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文化范文

时间:2023-11-27 04:09:57

图书馆文化

图书馆文化篇1

第一个阶段:东西方古代形态各异的自然书写载体比较

在早期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书写的材料即藏书的载体十分重要。载体是图书存在的依据,又是图书赖以传播的凭藉。由于载体的不同,出现了各种生产制作图书的方法,形成了各种书籍制度和多种不同形态的图书。同时图书馆藏书的编排和使用也随着载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事实上,在人类历史的整个过程中,人们几乎尝试过使用每一种可用的材料,希望能找出一种最合适的书写材料。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试用木片、石片、各种金属片、各式的兽皮、树叶、树皮、布匹、泥土以及纸张作为书写材料。由于社会发展程度、自然环境和科学技术水平等诸多原因,中国和西方国家在使用的书写材料上存在很大差导。

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中国古代书写载体主要是龟甲、兽骨、青铜器、石头、竹木片和缣帛。中国文字发展到殷商时期,已经很进步了,当时记录文字的材料主要是甲骨。甲骨文大多是商王朝当时占卜的记录,因此又称它为卜辞。因为多是刻写的,所以又叫殷契、契等,清末河南安阳殷墟大量出土的甲骨,内容涉及很广,是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情况的真实记载。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并不都是单片存放的,有的是成套甲骨,即将较长的卜辞分刻在几块龟甲或肩胛骨上,有的三板,有的四板不等。龟甲有的截成半圆形,中凿一孔,贯连起来,称为龟册书。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中国图书馆,从殷墟甲骨卜辞起,即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蜿蜒曲折地前进,所以说,殷墟甲骨卜辞是对中国图书馆进行研究的起点。

随着殷商后期人们对冶炼铸造技术的掌握,生产了铜、锡等金属器物,青铜原是铜、锡的合金,以青铜为材料做的青铜器是商周时期极受重视的器具,分为礼器、乐器、兵器、食器及日用器物。其中礼器是统治权力的象征,所以被称为“重器”。当时的统治阶级凡遇重大事情,必铸器物一件,并把那桩盛事记于青铜器上。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铭文,或金文、钟鼎文。铭文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当时战争、盟约、条例、任命、赏赐、典礼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铭文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书籍,但却起了书籍的作用。它是商周时期一种重要的历史文献。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留的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写的叫版牍。由于竹木方便书写和易得,汉代以前,简牍是我国图书的主要载体形式。竹木应用于书写起源很早,在甲骨文中“册”“典”二字不仅指甲骨龟册,也包括史官记录帝王诰命的“简策”。简策从公元前1300多年沿用到公元4世纪,对后世影响很深。

缣帛是丝织品的总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与制作丝织品的国家。制丝织绢在殷代已较发达。帛书与简策几乎同时并行使用。缣帛作为书写的材料,只要有笔墨,就能立刻写出来,具有质地轻软、便于携带、易于收藏等特点,且色白、吸墨、不易腐蚀、经久耐用,纤维能适当伸缩,卷舒自如,便于阅览,很适宜绘画和制图,可弥补简牍之不足。但缣帛当时是与同等重量黄金进行交换的贵重物品,而且产量也有限,所以价廉易得的简策是当时的主要文献载体。[2]

古代西方应用最普遍的书写材料有三种,大多数现存的早期文献都是记载在这三种书写材料上,即纸莎草纸、泥版和羊皮纸。其中应用时间最长、区域最广的可能就是纸莎草纸了。纸莎草纸出产于尼罗河下游和地中海沿岸。

羊皮纸卷的质地和外表与纸莎草纸不同,但其形态却相似。羊皮纸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羔皮纸,是经过处理的小绵羊皮或山羊皮。羊皮除去毛和油脂,然后经过硫化鞣制,做成薄薄的半透明薄片。制成的羊皮纸可以裁剪成页,也可以粘成长幅。羊皮纸是在天然羊皮用于书写几个世纪后才发展起来的。但后来特殊情况下仍然使用天然羊皮,特别是用于书写宗教著作和仪礼方面的文章。天然羊皮和羊皮纸比纸莎草纸耐用,并适于两面书写。而纸莎草纸则因为过薄,墨水可以渗透,只能单面书写。羊皮纸的使用始于公元前两世纪,而后数百年间与纸莎草纸同时被普遍应用。

第三种在西方古代广泛用作书写材料的是泥版。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及其邻近地区,泥版是用来书写楔形文字的。泥版使用的地域从波斯湾直到地中海地区,使用时间自公元前四千多年至公元后数世纪。

此外,在公元4世纪时,另一种形式的图书,折页式图书在西方开始广泛流行,其形式和现代图书基本相同。“折页书”一词来自拉丁文,原意是“树干”。最早的折页书是“书写板”,由两片木板或象牙板组成,在一边用链连在一起。两片板的里面涂上蜡,可以用带尖的笔书写,蜡面涂平后还可以再用。这种书写板是由单片的涂蜡板发展演变而来的,是将单片的蜡板用链连接而成的。书写板可用来写信函、演算、备课或做记录笔记。后来连接在一起的板片逐渐增多,有了金属片、木片、象牙片等。当易于折叠的羊皮纸广泛应用时,一张羊皮纸也可以像书写板一样,折成两页或四页来使用。几张折叠好的羊皮纸沿折线缝好,就成了单独的小折页本;若干这样的小折页本经缝合粘连而成册,加上皮革或木头的封面,就成了折页本图书,可以保存几百年之久。[3]

在古代西方虽然也有连句成篇的泥版书和纸沙草书的存在,但当时从形式上尚未编连成册,更缺乏丰富的古代文献的直接描述。因而从文字体系的载体——典籍方面来讲,中国早于西方并优于西方。

第二个阶段: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后藏书文化的东学西渐

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对人类文化的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图书馆的发展更是意义巨大。纸质书籍的生产、贸易和保存远远优于简、帛、纸莎草纸和羊皮纸,最终取代了它们。但这一过程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

图书馆文化篇2

关键词:图书馆 图书馆文化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4-0116-03

On Library Cultural Construction

Cheng Yuan (Jiangxi Province library,Nanchang, Jiangxi, 330046)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elaborates the library culture's concept, its characteristics, its function as well as its influence on library development. The strategy is proposed to build the library culture.

