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馆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14 03:38:04

体育场馆管理工作计划

体育场馆管理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决策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81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6-0724-03

在北京举办的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对中国来说既是一个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得机遇,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短期内新建和改造近百个体育场馆,不仅能够促进体育设施的快速发展,也能给建筑业快速提高规划设计、施工和建设管理水平提供一个契机。为举办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而大规模建设体育设施,在北京的城市建设史是第一次,其组织和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开放系统工程。

从2001年7月申办成功到2008年8 月正式举办,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工作分为前期准备、全面建设和完善运行三个阶段。2001年底至2003年底为前期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组建筹备工作机构,研究制定战略目标和工作计划,开展场馆设施建设前期工作和启动市场开发;2003年底至2007年7月为全面建设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为陆续开工和基本建成比赛和训练场馆、相关设施及城市基础设施,制定赛时运行计划,开展多项赛事筹备工作;2007年7月至2008年奥运会开幕前为完善运行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为通过在奥运会前举办一系列体育赛事,测试场馆和城市设施配套条件,演练赛事组织管理和城市保障工作,使全部筹备工作逐步就绪。

1控制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问题的形成

从上述筹备工作进程可以看到,场馆设施建设是奥运会筹备中开始最早、历时最长的一项工作,也是其它各项筹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基础。北京奥运会从筹备工作的前期即开始了场馆设施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工作。

2007年初,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重点加强文化、体育等大型公共建筑建设标准的编制,完善项目决策依据。规范和加强对政府投资的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的管理,严格执行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和初步设计概算,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的建设规模,原则上在初步设计等后续工作中不得突破。在实践中,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前期工作是按照这样几个步骤来完成的:

1) 根据奥运会基本赛时使用要求进行场馆建筑方案设计。

2) 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开展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经过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了场馆建设规模(包括主要使用功能、建筑面积和建设投资)。

3) 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建设规模进行场馆建筑的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

由于控制场馆设施建设规模的关键是控制建设前期工作规模,上述“环环相扣”的工作步骤,其目的是为了有效控制场馆规划设计阶段的建设规模。

有效地控制建设规模是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管理工作中普遍遇到的问题。

建筑面积和建设投资是构成场馆设施建设规模的两个主要指标。其中基础指标是建筑面积。因此,控制建设规模的关键是控制建筑面积。

在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规划设计阶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经批准了各场馆的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据此,各场馆设施初步设计建筑面积和建设总投资不得超出已批准的建筑面积和建设投资控制数。

由于场馆设施规划设计是一个由方案设计到初步设计,再到施工图设计的逐步深化过程,因此对使用需求的满足只能随设计深化的程度来逐步落实。在方案设计阶段,由于场馆设施建设项目仅在可研程度,目的是解决建设立项问题。场馆设施的各个赛时使用者尚未到位,各方面提出的使用需求还较为笼统,多在需求分类层面上。对建筑面积的测算主要采用按照既往同类经验值进行框算的方法。到了初步设计阶段,场馆设施已立项,各赛时使用者已明确。他们不但会从各自负责业务工作的角度强调各自需求的合理性和重要程度,而且往往还会提出新的需求,以尽可能地使自己负责业务范围内的使用需求得到满足。相应在场馆设施初步设计阶段,各赛时使用者提出的需求内容细化、数量增加、范围扩大。使用需求的膨胀通常会引起初步设计建筑面积大大超出已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所确定的控制指标。

在所有赛时使用功能需求不可能得到同时满足的情况下,如何对其进行区别分类、合理排序,在已批准的场馆设施建筑面积范围内解决全部使用需求?这就构成了控制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规模的问题。

2应用决策分析方法控制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的基本思路

运筹学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过程体现了人的决策思维基本特征,即分解、判断与综合。是在对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字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用于解决在实践中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问题。层次分析法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便于决策者之间彼此沟通,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

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前期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建设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而前者是场馆决策,后者是组织实施。因此,应选择规划设计阶段作为控制建设规模的研究对象。

在奥运会场馆设施的规划设计阶段,主要赛时使用者已经基本明确。这些使用者对未来场馆设施使用功能所提出的要求,就构成了奥运会场馆在规划设计阶段必须考虑的赛时使用功能需求,即规划设计阶段的需求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对场馆设施建设规模的构成产生重要影响。使用需求的无限膨胀引起场馆建设规模的扩大,而不合理的建设规模又不能为奥运会举办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因此,研究解决好赛时使用功能需求与场馆建筑面积控制指标之间的矛盾,使场馆建筑设计实现对使用功能需求合理分类,区别对待,才能有效地控制场馆设施建设规模。

应用层次分析法控制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的基本思路:

1) 基于以上认识和分析,选择场馆规划设计阶段作为决策分析系统,以场馆建设可研报告确定的建筑面积作为总目标,弄清规划设计阶段的所有需求影响因素。

2) 按照区别是否必须在设计阶段解决,是否可以综合考虑的原则对所有需求影响因素进行甄别,找出场馆规划设计阶段引起建筑面积扩大的真实影响因素。

3) 对真实需求影响因素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数学模型,将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

4) 结合奥运会赛事组织和场馆建设实际工作,建立判断准则的数学矩阵。以赛时使用需求、赛后经营管理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建设投资作为影响因素重要性的判断准则,分别计算出不同的权重数据组。

5) 进行数学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和总排序。

6) 运用计算结果对真实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控制场馆规划设计阶段建设规模的对策。

3应用层次分析法控制国家体育场规划设计阶段建设规模的探讨

3.1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国家体育场是2008年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和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的标志性建筑,将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留给城市的宝贵遗产和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家体育场将举行开、闭幕式和足球、田径比赛,可容纳观众91 000人(其中临时坐席11 000个)。奥运会后国家体育场将成为北京举办各种大型体育赛事和活动的重要设施。

