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传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11:32:09

影视传播论文

影视传播论文范文第1篇

自然三峡的影视传播

三峡首先是自然的三峡。作为一种“景观文化”,三峡有着独具魅力的峡江自然风光,位列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榜首。三峡以壮丽的天然胜景闻名中外,是自然美的化身。三峡地区江河纵横、林茂山幽、原莽草丰、怪泉密布、风光旖旎、美不胜收。可以说,三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能以自然的感性形式唤起人的美感,成为艺术表现对象。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迷恋三峡、歌咏三峡。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苏轼、陆游等诗圣文豪的足迹,留下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对三峡的描绘已成为中国艺术的传统。影视是一种用现代科学技术(声、光、电、化、自动控制)等手段全面装备起来的集艺术、审美及大众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媒介手段,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了数以亿计的广大观众,成为当代社会最重要、最普及、最有吸引力、最具艺术表现力的传播媒介和艺术形式,也成为自然三峡在当代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和艺术载体。

从传播方式看,影视对自然三峡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影视制作者对自然现象进行收集、复制、整理,或者说运用运动的光、影、声、色对三峡美景进行客观记录;第二种方式,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影视创作者将自然三峡纳入其整体的艺术构思之中,取自然三峡之精华为其所用。在此过程中,自然三峡不再是一种独立存在,而成为影视作品不可或缺的艺术元素。第三种方式,自然三峡与影视艺术作品高度融合浑然一体,成为创作主体理想、情感、愿望等主观因子的载体,也成为作品主题思想的言说方式。根据以上说法,如果对众多的三峡影视作品进行宏观的整体考察,就会发现自然三峡的影视传播形成三种呈现形态:复制式传播、背景式传播、意象式传播。

(一)复制式传播

所谓复制式传播,就是影视运用其特有的视听语言(声像系统)对自然三峡进行照相式的忠实记录,客观地反映自然三峡的真实状态。从1980年代开始,一些记录片制作者开始远离熟悉的城市、熟悉的乡村、熟悉的人群和熟悉的现实生活,走进人迹罕至的荒凉地区进行古老文化的寻根之旅。在文化寻根的热潮中,三峡风光片顺潮而生。1983年,一部长达25集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首播,第一次以纪录片的形式将三峡呈现在世人面前。在此之后,三峡记录片大量出现,主要作品有《即将失落的文明——神奇的三峡》、《长江三峡游》、《山水画廊:长江三峡》、《三峡纵横》、《永远的三峡》、《无法淹没的文明》、《神奇的三峡》等。这些作品将三峡美景展现得真实、全面、淋漓尽致,使观众获得甚至比亲临三峡更强烈的艺术美感。影像中的自然三峡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古老湍急的滔滔江水,雄伟壮观的峡谷绝壁,千姿百态的奇峦异峰,云波诡谲的轻烟迷雾,凭借现代科技散射出新异的光辉,并且组成了一个更为真实可感、更为生动形象、更为完整有序的自然三峡认知体系。可以肯定,影视艺术焕发了自然三峡本身就有的活力,正如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所说:“复制技术把被复制的对象从传统的统治下解脱出来,它制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复制品,用众多的摹本代替了独一无二的存在。它使众多的复制品得以在观众或听众自己的特殊环境里被欣赏,使被复制对象恢复了活力。”[1]243由于复制式传播主要体现在纪录片中,无可挑剔的真实性、现场感使其具有了文献价值。

(二)背景式传播

背景式传播,即自然三峡成为影视作品的背景。在这种传播方式中,自然三峡不再是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而成为影视作品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承担起多种叙事功能。影片《等到满山红叶时》(1980)、《三峡情思》(1983)是歌颂人性的作品,叙述了发生在三峡的优美爱情故事。《减肥旅行团》是一部喜剧,讲述了某旅行公司在风光秀丽的长江三峡上开办了一个“减肥旅行团”,展开了一段观光减肥的有趣旅程。这些影片的共同点在于:主要故事大多在一艘客轮上发生,三峡风光成为不可或缺的要素,生动曲折的故事与赏心悦目的情节有机地融为一体,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神女峰的迷雾》(1980)、《峡江疑影》(1980)、《复活的三叶虫》(2009)都属于惊险类型片,三峡风光为影片营造气氛。在《神女峰的迷雾》中,神女峰就是神秘的代名词;在《峡江疑影》中,悬崖绝壁和殊死博斗将惊险气氛推到极致;在《复活的三叶虫》中,云雾、丛林与大坝更使得剧情扑朔迷离。总体说来,背景式呈现的自然三峡作为一种影视元素,其叙事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渲染环境气氛,二是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三是增强了影片的抒彩,四是突出作品的主题。

(三)意象式传播

意象式传播,即影视作品中的自然三峡不再是一种独立存在,而且带上了创作的主观色彩,成为创作主体情感、理念的形体。三峡的江水、轮船、红叶、奇峰、怪石、浓雾等物象,升化为一种表意之象。《巴山夜雨》(1980)是一部象征意味很浓的影片,核心意象是一艘“巴山夜雨”中行进的航船。客轮作为影片的核心意象,其表层叙述功能是为诸多人物的行动提供场所,而其深层的叙事功能在于其具有“引渡”、“救赎”的象征意义。影片中的“夜雨”也是意象,大娘峡江枣祭时夜雨仿佛也在哀悼亡灵,杏花投江时夜雨仿佛也为弱者流下同情的泪水,刘文英转变时夜雨仿佛在洗涮迷惘。此外,江水中的漩涡、“蒲公英种子”等都有其深刻的寓意。《等到满山红叶时》讲述了一个由亲情演化为爱情的感人故事,片中贯穿始终的三峡红叶既是亲情的象征,也是爱情的象征;既是热恋的象征,也是思念的象征。《巫山云雨》(1996)是一部写实的作品,片中的“鱼”反复出现,暗示“”,也企求“富有”。《漩涡里的歌》表现了人处逆境而乐观向上,漩涡隐喻阴暗时代和险恶处境,歌声体现乐观精神和美好生活。如前文所说,背景式呈现中的自然三峡在影视中只是陪体、一种点缀,而在意象式呈现中的自然三峡已成影视作品中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英国著名视觉艺术家克莱夫贝尔曾说:“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并认为“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品中必定存在的一种特性,“离开它,艺术品就不能作为艺术品而存在;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也没有。”[2]4可以说,自然三峡作为意象提升了影视的艺术品位,并引起了影视艺术审美特征的变化。如果说复制式传播、背景式传播的自然三峡能给观众以鲜明、直观的审美感受,侧重感性,那么意象式传播的自然三峡则成为一种观念的载体,更侧重理性,能引发观众的思索、玩味。

进而言之,自然三峡的影视传播在本质上是对自然三峡文化的一种利用、一种改造、一种重构,这种重构又是影视文化与三峡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改变的过程:一方面影视艺术在对自然三峡进行审美再创造,改变了自然三峡的固有特征;另一方面自然三峡也使影视艺术的审美机制悄然发生变化。从复制式到意象式的演进,自然三峡对影视艺术的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凸现了影视的类型学特征,纪录片侧重于再现自然三峡,故事片、电视剧或将自然三峡当作背景,或将其加工成意象并赋予理性色彩。二是改变了影视的叙事机制,突出了影视的影像性。三峡美景大都属于非情节因素,因此自然三峡(尤其是意象式呈现)也就使得影视作品叙事性削弱、抒情性增强,而其在空间上的优势则又突出了作品的影像性,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从某种角度看,《等到满山红叶时》中的“红叶”、《巴山夜雨》中的“夜雨”和“浦公英”、《漩涡里的歌》中的“漩涡”等意象,给观众留下的审美记忆并不弱于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

人文三峡的影视传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峡就是一个美的符号,是最具有人文气息的一个地理名词。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影视中的人文三峡着重探讨人的性格特征、人的情感状态和民俗风情。

(一)三峡人的性格特征

三峡人是三峡精神的具体体现。三峡精神是三峡人民依托三峡三水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精神,包括以巴人为代表的忠勇刚烈的品格、以楚人为代表的开创奋进的精神,以及承担大义、舍身为国的自我牺牲精神。影片《巴山夜雨》中的秋石是颇有中国传统文人气质的知识分子形象,“秋石”二字颇有深意,“秋”隐喻了时代的浩劫,“石”则象征了诗人的品格。人如其名,秋石虽身处逆境却对生活充满信心,虽遭受无情打击却充满爱心。影片中的大娘被秋石称为“了不起的母亲”,她走过漫长而艰辛的道路,拥有深厚丰富的人生阅历,虽遭遇坎坷,却沉着冷静坦然处之。《漩涡里的歌》中的主人公江力生在险恶的环境中,仍然用微笑面对生活,这微笑没有半点讥诮和抱怨,只有对当时妨碍他追求事业、追求生活的艰难困苦的不屑之情。《三峡情思》中的主人公欧阳明光的有艺术家的执着和勇气,也有赤诚的爱美之心。这一形象昭示人们:只有对美真诚地渴求和热爱,不畏劳苦,坚韧不拨,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人民所需要的美。创造美的事业应当是我们生命的支柱,爱情的乳汁,青春的风帆。《等到满山红叶时》中的杨明为了轮船的安全牺牲了自然年轻的生命的英雄行为,在人物美好的精神世界里闪现了绚烂的光辉。电视剧《家在三峡》(1995)和《国家行动》(2009)塑造了三峡移民的群像,所表现的“舍小家,为国家”顾大局、识大体的胸襟和气度是三峡精神的集中表现,也中华民族精神的表征。

(二)三峡人的情感状态

艺术作品的魅力是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源自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塑造典型的概括性、表现情感的诚挚性和传达思想的蕴籍性。而就情感表现来说,三峡影视情感丰富,真实感人。在《巴山夜雨》中,促使刘文英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秋石高尚的人格,是他对老大娘和杏花的关爱和挽救。《等到满山红叶时》中的杨明爱峡江,爱“妹妹”,为了把“妹妹”拉扯大,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上海运学院的机会,下决心一辈子在峡江上做一个普通的信号员。影片不仅表现了爱情,还表现了亲情,亲情与爱情水融《。漩涡里的歌》中的音乐是我们民族的、川江特有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旋律,抒发的是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赞美之情。《三峡情思》在表现山情水情的同时更侧重表现人情。主人公的事业和爱情因三峡而生,“三峡情”是“夫妻情”的基础,“夫妻情”是“三峡情”的延伸。电视剧《家在三峡》和《国家行动》叙述移民的艰难,最难移的是故乡之情。可见,在三峡影视作品中,亲情、友情、爱情、乡情……汇聚在一起,成为影视艺术中最感人、最精彩的一笔。

(三)三峡的民俗风情

三峡地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空间,同时又是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空间。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独特的民俗风情。作为区域题材的影视作品,三峡影视人文色彩的另一重要特征就是三峡民俗风情的展示。《漩涡里的歌》展现了巍峨的巴山,多姿的蜀水,迷蒙的晨雾,绚丽的夜景,悬空欲坠的吊脚楼,还有与激流、恶浪、漩涡、险滩相博的三峡纤夫。片中的歌曲《人家的船儿桨成双》由三峡民歌加工而成,既有三峡民歌的泥土味,又有诙谐的抒情之调,洋溢着乐观之情。结尾“喽喽壮”模拟川剧锣鼓声,干脆利落。与《漩涡里的歌》一样,《巴山夜雨》、《等到满山红叶时》、《三峡情思》作品都在有意或无意地展现三峡风情,“三峡纤夫”的身影、乘风破浪的江轮、“神女峰”的传说、“屈原”和“王昭君”故里的解说词等,在这些影片中被不厌其烦地复现,意在强化影片的三峡民俗风情。

《家在三峡》选择了“家”的最好叙述方式——民俗。片头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荡气回肠的主题歌,营造了三峡人家独特的文化氛围。片中那块历经风雨沧桑的“三闾古镇”牌坊,那隐约回响几代人脚步声的石板街,那端午节赛龙舟时浩荡的号子,那山坡守望峡江的祖坟,那平和宁静的桔园……由此建构的三峡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成为地域风俗的所指。诚然,任何艺术都是以人文精神为指向和前提的,三峡影视也是如此。三峡人文有其鲜明的地域特征,经过影视艺术的选择、提炼、加工、改造之后最终升华为一种崭新的、具有普适性的人文景观。它原本是真的、善的、美的,经过影视艺术的张扬之后,更真、更善,亦更美。同样,三峡人文的生成和发展,也要以艺术为契机和依托,当代影视无疑为三峡人文的展示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空间[3]。

