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0 00:16:11

微博文化论文

微博文化论文篇1

关键词:微博;娱乐化;社会属性

中图分类号:D630;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4-0117-02

当前微博的运行生态呈现出一种娱乐化的现象,它存在于微博运行中的各个层面,即使对社会公共事务也出现了“娱乐化“的关注。微博娱乐化会对中国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不会也最终出现尼尔.波兹曼提出的“娱乐至死”的结局?

1 从“色彩营销”定位微博娱乐化的本质

20世纪出现于美国的“色彩营销”理论从营销维度对顾客之于营销进行了诠释,即分析顾客的诉求,赋予商品恰当的色彩,利用顾客对色彩的满意来成功的销售商品,这是利用色彩来取悦顾客的理论。倘若微博的信息是商品,那么信息的表现形式就是它的“色彩”,传统的信息表现形式无法刺激网民的阅读兴趣,而娱乐化的微博信息却更符合现代人们对信息新奇性和可读性的渴求,这符合信息传播的现实,就是如何抓住已经对信息和新闻产生审美疲劳的社会公众的眼球,这其实就是微博娱乐化的动因。

无论是博主们自我标新立异以获取微博意见领袖地位的渴望,还是新闻信息永远博取受众关注的特性,微博博取眼球关注的诉求是直接而单纯的。因此,在信息的筛选和形式的选择等方面,博主会以受众为出发点进行组合,政府组织开通政务微博的目的也是利用微博这种形式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提高自身的微博知名度,便于有针对性的展开特色服务。

2 受众导向的微博娱乐化表现及其外延

“色彩营销”的顾客导向包含某种程度的商业色彩,微博娱乐化的背后动因其实就是微博博主们为了取悦自己的受众和粉丝,这是非常典型的受众导向。

2.1 微博信息的娱乐化

2.1.1 微博主体娱乐化

微博博主群体构成复杂、数量庞大,但是一些知名娱乐明星在微博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些明星本身对于娱乐行当就驾轻就熟,只是开辟了和自己粉丝沟通交流的新平台,在微博信息的处理方面难免娱乐化对待;其粉丝之所以关注明星微博,本身就有基于追星的娱乐化诉求。

2.1.2 微博主体心态娱乐化

很多博主使用微博的目的都是基于一种娱乐化的心态,认为微博是一种“好玩儿”的娱乐工具,是从现实社会的压力之外寻求的世外桃源,他想当然的认为微博其他用户都持有类似的心态,因此其信息以调适心情、缓释压力为基本目的,对的信息缺乏社会责任意识,这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信息失真及舆论暴力。

2.1.3 微博主体语言娱乐化

在很多博主的信息中,调侃式的幽默和中国式的黑色幽默占据了大量的篇幅,他们往往将微博语言与社会事件结合在一起,网络上的很多词汇就是一种娱乐化的语言运动,都是微博语言对社会现实的嘲讽式娱乐。微博语言的使用是一种微博受众的常态式娱乐,即使一些明星官员微博也精通微博语言。

2.1.4 微博主体行为娱乐化

微博主体的心态直接导致了主体行为的娱乐化,加上监管的空位,微博主体的信息随意性非常强,很多微博消息的是未经求证的,甚至来自博主自己的主观臆想,而这种行为往往并非是主观故意的造谣行为,博主们认为这只是一种“玩笑式”的信息娱乐行为,哪怕这些信息造成极其严重的舆论暴力。

2.2 政务微博娱乐化的外在表现

由于政务微博的运营者是政府,政府信息的和行文风格很容易引起普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兴趣,如果政府将此风格移位至政务微博平台之上,那么政务微博得到的关注度肯定是非常有限的。

一般而言,政务微博娱乐化首先体现在热点问题的关注上,主要是一些娱乐化的事件;其次是微博语言的使用上,包括文字、视频、图片等。政务微博的娱乐化并非单纯的娱乐行为,这是基于受众导向的微博娱乐化在政务微博平台的尝试。政务微博的职责目前主要是社会公共信息的,尚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首要的原因就是政务微博的亲民性和互动能力存在欠缺,政务微博的适度娱乐化可以在拉近官民关系和通过沟通互动解决问题这两个层面上有所建树。

3 基于社会效益纬度的微博娱乐化评判

微博娱乐化其表现形式而言可能是不严肃的,但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必须将微博娱乐化放到社会效益这个纬度来考量。

3.1 微博娱乐化的社会效益正向性

3.1.1 适度的微博娱乐化更利于微生态的平衡

人会通过表情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只保持一种表情并非一种正常现象,那可能会导致人的心态的失衡甚至于崩溃;人控制的微博也需要平衡,微博也许要表现博主的生活态度,微博生态应当是多姿多彩的,即使政务微博也是如此。

3.1.2 适度的微博娱乐化更利于微民意的表达

微博娱乐化强化了信息的眼球吸引力和关注度,基于相互吸引的互粉模式加深了微博之间的关联度,信息转发的密度和频度,拓宽了其传播的势力范围,其中有关社会公共事务的信息关注、转发和评论有利于整个社会信息的公开和透明。

3.1.3 适度的微博娱乐化更利于微博议政和问政

尽管微博反腐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但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绝大多数博主对涉及到的政治性事务和话题基本上都刻意回避;政务微博信息和微舆论支撑的连续性面临巨大风险,如政务微博不以形式、内容的创新来吸引关注,最终只能成为政府组织自娱自乐的工具。

合情合理适度的娱乐又何妨,适度的微博娱乐化可以克服中国普通百姓对政府和官员的无端敬畏感,拉近双方在心理上的亲近感,实现无阻碍的沟通交流,推动微博议政和微博问政的发展。

3.2 微博娱乐化的社会效益负向性

3.2.1 过度的微博娱乐化滋生谣言和暴力

一般情况下,由于转发的节点过多,博主很难对转发信息的真实性作出判断,一旦消息来源是杜撰的、无中生有的,那就会造成谣言的迅速传播,这对社会正确的舆论导向是非常不利的;当娱乐化的事件在微博中产生了受众群体的冲突时,由于虚拟的特性,网友攻击对方的成本和代价很低,他们以微博为平台毫无顾忌的恣意诋毁对方,这是非常典型的网络暴力。

3.2.2 过度的微博娱乐化弱化社会道德意识

对于微博群体而言,长期不受限制的微博娱乐化会使微博相关的网民逐渐迷失自我,被微博娱乐化的假象所迷惑,失去对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基本判断,随着微博圈子的不断扩大,很可能导致网民社会道德意识的逐步弱化。

3.2.3 过度的微博娱乐化淡化微博的社会责任感

实质上微博往往被用来牟利,这会直接导致金钱至上;即使是非商业应用的微博,过度娱乐化会使受众沉溺于娱乐的氛围当中不能自拔,分析问题的出发点完全以“娱乐”为切入点,忽视人和事的社会属性,是典型的“庸俗化娱乐”。过度的“庸俗化”娱乐将使微博的负向性最大化,使微博的博主不能成为社会责任感的载体,而微博的运行也会失去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3.2.4 过度的微博娱乐化阻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除了一些思想、能力和文风突出的微博意见领袖,微博的博主们信息主要来自于转载和抄袭,也包括改编和恶搞,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不利于微博的整体文化氛围,过度的娱乐只是一种庸俗的文字游戏,只是一种既定游戏规则下的小把戏,谈不上微博文化,失去了文化,微博就失去了发展的内涵和底蕴,将迅速被社会文明所淘汰,但是,它却腐蚀了中国的传统文学和文化的根基。

4 基于社会效益维度的微博娱乐化修正

4.1 适当的权利约束机制

自由是相对的,博主或许是忽视了这一点才导致过度娱乐化的局面,这是需要予以修正的,修正过度娱乐化的手段不是全面的监控管理,而是适度的约束。

对微博主客体双方的约束需要得到法律法规的授权,随意而过度的约束是对言论自由的侵犯。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应从社会管理的高度制定符合社会效益的法律法规,使之既能确保社会公众的自由,又不损害其他社会公众的利益,确保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舆论生态的平衡。

