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8:25:29

微博文化论文

微博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信息技术发展和微博的和出现,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寻找微博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契合点,创新工作方法,合理有效利用微博文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增强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1微博文化对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水平的意义

微博文化是随着微博的应用和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它能扩展信息传播范围,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对具体工作开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1)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

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微博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微博不仅覆盖面广,而且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时,应该转变思想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发挥微博的教育功能和引导作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新思政教育管理思路。

(2)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微博的传播及时、迅速,所包含的信息丰富,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料。因此,具体工作开展时应该注重微博文化的利用,发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效果和优势突出、明显的特点,有效辅导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时效性。

(3)推动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利用微博文化开展思政教育管理,本身就是工作的创新,顺应时展和需求。微博文化能吸引年轻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一载体,创造环境,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需要,推动该项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2利用微博文化,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水平的策略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些工作者未能认识微博文化的重要作用,思想观念落后,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影响工作效率提升。今后应改变这种情况,合理和有效利用微博文化,促进思政教育管理水平提高。

(1)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微博平台。

注重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微博平台,为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有利条件。可以成立微文化工作室,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微博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构建官方微博,将学院、班团支部、社团协会等纳入组织体系当中,并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品牌栏目,例如“学习两会精神”、“中国梦学子梦”等,为思政管理工作开展创建平台。加强微博平台建设,更新和完善相关内容,提高关注度和订阅量,并且学校和学院开通运行微博平台,增进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对学生进行指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促进教育管理效果提升。

(2)挖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微博文化内涵。

要求专业任课老师和专家为学生讲解新媒体专业知识,加强微博建设,校园微博运行报告,推动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通过微博平台,能为学生与学习、生活、情感、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他们排解困惑,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可以开办心理咨询工作室、小微在线等栏目,通过微博私信互动方式,咨询、指导和帮助广大学生,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辅导。还可以出版校园微博文化思想建设指导丛书,挖掘微博文化内涵,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

(3)建设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舆论阵地。

利用微博的沟通和信息传播优势,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更全面了解学生动态,发挥微博成为掌握校园舆论的工具作用,增进师生联系,提高管理水平。注重对微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有意识地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思政教育管理。发挥微博传播速度便捷的特性,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指导各院系、党团支部、辅导员、班委开通微博,举办特色教育活动,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创新主题和形式,促进思政教育管理效果提升。

3结束语

信息技术发展和微博文化出现,给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带来一定影响,但同时也带来机遇。目前微博文化已经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该顺应这种趋势,将微博文化与思政教育管理结合起来,创新教育管理方式方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微博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北大博文 网络资源 博客

2010年9月23日,北大图书馆白建数据库“北大博文”(http://bowen.lib.pku.省略/)正式对外。顾名思义,“北大博文”是汇集北大人博客文章的特色数据库。

据笔者粗略的调查,“北大博文”是国内首家收集整理博客文章的数据库,是网络资源整理开发的新的尝试。作为此类数据库的探索性建设,“北大博文”虽然并不完美,但它却具有一定的探索和借鉴意义。笔者不揣浅陋,拟就“北大博文”的建设思路、具体做法及相关思考三方面略加介绍,以就教于方家。

1 建设思路

1.1 最初的创意

“北大博文”是由北大图书馆特藏部创意建设的。最初的灵感来自对“博客”这一日渐流行的网络交流传播形式的关注。

“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网络交流媒介之一,大约2000年左右在中国开始流行,在网上开设博客一度成为时尚。博客之所以吸引大众的参与,在于它自由的表达方式和平等的发表环境。但毋庸讳言的是,精英博客的影响力一般远远大于普通人的博客。

在关注博客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北大的很多学者都开设了自己的博客,并且显示出越来越巨大的影响力,这与他们以及北大在学术界的声誉地位有很大的关系。从我们的深入调查看,虽然有的学者浅尝辄止,但仍有不少学者对博客这种自由便捷的思想表达和传播方式情有独钟,数年下来,“积攒”了数百篇博文的学者大有人在。陈平原、饶毅、张维迎、曹文轩、贺卫方、孔庆东、何怀宏、吴国盛、王岳川、张颐武、郑也夫、林毅夫、汪丁丁、姚洋,……这些北大的名师,不仅在学术圈内声名显赫,他们的博客在普通人群中也具有很强大的号召力,拥有众多的爱好者、支持者。

北大学者博文的内容,我们可以借用“北大博文”的广告词来概括:“这里有独坐书斋的玄思冥想,这里有放眼天下的激扬文字,这里有苦辣酸甜的北大往事,这里有睿智幽默的人生感悟。”应该说,“北大博文”的内容正是北大学术文化传统的很好的体现。众所周知,北大学者既潜心学术,苦苦求索,又以天下为己任,关心时事。翻开北大的百余年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以北大教授为核心的《新青年》编辑部同仁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巨大影响;可以了解回国之初发誓“二十年不谈政治”的胡适,于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忍不住公开批评时政;可以发现抨击孔、宋权贵,被称为“傅大炮”的傅斯年……。可以说,北大的学术思想的影响,不仅限于北大,也不仅限于学术界,已经扩展到中国思想、文化、政治等广阔领域。正是由于这种积极人世、关心天下事的传统,北大学者的博文往往关注当下的时事问题,如国家发展研究院、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的学者经常对当前经济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北大法学院的教授则对时下的法律热点问题进行解读或批评等等。他们既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又具有敏锐的现实洞察力,因此发表的博文往往分析透彻,切中要害,深受喜欢思考现实问题的读者的喜爱。

从北大学者博客的内容看,这些博文相当于书写时代的日记、札记、随笔等,这些资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学术史和传记的重要资料,也是北大学术史,乃至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资料,这些博客将成为未来历史学家研究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参考。此外,由于博客的自由随意的特点,很多博文更能反映北大学者的真性情,这些文字是在正式出版的著作、论文中难得一见的,因此更显珍贵。

从目前北大学者的博客看,他们一般都散见于不同的网站,如新浪、搜狐、网易等,而且很多人的博客都经历了几次“搬迁”,这就给阅读者带来很大不便。

另一方面,由于博客服务提供商的不稳定性,而且由于他们提供的是免费博客托管,往往对博客服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不承担任何责任,一旦博客服务提供商出现问题或者中断服务,后果可想而知。因此,博客在长期存取方面存在很大的隐患。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北大学者的博客进行收集整理,保存这些珍贵而易被忽视、遗失的资料,同时为读者浏览提供方便。

1.2 可行性调查分析

据笔者调查,目前国内讨论图书馆收藏博客资源的论文仅有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朱丹阳的《博客作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可能性初探》。此外,武汉大学图书馆的谢春枝探讨了博客长期存取的问题。实践方面,据介绍,英国2004年开始的第一个公众网络信息保存计划UKWAC就包括博客的归档保存,而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则计划于2010年前对在新加坡注册的所有博客进行存档。

在确定对北大学者博客进行收集、整理、保存的必要性之后,我们对此项创意的可行性进行了调查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2.1 硬件保证

就现在博文的情况而言,一般以文字为主,即使涉及图片,一般都比较小。因此,博文数据库对于计算机和网络等硬件方面没有太高的要求。

1.2.2 读者群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阅读已经成为很多人的重要阅读方式,这其中就包括博文的阅读。而北大学者博客现在和潜在的影响力都不容低估,他们的博文会受到校内外读者的喜爱。

1.2.3 现有博文的规模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北大博文”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北大学者的博文是否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据我们不完全网络调查,北大学者拥有自己博客的至少有70余人,其中经常坚持更新的有30余人,累计博文在一百篇以上的有22人,其中三人的累计量更是高达七八百篇。从上述调查情况看,“北大博文”已有数千篇的基本积累,并且可以保证每天数篇的更新量,既有一定规模,又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如果说上面讨论的三个方面大致相当于“北大博文”建设的天时、地利,那么可以说,“北大博文”还具备了建设的“人和”因素。首先,特藏部提出的“北大博文”创意得到北大图书馆领导的肯定和大力支持。其次,特藏部和系统部积极协作,特藏部负责“北大博文”的总体设计,系统部负责软件平台的开发维护。于是,在各方面条件都很成熟有利的情况下,“北大博文”顺利建成。

2 “北大博文”具体做法

2.1 博文收集和

在进行了一定的博文阅读,并经多次协商讨论之后,我们决定采取先经网络聚合器收集,再人工遴选的办法,对于没有收集的旧博文和没有订阅地址的博客,则采取人工收集的方式,然后在平台整理。

此外,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博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分析归类,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一定的引导和帮助。经过研究,我们设立了六大类栏目:人文时事、人生百味、北大往事、燕园论学、休闲娱乐、职场经验。为方便读者,“北大博文”首页设有分类检索和按院系浏览栏。