在国家体育场规划设计阶段,国际奥委会、国际田联、国际足联及其它有关组织机构都对国家体育场的奥运会赛时使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同时都强调各自需求的重要性并努力使之实现。随着规划设计阶段的深入,开、闭幕式设计、安保、交通、观众服务等赛时使用者逐步明确,各方提出的赛时使用需求更加具体并不断膨胀,达到12个方面之多。

但国家体育场的建设规模在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就已经确定为总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同时国家体育场的建设还必须考虑赛后使用要求和在可研报告确定的建设总投资内限额设计,因此,膨胀的使用需求与已确定的建设规模之间就形成了一对矛盾。实际工作中,奥运会组织方在“穷尽需求”的指导思想下提出的大量赛时使用要求由于缺乏相应的甄别和制约机制,曾一度引起国家体育场初步设计大大超出已批准的建设规模。通过采取措施虽然进行了压缩,但在建设过程中又出现了“反弹”。因此,在规划设计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来合理地确定国家体育场在规划设计阶段所面对的各种需求影响因素,并将这些需求影响因素按照重要性程度进行排队,在建筑功能设计中对它们区别分类,合理优化,是有效控制国家体育场建设规模的基础工作。需要寻找一个科学可行的理性方法来解决。

按照区别是必须在设计建设阶段解决,还是可以通过赛时组织或搭设临时设施来满足,以及是否可以对使用要求综合考虑的原则,可以将国家体育场面对的12方面需求因素甄别归纳为以下8个方面:运动员和赛事管理人员需求、观众需求、贵宾需求、新闻媒体需求、竞赛技术需求、竞赛服务需求、安保交通需求、临时设施需求。

目标层G:是经过计算得出的结果,即对应于不同条件下的需求影响因素排序。

准则层C:代表三组不同条件,即要达到的建设目标和制约条件。

措施层A:经过甄别归纳出的8个真实需求影响因素。

在国家体育场建设规模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实际上不可能满足所有的使用需求。可以看出,对上述8个方面使用需求影响因素进行区别分类,合理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典型的目标评价排序问题。由于评价排序的对象都是定性的,评价的过程可以尝试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定性的问题转化为定量的问题,通过建立层次递阶结构模型(图1)来求解。

按照上述模型所生成的判断矩阵,经过运算得出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对影响因素重要性最终排序结果分析如下:

在国家体育场规划设计阶段,如果以满足赛时需求为主要目标,运动员及赛事管理使用需求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其它各方面使用需求因素。因此在国家体育场规划设计阶段的诸多赛时使用需求中,应当选择运动员及赛事管理使用功能需求作为建筑功能设计的首要满足目标。

如果分别以赛后经营管理和满足已确定的建设投资控制数为主要目标,则相应的需求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情况也会发生改变。但是运动员与赛事管理需求因素和观众需求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仍在最前列。这意味着即使以满足国家体育场的赛后经营管理和场馆建设总投资为目标,也必须将运动员与赛事管理及观众的赛时使用要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种情况下,赛时临时设施需求的重要性就明显上升。这意味着在考虑国家体育场赛后经营管理需求和控制建设总投资时,可以通过减少场馆永久建筑和设施规模、增加赛时临时设施设置的措施来兼顾赛时使用、赛后经营管理和降低建设成本。

3.2几点思考1) 从国家体育场的应用尝试可以看出, 在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阶段,可以采用运筹学多目标决策的层次分析方法,构建层次分析结构数学模型对所有赛时使用需求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以达到在建筑设计中对功能需求合理分类,区别对待,有效控制场馆设施建筑面积,进而控制建设规模的目的。

2) 应用层次分析数学模型进行排序计算的结果,与当初国家体育场在规划设计阶段通过反复纷繁的讨论后,采用定性方法选择的以赛时使用需求作为建筑功能设计首要满足目标的实际做法是一致的。但采取数学模型计算的方法简捷易用,效果直观,而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便于在场馆设施规划设计阶段参与讨论的各赛时具体使用者之间采用量化明晰的方式彼此沟通,并提高工作效率。

3) 采用数学模型计算的方法,还可以区别以赛后经营管理作为首要满足目标和以控制建设投资作为首要满足目标的不同情况,通过对各使用需求重要性程度的不同排序,对场馆设施建筑功能设计的不同结果进行模拟。分别计算出兼顾赛时使用需求、赛后经营管理和控制建设投资这三种情况下的不同结果和相应需要采取的措施。从而使奥运会场馆设施在建筑功能设计时实现多方案比较和设计优化。

4) 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奥运会场馆设施的规划设计,在分别选择以满足赛时使用功能需求、赛后经营管理需求和控制建设投资作为主要实现目标时,运动员与赛事管理需求和观众需求在所有使用需求因素中均排在首位。这反映了奥运会比赛场馆设施的建筑功能设计首先要满足体育功能,也与体育建筑设计建设的基本宗旨相一致。5) 在以满足赛后经营管理需求作为主要目标和考虑控制场馆设施建设投资时,可以采用大量搭设赛时临时设施的方法来实现奥运会场馆设施赛时赛后的转换。这为综合考虑场馆赛时赛后使用,和根据不同场馆建设项目的情况,采用不同资金来源渠道来满足赛时使用要求提供了多种实现对策,也为控制场馆建设投资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6) 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前期工作和工程实施的时间表明,组织这样一项庞大复杂的开放系统工程,如果仅仅固守于已有的常规模式和主要靠采取行政手段来管理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及时破解实际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大量新鲜问题,就无法完成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历史使命。必须充分认识体育运动赛事组织和工程建设的实践性、多样化特点,尊重客观规律,深入分析实践中出现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去创造性地工作,不断完善组织实施方面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这里探讨的虽然是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前期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而且随着2007年场馆设施建设的基本完成,这一应用系统决策分析的方法也没有机会回到奥运会场馆建设工作中去具体应用了。但是对于今后其它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如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运会、城运会),以及类似大型公共文化活动的组织筹备和设施建设管理,是否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反思和借鉴呢?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2008年奥运会北京地区31个比赛场馆基本情况(2005年2月版)[R].北京: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2005.2.

