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工程范文

时间:2023-11-19 03:14:44

全日制工程

全日制工程篇1

“工学结合”注重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高校侧重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面的多角度的理论教学和心理疏导,企业则更注重对全日制工程硕士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作为企业来讲,更加注重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其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在高校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还不是很健全,在企业更加缺乏专门人员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因此培养方向的侧重和师资队伍的不健全阻碍了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管理机制的不成熟,课程灵活性的缺乏给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之下,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高校和企业由于人员结构复杂,在管理组织方面相对缺乏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整体性构建,导致了在教学管理机制方面不完备。课堂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完善的内容保障和监督机制,致使教学的效果不理想。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课时相对较少,仅占全部课程的4%,且课程内容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缺乏与企业,社会联系的灵活性和实用性。高校和企业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缺失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渗透,从而使得具体工作缺乏实效性。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给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完善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积极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关键环节。

1.创新教育观念,提高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创新教育理念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之下,高校和企业应认识到对全日制工程硕士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日制工程硕士是未来企业战线上的骨干人员和科技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将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命运,同时也是影响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关键因素。全日制工程硕士具有提前进入社会和企业进行实践的特殊条件,在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企业发展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不良思潮的矛盾中,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思想状况呈现出无序性、多样性等特点。这一系列新问题的出现将给高校和企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高校和企业必须面对新形势,创新教育理念,提高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2.注重工学结合,拓展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渠道

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之下,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相对的不稳定性,逐步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教学组织管理模式的新渠道成为高校和企业必须面对的新挑战。

第一,拥有一支由高校与企业人员共同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是进行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建立以党委为领导,以党委工作部、团委、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学生管理中心为核心和各系党总支、团总支以及学生管理机构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完整的组织管理网络体系。高校应结合“工学结合”的特殊培养模式,逐步建立起以导师和辅导员为主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双导师”优势,加强交流,积极建立导师责任分配制度。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自身的特点,可以选拔优秀的毕业生提前攻读博士,同时担任硕士生辅导员,充实研究生辅导员队伍。企业可以利用优势资源吸纳企业的先进模范,管理精英和技术能手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为提升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职业素养提供了有力的人员保障。

第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高校成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专家团队,结合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之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和内容,提出对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建设方案,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制定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设计中将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统一,采用教学与实践融合的教学方法,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培养模式。

第三,健全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机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学生在企业实践的具体表现建立新型的学分分配方式,使课堂成绩与企业实践能力有机结合。建立考评制度,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情况和效果作为评价和衡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并列入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评估体系,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明确考核责任,在课程教学的环节由授课老师根据其平时表现和最终的考试成绩给予综合评分,在实践教学环节,则要结合其在实践操作环节的具体表现。考核的结果要与学生的评优评先等切身利益相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加强考核机制的创新性和实践性,企业和高校要不断的进行经验总结和交流,逐步探索出在“工学结合”教育培养模式之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考核的新方式。

3.学目标,努力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高校和企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着力把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成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只是在教学目标的侧重上有所不同。统一高校和企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其实质就是在具体的操作和运用上进行有机结合。

第一,在企业建立德育基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企业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实践教学的初期由思想政治教学理论课的教师和企业的实践教学队伍共同制定德育培养的具体方案,方案的制定应结合理论教学的目标和实践教学的目的。实践教学期间,思想政治教学理论课的教师应到企业进行跟踪指导,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和生活困难。企业的领导干部也应高度重视对企业单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养,使得他们更好的对实习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要求学生参加本单位的政治理论学习,党团活动和其他的社会活动,真正做到在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真正使“工学结合”作为一种理念贯穿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第二,构建网络平台,运用先进的传播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极强,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把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新的领域。找准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运用先进的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教学的地点具有分散性和流动性的特点,实践教学的时间也具有灵活性,因此运用现代网络平台对全日制工程硕士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工学结合”模式之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通过建立网络平台,把高校和企业的工作动态有机结合,使学生及时了解企业和高校的工作安排,同时结合自己的时间积极参与到企业和高校的教育活动之中。进行灵活多样的网上互动,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三,利用企业文化,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传承性质的精神文化财产,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综合,对进入企业进行实践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真实的内心体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这就要求高校和企业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合,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显性作用的同时,必须大力开展隐性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丰富的企业文化之中,逐步实现教育的主体的客观接受性和主观认同性的有机结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宣传企业的劳动模范,先进事迹等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内在的引导和外部的“隐性灌输”,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机的融合起来,真正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的结合,在吸收企业文化内涵的过程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结束语

在“工学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之下,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环境和育人手段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同时融入了时代特色和创新理念。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队伍的建立,为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人员保障。不断完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增强了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日益成熟的教学管理方式和考核体系,逐步形成了学生、企业、高校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和谐局面。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的搭建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过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工学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之下,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和突破,时效性和实用性得到明显提高。

全日制工程篇2

【关键词】 高校;工程硕士;“双导师”制;实施现状;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家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和高层次工程管理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多,为适应这一变化,国家在不断的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全日制工程硕士应运而生,根据这一特性,目前在全国各大高校对工程硕士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本文就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双导师”制的培养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不足并提出解决办法。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双导师”制的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国家对硕士学位类型的调整,各招生单位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人数在不断增加,同时也在不断扩大企业导师人数。但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双导师”制流于形式,培养环节基本由校内导师完成。

1、高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不够重视,培养目标不明确

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根据教育部2009年制定的《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件)精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实行“双导师”制,即:以校内的指导教师为主,聘请具备一定资格的企业导师参与多环节的培养。然而“双导师”制作为一种新的机制,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件仅仅在宏观上做出建议式的规定和梗概式的指导。各高校在具体实施中没有全日制工程硕士实际的培养经验可借鉴,加之认识不到位,培养计划只是简单地增加实践环节,聘请企业导师。导致实际中全日制工程硕士比学术型硕士的课程更多,学习任务更重。

2、管理制度建设滞后

因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件没有详细规定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企业导师应参与培养环节的细则及相关制度规范,各高校在实行全日制工程硕士“双导师”制的培养过程中也是边培养边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边联系企业,聘请企业导师。因此,导致“双导师”制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没能按照理想状态实施。由于没有一套完整而切实际的对企业导师的激励和考核办法,所以,在整个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企业导师没有深入参与课程设计、开题、课题实验、项目研究、学位论文撰写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3、“双导师”制流于形式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遇到学生已经开始申请学位了,还不知道自己的企业导师是谁,整个培养环节都没有企业导师的参与和指导,申请学位时才知道还需要企业导师,于是补办一套完整的手续,这也不是个别现象,大多数高校在形式上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实行“双导师”制,但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很难按照理想的培养方式完成整个培养过程。一般学校都是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自行或者校内导师找一个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工程师,论文的封面印上企业导师的姓名,填写一份企业导师表,做到形式上的完善,以备专业评估之需。