2.2 软件平台

“北大博文”主要分为收集和两大环节,由于目前无法做到将二者结合,一步到位,系统部设计了采集和两个平台,均采用开源软件。在软件平台的选择上,我们做了综合考虑:一是数据要有很好的互操作性,便于管理和维护,避免出现“信息孤岛”。二是软件平台需要有非常好的开放性,便于图书馆本地设计界面风格、增减功能。现分别加以介绍:

2.2.1 开源采集平台Gregarius

Gregarius是一款基于Web的RSS/RDF/AT-OM新闻聚合器。通过它可以收割来自不同博客源的数据。同时可以OPML标准导人/导出数据。

2.2.省略/extend/themes/)和功能插件(http:// /extend/luginsf),也可以本地开发相应主题和插件。除此之外,在数据互操作性方面也非常友好,用户可以利用WordPress自带数据工具导出XML格式的数据,还可以利用开源社区的功能插件,如Export Post插件、PhotoGallery XML Export插件等与其他数据系统进行数据互操作,避免系统成为一个信息孤岛。

2.3 具体操作

“北大博文”的操作比较简单,首先利用“北大博文聚合服务器”实时收集更新博文,然后通过Word-Press控制台编辑博文。主要需要操作的各项包括添加博文题名,编辑博客文本,添加博主姓名、博客地址、博文时间、博主所在院系等内容,给出博文分类等。

3 一些思考

“北大博文”自以来,已博文1300余篇,引起读者的关注,受到读者的好评,读者浏览量也不断上升,月浏览量已经上升到近9000次(2010年11月24日至12月23日)。从2010年11月24日至12月23日一个月的调查统计看,访问者52%来自北京,其余则来自北京以外各省市,以河南、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为多。

“北大博文”后,也吸引了一些读者积极参与,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两位老师主动联系我们,要求添加他们的博客。同时,也有读者与我们联系,提出改善意见。

在进行博文的收集整理过程中,笔者也对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3.1 组织形式

收集博文的形式问题,是采取我们目前的收集整理重新的方式,还是采取网络聚合的方式?应该说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便于工作人员对博客内容进行一定的筛选,并为读者阅读提供一定的引导,不足是要一篇篇手工添加,比较费时费力,而且不能保持博客的原貌。后者只要添加订阅地址,后续工作由网络聚合器自动执行,比较方便易行,不足是不能对博客内容进行管理控制,而且对于没有订阅地址的博客无法收入,也无法回溯旧的博文。

3.2 遴选标准

博客是全部照收,还是有所挑选。笔者现在执行的原则是坚持原创性,对于转贴的文字一律不收。在具体内容上,一些与博文没有直接关系的照片不收,一些容易引起歧义或争执的博文暂时不收。这样的做法,无疑会对保持博文的完整性产生影响,具体应该如何处理,还须进一步探讨。

3.3 收藏内容

从收藏内容看,高校师生博客可以看作高校文库的新的潜在收藏资源。从这一意义上说,“北大博文”现在的收录范围还是比较狭窄的,需要扩充到学生和更多的老师。另外,由于人力有限,我们目前收录的以北大人文社科的学者的博客为主,而且以最新博客为主,他们往日的积累还没有完全回溯。因此,我们认为,“北大博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具体包括:

3.3.1 收集和征集更多的博客

(1)教师博客

由于教师博客一般采用实名,这就为搜索他们的博客提供了方便。下一步准备对理工科各院系老师的博客实行“地毯式搜索”,进一步发现新的博客。此外还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宣传“北大博文”,征集博客地址。

(2)学生博客

学生博客一般不使用实名,即使采用实名,由于重名者很多,给辨别博主是否为北大学生带来很大困难。北大学生思想活跃,他们的博客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因此必须想办法通过诸如公开征集、深入调查等方式来收集他们的博客。

3.3.2 已经收集博客的回溯

由于目前博文采取人工拷贝粘贴的方式,旧博客的回溯非常费功夫,需要一定的人力保障。

3.3.3 关注并考虑是否收录“微博”

“微博”由于技术门槛低,途径多而颇受青睐。北大人的微博现状如何,需要加以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收入“北大博文”。

“北大博文”是我们对网络资源整理开发的一个尝试,它多少体现了E时代图书馆人在资源整合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提醒我们关注新的媒介资源,及时加以收集、整理和保存,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最后,我们希望“北大博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待更多同仁加入到博客的收集整理行列,彼此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微博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 关于高校运用微博开展思政教育的思考 微博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 思政教育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微博建设与运用 浅论高职思政教育中微博和微信的运用 微博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运用探析 微博开拓高校思政教育新阵地 微博――开辟高校思政教育新天地 以红色微博为载体的思政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高校辅导员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思政教育探析 红色校史与校训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情感认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 北京:开设“微党课”微博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形式 运用微博媒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通过规范微博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终极价值探究 微博管理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探索与研究 探讨微博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论微博施教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意义 微博文化及其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研究 论微博之与高校思政教育应用及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刘瑶婷.用“红色微博”构建大学生党建工作薪平台探析[J]科学与财富,2011,(11)60―61.

[3]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1(02).

[4]王磊.安徽构建高校团组织微博联动体系[N].中国青年报,2012-02-26,(1)

[5]关桓达、王平样.80后90后的红色微博[N].光明日报,2011-04-07,(5)

[6]国青松.微博文化的冲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 2011年硕士论文.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8]余欢欢.浅谈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2011(12 ).

[9]王菲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正确面对微博[J].经济研究导刊,2011(3 2).

微博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一、从博客文学到微博客文学

网络文学自产生以来,其媒体样式便是适应网络媒体发展不断更新的,从平面网页、社区BBS、个人主页到博客(Blog)、微博客的出现,网络文学的媒体样式呈现了从公共平台到自媒体发展的路线,因媒体特等的不同,其文学样式和创作审美等也会有所不同。博客和微博客作为自媒体的两种主要形式,两者的文学创作、审美和传播等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诸多区别。我国博客文学的兴起,普遍认为与2003年“木子美现象”的影响有关,不论事实是否如此,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博客文学再一次更新了网络文学的理念,并更大程度上激起了大众网民的创作意识。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创作方式的自主性。与以往众声喧哗的公共性网络文学创作不同,博客文学创作是一种个人化的创作。博主们在广袤的网络世界拥有自己的一片私人领地,在这个“零进入壁垒”空间里可以任意出入,自由发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篇幅的长短和内容的完整与否都由自己决定,完全没有了在公共网页和社区论坛(BBS)上创作时,因网页内容属性、后台管理等因素所受的限制,以及来自他人的干扰,由众声喧哗的“参与”式创作转为一人独享的“主笔”,博客文学拥有了相对的自主性。二是创作媒介更加多元化。网络文学创作媒介的最大特征是超文本的使用,这在博客文学中更为明显。从标题到内容,博客文学文本形式体现出一种层次性和树状结构,文本间的链接可以是博客空间内的,也可以是空间以外的自由链接。此外还可以利用超链接技术,在文字文本中任意穿插图片、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介文本,使其具有了立体感,大大丰富了文本的感官意蕴。三是方式的稳定性。公共网页与社区BBS的信息庞杂无序,更新速度极快,个人的信息往往刚一出来,就立即被海量信息所淹没,即使是质量好的帖子能一时间引起反响,暂时激起一些水花,如果没有被以“置顶”、“转载”等方式保留下来,终究免不了“沉底”的命运。此外,由于各网站属性的不同,不同内容的信息需要分开,就个人而言,信息显得零散化。博客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难题。个人信息在博客里能集中有序(按时间倒序)发表,供博主和来访者随时调取阅读,博主自己成为信息的“把关人”和“主编”,博客成了个人出版平台。博客文学的这些方面有效满足了博客作者的创作欲望和展示欲望,进一步激发了大众对网络文学的创作兴趣。微博客文学除了具有上述博客文学创作特性外,根据其自身媒体特性也发展了一些与博客文学相异的地方。一是文本短小,创作更为便捷。微博客文本字数被限制在140字以内,字数少了,创作起来就较为便捷,可以是一两句片段式的心情絮语,也可以是要素完整的小说纪事。在有限的字数中自由发挥,相对于博客文学动辄数百上千字,还需精心谋篇布局考虑完整逻辑的博文,微博客文学减轻了创作者的写作负担。二是更为开放和多元。微博客的信息方式与博客有明显的区别,其信息是在个人微博客空间和所属微博客网站主页面同时(滚动),在个人微博空间里的信息是集中有序的,而在网站主页面上却如同传统网络论坛一样处于庞杂的信息广场中。值得一提的是,其他用户还可以任意相互转发信息广场中的博文,同一条有影响的博文,有可能会同时引来成千上万的转发,这种超级方式比博客的信息更为开放和即时。此外,微博客有机结合了手机短信、QQ、MSN、skype等即时讯息(聊天)工具进行信息方式,实现了随时随地创作和,有效拓展了微博客文学的创作空间和传播渠道。三是创作与审美的交互性更明显。由于创作和发表的即时便捷,微博客作者和读者就能像对话一样轻松自如地交流,提高了交流的时效和密度,使得微博客文学创作审美过程更像是一场盛大的现场笔友交流盛会,增强了文学创作与审美的趣味,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其中。