[2] 《奥运工程设计大纲》编写组.国家体育场奥运工程设计大纲[R].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2002.

[3] 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4] 傅家骥,仝允恒.工业技术经济学(第三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体育场馆管理工作计划篇2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and "national fitness", Xi'an venue construction is put forward requirements, which should achieve digitization for sports venue in new era. Digital venues construction in Xi'an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basic network, application software, public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other aspects. Meanwhile, it is inseparable from comprehensive work and effort of competent department of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training institutions.

关键词: 国际化;数字;场馆;工程

Key words: internationalization;digital;venues;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106-02

0 引言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当今的西安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009年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西安被列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在这一背景下,西安将会在周边兴建和改扩建一批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设施以便服务于社会,同时宣传健康的理念。数字化的场馆设施的建设应当是首选,因为数字化建设在体育场馆的新、改建及日常经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具有良好的数字化设施的体育场馆,不仅能够更有效地满足各种比赛的要求,创造良好的互动交流环境,还能拓展健身服务市场,有效地提升体育产业的形象,保障体育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 数字场馆概念

目前对被处理的对象、事物或问题的信息进行数字量化的过程,称为数字化。数字化的目的是使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和数字网络,快速进行信息的处理,提高工作效率。数字化是信息化的高级表现形式。“数字场馆”就是用数字化的手段,借助于信息高速公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变革场馆传统管理方式,实现场馆内部业务流程自动化、场馆管理智能化、服务人性化的全新体育场馆设施。数字场馆的基础在场馆内部各种业务均实现数字化,其核心就是要重视信息技术和体育场馆产业的结合,通过场馆数字化建设,促进场馆向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转变,改善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社会竞争力,吸引更多的群众加入全民健身的洪流中来。数字场馆是今后体育场馆建设和发展的大趋势,必将影响今后体育场馆建设和发展的思路。

2 数字场馆建设的必要性

2.1 “国际化大都市”对数字场馆建设提出要求 随着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陕西省政府制定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计划2009-2020》的进一步实施,在通讯、电子商务系统、全民健身信息平台、社会综合服务系统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建设要求。体育场馆作为城市形象及对承接国际性比赛的重要场所其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建设“数字场馆”等一批高水平的体育场馆设施是大西安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2.2 “全民健身”呼唤数字场馆 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一批新兴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生活方式导致的健康问题的挑战,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全民健身行动计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西安大批体育场馆和全民健身设施的兴建,西安市民全民健身的硬件基础和群众参与健身的积极性会有很大改观。当群众的健身热情被调动起来的时候,完善的信息服务必须跟上。这不但可以促进人们的热情,而且有利于场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在这方面,信息技术可以大显身手。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丰富多彩的健身资讯和场所信息随时传递到人们面前,而且可以各取所需。这样,人们的意识增强了,才会把健身付诸行动。

2.3 新时代的体育场馆要求实现数字化 西安体育场馆资源丰富,目前拥有各种类型的体育场馆设施,近500余家,为迎合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将会兴建大批高水平的国际级体育场馆。体育场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最大可能地吸引健身人群进入体育场馆进行锻炼成为了场馆管理者关心的问题。通过应用了各种数字系统的数字场馆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比赛、管理、健身方面的信息自动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场馆的形象。

3 数字场馆建设内容

数字场馆建设的目标是利用现代化的网络通讯技术,通过政务系统、场馆管理系统等数字管理系统,建立连接北京市各种体育场馆相关资源的管理网络,打造虚拟的数字场馆联盟,为政府主管部门、场馆企业、公众提供全面多样的人性化信息服务。数字场馆建设可以分为基础网络层、应用软件层和公共信息服务层三个层次。

体育场馆管理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困境;应对

自从199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根据《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要求,到2015年底,中国人均占有体育场地可以达到1.5平米,与美国的人均16平米,日本的人均19平米相差甚远。全民健身设施的数量、分布、种类等都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教学、训练和课外活动以外,周末及寒暑假期间基本处于闲置状态,这种闲置性的浪费现象表明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并没有实现效用的最大化,育场地设施闲置浪费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合理、有效地开放高校体育场馆,使其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探索其发展的有效路径是亟待解决重要课题。

一、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要求各类体育设施利用率、幵放率,形成各类体育设施合理布局、互为补充、面向大众的网络化格局。作为体育公共产品的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性浪费的状态,全民健身资源难以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两者资源有效的整合不但可以提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效率,而且弥补了全民健身资源的严重短缺与不足,实现了体育公共产品效用最大化目标,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

2、弥补全民健身资源的严重短缺与不足

体育设施和健身路径是我国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开展的基本条件与重要手段,其供给与完善程度更是全民健身运动实施成效的有力彰显。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全民健身设施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但仍然存有设施种类简陋单一、总量供给不足、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很难满足广大群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高校体育场馆最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开展体育课程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服务,服务与使用的对象一般仅限于本校师生,其数量上要远远小于全民健身的人群,但其体育场馆的占有比重很大,体育场地设施相对齐全,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不影响教学和课余运动训练的前提下,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能弥补全民健身资源的严重短缺与不足,有效的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良性发展。

二、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现实困境

1、经营管理理念落后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本质是公益性的,主要是保证体育教学和训练正常运行,很难成为完全的体育经营实体,其管理模式并不是社会化管理模式,在体育场馆经营开放过程中,体育消费群体范围较小,以广大师生员工为主,没有真正走社会化道路,体育场馆也没有发挥它应有的功能。产生的经营效益不高,基本处于“服务学校,以馆养馆”的状态。导致众多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闲置,不能与市场经济规律相结合,从而限制了高校体育场馆的发展。