二、完善全日制工程硕士“双导师”制的对策

针对“双导师”制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实际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工作中通过不断的学习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不断的总结和探索,针对如何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双导师”制培养质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借鉴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的成功经验,在企业设立研究生工作站。由企业申请设立研究生工作站,申请研究生工作站的大型企业,应有高水平的科技人员队伍和解决高水平实际问题的科研项目,具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重视人才培养工作,能为研究生提供较好的工作和必要的生活条件。由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申请设立研究生工作站的企业进行综合评估,对合格的企业,批准建立研究生工作站。由各高校选派专业对口、完成开题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进站,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产品研发,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

2、完善企业导师遴选机制,加强企业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指导教师的素质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完善全日制工程硕士企业导师的遴选机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企业导师队伍很有必要。通过实践工作中的不断总结和完善,我们制定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兼职)的聘任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企业导师评聘管理办法)。在遴选企业导师时,根据我们制定的《企业导师评聘管理办法》,企业导师本人向学位办提出书面申请,学位办对申请担任企业导师的材料进行审核,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双方签订聘任合同,并颁发聘书。

3、完善企业导师管理、考核机制

完善全日制工程硕士企业导师业绩考核制度,避免企业导师制度流于形式。在考核原则上,应坚持管理部门与全日制工程硕士评价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从企业导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设计、开题、实践过程、课题研究、学位论文撰写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进行考核,并合理的制定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与被指导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对企业导师的评价比例。使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双导师”制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

[2] 蔡丽.工程硕士教育中双导师制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3(1).

[3] 齐继阳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4(1).

[4] 卫志民.企业导师制在工商管理硕士MBA培养中的创新与完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

【作者简介】

吕蕊芹(1962-)女,陕西渭南人,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研究生学位教育与管理工作.

薛红争(1980-)男,陕西西安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研究生学位教育与管理工作.

全日制工程篇3

【关键词】工程硕士 实践能力 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015-0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企业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企业必然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多样化的专门人才。我国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长期以来以研究型和学术型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脱离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也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多元化的需求。国家教育部从2009年起提出了发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改革的思想。

近几年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生人数越来越多,如何培养出合格的全日制工程硕士是教育领域值得关注的问题。工程硕士是与工程职业资格相关联的专业学位,其目的是为企业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实践能力是所有工程类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和衡量指标,所以本文希望通过探讨轻工技术与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考核指标,为构建科学有效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制提供支持。

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工程学院是我国成立最早并开展印刷包装类高等教育的院系之一,具有印刷专业本科及硕士授予权,以及印刷包装技术与设备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起在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印刷工程方向)招收工程硕士,2010年起招收轻工技术与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本文所提出的考核指标就是总结多年的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经验和轻工技术与工程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经验上提炼而来,提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实践能力考核。

一 学位课程建设,从课程理论体系加强实践能力考核

全日制工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一样都是在学校完成所有的学习过程,但又比学术型硕士的实践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所以就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在校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合理选择学位课程,从课程学习理论体系方面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现有的轻工技术与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上课的方案是学科各位老师根据三个方面制定的:(1)自身对企业人才需求的了解。(2)学科的特色。(3)学生将来长远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综合这三点考虑讨论制定的,我们学院通过几年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尤其是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后,认为课程设置是很适合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程学习可以为学生增强实践能力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这些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也会紧密结合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特色与自己所从事的实际研究课题,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模拟解决问题,将教学内容理论性与应用性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工程实践研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初步锻炼。

二 通过实验室学习,锻炼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动手能力

轻工技术与工程是关系到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的重要领域,它包括制浆与造纸工程、制糖工程、发酵工程和皮革化学与工程等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对于学生的材料、工艺、设备、检测等多个学科都有涉及,我们学院现建有陕西省印刷包装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印刷包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以提供学生进行实践培训。两个实验室涵盖了印刷行业从印前处理制版到印后加工等相关的实验器材,如罗兰MP94四色胶印机、美国X-Rite公司生产的MA68五角度分光光度计、德国力士乐无轴传动实验台、ZYHD490B混合式折页机、QZ1300数显切纸机、印能捷(Prenergy)CTP数字化工作流程等。丰富的设备资源可以让学生上机学习并操作练习,模拟真正生产实践中的场景,以往的实验室的操作都是根据老师讲课的内容进行,现在将这些操作进行汇总编辑成一个专门的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实验室考核体系。目前我们学院就开设有专门的图像处理综合实验课程,全部让学生上机器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室操作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打好基础。

三 通过跟生产实习基地的企业沟通调研,建立一个印刷行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能力要求的共同标准,并作为实践能力考核的依据

全日制工程硕士国家明文规定:“在联合培养基地或实习单位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不少于1年”,由此可见企业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要远远高于普通硕士。我院有多个实习单位,如上海金汇通创意设计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汕头东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新乡市新机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通过在企业的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如2010级一名轻工技术与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赴潍坊华光精工设备有限公司实习期间,直接参与企业科技团队和研发项目,经过半年的科技攻关,设计出可自动完成墨量调节的

――――――――――――――――――――――――――

* 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建设项目“轻工技术与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考核探索与研究”

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研究*

宁东玲 云南财经大学中华职业学院

【摘 要】本文在分析国内外职业基本能力内涵基础上,界定职业基本能力的含义,构建职业基本能力结构要素,通过构建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职业基本能力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职业能力 培养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016-02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生产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职业越来越趋向综合化、跨行业、无边界,职业流动加快,转岗、换岗越来越普遍,对职业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有些职业院校存在技能至上和片面追求简单就业的倾向,从而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培养的学生后劲不足。另外,有些职业院校侧重专业课程改革,忽视职业基本能力培养,导致职业基本能力教育处于职业教育的边缘境地。

一 职业基本能力的内涵

国内外对职业基本能力内涵的界定不统一,国外把职业基本能力称为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ies)、普通能力(General Competencies)、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 Skills)、核心能力(Core Skills)、可迁移能力(Transferable Skills)等。我国把职业基本能力称为职业通用能力。目前,有的研究认为职业基本能力是发现、成功实现就业并胜任工作的普适性能力,有的研究又把知识、能力和素质混同,职业基本能力研究视角的不同造成其内涵界定的不同。因而,对其内涵的研究仍然还没有形成严谨、完善的体系。

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认为职业通用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德国职业能力理论强调当职业发生变更,劳动者不会因为原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新的职业不再适用时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美国SCANS提出的能力包括基础能力和工作场所能力。