4.2 可行的舆论引导机制

以社会舆论引导并修正微博舆论的娱乐化是可行的,尤其是对微博的博主们,其中的微博意见领袖更是深谙舆论引导之道。对于虚拟群体,现实的法律法规只能在后果出现之后才能真正奏效。

因此,应当发挥社会舆论的效应,政府和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发起一场“舆论宣传运动”。在各类媒体上,发动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公益组织、新媒体意见领袖、普通网民网友,对过度的微博娱乐化提出善意的批评,制造影响巨大的舆论引导攻势。微博意见领袖可以发挥优势,包括政府中的官员明星微博意见领袖,他们对微博过度娱乐化的批评会在网民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在持续的舆论公关宣传过程中,过度的微博娱乐化空间会被最大限度的压缩。

4.3 有效的微博辟谣机制

过度的微博娱乐化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就是谣言的产生,如何避免谣言恶果效应的最大化,应当从微博谣言的传播和扩散层面加强控制。可以开设专门认证专用辟谣微博平台,这个应当和一些专门的辟谣组织结合在一起,可以是门户网站,也可以是社会公益组织;可以利用政务微博的权威性进行辟谣信息的,这要确保政务微博信息的真实性和持续性,避免“僵尸微博”的出现;可以使用腾讯微博和微信的绑定功能,使用微信公众辟谣服务平台,扩大微博辟谣的影响和范围;可以组建微博意见领袖的圈子,由这些意见精英阶层来对谣言的传播加以制止。

无论从微博平台的日常运转支持,还是政府对于微博辟谣机制的社会化管理,微博辟谣机制必须要有政府的参与,为了发挥微博辟谣平台的独立性和公信力,政府组织最适合的角色是的资金支持和运行规范。

微博的发展到了一个节点,要对它从社会的角度进行审视,作为一个广受欢迎的新媒体平台,不能一味的庸俗化娱乐,而应当发挥它在社会发展方面的正能量,使微博成为传承文化和文化创新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 赵Z一.论微博狂欢化现象[J].华中人文论丛,2013,(5).

[2] 丁琳.浅谈微博的泛娱乐化倾向[J].今日传媒,2011,(11).

[3] 叶星星.微博传播的娱乐化倾向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

微博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微博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0016101

0 引言

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信息技术发展和微博的和出现,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寻找微博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契合点,创新工作方法,合理有效利用微博文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增强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1 微博文化对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水平的意义

微博文化是随着微博的应用和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它能扩展信息传播范围,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对具体工作开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1)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微博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微博不仅覆盖面广,而且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时,应该转变思想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发挥微博的教育功能和引导作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新思政教育管理思路。

(2)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微博的传播及时、迅速,所包含的信息丰富,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料。因此,具体工作开展时应该注重微博文化的利用,发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效果和优势突出、明显的特点,有效辅导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时效性。

(3)推动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利用微博文化开展思政教育管理,本身就是工作的创新,顺应时展和需求。微博文化能吸引年轻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一载体,创造环境,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需要,推动该项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2 利用微博文化,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水平的策略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些工作者未能认识微博文化的重要作用,思想观念落后,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影响工作效率提升。今后应改变这种情况,合理和有效利用微博文化,促进思政教育管理水平提高。

(1)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微博平台。注重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微博平台,为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有利条件。可以成立微文化工作室,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微博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构建官方微博,将学院、班团支部、社团协会等纳入组织体系当中,并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品牌栏目,例如“学习两会精神”、“中国梦学子梦”等,为思政管理工作开展创建平台。加强微博平台建设,更新和完善相关内容,提高关注度和订阅量,并且学校和学院开通运行微博平台,增进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对学生进行指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促进教育管理效果提升。

(2)挖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微博文化内涵。要求专业任课老师和专家为学生讲解新媒体专业知识,加强微博建设,校园微博运行报告,推动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通过微博平台,能为学生与学习、生活、情感、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他们排解困惑,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可以开办心理咨询工作室、小微在线等栏目,通过微博私信互动方式,咨询、指导和帮助广大学生,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辅导。还可以出版校园微博文化思想建设指导丛书,挖掘微博文化内涵,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

(3)建设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舆论阵地。利用微博的沟通和信息传播优势,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更全面了解学生动态,发挥微博成为掌握校园舆论的工具作用,增进师生联系,提高管理水平。注重对微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有意识地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思政教育管理。发挥微博传播速度便捷的特性,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指导各院系、党团支部、辅导员、班委开通微博,举办特色教育活动,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创新主题和形式,促进思政教育管理效果提升。

3 结束语

信息技术发展和微博文化出现,给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带来一定影响,但同时也带来机遇。目前微博文化已经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该顺应这种趋势,将微博文化与思政教育管理结合起来,创新教育管理方式方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娓,付小园.微博文化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教育学术月刊,2012,(11):4042.

微博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微博;思想政治工作;舆论

一、前言

21 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人类将进行着一场意义深远的信息革命。信息传播方式经历了“门户网站”、“博客”再到“微博”的转变。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变革,也必将引起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变革。微博,即微博客( Micro Blog) 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以140 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与传统的博客相比,有“短、灵、快”的特点。微博的发展成为思想文化交流的一个新的领域,是人们思想交汇、情感碰撞、信息传播、情绪宣泄的平台。它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新阵地。但由于微博的许多特点,也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微博时代,如何采取新的途径和方法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微博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微博时代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人际沟通方式、文化表达方式、社会行动方式,进而改变着思想政治工作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社会心理环境,给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

1、社会舆论环境更加多变

舆情监控和舆论引导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微博既是一个承载个体话语的私人空间,同时又可能是一个向外传递信息的公共舆论平台,这两者之间的界限渐趋模糊。特别是当信息者和信息内容本身具有高社会关注度时,微博就会成为一个聚拢、吸引社会舆论的公共信息平台。它同其他公共信息平台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具有更为快捷的传播速度、更为隐匿的传播链条,其传播效应更为不可预期。当微博成为社会舆论的汇聚点时,信息者如何处理好个人私语与公共议题、言论自由与社会责任、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关系,就会直接影响到公共舆论的性质和走向。

2、社会心理环境更加复杂

社会心理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把握社会成员思想状况和行为方式的窗口。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社会思潮、社会行动都会透过社会心理这个窗口折射出来。微博时代给社会心理带来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微博时代人们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凸显。微博中,个体的生活轨迹、情感世界、价值观念通过碎片化的独语得以展现,反映了信息时代人们自我意识的强化,人们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特质和生活方式。其次,微博时代人们的交往需求进一步强化。再次,微博时代社会行动潜藏的心理能量进一步释放。“微公益”的提出和广泛响应说明了这一点。

3、文化环境更加多样

思想政治工作所要传播的是社会的主流文化,而微博时代向我们呈现的“微文化”是各种不同类型的亚文化,研判这些亚文化的发展趋势和对主流文化的潜在影响,对于把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从量的方面而言,“微民”建构着“微文化”,这个群体的规模决定着“微文化”辐射的广度;从质的方面而言,“微文化”的性质与主流文化有融合、平行和背离三种关系。

三、微博时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对策

1、搭建利用微博进行政治传播的新平台

微博成为当下大量社会群体尤其是年轻人人际沟通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目前主流舆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微博中处于集体“失语”和功能“障碍”状态。其主要原因在于,尚未充分认识到微博带来的社会政治文化影响,尚未真正找到将宣传教育融入微博式传播的良好方式和路径。我们认为,拥有属于宣传教育部门的微博网络和信息平台至关重要,这将使新媒体之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拓展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物理界面和技术支持。

2、扮演引导微博舆论传播导向的新角色

尽管微博舆论高度分散、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依然具有引导的必要和空间,这要求我们积极扮演好引导微博舆论传播的新角色。首先,要建立特色微博网络。这些网络应该主题轻松活泼、议题时尚新颖,具备吸引力大、凝聚力强等特点,能够吸纳大量的用户和会员,并产生介绍陌生者加入的连带效应。其次,要始终保持“微博态度”,习惯使用“微博语言”。要真正使用网络聊天和虚拟交谈的自然沟通方式,消除思想政治工作给人的政治说教刻板印象。

3、把握危机处理中微博发生作用的新动向

微博在社会政治危机中的作用令人难忘,值得重点关注。2009年6月13日伊朗总统内贾德以62.63%的得票率赢得选举,但这一结果随即受到反对派及其支持者们质疑,进而演变为大规模的骚乱。随着伊朗大选内幕被逐渐揭露,人们发现一些西方媒体和政治势力在微型博客等社交媒体背后推波助澜,美国打着信息自由的大旗,公然干涉别国内政。正如西班牙《起义报》的报道所指出,一些国家试图通过微型博客等去干涉伊朗内政,已经成为事实。因此,作为宣传和信息网络管理部门在常态情况下,需要通过信息流量、用户数量、社会群体关注度、舆论内容指向和政治意识形态色彩等指标衡量,对主要的微博网络进行全面识别和分类管理。

四、结束语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好的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积极有效地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跟时代、富于创新的有效方法。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解决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才能巩固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

参考文献:

[1]李林容,黎微. 微博的文化特性和传播价值[J]. 当代传播,2011( 3) .

