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额信贷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12 03:05:30

农村小额信贷论文

农村小额信贷论文篇1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矛盾出路

为了优化农户贷款环境,1999、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制定并颁布了《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提出农村信用社要适时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民借贷。这标志着中央银行决定在正规金融制度框架内开展过去主要由非政府机构或组织实施的贷款方式,并希望通过金融创新的方式改善缺乏抵押和担保能力的中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在中央银行的推动下,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贷活动在2002年得到了大发展。据中央银行的统计,到2002年底,全国就有30710个农村信用社开办了此项目,占农村信用社总数的92.6%;两种小额贷款余额共近1000亿元,获贷农户5986万户;评定信用村46885个,信用乡镇1736个。农村信用社正以主力军的身份出现在小额信贷的舞台上。

1双赢的信贷方式——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

1.1农户小额信贷——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现实选择

从市场营销的一般原理看,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是农信社积极开展贷款营销活动的有效途径。市场营销学理论认为,要实现某一机构目标,关键在于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情况,能比竞争者更有效率地更快捷地为消费者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就农村信用社而言,贷款业务是其最主要的盈利来源,农村应该是其最主要的市场,因此能否抓住并赢得一般农户关系着各家农村信用社今后业务发展与竞争成败。农村市场主体——农民大多数以家庭为作业单位,进行小规模经营,资金需求额度较小,又无有效抵押物作担保品。因而,改变了过去金融机构追求抵押、担保,寻找大户的贷款方式,采取了分散、小额贷款形式,按照农户信用等级或采取联保方式发放的小额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为农村市场提供的最适合产品。若要不顾自身经营能力、经济实力和公共关系盲目去抢占城市市场,无异于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从农户小额信贷的实施效果看,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促进了农村信用社资产的优化和自身业务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支农实力,形成良性循环。如今的农村信用社已经是商业化了的独立经济主体,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首要目标。因此,如果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不能为其带来任何好处的话,其必然会退出小额信贷市场。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的热情不断高涨。这无疑源于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的成功实践。2002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比年初增加2589亿元,各项贷款增加1951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下降7个百分点,实现增盈减亏33.86亿元。通过对湖北省某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展小额信用贷款与企业贷款的风险与收益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更是证明了这一点,其结论为:从风险的角度看,小额农贷的风险低于企业贷款,而对利息收入的贡献却大于企业贷款;从农户小额信贷与企业贷款的成本收益比较来看,如果考虑坏账损失这一风险成本因素在内,农户小额信贷总体收益率反而比企业贷款总体收益率高10.643个百分点。因此,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中坚力量的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满足农户贷款需求的一种积极表现,同时也是培育自身新的金融业务点和盈利点的需要。

1.2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农户脱贫致富的法宝

首先,农信社小额信贷极大地改善了农户贷款环境,而且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由于村委会成员对本村村民的具体情况比较了解,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业务采取与村委会成员合作组成信用评定小组(有些地区信用社还建立了村信贷协管员制度)对农户进行全面的信用等级评定的方式,并采用“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贷款方式使农户在规定的信用额度范围内随时可以获得贷款。这种贷款方式对于农户来说,简化了贷款手续,免除了传统商业贷款活动中借款可能发生的公证费、资产评估费、招待费等,也不需要承担国际经典小额贷款模式所涉及的强制储蓄成本、缴纳小组基金的成本、频繁参加小组会议和频繁还款的交通成本及机会成本等;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克服了金融机构与农户贷款博弈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农户获取贷款的可能性。

其次,实践证明,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小额信贷业务,在有效缓解农村金融抑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支持“三农”中坚金融力量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发展有了新的要求——中国农业必须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而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无疑为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山西省临汾市农户自2001年以来,在农村信用社的支持下,通过“公司十农户”的模式,办起了几十个333.3~2000hm2大小不等的蔬菜基地、特色水果基地和药材基地,建成了果蔬保鲜中心,组建了销售中心。通过企业建基地、小额信用贷款扶植农户进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方式,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得以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农户也不会因贷款难而丧失追求农村新的经济增加点的机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武汉新洲区农信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成效显著。2002年,全区小额信贷累计投向渔业4000多万元,蔬菜1400多万元,蘑菇700多万元,蛋鸡680万元,鸡汤420万元,木业220万元。仅大埠水产养殖区投放贷款达850万元,接近40%农户得到了贷款支持,新增精养渔池400hm2,新增黄颡鱼套养面积333.3hm2,促进了养殖业超常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业支柱产业的建设。通过调查,在当地通过贷款发展渔业的农户,户平收入增加2000元,人平纯收入达到了3400元,比上年增加400元。

2三大主要矛盾——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拦路虎”

2.1日益扩大的信贷资金需求与有限的信贷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

从资金供给方面看,截至2002年底,全国信用社不良贷款5147亿元,占总贷款额的37%,已由19542家信用社资不抵债,占机构总数的55%。巨额亏损严重削弱了信用社的资金投放能力。央行为弥补信用社贷款资金的不足,采取了输血型的再贷款,但资金规模远不能满足,而且农户小额信贷对农村信用社来说毕竟还是个新事物,处于试行阶段要其把大部分信贷资金转向小额信贷对于一向具有“城市化偏好”的农村信用社来说确实还需要时间和勇气。

从资金需求方面看,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成功运行,是解除我国需求型金融抑制的最佳途径。一方面说明农村信用社的借贷资金不再遥不可及,另一方面,许多由于获得了小额信贷资金支持而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的农户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活广告,在这种示范效应下,需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农户肯定会有越来越多。随着该项业务的不断发展,农户的资金需求额也会越来越大。

2.2单一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与多元化、多层次贷款需求之间的矛盾

(1)期限。目前的农户小额信贷并未能建立起一种农村信用社向农户提供中长期贷款,满足农户多方面需求的有效机制。由于农信社自身资金实力有限,现阶段农户小额信贷资金主要来自于央行的支农再贷款,而支农再贷款的期限一般较短,为6个月、9个月,最长为一年,并规定不得展期。

(2)利率。小额信贷的利率问题是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借贷双方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如果利率过低,小额信用贷款又会再次成为寻租的对象,中低收入农户又会面临再一次被边缘化的可能。如果利率过高,则会加重农户借贷成本,打消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的念头。比较合理的做法是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成本和农户的还贷能力实行浮动利率。

(3)金额。由于农产品需求结构多元化,农户的生产也不再局限于粮食生产,还要进行经济作物、特色养殖、花卉种植等,因此农户的贷款需求与以往相比大大增加。但是农村信用社在设定农户小额贷款金额时,非但没能充分考虑到农户的实际贷款需求变化,而且从农村信用社或者信贷人员自身利益出发,为降低信贷风险,存在人为压低贷款额的现象。

2.3小额信贷的扶贫性质与农村信用社商业化运作之间的矛盾

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其无疑是一箭双雕的好事喜事,即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了信贷服务,为其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又为农村信用社带来了新的可能的利润增长点。但是,但从农村信用社的角度来说,太多的利益外溢,因为其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是无法体现在其收益表上的,也就是外部化了,而且在现有体制下又得不到合理补偿,甚至还有可能承担部分社会成本。因为在没有完善的保障制度,特别是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担保制度尚未广泛建立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可能会承担本应通过保险由社会共同承担的风险。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的过程中仍出现严重的“扶富不扶贫”的现象。据报道,80%左右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际上是投向了高收人农户,在对中低收人农户发放贷款时,农村信用社仍然较为谨慎,中低收人农户可获得性仍然没有较大的改观。在经济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因为发达地区小额信贷资金机会成本会很高,农村信用社有更多的资金投向渠道。笔者曾对浙江省某市的一家农村信用联社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就该信用联社发放农户小额信贷的总量来看,呈现出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2900万增加到2004年的3400万,增长率为1.47%。但从其所占该农村联社当年贷款总额来看,该信用联社2003年的贷款总额为18.294亿元,2004年为19.218亿元,增长率为6.24%,明显高于农户小额贷款的增长速度,而且农户小额贷款所占总贷款的份额几乎是微乎其微的,分别只占1.59%和1.74%。

3三大有效措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的出路

3.1探索科学的运行机制——科学设计农户小额信贷的利率、期限和金额

一要本着为农户着想、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依据风险大小、信用高低和农户的偿还能力,适当控制贷款利率的浮动,实行差别贷款利率;二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使农业生产周期与农业资金周转速度相衔接,坚决克服人为缩短贷款期限和违背农户意愿安排贷款的做法;三要确定符合农户资金实际需求的贷款额。农户小额信贷以“小”为特征,主要解决单个农户的资金需求,防止“垒大户”造成的信贷风险。但小额信贷也不是越小越好,发放的贷款额应至少能维持农户整个生产周期的资金投入量。