二、微博客文学的现状检视

微博客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化媒体,比传统媒体更迅速地提供信息,促进了全民写作的蓬勃发展。在今天看来,文学并没有像希利斯•米勒预言的那样,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要面临“终结”,而是通过改变自身的存在方式和形态因素,延伸其“数字化生存”的新边界。微博客的先驱网站“Twitter”的英文原意为小鸟的叽叽喳喳声,该网站首页的核心广告语是“Whatareyoudoing(你正在干嘛)?”网站的初衷只是用于向好友的手机发送信息,后来发展为可以通过即时信息工具和个性化Twitter网站接收和发送信息,这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表达和分享欲求。微博客写作以记录当下状态为主,个人的行为、思想、所见所闻等等,都可以随心所欲,随时随地写下来,到微博客上去。正如原本只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博客诞生后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一样,微博客的诞生,也迅即成为文学创作的媒体新宠。众多国外作家早就倾心于微博客文学创作。美国作家马特•斯特瓦特将自己的小说《法国大革命》发表在Twitter上,成为第一本“微博小说”,并引起了出版商的关注。日本人气作家辻仁成的微博小说《喃喃自语的人们》在微博客连载,短短3周内“跟随者”超过8000人。女作家角田光代等一批人气作家争相在微博上创作发表作品,产生广泛影响。由日本新锐出版社DISCOVER21创办的首届“微博小说大奖”,应征的微博小说多达数千篇。在国外微博客文学风生水起之时,国内的微博客文学也是方兴未艾,蓬勃发展。2007年较早的微博客网站如饭否网、叽歪网等在国内出现,受到网友们的热烈响应。微博客在经历了一年左右的沉寂期之后于2009年开始复苏,嘀咕网、Fexion网、9911微博客、Fol-low5等一大批微博客网站陆续上线,尤其是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网站上线后,聚集了余光中、席慕容、莫言、张颐武、郭红兵、阿来、于坚、麦家、慕容雪村、毕淑敏、迟子建等一大批文学名家和文学评论家,大量网络也纷纷追随加入微博客创作队伍。先是“白领才女”沈诗棋在9911微博网连载微博小说《80后围城》,后来又有作家闻华舰的微博小说《围脖时期的爱情》在网上走红,并于近期公开出版发行,引发了“微博文学”风潮。2009年,9911微博网率先举办了微博客小说大赛,接着,新浪微博、众众微博等微博客网站也紧锣密鼓地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微博文学大赛。这些活动往往能招徕大批网友参与,规模可谓不小,例如2010年新浪网微博小说大赛开赛20天内,就有超过10万名网友参赛,榜首作品转发率超过万次以上。2009年,《中华文学选刊》组织召开首届微博创作研讨会,在全国文学期刊中首家开辟《微博精选》专栏,将微博文学正式纳入创作范畴。一些优秀的微博作品和有关微博客文学的报道也时常见诸报刊。2010年初,国内互联网首个“微博文学网”在北京上线,该网站推出了会员稿费制,吸引上万名草根作者加入。诸多现象和活动充分吸引了网民的眼球,激发了大众对微博客文学的兴趣和了解,众多网络开始把日常随意的微博客写作注意力转移到文学创作层面上来,越来越多具有一定文学性的微博作品在微博客网站上发表,使微博客文学迅速兴起和发展,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微博客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深刻地改变了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的格局。随着我国微博客媒体的迅速发展,参与微博客写作的人数不断增多,微博客文学创作的兴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根据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的《2011中国微博年度报告》称,截至2011年11月底,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达3.2亿人,微博每天和转发信息超过1.5亿条。微博用户群体呈现多样化趋势,用户覆盖进一步扩展。[1]至2011年3月,腾讯微博网、新浪微博网先后消息称,该网站的微博注册用户均已超过1亿。如此人数众多的群体,构成了庞大的信息交流圈,微博客每天产生的微博信息数量不计其数,在微博客上的一篇微博作品,短时间内引来上万人次参与转发和评论的现象比比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论从文学创作参与者的数量,还是作品产出的数量,以及艺术审美参与的热情度来看,其影响和发展势头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种文学样式,甚至连网络文学也是望尘莫及。微博客文学以其全新的姿态,成为当前文学活动中的一个无法忽视的现象存在。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新媒体创作现象之一,微博客文学在当前并没有受到学界的足够关注。以公开发表的成果为例,截至2011年12月27日,笔者以“微博客文学”、“微博客写作”两个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全文检索,获得包括期刊报纸文章、博士论文、硕士论文等类别在内,且类属于“中国文学”学科栏的信息分别是19条和5条,这表明微博客文学研究成果还较少,随着微博客文学的发展,可供研究的空间还很大。缺少学理批评这面镜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微博客文学的健康发展。

三、微博客创作的意义与前景

相对于传统文学的漫长历程,以及网络文学的日趋成熟,微博客文学尚处在稚嫩的发展时期。虽然如此,我们已经可以从微博客文学的发展中看到,网络新媒体技术给文学带来的种种新变化和产生的巨大冲击。微博客平等、自由、开放的新媒体特性,赋予了文学创作重新确立民间本位文化立场的契机。文学向民间大众自由平等地敞开话语权,重新唤起了普通大众的自我创作意识和思想价值承担意识,这正是文学活动期盼已久的“新民间文学”精神旨归的实现。微博客文学的产生既是对网络文学样式的丰富和延伸,也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挑战,它给文学带来了又一次革命性变化,其中蕴含着新的生机。正如本雅明所认为的,技术复制“具有促进艺术与科学相互渗透的倾向”,[2](P118)从而有可能促进新艺术样式的产生。以微博客文学为代表,基于新媒体技术运用的多媒介、超媒体叙事,带来了文学形态和文学价值观念等的诸多改变,新媒体技术与文学的结合对于正处在文化边缘的文学发展来说,虽然不一定是推波助澜的,但是至少多了一个发展的契机与新生的可能。当然,针对微博客文学这一特殊的文体样式,不论从其外部还是内部进行研究,都是具有一定的难度。从表达的碎片化、非线性、开放式等特征来考量微博客文本,它的结构的完整性是令人可疑的,其文本形态和意义呈现也具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微博客文学所处的后现代消费文化转型和数字化艺术转型,赋予它多元化的表意特征,图文声像多媒介融合表意,直接造成其审美的泛化,从而影响了日常生活表达与文学表达的审美界限,由此带来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微博客文学的“文学性”界限的模糊化。相应地,微博客文学思想内容上涉及的社会批判、心灵倾诉等方面显现出来的纪实性、真实性等表征,与其他艺术形态和学科门类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似性。这些都为微博客文学的涵义界定和艺术分析带来一定难度,微博客文学命名与存在的合理性遭到质疑在所难免。但是,也正因为微博客文学自身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具有了无限的可塑性,这也是微博客文学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价值所在。文学作为人类主要的精神活动,其价值在于文学本身具有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量。如今,微博客进一步把文学交到大众手中,在广阔的民间土壤生长,这必将会使文学有更加良好的收成。纵观文学发展历程我们看到,每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的产生,最初都会经历或多或少的质疑与审视。微博客文学是网络文学衍生的又一种新文学样式,它的文本形式简洁精短,发表方式迅捷便利,是目前人们在对社会生活和思想情绪的书面表达中,个性化表达的最有效的文学样式。尽管它还不够成熟,在创作和审美形态上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但我们要正视问题的存在,而不是采取轻视或者回避的态度。

微博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显而易见,微博研究学位论文的导师指导频次与学位授予单位来源频次基本成正比。这一方面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内在规律,另一方面与各高校中导师对微博研究的关注度是分不开的。以指导微博研究学位论文学生数最多的浙江大学韦路教授为例,韦教授是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传播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担任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的采纳、使用和社会影响、政治传播、媒介社会学、媒介心理学等,不难看出,丰富的传播学学科背景和对新媒体的极大关注与深入研究是其在国内高校中指导微博研究硕博学位论文学生数最多的原因。同时,在表4中,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三所高校中分别有两位导师指导的微博研究学位论文学生数量均上榜,这与浙江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新闻学专业以及北京邮电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信息及通信技术相关专业上强劲的学科实力是分不开的。

2内容分析

2.1关键词频次分析

分析表5我们可以发现,以微博为关键词的学位论文数量最多,高达296篇,遥遥领先于其他关键词。其次是微博文化,也有71篇论文以其为关键词,微博客、新浪微博和公共领域分列榜单的第三、四、五位。从这些词语不难看出,学位论文对微博的研究以微博的平台、文化、传播及其与社会的公共关系等方面为主,这实际上也是学术界对整个新媒体研究的关注点所在。