三峡工程的影视传播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是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在三峡谱写的一首民族之歌,更是三峡文化的现代形态之一。三峡工程的影视传播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三峡工程的建设,二是三峡移民。

(一)三峡工程建设

三峡工程从1994年开工。同年12月,长达20集的大型电视文献系列片《三峡纵横》面世。该电视片全面展现三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开发建设和灿烂的远景,包括自然的三峡、人文的三峡和建设中的三峡三方面的内容,具备文献性、纪实性、科学性和观赏性。《三峡梦正圆》从三峡工程开工时开始,以一年一集的速度摄制,忠实地纪录了三峡建设中的重要阶段、重大时刻、科技攻关、建设者风采等,是三峡工程建设和科技成就的依据和见证。《千秋三峡》(2004)是我国第一部反映中华民族圆梦三峡的大型电影纪录片,该片从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层面审视三峡工程,全景式、多侧面、多角度解读和演绎三峡工程,叙述了中国人民从梦想到争论、论证,再到兴建的百年历程。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大三峡》首度全方位披露三峡工程兴建始末,多角度展示三峡工程建设成就,多层次彰显三峡工程带来的深远影响和综合效益。2010年,由央视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联合出品了大型文献纪录片《大三峡》,全片6集。该片用事实说话,客观反映建设进程,史料翔实,诠释了三峡精神的丰富内涵,大气磅礴、细节感人,是电视文献纪录片的精品力作。大型文献纪录片《中国三峡》是全球首部全景式反映三峡工程的主旋律影片。该片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地解读三峡工程,在文献性和史诗感的底蕴上追求大气、唯美、厚重的风格,其高规格、高质量的水准奠定了它的权威性、唯一性和典藏性。

在三峡工程纪录片繁荣的同时,反映三峡工程建设的故事片也应时而生。《大江东去》(1995)表现了谢启德、谢静文、田江川三代三峡建设者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如果说《大江东去》是从家族成员为切入点反映三峡建设,那么《世纪之梦》(1998)视野更加开阔,气势更加恢弘。影片讲述了以赵西陵、伍青黎、秦时月为代表的三峡工程领导、专家和普通建设者们,为了圆三峡工程的世纪之梦而勇于奉献的动人故事,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三峡建设的盛况。

(二)三峡移民

三峡工程不仅是世界一流的水利工程,还是世界上难度最大的水利移民工程。百万移民开始了从1993年到2005年的大转移。涉及面之广,动迁规模之大,创举之多,中外史上前所未有。三峡大移民,一部雄浑的史诗。《家在三峡》以“家”为出发点来构成全剧,取得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国家行动》则从“国”的层面,反映了党和政府“以民为本”的移民政策,表现了人民群众“舍家为国”的牺牲精神。《巫山云雨》《三峡好人》把“三峡工程”和“三峡移民”作为背景处理。《巫山云雨》通过电视新闻、三峡工程施工者、175米水位线标记、打金店的老黄等细节,或隐或显地说明三峡工程无处不在。在《三峡好人》中,启航的移民船队、淹没在水下的旧地址、拆迁办公室里群众和干部的争吵、废墟里的拆迁工人、街上的搬家卡车、无处不在的水位线标志、文物挖掘现场等等,都是“三峡工程”和“三峡移民”的另一种叙述方式。

在电视剧、故事片进行虚构叙事的同时,三峡移民的纪录片则体现了无可置疑的真实性《。巫山之春》(2003)是“巫山三部曲”之一,导演章明用DV纪录了2003年巫山老城淹没后新县城的新生后的第一个春节,将对旧城的思念和新城的欣喜交织为一体。《中国鞋子》(2004)一方面表现了大面积迁徙给江河景色以及沿江居民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还捕捉到了许多朴素、自然的中国平民百姓的生活故事,成为反映三峡大坝工程时期长江两岸大变动的真实纪录。纪录片《东》(2006)以画家刘小东在三峡库区的一次油画创作为拍摄对象,通过三峡人生存状态反映出时代的变迁《。秉爱》(2007)真实地纪录了生活在三峡库区的一个名叫秉爱的普通农村妇女的人生经历。影片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所有的爱,一种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对土地的敬畏和依赖,一种似乎出于女性本能的对丈夫、儿子、家庭的使命感。

影视传播论文范文第2篇

影视传播首先是一种文化传播,天然地承载着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影视作为利用影像来完成叙事的艺术形式,通过各种故事的讲述反映社会生活,传达大众的思想情感,通过画面造型、镜头运动、音乐音响等各种艺术手段创造着美轮美奂的艺术世界,传递着现代的审美需求。这一艺术创作的过程必然需要从既有的思想文化中汲取营养,起到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另一方面,影视自身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又包含制作方式、运营模式、发行放映等一系列生产实践活动,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制度和市场因素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形成了电影产业的文化。不管是电影文本所传承的文化、还是电影自身所创造的产业文化,都直接反映或间接折射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思想文化特征。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影视都必然地要参与到国家文化的建构当中。任何影视创作也都不可能脱离国家意识形态的范畴。因此,影视传播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传达着国家所积极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途径。影视传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还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影视作品作为影像艺术受众的接受度更高,不受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可以说是老少皆宜。与小说、报纸等传统艺术形式和媒介相比,影视作为一种用具体的形象来叙事的艺术接受起来更容易,因为影视是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可以直接转化为一种心灵的感受,而不需要经过“大脑对文字的理解”这一中转过程。因此,影视对观众的影响更直接、更深刻。恰如瑞典著名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所说,“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电影那样,超越一般感觉,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影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培育更容易深入人心。影视传播的受众面更广。影视可以说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大众娱乐形式。据称,目前的娱乐新闻中90%-95%都与电影相关。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影院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全国覆盖。特别是近几年,中国的影院建设和银幕数量都在极速增长,中国的电影市场已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繁荣阶段,一部影片的观影人数动辄以千万计。而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作品的收视观众数量则更多。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影视更是以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时刻不停地传送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除去传统的影视传播方式之外,网络、MP4、MP5、手机电视、微信等等都成为了影视传播的载体。众多的影视剧网站、各大门户网站的视频版块也都日益风行,为中国观众提供了最为快捷方便的观影平台。影视传播的地理范围之广,人群数量之多其他传播方式难以企及的。借助影视媒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以超出想象的速度传播到各地。影视传播还是目前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影视传播不仅可以增强本国民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接受,而且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输到国外,塑造我们的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近年我国的影视产业也开始进行“走出去”的改革和努力,将中国的影视剧作品推向国际市场,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文化输出和价值观输出的问题。这必然需要我们的影视创作主动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也只有承载着国家的主流价值观的影视作品才更有力量。

二、影视艺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性

作为艺术娱乐形式,影视作品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必然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而不同于一般的政治说教或思想政治教育。影视作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具有隐喻性,而不是简单的政治图解。影视作品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表现和反映来传达思想的,题材来源是活生生的日常生活,而不是某种抽象的思想或概念。现在我们概括精确、表述清晰的“24字核心价值观”恰恰只是几个抽象的概念,倘若真正将其落实到现实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其表现出来的样貌将会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生活领域、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城市都不会是完全一样的。而影视作品正是通过对这多种多样的生活的表现来承载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的影视作品绝不会将自己的思想主旨像喊口号一样地喊出来,而是将其隐藏在故事当中,隐藏在叙事手段和艺术形式当中,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和领会。影视作品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还具有艺术表现的多样性,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影视剧作品的具体表现形式又是大异其趣的。单就我国的电影来说,长期以来区分为三种艺术形态:商业影片、主旋律影片和艺术影片。不同形态的电影在话语体系、艺术追求上都是不同的,甚至是相互排斥的,“这些不同电影的话语体系中除了在制作方式、盈利模式、表述策略上各说各话之外,在价值观念上也在自说自话”。这便使得三种形态的影片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上也大相径庭。主旋律影片在这方面无疑是最具有自觉意识的,许多影片因为急于突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和传达,甚至不惜损害影片的艺术性,而对主题思想进行简单的图解或进行口号式的呼喊,反而显得“假大空”,实际的宣传效果并不理想。商业影片因为更注重娱乐性,无论是在题材选择、叙事方式,还是影像风格等方面都有意地远离“政治性”,努力消解影片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许多影片看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毫无关系。而艺术影片则因其过重的反思性常常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批判色彩,对社会问题或人性阴暗面的表现反而使其有一种对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嫌疑。事实上,“任何电影创作都不可能超出意识形态的阈限,电影的生产和接受都要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根本不可能存在‘真空’式的生产环境”。不管是哪种形态的影片,都必然地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其中自然包含着或隐或显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和传达。影视跨文化传播的特点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和传播具有了一定的复杂性。目前世界影视产业形成的是一种“全球化”格局,各国的影视产业面对的是一种大交流、大融合的局面。中国影视产业也不例外,摆在中国观众面前的也是包括本国影视作品在内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影视资源。鉴于影视与意识形态难以分割的关系,来自其他国家的影视作品必然会带有原产国的意识形态色彩,承载着他国的价值观念,其中必然会存在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思想和文化。一旦观众在接受的时候缺少足够的辨别力,就可能会产生思想混淆的结果。这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将会起到消极的甚至负面的作用,反而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难度。影视艺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喻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观众对影视作品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不会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需要一个从具象的故事到抽象的思想的转化过程,还需要有一定的理解力和辨别力。

三、加强“影视作品赏析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影视作品赏析课”是一个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平台,但这毕竟不是一门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教育同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仍然需要得当的方式方法。首先,在影片的选择上,遵循以思想为指导、以艺术为标准的原则。“影视作品赏析课”首先还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不能因为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便改变课程的性质。所以,在影片的选择上还需要以艺术为标准,那些在艺术上具有突出贡献或创新性的经典影片还是观赏影片的首选,在此基础上要以思想为指导,尽量选取那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影片。中国电影部分可以建立以主旋律影片为核心,以高水平的艺术影片和高质量的商业影片为主体的影片结构。通过主旋律影片的观赏和学习让学生直接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艺术影片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商业影片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形态。欧美电影和东方电影部分则要选择艺术水准高,主题思想积极向上的影片,建立一个以世界历史上的经典影片为主体,以当下优秀的新影片为辅的影片结构。可以通过这些影片的解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普世价值进行比较分析,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平等”与西方社会中的“民主、平等”的异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诚信、友善”与普世价值中所说的“信任、爱”的区别,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性。其次,采用多种理论和方法对影视作品进行批评式解读和分析。批评式解读要求以影视剧作品的观赏为基础,以影视艺术传播学理论为指导,对影视作品、影视创作者和影视现象(影视运动、影视思潮、影视流派)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和阐释。除了对影片做一般性的介绍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影片的思想内容进行条分缕析式的解析,需要对其做出明确的评判。这种方式有助于对一些思想内容复杂的影视作品进行辨别,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其多个层次的思想内涵和意义。对于某些作品甚至可能需要进行批判式的解读和分析,以更好地剔除其负面的思想可能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最后,采用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大学四年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大学生也不再像小学生和中学生那样思想简单,而是开始初步地接触社会,也开始对社会中的黑暗面有所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强行进行思想灌输式教育是行不通的。更有效的方法是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清楚他们的价值取向,了解他们的思想困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选取讲解影片的角度,只有选择了合适的切入点,才能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融入其中,起到思想引导的作用。