3.2构建完善的保障制度——建立新型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担保制度

农业的双风险性使我们在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过程中,为保证小额信用贷款的良性循环,应规定农户投资的农业项目向保险公司投保。这是一种将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转嫁给了社会的有效途径,并且符合分摊风险的互助原理。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农业保险业务,我国自1992年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以来,在很多地方进行了试点,但由于商业保险机构的商业利润动机和实际政策功能之间的矛盾,使其发展困难重重。实践证明,这种商业化的农业保险模式是不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形势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新型农业保险和农业保险制度。可以建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明确界定农业保险公司的性质,专门办理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确定农业保险的法律地位,确定其主要经营目标不是盈利,其经营目的、方式和规则等都是与商业保险不同。

3.3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给予优惠政策,引入竞争机制

给中低收入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提供贷款具有社会性,能增加社会福利。研究表明给穷人贷一美元比给富人贷同等数额的款能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如果农信社的农户小额信贷将服务群体扩大到贫困者或低收入人群,则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商业行为,而且带有公共品性质。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原理,由于存在搭便车的现象,公共品的供给永远是低于最佳供应水平,即公共品的供给是不足的。因此农村信用社在没有任何外部条件激励的情况下,向贫困者提供小额信贷显然是没有动力的。作为反贫困主体的国家,不能将带有反贫困性质的业务完全推给已商业化的农村信用社,应通过减少税费或资金的优惠来帮助农村信用社发展小额信贷。如在再贷款利率方面给以适当的优惠以降低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成本或调整支农再贷款期限以适应农业生产周期,或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减免小额信贷营业税与所得税,鼓励农村信用社多发放小额贷款。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支持,允许像邮政储蓄等机构进入农村小额信贷市场。这样不仅可以减低因农户业务不断扩大而带来的资金压力,而且通过竞争,不断完善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市场,提高其运行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增加农业投入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殷红霞.农村小额信贷的政策效应及风险防范.[J].理论导刊,2004(9)

3何广文.以金融创新促进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业务健康发展[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2(2)

农村小额信贷论文篇2

关键词:小额信贷;农村金融;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市场力量的不断成长,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飞快的发展,农村发展中的资金需求也不断增长,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每年资金需求缺口约为1万亿元,农村发展中的资金供给不足,将深刻影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三农”国策的顺利实施。如何解决农村地区的资金缺口问题,普遍推广小额信贷不失为一种良策。

小额信贷从国际流行观点看,是指专向中低收人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它通常具有额度小、期限短、分期还款、不需担保或具有灵活多样的担保形式等特点。

国内的小额信贷始于1994年,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计,截止到1998年8月,政府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已经在全国22个省的605个县开展,发放贷款6亿元。到1998年底,投入资金总计10多亿元。政府项目规模较大的省(区)有陕西省、云南省、四川省、广西自治区、贵州省等,到2001年底,累计发放扶贫到户贷款250亿元,累计扶持贫困农户1715万户。

一、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的问题

(一)放贷主体缺少金融监控

目前我国的小额信贷根据放贷主体,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国际资助为资金来源,以民间或半官半民组织为运作机构的小额信贷试验项目;一类是以国家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为资金来源,以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为运作机构的政策性小额贷款扶贫项目;还有一类是以农村信用社存款和央行再贷款为资金来源,以农信社为运作机构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社贷款。第一类项目的主要矛盾是长期发展的合法性问题没有解决。如何把这类机构纳人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中,对其行为进行金融监管,是解决这类项目问题的关键。从目前来看,这类机构项目由于利用的是非政府资金进行扶贫活动,一般不吸收社会存款,作为小范围内的短期项目是可以进行利率灵活性的运作的,但如果作为长期生存和推广发展的金融活动,那么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稳定其运作规程,使之规范化,才能有利于农村金融稳定的发展。而第二类项目可称之为“政府主导型”项目,它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政府的扶贫攻坚任务,但其在确立项目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尚未得到重视,且在体制和管理制度上存在着弊端,加之农行和政府部门两者的责任和权利关系不清楚或信息不对称,也造成了金融监控困难的问题。

(二)利率偏低

小额信贷的第三类项目,也就是农信社作为放贷主体以存款和央行再贷款为主要资金来源开展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贷款项目,在整个小额信贷的业务中处于主力军地位。现阶段,我国小额信贷具有涉及面广、操作成本高的特点,因此必须收取较高的利息,才能弥补成本。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和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浮动,利率控制使目前大部分小额信贷机构的利息不能补偿操作费用,不得不依靠外部补贴,因而不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三)缺乏保障机制,风险无法分散

一般的金融机构发放贷款,都需要担保。坚持有担保原则,对保障贷款债权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现行小额信贷原则上不需要抵押担保或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抵押担保形式。但是因为贷款对象都是最贫困的农民,其担保作用与一般金融机构的商业贷款担保相比也是微乎其微。因为当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并没有形成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仍处在粗放式经营的自然经济时期,靠天吃饭的现象十分普遍。农民一旦遭遇“天灾”影响,导致收成减少,便会无法及时还贷,其授信额度因此下降,使得小额信贷无法发挥其正常作用,发出去的贷款成为呆、死账,对信用社等小额信贷机构造成冲击。

(四)贷款种类单一、额度小、期限短

现行的农村小额信贷的发放,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业,贷款投向结构单一;实行贷款额度“一刀切”制度、额度小,难以支持农户在高效农业、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等方面的大额资金需求;目前农村小额信贷期限最长一般不超过一年,使得小额信贷在促进发展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中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加大了信贷资金使用的风险。

(五)资金供求矛盾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参与市场竞争,迫切需要资金支持,而当前农业银行全面收缩乡镇网点机构,将业务的重点转向大中城市和获利高的行业;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服务农村经济的功能存在缺陷,设在农村的邮政储蓄机构只吸收存款,而不发放贷款,大量分流了农村资金。因此,直接为农民服务的金融机构实际上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家,但农村信用合作社也缺乏足够的资金。一方面是农户强烈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是农村资金的大量流失,农村的资金缺口很大,农民贷款难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二、促进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对策

从国外小额信贷的发展过程来看小额信贷真正进入制度化的发展阶段,真正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中坚作用的明显标志是:政府对小额信贷政策的明朗和规范以及金融机构的大规模介入;在强调小额信贷扶贫和助农功能的同时强调其金融服务功能;加强小额信贷机构服务能力的建设;健全小额信贷机构的规范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并提高其控制风险的能力;小额信贷的贷款本金从以外援和政策性资金为主,逐步过渡到来自当地金融市场的资金占相当比重。要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推广小额信贷,实现小额信贷扶农助农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立法,建立弱势群体便利融资的法律支撑

国家应该在条件成熟时制定关于小额信贷的法律、法规,运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国家关于小额信贷的立法首先要依法明确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对象,它应该包括在农村务农的农户、进城务工需要救助的农民、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等一切需要救助的社会弱势群体。其次要依法明确承办小额信贷业务的存款及非存款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的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均能获取此项业务的经营权,并且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组建城、乡风险投资公司,让其对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投入创业资金,帮助广大的农村弱势群体及早符合申请小额信贷的法定条件。同时要依法加大社会信用治理力度,对一切不守信用的行为和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小额信贷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将小额信贷功能定位与信用社改革模式、城乡金融机构功能定位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所在地信用社改革模式、金融机构的性质,因地制宜的开展“政策型”小额信贷、“政策、商业结合型”和“商业型”小额信贷。(二)明确信贷发放主体,建立全面的小额信贷发放体系

首先,国家应整合对农村的资金投入,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应向有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机构提供资金和补助,用少量的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农业发展银行要全面开办“政策型”小额信贷业务,发放对象主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贫困阶层。其次,加大中国农业银行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中国农业银行要以全面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综合性银行为目标,主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农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存款必须拿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城乡小额信贷业务特别要发放一定数量的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再次,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解除信用社沉重的历史包袱,进一步增强其支农能力。妥善解决信用社的累积亏损和呆坏账,对农村信用社因各个改革时期国家政策导向所形成的沉淀资金,应比照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对此类不良贷款予以科学合理的处置。最后,在农村地区资金流失严重的情况下,央行可以增加对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确保信用社的资金来源。

(三)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实现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

首先,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成功做法,并结合我国实际,尝试由各级政府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对薄弱产业、弱势地区、弱势群体提供支持,培育出更多的符合小额信贷发放条件的借贷主体。其次,借鉴国际小额信贷的通用做法,由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共同出资建立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以解决小额信用贷款因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投入成本高而容易形成“财务不能自立”的风险补偿问题。再次,可以组建农村政策性保险公司,创立政策性保险基金,主要为农户、农业和农村提供互的保险,为开办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提供保险服务和补偿业务。最后,可以给予开办农村小额信贷达到一定量的金融机构给予税收优惠以调动各种金融机构开展此项工作的积极性。

