法与建树,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分析他们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才能应对自如,以不变应万变。

(五)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

对外汉语人才的素质有待提升,不仅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包括在平时的自我训练中,应当积极应对一切问题,敢于面对错误,及时地改正。在国家教育机构分设的硕士学位内,进行适时考察,在这些已经拥有了这个学位的人才中进行再次考核,及考察他们的基础课程掌握情况,又要对相关的实践技术、语言掌握情况等内容进行考察。对于相关的外国文化掌握情况、平时的言语积累、教学素质、品质等方面更要进行考核,不能随意就录取这些人员,因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比较严肃、严明的课程,不允许出现半点差错,否则会对以后培养人才战略、建立邦国化交流团队时,出现更多的缺失。

三、总结

现在的对外汉语教育人才在语文教学方面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过于看重理论知识;二是口语交际能力较差;三是文化交流水平不高。要解决这三个问题,必须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做好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口语交流能力的细致研究、对各国文化的全面掌握,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将来的发展中才能一往无前。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篇4

对外汉语教学中,最主要的就是语音教学,这是学好汉语最为关键的一步。由于外国学生受其国语母语语音影响,在学习汉语语言时,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主要依靠模仿,即教师做正确的示范,让学生模仿。针对学生的发音情况,教师正音、纠音。在示范与模仿的基础上,教师适当教授汉语语音发音理论,有针对性地教学生易出错的声母、韵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讲授发音理论时,教师可借助发音器官图、手势等铺助手段,把口腔内部的平翘舌、咬舌等方法示范出来,突出语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训练好外国学生的汉语语音语调呢?笔者的方法是让外国学生先学好语音语调,做到发音准确,音质纯净,音量适中,音调优美,节奏适度,强弱适当,然后再进行具体的训练。训练的方法是:

1.习惯训练。笔者针对汉语学习零起点的外国学生,采取的方法是教会外国学生学会读准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声韵母表和声调的方法,并让外国学生能准确认读和拼写,逐步做到熟练掌握。

2.个人训练。外国学生训练汉语语音语调,可选定汉语语调有声资料进行模仿。如现代媒体中的录音机、随身听、电脑、语言复读机、MP3等,都可用来进行跟读、重复、正音等个人训练。同时,教师可要求初学汉语的外国学生,时常对着镜子训练汉语语音的口形、开口幅度和舌位等。

3.双人对练。外国学生在训练汉语语音语调时,可找一个汉语语音比较标准的中国学生进行汉语语音语调对练,跟读,对读,方法不拘一格,只要能训练好语音语调就行。

4.群体练习。外国学生开始学习汉语语音语调时,教师应采用群体训练的方式进行,因为群体训练可消除不少外国学生在众人面前羞于开口或难以开口的紧张心理。训练中,教师可采用小组活动让外国学生进行对读,进行语音语调游戏学习的方式等。

二、提高朗读水平

外国学生学习汉语,除了学好语音语调以外,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会朗读。因为朗读训练可以帮助外国学生“正音”“练声”“练耳”,提高“用声”水平。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要对外国学生进行汉语语音语调和文章的朗读,培养好学生的朗读水平。那么,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好外国学生的朗读水平呢?笔者的方法是:

1.复述。即把读到或听到的语音材料重新讲述一遍。复述不是背诵,所以不要求一字不差。复述也不是朗诵,不能照本宣科。复述是模仿,要依照又要脱开给定材料把意思表达出来。因此,复述可培养外国学生的语感,让外国学生熟悉汉语语境、积累汉语词汇,以达到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

2.诵读。诵读即熟读成诵,这是培养外国学生语感,不断让外国学生积累词汇和句式,丰富语言表达的最好方式。

3.跟读。即学生跟着教师读。教师的范读、领读以及引读,对外国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声情并茂地读,可激发外国学生读的欲望。

4.练读。即让外国学生个人自己进行练习朗读。可读语音语调,也可读课本中的篇目,形式多样。读的方式可是单读、齐读、小组读、角色读等。

5.仿读。即让学生模仿录音读。仿读中,可让外国学生学会自己正音,学会停顿和掌握朗读技巧等。

三、训练口语表达

让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最终目的就是学会进行口语表达。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尽量让口语走进外国学生的生活,为外国学生提供学习汉语的真实情景,如买东西、问路、打电话等情景,并借助这些情景引导学生使用汉语口语。那么,如何对外国学生进行好汉语口语表达的训练呢?笔者的方法是:

1.让外国学生用汉语介绍自己的民族文化。课堂上,教师让外国学生学着用汉语介绍自己国家或本民族特有的节日、风俗等。遇到中国各种节假日,教师简单介绍中国节假日的来历、风俗等,然后让外国学生复述,训练学生的口语。