我国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9月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课题报告中,对职业技能做出三个层面的划分:(1)专业特定技能,(2)行业通用技能,(3)所有行业都需要的关键技能,即核心能力技能,并将核心能力分为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八项能力。国内学者们也对职业基本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对职业基本能力的内涵界定:职业基本能力是任何职业中都需要的,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普适性能力,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岗位技能基础的一般性能力。这种能力会随着岗位的迁移而迁移,是种内化的综合能力,不易模仿,需要不断学习提升。

二 职业基本能力的结构要素

本文构建了“企业看重、教师认同、学生欠缺”的职业基本能力结构,其中包括几大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项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汉语言口头表达、汉语言书面表达以及英语口头表达等能力

人际交往的过程就是语言交流、思想沟通和关系协调的过程,与人交往就必然要进行语言的表达与思想、情绪的沟通。另外,还需要较熟练、流畅地使用一、二门外国语。

2.计算机应用能力包括现代办公软件操作能力和现代办公设备操作能力

目前学生在操作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上十分欠缺。其主

要表现是:不会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安装,简单的硬件系统故障不能排除,基本的办公软件应用未能熟练掌握,常用计算机外设的使用基本不会。

3.社交能力包括基本礼仪能力和沟通能力

比如,我们会经常看到乘电梯时一拥而上、穿着拖鞋进教室、上课时随意接电话、教室里大口吃早餐等各种各样的不文明现象。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强调讲文明懂礼貌,然而大学里却没有礼仪的课程,缺少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

4.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是由拥有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以及不同知识的人员所组成的,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团队成员努力的结果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团队协作能力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协作能力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

三 职业基本能力培养的途径

1.构建提升职业基本能力的课程体系

第一,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目标应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职业基本能力的“隐性”特征决定了其存在难以测量性,因而,其培养和测量应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与公共基础课模块和公共选修课模块有机融合,并与专业课模块衔接和补充。并不是课程的集合,而是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整合、优化。职业基本能力的课程体系设置必须突破传统的学科和专业限制,构建能力本位的体系,根据行业协会、本地企业需求,以项目为载体,将问题或考核要点融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及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职业基本能力进行测评,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确保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因而,将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目标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与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课程有机融合,并与专业课模块形成衔接和补充,它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依托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程,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以工作任务为依据,重新设置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确定课程结构,开设面向大一学生的必修课,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职业认知与学习规划,以及贯穿两年的人文素质训练、英语听说、综合英语。这些课程的实现目标是使一年级的新生规划未来职业和明确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技能要求、反复练习、总结考核、循序渐进地强化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开设英语实务课,侧重强化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以满足学生个性需求,重新设置公共选修课,开设职业发展模块,包括汉语言、英语、计算机等类型,不仅可满足就业学生职业基本能力的需求,还可以满足考研、出国的需求。如通过开设应用文写作使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经济应用文的实际用途及其写作方法,获取必备的写作能力和文章分析与处理能力,使总体写作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并为今后就业后更好地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行业需求,开设银行实务英语、会计实务英语、旅游实务英语、会展实务英语、文秘英语、商务英语等英语课程;针对出国和实际英语交流需求,开设出国际交流英语和商务英语听说课程。

凭借真实场景的模拟训练,开设实践性课程,训练学生的职业基本技能。如职业礼仪实践性课程要求学生自行组成8~10人小组完成时长约8分钟的礼仪视频,不仅可以通过“做中学”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职场基本礼仪技能,而且还能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2.加强课程建设

第一,注重课程内容整合和优化。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必须面向职业活动和工作实际,合理的课程内容设置应体现实用性、职业性。教学内容可以模块化,也可以是任务导向化,而不必片面追求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如应用文写作涉及的文种很多,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一一讲授,需要根据职业领域或岗位需要,将教学内容模块化:模拟公务活动情景的文书,如请示、函(复函)、会议纪要、通知;结合求职所需的文种,如推荐信、求职信、简历;结合校园学习和实际工作岗位的文种,如策划文书、邀请函、请柬、致辞、演讲稿;结合就业工作岗位的文种,如经济合同、劳动合同。再如平面设计与应用可按照任务导向化思路设置课程内容:设计个性化界面、设计画框、设计包装、制作百叶窗、设计海报、处理婚纱照、创意图像合成、特效制作等几大类任务,这些任务与实际生活和工作情景很贴近,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创作才能。

第二,转变教学实施方式和考核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实施方式,形成以任务实施、项目实施、模块化实施的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实施方式。改变传统、单一的理论知识点的考核方式,通过考核学生全过程的学习效果,使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统一起来,达到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统一。如应用文写作,可采取模块化考核和综合训练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在课堂和课后的反复训练,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训练,以及依据工作情景,通过团队协作,综合运用多种文种解决工作问题达到综合训练目的。再如职业礼仪测试采用团队礼仪情景视频考核和多媒体教室观看视频纠错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学生熟练掌握职场的基本礼仪。另外,平面设计与应用课程可以根据学生按照每次任务要求所创作的作品来考核学生。

四 结束语

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应把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培养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实际工作岗位需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加强课程校本教材建设,增强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实现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智武、陈珠琳、吴光皎.浅谈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法制与社会,2008(26):252~254

[2]唐朝莉、谭宏.试析职业通用能力的课程评价标准[J].经济研究导刊,2009(4):253~254

[3]唐菀.论公共关系教学与高职学生通用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86~87

全日制工程篇4

关键词:工程硕士 培养方案 优化设计

根据国家2010年研究生招生的相关文件,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教育将呈不断上升趋势,体现在研究生招生上,未来几年内,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不断扩大,占研究生招生的比例也将越来越重,到2015年,我国学术型与应用型研究生的比例将达到1:1的比例。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执行性文件,决定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高低,反映了一所学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水平。正确认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属性,把握其培养模式及途径,将其融入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去,对于其质量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培养目标设定、理论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安排等培养方案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展开优化设计研究。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优化设计

过程管理是为目标管理服务的,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将引领并指导规范、科学、合理地展开培养过程。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中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作了如下阐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以国家制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总体目标为前提,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本校特点、特色明显、行业特点鲜明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并以此指导本校各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各培养领域应在学校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领域特点分别科学合理地制定出本培养领域的培养目标,使培养领域的过程管理服务于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设定应该体现学校及培养领域的特点,符合国家总体目标,可操作性强,区别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服务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宗旨。

二、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培养方案优化设计的重要环节。目标一经确定,就应该围绕总体目标和领域具体培养目标,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完全“去学术化”。虽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充分考虑硕士研究生教育层次,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实现学术与应用的统一,既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达到硕士研究生层次教育的学术水平,掌握较深厚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在课程体系优化设置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正确理解硕士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含义,明确培养思路,清晰培养目标,做到学术与应用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素质与能力并重。

