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6 23:58:09

影视教育论文

影视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 影视教育;文化冲突;审美认知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将影视作品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并使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作用,这是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利途径。但需要强调的是,在文化冲突转型的今天,影视文化在高校的传播,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影视界有责任打造优秀的经典影视,教育界有责任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影视文化欣赏能力,并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观来武装自己,也只有如此,才能使当前的影视文化热潮更好地为高校教育服务。

但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思想教育层次,则难以面对和解释当前的影视文化热潮,如影视文化中的审美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人本价值的体现与运用,等等,这都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影视教育管理的认识。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一、影视文化教育中的审美认知

是影视教育管理中的出发点与立足点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在休闲中体现美的感觉,形成了丰富的生活审美系统。如道家将人休闲时的超脱万物转而视为一种审美心理之态,甚至是一种气质之美,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在丰富多彩、快速旋转的现代休闲文化中,电影电视已经成为我们第一位的生活审美文化形式。甚至可以说,今天的电影电视更多的是因生活休闲而存在,但其作为审美性休闲文化的价值,还没有被教育界所充分认识。作为休闲文化的影视,不仅有欣赏和读解的价值,也是休闲文化中审美创造最好的现代方式,需要我们在休闲教育中提高受众的视觉素养。

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应当具有三种心理结构:认知、伦理和审美。其中,审美的心理建构往往被人忽视。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感知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强调思想性而忽视审美心理结构培养的更是普遍。而现代化的影视审美教育则不然,它通过可视的银幕形象来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引领其自觉观照,多元审视,以优化审美心理结构。这一过程始终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人格大厦的全面构筑。因而,牢牢把握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综合性是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性之一。可以说,在人类众多的艺术门类中,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等都是早在蒙昧时代或者文明时代初期就已经出现,而影视艺术是综合吸收了各门类艺术在千百年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艺术精华,并对其进行了具有质变意义的改造,使得这些艺术元素进入电影和电视之后相互融合,形成电影和电视自身的新特性,也使得电影和电视最终成为两门崭新的、独立的姐妹艺术,其所隐含的审美特性如逼真性、艺术性都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影视是现实生活中最广泛、最深刻、最真切,也是最迅速的反映形式。我们在影视艺术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周围的形形,从而获得了对自己及社会的客观的认识和印证。甚至我们可以看到,激情四射的青少年可以毫无羁绊地与作品展开心灵的对话:或对于现实进行检验和沉思,或对于民族渊源及传统的重新估价和真实的反思,或对于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历史审视……视角之广,不一而足。总之,它以立体地、直观地、连续地、生动地反映生活的独特优势,引领着审美主体在没有隔膜的流畅状态中,抒发真情,彰显真知,塑造真我。正是在此意义上,影视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影视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已经完全进入商业化运作轨道。商业化一方面为影视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内在的不竭动力,为影视生产的多样化提供了动力资源,促进了影视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但另一方面,一切以利润为中心的影视业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抑制影视文化多样化健康发展的不良倾向,即在影视审美情趣多元化的总体趋势下,也呈现出一些影视作品类型化、单一化,严重影响着影视审美艺术的发展,影响着影视艺术的质量提升,影响着影视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健康发挥。甚至在商业利益的诱导下,部分影视作品过分追求感官刺激,迎合庸俗低级趣味,致使影视文化中暴力和色情泛滥,而这正是教育界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

二、影视教育中的文化冲突

是影视文化管理中必须面对的难点与热点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实行的是单一的专业教育,导致大学生存在知识空白点和素质盲区。而影视传媒就是创造良好校园环境和优秀文化氛围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但在影视教育中,我们需要注意影视文化的冲突以及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如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注重和谐秩序,不崇尚征服自然,而倾向于顺其自然;重视社会稳定,政治价值优先,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强调对国家和集体的无私奉献精神;肯定上下级的忠诚关系,遵守纪律,官本位,官民一体化,习惯于“人治”,办事讲“关系”,等等,这在中国影视中有突出表现。

而西方传统文化的图腾是十字架,即锋芒毕露,刚劲有力,是发散型的 。中国人古代修长城是为了把自己同外界分开,而不是为了向外界进攻,中国近代的开放也是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进行的。与此相应的是中华文明在海外大范围主动传播的机会较少,对于偶尔传入的异质文化的整合力却非常强;而西方由演化而来的“天赋使命”观,使他们相信西方式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是最符合人性的,因而值得在全世界推广,这种基督救世文化传统决定了他们在对外交往中采取咄咄逼人的姿态。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影视文化教育中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看一看美国的《泰坦尼克号》《2012》《功夫熊猫》《阿凡达》等无不渗透着美国的价值观,而中国的《秋菊打官司》《活着》《非诚勿扰》《让子弹飞》《新少林寺》等所传达的文化价值观也非常令人担心。在此背景下,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此种文化冲突在影视界的表现日渐突出,并与我国的政治体制发生抵触,应引起高校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文化冲突的结果,或相互吸收或融合或替代对方,随之会产生新的文化模式或类型。在此背景下,一是需要在影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开放心态是不故步自封、不固执僵化、不排斥交流;是能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社会和周围的一切;是对自己的专业和周围的世界都怀有强烈的兴趣,喜欢钻研和探索;是热爱创新,不墨守成规;是谦虚,知道自己的不足,能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意见而且非常喜欢和别人交流;只有做到这点,才能使学生在欣赏影视中有着正确的心理状态。二是要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观来武装学生。如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念,为人民服务的本真心态,对民主事业的不懈追求,资本主义影视的阶级实质等,并在影视教育管理中始终贯穿中国国情与普世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占领影视教育管理的制高点。

三、影视教育中的人本价值

是影视教育管理中的核心与重点目前,我国的高校影视教育还未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更没有形成体系化的教育模式。目前,西方影视教育中普遍采用的影视制作和文本分析的方法,以及近年来的“核心概念”教学法都比较成熟,在教材编写、教学辅助等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而在影视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发展实践基础上,我们还需对影视教育的目标、手段和教学效果评估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如研究我国影视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明确我国影视教育的核心,制定相应的教育大纲和实施手段等,这在目前非常重要。

在此基础上,影视艺术教育应当体现教学方式生动鲜活、课堂设计凸显实践特色,以人为本并改变“灌输式”的授课方式,这应该是当前影视教育管理的核心与重点。而注重培养学生欣赏能力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倡多学科的融合交流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老师、同学的互动正是影视教育管理中人本价值的重要体现。而精心设置课堂教学项目,让学生自己完成指定项目,如编辑、主持一期节目,完成一个短剧表演等,实现知识的“实践转化”并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差异教学、个性教学,为每个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必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影视教育因其具有综合性,在一部影视作品中可以通过音乐、语言、摄影、服装、民俗多种艺术语言表现某种文化特点。如《可可西里》《红河谷》《尘埃落定》等反映藏区题材的影视作品,我们在观赏时能明显感受到藏文化的魅力。而在影视教育过程中,通过影视作品的内容、师生活动、教育氛围等体现出来的有关文化的各种信息,多方面提高了人文素养,其特点恰恰在于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人的需求和保障、人的情感和意志等价值性内容。因此,在影视教育过程中,既体现了文化价值,又获得人文素养的滋养,而其中体现的人本价值更是令人深思。