2.2学科类别频次分析

图6显示,学科类别来源最多的是新闻与传媒学科。微博能够吸引大量新闻与传媒学科的研究生进行研究,这是毋庸置疑也是情理之中的,符合微博研究的客观规律。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和互联网技术分列学科类别频次排行榜的第二、三位,这预示着微博已经越来越多地引发对其应用平台、运行机理及传播机制感兴趣的研究生的关注。

2.3专业来源频次分析

分析表7我们发现,微博研究学位论文的作者中来自传播学和新闻学专业的研究生最多,分列前两位,数量均在一百以上,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也名列第三位。这与表6的学科类别频次是基本成正比的,也印证了前述“微博能够吸引大量新闻与传媒学科的研究生进行研究”的观点。

2.4研究层次频次分析

由表8明显看出,微博研究学位论文中从社科角度的基础研究层次的论文最多,占总数的四分之三,而从自科角度的工程技术层次的论文和从社科角度的行业指导层次的论文分列二、三位。事实上,这里的基础研究(社科)层次主要就是包括新闻学和传播学等人文学科,工程技术(自科)和行业指导(社科)两个层次囊括的也主要是信息及通信技术等相关专业,这也再次验证了“微博作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研究的软科学领域可从新闻学、传播学、管理学、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学、政治学等多个研究视角切入进行分析”的观点。

3研究资助来源分析

只有一篇来自华中科技大学、作者为张静的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尽管硕博学位论文客观上难以获得研究资助基金,但这也表明目前国内各基金委对于研究生微博研究领域的重视程度仍十分欠缺。

4文献被引频次分析

将434篇相关论文的被引频次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取其频次在十次以上(也即排名前二十)的论文,得到表10。通过分析发现:这21篇论文均是在2010年或2011年发表的,且作者大多将研究兴趣点集中在微博的营销、传播、发展、影响和管控上,尤其有不少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展现了对微博的传播机制和影响机理的极大关注,这与微博研究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也是基本保持一致的;下载频次与被引频次基本成正比,被引频次高的学位论文其下载频次一般来说也会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其学术影响力。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均为最高的是来自浙江大学新闻学专业刘丽芳的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微博客的传播特征与传播效果研究》,其下载频次高达16110次,被引频次更是高达117次。该文章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引用率,一方面是由于文章的研究主题契合当前学术界对微博研究最为关注的微博传播特征、传播规律和传播影响这一方向,另一方面是因为文章分析深刻,以公共领域理论、公共政策理论模型为基础,通过对新浪微博客的个案研究,对微博的公共话语平台得以存在的条件和实践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微博客在构建网络公共话语平台方面的传播效果,从中得出结论【14】,为微博在将来的进一步发展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

5结语

(1)对微博的“研究热”正在不断增强。2010年-2013年这四年的微博研究学位论文数量呈现逐年递增之势,且论文的研究质量和深度随着微博自身的不断发展也得到进一步提升。(2)学位论文对微博的研究已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从CNKI数据库检索到的微博研究学位论文中既有来自新闻学和传播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也有来自信息及通信技术等理工类专业的,各个专业和学科均从其自身的学科背景和不同角度对微博进行了独特的分析和研究。(3)一批有影响力和高水平的高校科研团队正在形成。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暨南大学以及部分师范类高校目前已形成微博研究的高水准和高产出的研究团队,有些研究生导师甚至以微博等新媒体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这种现象既有利于高校对微博研究的整体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微博平台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4)研究领域仍较为局限,有待进一步拓展。微博研究学位论文的相关研究领域已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但目前大多数论文的研究仍然集中在对微博的传播规律和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对于微博与社会公共治理等方面的研究仍较为缺乏,需要相关研究者的持续跟进。(5)研究质量亟需进一步提高。尽管近几年微博研究学位论文的质量在不断提升,但真正具备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微博研究学位论文仍十分有限,需要努力克服困难提高论文的研究深度。(6)研究需要更多基金项目的支持。目前只有一篇硕士学位论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各种基金项目对微博研究学位论文的资助极少,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微博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微博:Web 2.0;英语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I)06-0096-05

一 引言

Web2.0时代的显著特点就是把Web1.0时代的“可读”网页升级为“可写”网页,使网络信息的编辑与共享变得平易近人,促使没有计算机编程和网页编辑专业知识的普通人士从网页浏览者到内容分享者和创作者的进化。Web 2.0时代具有两大特征:原创内容大行其道,以及从“一对多”传播方式演变为“多对多”。其中,微型博客(Microblog,以下简称“微博”)又凭借其无可比拟的优势脱颖而出,成为Web2.0时代众多社交工具中的佼佼者。

微博是Web2.0时代标志性的互联网社交工具,其允许用户以简短文字随时随地更新自己的状态,每条信息的长度都在140字以内,支持图片、音频、视频、超链接等多媒体内容,并支持用户通过计算机、手机、即时通讯工具等多种终端探访。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工具,旋即掀起了互联网领域内的新浪潮,目前新浪、搜狐、谷歌等的互联网巨头企业都开通了微博功能。当中尤以新浪微博人气最旺,自其2009年8月内测版推出至今,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数量每月都以几何级数增长,截至2011年3月,这数字已逾一亿。

微博用户主要分为个人用户和商业或非商业组织用户,他们使用微博的目的不尽相同。根据中外学者的研究,微博在以下领域尤显潜力:①商业活动宣传;②企业(组织)公关活动:③传统媒介的延伸;④开展网络讨论、调查等互动内容;⑤进行协作项目,例如研究等。目前,对微博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管理学中的市场营销、新闻学以及信息情报学(图书馆学)等领域,而对于微博在教育方面的价值学者们却甚少挖掘。本文拟对微博在英语教学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基于对新浪微博上的10个人气用户的案例分析,尝试为正探索如何开展基于微博教学的语言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教学策略,兼讨论存在的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 文献综述

从属性上说,微博是自媒体平台,传者和受众界限模糊,颠覆了以传者为中心的传统线性传播模式。但凡有分享意愿者都可以通过微博自如地走向和外界沟通、互动、分享之路,个体性的互动模式渐成主流。从传播内容上说,微博传递的都是微内容(microcontent,即少于140字的短小信息),但具备综合性媒介形态,其整合了文字、图像、音视频、超链接等于一身,迸发出强大的信息传播力量。从传播方向上说,小范围有明确指向,大范围呈网状发散;微博一般始于朋友问的小众传播,若该信息一旦进入主流视野,即可能牵起裂变式传播效应。上述的微博特征都指向了其无法比拟的传播效果:简洁、短小、形式多样――因此传播速度快;指向性与交互性强――因此传播范围广。

正是这些特征使微博适于充当教学媒介成为可能。首先,微博的简洁性令信息传递更有效。每一条博文140字的字数限制令信息者更重视谋篇布局、衍词造句和提炼中心。此举使被传递的信息更简洁明了、更浓缩、更容易为学生驾驭。在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媒介传播速度之快导致信息泛滥,阅读碎片化,学生的信息处理方式也随之变化,而短小精悍的信息是提高学习效率必不可少的一环,这点也正好从侧面印证了微博在年轻人群体中之所以流行的原因。因此,微博对于提高教学信息传递效率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次,微博的多模态性决定了由它传递的教学内容将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微博支持图片、音频、视频以及超链接等各种格式的内容,将有效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的功能反应以及肢体的参与,更符合被《时代周刊》称为“the multitaskinggeneration(‘M世代’,即‘多任务处理一代’)”的新一代学生的学习风格,帮助其全方位地融入学习活动中去。

再次,在交互性和距离感方面,微博比网络教学平台(如Blackboard Academic Suite)、实时聊天工具(如QQ)、博客、社交网站(SNS,如校内网)等交流工具均更胜一筹,因此更具备教学潜质。与网络教学平台相比,微博与前者一样兼具同步与异步交流功能,但微博在信息接收与反馈速度方面更优,其关注、评论与转发功能轻松解决了教师一直致力于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现却始终不如人意的协作活动,微博实现脑力激荡,串连学习活动中的每位参与者,使教与学走向社会化、协作化。与博客相比,尽管博客可以承载更大的信息量供公开讨论,但博客的反馈迟延,外加评论注册制度,无疑令个别用户欲言又止:而微博是“背对面”传播方式,用户可以单方面选择关注,陌生人间沟通加强,讨论与反馈可以持续且不间断有如滔滔江水,因此更容易产生思想争鸣和集体对话。与QQ等实时交流工具相比,微博在知识管理方面特显优势,其“收藏”功能有助于知识积累与沉淀,而“微群”功能则供志同道合者建立小圈子,共商为谋;而且其兼具“一对多”与“多对多”的交流模式,建立的传播关系既可能是放射状的,也可能是蜘蛛网状的,避免了在实时交流工具上的非线流而造成信息错位的尴尬。与社交网站相比,由于社交网站主要基于相熟朋友的交流活动以建立关系链,而微博的博友关系比较松散,微博不在于关系建立,而在于“广播”,因此更符合教学活动的需要。传者和受众之间有着适度的距离感,比网络教学平台、博客接近一些,又比直接对话(如QQ)遥远一些,因此纵然微博具备开放性、公共性,但这种适度的距离令教师和学生都感觉比较舒服。