2.公共课程侧重于工程实践。公共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数学课和外语课等,除政治理论课在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范围内完成课程设置外,外语和数学作为工具学科,应该充分考虑工程硕士应用型研究生特点,侧重工程实践,嵌入工程背景,通过工程数学类课程使学生掌握用数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通过工程外语类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工程实践类英语知识,具备了解行业前沿发展方向的能力,通过工程类公共课程设置,使学生真正具备工程实践素质,能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适应岗位需求,成为行业或本企业的领军型人才。

3.专业课程设置与从业资格认证相衔接。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行业人才需求,符合行业人才规格。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面向行业企业,培养适合行业企业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该充分体现行业背景,适应行业需求。各领域应该面向本领域所属行业,侧重设置行业背景强、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的课程,使学生通过硕士阶段学习,掌握行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基本达到行业从业资格认证所应具备的水平,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短时间的工作实践,完全具备本行业从业资格认证所需要的条件。

4.选修课程设置融入定制培养人才元素。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与企业深度合作,适应企业需求,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企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人才过程中培养方案的灵活性。当培养方案提供的课程无法适应企业需求,需要调整课程设置时,既要考虑培养方案的严肃性和稳定性,又要满足企业需求的多样化,通过设置选修模块课程,可以灵活适应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同时维护培养方案的稳定性,使选修课课程设置融入为企业订制培养人才的元素。

三、实践环节优化设计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解析实践能力的内涵及其特征上。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一个最突出特点就是注重实践,培养过程突出实践环节。因此,在培养方案设计中,实践环节优化设计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实践能力,对即将面临的就业岗位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逐步认知,初步了解工程实践中的实际案例。实践环节具体包括实践类理论教学、本领域工程实践问题案例分析以及深入工程实践现场的具体实践安排。

通过实践类理论教学,使学生对工程实践过程形成感性认识,基本掌握工程实践的各个环节;通过本领域工程实践问题案例分析,使学生对本领域、本行业工程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和一些难点重点问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掌握对实践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同时利用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在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以提高;具体工程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让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通过参与导师的工程项目,深入项目现场,在导师的指导下亲身参与项目的实施,也可以通过校企联合,深合培养基地参与企业的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通过具体实践活动,使学生与工程实践零距离接触,并结合自身知识结构,在实践中完善、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素质。

综上所述,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受国情的限制,不可能完全照搬国外工程型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因此,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培养单位及相关培养领域不断探索、实践,总结经验,摸索出适合我国特点的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上,更需要各培养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行业企业,制定出特色鲜明、特点突出的培养方案,在培养过程中严格遵循,规范管理,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卢玺,沈阳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辽宁110870。)

参考文献

[1]刘化军,李先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属性及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4):16-21

[2]《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

[3]陆靖,束金龙,赵坚.以“六化”模式为核心,推进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1-4

全日制工程篇5

作者简介:

张俊峰(1981-),男,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空间钢结构非线性研究,(E-mail)。

摘要:文章对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09年招收的第一届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涉及报考与招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实践地点、实践类别、实践基地、学位论文等内容,考核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效果和研究论文情况。通过调查和考核,分析了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041-04

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要从科学定位、教学要求、实践要求和学位论文四方面创新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教育部决定在已下达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5万名,而且以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1] 。2009年9月,教育部决定2010年在保证研究生总招生规模不变的前提下,从以往安排的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计划中划出5%~10%的比例安排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之中,并计划用5年时间,将学术型硕士与专业硕士的比例调整为1∶1[2] 。

教育部的这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将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但是,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这一新型研究生培养形式,如何在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的同时保证培养质量、突出工程特色,成为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3-5] 。从2009年开始,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对2009级学生进行了全过程跟踪培养。2011年招收的第一届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已顺利毕业,文章阐述了近两年来关于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和毕业等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思路,内容涉及报考与招生、指导教师、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等。

一、 报考与招生

据统计,首届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均报考的是科学学位,后来在科学学位招满的情况下,调剂到专业学位。而研究生导师在填写招生计划时约有34%的导师不愿意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际招生时约有80%以上的导师首先考虑

招三年制的科学学位研究生,个别教授和副教授在招不到科学学位研究生的情况下,甚至放弃当年招收研究生的指标。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和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都还不了解,从观念上还没有接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生不愿意上,导师不愿意招[6] 。从2011年的报考情况看,也只有5名学生报考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约占研究生总招生人数6%,情况稍有好转,但仍然不容乐观。

二、 指导教师

郑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有教授22名,副教授18名,高级工程师15名;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59名;校外合作导师29名,均为高级工程师。

(一) 校内导师情况

2009年招收的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指导教师15人,其中有教授7人(1人为博士生导师,其余均为硕士生导师),有4位教授每人分别指导了2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余每人指导1名;另外还有5名副教授,1名高级工程师,2名讲师(博士)。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导师职称比例分布如图1所示,2009年指导专业学位的导师情况见表1。

第一,教授指导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为11人,约占当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58%,教授中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占教授总人数的55%,比其他职称都高,这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原因:(1)学生更愿意选择教授作为其研究生导师;(2)教授的科研项目较多,需要一定数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来完成这些课题;(3)相对而言,教授和研究院、设计院、企业交流更多,可以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更多、更合适的实践场所。

第二,讲师(博士)中担任研究生导师的占讲师总数的50%,也比较高。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有5位副教授,其中两位是年轻博士,从中也可以看出,年轻博士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很高,这归结为两个原因:其一,由于科学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名额在减少,相对于教授,年轻博士招到科学学位研究生的机会要少,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愿意招收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其二,年轻博士观念转换快,能很快理解教育部开展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政策,并积极进行实践。

第三,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作为校内导师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占其总人数的比例低,虽然在随后的调查中有一部分高级工程师作为合作导师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但总体来看导师积极性不高。

(二)校外导师情况

对2009年招收的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外导师进行了调查,在研究生实践基地中,约有60%的校外导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方面。

第一,在校外导师的管理上存在缺失,学校对校外导师无法进行约束,缺乏研究生培养方面必要的管理措施。

第二,由于工作原因,校外导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仍需加强与校外研究生实践基地的沟通和协调。

第三,通过与研究生管理人员、校内导师和研究生的沟通,校外导师虽然已逐渐熟悉了研究生培养方法,但他们对研究生培养特点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

三、 实践环节

(一)实践地点

对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地点的调查显示,有3名在郑州市以外,约占总人数的16%;16名位于郑州市,约占总人数的84%。学生的实践地点比较单一,学校签订的实践基地也反映出这个问题,这样导致学生参与复杂工程的机会少,实践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二)实践类别