影视传播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健词:信息环境影视文化传播大学生教育文化的影响

伴随着影视文化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影视作品以一种全新姿态积极地渗透到大学生教育中,已成为当今学生们生活中不可缺少媒体,其对教育影响令人瞩目。一是看到众多影视作品丰富校园荧屏,成为延伸科学文化知识的“第二课堂”,领略诸多文化教育的重要媒体。大学生们从荧屏上获得很多新知识、新思维、新审美空间,甚至新生活方式,从而提升了他们文化品质的修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另外也发现商业化的影响,使荧屏上出现一些庸俗、暴力、情爱等低级愚昧镜头会带给学生们思想、行为负面影响值得关注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到部分学生的品德教育、价值观的追求等。问题存在必然引起教育业界和社会共同注意。毫无疑问,采纳相应措施,深层次地探讨新信息环境下影视传播的育人功能,营造好优美校园文化环境,净化好校园文化的传媒空间,使影视传播成为校园教育人的好课堂,丰富校园文化的生活好媒体。

一、影视传播的文化教育功能

1.引导熏陶作用。众所周知,影视是一种政治传播工具,它代表党和政府的喉舌,是政治教育先锋和社会舆论环境的机器,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进步中有不可替代作用。多数影视作品不单纯是文化知识的传递,它总是隐喻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正确性,带有一定主题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从多角度地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如近期播出的系列电视专铡大国崛起》.讲述了15世纪以来,像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崛起史,客观公正地让我们解读了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快速发展历史。同时,也郑重地告诫国民,在人类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台,大小强弱的国家都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了自己的角色。而素有东方醒狮之称的近代中国,要想强国强民富,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打击社会的腐败,抓住发展的机遇,建立起共同繁荣和永久和平的社会和谐环境,去振兴中华民族,实施中华民族的崛起。由此,看到影视的传播是一种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正确舆论引导人,高尚精神塑造人,优秀作品鼓舞人的不可替代教育媒体,是大学生们政治思想教育载体,人生价值观取向的教育媒体,心灵建设和精神塑造的有力工具,日益凸显出引导、示范、熏陶的育人作用。

2.启思益智作用。影视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工具,全球化的传播令其信息容量之大,涉略面之广,传播速度之快,几乎让人匪夷所思,在知识传递和教育上是其它传媒无法比拟。影视无论是基础性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社会教育等可谓是样态灵活,层次多样地渗透在教育各领域中。它一是增加学生文化知识容量.调整和优化知识结构,对教育影响力令人可信。现今很课程往往在借助影视传播形态,源源不断地涌进校园,从而打破传统、封闭的教育方式,使荧屏上展示了大千世界斑斓多姿的科学文化知识,让疲惫、枯燥、抽象和乏味的文化教育变得直观化,形象化,科学化,并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教育新方式、新形态。如央测科学历程),探索,发现),走近科学》等影视栏目,学生们在观看这些节目,有一种不知不觉地手牵着手地被拉进了文化知识殿堂里,使知识获取轻松、随意,知识面见多识广,思维能力活跃,知识的拥有显得更加丰富化。另外,影视传播自身也是一种文化知识的提升、思维能力的激发、知识视野的拓展最有效的教育工具,是知识累积和信息量增加的最有效教育媒体。

3.审美陶冶作用。影视又是一种娱乐文化产品,往往提供了精神食粮和动力,丰富了文化生活。很多优秀影视作品的展播,对增强大学生们审美能力,扩大其视野作用。他们从荧屏上了解到很多社会新事物、新风尚和新生活方式等,更多地认识到社会丑恶现象,明辨社会方方面面的是与非,善与恶,来增强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而理智上受到深刻的教育启迪,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与反响,精神上得到愉悦,形成良好心理承受力,树立起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如校电视台曾在《校园连线》栏目中,以每周一档针对校园中公德建设主题展开讨论,讲述身边有悖道德规范、有失文明的事情.学生参与涌跃。通过身边形象教育使公德教育落到实处,校园中出现了食堂买饭排队;教室、图书馆座位相互谦让,关注他人、关注学校、乐于奉献精神到处可见,这表明影视文化传播的育人功能,从而为学生们追求高雅艺术品味、高格调生活方式,树立起良好行为、学风、校风和奋发昂扬精神提供优良土壤,校园中形成新的、浓厚的文明文化氛围格局,影视文化的好像春雨润物般地净化大学生心灵和生活空间,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影视传播中的负面影晌分析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两面性,在今天一个“地球村”传播环境下,影视文化传播视野已拓展到全球范围,各种影视作品形态异彩纷呈,每个人都置身在这强烈传播环境中。我们应肯定影视文化传播对大学生的教育积极影响。同时,不回避一片火爆荧屏后面所产生的负面问题,肯定有些不协调的音符不可蔑视。否则会严重地干扰着正常校园文化教育,应给予及时的关注。

1.传播偏移诱发文化教育偏移。影视作为一种教育媒体应定位在教学服务上,宗旨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普及文化教育。但仔细调研、查看当前荧屏,看到是各类受商业浪潮的影视作品,高雅与庸俗渔目混杂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知识、娱乐信息的万花筒。不难发现荧屏上科学文化教育作品呈现萎缩趋势.低品位的影视剧、港台剧等充满荧屏,荧屏上出现很多无法接受的东西,什么戏说历史、什么情景喜剧等,都已造成对历史误读和生活偏移,甚至有些低劣庸俗的色情、暴力、两性关系等镜头荧屏上频繁出现,势必会造成一些自制力弱的学生,放弃原本崇高理想、道德观和文化知识的追求。而转向影视中行为争相效仿,最终是在没有任何条件地“跟着感觉走,跟着流行走,一步一步地跌入影视传播的温情陷阱中”,迷失于影视作品虚幻的世界中。正如社会流传着一首打油诗一样:“花香人儿美,我的心已醉,吻吻小嘴唇,再请饮一杯,爱情如流水,管她还爱谁,让她去见鬼,”对影视作品中的男欢女爱镜头念念不忘。校园中出现谈恋爱、帮派、老乡会等不文明现象四周辐射,暴露现今影视传播中文化偏移,而诱发出的文化教育偏移,造成部分学生伦理道德观念的削弱。

2.不健康荧屏带来不良文化。时下你打开电视,荧屏上是别墅、洋房、汽车和明星等高享受的物质生活镜头扑面而来。令人不解是有些明明格调很高的益智娱乐型综艺节目,主持人却刻意去追求一种新奇头型、新装束,表演酸里酸气,打扮怪异,说话怪腔怪调,且无边无际的花边轶事信口开河。这种虚假与矫饰的样态在荧屏上频频地出现,不幸是迎合部分精神空虚,渴望感官享受文化病态的学生心理需求,助长了部分学生私欲的意念扩散,引发部分学生以追求享乐、富贵为目标。他们行为上盲目于追明星、忙于出国、崇拜企业精英、商业巨头等;生活上讲阔气、讲时髦、穿名牌、逛舞厅咖啡屋等膨胀消费的心理。有些农村学生往往把进入大学称之“跳出农门”“摆脱贫困”,导致原本艰苦奋斗,勤奋好学的信念被渐渐弱化,无正确学习追求目标,意识不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成功”、“财富”、“理想”等都被作为他们生活追求目标,索性模仿起“商品社会当有吃有玩有刺激何乐而不为”的生活方式,但他们是否想到所追求的这种生活目标,确实与中国现实百姓生活相距甚远。由此荧屏的“豪华风”使其有些学生缺失人与人间的关心、容忍、体谅,缺失艰苦创业精神,缺失明辨是非能力,而问题负面效应可能更多是不健康的影视文化荧屏诱发而来。

3.快餐化传播使思维简单化。影视文化传播是教育中主要载体之一,文化教育信息传递的快捷丰富,形象性有替代文字教育之趋势,对教育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但这种“快餐化”传播的背后,也会使部分学生误认为影视中获取知识轻松快捷,省时省力;又可整日坐在荧屏前享受快乐,导致学生看书时间少了,看影视作品时间多,影视传播的形象性、简洁性和快捷性成为他们文化知识接受的基础尺度。看影视为获取喜爱猎奇流行的火爆镜头等,谁还愿钻研思想深邃哲学论著,看千锤百炼的经典名著.读思想深刻的文学作品。“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更助长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总想快速地获取很多文化知识而一举成名。事实上,文化教育是交叉渗透,信息时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趋势更是明显,放弃传统的基础文化教育,而信赖迷恋于影视中获取文化知识显然不对。试想粼红楼梦狱三国演义降文学经典或粼宇宙的奥秘羚科学技术,它不可能仅依靠影视荧屏传播去理解文化内涵,而很多深奥问题更有待通过精细阅读,深层次问题分析和探讨,才能真正理解其文化内涵。影视传播文化知识很多处于浅层表面化、常识化。影视中所获取知识会使自己实际感受少,这恰恰引发大学生们对问题的思维过于简单化、平面化,对文化知识内涵理解过于弱化等现象。

三、影视文化对文化品质教育培养策略

影视文化传播是校园中一个特殊窗口,塑造好形象.营造好文化空间,弘扬好传播个性,扩大好影响力,让这个教育中主流媒体在现代传媒竞争市场下,继续保持好自身独特的优势,发挥其校园文化教育和建设所不可替代作用。可尝试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倡导作品主旋律传播策略。同志曾指出:“主旋律唱响了,主动仗打好了,就能在社会形成和发展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使科学理论和正确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使广大干部群众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良好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影视作为一种文化教育的媒体,在校园中要弘扬好主旋律,首先是有明确的文化传播宣传向。大学校园要好好地利用影视传播的教育功能,宣传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知识,及时地报道各类新闻事实等,培养大学生们辨别是非能力,对照真善美与假丑恶能力提供一条便利的信息通道.使校园中形成一种政治方向准确的舆论导向。另一是发挥好影视文化传播优势,积极唱响主旋律,不仅在荧屏上多播出些优秀爱国教育影视作品,且思想上需重塑人文精神,充分发掘当代中华民族文化。事实上,学校经常举办优秀爱国影片展,具有很好教育价值。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英雄故事、民族精神,都能激发起学生们爱国之情,民族凝聚力,自强意识,肩负起建设祖国更加美好明天的重任。只有在荧屏上弘扬好主旋律,才能凝聚好人心,振奋人精神,排除出现今文化教育中各种“噪音”“杂音”的影响。才能抓典型人物、事例和感人事迹,去鼓舞了学生们斗志,增强信心。这样,一定能巩固好校园文化教育的阵地,把握好教育的方向准确性。

2.做好荧屏“防火墙”建设策略。大学校园一直是各种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对各种文化的理解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在“全球化”文化信息传播时代,每天荧屏上可看到浩如烟海的国内外各种影视作品,因政治标准不同,道德观念有别,风俗习惯存有差异,审美情趣不尽相同,这些都无疑会冲击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理念。那么,面对一个多样化、开放式、自由的国际文化传播环境,我们只有做好自己荧屏“防火墙”的责任,维护和发展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使命,把握好对各种影视作品的选择关,善于选择有教育意义的作品。比如美国好莱坞很多作品风靡全球它不仅是美国文化的符号,而更多直接地宣传美国英雄主义和毅权的扩张,体现一种以国家为重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想。但我们从中也可以开阔视野,可学到很多好的东西,关键问题是在选择那些影视作品时,如何去提升学生鉴别能力。其次是通过相关制度约束,保证有害信息,有意识形态和负面影响的作品,不出现在校园中,强化校园影视作品、VCD等设备的管理。这样,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影视文化传播环境,守护好自己的一片净土阵地。

3.提供多元化传播空间策略。荧屏空间多元化的传播,可进一步拓展校园中影视传播的教育效应,扩大其文化教育的传播范围增强其影视传播在校园中文化教育的影响份额。具体方法是不断加重荧屏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把传播科学新知识、新科学思想、方法和精神作为文化教育中传播重点,从知识层面提升学生们的文化品质修养。二是把中华民族精华作为核心内容传播,加深大学生们的文化底蕴,增强其责任意识,守土意识使影视传播成为校园文化教育的好平台。三是塑造好一个公德的窗口,通过影视传播,运用事实、典型事例,塑造时代精神,展现社会正气.在校园中树立起良好校风、学风和行为的新风尚。四是提供学生们才艺展现空间,比如校园中常举办以辩论大赛),(MTV音乐大赛》遗主持人大赛.)《校园荧屏连线》等各类文艺节目。这些不同的传播方式将校园文化生活建设得丰富多彩,荧屏上展现了集体精神风貌或个人天赋、特长和爱好,学生们有在广阔天地里驰骋空间,从而让他们看到自己成功、失败,感悟到自身差异,激发起自己不断进取。应该说,多元化文化传播空间的提供,会从不同视角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高尚文化品质,激发人人向上,奋发昂扬的精神,使校园的影视文化建设走向高雅,学生们审美情趣得到提升,校园中文化传播主旋律愈奏愈响。