2.开设“一日谈”栏目。课堂上,教师可开设“一日谈”栏目,让外国学生来讲汉语,训练外国学生汉语口语水平。这个方法可进行分段:一是课堂上,教师请两三名外国学生上台发言,题目不定,时间三五分钟,让外国学生用汉语谈谈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二是课堂上,让外国学生说说身边熟悉的事物。如校园里的操场、教室门外的松柏、教室里的讲台和粉笔、自己的家乡和朋友等。三是让外国学生进行系统、完整的说话训练,要求话题恰当,层次清楚,语言到位,声、情、貌具备。这样训练,外国学生就能逐步地掌握汉语知识了。

3.编演课本剧。教师在课后,要布置作业给学生去做,如让外国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演课本剧。在编演过程中,除了展示动作、情景创设外,还要求外国学生注意运用好汉语语言的表达。

4.心灵嘴巧训练。方式:一是让外国学生学做节目主持人,训练用汉语进行主持,或是让外国学生用汉语进行演讲、讲故事、参加辩论会等,训练外国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二是教会外国学生说,假装糊涂的饰词等。总之,对外国学生进行汉语分段教学,能有针对性地让外国学生逐步学会汉语,尽快掌握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汉语的表达能力,提高外国学生的汉语学习水平。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词本位 对外汉语教学 字本位

一.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及问题

现如今,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渐提高,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日益增长,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显得格外重要。目前对外汉语教学在实践和理论建设方面已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但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也难免面临一些自身的不足之处。例如,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特别是对印欧语国家学习者的汉字教学。印欧语国家学习者的母语是表音文字,而汉语则是表意文字,从形态上说,视觉上就给英美国家的学习者造成了恐惧心理。因此,在汉字教学中,教学者能够消除印欧语国家学习者对汉字的恐惧感,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是汉字教学成功的关键。不争的事实是, 由于汉字造成了对外汉语教学总体教学效率不高,始终存在着口语教学和书面语教学之间的矛盾,听说能力跟读写能力不太平衡。如今一般情况是学生的书面语水平略低于口语水平,口语学习费时短但效果较好,汉字学习费时长却效果差。长此以往这种问题可能会一直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茁壮成长,制约其今后的发展。

究其问题存在的根源,可能是对外汉语教学沿用着西方传统的第二语言教学体系,教学中,重听说,轻读写;在读写教学中,重读轻写,忽视汉字的重要性。近年来,对汉字教学虽然有所重视,但无论是汉字的教学研究,还是汉字的理论研究,都还不够深入。如今,词本位的教学思想仍是主流。国内的语文教学中都还沿用着西方的教学体系,重视词本位,忽视了汉语的自身的特点。不论是国内的语文教学还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汉字教学都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水平是学生汉语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掌握汉字,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另一方面有助于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有利于他们今后对汉语进行更深的学习研究。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与革新

马建忠先生所倡导的词类本位语法是遵循着印欧语的语法体系的,自从1898年其《马氏文通》问世以来,百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却在词本位理论的指引下,逐渐放弃了自身研究的主体性。(潘文国2002:绪论) 在一味引模仿西方词本位理论的过程中,语言学者们结合印欧语理论,构建了一整套汉语语法体系、语法理论和语法术语。而《马氏文通》以来的语法研究一直无法找到突破口,解决不了基本问题,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中国所构建的汉语语法体系是模仿印欧语语法体系建立起来的,没有自己的特色,与汉语的语言特点不相符合。其实,汉语与印欧语在本质上分属两种完全不同的语法体系,汉语是表意文字,而印欧语则是表音文字,以词本位为中心的印欧语语法体系对汉语来说只能吸收一些有用的,不能完全套用。徐通锵先生就曾提出:“如果以印欧系语言理论为立脚点实现中西语言学的结合,结果只能是用印欧语的眼光来审视汉语的结构,不可避免地会抹杀或模糊汉语的特点,弄不清汉语的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

汉字具有表意性,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汉字教学的重要性源于汉字对于汉语的重要性,汉字教学和汉字研究起初是密切相连的,中国最早的汉字研究服务于汉字教学,寻求诠释汉字体例的方式,古人总结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造字以及用字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对于印欧语国家的学生来说一直是个难点,按照词本位的教学法,将语音和语义教学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字形讲解会让这个难点永远无法突破;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三个方面应当同时进行学习,而对于拼音文字为母语的学生来说,更要注重字形的学习,才能让其从根本上认识到汉语和其母语的不同,从语言的个性入手更能起到对比学习的作用。

潘文国先生认为,目前中国的小学大量采取认字、组词、扩词的教学方法, 这是适合汉语特点行之有效的手段,应该引入对外汉语教学。在现如今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学者们已经开始认识到汉字教学的重要性。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字学习阶段,很多人都采用字本位的原则,利用字形分析与构字规律来教汉字。首先,学习常用字以及笔画略少的汉字,这样从简到繁,外国学生会打消汉字难学的念头,提高学习兴趣。汉字独有的结构生成方式使学习到一个偏旁部首就能运用到多处,故先教有构字能力的独体字或其他偏旁部首,然后再教由它们组成的生字。遵循字本位理论,先教汉字再教字组,这样会使对外汉语教学容易得多,让学生真正领会到汉字独有的特点,加深记忆,提高理解力,这样一来,也能让学生在今后语言运用中少犯错误。

