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11 13:50:34

大学教学管理

大学教学管理篇1

(1)高等学校辅导员。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定义,高等学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2)班级。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3)班级管理。结合高等学校班级管理的特点,本文认为班级管理是指班级辅导员以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为依托,通过综合使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对班级学生进行科学化与艺术化管理,以达到教育教学目标的过程。

2、大学教学班级管理的问题

(1)班级管理制度不健全。当前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主要借助学校的规章制度去管理学生,达到对学生行为和思想的控制。这种单一的管理方式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班级凝聚力下降。大学生由于入学前家庭背景、文化观念等各方面的差异,彼此之间的相处因为生活习惯的因素导致出现不同的问题,部分同学之间一旦发生小矛盾,就会扩大化的认为是价值观的不同导致拒绝和其他同学进一步交往,在无形中阻隔了班级文化的融合,造成彼此间的生疏,而辅导员和班干部在组织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作用发挥却不足。

(3)班级共同活动的参与率低。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载体,作为学生受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活动对学生的成长也很重要。

(4)辅导员工作未充分到位。辅导员是班级活动的重要组织者,也是学生大学期间最亲近的人。调查显示,大多数同学认为辅导员并未充分了解班上所有同学的情况,辅导员只是对部分同学或者班委了解的较为清楚。

3、大学教学班级管理的模式探索

(1)班级管理的“一统”理念。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需要确立统一明确的管理理念,即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服务学生,统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发展成长、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实现培养行为与艺术结合,文化与文明同行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

(2)班级管理的“两转变”。第一,转变辅导员工作思路。辅导员在管理班级中需要转变工作思路,以“贵人”为核心,平等尊重学生、热情对待学生、真诚关怀学生,认可学生,鼓励学生,从而使学生主动贴近老师,进而支持老师,最终影响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第二,转变辅导员工作方式。辅导员的工作方式方法应结合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考虑此阶段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际,放弃简单粗暴,换位思考,运用科学的方法,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多样化的管理艺术,达到班级有效管理的目标。

(3)班级管理的“三化”。①规范化。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的基础工作就是规范化,杜绝工作中的随意性、盲目性,避免班级资源的浪费。其一,工作规范化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基本信息统计规范化、文档归类规范化、班级形象规范化。第一,基本信息统计规范化。辅导员第一要做的就是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基本信息库,系统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第二,文档归类规范化。结合系统论的观点,创新性提出三层文件归类法。如图1所示。第一层为宏观层,按大类分为部级文件、省市区级文件、校级文件、院级文件、学生工作文件等。第二层为中观层,在第一层文件下按时间分类,即按2013-2014第二学期,2014-2015第一学期等依次划分。第三层为微观层,即为具体事项文件层。比如学生工作文件在2013-2014第二学期按照事项分类,可分为军训工作文件、学生医保文件、综合测评文件等。通过三层文件归类法,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尤其重要的是文档归类要善于总结,辅导员工作涉及许多重复性事务工作,需要对工作过程、证明、细则进行总结完善从而有利于避免重复性错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

第三,班级形象规范化。班级形象是一个集体内的人共同分享的价值和信念。一是要设计代表班级特色的班徽、口号等,共同的班徽、口号能够迅速使班级学生产生价值共鸣,增强集体主义信念。二是,班级QQ群等平台的形象化,即QQ群头像的设置为班级班徽,QQ群介绍设为班级口号或者座右铭,班级相册上传班级活动等等,增强班级同学的认同感、自豪感。其二,管理规范化。学生动态规范化。辅导员班级管理需要建立学生考勤日报制、班级出勤周报制、室长负责制、助理团队制、非正式小组等,以便提高学生到课出勤率,引导学生积极学习。②多样化。为了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依托学校、学院,立足于班级,辅导员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平台,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健康教育平台。辅导员既要依托学院构建日常咨询、团体辅导、心理危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又要配合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档案,完善学生健康成长支持系统。第二,学风建设平台。辅导员一方面要指定班级管理章程,参与制定优良学生班评选细则,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另一方面组织大学生经验交流会,人文大讲堂等讲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第三,校园文化平台。辅导员应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组织开展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班级文化活动。同时组织优秀学生参加艺术表演:朗诵比赛、校园歌手大赛、文艺晚会等活动,让他们发挥展示个人特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四,联系沟通平台。辅导员可以积极引进新媒体平台,建立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家长QQ群、家长微信群,达到畅通网络渠道,提高沟通的实效性。③职业化。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学校班级作为实现现代社会教育目的的主要场所,通过辅导员作用的发挥协助学生提高生理、心理、智慧、品性、技能等各方面的素质,实现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内在化、实践技能立体化、组织能力全面化、团队协作效能化,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最终实现大学生职业化发展目标。

大学教学管理篇2

(一)本科教学管理体制缺陷

本科教学管理体制作为协调高校本部同学院关系之间的准则,在教学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大学本科教学管理体制的缺陷主要体现在院系自主管理权缺乏、本科学习制度缺乏弹性等。目前大学本科教学管理仍然存在着计划体制下的特点,大学教学管理体制缺乏活力,许多高校学院在教学管理中都存在着职责同权力不相匹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校一级教学管理的权力较为集中,而学院教学管理的自力不足,学院教学管理无法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其次,现行的学习制度是一套刚性的制度体系,缺乏一定的弹性,过于注重强调对于教学活动的控制,而对教学的自由尊重显得不足,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怀缺失,例如本科院校中自由选课的比重过小、专业无法轻易更改以及考试的压力过大等。

(二)管理理念与教学方法滞后

教学管理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相对落后,导致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实效性不足。首先,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中,分数管理盛行,分数是学生评定的重要工具,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如今分数却成为了教师“控制”学生的一种工具,分数成绩的观念使得教学工作蒙上功利色彩。其次,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业过于重视规章制度,规章管理泛滥,教学管理的过程标准化、机械化,管理成为了教师与学生必须应付的一个过程。在此背景下,即便有教学改革,也无法深入。此外,教学模式单一以及教学方法的陈旧也是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大学本科高校教育虽然经历改革,但仍然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等问题;教学模式仍然为以教师作为中心的大班授课的模式;教学方法上也无法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课程占据多数,实践课程少并且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