4,构筑区域特色文化的策略。大学校园是一个特殊的文化地域,有着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认知欲强,鉴别能力高,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有较强批判性和积极的参与意识。我们如能多选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影视作品在校园中传播,会张扬地域的文化特性、文化神韵.把地域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竞争伙伴,它是沟通学生心理的连接点。如反映学校发展的历程宣传片,借用自然、朴实、真实手法,记录了学校各条战线上所取得的优秀成果;荧屏上展示的是整齐典雅校园环境、现代化与古老的教学大楼。明亮的教室和四季如春的校园草绿花坛,显现出校园地域文化特色。重点塑造了大学校园文化教育特色,在校园中到处充满着一种昂扬激情气氛,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一种团结奋进的校园文化风貌.它给以大学生一种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一种独特地域的文化风貌。俗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突出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得到展现。

影视传播论文范文第4篇

第一,以城市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作为意象符号,为影视剧铺排空间背景。符号是信息的载体,是信息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影视剧以其独具魅力的声、光、色、影以及画面的转换、镜头的组接等元素来传播信息。一座城市富有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可以直接作为意象符号来传递信息,因此影视剧中频频出现的景观可以使观众勾勒出对城市外貌的大体印象,极易成为城市的标识。成排高挂的红灯笼、古朴厚重的灰砖墙、层层叠叠的斗拱飞檐、深邃幽长的甬道巷落,这就是著名的祁县乔家大院。《晋昌源票号》《乔家大院》让观众了解的不仅是山西各大票号的沉浮、晋商“汇通天下”的人生宏愿,更记住了乔家大院这座气势宏伟、威严高大的宅院,这一“中国北方民居建筑史上的一颗罕见明珠”,无疑使得山西以大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而令世人瞩目。《驼道》《龙票》《白银谷》等剧虽然不刻意宣传城市,城市形象却无形中以影视剧的成功而生动。一代代家族的跌宕历史,一个个晋商的传奇故事,在经历了几世繁华几世落寞之后,“晋商”再次走入公众的视野。第二,以多元文化主题凸显城市形象。一座真正有魅力、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必然是一座能承载得起多种文化、包容万象的城市。山西省在树立“文化强省”目标时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从挖煤到“挖文化”,通过影视剧中的多元文化主题来打造“文化山西”。山西太行山区、吕梁山区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抗日的战略支点,曾出过傅作义、左权等抗日名将和许多无名的抗日英雄,于是就有了《吕梁英雄传》《上党战役》《八路军》等表现山西人民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红色题材影视剧,山西革命老区的形象深入人心。山西又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史书上的“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传说中的女娲氏炼石补天、神农氏尝百草、黄帝战蚩尤、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舜耕历山,五千年文化传承在这里生生不息,从未间断!于是就有了《晋文公传奇》《杨家将》等表现前仆后继、忠心报国伟大精神的历史影视剧,厚重的沧桑感尽现人间。独一无二的晋商文化作为区域性的商业文化,更是悠久的三晋历史文化中最辉煌的篇章,一部部优秀晋商题材剧把人们对晋商的关注推向了新的高潮。山西大学教授、山西晋商学研究所所长刘建生认为,当年一部《大红灯笼高高挂》让山西的大院走上银幕,《乔家大院》《走西口》则令大院里的晋商名扬四海。《乔家大院》中“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创新理念,“诚信为本”“以义制利”的经商之道,以商济世、以商救国的恢弘气度;《走西口》中从家族振兴到民族昌盛,从家园兴衰到国家兴亡,苍凉豪迈的片头无字吼声中,透过西口那扇古老而深邃的窗口,掀开了一段血泪咏唱而就的岁月章回和厚重历史。《驼道》《龙票《》白银帝国《》杀虎口》等在描绘出义薄云天、天有多大心就有多大的精神风貌,使更多人认识山西、了解山西、仰慕晋商精神的同时,愈发提升了山西人的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

二、晋商影视剧对城市形象传播的作用

晋商影视剧对山西本土经济、教育、文化等多方面共同发展的促进作用,已经证明影视传播的社会功能不容小觑。首先,提升城市形象知名度,增强城市文化内涵。作为现代科技和多种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一部影视剧的创作,不仅执行着阐释主题、讲述故事的功能,它的拍摄、剪辑、合成,特别是景物选取和场景再现都体现着制作者的情感愿望和美学追求。一组组镜头下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神秘奇特的人文景观、风格迥异的特色建筑,种种略去了城市喧嚣和瑕疵的闲适大院生活,极大地美化了城市形象,增强了城市文化内涵。乔家大院宏伟的里五外三穿心楼院,乔致庸兴修的悬山顶露明柱结构的主楼,让观众们对这些宏伟壮观的名门宅院充满了向往。闻名于世的晋商宅院不仅有规模宏大的房屋建筑群,更主要的是因为其建筑的砖雕、木刻、彩绘的精湛技艺以及所体现的深刻寓意。这些通过影视作品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场视觉盛宴,令观众恨不得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白银帝国》的工艺极为考究,拍摄时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真实,影片中所用道具大多从平遥当地收藏家手中“借”用而来,可谓货真价实。《走西口》中与狼群搏斗的特效做了一年零八个月,再次提高了观众对于CG技术和拍摄用光等方面的审视水平及要求。今天人们对山西气宇轩昂、排场紧固的乔家大院、曹家大院、常家大院的津津乐道,不得不归功于《大红灯笼高高挂》《白银谷》《走西口》中“大院文化”及“大院意象群”的展示。其次,打造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并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的核心和灵魂,一座缺少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城市是没有感召力和竞争力的。当今,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衡量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传媒本身就是文化软实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肩负着传播优势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任。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关键就在于以文“化”人、以文“化”城,要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文化品牌。晋商文化蕴晋商之美、凝民族之魂,作为山西的特色文化所传扬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集群发展的团体意识、以德治企的管理策略、义利诚信的经营理念、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远远超越了地域性,化入了每个炎黄子孙的骨髓,吹入了每个中国人的心田,激起了社会的强烈共鸣。山西大打“晋商剧”之牌,以培育地方文化软实力、昭显城市发展硬道理,不仅抢占了城市发展制高点,而且使得“晋商文化”漂洋过海,誉满全球。《白银帝国》中的康三爷时刻把百姓福祉放在心上,用九窖的银子惠及万民,履行着“大义参天,至诚至信”的票规。《乔家大院》里乔致庸倾家荡产,为十万饥民开设粥场。朝廷出兵北伐,借银助军。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京城,乔致庸更是不顾众人反对,为朝廷捐银逃难。当利益与责任发生冲突时,康三爷与乔致庸“先义后利”的选择在维护五百余年的晋商王国的尊严、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也引爆了全国“晋商文化”的火热。再次,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带动经济发展。晋商剧的热播直接引爆了乔家大院乃至整个晋商大院的旅游市场,独具地域特色的祁县乔家大院、榆次常家庄园、灵石王家大院等纷纷成为全国旅游的重点。从此山西这一老牌的旅游地也紧跟时代步伐,“大院旅游”搭上了影视旅游的快车。祁县乔家大院仅2006年3月份接待游客3.8万人次,门票收入同期增长了近三倍!“五一”黄金周更是人群攒动,迎来了该地历史上的旅游高峰。(3)乔家大院地处祁县乔家堡村正中,与祁县著名的中华周易宫、延寿寺、明清街巷、渠家大院、九沟风景区等景点形成了一日游格局。大院之火也拉动了周边景区诸如平遥古城、绵山等地的旅游发展,甚至整个晋中市都从中受益匪浅。旅游景点为影视剧增添了亮点,影视剧也为旅游景点提高了知名度,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益,实现了双赢。影视业还拉动了餐饮业的迅速发展:刀削面、拉面、河捞面、抿豆面、揪片儿、剔尖儿、拨鱼儿、猫耳朵、莜面拷栳栳等各式面食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人们体验着《走西口》里山西人吸面大似雷声、吃面从不咬断的豪放吃法,感受到吃到嘴里的不仅仅是美味,更是沉淀已久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最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文化产业链。晋商剧首先激活了人们对晋商文化的崇尚与缅怀,“仁义”“诚信”的晋商精神再度从人们心中唤起。挖掘晋商文化的同时,山西的大院文化得以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与熟知。无论是祁县乔家、祁县渠家、灵石王家、太谷曹家还是榆次常家庄园,这些正偏结构、上高下低的深宅大院,继承弘扬着尊卑有序的传统以及儒商的博爱仁义、中庸之道,体现着中国固有的道德和礼俗文化。与影视剧相关的报刊书籍、CD、影视插曲、文化宣传活动更是数不胜数。近年来,一系列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文化活动更是把山西推上了世界大舞台: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华夏文明看山西”活动、“云冈国际旅游节”、“关公国际文化节”、“太原国际面食节”、“吕梁红枣节”、“晋商社火节”等有声有色、如火如荼,进一步夯实了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4)社会因有文化更加和谐,经济因有文化更具活力,城市因有文化更富魅力。山西正展开转型跨越的腾飞翅膀,以晋商影视剧发展为载体,以晋商精神走向世界文化大市场为目标,不断输出优秀文化产品,全面实现“从两手挖煤——一手挖煤一手挖文化”的战略转变。

三、关于影视剧传播城市形象的几点思考

城市形象的传播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影视作为最生动立体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将多种富含审美意蕴的传播符号完美融合在对城市形象的传播中,于无声处胜有声、于无形处胜有形,发挥了强大优势效应,全面而深刻地践行着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推动经济、教育观众、传承文化、提供娱乐。那么,影视剧如何进一步挖掘城市形象精神内涵、充分地发挥其传播功效呢?

1.要积极主动地调动大众传媒宣传与城市形象相契合的影视剧。《白银帝国》作为我国第一部反映晋商文化的电影巨制,是晋商文化从电视剧走向电影的开山之作,刚刚完成制作就在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可见晋商题材值得肯定。该片除了依靠剧组辗转全国四省13县市的46个场景进行拍摄、奔波九个国家和地区的后期制作以及由郭富城、张铁林这样的巨星担纲主演来吸引票房之外,对于山西人来说,影片的“山西缘”更是让人觉得亲近。首先影片是晋商题材;其次,该片改编自小说《白银谷》,其作者成一是山西籍作家;再次,影片的导演姚树华和投资方郭台铭的祖籍都是山西。这种“自己人”的接近性,使得《白银帝国》成了山西人必看的影片。这部晋商题材电影尤其得到了整个山西省的高度重视:《白银帝国》于9月1日作为“2009中国•太原晋商文化艺术周”的开幕献礼,隆重上映。就在活动开幕的前一天下午,太原影都还安排了《白银帝国》的观摩会,之后针对影片的上映,举办了一场与导演姚树华及主创人员的对话专题活动。如此大力的宣传之下,《白银帝国》在山西省内各大影城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拉动了山西影视业的发展。电视剧《走西口》尚未上映前,山西省委宣传部借鉴《乔家大院》热播带来的一系列成功,意识到把影视剧转化为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由山西卫视联合央视开展了大力度的宣传活动,开办相关论坛、博客、网站,策划一些专题访问;再结合传统的报纸、杂志,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宣传手段进行集中式宣传,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为《走西口》的热播预热造势。

2.影视剧应尽量以生活化、平民化的视角展现城市精神风貌,构建城市形象。影视剧的镜头不应仅仅聚焦在高楼林立、华美绚丽的大都市,而应该把镜头伸向当地小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去,注重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尤其是以小人物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来展示一座城市的风貌,只有这样才能使观众真正地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气息,过于修饰和美化,只会适得其反。《乔家大院》的导演胡玫在成功驾驭了《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等帝王戏后,一向以大制作见长的她却表示《乔家大院》力求在精神理念上做大,但在真正拍摄时又要尽力将“乔家”做小、做细,通过细节来生动再现晋商的传奇故事,在秉承以往创作风格的同时又“治大国若烹小鲜”,力求有所突破、创新,打造山西版《大宅门》。