三.从对外汉语教学看汉语语法本位

学习一种语言,要想达到学习目的,收获好的学习成果,应当从该语言的自身特点着手,按照其语言规律去逐层深入学习。从生理上说,全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面对相同的物质世界具备相同的认知能力,基本能够获得相似的概念结构。从心理上说,语言的共性往往无法完全从形式上表现出来,而是在于人的心理对事物的认知的共性。由此说来,在除母语之外的语言学习上,不同民族的人会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和劣势。要想克服语言负迁移带来的学习困难,弄清第二语言的基本特征很重要。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在近几年的发展是逐渐认识到汉字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出现了吕必松先生倡导的“组合汉语”的教学之路,这种方法是始终以“字”为基本教学单位,区分口头教学和书面教学。可见,这是汉语“字本位”特点导致的必然的对外汉语教学之路。

由此,站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角度回望汉语,汉字的重要性不容置疑。近年来,一些语言学家们逐渐认识到用印欧语的语法体系来研究汉语实在难以达到理想的分析结果,究其原因,是受到了印欧语“词本位”理论的影响,以印欧语的套路给汉语研究开辟道路。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汉语里的“词”之所以不容易归纳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就是因为本来就没有这样一种现成的东西;其实啊,讲汉语语法也不一定非有“词”不可。“词”这个概念是从印欧语中借过来套在汉语上,其实汉语中并没有词这样一个现成的东西,如果硬要强加在汉语头上,那么一定会造成误会。这样一来,探索一条符合汉语自身特点的研究道路显得尤为重要。于是,字本位理论被提出。“人们将以字为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语言研究思路称为字本位”。(徐通锵,2008)

汉语的特殊性,是无法用其他语言的语法系统去研究说明的。索绪尔先生说过,“对汉人来说,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在他们看来,文字就是第二语言”。这说明,汉字对于汉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充分对汉字进行研究,才能在语言学方面有所建树。汉字的特殊性在于它是“1个字・1个音节・1个概念”的一一对应,因而我们将字定义为“一个音节关联着一个概念的结构单位”。字是汉语结构的核心和基础,应该成为我们观察汉语结构的立足点和视角,并由此去梳理汉语的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徐通锵,2008)由此可见,字就是汉语天然的基本结构单位。不像印欧语,word是音义关联的线性结构,注重形态句法上注重主谓一致;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基本单位,注重语义的表达,没有像英语中那样严格的句法结构。

无论是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还是从自身的汉语教学角度来观察汉语,汉字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汉字,作为汉语天然的基本结构单位,就是汉语研究过程中最切实最初的出发点,汉语研究只有从“字”这个基本点出发,确立自己的语言主体,吸收其他语言理论精髓为自己所用,汉语语言学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叔湘.语文常谈[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徐通锵.汉语字本位语法导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3]潘文国.字本位与汉语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5]丰国欣.字本位视角的汉语“词”――基于汉英对比分析[J].理论月刊,2010.

[6]吕必松.组合汉语知识纲要[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藏区 口语交际教学 现状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之一,它既是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历史、经济、地理原因,教育发展长期以来存在极不均衡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改革少数民族地区的口语交际教学既是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提高少数民族生活水平的要求。

一、藏区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母语藏语为汉语口语交际教学带来阻碍

甘南藏区是我国历史较为悠久、藏族文化和风情浓郁的藏区之一。就以甘南藏区为例,学校的中学生大部分来自农牧民家庭,他们自幼以藏语为母语,在日常生活中主要通过藏语交流,汉语只是作为一种补充,有的学生甚至根本不会说汉语。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学校,由于物质条件差,长期没有汉语老师愿意留下教授汉语,造成学校的汉语文课程也用藏语上,口语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藏区学生自幼以藏语作为母语也带来了汉语发音方面的困难,比如“a”与“ai”,“n”与“l”等发音的差别区分不开,也给口语交际教学增大了难度。

2.观念落后,对口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相关教育研究调查报告显示,少数名族地区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不足,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新课标对学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远意义。对于新课标中作出各项新调整的口语交际教学,甚至有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将其与语文教学的其它板块融汇在一起进行教学,根本没有将其视作独立的板块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大多数学生认为说话是人的本能,是每天都要进行的日常活动,没有必要专门开课训练,而且考试也并不涉及口语交际这一项目。

3.执教教师的素质影响口语交际教学的质量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可以说,教师的教育素养深深地影响着教学质量。藏区的汉族教师少,能说好汉话的藏区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他们普遍存在语音不准,方言浓重等问题,自身的普通话缺陷尚且难以克服,更不用提帮助学生纠正普通话学习中的常见错误。其次,由于口语交际教学属于新的教学领域,许多教师对这一新内容缺乏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效。