微博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微博 校园文化建设 作用 实现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198-02

作为新媒体之一的微博,在2010年迅速崛起,2010年因此也被称为“微博崛起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从6331万增至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从13.8%增至40.2%。对于这种强大的新媒体,我们要利用好微博,发挥微博最大功效用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微博的特性

微博(Microblog),源于美国的Twitter,是在140个字符内表达自我的平台。微博之所以能够快速兴起,并能够广泛关注,主要基于以下方面的特征,也正是因为这些特征,使微博应用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变成了可能。

(一)用户群体年轻化

微博用户主要集中于70、80和90后,他们用微博来记录生活,表达感情,参与时事评论等。我们的大学生和广大教师群体都处于这个年龄阶段,能够很快地接受和接触到这种新媒体,使微博在校园里广为流行,“人人有微博”在校园里屡见不鲜。

(二)使用便捷性和“草根性”

微博,被称为“140字符的革命”,因为“在微博客上,140字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正是这种对语言表达要求不高,没有太多的文本要求,在校园里被广大普通学生接受并使用。

(三)传播同步性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等通讯手段,随时上传和接受信息,能够使信息传播做到anyting、anytime、anywhere、anyway,大大缩短了信息源到信宿的时间与空间,使信息接受者接受信息、阅读信息、转发信息的过程可同步完成,实现了信息再传播的零时间。

(四)影响力强

微博其裂变式的传播特性使其影响力剧增。唐骏学历门、温州动车事故等热门消息都是由微博首发。当今的大学生处于各种信息交汇中,对于社会的实时动态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因此微博是学生了解社会、洞悉社会的很好窗口。此外,拥有微博、微博,就能有“粉丝”,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博这样的方式,与“粉丝”沟通和交流,甚至通过“互粉”来了解彼此的动态,这种新型的交流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

二、微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指贯穿于高校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校园精神建设为导向,以在校学生为主题,以高校教师为主导,以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成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目前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集中于:

1.学生参与性不高。以钱江学院为例,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约占35%,真正积极投身于校园文化活动的约占24%,往往是一批学生干部在不断参与各种活动。这种缺少广大学生参与的校园文化失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真实意义。

2.教师引领和参与不高。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大部分是辅导员在负责,教师由于科研、教学等压力或者是空间、时间等局限无法参与。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离不开与教师的互动,缺少了教师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不完整的。

(二)微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微博能够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不少的作用:

1.微博能使校园文化活动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通过微博这种新媒体,使广大学生都能参与到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来,都能了解学校的各项文化活动,并能参与讨论、参加活动和反馈活动信息。

2.微博能使校园活动从“单向”走向“多向”。以前的校园活动建设往往停留在策划活动到搞活动这种“单向”方式,现在通过微博,可以使学生能够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评论,发表观点,与文化建设者进行互动,接受学生的信息反馈,从而能够改进建设。此外,教师也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为校园文化建设献计献策。

3.微博能使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深入。通过学生微博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学生通过微博与学校领导沟通交流,这种“师生”“生师”以及学生本身的“生生”、教师之间的“师师”的互动,能不断地了解广大师生,从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地不断深入。

三、微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现及注意要点

(一)微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现

1.让“沉默者不再沉默”,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微博,这种表达个体情感、记录和传播信息的模式,能使很多不善于沟通,性格内向的学生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给“沉默者”施展的舞台。很多教师,也可以通过微博,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从而形成一个“沉默者不再沉默”“师生交互”“领导互动”的和谐校园文化,促进了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2.借助微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平台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利用好微博这个舆论平台。微博是个信息共享平台,只要有信息,就能受到关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除了借助传统的媒体宣传外(如海报、横幅),还要使用新的媒体。要搞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微博引起广大师生关注;重大学校政策通过微博这个“新闻发言人”来告知;微博拉近了与学校领导的距离,使学校领导真是看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二)微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注意要点

1.微博要“双向”互动。微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发挥好作用,需要“双向”互动,即对于师生所提的意见建议都要有所“反馈”,如果“石沉大海”会打击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2.微博传播要选择好话题。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话题是通过微博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要想较好的发挥微博的传播功效,要把微博内容设计成广大师生参与性很高的话题。

3.适度控制,注意尺度。对于一些“敏感”的问题,可能会引起负面言论的问题要进行提前预测和控制,注意问题讨论尺度,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失控情况产生,确保微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发挥良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兵,王立.微博在对外传播中的作用及其实现[J].对外传真,2011(1).

[2]张晓群.浅谈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科技纵横,2011(1).

The Functiong And Its Ralization Of Microblo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bstract: Microblo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cial information publishing platform. Campus should actively introduce the new media and use Microblo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微博文化论文篇5

事前引导预警

伦敦骚乱,倘若在事件爆发前做好充分的民调,及时发现社交网站中的怨气,合理引导,配合国家政策调整,一切损失都可以降到最小。因此,问题与事件到来之前,政府、企业、网民、社会等各个层面都需要各司其职,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1.政府法规细化到位,进行法制约束。现阶段我国微博管理的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法规都是涉及互联网管理全局的、全面的法律法规。而地方层面的,直接与微博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仅有《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规定中的责、权、利、害虽有表述,但并不严格,约束力不够。其中,最实质的规定就是“微博客服务准入制度”以及“实名注册制度”。缺乏国家层面的微博直接相关规定,缺乏管理各环节的细化法规,缺乏未成年人微博使用保护法规。这是当前我国微博管理在法律法规方面的严重问题。

如何应对缺失?一要在国家层面建立“微博管理规定”,将微博管理在法律法规上提升到国家层面。二要针对微博管理的各个环节建立细化法规。美国有《传播净化法》,严格互联网内容审查,德国有《传播危害青少年文字法》等。因此,我们的法律可涉及准入、内容审核、文字语言、著作权等方面,使更多环节的监管有法可依。三要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使未成年人远离不健康内容,保护他们健康成长。

2.政务微博要“多开”、“开好”,成为舆论阵地。消解社会怨气,开创互联网健康风气,仅仅提供宣泄场所远远不够,主动“解答”才是消解怨气的良策。

3.微博议程设置到位,组建网评队伍。笔者认为微博的议程设置要做到以下几点:将重大事件、问题、热点事件设置为话题,引导网民深入了解问题;对于重大事件、热点问题要抓住关键问题进行议题的设置,帮助微博用户抓住事件本质,通过现象看实质;议程设置要考虑公众讨论的争论性,合理的争论是必要的,但容易引起舆论争端的话题尽量不要进入议题;议程设置要考虑娱乐性,寓教于乐方是大智慧。

当前,“口水帖”铺天盖地。培养一批网评队伍,深入到“话题”热议的空间,努力成为意见领袖,引导舆论的风向,是网站要做的工作。而这一工作的关键是“网评队伍的组建”。他们可以是专职人员,但是迫于企业运行成本,企业也可参考论坛业余版主的模式,组建一支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业余微博网评队伍。

4.网民自律意识到位,净化网络环境。自律是网络管理的终极目标。自律意识是什么?即严格遵守《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互联网法律法规,对在微博上发表的言论和事件的真实性、公正性负责,抱着负责任的态度转发和评论,认真参与健康话题的讨论,坚决不从事微博不当行为,对不当微博使用行为予以制止,努力倡导健康向上的微博文化。英国骚乱后,《卫报》网络版推出了“使用微博9种负责任的方式”,可作为“自律意识”的参考。