人本主义的教育,要求教育者首先把学生当“人”看待,而不是当成学习的“机器”看待。大学时代是人一生中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充满激情,满怀梦想,而影视恰恰是人生之梦的最佳展示形式。很多大学生会从影视中去了解和学习谈情说爱,对待人生,把影视明星当作自己崇拜的偶像。如青年演员佟大为因主演青春偶像剧《奋斗》而一举成名,受到许多大学生的青睐与追捧,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高度关注。从类似的事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强烈冲击与影响。而影视教育中以人为本,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换句话说,教育者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思想、个人动态等,只有这样,影视教育才有基本的出发点。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1932年蔡元培成立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自任主席。他号召“中国要有世界一流的电影教育”。而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影视已逐渐成为年青一代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多维度和多元化的影像表达方法也为各专业学生开拓了新的视野,提供了获取知识、启迪智慧的多重渠道。而如今的影视教育,更要取大影视、大教育的观念:除了“影视艺术”外,还包括“影视传播理论”“影视文化”“影视经济”“影视高新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另外,加快影视教育国际化的步伐,以争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有所突破,使高校影视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笔者相信,中国影视教育的未来必将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 章柏青,贾磊磊.当代电影发展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55-58.

[2] 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

影视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 影视教育;文化冲突;审美认知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将影视作品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并使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作用,这是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利途径。但需要强调的是,在文化冲突转型的今天,影视文化在高校的传播,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影视界有责任打造优秀的经典影视,教育界有责任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影视文化欣赏能力,并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观来武装自己,也只有如此,才能使当前的影视文化热潮更好地为高校教育服务。

但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思想教育层次,则难以面对和解释当前的影视文化热潮,如影视文化中的审美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人本价值的体现与运用,等等,这都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影视教育管理的认识。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一、影视文化教育中的审美认知

是影视教育管理中的出发点与立足点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在休闲中体现美的感觉,形成了丰富的生活审美系统。如道家将人休闲时的超脱万物转而视为一种审美心理之态,甚至是一种气质之美,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在丰富多彩、快速旋转的现代休闲文化中,电影电视已经成为我们第一位的生活审美文化形式。甚至可以说,今天的电影电视更多的是因生活休闲而存在,但其作为审美性休闲文化的价值,还没有被教育界所充分认识。作为休闲文化的影视,不仅有欣赏和读解的价值,也是休闲文化中审美创造最好的现代方式,需要我们在休闲教育中提高受众的视觉素养。

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应当具有三种心理结构:认知、伦理和审美。其中,审美的心理建构往往被人忽视。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感知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强调思想性而忽视审美心理结构培养的更是普遍。而现代化的影视审美教育则不然,它通过可视的银幕形象来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引领其自觉观照,多元审视,以优化审美心理结构。这一过程始终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人格大厦的全面构筑。因而,牢牢把握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综合性是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性之一。可以说,在人类众多的艺术门类中,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等都是早在蒙昧时代或者文明时代初期就已经出现,而影视艺术是综合吸收了各门类艺术在千百年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艺术精华,并对其进行了具有质变意义的改造,使得这些艺术元素进入电影和电视之后相互融合,形成电影和电视自身的新特性,也使得电影和电视最终成为两门崭新的、独立的姐妹艺术,其所隐含的审美特性如逼真性、艺术性都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影视是现实生活中最广泛、最深刻、最真切,也是最迅速的反映形式。我们在影视艺术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周围的形形色色,从而获得了对自己及社会的客观的认识和印证。甚至我们可以看到,激情四射的青少年可以毫无羁绊地与作品展开心灵的对话:或对于现实进行检验和沉思,或对于民族渊源及传统的重新估价和真实的反思,或对于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历史审视……视角之广,不一而足。总之,它以立体地、直观地、连续地、生动地反映生活的独特优势,引领着审美主体在没有隔膜的流畅状态中,抒发真情,彰显真知,塑造真我。正是在此意义上,影视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影视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已经完全进入商业化运作轨道。商业化一方面为影视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内在的不竭动力,为影视生产的多样化提供了动力资源,促进了影视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但另一方面,一切以利润为中心的影视业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抑制影视文化多样化健康发展的不良倾向,即在影视审美情趣多元化的总体趋势下,也呈现出一些影视作品类型化、单一化,严重影响着影视审美艺术的发展,影响着影视艺术的质量提升,影响着影视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健康发挥。甚至在商业利益的诱导下,部分影视作品过分追求感官刺激,迎合庸俗低级趣味,致使影视文化中暴力和色情泛滥,而这正是教育界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

二、影视教育中的文化冲突

是影视文化管理中必须面对的难点与热点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实行的是单一的专业教育,导致大学生存在知识空白点和素质盲区。而影视传媒就是创造良好校园环境和优秀文化氛围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但在影视教育中,我们

[1] [2] [3] 

需要注意影视文化的冲突以及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如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注重和谐秩序,不崇尚征服自然,而倾向于顺其自然;重视社会稳定,政治价值优先,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强调对国家和集体的无私奉献精神;肯定上下级的忠诚关系,遵守纪律,官本位,官民一体化,习惯于“人治”,办事讲“关系”,等等,这在中国影视中有突出表现。

而西方传统文化的图腾是十字架,即锋芒毕露,刚劲有力,是发散型的。中国人古代修长城是为了把自己同外界分开,而不是为了向外界进攻,中国近代的开放也是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进行的。与此相应的是中华文明在海外大范围主动传播的机会较少,对于偶尔传入的异质文化的整合力却非常强;而西方由宗教信仰演化而来的“天赋使命”观,使他们相信西方式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是最符合人性的,因而值得在全世界推广,这种基督救世文化传统决定了他们在对外交往中采取咄咄逼人的姿态。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影视文化教育中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看一看美国的《泰坦尼克号》《》《功夫熊猫》《阿凡达》等无不渗透着美国的价值观,而中国的《秋菊打官司》《活着》《非诚勿扰》《让子弹飞》《新少林寺》等所传达的文化价值观也非常令人担心。在此背景下,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此种文化冲突在影视界的表现日渐突出,并与我国的政治体制发生抵触,应引起高校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文化冲突的结果,或相互吸收或融合或替代对方,随之会产生新的文化模式或类型。在此背景下,一是需要在影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开放心态是不故步自封、不固执僵化、不排斥交流;是能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社会和周围的一切;是对自己的专业和周围的世界都怀有强烈的兴趣,喜欢钻研和探索;是热爱创新,不墨守成规;是谦虚,知道自己的不足,能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意见而且非常喜欢和别人交流;只有做到这点,才能使学生在欣赏影视中有着正确的心理状态。二是要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观来武装学生。如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念,为人民服务的本真心态,对民主事业的不懈追求,资本主义影视的阶级实质等,并在影视教育管理中始终贯穿中国国情与普世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占领影视教育管理的制高点。

