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范文

时间:2023-02-24 18:44:46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范文第1篇

《人文地理》(CN:61-1193/K)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人文地理》是我国专门介绍和研究人文地理学中具有先进水平的学术述论和研究成果,力求及时反映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

人文地理范文第2篇

2.过滤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单位社区变化研究塔娜,柴彦威,TANa,CHAIYan-wei

3.批判实在论视域的新经济地理学——对地理学批判实在论的超越鲍伶俐,桂徽,BAOLing-Li,GUIHui

4.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全球化概念与研究进展徐海英,XUHai-Ying

5.低碳旅游: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战略选择明庆忠,陈英,李庆雷,MINGQing-zhong,CHENYing,LiQing-lei

6.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谢园方,赵媛,XIEYuan-fang,ZHAOYuan

7.基于低碳视角的旅游城市转型研究蔡萌,汪宇明,CAIMeng,WANGYu-ming

8.转型背景下原单位职工迁居行为特征与机制——以广州市海珠区江南中街为例钟杨燕,周素红,ZHONGYang-yan,ZHOUSu-hong

9.大事件影响下的城市空间演化特征研究——以昆明为例陈浩,张京祥,吴启焰,宋伟轩,CHENHao,ZHANGJing-xiang,WUQi-yan,SONGWei-xuan

10.基于特色产业簇群的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郭荣朝,苗长虹,GUORong-chao,MIAOChang-hong

11.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陈凤桂,张虹鸥,吴旗韬,陈伟莲,CHENFeng-gui,ZHANGHong-ou,WUQi-tao,CHENWei-lian

12.兰州城区制造业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姚康,杨永春,YAOKang,YANGYong-chun

13.城市群网络化联系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朱顺娟,郑伯红,ZHUShun-juan,ZHENGBo-hong

14.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苏省南通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曹芳东,吴江,徐敏,CAOFang-dong,WUJiang,XuMin

15.郊区新城发展与大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松江案例林涛,LINTAO

16.侵入与接替:上海市闵行区古美街道居住空间的演变孟庆洁,贾铁飞,郭永昌,MENGQing-jie,JIATie-fei,GUOYong-chang

17.淮海经济区城市空间影响范围与城市经济区划分车冰清,朱传耿,杜艳,沈正平,CHEBing-qing,ZHUChuan-geng,DUYan,SHENZheng-ping

18.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煤炭资源开发的区域合作研究郑文升,王晓芳,丁四保,ZHENGWen-sheng,WANGXiao-fang,DINGSi-bao

19.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彭颖,陆玉麒,PENGYing,LUYu-qi

20.经济转型期陕北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谢静,张阳生,雷昉,黄卓,XIEJing,ZHANGYang-sheng,LEIFang,HUANGZhuo

21.试析冷战后美俄地缘政治空间竞争胡瑞华,HURui-hua

22.基于"推-拉"理论的美国旅游者旅华流动影响因素研究郑鹏,马耀峰,王洁洁,李君轶,杨敏,ZHENGPeng,MAYao-feng,WangJie-jie,LIJun-yi,YangMin

23.西安大唐芙蓉园国内游憩利用价值评估刘晴,杨新军,王蕾,刘洋,LIUQing,YANGXin-jun,WANGLei,LIUYang

24.旅游景观形成与演变机制的符号学解释——兼议符号学视角下的旅游城市化与旅游商业化现象陈岗,黄震方,CHENGang,HUANGZhen-fang

25.试论灾害旅游的伦理均衡王晓华,白凯,马耀峰,李天顺,WANGXiao-hua,BAIKai,MAYao-feng,LITian-shun

26."认知差距"、"情感"与旅游者"场所依恋"的关系研究——以都江堰为例周慧玲,许春晓,唐前松,ZHOUHui-ling,XUChun-xiao,TANGQian-song

27.大型节事对城市旅游空间发展的影响机理吴国清,WUGuo-qing

28.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研究综述及中外研究比较人文地理 李德山,韩春鲜,杨玲,LIDe-shan,HANChun-xian,YANGLing