Key words: Library; Library culture;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CLC number: G250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4-0116-0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和人本的管理是现代企业求生存、图发展的两大根本要素,而人是企业的第一资本。同样,图书馆若能以人为本、顺应人性、尊重人格,将会大大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使员工不再被动地在管制下工作,而是自觉地完成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图书馆惟有创建和形成一种能够正确引导职工、激励职工、使之向着成功目标不断进取的特色文化,即图书馆文化,才能使其立于不败之地。[1 ]因此,图书馆要想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具有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相竞争的实力,就必须打造图书馆文化,这也正是图书馆文化营造研究的原动力和必要性所在。

1 图书馆文化的概念

图书馆是从事收集、整理、加工、开发和传播文献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图书馆文化则是图书馆在其活动过程中形成或创造的具有图书馆个性特征的精神财富,是图书馆在长期为社会大众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价值观、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其本质和核心是图书馆的基本价值观,也可以叫图书馆哲学,即图书馆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简单讲,图书馆文化就是一个图书馆的基本信念,即想什么、信什么、追求什么。[2 ]

2 图书馆文化的特性及作用

2.1 图书馆文化的特性

综观当代图书馆文化的创建、形成与发展的现状,不难看出,图书馆文化具有许多个性鲜明的特性。笔者认为,图书馆文化主要具备的基本特性有:一是自我意识的特性,或叫自主性,它是图书馆文化最基本的特性;二是积累和发展的特性,它表明图书馆文化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图书馆的发展日积月累、不断改进、调整和发展变化的;三是相对固定性,就是说图书馆文化作为图书馆的基本价值观,起核心作用的东西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是相对固定的,不能轻易更改;四是系统性,指的是图书馆文化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有层次,有结构,有明确的功能和目的,它和外部环境存在着相互作用和交换,并使图书馆文化的系统性逐步增强;五是群体认同性,就是指图书馆文化只有被图书馆全体员工认同、理解、贯彻、实施,才能真正发挥其导向、传导、凝聚等功能,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文化;六是差异性,它说的是每个图书馆的文化都是不同的,它们在内涵和表述上都会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即使有相同或相近似的表述,但每个图书馆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实际运作方式也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参考与借鉴。

2.2 图书馆文化的作用

图书馆文化的运作对象是图书馆里的人,它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最终影响人的行为,进而发挥作用。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凝聚作用;二是导向作用;三是激励作用;四是规范作用;五是培育作用;六是整合作用。可见,图书馆文化的作用就是要将图书馆的员工凝聚在一起,同时对图书馆员工的思想和行为等进行明确引导、激励和规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对员工及其组成团队的培养和整合,从而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能够完成图书馆既定任务的员工队伍。图书馆文化还有一些延伸作用,如:塑造图书馆形象、整合图书馆外部资源以及作为一种亚文化影响整个社会大文化等等。

3 图书馆文化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生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运作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迫使现代图书馆纷纷努力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图书馆文化,以求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中始终保持健康、有序、科学发展的势头。图书馆文化现象的出现必然给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等诸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3.1 图书馆文化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是指图书馆开展特色服务、创建优质品牌服务的能力。它一般以图书馆的核心服务能力为基础,通过图书馆战略决策、服务活动的开展、服务的宣传、内部组织协调管理的交互作用而获得,使图书馆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图书馆在发展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独特的优质服务体系。图书馆文化则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有效的现代管理方式,决定着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管理和积累的方向。图书馆文化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它作为一种柔性管理,始终贯穿于核心竞争力管理的整个过程之中,并影响和制约着核心竞争力管理效能的发挥。

事实上,竞争力的展示和扩散,实质上就是知识传播的过程,也就是图书馆文化建立的过程,更是图书馆文化发挥作用的过程。因此,有效地把握图书馆文化创建的运行轨迹,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充分发挥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许多知名的图书馆正是充分关注到,并切实着手抓好了图书馆文化建设,才不断拥有了自身的社会地位,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形成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图书馆界的领头羊,倍受读者青睐。这充分说明独具特色的图书馆文化必将影响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引导图书馆的管理和运作,使他们能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开发新的服务形式和形成独特的服务手段,使其在众多社会信息服务机构中稳占一席之地,并成为本行业的领军者。

3.2 图书馆文化对图书馆发展战略管理的影响

图书馆发展战略管理主要指集中研究、组织如何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图书馆发展战略,以保障图书馆持续、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当今世界凡是有所作为的图书馆,无不高度重视实行战略发展管理,追求战略创新,实现战略制胜。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图书馆文化的主导作用将使其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书馆文化篇3

1.1图书馆建筑文化图书馆建筑文化是指某一图书馆建筑所展现出的某一国家、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建筑思想、理念和情感[4],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

1.2图书馆建筑文化的历史沿革古代西方图书馆建筑以三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最为著名,从零星的史料中可大致看出其建筑风格与神殿相似。中世纪以来,西方图书馆的建筑风格具有了明显的欧洲特色,并且以教堂、修道院、大学联系紧密,外观高大宏伟,体现出一种庄严神圣的建筑文化。以上两个时期的图书馆建筑具有封闭性[5],而近代图书馆由于经历了从藏到用的思想的转变,图书馆建筑文化也随之向多元化、人性化发展[6]。国外著名的图书馆建筑有美国国会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建筑也可称为藏书楼建筑,往往与宫殿、寺院、书院、私宅等建筑融为一体,建筑秉承传统儒家思想,内部结构方正,布局对称,体现的是一种沉稳、朴实、庄重和“天地人和”的建筑文化。从20世纪初中国出现公共图书馆开始,图书馆建筑也突破了藏书楼的模式,增加了阅览室等读者活动场所,藏阅并重。建筑风格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和谐包容的建筑文化,又融合了西方开放人本的建筑文化特征。20世纪80年代开始,图书馆建筑发生重大变化。从封闭空间转变为开放的形态;从注重藏书到以人为本的建筑环境;从单一的建筑风格到营造富有文化艺术神韵的自由化、多样化氛围。代表性建筑有国家图书馆,深圳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7]。