3.要认识到著名旅游景点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标志性作用,重视影视剧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借势影视营销”之法已由“无心插柳”“互相借势”发展到“主动联姻”阶段。这方面,山西起步也不算太晚。在晋中,在榆次区龙湖大街和新建北路交界地带建起了一座“晋商文化公园”,其中包括晋商会馆、晋商一条街等,公园建筑主要以反映晋商辉煌时期的明清建筑风格为主,吸引了大批游客参观。现阶段,无论是城市形象传播研究还是尝试把影视剧应用于城市形象的传播仍都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领域,处于探索前进阶段。山西的影视产业相对于其他省市来说可能还不够发达,但这些已有的优秀影视作品的确为山西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坚信,随着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城市传播理念的日臻成熟,这一模式必将迎来崭新的发展春天。

影视传播论文范文第5篇

大部分学生认为传播学的教学方式除讲授外,应偏重于讨论与小组学习,对视频观看要求强烈,并且希望多阅读补充资料,而部分学生认为教材不能满足学习需要,原因主要集中于理论繁多、知识需要随时展多更新等,这些情况与媒介的发展及90后学生的媒介接触情况有密切关系。教学评价情况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较为认可,也认为考核不要局限于笔试,而应多样化,突出实践与动手能力,在老师评价的同时,也能在同学之间进行互评。

2高职影视专业传播学教学问题

目前对传播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本科教育,对高职层面的教学则缺乏系统研究,通过以上对课程教学现状及学生课程认知情况的分析,也不难发现传播学教学缺乏高职特点,和高职教育目标、学生实际情况存在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课程定位不准确。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由此可见其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对注重专业技能的高职影视教育来说,传播学理论研究范围过于广泛,学生不清楚学习的目的;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学术化、理论化,学生理解也存在困难。目前针对高职教育所编写的传播学教材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各院校有的选择偏理论、少实务、针对本科教育的教材,如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等,还有的则选用教师自编教材,缺乏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2)教学形式单一。传播学作为理论课,一般安排在普通的多媒体教室授课,课时不超过40学时,由于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使得课程基本上以讲授为主,无法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对课程的认知,特别是课程实际运用价值的理解十分有限。

3对高职影视专业传播学课程优化的思考

3.1课程内容

贴近生活,通俗易懂传播学研究范围广,目前的教材普遍涵盖了传播学历史与发展、传播类型、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传播学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等。若完全照本宣科,这些西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容易造成学生的理解困难,和实践脱节。事实上,传播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高职影视专业的教学应以大众传播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认识传播现象、理解传播概念,进而深入到传播过程、传播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传播效果等内容的学习中。在这方面,笔者已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进和尝试,结合专业特点,将影视传播作为教学重点,课程内容紧密围绕传播过程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影视传播基础理论、影视传播队伍分析、影视传播媒介分析、影视传播内容剖析、影视传播受众分析、影视传播效果分析等,这些部分涉及了完整的传播过程,即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中的每个环节,同时针对当前媒介发展过程中,影视传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加影视宣传管理、新媒体的发展、新旧媒体的融合等内容,使课程内容重点突出,脉络清晰,由浅入深、由生活到专业逐步引导学生的理解,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3.2教学方法

贴近学生,教学相长很多专家、学者对高职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做过深入的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如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项目实践法等,就传播学教学而言,不能将这些教学成果简单照搬,而是应考虑现有教学条件,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具体分析、具体实施。

3.2.1课堂教学,丰富案例资源正如前文所述,传播学课程多面向大一年级新生在第一学期开设,学生专业水平处于起步阶段,同时由于课时与教学场所的限制,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较为困难,教学形式还应以授课为主,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弥补书本知识理论性强的劣势,转变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固有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一方面,将理论知识还原于案例之中,选择典型案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讲授“意见领袖”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发现生活中、班级中的“意见领袖”,再回到大众传播中,以学生普遍关注较多的网络传播如“犀利哥事件”为例,分析“犀利哥事件”的传播过程以及网络环境中“意见领袖”存在于哪里,又是如何引导舆论走向,将受众对犀利哥的外形与身世的关注转换为帮助犀利哥,最终获得政府救助回到家乡。另一方面,适当增加视频资料,借助影像的直观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例如,引导学生认识传播者时,不应仅停留于传统的报刊、电视、广播发行、放送机构。网络传播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除了介绍学生使用微博、微信等传播行为外,还可以播放一些拍客的成功作品,如经拍客之手由地铁卖唱走上春晚舞台的西单女孩的成名之路等,这些作品普及度高,时长较短,适合课堂播放。

3.2.2课后作业,重视小组讨论课堂教学侧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课后可多以小组作业的形式培养学生认识、分析传播现象的能力。一方面小组分工重视团队合作意识,能课提高学生传媒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大部分90后学生个信张扬、乐于表现的特点。例如结合传播效果、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到院线进行一次观影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同时在课堂中可安排学生结合作业进行讨论,充分给予学生意见表达的机会。在评价标准上,适当加入学生互评环节,教师评价则以正面鼓励为主,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动力,作为老师也可以直接了解学生的想法、兴趣,掌握其学习情况,有效调整教学内容。

3.3教学资源

贴近热点,常换常新人类传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其间媒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正如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是讯息”理论,新媒介的产生开创了社会信息传播的新形态,甚至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也意味着传播学的教学资源不能完全拘泥于书本,需要与时俱进关注传播的前沿理论及热点事件。例如自媒体时代的传播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合,网络传播内容的监管,受众的媒介素养,网络舆情等,这些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都应在教学中予以体现,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

影视传播论文范文第6篇

(一)影视传媒形态结构的变革

新媒体的出现使影视传媒业的媒介形态与结构发生转变,传统的影视传媒业丢失了主导地位,使得影视传媒业生态发生了颠覆性变化。报纸、广播和电视这三大传统媒介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都进入到了媒体融合的转型期,这样就让不同媒介载体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最后通过媒介融合形成了一个集合体。全媒体时代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以“内容为中心”的观点,它是依据受众群体不断变化的新需求和不同媒介的传播规律,通过运用各种媒介表现形式的一种传播方式,主张“用户为中心”的观点。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单向的内容推送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信息爆炸使用户对于媒介源有了更大的挑选余地,影视传媒企业在发展过程理念中必须做到以“用户为中心”,才能更好地立足于未来的市场。

(二)影视传媒产品制作和传播方式的变革

传统影视传媒业在信息数字化的环境中,正与网络等新媒介相互融合,传播模式正从单向转向互动,传播主动权向受众转移,从而形成了资源共享的供应中心,延长了传播内容产品的价值链。受众角色也已从单方面的接受信息演变成了拥有充分的互动和自由,可以轻易地参与文本生产和意见评论。如大多数报纸网站都已经建立互联网门户网站,并延伸到了手机端的app软件和微信公众号;电视频道或者栏目纷纷与网络、移动通讯运营商合作,开通了互动空问、视频点播,乃至策划大型活动以吸引年轻受众等。媒介融合拉近了内容与媒介之间的关系,使得传媒产品在传播中的类型更加多样化、人性化。

(三)影视传媒市场竞争基础的变革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变革,传统的影视传媒业不断遭受冲击,但这也是时代给予的新契机,从侧面推动了影视传媒市场竞争结构、竞争权利的转换。新兴媒体应充分把握机遇,正视对传统影视传媒业带来严重危机。原来产业之间的边界和特性都将进行重组,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都在发生变化,市场竞争规则也在随之变化。新媒体最显著的特征是“免费”,大量免费资源的出现对于传统传媒产业链是最大的冲击。传统影视传媒企业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还需要进行价格调控,这使得产品经营和盈利方式都将面临着严峻挑战。这样在全媒体时代影响下,新媒体就弱化了传媒产业中的自然垄断属性,使得市场竞争也从资源的垄断转向共享。

(四)影视传媒产业创意思维的变革

全媒体的信息化发展十分迅速,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受众口味,影视传媒产业中创意思维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发展创意思维也是影视传媒产业的重要变革方向,其中传播内容的创意包装、传播产品的推广、品牌构建等正向着独创性、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向演变。影视传媒产业在媒介融合下将在用户体验创新、互动创新、运营创新和内容创新上带来新的产业发展特征,使得单向传输向双向互动转变,产品运营从单线销售向综合的互动内容运营转变,产业话语权将从内容创新主题向服务主体转移,整个影视传媒产业正改变滞后的产业链和游戏规则。

二、国内影视传媒类硕士生培养的传统模式

(一)传统培养类型

从整体上看,国内影视传媒类研究生培养侧重于学术型人才,在课程和学位论文上都注重理论研究,缺乏实务训练。影视传媒类专业在专业硕士学位中设有新闻传播硕士和艺术硕士,但收效甚微。影视传媒类研究生培养类型阶段分MA和MFA两个方向,普通硕士(MA)主要学习和研究电影理论知识;另一种为艺术专业硕士(MFA)专业的多为电影制作,此类人才主要从事电影制作要、写作、导演和后期工作。大多数高校把培养重心都放在了理论学习方面,而忽视了影视实务方面技能,从而造成了一种“闭门造车”现象的出现。

(二)传统培养方案

当前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是由高校相关部门与导师沟通协商共同制定的,学制一般为两到三年,主要分为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两个阶段。在课程学习上实行学分制,分为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选修课以及必修环节等。学位论文包括开题报告、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环节,这些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研究生阶段毕业一般以是否通过论文答辩决定。国内一般综合类高校在影视传媒专业的培养上都把重心放在了理论学习上,通常都以完成学术论文为毕业要求,在整个研究生学习中很少有拍片实践课程,也不会以拍毕业成片作为毕业要求。框架式的硕士培养方案并没有对学生本科的学习起到一个很好的承接作用,其不能满足影视传媒行业对专业影视人才的培养要求,这种目标定位的不准确直接导致影视类硕士教育在理论类和专业实践型研究生培养方面比例失衡。影视行业中技术和理念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若无法根据时代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就会导致教学内容过时陈旧,使得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当今的就业形势。

三、影视传媒类硕士生培养模式转型的传承与创新

(一)完善课程体系结构

全媒体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偏向多元化和复合型,专业型院校可因地制宜,建设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以吸引学生,或据自身多民族文化的特点,逐步在课程建设上注重多元化、国际化等特点。我国的影视传媒在学科建设上应该有更加丰富的本土课程特色,将历史资源与现代学科理论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审视世界的能力。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要注意与本科生课程之间有所区分和衔接,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专业型影视传媒人才向复合型全能转型

影视传媒类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我们应该按照“基础平台+专业方向”的模式设计课程体系。基础课程包括新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与影视传媒人才知识结构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在课程设置中,要相应压缩专业课程的比例,增加素质课程的比例。同时,要将学生面向的职业岗位能力结构进行分解,通过相应的课程板块教学予以实现,使学生的所学与社会需求挂钩。教学重点必须落实到教学生怎么动手、如何操作、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影视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而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制作影视节目的基本能力。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与课下实践的结合,使学生从电视制作的整体架构上了解电视节目的生成过程,以及在制作的各个环节中需要使用到的设备和基本使用方法。

(三)师资队伍从单一型向一专多能型转型

国内多数高校对全媒体教育缺乏教学经验。为了解决普遍存在的师资匮乏问题,一方面,我们可以优化学校的人力资源,将影视传媒专业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资源重组;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参与媒体实践,通过跨媒体的采写编评等技能培训方式提升教师的业务技能;同时,还可以引进媒体资深人员走进课堂教学,构建业界与学界的长效互动机制。学院应加强与世界各国电影院校、著名电影制作公司、国际间著名电影、电视公司、学术研究机构、科研机构的联系,开展多种双边合作和交流。

