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现代化范文

时间:2023-11-16 02:02:06

语文现代化

语文现代化篇1

【关键词】教学手段现代化语文教学科学合理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录音机、计算机、幻灯机、录像机、投影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陆续进入语文课堂,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手段变得更加现代化。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是适应社会信息化潮流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多媒体辅助的现代化语文教学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语文学科运用现代化媒体辅助教学已是势在必行。

一、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多媒体教学能达到传统教学不可企及的教学效果

(1)充分利用视听结合,提高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凭借鲜明的色彩、逼真的画面、生动的形象,从而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注意力。如在讲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一首词时,可配上现代著名歌手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让切题的音乐带着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进入词的意境,让那些鲜明的形象深深地植入学生内心深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必然会深刻得多。

(2)能渲染氛围,让学生充分把情感融入其中。语文学科凝结并传播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结晶,对中国全民精神家园的建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通过恰当的画面、相关诗歌以及音乐营造出传统的“中国风”,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这是传统语文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

(3)调动眼手口脑,提高记忆效率。在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精细的画面、高雅的音乐,能给学生的感官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学生充分接受刺激,会在不由自主的情况下,眼脑并用,把感兴趣的东西深深地记在脑海里。

二、在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还应懂得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

下面就介绍一下多媒体的弊端,从而让我们避开这些“不科学的、不合理的”,学会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

(1)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自主性。教师对每篇课文都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和侧重点,有着对个别学生特点的具体认识和因材施教的设想。而多媒体在这方面往往是提供现成的答案,学生缺乏由教师引导的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而语文学科中有些问题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根本没有现成的答案。多媒体技术虽然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学习上更大的自由度。然而这种模式,由于过度强调学生的学习,往往忽视了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教学就容易使教师失去主导性,学生失去主体性。

(2)妨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传统教学中教师能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也对他们的人格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而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缺乏实际课堂中所需要的教师双边活动所带来的即时性、交流性,使师生间缺乏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

(3)喧宾夺主,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只有与教学相结合,才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现在有些课件不是从教学内容出发,而是从所选画面有无观赏性出发,致使课件美观有余,实效不足,收不到想要的效果。试想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课,一会儿是真实逼人的三维动画,一会儿是动听的音乐,一会儿是语言优美的课文,一会儿又是激烈的讨论,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但同时也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淡化了他们理解文章的思想深度,当然也使学生掌握不到学习的重点和目的。

三、为了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

(1)在多媒体教材设施中,合理选择辅助教学工具。在大力使用幻灯机、录像机、录音机、投影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时,要根据所讲篇章的特点,并结合不同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的特点(如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录音机的播音功能及录像机的图片功能),合理选择所需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如讲朱自清的《背影》时,我们可以选择幻灯片,适当找取一些背影图片来播放,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讲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播放配有画面和朗读的录像,来吸引学生;讲老舍的《茶馆》,可以放映相关的片断,让学生通过观看话剧《茶馆》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使学生很快把握“王利发既有买卖人的精明、自私,也有下层人物的善良正义。这种双重的性格特征决定了他在黑暗腐败的社会环境中不敢得罪权势,为自身生计只能想方设法,最终被逼上绝路,从而展现出旧社会吃人的黑暗面貌本质。”的知识点。

(2)教师要排除一切障碍,积极主动地学习计算机。教师平时要积极学习计算机,还要注重素材的积累,如果发现优秀的或相关的素材应及时加以保存整理;也要多向专业人士请教咨询,有专业人士在旁边提供技术支撑,制作课件要省时省力得多。

(3)一些多媒体的教材制作,倡导师生互动。在一些多媒体的教材制作中,我们可以鼓励并邀请学生们一起制作。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师生互动交流,也在一定层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现代化教学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合理运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才能跟上国家教育不断革新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徐文华.图书馆与中学语文教学.科学教育家,2008,(5).

[2]曹占霞.中学语文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J].学生之友,2010(04).

[3]张红霞.浅谈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学大众,2009,(07).