直接参与施工现场实践的有14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约占总数的74%。其中施工技术与管理工程2人,复合地基与基坑支护工程3人,工程结构鉴定加固1人,道路桥梁工程1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1人,桩基检测1人,工程项目管理5人。

没有直接参与施工现场实践活动的有5人,约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26%,其中,施工技术与管理1人,道路与桥梁工程3人,建筑材料检测1人。

从实践类别可以看出,直接参与施工现场实践活动的约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74%,没有直接参与工程现场但参与工程设计管理等实践活动的约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26%,实践技术类别比较广泛。

(三)实践单位

学校签订的实践基地共11个,包括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化工部郑州地质工程勘察院、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河南省第五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第二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市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建达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河南省地基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学校与实践基地签订相关实践基地协议并挂牌。

通过对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调查显示,在签订的实践基地实习的共10人,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53%;在其他单位的有9人,占总人数的47%。这9人分别在7个单位实习,其中有交通规划、勘察专业的设计院和公司、铁路通道类的咨询公司、加固公司,也有基础工程检测公司和建筑工程公司。

在签订的实践基地实习的10名研究生中,分布在4个实践单位,其中有6人集中在一个单位,签订的11个实践单位实际参与培养的占实践基地总数的36%。

以上调查说明如下问题。

第一,实践基地虽然签订并挂牌,但还没有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可靠、便利的平台,有一半以上的实践基地还没有参与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第二,

实践基地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还需要细化,与实践基地单位的合作还很松散,虽然签订的实践基地涉及地基基础和建筑工程,但仍有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去这些实践单位。通过了解发现,与实践基地的签订是基于学校合作的层面,而研究生的培养是基于导师开展的,一些导师与这些单位并没有合作和来往,导致不能与这些单位联合培养,只好自己再联系其它单位。

第三,实习基地单位覆盖面不够。校内导师的横向项目以及研究方向很多,而签订的实践基地涉及的专业面还不够全面,有待进一步的建设,如加固类、道路桥梁类等。增大实习基地覆盖面既可以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又能保证签订的实践单位有足够的能力来参与培养。

(四)实践效果

笔者对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内容进行了调查,对实践情况进行了考核。调查结果显示:专业学位研究生所从事的实习与校内导师研究方向相符的共14人,约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74%,有差异的有5人,约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数的26%。而从考核的结果也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所从事的实习与校内导师研究方向相符的研究生,考核结果比较好。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1)校内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仍然起着主导作用,直接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2)校外导师从时间和精力上还不能很好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能从专业深度上系统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培养;(3)实践基地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导师还不能为自己的研究生找到合适的实践基地,因此培养效果不理想。

四、 学位论文

(一)论文审核

为了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情况,学院组织了5名各个专业方向的校内专家集中对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进行了第一轮盲审,基本情况如下。

论文选题均来源于工程实际,但约有26%的论文存在研究内容缺乏创新,研究深度不够,论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53%左右的论文写作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各级标题使用不当,参考文献及索引不规范,图表表达不规范,论文出现比较明显的错别字等。这些现象反映出学生写作不认真、态度不端正、导师要求不严格等问题。

论文形式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约占论文总数的79%,其余约21%的论文涉及调研报告、项目管理和结构设计。这说明学位论文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学位论文思路还没有完全从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中转变过来。

论文研究深度不一。约有30%的论文与实践结合得很好,论文比较系统、研究深入,但10%左右的论文深度不够,反映出学位论文考核标准不具体,执行不严格,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少数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因此,研究生管理部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考核和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的考核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论文评阅

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都被返回并要求对盲审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改,修改后参加论文评阅。答辩前共送出了40份评阅书(2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由3位评阅专家盲审,其余论文均为2位评阅专家),评阅成绩为优的共6份,占评阅总数的15%;评阅成绩为良的数量最多,共33份,占评阅总数的82.5%;评阅成绩为一般的为1份,占评阅总数的2.5%。

(三)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由来自校内外的5名专家组成,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均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95份答辩成绩如下:优共30份,约占31.6%;良共55份,约占57.9%;一般共10份,约占10.5%。从19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评阅结果与答辩成绩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第一,评阅结果与毕业答辩结果大体相符。成绩为良的居多,占一半以上,其次是优,有少部分研究生的论文和答辩成绩一般,与学院组织的第一轮盲审结果也基本一致。

第二,论文完成后,部分学生对答辩很重视,进行了认真准备,答辩结果比较理想,而有少部分学生论文没有完成得很好,也没有认真准备,答辩成绩一般。毕业答辩环节虽然是研究生对毕业论文的汇报,但却是研究生考核的重要环节之一,应严格考核、加强管理。

五、 结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已成为中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进行了该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对2009年招收的首批19名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培养全过程调查,分析了在报考与招生、校内外指导教师、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观念上还没有被学生和导师所理解与接受,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宣传和引导。校内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起着主导作用,还需要积极鼓励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来,不断加强与专业实践的结合,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实践基地建设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的广度与深度,设法让优秀的校外导师积极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一环。学位论文应结合实际工程,但同时也应注意选题的深度,加强学位论文的考核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的关键,对加强毕业答辩管理和监督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EB/OL]. (2009-03-21)[ 2009-03-26].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编制 2010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的通知[EB/OL]. (2009-09-03)[2009-03-14].edu.省略/kaoyan/2009-09-14/1745218890.shtml.

[3] 李忠, 熊玲, 陈小平. 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助体系、实践教学基地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2):8-12.

[4] 马永红, 赵世奎, 李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跟踪研究思考[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1(1):74-77.

[5] 张东海, 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11,32(2):83-90.

[6] 赵军, 张猛, 王建强,等.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的研究与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 19(2):140-144.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ZHANG Jun-feng, ZHAO Jun, WANG Jian-qiang, CHEN Huai, GE Su-jua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P. R. China)

Abstract:

A survey on the first 19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recruited by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in 2009 was conducted, which concerned the applicant and enrollment, internal tutor, external tutor, practice location, practice type, practice base, and dissertations. The practical effects and research papers were assessed.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for exploring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were analyzed,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next postgraduate education.

