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01 18:31:44

企业科技工作总结

企业科技工作总结篇1

根据吉区优发[2007]1号通知要求,为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推进开放型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按照区里统一部署,从4月份以来,我局扎实开展了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发展”为主题的服务企业“百日行动”,为了使这次活动的开展取得扎实的效果并成为一项为企业服务的长效机制,我们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将前一阶段的工作小结如下:

1、宣传发动广泛深入。根据区里的部署,我局结合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并召开了干部动员大会,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使大家明确这项活动的重要性,主动与转变职能和改变工作作风结合起来,与改进政风行风结合起来。达到了创新服务、提高效率的目的。

2、目标明确实施有序。活动期间我们根据自身部门的职责和区属企业的特点,明确我们的服务方式和帮扶措施,真正实现了服务载体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质量优化的目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得到企业主的高度赞扬和肯定。

3、解决问题取得实效。结合各自企业的特点和搜集到的相关信息,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协助杰克公司和电机公司各召开了一次新产品鉴定会,分别鉴定出JKM101型(MK8240A)数控曲轴磨床、M1332型普通外圆磨床、M1432型万能外圆磨床、曲轴磨削双坐标数控砂轮修整器、NCM11100/1无心磨床等新产品5项和WLZK-2006发电机微机励磁综合控制器1项;积极为企业申报重点新产品计划,近日,省科技厅下达了2007年度第一批重点新产品计划(赣科发计字[2007]086号),全省有212个项目列入计划,其中市共36项,我区有13项,占全市总数1/3强,是设区以来我区列入省重点新产品计划最多的一年,其中电缆有限责任公司2项、杰克机床有限公司8项、电机制造有限公司1项、联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线缆分公司1项、天利电声有限公司1项;组织帮助杰克和电机公司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的申报;组织电缆、友利电和杰克公司申报省级高新技术重大产业化专项资金项目;帮助引导天利电声公司的新产品开发,申报省、市有关项目,迅速提升企业名气,达到发展壮大的目的;组织牛牛公司、菜科所、汇通农业发展公司等单位申报省级星火项目;为汇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资意向积极牵线搭桥并组织前往万安县考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走访企业了解情况的同时,积极地把自身的业务向企业推介,促成了很多共识的形成,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先后多次走访了联创光电分公司、电缆有限公司、杰克公司、中大科技有限公司、天利电声公司、辉业曲轴连杆制造有限公司、汇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赣江制药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根据自身工作性质的特点积极建言献策,得到了广大企业主的首肯。

4、建立并完善了长效机制。通过开展这次服务企业“百日行动”活动,更进一步密切了我局机关和各企业及服务对象的关系,通过最近的政风行风评议就足以说明。很多企业主对我们前阶段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为我们以后的工作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达到了促进和提高的目的。同时我局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结合自身工作的特点还制定了联系服务对象的一系列制度,更有效地促进了工作的开展。

企业科技工作总结篇2

摘要:作为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一个企业群体,民营科技企业在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托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理论的分析,从技术信息、技术、资金和人才四方面入手,着重阐述了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的现状及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拉动效应,并提出了如何通过提高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水平而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

一、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现状

“民营科技企业”并不是国际通行的企业分类,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民营科技企业是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主要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的经济实体。[1]

民营科技企业首先是一个企业;其次是一个科技型企业;再次是民营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2]目前,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开始在民营科技企业中建立,企业管理日趋规范化、科学化。截止到2008年,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已超过16万家,从业人员1 500多万人,经济规模已接近10万亿元,缴纳的税金约占全国税收的1/10、全国工业企业缴纳税金的1/4,工业增加值约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5。

2008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我国科技活动的重要主体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营科技企业数量:截止到2008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数为159 384家,企业数量比2007年增加8.35%。(2)民营科技企业资产状况:2008年民营科技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2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20.63%。(3)民营科技企业经济效益:2008年民营科技企业全年总收入达到10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40.54%,人均收入达到5.15万元。全年总收入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102 444个,占企业总数的59.09%;100-1 000万元企业37 523个,占23.16%;1 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15 710个,占13.36%;1亿元以上的企业3 707个,占4.39%。其中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346家,超过20亿元的企业156家。(4)民营科技企业从业人员:2008年民营科技企业长期职工总数达到1 500万人,较2007年增长20.58%。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约322万人,占长期职工总数的22%。(5)企业新产品开发取得良好经济效益:2008年度民营科技企业科技活动经费为2 132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2.22%,占全年总收入的2.10%。2008年民营科技企业全年技术性收入5 36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42.37%。