[4]刘风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J].职业,2009,(30).

语文现代化篇2

后现代主义自兴起以来,它一直冲击着文学艺术和社会文化。在这种思潮的冲击之下,翻译活动不再被认为是文本间的语符转换,一种机械的复制和模仿,而是一种对话性活动,一种信息的传播活动。1990年,翻译的文化学派代表人物马斯奈特(Bassnett)和勒弗维尔(Lefevem)提出了“翻译的文化学转向”这一口号,标志着翻译的文化学派的兴起。既然翻译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那么,译者所肩负的使命就不应仅仅是将原文的语言信息在译文中予以再现,而且还应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尤其在处理含有文化色彩的语句时译者更应牢记所肩负的职责。就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来说,译者不仅要向汉语读者介绍西方的文化,更多的是要向外界介绍我们中国的文化。

二、后现代文化语境下翻译的任务

美国文化理论家弗德里克·杰姆逊一方面看到后现代、后殖民时期全球文化的趋同性,另一方面也看到当今世界图景中不同文化系统的冲突和对抗性。第一世界拥有文化输出的主导权,而第三世界文化则处于边缘地位,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文化的侵略。因此,第三世界文化要采取正确的文化策略,使本土文化展现出新风貌,通过文化对话求同存异,进而走向世界。杰姆逊期望第三世界文化真正进入与第一世界文化对话的话语空间,破除第一世界文化的中心性,进而在后现代、后殖民文化潮流中,展示第三世界文化的风格。随着欧洲中心主义的破灭,东方文化或第三世界文化,这种另类文化的价值和内涵正逐步被认识、弘扬,东方文化在学术研究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若使东西方文化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翻译是一个不可缺步的中介;它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的背景和桥梁,而这种交流既包含着认同、发挥、重建,也伴随着误读、转义、剥离和解构,形成了一个无止境的变通过程。面对整个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如果孤立地、盲目地提倡国学,很可能游离于世界文化思潮的发展之外。张岱年认为,文化系统具有可解析性和可重构性,文化要素间具有可离性和可相容性,并主张对文化结构进行重构,创造新的文化系统。在翻译界,对于异质文化的重视随着文化学派兴起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关注多元文化及其异质性、扩大文化资本、加强文化的对话,已是国际翻译界涉足开拓的—个重要领域。

世界文化秩序的重构,主要涉及到文化态度,即如何看待现代化过程中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的问题。斯宾格勒认为,西方文化经过迷人的春天、成熟的夏天、衰退的秋天,现在已进入僵死的冬天了。季羡林先生则认为,现在已经轮到中国来扮演世界文化主角的时候了。不同文化相互了解、尊重、补充,以达到人类心灵的沟通,是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一种理想追求。

三、中国文化的传递与再现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其文化要发展就不能不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封闭与阻塞只能导致民族文化的贫乏和枯萎,只有交流才会带来生机与发展。韦努蒂认为,在英语中采用异化译法在目前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这样可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因此,翻译的方法不是一个简单的技巧问题,它涉及到翻译所承担的神圣使命能否真正得以完成这一根本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中要把翻译方法与技巧置于历史与文化的高度来认识。

美国作家赛珍珠在其翻译的以中国为题材的小说《大地》中,由于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尽力中国化,为西方打开了一个了解东方的窗口,使西方第一次看到了实实在在地被感受、思考和表现的中国人。虽然译作里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却为我们现代译者提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一个外国人尚能如此,我们国人更应该在保护民族特色上有所作为。

随着这种翻译方法的广泛使用,中国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将逐渐被西方文化所接受和容纳。龙在东方文化里是势力和地位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里“dranon”是邪恶和恐怖的象征。由于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西方人也渐渐明白了一些传统文化的表达及含义,dranon也不再是他们心目中的邪恶和恐怖的象征了。

同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农历节气、中医中药、武术气功等术语在译成英语时,在多数情况下则采用音译加释义的方法进行翻译。如将“阴”“阳”分别译为“yin”“yang”再加以解释。如果采用归化法或替代,则不能完全传达本土文化的内涵。如:

虽说“萝卜、白菜保平安”是个理儿,但顿顿吃“白菜”,也会受不了的。(愈阳:《大白菜风光不再》)

Although“some radish and Chinese cabbage every day keepsthe dcctors away”is onetruth,yet peopletaint't stand repeatedlyeatmg cabbage at every meal.