29.广州上下九的视觉表征分析——以互联网营销图片为例戴光全,陈欣,DAIGuang-quan,CHENXin

30.水体游憩环境的体验感知测评——以丹东为例郑辽吉,刘惠清,ZHENGLIAO-ji,LIUHUI-qing

31.中国资源环境经济学又一部力著问世——《中国非再生能源资源开发中的价值损失测度及补偿》书评李九全,LIJiu-quan

1.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识问题汤茂林,TANGMao-lin

2.人文地理过程内涵辨析与模拟探讨刘慧,金凤君,王传胜,王成金,胡智勇,LIUHui,JINFeng-jun,WANGChuan-sheng,WANGCheng-jin,HUZhi-yong

3.重申全球化时代的空间观:后现代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殷洁,张京祥,罗小龙,YINJie,ZHANGJing-xiang,LUOXiao-long

4.全球化视角下的世界城市网络理论黄璜,HUANGHuang

5.我国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研究二十年王发曾,WANGFa-zeng

6.国外旅游线路空间模式研究进展史春云,朱传耿,赵玉宗,朱明,袁欣,SHIChun-yun,ZHUChuan-geng,ZHAOYu-zong,ZHUMing,YUANXin

7.光明城与广亩城的哲学观对照向岚麟,吕斌,XIANGLan-lin,LUBin

8.北京应急避难场所的区位优化配置分析武文杰,朱思源,张文忠,WUWen-jie,ZHUSi-yuan,ZHANGWen-zhong

9.会展中心对城市房地产的触媒效应研究——以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为例罗秋菊,卢仕智,LUOQiu-ju,LUShi-zhi

10.银川城市生活需求的性别差异及规划建议——基于女性主义视角的研究郑泽爽,甄峰,ZHENGZe-shuang,ZHENFeng

11.人文地理 城市绿地服务功能的居民认知度研究陈爽,,王进,CHENShuang,WANGDan,WANGJin

12.从地理学视角看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李凡,朱竑,黄维,LIFan,ZHUHong,HUANGWei

13.大理古城旅游房地产的发展及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吴悦芳,徐红罡,WUYue-fang,XUHong-gang

14.中国民族文化研究态势与审思——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角度杜芳娟,朱竑,DUFang-juan,ZHUHong

1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县级以上政区名称变更及其问题探讨刘丽丽,徐蕊,LIULi-li,XURui

16.县域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以大西安为例段晶晶,李同昇,DUANJing-jing,LITong-sheng

17.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下的陕西省生态压力研究张艳芳,曹晓仪,熊泼,ZHANGYan-fang,CAOXiao-yi,XIONGPo

18.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产业转移研究:江苏南北共建开发区模式解析毛广雄,MAOGuang-xiong

19.西部12省市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前后的对比研究王新红,邓敏,冯鑫,仲伟周,WANGXin-hong,DENGMin,FENGXin,ZHONGWei-zhou

20.陕西省农村土地流转迟缓的供求影响因素与机制探析董国强,马小勇,DONGGuo-qiang,MAXiao-yong

21.基于对应分析法的遗产旅游影响感知差异研究邹统钎,李涛,陈芸,ZOUTong-qian,LITao,CHENYun

22.长江三角洲城市一日游的旅游经济空间联系测度与分析曹芳东,吴江,徐敏,薛献伟,CAOFang-dong,WUJiang,XUMin,XUEXian-wei

23.海滨旅游度假区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三亚亚龙湾和北海银滩度假区案例刘俊,LIUJun

24.乡村旅游地场所依赖和游客忠诚度关联研究——以西安市长安区"农家乐"为例白凯,BAIKai

25.基于旅游动机的入境旅游者市场细分策略——以桂林阳朔入境旅游者为例张宏梅,陆林,朱道才,ZHANGHong-mei,LULin,ZHUDao-cai

26.休闲游憩导向的国外城市历史滨水地段复兴研究张环宙,吴茂英,ZHANGHuan-zhou,WUMao-ying

27.中国家庭出游决策现状及旅游市场营销建议研究——以北京为例殷平,蔡安雅,YINPing,CAIAn-ya

28.基于创新旅游思想下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建设构想陈锋仪,赵建昌,高万辉,CHENFeng-yi,ZHAOJian-changa,GAOWan-hui