2、缺乏行政监管力度

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求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这些法律法规只是鼓励和提倡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周边社区居民开放,并没有出台强制性的政策,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由于缺乏开放强制性政策和激励机制,地方政府和学校通常只是做做样子,并没有真正的向社会群众开放。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管,导致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进程很难推进与落实。

3、安全隐患难以控制

国家政府对学校安全问题十分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校园学生安全的管理办法和指导纲要,把强化学校公共安全责任摆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学校一旦打破封闭式的管理体制,开放高校体育场馆,对校园的管理制度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导致人员流动性大、素质参差不齐,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在锻炼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事故的责任归属难以鉴定,容易产生责任纠纷,势必影响学校的正当权益和正常教学秩序。

三、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思路

1、完善法律法规,确保政策落实

法律法规是开展体育运动的根本保障,完善相关立法是政府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目前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立法停留在相关“规定”或“计划”的层面,并没有真正上升到强制性法律的层面。要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学校体育设施在课余及节假日时间对广大市民开放的细则,如开放模式、开放原则、管理体制、保障条件、运行机制以及学校的责、权、利等方面,使学校对外开放体育设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消费群体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高度发展,宣传促销的渠道、形式、力度直接关系到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效果。各高校应采用不同的经营手段与营销方式来吸引更多的体育锻炼者,以达到经营的目的。需加强与媒体之间的合作,即微信、网络、电视媒体、报纸等多种手段进行对外宣传,以提高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此外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之前,需要做好市场调查,如调查消费群体的消费爱好和消费能力,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合理制订场馆开放项目和价格,从而创造出更客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转变传统观念,实现科学化管理

在我国体育改革中,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对外开放是一项当务之急的重要举措。各高校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突破单一传统化的场馆管理理念的束缚,促使高校体育场馆朝着更加多样化的角度发展,将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作为推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尊重社会体育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对社会体育场馆成功经营管理理念的借鉴,在对本校的体育场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努力探寻出一条真正适合高校场馆开放的有效途径,加快高校的体育场馆全面实现对外开放的进程。

四、结语

在我国体育改革中,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对外开放是一项当务之急的重要举措。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过程中,要处理好高校场馆资源和社会环境需求关系,处理好经营性与公益性之间关系。转变高校管理理念,完善体育场馆管理规章制度,开放程序进一步规范,促进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高场馆的使用率。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对外开放在与市场需求挂钩,在争取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多关注社会效益,以实现体育场馆运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成胜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广周.学校体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瓶颈及新思路[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0(5):42.

[2]朱文英.我国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中的致害责任探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6):496

体育场馆管理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大型体育馆 标志性建筑工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温州新奥体中心包括主体育场工程和温州体育运动学校永中校区工程两个子项目,主体育场建成后要具备举办全国运动会、全国城市运动会、全国体育大会等综合性运动会主会场、亚运会、国际单项赛事、国际性商业比赛及中超等国内职业联赛的能力;能满足竞技体育比赛、业余训练、群众健身、文化娱乐、旅游休闲、商贸会展的一体化需求;成为一个开放性的、环境优美的体育公园。而温州体育运动学校永中校区工程建成后要成为一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一定专项运动技术和文化知识的优秀体育人才的普通本科院校。该工程选址于于龙湾区行政中心区南侧,东至龙海路(高新大道)、南至城北路、西至环山东路,北至永定路(原镇标路)。项目所在地距温州市区14公里,距龙湾行政中心区1.4公里,离温州永强机场4公里,其东侧为龙湾永中街道,东南角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永昌堡,西侧为温州生态园,地理及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总用地1000余亩。笔者作为本工程具体技术经办人之一,通过前期学习调查研究,对温州新奥体中心的设计工作有一些粗浅的看法。

二、新奥体中心工程设计的总体要求

新奥体中心要成为温州的标志性建筑和体育文化重要景观节点,建筑设计要体现温州的地域、文化特色,譬如山水温州、开放温州、生态温州等。它不仅要满足竞赛、训练的功能,还要结合体育产业的发展满足全民健身的要求,结合场馆设置一定的商业面积,通过商业面积的运营收入实现“以馆养馆”的目标。体育场和体育运动学校要实现部分功能的共享共用。项目建筑设计、设备选型等要便于日常运营和维护。项目地块内存在一定量的拆迁,要考虑项目分期实施的可操作性,便于合理安排建设周期和资金的投入。

三、新奥体中心工程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符合城市规划原则

温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作为城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对外部环境充分开放,在保证与环境联系紧密、交流通畅的基础上生存发展。即外部空间对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开放、建筑功能对城市社会需求开放、建筑艺术向城市地域文化开放、建筑技术向城市自然环境条件开放,充分体现城市与建筑的紧密关联与和谐发展。

2、标准适度

温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整体设计标准为符合国家甲级体育场、乙级体育馆建设标准及国际单项比赛对场馆要求规定。综合服务中心按五星级酒店标准建设,满足《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4308—2010)中相应等级的要求。

3、功能复合与有机开放

除满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竞赛和体育学校教育功能外,还应注重功能多样性、开放性,注重日常使用的经济效益,通过场馆内部空间的商业利用和合适地块的商业开发,实现“以馆养馆”的目标。

4、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注重环境,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尽可能保护原有植被、水系。

5、坚持环保和节能原则

注重节能环保,设计上尽可能采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降低日常使用能耗。

6、坚持经济适用原则,控制投资

各场馆和学校用楼在结构选型和屋盖形式等方面不应片面追求标新立异,应以适用、节约、美观为原则。

7、坚持整体风格的统一性原则,保证适应性设计

坚持整体风格的统一性原则,突出视觉与艺术的统一。建筑形式与城市景观的适应性、总体规划与体量组合的适应性、功能策划与参数配置的适应性、屋盖形式与结构选型的适应性、建设投资与运营管理的适应性。奥体中心与运动学校建设衔接合理、协调、统一。