如果译成“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s away”虽然对于英语读者来说更容易接受,但他们很可能由此而失去了解中国社会文化形态的机会,我们也失去了向外界介绍我们中国文化的机会。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它有着自己不可混淆、不可取代的特色。具有民族特色概念的翻译是汉英互译的一大难点,有些因为在目的语中缺乏实物或者概念,甚至被称为是“不可译”的。

语文现代化篇3

以下,笔者从深圳特区语文教学的实践出发,探讨有关语文教学现代化的几个问题。

一、语文教材的现代化1.教材内容的现代化就语文教材来看,由于很多课文历史较久,思想性太强,语言的差别也较大,远离学生的生活,不适宜学生的学习,更不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据统计,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现代名篇及外国文学名著占有不少的比例。我们不能否认这些名著的价值和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时,疲于疏通文字障碍,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及深刻的思想内容,难得闲暇去学习写作手法,况且这些不朽的名著的写作手法也绝非一朝一夕,三、二节课的时间就领会得了的。那么,能否引入现代化的教学内容,选择贴近现实生活、贴近自然,有着指导写作意义且易于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课文,就成为特区语文教学现代化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特区语文教学大胆地进行了一些改革,在保留了人教版教材基本篇目的基础上,适量增加了一些贴近自然、贴近学生生活并适合采用现代化教法的课文,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水平。

2.教材形式的现代化书本是传统的教材形式,这种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便于携带,可随时随地反复阅读。但这种形式缺少形象性和直观性,且形式单一,显得呆板,影响教学和学习效果。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有条件对传统的教材形式进行改革。我们可以使用诸如录音带、录像带、投影片、电影、电视、电脑等媒体进行教学。通过使用现代化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习的过程形象、生动、轻松、直观,提高学习效率。因此,编写适合现代化教学形式的多媒体教材,成为特区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目前,深圳市电教站组织专家编制了各种教学软件,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这些软件把教学、练习、批改、考试和有趣的电脑活动融为一体,既帮助了教学,也帮助了学生学习。这些软件已成为了学生自学的好帮手。

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手段,综合生理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学、教育学等科研成果,在继承以往合理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注重掌握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科学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而达到教与学相得益彰的效果。深圳特区的许多学校在进行教学整体改革的同时,大胆使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向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迈出了可喜的步伐。还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特区的一部分小学已实行双语教学法。这种方法将普通话和英语同时作为教学语言,使学生在学习母语和其它课程的同时,像学习汉语一样地学习英语。双语教学法可以早期开发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促进儿童智能发育,减轻儿童长大后学习英语的负担,提高了儿童的语言交际能力。双语教学法,切合深圳的实际,为1997年香港回归创造了条件,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三、教师队伍的现代化要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关键是要有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掌握多学科现论和技术、能够操作现代电子设备的教师队伍。现代教育意识要求我们充分认识传统教育和现代化教育的优劣,发扬优良传统,摒弃陈旧观念,不断汲取新的科学知识,正确运用现代化手段,使语文教学适应特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代教育应该是开放的,现代的教师应该具有能够接受现代意识的广阔胸怀和视野,有丰富的学识,有教学改革的胆识和能力。

目前,在深圳特区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学历日趋提高,大多数小学教师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中学教师则不乏研究生乃至博士、教授。这就为特区语文教学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当然,深圳特区的教育并未满足于高学历。为了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近年来,深圳市教育局不断地组织教师参加岗位培训和各类进修班(如电脑培训、英语培训、教学法培训、双语教学培训等),为教师队伍的不断提高创造了条件。