(三)本科教学评估体系存在问题

大学本科教学评估体系对于本科教学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大学本科的教学评估体系发挥出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改进。首先体现在评价指标的差异性不明显。目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各具特色,例如“211工程”、“985工程”等,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在人才培养规格、目标以及社会关注度、政府投入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了非常大的差别。而目前的本科教学评估体系指标无法反应出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高校差异性,更无法反应不同学校办学的特殊性以及参加评估次数的差别。其次,现行的评价指标体系过于注重定量而不是定性,定量成分虽然有着诸多优势,但研究的现象越复杂,定量就会体现出更多的问题,评价更不可靠。而现有评价中定性成分不足导致评价难以做到真实准确。此外,现行评价指标的细致程度不足,现行指标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标准信息多依赖于专家的主观判断,这也导致了专家同被评学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同专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些都影响了评价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四)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管理意识淡薄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总体来看,教学与质量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同高校发展以及高校科研教学队伍的建设速度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人员有很大部分由专业教师兼任,这部分教师往往缺乏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并且也没有相应的专业管理知识,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质量管理当中,不仅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进步,同时也浪费了教学管理资源的投入。其次,由于一些高校领导对于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再加上经费有限导致高校教学质量管理队伍严重滞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繁杂,并且受到高校教育行政体制的影响,导致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难以获得提升。此外,教学计划实施管理的力度不足,目前本科教学质量实施中,各级教学监管部门按照总体的教学质量与目标来制定教学计划于内容,并结合行政管理机构下达,老师你往往是被动接受并执行教学任务,监管的范围极为有限。

二、完善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教学管理体系是高校管理的基本准则。为推进大学教学管理体系的改革,应当不断完善现行本科教学管理体系,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当提升院系管理的活力,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指导之下,以师生为本、以高校院系为本,对教学管理体系进行全面地设计与整合,提升院系管理活力。其次应当放松教学管理规制,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应当给予学生适当的权利与自由,放松管理桂枝,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学习选择权,从而促进学生朝着创造性与个性化发展。具体应当放宽本科生的转专业限制,引导学生合理选择专业,同时改革现行考试制度;发展弹性学制,让学生自由合理选取学习年限。

(二)更新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完善教学方法

要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管理水平,必须要保持思想的与时俱进。因而首先必须要更新教学管理理念,牢固树立并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正确处理学校发展规模同办学质量以及效益之间的关系,高校科研与教学以及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保持对高校教学的本质的深刻认识。其次,应当构建起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完善质量保障制度的教学运行模式,促进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教学质量意识,建立起教学责任制,高校的党政领导应当充当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深入教学管理,狠抓高校教学质量,并将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任务落实分解到每一个职能部门当中。此外,教学方法上应当强调实践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培养,打破传统的实践和理论分段的教学方式,将实践贯穿于教学全程,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改进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改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管理,是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首先应当体系评估指标的差异性以及增加指标体系中的定性成分。具体应当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与类别的高校,制定针对性的评价标准体系,提升评估的有效性;同时在指标体系当中扩充定性成分,促使定性与定量的合理结合,形成科学的评估体系。其次,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应当注重全员参与,教学工作作为高校的中心工作,其教学质量必须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因而高校中的每一个主体都应当是监控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部分。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以及评价体系的构建运行,必须要学校相关部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此外,质量反馈体系也应当成为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学校应当积极通过开展教学考核、教学检查以及学生评教、学生座谈会等方式,构建起畅通的教学信息反馈通道,反馈系统不仅需要包含学生与督导人员的反馈评价,也要爸妈阔上级对下级的意见反馈,形成完善的教学反馈监督机制,全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提升教学质量管理队伍素质

现阶段,高校应当将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放在与教师质量队伍建设的同等地位,对于应聘、职称、考核等各方面进行严格管理。首先应当完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对教务处以及各院系的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合理配备,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应当同学校的办学规模相适应;新进的管理人员应当具备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并且需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其次,应当加强对于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进行定期轮训,促使管理人员掌握必要的管理知识与方法,适应管理工作岗位,同时也应当鼓励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人员进行自我提升,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此外,高校应当尽量保持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因此需要切实完善相关政策,解决教学管理人员待遇福利问题,让管理人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教学管理当中,提升管理效率。

大学教学管理篇3

瓦赫宁根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一切为了生活质量(ForQualityofLife)。”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提高人类生活质量这一宗旨,包括学科专业的设置及大学教育的理念。围绕着这一宗旨提出了“致力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教育革新,在食品健康、可持续食品生产、可生存绿色环境和社会过程的转变方面发挥作用,使学校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办学思想。

二、瓦赫宁根大学教育管理的组织体系

瓦赫宁根大学和研究中心分为瓦赫宁根大学(Wa-geningenUniversity)和研究机构(DLO)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及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三个部分之间有着研究、教学的广泛合作和联系。全校拥有植物科学、动物科学、农业技术与食品工程、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5个学院,设81个本科及研究生专业,由71个研究、教学机构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实行监事会下的执行董事会管理体制。监事会成员由农业部组织校内外专家组成,每年定期召开2~3次会议,负责整个机构中具有战略性发展的问题,包括审定学校长远发展规划、确定市场营销和年度财务及研究计划、年度报告的审批、超过200万欧元的投资项目、学校建筑物拆除等决策及确定执行董事会成员。学校最高的管理执行机构是执行董事会,由3名成员组成,包括执行董事会主席、主管大学的校长和主管研究中心的主任;执行董事会主要职责就是通过与政府、企业、非政府机构的合作及召开有关听证会制定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和学校近期发展实施计划。瓦赫宁根大学教学管理中设有教学董事会、教务部。董事会由4个教授和4个学生组成,同时在29个专业中设有教学指导委员会,既包括本科,也包括硕士专业设置;指导委员会由6~8个教师和6~8个学生组成,教师与学生的数量要求一致。委员会主要职责是为学校董事会提供建议,负责确定本专业课程培养方案及要求,同时负责教学监督,如果学生对某门课程有意见,可以向委员会提出,由委员会找相关教师谈话,以便提高教学质量。教务部主要有4个方面的职责:制定政策、学籍管理、学位管理、公共关系及市场开拓。博士生培养计划由研究机构负责,与硕士研究生管理完全分开。

三、瓦赫宁根大学教育管理的具体做法

(一)大学教育的基本情况

瓦赫宁根大学现设有学士专业19个,在此基础上拓展设置了29个硕士研究生专业。目前全校教育分三个层次,学士、硕士和博士。学士学位分为科学和高等职业教育两类(2004年协商将里瓦根职业技术学院合并),主要用荷兰语教学,学制3~4年,科学学士3年,职业学士4年,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在二年级时可以申请向科学教育(本科教育)转换;硕士教育学制2年,主要用英语教学,其中规定50%为荷兰之外的国际留学生;博士教育学制4年,没有课程学习,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其中要求30%为国际留学生。2005年全校共有各类学生9300人,其士研究生1200人,科学学士和硕士生约5000人,职业教育本科生约4300人。

