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6 23:07:14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篇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医学生 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梁杰芳(1979- ),女,广东顺德人,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 51018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通识教育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1A06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094-02

医学生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其就业情况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如何对医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成为医学院校教育工作值得思考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医学生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野下探讨医学生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从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社会扶持等多维层面提出医学生职业教育的对策,以此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使他们保持平衡的良好心态,积极学习,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奋斗。

一、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的重要性

1.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的成效可以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谐的社会。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是人自身和谐,人自身和谐发展的必然前提是一个人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很好地融入社会。而医学生职业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它有利于医学生正确地去看待职业和社会的关系,特别在现今医学人才分布不合理、医患关系异常紧张的环境下,职业教育引导有助于医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问题,端正职业定位,更好地融入社会,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2.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有利于医学生自身发展。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视野探讨职业教育引导对策,体现出医学生个性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医学生自身更全面发展。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通过职业教育引导有助于医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促进医学生自身发展,从而达到职业教育引导的目的和要求,符合社会需求。因此,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有利于医学生自身发展。

3.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有利于促进社会医疗体制的发展。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对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有助于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医学生对社会医疗体制改革的正确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让他们能主动积极深入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工作,这对社会医疗体制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二、医学生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人学理论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体现了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的“价值特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它的基本内涵体现在人的需要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充分体现医学生职业教育的价值和本质,如果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技能而没有职业素养,只谈利益而缺乏高尚的医德,那么我们的高等医学教育存在重大的缺陷。因此,在职业教育引导过程中应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丰富和发展社会关系,培养高尚的人文情怀,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掘自己的优点,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多变的社会需求。所以,医学院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根据每个医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合他们自身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引导。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有利于我们理解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对象的本质属性,增强职业教育的实效性。马克思指出:“人始终是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本质属性。在《矛盾论》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由此可见,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只是外部条件,只有通过受教育者“接收―反映―内化―行动”的自我教育过程才能体现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在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过程中,要了解医学生自身需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想法,激发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有利于医学生对职业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达到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的根本目的。

3.人的本质理论揭示的内容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分析和看待医学生自身特点发展与职业教育引导关系,便于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工作的实施。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从这种意义上说,医学生自身特点的发展与职业教育引导关系应体现社会性。医学生自身特点发展脱离了社会,就不能体现价值,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不同的社会舆论、社会政策、社会导向对医学生价值观、就业方向的选择、是非判断的标准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社会舆论、社会政策和社会导向对医学生职业观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在医学生职业教育和引导中,教育者必须结合社会发展形势,针对医学生特点,使医学生职业教育具有更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角下医学生职业教育的启示

1.加强医学生的职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促进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医学院校应该把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于整个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过程中。在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中,向不同年级的医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缓解医学生各种各样的就业压力,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如对低年级学生,在就业指导方面应根据当前的形势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二、三年级,学校举办就业规划讨论会,邀请成功校友和企业家与在校生面对面交流,让医学生对当前社会需求的情况更清楚更全面了解;对高年级的学生,帮助他们了解求职就业的程序和技巧,定期开展就业咨询服务和就业形势与政策的宣讲教育,为他们创造就业实践机会和见习机会,并重点指导他们处理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掌握应聘技巧等实用性知识,让他们找到正确的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同时,医学院校应注重医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操作、医学职业素养,以及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能力培养,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社团和社会实践的活动,如临床技能大赛、模拟面试大赛、简历设计大赛、创业大赛等,以帮助医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求职能力。

2.发挥医学生自主能动性,提升职业能力。在职业教育引导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注意引导医学生要辩证地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对自己性格特点、兴趣爱好、长短不足等方面有着充分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拓宽自己职业选择的范围和领域,适当考虑农村、中小卫生医疗机构、非公有制卫生医疗机构就业、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等。其次,我们要尊重个人特点,提升医学生的自身素质。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曾经指出,医学生除了拥有高尚的医德外,还必须要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才可以治病救人。在教育中,我们可以发挥医学生的专业特点,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学校开展“三下乡”服务活动和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定期到社会福利院、社区进行按摩、义诊服务;深入农村为群众服务、开展常见病预防和治疗的宣传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小朋友义教。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发挥专长的平台,有助于他们提高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以及差异性能力;有助于他们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掌握了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等。最后,现今社会越来越关注医德问题,职业教育应强调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相结合,特别是责任感和关怀意识的培养。而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除了依靠两课教育外,还应延伸到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与医德、医学专业水平,医学资源分布不均,医学生就业观念偏差存在一定的关系,在职业教育引导中鼓励他们去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中工作,深入了解群众对医疗方面的真正需求,自觉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

3.加大基本医疗卫生建设的投入,为医学生的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根据笔者对广东省5所医学院校(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和广州医学院)的1100名在校医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显示(详见文末表),各专业学生在求职准备过程中,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压力,其次才是父母及亲人的期望。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基层医疗单位的硬件建设,对愿意到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工作的医学生给予优厚的人事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完善落实“三支一扶”和“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各项优惠政策,为医学生到基层、西部就业创造合适渠道和良好环境。同时,政府可以采取出台一系列帮助医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大力倡导医学生把握就业机会,适应艰苦环境,磨炼意志,树立奉献精神,从而鼓励他们深入基层;联系企事业单位,建立医学生实习基地和就业见习岗位,帮助医学生提升就业技能,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为医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的岗位帮助,这样才能为医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黄理泰,王华生,农乐颁.“以人为本”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思维方式[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1).