29.旅游目的地联合营销网络的构建梅楠,杨鹏鹏,MEINan,YANGPeng-peng

30.基于传播学视阈的西安旅游业创新发展初探周东华,ZHOUDong-hua

31.基于旅游产品差异化的欠发达地区旅游合作研究崔晓明,ChrisRYAN,滕荆康,CUIXiao-ming,ChrisRYAN,TENGJing-kang

1.中国旅游业、旅游学和旅游规划的30年述评董观志,张银铃,DONGGuan-Zhi,ZHANGYin-ling

2.西方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贸易研究进展钟韵,ZHONGYun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封闭社区国内外研究述评刘晔,李志刚,LIUYe,LIZhi-gang

4.企业网络中技术权力现象研究评述林兰,曾刚,LINLan,ZENGGang

5.城市生活质量与生活空间质量研究评介与展望杨卫丽,王兴中,张杜鹃,YANGWei-li,WANGXing-zhong,ZHANGDu-juan

6.国外土地利用规划发展与借鉴王玉波,唐莹,WANGYu-bo,TANGYing

7.基于女性主义视角的我国居住空间历史变迁研究胡毅,张京祥,徐逸伦,HUYi,ZHANGJing-xiang,XUYi-lun

8.深圳市就业空间结构及其演变(2001-2004)曾海宏,孟晓晨,李贵才,ZENGHai-hong,MENGXiao-chen,LIGui-cai

9.国内城市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研究评析毛媛媛,戴慎志,沈志联,MAOYuan-yuan,DAIShen-zhi,SHENZhi-lian

10.1932-1979年山东省城镇体系结节地域结构的变动分析王茂军,刘志林,霍婷婷,WANGMao-jun,LIUZhi-lin,HUOTing-ting

11.1990年以来东北地区城市社会发展的空间分化王洋,修春亮,WANGYang,XIUChun-liang

12.区域服务业空间分层发展演变研究——以浙江省服务业发展为例费潇,FEIXiao

13.大连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与演进机制韩增林,刘天宝,HANZeng-lin,LIUTian-bao

14.城市空间重构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冲突研究——以广州市为例马学广,王爱民,闫小培,MAXue-guang,WANGAi-min,YANXiao-pei

15.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空间分异研究高军波,周春山,江海燕,叶昌东,GAOJun-bo,ZHOUChun-shan,JIANGHai-yan,YEChang-dong

16.农用地集约利用与农产品消费市场可达性关系研究——以江苏兴化市为例朱天明,杨桂山,姚士谋,苏伟忠,ZHUTian-ming,YANGGui-shan,YAOShi-mou,SUWei-zhong

17.国外城市形态学研究及其启示张蕾,ZHANGLei

18.延安市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探析马朝琦,刘传磊,李小娜,MAZhao-qi,LIUChuan-lei,LIXiao-na

19.长株潭城市群服务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夏传文,刘亦文,XIAChuan-wen,LIUYi-wen

20.我国中西部老工业基地产业衰退地域评价方法和特征研究姜四清,JIANGSi-qing

21.国外宗教地理研究回顾与进展薛熙明,朱竑,XUEXi-ming,ZHUHong

22.人文地理 旅游目的地定位主题口号设计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基于品牌要素视角的分析李天元,曲颖,LITian-yuan,QUYing

23.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公共管理问题研究邵秀英,田彬,SHAOXiu-ying,TIANBin

24.制度变迁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差异研究余凤龙,陆林,YUFeng-long,LULin

25.旅游机场吞吐量影响因素初探朱峰,保继刚,ZHUFeng,BAOJi-gang

26.基于网络知名度分析的我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形象口号设计研究谢朝武,李玉红,XIEChao-wu,LIYu-hong