全日制工程篇6

关键词:制药工程领域 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模式 甘特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2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教育部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其中包括全日制制药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全日制制药工程领域专业硕士所承担的教育使命,是努力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工程,还具备企业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充实制药企业,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和工程技术问题,实现药品的规模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

1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意义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1]最大特点是,获得这种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有明显的某种特定的职业背景,如工程师、教师、律师、金融分析师等。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过30年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建立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质量保证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已更多地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向实际工作部门。而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针对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已经不能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所以教育部2009年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让在校有更多精力学习的同学接受专业的教育,毕业之后能更快的投入实际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阶段培养

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在校学习阶段大体可分课程学习阶段、学位论文完成阶段、实践实习阶段等。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之相比,增加社会实践环节所占比重,比如山东大学药学院要求全日制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在读期间必须参加企业生产实践活动,研究生缺少生产实践或考核不合格者,不得申请答辩。可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视。要想实现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需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阶段体现出与科学学位的不同。

2.1 课程学习阶段的培养模式

科学型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划分主要是从培养目标的不同来归纳的:前者主要是以理论研究为主要方向的学位,后者则是以“专业”实践为主要方向的学位。[2]既然培养目标不同,那么在课程上就应该有不一样的设置。依照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学位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另外结合国家培养综合人才的要求,作为工学学位的制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将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分为专业知识、实用技能和文化素质三个模块。专业知识是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实用技能,一方面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以后的职业选择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实践课程的开展可以使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提升[3]。

人文素质课程的开展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扩大研究生的视野,进而拓宽研究生的思维,达到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同科学学位相比,专业学位应加强实用技能板块的授课比重,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专题研讨、团队学习、实验教学、模拟训练和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热点和最新动向。

在授课的时间上,目前多数高校采用的是一个学期到一年的时间,目前山东大学药学院是对专业学位的授课基本集中在一个学期,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在第三年有去企业的实习,缩短专业课学习的时间、增加实践实习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更加直接的接触工作实践,毕业之后能更快的适应工作。

2.2 学位论文完成阶段的培养模式

研究生学习期间最重要的事情是完成学位论文。山东大学药学院最新版的《制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工程硕士研究生应用一年左右时间从事制药工程领域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学位论文应直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或潜在的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研究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以培养研究生具备在制药工程领域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4]以上对研究生导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既要满足学术深度的要求,又要与实际生产实践相结合。在这种情势下,迫切需要“双导师”培养模式的诞生。

对于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所谓“双导师”是指学校导师和制药企业导师联合培养学生的一种模式:学校导师负责学生提升研究生的理论水平,企业导师负责提高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双导师制想要发挥作用,不流于形式,那么就要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不是一味的和科学学位一样,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占相当比例[3],而应该加大对社会实践的考核比重,将社会实践考核合格作为研究生毕业的基础要求。

2.3 实践实习阶段的培养模式

对于制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实践实习是必须经历的环节,在这一阶段的培养最能提升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促使研究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

这一阶段的实效很关键的一部分在企业和企业导师,那么在这一阶段建设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能明确企业和企业研究生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便于对研究生的考核和管理。研究生有稳固的社会实践基地,也能研究生在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有连续性,长期坚持有助于形成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培养模式。

3 甘特图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中的应用

针对全日制制药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越来越大,同时有很长时间不在学校的特点,如何实现对研究生的有效管理,帮助研究生顺利的完成培养阶段的各个要求,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甘特图也称横道图,是1912年美国人亨利甘特提出的一种按时间进度标出的工作活动图。[5]甘特图是对简单项目进行计划与排序的一种常用工具。用于解决负荷和排序问题时较为直观,它能使管理者先为项目各项活动做好进度安排,然后再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比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进行监控工作。[6]

鉴于甘特图的作用,我们可以将其引用作为研究生培养管理中的一种方式,这对现阶段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作为研究生管理人员,可以将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的培养计划制作成甘特图,将主要精力调整到每个阶段最需要注意的地方,以保证研究生按期完成各项任务;作为研究生导师,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和类别的增多,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学生也出现了不同的培养要求,为更好的区分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的区别,保证培养的进度。研究生导师可以为学生制定详细的规划,将学生从课程学习、实验室熟悉、分配课题、查阅文献、正式课题研究、实践实习、和学位论文书写按时间进度要求制作成甘特图,定期提醒导师每个学生近期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协助导师监督检查研究生完成进度,并根据进度完成情况不端优化对研究生的培养管理。

甘特图的引入对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企业实习的一个学期时间内,导师和研究生管理人员可以利用甘特图提醒自己和研究生应该最关注哪方面的事情,从而实现管理的计划性、有序性,也能增强研究生导师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能起促进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1996-07.

[2] 赵岩,朱爱军.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6):73-76.

[3] 赵岩,徐平.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12(9):115-118.

[4] 山东大学制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2012.

[5] 张英,刘跃军,熊玉,等.基于项目管理技术动机应急救援任务的组织[J].护理学杂志,2010,25(13):11-13.

全日制工程篇7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2-0055-03

2009年,教育部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进行了重大调整,确定开始招收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逐年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国家计划五年内调整为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比例各占 50%,计划十年内调整为专业型研究生占硕士研究生培养总量的 70%,工程硕士是专业学位的一种类型。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起步于1997年,经历了试点培养、规模发展到质量提升三个阶段[1],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涵盖40个授权领域,200多家培养单位,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类型。和学术型研究生相比,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显著特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我国首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09年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09年招收128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2015年招收577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比2009年增加3.5倍。作为石油行业院校,具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工程、石油化学等石油特色鲜明的学科领域,承担着培养石油石化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成为教育部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试点单位,努力打造专业学位教育品牌。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研究生成为能掌握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它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重视工程实践和应用。实践能力培养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与工学硕士在培养体系上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和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基础薄弱,对于如何提高实践能力、达到预期培养目标是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失衡,体系不完善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招收对象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这部分学生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和工作经验。学生入学第一年首先进行课程学习,课程也就成为学生获取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中介与桥梁。因此,课程设置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研究生专业基础的宽广度和研究潜力能否发挥,决定着研究生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3]。

经过多年发展,学术型研究生在课程教学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课程体系。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之初,石油学科的课程设置仍沿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思路,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严重缺乏。选修课程偏少。除政治、外语和专业基础课外,选修课程所占学分相对较少,有些领域选修课学分仅占学生总学分的1/4。

(二)“双导师”指导效果欠佳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直接指导者,在研究生各个环节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采取“双导师制”,研究生不仅有校内导师指导还拥有由企业专业人员担任的校外导师指导。双导师的设定就是为了弥补校内导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达到共同指导的目的。

石油学科聘请100余名企业专家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导师。但是校外导师因对人才培养认识不足,而参与研究生培养过程环节较少。即使在企业实践基地,工程应用工作并未让研究生过多参与,甚至个别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放羊”状态,实践能力培养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教育部《关于制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中的应届本科生要参与不少于一年的专业实践。对学校而言,实践基地的建设对培养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适应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验不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规模逐年增加,增幅较大,而实践教学平台数量与学生规模相比明显偏少。管理部门对已建立的实践基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管。一是学校和企业相距较远,与企业沟通不够,从而对实践基地建设情况掌握不及时。二是培养基地的管理水平不高,导致实践方案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影响培养效果。