[3].矛盾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4]王洪.“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医学生医德教育问题[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0(3).

[5]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篇2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握思想的活灵魂,把握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精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除了正常的人文社科教学内容以外,融入更多的与医学相关的社会科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人文医学知识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一方面,挖掘课程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医学知识,采用合乎学生特点的方式拓展知识范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人文医学素质进行培养。另一方面,融合人文医学知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讲解中渗入人文医学思维和人文精神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医学生成才和医学发展的指导意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密切联系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和医疗改革政策的贯彻执行的形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联系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取得的成就。《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医学伦理学》课关注医德建设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的实施。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教师以自己的高尚品格和优秀的师德表现感化学生,同时以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思想的共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医学知识的侵润和人格的陶冶。教师在教学组织中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高度重视、充分尊重、平等对待、因材施教。创造宽松、民主和平等信任的人文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尊严和自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形成坚毅品格和独立个性。开展实践教学,扩展人文医学教育的途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以拓展人文医学教育的途径和空间。在实践教学环节,人文医学素质教育活动更直接、更持久,更有利于直观地在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以及道德情操方面开展教育。将社会实践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对医学生的期望。也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认识社会的能力、增长经历社会的见识,激发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使命的紧迫感。强化人文选修课开设人文选修课是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必修课主要偏重专业课教学。近年来,学校先后开设了《社会学》、《宗教学》、《伊斯兰文化与风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等多门课程。逐步增加医学法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医患沟通等人文课程,突出人文社会科学为医学生的行医能力服务的目的,合理进行课程设置。部分开设美学、音乐欣赏等人文知识普及课程,以提高医学生的文化修养。实施人文医学素质模块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医学生“五项素质”教育为基础,形成模块化教育体系学校党委研究通过了“人文医学素质模块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开展人文医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其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合格医学人才为目标,将人文医学素质教育渗透到医学专业课教学中,以党、团、学生会活动为辐射,形成整体教育教学体系,动员全校力量,实现全面教育。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提高教学水平和实效性。通过“模块化教育教学”实施,使具有人文医学素质的合格医学生具备五种基本素质:即思想政治素质、伦理道德素质、人文知识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能力素质,这五大素质即五大模块。要培养具有上述五大素质的合格医学生,是一项需要集全校之力的教育教学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包括人文社科部教师、专业课教师、党组织、团组织和学生组织五大模块队伍的力量来完成。人文医学素质模块化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模块化教育教学”体系,由第一课堂课程模块和第二课堂课程模块组成。第一课堂模块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般人文课程、医学人文交叉课程和人文技能课程、专业课程五个子模块构成。第二课堂模块即由文化教育活动(兴趣小组、比赛、表演、专题讲座、学术讲座、各种论坛、社团活动等);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社会实践公益志愿服务活动;读书活动;医学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医学院校校风、校纪、校容所形成的独特校园文化情景、人际情景、物质情景等独特氛围所营造的活动)等几个子模块活动体系构成。