27.我国风景名胜区与原居民和谐发展模式探讨王淑芳,WANGShu-fang

28.基于最小生成树Kruskal算法的皖北地区旅游交通优化与线路组织鲍捷,陆林,吉中会,BAOJie,LULin,JIZhong-hui

29.旅游地环境承载力合理阈值量测研究新探索杨春宇,YANGChun-yu

30.传统地域文化形成中的人地关系作用机制初探——以徽州文化为例孔翔,陆韬,KONGXiang,LUTao

人文地理范文第3篇

一、剖析总结隐含的具有迁移价值的“原理”,让学生“动”起来,使知识“活”起来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是“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章中最重要的一节。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农业区位问题学会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思考农业问题,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分析评价农业发展条件、分析农业布局的主导因素的基本思路”。依据课本学生能知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但要让学生具备“熟练地掌握分析评价农业发展条件、分析农业布局的主导因素”能力,仅仅是知道“有哪些主要因素”是不够的,还要明白“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如何评价这些因素?”等基本原理。只有真正明白了这些具有迁移价值的基本原理,学生才能迁移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这些基本原理学生没有能力自己提炼出来的。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提供探究条件并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些规律原理。我是通过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耕作制度、主要粮食作物有何不同?为什么?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内蒙古高原农业类型有何不同,为什么?为什么新疆的瓜果比我们这里的甜?(总结气候对农业影响的规律);请你评价我们博兴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你评价的依据是什么?(指导学生掌握评价气候条件的方法);为什么华北平原以种植业为主,而江南丘陵要大力发展林果业?(总结地形对农业的影响)。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非常活跃。对具有迁移价值的“原理”,更要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去挖掘。

二、理清章节之间的关系,使教材“瘦身”, 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章共分三节(人教版),第一节总论是基本原理,第二、三节基本原理的具体体现――不同地域农业区位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反之,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需要不同的区位条件。在学习第二、三节时不能把 “农业地域类型”这部分作为与第一节内容不相干的“新知识”来学习,使学生产生“需要学的东西这么多”的想法,增加心理负担。要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原理分析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鼓励学生用好“二、三节”这块试验田,加深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原理的理解。

三、用“理”巧记,高效有趣

对农业地域类型知识掌握,我教给学生的方法是:通过剖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来推断其特点,再据特点分析其需要的区位条件。如“商品谷物农业”,从“商品”二字可知,它具有“面向市场,商品率高”的特点,为了提高商品率,就要规模大,规模大就要农业机械来帮忙,因此,它又具有“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的特点。“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以种植玉米、小麦等谷物为主――应具备适合玉米、小麦生长的自然条件;

“规模大”――地广人稀;

“机械化程度高”――发达的工业,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

“面向市场,商品率高”――有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质量和产量,增强竞争力)。通过以上的推理,学生弄清了农业地域类型名称、特点与区位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农业地域类型名称为线索比较轻松地掌握了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区位条件。

四、“理”要清,要变通

以铁路为例,教材中选择了京九铁路进行分析,因为京九铁路是我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修建的一条影响极大的现代化大通道。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要修京九铁路?”“京九铁路是何时修建的?”“京九铁路在具体选择线路时考虑了哪些因素,其中什么因素是主导因素?”等问题,最后学生就会归纳出经济因素是决定铁路区位的主导因素,自然条件是制约限制性因素,科技水平是克服限制性因素(不利的自然条件)实现社会需要的必要条件,政策因素也很重要。这部分内容学完了,学生就会独立分析掌握其他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达到由“个”到“类”掌握知识结构和形成规律性认识的目标。但是,由于每条铁路都要落实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上,而各地的历史条件、自然条件均不相同,因而具体到某一影响因素可能对不同铁路路线的作用程度不同。换句话说,影响京九铁路的主导因素,可能不一定是其他铁路区位的主导因素。即使是交通运输的发展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也可把当地有代表意义的交通线,或是学生所熟知的青藏铁路、京沪高速等。引入课堂进行分析,这样一来就会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倍感亲切,也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人文地理范文第4篇

《环球人文地理》(CN:50-1203/K)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环球人文地理》是品质时代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地理类风情读本,以格调、原创、独特深入读者记忆。发行网络覆盖全国各大、中型城市,发行量超过34万份,阅读群体超过100万,覆盖人群广及白、金、粉领和中产或中产以上人群。其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全国同类媒体中排名第二。

人文地理范文第5篇

《环球人文地理》是一本以国度原生态视觉为主题,展现品质时代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地理类风情读本。它以格调、原创、独特深入读者记忆,成为一本备受推崇的地理文化读物。杂志注重国度原生态的呈现。通过深入挖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特色、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该杂志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地理世界。无论是山川河流、城市乡村,还是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该杂志都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国度的原生态呈现得淋漓尽致。