二、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4年,是经济恢复,农村改革全面展开的时期。第二阶段:1985-1992年,是我国非农产业较快发展的时期。第三阶段:1993-1996年和今后一段时间[5],是我国重化工业主导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变动总体上符合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和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现出“二、三、一”的局面;将劳动力作为资源在三次产业中的配置来衡量,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呈现“一、二、三”的局面;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的比例经历了一个重工业比重下降后回升,又稍降的发展过程;在农业总产值中,农林牧副渔的比例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同各国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基本一致的,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不丰富,在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客观环境等方面和其他国家或地区不同,因而产业结构也显示与众不同的特点[3]。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开始从较为简单、粗放的发展阶段进入到一个复杂的转折时期,经济增长将主要来源于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资源的更有效的配置。

我们把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划分为五大类:一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人口因素、技术进步、资金供应状况、环境因素等;二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需求因素,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三是国际贸易因素;四是国际投资因素[3];五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其他因素,如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市场等因素。其中,技术进步是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一国产业结构成长的根本动因。

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技术关联是产业关联的核心因素,各产业部门之间由于存在内在的技术关联而联系在一起。(2)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分工和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改变着产业结构。科技进步是推动第一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促进第二产业发展的根本因素[4],是第三产业突飞猛进的决定性力量。(3)科技进步刺激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民营科技企业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由之路。国家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加上国有经济自身的困难和问题,其自身的结构调整非常缓慢,难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迅速变化。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任务就历史性地落在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身上。[4] 

三、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的现状分析

根据竞争优势理论,民营科技企业要增强竞争力,其需要的关键资源是人才、资金和技术。

(一)民营科技企业技术信息来源分析

我们设计了13个技术信息来源途径,让企业填写。根据结果可以看到,最主要的技术信息获取渠道分别是:(1)市场和客户;(2)技术交易洽谈会、博览会;(3)专业期刊;(4)同行。其中,“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作为技术信息获取渠道都是较靠后的技术信息获取方式,说明这些科技企业孵化机构的服务还是很初级的,提供的只是建房收租、提供优惠政策的初级服务,关于技术、创新的指导工作很少。因此,增加入园的科技企业的技术信息来源服务是一项迫切任务。

对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获取过程中障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得到四个因子,解释了92.35%的变异。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看出:f1都是一些技术生产、散播、交易机构。我们把合并后的因素命名为技术生产机构渠道;f2是与民营科技企业的外部辅助资源有关,我们把合并后的因素命名为扶持机构渠道;f3都是与行业内联系相关,我们把合并后的因素命名为行业交往渠道;f4都是与管理者的专业知识相关,我们把合并后的因素命名为专业知识渠道。[6]

(二) 民营科技企业技术来源分析

民营科技企业最主要的技术来源依次是:自己开发、购买、委托开发、与企业合作开发、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其他。有超过53.6%的企业选择研发方式获取技术;其次是购买,考虑到民营科技企业的资金实力状况,这种购买可能在更多情况下是以一种入股、参股的形式使得新技术进入民营科技企业的,委托第三方开发、与其他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也是主要的技术获取渠道,有41.1%的企业选择自主开发与合作开发和购买他人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进步方式;另有5.3%的企业采用其他的一些技术来源方式,如企业兼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等。

调查结果还表明,约有1/4的企业感到缺少可转化的技术成果,另有约1/4的企业感到缺少成果转化的技术服务体系,还有超过1/4的企业认为缺少加强技术成果转化的有效政策。由此可见,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是促进民营企业快速成长和发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 民营科技企业资金来源分析

从民营科技企业成长阶段的资金来源来看,调查结果表明,50.3%的企业发展资金完全依靠自我积累,35.7%的企业同时依靠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6.7%的企业完全依靠银行贷款。4.5%的企业依靠风险投资,2.8%的企业依靠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调查结果还表明,有35.8%的企业感到缺乏银行贷款的支持,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有22.7%的企业感到缺少风险投资的介入,还有21.1%的企业认为缺乏政府资金的支持。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民营科技企业快速成长的普遍性障碍。