人文医学素质模块化教育教学考核评价第一课堂学习的考核,按照学校现有规定进行。第二课堂考核实行弹性学分制,在校生每年修2个学分,在修学中如实填写《宁夏医科大学医学生素质教育记录册》记录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时间、内容和感受,由组织者在记录册上盖章确认,会同教务处认定学分。在考核中贯彻全程化原则。自始至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细致的考核。首先,在考核的时间上实现全程化。即从入校学习的那天起,将考勤、当堂发言、论文撰写、教学活动和期终考试等教学环节都纳入考核范围。其次,在考核的空间上实现全程化。不仅局限于课堂上的考核,也包括社会实践场所的考核和平时表现的考核。强化载体功能,重视活动、仪式作用的发挥医学院校应当充满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特殊的活动和仪式更加承载了体现这种尊重和关怀的重任。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创新,可以从学校文化所特有的活动和仪式着手。以丰富的种类和类型举行学校文化仪式,确定这些活动和仪式所象征的文化含义,都将为现代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医学生宣誓仪式在新生入学伊始,举行医学生宣誓仪式。医学生宣誓仪式是医学生特有的仪式,体现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期望和对“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真谛的深刻感悟,激发了医学生的职业神圣感和职业光荣感。通过医学生宣誓仪式,培养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和对患者的关爱。尊重生命是医生职业素养和医学道德修养的核心。向逝者和遗体捐赠者致敬仪式人体解剖课是医学教育有的一门基础课。它涉及到遗体的使用和处理。逝者为医学研究捐献遗体,他们的奉献精神是值得敬佩的。他们摒弃了数千年来传统丧葬观念,把遗体贡献给医学教育事业。对捐献者表达崇敬之情,同样是医德教育重要的一部分。从尊重逝者开始,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从医者才能发自内心地关爱和尊重患者。在相当程度上,这类教育的重要性可以超过单纯医学技术的教育[4]。为护生授帽仪式学校在每年的5月12日国际护士节,都举行庄严地为护生授帽仪式。为护生授帽的仪式是护生走向护士职业的重要标志。伴随着庄严的乐曲,在南丁格尔画像前,护生肃立在医学护理的前辈面前,佩戴上圣洁的燕尾帽。护生接过明亮的蜡烛,在南丁格尔画像前宣读誓词。神圣而庄严仪式标志着护生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白衣天使”。医学生毕业典礼医学生毕业典礼是结束大学生活走向社会的最重要的标志性活动。可以说是大学给学生上的最后一堂教育课,寄托了学校的教育理想。它承载着学校文化中众多的理念与情愫,具备着仪式庆典活动所普遍具有的功能。毕业典礼不仅是对毕业生学业成就的肯定,而且是对他们所获得新身份、新职责、新义务的赋予与确认。也是向学生展示、传授学校核心价值理念的过程。在此活动中集中展示的校徽、校歌、校标、校旗和校服也构成了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符号,是学校的精神象征,也展示了一所大学的地位和内涵。

建立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宁夏)基地

为了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加强医师的医患沟通能力,强化医学生人文关怀的意识,完善人文关怀的技能,以提高医学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能力,学校向中国医师协会申请建立“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宁夏)基地”获得成功,成为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在宁夏的唯一培训基地。通过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使广大医学生在了解医师职业精神的普遍原则和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掌握医患沟通技巧,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理念,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增高人文医学从业技能水平,增强建构和谐医患关系的技能。

强化后期临床阶段人文医学技能教育

当前,进入临床课和实习期后,很多学校都没有针对实习生开设专门的人文医学教育课程。临床前的医学人文课程开设相隔时间较长,教育的效果和实用性较欠缺。而且,教学多以课堂讲授、理论灌输为主,教材更新较慢,对实习生而言,人文医学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是脱节的。应当重视在临床阶段的人文医学教学,应以实用性为主。他们的学习不以单纯的理论体系为主,而应当是学生在今后的医学实践和从医后真正实用的技能。建立专门人文医学教学机构,发挥医生教师的优势学校在临床学院成立了“人文医学教育”系,专门负责临床学习阶段学生的人文课程学习和技能培训。使人文医学学科和教师相对集中,发挥学科群和教师的整体优势,系统地推进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具有医学背景和临床经验的教师的优势。以临床环境为大背景,以医患关系和医护合作为载体。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对临床工作和人文知识技能有相当的了解,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临床前进行的医学法规、医患沟通、心理咨询人文培训医学实践阶段主要相关的知识集中在医师职业精神、人际交流技巧、医学信息管理、社会科学、卫生经济学和科学思维等方面。学校教育阶段课程的缺陷使医学生从业后感到所学知识的缺乏。因此,在后期临床教学中医学法规、医患沟通、心理资询应作为临床培训前的人文培训内容。而且在教育方法上要与前期教育有所区别。应当特别注意学习方式的针对性,对相关知识的讲授要密切结合临床实践。让医生在掌握临床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对患者人文关怀的意识及工作理念。

要求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传授人文医学知识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篇3

一 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融入相关学科知识 

随着当代高新生物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及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不断的推进,既给医疗卫生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现实的道德与法律问题。医学职业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未来的医生进行医德规范和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医学教育既要重视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医学生医学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为了提高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根据医学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在理论教学内容上,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因素,使教学内容贴近医学生实际,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同时,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进学生头脑为目的。 

二 提高思政教师的医学素养,构建与医学专业教师相融合的师资队伍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师资力量偏重于医学专业,这是有别于其他类型院校的最大特点。医学院校的特殊性让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目前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毕业于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伦理学等文科专业,缺乏医学方面的相关知识,更谈不上临床医学的实践,很难把思想政治理论与医学知识相结合。所以必须加强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医学知识学习和培训,并且在日常的科研活动中融入相关医学知识,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学,进一步来提升教师的医学素养。与此同时,采取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法,引导和激励医学专业的教师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师资方面,探索跨学科教学,实行思政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辅导员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发挥合力优势。 

三 创建情感育人的环境,培育具有医学特色的校本文化 

要大力弘扬主旋律,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促进医学生的情感升华。在学校范围内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进行有效地宣传,让所有的教师都来支持这门课程的教学。从整体上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创造一种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条件。利用校园网、校报、广播、橱窗、宣传栏等媒介,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第一时间呈现给学生,把正能量传递给他们,利用榜样的作用推动德育教育。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优秀的校园文化既能感染人的情感、熏陶人的情操,又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能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促进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建设校园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凸显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把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到具体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来。 