语文现代化篇4

小学语文教育语文现代化关系小学语文是民族语言文字的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育在历史发展、教育技术等方面对中国语文的现代化都有深刻的影响,而通过历史的梳理,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教育的现代化是一把双刃剑。如何促进中国语文现代化进程中的良性发展,需要教育工作者把握好尺度。

一、名词变更下的主体转移

早在“”之后,部分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创办新式学堂,这种新学模式甚至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御史黄瑞麟奏请成立“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清政府学部在斗公府旧址建校,宣统元年(1909)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建成,开始培养能够从事明显区别于传统私塾教育的新学教育人才。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以后,撰写的半文言、白话文为表达语言的小说、杂文、时政评论纷纷出版或见诸报端,对儒家传统予以批判,私塾教育的经典被质疑,新式语文教育有了更为广泛的基础,使新教育得以开展。民国以降,语文教育成为教育体系中的一门独立学科,被称之为“国文”,在中小学开展以语言文字使用为目的的教学,区别于私塾教育中利用儒家经典既进行语言培养,又进行人格与世界观培养的无分科模式。国民政府的教育部门在语文教育中,借鉴西方罗马字母拼音文字的形式,用汉字注音的方式进行语言文字教学,同时利用拼音发音的标准化制定“国语”,推行全国统一的的语言文字教育,利于文化传播,也便于使汉语扩展到中华文化圈之外的国家和地区,使中国在世界的舞台加入了现代化的进程。

1948年,时任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的叶圣陶先生起草《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草稿》,自此,现代教育中有了“语文”一词。叶圣陶先生在《认真学习语文》中指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1949年下半年起,“语文”一词在中国大陆普及开来,取代了“国语”和“国文”这些名词。新的汉语拼音方案使中国语文的现代化进程迈出了更重要的一步。

中国语言文字教育的历史变革不仅仅是从没有统一学科称呼,到国文,再到语文的变化,伴随改革而改变的是课堂教育主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私塾先生带领学生以念、讲、背、考、打的单一手段教学为主体,逐步发展到以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学习方法进行语言文字学习与应用为主体。这个主体的改变,直接反应了现代化进程中,民族语言文字教育发生的质变。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尊重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民主国家和民主政治存在的基础之一,这一切都是现代化进程所必备的,是民主、自由、平等价值观的体现。

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带来的矛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条件的地区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大量使用动画、幻灯演示文稿(PPT),甚至是交互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呈现的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的主要精力从盯着教师本人,变为紧跟教学课件本身,有助于学生把注意力分配到实际要学习的内容上。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教育技术现代化带来的一些问题。

首先,语文现代化进程中的学科化,使民族语言文字从人文社会科学异化到用自然科学的模式进行了解构,使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出现了模式化、程式化、规范化。这些程式化的影响日益深入,形成了一套价值评判体系,影响到教师教案的编辑、课堂组织模式,隐形地规定了必须如何开始引入课文,如何解释文章结构,如何模仿范文再创作,将语文课堂教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局限在工具性学科的层面上,而阅读课引导学生对文章提到的思想内涵、文化要义、语境解读,或者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结构的理解和把握,缺少适当的评价依据和标准,很多时候语文教学与英语教学在技术手段、评价方式上没有根本区别。

语文的现代化过程,势必是传统文化与“去民族性”之间矛盾共生的过程。尽管“课程标准”反复提到传统文化,但在没有明确评价标准的情况下,语文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语言工具教育,而把传统文化、审美趣味分解到思想品德、美术、音乐等课程。但这些课程并不被大多数人所重视,也与成绩评定、升学考试没有直接联系,久而久之,传统人文素养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现代化成长而消失。因为,母语教育已经不再用经典文本提供中国民族传统思维模式,依靠语言文字传播的民族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被中断。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拥有高学历,却不会品读诗歌,分不清对联的上下联,读不出文章层次,不能清晰断句等问题,都与语文的现代化有着密切联系。民族性的丧失,使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迷失状态,失去自我也就不能更好地实现现代化目标,文化安全受到严重冲击。作为母语启蒙教育的小学语文教育,在完成基本的识字、语法、应用教育之外,还应当注重加强民族传统教育并与考核实际挂钩,切实完成新课标与新大纲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