此外,微博的/探访方式多样,计算机、手机等终端令微博的收发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其便捷性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其碎片时间见缝插针地阅读。

最后,微博在教学中的价值还体现在其对学生情感的补足。微博的诞生就是为了给非正式社交提供平台,让人在非正式场合建立社交活动,通过非正式的交流方式培养关系,实现平等对话、互动。而正是这个价值赋予了微博教育功能,它使师生关系走出严肃的课堂,使非正式的师生互动成为可能,使师生在网络对话、互动中建立互爱互信,使双方通过网络对对方建立更完整的认识从而推动现实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 研究

1 研究方法

本文对新浪微博上的10位以英语教学为主题的关注度高的人气注册用户进行为期6个月的参与性观察,并以内容分析法对此10个案例教学内容、方法、传播手段等加以分析,并探究基于微博的英语教学策略。借鉴新浪微博上使用的术语,本文采用以下术语对微博用户以示区别:开设并通过微博信息者,简称“博主”;同时,任何用户可以对自己喜欢的用户进行关注,成为这个用户的关注者(简称“粉丝”)。

2 数据

本文选取了新浪微博上的10位以英语教学为主题的、活跃并拥有高关注度的注册用户(其中,5位为个人用户,5位为企业组织用户)为研究对象,其基本信息如表2。

3 分析

通过案例研究,从教学、编辑、控制等三方面探讨如何通过微博实现有效的英语教学的策略。

(1)内容策略

1)话题时效性

@英语天天说在日本3月11日遭受里氏9.0级海啸重创后了与地震海啸有关的单词的教学博文,由于其内容与“粉丝”现实生活密切关联,时效性强,强化了他们对单词的识记,也为他们阅读、收看这段期间发行或播放的英语新闻报刊或电视新闻节目打下一定基础,真正实现了网络学习在现实世界的延伸。教师在使用微博进行英语教学时,应注意学习环境的建构。根据建构主义思想,教学活动应与日常生活活动产生关联,这样的学习与互动才具有真正意义。因此,话题的时效性是设计教学微博时值得重视的原则之一。微博内容的设计应尝试给读者提供建构知识的背景,帮助其构筑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就该话题实现互动、协作甚至创作的视域,为学生搭建连接现有知识与未知知识之桥,实现语言在真实语境中的掌握和运用。

2)内容原创性

开始微博教学之始,难免以转载或改编、整合他人信息等手段来探索、熟悉这个新的教学环境。但如果微博的长期只局限于转载他人消息,那只会与成功渐行渐远。一个微博用户之所以受关注完全源自于其内容的原创性。综合10位研究对象所的微博研究所得,最受欢迎的博主@英文王子张介英坚持几乎只原创内容,其魅力源自于原创和个性化内容,有独创性,才有阅读的价值,受学生青睐。尤其在这个抄袭成风的网络世界,转载甚至不假思索地照搬现成材料,缺乏个人特色,导致无法吸引追随者。另一方面,不少善于利用微博优势的博主采用征稿或与其他博主合作的方式,以确保有创造性的内容源源不绝。

3)语料真实性

微博支持各种格式的材料,因此在呈现地道、忠实的语料方面,可借以弥补教科书的不足。不可否认,网络已经打破了文化交流的界限,大量来自西方国家、展现这些国家生活方方面面的预料随手可得。这些多媒体材料兼具形象性、激发性,最重要的是真实性――创造了一个贴近生活的语言环境,有利用借以为学生创造浸泡学习的自然环境。更难得的是,微内容在微博实现张弛有度,小至“最小的独立的内容数据,如一个简单的链接,一篇网志,一张图片,一个关于作者、标题的元数据,E-mail的主题,RSS的内容列表”,大至“几百字,音频文件、视频文件”㈣都得到技术支持,都可成为教学内容。网络上任何开放的真实语料都具备被用作教学材料的潜质,可摆脱教室、书本的制约,独立构建微内容学习环境。一个图片、一个广告、一句名人名言、一个地图,都可以被整合到微内容学习环境中。基于10位研究对象的分析发现,真实语料的利用几乎是普遍现象,而这些题材、体裁多样的微内容影音画结合,提供语用背景,强化语言记忆,是帮助学生走向成功的英语学习的必由之路。

4)多模态性适配性

微博支持多媒体技术,因而通过如图像、音频、视频等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尽可能真实的语境。这也是微博能轻易击败其他工具,成为教学优势工具的原因――其提供多模态学习环境“可以使受话人通过多通道获得信息,比单模态话语更容易使受话者理解和记忆”;张德禄进一步指出,在模态选择时,主要遵循“有效原则、适配原则、经济原则”。通过视觉和听觉提供文字、语音、图形、图像、视频等刺激学生观感有助信息的获取与吸收,但如果过多模态出现或者不适当的模态搭配可能会产生负面效果。据调查所得,@新东方英语杂志和@英语围脖多以单一模态――即文本或文本配图方式教学,因此对学生学习参与度唤醒能力较弱。相比之下,@普特英语听力网与@新浪每日英语推荐更热衷于音视频使用,但文字辅助信息(尤其是用作介绍材料教学内容、目的的说明性文字)较少,这对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而言,观看内容后很可能依然不得要领,未达到学习目标。而@英文王子张介英是这10为调查对象中唯一位创作包括音视频在内的原创材料的博主,他对内容的精心设计体现在多模态的调用与教学材料的适配上,例如在介绍一个语境依赖性强的语料时,配以动画、加以文字说明,令信息清晰凸显,不言自明。综上,基于微博的英语教学成功与否与多模态策略的调用相关,教师应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语料属性等作充分的评估,以选取适配的呈现手段与模态。

1)图文并茂

文字和图片具有一种相互补充的视觉关系,编撰博文时,图文并茂,互补互衬,相得益彰。恰如其分地采用图片,不仅使博文版面更加富有动感,还可还原信息,以图表解说信息,增强内容的真实性和吸引眼球效果。

2)行文可读性

受到微博字数的限制,有时候一篇博文未必完全能表达全部或完整的信息。因此,微博对博主的编辑水平和文字水平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使用版面空间符号可表现内容编排思想。如果一条博文要列举数项信息,考虑周到的博主应优先考虑到多个信息的铺排,有时为了节省字数,可以①②③等标号标注,以使信息结构清晰,方便读者检索。

可以仿效@英语天天说的编辑手段,使用“接上一博”或“系列一、二、三”等连贯手段使上下文有机组合,以便读者追踪和联系上下文。

3)微内容与宏内容聚合

@英文王子张介英善于利用编辑工具把宏内容编辑为图片格式,然后利用微博的“附加图片”把宏内容追加到博文中。当读者点击“查看大图”功能,即可展开宏内容,轻松获取详细信息。

4)功能化版块划分

正如报纸版面设计讲究科学的功能化设计,微博可参考报刊编辑技巧,例如强化导读功能、设置固定栏目,方便不同层次、需求的读者按图索骥,迅速找到目标内容。如@线话英语的《每日一歌Today's Song》栏目与@英语口语精华的《No Chinglish》栏目等,充分地实现了各栏目的功能性目标,同时使用小标题的编辑标记最大限度地帮助读者发掘博文中有关栏目的使用价值。

(3)控制策略

1)时间延续性

教学微博要吸引眼球,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心态。基于10个研究对象的微博教学活动所得,保持定时定量内容对维持稳定的“粉丝”团队非常重要,“粉丝”数量与博主更新的频率、内容质量呈现正向关联。由于微博实时更新速度快,容易流失,因此信息时间的掌握值得思考。据针对白领用户的调查显示,最佳微博时间是周一到周五早上9:30,12:00,下午3:30-5:30,晚上8:30,11:30,而周六、日的使用时间则不规律。可见微博的高峰时段是与白领工作时间表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规律事前作细心调查,了解其上网习惯、使用微博的时间与时长,以便对信息的时间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

2)材料可靠性

对于英语微博的,内容质量是首要关键。微博使每个人都成为作者,成为一个媒体,但与传统媒介相比,微博博主的权威性明显减弱,但博主手握依然却着一种看不到的影响力――以内容影响着他人,而且粉丝越多,影响力越大。而作为非本族语者,不少博主在创作、微博信息时由于水平不足等原因,不少具有误导成分的材料,结果是啼笑皆非、贻笑大方。因此,博主应本着科学求是的态度创作、审阅博文内容,以追求内容的高度可靠性为创作的根本。