四 转变教育理念,注重人文教育 

医学院校情感育人,从本体论意义上,指把情感作为医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着手,培养医学生“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塑造知识、情感、道德三合一的医学人才[2]。高职高专院校往往侧重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却忽视了德的培育,导致了部分学生有知识和技能,但却不能得到健康的成长。而且思想政治理论对医学人文教育具有指导性。学校为了提高思政教师的医学人文素质,邀请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学校附院、柳州市人民医院以及柳州市工人医院的医师,定期作专题报告,并开设相关选修课程,请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学专家授课;同时鼓励思政教师到医院参与相关部门开展的工作,提高医学素养。如选派教师到柳州市人民医院以及柳州市工人医院担任人工生殖辅助伦理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五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构建信息丰富的课程网站,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医学院校情感育人,从工具论或方法论的意义上,指情感在教育中的工具作用,即教育者应怀着对学生的深厚情感去工作,把情感当成是促进教育,提高教育实效的一种工具和手段。[3] “以人为本,以情感人”的教育理念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实现师生双向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着眼于专业特点,促进医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不断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讲故事教学”“专题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影片赏析与探讨教学”“分组辩论教学”、特殊医疗机构参访与社区服务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在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创设情感氛围,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理解相关原理,培养学生情感和规范学生行为,帮助受教育者陶冶高尚的情操,从而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具有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的医学人才,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基础。 

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突出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为了能够确保实践教学落实到位,实现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在教学经费中给予专项保障,使社会实践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把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践活动中,创新实践教学形式,突出情感教育要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增强实效性,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围绕提高医学生的医德医风和专业素养开展,强调面向社会,践行情感教育,提升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体现人性关爱,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如通过组织医学生进社区、福利院开展义务体检、义诊、卫教宣传等志愿者活动。在实践中提升服务意识,从而坚定他们献身医学、奉献医学的信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校内,在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各系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采用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如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专题讨论会、辩论会和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播放教学影片等。利用暑期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红十字活动、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活动;分批选派优秀学生到居委会挂职锻炼,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各项定点援助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意,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各种途径开发校外实践资源,创建实践基地。目前已经建有柳州市第四十一集团军军史馆、柳侯祠、柳州市老人康乐园等实践基地,定期开展参观、服务活动。利用特殊节日组织学生步入社会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如结合广西城乡清洁工程,开展参与文明社区清洁活动。采取实践与理论、校内外、周末与寒暑假相结合的形式,并通过举办报告会、座谈会、征文活动、社会实践成果展等形式,消化和巩固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帮助大学生懂得珍惜当前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发奋学习,坚定报效祖国的理想。

把医学经典故事和中医学精髓文化,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一些医学典故,诸如《扁鹊与牛黄》《 本草纲目》和《岐黄论医理》等经典故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励医学生学医的成就感及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同时又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又如传统的中医文化中“医为仁术,大医精诚”精神,强调“仁爱之心”是一名好医生的核心,也是医学的伦理价值,强调真正的一名受人爱戴的医生是高尚的医德与精湛医术的高度统一。中医文化不但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隐含着和谐的因素,并且把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进一步升华为和谐观念对人类社会、生态文明、生命、健康的价值。如中医中强调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谐统一的人、天、地不可分离,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保持生命与健康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蕴涵着丰富和谐思想的中医文化中,挖掘出其和谐思想内核,同时把时代精神赋于其中,对构建融洽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和谐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思维成果不仅有益于我们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民族特色、认同感、丰厚感与感染力,也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历史经验的自觉借鉴,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4] 

六 以红色社团为载体,创建红色网站 

据调查发现,在新兴网络媒体时代,医学院校大学生在价值取向、道德约束、心理健康和性格塑造等方面深受新兴网络媒体的影响。[5]于是学校组建红色社团,以他们为骨干,创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网站,抢占宣传主要窗口,及时准确地把发生在同学身边的师生情、同学情、医患情、校友情等真实而感人的事迹在网站上,通过榜样的作用带动德育的教育,营造和睦相处、追求创新、乐于奉献的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环境。通过创建网站,夯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平台,整合和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突破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新颖、多样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实现调动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地积极性,对于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1]胡水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五个转变[J].湖南省政治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2][3]朱琳王英郭小学医学院校情感育人模式的构建[J].医学与社会,2011 (12). 