杂志注重品质和格调的体现。该杂志不仅注重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还注重文字和图片的品质。文字流畅、生动,图片精美、震撼,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取知识,还能够享受视觉上的盛宴。此外,该杂志还注重与读者的互动和交流,通过举办读者见面会、征文比赛等活动,与读者建立紧密的联系,增强读者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杂志注重原创和创新。该杂志不仅关注传统的地理文化,还关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通过深入挖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该杂志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全面、深入的地理文化画卷。同时,该杂志还注重与读者的互动和交流,通过举办读者见面会、征文比赛等活动,激发读者的创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最后,杂志还注重与读者的互动和交流。该杂志不仅关注读者的阅读体验,还关注读者的反馈和建议。通过与读者的互动和交流,该杂志不断改进和优化内容和服务,提高读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人文地理范文第6篇

《西藏人文地理》(双月刊)创刊于1994年,由西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CN刊号为:54-1092/GO,自创刊以来,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人文地理范文第7篇

万家坝古墓群 古滇文明之滥觞?

祖灵守秘 土林之旅的情思

禄丰 恐龙时代终结地?

历史睡了 岁月醒着——姚安片断

永仁物语

踏访咪依噜的故乡

哀牢山腹地 神秘的彝族虎舞

“左脚舞”的故乡——牟定

穿梭于人神之间的彝族信使——毕摩

历史的传说与传说的历史——武定狮子山记

南华,野生菌王国的神话

赵家店里赏三潭

追寻盐都的余辉 元永井

建文皇帝黄袈裟拾零

【土司·乡贤·名儒】高奣映

绿色的神灵——紫溪山记

向天坟之谜

迤西古桥探访——禄丰古桥探访

卷首语

读者论坛

华夏视野

沱沱河挑战雪域江源

各拉丹冬

童年起源之谜

迁徙的鸟

台湾候鸟福地

粉碎一切不可能

进化发育生物学万变不离其宗的演化之路

市井成都

丽红眼蛙亡命记

全球通新浪号帆船环球航行系列报道(六) 千里共婵娟——“我能”勇士到达塔希提岛

858200离珠峰最近的乡 扎西宗

采访最前线

商品信息

译名对照表

卷首语

读者论坛

全球10亿人超重 心血管疾病成大患

以色列“鸟马赛克”破土而出——据考证其在地下埋藏千余年

黄河水源可能会断绝——气候变暖导致源区生态恶化是主因

亚马孙热带雨林被“凌迟”——“选择性砍伐”雨林破坏严重

北冰洋冰雪覆盖创历史最低纪录——百年后北冰洋冰盖将彻底消失

大象食物成发电原料——十年内有望在欧美大规模替代石油

候鸟通道上的风车“轮休”——世界最大风电站风年关闭一半

澳大利亚研制飞行发电机 预计发电效率达80~90%

广东风力资源丰富15年后风电可占两成

我们为何来动物园?

世界最大的活火山——夏威夷莫纳罗亚火山

聚焦大众文化盛事 品味百年经典作品——美国国家地理百年经典摄影作品中国巡展如火如荼

垃圾——身边的故事

垃圾的旅程

神秘的垃圾填埋场

电池耗尽

重获新生

弹性黑金

平凡中的爱情力量

读者论坛

我 高清500万像素

人文地理范文第8篇

第一阶段的成因教学以教材为本,在因素即原因的教材逻辑下,教师主要从例证的角度对现有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进行淦释与说明。整个教学过程没有真正的师生对话,主要以灌输为主,缺乏知识的生成,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学生认为教师在人文地理的学习中可有可无,对于人文地理学习的兴趣远远低于自然地理。第二阶段的成因分析教学开始尝试案例教学,采用教材所提供的北京城市功能区的案例,在功能分区成因分析时主要采用“因素分析法”,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出发找原因。这种人文地理的成因分析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对地理诸因素具体作用于人文地理事象的过程分析不清,不能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地理诸因素在人文事象的区位与变化中所起的作用,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地理诸因素在人文地理事象区位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只能僵化地从自然、社会诸因素出发生搬硬套地“找”地理成因,而不是“分析”原因。这样零碎的、不深刻的成因分析导致人文地理成因教学过于简单化、机械化,整个教学过程难以形成真正的师生对话,降低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这样的成因教学也缺乏真正的思维活动过程,很难全面认识地理规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反而使学生的思维简单化、僵化。这样的课堂将很难让学生理解人文地理之“理”,难以进行有理有据的理性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二、批判基础上的创新即人文地理机制分析教学法的提出