(四)建立小额信贷科学管理体系,实现良性循环

一方面,疏通正规金融机构间资金融通的渠道。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以信用社作为主要的资金调度机构,因此可以在地方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性的农村信用社资金融通网络,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逐步扩大规模最终形成全国性的资金市场。另外农村地区的邮政储蓄机构应当改变其“抽血”的角色,可以通过同业拆贷和购买金融债券等的方式,将其吸收的储蓄存款转借给当地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使用,扩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一套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适应小额信用贷款建设发展要求的信贷管理责任制度。对各农村商业金融、合作金融信贷人员实行依据贷款发放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业绩评价的机制,按照发放成效制定奖惩措施,以激发和调动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人员开拓业务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鼓励和促进信贷人员多放款、放好款。此外可以实行贷款“风险比例管理”制度,根据农村金融机构的实际业务量和收息情况,按年核定不良贷款的相对数或绝对额,制定相应的收款政策,保证贷款的按期收回。

(五)实行灵活的小额信贷利率并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

利率的过分管制会带来资金使用价格的扭曲和金融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赢利水平。小额信贷扶贫是一种经济行为,不是权宜之计,应考虑信贷资金的回收和财务上可持续发展。世界上不少小额贷款项目半途而废的原因归根到底都是因为亏损,特别是由国际组织、国外资金所资助的小额贷款项目,往往是国际组织撤出之日,就是小额贷款活动的完结之时。鉴于此,监管部门要根据市场需要,放宽利率浮动的范围,对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实行灵活的利率。

(六)扩大贷款种类和额度,放宽贷款期限

目前小额信贷的对象仅限于生产性贷款。可以按照消费信贷模式,拓宽小额信贷的种类和领域。比如,可以结合当前农村的税费改革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给农民提供农机补贴等,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使得农民的收入提高。同时,在总结农户小额信贷和推行农户资信评价系统的基础上,尝试对有一定经济基础,发展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流通和畜牧养殖业的农户提供额度较大的“中额”农户信用贷款。

在扩大小额信贷种类和额度的同时,也要对小额信贷实行灵活的贷款期限。根据农户的不同贷款需求,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力求在贷款期限方面进一步贴近生产经营的实际。

参考文献:

1、杜晓山.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中国农村经济,2004(8).

2、张勇.孟加拉小额信贷的最新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3(6).

3、朱旭东,马妮.发展和完善我国农村民间金融体系[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6).

4、户艳辉,赵达薇.关于实现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科技与管理,2003(3).

5、中国人民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S].2001.

农村小额信贷论文篇3

论文摘要:依靠物质资本和依靠消除信息不对称实现信用增级均无法彻底规避农村小额信贷风险,而社会成员通过彼此之间存在的社会资本以及连带责任对借款人还款积极性的影响,依靠社会资本实现信用增级却不仅可以较好地适应农村小额信贷客户缺少资本、消除信息不对称成本过高等客观制约,可以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发放小额信贷风险,还可以提高农村小额信贷的效率,保持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

农村小额信贷市场上借贷双方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且缺乏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手段和工具。一些市场中介机构所提供的信用评级和审计过的财务报表等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消除贷款者和借款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会依据市场中介机构所提供的信息发放一部分信用贷款,但我国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上基本上不存在能够提供农户信用评级的中介机构。除了市场中介机构所提供的信用评级信息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外,贷款市场上借款者所提供的抵押担保物的情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的借款者收人较低,无法提供合乎金融机构规定的抵押担保物。与依靠物质资本实现信用增级(比如担保抵押)和依靠消除信息不对称实现信用增级(比如尽职调查、经审计过的会计报表、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不同,在实践当中还存在有依靠社会资本实现信用增级的第三条途径。

一、杜会资本在信用增级中的作用

从狭义或者说从个体的角度看,社会资本蕴含于社会团体、社会网络之中,个人不能直接占有和运用它,只有通过成为该网络的成员或建立起网络联带,才能接近与使用该资本(Coleman,1988)。社会资本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这种个人与组织的其他人之间的联系可以给个人带来未来的收益。从广义或者说从组织规范的角度看,社会资本是组织内部为了成员间的相互利益而普遍认同和遵守的规范。著名学者福山给社会资本下的定义是;社会资本是促进两个或更多个人之间的合作的一种非正式规范(Fukuyama,2000)。一个组织的社会资本的多寡反映了该组织内部所共同遵守的规范和成员之间凝聚力的大小,或者说是组织对于其成员影响力的大小。如果个人违反了该组织的规范,就会受到惩罚,其社会资本减少;相反的,如果遵守规范,他的社会资本就会不断增加。

把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引人到农村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借款人的故意赖账行为会损害小组中的其他成员的利益,也会损害该借款人在周围社区中的声誉和信用度,从而会大大减少他个人的社会资本。如果借款人认为贷款的数额不足以弥补由于赖账而造成的自己在社会资本上面的损失,那他就不会故意不归还贷款。小组成员通过彼此之间存在的社会资本以及连带责任对借款人还款具有积极性的影响,对小组中出现债务拖欠的人施加“同伴压力”,发挥社会资本作用可以提高小额信贷的效率。

社会信用合作组织是多个经济主体进行互惠合作而自主建立起来的一种合作金融机构和制度安排。在缺乏抵押担保品的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村镇社区的一个外来组织,往往对借款农户只具有很弱的约束力。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如何避免发放小额信贷后的道德风险问题、提高借款农户的还款意愿变得尤为突出。农村金融机构通过与民间的、企业或者是当地政府的具有一定的社会资本的组织机构合作,借助这些当地的组织所拥有的丰富信用资源建立社会信用合作组织,从而间接地提高了农村金融机构对借款农户的约束力以及借款农户的还款意愿,借助其社会资本能力控制信用风险,不仅可以增强信用关系,控制农村金融机构发放小额信贷的风险,而且可以大大减少农村金融机构发放小额信贷的运营成本,弥补农村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发放不注重机构建设的弊端,能使农村金融机构有更大的意愿发放小额信贷,满足更多边缘农户的小额信贷资金需求,从而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总体效率,这种互惠多赢的制度安排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信用合作机制。

二、加快社会信用平白建设

实现信用增级的社会信用合作组织可以有多种形式,它可能是村镇社区的群众组织,也可能是村民委员会,还可能是一些公司企业。农村金融机构应当从当地具体的社会资本环境出发,选择合适的社会信用合作组织的具体形式,建设社会信用平台,有效降低小额信贷的发放成本和减少拖欠现象,提升小额信贷的效率。

(一)政府的信用资源

政府具有管理、规范、提供制度框架和参与国民经济运行的多重身份,我国目前特定的社会结构中存在有强大的政府组织网络和组织资源。在当前的体制转型时期,农村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信用和组织优势来构建小额信贷运行平台,有着重要意义和可操作性。首先,农村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成立贷款平台,代表农村金融机构管理农户和微型私人企业贷款业务,并组织当地各类人士对农户小额信贷申请进行民主评议,农村金融机构参考民主评议的推荐意见,独立进行评审,明确是否提供贷款,这提高了小额信贷发放决策的公正性和效率性。其次,由政府指定的借款人作为借款平台,对农村金融机构承担统借统还责任,承担委托责任。农村金融机构决定贷款后,与借款平台签订合同,借款平台再与农户和微型私人企业签订委托贷款相应合同,然后,发放贷款。贷款结束后,通过借款平台回收贷款。再次,成立信用促进会,形成自律机制。信用促进会内部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情况以协议方式成立若干联保小组,形成相互监督约束机制,所有借款农户均需加入,这可以大大促进信用建设。

(二)民间的信用资源

费孝通先生认为,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相互之间通过这种关系联系叠加,构成一张张关系网络。因此,我国民间存在有相当多的信用资源。农村地区群众性基层组织有农民协会、村民委员会、家族会等,这些组织由于比较贴近小额信贷的对象,相对比较了解借款农户,再加上人们往往比较重视邻里的信誉关系,因此这些基层组织可以在农村金融机构发放小额信贷过程中作为社会信用合作组织,通过组织化的方式实现信用增级。农村金融机构作为服务基层农户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身处农村、熟悉民情、贴近农户的各类群众性基层组织设立担保平台,对农户和微型私人企业提供担保服务。担保平台负责村镇社区范围内的授信调查和担保监控工作,对提出担保申请借款的农户进行实地调查.担保平台审查后对借款农户提供担保,农村金融机构对经担保平台担保的借款人发放贷款。