[4]朱琳,王晨艳.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天津市高校为例[J].中国轻工教育,2011(2).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篇4

1方法

1.1问卷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医学生医学职业人文素养现状我们首先根据《新世纪医学职业精神》中阐述的三项基本原则和十项责任原则以及《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以及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阐述新世纪医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设计问卷,调查研究了我市5所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的带教医生以及在校不同年级本科生对医生职业精神以及医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与职业人文素养的认知情况[11]。

1.2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确定了我院医学生职业精神与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内容,即根据《医生宣言》要求的医师职业精神以及当前与社会和医学密切相关的热点话题,于三、四年级本科生中就涉及医学伦理、医学与社会、医学的意义和目的、职业伤害与权益、医学心理、医学法律法规、医学与环境以及医患关系等相关医学人文知识进行系统讨论学习并撰写讨论报告。

1.3培养模式为融入我院现有的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为学生与专业教师进行深度交流提供有效平台,使得学生在与专业教师的密切接触和交流过程中,充分感知教师的言传身教。我院根据确定的医学人文培养内容,于每学期开学初提出4-5项医学人文讨论主题或基于背景的讨论主题,每个导师组(4-6名学生/组)中的学生须在其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就他们感兴趣的、与他们职业生涯相关的、密切结合社会实践的人文主题进行深度讨论,以摆脱目前在医学人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反感的说教式空洞理论以及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课堂授课模式。期末每位学生须提交一份医学人文讨论报告,其中优秀者鼓励投稿发表,参加某些学术会进行交流。我们从2010年10月开始至今,在我院2008级、2009级和2010级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科生中实施了该项教育。两年多时间内,学生共就20多项主题对相关医学人文进行了系统学习讨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讨论

进入21世纪,全球医学高等教育基本要求都强调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等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保证其毕业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1-4]。这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卫生发展和医学教育的需要,也为医学人文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因此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目标主要在于: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和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全面认识医学与社会,培植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例如国外医学人文教育内容包括医学实践困境中的伦理、健康和疾病的伦理根源、医学与社会、社区卫生中心的医学与人类、社会医学、医疗管理、生物科学的社会问题、医学法学等[12]。教学方式和手段也比较多样,包括课堂讲授、讨论与研讨、课外阅读与撰写论文等[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04-06)中也明确提出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理念。弘扬医学人文精神,不仅在医学教学中要进行人文学科教育,而且在临床、科研、体制改革和卫生规划等各个方面,都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弘扬人文精神[13]。为此我院探索并实践了将医学专业教师融入医学生职业人文素质教育。根据《医生宣言》要求的医师职业精神以及当前社会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热点话题中就涉及医学伦理、医学与社会、医学的意义和目的、职业伤害与权益、医学心理、医学法律法规、医学与环境以及医患关系等相关医学人文知识进行综合、系统地讨论学习。教学方式借鉴了国外的经验,采用以当今社会案例和背景为基础的由专业教师引导的小组讨论的模式。通过这种创新教学模式,专业教师可以紧密结合医学专业知识指导学生,鼓励并创造机会使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信息和观点,给学生以最充分的自由度。这种医学人文的教学模式,不仅强化了医学生对职业精神和医学人文精髓的认知,也使我们的教学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表达思想、交流观点的能力等方面取得较好的进展。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也转变了医学专业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使他们从只专注学生医学理论知识学习到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关注医学研究的社会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真正使教师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篇5

医学导论人文教育课程建设作为医学生的一门重要入门课程,“医学导论”或“医学史”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开设有半个多世纪,形成了各自的风格或特色。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将该课程作为医学生的必选课程,目前,国内半数以上的医学院校都已开设了该门课程,并正在不断加强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力度。南京大学医学院在开设《医学导论》课程中,凭借南京大学雄厚的基础学科优势、依托多所高水平综合性和专科性医院的支持,寓人文教育于医学专业教育之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基于人文教育的《医学导论》课程开设背景

医学本身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与人文是密不可分的,医学的精髓是对人的生命本体的同情、尊重、仁爱与体恤,对人的生命健康的维护,对人各种社会需求的满足。生物-心理-社会这一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当代的医生不仅应以精湛的医术治疗患者的生理疾患,更应具备广博的社会文化内涵,了解疾病的发生与人的精神心理因素、生活方式和行为、文化水平和经济条件等密切相关,在临床实践中体现人文关怀及对生命价值的尊重。现今医患矛盾的凸现使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医生人文素质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医学生跨入神圣医学殿堂的启蒙课程,医学导论课程可以作为沟通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的桥梁与媒介,是达到强化人文素质培养目标的最佳切入点之一。本课程的教学宗旨在于使学生对医学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把握医学发展的脉络及现况,领会医学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密切联系,从理性的纬度对医学发展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道德冲击进行反思,对今后即将从事的职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达到“励志”和“开智”的目的。

二、课程建设思路

1.课程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医学是什么?学习医学做什么?怎样学好医学等问题。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献身医学的精神,更有效地指导医学生学好各门基础课和专业课,促进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加强。