1.3现代图书馆建筑文化现代图书馆建筑文化也是与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一脉相承的。充分满足读者的需要,实现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成为现代图书馆建筑文化新理念的核心要素。主要表现有:人性化的建筑设计,先进的技术设施,多元化的建筑功能,新颖化、有特色的外形艺术。总之,现代图书馆建筑正在将审美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向既有文化底蕴,又有实用功能,外形与功能完美融合的方向发展。21世纪以来的图书馆新馆建筑在外观上更加新颖,功能上更加完备,代表性建筑有美国西雅图图书馆、德国赫顿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等。

2融合服务理念的图书馆建筑文化现状分析

笔者选取了两个2000年之后建成的图书馆予以分析。其中,上海浦东图书馆代表了目前中国图书馆的发达水平,陕西省图书馆能够代表西部省级图书馆的发展状态,前者采取网络调查,后者采取实地调查。通过这两个2000年后的新馆的情况,对其建筑文化中是否融入了服务理念,效果如何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2.1案例1———上海浦东图书馆

上海浦东图书馆秉承“以人为本,文化立馆”的服务理念,建筑文化呈现多元化、生态化、人性化的特点。首先,其建筑造型为“悬空大书柜”,内部采用“全开放、大开间、少间隔”的藏借阅一体化布局,装修风格为图书馆整体营造出“书山、浮云、栈桥、空中花园”的氛围[8],力求将现代感与文化感相结合,体现多元化的建筑文化;其次,新馆的外部立柱采用清水混凝土结构,绿色环保,内部采用冰蓄冷技术节电制冷,双层呼吸式幕墙对流空气,体现生态性的建筑文化;而人性化的特点从整体布局到具体细节中都可见一斑,例如阅览区的大台阶造型,读者可坐在上面读书;扶手电梯、直达电梯,楼梯的合理安排,同时设有坡道,方便残疾人通行;还有读者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开关阅览桌上的小台灯。浦东图书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为了营造“书山”的文化氛围,书架设置过高,造成高层的书取阅困难。第二,连接三四楼借阅室的楼梯台阶有两种高度,中间落差低,两边落差大,且没有扶手,会造成老人、儿童的安全隐患。

2.2案例2———陕西省图书馆

陕西省图书馆以“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真诚服务读者”为服务理念的核心内容,力求传达出兼具历史感与现代感的建筑文化。外观主色调为米色,楼群的顶、檐、柱等部位设计为唐代建筑造型以展现古风,半开敞的广场形态又给人以开放的现代感。同时,为了体现实用性和人文关怀性,图书馆将借阅区和辅助功能区(报告厅、多功能等)的入口通道与借阅区隔离,以防影响阅读环境。针对弱势群体,图书馆设置有残疾人专用坡型入口、残疾人专用电梯和卫生间、以及视障阅览室。在实地调查中,笔者在观察中和与读者的交流中还发现了陕西省图书馆的一些缺陷。第一,主楼的借阅区只安排了楼梯和直达电梯,没有扶手电梯,并且直达电梯每层只有一个,等候时间长,老年人使用不便。第二,自习室的空间较小,几乎所有来省图自习的人都有排队抢座位的困扰,而且自习室与楼梯之间没有设置专门的通道,馆内人员走动、交谈、打电话严重影响其他人读书。第三,通风换气设施不够完善,馆内稍显闷热。

2.3案例综合分析

2.3.1对两馆的比较分析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2000年之后的图书馆新馆建筑无论是在造型上还是功能上都有了更人性化的特点,建筑文化中也有意识地融入了服务理念,主要表现在:(1)两馆在外观上都体现着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浦东图书馆凸显了海派文化的开放性、交融性、创造性的特点和都市应有的现代感,陕西省图书馆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与时俱进的进取特色。(2)两馆都注重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处处融入建筑中。全开架式的布局能够满足读者以用为主的需要;合理的功能分区满足了读者多样化的需求;另外,两馆都考虑到了弱势群体。从图书馆建筑的角度来说,陕西省图书馆与浦东图书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读者空间有些狭窄,不能与实际到馆的读者人数相称;楼梯、电梯等辅助设施安排过少等。这也反映出了现今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图书馆建筑差距的主要原因,如资金的限制,观念的落后,政策的差异等。

2.3.2存在问题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出,现代图书馆建筑在融合服务理念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1)建筑文化中虽然已经融入了一些服务理念,但只局限于建筑设计中,并且大多数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图书馆学读者服务的角度出发。(2)建筑文化只关注了审美性和艺术性,没有考虑到实用性,或者说是在审美性与实用性发生冲突时舍弃了实用性,造成图书馆建筑的“只求奢华,不求实用”。

3将服务理念融入图书馆建筑文化的实现方式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笔者认为,要将服务理念很好的融入到图书馆建筑文化中,需要在图书馆建筑的选址、外观、布局、环境等方面都体现到。

3.1图书馆建筑选址———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

图书馆在建造之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选址的问题。图书馆的地理位置选择除了要根据各地的总体规划和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外,人文关怀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着力点。以公共图书馆为例,首先,便利读者的原则使得图书馆要选在交通方便的地方;其次,为了保证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不能将图书馆建在嘈杂的中心闹市区。所以通常公共图书馆都会建在城市中心的相对安静区,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建在紫竹园公园的旁边,日本的东京都立图书馆也选择闹市中的公园边作为馆址。

3.2图书馆建筑外观———开放包容的服务理念

现代图书馆建筑文化通常都包括着开放、包容、人文的精神,人们在关注某一图书馆时,首先就是通过外观造型来体会出图书馆建筑的文化内涵的。图书馆建筑的外观传达的不仅是一种美妙的神韵,而且体现着文化内涵和服务理念。现代图书馆理念认为:图书馆是向人民群众传播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集散地,是面向全社会的,开放的、包容的、综合的文化信息中心[9]。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曾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10],图书馆外观设计的理念在给人以美观享受的同时,还体现出一种包容、平等的文化思想内涵,使人看到它就能感受到一种亲和力,一种亲近感,让人觉得那就应该是天堂的感觉。例如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主体建筑为圆形,整个倾斜的圆面暗示了古埃及传统神话中太阳升起的形象,同时表达出的是图书馆开放迎接读者的理念[11]。又如中国国家图书馆老馆建筑外观具有民族风格,显示的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及国家的气魄。新馆追求的是历史文化的现代演绎。外观造型的三部分分别寓意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科技信息化的未来[12]。