(四)明确学术型与专业型人才培养

虽然我国高校为应对社会形势设有影视传媒类硕士学术型普通硕士(MA)和艺术专业硕士(MFA)的针对性人才培养方式,虽然定位不同,但培养方式大同小异。针对影视传媒人才在培养上的模糊和缺位,应对两种不同影视传媒硕士人才培养逻辑进行重新定位,避免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趋于雷同。专业型硕士培养需要积极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专业转向,专业型是以市场为导向所培养的市场实践型影视人才,所以在培养方案上应有别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当下影视传媒类人才培养分不清主次,在国内硕士扩招的背景下,学术型与专业型并进的双轨制各有所长,需尽快找准培养定位成为当前影视传媒专业硕士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影视传播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电影艺术批评;主题域;文化内涵;表现手法

序言

电影艺术批评是电影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谓电影艺术批评是指从一定的思想立场和审美观点出发,对电影艺术作品所作理论上的鉴别、分析和评判。它包括对电影艺术家、电影艺术运动、电影艺术思潮和电影艺术流派等所作的研究、认识和评价。

当下电影艺术批评存在着欣欣向荣与繁冗复杂对垒的局面。一方面,影星海报、新剧介绍和影视评介在各种日报、周报和各种通俗杂志上屡见不鲜,批评和鉴赏性的文章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另一方面,这些文章内容多数是关于影视故事的粗陈梗概和八卦新闻,即使是一些批评文字,往往也囿于影视的主题分析和影视的后现代语境分析。也就是说,当前国内的一些电影艺术批评隐含着对 “语言”(电影艺术用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独特的 “电影语言”来进行情绪表达)的一种误读,有着繁冗复杂的一面。

为了拨冗去繁,有效地指导当前中国电影艺术批评的实践,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和充分认识当前世界电影艺术批评的现状。

本文以Pro Quest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ARL)和EBSCO host两个国际英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搜索到从2004年到2007年6月,关于电影艺术批评的学术论文119篇,并从中选取76篇以电影艺术批评为主题的有效论文,作为分析研究对象。按照作者属地分布、涉及区域、发表时间、相关媒介和主题域等分类,对这些论文进行分析,概括出近三年来世界电影艺术批评的研究动向和热点。

一、基本分类分析

(一)论文作者属地和包含区域

就论文作者单位所属国家而言,美国处于垄断地位,美国占38篇,法国占9篇。

从论文所涉及的区域来看,有11篇以发展中国家为社会背景,占总量的14%。这表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是电影艺术批评的主要研究背景。在描述亚洲国家社会文化的11篇论文中,关于日本的研究表现了突出的连续性和活跃性,共有3篇;关于韩国电影艺术批评研究的有2篇,关于印度、泰国等电影艺术批评研究的论文很少。

好莱坞电影代表着世界电影文化的主流,这种情况与学术研究过多关注非发达社会的刻板印象大相径庭。在遭遇好莱坞技术主义冲击下,好莱坞不少的成功经验:类型片、产业化机制,都可以拿来学习。以好莱坞电影为参照系,反观自身社会文化,已成为时展的需要。

法国是电影诞生地。虽然法国电影在好莱坞电影巨大的攻势下有所“萎缩”,但它和保持着优秀电影传统的意大利电影同样不可忽视,它们在电影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世界电影爱好者和批评艺术家对法国和意大利电影艺术仍保持着永久的热情。

在亚洲,日韩电影尤其是韩国电影,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韩国电影产业良性的发展态势对于世界电影来说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自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电影工业基本以美国好莱坞电影消费市场为演变主导。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韩国电影的振兴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初期,每年都有一部绝无仅有的高票房电影。投资方、观众、制片方、发行方、院线,尤其是观众和制片方之间不断协调交流促成了韩国电影的票房奇迹。与此同时,韩国民众的“身土不二”和制片人的市场意识为韩国电影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市场氛围。在此基础上创作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精美细致的韩国电影吸引成千上万观众趋之若鹜的眼球,也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不难看出,亚洲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和电影产业呈现出日以千里的局面,这些均成为电影艺术批评的一个亮点。

面对全球化的发展,电影艺术批评通过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关注,展现着当代电影艺术的社会影响力。

(二)发表时间分布

从的时间来看,两个数据库搜索到的目标论文每年呈递增趋势。从2004年到2007年,关于电影艺术批评的论文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这说明电影艺术批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电影艺术批评不再是可有可无,它已经成为了影视产业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它能有效地推动电影产业的发展。

(三)关涉的传媒类型

从论文所涉及的媒介类型来看,专门研究报纸、杂志和广播等三大传统媒体的论文占7篇,计算机和互联网占的9篇,新媒介占10篇,其他56篇均为泛指的大众媒介。

从上述媒介构成特征来看,电影艺术批评不再把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等传统大众传媒作为研究的重点,其更多地把兴趣转移到互联网、数字技术和卫星传输技术促成巨大变化的媒介上面。

传媒全球化及本土化等话题,都适宜大众媒介与电影艺术批评的交叉研究。然而,更多的研究还是将特定群体放置于宽泛的大众传媒影响中,以混合媒介环境来探讨受众及政治、经济或文化问题。由此可见,传媒与电影艺术批评的结合仍处于拓展阶段,在专业化、精细化、程式化等方面尚待继续延伸、拓展和开掘。

二、主题域分析

从论文所涉及的主题来看,我们将这些论文分为文化主题、表现手法、形象塑造、表现社会问题、社会特定群体关注和其他等六个方面。

(一)有关文化影响下的电影艺术批评

涉及文化主题的评论共有26篇,其中有关文化对电影(电影评论)影响的18篇,有关中国文化的3篇。

随着“文化热”的到来,文化的种种讨论在所难免。很多人认为,离开了文化没有资格谈电影。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电影艺术的文化批评也“趋之若鹜”。

(二)有关电影表现手法的电影艺术批评

关于电影表现手法的评论共有18篇。电影是一门视听语言,理应用电影的语言去关照电影、鉴赏电影和分析电影。其中有关电影镜头运动语言使用的批评文章有8篇,有关电影艺术有声语言批评的有4篇,有关电影艺术画面语言批评的有6篇。从电影艺术批评的“语言”本体来关注电影,有效地推动了电影艺术批评的实践。

(三)有关电影形象塑造的电影艺术批评

关于电影中形象塑造的评论有5篇。电影艺术形象是电影很重要的批评对象。在国际电影艺术批评的研究视野中,关于形象塑造的电影艺术批评研究比率相对较低。

(四)有关反映社会问题的电影艺术批评

关于电影对社会问题反映的评论共有13篇。作为电影批评的有效方法论,女权主义一直占据着一席之地。关于性的电影艺术批评的论文有8篇,而且扩展到同性恋、男性与拳击等方面。由于女性和同性恋群体在社会中的普遍意义以及女权主义的理论支撑,性别问题也成为批评与电影学对接的桥梁。反映社会问题的批评还表现在对吸毒、犯罪与个人心灵的自我救赎上,类似的文章有5篇。

(五)有关对社会特定群体关注的批评

关于电影中表现出的对社会特定群体关注的评论共有6篇。其中有4篇论文论及电影艺术批评对青少年的影响和意义。与此同时,主体具有某种社会特征的相似性的“社群”,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普遍问题。由于涉及的特殊群体,很多的评论具有首创性,该方法论彰显出优势和活力。

(六)其他电影艺术批评形态

世界电影艺术批评的视野相对较宽。其批评的视野有关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语境的3篇,但它只占了少数。有关电影艺术批评著作、电影艺术批评家、电影节以及电影奖的评价的文章都有1―2篇,内容相对来说比较丰富。

三、发表刊物

在目标论文中,被SSCI收录的共有论文26篇(占总量的34%)。其中主要的有: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 、 AMERICAN ETHNOL――OGIS、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NEW MEDIA & SOCIETY 、JOURNA OF COMMUNICATION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和COMMUNICATION THEORY 等。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电影艺术批评的国际在有关传播媒介研究刊物上的较多,而且刊物多种多样。在所有的发表的论文中,被SSCI收录的文章也多为有关传播媒介研究刊物。

也就是说,与传播媒介相关的刊物成为了影视批评和传播的“主窗口”。

四、结 论

根据上述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电影艺术批评的研究发展很快,近三四年来明显升温。

近年来,电影艺术批评在电影产业链条中居于重要地位,越来越受到传播学者和影视研究型学者的重视。

(二)无论从作者属地还是从所涉及的地域来看,美国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法国、意大利等老牌电影艺术国家有着电影艺术批评的一贯传统,亚洲的日韩电影艺术批评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很猛,大有赶超之意,备受关注。

(三)论文关涉的媒介新媒体化。

新媒介研究比较活跃,而对传统媒介的研究相对冷淡,表明电影艺术批评不再把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等传统大众传媒作为研究的重点,而是更多的转型,把兴趣转移到互联网、数字技术和卫星传输技术等促成巨大变化的媒介上。

(四)主题域方面。

文化传媒是当代电影艺术批评研究的核心和热点。性、特殊“社群”研究可能是中国很长一段时间电影艺术批评的突破区域。

(五) 国际电影艺术批评的视野相对国内来说,研究领域相对更宽、更广。

(六)电影艺术批评在国际刊物上的发表阵地很多,而且易于被SSCI收录,尤其易被有关传媒的期刊收录。

(七)在国际电影艺术批评研究逐渐升温而中国这一方面研究相当薄弱的情况下,针对国际刊物写作关于中国电影艺术批评的论文,既具有开创性意义,又有一定程度的现实影响。

总而言之,国际电影艺术批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术研究视野,引发电影艺术批评家的思考。为今后的电影艺术批评提供了相对广阔的话语空间,便于在国际学术领域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同时,我们充分调动我们的本土经验,“用我手写我口”,不断开辟电影艺术批评的新方法、新途径,推动电影艺术创作和电影艺术产业走向新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 Thomson, DavidINFLUENTIAL FILMMAKERS Atlantic Monthly (1072-7825); Dec2006, Vol.298 Issue 5.

[2] Schrader, Paul CANON FODDERFilm Comment; Sep/Oct2006, Vol. 42 Issue 5.

[3] Gleiberman, Owen Ask the Critic Entertainment Weekly; 7/14/2006 Issue 886.

[4] Lowry, Brian Crix give thumbs down to attention-seeking profs Variety; 3/6/2006, Vol. 402 Issue 3.

[5] Gray, Timothy M The marvelosity of blurb-meisters Daily Variety; 1/6/2006, Vol. 290 Issue 4.

[6] Smith,Gavin Good,Better,Best Film Comment;Jan/Feb2006,Vol.42 Issue1.

[7] International Film Criticism Today: A Critical Symposium. Cineaste; Winter2005, Vol. 31 Issue 1.

[8] Globalization and Film Criticism Cineaste; Winter2005, Vol. 31 Issue 1.

[9] Schickel, Richard CHOICE CRITICS American Heritage; Nov/Dec2006, Vol. 57 Issue 6.

[10] Roddick, NickThe rise of the quote whoresSight & Sound; Jan2007, Vol.17Issue.