其次,语文教育的现代化技术手段,使教师发生了异化。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是依靠师生沟通、交流来实现的。现代技术手段使师生课堂的沟通发生了转变,课件、幻灯片演示的教学手段使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产生了依赖性,面对面的沟通成为人与图像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信息量的同时,也削弱了信息获取程度的判断。在现代化进程中,教师从以组织课堂为基础发展教育技术,演变为通过技术手段组织课堂。在各大城市有条件的学校,几乎逢新课文必有PPT,大量的备课时间和精力,花在制作演示课件上。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书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培养训练。演示文件能够通过图像生动地演示笔顺,但无法取代教师讲解书写的板书时,学生通过实际观摩书写方法得到的间架结构、用笔的起承转折、顿笔收笔的力度。在信息媒体技术普及的当下,这些问题往往被忽视。

教师依靠自身组织课堂的能力,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础,但在现代化模式下,各种基本功测评却极少涉及这个能力的测试。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清醒地意识到现代化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在拓展教学手段、培养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民族性和文化自觉也在经受严峻考验。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启蒙阶段的教育,更应该把握现代化的“度”,努力探索适合中国文化进步,切合民族传统的个性发展模式。小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成败,不仅关系到教育工作目标本身是否顺利完成,还关系到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A].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80.144.

语文现代化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21世纪我国的语文教育将发生巨大的变革。“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内容,是实现从传统的旧的教育思想到新的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教育思想的转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要求我们探索合乎时代需要的、现代化的语言教学之路。没有面向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思想,就不可能有适应现代化要求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一、要强化对语文学科实践性、社会性的认识

语文观即对语文学科性质、任务的看法。语文课的性质到底是什么?语文教学的任务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至今也没有完全弄清楚但又必须弄清楚的问题。现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已被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理解、接受,成为大家的共识,但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实践性却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因而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现有的语文观是不全面的,进而也是不科学的。

 

语文是思维与交流思想的工具。作为工具的一种,它具有工具的共同特点:只有在使用中才能掌握,这就是它的实践性、应用性。掌握工具,使用工具是一种能力,而能力只有在反复练习、反复实践中才能培养起来,然而语文教学中这样一个重要特点,却常常被忽视。把讲知识当目的,阅读课上重讲轻练,用过多的分析代替学生自己的读书,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大痼疾。

 

要想从根本上医治这一痼疾,就必须强化对语文学科实践性的认识,不应当只满足于语言的认知,语言的理解,语言的积累,尤其要注重语言的运用,要强化语文训练,以训练为中介,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有一个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广阔背景,这是语文教学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常常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即是以为学生的全部语文知识和能力,都是由教科书提供的,都是由教师教学生学的。于是编教科书就要面面俱到,讲起课来,也就滔滔不绝。过低的估计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切从头讲起,在课堂上大量重复学生已经理解的内容,或是越俎代庖,不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攻克新知,使得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脱离。把学生关在狭小的教室里,枯竭了学生的思想情感,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重视语文学科的社会性,要求语文老师摆正课内学习语文与课外学习语文的关系:课内学习应当成为课外学习的向导和示范,课堂教学应当成为课外学习的酵母,课外学习则应成为课内学习的应用与发挥。

 

知识经济社会在对人的实践应用能力方面要求很高。在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同时,强化对语文学科实践性、社会性的认识,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使语文教改沿着正确的方向,科学的轨道向纵深发展。

 