3.3图书馆建筑布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3.3.1空间布局

在现代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影响下,藏借阅一体化的大开间布局是图书馆的主流布局方式。图书馆倡导人人享有自由平等利用信息资源的权利,相应地采用最大限度的开放空间,并且各阅览室之间相互贯通,给读者营造一种开放、平等的氛围。

3.3.2功能区设置

图书馆建筑是功能复杂、内容繁多的一种公共文化建筑,要把不同对象、不同类型的阅览室及房间有机的组合成一个整体,达到方便灵活的效果,就要求在设计时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现代图书馆在功能区的建筑设计中秉承的是灵活、便利、适应的建筑文化,这恰好符合读者阅览服务的“一切方便读者”、“读者需求至上”的理念,具体表现为:阅览就近面向读者,书库靠后;节省读者的时间,使其能方便快速的到达所需位置;公共活动区域与读者区分开以保证安静的阅读环境等。

3.3.3弱势群体

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图书馆在为弱势群体提供特殊服务上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体现了图书馆的人文关怀。所谓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主要是指对读者自身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的文化知识需求和精神心理问题的关注、探索、指点和解答,为读者的文献需求提供保障并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化的读书环境[13]。而图书馆为弱势群体设置专门的阅览室,配备残疾人专用通道、电梯甚至卫生间等措施也同时反映出了图书馆建筑文化的人文性。

3.4图书馆建筑环境———绿色环保的人性化服务理念

图书馆是公益性机构,在建筑文化中引进绿色生态理念显得更为重要。在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的今天,建筑学也越来越注重建筑物的环保生态特征。图书馆建筑作为文化建筑的范畴,也必然要关注并施行绿色的建筑文化,追求低碳节能的建筑理念。从服务角度来说,绿色环保也正是人性化服务理念的体现。首先,充分利用新能源是保证环保和节能的一个有效的方法。目前应用于图书馆建筑中的新能源主要有太阳能和地热能。其次,崇尚自然的通风和采光体现了节能环保的理念。风能是一种可再生的,取之不尽的能源,因此图书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充分地利用自然通风,一方面可以节约空调等设备的能耗,另一方面更能使读者处于更为舒适的通风环境中。此外,图书馆的光线应该要达到最适合人眼读书的限度,既不能过暗也不能过亮。因此在图书馆的光线处理中,要合理调整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的比例,在开架阅览区可以自然采光为主,一些要求较高的特藏区采用人工照明,并要按照实际情况灵活作出调整[14]。这些不仅为图书馆减少了能耗,还为读者提供了更加舒适的阅读环境;实现了绿色环保的建筑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的统一。在细节方面,摆放在馆内的绿色植物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为读者营造出一种亲近自然的氛围,使图书馆建筑更加低碳节能[15]。

3.5注意的问题

图书馆事业是公共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图书馆建筑的好坏与资金投入的多少是分不开的。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中国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建筑外形美观,内部实用,而落后地区的图书馆连基本的购书经费都不够,更不用说是在建筑上投入多少了。因此,要使一座图书馆能够很好地表现出融入服务理念的建筑文化,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然而,并不是说资金是保证优秀建筑文化的唯一因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一座座新的图书馆建筑拔地而起,成为城市、学校、乃至国家的标志性建筑物。我国自21世纪以来,凡是新建成的图书馆,其建筑无一不是高大宏伟的,省级图书馆建筑面积都在2万平方米以上,高校系统、科研系统、军队系统也纷纷投建新馆[16]。各类新建的图书馆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大”。“大图书馆”很气派,可读者使用时却会发出种种抱怨,如交通不便,在馆内查书、看书、借书费时费力等。相比之下,美国哈佛的图书馆建筑虽然不高,但它们散布在学校之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很容易就能找到想去的图书馆,十分方便。哈佛大学也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图书馆精神,即与哈佛大学精神一脉相承的“追求真理,独立思想,注重人文”[17]。由此可见,图书馆建筑文化只有融合了服务理念,才能被读者接受。

4结语

图书馆建筑文化包含着多种内涵,它彰显着时代气息,体现着地域特色,更显示着民族品质。这些内容通常是先通过建筑的外观造型、内部布局装修等静态因素展现的。而要深入地体会这种建筑文化,还要借助于动态的服务理念。现代图书馆所孜孜追求的以人为本、读者至上、多样化等服务理念的实行,都会推动图书馆服务的进一步提升。图书馆建筑文化只有融合了这些关注人、关注服务的理念,才能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建筑文化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它要通过人们内心的感受去发掘。图书馆不能成为一座仅被称为“图书馆”的建筑,图书馆必须具备它特有的建筑文化,才算拥有了活的灵魂,才能成为读者满意、社会认可的图书馆。

图书馆文化篇4

【关键词】老子;道家思想;图书馆文化;图书馆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252-01

作为一名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员、高校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让高校学子了解国学,了解道家思想,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并将道家思想融入渗透到图书馆文化中,发挥图书馆的文化育人作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学是华夏诸子百家之学术,道家就是国学的一个思想派别。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道、无为、自然、天性等,以老子为代表。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道”、“德”思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根基,也给我们今天的图书馆建设、图书馆精神给予深刻的启迪。

道家学派的典籍《道德经》里:“有无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局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知人和万物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并没有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图书馆以及图书馆的环境、图书馆的设施,都不是冰冷坚硬无生命的物体,图书馆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思想文化的结晶和体现。

在图书馆管理中,要平等对待图书馆的设施,要实现和谐之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新境界。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经常打扫,图书馆的人文设施;应该轻拿轻放,图书馆的桌椅板凳;应该呵护图书馆的花花草草。这是一种基于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追求,它升华到了哲学意识。图书馆的万事万物融为一体,师法自然、取乎自然、与自然相通,协调一致,和谐共处。天地之美寄于生命,充满生意盎然和灿烂的活力,充满浩然之气和酣然创意。

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知老子让我们要与人为善。

图书馆应该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一切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行动指南。由于一些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是领导、教师的家属亲眷,所以文化层次相对不高,在对待读者特别是学生读者的态度上稍显恶劣。然而只有诚于心,才能行于外。因此作为图书馆管理员,无论是高学历的引入者,还是学校家属亲眷,都应该用真诚的服务态度,坚持表里如一的精神为读者服务。现代图书馆有五条法则:书是供使用的;书是供所有人使用的;为每本书寻找它的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这五条法则就从根本上揭示了“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馆文化。