四、对温州新奥体中心设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目前国内体育建筑设计中普遍存在诸如体现特殊区域标志性特色、赛时功能流线组织、建筑面积、投资规模及建设周期控制、赛后经济运营、建筑节能、体育工艺的满足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并尽可能的优化设计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优化功能空间,利于赛后运营

指将不同功能类型的各种空间,如体育、展览、观演、会议、住宿、餐饮、娱乐等空间综合布置在一起,各空间共享资源、相互依存、互补不足,产生共生效益。可以结合产业布局需求,设置弹性多种使用空间。对比赛场地进行优化扩大,比赛场地优化后可进行体育比赛、演唱会、展览等多种使用。对观众席下空间进行优化。建筑平面运用弹性设计,考虑赛时赛后两方面,建筑底层尽量设置开敞式房间,赛时采用临时间隔的方式。丰富建筑功能设置建议设置体育俱乐部、体育博物馆及城市展览接待、旅游观光、商业超市服务、餐饮空间;运动员、贵宾用房赛后面向社会开放使用;赛事组织及安保等在赛时临时间隔,赛后拆除隔墙,提供大空间满足体育健身使用需求。可以结合疏散平台设置步行街,周边设置旅游观光、购物、休闲娱乐、群众健身设施。

2、高度注重节能设计,降低运营成本

可以考虑设置天窗采光,保证平时使用,设置自然通风系统与机械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建议游泳馆设置中水回收系统,满足景观用水。 可以结合温州实际设置太阳能系统及水源热泵系统。尽量在保证美观实用的前提下选择建筑节能材料。采用智能化弱电管理系统,提高场馆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

3、重视智能弱电设计与体育工艺设计

智能弱电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体育场馆建筑中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诸如:售验票系统、国旗升降系统、大屏幕显示及控制系统、公共信息系统、计时记分及现场成绩处理系统、电视转播与摄像系统、标准时钟系统、比赛中央控制系统等。按照今年来的发展趋势看,智能弱电在工程造价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因此在温州新奥体中心前期设计中就要予以关注。近年来国内国际有些体育竞赛比赛规则发生更改,为确保建成后能符合比赛要求,需聘请有相应资质咨询单位进行体育工艺咨询包括比赛场地功能优化;比赛场地媒体设备优化; 比赛场地通风; 比赛场、训练场场地排水;比赛场地视线优化设计; 比赛场地配套智能化设施系统设计; 观众席采光通风及声环境优化等。

4、项目决策者、建设者、运营管理者要提前介入设计工作

体育场馆管理工作计划篇5

高校体育场馆是高校体育教学的设施资源。从体育设施管理的角度看,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场馆设施的建设管理;二是场馆设施日常维护使用管理;三是体育赛事的运营管理。对于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单位来讲,体育场馆的建设由高校建设主管部门按照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大型体育赛事一般是由专门组建的专业团队参与完成。对于场馆设施日常维护使用管理是每个体育场馆管理团队的日常管理工作。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在高校大型体育场馆方面的投资力度越来越大,各高校拥有的体育场馆的面积和功能也随之增强。但总体的经营状况不好,巨大的资金投入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益。主要表现在场馆利用率不高、场馆的维护能力欠缺、场馆的资金来源单一。目前,我国高校在体育场馆的日常运营方面做了多种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大多数高校体育场馆需要管理部门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日常维护,对群众性体育锻炼的支持能力弱。各高校体育场馆主管部门对场馆的经营方式与考核指标存在争议,体育场馆的盈利能力和利用效率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价值管理是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方法,它是把价值最大化的经济学观点引入经营管理行为中,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制定组织的远景战略规划,设定符合远景规划的若干价值信念,确立指标成为组织的标准行为典范,继而制定工作计划,进行有效的业绩管理和激励,并且在内部工作与外部服务上付诸实施。价值流管理就是通过价值流分析来发现并消灭浪费、降低成本,赢取最高的边际利润。价值管理和价值流分析已经成为经济管理的重要分析手段。

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工作是为教学服务,从业务类型上看与服务型企业的业务模式类似,通过参照服务型企业的价值管理模式,对高校体育场馆日常运营业务过程进行价值分析,通过分析找出提高盈利能力的途径,为高校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能力,服务教学和大众提供一种分析方法。

二、体育场馆的管理要素

影响体育场馆日常经营管理的供给因素很多,包括成本投入,工作协调、人员能力,管理手段等诸多方面。

1、成本投入

体育场馆的建设成本分为建设期成本和运维期成本,一般来讲,体育场馆一次性投资占整体投资比例非常高,而长时间的回收周期又会使体育馆缺乏对市场变化的回应措施,因此体育场馆的定位和设计必须考虑到一个长远的运营时间段。从体育场馆的运维期成本需要支出水费、电费、管理人员工资等成本,各种成本支出是体育场馆正常建设和运营的重要前提,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着体育场馆的有效供给能力。

2、工作协调

体育场馆的工作协调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对具有的排他性的功能使用进行合理协调,即在使用上客观地存在着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如体育课程之间对体育场馆的使用和社会大众对体育场馆的使用存在着矛盾,而这两种供给目标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使体育场馆的有效供给最大化。

3、人员能力

人员能力是影响体育场馆运行效果的最根本的要素,因为一切工作都要由人进行落实。对体育场馆运行参与人员的个人素质和团队素质的提高需要持续不断的进行投入,而体育场馆的管理涉及多个专业的内容,需要复合型人才的脱颖而出,目前是个难点。