影视传播论文范文第8篇

王方参加远程高等教育课程学习,临近期末考试还有没有完成的考核作业。因为平时忙,没有时间看书,面对众多作业,他一愁莫展。如果一页页地翻书找答案做作业,他不知又要搭进去多少时间。有什么办法用较短的时间就能找到作业答案?他的一位同学告诉他,网络上能找到所有作业的答案。于是,他试着搜索答案。令他惊喜的是,他找到了所有的作业答案。原来一些好事的网友把作业题及答案上传到网络上。王方在规定的时间内抄完上交了。至于对课本理解多少,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其实,依赖网络寻找各类答案的人大有人在。

现在人们严重依赖网络,网络成了众人的仓库,有困难了找网络,有难题了找网络,聊天找网络,寻友找网络……这些例子比比皆是。对于职场中人,考评、总结找网络,复制、删改,就堂而皇之成为自己的东西。哪怕入党申请书、调查报告也找网络索取。

向网络伸手

只有网络才能提供大量的论文范本,只有网络才能在瞬间就能搜出你最需要的那篇论文。多年来,让人们诟病的是。自从网络出现后,人们评职称要论文,就求助网络。很多人把中意的论文复制后,再修修剪剪据为己有。在一些高校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也堂而皇之地从网络上克隆论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于是乎关于检验论文真假抄袭的软件系统也研发出来,为了抵制这种软件,各路们也大显神通,不断强化自身武器。

6月是大学生毕业论文提交的高峰期。 “网上论文”小广告满天飞,学校也越来越“精”了,为了严防论文抄袭情况的发生,国内很多高校都开始使用系统来查“抄袭”!当然,各个高校都规定了论文重复率(相似度)有所不同,超过规定重复率就可能延期毕业。

在这种情况下,“论文防抄袭”的检测软件也在网上火起来。随着毕业生的答辩全部结束,一些学校开始对提交的毕业论文进行软件检测。具体方法是,对于一般论文进行抽查,即一个班随机抽调若干份毕业论文进行检测;而对于优秀论文,或是学术性较强的论文,学校会予以全面检测。怎么判定抄袭程度呢?主要是规定论文中的段落相似度达到了多少重复程度。如果是达到学校制定的百分比之线以上,即定为不合格,要求发回重写或进行必要修改。有资料显示,一些高校引进文检软件后,确实起到很大震慑力,想偷懒钻空子的同学不能不考虑这个软件的威力。甚至一些毕业生交论文前也曾做过检测。

面对检测软件的运用,一些学生也有高招。

有同学写论文时大段大段的“参照”资料。写好后就花钱去网上检测一下,把查出重复的地方再修改修改;然后再去网上检测,直到达到学校要求的重复率为止。有一些学生认为,“很多同学找工作,没时间好好写论文。反正网上检测也不贵,检测重复就再修改。本来检测重复率是督促好好写论文的,现在反而让很多同学变得更懒了。”

在人人网上,笔者搜索到有关“如何逃避系统”的内容,其中详细描述了躲避检测软件的方法,包括改写内容,翻译成外语,以及改变数据的取值范围和操作性,其内容让笔者吃惊。

比如在人人网上,有网友就寻问:论文抄袭检测率多少才能通过?网上如此回答:“学校一般规定是30%。这里面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以什么为标准。现在市面上的系统有好几个,但是学校一半用知网的检测系统。这里有个问题,系统不一样,检测结果也不一样,有同学用论文抄袭检测大师的测出是29%,就以为不用修改了。这种情况是不行的,毕竟不是同一个系统。如果你根据检测结果,把这29%降为0。我相信,不管你什么系统都能轻松过关。我们系统的研发目的也是这样……”

对于很多毕业生自行花钱检测论文的行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博士徐翔表示,从高校引入论文防抄袭软件本身来看,对遏制论文抄袭现象是有所帮助的,但从长远来说,系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一,是否每个专业的本科生都要写论文有待讨论,比如理科、工科生要写一篇质量比较优秀的论文很难;第二,文科、社会科学等适合写毕业论文的专业中,有些同学限于时间和精力,在写论文中要“参考”别人的观点,“问题是可以借鉴观点,但不可以抄袭”。徐翔表示,考查本科生是否达到毕业水平可能需要一个更加完善的系统,可以考虑除论文之外的其他考查方式,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公共话题进行集体讨论,让教育主管部门、机构、高校、师生等都参与到讨论中,再建立一个合理的系统。

五味杂陈的数据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8295人进行的调查显示,93.9%的受访者曾在网上发问或寻找答案。96.0%的受访者认为在网上有很多坐等现成答案、不愿自己思考的“伸手党”。62.4%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就曾做过“伸手党”。

贵州贵阳某网站编辑刘永玲说,“惰性是人之常情,不劳而获谁都想。很多人觉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在互联网时代就不好用了。但事实是,互联网改变了人们传播知识的方式,但传播的义务并不是小部分人的责任,每个人都认真参与,才能创造大智慧。”

“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生活中,意见永远掌握在主动思考的人手里。很多人喜欢直接转发别人的微博,在我看来也是一种‘伸手’和懒惰。别人说得再精辟,也不能替代你自己的思考。”刘永玲说。

在网上一味“伸手”会带来哪些问题?60.5%的人表示会“不愿意主动思考”,59.7%的人认为会“养成坐享其成的习惯”,37.4%的人觉得是“心态浮躁,不愿深入研究问题”。

47.6%的受访者认为,如果网上“伸手党”过多,会“无法形成知识和见解的讨论氛围”,46.6%的人认为会使“人们学习和思考的能力退化”,46.1%的人表示“只索取不付出,会打击回答者的热情”。

利用网络学习

调查显示,要促进网上知识和资源的传播,59.4%的人认为应“主动参与回答,积极反馈和分享”,55.6%的人表示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53.6%的人认为要“懂得倾听、理解和感谢”,45.7%的人建议“深入求知,不浮于表面”,41.2%的人表示要“充分利用网络,但不依赖网络”。

在笔者接触到的网友中,很多网友纷纷表示不能过份依赖网络。新疆失物招领网主管李超认为,他们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网络查找信息,反而深度阅读的时间很少了,他们会非常珍惜网下的阅读时光。而更多的网友通过网络工作,比如信息。

利用网络学习,这是现在年轻人更喜爱的事情。

影视传播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广告学;实践教学;方案设计 

我校广告学专业主要为国内大中型企业和经营策划类广告公司培养应用型高级策划人才 ,根据这个定位,结合我校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性质,八年来完成了三版培养方案,一 次比一次完善,为广告学专业教学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在广告本科教育实践中,我们十 分重视广告实践教学,每一版教学培养方案都设计了若干实践环节,并在执行中取得了较好 的成绩,有必要列专项进行研究。因此列出本文题目并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

一、广告学实践环节设计的思路

广告学综合了新闻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文学、艺术设计、工学等多种学科, 形成了知识理论系统比较完善的应用性强的新学科。应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广告学专业的教 学在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和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 能力的塑造,因此要设计研究出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满足教学目标的 需求。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实践环节的设计安排,它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实践 和创造,是对理论教学的丰富和发展。广告学不是纯粹的文科专业,从业务看,它属于知识 技术智慧密集行业,科技含量较高,操作性较强。这种亦文亦理非文非理的属性给实践教学 环节的设计带来了难度。

我们的思路是:从培养高素质广告学人才的目标出发,根据广告科学和行业发展的现状 与趋势,以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广告职业素质教育为重点,以调整设计实践 课程类型和课程内容及教学过程为手段,对广告学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创新, 建立新的广告学实践教学体系。提出设计出亦文亦理非文非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和过程模式的 改革思路。传统的实验实践教学是单纯以消化吸收所学理论为目的、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导的 单科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本研究欲将其转化为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以设 计性、综合性、创造性实践课程为主导的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实践教学内容新体系,彻底 改变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依赖和附属的地位,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 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中应把握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广告学是文、理、工、艺、经 、管兼容的专业,实践教学要体现知识手段的综合化。广告学属于应用学科,实践教学环节 和内容要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第二,广告学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与业界发展结合,体 现业界发展的先进性,体现职业化和技能化特点。第三,将各实践环节的设计置于整体课程 体系中来统筹考虑,既要互相独立,不重复交差,又要彼此连贯,逐层递进。使每个实践环 节既具有不可替代性,又被整合到统一的实践目标体系链条中,并做到四年不间断。



二、实践环节方案及类别

1、认识实践类

认识实践的安排主要是让学生对广告行业和业务有一定的接触,观察了解所学专业的用 途,增加专业的感性认识。该类别设置三个环节:广告见习、读书报告、广告市场调查。

广告见习是广告学专业学生实习的第一步,安排在大学一年级比较合适。该实习一般做 法是通过参观各级各类广告公司,请公司专职人员作专门讲座、学生在公司做短暂停留观察 ,认识并了解广告公司及业务情况,了解项目的策划与广告推广工作流程,使学生对广告业 务形成初步的认识和感受,为陆续学习的专业课积累专业认知经验。 

读书报告是大学一年级结束时的读书实践活动。通过修养类和专业类图书的阅读,开阔 视野,加强低年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积累,为以后的其他实践环节打下文化基调。 读书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然后在全年级召开大型读书报告会,最后每人上交一份读书报 告。

广告市场调查是对全部商业活动的资料、情报和数据进行系统、客观、广泛且持续的收 集、记录、分析、评价,并做出结论与建议,供企业经营决策者参考的一种活动。在广告学 专业中,广告市场调查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它为广告策划提供第一手资料,为广告决策者提 供可靠的数据和信息;也可以是一项独立的工作技能,专门从事各种信息调查与研究。由此 可见,广告市场调查是训练学生掌握调查知识与技能的重要环节。该项目安排在第三学期, 是在学习了市场营销和广告调查及相关调查软件等课程之后进行的实践活动。

2、课程设计类

课程设计走的是工科路线,就是在某一门课程学习结束时,利用课程的基本原理或核心技 术设计一个项目。在广告学专业课程中,部分策划、制作类课程可以设计此环节。如广告策 划与创意、公共关系与实务、影视广告摄制、企业形象策划等课程。

广告策划与创意的课程设计实际就是做一个项目的策划,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

基本 功训练。教师给出选题或学生自拟项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广告策划方法和创意技巧, 作模拟策划,要求在策划程序规范上与市场接轨,要有操作性。学生分组开展活动,教师作 相关细节要求,然后在一定范围内展示。

公共关系与实务课程设计主要是做一个公关策划。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立足于某一 企业的形象传播和公众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挖掘机会,形成公共关系活动项目,然后对项目 所涉及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调研与分析,形成公共关系活动框架,并对其进行合理性、 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分析论证。之后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公共关系活动的策划,形成公 共关系活动策划书及活动项目计划书。最后通过一定的评价程序,选择质量高、可行性强的 项目进行模拟实施。整个过程在老师指导下由项目组长组织控制,活动结束后集体讨论项目 的可行性、创新性等,发现问题并作弥补。 影视广告摄制课程设计主要进行影视广告的策划、创意、制作技巧训练,将理论与实践 结合起来,进行影视广告的摄制和简单的影视广告的编辑。该项目通过实践操作,应使学 生了解影视画面的含义、影视摄像的造型元素及影视广告的基本原理,了解影视画面编辑的 艺术与技巧,掌握影视广告的策划与创意、影视广告拍摄、制作技术的基本技能,掌握并能 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影视广告拍摄和基本的影视广告编辑与制作。一般分组进行,必须实地 拍摄,编辑制作方面规定应用具体技术或艺术技巧,最后拿出一个15或30秒的广告作品及 工作脚本。

企业形象策划课程设计通过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等的全案策划 训练,培养学生熟练进行企业形象策划与形象传播的能力。在操作中可以灵活设计或选择项 目,可以选择现实中形象传播不佳或没有形象传播的企业或事业单位立项,也可以自己考察 合适的创业项目,成立一个模拟公司并为公司进行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 系统的策划及其内外传播策划,形成企业识别系统手册和企业识别系统传播策划书。最后组 织成果讨论、评选、展示。

3、创作实践类

创作实践类设计了一个项目即广告创作。广告创作包括广播广告创作、电视广告创作( 含拍摄与制作)、平面广告创作,每一个品种都含文案,是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该项目是 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广告制作的研究性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训练项目。通过该环节 的教学,使学生在具体的单项创作中对策划、创意、制作理论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应用能 力和创新能力。广告创作的内容: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特定的产品进行分析,以产品或品 牌定位为核心,确定产品卖点,选择最佳创意角度,通过平面广告、影视广告、广播广告进 行品牌传播;从广告传播的角度对广播广告、影视广告、报纸杂志广告的传播方式进行研究 ,制作相应的广告作品。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说明会或展示。

4、研究类 

研究类项目设计了科研训练两项,一项是文案研究,一项是模拟课题训练。

文案研究是在第五学期进行的一项应用研究必修训练科目。通过对广告作品与案例的研 究训练,旨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综合运用,提高整合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创新素质,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广告作品与案例的研究训练,学生基 本获得以下几方面应用能力:广告文案的文字部分鉴赏与分析能力;影视广告作品鉴赏与分 析能力;平面广告作品的鉴赏与分析能力;各类广告案例的分析、研究能力;写作分析评论 文章的能力。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作品鉴赏与案例分析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搜集相关资料,整 理数据,撰写评论和报告。