(二)不同类型学历教育的培养要求

按照欧共体29个国家达成的协议,大学每一个学年相当于60个学分,折合小时数为1500~1800小时,每一个学分相当于25~30个学时。荷兰规定每一个学年1680个小时,即一个学分相当于28个学时,包括实践和上课两部分内容。1.本科教育的基本培养要求。瓦赫宁根大学的本科教学计划分为3个学年,共180个学分,每一学年分两个学期,共41个周。本科生设有29门课程,其中有20门必修课、4门必选课和5门选修课及一个工作设计。工作设计是给学生一个工作实际问题,由5~8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包括一名指导教师,通过讨论或答辩给出成绩。瓦赫宁根大学本科生课程包括设计和实验环节,但没有毕业论文和毕业实验环节。2.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培养要求。瓦赫宁根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计划分2个学年共120个学分,课程学习包括2门必修课和4门选修课,选修课要求与指导教师协商确定,必须与论文选题密切相关。同时,还有一个工作设计、实践与论文等环节,其中实践与论文环节需要1年时间。硕士阶段的研究论文非常重要,论文答辩由指导教师决定并组织答辩,论文一般占24~39个学分,但大多数学生的论文都超过39个学分。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要求讲师以上,有99%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与导师的研究计划相结合。在做论文前必须有论文综述和研究计划,同时与指导教师签订协议,包括对论文要求、与导师的接触时间、对设备的要求、不可预见的内容等四个方面。指导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论文,前期会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为了保证论文的顺利完成,还要建立一个评价监督机制。博士研究生规定学制一般为4年,没有课程设置,培养计划由研究中心负责制定。要求博士研究生必须参加指导教师的研究,必须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通过配合指导教师完成课题研究来撰写博士论文。通过评审委员会的答辩后,方可取得学位。

(三)细致而周密的教育安排

1.周到的入学安排。瓦赫宁根大学在新生入学时就安排专门管理人员将学生的相关信息材料录入注册管理系统,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并提供给每一个教师。学校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入境签证手续、食宿安排及入学行程、健康保险等服务工作,以保证学生能顺利地进入学习阶段。学生入学以后,学生管理中心会安排学生与指导教师和任课教师进行座谈,安排专人解决学生在学习阶段遇到的问题,并将学生对教师与教学中的意见反馈给相关教师及管理部门。

2.细致的课程安排。瓦赫宁根大学在新生入学的时候会向所有学生提供学生学习手册,手册中向学生介绍了不同专业每年开设的课程内容,包括课程的主要内容、学分、主讲教师、考试形式及课程开设的学期等。另外,学校给学生提供其他的相关教学信息,如教学日历安排、课程代码、每门课程上课或实习的时间和地点等,使学生很容易根据学校的安排来确定自己的学习计划。瓦赫宁根大学的课程按照难易程度分为初级课程和高级课程两类,初级课程主要是针对本科生开设的课程,高级课程是针对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学校课程一般采取开放式教学,无论是研究生和本科生都可以根据兴趣随时自由选修课程,研究生可以选择本科生的课程,本科生也可以选择研究生的课程。瓦赫宁根大学的课堂几乎都是本科生与研究生共同参与的,课程考核的内容相同,只是本科生的评分要求稍低一些。另外,除去手册中所列的课程外,还有一些课程是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临时选开的,这类课程由相关教师通过邮件发给全校同学。

3.严谨的授课安排。瓦赫宁根大学的所有课程在讲授前,主讲教师会事先给出一个合理的教学安排,包括介绍该门课程开设的背景及意义、学习该门课程前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该门课程的学习要求、修完该门课程所应达到的目标、课程讲授的内容及授课进度安排、学习的方法和考试的形式、学时和学分以及主考人和授课人的情况等,学生可以根据授课安排及时做好课程学习的准备工作。为了提高授课质量,一门课程往往有几个教师共同承担,他们彼此分工协作,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信息并指导理解课程的相关内容。

4.规范的考试安排。瓦赫宁根大学的考试通常采取两种形式,即笔试和撰写课程论文。考试侧重于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不必死记公式,一般授课教师会事先告知相关题型。有些课程则需要撰写课程论文,考察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这类课程论文的撰写往往授课教师会事先做好安排,如确定题目、不同题目内容所需的参考文献、学生选题、提交论文提纲、讨论确定提纲等。论文撰写完成后,论文撰写人必须在一定的场合报告论文,由评述人提问质疑后给出成绩。如考试成绩没有达到要求,可以在下一年度重考,不必再参加听课。

(四)教育质量评估与监督体系

瓦赫宁根大学教育评估包括课程评价和人才培养方案评价。主要方式是向学生、教师、同行专家等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评估。

1.学生对课程的评估。对一门课程每两年评估一次,事先准备好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对每个问题要做出自己的评价,并将调查结果反馈给相关的人员及任课教师,对于有关问题要讨论解决。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教师对课程的设计是否明晰、书面材料是否简单易懂、教学方法是否适应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计要求、教师的品德修养等。同时包括课程是否与以前的课程联系紧密及与其他课程内容上是否一致,还包括学生学习后的实际收获等内容。

2.人才培养方案评估。主要是向在校学生及修完所有课程后的学生、毕业的校友、校友工作所在公司的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建立了专业的教育质量监督机构,成立由7个教育专家组成的委员会,这些专家都是专职行政管理中具有教育学硕士以上学位且具有丰富教育学理论和教育管理经验的人员,职责是质量监控、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等。根据专家委员会建议及反馈的信息,教学管理负责人要经常向学校提出质量监控和评价报告。教师培训主要针对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师的实际需要,组织一些相关的短课程学习,主要目的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五)学生教育咨询服务

瓦赫宁根大学根据学生教育管理的要求,成立了专门的学生教育咨询服务中心。咨询中心按照功能设立了4个分机构,下设4个主任,由心理、体能、交际等方面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通过专家对学生进行心理、体能及相关情况的咨询,帮助学生克服心理、经济、交际、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需要开设有关课程讲座进行专题讲授。同时将学生反馈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学校及有关教师的工作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四、几点启示

作为世界一流的大学,瓦赫宁根大学教育管理的理念和先进经验,对探索和创新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提高我国大学各类人才培养水平具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确立明确的办学理念

高水平的大学必须确立明确的办学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我们对瓦赫宁根大学考察的最大感受是瓦赫宁根大学把“追求生活质量”作为学校的最高宗旨。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始终遵循这一宗旨,围绕着植物科学、动物科学、食品安全、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环境及社会发展5大领域持续发展和积累,使其在食品安全与食品工程、植物科学等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我国许多高等学校缺乏明确的办学目标,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一味地追求学科专业的大而全,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学科研究领域,这也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建立教育管理的互动机制