(四) 民营科技企业人才来源分析

在高级管理人才的来源方面,33.2%的企业主要依靠内部培养,21.9%的企业主要依靠市场招聘,30%的企业同时依靠内部培养和市场招聘,只有极少数企业主要靠从别的企业挖人才;对于高级技术人才,27.2%的企业主要依靠市场招聘,24.5%的企业主要依靠内部培养,33.6%的企业同时依靠市场招聘、内部培养和从其他企业挖人才。

从所需人才的档次看,缺乏高级技术人才的企业占23%,缺乏高级管理人才的企业占21.9%,同时缺乏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企业占20.4%,有8.7%的企业同时缺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的技术工人。缺一般技术人才的企业仅为6.4%,缺一般管理人才的企业仅有5.7%。而缺乏熟练技术工人的企业占9.4%。

在人才方面,相比较而言,民营科技企业更多依靠内部培养获得高级管理人才,更多依靠市场招聘和挖别的企业的人才来获得高级技术人才。[6]另外,从别的企业挖技术人才的企业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从别的企业挖管理人才的企业所占比例,这也许是由于管理人才的管理才能需要与企业的文化、管理制度等相融合才能发挥作用,而技术人才可以很快将自己拥有的技术应用于新的企业。这导致民营科技企业中技术人才的流动要大于管理人才。

四、 对策与建议

为了促进民营科技经济的高效、有序的发展,要落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7]:(1)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为民营科技企业服务的中介组织,向民营科技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2)转变政府职能,积极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3)加强金融支持,拓宽投融资渠道。尽快构建“大、中、小银行共同发展,国有、外资、私营银行互为补充”的多层次金融体系。此外,还应加紧构造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信贷担保服务体系。(4)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民营经济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戴迎国, 沈荣芳, 彭正龙. 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选择模型[j].运筹与管理, 2002, 11(1):102-106.

[2] 陆立军.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区域产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3] 李冬梅, 许彦.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业研究, 2004(8):40-42.

[4] 李雯, 查奇芬, 吴梦云.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现状的分析与研究[j].商业研究,2006(17):132-134.

[5] 伍湘. 论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j].企业技术开发, 2004,23(8):74-75,80.

[6] 李树丞, 刘长庚, 楚尔鸣.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企业科技工作总结篇3

今天,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在这里召开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首批创新型企业名单,进一步部署和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刚才,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创新型企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取得的进展;四家创新型企业代表作了典型发言,交流了建设创新型企业,依靠创新实现发展的做法和经验,我们听后很受启发,备受鼓舞。在此,我代表科技部,并受国资委、全国总工会的委托,代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对开展试点的各个企业取得的成效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与和支持这项工作的各部门、各地方和各方面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xx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最近,xx在青岛考察时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推进自主创新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xx总理在广东调研时强调,一个企业要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成为同行业的领军企业。这为我们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方向。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国家安全,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回顾上世纪80年代,在农村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实施了服务于“三农”和促进乡镇企业技术进步的星火计划;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我国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进程中,实施了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火炬计划,建设了一批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今天,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企业,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这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和部署的重要举措。

在此,我受三部门委托,就深入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谈两点意见。

一、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联合启动了“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开展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其目的就是要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引导更多的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我们首批选择了103家企业开展试点。经过两年的发展,扩大了试点范围,又选择184家企业开展试点。在目前开展试点的287家企业中,国家大型骨干企业占有重要地位,民营科技企业占有较大比重,实施企业化转制的科研机构也占有一定比例。试点企业中既包括工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也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环保企业。287家试点企业的销售收入总额约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上缴税额约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0%,资产总额约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33%。科技部还与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建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协调指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开展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试点工作。