二、要着力于提高人才的语言素质

关于教育思想的争论,实际上都是围绕人才观进行的。人才观是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人才观方面也应从传统的知识型、专才型、工具型向现代化的能力型、通才型、智能型、创造型和国际型转变。人才问题的实质是人的素质问题。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有机结合。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提高人的语言素质是提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具有相当的语言素质,包括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较强的理解、表达、观察、思维能力,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基于以上论述,适应现代化要求的语文教学人才观应当建立在提高学生语言素质的基础上。为此,语文学科在人才的培养上,必须实现以下两个转变:

 

1.在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上,要实现由近及远的转变 现在在校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力军,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要有前瞻意识,不能有近视行为。不能只顾眼前,甚至急功近利地瞄准中考、高考的升学率。要做到重视实践,立足未来,切实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创造的能力。要努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自学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迁移能力和利用图书馆、利用语料库的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而且要发展学生内在的创造能力;不仅着眼于学生的现阶段发展,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终身发展。

 

2.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形式上,要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要重视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实践,切实解决语文“双基”的应用性、技能性、实践性等现实问题,即切实解决语文基础知识如何获得、语文基本技能如何培养、语文应用实践习惯如何形成的问题。为此,必须实行民主、开放的教学,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让学生少一些约束,多一些学习的自主权和自由度。使学生树立市场观念、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彻底解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实践;重解题训练,轻生活磨练这一“老、大、难”问题。

 

三、实现语文教学思想的现代化,必须强化效率观念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高速、高质、高效的社会,不讲速度、不讲效率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反映。语文教学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为此,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1.摆正教与学的关系,优化教学结构,提高单位时效

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两个方面。要切实使教学主体由教师转为学生,并在此基础上改革课型、创新教法、优化教学结构,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最佳结合,认知因素和情意发展的最佳结合,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的最佳整合。

 

2.摆正讲与练的关系,抓好双基训练,增强训练实效

讲与练是课堂教学的两种基本形式,必须做到精讲多练,切实加强字、词、句、章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训练。这是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训练要有目的、有重点、多层次、多形式的展开,要讲求实在,符合实际,注重实效。

 

3.摆正知与能的关系,减轻学生负担,追求发展长效

根据现代化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知识、能力、素质是构成现代化教育目标的三个基本要素。知识和能力是人才成长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转化,密不可分。未来人才的素质不仅反映在对知识的占有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对知识的运用和创造能力上。语文素质教育要求的语文知识指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本语文知识,还包括与生活、生产、经济、科技等发展的实际广泛联系的语文应用知识;语文能力指的是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实践、适应创新的语文应用能力;语文素质指的是通过语文学习,语文的知识、能力、智能结构不断完善,促进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切实把语文教学重点放在语言能力的提高上,为学生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现代化篇6

【关键词】日本;流行语;青年文化;变迁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据统计资料显示,日本每年产生的流行语高达2000条,除此之外,每年通过“流行语、新语大奖”不断更新出版《现代用语基础知识》。可以说,流行语已经完全融入日本民众的语言习惯中,并产生超越语言本身的社会影响。

日本研究流行语的学者米川明彦在其著作《新语・流行语》(1989)中,从语言的视点对流行语下了定义。石井正彦、小沼悦共同编写的《流行语和语言》(1997),从语言学的角度肯定了流行语这一语言形式。伊藤雅光在《流行语的构成及含义》中,从流行语整个发展变迁过程,提出了流行语的构成模型。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学者集体撰写了一部叫《仪式抵抗》的著作,对英国工人阶级青少年的亚文化给予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者认为,青少年中流行的亚文化构成了对体现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英国主流文化的反抗,在当时的社会情景下,阶级的对立也表现在文化领域,平民阶层的青少年因无法进入主流文化而自创了一种时尚文化,这一文化富有反抗的象征意味。青年文化里,、、颓废这些堕落的标签曾一度让多少家长担心发愁,但另一方面,自行车文化的环保意识、动漫产业的积极发展等等都不得不让我们改观,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难以琢磨的亚文化。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青年流行语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以胡明扬、张莹撰写的《70-80年代北京青少年流行语》及金大陆的《南北城市青年流行语》为起点,到后来《青年学报》开设的专栏“流行语与青年文化”,以及2004年起,猫扑和天涯网联合举办“十大网络流行用语”评选活动等,可见流行语与青年文化早已引起国内外关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发表和出版了不少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及专著,如黄涛《流行语与社会时尚文化》(2004)、刘世华、钟帆《从流行语看都市青年亚文化区群体》(2011)、申鑫《从日语流行语看现代日本年轻人现状》(2013)等等。