三、影视教育中的人本价值

是影视教育管理中的核心与重点目前,我国的高校影视教育还未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更没有形成体系化的教育模式。目前,西方影视教育中普遍采用的影视制作和文本分析的方法,以及近年来的“核心概念”教学法都比较成熟,在教材编写、教学辅助等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而在影视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发展实践基础上,我们还需对影视教育的目标、手段和教学效果评估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如研究我国影视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明确我国影视教育的核心,制定相应的教育大纲和实施手段等,这在目前非常重要。

在此基础上,影视艺术教育应当体现教学方式生动鲜活、课堂设计凸显实践特色,以人为本并改变“灌输式”的授课方式,这应该是当前影视教育管理的核心与重点。而注重培养学生欣赏能力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倡多学科的融合交流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老师、同学的互动正是影视教育管理中人本价值的重要体现。而精心设置课堂教学项目,让学生自己完成指定项目,如编辑、主持一期节目,完成一个短剧表演等,实现知识的“实践转化”并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差异教学、个性教学,为每个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必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影视教育因其具有综合性,在一部影视作品中可以通过音乐、语言、摄影、服装、民俗多种艺术语言表现某种文化特点。如《可可西里》《红河谷》《尘埃落定》等反映藏区题材的影视作品,我们在观赏时能明显感受到藏文化的魅力。而在影视教育过程中,通过影视作品的内容、师生活动、教育氛围等体现出来的有关文化的各种信息,多方面提高了人文素养,其特点恰恰在于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人的需求和保障、人的情感和意志等价值性内容。因此,在影视教育过程中,既体现了文化价值,又获得人文素养的滋养,而其中体现的人本价值更是令人深思。

人本主义的教育,要求教育者首先把学生当“人”看待,而不是当成学习的“机器”看待。大学时代是人一生中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充满激情,满怀梦想,而影视恰恰是人生之梦的最佳展示形式。很多大学生会从影视中去了解和学习谈情说爱,对待人生,把影视明星当作自己崇拜的偶像。如青年演员佟大为因主演青春偶像剧《奋斗》而一举成名,受到许多大学生的青睐与追捧,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高度关注。从类似的事件中,

影视教育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市场经济;思想教育;社会道德;影响

我国当前正处在改革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大量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笔者以为,研究和解决市场经济中人们思想和行为变化的问题和特点,贯彻执行国民和学生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模式过渡的社会转型期,整个思想文化领域正经历着嫂变和重组的震荡,它必然打破原有的平衡与稳定。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市场原则的泛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市场机制的魅力来自固有的竞争原则、效益原则、等价原则、物质利益原则。竞争原则只欣赏强者,不同情弱者,商场即战场,商场无父子。优胜劣汰是时刻高悬在社会经济主体头上的达摩斯之剑,透出阵阵血腥之气,使人们的心理变得凶狠、冷酷。效益原则使经营主体形成的将经济行为量化对比分析的思想定势自然引人社会生活,使自己的行为及社会人际关系常打上功利主义的烙印。它容易诱使某些人投机钻营、见利忘义,强调社会权利,漠视社会义务,淡化社会的家庭的责任。在他们眼中看来什么见义勇为,乐善好施、舍身救人统统与效益原则相悖。这种经济原则在意识上极易滋生虚伪、奸诈、狡猾的人格心理。等价原则,这种在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易的经济法则,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由它导演和衍生的一幕幕肮脏交易的腐败丑剧,它们诱发社会操守意识和职能意识的扭曲、畸形。这种观念与中国具有深厚传统的小农意识和小资产阶级的斤斤计较、虚荣攀比、患得患失心理结合,从而使雇佣思想嫉妒排他意识扩张和膨胀,形成对社会团队精神、集体主义,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淡化和离散心理。物质利益原则,使人们的焦点关注经济运行的最终目的—获利的多寡,容易在观念上把人们导向目前的、直接的物质利益;以金钱的占有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以物质的享受程度作为人生价值的标准。它易使人物欲横流,索取社会、享受人生。极端个人主义、现代腐败、拜金主义都与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上述种种源于市场法则所形成的社会问题的积淀带来广大群众思想的困惑,特别是学生和青少年心理压力加大。伴随着社会改革的推进,人们思维和心理平衡被打破,部分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出现信仰危机,就业焦虑、对社会风尚的悲观情绪大有逐渐蔓延之势。这些消极情绪会使人心理失衡,产生心理障碍,从而导致个人与社会生活的失调,甚至使极少数人产生厌学,厌政府和反科学、等不良心理。粗俗的“”在群众中影响的广度、深度出人意料,即与市场经济法则对人们思想政治的负面影响不无关系。综上所述,就是我们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全民的、学校的素质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和困难。近些年来,从领导到一般群众,特别是从事思想政治专业教育的同志感到理论贫乏、底气不足,从而认识肤饯,畏难踌橱,这是在所难免的。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机制原则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说它在思想政治领域只有负面效应,这违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常识性错误。市场经济发展将逐步完善人们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它对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正逐步凸现出来。应该说它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党的素质教育的方针提供了契机,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新人的肥田沃土。

市场经济的平等原则,是社会经济关系平等权利的反映,是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传统观念的彻底荡涤;是对官本位等级制的否定,它将直接改变社会人际关系不平等状况,否定裙带关系,使人们人身依附观念逐步淡化,对投机钻营,买官卖爵有效遏制,并摈弃奴性的人格。平等原则的深化和泛化,逐步使人们抛开一切成见、偏见;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因市场的自由度和自主性要求,德才兼备的人才较之以前数量更多,质量更高;人才选择上成分、出身、社会背景、经济条件种种不平等的要素,让位于公开、公平的竟争,从而培养人们自主、自葬、自信的人格。

价值不仅是经济学的范畴,而且是哲学和伦理学的范畴,它表现着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价原则在意识形态上必然折射形成对人们社会价值评价的依据和尺度。等值等价、等质等价、等量等价,表明人生的价值不仅有质的原则,而且在量上是有差别的,分层次的。它激励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在人生价值观上正值取向,并力争进人高的社会价值层次。它正确地引导人们依据自己的各种现实条件选择恰当的价值领域,较好地把握价值坐标,从而形成人们务实、稳健的品格和素养。它将彻底摈弃“官本位”的一元化人生价值选择倾向,逐步形成人生价值目标多元化的格局,极大地拓展人生价值领域和实现的空间。

效益原则,追本溯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执行效益原则从自发到自觉作用的结果。市场条件下效益是首先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前提,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是效益之价值尺度。这有利于社会义务、社会责任感在人格品质中的沉积,扼制和泯灭私欲的过度膨胀。商誉是经济主体的生命,效益的源泉;诚实、笃信的品德必然附在其中。效益的现实性,是人们能力的物化,知识的外化,必然要求主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统一。