瓦赫宁根大学教学管理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健全的各级教学管理的互动机制。无论是学校教学董事会、各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评价委员会,还是课程教学、毕业设计等环节都设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在这些机构中吸收了大量的教师和学生参与管理和决策,充分发挥广大教师与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动性,同时建立了教学信息反馈互动机制,使得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地解决。如学生咨询中心针对学生在心理、经济、交际、管理、体能等方面的存在的问题,除了提供专家咨询服务和短期培训外,又将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的相关部门及任课教师。我国大学教育管理中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缺乏一种信息和决策的互动,教师特别是学生参与教育管理决策的机会很少,不能将教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反馈,不利于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瓦赫宁根大学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三)提供细致规范的教育管理服务

建立规范的大学教育管理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瓦赫宁根大学的教育管理细致而规范,从学生入学到课程的选择、课程的学习、实验实习、毕业设计乃至心理咨询等各个环节,学校都设有专门的机构和管理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学生很容易在学校的网站及学校给每个学生提供的免费电子邮箱中获得相关信息或帮助。学校每一学期和学年都有非常严密的教育培养计划和工作安排进程,并提前提供给每一个师生员工。管理人员和教师为学生服务意识非常强,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健康而高效地完成自己的学业。我国目前高校教育管理的服务意识相对比较薄弱,没有形成把学生作为学校服务主体的观念,教育管理的计划性不强,随意性较大。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强化管理服务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建立健全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大学教学管理篇4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激增,毕业后不能直接就业的大学生数量也随之持续增长。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如何为大学生提供适宜的生涯指导,成为一个迫切需求。然而,与这一强大现实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本土化的生涯指导理论发展严重缺失,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在此都缺乏鲜明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于是,有识之士开始向世界范围寻找,经过近百年发展的西方职业指导理论进入人们视野,“拿来主义”为解决我们当时的职业指导空白提供了方便与快捷。一时间,帕森斯(Parsons)的特性—因素理论、罗杰斯(Rogers)的职业辅导理论、舒伯(Super)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霍兰德(Holland)的职业选择人格类型理论、施恩(Schein)的职业锚理论,频繁出现在我国理论研究成果中。然而,经过几年实践后人们发现,尽管西方职业指导理论在应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任何理论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生存环境的支持,由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与西方不同,历史文化环境与西方不同,西方职业指导理论的生存环境和现实针对性遭到质疑。如果我们继续作为西方理论的复制者、移植者或是消费者,用西方理论来解决中国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不仅不具有足够的现实性和说服力[1],而且抽象地移植或传承过来的文化价值观念在内涵上必定会发生畸变。当前我国大学生涯教育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引进的职业生涯理论缺失中国文化基因,一看就是外国人的东西,对中国学者和大学生缺乏应有的亲近感,更难以建立归属感。其二,引进的职业生涯理论缺失中国文化之根的营养,难以在发展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必然缺乏发展后劲,容易无疾而终。其三,只注重对西方理论的引进与借用,忽视了对我国传统文化中人生智慧的传承与弘扬,本土化生涯理论缺失的问题无法解决。其四,在引进西方职业生涯理论时,本着实用的工具主义理念,仅仅引进了就业指导或职业指导一个方面,在实践上也只能停留在就业指导层面,未能深化扩展至生涯管理这一宽广视域。其五,在职业指导层面,也只引进了大学生职业指导,中小学的职业指导基本处于空白,从而使得大学职业生涯发展基础严重缺失。

二、对中外生涯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的借鉴与吸收

西方职业生涯理论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却不能完全照搬。我们应该在文化自觉视角下,对中外生涯管理思想观念进行批判性借鉴吸收,以期建立中国本土化的生涯管理理念和教育体系,指导我们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一)积极吸取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生规划的朴素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道两家影响最为深远。下面我们就以儒、道两家为代表,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智慧。儒家在《中庸》中提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注重事前计划、规划。那么,如何做好人生规划呢?孔子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时给予了说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如何达此目标?“志于道”[3],“朝闻道,夕死可矣”[4]。也就是在对“道”的不懈学习、不懈追求、不懈实践中,才能逐步接近或实现人生目标。道家在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广阔而深远的视域中形成了独特的人生智慧[5]。“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6]推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注重万物(当然包括人)的自我化育、自我完善。“不知常,妄作,凶。”“知常曰明”[7]指导人们依据自然规律而为。在对人生境界的划分上,道家认为有“知”让人懂得了区分利害,产生了纷争和灾难。“知其雄,守其雌”,“知其黑,守其白”[8],懂得退让,才能避难;若能“物无贵贱”[9],不分你我,才是人生最高境界———“启明”。由此可见,在人生品格的塑造上,儒家重视向内求诸于己,通过提升自身道德修养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顺势而为、清静无为,才是人生最高意境。在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儒家因维护周代等级主义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与当时统治阶级的需求相一致而得到发扬,并取得主导地位。儒家的人生指导和职业定向对人民大众的影响日深,不仅内化于心,深入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与灵魂深处,而且外践于行,体现在每个人的人生追求之中。尽管儒、道两家的人生智慧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和时代的印迹,但其所包含的积极性因素以及蕴含的生活智慧,对于我们现代的生涯管理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其一,在人生规划与管理上,成“人”首先是道德成人,精神成人,德为才之先;其二,在个人人生规划中体现着天人合一思想;其三,把个体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实现相结合;其四,人生不能总想着站在最高峰,要知退让,善权变;其五,把生涯管理与人生观教育相结合;其六,通过完备的教育系统强化对人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和规范。

(二)积极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生涯管理理念

1909年,帕森斯首次提出职业指导的概念,并系统阐述了职业指导理论,即特质-因素理论,成为生涯管理理论的鼻祖。之后,罗杰斯推动了职业指导向职业辅导的转变,舒伯推动了由静态的、一次性的职业指导向动态的、持续发展的职业选择转变,霍兰德提出人格(包括价值观、动机和需要等)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重要因素,施恩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推进了职业发展与规划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针对职业生涯发展的生涯管理思想出现。生涯管理的概念由美国国家生涯发展协会提出,并得到广泛推广。该机构认为,职业生涯是个人通过工作所创造出的一个有目的、延续一定时间的生活模式。就这个定义展开分析,生涯管理概念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组织针对员工和组织发展需要实施的职业生涯管理,称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OrganizationalCareerManagement,简称OCM)[10];二是员工个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而进行的职业生涯管理,称为个人(或自我)职业生涯管理(IndividualCareerManagement,简称ICM)[11]。之后,生涯管理理论在近50年的发展过程中,关注重点由组织转向了个人,基本实现了生涯管理理论的主体性构建。西方生涯管理理论给我们的生涯管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借鉴:其一,生涯管理是对就业指导、生涯辅导、生涯规划、生涯发展理论的超越,实现了由表及里、由点及面、由静态到动态、由组织到个体、由关注事到关注人、由关注职业发展到关注人的整个生涯历程发展的拓展深化。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生涯管理这一先进理念,建立我们自己的生涯管理理论。其二,重视个体需求,以个体发展为出发点,讲求因材施教、因材规划、因材指导,注重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三,注重将心理学的最新成果引入生涯教育辅导中,两者相辅相成,提高了就业指导和生涯辅导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其四,强调社会环境的支持、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全面参与,为生涯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其五,将整个生涯划分为几个紧密关联的阶段,确立各个阶段的目标与任务,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使生涯管理成为一个连续过程。