事中灵活应急

事前引导预警到位,遭遇突发事件或棘手问题,便能够迎刃而解。在事中处理时,需要策略到位,“理性”应变是原则,“灵活”二字为关键。

1.政府行政监管到位,网络执法跟进。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约束力,而一旦舆情出现问题,要严查问题源头所在。对舆论策划头目、舆论中的活跃分子及相关微博供应平台进行“网络执法”是政府事中监管的必然行动。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执法”要在第一时间开启,抓住有利时机,宜早宜快;另外,不能挫伤广大公众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执法重点在“策划头目”和“活跃分子”。

2.网站把关机制到位,人力技术双管齐下。前段时间,Twitter宣布要实行内容审查机制。Twitter如此,我们的微博平台商更应进一步落实把关机制,尤其是对微博信息的把关机制,真正实行先审后发制度。目前,网站在这一环节上用力较为薄弱,事实上,这是微博管理的重要环节。尤其在突发事件爆发的过程中,每一条微博信息都有可能成为事件演变、恶化的关键条目。怎样把关?人力和技术双管齐下方能搭建严密的“门”。人力,即网站要培养一批专职及业余人员成为微博信息的把关“人”;技术,即网站要通过技术手段对微博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屏蔽有害信息和极端分子。

3.意见领袖关注到位,发挥积极作用。微博的病毒式传播机制让意见领袖的作用凸显。

如何让意见领袖发挥积极作用?首先,要将他们纳入管理者视野;其次,与传统媒体互动,宣传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以强化领袖的自律意识;再次,在重大事件、热点问题中,要融入策划意识,鼓励意见领袖积极参与、正确引导;最后,要不断加强意见领袖的自身建设,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网络媒介素养等。

4.网民理性意识到位,健康表达意见。在突发事件或热点问题的讨论中,网民应具备理性表达的意识。要能够判断舆论的风向,不随波逐流。在表达的时候,要注意言论尺度,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约定。一旦发现舆论风向不正时,应紧急躲避,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向有关部门反映。

5.紧急快速反应到位,建立联动机制。事实上,在事中仅仅依靠网络层面的管理已经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了。这时,需要虚拟和现实层面的联动。也就是说,需要政府、网站、网民、传统媒体等各个方面联动,紧急快速反应。

事后监管善后

往往,总结问题比处理问题更有价值,比如微博打拐,让我们看到微博动员能力的同时,也反思了隐私曝光对青少年的危害。在发生微博事件后,必须反思,监管到位,做好善后。

1.政府依法执行到位,平息负面舆情。政府应该找到事件爆发的根源,对肇事者、事件相关人予以行政处罚或法律追究。微博用户在互联网上制造的舆论事件,本身就包含着对现实不满的怨气。现实问题解决了,公众的情绪稳定了,网络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2.网络文化培育到位,营造人文精神。在网络事件平息之后,我们整个社会需要更加努力地投入网络文化的建设之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网上良好舆论氛围。要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网络公共服务水平、便利人们工作生活的网络应用,着力倡导积极健康、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①这样的网络文化培育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网络文化植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宏大战略中,是党和政府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更是社会建设的重任之一。因此,小小微博,涉及网络文化,更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课题。这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注释:

①华春雨:《互联网站和网企负责人在京共议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新华网,2011年11月6日

微博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 图书馆 微博 社会化营销 影响力

1 研究背景及方法

微博,即微型博客(Mieroblog)。2006年3月,twitter.corn上线,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家微博网站的诞生。它是web2.0时代新兴起的一种集成化、开放化的互联网社交服务,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微博凭借其短小精悍、操作便捷、即时互动等特点,力压博客、BBS、IM成为新一代网络传播工具。中国本土微博从2009年下半年起风靡全国,据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统计,中国微博正呈井喷式发展,截至2010年10月,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已达12521.7万人,活跃注册账户数突破6500万。

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机构、馆员开设微博,将其作为信息的渠道、参考咨询服务的平台、馆员读者互动的空间。由此,图书馆信息服务时效性、互动性、影响力都得以大大提升,微博在推荐服务、促进读者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伴随图书馆微博的兴起和发展,一系列新挑战、新问题亦逐步显现,逐渐成为图书馆微博能否积极、健康、有序发展的考验。

国内学术界对微博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试图考察目前国内图书馆的微博使用行为,探寻图书馆在使用微博时表现出的职业特征,探讨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促进图书馆微博发展的对策。研究首先采用量化研究方法,进行样本抽样和数据统计。数据源选取的是新浪微博图书馆官方微博0数据,新浪微博是国内目前用户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微博网站,最具代表性。通过对其认证的图书馆微博进行研究和分析,能够从一定层面上反映我国图书馆微博的发展现状。从2011年7月29日至2011年8月8日,笔者逐条分析和记录了有关图书馆官方微博开博以来所发出的每一条微博内容,并以页面所示账号微博数、关注数、粉丝数作为此次研究的基础数据;还运用内容分析法,分类所收集的样本数据,统计图书馆微博主要的议题特征和的时间特征,最后对图书馆微博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

2 我国图书馆微博应用的计量分析

本文在新浪微博以“图书馆”进行用户搜索,搜索出有实名认证的图书馆微博帐号117个,并将图书馆微博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公共图书馆,包含省市及区县级公共图书馆、少儿图书馆;第二类是学校图书馆,包含高校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为保证研究的覆盖面和数据量,本文以粉丝数排名为依据,每类各选取了排名最前的10个馆微博帐号进行了具体分析(详见表1)。

2.1 影响力分析

图书馆微博的影响力与其宣传效果紧密相关,及时掌握影响图书馆微博影响力的因素,并加以有效控制,是提升微博宣传效率的必要措施。在微博中,最能直接反应某微博影响力的参数是微博关注者(即粉丝)的人数。其他要素还包括:微博注册天数(即第一条微博日起至本文数据收集当日的总天数)、微博总数(即第一条微博日至本文数据收集当日的微博总数)、关注数(即微博所关注的其他博友数)、日均微博数(即微博在注册天数内平均每日的微博数)、原创率(即微博的原创微博数占微博总数的比例)、评论率(即单帐号的评论数量占该帐号粉丝数量)。

由表1可见,公共图书馆微博整体的粉丝数量远远超过学校图书馆,但差距悬殊,人气程度最高和次高的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杭州图书馆,分别为27453人、6756人;学校图书馆微博的粉丝均较少,其中人气程度最高的是清华大学图书馆,为5011人;而粉丝数大于3000人的公共图书馆有8个,学校图书馆有4个。

从微博注册天数看,学校图书馆微博整体又反过来超过公共图书馆,最长使用时间是重庆大学图书馆的624日,使用超过一年的还有厦大图书馆(618天)、上师大图书馆(471天)、二工大图书馆(422天);从微博关注人数看,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的微博关注数普遍不高,而且关注人有些混乱,大体上包括同行、馆员和其他用户。

从的微博数看,公共图书馆整体的微博数量稍多于学校图书馆,一定程度上微博数能够说明账户的活跃程度和其对微博使用的主动性,说明公共图书馆微博较为活跃。公共图书馆微博数量平均数为737条,其中高于平均数的为杭州图书馆(2931条)、佛山市图书馆(1089条)、陕西省图书馆(771条)、首都图书馆(764条);学校图书馆平均数为531条,其中高于平均数的为清华大学图书馆(1654条)、南师大图书馆(612条),可见学校图书馆微博数普遍不多,而且差距较大,这可能与图书馆微博启用时间有一定关系。在日均微博数方面,除了杭州图书馆(13条/天)、陕西省图书馆(8条/天)、清华大学图书馆(7.3条/天)继续保持前列外,闵行区图书馆(4.9条/天)、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4.2条/天)、暨大图书馆(3.2条/天)的日均微博数也居于平均数前。

从微博注册的名称看,绝大部分图书馆使用的是全称,但研究样本中也有8个馆微博帐号是简称,需要另外注释,削弱了作为官方微博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在研究样本外也有不少图书馆采用具有独特风格的名称作为注册名称。