在图书馆管理服务中,要以读者为中心,尊重读者、研究读者、方便读者,以优质的服务赢得读者,使读者依赖图书馆文化,从而把这种依赖转为对学校的重视,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力度,促进图书馆的发展,最终回到更好地为读者服务的目的上来。图书馆工作的价值所在就是使读者乘兴而来、愉快而归。

《吕氏春秋》:“老聃贵柔”。 如果说用一个字概括老子所阐述的中心思想,那就是“柔”。“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在老子看来,人们只有在生活中保持“柔”的姿态,才会充满活力,生机盎然,“天下之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目前高校图书馆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是岗位责任和目标管理带有强制色彩,重物轻人。然而无论是科学、信息、知识管理,都不能忽视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人”。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传媒基地,管理员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自治能力相对较强,对他们进行强制性的监督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管理者的支持和指导才是他们所真正需要的。图书馆领导应该在管理中学会“柔”的艺术,做到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以仁慈之心对待馆员,以谦让之心对待人才,以细心之心对待每个人不同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谢咏芬.论国学人本思想与图书馆精神[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5).

[2]杨学泉.论图书馆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图书馆论坛,2003(6).

[3]徐小跃.国学谈[J].新世纪图书馆,2012(8).

作者简介:

图书馆文化篇5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现状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它既是图书情报中心,也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同时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图书馆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必将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大学生为主体,高校教师为主导,逐步形成的一种为广大师生遵从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物质文化系统,是高校师生在漫长的磨合过程中共同酿造的一种精神文化。它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和行为方式,是激励全校师生团结进取、共同进步的精神动力,是铸造、培养、完善学生的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校园文化既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气质、文化传统、优良作风和办学理念的综合体现,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高校的全方位体现。高等学校应该建设具有自身风格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受到健康、高尚的文化气息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把优良传统变成自身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底蕴。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高校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和“知识宝库”,是高校重要的文化载体,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势必担负起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任,起到观念认同、心灵感应和精神升华的作用,收到环境育人的效果。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具有服务于人民、奉献于社会的精神,能把自身价值的实现融入社会需要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之中去,将自我实现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融为一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走进21世纪,人类在享受着高度物质文明带来福祉的同时,还要经受着高度精神文化矛盾的炼狱。生态的破坏、文化垃圾的泛滥、道德意识的淡薄、文化关系的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精神世界平衡,社会大文化环境的熏染,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多元文化、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以及学术腐败,诚信危机等社会现象无不直接投射于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精神世界的纯净与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高校图书馆既是服务机构,同时,也是教育机构。图书馆的任务之一,就是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献向读者传递科学文化知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这些服务活动与育人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大学的教学活动主要由课堂教学活动、图书馆自学及教育等活动构成。前者是学生通过教师掌握传授知识,后者是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而图书馆具有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提高其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优势。高校图书馆自学、教育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们在博览群书的同时,能够了解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新动态,从而获取各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并在反复阅读、不断分析的基础上取百家之长,结合自己的真知酌见,借助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现代学习工具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学习内容,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创造动机。

据有关资料统计,大学本科生在校四年,约有1/ 3甚至1/ 2的时间是在图书馆度过的。由此可见,图书馆已成为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场所。高等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知识面广、基础宽厚扎实、富有创造能力、适应性强的优秀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需由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才能完成,而随着现代教育技能的发展,学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的比重越来越大。课堂上主要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着重讲授方法。学生大部分知识结构的建立,需要借助图书馆来完成,有的高校减少原课时的百分之二十,有的则实行五个半天上课的新制度,有的对学生采取考绩不考勤的办法,都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泡”图书馆,进行自学、会学,而不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样学生对图书馆书刊资料的需求就会大大增加,除了数量,还有质量上的要求,希望在多中求精,难中求好。21世纪的大生,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对社会文化入息反应迅速。

(二)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场所

高校图书馆大都有良好的馆舍,先进的声像设备和优雅舒适的读书学习环境,是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可以配合文化素质教育,利用图书馆的有利条件,举办各种报告会、展览会、演讲会等丰富大学生们的文化生活,广泛灵活地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面对新的冲击与挑战许多大学生感到不太适应,常常会感到身心疲惫和精神烦躁,十分渴望有一份得以休憩和放松的精神港湾。图书馆的休闲功能正好满足了这一需要。图书馆通过长时间系统的、广泛的积累几个图书馆藏的资源共享,全面地满足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年龄的读者对不同文献的休闲需要,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图书馆营造五彩缤纷的精神世界,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以及非凡的人格魅力。

三、高校图书馆馆员是学校教学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一个藏书多而用书少的图书馆不见得是好图书馆,一个用书多而不教人们怎样用书的图书馆,还不见得是好图书馆。但我想,一个理想的图书馆或者应该是这样的:他会指导读者读什么书和怎么读。”信息时代的今天,图书馆的规模和藏书量己不能成为图书馆引以为荣的惟一资本。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才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无疑就要求高校图书馆要有一支优秀的图书馆馆员队伍,图书馆馆员具有专业知识,能够与大学生交流和探讨,心灵相通;他们熟知馆藏情况,能为大学生在书山学海中引路导航,为大学生检索文献提供多方帮助。为大学生主动提供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最新信息,使大学生受益匪浅。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主要是学生,他们的思想比较活跃,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学阶段又是他们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因此,引导他们阅读就更具有现实意义。“导读”是图书馆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或“引导阅读”,使学生能科学有效地利用图书馆。导读工作做的好,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阅读心态,掌握读书的方法和技巧,而目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能力和文化识别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驾驭文献资料的能力。

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工程。精神文明建设实质上就是人的建设,公民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条件。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活动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本领,不断更新知识,接受终身教育成为每个劳动者适应社会需求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图书馆就是一所社会大学,是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的最理想的场所,在整个社会教育过程,高校图书馆发挥着独特的优势。

四、高校图书馆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空间场所和丰富的资源内存,以它的清雅别致、书香满园吸引着读者,让每位读者遨游在“知识海洋”里,充分感受知识的力量,品味学习的良好氛围,成为高校文化发展中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资源,是科学研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主要知识源和信息情报源,图书馆的阅读活动和其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影响和熏陶过程,它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影响细致入微,这是高等学校中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长期受图书馆健康文化环境熏陶的大学生,能够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增强克服困难、探索真理的勇气,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人生观,从而达到精神和心灵的完美。