三、对建立本土化生涯管理理念及其教育体系的思考

(一)引导大学生建立并强化本土化生涯管理理念

借鉴国外生涯管理理论研究成果,吸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并强化本土化生涯管理理念。生涯管理是以整个生涯发展为视域,通过自我规划、自我管理与自我提升,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生成与自我完善。我们提出的生涯管理,不是狭义的职业生涯管理,而是贯穿人的一生,视野涵盖学术世界、工作世界、生活世界,并与真实的经验世界相结合。从管理主体看,以个体自身作为主体。个体自身也就是管理者本人成为管理主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包括教师和家长)与社会环境,为个体的生涯管理发挥辅助和辅导作用。从管理内容看,涉及生涯发展的各个阶段,涵盖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突破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仅就大学四年级或大学四年这一个时间段中一次性就业这一个事件的局限,将研究视野扩展至学生的整个生涯发展历程;突破了家庭教育中仅对子女学业这一个方面进行规划的局限,将内容扩展至个体成长与发展的方方面面。从管理目标看,以个体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自我生成为终极目标,以提升个体的人生价值和生命境界为最终追求。

(二)帮助大学生确立并细化大学生涯管理目标与任务

大学生涯管理是特指个体进入大学学习阶段开展的生涯管理。大学生涯管理的主体是大学生,目标是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与自我生成。围绕这一目标,引导学生从道德修养、智慧养成、能力转化和职业塑造四个层面确定大学生涯管理任务。在道德修养方面,大学生要完成一个知“道”悟“道”体“道”的过程,促进自身人格的完善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进一步确立;在智慧养成方面,大学生要完成一个由知识素质智慧的提升过程,通过对专业知识、人生哲学、人生智慧以及生活知识的学习,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建立、人文科学素养的提升、身体素质的强化;在能力转化方面,大学生要完成一个知识与智慧内化为实际能力、外化为实践行动的过程,通过大量而生动的社会实践、专业实践,不断促进自身社会生活能力、自然生存能力、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专业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在职业塑造方面,大学生要完成一个由专业到职业、由学生到社会从业者的转换过程,通过全面评估自身道德修养、人生智慧和综合能力,进一步明确职业方向,确立职业目标,并通过对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学习积累,不断接近职业目标要求。大学生开展大学生涯管理,起点是做好自我认知,即对自身占有发展资源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做好大学生涯发展规划(包括专业发展规划、职业基础发展规划、能力发展规划、素质发展规划等),不断接受专业辅导和测试,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自我认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生涯规划和生涯决策能力,通过反馈,进一步修正自我认知,调整生涯发展规划,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实施并完善大学生涯管理。

(三)建立并完善大学生涯管理教育体系

大学教学管理篇5

(一)大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不足之现状

第一,教育目标的颠倒。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培养素质的教育,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合格人才。而目前道德、法治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我国是本末倒置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得到基础教育高度重视,但是本该从小抓起的公民教育、法制教育却成为到了大学才来履行的责任目标。第二,道德教育代替法制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国内高校普遍得到开设,但教学要求和内容却又诸多限制,如重德育轻法制,甚至以道德教育代替法制教育。教学用书中德育内容挤占法制教育的内容,甚至彻底取消法律内容,或者重法律法规内容的技术性学习却轻视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第三,高校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处理力度不够。很多高等院校管理者法治意识淡薄,或出于息事宁人减轻影响的考虑,对违法犯罪学生只是给予校纪行政处分,导致诸多大学生仍然缺乏法制观念,或怀有侥幸心理,养成漠视法律的错误思想,直到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受到刑事处罚时才悔之晚矣。

(二)原因分析

1.原因之一:学生个人第一,大学生个人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一些大学生心理上充满着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反抗性的矛盾,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由于学生的人生阅历浅又较易冲动,而他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却可能比较复杂,因此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第二,大学生自我价值观的变化。在外来各种思想观念冲击下,尤其是一些所谓“厚黑学”、“成功学”流行,一些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出现偏差,消极颓废思想涌出,其中有的片面以金钱等物质利益为人生成功的标准,从而导致一些大学生走上抢劫、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的道路。第三,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下降。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大学生在学业上急功近利,热衷于各种考证,却忽视甚至放弃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学生往往是将法律作为一种工具,不去挖掘法律背后的价值取向和深层次底蕴,影响了法律学习的效果,影响了法治观的生成。

2.原因之二:学校一些高校暂时不能适应法治要求。比如在对违纪违法学生的处理上,我国高校作出处分决定的法律依据除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外,还有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但这些法律和部门规章并没有具体规定处分学生的具体程序,只是强调高校处分权的实施是法定职权。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国家立法层面予以解决,比如宿舍管理、教师处罚学生等,都需要有一部法律进行规范。早在多年前,最高人民法院就酝酿出台针对高校行政诉讼案件的司法解释,还曾组织专家进行讨论,但至今尚未有出台的消息。此外,学校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也是导致大学生法制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虽然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国内高校普遍得到开设,但往往将法律教学任务交给思想政治系列的院系,教学要求和内容却又诸多限制,如重德育轻法制,甚至以道德教育代替法制教育。学校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导致从院系到学生个人对法律课程都不重视。

3.原因之三:社会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中,社会文化环境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不同源流的西方文化以及港台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加之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都激荡着高等院校里大学生们的本不成熟的思想。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对大学生法治观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今中国正处于建设法治国家进程中,但仍然不是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基本价值理念还远未成为我们社会的普世价值,法律至上、权利本位、权力制约等法治根本要求,仍然没有在观念上被坚定信奉、在实践中被严格遵循。直到今天,权大于法、权力至上的政治文化传统等深深地影响着部分大学生。在当代社会转型时期,一些非主流文化思想观念相互冲击,社会成员的各色行为错综复杂,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社会成员的各种关系,甚至改变着整个社会的调控机制,这些都激荡着高等院校里大学生们原本就不成熟的法治观念。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的价值理念