从图书馆微博头像看,55%微博头像采用馆徽、校徽或其logo,代表该图书馆的权威性;30%微博头像采用图书馆建筑图,展现图书馆外观或内景面貌;还有15%微博头像采用个性化图片,如博主照片、代表图书馆特点或充满温馨的图片等。从图书馆微博背景图分析,55%采用新浪微博的背景模板,45%使用图书馆图片,如图书馆整体建筑图、馆内图、地理位置图、特殊活动宣传海报等。比较而言,公共图书馆微博的标识系统较为规范,70%使用代表该图书馆的logo、建筑图和图书馆背景图。

总的来说,图书馆微博影响力并不取定于粉丝数,粉丝数的大小只是决定微博影响力的因素之一。从微博总数上来看,尽管微博总数并不决定粉丝量,但微博总数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用户的活跃程度和用户对微博使用的主动性,所以也会影响到粉丝数。而结合关注数、微博数、启用时间,也并没有发现它们之间有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即粉丝数并没有与关注数和微博数呈正比例发展,也不因启用时间早而多于启用时间晚的粉丝数。

2.2 议题特征分析

图书馆微博的议题属性是研究图书馆微博特征的重要观测指标,从研究样本的20个图书馆的原创性微博看,图书馆利用微博的信息主要有书目推荐、活动播报、读者交流、服务信息、业界交流、馆情馆讯等内容,见图1。可以看出,图书馆总体上的原创性微博关于活动播报和馆情馆讯方

面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别,其次是书目推荐,服务信息、业界交流与读者交流的微博数分布较为平均。

除了以上的统计数量之外,从研究样本的20个图书馆开博以来所发出的每一条微博内容可以看出议题关注方面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网络语言逐渐盛行。一些图书馆的微博内容开始尝试摒弃刻板的语言,灵活运用“给力”、“浮云”、“神马”、“私奔体”、“咆哮体”、“淘宝体”等网络语言,显得机智幽默又不失人情味,吸引了大量“粉丝”,让更多的年轻读者重新点燃了对图书馆的兴趣。

(2)信息形式多样提升影响力。图书馆微博内容逐渐趋向内容丰富、及时性高、图文并茂,并引入多媒体微博形式,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微博内容参与度,有助于微博影响力的提升。形式易读(微博中配有图、音频、视频、链接等)的微博内容和微博被转发数,微博被评论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另外,以导读形式出现的超链接可将微博用户引导至图书馆主页,有助于提升图书馆自身网站的影响力。

(3)微博营销提高读者粘度。图书馆利用微博活动进展和照片,进行实时播报或者活动结束后进行展示和总结,使不在现场的读者也可以感受现场氛围,或聆听讲座内容,能够增强线上与线下的交互,大大提高了活动的影响力和读者的参与度。还利用微博品牌营销功能,开展投票、征求读者意见等活动,了解读者需求,有的还进行生活化营销,即以日常生活的记录、感情、人和事等内容,来吸引读者,从而间接展现图书馆的特点,实现对图书馆的宣传。

(4)转发信息喜忧参半。由表1统计的图书馆微博原创率可知,贵州省图书馆(88.2%)、温州市图书馆(84.7%)和重庆大学图书馆(84.7%)的微博原创率最高,而对比公共图书馆微博平均原创率(64.56%)较高于学校图书馆微博(51.45%),清华大学图书馆(25.2%)和暨大图书馆(21.8%)的微博原创率偏低。本文注意到图书馆转发微博信息多涉及有关图书馆信息、校园励志、时政民主、娱乐八卦等方面,存在官方微博内容核心领域变化太大和刷屏的现象,容易传播虚假信息,特别在网络舆论事件转发上更应慎重。另外,也存在未经原创作者授权、不注明出处侵害署名权的“直接引用”的转载行为,存在知识产权的隐忧,值得图书馆官方微博引起足够重视。

(5)微博信息互动滞后。所调查的图书馆都充分利用微博的信息交互简便快捷等优点开展参考咨询工作,不仅解答读者问题,还主动了解读者需求。同时,通过与微博上读者的交流,也可以提升图书馆的形象和知名度。但部分图书馆并没有把微博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对待,信息不及时、无规律,有的微博开通以后就没有发言,有的微博是一天发几条,接着几天甚至几周没有信息,还存在自说自话,对读者留言不闻不问,影响读者参与的积极性。

2.3 微博时间分析

为了准确掌握读者使用图书馆微博习惯的时间图谱,本文对研究样本的20个图书馆的微博和读者转发、评论的时间进行统计。由于各馆粉丝规模各不相同,故本统计用转发率和评论率代替转发量和评论量,以避免对反馈数量的影响,公式为:转发率一单帐号的转发数量/该帐号粉丝数量,评论率一单帐号的评论数量/该帐号粉丝数量,参考《企业微博时间规律研究》研究方法,当发博的比例>转发/评论率的比例,说明该时间段企业发博效率低,建议减少发博量;当发博的比例

从图2、图3可以看出图书馆微博时间规律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从一周内频率上看,图书馆微博信息周一、周二较为活跃,是一周的高点,周三至周日递减,周六周日由于学校图书馆休息日原因使比例显著下降。而读者在周三、周四更活跃,读者进入一周的稳定期,对于微博的反馈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周一、周二、周末反应冷淡,读者周初忙碌和周末出外或准备上学上班的压力,心理处于紧张期,对于图书馆微博的反馈并不是非常积极。因此图书馆的微博应及时整理时间,减少周一、周二的密集式信息,增加周三、周四的频率,以提高与读者的互动性。(2)从一天内频率上看,图书馆微博信息主要有三个高峰。第一个高峰上午10时一12时,第二个高峰下午14时-18时,第三个高峰21时-22时。上午微博信息的量显著高于下午和晚上,上午是微博信息更新的主要时间段。但由于读者在上午高峰和下午高峰时段处于处于学习或工作中,反馈的效果不好,而17点之后读者放学或下班,有比较强烈的互动欲望的时候,图书馆微博却较少内容,因此这段时间需加派人手重点利用。

3 我国图书馆微博发展策略探析

我们欣喜地看到图书馆在微博应用方面已经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许多图书馆微博形成了自我鲜明的风格,其“裂变式”传播力和“聚变式”影响力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针对上文20个图书馆官方微博使用情况,探讨图书馆如何在微博时代主动介入微博的话语平台中,利用好微博平台,积极构建微博影响力,走出中国特色的微博发展之路,是图书馆管理者需要重点关注思考的问题。

3.1 明晰图书馆微博规划定位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图书馆已经开通微博却在激情“试水”时频繁出事,或从此止步,究其原因,是这些馆很多都是赶潮流而开微博,未科学合理地规划官方微博定位,这无疑是一种冒险和一厢情愿的盲动行动。

3.1.1 明确图书馆微博定位

图书馆作为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机构,在保存文化遗产的同时,还为广大读者提供馆藏借阅、信息培训、讲座展览等多种文献资源和文化活动。因此图书馆微博可定位为:基于图书馆文化与品牌宣传的“自媒体新闻中心”、基于公众服务的“公众互动中心”、基于资源咨询的“信息服务中心”、基于文化传播的“文化活动中心”、基于读者舆情的“舆情监测中心”等等。

3.1. 2 确立图书馆微博管理团队

图书馆官方微博应该是一个单一的入口,内容则包括书目推荐、活动播报、读者交流、服务信息、业界交流、馆情馆讯、危机应对等内容,这些涉及众多部门,部分内容还可能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或其他领域的专家(含馆内外)支持,这就需要由不同部门进行横向协调配合、组建微博矩阵式管理团队,同时也需要通过不同的账号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同一个图书馆的不同微博账号就构成了一个微博帐号矩阵。这两种矩阵组合起到“蒲公英式传播”功能,可以发挥协同作用,通过不同账号的转发,达到满足需求群体多次覆盖,提高微博管理效率,形成持续的影响力。

3.1.3 确立图书馆微博内容规范

图书馆微博的内容直接决定其传播力和影响力,“提供有价值资讯”显得非常必要。上文我们也调研过图书馆微博以书目推荐、活动播报、读者交流、服务信息、业界交流、馆情馆讯等内容为主,转