2.授课对象

南京大学自2009年始开展本科生“三三制”教学改革。该教学改革坚持“适宜学生发展的,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这一宗旨,大力推广我校“拓宽基础、鼓励交叉、个性选择、逐步到位”的人才培养成功经验,推进通识教育。因此,我校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本科生都接受了14个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和约40个学分的通修课程,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和自然科学素质。《医学导论》课程开设在二年级下学期,属于专业平台课程,针对医学院八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和七年制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学分数为2(周学时为2)。

3.授课过程

(1)理论课。在国内已开设同类课程的医学院校中,我院的医学导论课程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师资力量名家荟萃,由多位重量级的博导领衔,每人一讲,给本科生大班授课。通过授课,学生掌握了医学的发展史、病人心理、医生角色、疾病概论、病因、症状、诊断、思维和治疗等初步理论和能力。既增强了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又使同学们认识到了基础课在临床中的应用,提高了学习兴趣。

(2)讨论课。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的交流和互动,避免“一言堂”“满堂灌”,我们在医学导论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了讨论课模式。通过讨论的方式,把所有已经掌握和要掌握的知识通过问题为线索进行全面的知识学习,注重引导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做到设疑激趣相结合,增强课程讲授的吸引力;科学艺术兼顾,增强课程讲授的说服力。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形式多样化,使教学活动兼具双向或多向交流色彩,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等多边互动交流之中,构成知识信息流动的立体网络。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形成自主学习为主,相互交流与促进。

(3)临床观摩。授课地点在医院,主要包括:①参观医院,了解各科室设置及职能,了解医用基本设备;②请实习学员或临床医生做报告,谈谈自己对医学学习方法以及工作后的体会;③接触病人,了解病人。了解诊治程序,学会同情病人和关心病人,对自己以后的职业有全面的了解。临床观摩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医生的职能及工作程序,同时也使学生体验到作为医生的责任感,使学生能变压力为动力,提高自己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反馈

1.深入了解教学现状,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我们在2012年对修读《医学导论》课程的20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学生对现有讲课内容大多表示满意,认可度为93%。187人(占90%)表示本课程加深了学生作为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179人(占86%)认为本课程有助于学生尽早接触临床、病人和社会,170人(占82%)认可该课程的授课方式,认为教学方式多样化;158人(76%)表示本课程有助于提高与病人交谈的能力。充分说明,该课程设计合理,教学质量较好。

2.生为本课程的建设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本课程并未给学生指定教材,而是推荐了数本国内常用教材作为参考书,学生建议教师尽快根据该课程的授课提修修订教材;此外,学生还建议多请交叉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的名师作报告,接受大师的熏陶;增加医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及新进展等。

总之,基于人文教育的《医学导论》课程在专业教育中渗入人文关怀的元素,使学生对医疗职业的道义与责任有清晰的认识,逐步感悟精湛医术与人文情怀完美统一的重要性。学生未开始医学课程前,对医学的整体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由“成功的医学专家”引领“成功的医学人生”。

参考文献:

[1]万学红,吕小岩,郑尚维.医师职业精神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4):376-378.

[2]顾鸣敏,李小波,孙大麟.“医学导论”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9,8(6):718-720.

[3]李密,江晓滨,刘勤勇.医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6):1151-1152.

[4]胡友莹,余新超.浅谈医学导论课的教学实施[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14(5):2-3.

[5]孙宝志.临床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6]文历阳.医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0-201.

[7]顾鸣敏.医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1.127-128.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医者仁心”的说法,就是说作为一名医生所要拥有的不仅是高超的医技水平,而且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然而,长久以来,我国医学院校注重的是专业理论的传授,忽视了应有的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医学生所缺失的人文素养教育水平不但会影响医疗服务水平而且对于医患之间的沟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医学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工程。

1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医学人文素质指通过医学人文知识积累和医学人文精神修养,内化于医者个体内心身心,形成医者特有的思想、修养、品格和气质,体现为医者对患者的价值、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关怀和尊重。[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卫生行业的进步,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1)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以及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自医疗卫生事业和市场经济接轨后,部分医务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受负面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向钱看”思想严重,缺乏责任心和责任意识,严重影响了医患之间的正常关系。如果出现医患纠纷后,被媒体报道转载后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因此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保证。古人有言“病家求医,寄以生死”。作为一个医学生,将来要做治病救人的工作,因此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这种素质简单地概括就是“仁心妙术”,这里的“仁心”并不仅仅是医德,还包括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妙术”也不简单地指医学上的技能,也就是说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将人文素养渗透于专业技术中,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3)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是新形势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在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中发来的贺电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要在感悟时代、紧跟时代中珍惜韶华,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这里的十六字中要求人们既要修德又要有真学问。