综上可知,微博上的关注度高低与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有直接的联系。@英文王子张介英、@英语口语精华与@英语天天说等几位博主的关注度之高首先归功于其内容组织与呈现遵循语言教学的相关理论与原则,其次是其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借助微博的特色功能整合各种格式的材料以及教学手段以实现教学目标,再次是其管理、控制策略有效地将教学内容组织策略和教学内容编辑策略协调起来。利用微博进行语言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条件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对自身的语言与计算机知识水平、个性特征等方面的情况要有较客观的把握,并结合受众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订制适合师生双方的教学策略。而在组织用户中,@新浪每日英语推荐的人气最旺,其凭借母公司在新闻和内容服务方面的强大优势,为用户提供了丰富多彩内容服务,就其提供的音影视材料的质量和数量而言,@新浪每日英语推荐都无可置疑地击倒其他个人和组织用户,在内容提供方面上占领先位置,但就教学策略而言,已被许多后浪追上。因此,@新浪每日英语推荐的高关注度有着其特殊性。

四 微博用于英语教学的局限性

微博作为新的社会化网络交流工具有着众多优点,同时当其被使用在教学领域时也带来一些问题:

1 目前在微博上从事英语教学博主尚属少数,在这方面的探索有限。什么才是与微博这种网络环境适配教学方法,基于上述案例的未必能找到完全令人满意的答案。目前,基于微博的英语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多以介绍中英对译语录等单一手段为主,未真正形成有教育意义的协作与讨论。此外,碎片式阅读、学习活动究竟能够给学生留下多少印象,这些疑问都难免使基于微博的英语教学之效果与微博这个新生事物一样――有“很多未知的空间”。

2 微博因支持多媒体格式材料而彰显其趣味性和易读性,但随着新媒体在教学的使用,教师也发现这些图片、动画、视频音频刺激了学生的观感的同时也令他们对内容的理解流于表面;加之微博平台上材料极大丰富,资讯随手可得,大量碎片化信息每时每刻汹涌而至使信息广度与理解深度成反比这个疑虑决不是杞人忧天。应如何处理碎片化阅读与深层阅读的关系是与每位生活在这个碎片化时代的师生息息相关的问题,也是学界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

3 微博阅读是非线性,甚至可能是跳跃性的,这对缺乏娴熟网络学习技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体验可能是不如理想的,也对学生的整合信息并升华为知识的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他们需要教师在这方面的悉心指导。

4 微博并非为知识管理而设计,因此这方面的功能比较薄弱,界面单一而缺乏科学导航系统,对知识的科学管理也带来严峻挑战,加上微博实时更新迅速,每天都在产生大量冗余的干扰信息,不利于学生寻找知识、建构科学的语言学习体系。

5 微博也在考验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微博上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学生在利用微博学习的时候不容易做到去伪存真。把信息素养的培养纳入通识教学大纲是为在不久将来把更多社会化网络工具用作教学用途的必由之路。

五 结语

微博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教授被举报了,举报者是他的学生兼前任助手王宇澄。2013年11月8日,王宇澄向中科院递交了举报材料,内容涉及论文数目造假、专著抄袭以及临床试验造假等多个方面,并指控王正敏利用不规范的专著、论文获得了院士头衔。

举报材料中关于著作抄袭的指控,指王正敏的第一本专著《耳显微外科》(1989年出版)中,有一百多幅关于如何实施耳部手术的手绘图,与他的导师Ugo Fisch教授的两本专著中的图片相同,但未注明图片来源。王宇澄还透露了王正敏为当选院士“凑”论文数目,将《耳显微外科》一书的内容,拆分成14篇论文,发表在王正敏自己主编的《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

王宇澄表示,2005年王正敏被评选为院士后,他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因此师徒反目,向医院、学校举报。2013年8月19日,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出具了调查报告,对于图片抄袭的质疑,认为仅仅是“不规范”,但因Ugo Fisch教授曾为王正敏的书写序,这表明原作者无异议,因此不违规。报告同时认为王正敏在申报科学院院士过程中,有“不实事求是”行为,应就此“向中国科学院做出说明”。 文/南方周末

三中全会《决定》:院士遴选实行退休退出制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决定》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依照规定应该开放的一律对社会开放。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和创新报告制度,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 文/新华社

北京环保局称手机软件PM2.5多不准确

11月13日,北京市环保局大气处于建华处长介绍,环境监测信息应由专业部门统一,但不少软件公司把一些监测数据进行整合后编写成软件,其算法和公式并不正确。北京市已建立完善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并开发了提供实时空气质量指数的手机软件。于建华建议公众在北京环保监测中心网站下载专业的软件,掌握权威的空气质量数据。 文/北京青年报

腾讯优酷等发起反盗版行动向百度索赔3亿

11月13日, 中国网络视频反盗版联合行动在京启动, 优酷土豆集团、搜狐视频、腾讯视频、乐视网等发起方共同宣布,已向法院百度、快播的盗版侵权案件共立案百余起,涉及百度盗链、盗播移动视频版权的影视作品逾万部,向百度索赔由此带来的损失3亿元。同时,将联合对视频盗版、盗链采取技术反制,从即日起全面禁止百度视频爬虫访问。

14日,百度视频回应,称其已与多家版权方和视频网站达成合作,旨在打造正版内容聚合平台,同时强调在5个月内百度系视频产品已封杀超580万条盗链内容。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视频网站联合对百度“开炮”,表面上是版权维权,实则是视频入口利益之争,无论此次诉讼的结果如何,预计短时间内不会对用户产生太大影响。

文/本报综合

中国筹备建立首个出生缺陷人口基因诊断数据库

目前,中国正在筹备建立首个出生缺陷人口基因诊断数据库。科研人员认为,开展这项研究对降低中国出生人口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正在对样本进行染色体变异与疾病关联性的数据分析,预计年底前将建成中国首个新生儿出生缺陷基因芯片临床诊断数据库。”山西省人口计生委科研所所长郭兴萍说。

目前,科研人员已在中国出生缺陷高发省份山西采集样本1200余份,已完成其中800份的检测诊断。郭兴萍认为,这一数据库具有区域代表性强、种类覆盖面广的特点。今后中国其他省份出生缺陷人口的基因诊断数据也会被逐步纳入,并通过为临床检测提供参照标准使更多人群受益。

出生缺陷是指胎儿在出生之前已存在的结构或功能异常,可由遗传、环境或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目前常见的出生缺陷有神经管畸形、先天愚型、聋、哑等,有些出生缺陷在婴儿出生时便可直观诊断,而有些症状则要随着儿童生长发育才会逐渐显露出来。

科研人员王万恒说,全球出生缺陷疾病种类多达数千种,现有取样数量显然不够,但通过逐步积累以及更多临床数据的加入,人类对基因与疾病的关联认识将会越来越明晰。

文/新华网

媒体调查:“僵尸政务微博”一抓一大把

继苏州市烟草局网站被曝光4年未更新后,媒体调查发现,诸如此类的“僵尸官微”和“僵尸官网”不在少数,一些微博和官网的内容也有“僵尸化”倾向:缺乏互动、忽视网友关切、只做政绩宣传。

媒体调查发现,柳州市新闻出版局、盐城市12345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等官方微博2013年以来从未发过一条微博,成为“年度僵尸”;甘肃省人社厅的官方认证微博从2012年4月23日开通以来只发过一条微博,内容是热烈祝贺该微博上线;认证信息为“共青团漳州开发区委员会”的官方微博更是被网友戏称为“僵尸之王”,开通至今一片空白,没一条博文。

文/新华网

故宫北院区首揭神秘面纱大型文物或重见天日

11月9日,位于海淀上庄镇崔家窑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首次揭开了神秘面纱,有望明年年底部分区域向公众免费开放,将在7年内全部建成。按规划,北院区总占地面积近5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文物修复中心、文物修复展示中心、文物展厅、文物周转库房、宫廷园艺中心,并将设立国际文物修复平台和11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

北院区首个工程――故宫博物院宫廷园艺研究中心园林景观工程项目9日开工。该中心预计明年底前建成,占地面积约5.5万平方米。 文/人民日报

艾滋感染者诉疾控中心致其变蜥蜴脸

原定于11月13日开庭的中国首例艾滋病治疗药物副作用案,因司法鉴定进展不顺,当事双方仍在等待鉴定机构回应。

10月12日,山东籍艾滋病感染者艾娃(化名)山东省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案件在曹县法院立案。艾娃认为,曹县疾控中心为其提供抗病毒药物治疗时,对不良反应监控不当,未及时更换药物,导致她长期服用司他夫定(d4T),面部脂肪流失,双颊严重凹陷,变成“蜥蜴脸”。

自2004年开始,中国正式实施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治疗方案根据当时中国可以获得的抗病毒药物而决定的。艾娃于2005年8月开始在曹县疾控中心接受免费治疗。艾娃称,自2007年8月,她多次向负责医生反映自己的身体变化,但一直未引起医生重视。2008年夏天,艾娃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确诊为脂肪流失。

微博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作者: 罗伯特 查尔斯・威尔森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 2011-5

装帧: 平装

图书类别:社会文化

简介:永恒的存在和狂恋的宗教究竟是什么?