竞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压力。优胜劣汰鞭策着社会主体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它不仅促进人们努力提高自己在科学文化上的素养,而且引导他们的道德、社会意识进人更高的境界;使自己与社会更融恰。能者上,庸者下,大浪淘沙,竞争使优秀人才快速成长,道德思想水准迅速提高,是最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各阶层人们都获得了巨大的物质利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文化生活、教育水平亦相应提高,这就直接奠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为全民族思想道德的提高提供着各种必备条件;同时人们正是从物质利益的不断满足中,直接体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共产主义的信念;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坚信她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代表,是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的实现是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过程;“我为人人”是“人人为我”的前提。这个永不停息的过程从总体上衍映着人生价值实现中个人与社会的贡献和索取的辩证关系。

影视教育论文篇4

在当前的影视教学过程中,创设虚拟实验情境的课件大都是利用flashmx软件制作完成,并将其分为运动拍摄以及固定拍摄两种形式。其中固定虚拟拍摄比较容易操作,首先通过矢量图将现场拍摄的实际情景模拟展现出来,包括里面的人物动作以及摄像机的具体摆放位置,并将所有摄像机设置成为按钮,然后再将已经拍摄完成的视频材料通过超级链接连到已经设置完成的按钮之上,这样就算是完成了固定拍摄的实际虚拟实验。不过在制作该课件过程中,经常容易碰到的问题是为了改善教学,一般情况下,在虚拟实验之中都要求学生对其操作流程进行实时有效的反馈,但由于在影视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视频教材,这势必会整个课件观看速度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所以,为了有效的解决掉这个问题,当前在制作课件时,大都采用flv格式的视频教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课件的自然顺畅性。

而相比之下,要想实现运动拍摄的效果,其过程以及操作就会显得较为复杂,需要学生依据它的实际变化而进行相应的鼠标跟随,并将鼠标位置同图片序列有机的绑定起来。

⑴创设一种合适的拍摄场景。通过使用计算机中的图形功能,简单的创设一个拍摄场景,并且包含人物的实际位置与动作、摄像机的具体摆放位置以及视频框等内容。此外,还应依据一定标准将视频框同摄像机位相对应起来。

⑵为按钮添加一些相应的动作,并将操作效果实际模拟出来。首先要依据一定流程,来为鼠标制定一些跟随效果,并将拍摄中摄像机位地变化情况模拟出来。其实际的操作方式可以简单概括成为:将虚拟情境中的机位2改设成为影片元件,然后在为其添加一些特定的动作脚本,同时实现鼠标的有效跟随。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当在操作过程中,完成“点击”机位2之后,实施以下动作,amera2一mc.onPress=function()

第二,将机位2跟随鼠标移动,并确保其在约束的范围之内,同时也要有效的防止和避免鼠标滑出虚拟模拟的场景。

第三,依据一定标准设置相应的提示信息并将机位2的实际状体显示出来。tips=”请随意释放机位2”;this.gotoAndStop(1);

影视教育论文篇5

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影视文化课程教育是淄博市教科所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根据新型文化对教育的迫切要求进行研究的。经过十几年的攻关研究,淄博市教科所构建起在中学进行影视文化课程教育的理论与操作方法。

一、中学影视文化课程的研究与价值评定

(一)“九五”对课程理论与教学方法的研究

影视文化是现代最有影响的文化形态之一,影视文化对中小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文化理念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基础教育一直没有开展这项文化教育,使教育落后于文化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个高潮之际,淄博市教科所自1993年开始将基础教育中的影视文化教育问题列为重要研究对象,由此规划成“关于在中小学开设影视文化课及学科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1997年这项课题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课题组倾注十几年的心血进行攻关研究,着力进行课程、教材与教法的研究与实验。通过在省内外80多所实验学校开展教学实验,研究课程教育对培养中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质、进行智力开发的巨大价值,并根据教育部关于课程改革的方针政策,将中学影视文化课程定位为地方课程,由此解决课程空间问题。经过课题组与实验学校的辛勤努力,“九五”期间完成了课程理论与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验工作。课题研究报告于2001年11月通过全国教科规办专家组的鉴定。鉴定意见认为“根据影视文化对青少年学生影响的新特点,创设一种新形态的课程这在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发展史上具有开拓性、创新性意义”。[1]

(二)“十五”期间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研究

“十五”期间,课题组在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构建影视文化课程目标体系,研究影视文化课程在中学课程结构中的地位、作用、性质和任务等,研究中学影视文化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

1.研究出台《课程标准》。课题组认真学习了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方针、政策与理论信息,并参照教育部制订的有关课程标准,深入研究课程教育思想。经过将近一年的攻关研究,课题组先后五易其稿,撰写成《全日制基础教育影视文化课程标准(讨论稿)》。对课程的性质与定位、课程教育目标、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进行了规范,从课程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课程实施提出建议。从而使影视文化课程成为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审美素质的新型文化课程。并以地方课程的方式列入中学课程体系。经中国教育学会、教育部社科中心、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中央教科所有关专家的审定,《全日制基础教育影视文化课程标准》以“实验稿”的形式作为现阶段课程实施的指导文件。[2]这是全国第一份影视文化课程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

2.教材建设研究。2002年9月课题组“关于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列入中国教育学会“全国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研究”之中,对中学影视文化课程目标与教材建设、教学理论与教材教法等方面展开了新一轮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特别是《全日制基础教育影视文化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为教材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教材体例在“九五”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需要,在教育理念、教学文本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研究,努力使之切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并在教学实验中根据教师的意见进行修订,由课题组研究的2册中学影视文化课教材已印出样书(正在编写第三册)。影视文化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报告(二万余字)也已发表。[3]教材研究成果已通过中国教育学会专家组鉴定,并在全国地方课程研讨会上作为重点成果展览和介绍。中学影视文化课程不仅在全国中学影视教育中独树一帜,而且在地方课程的研究中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教学思想

课题组在中学影视文化课程教育理论的研究中,在高层专家的指导下,经历了从初创到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构建起相对完备的课程教育目标体系,对教材的编写与课程的实施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指导意见。

(一)课程教育的基本理念

1.课程的性质与定位。课程性质与课程位置的确定,是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研究中最为根本性的问题。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全日制基础教育影视文化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了影视文化课程的性质与定位。课程标准确定了中学以“课程教育的方式进行影视文化教育”,[4]通过实施影视文化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审美素质,从而使课程具有人文性、审美性、综合性、经典性、趣味性等特点。学习这样的课程会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特别是审美水平,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影视文化课确定为地方课程,使这门新课程进入中学课程体系有了恰当的空间,也使课题组能够以恰当的方式承担起课程教材研究与管理的职责。

2.课程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是通过课程教育希望学生发生的预期变化,具有一定的教育构想和蓝图的性质。课题组依据对学生、社会和学科的研究,根据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影视文化课程的审美特点和影视文化课程对中学生诸项素质的培养,构建影视文化课程教育的总目标:学习影视文化课程,通过对影视艺术形象进行审美体验,学习和运用理论知识和审美方法,对作品表现的各种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物形象、人文和科学精神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养成正确的审美态度,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追求高雅影视艺术的审美趣味,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同时,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培养辨别真善美的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与全球意识,以及关注社会、改造社会、美化社会的责任意识和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科学生活素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还要在审美体验过程中多方面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5]