4.学生的心理障碍阻碍口语交际的进行

藏区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习惯用藏语交流,他们的汉语能力低,在进行口语交际对话时往往磕磕绊绊,很难说出完整和正确的话。这样的“尴尬”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他们的心理障碍,使得后续口语交际练习中出现紧张、焦虑、羞怯等负面情绪。口语交际教学的特点就是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坦然、自然地进行人际对话,学生的上述负面情绪直接阻碍了口语交际的进行。

二、解决藏区口语交际教学问题的对策

1.为藏区创建口语交际教学环境,加强汉语知识的普及

帮助学生学好一门语言的好方法之一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耳濡目染的学习环境。对于藏区的口语交际教学而言,要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学校要尽量配备汉语教师,以保证汉语言教学的规范性和正统性,并鼓励学生在课上课下主动积极地与教师交流沟通,熟悉汉语的表达特点。汉语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情景练习,尽量通过游戏的形式展开,好让学生敞开心扉真实发挥。学校方面,可以多组织汉语类的游戏或竞赛,比如用汉语讲故事、用汉语表演话剧或小品、汉字拼写竞赛等,并用精神和物质奖励的方式对表现优越的学生给予肯定。

2.学校、教师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用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藏区教育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我国课程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学校和教师都应对其高度重视。为此,学校可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的精神理念,组织专家开展讲座,教师之间围绕新课标中的重难点进行研讨,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口语交际教学的理念并定期总结经验教学。对新课标的学习要通过校方的支持和教师的进取,藏区政府部门应当努力为教师教育素养的提高创造机会,比如组织教师进修,聘请专家入校解读新课标的理念等。只有结合地方政府、学校、教师三方力量,才能使新课标的理念真正贯彻到教学的各个层面。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口语交际的创新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为了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效,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一作用。首先应当培养学生对口语交际的信心和兴趣。藏区的学生自幼以藏语为母语,对汉语存在胆怯和畏惧的心理是正常现象,语文教师应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这一心理问题循循善诱,既可以从心理上开导学生认识到学习一门新语言时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还可以用实际行动消除学生之间因为口语交际不当,学生受到嘲笑或讽刺等问题,比如私下对喜欢嘲笑同学的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对胆怯的学生进行精神鼓励。教师还应当注意引导藏区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时要选择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鼓励学生围绕话题进行表达描述。

4.通过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藏区学生口语交际存在问题的根源是对汉语言的生疏和运用障碍,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中寻找突破口。为此,可以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之前让学生先练习汉语写作,写作需要较长时间的思维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加强对汉语知识的回忆和遣词造句的思考,随后再带领学生根据书面作文的内容进行口头作文,用口述的形式在表达一次写作的内容。这样,写作者本人和听众都能在听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藏区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其次,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例文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将有利于藏区学生提高对汉语言的敏感性,从而为口语交际教学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璇.双语教育模式的对比研究[D].东南大学,2006.

[2]查果.论藏区小学汉语教学中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M].读写算・教研版2013年24期.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篇7

通过几十年的努力、研究和探索,我们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课堂上,我们能看到对外汉语教师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法来进行教学,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注重不同文化学生所带来的教学差异,他们的身后,是越来越丰富的对外汉语教材的诞生。我们还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走进我们HSK的考场,走进我们设在国外的孔子学院。但是,我们对此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看到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到今天,由于过度产业化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问题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一)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

1.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语言教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复杂程度远非走路能够相比拟的,因此,我国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追求了教学法的多样性。主要采取了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功能法、暗示教学法、全身反应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等方法教学。最近不少教学工作者,吸取对外汉语教学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博采众长,吸收了外语教学各个流派、方法的优点为我所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综合教学法”。这种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是十分成功的,它代替了以往的单一教学法,改革了原有的课堂单调乏味的讲解局面,取得了极大的教学效果。

2.更加注重文化差异及个体性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受者广泛,有不同文化背景,必然有不同的文化差异,针对如此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形成了差异化教学的方法。如在备课差异性方面,对外汉语教师在备课时针对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在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情况,包括了解学生的入门水平、学生的已有知识、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学生的特点(如学习目标、学习动机、文化背景、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把着眼点放在全班大多数学生身上,统一要求,而且在强调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因材施教”,考虑了两端学生的情况,多准备了一些问题,多设计了一些活动,多布置了一些任务,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有进步,感到愉快。在科学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指导下,这种在教学过程中很重视教学对象的文化差异及个体性的方法,使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下去。