(三)企业的信用资源

在一些农村地区,农业龙头企业既是当地的利税大户,同时又与当地大多数农户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因而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构建社会信用合作组织。农村金融机构通过与龙头企业进行合作,借助该企业的社会资本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向原本信用能力不足的广大农户发放小额信贷。这种模式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到农户,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龙头企业为小额信贷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农村金融机构直接发放小额信贷给农户,农户生产的产品由龙头企业收购;另一类是间接到农户,以龙头企业作为承贷主体承贷承还、农户认账的间接到户形式发放小额信贷。一方面,公司通过向当地的农户提供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和销售渠道等服务,降低单个农户容易遭遇的技术和市场的风险;另一方面,公司和基地可以借助众多农户的合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获取规模效益,这使得公司与农户形成了强大的利益共同体。

三、杜会信用平台运作方式创新

(一)社会信用合作组织选择

在农村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的发放过程中,选择正确的社会信用合作组织是决定组织化信用增级这一制度安排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农民往往在社会上多个相互交叠的组织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由于农民在血缘、地缘、业缘等方面的不同,一个农民不止是生活在一个单一的组织(圈子)里面,在其中都具有互利程度不等的长期合作关系,因而也分别拥有多少不一的社会资本。农民的行为有可能增加他在某一组织中的社会资本,但同时却可能减少他在另外一个组织当中的社会资本。如果一个组织能通过社会资本的增减这一奖惩措施有效促使其成员有积极性去遵守而不是违反规范,则反映了该组织拥有足够多的社会资本来影响和约束成员的行为。

农村金融机构如何选择社会信用合作组织,首先要看该社会信用合作组织是否具有足够多的社会资本,是否对借款农户拥有足够大的约束力;其次.要看该社会信用合作组织运行效率的高低,在这种合作关系中受到的激励程度的大小。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如果社会信用合作组织对借款农户缺乏足够的约束力,那么这种安排无法实现借款农户的信用增级,结果是小额信贷的风险和偿债责任被转嫁到了社会信用合作组织身上要如果社会信用合作组织自身的运行效率低下,或者缺乏利益激励,那么很大一部分小额信贷资金可能被该社会信用合作组织所损耗,结果是降低而不是提升了小额信贷的发放效率。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在权衡以上两点利弊的基础上最终选择合适的社会信用合作组织。

(二)农村小额信贷服务中介创新

为了防止小额信贷因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出现道德风险问题,应该在农村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发放中引人第三方的作用,即在小额信贷资金供给者〔农村金融机构)与资金需求者(农户)之间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贴近并深入小额信贷市场内部,处理小额信贷市场局部化信息的服务中介,由其来发现、收集、筛选、利用、供给信息,分散或承担部分风险,撮合可以给各方带来利益的小额信贷交易。功能完善的服务中介能够使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交易所需的信息链得到有效贯通,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在小额信贷资金流动中可以建立起长期的、深人的、有力的激励约束关系。

1在农村金融市场各类主体及活动的基础上构建金融服务中介功能组织。金融服务中介的功能包括农户贷款担保、农业保险、农户信用评级以及各种类型的资金中介等等。构建金融服务中介的关键,是“由暗转明”,把多种多样的农村金融活动或组织特别是原本不公开的民间金融活动或组织参与者纳人规范化合法化的运行及监管体系中,以民间金融活动或组织为基础和主体构建功能导向性的组织模式。各类功能性组织要内生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实际条件及现实需求,突出民间性、草根性、多样化及多层次性。不限形式、不限规模、不限所有制,从个人到机构,如独立的专业贷款人、信用和村镇银行,都可以成为金融服务中介的组织部分。农村金融服务中介组织主要的业务经营人员必须尽可能地贴近农村居民。吸引村镇内从事借款的人员、能人及有威望的人(如经营大户、村干部、村中大家族的长者)以各种方式参与进金融服务中介的运营中,在业务上发挥社会力量的激励、约束等作用。经营范围在最初阶段应该限制在村镇内,避免可能产生的非理性扩张冲动,在现实经营能力与信息比较优势的条件下实现获利经营。这样有利于充分有效的利用村镇内的局部化信息,对交易者实施有力行为约束。当金融服务中介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发展成熟后,机构的各类属性就应该通过交易行为由市场进行选择,在正规经营和信息分散之间找到一个效率最大化的边界。

2.区分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服务中介功能组织。鉴于农业生产本身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农民融资能力的相对欠缺,政府对三农理应起到扶持援助作用,金融服务中介的建立运营需要突出政策性和商业性两个维度。如农业保险、农业贷款担保、农户信用评级这类对于商业资金起“引路针”和“定心丸”作用的组织,需要政策性力量在初始阶段扮演主要角色,突出制度供给引导的重要作用,强调其政策性机构的性质,淡化或降低盈利性的要求。或由政府独自出资组建;或由政府牵头,金融机构、农户参与共建。而对于各类资金中介、信息中介而言,如农户贷款中间商、小额信贷组织这类处理信息、实现资金有效流动的组织结构,则要明确商业盈利的性质。放开机构进人门槛,将政府制度供给引导和民间需求引导两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在各种民间借贷行为与组织规范化、制度化、组织化的基础上建立大量小型商业主体。充分利用民间资本运营者在农贷市场中的优势,实现自我经营、自负盈亏。政府和监管部门着重建设严格监管、严肃责任承担的外部制度框架。

3.严格金融服务中介组织的准人及监管。市场准入及监管的着眼点应放在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性上,不能硬性强调其机构特征;不应干涉纳人正轨的自我经营的商业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对运营自有资金的贷款类组织(机构或个人),不应单纯的规定资本金之类门槛限制,只需防止其变相吸收存款即可。可根据当地具体经济金融状况,规定机构出资人最大数量和最低出资额度;关注运营资金与资本金的比率,在初始阶段要求资本金超过运营资金,禁止资金杠杆作用的出现。可设置政策性措施激励其健康发展,并最终演化成为资金中间商—从农村金融机构等金融机构以协议利率批发资金,向其村镇内的需求者零售资金,并从中获利。这也需要政府设立强制性村镇再投资方面的规定,并允许存款类机构在不愿意自我经营的情况下向这些在信息处理、风险控制等方面具备比较优势的中间商出售手中的法定强制额度。

农村小额信贷论文篇4

由于农村信用社一直是最贴近农村的金融机构,在农民心中的认知度也很高,导致了其内部成员有种自成的优越感,从而忽视了加强对客户的服务意识。现在绝大多数金融机构都有小额信贷业务,也有一些金融机构早已经看到农村金融市场良好的发展前景,并已慢慢的进军该市场。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农村信用社在农民心中的“第一情人”的位置已经开始动摇,对于其他金融机构的献殷勤行为,一部分不是那么忠实的客户已经开始倒戈,要想留住已有的客户同时又吸收新的客户,只能先培养顾客的忠实程度。要想提高顾客的忠实程度,就得尽量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让其感受到不一样的待遇,此时一个好的销售团体需求就产生了。而且由于客户群体大多为农户,农户的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对于办理业务的具体流程、产品的特点及其相关法律都比较模糊。这就要求不仅客户经理,包括所有业务人员在接待客户时,应该有很好的服务态度去耐心帮助客户了解并办理业务。

(二)强化奖惩激励,促进积极作为

当前,随着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制度的不断规范、完善和信贷责任追究力度的进一步加大,部分信用社和客户经理在信贷管理上产生了“惹不起我还躲不起”的消极思想和不良倾向,严重钳制了增量贷款的拓展。由于存在“畏贷”思想,对“风险”和“责任”因素考虑的过多,在新增贷款管理上有些消极被动,抉择时优柔寡断,以致失去许多优良客户,造成大量资金闲置,影响了信用社的经营效益。同时,具有这种思想的人,对存量资产的盘活消极对待,由于怕责任转嫁,对他人经办形成的不良资产,缩手缩脚,甚至束之高阁,致使通过努力本可以清收盘活的资产,长睡高眠,以致于休克、死掉,造成资产损失。解决“惹不起我还躲不起”的问题,促进信贷人员积极作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强正面引导,培养信贷管理人员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意识和正确的绩效观,使他们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承担责任。二是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制度,明确存量资产的管理和清收责任,包括经办人的直接责任和对他人发放贷款的管理责任,以解决“新官不理旧账”的问题,盘活存量资产并扩大有效贷款投放。三是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对信用社及信贷人员适时下达贷款投放计划,并根据计划完成情况与考核工资挂钩,增强其贷款营销的积极性。四是开展全员大营销活动。组织信贷管理人员、客户经理和大学生员工,每两人组成一个营销组,采取熟带生、外勤带内勤、领导带员工的方式,深入企业、市场、社区、果园、大棚和养殖场,确定联系户,定期进行走访,并在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达到拓展贷款市场份额的目的。五是建立有效的行为激励机制。一方面,设立特殊贡献奖,对超额完成贷款发放任务、到期收回率达到99%以上、无资产损失的信用社和客户经理给予重奖,并在干部提拔、评先树优上予以体现;另一方面,实行末位淘汰制,对贷款发放计划考核结果连续两个月倒数第一或连续三个月在后三名的,解除该信用社主任职务。通过奖惩激励,促进信用社加大贷款营销组织力度,调动客户经理贷款营销的积极性,有效拓展贷款投放空间。