两年多来,各企业认真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试点企业的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摆在企业改革发展的突出位置,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成立领导小组,制定试点方案,积极推动各项工作开展。试点企业明确了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努力攻克关键技术,以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试点企业积极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大力开展职工技术创新和技能培训、技术竞赛等活动,大胆探索和创新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与模式,吸纳和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努力建设企业创新文化,积极发挥在行业和区域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建立了联合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三部门共同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对试点企业分类指导,分别对中央企业、企业化转制科研院所和民营科技企业等的试点工作进行具体指导。整合各类资源,在政策落实、项目实施、人才培养、能力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对首批试点企业的评价。围绕创新政策和知识产权等关系企业发展的重点问题开展面向试点企业的专题培训。中组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等有关部门也从多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通过两年多的试点工作,试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存度显著提高,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从被命名的91家创新型企业的统计数据看,一是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发明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大幅增长,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量由XX年的9300件增加到XX年的17180件,增长了84.7%,软件企业的软件著作权授权量由638个增加到4371个,增加了近7倍;二是研发投入大幅度增加,企业平均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6.74%,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总额从XX年的545亿元增加到XX年的829亿元,增长了52.1%,约占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总额的24.6%;三是研发队伍不断扩大,企业的研发人员总量从XX年的17.46万人增加到XX年的22.01万人,增长了26.4%;四是研发机构建设迈上了新台阶,所有企业均建立了研发机构,一半以上的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五是新产品数量大幅增加,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由XX年的7402亿元增加到XX年的11772亿元,增长了59%;六是经济总量有较大提升,企业的销售收入总额从XX年的27926亿元增加到XX年的40713亿元,增长了45.7%,工业增加值相应地从7212亿元增加到9203亿元,增长了27.6%;七是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多数企业承担有国家重大项目或地方重点项目,企业处于行业或区域发展的前列,建有5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当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各试点企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迅速行动,组织员工捐款捐物,不少企业组织专门队伍赶往地震灾区,参与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同时,各试点企业在抗击南方雨雪灾害、落实节能减排和支持奥运等任务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中表现出企业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自XX年以来,各地方也相继开展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目前,已选择了近XX家企业进行试点。其主要特点,一是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建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纳入规划,重点推进。二是形成了多部门联合推进的良好机制。各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和国资委、总工会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本地区的试点工作。三是政策措施实,支持力度大。不少地方从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能力建设、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支持、人才培养和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四是地方试点工作成效明显。试点开展以来,试点企业研发投入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不断推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不断增强。

回顾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历程,总结试点企业和试点工作的经验,我们体会必须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需要我们改变传统观念和认识,与时俱进。建设创新型企业,首先要实现观念创新,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战略的思维、全球化的眼光、市场化的意识来实现以创新驱动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良好的体制机制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对企业而言,不仅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更要加强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方法创新,切实把改革创新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三是坚持企业为主体,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模式。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把产学研结合的基点放在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上,放在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上,形成产学研在战略层面的长效合作机制。四是坚持大力协同,形成工作合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要部门间的密切配合,相互协作,需要重视和发挥各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形成资源整合、多方联动、有效支持、共同推进的局面。五是坚持政府引导,集聚创新要素。重在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引导和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同时要开展试点示范,加强分类指导。

二、认清形势、明确要求,进一步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两年多来,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初步成效,试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今天,在第一批开展试点的企业中有91家企业进入了创新型企业行列。这是在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中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创新实践永无止境。被命名的创新型企业,只是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光荣,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创新型企业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从国际上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进步与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国家以及跨国公司依靠其科技优势,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建立技术标准、构筑技术壁垒、垄断高端市场等方式,来维持和扩大其竞争优势,使我国众多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国内来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上还不强,特别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党的xx大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积极应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这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大幅度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今年初,xx在安徽视察奇瑞等创新型企业时指出,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始终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增添发展的新优势,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们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和部署上来,采取有力措施,制定工作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在总体要求上,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眼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着眼于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着眼于促进科技与经济更加密切结合,着眼于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积极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在工作目标上,力争在三到五年内,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初步确立,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增强,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一大批企业进入创新型企业行列,努力培育中国创新型企业500强。

在工作任务上,要研究制定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规划,按照示范一批、培育一批、带动一批的思路,扩大试点范围,通过创新型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更多的企业走创新发展的道路。研究制定关键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政策,引导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向和重点。营造良好环境,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建立企业创新的评价监测体系,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加强政策导向及动态调整。

在保障措施上,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将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与配合,积极引导和支持政策要素、人才要素、技术要素、资金要素、管理要素和公共服务要素向企业集聚,具体将采取以下十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完善和落实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配套政策及其实施细则,重点促进企业研发费用的税前抵扣、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政府采购、激励企业创新的金融支持等政策的落实。制定和完善国有骨干企业创新友好型出资人政策。