4、管理手段

体育场馆的管理手段是经营管理者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方法。体育场馆的管理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点,这是由于体育场馆资源的整体资源丰富而且可复制性较强的使用性质决定的。通常情况下需要投入的资源分为设备使用与损耗费、建筑维护费、水电费、管理成本等,体育场馆只有在服务对象即使用者达到一定数量规模时,才能实现经济上的有效投入产出。由于每个体育场馆的容量有限,当同时使用体育场馆的人数过多时,体育场馆的拥挤性又可能会导致体育场馆的效用递减,制约体育场馆功能的正常发挥,所以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需要从管理手段方面来考虑场馆的有效利用问题。

三、高校体育场馆价值流分析

高校体育场馆的直接服务对象是体育课程。通过对体育课程在场馆中全部工作时间的占有可以简单评价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的改进方向。

典型体育场馆的使用分为场地准备、场地使用、场地保养、设施保养和器材保养五个部分。高校体育课一般采用大课方式,一般的时长为100分钟,通常要求在课间准备好上课场地,对于场馆来讲在10分钟内准备好场地较合理。体育场馆的场地数量和上课班级数量一般不相等。因此采用N和M表示。场地管理人员在不上课的工作时间需要进行场地保养、设施保养和器材保养,按照一般的劳动时间计算,场馆的工作时间是8小时。通过这些数据准备,我们可以看出,N块场地为M个课程服务的时间为10N分钟和100M分钟,场地综合管理的时间是480N(8×60)。其中有利用时间是10N分钟和100M分钟,直接利用时间是100M分钟。如果在一个标准教学周期内不考虑场馆设备改造,将设备改造时间纳入教学周期以外,则综合管理时间会快速增长。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以单位时间内可以使用的场地数量和上课班级数量的持续增长为追求对象,伴随而来的是场地与设施的保养投入的加大,这对矛盾是场馆管理者主要解决的矛盾。

体育场馆管理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高教园区;体育场馆;体育设施;资源共享

一、引言

高校内的体育场馆,是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物质资源,它属于学校的公共资源。在高等院校集中办学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其体育场馆资源的共享,不但关系到受教育者――学生的切身利益――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还会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办学的效益、办学水平产生影响。采取何种运行机制来保证学生充分的享用体育场馆这一公共资源,学校采用何种管理体制来保证这一机制的顺利运行。已经引起了体育界业内人士、高等院校、以及教育、体育等行政管理部门重视。本文以对高教园区现有体育场馆资源调查为基础,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假设:即实现园区内体育场馆资源共享,并且对其可行性、合理性、操作性进行了论证,希望能为高教园区的长远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理论支持。

1.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宁波高教园区4所高校(宁波万里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学生、各高校体育部门的领导人、体育场馆的负责人、体育教学部的老师等。并选取了篮球、排球、兵乓球、网球场地数量为研究对象,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绘图如下。

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采取: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

四所院校分别抽取30名学生,男女生各15名,总共120名学生进行《宁波市高教园区体育场馆资源现状》的问卷调查,问卷发放120份,回收115份,回收率97.2%;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100%。并对4所高等院校部门体育部领导和体育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学校体育场馆的现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高教园区各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现存的问题分析

(1)高教园区各高校体育场馆规划布局缺乏整体性。调查显示,园区各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均由学校单方面投资完成,场馆规划主要由校方规定。因此,就造成了场馆建设的各自为政。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园区内的体育场馆资源功能单一、规模偏小、整体布局凌乱,并且低档次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样,不但造成了场地资源的浪费,而且各校之间场馆资源的不平衡也无法满足园区内不同学校学生群体参与运动的需求。比如:以篮球场地为例,如图1所示,浙江万里学院建有56块室外篮球场,这一数字能较为充分地满足该校参与篮球运动的需要;而园区内其它院校则明显与浙江万里学院有差距: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6片;诺丁汉大学共9片,其中一片为室内场地;浙大宁波理工学院17片,其中一片为室内场地。

(2)高教园区各学校体育场馆的使用缺乏创新。经过调查发现:目前进驻园区内的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只是面向本校的教师与学生开放,与园区内其它院校的共享似乎被“明令禁止”。

(3)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匮乏且设施不完善。随着高教园区逐年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增多,园区内已逐渐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体育活动场所,已基本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但满足的群体也只是局限于本校教师与学生群体。实际调查当中发现:体育场馆资源的有效供应不足与场馆资源浪费并存的矛盾现象,学生参与运动的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比如:随着我国网球运动在国际比赛中的优异表现,网球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但是网球场资源极为有限。如图3、4所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都拥有8片正规的网球场,宁波城市学院2片正规网球场,这与学生日益增高的参加网球运动的兴趣是不匹配的。这也说明了,高教园区的建设者在建设和规划园区之初,对学生运动兴趣需求的发展缺乏统筹和系统的考虑。

(4)场馆资源共享涉及到了学生要跨校、安全等问题。调查过程中各个高校对实现资源共享提出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解决共享涉及到的学生要跨校、安全,以及学生跨校引起的校园秩序等问题。表面原因:由于空间上的距离,会对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产生消极的影响,还极易引起学生大规模的涌向体育场馆资源优秀和齐备的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但是,究其深层次原因则是因为:各高校没有按照整个园区提出的发展理念,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同时也暴露了高教园区的主管部门缺乏对园区内学校运行的监督与管理缺乏合理有效的措施。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高教园区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以此促进园区积极健康的发展。

三、实现高教园区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的构想

1.建立高教园区体育场馆资源的管理和组织机构

首先在校际之间设立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的协调机制,制定有关场馆资源共享的政策、规划和协调资源共享中的重大问题;协调体育教学资源共享的具体操作问题,保障体育教学资源共享有序合理地进行;解决场馆资源共享过程中的评估问题等。为此目的,可以设立园区内高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形成一个有领导组织、有目标、有规划、有制度、有步骤、有渠道、有载体、有监督、有检查的工作机制,在完成教学业余训练和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可以开展园区俱乐部活动,同时要以体育项目为龙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的,文明的教育、文化、科技、艺术等活动,建立一个由园区内各个高校体育部(系)主任组成的管理和协调机构,对园区内的体育场馆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和规划,加强宏观管理的职能。并在其下设相应的分管机构,如图5所示:

(1)体育资源共享与协调部,主要负责体育场馆的协调使用,目的是为园区内的教学,训练,及其它活动提供良好的服务;(2)竞赛训练部,主要负责园区内各个高校的业余训练工作,目的是提高园区内体育运动的水平;(3)教学部,负责整个园区的日常体育教学工作;(4)政策法规部监察与督促部,对日常的体育教学训练活动和场馆使用情况进行切实的监督与协调,并且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促进体育运动在高教园区内部的开展和长远发展;(5)学生群体部,维护学生群体在园区当中参与运动的权利,负责学生群体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2.制定实现高教园区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的管理制度

(1)学分互认制度。学分制,作为一种以学分的获得作为衡量学生量的学习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可通过选择的方式修读课程。因此,学分互认制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到园区内其它高校选读一些本校没有或其它高校质量较高的课程,通过课程的互选达到课程的共享。可见学分互认制是一个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的学习制度。

(2)制定园区内的跨校选课制度。首先,要建立共享课程的认定与管理制度。在共享课程的认定上,如甲校学生选乙校的课程,甲方可以规定选读外校课程的条件:必修课――根据“就高原则”选外校的必修课(高质量,组织评估;高层次学校);选修课――随意或规定可以最多选择外校一定学分数。乙方可以就供外校学生选读的课程名称、选读条件及人数限定加以规定。在选课上可实施本校学生优先原则,将可供选的课程上网,学生上机选课。

(3)建立资源共享的运作机制。建立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的学习制度――学分制资源组合的共享。教学资源共享的方式可以是教学资源的引入(如聘外校教师到本校上课,租用教学用地等),也可以是教学资源的共同建设、共用(如共同建设共同使用实验基地等),还可以是学生跨入它校使用资源,如到外校上课。

另一方面可以是教学资源的集合体――课程的共享。课程共享是教学资源共享的集中体现,而一定结构的课程体系构成一定的专业体系。因此单一的、独立课程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自然要向专业的广度和深度延伸,再加上高教园区内高校层次多、类别多,个性迥同,各具优势。实现课程共享由横向向纵向的延伸,构建一个教学资源共享的立体结构。

3.资源共享机制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育人优先的原则。建立与规划高教园区的目的是利用大学云集的优势,通过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有效运行,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在共享机制的设计中应树立“育人优先”的原则。

(2)效益原则。高教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是需要政府、学校、市场的结合。要使这三者的结合成为可能,必须通过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设计,使得政府愿意通过政策、土地和财政上的支持,为地方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学校到高教园区办学比到其它地方办学更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使得国内外的企业部门到高教园区进行投资能获得更大的效益。因此,在共享机制设计中应树立“效益原则”,并且这种“效益原则”是高教园区建设取得成功和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四、结论与建议

(1)从整体来看,园区的体育场馆设施一应俱全,但是仍没有摆脱场馆功能相对单一、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缺乏合理有效的布局等困境。同时校际之间体育场馆资源的差距明显。

(2)高教园区内现有体育场馆资源的使用缺乏创新,规划布局缺乏整体性。从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的角度,实施现有资源的共享已是大势所趋,不但可以提高现有体育场馆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加速实现园区内现有资源的整合,同时也符合政府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

(3)实施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享指导理念缺乏,缺乏合理有效的整体规划,制度创新缺乏,以及对实施共享产生的顾虑等。

(4)提出了实施资源共享的构想:实施共享首先应该树立高教园区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的意识,建立高教园区体育场馆资源的管理和组织机构,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宏观指导的同时,高教园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快制度创新的步伐,打破原有思想观念的束缚,为实施资源共享铺平发展的道路。

实现高教园区体育场馆共享的因素很多,本研究只是从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角度,对共享问题进行了探讨。而真正实施体育场馆的共享还有很多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比如高教园区现有资源与周围社区的共享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顾冬梅.高校体育场馆专业化管理模式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4).

[2] 黄继珍.我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利用之管见[J].体育科技,1999,(1).

[3] 姜玉玲,等.体育场地设施对大众体育发展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报,1996,(8).

[4] 雷厉.国内外体育馆政策及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9).

[5] 荆永根,等.实现高校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4):117-120.

[6] 彭建军.改革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机制之我见[C].湖南体育论文集,2005.

[7] 李迎春.关于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4).

[8] 贾让成,等.高教园区教学资源共享机制设计与分析[J].教育科学,2002,(2):18.

[9] 蒋立新.体育院校物资管理工作管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3):149-150.

体育场馆管理工作计划篇7

第二条、凡在我市规划区内,建设下列规模的公共建筑,均应按照本规定配套建设停车场。

(一)建筑面积二千平方米以上(含本数,下同)的饭店(庄)、商店(场);

(二)建筑面积三千平方米以上的影(剧)院、文化宫、俱乐部、舞厅;

(三)建筑面积四千平方米以上的办公楼、医院、展览馆、旅店、宾馆、外国人公寓;

(四)建筑面积五千平方米以上的体育场、体育馆。

第三条、停车场的规划、设计、建筑,应报市规划局审批,并征得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同意。

停车场建成后,经市规划局和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验收合格,方准使用。

第四条、公共建筑停车场建设面积,包括能提供他人使用的机动车停车位置和自行车停车位置所必需的面积,不含本单位自用的停车场(库)面积。

标准机动车位,按每车位二十五平方米计算;标准自行车位,按每车位一点二平方米计算。

第五条、凡建设本规定第二条所列的公共建筑,必须建设的停车场面积,应符合下列标准:

(一)商店(场)