(三)创新服务品牌,赢得客户青睐

在贷款营销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今天,客户对待各类金融产品的目光愈来愈审视和挑剔,由无条件认可变为要求回报,由单纯追求贷款投放变为要求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利率的降低。然而,这还不够,真正赢得客户青睐,还要拿出自己特有的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创树品牌是信用社实现自身效益的手段,但更要融入客户的愿望和要求。品牌是一个承诺,是把产品和服务的定位、利益、个性、价值赋予客户的一个兑现过程。承诺要适度,要兑现甚至超值兑现承诺,切勿夸海口。唯有如此,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好感,并打动其心弦。在一些地方,时常可以看到“手握手的服务,心贴心的承诺”的信合广告牌,这是情感广告的一种表现形式,要想与客户产生共鸣,还需打造情感产品,加强与客户的情感沟通,实施亲情维护。在卡类发行上,信用社推出的“农民工特色取款”服务、“惠农一卡通”等品牌,就深受客户的欢迎。在政策支持上,2013年4月9日,云南省鼓励创业“贷免扶补”工作正式启动,云南省农村信用社作为贷款承办银行,面向全省2万名创业人员提供10亿元创业小额贷款,将带动6至10万人就业,为大学生、农民工等创业人员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为保稳定、保民生、保增长做出新贡献。“贷免扶补”工作是云南省学习借鉴孟加拉国小额贷款和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等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云南实际创新推出的鼓励创业新模式,属全国首创,这样的机会我们就得重点把握,借此开发出更多的新产品。

(四)细分市场客户,区别贷款价格

细分市场就是企业的管理者按照细分变量,即影响市场上购买者欲望和需要、购买行为的诸因素,把整个市场细分为若干个子市场的营销活动。细分市场对于企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企业发现最好的市场机会;有助于企业掌握目标市场的特点;有利于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还可以使企业以最小的经营费用取得最大的经营效益。对于金融市场来说,客户群体的需求还是存在差异的,若能够针对性的满足这些客户群体的差别化需求,那么这个营销就是非常理想的。近年来,随着城镇一体化、乡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县域经济得到蓬勃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经营模式并存。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服务中,要根据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四个面向”市场定位,结合辖内经济发展状况,做好不同客户的甄别分类,明确优质客户、一般客户和不良客户,并区别不同客户,针对性地采取贷款营销方略。对优质客户,积极争取,精心呵护,在贷款、结算等方面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对不良客户,采取限制性措施,逐步压缩贷款规模,最终脱离信贷关系。

(五)实施诚信战略,优化营销环境

一是加强信用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户小额贷款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积极开展评级授信,实行贷款上柜台制度,对信用村、信用户进行大张旗鼓地授牌、发证,并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的政策,鼓励客户诚实守信。二是加大法规和诚信宣传力度。通过村政府的广播大力宣传、在集贸市场设点散发传单、人口密集地张贴标语口号,信用社里电子滚动字幕等方式,大力宣传合同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努力营造“守信光荣,违约可耻”、“有有还,再借不难”的良好诚信氛围。三是对不良贷款户有重点地进行法律制裁。对有钱不还的赖账户、钉子户,进行依法,查封资产,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收回贷款;对顶、冒名具有诈骗性质的各类违法贷款,移交公安机关,通过拘留等方式,强制收回贷款。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积极倡导并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增强信贷人员发放贷款的信心度和积极性。

农村小额信贷论文篇5

1.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1)担保、保险机构产品业务比较局限。

建设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离不开农村信贷担保、农业保险及再保险机构。我国现行小额信贷原则上不需要抵押或担保,也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抵押或担保形式,但是因为贷款对象都是最贫困的农民,他们提供的担保的作用与一般金融机构的商业贷款担保相比很难等同,因此在农村小额信贷中引进商业担保和保险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

(2)缺乏专门的农村小额信贷资金批发机构。

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规模的专门向小额信贷(零售)机构提供批发资金的信贷批发机构,很多农村小额信贷机构资金不足且缺乏合法的融资渠道,必然会严重制约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壮大,导致他们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

(3)咨询、技术服务机构缺位。

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专门的小额信贷咨询及技术服务类机构基本上还是空白,这样的任务往往由政府通过组织“科技下乡”等活动提供有限的服务。其深度、广度、服务能力和持续性均值得怀疑,在政府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同时,也不利于在农村形成长期稳定的专业技术服务力量。

1.2农村小额信贷业务运作管理不理想

(1)贷款管理模式缺少灵活性。

我国开展较多的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小组贷款模式)、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个人贷款模式)在实践中,均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不足。另外,由于信用机制缺乏人性化的弹性管理制度,容易导致群众对这类小额信贷失去信心。比如有些确实是由于不可抗力原因导致短期内无力还款的农户会被简单地降低信用等级甚至被取消授信资格,不能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影响项目后续工作的开展,不但加大农户的还款难度,还会增加农户主观违约的可能性。

(2)大多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对目标客户的选择过于严格。

我国由政府推动的农村小额信贷从创始之初就带有很强的扶贫互质,主要以中低收入者尤其是贫困人口作为贷款对象,涉及面广、量大、单笔贷款额度小。但是。即便是带扶贫性质的小额信贷,也是要求有偿使用、按期归还的,这是小额信贷与财政救济本质的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由政府推动的农村小额信贷和由商业银行发放的小额信贷并无二致,换句话说,这两类机构都不会向没有偿还能力的人群放贷。目前大多数小额信贷机构特别是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对于目标客户的选择都比较严格,除了一些包含政策性任务的小额信贷项目外,贷款受益人群往往难以到达一些赤贫人口。

(3)贷款用途大多比较局限。

目前由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邮储银行、小额信贷公司及新三类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的商业性农村小额信贷,由于其放贷条件相对严格,其贷款用途规定相对比较宽松,这类贷款除了可以用于种养,经营等生产性用途,还可以被用于购买大件消费品、子女教育、技术培训、婚嫁丧葬、医疗、建房、购买房产等固定资产等消费领域,甚至还可以用于农副产品深加工、运输、贩运等有大额信贷资金需求的产业或领域。然而,由于农村社会传统的消费观念的影响,消费类信贷在农村的蓬勃发展还需时日。同时由于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商业银行或小额信贷机构出于稳健经营的考虑对贷款条件的审核也相对比较严格,加上有些机构本身规模原因,不会也不可能大规模地开展消费类小额信贷业务。

(4)低利率不利于小额信贷发展。

在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实践当中,由政府及一些小额信贷组织推动的小额扶贫贴息贷款曾向农民提供低息或免息贷款,国家财政利用扶贫款进行贴息。但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大部分低息贷款并没有到贫困人手中。由于宣传不到位、贷款发放不规范、执行规定不严谨等原因,在缺乏有效贷后监督手段且违约成本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小额信贷款项被用作他途的事情常常发生,个别农户在取得小额信用贷款后,有的用于日常花费,有的用于还债,有的用于购买大件消费品,有的甚至用于或缴纳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罚款;有的农户本人暂不需要,但贷后转借他人。人们甚至认为低息贷款是国家的钱,从而造成“低息贷款”就是救济款的假象,还款率非常低,出现赖账现象后一旦没有得力措施制止,就容易引发羊群效应,除了降低国家有限的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外,还有可能会引发等不良社会现象。

1.3缺乏农业风险抵押补偿机制

农村小额信贷担保和农业保险可以为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但是由于农业产业受政治,经济环境及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加上农村小额信贷一般没有抵押,农业信贷担保和保险业务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由于没有外部因素的支持(如政府政策或资金的支持),现有提供此类贷款担保业务的机构规模均不大,相当部分的担保和保险业务一般由放贷银行代办,担保和保险费用从贷款当中直接扣除,这些担保和保险业务相对比较单一,担保和保险机构对业务运作也比较谨慎。这种操作方式有其可行性,放贷银行在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时还可以创新更多的信贷产品;但当放贷、担保/保险业务集中于一家银行的时候,加上有些信贷产品的利息直接扣除,对于贷款用户而言,实际上等于利率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增加,贷款成本显得更高。即便这样,这样的担保和保险机制对于大的农业灾害或系统风险的抵御能力仍然不强,如果不在制度设计上引入农业风险抵押补偿机制,这类机构生存的脆弱性会随时显现出来。可以说,目前农村小额信贷担保和保险机构发展缓慢、担保和保险产品设计偏少,与风险抵押补偿制度缺失不无关系。