(四)毕业论文缺乏工程实践设计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教育部推荐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学位论文的选题强调应用性、开发性和实践性,考察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所依托的课题一般应直接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和应用价值,但在学位论文完成阶段,很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与学术型研究生的相似,在工程实践方面涉及较少,并且与专业实践环节相脱节,缺乏工程实践设计。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石油学科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逐渐暴露的问题,结合实践能力培养实际,构建由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位论文工程背景等方面为组成要素的培养体系,这些要素之间互相关联,互相支撑,逐步形成以课程设置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手段,以学位论文为载体的培养体系(见图1)。

(一)发挥石油学科优势,构建特色实践课程体系

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满足石油石化企业人才需求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学科领域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指出,“科学设计课程分类,根据需要增加研究方法类、研讨类和实践类等课程”,“鼓励培养单位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设实践性课程”。该意见强化了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

1.优化课程结构,广泛开设选修课。结合石油石化企业的人才培养目的及知识结构需求,按照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根据学科领域和专业的性质,制定培养方案,着力体现工程硕士培养的工程性、实践性和职业性,课程设置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适当调整开设的专业课程,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在选修课方面强调涵盖内容广,除开设油味浓的专业课外,还开设交叉课程,包含现代管理、技术经济、计算机等方面的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课,知识面得到扩充。

2.改变教学模式,增设实训课程。以往的教学模式基本都是“填鸭式”教学,石油学科改革教学模式,采取“授课”和“实训”相结合的模式,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开设了校内实训课程,采取理论学习、案例教学的方式,增强了课程的实践性。例如:地质工程领域开设“油气勘探地质综合技术实训”、“油藏地质基本技能实训”、“综合地球物理勘探实训”和“地球物理测井综合实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开设“油气田开发设计与应用”、“油气井工程设计及应用”、“采油采气工程设计实训”、“油田化学工程与应用”实训课程。实训课程的开设,使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得到有机融合,培养研究生初步具备分析工程实践问题和掌握基本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以后的专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双导师”指导

学校在工程硕士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大力探索,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双导师”指导作用,为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1.加大对指导教师的考核与遴选力度,包括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主要采取每两年对在岗导师和申请新增导师进行全面的考核和遴选。采取能上也能下的制度,对不符合当年遴选条件的导师实行停止招生。将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并且在企业科研项目较多的教师选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以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更加结合实际。

2.加强企业导师培训,充分发挥企业指导教师的作用。企业导师对行业工程应用方面深入了解,对指导学生的方式方法等知之甚少。通过对企业导师培训,明确包括授课、讲座、工程实践、学位论文、实践基地建设等在内的导师职责,使导师充分认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和发展规律,激发企业导师参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热情。

3.全面提升校内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是提高石油主干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基础。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不能完全依赖于企业导师,应逐步提高校内导师工程实践能力。鼓励校内导师参与石油石化生产一线的生产实践,参与应用型课题研究,也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三)深化与石油石化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构建综合实践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是石油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载体和依托。经过几年的发展,石油学科建成了校内实践实训平台、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相互依托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见图2)。校内实践实训平台是依托学校建设的,科研实力较强的研究所、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或者校办企业,除了开设一般实验课程,校内实践基地还着力建设高仿真训练系统,加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依托产学研合作,学校逐步在胜利油田、中原油田、辽河油田、塔里木油田、大庆油田等石油石化企业建立石油学科全日制硕士专业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近40个,包括企业实习基地、全日制硕士专业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等。

图2 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联合培养基地建立以后,如何有效管理、最大化地发挥其培养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是目前大家关注的问题。校企双方协商成立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委员会,由其全面负责培养基地的运行。管理委员会人员来自校企双方,通过定期协调、沟通和反馈,有效保障培养基地的运行。培养基地如果连续三年没接纳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和论文研究或不具备培养条件或管理混乱,协议将取消。

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培养基地参与到科研课题和技术改造中去,使研究生能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得到及时的指导。企业同时将大量的科研开发资金投入到培养基地开展科研攻关,来自企业、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内在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开展工作,提升科研能力,也为完成高水平论文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将学位论文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

学位论文阶段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最后一个阶段,应和专业实践阶段紧密结合。首先,论文开题在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进行,此时学生对生产实际、行业现状有了一定认识,可以结合专业实践内容,选定论文题目,边实践,边开展论文。其次,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工程背景,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和可行性,选题应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是导师已立项以及准备立项的技术课题,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最后,审查专业实践完成情况。学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的,不能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需要重新参加专业实践环节等。评定研究生论文还应参考现场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综合评定论文成绩。

通过专业实践环节,明确生产实际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论文选题,在国家油气重大专项项目、校企联合科研项目的支撑下,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开展学位论文工作,最终由企业专家为主导,进行质量把关。通过这些学习环节的衔接,激发学生实践创新意识,提升解决实际生产难题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和目标。石油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为石油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为其他学科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树立了典范。培养体系建设不仅巩固了研究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了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也促进了研究生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为研究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与岗位要求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宋平,杨连茂,甄良等.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

培养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

[2]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

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2009-03-19.

[3]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Z].教

全日制工程篇8

关键词:环境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调查问卷;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035-03

一、引言

为优化研究生教育内部结构,适应新阶段发展和完善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需求,2009年3月份,我国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提出,要在已下达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万名[1],此举对培养应用性与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有重要意义。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自2009年起开始招收全日制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为了解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状况,我们对全日制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分管领导、校外企业专家及基地管理人员等展开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的系列问卷调查。其中调查对象分研究生,包括应届毕业生(占80%)和往届未工作过学生(占20%),及研究生导师两类。

二、调查情况分析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两种模式的区分认识

1991年设置实施了第一种专业学位,在这之前我国并无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之分[2]。之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数逐渐增多,发展较快,直至2009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国家大力支持并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让专业学位硕士发展更为快速。

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初衷,是为高校和研究单位提供研究型人才,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侧重于理论和研究。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单位部门需要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复合型高水平人才,故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运而生。专业学位更注重于实践和应用,目的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

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在培养模式上应具有本质性的差异,然而调查结果显示,75%的研究生对两种培养模式的区别和在培养目标上的基本定位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多,仅25%的研究生了解清晰;在调查的导师中,88.9%的导师认为目前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在培养上几乎无区别或区别不大。学生对两种模式的培养认识不全面,部分导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也尚未严格按照培养目标进行。