(二)教材体例与教学方法

中学影视文化课教材包括多种载体,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呈现方式与体例各不相同,教材的使用也不同。一是影像教材。根据课程教育目标所选择的各类体裁与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构成影视文化课教学内容的主体。影像教材是学生学习影视文化课的根本教材。学习影像教材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集体观赏。只有在学生充分观赏原片之后,才能实施课堂教学。二是文本教材。文本教材是帮助学生学习影像教材编写的学习指导用书。是学生学习教材作品的辅导和进行课程训练的依据,文本教材的内容主要由课文、练习项目的设计、单元专题知识等三项内容组成。课文与练习的设计力求形式新颖富有创意、图文并茂,活泼多样。三是剪辑片段。是将教材作品的重点情节剪辑出来所形成的教学课件或教学实例。一部故事片思想与艺术信息量很大,将影片的重要内容分段剪出,根据课堂教学审美的需要适时插播。根据教学实验,一节课所用剪辑片段的总长度一般不超过15分钟。四是教学参考资料。是为教师备课准备的具体教材作品的教学资料。对选作教材的影视作品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表现等方面的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进行分析,并对剪辑片断的内容作出详细说明,以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影视文化是以影像为载体的新形态文化,在中小学实施影视文化课程教育,没有现成的教学法。在“九五”至“十五”期间,课题组在省内外80多所学校中开展了广泛的教学实验,通过实验教师培训会、听课督导、教学公开课、专题研讨会、优质课评选等教研活动,深入探索影视文化的课教学规律,一批优秀实验教师脱颖而出,先后在全国各种会议上出示教学公开课,并在2002年7月召开的国际研讨会上出示两节教学公开课;通过创办《影视文化课教研通讯》及时反馈教学实验信息,进行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的研究探讨,课题组在扎实深入的教学实验中逐步揭示了中学教学影视文化课的基本规律,构建起影视文化课教学特有的“四步教学程序”,以审美心理为基础的“导引—发现”式教学法,为组织与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模式。

三、课程实施效果与影响

影视文化课具有浓厚的人文性、审美性和趣味性特征,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文化人格的重要途径。这门课程从实验阶段就深受学生的欢迎,上影视文化课成为学生的期盼。课题组从多年进行教学研究与实验的成效来看,影视文化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审美素质、智力素质等方面有着无可代替的优势。

人文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主要通过人类创造的文化精神陶冶人、教育人。以选取各种高尚的典型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影视文化课有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影视艺术形象进行审美体验,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美感的基础上,感受和理解高尚形象的道德精神价值,加深对人生真善美的理解,从而促使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观,形成积极、高尚的人文素质。而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审美教育过程,通过系统的课程教育,培养学生先进的审美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够在众多的媒体信息中选取优秀影视作品欣赏,自觉接受高雅影视作品的陶冶。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发散式思维都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影视文化课以各种形式的思维活动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想像空间,系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多重智力潜能,尤其是右脑功能的智力潜能,这能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积蕴新的潜质和能力。这使影视文化课教学成为中小学生发展智力素质的新的增长点。

课题研究成果多次在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会议中展示。2001年课题研究成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展出,并出示教学公开课。由于课题研究成果的广泛影响,2002年7月中小学影视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淄博召开,课题组负责人作了《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学术报告,市教育局长与淄川区实验中学、张店区实验中学校长分别介绍了开展影视教育的经验,周村区实验中学孟涛老师现场出示教学公开课《逆风而行》。2003年4月课题研究成果被评为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由蓝天出版社出版。从而使中学影视文化课程实施形成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系统的操作方法。

四、推进课程实施的新阶段

2013年10月《积极推进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实施研究》被列为山东省教育科学2013年度重点课题,有115所中小学学校开始进行教学实验。2014年5月由山东省教科所主办,淄博市教研室、教科所承办的“山东省‘积极推进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实施’成果展示、研讨会”在张店一中召开。青岛、潍坊、莱芜等地的教研员、学校领导老师以及淄博市各区县教科室主任、实验学校领导老师等240余人参加了会议。课题负责人做了课题开题报告,简要解读了《全日制基础教育影视文化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关课程性质、课程教育目标体系,以及教材建设研究等内容,重点做了《影视文化课程教学基本理论》讲座,从“课程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导引—发现’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影视文化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任课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等方面介绍了课程教学理论与操作方法。张店九中谢文斌、张店一中杨静老师分别执教了《被告山杠爷》、《唱诗班的男孩》。教学公开课较好地展示了影视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与方法,获得了参会教师的一致好评。与会老师认为淄博的影视文化课程教学理念先进,操作性强,能理解可掌握,教学影视文化课程,可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这次会议为中学实施影视文化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与操作方法,为推进中学影视文化课程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标志着影视文化课程实施进入一个新阶段。

(本文为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积极推进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实施研究”的研究成果。)

注释:

[1]魏耕祥.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2:329.

[2]魏耕祥.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2:336-326。

[3]卓晴君,徐 岩.地方课程建设研究实录[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143-162.

[4]魏耕祥.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2:336.

[5]魏耕祥.中小学影视文化课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2:340.

影视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影视教育;现状;问题;对策;

作者:廖开明

学生是未来的主流人群,高校则是培养学生能力、塑造学生性格并把学生输向社会的地方。一方面,影视明星是他们崇拜的偶像,国内外大片和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话题,影视作品中所体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当全世界都在适应接收信息视屏化的同时,高校影视教育应该超越艺术的范畴,对影视思维进行教育和训练。

一、高校影视教育的现状

高等专业院校同时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研究生以硕士为主,博士层次较少,一般偏重于传播理论、戏剧理论和影视批评等领域。其他院校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硕士生教育正在发展当中。本科阶段的学习一般为四年,硕士阶段一般为三年,也有两年的。此外,一些院校也在培养专科层次的学生。

在专业设置上,各个学校情况不尽相同。专业院校分类细,课程全。大的方面涉及戏剧与表演、电影与电视、制片、创意写作、互动媒体、制作等等。

中外高校学生影视教育的差别主要在师资队伍和教学方式方面。就美国高校而言,其影视教育的师资来源非常灵活,分为全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全职教师由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人担当,兼职教师由优秀的媒体机构工作者担当,甚至兼职教师人数在许多院系超过了全职教师。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师资以全职教师为主,也聘请一线媒体工作者,但人数在总师资中比例不大。

教学方式方面,中外也存在较大差异。以美国为例,由于影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讲授比较少,要求学生结合作品充分讨论,教师再进行点评和引导。一些理论性强的课程,如传播理论、电影批评等课程,学生要下功夫去查阅资料,完成的课外阅读量很大,对于实践性的课程大都在实验室和机房进行,他们的实验设施不见得最先进,但设备的利用率普遍很高。与业界的联系也是国外影视教育的突出特点。比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戏剧影视学院充分利用地处好莱坞这一优势,与大型电影公司加强合作,其电影制片专业的兼职教师都是好莱坞的大师级人物或者公司CEO,美国电影公司的许多新决策,学生甚至先于公司内部人员知道。[1]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是看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创造新知识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所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虽然比较辛苦,但能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关注,得到锻炼和成长。中国影视教育体系正在完善过程中,国外影视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