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离不开对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塑造。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内涵,就是:法治精神、法治理念,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大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之价值理念,应当是,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贯穿于大学生教育管理之中,引导大学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从而达至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基本价值理念,实现中国国家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具体而言:一是必须反映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平等、自由、正义、效率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的价值追求。二是必须反映和坚持人民民主的国体。大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的价值理念必须体现人民原则,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始终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三是必须反映和坚持党的领导。在我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新中国法治建设的伟大成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四是必须反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大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的价值理念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要求。

三、大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之实现路径

(一)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

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采用法律思维方式,就是运用法律的规定、原则和精神来看待和处理问题,而不是用道德原则和道德评价。具体而言,要培养学生对法律的信仰,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使大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法律,按照法律的要求行为,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培育出守法公民。

(二)提升大学生法律思维水平

加强大学生基础法律理论教育,提升法律思维水平。完善教学环节。以权利本位理论为核心强化宪法、民商事和劳动、社会保障等基础法律理论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持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广泛传播法律知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牢固树立法治理念,不断丰富法治文化,全面推进法治实践。

(三)培育大学生公民法治意识

公民法治意识是公民对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政治地位,所享有的法定权利和应承担的法定义务的认同理念,其核心就是法律至上、遵守法律的意识。通说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公民法治意识尤其是权利意识,反映了了整个国家法治建设的水平。建设法治国家的根本保障是公民权利意识的普遍提高。作为法治国家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也必须树立这样的法制意识:法治社会权利平等。要以公民法治意识为核心,培育当代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法治意识。

(四)改革高校管理体制,组织大学生法律实践

高等院校应逐渐适应法治的要求,在学生一些基本权利的保障上,转变学校治理方式,与法治社会接轨。采取开放式管理与教育,增强程序观念,在与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务上,大学管理者应当注重公开、公平、平等和正当。强化教师示范,带头依法办事、依法治校,从而营造法治环境、法治氛围。改革高校管理体制,组织大学生法律实践。

(五)借鉴国外先进法治文化和法治制度

国外法治文化和法治制度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东西,而中华法律文化也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法律内涵,将二者有机结合应用于国内大学生教育管理,将会有力促进大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目标的实现进程。

综上所述,大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目标的实现进程,不应当仅仅是少数高校法学教师教学的过程,而需要包括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教辅管理人员等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参与。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主动承担引导责任,不只是引导者,更是积极参与者,身体力行依法治校、依法办事。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不断总结创新,塑造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法治观念和主流价值观,进而推进依法治国和与现代化国家的构建。

大学教学管理篇6

【关键词】大学 有效教学 教学管理 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252-01

一、目前大学教学及管理存在的问题

1.没有完善的实施政策

新课改中明确规定,大学应该建立适合其自身校情的独立发展模式,对学生的培养应该依据新方案。新方案中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分有一些规定,其中教学内容要精细化,原有的课程要进行必要的压缩,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更多机会自己主动安排自己的学习。但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中,一些大学并没有重视这种教学方式,老师仍然是一味的增加更多的学时,好让学生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虽然老师也确实是为了学生,但是看似不错的想法从实际角度出发严严实实的阻碍了大学教学的发展。学生的大多时间都留在课堂,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就很少,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得不到培养。[1]

2.目标偏离

大学教育的本来目的是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但由于很多大学生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把重点放在学科的理论成绩上面,单纯的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找工作就万事大吉,从而也会为学校的名声作出贡献。这些现象广泛的出现在我国相对比较差一点的学校中,即使学校的教学在理论上达到了相应的水平,但长此以往,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发展。

二、有效教学与管理的理念

1.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不断的现代化,越来越多的行业都是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而对于高校这个培养人才的地方而言,教学中更是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为原则,以发展学生为前提来举行相应的一些教学活动。传统教学中强制化管理模式不能有效地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为传统教学中大学都是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强制性要求,学生只能机械的完成学习任务,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制度化、规范化,只会按照要求做事情,无法培养出现代化人才。只有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多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潜能,通过提升学生的素质来实现高效教学。除此以外,教学地位方面也强调,学生在教学中占据主导位置,老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老师要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学习才能个性化发展。[2]

2.民主管理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完美的体现在民主管理上的。大学生作为完全行为能力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所以大学应该以一种民主的理念治学,从而使老师与学生能共同建设学校。久而久之,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会逐渐让师生形成自觉管理的意识,进而共同为学校的管理建设作出贡献。只有在民主管理的模式下,学生的反叛性才能得到稍微缓解,学生们在老师的鼓励下完成学业,才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才会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尊敬老师与学校领导,这种民主管理的模式能有效的提高课堂的质量。[3]

3.柔性管理

与刚性管理相对应的就是柔性管理,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正是运用刚性管理的模式,通过一些规章制度硬性的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这样实际上没有考虑学生的需求。而柔性管理则更加重视对学生们个人能力的培养,还更多的考虑了学生与老师的价值需求,更多的鼓励学生。这样,学生与老师在学习与课堂的动力就会大幅得到提高,同时,教育与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提升,增加了教学弹性,学生与老师会更适应现代化教育。

三、实施有效教学及管理理念的重点

(一)建立科学管理机制

虽然在大学教育制度建立上需要民主,充分考虑学生们的需求,但不是完全抛弃学校的规章及行为准则,规章制度仍然是需要建立的。在建立制度上,下面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保证教学质量

高校在教学课程进度能完成的前提下应该尽量减少课时,这样能更多的给予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时间,进而在课外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4]

2.建立高质量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都是由期末的一场考试进而评价教学及学习是否成功,这种评价方式是指注重学习的理论性,实践性得不到重视。但是,高校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把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然后用于实际生活,所以,高校应更加重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不能凭一张试卷就完全评测一个学生的能力。

(二)发挥学生主体性

哲学上有这个道理,主观能动性完全的发挥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高校的日常管理中,老师在保证课堂任务的同时应该把学生放在主置,进而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这种教育方式下,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角色转换教学、团队合作教学以及激情教学等等现代化教学方式都能为我们所采用,让学生们主动学习、爱上学习,这样他们的学习效率才能得到提高。[5]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的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所以,转变教育模式才是我们高校管理首先要做的,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完完全全的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柔性管理思想以及民主管理思想,进而全面提升管理效果,建立一个为师生服务的管理模式,促进实施教学理念,最终推动我国大学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菊珊.大学有效教学及教学管理的理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3-25

[2]王旭红.大学有效教学及教学管理的理念与思考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6):224

[3]陈龙根,陈晶晶.成人高等教育有效教学的含义及特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174-176.

[4]乐毅.复旦本科通识教育改革的经验及启示――核心课程、讨论课、助教制[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2):58-61.