(二)课程设置与导师培养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两种模式的培养目标不同,应具有不同的培养方案。同济大学环境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不同,专业学位硕士要求学分为32分,学术型硕士要求学分为28分,专硕所修分数大于学硕分数,主要体现在专业学位硕士要求必修专业实践环节,此课程有6个学分。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的专业课程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相关性较强,55.6%的老师认为目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专业课程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相关性较强,75%的研究生认为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与培养目标相关性很强或较强,具体数据见下表。此数据说明,培养单位明确认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并能设置合理的课程供全日制学位硕士研究生选择。

(三)专业实践与基地建设

1.专业实践。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同济大学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加的专业实践项目主要包括四大类:学校、学院与相关企业(单位)联合建立的研究生科研实习基地的实践工作,导师横向科研项目所涉及的现场实验和实践基地工作,学院(系、所)的大型实验室(含中心)和实践基地工作,以及经导师同意、学生自己联系的实践单位的实践工作。调查的研究生中,该四类所占比例分别是:30%、45%、0、20%,另外有调查的研究生中,有5%的学生尚未进行实习;调查的导师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加以上四类实践项目的比例分别为:22.2%、55.6%、11.1%、11.1%。以上数据说明,同济大学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加的实践项目中,多为学校、学院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的科研实习基地的实践工作和导师科研项目所涉及的现场实验和实践基地工作。在对培养单位分管领导的问卷调查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学院在此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合作建立了“同济大学-上海城投”环境工程专业学位实践基地,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帮助。环境工程领域的导师中也有很多与校外单位合作的纵向横向课题,在校外建设有中试及生产性试验基地,同时校外单位的技术高管也会对研究生提供技术指导。

而学生们参加实践项目的时间也不同。调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中,15%的学生参加的专业实践项目实践在2个月或2月以下;40%的研究生的实践项目持续了约3个月;45%的研究生实践的实践约半年。85%的研究生的实践时间在3个月及3个月以上,实践时间相对充足,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培养单位专家更多的指导。更多的学生是在企业调研实践的基础,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工程实际中的问题进行前期研究,有条件的进行现场中试或示范工程研究。总之,各种不同模式的实践方式并存,主要取决于导师和选}。

2.基地建设。调查研究中,对校内导师及教学管理人员,校外企业专家及基地管理人员进行了实践基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9.5%的基地容纳的实习生人数在50人以下,其中47.4%的基地可容纳1―10人,42.1%的基地可容纳10―50人。此项数据表明,实践基地能为较多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供实践机会,减少研究生参加实践项目无处可去的担心。而各基地展开实践工作的时间也不同,16.7%的实践基地开展实践工作实践不超过1年,44.4%在1―3年之间,33.3%为3―5年,5.6%的实践经验在5年以上。在调查的基地中,其中有47.4%是主要针对一种专业学位类别展开实践工作,36.8%的实践基地具有区别与其他基地的实践特色。针对特定专业展开实践的单位,占到近一半的比例,该种类型基地能集中性地给予该专业实习生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实践指导,研究生能积累更多的经验。谈及影响校外实践效果最重要的因素时,36.8%的人认为实习内容的丰富性和有用性最为关键,21.1%认为是校外导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此外还有实习生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次数、实习生个人能力、实习氛围及学校的监管程度,分别占15.8%、10.5%、10.5%和5.3%。由此看来,希望实践基地能为实习生们提供更为丰富、有用的实习内容和专业的校外导师,同时实习生们也应注重提升个人能力,增加与老师沟通探讨的次数,营造良好的实习氛围。总体来说,84.2%的调查人员对实践基地的建设较为满意,目前实践基地的运转能满足大多数实习生和导师的需求。

(四)论文选题与就业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侧重于工程实践。在受访的研究生中,50%的论文选题依托于应用课题,着眼于解决实践当中遇到的问题;25%的论文选题虽然不依托于应用课题,但着眼于解决实践当中遇到的问题;也有25%的专业学位T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与实践和应用关联度不强。谈及是否被安排校外导师时,15%的专硕研究生有校外指导老师,65%的学生无校外导师,剩余20%虽然没有校外导师,但有校外专家进行论文指导。同济大学环境工程领域2013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未能全部实现与实践应用结合,很多研究生也没有校外专家导师的指导。

三、问题

1.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区别不明显。调查数据显示,调查的导师中,仅11.1%认为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培养上区别很大,剩余88.9%的导师观察到两种培养模式的区别不大或者几乎没有区别。虽然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包括专业实践等区分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内容,但实际中,导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学术型硕士培养区别不大。

2.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存在不足。校外实践基地基础建设有待提升,实践教学内容缺少实践方法上的指导,师资力量有待加强,且企业与学生互动交流亟待深化。调查的研究生反映,校外实践基地未能紧跟市场需求变化正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也存在基地提供的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匹配的现象。

3.专业学位硕士在实际实习中会遇到困难。调查中的很多研究生反映,实践基地无校外老师指导,存在学不到知识技能的现象。同时住宿和实习生补贴也是一大问题。

四、建议

1.明确专业学位、学术学位类别,坚定培养目标。在招生章程中详细介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方案等内容,强化专业学位硕士和学术学位硕士类别。导师在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方面,注重培养其工程实践经验,结合生产实际,明确培养目标,提高培养质量。

2.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规范运行。实践基地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培养方案和考核标准,可联合成立实践基地工作小组,共建实践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便于师生互动,并实现对校外实践过程化管理。确保基地建设资金来源,完善基地的实践教学设备与仪器来满足教学要求,确保基地的安全应急设施和措施,同时基地要有食堂、校舍等后勤服务支撑,并考虑给实习生一定的生活补贴。

3.加强管理,推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进程。校内培养单位合理设置培养方案,针对全日制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增设更侧重于工程实践的课程,扎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做好研究生校园研究学习与社会工作的衔接。同时培养单位跟进研究生校外实践进程,要求实习生定期在校内汇报,督促实习进程,实习生也应阐明个人目标、计划进程,整理实践成果,总结经验教训。

4.真正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关键还是在导师。如果导师有与企业合作的、基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科研项目,或者导师与企业有长期的产学研合作,研究生从企业实践到完成硕士论文都能在企业完成,这一过程也是企业选拔人才的过程,学生也能在工作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若能使招生、培养和就业联动,才可以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R].2009.

[2]廖振良,雷星晖,黄建业.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关系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0):8-12.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Cultiva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ster Degree Graduates

ZHANG Yong-ji,LI Jian,XIANG Dong-fang,DENG Hui-ping

(Tongji University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conducted on full-time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graduates and tutors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n Tongji University,enterprise experts and base managers,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full-time engineering master degree graduates' cultivation from four aspects distinguishing cognition,courses setting and tutor training,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base construction,and thesis topic selection and employment between the two patterns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and academic degree,and also put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上一篇:活动式教学范文 下一篇:图书馆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