二、高校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影视教育观念尚有很大局限性

当中国经历社会巨大转型,面向一个信息化、数码化、网络化时代时,仅仅把影视教育作为艺术教育来看待,视野还是狭窄了。新的思维形态、新的文化观念、新的信息获取方式等都促使“大影视”、“新影视”概念的出现,把影视教育看成是新的思维形态教育、新的文化方式教育、新的知识结构教育……高校对待影视教育的观念和态度也急待涣新。有些高校没有正确看待影视教育在信息社会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影视教育课流于形式,这对提高大学生的视听思维极为不利,不利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开发。

(二)影视教育发展尚令缺学科支持

我国高校学生影视教育欲求发展,必须寻求学科支持,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学科建设中确立影视教育的地位。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在高校影视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逐步被肯定后,高校对影视教育师资建设也需大力关注。

(三)影视传播教育尚未形成完整体系

我国的影视教育在“新时期”飞速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忽略了学科方向、学科结构、培养规格、培养层次。除极少数专业院校和在新闻传播学院展开的影视教育外,大多高校的系科尚无很明确的培养目标。所以说九十年代“转型期”的影视教育,大体上还是停留于“新时期”充实相关课程、提高影视欣赏水平、提高艺术情操较为一般的层面和阶段,很难形成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的完整体系。

(四)影视传播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尚停留在一般水平

上述多种问题,具体反映在影视教育的操作层面上使教学内容的陈旧、单一;教学方法的简单、匮乏;教学手段的简陋、落后。特别是在现代科学发展背景下的新学科、多学科的相互作用带来的课程变革,很难在影视传播教学中迅速反映出来。基本上是沿用以往的一般课堂讲授;教学手段上往往只是结合教学观看一些电影、录像带和VCD片。

三、高校影视教育发展的对策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正在实施重大的战略调整,“转型期”的高校学生影视教育发展主要应在以下各个方面展开:

(一)更新影视教育教学内容

大影视观(即集影视教育之“时代观念”、“文化观念”、“素质观念”、“学科观念”)的提出,要求有这样六方面的教学内容更新:

1.影视作为资讯。

当今影像文化时代,影视传媒成了强势媒体,作为突出的信息系统,社会资讯就展现在我们面前。因此,在高校影视传播教育内容中,首先要考虑增加社会资讯理论的内容。

2.影视作为传播理论的内容。

影视作为传播学的研究内容,提供了案例,超越了学科,“传播原理与影视”、“影视传播的理论与方法”、“国际影视传播”等内容是要注重的。

3.影视作为文化。

正如前面所提及的,影视观念重大变革之一是影视作为文化学的重大一脉,异军突起,强有力地作用于社会。“影视文化理论”、“跨国影视文化”等内容尤要关注。

4.影视作为艺术。

影视作为艺术是最先进入高校的,理所当然地应当把这方面作为高校影视教育的基础,并把这方面成功积累的经验推荐给相关体系。

5.影视作为经济方面的内容。

影视教育中的一个很大的误区:没有真正以市场经济的眼光来看待影视。影视的前途是产业化,“影视产业经济学”、“影视制作与管理”、“影视节目市场学”等要在影视传播教育中实施零的突破。[2]

6.影视作为制作、传播高新技术的内容。

高新制作对影视的发展所起到的巨大推动和变革作用,已呈现全面腾飞的局面。影视传播教育要彻底改革轻视甚至是无视影视制作高新技术的局面。不仅要大大增设这方面的课程,而且要在整个影视教育中融入高新制作、传播科技的思想,从“影视制作、传播技术导论”到“影视教育与多媒体”等内容均要予以考虑。

(二)建构影视教学课程体系

除少数几所专业院校有着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外,众多的高校大都还是以解决从无到有的局面,基本上还没有形成影视传播教学课程体系。建构影视教学课程体系,要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基础、不同学科的的具体情况而定。除了大影视观念作为指导思想外,最为关键的是要在已有“影视艺术”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出“影视资讯理论”、“影视传播理论”、“影视文化”、“影视经济”、“影视高新技术”五方面的内容。由于“素质教育体系”中的影视课程较少,其难点主要是如何让这几门课较好地完成影视素质教育的任务。建构高校影视教学课程体系的另外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如何进行核心课程建设”问题。海外关于影视教育的核心课程经历了七十、八十、九十年代三次大的讨论后,现已趋于共识:影视教育中还是要大力加强核心课程建设[3]。加强影视传播教育的核心课程建设的一个前提是,要将影视传播教育的学科建设问题解决。影视传播教育核心课程的制订,要有系统思想。具体来说,是要考虑到三类核心课程间的包容和关联。就文科而言,外圈,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中圈,是大影视概念中(即影视传播学,艺术学为主要构成体)的核心课程;内圈是各专业的影视核心课程。至于这些课程的具体设计,则要专门研究。

(三)拓展影视教育教学方法

知识为体,方法为魂。影视教育教学要从以往的影视知识转向方法教育。这主要将在三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培养学生掌握影视知识的方法。在影视教育学中,既要讲清影视知识本身的内容,更要努力讲清这些影视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在发展中又如何不断完善的。二是应用影视知识的方法。这并不能简单狭隘地理解为影视教学中的“拍摄和编辑,当然,这些也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专业院校),但更多的是要注重影视知识在社会运作体系中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应用。三是创造知识的方法。这点在影视教育教学中尤其要引起高度重视。影视教育之所以在当今社会中,在当今教育中形成一支“异军突起”的新生力军,很大程度上在于影视知识创新运动的加速,如何掌握更多创造知识的方法,是影视教育教学中要倾力研究的课题。

(四)丰富影视教育教学手段

如何使我们的影视传播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和现代化,是刻不容缓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手段是课堂讲授加影片观摩。这种手段现在仍行之有效,只是坚决反对将观影模式简单化并作为唯一的模式。应该鼓励师生的创新意识,双向拓展,开发资源,实现教学互动。

影视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普通高校;影视教育;发展策略

一、引 言

我国的影视教育起步较晚,教学观念还比较传统,对教学课程的设置还具有盲目性,偏离实际,一些普通高校对影视教育还有一定的偏见,影视教育的功能在普通高校没有得到该有的重视和发展。而事实上,影视教育对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它着重学生对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下面主要结合目前高校影视教育的模式,提出几点策略,为建立多层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高校影视教育的重要性

影视教育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起着一个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高校影视教育中,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在影视课堂上的学习,能够有效的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充分的利用影视艺术这一有效的教育媒介,是学生能够在影视的世界中自我完善和自我认识,促成学生健康的发展。