发内容以图书馆信息、校园励志、时政民主、娱乐八卦等为主。值得提醒的是,一切图书馆官方、转发和评论的微博必须能够体现图书馆整体的价值观和理念,绝不能跨越“红线”,例如:作为文化机构,其微博不能涉及政治、等敏感话题,不随意转发和评论可能引发争议、道听途说、未经确认的时事新闻、名人言论及明星娱乐新闻的微博等等。

3.1.4 确立图书馆微博形象标识

图书馆微博的头像、昵称与背景模板都直观地展现官方微博的人格化形象,因此头像应该采用lo-go图案、核心文化理念、形象代言肖像、标志性建筑物等严谨规范的图案;昵称应使用真实名称,最好采用全称,可使读者清楚辨认并更加信任该微博,并可防止与其他微博账号相似而出现误解,同时要申请帐号认证,被微博运营商官方认证,会获得系统推荐,更有权威性而可吸引更多的粉丝;背景模板图片承载图书馆人性化图文信息进行文化宣传,则应力求简洁大方,并配合图书馆CI形象识别系统进行规范设计,并进行多方案的周期性轮换,例如logo、文化理念语、图书馆人文环境等。

3.2 倡导图书馆经营微博理念

图书馆在使用微博过程当中,可以借鉴当下比较流行的“微博营销”的做法,利用微博快速宣传图书馆新闻、资源、文化等,形成一个固定圈子的互动交流平台,逐步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网络文化品牌。

3.2.1 关注人群管理

微博营销的核心是基于用户社会化属性,而用户总是以爱好、兴趣为纽带形成群体社区,因此图书馆要锁定读者群,就要了解图书馆潜在读者的职业、性别、年龄、玩微博的时间、目的等资料,摸清微博平台有哪些工具可以用,如何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在该平台上传播。并加强粉丝维系,建立读者评论及建议的及时反馈体系,进行读者信息与意见记录,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活动,含线下活动及线下网上互动,提升其满意度,达到完善读者服务、维系读者、拓展潜在读者的目的。

3.2.2 加强信息管理

根据上文分析的图书馆微博特点,我们可从多样化、人性化、频率、时效性等多个方面,对图书馆微博信息的机制提出建议。(1)多样化,信息要注意140字的限制,可用图形、相关链接、相关视频、相关音频以及微盘等作为立体补充。(2)人性化,无论还是评论信息,要摒弃陈旧的话语体系,学会个性化表达、人性化表达,学会采用“鲜活、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并提倡原创微博。(3)信息时间和时机,不能像以往一样的常规的8小时工作制,合理时间是9-22时,还可利用三个高峰时段,10-12时、14-18时、21-22时。至于时机,可根据需要的主题的时间把握,急切的事情要马上,重要但不是急切的,可以峰值时间。(4)发送频率,每天发5条比较合适,太多会构成信息污染,太少则会使用户失去兴趣。(5)时效性,如发现自己观点错误,或引用内容有误,第一时间通过评论并转发来修正,最好不要删除此前已有网友讨论过的信息。

3.2.3 策划推广活动

在目前特定社会环境下,“扎堆”“围观”是客观实际,开展活动是现在微博营销的一个利器。图书馆策划推广活动,先设置合理的活动主题,然后设计读者讨论会、活动文字或图片直播、视频宣传等多媒体宣传模式,播报过程涵盖活动前的预期、活动中的直播和活动后的总结等,多方位立体诠释图书馆强大的社会功能与意义。

3.2.4 运营整合传播平台

随着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来临,图书馆可以通过传统宣传媒体(宣传栏、杂志、电视等)、图书馆门户网站、图书馆官方微博、馆员个人微博四个层次的相互深度融合,来修复传统宣传媒体和网站的实效性低、互动性不足等先天缺点,形成更为宽泛意义的传播平台,让图书馆影响力最大化。

3.3 慎防图书馆“微博”变“危博”

2011年初,杭州图书馆因一条“对乞丐免费开放”微博而在短时间内身处舆论的风口浪尖,微博仅两天的时间里被转发近1.6万次,使得杭州图书馆与馆长褚树青被火爆“围观”,幸得杭州图书馆的一系列对外危机公关活动,被感动的网民把杭州图书馆称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而馆长褚树青则获得“最感人馆长”等盛赞,完满地解决微博危机事件。

在互联网科技与信息结合的微博时代,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部门,更应进一步树立图书馆微博危机意识,提高危机预警、快速反应和化解的公关能力,在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图书馆服务的同时,通过多种策略谋求公众的理解和自身的发展空间。(1)做好舆情监测:发现微博危机初现后,应当对内发出“危机预警”信号,推动有关部门早日发现并解决问题。(2)第一时间关注:关注该微博的传播态势和舆情走向,关注转发该微博的重量级公众人物和意见领袖的介入时间、身份和评论观点、关注传统媒体介入的时间和评价意见。(3)真诚沟通信息:开诚布公地沟通,开放、透明的信息,是博得微博公众理解、谅解和化解危机的不二法门。(4)适时引入第三方:最好优先请权威机构、行内具有公信力的学术专家,包括网络“意见领袖”进行权威发言,或者委托专业公司进行有代表性人群的民意测验,对于特别受众、焦点人群(Focus Group)进行的社会测评等,以帮助图书馆在推出一系列危机处理措施之前根据受众反应修正方案嘲。

微博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大数据 微博客 内蒙古形象 SNS社交网络 舆情走势

最先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在其报告中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的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尚未挖掘和应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维克尔・迈尔・舍恩伯格在其《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更是认为,伴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引起的信息风暴正在改变着大众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成为人们获得新认知、创造新价值的源泉。“大数据”在影响互联网舆情走势和社会舆论格局的基础上,甚至还会改变大众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互联网的日新月异,使得依托于互联网而快速发展的新兴媒体或者媒介的融合形态已经在现代人与现实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由二者所建构的巨大“拟态环境”,其对于社会舆论结构的影响力已经逐渐超越了人们的想象,在人们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如何实现地区形象“大数据”的处理、分享、挖掘、分析,从而在巨大“拟态环境”中重新审视和健全地区形象就显得尤为必要。

新浪微博是一个由新浪网推出,用户可以通过WAP页面、APP客户端消息或上传图片的终端。据新浪微博官方消息称: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已超过6亿,日活跃用户数达到4620万。庞大的用户群体和信息数据使得新浪微博成为了我国目前最大的SNS社交网络,其对于受众接受、传播信息以及网络舆情走势和社会舆论格局都具有重大影响。

本文利用新浪微博搜索引擎以“内蒙古”为关键词,随机抽取480条关于内蒙古的微博信息,除去广告类和个人状态类的155条无效信息(个人状态类的无效信息是指那些虽涉及“内蒙古”关键词但是并不与内蒙古形象相关的微博),可用内蒙古形象微博信息为325条,有效率为67.7%。在对此325条有效微博进行数据统计和文本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探讨在“大数据”时代影响下,SNS社交网络微博客中关于内蒙古形象的关注度结构(见图1)和舆论走势,从而在海量的“大数据”中解读内蒙古形象,为在SNS社交网络微博客的巨大“拟态环境”中健全和完善更加立体全面、具有多元文化视角解读的内蒙古形象提供数据支持,也为纠正受众对于内蒙古形象的一些偏见提供具体建议,更为内蒙古主流媒体在传播内蒙古形象中借力SNS社交网络实现全媒体战略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方式方法。

一、 SNS社交网络微博客中内蒙古形象关注度结构分析

随机搜索抽取的微博信息中,草原生态保护类的内蒙古形象微博所占比例最大(17.75%),其次是党政形象类微博(10.75%)和科教文化(9.30%)以及草原风光(8.73%)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关注内蒙古形象的微博信息中,蒙古族风俗类和蒙古族艺术类微博信息所占比重很大,分别达到8.17%和7.04%,加上蒙古族历史类内蒙古形象微博,有关蒙古族的内蒙古形象微博信息所占比例高达16.91%,占据内蒙古形象关注度结构中的主要地位。