七十年前,地球被黑网覆盖,人们称作“时间回旋”。众星熄灭,人类面临末日。在每一天都可能是最后一天的绝望中,人们挣扎于恐惧与勇气、放弃与信仰间,希求寻得希望的星火。

“时间回旋”后三十年,一场流星雨改变了一切

寻找父亲的年轻女子、自我放逐的不羁男子、来历如谜的神秘老妇、一生追求永恒的学者,他们背负各自的枷锁,跨越拱门来到新世界,追寻的线索却指向一个十二岁的男孩……

看点:在宇宙中短暂如蜉蝣的人类意图破解亿万年生命留下的谜团,得到的会是什么样的答案?

《青梅竹马》

作者: 靠谝灰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0-9

装帧: 精装

图书类别:畅销・文学

简介: 本书包括靠谝灰兜拇表作《埋没》《大年夜》《行云》《浊流》《十三夜》《自焚》《岔路》《青梅竹马》。《青梅竹马》以东京下町的大音寺为舞台,以15岁的妹妹登美利的幼年生活为中心,描写她周围一群孩子受混浊社会环境的残害和腐蚀,预示着他们长大成人后的悲惨命运。一叶细腻的笔锋,将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感伤哀愁挥洒得淋漓尽致。

看点: 靠谝灰逗廖抟晌士梢越入十九世纪最伟大女作家之列,她的《青梅竹马》是我读到的最优美的爱情篇章,她深入人心的叙述有着阳光的温暖和夜晚的凉爽。

《声音博动中国》

作者: 于建嵘 于建嵘史仲文 柴静 黑马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年: 2011-5

装帧: 平装

图书类别:社会时政

简介:共择选64篇博文,分为四个栏目进行编辑,分别为:《世事直评》(主要收取社会时评类文章)、《学术博议》(主要收取对教育、学术进行评论的文章)、《公民建言》(主要收取有建设性的评论文章)、《文化杂谈》(主要收取文学批评、艺术评论、影视评论、文化现象评论等文章)。

看点:中国奇迹或者更确切地说中国经济奇迹似乎成了某种流行语,反正时不时地就会听人提到。在我看来,这不是最 “奇迹 ”的,因为所谓类似中国奇迹式的经济奇迹是早有过先例的。

《六个道德故事》

作者: [法]埃里克・侯麦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年: 2011-3

装帧: 平装

图书类别:畅销・文学

简介: 侯麦的电影致力于表现人物的内心思想状态和矛盾冲突,用影像来揭示他们捉摸不定的情感世界。他把镜头对准法国的年轻小资们,细致入微地刻划他们的情爱困惑与纠葛,体现了法国人浪漫的天性,也反映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法国知识分子对传统和宗教束缚的抗拒。

微博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媒体;档案文化传播;微信;微博;博客

档案文化是人类在利用和管理档案过程中所体现出文化特征,是对档案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档案文化传播是对已有档案信息进行传播的文化能力和过程,即依托于档案信息资源来更好的满足人们对档案文化的需求。档案文化传播的实质即是档案信息传播,即通过对档案的开发、整理、编辑,从而延续档案的使用过程,是档案利用和管理的延伸和拓展。在档案文化传播^程中,资源和表达作为两个主要维度,资源即传播内容,表达即传播方式,两者之间有效的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利用各种形式来对档案文化资源进行传播,从而更好的发挥出档案文化的作用,使我国文化软实力得以全面增强。

1 当前档案文化传播现状

1.1 档案文化传播有一定的局限性

档案文化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对档案文化工作都较为重视,但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特别是档案文化传播并没有被大家所熟知,只局限于档案管理工作者内部,存在着较强的局限性。

1.2 档案文化传播主要还是以传统的媒体为主

当前有我国档案文化传播更多依赖于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及电视等,主要以档案讲座和档案文化沙龙等作为主要传播方式,这对档案文化传播速度的提升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而且受众面较窄,无法及时对传播内容进行更新。

1.3 新媒体在档案文化传播中利用率低

当前新媒体出现后对档案文化传播方式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手机、微信等都能够为档案文化传播提供重要的载体。但在实际档案文化传播工作中,由于受制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新媒体在档案文化传播中并没有发挥出其自身的优势,档案文化传播中对新媒体方式利用率较低。

2 新媒体对档案文化传播带来的影响

2.1 新媒体的普及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全面普及,这使新媒体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新媒体影响下,当前人们信息传播更多依托于网络。新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和信息海量性特点使其在当前档案文化传播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微信和微博等方式来阅读各种档案信息,并进行互动,而且档案文化工作者也能够充分的利用新媒体来及时将档案信息传递给他人。

2.2 档案文化传播

档案作为历史的原始记录和储存,真实的反映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及活动方式的转变,是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档案储藏文化、记载历史、传承文明,档案文化的传播引领人们不断向前。人类文明的日益发展和进步,更增加了人民群众对档案文化的需求。档案文化传播的媒介有许多,如报纸、杂质、广播、图书等,档案文化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有论文、著作、原始档案、照片,还有录音录像等。档案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3 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的途径

3.1 档案微信

微信是一种即时通讯应用程序,它主要为智能终端上使用,可以实行不同操作系统和通讯运营商的通信服务。人们可以利用微信将短信、图片、视频和文字发送给亲朋好友。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微信在档案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并在实际中应用。目前部分单位已开通了官方档案微信,可以将优秀的馆藏资料在官方档案微信上,更好的弘扬档案文化。而且在开展好档案微信的同时,传统的各类专题展览及档案网站也相继开展起来,二者能够形成强大的合力,增强档案的宣传效果。因此在档案文化传播中,需要主动占领微信这个新媒体资源,充分的利用微信平台来推进档案文化的传播。

3.2 档案微博

档案部门开展档案文化传播的新途径就是档案微博。在官方微博上,档案部门可以工众感兴趣的有价值的信息,积极与社会大众开展交流和互动,最终使档案的社会影响力得到扩大。现在,开通了官方微博的公共档案馆并不多,大多数高校档案馆、公共档案馆和企业档案馆都尚未开通档案微博。公共档案馆通过开通微博,更好的体现地方的人文特性,实现馆藏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吸引大量的网友及地方媒体的关注。如成都市档案馆开通官方微博后,不仅吸引了广泛的关注,而且在异常天气状况下,及时将历年成都特殊气候状况进行对比,全面提高大家对天气的关注度,有效的调动起大家对环境保护和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且相关网站进行了转化,使微博点击量不断增加,进一步提高了档案馆微博的关注度,这对档案文化宣传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3.3 档案博客

档案博客具有更新周期短、信息传播速度快和宣传面大等特点,因此可以将其作为档案文化传播的新渠道和新途径,有效的增强档案的思想性和可读性。但一直以来我国档案博客在我国档案界中发展都较慢,只是个别现象,开展档案博客的人数较少,仅局限在少数人,虽然档案博客的数量较少,但档案博客传播档案文化的力量不可忽视。比如,辽宁大学的赵彦昌教授设立了“中国档案学研究”这一博客,并了两万多条博文,吸引力六万多条评论和两百多万的中访问量。档案博客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3.4 档案网站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新媒体渠道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大批的新兴媒体开始涌现出来,为档案文化传播创造了更多的新媒体平台。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得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网络这种便捷的方式来获取需要的信息。档案工作者可以建立档案网站,通过声音、文字、图像或视屏等将档案内容切实的呈现出来,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交流学习,这种方式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对促进档案文化的信息化、网络化有重要的意义。

4 结束语

档案文化传播是我国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扩大档案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档案文化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综上所述,在新媒体环境下,案管理者要尽快树立文化传播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以公众为服务对象,利用新媒体优势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档案文化传播者要以新媒体为载体开发有特色的档案文化产品;与用户加强沟通互动,增强档案文化传播的交互性;提高档案文化传播工作者的素质,提升传播质量;综合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改善档案文化传播的环境。为档案文化传播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促进档案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建荣.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助力档案事业发展[J].浙江档案,2011,06.

[2]王贞.第五媒体的档案信息与文化传播[J].中国档案,2011(05).