大学教学管理篇7

关键词:就业导向;大学生班级教育教学;管理

班级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同时班级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个人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这一点在大学生的班级内部也不例外,并且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面临着就业的严峻形势,因此相应的班级引导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需要在这一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革新传统的大学生班级内部的教学管理体制以及具体的教育方式,而这一革新程序的实际执行与具体的课堂融入环节就需要教师对相应的教育目的以及就业的整体趋势都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

1教师要不断强调就业的重要性

班级的实际管理的核心是对于学生素质的教育,进而以此为基础,并将这一教学思路全面贯彻进学生的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以此为一个系统化的大学课堂教学,这样便能按照这一思路进行具化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并且这一管理形式必须基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这一管理实践必须是长期的,在管理的同时还应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进一步革新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更进一步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明确上学的目的、大学的学习思路与方法以及期毕业之后的实际打算。进而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就业展开一定的指导性设计,对学生的职业思考进行些许引导,并且使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使学生进一步将自身的个性融入未来的职业取向中,而这也是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有一定的意义的。

2就业讲座的开设

管理者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相关专题讲座、组织高年级与低年级班级之间的思想、学习、考研等方面的交流,开阔思维视野,全面规划自己,逐步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提倡新生广泛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注重多种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培养,锻炼提高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领导艺术才能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目标,就没有奋斗方向。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有能力实现的近期目标与学期目标等,并且督促学生天天坚持,引导学生学会自查,和同学之间互查,力求养成习惯,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3班级学风的规划

学生的就业必然不会按照统一的方向进行,这也是学生的个性所致,是一种必然化的趋势,但尽管学生的就业方向是多种多样的,但其具体的目标只有唯一的一个,那就是完成就业,完成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身份的转换,因此,这就需要班级教师的合理引导,并将这一引导以一种较具强制性的教学管理体系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因此,首要任务便是班级的整体学风的建设,而这一建设性的体系的目标是为学生创造更好地学习的条件,进而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体会求学的意义以及未来就业的重要性,进而将课堂所学与实际的就业全方位的结合,以实现自身学习周期计划的确定,并在此基础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努力为班级贡献自身的力量,而这也是教师团队从侧面提升班级管理效果的做法。

4管理要有针对性

班级管理只有用“心”管理,才会孕育出一个个真、善、美的心灵,培养出一班好学生,带出一个好班级。教育管理者只有心中有学生,才有可能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结合农科专业特点,针对目前大部分同学在企业、事业单位就业这一现实问题,班级管理把低年级学生锻炼吃苦耐劳、扎实肯干、专业技能强、适应性广的优秀品质作为培养目标;而对高年级则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择业观念,倡导学生先生存,后就业;先就业,后创业。同时,平时注意调动班干部、宿舍长、入党积极分子等班级骨干,由点影响面,带动全班同学,努力学习,提高素质,培养能力。

5在实际的管理环节坚持以人为本

班级管理的主体还是要放在学生身上,而教师在此过程之中只是一种辅助,而这也是对我国以人为本这一建设性方针的尊重与维护,教师应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一定的模拟化就业的活动,以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而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季顺利就业,以实现自身的学习目标,并且学生也要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与学习的整体大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升班级的整体向心力,为班级氛围的营造提供自己的力量。因此教师可主要针对这一点在班级和学校内部开展一定的活动,进而提升在学生内部的特色化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间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6完善就业的导向作用

就业的导向作用还是教师团队依旧需要全面贯彻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自身应对就业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进而使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环节的确立都能够得到一定的理论性支持。因此教师团队应定期举行一定的就业性思想调研,通过小组之内的相互讨论来切实维系就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建设性意义。并且教师也可以通过接受一定的就业思想引导培训来提升自身的就业理念的贯彻力,从而顺利地将这一思想传递给自身的学生,以使这一思想得到充分的贯彻与落实,并且推动学生顺利就业。指导学生顶岗实践,进行岗前培训,引领学生最终成长成才。努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7结语

总而言之,当下就业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强化自身的就业能力,以迎合当今的潮流,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而教师团队作为学生团体的引导者,需要在实际的班级教育教学管理全面地弘扬就业思想的重要性,以在学生团体内部弘扬与贯彻就业这一建设性思路,推动学生主动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进而使学生能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而这一建设性体系的开展能够全面提升我国的教育界的建设性意义,进而推动我国科教兴国这一思想的进一步贯彻与落实,从而间接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

作者:杨忠明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参考文献:

[1]齐慧霞,李明超,胡振妍,贠小波,李双民,宋士清.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班级教育教学管理[J].考试周刊,2014(67).

[2]黄群娇,陆汉军.大学生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学管理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5(09).

[3]李军源,周鑫.“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大学生教育管理探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4).

大学教学管理篇8

【关键词】分级教学 管理理念 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022-02

一 引言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大学本科阶段英语教学分为三个层次: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这是我国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经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与实践应当选择达到的标准。一般要求是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必须达到的目标,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是对那些学有余力、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设置的。这三个要求包括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内容。

近年来,我校入学新生的英语水平比以往有大幅度的提升,尽管如此,由于实际招生情况等原因,每个自然班里学生的英语水平仍呈现参差不齐的态势,例如:有些水平高的学生在纯英语教学的中学阶段就打下了较好的英语基础,已达到甚至超过《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八级或九级要求,他们在中学阶段就参与各种英语竞赛并取得了好成绩,这些学生完全满足大学阶段较高和更高要求的标准;而一些水平差的学生尚未达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七级要求,他们只能满足大学阶段的一般要求的标准。在教学对象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下,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如果仍然继续以往相同教材、相同起点、相同考核方式的教学模式,势必会继续那种水平高的学生“吃不饱”、水平差的学生“不消化”的局面,而这种局面产生的后果是学生对教师不满意、对教学不满意、对学校不满意等。同时,教师们在这种环境下进行教学,往往会觉得目的性不强,无法发挥他们的教学优势和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 管理理念

1.主旨原则

本科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把大学英语分为大学英语基础阶段课程和大学英语提高阶段课程两部分,其中基础阶段课程于第1~3学期完成;提高阶段课程于第4学期完成。基础阶段课程实行分级教学,分A(高级)、B(中级)、C(初级)三个级别,学生根据高考英语成绩和分级测试进入相应级别学习。完成大学英语必修课16学分,保证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英语学习不间断,实行专业化培养。分级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对于基础水平较低的学生,要求完成16学分的基础阶段英语学习;对于基础水平较高的学生,在通过国家四六级统考后进入更高阶段的专业课程学习。优质资源不应只用于资质好的学生,合理布局,平衡师资水平与学生能力程度。打破院系界限,按学生能力分班教学。滚动教学,取消年级界限。优胜劣汰,每学期进行考试,合格升级,不合格留级,取消补考。期末试卷统一,公平合理评价学生学习状态,让好学生享受较高绩点。分级教学从2011级新生开始实施,至2012级完成滚动周期。全校学生分为三级:A、B、C,其中C级要求学习四学期后参加国家统一四级考试;B级学生在入学第三学期结束时参加国家统一四级考试;A级学生在入学第二学期结束时参加国家统一四级考试。具体报名情况,请教务处协助解决。