3.汉语水平考试体系不断发展

汉语水平考试简称HSK,它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国内少数民族人员)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部级标准化考试,考查考生在各种语言交际环境中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包括HSK(基础)、HSK(初中等)和HSK(高等)三个部分。目前HSK考试已达到较高的科学化水平,实现了命题、施测、阅卷评分和分数解释的标准化。实现了预测统计分析、试题等值、考试报名、评分和成绩报告等的计算机化。并在此基础上,将推出计算机化自适应性HSK考试,这种考试将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个性化,从而可以达到更高的可靠性(信度)和更高的有效性(效度)。由于随着汉语水平考试(HSK)作为为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测试等级得到全球的普遍认可,HSK考试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已得到对外汉语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已把它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4.对外汉语教学教材更加丰富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对外汉语教材也越来越丰富,迄今为止,中国大陆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已有近千种,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近几年来,教材种类迅速增长,其中亦不乏有特色和有所创新的教材,少数还成为国内外广为使用的优秀教材。对外汉语教材的日渐丰富,教材内容的实用性、趣味性的增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热情和兴趣。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提高,由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材起着纽带的重要作用,没有好的教材,就好比是无米之炊,再好的教师也不能上出好的课来,因此教材也可以看作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的前沿阵地和突破口,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一大重要表现。

(二)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个体性重视还不够

虽然目前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在处理课堂教学时都注意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但是对其个体性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从而对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不良影响。

2.HSK日渐突出的应试问题

随着参加HSK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加,HSK考试也越来越引起对外汉语教学相关人员的重视。有的城市还专门设立了HSK成绩攻关补习班,有些教学单位甚至还出现了“教学为HSK服务”的教学局面。这不免会给人一种应试教育的感觉。这种局面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引起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是各个高校或者教学机构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这样虽然能在短期内得到一定经济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必然使众多留学生丧失学习汉语的兴趣,受到损失的也必将是对外汉语教学这门学科。

3.由于过于产业化带来的课堂管理松散

随着汉语热的升温,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汉语桥”工程的确立、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建立以及中国本土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都让我们看到了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广阔发展前景。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盈利而轻理论总结和研究的问题,如部分学校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为了争取更多的外国留学生生源,进行不正当的竞争。这样做只能使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产业化,对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帮助甚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部分院校显然没有把重心放在真正学生的语言水平提升上,过度商业化的运营模式和短时间内大量灌输技巧方法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都普遍存在于各种各类对外汉语教育中,这种畸形的汉语教学方法对于在世界范围内正处于上升期的汉语语言教学来说伤害尤其巨大。

4.教材需要更有针对性

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材已有近千种,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特别是近几年来,教材种类迅速增长,其中不乏有特色和有所创新的教材,少数还成为国内外广为使用的优秀教材。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关于对外汉语的教材问题,在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界和海外的汉语教学中都存在十分严峻的情况,大家普遍感受到选不到各方面都比较合适的教材。当前市面上常见的对外汉语教材出版商主要是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从事一线对外汉语教学的高校出版社,几乎每年各出版社都有新的教材推出。市场上大部分的教材只是对一些经典教材进行低水平的重复,缺乏对教材思想和体例的改进。另外,一些教材缺乏综合性和弹性,不能满足短期教学和自学的需要。

5.教师水平需再提高

对外汉语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在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尤其是当前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需求高增长的现状使得教师队伍的扩大和提高成了这项工作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据有关国际统计机构提供的资料,目前在国外使用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有1亿人以上,有约100个国家在各级各类的教学机构内教授中文课程。相对于国外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和学习汉语人数的急剧增加,各国汉语教师严重匮乏,许多国家纷纷向我国提出了派遣汉语教师的强烈要求。尽管国内教育部门努力做了许多相关工作,但师资缺口仍然很大。而与此同时,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的缺乏仍然是影响对外汉语教育学事业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队伍水平不一,个别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顾自己的实力,一再扩大招生,使得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对外汉语教学状况呈现一定程度上的混乱状况。

二、解决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把语言考试(HSK)同日常教学结合

HSK虽然是检验汉语水平的考试,但它自身仍有一些不足,不能完全反映汉语水平。一些研究者已经认识到,汉语水平考试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还远未达到完善的程度。难度较大的口语测试和高级汉语水平考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口语能力的测试基本上被排除在HSK考试之外。限于诸多原因,HSK考试测试并不完善,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不能为了HSK考试而设立,而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汉语实际应用。这就要求那些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人员应该正确把握HSK与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之间的关系,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标,合理安排课程设置,不能让教学成为应试的手段。同时,我们也不能轻视HSK考试,同样要借助考试检验我们的教学成果,HSK与教学之间应该相辅相成。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的是如何把对外汉语教学与HSK考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与进步。我们可以从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和综合课这四种课型的改善来看一下如何把对外汉语教学与HSK考试结合起来。

1.听力课

要改变听力教材与汉语课教材同步的唯一局面,促进听力教材的多样化,在听力课中增加内容,加大专题的训练量,例如当学生学完数字和年月日后,可以在听力上对其进行强化,加快他们的反应速度,还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关于地点、人物关系的词语,为他们以后的考试打下基础。对于学习汉语半年以上的留学生来说,可以在教学中增加新闻听力和惯用语听力,由易到难,为学生介绍新新闻体裁、新闻术语,同时可以在每节课上为学生介绍几个常用的惯用语,既不让学生感觉听力课就是单纯的听,枯燥乏味,又能同HSK考试联系起来。此外,还可以讲授一些考试时的基本要点和技巧。由于把听力课与HSK考试结合起来,又增加了生活的内容,学生对听力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热情高涨,这正是迎合他们的需要所取得的效果。