微博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微博问政 网络问政 研究现状 述评

如果说2010年是“微博元年”的话,那么2011年则可以被称为中国的“政务微博元年”。近年来,微博问政带来了一场全新的政务模式改革,不论是政府机关还是普通民众,都对这种新的公众参政议政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官员开设微博,将其作为信息的渠道、了解民意的方式、为民服务的平台以及政民互动的空间。虽然“微博问政”仍是一个新事物,但是引起了业界与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文献飞速增长。

一.微博及政务微博的发展概况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追溯微博的发展历史,在互联网上第一次出现它的身影是2006年Twitter的出现。在中国,2007年5月王兴推出大陆首个微博类应用——饭否;2009年8月14日,新浪微博开始内测,随后腾讯、搜狐、网易等网站陆续推出了各自的微博平台。据《2012中国微博蓝皮书》介绍,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中,19岁及以上的微博用户占比已达到88.81%,微博用户量约为3.27亿,微博用户量整体呈现趋向饱和、稳定的态势。由此可见,中国的微博市场经过5年的成长已趋于成熟,再加上短小、方便、随时随地访问等特点,使得微博迅速成为备受关注的舆论新阵地,为“微博问政”提供了有效的新途径和充分发展的平台。

2012年1月8日,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在京《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中国政务微博相关数据不断被刷新。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政务微博总数达到50561个,较2011年初增长了776.58%。截至2011年12月10日,在新浪网、腾讯网、人民网、新华网四家微博运营平台认证的党政机构微博共32358个,认证的党政干部微博共18203个。其中,2011年新增认证党政机构微博27400个,新增认证党政干部微博17393个。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问政已经不再是属于小众政治的风尚,而成为公民社会的民主常态,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

二.“微博问政”问题研究现状分析

为整体把握“微博问政”问题研究现状,本文选定“读秀学术搜索”和“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作为文献来源。其中,在“读秀”中查询到国内已出版的网络问政相关专著主要有《微博问政》、《“微博问政”与舆情应对》、《微博问政的30堂课》以及《与民意面对面》等,这几本专著关注“政务微博”领域,且通过大量案例追踪,深入浅出地分析政府机构、官员微博应用现状,并提出相关操作建议,对政府机构、官员使用微博具有较高参考价值,也为如何通过微博这种新媒体对大众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进行了探讨。另据中国知网检索结果,以“微博问政”为主题词,截止到2013年1月共搜索出文献277篇,剔除重复文献、新闻报道、会议综述等明显的非“政务微博”的文章后,共得文献196篇。其中,2010年10篇,2011年66篇,2012年120篇,呈明显增加趋势,说明“微博问政”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根据研究的角度或者层面进行分类,当前对于“微博问政”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微博问政”的内涵

对于“微博问政”的定义,许多学者在研究中都进行了界定,由于研究时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微博问政”内涵的理解也不近相同。由于“微博问政”是网络问政中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网络问政”的内涵也可以理解成“微博问政”的内涵。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是问政于民。即立足于政府,认为“微博问政”是政府通过微博向民众征询意见的过程。例如:曹文博提出,所谓网络问政,就是各级党政机关尤其是领导干部运用和依靠网络问政于民、问情于民、问计于民,行使其管理职能,实行民主、科学、依法执政。黎福羽认为:“‘微博问政’是网络问政的一种表现形式,即指不按传统的亲临现场方式,而是通过网络工具微博,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参政、处理政务等活动。”

第二种是网民问事于政。蒋东旭、严功军指出,“微博问政的说法源自博客问政”,“微博问政也就是通过微博的形式进行政治参与”,“在2010年两会期间,参政议政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使用微博这种新的网络博客形态与网民就某一个议题进行互动、交流,最终形成合意提交大会审议,就成为微博问政的典型表现,体现出微博文章在促进公民政治参与、形成政治议题方面的明显优势。王水兴提出网络问政本质上是公众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实现参政议政的新型民主形式。

第三种是政府与民众的双向互动,这种观点在各类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如张尚仁提出网络问政是通过网络这种新的技术形式,进行党政机关和民间的平等对话,在网络中显现公民民主诉求的政治手段和行为。赵红卫认为“网络问政”是政府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和汇聚民智,以达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一种执政方式。一方面是政府主动上网对网民进行咨询,并对网民提出的问题作积极回应;另一方面,也包含了网民对政府的质问、应答和评议。张培娇在硕士论文中提出“微博问政”,顾名思义,就是网民通过微博客与各级领导代表零距离的沟通,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全民参政的理想。以及赵予认为:“微博问政”是微博时代的网络问政,主要是指政府与公众两个问政主体通过微博平台进行互动,针对社会各个领域话题进行讨论,实现政府与网民意见交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参政议政活动。

(二)“微博问政”的优势与作用

2.李威在《微博问政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解决路径》一文中针对微博问政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几点对策:第一,加快问政立法,规范参与秩序;第二,提倡经营微博,建立应对机制;第三,推动实名制,强化安全管理;第四,加强微博培训,提高问政水平。

3.文艳认为“微博问政”作为现实问政方式的一种有力补充,是政务创新的一种体现,它是现代网络与责任政府的完美结合,如何使这种问政方式扬长避短,走得更远,还要通过实践不断完善。第一,强化“微博问政”的程序,完善电子政务;第二,合理界定官员微博角色,提升的媒介素养;第三,加强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舆情监测机制;第四,促进“微博问政”与代议制民主的有机结合,实现民意的广泛表达。

4.杜惠清从提升微博问政实效的角度,指出网络问政只是政府与民众沟通的一种渠道,既不能代替实地调查,也不能代替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政府应广开渠道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实事;“网络问政”是个双向互动过程,它的主角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网民,既需要网民理性地问,也要求政府官员真实、真诚地答;建议更多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一心为民众诉求代言。

5.黎福羽也分别从“解决网络问政机制问题”、“抢占政治传播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制高点”、“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促进言论自由、兴利除弊”、“科学引导规范、增强微博用户的道德自律意识”五个方面对微博问政的良性发展提出了建议。

(五)“微博问政”专案分析

搜索到的文献中除了关于以上几个方面对“微博问政”的宏观认知外,还有少量文献专门针对诸如新浪微博、省政府或某个部门官方微博以及“两会”等重大事件“微博问政”的典型专案分析。

1.赵国洪、陈创前选取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探究我国“微博问政”的现状。分别从微博基本信息、使用状况、问政互动状况三个方面对新浪微博的624个政务微博进行跟踪考察,旨在对“微博问政”进行基于数据的、全局性的描述分析,探讨“微博问政”的广度、深度和效度,指出我国当前“微博问政”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2.黄超以浙江省政府为例,论微博问政的现状和问题。2011年7月6日,“浙江微博”作为我国首个垂直类公务微博正式开通。黄超在论文中指出了浙江微博运营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

3.何露、东杰收集2011年2月28日到2011年3月28日期间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366条微博消息,对“微博问政”进行叙事学研究。结果发现,“微博问政”的叙事总体上同其他微博叙事没有什么差别,博主北京市公安局使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与受众进行互动对话交流,主动加强与民众的沟通,听取民众意见。其在“平安北京”的操作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公安角色定位,能够使用平实的语言,主动公开信息,低姿态地进行问政工作,服务大众。同时,微博提供给民众更大的舞台空间,这逐渐影响到话语权的变化。

4.在2012年“两会”中,政务微博成为公众问政的重要渠道,有不少硕士论文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湘潭大学朱费伽的硕士毕业论文从“微博问政的兴起与发展”、“2010年‘两会’微博问政调查”、“2010‘两会’微博问政优势与缺失分析”以及“‘两会’微博问政发展前景”几个方面对“两会”微博问政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此类似的还有张培娇的硕士毕业论文,她主要从“‘微博问政’及其在2010年‘两会’报道中的应用”、“‘微博问政’与中国的民主新象”、“‘微博问政’热现象的原因分析”以及“‘微博问政’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四方面进行论述。

三.“微博问政”问题研究的不足与突破

综上所述,对于“微博问政”的内涵、作用、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建议,国内学者已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既有助于公众对“微博问政”形成全面认识,又为“微博问政”实践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然而,“微博问政”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具体体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1.对“微博问政”相关概念的界定没有达成一致。目前国内学者在界定微博问政的内涵时多集中于对政府、网络媒体、公民三者关系的讨论,对于“微博问政”的主体到底是谁都没有取得共识。

2.研究选取的样本局限。比较少的涉及到对国外政务微博的研究,几乎没有国内外“微博问政”的对比研究。

3.缺乏对“微博问政”的跨学科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对“微博问政”的研究多集中于政治学、行政学领域,只有少数学者从伦理学、传播学等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推动“微博问政”研究的发展应当扩展思维,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剖析。

因此,在对“微博问政”的后续研究中,可以从借鉴国外微博问政经验、国内外微博问政对比研究以及跨学科综合研究等方面入手,力求拓展分析研究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参考文献:

[1]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 2012中国微博蓝皮书[M]. 2012.

[2]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 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R]. 2012.

[3]卢金珠:《微博问政》[M],北京市:东方出版社,2012.09.

[4]曹文博:《网络问政:民主与和谐媒介生态的建构》[J].今传媒,2010(01).

[5]黎福羽:《“微博问政”的表现及发展》[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07).

[6]蒋东旭,严功军.微博问政与公共领域建构[J].新闻研究导刊,2010,(04).

[7]王水兴:《网络问政:本质、意义及实现途径》[J].廉政文化研究,2010(02).

[8]张尚仁:《网络问政——公共管理的创新形式》[J].云南社会科学,2010(03).

上一篇:大学教学管理范文 下一篇:思政教育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