2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对策

2.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

农村小额信贷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必然要求在农村地区建立构造多层次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只有通过营造具备良性竞争的农村信贷市场环境,才能逐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目前在我国农村金融竞争程度较低、农村金融体系发育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引导各类资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是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完善的首要选择。在当前农村信贷市场比较利益低下、多数金融机构不愿进入、原有金融机构还在退出的情况下,政府应在完善农村金融法规建设和农村金融市场监督手段基础上,通过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出台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建立相应激励机制等措施,有效促进更多金融资本(包含各种国际资本、民营资本和其他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建立繁荣、规范的农村金融市场。

2.2提高农村小额信贷服务水平

在我国新的农村发展形势下,农村贫困和相对贫困人口的存在需要福利型农村小额信贷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而先富起来的人群则对信贷产品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商业性农村小额信贷需求的增长给予了农村金融机构更多的发展机遇,信贷产品多元化是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必然趋势。

2.3建立重大农业风险信贷补偿机制

由于农业产业受重大自然灾害及许多其他系统性事件影响巨大,农村信贷保险的发展完善仅靠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形成一种依靠全社会资源和力量发展的信贷风险分担和保障机制,政府必将承受巨大的补贴负担,这种保障体制本身的持续性是值得怀疑的。另外,强有力的农业风险保障体制的缺失也是导致农村信贷担保和保险业务产品缺乏创新动力、农村小额信贷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业务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有效规避和分散风险。应该考虑建立强有力的重大农业风险信贷补偿机制,扩大农业风险承担的主体,提高农村信贷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摘要:首先揭示了目前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农村小额信贷论文篇6

【关键词】 小额信贷; 信用风险; 成本收益博弈模型

【中图分类号】 F8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4-0010-03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良好发展,对解决我国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扶助农户脱贫致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发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现阶段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高风险、高成本”成为农村金融业务面临的显著特点。而农村小额信贷面临的各种风险中,信用风险更为突出。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由于资产结构单一,贷款质量成为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因素,不良贷款极大地危害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正常运作,同时抑制其为农民和农村服务的能力,影响农村金融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安全。因此,信用风险能否得到有效管理和化解直接关系到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亟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近年来,一些学者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对金融市场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了分析。李雁菲等[1]基于博弈论的视角对我国企业信用主体的失信规避进行了研究。曾之明和岳意定[2]运用博弈分析方法,剖析了小额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引致因素,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信用风险管理措施。蒋志远等[3]运用静动态博弈模型针对城市商业银行存在的违约风险问题分析借贷双方合作博弈的均衡解,提出降低交易成本和预期回报率识别等规避风险的措施。彭洪[4]运用信号传递模型对小额信贷市场信用风险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应从自身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入手来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张文静等[5]通过“囚徒困境”和“相机抉择”的博弈模型分析了农村小额信贷的信用风险,并建议建立三方参与的“三维”诚信机制。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基于博弈论视角研究金融市场信用风险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基于成本收益博弈模型对小额信贷机构信用风险研究的文献较少,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和农户之间成本与收益的权衡决定着主体的最终市场选择。因此,本文从该视角进行分析,通过构建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和借款农户的成本收益博弈模型,来探求农村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二、成本收益博弈模型构建及分析

(一)相关假设

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和借款农户方之间的博弈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所发生的一个不确定、分阶段进行的非重复博弈的动态博弈过程[6]。当然,对于农村小额信贷机构而言,根本的是采取何种水平的贷款利率及采用何种偿还制度,即在保证对农户有贷款吸引力的同时,实现自身机构收益的最大化;对农户而言,重点强调的是取得借款后农业项目投资收益大于投资借贷成本,取得更多农业投资收益。在双方理性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农村小额信贷机构与农户双方的借贷行为可以看做农村小额信贷机构选定授信对象、贷款利率水平和额度,以及农户是否选择发生借款行为和后期是否选择还本付息的一个的博弈过程[7]。

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如下:

1.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博弈方A)和借款农户(博弈方B)为借贷博弈的双方。

2.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和借款农户在博弈过程中均能客观进行博弈决策,做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行为,双方均是理性经济人。

3.农村小额信贷机构放贷无抵押担保物,属于信用放贷。

4.借贷过程是农户提出借款申请,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可选择放贷或不放贷,农户若取得借款,可选择违约或不违约。

5.农户借贷额为M,借款利率为r1,借款期限为T,以单利形式计算利息。农户借款所投资农业项目收益回报率为r2,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监管成本为A,农户若发生违约行为,其各种信誉损失为L。

6.借款农户若发生违约行为,农村小额信贷机构成本为k1,借款农户违约应诉成本和后期损失为k2。借款农户守信概率为p,违约概率为1-p;农村小额信贷机构成功追款概率为d,失败追款概率为1-d。

(二)博弈模型建立

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和农户之间的成本收益博弈模型可分为有制约条件和无制约条件两种情况。两者的区别在于:当农户发生违约行为时,农村小额信贷机构若采取进一步的追款行为,则称为有制约条件(如图1所示);若不采取进一步的追款行为则视为无制约条件(如图2所示)。

如图1所示,制约条件下,若农村小额信贷机构拒绝借款给农户,双方的收益组合为(0;0)。在农村小额信贷机构选择借款,农户守约时,农户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收益组合为(MTr2-MTr1;MTr1-A)。在农村小额信贷机构选择借款,农户违约情况下,若小额信贷机构追款成功,农户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收益组合为(MTr2-MTr1-L-k2;MTr1-A-k1);若农村小额信贷机构追款失败,农户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收益组合(MTr1+MTr2+M-L;-MTr1-M-k1-A)。

由公式(9)可得:借款农户借款额度M越高、借贷利率r1越高、农村小额信贷机构成功追款概率d越小、农户若发生违约行为所付出的各种信誉损失L和农户应诉费用及后期各项损失k2越小,此时农户违约概率越大。因此,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应坚持“小额”“分散借贷”的原则为农户提供贷款,以此在很大程度上规避借款农户违约风险。利息率r1的降低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农户守约,但利息率r1的降低,无形中减少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利息收入,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实行一定范围内利率多样化政策,信用记录良好的农户逐渐可享受到贷款利息优惠政策。另外,完善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内部信贷体制和提高违约惩罚额度,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降低信用风险。

综上两式,无论在制约条件下还是无制约条件下,农户选择违约时,总是其利息、本金和投资收益的总和大于其违约所损失的名誉利益。在这种状况下,不难看出,加大违约惩罚力度对减小农村小额信贷违约风险是有利的。

3.制约条件下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期望收益高于无制约条件下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期望收益时,即公式(3)-公式(5)>0,整理得(1-p)[(2Tr1+1)dM-k1]>0。

由上式可看出,只要农村小额信贷机构进行借款的预期利息收益大于农户违约时其成本,则会选择有制约条件的借贷博弈模型。因此,需要国家和政府在一定程度给予农村小额信贷机构补贴,以此缓解农村小额信贷机构面临的高成本和相对较低的利息收入的两难困境,鼓励农村小额信贷机构进行有制约条件下的贷款,这样才能减少借款农户的违约行为,促进农村小额信贷业务良性发展。

4.若农村小额信贷机构放贷,借款农户违约,无制约条件下借款农户的期望收益高于制约条件下借款农户的期望收益时,即公式(7)-公式(1)>0,整理得d(2MTr1+k2+M)>0。

说明只要农户应诉费用及后期各项损失k2>0,农村小额信贷机构成功追款概率d>0,农户在制约条件下的预期收益就会小于无制约条件下的预期收益。这种情况说明,在无完善的违约追款机制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情况下,农户的预期违约收益更大。因此,对于农村小额信贷机构而言,信用制度的完善和违约行为的惩罚措施的制定是必不可少的。

三、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有效的信用奖惩机制

由以上分析可知,对于失信农户,利用“损失规避”原理,加大惩罚力度,使借款农户违约成本提高,改变博弈双方的支付函数,让违约农户的外部损失内部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农户的违约行为,因此要建立相应的失信惩罚机制,惩罚措施可以从违约惩罚额度及信用不良记录方面入手。另外,需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可采取如下一些激励措施:如通过连续贷款、检验性贷款的博弈,激励还款;通过提高信用额度或优惠贷款利率正向激励守信农户;推行信用积分贷款,即完善每个农户的信用记录,达到一定信用等级的农户可得到一定的优惠。