参考文献

1. 沈洁浅淡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

2. 张纪生 关于创建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探讨《安康师专学报》2006.3

3. 孙爱芳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 《成人教育》2003.6

图书馆文化篇6

1.1网络化的社会发展20世纪末,新技术革命引发了网络化,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支撑着现代信息的网络化,现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正处于向网络化、数字化转换的过程.信息知识的交流传播是人类的重要活动,广泛普及的网络化信息处理与新的传播方式,对社会状态与运行带来了全方位的、综合性的改变.以数字化网络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为工具的新型社会呈现出以下特点:一、网络空间的虚拟实在使人类实践活动的范畴得到了扩大;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呈现出“对话性”是互联网的特点,以前的主客对立式变成了现在的主体际式,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三、人们通过互联网带来的海量信息资源,能全面地获取所需的信息知识;四、网络技术使电子商务得到普及、产品与服务越发倾向于个性化,社会生活、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并呈现虚拟化、数字化趋势.网络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为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如信息知识变得越来越无序和难以控制,社会结构越来越脆弱,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逐渐加大等.第一,从研究手段上来看,电脑写作、网上讨论的方式,为社科研究者提供了新的写作方式,而且使其能及时获取新的观点和材料,同时也为学术批评提供了新途径;第二,从研究条件来看,互联网为社科研究提供了海量的信息知识,为了有效利用这些信息资源,研究人员必须探寻使用信息的新策略,学会新的技巧;第三,从价值上来看,它既强化了人们对技术的依赖,也强化了人们对技术的崇拜,使技术力量在短期内形成聚合与裂变.如“学术共同体”近几年在图书馆学中表现出对技术的极大热情,然而他们却很少顾及技术的后果.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价值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被忽略的现象.

1.2全球化的社会发展具有共性的经济、文化模式渐渐普及,各国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了解、相互影响日益增强,逐渐成为全球化相互通行的金钥匙.二战后,国际物流、金融在国际贸易的促进下规模不断扩大,并且从经济领域逐步向思想、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渗透、扩张.跨国公司、国际市场、世界经济组织纷纷涌现,资本、能源、劳务、商品、技术等经济因素在全球范围内被自由配置,这种全球化科技进步给交通和通讯带来了革命性飞跃,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往打破了障碍.社会科学研究也受到了全球化社会发展的影响.首先,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思维整体化、复杂性理论的出现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所导致的.盘根错节的整体化结构、人类依赖感的加强、军事集团等的不断出现致使世界历史、全球意识的形成.其次,从研究对象来看,世界性问题的出现,如世界金融一体化、环境保护、人类共同遗产的确定等都拓宽和加大了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深度.社会科学将为图书馆学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目前,这一趋势已初见端倪,国际间的一些图书馆合作项目已经形成了服务平台,供读者参考和咨询.因此,社会科学必须要从全球的广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承认各种文化传统中的差异与互补,强调社会系统的复杂性,例如全球图书馆,虽然在网络技术与虚拟空间上消除了地理界限,但各国的人文界限却始终存在.为探索世界各国通融的方法和理论需要我们做出不断的努力,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各国图书馆学研究者们继续共同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2图书馆学的发展

2.1研究重心向知识领域转移由于图书馆学的社会发展与自身“知识基因”的推动,图书馆学研究领域重心开始向知识转移.知识是文献的本质,古代图书馆的知识体系产生于文献整理和文献积累的活动中.因此,图书馆学可以看作是以人类知识活动为基础而演变来的,它的原始基因来源于知识的存贮、排序、加工、整理、提炼、传递等活动范畴,这个活动范畴有时又被称为“知识域”.而早期社会知识的生产、使用范围太小,仅限于上层社会,在图书整理基础上所形成的图书馆知识体系就不可能扩大并渗入民间,只是被一小部分人使用.近代以来,社会实践中科学技术被不断物化,知识的积累与传承效率越来越高,到了后现代社会,知识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并开始向社会群体、日常生活靠近.受知识规划的作用,人类必与知识权力交往.因此,知识的价值和作用不断得到扩大与提高,研究主题从图书“整理时代”转向了“经营管理时代”,在“知识域”不断变化的同时,图书馆学的研究主题又转向了“信息技术时代”,而且这种转移正是对图书馆学自身出发点的更高层次的回归.

2.2学科发展从细化走向整体在形成之初图书馆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早期的图书馆教育更倾向于培养学识渊博者;二、内部知识体系的细划不明显.这两个特点在图书馆学形成发展之初就表现出来了,但在日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这些特点将逐渐消失.然而客观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知识也是一个整体.社会科学不断得到分化,分成多门独立的学科,学科又分成了多个领域,在大学的教育分科的制度支持下,包括图书馆学在内,很多社会科学学科都变成了拥有众多分支的大学专业学科.图书馆学的操作性、精确性和体系的完整性,细化了学科内部,而且使其研究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了社会科学前进的步伐,降低了学科整体研究的效率,跨学科研究使学者之间的合作逐渐普及.可以看到,图书馆学经过细化发展之后会逐渐向综合化、整体化方向转变,并将呈现出以下特点:一、与同族学科进一步融合;二、一些重大课题将吸引众多学科汇聚一点,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三、内部分支学科将在新的研究角度与方法的支持下出现整合趋势.

2.3学术理性逐渐由技术倾向于人文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从工业革命时代开始就已显示出巨大的威力.技术力量推动着图书馆学的发展,搜索引擎、电子文献、网络咨询等新概念的出现让人应接不暇.可以看到,技术进步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是改善生产关系和推动社会变革的先导动力,但技术本身具有双刃剑效应.信息技术缩小了我们的空间距离,促进了人们更加快捷的进行交流.技术使社会发展的同时又给社会带来了新的威胁与危险.要想解决新出现的问题,需要到技术以外的因素中去寻找解决方案.因此,社会进化既要靠硬的动力———技术,也要靠软的动力———价值观,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最终会协调发展.图书馆学具有人文主义性质,图书馆是一个人文主义事业,其最大限度地使知识发挥作用,最终目的是让社会个体获取知识,使人与社会的发展更为合理.图书馆学在技术和服务方面日益向自然和社会靠近.但要始终记得,人文主义的基础始于图书馆学.否则,人文主义价值,就不会在获取知识的个人及需要这些知识的社会个体中得到体现.未来图书馆学在技术理性方面有哪些特点?①从研究范畴上来看,图书馆学既要研究知识也要着重研究知识如何被大众所接受.②从学术检验标准上来看,衡量未来学术研究成果的基本尺度是社会人群的知识和信念得到了公平、协调发展.③从研究方法上看,图书馆学不但从经验化向科学化转变,也更加注重从科学化向人文主义文化方向转变.