“大数据”时代,高速发展的SNS社交网络日益深入到大众生活领域,SNS社交网络的普及不仅使公民有了自己的“麦克风”,自身权利保护意识提高,更在于手持“麦克风”的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关注更多热点话题并且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关注内蒙古形象的微博信息中,占最大比例的草原生态保护类微博63条,其中个人的占48条,比例高达76.19%;由个人评论转发的微博有39条,占个人草原生态保护类微博总数的81.25%。可以看出,在拥有自己的“麦克风”后,公众更加自觉地参与到公共事件的讨论之中,并且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1.内蒙古形象关注度结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内蒙古形象中关于蒙古族的各类微博信息占据着关注度结构的最大比重,有关蒙古族文化、风俗、历史类的舆情信息,不一而足。在SNS社交网络新浪微博这一“拟态环境”中也同样,受众更加关注的是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和蒙古族瑰丽夺目的文化艺术。在这些微博信息受到追捧的同时,由于不同受众所处文化背景的差异,也造成了一些误读和负面信息的传播。如在蒙古族风俗类的29条微博中,其中有8条评论转发的微博就对这些微博提出质疑。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虽然有不同文化背景在跨文化传播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读,但却应该引起传媒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2.高关注度的公众话题与个人观点的充分表达

在内蒙古形象关注度结构中,有关草原生态保护这一公众热点话题受到很大关注,微其结构比例远远高出其他类信息(见图2),达17.75%。在SNS社交网络微博客中,草原生态遭破坏和呼吁草原生态保护类的舆情信息同样被公众了解、讨论和传播。高关注度的公众话题与个人观点的充分表达成为关注内蒙古形象舆情结构中的又一大特点。

3.关注具有鲜明特色的内蒙古典型事物形象

分析内蒙古形象关注度结构中的前5名典型事物形象可以看出,这些典型形象的80%为自然呈现的产物,只有20%涉及内蒙古的文化形象,这一点是与内蒙古具有丰富的民族地域文化的现实是不相称的。可见在SNS社交网络新浪微博这一“拟态环境”中,受众大多接受和认可的还是以内蒙古可见的自然类事物为主,而其丰富的民族地域文化形象却没有被公众广泛了解和传播,这种缺失亟需在SNS社交网络新浪微博这一“拟态环境”中健全和完善。

二、SNS社交网络微博客中关注内蒙古形象的舆情走势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上由大众传媒主导设置议程开始转向由大量网络意见领袖主导进行议程设置的新模式。SNS社交网络微博客改变了群体表达观点的方式,而他们的言论又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甚至可以摆脱对传统媒体的依赖影响事件的舆论走向。

在内蒙古形象关注度结构中,草原生态保护类的微博舆情信息受到公众的极大关注和热烈讨论。本文所抽取的325条有效微博中,237条是转发的。而在这转发的237条微博中,草原生态保护类有45条,占总数18.98%,蒙古族风俗类有22条,占总数的9.70%,这些转发的比例要高于在它内蒙古形象关注度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究其原因,在内蒙古形象关注度结构中,新浪官方认证、拥有众多粉丝的名人微博和媒体的官方微博积极参与了文中所讲这两种具有鲜明地域性和民族性舆情信息、转发和评论的传播活动,成为了传播活动的中心。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它们积极此类舆情信息,为传播活动设置了议程,并且成为了“意见领袖”群体。

在内蒙古形象关注度结构中,虽然存在“意见领袖”这一群体,但是本土的“意见领袖”对于内蒙古舆情信息的影响力明显低于全国的和非本土“意见领袖”群体。也就是说,在内蒙古形象舆情走势中,本土“意见领袖”的发声影响力不足,甚至是难以发出可以在SNS社交网络微博客中产生较大影响力的观点言论。这也就造成了在SNS社交网络微博客中内蒙古形象舆情信息的误读和误判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和疏导,这种缺陷制约了受众对内蒙古形象正确、全面的认识,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大数据”时代主流媒体在传播内蒙古形象中实现全媒体转型

内蒙古地处北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而在一定程度上,网络舆论的发达,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成正比。利益群体越是分化,本地网友运用互联网表达利益诉求越频繁。

在本文随机抽取的325条形象传播有效微博中,由政府官方微博新闻占13.75%,媒体新闻占12.92%,共计占抽样总体26.67%。可见在SNS社交网络微博客内蒙古形象中,权威媒体和政府信息明显偏少。然而,就全国范围而言,由官方认证的媒体信息者数量却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目前由新浪官方认证的内蒙古政府与媒体微博涉及之处,大到各政府部门,小到媒体某一专题节目,种类繁多,却很少出现强有力的权威声音,形成舆论“意见领袖”。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与传统媒体虽在尽力增加信息传播渠道,但在SNS社交网络微博客依旧难以有效承担起“意见领袖”的职能。

在有效的325条微博中,237条来自转发,总转发量达到152657条,评论有158条,但是,由新浪微博官方认证的内蒙古政府和权威组织的粉丝较少,关注、转载与评论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机构权威认证数量不足,难以引起受众的集中关注;另一方面是由于的内容不够及时新鲜。同时,内蒙古自治区传统媒体对微博客利用率明显不高,缺乏专业人士对官方微博进行科学有效管理,不能及时信息,与受众互动明显不足。325条有效微博中,有267条正面微博,负面58条。在此以部分网友微博评论为例,“内蒙古是不是都是蒙古族?”“你们每天喝的是不是都是牛奶?”以及“内蒙古人出门都骑马吗?”这些与真实内蒙古形象不符的信息依旧存在,并且具有一定数量。

在公众注意力高度碎片化的“大数据”时代, SNS社交网络微博客日益成为掌握公众话语主动权的重要渠道。因此,内蒙古传统媒体进行全媒体战略转型已是大势所趋,要以技术为发展原动力,改变新闻传播原有的价值理念、传播模式、运作方式,整合传统媒体新闻资源,重构新闻生产流程,提高新闻信息采发速度,拓展传播空间和渠道,加强与公众沟通互动,改善社会舆论格局,从而对外界树立起一个更为客观立体的内蒙古形象。

结 语

“大数据”时代,海量的数据和深入大众生活领域的SNS社交网络微博客共同构建了巨大的“拟态环境”。基于此,构建独具特色、主题鲜明、生命力强的内蒙古地域文化,一方面需要建立有特色、有代表的互联网空间文化形象;另一方面也需要把面向多元文化、多重视角和多样阐释的可能性完全敞开,避免形象的过分单一。加快区内主流媒体借力SNS社交网络的全媒体战略转型,在信息量巨大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发出自己的声音。

参考文献:

[1]李丹.微博舆情下的议题管理[J].国际公关,2012(1).

[2]王嘉瑞.西部地区形象设计与建设的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J].开发研究,2007 (1).

[3]姜奇平.大数据时代到来[J].互联网周刊,2012(2).

[4]张岚岚. 新浪微博的网络舆情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5]马强. 图像媒介与地域文化空间形象的建构――以网络媒体图片有关“内蒙古”的地域形象分析为例[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6]萨日郎.大众传媒上的内蒙古形象调查[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6).

[7]刘国慧.西方媒介镜像下的内蒙古形象――以《纽约时报》为例[J]. 当代传播,2013(1).

[8]彭兰.“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J].编辑之友,2013(1).