(二)建立小额信贷风险分担机制

农业受天气、市场影响很大,很多农户违约是无奈之举,因此只靠惩罚是不够的。针对这一点,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建立小额信贷保险机制。小额信贷风险可以通过引入保险机制加以分散。如政府加大涉农政策性保险投入以及鼓励和扶持农业类商业保险开发涉农保险新产品。同时,相应的减免税政策可倾向于涉农保险。二是建立小额信贷担保基金。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一方面可以大幅度降低农村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农户快速得到急需贷款。小额信贷担保基金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要来源,同时吸纳补充社会富余资金,成立“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公司”。政府不必过多介入具体经营,但必须对小额信贷担保基金公司进行严格的监督。农户申请贷款担保时,贷担保基金公司收取担保费。若借款农户违约行为发生时,农村小额信贷机构首先应该催收,仍无法收回贷款的情况下,小额担保基金再按照事前约定的代偿比率,对面临贷款损失的农村金融机构实行部分赔付,并随即取得对农户欠款的追偿权。三是政府对农村小额信贷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减免税优惠,使小额信贷机构具有更强的风险博弈力量。

(三)完善农村小额信贷征信体系

首先,政府要起到统筹的作用。征信体系的完善,是一个国家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实现信息共享的征信体系,有利于我国普惠金融的形成。目前我国征信体系建设是由人民银行牵头,目前需要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只有在政府积极引导及协调下,才能带动更多小额信贷机构加入征信体系,信息共享才能真正实现。其次,要针对农村小额信贷,创新征信产品。可以建立小额贷款的借款农户资料库,具体程序和标准统一由金融机构设定,要优化信贷评级制度,对农户的信用评级,可以参考商业银行的“5C”原则,对借款农户个人品格、能力、自有资本、担保品、农业项目经营环境五方面进行详细鉴定。另外,应借鉴国外相关方面的做法,出台关于农村小额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具体法律法规,从制度上打消借款农户的后顾之忧,使借款农户征信权益的维护有法可依。同时,执法部门与金融机构要深入配合,严惩违约农户,使其违约成本高于违约预期收益,逐步杜绝借款农户的投机心理。

(四)强化农户还款意识

农村小额信贷过程中,很多农户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淡薄,对还款行为的法律强制性和必要性无概念。在这方面,不仅要完善社会诚信教育体系,以此引导农户转变观念,从思想上树立信用文化理念,同时要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教育农户关心自己的信用档案,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对农户宣传如何享受征信服务以及征信带来的便利,不良信用记录的负面影响和法律后果,使农户明白征信记录是“信誉抵押品”,以提高农户对诚信的认知水平。另外,在政策上要鼓励及时甚至提前还款的借款农户,倡导可持续借贷行为。

【参考文献】

[1] 李雁菲,于淑堂,伍 .我国企业信用主体的失信规避研究――基于博弈论的视角[J].南方论丛,2014(3):40-45.

[2] 曾之明,岳意定.基于博弈分析的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创新[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8):60-66.

[3] 蒋致远,龚闪闪,张跳.商业银行与个人贷款客户在信贷市场中的博弈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5(5):28-30.

[4] 彭洪.小额贷款市场博弈分析――以重庆市场为例[J].经济论坛,2015(1):79-84.

[5] 张文静,孔荣,卡里姆・特维.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诚信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09(3):157-160.

[6]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 仇冬芳,宁宣熙.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信用风险的博弈分析及管理[J].农业经济问题,2008(8):57-60.

农村小额信贷论文篇7

关键词:小额信贷;农业保险;农村金融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083-02

一、新疆近年来小额农贷的发放情况

新疆农业发展最大的障碍是资金问题,小额信贷能否持续发展,关系到新疆三农问题的解决。就全国而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农村支行经营成本过高等原因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因此农村信用社成为县域地区小额信贷投放主体,2005年以来新疆农村基本形成了以农信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1]。新疆小额信贷始于2001年,农村信用社是发放小额信贷的主要机构。2007年的一项新疆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和中国银监会的调研数据表明,新疆农村信用社有1085家机构网点开办小额信贷业务,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年均累放额已由1999年的27亿元增至14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6%[2];2012年全区农村信用社累计投放各项贷款1382.24亿元,同比增加196.5亿元;小额信用贷款102.32亿元,较年初增加31.55亿元,增长44.58%;农户联保贷款190.79亿元,较年初增加32.69亿元,增长20.68%[3]。截至2013年11月末,新疆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1440.58亿元,较年初增加265.75亿元,增幅22.62%;其中,涉农贷款余额1025.5亿元,较年初增加219.55亿元,增幅27.24%,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1.21%,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金融保障[4]。虽然新疆农信社的小额信贷规模越来越大,但是根据一项面向新疆农户金融需求调查显示,新疆有79.4%的农户有借贷需求。因此,就新疆农村小额信贷的需求而言,农信社依然不能完全满足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

二、小额信贷引入农业保险对于缓解农户“贷款难”的博弈分析

(一)农村小额信贷中的信用博弈分析

农村小额信贷信用博弈的参与人为信贷机构与借款人(即农户),二者均满足理性人假设。因为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缺少资金,所以只要贷款利率合适,农户一定会选择借款。因此双方博弈中,假设信贷机构有贷款与不贷款两种策略选择(贷款,不贷款),农户有还款与不还款两种策略选择(还款,不还款),农户借款金额为M,借款利息为r,信贷机构的收益为X,设农户贷款后用于生产的收益为N,其中X=M(1+r),则小额信贷中的信用博弈模型(见下表)。当信贷机构选择贷款策略时,若农户选择还款策略,则信贷机构收益为X=M(1+r),农户的收益为N;当信贷机构选择贷款策略,而农户选择不还款策略时,农户的收益为N,信贷机构由于不能收回贷款,则损失所贷金额M;当信贷机构选择不贷款策略时,农户选择还款策略,则信贷机构会损失本来可以贷款给农户的利息收入,农户也因得不到贷款,损失了本来可以用贷款资金从事生产所得的收入N;若信贷机构选择不贷款策略,农户选择不还款策略,则双方的收益均为0。因此,从上述博弈来看,只有当信贷机构选择贷款策略,而农户选择还款策略时,才能达到双方效益最大化。但农户如果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会选择不还款策略,那么信贷机构之后必然选择不贷款,结果双方终止合作,结果造成信贷机构的“惜贷”现象。

(二)农业保险参与后缓解农户“贷款难”的理论分析

假设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如果信贷机构通过代办农业保险收取的中间费用为z;农户贷款从事农业生产,发生风险事故后保险公司给信贷机构的赔偿额为b;农户贷款经营后,有能力还款的概率为q,若此时信贷机构的贷款利率不变任然为r。则此时信贷机构的期望收益为T2,T2=M(1+r)q+(1-q)(b-M)+z。同时可知农户没有购买农业保险时信贷机构的期望收益T1,T1=M(1+r)q-(1-q)M,现对T1与T2进行比较,T2-T1=(1-q)b+z。由于q在区间[0,1]之间,发生风险事故后保险公司给信贷机构的赔偿额b>0,信贷机构收取的中间费用z>0。因此,T2-T1=(1-q)b+z≥0。说明农户购买小额保险后,信贷机构的期望收益提高了,因而提高了信贷机构贷款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户的“贷款难”问题。

三、基于农村保险引入模式,完善新疆小额农贷的措施

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是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小额信贷引入农业保险机制,符合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新疆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新疆农村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各民族团结。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结合,对于完善新疆农村金融市场,促进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有着重要的意义。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引入农业保险这一模式经历了数年的发展,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第一,政府作为农户、保险公司、信贷机构三方的协调者,需要强化政策上的支持,给予开办农业信贷与保险的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更大的税收优惠。第二,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完善巨灾保险保障机制以及再保险制度。巨灾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是毁灭性的,一般商业保险公司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赔偿责任,因此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完善巨灾保险保障机制,同时需要建立再保险制度,减轻和分散保险公司农业保险的风险,提高农业保险的供给率。第三,需建立信贷机构与保险公司风险共担制度,促使信贷机构风险与收益趋于平衡,促进农村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第四,完善监管制度,增强新疆农业信贷与农业保险协同发展稳定性。第五,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政府应大力弘扬社会诚信意识,规范社会信用行为,信贷机构与保险公司通过信用评价体系共享等方式,强化农户信用在农村信贷和保险中的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琪疆.新疆农户小额贷款发展问题研究[D].呼和浩特:新疆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康馨方.新疆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研究———以玛纳斯县为例[D].呼和浩特:新疆农业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2012年新疆农村信用社主要业务经营指标再创新高[EB/OL].新疆金融,2013-03-14.

[4]新疆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突破1000亿元[EB/OL].天山网,2013-12-19.