影视教育作为一门艺术教育,在教育的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第一,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影视教育虽然是一门新兴的教育课程,但是它与科技、社会、工业等各个课程都是有紧密联系的,对学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第二,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社会发展中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社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一个重要的考核点。而影视艺术教育对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能够有效的提高大学生道德思想水平。在实施影视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寓教于乐”“寓教于情”的教育特色,体现自身的教育价值。现在的学生面临着很多的选择和压力,加强对影视教育的重视,使学生在影视艺术中感受到美,升华美。

现如今,社会百态都能够通过影视媒介得以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这些传播的内容和文化信息,都能够对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意识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影视作为声像并茂,视听兼顾的综合艺术和新式传播媒介,对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力越来越重要。而影视教育则体现出了一种社会审美的需要,打破以往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对主客体世界的感受力、适应力、认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影响着学生的精神生活。所以普通高等院校加强对影视教育的重视,使影视教育更好的融入教学课程中,既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良好素质能力培养。

三、普通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策略

近几年来,我国的普通高校对于影视教育的发展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效,它们对充实我国文科大学的课程,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艺术感,促进了影视评论和创造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它全面的改革和发展,如:学科的限制;学校领导的不重视;专业教师的有限等,都导致影视教育的发展具有了片面性和不规范性,严重的制约了影视教育的发展。下面主要就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对影视教育的重视度。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对影视教育的片面性,加强对影视教育的认识。现如今,影视教育已经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的一个方面,影视的艺术性越来越突出。影视教育已经不仅仅只是对学生艺术情操的培养,更成为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在高校教育中,应打破影视教育对学科的要求,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艺术素质。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多层次的教学模式。单一的影视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如今对影视教育的需求,加强教学模式的转变,是高校影视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一般而言主要有以下的三种模式:素质教育模式、类似专业的教育模式、专业教育模式。这三种教育模式,能够使学生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到影视教育的理论知识、应用范畴和专业特点。素质教育模式是让学生了解影视教育的基本理论,对影视教育有个基本的认识,通过影视作品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使学生在对艺术概论的了解上有所拓展。类似专业教育模式则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影视教育融合其它课程,从而达到拓展专业事业的目的。而专业教育模式,则是对影视教育课程专业的学习和实践,全面提高学生影视方面的能力。

(三)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影视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发生改变,它作为时代艺术和人文素质的一种体现,必须要符合时展的需求,所以影视教育在内容上必须要实时更新。如:社会资讯、大众传媒、艺术文化等都应该归纳与影视教育中。同样,对影视教育的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认识,影视教育方法也由以往的教师为主转换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掌握知识的方法、应用知识的方法、创造知识的方法多随之而改变。影视教育手段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丰富,计算机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多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进一步的完善了教学方法。

四、结束语

普通高校的影视教育在社会发展的需求下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影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进步和普通高校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尽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随着高校对影视教育重视度越来越高,影视教育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会越来越明确。影视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于全面的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孟建;试论中国高等院校影视教育传播发展战略(下)[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9年05.

[2]匡尔峰;论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李羿;普通高校电影艺术课程与教学目标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刘伟;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电影艺术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黄俊杰;影视文化及其审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2年01期.

影视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影视作品案例;教育学;教学;原则;方法

高等师范《教育学》是一门教师教育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由于教师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教育实践性,因此《教育学》的教学往往承担太多的任务导致课程价值虚张,教学目标模糊不清,教学内容空洞,缺乏实际针对性;教师抽象理论讲得多,问题探究少;加上课程资源缺乏,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死板,学生实际收获少;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重视结论轻视过程,评价方式单一,以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为主;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应用教育理论来分析问题、解释教育现象的能力差。针对这些问题,适当精选影视作品案例可增强师范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是对某个复杂情境的记录。一个好案例是一种学习工具,它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使师生可对某一特定情景进行分析,并寻找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当案例被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就成为教育案例。教育案例指在真实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或以现实为原型提炼出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或者事件判断,是对事件的描述。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观看、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源于医学教育中的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合作学习,是一种跨学科领域的学习架构,有助于帮助学习者将所学内容与真实生活进行连接,引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者主动参与的学习行为,增进学生自我引导的学习技巧,增强知识迁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影视作品是历史情景的再现,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用多种艺术符号加工而形成的典型案例。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但能给人以巨大的艺术感染,还能陶冶情操、铸造品格、熏陶理想,给人以美的享受。1996年7月,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7月31日,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做好中小学生教育影视片推荐和发行放映工作的通知》。优秀的影视作品在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精选影视作品案例作为教育教学资源,有助于加强《教育学》教学的实效性,拓展学生的视野。

一、影视作品案例在《教育学》教学中运用的价值

在网络、传媒异常发达的今天,各种各样的媒介为我们提供丰富多样的视听素材,现代影视传媒以其特有的强势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适当、确切地运用优秀典型的影视作品作为案例进行《教育学》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一)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人文素养,陶冶情操,激发敬业精神。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是教育电影的倡议人之一。他曾经说过:“凡一切事业,一方虽为实用,而无不有美术之意寓其于间,要之执业精神,务必调剂平和,则无论处何地位,均可,断不至于因抱负受屈,抑郁而自伤其身也。”影视作品营造的充满浓厚艺术氛围的精神世界可激发师范生今后的执业精神。在现代社会,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泛滥,教师职业地位较低,如果没有几分敬业精神,就无法忍受教师职业的辛劳。作为教师必须具备几种基本素养: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技能、人格素养。从教学的角度说,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人格魅力、精神气质,很难凭借老师的一两句话教会师范生。影视作品则可将我们带到特定的情景中,身临其境地经历、感受,接受情感的震撼、心灵的洗礼、理想的教育。教育电影《一个也不能少》中的主人翁――代课教师魏敏芝就传达了教师职业应具备的一种品质,那就是对所有孩子的关爱和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可见,优秀的影视作品案例有助于师范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陶冶情操和人格,激发敬业精神。

(二)有助于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关注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将所学教育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进行连接,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学以致用。教育影片《我妻我女》展示的家庭生活和教育细节可使我们在获得社会整体教育思路的同时,挖掘个案的家庭教育类型,综合思考教育在连续性和非连续性之间的过渡和转换,具体展现教育的张力。优秀的教育影视作品案例能给教育问题提供情景视角、互动视角、表述视角、纵向研究视角和影视人类学视角。由于课堂教学主要提供间接性经验,学习内容以定论为主,这就更需要辅之以模拟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情景中建构知识。影视作品案例提供得当就可起到这样的作用。情景视角是对已有理论和社会冲突的一种综合性解释。切入教育情景离不开以互动视角为依托,教育电影《美丽的大脚》一开头就呈现了一个典型个案:农村妇女张美丽的丈夫因偷盗火车铁轨去买废铁导致火车翻车事件被判处死刑。她丈夫临刑前希望能吃上一口红烧肉。丈夫的死使张美丽悟出丈夫死于贫困,死于愚昧无知。为了让村里的孩子摆脱愚昧,她当起一名乡村教师。影片广阔的社会背景视角展现了我国农村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落后面貌,如果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角度引导学生观看、探讨,有助于加深师范生对教育在育人、经济、政治和文化功能等方面的理解,认识到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教育现象的阐释和理解离不开宏观的历史背景,必须以文化的整体流变为主要脉络。而电影往往以其宏大的叙事风格将我们纳入到历史脉络中。因此,优秀的影视作品案例可从纵向研究视角向我们提供历史脉络演化的过程式分析和对研究对象本身的追踪和考察,从而深化教学。