微博文化论文篇8

关键词:文化自觉;言论自由;微博利弊;应对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10月15-18日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专题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会上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自觉是指人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条件[1]。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有轻重层次的,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水平的质量。思想、言论自由是必须的,但是这个自由是要有一定限度的,犹如“文化自觉”一样,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要有一定的“自知之明”:要有选择的传播文化、传播信息,自觉、主动的筛选不实和不法信息,对于谣言要能及时止住。在此基础上,如今盛行的微博,便要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了。

二、微博的发展与现状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之间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终端机、手机、网络等多种手段,以140字内的信息形式把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出去[2]。它与博客的区别是:博客需要文字的赘述和修饰性的语言,内容则需要有逻辑的阐述,如此大的工作量成为博客作者的负担,于是“沉默的大多数”在微博客上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注册一个微博客账号,成为微博用户,只需轻敲键盘,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将信息出去,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成为新闻的“第一发言人”,爆料自己知道的“内幕’,并且可以一键转发,实现信息的即时分享,引来更多人的互动。它耗费的时间短,人们可以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随时随地把自己的见闻、感受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出去。目前国内的微博更主要被用于用户发表自己的主观感受、个人言论、喜怒哀乐,它以自由、开放、便捷,门槛低等特点,受到愈来愈多大众的青睐。

在国外,微博客的英文名称叫做Twitter,早在2000年, Twitter就在国外的网站上出现,2008年,Twitter以惊人的速度开始走红。2009年8月,新浪开通了微博,并且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微博网站。2010年,国内迎来了“微博年”,各大网站都相继开通了微博,新浪微博,腾讯微薄,网易微博等。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最新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4.85亿,微博注册用户超过两亿[3]。微博传入中国两三年的时间里,就已经有了如此多的受众,由此可见,微博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意见、发表见解、获取信息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平台。

三、微博的利与弊

微博是人们尽情表达自己见解的平台,在这里,人们的思想得到了释放,渴望成为爆料人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此,微博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它有利于言论自由,是公民表达自己思想和言论的平台。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公众人物,都会有自己的一些见闻感受,然而以报纸、杂志、电视为主体传统新闻媒体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这种需求。在微博里,大众是主动的,可以是新闻人。它的出现,很好的顺应了这个潮流,人们在工作之余,及时把自己的动态、见闻、见解公之于众,供大家评论、欣赏、娱乐。

(二)、有利于政府时时关注民生,了解人们当下关心的话题。我们的政府官员、乃至国家主席,都有自己的微博,可定时在网上与网民进行互动,倾听网民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及时发现当前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更好的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及时新闻信息,弥补新闻媒体不及时的缺陷。以前,由于新闻媒体不能及时到位的进行报道和宣传,耽误了很多事故的救援或者解决。微博的随便捷性和对象的无选择性,正好弥补了这个缺点。事故发生时,在新闻媒体还未到来前,一些微博用户就已经及时的把信息出去,再经过无数人的转发,其传播之迅速和覆盖面之广泛,并非传统新闻媒体可及,随着事态的扩大,自然就受到了各部门的注意。

(四)、有利于揭露社会和政府中的一些腐败现象。由于实名制举报容易遭到报复等原因,人们往往更愿意通过匿名的网络形式来进行检举和揭发。当前无数的网民都会关注我们政府的腐败现象,只要发现了腐败现象,大家便会齐心转发,一直发到有关部门出面调查、并且调查结果为止。“微博直播腐败日记”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微博爆料之前,就有多人对日记主角湖北恩施州前公安局副局长谭某进行实名举报,但直到“腐败日记”走红网络,才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且进行调查。虽然微博爆料并不是都是真实可靠的,但这样的一种曝光形式,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热点话题,让真正的腐败案件摆在大众的眼前,进而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时它也给准备腐败或正在腐败的人敲响了警钟。

“一人一媒体”[4],微博在这个追求言论自由的时代固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它也不可避免的成了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便捷性、及时性为人们表达自己的见解、进行互动提供了平台,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其门槛低、具有随意性、即时性等特点,也给这个社会带来了不便。

(一)、其方式的便捷性、内容的随意性和离散性,容易产生谣言,误导大众。它140字的限制,使一条微博不能意涵整个要表达的信息,有时省略的内容容易使人断章取义,造言生事,滋蔓难图。另外,任何用户都可以成为微博的发起者,人人都能成为“新闻”的第一见证者和传播者。而它的“一键,一键转发”功能,使得这些信息迅速的被恣意扩大,这种无过滤性的和传播方式,使得一些不实信息刚开始形成,便已成为热点话题,受到无数人的关注。更有甚者,为了制造噱头,赚取所谓的微博人气,吸引广大“博友”的注意,会将原来不值一提的芝麻绿豆般的小事进行夸大,隐瞒真相,只言其一,不言其二。

(二)、谣言一旦产生,便会扩大,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出面进行官方的辟谣,不仅浪费了人力、财力,对其自身的名誉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老话也加速了谣言的传播。2011年3月微博疯狂转发的关于日本核辐射对中国的危害,直接导致了“抢盐荒”;另外还有最近的“歼-10B战机试飞坠毁”、“药家鑫出逃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零度’可乐含对人体有害成分”、“金庸去世”等谣言的恣意散播,最后相关单位、部门或者个人都不得不亲自进行调查,然后出面辟谣。可想而知,这些谣言对相关利益者的危害有多大:政府的信誉受到公众的质疑、企业的销售受到影响、个人的身心也受到伤害。

(三)、微博逐渐成为个人、企业和利益群体炒作和“出名”的工具。这类人无法通过正式渠道受到社会关注,因此便将那些拿不上台面,却又自以为“很有价值”的图片和新闻通过微博形式进行,利用公众的好奇心为其传播,进而使自己成为公众焦点和“关注人物”。最近经常会有一些名人在微博上展开“骂战”,骂来骂去,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人气迅速得到提升。

四、规范“微博”秩序,势在必行

微博时代无疑是科技和文明进步的体现,但是我们却不能任由其随意发展,政府、媒体、社会都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去改进、完善它,在一定范围内约束其发展,使其朝着社会所预期的轨道发展,真正成为一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网络互动平台。规范微博秩序,发扬微博自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制定相对完备的法律法规约束。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那些造谣生事者,一经发现,就应该给予相应的惩罚。对于程度轻微者,可以在微博上予以警告;中度者,可注销其微博ID;程度重大者,应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黑格尔曾经说过“自由是理性规范下的自由,理性是自由建立起来的理性”。微博的使用,是为了适应人们追求自由的需要,但是这个自由,需要有一个“度”的保障,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给社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政府及时对信息进行公开,以免人们的猜测导致更严重的现象发生。政府对人们关注的热点新闻、话题,要及时公开,以免引起人们的猜测。现代网络如此发达,一味地隐瞒和封锁消息已经不再适用,政府要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除一些机密信息外,应及时地把各种人们关心和关注的信息公之于众。人们对某件事有了真实的了解以后,就不会再妄自揣测、造谣生事了。

(三)、网络行业自行实行监督,提高网络监管技术,对不实内容、不健康的信息予以过滤,阻止其传播。各大门户网站应建立相应的运营机制,不能只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忽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尊重大众言论自由的基础上,对那些虚假信息进行筛选和屏蔽,使谣言还没散便已被终止。

(四)、在保密基础上网络应实行实名制。尽管微博的昵称可以随意改动,但必须要能够根据相关信息找到现实中的微博主人,以便在信息发生时能顺藤摸瓜,找出信息源头。但是这种信息只能被公安部门所掌握,不可随意为权势者所利用。如此,在合法的基础上,人们便可以充分享有言论自由。同时个人隐私受到保护,即便是揭发官员腐败,也不用担心惹祸上身。但若是故意造谣生事者,公安部门便可轻易找出“罪魁”,对其进行制裁。

(五)、大力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主动辨别各种信息,在源头上对信息进行把关。微博迎合了大众娱乐的口味,越多越多的人把它当做与人沟通互动的平台。“谣言止于智者”,要在源头上杜绝谣言的传播,就要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意识,塑造他们高尚的品格。让微博发起者这个主体,自觉地遵守公共道德和社会道德,增强人们的理性思维和“言责自负[5]”的价值观,提高微博内容的质量。

五、结语

微博作为”新媒体”[6],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要想使它得到长足健康发展,还需要予以正确的引导。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说:“……文化建设,都应该具有时代的担当意识和对人民、对历史、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我的经验和态度就是文化化人、艺术养心、贵在引领、重在自觉。[7]”

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却能感受到,并且成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观念,才能使我们国家的文化更加丰富和灿烂。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2).

[2][3]baike.省略/view/1567099.htm.

[4]张力,唐虹.微博信息传播机制及其发展困境[J].新闻世界:2011(1).

[5]王本朝.微博时代:说话的自由与责任.光明日报:2011年/2/28/第002版.

[6]付海燕.论微博客的新媒体特征[J].新闻传播:2010(3).

上一篇:思政教育管理范文 下一篇:大学教学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