2.4研究的特点是理论与应用并重图书馆学的分类方法是将学科内容分为了理论与应用两个部分,这种分类方法对知识科学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作用.古希腊时认为学术研究就是纯哲学探索,是与实用技术相分离的;19世纪初,虽然德国成为世界科学研究的重镇,但学术界仍弥漫着纯科学与应用技术是相分离的观念;19世纪后期,大批的美国人赴德留学,将德国的图书馆学思想与教学模式带回了美国.从此,图书馆学理论与应用的两分模式,自始至终贯穿于美国图书馆学的研究中.现代中国图书馆学主要来源于美国,因此,中国图书馆学的内容就有了理论与应用两部分的架构形式.到了20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未来图书馆学将呈现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发展趋势:①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将通过前沿课题进行有机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②理论与应用变成人们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不仅促进了图书馆“馆内”科学的发展,也能走向“馆外”.③理论通过对真实问题的研究能逐步纠正长期以来形成的浮浅化倾向,而实用研究能为理论创新提供原料和动力.

2.5学科建设更加注重本土化进入21世纪,中国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也存在着如何本土化的问题.本土化是指学科发展符合本国国情.图书馆学本土化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只有加强本土化建设,中国图书馆学才能走出一条“和而不同”的发展道路.图书馆学在本土化的建设中,将在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中寻找突破:①重视和加强与本国国情的联系.②加强对传统学术资源的挖掘继承,为公民提供学习知识的工具与方法,在当代社会条件下重新发扬优良传统.③借鉴、学习、吸收国外图书馆学的优良传统.总之,作为图书馆的一员,我们应在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想要获取知识的人群提供有效的知识帮助.

图书馆文化篇7

人们对图书馆中的图书缺乏兴趣,借阅率较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图书管理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在一些图书馆中,一些管理人员服务态度较差,对人们的询问往往显得不耐烦,极大打击了人们的阅读积极性。信息化管理能力较差也是管理员素质需要提升的一个方面,在图书管理工作中,部分管理人员计算机能力基础较为薄弱,对图书资源的分类和检索仍然限于传统的手动方式,影响工作效率,不利于图书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

二、优化信息化时代下的图书管理措施

1.完善图书馆图书资源配置

完善图书资源配置,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相关单位和政府要注重从资金方面对图书馆的支持,丰富图书馆藏书资源,推动建设并发展图书馆管理事业。另一方面要重视图书管理设备的升级换代,引进现代化的管理硬件和软件,使图书管理走上信息化与科学化的道路。例如,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图书管理系统,对图书馆内的图书资源进行整理存档,并建立文献资源数据库,加快实现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图书管理质量。

2.建立电子图书资源数据库

当前社会的信息化程度空前提高,人们拥有的电子设备非常丰富,而且普及率很高,人们渴望更方便地获得图书信息资源,而图书馆建立电子图书资源库,能够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做好图书管理工作。例如,图书馆可以建立电子书阅读平台,人们通过登录这一平台来查询需要的书籍,并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进行下载阅读。对于从网上查阅相关资料的电子文本,要限定它的阅读时间或阅读范围。对图书馆来讲,这样他们就能够有效地保护这些图书资源的版权。图书馆在增加电子图书资源的同时,也很好的为这些书籍做了档案保存记录,能够保障在纸质图书出现损坏的情况下,来查看该书的信息和内容。图书馆拥有的海量信息资源,也能够更好的吸引更多读者。

3.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也要求图书管理人们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要从图书馆和自身两个方面加强学习提高。作为图书馆要注重引进人才的综合能力,并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的培训;作为图书管理人员自身,要注重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提升,及时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才能够保证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如计算机硬件维护和管理系统的熟悉,为每个图书建立二维码,同时还要掌握office文档和数据库等相关的知识。从而保障图书管理走上信息化和数字化的道路,也使管理方式更加科学有效。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认真分析图书管理中的缺点和不足,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促进图书馆图书管理工作取得提高。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能够很好的提高图书管理效率,并取得良好的管理成效。

图书馆文化篇8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文化展览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282-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巨大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昌盛,大学校园建设也越发风起云涌,在全国各地出现不少大学城,上海市也是如此。上海市面貌一新的大学内有一个常见的现象,校园内最美、最高、最大的建筑就是图书馆,有序人流来回往还者的一个中心点也是图书馆。图书馆在上海市高校中有如此的地位,其内涵意义不言而喻,表明各个大学认识到图书馆在大学各项教学科研中核心地位。与之同时,上海市大学图书馆还在保持开掘传统图书馆的文化内涵的同时,利用优良的信息文献以及文化资源,开拓大学图书馆的新领域和新视野,积极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很大地提升了图书馆的文化品位。本文以上海市大学图书馆文化展览为中心,探讨上海市大学图书馆提升文化素养的实践活动,总结其成效。

一、上海市高校图书馆的新面貌

上海市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城市,拥有一批全国重点高校,还有一批各种类型的大专院校,可以说有一定的代表性。上海市各个大学的图书馆建设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图书馆楼富丽堂皇,设计新颖别致,为校园内最美、最高或最大,多位于校园的中心;一些原来的老馆也在不断的装饰甚至改建和大修,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全国众多著名高校莫不如此,因而上海市各高校图书馆逐步拥有高楼广厦,空间视域开阔,各种硬件设施一流,不但有敞亮的阅览室、自修室、研讨室、多媒体空间,甚至有大会议厅以及咖啡吧、购物或纪念品超市等,众多师生流连忘返于图书馆内的各个区域,徜徉于知识的海洋,获得学术上的熏陶;此外,还有休闲的便利。优良的硬件设施和丰富的纸质文献以及电子资源给广大读者带来的知识途径有很大的提升,也在其中获得了很大的身心愉悦,能给长期出入图书馆的人带来真切美好的情感体验。