(三)调节学习情绪,增加学习趣味性,激发学习动机。将影视作品案例引入到《教育学》教学中,可作为例证说明某一教育原理,还可调节学习情绪,增加趣味性,激发学习动机。教育研究的个案常蕴含着许多需要破译的成分,这些个案无法被拘泥在某种特定的模式中,这就要我们运用纵向研究模式去发现个案提供的可供使用的成分,并将其作为支撑理论的论据。教育电影《春风化雨》中的基廷老师不仅上课风格幽默,而且是学生思想的“船长”,他反对固定不变教育的模式,反对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他鼓励用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倡导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但是创新常常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基廷老师被学校开除了。通过对基廷老师人物形象的讨论,学生意识到一个教师应成为学生的精神领袖,应不断激励学生寻找人生的理想、前进的方向和幸福的生活;通过对剧情的讨论,师范生也更深入地理解了教育创新的价值和意义,也更深入地体会到创新与陈腐之间的必然矛盾和创新的艰巨性。精选优秀的影视作品案例可提供鲜活的教育背景和人物场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对问题的思考。

(四)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积极的课堂互动。影视人类学的视角揭示,影视表现也是一种符号,是对研究对象的一种抽象概括。影视作品对理解教育、文化等社会现象可起到一定的作用。影视作品强烈的视觉、听觉效果能驱散课堂过度讲授带来的疲劳综合征,更深刻地打动学生。在教授“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一章节时,围绕个体发展的两种动因――内发论和外烁论――笔者选择了央视《缘分》栏目的视频《吕代豪:从囚犯到博士》作为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内发论和外烁论可同时对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教师分析这个案例,结合讨论,学生课堂发言很踊跃,对内发论和外烁论的理解也更深入。课后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90%以上的学生喜欢这样的教育案例,也表示希望教师在教学中多运用这样的视频案例。其实,调查的结果也在意料之中。从小学到大学,学生成长的环境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缺少社会经验,这样的案例给他们提供了反思自我和批判现实的场景。

二、影视作品案例在《教育学》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一)典型性原则。影视作品案例在选择上应注意其典型性,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教育意义,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在案例选择上要多花工夫,一是要考虑案例符合学习内容的需要,二是考虑案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对视频适当地进行剪辑,突出典型性事件。例如针对当前中小学生教育中的暴力问题,可截取5分钟的中小学生暴力视频作为问题引入,可激发师范生探索问题的欲望,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教育性原则。赫尔巴特非常强调教学的教育性原则,他发展了西方“美德可教”的理性主义传统,认为:“道德只有在个人的意志中才有它的地位”,“德育绝不是要发展某种外表的行为模式,而是要在学生的心灵中培养起明智及其适宜的意志来。”要让影视作品成为教学资源介入,使教育的力量在师范生身上“发酵”并产生行动,就必须启迪师范生的思想,让他们意识到未来作为一名教师的历史使命感和光荣感,并引起情感的共鸣,因为原则和行为方式产生于情感。选择影视作品案例,要考虑案例是否能给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思想的启迪、情感的感染和人格的召唤等因素。例如,电视剧《大长今》所表现的对事业不弃不离、执著的精神对启发师范生今后从事教师职业要做到“有目标、有信念、有追求、有毅力”就有一定的启发性。

(三)时效性原则。教育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对教学进行最优化。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指出教学评价的两条标准:一是效果,二是时间。所以在教学中运用案例要注意一定要有实际的效果。由于影视作品经过高度概括和凝练,其思想性蕴含在影视艺术的表现符号中,如果没有结合教学去讨论,引发学生思考,挖掘出其中的思想、意义、规律和道理,案例就会随着播放的结束而失去意义。也就是说,影视案例提供的是种种现象,发现意义和追寻真理需要师生的共同探索。另外,影视作品是现实生活万花筒般的反映,也会传递一些消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其次,时间也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影视作品案例能够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惊,但使用起来也比较费时,所以要把握好教学的节奏,精选案例,把握好播放的时间和讨论的时间。同时,影视作品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也不能过多、过频繁。

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是可适当考虑的原则,但不是根本性原则。由于教学内容经过精选和凝练,很容易显得枯燥无味,不容易被消化吸收并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知识。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考虑选择的影视作品案例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也很重要。但是如果教师过于重视趣味性原则,有时也会顾此失彼,迷失在案例中,淡化了教育和教学目标。所以,趣味性原则可适当考虑,但不能过于看重。

三、影视作品案例在《教育学》教学中运用的方法

运用影视作品案例进行教学,过去教师常采用“理论讲授+影视作品观摩”的教学方法,容易停留在感官刺激的初步体验阶段,对主题理解、意义追寻不够深入。在实践中还可以使用的方法主要有:

(一)演播法。在课堂教学中,它指教师借助现代教学媒体,演示图像、播放录音以传达教学信息。由于演播使学生停留在观赏的阶段,所以一定要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演播要保证有良好的视听效果,做到图像清晰明亮;声音清楚,音量适度。视听结合的演播材料,声画要同步。在教学中,先演播什么,后演播什么,怎样演播,演播的时间多长,是否要重复演播,都要十分讲究,周密考虑。教师要结合案例进行适当的提问、谈话、讨论和点评,只有通过积极地与学生互动,才能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案例的理解,从而上升到理论的层面。

(二)情景创设法。情境创设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的核心在于激感,让学生进入到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问题情境中。情境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等。要考虑学生的心理认知程度,以目标为导向,结合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加强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作为情景的案例时间不能太长,要典型,教师要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出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探究讨论法。它是指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观看视频案例,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讨论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师生交流,在富有协作性、探索性的集体的、宽松而安全的环境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运用这一方法教师需要较丰厚的知识储备,要注意给出明确的讨论问题,讨论的时间要充分,要有一定的倾听技巧和激励技巧,把握好讨论主题,不能给出“标准答案”,要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

总之,在教育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不能死守着传统的课堂,需要通过各种现代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静.高师公共教育学合作教学模式初探[J].河南社会科学,2007,(6):129-131.

[2]李允,陈立峰.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现状反思、观念重建与有效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78-82.

[3]毕春苗.师范教育学的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6,(6):37-38.

[4]张同道,黎煜.被遗忘的辉煌:论孙经明与金陵大学教育电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4):99-105.

[5]蔡元培.在上海南洋公学的演说[A].蔡元培:大学的意义(叶隽考释)[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129.

[6]庄孔韶、冯跃.《我妻我女》:一个教育与影视人类学的研究展示[J].社会科学,2006,(1):107-114.

[7]刘良华.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讲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10.

上一篇:语篇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关系营销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