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以上的,每一千平方米设停车场六十平方米。

建筑面积二千平方米以上一万平方米以下的,每一千平方米设停车场五十平方米。

(二)饭店(庄)

一级以上饭店(庄),每一千平方米建筑面积设停车场八十五平方米。

一般饭店(庄),每一千平方米建筑面积设停车场七十五平方米。

(三)影(剧)院、文化宫、俱乐部、舞厅每一百个座位(定员)设停车场六十五平方米。

(四)旅店(宾馆)

以接待外宾、港澳同胞和华侨为主的,按每套客房设停车场三平方米计算;以接待国内旅客为主的,按每套客房设停车场一点五平方米计算。

(五)办公楼

省、市机关、中央及外商驻沈机构的办公楼,每一千平方米建筑面积设停车场五十六平方米。

其他办公楼,每一千平方米建筑面积设停车场四十三平方米。

(六)医院

每一千平方米建筑面积设停车场三十四平方米。

(七)外国人公寓

按每套住房设停车场二十五平方米计算。

(八)展览馆

每一千平方米建筑面积设停车场五十五平方米。

(九)体育场(馆)

一类体育场(馆)(体育场一万五千座位以上,体育馆三千座位以上,含本数),每一百个座位设停车场七十七平方米。

二类体育场(馆)(体育场一万五千座位以下,体育馆三千座位以下),每一百个座位设停车场四十平方米。

第六条、如因场地所限,不能按前条规定标准建设停车场的,公共建筑的建设单位可按同等面积建设地下或多层停车库,或由相邻单位集资联建停车场(库)。

第七条、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本规定标准建设停车场(库)的,经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同意,市规划局批准,可以适当减少停车场(库)的建设面积。但必须按少建的面积,交纳建设差额费。

第八条、建设差额费标准,按地区建设用地价格计算。建设差额费由市城建联合收费办公室代收,上交市财政,用于公共停车场建设。

第九条、一九八一年以来建设的公共建筑,停车场不符合本规定要求的,应按本规定在五年内补建或完善。

第十条、与公共建筑配套的停车场,应与建筑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十一条、不按本规定或不按批准的设计建设停车场的,由市规划局按违章建设处理。

第十二条、停车场不准擅自改作他用,因特殊情况需要改作他用的,应报市规划局和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本规定由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体育场馆管理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体育场馆 运营现状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8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25-01

借助对咸阳市体育场馆运营现状的解析,探讨体育场馆运作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漏洞,指出体育场馆运作管理和拓展的策略,从而为当地体育场馆有效提高场馆利用率,最大限度地为体育健身服务提供理论依据,为当地体育场馆提高自身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水平,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具体实施提供帮助。

一、国内外现状

(一)国外现状

国外很多先进的发达国家中,体育场馆建设完善,其经营遵循“以体为本”,致力于多元化经营,注重市场营销,采用多元化、现代化的营销手段来提高场馆的经济附加值,人力资源化和场馆维护科学化形成科学经营管理流水线,运营管理模式发展到成熟阶段,大多采用集团化托管模式,政府基本退出运营管理职能。政府负责监管,积极吸引企业赞助,重视场馆内广告市场开发,呈现多元化趋势,提高场馆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体现场馆价值,从而更好地发展场馆,让更多的人参与。

(二)国内现状

我国的大部分体育场馆已经基本完成运营管理体制转型工作,传统管理体制下的由政府行政主导的管理模式已被事业型、企业型、半企业型等多种运营管理模式并存局面所取代。虽然我国大部分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与革新,但是仍然与国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存在一定的差距,大部分体育场馆采取“事业单位建制、企业化管理”运营管理模式。这种运营管理模式明显不利于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下去,我国体育场馆的发展势必受到影响。

二、研究对象

以咸阳市体育场馆的经营活动为对象,对其营运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发展性对策。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查阅

搜索中国期刊数据库,中国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关于体育场馆运营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对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与总结,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通过体育场馆的基本情况、场馆资源情况、开放经营情况、训练健身情况的现状做以调查,了解咸阳市体育场馆的实际营运情况。

调查问卷的设计需要借鉴很多相关文献资料,同时要参考相关专家的意见,要对问卷做效度测评,确保问卷的实效性,针对所调查现象,设计合理的问卷。

(三)

实地调查法

去各大体育场馆,实地考察咸阳市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基本情况,将有关资料、信息回收。

(四)访谈法

对咸阳市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现状及原因的调查,通过对体育场馆管理者进行访问谈话,找到咸阳市体育场馆运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五)统计法

将发放的调查问卷回收并统计。

四、发展对策

举办大型活动为主兼顾全民健身,积极实现多元化营运。通过举办大型活动才能发挥场馆的作用和它的优势,有利于无形资产的开发和运营。举办大型活动后,向社会公开场馆的使用,提高场馆的利用率,为全民健身提供活动场所。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模式。通过企业化改革创新我国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树立营销观念,创新营销手段,根据体育场馆的具体情况,实现多种管理模式,确保公益性和经营性同一。积极进行市场开发,探索创新营销手段。公共体育场馆设施运营理念的创新,需要满足当前群众的锻炼需要,还要发现创造群众需求的新的管理理念,从而获得更大更丰富的市场利润。完善场馆税费扶持工作,促进场馆服务业正态发展。鼓励场馆对外开放,促进群众体育服务的供给,国家减轻体育场馆的税费,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场馆的管理和发展。

五、结论

虽然我国大部分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与革新,但是仍然与国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存在一定的差距,大部分体育场馆采取“事业单位建制、企业化管理”运营管理模式。这种运营管理模式明显不利于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下去,我国体育场馆的发展势必受到影响。体育场馆存在利用率低下;运营手段单一,运营效率低;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素质和专业性不高;运营服务意识相对落后,缺乏相应的服务监管等问题。

上一篇:药品采购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财务人员管理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