二、上海市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展览活动

与大学图书馆看得见的设施和文献资源相紧密联系的是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素养,文化是图书馆的生命与灵魂,是其精神实质与旨归。一般认为,高校在人类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对全社会起着导向作用。高校人才汇聚,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区域。在素质优良的高校教工之外,大学生本身就是优秀的人才,通过在高校内的熏陶,他们会在理想、道德、文化等诸多方面拥有更高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提升。作为高校文化建设来说,重点是高校图书馆,因为高校图书馆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础性设施,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如今各个大学在大学图书馆建设上的投入不费余力的重要原因。

近几年,上海市大学图书馆展开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效果明显。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内的一批全国重点高校图书馆都有一系列的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和学术沙龙以及学术研讨活动。还有就是拥有众多的展览活动,包括书展、绘画展、邮票展、古籍展等。

我们先看华东师大图书馆的展览活动,时间从2009年6月份开始。

2009年6月15日起,华东师大图书馆举行“缤纷华夏”、“粉墨中国”舞蹈戏剧艺术展。9―10月,2009联通杯高校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在华东师大图书馆举行。11月16―30日,华东师大图书馆又举行“上海市古籍保护与修复成果展”。12月,华东师大图书馆又举办“迎世博”特许产品设计展。12月28日―1月8日,2009年“城市印象”研究生书画摄影DV艺术作品展在华东师大图书馆展开。

2010年4月,华东师大图书馆在2010上海世博会即将举行之际举办“世博会图书展览”。5月,华东师大图书馆举办艺术火花展览和举办馆藏精品艺术图册展。华东师大图书馆举办的“上海记忆──报刊杂志中的上海”图片展,从多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上海的变迁史。该图书馆还举办了“百年上海经典建筑”摄影展,展示了上海近百年来的多元建筑文化,反映出了上海城市建筑的空间尺度及浓浓的人文情怀、人文景观,赋予了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更多的内涵和生命力,表现出上海城市的创造力、竞争力和想象力。此外,该图书馆举办了“新生代力量――设计学院学生作品展”。12月,庆澳门回归十一周年举办“走进澳门”图片展。

2011年1月,华东师大图书馆有“校研究生书画摄影作品展在图书馆举行”.4月,馆藏精品《申江胜景图》画展。5月,图书馆有“首届中国历史建筑保护摄影图片展”、“石库门里的红色记忆图片展”、“孙中山・上海・辛亥革命图片展”。6月,有“开天辟地九十年――纪念建党90周年”大型图片展。9月,图书馆有“华东师大校史展在图书馆展”。10月,有“辛亥革命百年图书展”、“迎校庆特藏图书展”。

2012年华东师大图书馆先后有4月的“科学明航,绿色生活”展览、《阅汉堂藏汉画像砖拓片展》和5月份《陈云与中国共产党》高校巡回展、《共同的岁月――孙中山宋庆龄在莫利爱路寓所》图片展、具象绘画的当代性实践与探究作品展、画里的世界、捕峰捉景―速写作品展等。9月有华东师范大学摄影协会作品展。11月份有社团文化风采展。2012年,唐风宋韵 笔墨奇珍――中国唐宋书画复制珍品展在华东师大图书馆举办。2012年11月,中国明清绘画复制精品展在图书馆展出。

进入2013年,华东师大图书馆举行的展览活动越发内容丰富,水平更上层次。2013年3月的中国四大名园摄影展影响颇大。5月还有“徐竟园、郑洁、张烨三人油画展”和“温古――美术学系国画作品展”。5月的 华东师大图书馆馆藏朝鲜本精品展是2013年的一场重要展览活动。2013年,华东师大图书馆还有“和而不同”美术系油画作品展(4月)、中国历代名家书法复制精品展(5月)、美术与科学项目展(6月)、“寻梦雅安” ――传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汇报影展和华东师大摄影协会会员作品展以及华东师大“学生书画家”书画作品展(9月)、大运河申遗图片赴高校图书馆巡展和上海旧校场年画展(11月)、O3协会环保时事展(12月)都是比较重要的展览活动,影响也比较大。

华东师大图书馆在2014年已经举办了几场高水平的文化展览,4月份有2014年美术学系首届学生作品年展、中国历代名家绘画复制精品展;从5月份开始正在进行的展览是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主题书展,要持续到6月份才结束。

上海市其他著名大学也与华东师大图书馆情况相互类似,包括展览在内的各种文化活动都在有持续的进行之中。如复旦大学图书馆在2014年5月有“倾情奉献―‘我的美丽图书馆’摄影展”。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2013年有以“领袖风范、永垂青史“为主题的“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者――和十大元帅主题书展”。2014年有“‘笔墨丹青天地新’上海青年画家王琦作品展”、“上海交大建筑学专业成立21周年校友作品展暨建筑学二年级建构作品展”、上海交大“中法科学文化月”图书及图文展等展览活动。同济大学图书馆在2013年有“千年茶韵带来的清、雅、静”为主题的《人在草木间――古代诗、画、典中的茶文化》展览。

大学图书馆文化的丰富性和扩展性在一系列展览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文化展览与图书馆其他文化活动相结合会共同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使广大师生获得知识素养的熏染和精神文明的愉悦,其功能与作用十分显著,这不但拓展了大学图书馆的新功能,也加强了图书馆原有的职能,从而形成集聚效应。文化展览对于大学图书馆的文化功能的强化与拓展,其意义不言而喻。以馆长胡晓明为首的华东师大图书馆领导将图书馆的这种培育文化的行为概括为,“如何在图书馆制造美好时光”,在图书馆塑造一个美好记忆的空间,让图书馆成为一个让人自我成长、精神提升的地方。图书馆是一个让人身心放松的家园,是我们的身体与灵魂共有的“宿舍”。图书馆是一座永远的精神堡垒,在这个独特的文明空间里,“读者与书香在一起,如入芝兰之室,变得文明与高贵”。这就是我们培养图书馆精神的真谛之所在。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内的上海市大学图书馆之所以大力弘扬图书馆文化,正是由于他们认识到了图书馆文化的内涵与实质。这使图书馆文化获得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有力支持,文化会展由此蓬勃发展起来也就有了合理的注解。

上一篇:全日制工程范文 下一篇:教务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