农村小额信贷论文篇8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利率市场化;信贷供求缺口

一、引言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金融是中国的基础环节和重要支点,中国金融的发达及其功能的发挥与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为了缩小农村城市贫富的差异化,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现代意义上的农村小额信贷,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扶贫活动,沿袭孟加拉国的金融模式,在很多贫困地区得到试点和推广。然而越来越多的科研资料表明,农信社小额信贷的推广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但从目前展开的情况来看,小额信贷的缺口仍是制约其迅速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小额信贷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中央与地方政府也颁布了关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指导意见》等相关文案,但仍没有顺利高效地解决小额信贷发展路途中的窘境。在融资渠道的制度安排下,由农户自愿入股的内生融资方式远远不足以在农村金融活动中占据一席之地,大量的外源融资体系,例如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等成为了其壮大发展的资本。由于历史包袱的沉重,其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受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和出资机构的影响甚深,基本上属于完全供给引导型,很少因地制宜考虑农户的实际需求,在贷款利率上实行“一刀切”的局面,进而加大了小额信贷供求的缺口。因此对于缩小缺口后的内生变量的探寻就变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本文认为虽然小额信贷本着扶贫的初衷,大多实行低于普通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方式,但实际人为的利率管制会使其面临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难以使贷款真正分流到贫困者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下的地域歧视,使资金的过滤作用并未能到充分发挥,资金的需求窗口便会成为虚设。二是低利率使资金供给方难以产生经营的压力与动力,进而产生纯粹重复反复投机的心里,最终会导致资金的供给发挥不了它应有的效益。

二、文献综述

1973年,著名学者麦金农(1993)提出发展中国家存在低的实际利率水平和信贷配给等金融抑制现象,造成严重的价格歧视和市场分割,进而导致资金大量外流后的低配置效率。同时,肖(1993)在金融深化与抑制的理论论述中表明,金融深化将促进经济稳定发展,金融抑制会导致农村资产总量匮乏,内生融资的渠道变得更为狭窄,农业产出要素低下,农村金融市场进一步萎缩,无序竞争愈烈,信贷市场化的金融深化方向无力实现。因此,麦金农与肖均提出发展中国家应该实现放松利率管制为中心的金融深化的方向,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其理论的指引下开始一系列的探索。然而不论是迫于现实压力下实行利率自由化的美国,日本等国家,还是在理论指导下发展中国家的探寻之路,其执行过程中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金融机构的危机甚至是金融泡沫的经济危机的隐患。面对这种现实,许多利率市场化对信贷业务贡献的有效性的理论评说再一次被质疑。Stiglitz和Weiss(1981)认为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因此利率的存在并未能有效地对资产项目进行筛选。从发展中国家自身监管能力的角度诠释,Hellmann,Murdock和Stiglitz(1998)也有其独特的见解。发展中国家的中央银行的监管能力有限,人为地压低利率,可以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后产生道德风险的成本,进而维持国内金融机构持续高效的发展。以肖为代表的另一派认为,利率自由化带来的危机主要是改革前或过程中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所致,而监管的有效性问题可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实行利率自由化,从而推动金融自由化进程。

事实上,信息不对称及监管的匮乏对信贷市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农信社小额信贷业务的利率市场化的权衡取舍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与分歧。在大型金融机构逐渐想退出农村小额信贷市场时,央行采取降低准入门槛的方式维持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由于有国家主导的存在,让国家银行“垄断”小额信贷市场的假象一直延续,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如果市场自由化真的被沿用解决此难题,往往是忽略了一个大前提,如果农信社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办事,那么,资本的整体流向一定是从农信社流出,资金的“非农化”变迁便成为了市场的自由化会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的一厢情愿的结局。要考察资本是否会留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并非是国家采取的降低对金融机构门槛设置的要求,根本性的因素还是利率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农户“贷款难”的现状,无非是小额信贷的供需间存在一个缺口,供不应求的唯一原因是价格太低,也就是说,小额信贷在低利率的条件下,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民间金融机构都是无法填补这个缺口的,那么,小额信贷利率市场化(利率提高)变成了真正改善农户“贷款难”问题的内在动因。

三、信贷市场利率管制与经营成本(风险)的信贷规模分析

(一)利率管制下的农信社可贷资金的理论分析

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的1年期的贷款利率的浮动上限不能超过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利率50%,但仍没有有效地提高农户的需求水平。为了进一步说明农信社小额信贷资金理论,我们用一个简化的模型,不妨设(利率为r)。

1.农信社当期可借贷的资金供给为Ls,其中包括自有资金入股农户存款资金作为农信社实际的储蓄,记为Sr,同时央行以支农再贷款的方式对农信社给予的补贴作为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增量部分,记为Ms,显然Sr是利率的增函数,Ms是与利率无关的外生变量,那么有Ls=Sr+Ms成立。

2.农信社当期可借贷的资金需求为Ld主要用于“想贷确无力贷款”的贫农的.农村经济建设购买生产资料的实物需求,记为Id,同时农户家庭自身的货币需求,记为Md(R)。

3.显然Id与Md(R)都是利率的增函数,那么有Ld=Id+Md。(R)成立。当没有利率管制的农村信贷市场均衡应该是在E点实现,有Ls=Ld成立,即Sr+Ms=Id+Md此时,即可以求出均衡利率R0,但存在利率管制下的利率R1(R1﹤R0),超额的资金需(Q1-Q2),并未得到满足.利率管制下的(R2-R1)以逐取更高额利润的方式流向公共领域。低利率下并未能使资金有效地分流到农户手中,利率管制下资金的供求缺口未能使农户的有效需求得以实现。大大地降低了农户的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国家也针对信贷由此产生的信贷供求缺口适当给予一些优惠性政策:

(二)经营成本(风险)的信贷规模分析

利率管制下的低利率水平使农信社面临难以补偿低利率下的高额经营成本的抉择。因此对小额农贷的制度安排目前存在几种争议。其中一个方面认为贫困人口单笔贷款数额小,风险大,监测难,管理和交易费用高。同时,小额信用贷款与规模经营的理念不符,导致成本无法降低,农户贷款高风险和低收益并存,使得农信社的贷款的确成为目前所有贷款品种中成本最高的一种。

如图,以t作平行线为最优贷款规模,超出这一规模,其经营成本将高于贷款收益。而在到达t点之前,我们可以看出,借款人数量与信用社风险大小是负相关关系借款人数量越大,信用社的信贷风险越小。当然A点上信用社没有借款人其风险也就为0,同时也没有贷款方面的收益。当然这种极端值状况可能农信社正面临生存能力的萎缩状。然而此模型的建立基础是个人信用体系高度健全且不存在贷款违约的条件下,而现实状况下,低利率下使借款者无心按时还款的高违约率与假设存在本质上的矛盾,同时,由于农信社的小额信贷的贷款规模的分散性的需求缺口,决定了最优贷款规模确定的操作难度性。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虽然贷款利率可以在最高限制的范围上下浮动,但从农村种植业,畜禽,养殖业的整体收益水平因素时信用社贷款归仍存在风险。其风险溢价应存在贷款利率的成本中。因此,贷款规模的适当缩减是否真的能降低经营成本,顺利帮助贫困地区解决贷款供需障碍,关键是能否在市场化的脚步下制定可以补偿成本的利率。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小额信贷能否在农村金融中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局势,利率市场化成为了小额信贷面向市场的必然选择。

四、结论性评价

经典的SW(Stiglitz和Weiss)模型和Hellmann等学术界人士分别从信息不对称和监管有效性的角度对农村金融的小额信贷缺口做出了独到的见解。然而本文通过利率管制下农信社信贷市场模型和经营成本(风险)的信贷规模模型提出利率市场化才是真正解决“扶贫”,维持农村小额信贷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性的因素。由于我国目前内需严重不足,收入分配差距也很大,信贷供求缺口凸显。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利率市场化对于提高国内的总需求,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将起到积极的意义。同时可以看到,由于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市场的“供需平衡”是以将一部分社会成员排除在“市场需求”之外为条件的。“农村信贷市场化”的主张只看到了贷款供给的一面,却没有看清贷款需求的一面,虽然提高利率可以增加农村小额贷款的供给,使供给可以满足“需求”,但它却是以将更多的农民排除在“市场需求”之外为代价的。然而,没有任何一项经济政策是只有利而没有弊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是市场最基本的原理,也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如果我们在政治上无法接受农民“贷不起款”这个结果那么“农村信贷市场化”就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如果利率无法提高,农村小额贷款市场就必然存在一个巨大的供需缺口,而这个供需缺口只有依靠国家政府投入来解决低息小额贷款供求矛盾所必需支付的代价。

参考文献:

[1]张忠法.关于小额信贷研究问题与研究对策[J].经济研究.2000(29):2-7.

[2]陈国龙.基层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问题的思考[J].商业现代化.2008,1(527):205-206.

[3]张韶华.农村小额信用制度安排与农户信用[J].西安金融.2004(3):28-29.

[4]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实践尝试[J].现代经济探讨.2004(4):7-11.

[5]人总行合作金融机构监管司.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报告[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2,9(162):6-9.

上一篇:金融信贷论文范文 下一篇:服装专业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