2.口语课

通常在系统学习半年的汉语后,留学生对口语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如起步阶段了,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的口语进步太慢,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要参加的HSK考试中没有口语考试,因此他们对口语课的重视程度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适当调整口语课内容,在平时依据教材的条件下,适当穿插一些惯用语的讲解。在考试前几周可以围绕考试经常出现的新闻、通讯类或评论类短文进行话题式口语教学,还可以集中给学生讲一些在考试的听力和阅读的第一部分常出现的口语惯用语,这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3.阅读课

与综合课配套的阅读教材通常文章较长,对于仅学习半年汉语的留学生而言显得有些陈旧。我们应该使用一些新颖的阅读教材,涉及科学、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水平的提高。而HSK考试规定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考试应能综合运用汉语语言知识和阅读技能来理解汉语书面材料,能阅读各种题材(社会生活、人物传记、科普、史地、政治、经济等)和体裁(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的文字材料,考生应能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了解用以阐述主旨的事实和有关细节;既理解单句的意义,也理解上下句之间的逻辑;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和引申;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等,这样,这类教材就能很好地同HSK考试的阅读接轨。

4.综合课

综合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有语言知识教学、语言技能教学的训练、言语交际技能训练和文化因素教学。留学生系统学习半年汉语之后,已经由语音阶段过渡到语法阶段,这时他们有了参加HSK考试的要求,但他们的语法知识点还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综合课教师应该在考试的前两周系统复习学过的语法知识点,同时有选择地讲解一些没有学到的考试常见的语法点。在讲解过程中可以举一些HSK考试的例题,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指导是关键。虽然新教学理念要求体现主体教育,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要一改以前的统治对外汉语课堂的局面,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但这并不等于要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其实,教师适时、适度、恰到好处的指导,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我认为对外汉语课堂要想取得进展,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提高和加强:

1.提高素质,更新观念。

对外汉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外汉语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就需要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不仅要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课堂标准中提出的各项要求,而且要置身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前沿,密切关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新动向,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不断给课堂教学内容注入新观点、新方法,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目标明确,全面具体。

明确、具体、全面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质量重中之中。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然后完成好单元目标,从而达到最终完成总体目标。在教学中要做到教有目标,学有目标,从而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3.把握方法,新旧互补。

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采用适当、合理、有效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仅要服从多样性的原则,也要具有创新性,这样才能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

4.优化时间,加快节奏。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另一个关键是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的使用率,有效地处理好课堂教学节奏。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教学环节,不必要的说明解释,争取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5.结构严谨,环节紧凑。

保证教学结构的严谨性和教学环节的紧凑性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学结构严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环节的连接要符合教学规律,教学活动与活动之间的切换要恰当合理。在转换之间,教师的指令要清楚、明确。课堂教学过程要充满变化,教学环节层层紧扣,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不断的期待。如果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处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就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6.巧设活动,落到实处。

巧设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每项任务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师既要考虑到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又要考虑到教学效果。教学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制订,要遵循教学规律,本着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难易渐近,激发兴趣的原则,使设置的活动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形成梯度,这样才能激发不同个体性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吸引力。

(三)提高对外汉语教材的研究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以及学科理论体系的逐渐完善,不论从教学的角度还是从学习的角度,都对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为数众多的教材不能满足需要的现实,尤其是缺乏适应时代需求的、符合外国学生学习规律的、全新的对外汉语教材的局面,我们更应当把汉语教材的编写和推广当作对外汉语教学在21世纪发展的一个最重要任务来对待。

1.准确把握教材编制特点。

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必须建立在体现新世纪信息技术发展的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即基于网络和网络概念的对外汉语教材,这种总体创新的教材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由专家系统控制的网络智能环境;(2)基于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的筛选与编写方案;(3)适合教师引导课程(teacher-ledcourse)编写原则;(4)突出个体化教学的特点;(5)基于网络的训练方案。

2.加强教材编制突破创新。

要提高对外汉语教材实用性,关键是要不断突破与创新,一方面要更新观念,不断吸收汉语理论研究、教学法理论研究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另一方面,要遵循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和规律,把握对外汉语教材发展的方向,不能随心所欲地“出新招”“出怪招”。可以从下面几项工作入手:(1)加强对外汉语教学与教材发展史的研究;(2)对现行教材进行科学的调查与评估;(3)针对构成教材的各种要素进行严密的科学试验,为教材编写提供可靠的数据;(4)更新观念,引进汉语理论研究、教学法理论研究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3.明确教材编制发展趋势。