模拟课题训练是在第七学期进行的一项应用研究必修训练科目。通过科研课题的申报程 序训练,旨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综合运用,提高整合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创新素质,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科研课题的申报程序训练,学生基本 获得以下几方面应用能力:科研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运用能力;专业论文选题能力; 科研项目的基本申报能力(含申报程序、撰写课题论证报告、填写课题申请书、实施课题研 究等);答辩能力;学术道德修养自控能力。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科研课题的申报要求与规范 进行选题、搜集资料、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论证课题、撰写报告、结论研讨、答辩等环节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锻炼科学研究能力。

5、综合类

综合类项目设计了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任选一个)、毕业实习。

学年论文是在二、三学年课程结束后进行的综合项目,安排学生结合该学年专业课程, 练习撰写学术性论文。这是全面提高本科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广告领域某一课题 的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广告业的实际情况,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去巩固、充 实和深化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各种调查研究和搜集资料的方法和手段,熟悉学术论文 的基本规范和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各门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广告实践 中某一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在大学阶段全部学习成果的总结性作业,是衡量毕业生 能否授予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在这个意义上,大学毕业论文也是学士学位论文。应届毕业 生在导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分析和解决本学科或行业 的某些问题。写作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掌握正确地提出问题、深入地分析问题、科学地解决问 题的方法,培养科研能力、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和写作 能力,提高思考和创造力,为毕 业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的一次综合训练。

毕业设计长期以来是针对理、工、艺术等学科专业安排的综合实践环节,相当于文科的 毕业论文。该项目应用于广告学专业,主要与我们培养目标定位有直接关系。我们主要培养 策划类人才,策划是学生必备的基本功。学生毕业时可以选择作策划方案,要求策划的产品 或服务必须结合当前市场,作实地调查和战略分析,制定可执行的营销、传播策略,并作效 果预测。作出一个完整的策划方案,请相关企业代表与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审查。这个成果与 毕业论文同样是衡量学生毕业能否授予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

毕业实习是专业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科目,是实践教学的高潮。该科目的进行,是对学 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检验,是对学生整个专业知识结构和学科能力结构的总考察;是 教师对教学成果的验收,是学生对广告职业生活的全面熟悉、适应和演习过程。此项实习, 拟达到以下目的:让学生深入广告行业,参与具体业务,熟悉工作流程,锻炼操作能力,为 毕业后进入广告行业作心理准备;使学生将所学的广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培养锻炼学 生在广告策划、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检验广告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检验 教学质量,反馈人才培养规格,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毕业实习设计了广告策划、 广告管理、广告设计制作、广告教育等内容,要求在双方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承担或参与实 质性的业务,回交工作方案和对方案的分析、相关工作调查分析、可视性实习成果、实习 报告等。

以上实践环节安排见下表:

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bg(!〗〖bhdfg6mm,fk20mm,k25mm,k35mm,k15mm,k15mm,k30mm,k20mmf〗

三、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方案的特点及诸环节之间的关系

1、实践教学方案的内容与理论课程紧密相连

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拓展和提升,在方案中体现出了与理论教学内容的紧密相连。 实践项目大多为理论课程的延伸。因为广告学的应用学科性质,理论教学要有与之相配套的 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课与理论课相辅相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学 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2、实践教学方案中的项目设计体现了较完整的结构性特点

作为一个专业实践教学方案,一定要注意从人的认识规律和专业技能整体构成出发去构 建。本方案的设计从认识实习到社会调查,从策划与创意、公关、cis、影视到广告案例研 究、广告课题模拟,适合人的认识规律和学习规律,并且科学地阐释了广告业务的各构成部 分。

3、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体现内容上的逻辑关系

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既体现了与教学内容相容关系、延伸关系,又加强了各环节之 间循序渐进的逻辑关系。第一类实践环节包括广告见习、读书报告、广告市场调查等,这些 实践课程是训练学生从业能力的必修课,它与理论课相辅相成,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第二类实践环节是课程设计类,有广告策划与创意、公共关系 实务、企业形象策划、影视广告摄制,在开课时间上体现出前后关系。第三类实践环节是创 作类,设在第7学期末,这时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基本形成,创作出较成熟的作品是水到 渠成的事。第四类实践环节是研究类,其中的两次科研训练呈递进关系。第五类实践环节是 综合类,含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是对一年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知 识的综合运用。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是对四年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运用。体现了由 浅入深、学以致用的规律和目的。

影视传播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植入式广告 营销策略 广告研究

植入式广告(隐性广告),是指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视觉符号,甚至是服务内容策略性融入电影或电子游戏等各种媒介内容中,通过场景再现让观众留下对产品及品牌的印象,继而达到营销目的①。近几年,国内植入式广告发展迅速。按照植入的媒介,植入式广告大体分为六种类型:影视植入式、电视节目植入式、电子游戏植入式、网络社区植入式、图书植入式。其中,影视植入式与电子游戏植入式,是目前广告主较青睐的方式。本文主要以影视为例来讨论目前研究趋势。

一、国内植入式广告的研究

笔者分别以“植入式广告”“内置式广告”“嵌入式广告”等为关键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结果如图一。

可看出,国内学术界对植入式广告的关注总体呈上升趋势。较早关注植入式广告的文章是:《隐性广告――广告人的新把戏》(谈伟峰等,2003)和《无所不在的植入式广告》(莫梅峰,2003)。分别从营销手段和应用范围的角度对植入式广告进行剖析,指出植入式广告将有广阔发展前景。

硕博学位论文是学科前沿、系统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笔者对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尚未发现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但2006年至今,以植入式广告为主题的硕士学位论文数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如图二。

最早以植入式广告为研究主体的学位论文是《植入式广告研究》(刘檑,2005),系统梳理了相关概念并确定了植入式广告的范围,归纳了植入式广告的类型和特点并探讨了运作过程及操作技巧。

二、植入式广告的研究领域

尽管国内植入式广告研究侧重点不同、分析角度不一,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可行性研究:对植入式广告兴起原因、国内发展现状、植入形式、优劣势、存在的问题讨论,广告商业性与影视艺术性的平衡是热点;二是植入式广告的营销策略研究:结合营销学理论对植入式广告在各种媒体中的运用策略进行探讨,利用传播学、心理学等知识指导植入式广告的设计应用,主要侧重于方法运用的指导和技巧的总结;三是植入式广告效果的研究:主要以影视剧为研究对象,采用宏观阐述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剖析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各种因素,并试图建立较理想的效果评估体系。

(一)植入式广告的可行性研究

植入式广告作为商业性与文化性的天然结合体,意味着它本身具有冲突性,主要体现在“广告商业性与影视艺术性”上。面对植入式广告的现状、发展及其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国内学者们对其可行性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主要分为反对方、支持方和中立方三大阵营。

1、反对方。影视作为一种美学文化载体,承载着提高审美意识,完善审美教育,提供审美娱乐的文化责任。植入式广告虽然以与影片情节、人物相结合的形式出现,但为引起受众足够注意,它需要在片中有足够的出镜时间,甚至需要影视情节造势配合。这些要求与影视自身艺术标准相冲突。目前植入式广告存在过于直白,插入不当,与故事情节融合度不高,广告与影视主次定位颠倒等现象,破坏了影片的艺术性,损害了观众的利益,广告效果也大打折扣甚至是有损品牌形象。另外,有学者对植入式广告的伦理性和合法性提出质疑。1937年颁布的《国际商会广告行为准则》提出“任何广告不管形式或是使用的媒介,必须是清晰易辨的;当一则广告在含有新闻或文章的媒介上时,它应该轻而易举的被认作广告”。显然,植入式广告的隐形特征恰与广告的基本伦理性相违背。②

2、支持方。在传统广告发展面临瓶颈,新媒体环境与技术呼唤新广告形式的大背景下,具有隐蔽性、强制接收性、低成本高回报等特点的植入式广告将为我国广告业及影视业带来新机遇③,广告与媒体合作是双赢的。经济方面,广告的植入拓宽了影视业资金来源,而资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影视制作质量。植入式广告以道具植入、对白植入、场景植入等形式,对植入的产品或品牌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频率曝光,将品牌形象甚至是产品功能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受众,相对于传统广告是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形式。艺术方面,植入式广告以道具、场景等形式与故事情节进行巧妙结合,真实还原现实生活场景,增加影视作品真实性生活化气息,带给受众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3、中立方。中立者们既肯定植入式广告具有顺应市场需要的特点,也注意到它自身商业性与影视艺术性不可调和的矛盾。广告商业性与影视艺术性,是一对此消彼长不可调和的矛盾体。因此,只有正确的定位影视与广告的主次关系并恰切把握两者平衡度,才能相得益彰实现双赢。

(二)植入式广告的营销策略研究

最小破坏影视艺术性,最大发挥植入式广告商业价值,是广告界与媒体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优化运作策略。虽然,不同广告植入形式不尽相同,但仍存在需要共同遵循的策略。

1、植入形式:匹配和谐。影视风格、题材、主题内容与品牌定位是否相符;影视目标受众人群与植入产品的目标客户是否相符;不能为了植入而植入,应综合考虑产品的特点、目标受众特点及媒体特点是否相匹配。当广告品牌的价值理念与影视内容所倡导的价值理念达到和谐一致时,广告商业性与影视艺术性才能达到最佳平衡;影视目标受众与产品目标客户达到一定程度的契合时,才能最大程度影响目标客户达到广告目的。

2、植入度量:适量有度。广告植入的数量与程度,是影响广告商业性与影视艺术性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植入式广告的本质决定它需要尽可能多的重复出现,表达自己的品牌理念及产品功能,达到让受众留下印象的广告目的。然而,这样做势必会伤害主体影视的艺术性,影响收视率,间接有损广告的商业性。故应适当控制植入广告的数量和深度,保证影视第一,广告第二的合理定位次序,尽量不破坏影视原本内容及完整性。

3、植入手段:多元整合。在产品品牌与影视内容相匹配,数量适当的前提下,植入手段尽可能多元、创新、整合,以实现最佳广告效果。

(三)植入式广告的营销效果研究

最佳营销效果,是广告的终极目标,也是众学者研究热点之一。18篇硕士学位论文中,有4篇以植入式广告效果为研究主题。通过案例分析、实证分析、对比研究等研究方法,结合传播学、营销学等知识分析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因素,提出科学的植入策略及模式。综合研究发现,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影视内容、产品品牌、受众、及受众所处的环境、产品或品牌植入的过程五个关键因素。④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不深入

与植入式广告发展速度和复杂程度相比,目前国内相关学术研究大大落后。大部分文献是对植入式广告的可行性、现象评论及感性的经验总结等宽泛的描述性研究,缺乏使用规范的研究方法设计和科学论证过程的文献资料。部分学者开始尝试定量实证研究(林升梁2006;CTR媒介智讯2007;Tsai,Liang,&Liu2007)将国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引用到国内,并取得了一定的探索性成果。但国内广告产业结构模式、受众对广告信息接收方式和接受心理与国外都有较大差异,并且国内外消费文化也不尽相同。因此,笔者认为今后国内对植入式广告的研究必须注重本土化的发展状况,规范使用研究方法进行科学论证,唯有如此得出的理论才能有效的指导实践,促进国内植入式广告健康快速发展。

(二)产业体系不完善

与巨大市场需求相比,国内相应的价值评估和效果测量体系还不完善,信息支持平台还较为缺乏⑤。并且对行业运作和发展起保障作用的行业知识学习系统及法律法规等交易保障系统几乎是空白。一个产业的运作水平取决于产业链的各个方面,理论与实践必须相互扶持,才能保证整个产业按照正确的方向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植入式广告是在传统广告发展遇到瓶颈,传播环境日益复杂,新媒体时代呼唤新广告形式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并以其自身非对抗性、强制接受性、隐性传播性等特征展现出强大生命力,给营销业与影视业带来新机遇。虽然,目前对于植入式广告的可行性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很多争议,但它是顺应时展的,随着学者们后续研究的深入和自身机制的完善,将有广阔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①陈丹阳,《论植入式广告在影视中的发展与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0(8)

②周培勤,《对影视植入广告的伦理和法律思考》[J].《电影艺术》,2008(2):61

③李佩兰:《植入式广告为中国电视剧产业带来新的机遇》[D].重庆:重庆大学,2009:40

④祖婕:《影视作品中植入式广告传播效果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53

⑤毛璐敏,《电视植入式广告效果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56

(作者: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审美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和谐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