2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现状

进入21世纪,虽然医学界和教育界已经意识到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状况仍不容乐观。[2](1)医学生普遍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现阶段,由于专业要求,我国医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是理科生,大多数学生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缺乏兴趣,进入大学后,更加忽视自身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强自身的文学修养,而是应付考试。人文社会知识的缺失会导致认识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不够,与人沟通能力差,缺乏精神上的慰藉,还有部分学生文字书写能力差,导致病例书写不规范等问题。(2)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在医学院校中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就是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和其他各科的选修课,以及学校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大多安排在大一和大二阶段,比如牡丹江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和选修课都集中安排在大一至大三学年,在大四学年课程的设置均为临床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课程设置较为紧凑,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理论课以外的关于人文素养的知识学习。(3)教师队伍人文素质需要加强。我国医学院校的教师队伍大部分都是医学理论较强的老师,而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缺乏足够的人文知识积累,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自然就不能将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与医学理论进行结合,最终导致文医分离。

3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

医学生的内心态度、价值观念能够引导其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用于“有价值的现实”当中。医学的本体是生命,医学所表达的是对人类最深切的终极关怀,为人的生命服务是医学的终极目的。[3]因此必须将人文素质教育和医学教育紧密结合,将人文素质教育真正融入到医学教育中。(1)树立人文素质教育和医学理论相结合的理念。作为一名医生除了具备高超的医学技能和知识,更应该掌握丰富的人文知识。[4]因此要转变观念,树立人文素质教育和医学理论紧密结合的理念,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医学生终身学习的计划中,引导学生把“治病救人”“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等人文精神作为自己的行动标榜,避免造素质教育和医学理论相脱节的情况。(2)建构完善的人文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在国外,各国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医学人文课程。西方的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部类组成,其中人文医学课程占学时的比重,以美国、德国为多,达20%-25%,英国、日本为10%15%。[5]在我国,医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还是在学校中完成的,因此应该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时数;改革教材内容,将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知识增加到教材中;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师授课过程中,渗透人文社会知识的案例,将人文社会知识和医学理论知识进行有机结合。(3)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人文素养,平时应该多读书、多积累、拓展知识面、扩展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学校还应该通过培训、学习、经验交流等各种渠道为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供必要的渠道。(4)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来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医学院校可以通过举办“国学讲堂”“志愿者服务”“文化艺术节”“社团活动月”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来丰富医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让医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文化、了解社会、感受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医学人文的理解。此外,可以引导学生在校期间走向医院、走进科室、走近患者,学会与人沟通、与人交流,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社会、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情感。综上所述,注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的医学人文态度,才能使医学生成为人性丰满的大写的人,才能使医学职业道德的崇高性得到充分的体现。[6]只有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使其在未来的医疗卫生行业中站稳脚跟,才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敏.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2015,5(10):789-792.

[2]刘俊荣.关于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整合的哲学反思[J].学理论,2010(33):64.

[3]贾颜.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现实困境及路径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12):935-936.

[4]萨如拉.高等医学院校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必要性的研究[J].教学研究,2015(4):122-123.

[5]张蕾.简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与提高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102-104.

[6]李强翔.医学生人文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1(9):2804-2805.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社会医学;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542-02

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与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亦是医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整合的一门交叉学科。社会医学是从医学的角度研究医学的社会问题,主要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现象,研究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探讨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社会策略,亦是从医学领域中分化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1]。随着疾病谱的转变、医学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中,社会医学从最初的预防医学的专业课逐渐扩展到医学本科、研究生的公共选修课,有其发展的必然趋势[2]。目前, 我校已经在本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中及研究生选修课程中开设了《社会医学》这门课程。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效果,笔者在近2年的教学中, 就《社会医学》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的实践和探索, 现浅谈如下。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社会医学课程教学各方面通过不断努力得到一定的改进,逐步实现了课程教学由不同的授课老师分章节承担,同时聘请校外相关领域的专家为学生授课,以使课程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得到一定的提高,但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教学大纲与实践指导大纲不完善。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偏差,大部分的学习内容偏重于课程的理论知识,而轻视了更为重要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脱节;(2)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由于社会医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长期以来在社会医学的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这种单向直线性的“满堂灌”的教学使得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教学效果欠佳[3]。(3)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认识不清, 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学生偏向重视医学专业必修课, 而社会医学属于交叉学科, 课程内容难度不大, 同时考试形式也较单一,考试内容偏简单,学生较容易掌握通过。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只关注期末考试内容, 而对知识的运用重视不够; 只重视理论, 不重实践。同时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 很容易停留于表面, 不能从学习中汲取深刻的认识, 难以真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观。为了提高社会医学教学的效果,必须积极探索及尝试改善教学方法。

2 加强社会医学教学的建议与措施

2.1进一步明确课程教学目的,精选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标准化教学课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根据新的培养方案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根据课程特点与学生的基础起点恰当定位教学目的与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做到精挑细选,精心策划,精心编排,突出重点,凸显结构[4]。鉴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社会医学课程教学内容不同, 带教教师亦不同, 为了实现教学统一,提高教学质量, 带教教师应坚持集体备课, 合理分工将社会医学课程教学课件标准化[3]。教学方法亦应根据不同教学对象均应加以改进,以使各层次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以达到区别教学,有的放矢的目的