为了使对外汉语教材发展之路走得更好更稳,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1)选择作者群体。国家在资金、政策投入的同时,也要制订统一的编写、出版计划,组织一批结构合理的编写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施,做好国内外市场的调研工作,积极开发国际市场。(2)选择教材内容。对外汉语教材的内容要新颖、科学、规范和实用。同时要紧密针对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要求选择课文内容,要根据读者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心理、不同习俗、不同年龄等方面的因素,仔细推敲,切实编写出多层次、多元化的应用型教材。(3)选择编辑。编辑要有语言文字的专业知识、对外汉语教学的经历,以及较强的编辑能力,如此才能使教材具有吸引力和应用能力。(4)作者、专家、编辑相结合。教材的编写、出版和研究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保障教材出版工作的顺利进行。教材制作是一个团体合作的过程,无论哪一方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教材的出版质量。

(四)提高对外汉语教师水平

提高对外汉语教师水平,加快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汉语最主要的学习渠道是教师的传授,教师肩负着在短时间内把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之能把语言知识转变为语言技能从而运用于日常交际的重任。要搞好对外汉语教学,必须先抓好教师,建立一支素质高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而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状况远不能适应新世纪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这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从而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不断开拓、发展对外汉语事业。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使对外汉语教师队伍逐渐壮大,从而满足国内外对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

在数量增长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对外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共同发展。可以说,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对对外汉语教师来说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2.改变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中以定性研究为主的局面,增加更多的量化研究,从而使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化,更有说服力。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资格证书考试或能力证书考试的结果,来了解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工作的实际需求,进而研究考试大纲和培训大纲的制订。

3.在当今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工作也要向国际化发展

加强面向汉语教学志愿者的培训、面向海外中小学汉语教师的培训、基于互联网的汉语教师培训,同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水平、不同国别的汉语教师,要制订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同时又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

4.努力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学历层次,保证他们在教学实践的基础还能从事高水平的学科理论研究。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现代汉语 教学内容 改革

现代汉语是大学文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语言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技能的重要任务。但是长期以来,现代汉语的教学效率低下,成了一门令教师头痛、让学生厌烦的课程。20世纪80年代后期,语言学者史有为先生发表了《十字路口的现代汉语课》一文,指出高校的现代汉语教学基本上是失败的,引起语言学界的强烈反响。于是,在现代汉语教学界掀起了一股改革大潮,一直断断续续延续至今。总结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两个方面。但是,以上两个方面的讨论成果基本上很少被现代汉语教学界普遍吸收,进而用于指导教学实践。高校的现代汉语课至今仍然没有大的改观。而且,前人的讨论大部分都是针对本科院校,而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教学要求、培养规格等都有很大差别,针对本科的教改经验在职业院校并不一定适用。正是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职业院校整合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的设想,期望能够运用于课程教学的实践。

教学改革必须考虑的几个问题

(一)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内高等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一股高校合并、“专升本”的大潮。同时,职业技术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般来说,职业院校包括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和新成立的职业技术学院。其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既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新型实用人才,其基本要求是基础扎实、理论够用、实践能力强,能够学以致用。

以师范专科学校为例,其培养目标必须重新定位。长期以来,我国建立的是师院(本科)—师专(专科)—师范(中专)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分别培养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师资。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种体系行将崩溃。大中城市的学校,包括初中和小学,现在一般都只接受本科甚至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师专毕业生很难在中、小学立足。因此,当前的师专应该改革以前的单一培养目标,调整为开放立体、多重面向、适应市场的多元培养目标。以师专中文专业为例,其培养目标可面向基层(乡镇、社区、中西部地区)的初中以及小学师资;侧重培养基层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秘书、文化、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从最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只有不到半数的学生从事教师职业,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则在其他领域就业。这说明培养目标基本符合实际。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以及作用

师专中文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面向基层的初中、小学师资,二是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秘书、文化、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无论是教师,还是其他应用型人才,都应该具备比较扎实的语言基本知识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比如,需要掌握语音,即普通话、文字、词汇、语法、修辞、言语交际等方面的语言知识,具备听(即言语理解、信息接收)的能力、说(即普通话、言语表达、言语交际)的能力、读(即阅读理解、信息搜集)的能力、写(即写作通顺流畅、合乎要求的应用文字)的能力。学生上述语言知识的获得直接来源于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但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就依靠为学生创建培养综合语言能力的实践环境。

(三)职业院校的特殊情况

职业院校的特殊情况主要是指学生的实际情况。从1999年开始,国内高校普遍开始扩大招生规模。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8万人,2005年招生504.9万人,年均增长24.6%。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步入大众化阶段。近年来,许多大学又新办了独立学院,高职高专院校被放在第四批次录取,生源质量大幅度下滑。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扩招前录取分数线一直稳定在460~480分之间,而近几年的分数线是师范专业400分左右,非师范专业分数线则更低。因此,事实上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录取分数较低。与普通本科院校招收的新生相比,职业院校的学生中学阶段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包括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基本能力。有的学生甚至连“请假条”都表述不清。面对这样的学生,在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中必须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使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提升。&nbs

p;

针对职业院校特点确定课程整合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针对职业院校特点的课程整合总体思路:

重新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掌握基础知识,完善语言能力,着眼语言运用。

重新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对现有教材内容实行“增、删、改”的调整,将现代汉语整合为普通话、现代汉字词汇、语法修辞、言语交际四门课程。

努力更新教

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考试评价体系,建立立体多元、综合适用的评价方式。

整合课程内容,

建立“四支分立”的课程体系

(一)“四支分立”课程思路的提出

一般来说,职业院校由于学制较短,课程较多,每门课程的教学时间相对不长。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新的教学计划把现代汉语定为100课时。由于假期等因素影响,实际只有90课时左右。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既要完成内容繁多的现代汉语知识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委实难以完成预期目标。出路只有综合现有课程资源,分解融合、优化整合,建立新的课程内容体系。

语言学者汪国胜先生曾经提出现代汉语课程体系采用“四支分立”的思路并付诸实践。所谓“四支分立”,就是建立现代汉语语音学、语汇学、语法学、语用学。他认为“四支分立”既便于加强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和科学性,也利于加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并用实践证明了分科教学的可行性。借鉴汪先生的“四支分立”的基本思想,笔者所在学校中文专业现开设的相关语言课程有必修课现代汉语、教师口语、选修课为语言学概论、朗读学。教师口语和朗读学都是针对学生将来从事教师职业而开设的,而相当多的学生毕业后没有从事教师职业,可见课程的适应面太窄;语言学概论一般只在本科开设,专科教学效果一直不太理想。因此,我们可以把现有的四门课程优化重组,形成四门新的课程,即“普通话”、“现代汉字词汇”、“语法修辞”、“言语交际”。提出这四门课程是有充分考虑的,主要是针对师专学生的实际及其必须具备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二)“四支分立”课程的具体内容

四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如下:

普通话开设30课时左右,每周2节课。这门课程融合了现代汉语课程的语音章,教师口语的部分内容以及朗读学的内容,主要讲授普通话语音知识,包括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语音系统、方音辨正、语流音变、语音规范、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和语音运用技巧等内容。其核心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普通话发音,纠正方音,通过系统训练,使学生普通话语音面貌达到较高水平,顺利通过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并取得合格等次。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朗读技能,具备较高的朗读水平。

现代汉字词汇开设35课时左右,每周2节课。这门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汉语的文字、词汇两章的内容。汉字部分包括汉字概说、汉字结构、造字法、汉字简化与规范、汉字信息处理简介等。词汇部分包括词汇概说、词的构造、词义、词汇的构成、词汇的发展变化与规范化、辞书等。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现代汉字、词汇的基本知识,具备良好的文字词汇素养,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字词汇的规范意识,能够正确、规范地运用汉字和汉语词汇进行言语表达。

语法修辞开设55课时左右,每周3节课。这门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两章的内容。语法部分包括概说、词类、短语、单句及其分析、句类、句型、句子的动态分析、复句、病句修改与语言规范等。修辞部分包括概说、词语选择、句式锤炼、常用辞格、语体风格,同时,介绍语用学的成熟成果。比如,话语交际的过程理论、话语交际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制约话语交际的要素、会话含义、预设等。以上三门课程仍可使用目前的现代汉语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可对有关内容进行删减、增补、更新。

言语交际开设35课时左右,每周2节课。这门课程主要包括教师口语的部分内容和现代言语交际学的内容,其内容、范围都比教师口语要广阔得多。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在现代社会中具备口语交际的能力。基于中文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只有不到半数从事教师职业,所以开设言语交际课比教师口语课有更大的适应性,而且即使是从事教师职业,也非常需要这些言语交际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安排有言语交际的教学内容。这门课程需要订购相关教材,以满足教学需要。有一种教材,除绪论外共有十七个专题,广泛涉及学生在各种社会交往中所面临的言语交际问题,它们是

:招呼与介绍、拜访与接待、日常闲聊、提问与回答、意见与建议、褒扬与批评、说服与拒绝、协商与谈判、主持与讲话、演讲与报告、讲解与评述、讨论与辩论、求职与应聘、通讯语言、课堂教学语言、体态语言、语言交际中的谬误。这种教材涵盖了言语交际的主要方面,可作为言语交际课程的教材使用。

(三)“四支分立”课程体系的价值

“四支分立”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分门别类地细化教学内容,把原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开来,每门课程着重完成1~2项教学目标,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同时又有效解决了这门课程教学时间相对不足的矛盾。新的课程体系把“言语交际”作为一门课程开设,这样,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能落到实处,使前三门课程中所学的语言知识在这门课程中能够得到具体运用。

参考文献:

[1]史有为.十字路口的“现代汉语”课[j].语文建设,1987,(1).

[2]汪国胜.关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3]王建华.新编大学生口语交际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曹国军.高师专科现代汉语课程的教材与教学[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7).

[5]曹国军.现代汉语教学的困境与原因分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

上一篇:民族文化传播论文范文 下一篇:经费预算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