为了消除人文地理成因教学中静态的、机械的“因素分析”所带来的弊端,必须将人文地理的成因分析真正过程化。过程化的成因分析必然建立在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比较完整的发展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教学时,应该运用时空一体化的案例,运用“历史分析法”〔’〕,引导学生理清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影响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形成、发展变化的诸因素,以及分析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而明确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发展变化的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最后概括出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即一般性的发展机制。其关键不是找出有哪些影响因素,而是分析这些因素的作用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分析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因此,笔者将这一人文地理成因分析教学法命名为“人文地理机制分析教学法”。只有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的内在机制,才能真正理解并学会分析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发展变化的原因。

三、人文地理机制分析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现

人文地理机制分析教学法要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必须有一定的教学环节,每一教学环节还必须能够细化为可操作的、体现教学规律的教学流程。甚至每个流程再细化为一般性的教学活动的安排,从而构建出人文地理机制分析教学法在课堂中实现的教学程式。这样的人文地理机制分析教学法才能具有课堂的生命力,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从理论知识的分类来说,人文地理成因教学所涉及的主要知识为人文地理的概念性知识。皮连生教授等人认为,概念性知识的学习主要是要求学习者对其进行理解,并提出了6个环节的概念性知识教学策略〔’〕。笔者借鉴这一思想,根据自己的人文地理成因教学的实践与反思,认为人文地理机制分析教学法的落实需要5个环节。这5个环节是“编呈案例一理清过程一找出因素一分析机制一情境迁移”。(1)“编呈案例”环节主要是教师选编和呈现有组织的人文地理案例。该环节的实现方法为“历史分析法”。要实现课堂教学中的机制分析就必须选编能够反映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发展变化机制的案例。这样的案例选编不仅要关注人文地理事象时空间性,更需关注它的时间性即历史性。只有具有历史性,人文地理案例才能够丰满、生动,才能够比较完整、典型地展现人文地理事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并体现机制;只有具有空间性,人文地理案例才立体,学科特色才鲜明。人文地理机制分析教学法编呈的案例应该以时间为线索,以空间为节点,突出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发展变化的相对完整与绝对典型。编呈时空一体化的反映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发展变化机制的案例是人文地理机制分析法成功的基础。(2)“理清过程”环节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初步阅读分析案例,运用图表等分析工具理清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的发展变化过程。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的发展变化,了解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为进一步的分析打下基础,在运用“人文地理成因机制分析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与过渡性。(3)“找出因素”环节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在理清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变化脉络的基础上,在时空分段的基础上,教师示范与学生分组合作相结合,运用因素分析法找出影响人文地理事象发展变化的每个发展阶段的重要因素。这一环节已经初步进人人文地理成因分析阶段,为进一步深人的机制分析做准备。(4)“分析机制”环节主要是教师设置并呈现一系列具有梯度性的问题,然后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探究与对话。在师生共同探究与对话中逐步透彻地分析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发展变化的所有阶段中各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找出影响各阶段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发展变化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及根本原因和非根本原因。最后引导学生跨越案例所涉及的所有时空,概括出最具一般性的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演变规律和动力机制。(5)“情境迁移”环节主要是知识的巩固和一般性规律的运用阶段。这一环节中教师提供相近的案例材料,以问题为引领,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完成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巩固和一般性规律的再理解与运用。

人文地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人文地理;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381-01

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对有趣的“教与学的矛盾现象”。许多教师认为:“必修二模块课本条目清楚,内容简单,学生自己都能看懂,没有什么讲头。”通常的课堂模式是:前半节梳理知识点,后半节时间留给学生背书和做练习。许多学生却感觉:人文地理学起来容易,用起来难――好比手中的一件件工具,对它们的零部件组成和作用了如指掌,可就是碰到问题不会用!