从整体趋势上来看,对青年流行语的研究初期主要是针对产生原因、流行的条件、特征、类型等基本问题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更有学者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领域进行研究,巩固了研究基础,更扩宽了研究视野。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联系社会热点,紧贴大众心理,使流行语的研究更有科学性、客观性。使流行语从口头流传发展到文化领域。由此可见,对流行语与青年文化的研究值得引起人们重视。

二、流行语的定义及其特点

日语辞典《世界大百科事典》中解释:指在某一段时间内,突然被多数人们接受并频繁使用的词语或句子。小矢野哲夫的定义如下:一般来说,流行语是在一段时间内,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人都能极具共鸣地去使用,反映当时世态的语句。在了解流行语的定义后,我们将从流行语的构成以及传播两方面来探讨流行语的特点。

(一)流行语的构成特点

1.字母化。2007年,「KY入选了当年日本的年度流行语,日语写做「空をめない,中文意思是不懂得察言观色。「KY是「空和「めない发音的首字母组成而来。除此之外,还有「JK由「女子高校生而来,「TKG来自于「卵かけご。

2.省略化。常看日剧就会发现,日本校园里同辈间的问候,如「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常常省略为「おっす,「さようなら则常常省成「さよ。这样的表达不仅能表达个性,拉近同伴间的距离,在互通短信、网上聊天时也非常方便。比如「52意为「ご自由に,「39表示「サンキュウ,「5963是「ご苦さん的意思。这种省略表达,中文里也有“886”之类的表达方式。

3.emoji化。emoji源自日语「文字,意思是表情符号。Emoji可以简单地表达说话人的心情,看起来亲切可爱,一度在日本女性间大受欢迎,现在更是普遍应用在手机短信和社交软件中。

(二)流行语的传播特点

1.口语化、信息化。日本流行语从大正时代开始就早有记载。但在那时,科技的局限使得当时的流行语只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只能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来传播。口语化就成了流行语最基本的传播特点。发展到信息时代的如今,网络、大众传媒的力量将世界连成了一体,可以说人人都是信息源,信息化就成了流行语传播的另一特点。

2.年轻化。据日本总务省「平成24年通信利用向の果(2012年)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日本的网民人数已达到9652万人,占了人口总数的79.5%,可以说日本国民中,每10人中就有8人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其中,13-49岁的人占了九成以上。不只是网络,电台广播、杂志、facebook,博客的使用者大多数都是青年。由此可见,年轻化是流行语传播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特点。

3.流通速度快、流传时间短。流行语多来源于某热点事件或名人的口头禅,但随着这一新闻的淡去和电影余热的退散,就很容易被人们所遗忘。因此,流通速度快、流传时间短这一流通特点常被人们喜闻乐道。

三、从流行语看现代日本青年文化

(一)对既存主流文化的反抗

语文现代化篇7

[关键字] 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 教学现代化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语文课堂那种“口授+黑板粉笔”的单一传统授课模式,正在被打破。其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运用多媒体提供的友好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进行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突破口,也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四十分钟效率,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培养学生合理灵活的思维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把教学中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差异,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独立性、创造性的学习,使学生成为信息处理的决策者。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能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用它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促进了教学和学习效益的提高,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的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等特点,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的说教,使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容易疲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等方面的限制,直接展示各种事物的现象,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能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地把内容教给学生。