2.2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并用,强调合作学习。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5]。在课堂上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追求最优教学效果,恰当选择诸如SIMINAR教学法、PBL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虽然目前授课基本还是以讲授为主。但实际课程部分章节内容适合以讲授为主,部分章节内容适合以讨论为主,部分章节内容适合以理论实践相结合方式授予,应勇于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但是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积极思考,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增加课堂参与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教学互动,加强案例式、讨论式教学。要想使学生的课堂思维活跃起来.就得利用灵活多变.恰当有趣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应多结合实践,多翻阅资料,多设想相关医学领域时点与热点的命题,引导学会观察、分析与社会医学有关的社会现象,就相关命题进行讨论或辩论。在讨论阶段,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各自的想法和意见,陈述自己的理由和依据,通过分析比较,集思广益,达成共识,通过讨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3加强理论教学、科研与实践三结合,丰富课堂内容。《社会医学》不仅具有独特的学科理论,而且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应积极开展社会医学教学实践,让学生走出校园,在社会大课堂里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精神积极发现与健康相关的问题。理论教学,不能泛只是简单地介绍理论知识,可将有关的科研项目结合相关卫生问题进行讲授,充实课堂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亦可适当地安排学生参与一些科研课题的现场调研活及数据整理分析工作,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社会医学研究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加深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2.4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社会医学》属交叉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由于课时数较限制,讲课程内容时不能面面俱到,在教学中应设置作为学生课外自学的内容,授课教师师也可以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作为学生补充学习的资料,拓宽学生知识面。通过部分章节自学,结合查阅的文献资料,或结合学生所参与的社会实践或科研现场活动,要求其根据相关社会医学问题,完成整理材料、撰写文章的全部过程。这样不仅培养他们将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与实际或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写作能力。在课程考核的方式上也可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结合的方式,其递交课程小论文可作为平时考核成绩,以避免学生只关注期末考试,不注意平时课程学习的现象。

2.5 注重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社会医学具有内容丰富、政策性强、时效性强的学科特点,这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更要具备关注现实、捕捉动态、掌握政策、探究前沿的意识和能力。落实在具体教学中,就是要抓好备课环节,及时收集资料,广泛查阅相关文献,掌握改革动态,把握发展趋势。做到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关注问题鲜活生动,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4]。这就要求作为授课教师必须不断有意识地自我要求提高,努力汲取扩充专业知识,拓展自身的知识宽度与深度,以适应教学的要求。另也可通过到其他兄弟院校进修学习,加强本专业教师间的交流, 互相交流学习会医学课程教学的经验。

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将投身于卫生事业或卫生管理事业, 他们的健康观和医学观将直接影响到当地、乃至国家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社会医学已成为转变医学模式, 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重要学科之一.加强医学生社会医学的教学, 是满足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为此, 转变观念, 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积极探索尝试教学改革,加强社会医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是我们作为授课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李鲁. 社会医学[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1.

[2] 罗秀.Seminar 教学法在社会医学教学中的实践[J].社区医学杂志,2012 ,10 (14 ):72-73.

[3] 李小菊, 秦江梅, 唐景霞等。对改善社会医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1):30,71.

[4] 黎 莉.优化教学内容实行区别教学―《社会医学》教学实践与探索[J].南方医学教育, 2007(4):14-15.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中医药 英语著作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直到今天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对国际医药学产生越来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中医药的疗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中医药。这为中医药的发展、增强其国际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从2001 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著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著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 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著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著作

1.丛书系列

1990 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 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肛门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 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 个分册。2001~2006 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 年和2007 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 材

1998~2000 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 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著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 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 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 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 年谢竹藩编著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 年Chen Chiu Hseuh 编著《Acupuncture: A ComprehensiveText》。1999 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 年金义成、彭坚所著《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 年李鼎原著,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

(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 年陈慰中著,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 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 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 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著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著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著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著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著作:中医药英文著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著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著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加大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教材的补充和编写,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专业外向型人才,扩充全英文中医药教材和著作的编写,尤其注重中药学等学科的英文著作发展。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进行创造,改变以往独立作战、各行其是,既无方便的途径相互交流切磋,也无专门机构加以协调的状态,使中医专业术语的翻译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积极推广加强双语教学的改革,加大既懂中医药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文水平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相互促进,既有利于今后中医药的专业英语教学发展,又有利于中医药著作的继承和发展。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已经被世界所瞩目,中国作为中医药的根源之地,需要培养一些从事中医药事业优秀的外向型人才,不断宣传中医药文化,使世界更了解中医药,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而这些就需要有更多的中医药英文教材、书籍的编写去宣传发扬,既有助于国内学生和对其感兴趣的人们学习,对于国外友人也可以提供更多机会认识中医药、使用中医药,使中医药不仅为中国人民服务,同时还可以为其他国家的人们的健康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佐英、刘公望.关于中医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4(1)

上一篇:pdca循环法论文范文 下一篇:神经解剖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