几年前,一次考试后与学生课下交流,几位学生的话让我深受启发:“自然地理的一个个知识点很清晰,看到题目后头脑中立刻能反映出考察的知识点,答案比较确定,得满分不算困难。人文地理学的时候感觉比自然地理容易很多,但题目不好做,尤其综合题――一看就会做,做好不容易,是考试中最易丢分的部分。”我不禁思考:为什么易教易学的知识,学生却不会用?问题出在哪里?应该如何解决?

一、将必修一与必修二两个模块进行差异比较,寻找二者知识体系的不同,从而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自然地理体现了理科特征。需要比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动态模拟能力,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重视培养以上能力的同时,要达到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目标。因此,必须把原理和规律点拨到位,让学生理解透彻。

人文地理则体现了文科特征。它来自于生活,经提炼总结后成为系统的知识和理论。这也是学生感觉人文地理亲切易学的原因。但生活既是丰富多彩的,又是不断变化的;人文事物之间既有横向联系,又有纵向的连续性。培养学生“筛选提炼信息―整合信息寻找规律―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人文地理教学的终极目标。

教师若以必修一的教学目标来衡量必修二的内容,必感觉浅显易懂、缺乏亮点。实际上,必修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更广阔的视野观察社会,以一双慧眼发现生活案例,用一颗慧心组织素材应用于课堂、回归于生活。只有教师首先做到拥有一双慧眼、一颗慧心,才有可能把人文地理讲出彩来。

二、在必修二模块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案例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魅力

很多学生难以将人文地理的知识学以致用,根本在于对其只是肤浅的“知道、记住”,而不是在对真实案例剖析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成为人文地理教学中最常规的教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能够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小试牛刀”的快乐。是巩固知识、检验学习成果的好方法。小到“材料分析”,大到“寒暑假课题研究”,都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表现形式。

人文地理范文第10篇

一、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文化底蕴

由于我们的大学地理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就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加上照搬前苏联的教学计划,结果导致大学地理系的课程中一度取消了人文地理,只留下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经济地理也只能讲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地理。结果,从50年代开始,三四十年来,大学地理系的毕业生没有系统地学过人文地理课。因此,很多中学的中老年地理老师应该加强学习,汲取相关学科知识的营养,这样才能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建立互动式的开放性课堂,搞活教学

如前所述,人文地理知识的特点是理解难度不大,教师如果照本宣科,搞“一言堂”,学生必然感到索然无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以创设民主、开放、活泼的学习情境,以保证学生自探、自求、自创的时间,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创造性,实现教学的民主性、启发性、多样性。多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时间和机会。在教学的设计上,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这样做,既符合人文地理本身的特点,又能很好地突现新大纲对教学的要求,对学生提高人文素质大有好处。

三、抓好案例教学,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

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一个重大的变革是选取了许多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这些案例的使用。通过讲解案例,使学生领悟其中包含的地理原理、理论,并做到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四、联系实际,加强专题研究,促进教学

高二地理选修课上涉及到的内容有:人口增长模型的转型、城市化的加快和城市合理规划、文化和旅游需求的增长、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关系的改善等,这些内容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了颇有用场,学生也较感兴趣。为了让讲课的内容不至于空洞抽象,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做一些专题研究,收集相关的资料(资料的来源可来自报刊、互联网、电视等),以丰富课堂内容。特别是联系乡土地理内容时,学生倍感亲切,兴趣很浓。这样做既丰富教师讲课的素材,又增进了同学对家乡的了解,提高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可把自己及学生研究、调查的案例引入课堂,将大大增强课堂的活力。

五、应重视地图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这当然也适用于人文地理的教学。如,那些涉及人文事项的空间分布,自然应该通过地图来展示;至于那些枯燥的统计数据,也应该尽量转化成各种的统计图形――曲线折线图、柱状条形图、圆形比例图等等,要训练学生能看、能绘、能用,实现图文的自如转化。

此外,要训练学生人文地理的答题技巧,人文地理记忆的量比较多,但它们的学习也是“有法可依”的,如分析某个工业区、农业区的区位因素,都要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着手,答题时要面广点全,不要在同一点上讲个没完。人文地理要“精”,用最简单的话记住要点。

总之,时代呼唤人文素质,高中地理新大纲、新教材的贯彻和实施,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素质教育,就一定能更好地实现地理素质教育目标,进而为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做出重要的贡献。

上一篇:高等教育研究范文 下一篇:高中化学方程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