例如:《长征》这首诗是同志于1935年长征结束时创作的。由于学生对当时的情景不能充分感悟,思想上也不能产生共鸣,对文章的理解也就大打折扣,特别是对“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等词句更是印象不深。为此,可以借助现代教育媒体的图片展示功能和动画演示功能,提供生动的声像资料,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弥补学生形象思维的空间。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现代媒体科学、准确、形象、生动、视野宽阔等方面的教学优势,通过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我们可以在课前寻找一些影视资料,先让学生有个视觉的感受。如教学《赤壁之战》这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以加快学生的感知和理解的进程,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又如《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录像片断,使学生形象、生动、具体地了解当时英法联军对我国圆明园收藏的稀世珍宝进行的凶狠的掠夺、肆无忌惮的毁坏、灭绝人性的焚烧,以及侵略者的贪婪和残暴。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对学生进一步充分理解这篇课文提供了很大帮助;反之,如果仅采用传统的提问、讲解方法,不够具体、形象,方法简单、枯燥,学生不易理解,失去兴趣。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这就使教材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并能有效地缩减教学时间,减轻他们的疲劳程度,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发挥现代媒体的生动、形象和感染力强等长处,给学生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亲临其境的感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的讲解。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讲解比较空洞、枯燥,缺乏艺术气氛,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录音机播放朗读带,并用多媒体微机播放一些古诗里面出现的物象(古诗中的意象),物象的展示和美妙的音乐,使学生如同步入古诗歌的意境一般,去领略诗歌中的诗意。通过多媒体微机的教学,不仅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生所特有的喜欢直观形象性的心理,也决定了我们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以往僵化、死板的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模式,而要辅之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多媒体电脑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这些很符合儿童的心理,使他们乐于接受,开启了其兴趣之门从而达到乐于学习、乐于探索的目的。

如在教古诗《早发白帝城》一诗时,就让学生在网上自己搜索有关长江的资料,很多学生都找到了长江壮丽的自然风光,他们对所看到的景色赞叹不已。这样诗未讲,情已到。此时,再来顺手推舟,告诉学生我们这节课也将随着唐朝大诗人李白一同到三峡去游览一番,学生都迫不及待的打开了书,而且很多同学随口念了起来。由于一开始使用网络资源有效的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求知欲很强,整节课学得很积极、主动而且过程也很愉快。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一次美的熏陶及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教育。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上网查找资料,可以运用教学软件系统。例如“k12”、“多媒体备课系统”、“三晨影库”等资料,做好每节课前的知识储备,可以调动学校教学资源库资料,自己设计并制作教学课件,然后通过校园局域网传输到所需的教室供上课使用,可以达到资源共享。

总之,电教手段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好助手,充分利用集图文视听于一体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对促进和推动小学各学科教学的优化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地使用电教手段,能使事物化小为大,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通过事物的发展变化,直观形象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以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现代化篇8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由于形式单调,学生易生厌倦情绪,难免产生“少慢差费”的结果。不言而喻,这样的教学手段,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不利于培养开拓型人才,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如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利用录音、幻灯、投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能够形象表现许多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其收效之大是教师的许多口头表达所不能企及的。那么,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方面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谈些粗浅的看法。

第一,为教师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插上了翅膀。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

第二,可创设情境,增加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而创造。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可丰富作文素材,培养观察、分析、联想、想像能力,拓展思维空间,优化作文教学。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像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第五、可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教学的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但是,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时,我们也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目的明确,讲究实效。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切忌形式主义和盲目使用。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各种媒体的不同功能,选择运用。训练朗读能力,可选用声学媒体。总之,使用任何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目的都要非常明确,要讲究实效,科学使用,否则就可能弄巧成拙,起不了应有的作用。

2、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如要播放录音或影视图像等,不能不加任何必要的指导和反馈,而只是单纯播放。播放前、播放中、播放后要进行哪些工作,或什么时候播放什么,放在哪个环节播放,以及要综合运用哪些媒体,使其有机结合,教师都要事先精心设计安排,全面考虑,恰当组合,以保证教学效果。特别是所采用的电教媒体,应是整体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统一结合。

上一篇:栽培管理技术范文 下一篇:预算监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