2.具体分级方案

基本数据:2011级新生人数2960人(按计划招生数),2011级教师人数22人,平均每位教师教授学生130多人。分级方法:2011级新生按照高考英语成绩由教务处统一计分,外国语学院根据教务处提供的成绩分班,安排教师。每班学生人数在60~70人之间,便利之处是充分得到教师关注,能够进入语音室,享受良好的学习环境。

3.部门间协调

上课时间统一,便于全校教学时间的管理。2011级分级后尽量排在同一个时间段(如周一、周四)。统一计算高考成绩,将学生按高考成绩排名后名单交外国语学院,便于分级分班。与考试院沟通协商,争取每学期允许一定数量(15%)的学生参加四级考试。成绩登录系统设置:要求按照分级分班的数据,将学生名单分配至任课教师名下,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过程管理和成绩登录,同时要考虑各院系成绩汇总的需求。

三 教学过程的管理

1.班级管理

首次上课时采集学生信息,必须包括生源地、手机号码等;选出学习委员和各个专业联络人;整理出一份学生通讯录,交给学习委员一份,让学习委员负责联络各个专业联络人;老师布置作业或下达通知找学习委员即可。

2.成绩评定体系

考试是检查教学执行情况和教学效果不可或缺、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是全面提高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加强学校学风、教风、考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课程的评价不能仅仅依靠一两次考试来评估。因此,科学的成绩评定体系及学生成绩的最终评定关系到此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的升降级激励机制。不仅评价学生在分级教学后的学习情况,而且是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构建一个基于大学英语课程考试改革的多模态成绩评定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其主要包含三个部分:

第一,课堂记录网络化。本研究尝试建立网上课堂记录单,根据我院分级教学的要求,可实现网络登记课堂表现如出勤情况、课堂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情况,课堂记录一个学期不能少于4次课堂参与情况(包括课堂小测验),3次考勤记录以及3次作业完成情况,共计10次记录。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实时查看自己的课堂记录情况,增加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第二,学生学期总评分规范。根据学校和教务处对考试评分的要求,以及外国语学院对大英分级教学考试计分办法的规定,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为60%和40%。这就要求教师科学地把握课堂表现、平时测试、期中、期末等成绩的评定。这就需要科学地规划和严格地执行。课堂参与、测验、出勤、期中、作业、期末等分数都应有明确的规范使考试和成绩更加公平、透明。

第三,计算机阅卷系统整合。基于大学英语考试的特点,阅卷需要使用计算机光学阅卷系统,因为机读卡部分的分数常占总分的一半以上,并且每学期至少使用2次以上,因此,此系统在考试评价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但阅卷过程仍需要人工操作,是一项耗时、耗力的细心工作,机读卡成绩阅读完成后,常常需要分割整理,再分别转送到各位教师,然后教师登记主观题部分成绩,再计算、合并、总评等,其间的环节多,出现问题的概率大。因此,在更新现有光学阅卷系统的基础上,将机读卡成绩直接导入设定的成绩系统库中,能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和成绩误差。

3.考试设计

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改变目前课程考试中较普遍存在的过于注重学生课本知识掌握情况,轻视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倾向,使考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学生的学期成绩与学生的学业绩点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为了保证学生学期成绩的严肃性、公平性,分级教学考试由学校统一命题,集体阅卷。

4.试卷设计和分析

试卷由外国语学院公共外语部负责出题。公共外语系主任负责成立命题小组,成员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

考试之后,对学生成绩和试卷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每次考试之后,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如年级平均分,A班、B班、C班各班的平均分,学生成绩的分布曲线以及单个学生的答题情况等,将详细数据分发给各位任课教师。同时,我们还对试卷的效度和信度等进行了研究,从而了解整个试题的难易程度、知识覆盖面、题量、题型等,其中一些重要数据如对每道试题学生的答题情况、试卷的总体分析等都做了详细的统计与分析。

5.教师积极参与

对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公共外语教师响应院校领导的号召,积极投身于分级教学实践中。他们献计献策,参与有关分班、教学设计、班级管理等各个决策过程。针对四个级别的教学任务、进度、测试等分别进行了相应的安排。同时,经过与教师的讨论,就下学期分级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达成如下共识:(1)在教室多媒体设备出现问题时,每位教师应能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教师对每个单元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具有随时使用教材和黑板进行完整教学的能力。(2)遇到请假、调课等特殊情况时,除了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履行相应的手续外,教师应该把上课的进度、时间、地点等详细情况发给教研室主任和教师秘书,便于院系安排教师代课。(3)由于我部采取的是同一时间段上课,因此,代课老师的事宜应请求公共外语二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

四 教师与学生对分级教学的反馈意见

1.教师反馈

分班人数恰当(大多数班级为70人,个别班级因个别原因人数稍多),分层后学生素质相当(学生层次差异小),班级活动易于开展。各学院、各专业人数相当,利于分组活动,便于教师掌控课堂,教师能够实现学生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提升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集体备课实现了教学流程规范化、精细化。例如,设定统一备课的内容,设定内容要占教学总量的60%,确保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另外的40%可以加入教师的个人特色。这样既能保证教学内容的基本一致,又有利于保证教师特色。将学生考核所得的成绩与教师综合教学水平相结合,再进行分班也较为合理。教师对分配的教学及班级的情况较为满意,不会因为教慢班而对工作产生懈怠。

2.学生反馈

分级适应现在各种个性的群体。在这个彰显个性的时代,教师根据自己的授课群体因材施教效果较好。个别学生因为自身的水平也曾提出调整自己的班级,怕跟不上。材抵触情绪小,因为选取材,快慢班的同学意见不是很大。

五 结束语

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是教学内容能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分级教学就是满足和适应这种要求。本文通过主旨原则、具体分级方案、部门间协调三个方面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管理理念进行了梳理,并就分级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班级管理、成绩评定体系、考试设计、试卷设计和分析四个层面进行了分析讨论。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积极参与分级教学实践和师生对分级教学的反馈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基刚.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定研究——再论听说与读写的关系[J].外语界,2011(1)

[2]戴运财.二语习得中交互作用的理论基础[J].浙江社会科学,2009(9)

[3]郭晓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研究初探[A].吴尚义编.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

[4]胡歆.浅析大学英语分级教学[J].中国西部科技,2008(34)

上一篇:微博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人本化理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