二是加强企业创新人才和各类人才的培养。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和环境,促进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人才交流,建立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培养企业创新人才队伍的共建机制。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在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模式,开展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促进企业加强职工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广大职工的科技素质和能力。

三是进一步支持企业加强研发能力建设。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研发机构。完善有关规划和管理办法,在具备条件的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化基地。

四是引导企业更加重视知识产权和标准工作。促进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注重建立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积极开展和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努力形成更多的自主品牌。

五是加大科技计划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注重反映产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需求,在具有明确或潜在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支持优势企业牵头或参与承担国家及地方重大与重点科技项目。

六是促进加强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加大引导性资金的投入,促进运用贷款贴息、偿还性资助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促进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推进信贷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工作的开展,为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难创造条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七是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构建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国家实验室、大学、科研机构、检测中心、大型仪器中心等向企业开放。加大对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八是支持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在全球化市场环境下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分工与合作,利用各种有效资源为企业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提供便利和服务。

九是建立企业创新的交流平台。整合资源,建立企业创新的信息交流平台,发挥各有关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组织开展企业的经验交流、学习研讨等活动,为企业创新提供交流平台,创造合作机会。

十是加强对企业创新的评价和奖励。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具体的评价考核办法,加强创新导向,对企业技术创新从整体上进行考核。完善奖励办法,在科技进步奖中对优秀企业的技术创新工程和平台给予奖励。

在工作要求上,已进入创新型企业行列的企业要从新的起点出发实现持续创新。要巩固试点成果,把已经形成的好做法制度化、规范化,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持续增加研发投入的保障机制、创新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制定和落实企业创新发展的规划。要更加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和标准制定,把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应用贯穿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把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出发,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产学研结合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强化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和机制保障,有条件的要牵头组建或参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持续创新需求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各试点企业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大试点工作力度。要按照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完善和落实试点方案,要重视学习创新型企业的做法和经验,实施企业创新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注重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宽容失败、和谐奋进的创新文化氛围;要在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完善研发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创新效率,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争取早日进入创新型企业行列。

各地科技管理等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把创新型企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加以推进。在已有多部门联合工作的基础上,加强组织领导与协同配合,结合各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研究制定创新型企业建设的工作规划,把它作为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措施和有效载体,认真加以推进。要加强分类指导,对试点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要认真落实好各地方已经制定的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集成资源,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企业科技工作总结篇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春仔”为你整理了这篇科学技术局重点工作情况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市科技局深入贯彻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四个年”活动为抓手,不断完善创新平台,优化创新服务,丰富创新载体,提升创新生态,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重要窗口”建设和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现将全年重点工作情况小结如下:

一、项目赋能、强化研发,做实企业研发投入提升文章

抓住项目这个企业创新的重要载体,多措并举推进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入,确保企业创新活动蓬勃开展。

1、项目带动。继续实施产品智能化、专利产业化“两化工程”。举办2019年产品智能化项目合同集体签约仪式,15个项目已投入研发经费1985万元,占预算总投入的40.6%,6个项目已进入样品(机)试制阶段,9个项目进入中期实施阶段。立项2020年产品智能化专项15个,总研发投入3962万元,拟安排补助资金1000万元。实施发明专利产业化专项,2020年首次开展绩效评价,共下达补助资金170万元,引导我市11个发明专利实现成果转化,总销售达到12.7亿元;启动2020年度江山市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计划申报工作。冒个泡公司“猕猴桃物流保鲜及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列入省重点研发项目,科力公司“新能源汽车电子水泵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研发及产业化 ”项目列入衢州市重点研发项目。

2、投统并进。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行动计划”,以“四个三”为抓手,做实研发经费投入端和统计端工作。统计端强化部门协同,会同市统计局、开发区、市税务局建立月度会商机制,建立月度数据监测分析制度,每月排名通报各辖区研发投入情况,对投入数据同比异常的企业开展现场对接。投入端发动开发区、各有关乡镇,根据工作短板,指导企业实施科技项目,推广“企业研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2019年,全市R&D经费支出止住前三年总量连续下滑的趋势,实现大幅提升,总量从2018年的2.2亿元提高为3.84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018年的0.72%提高为1.27%,占比排名位于衢州各县(市、区)第三,增幅排名全省第六。2020年全市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7.23亿元,占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2.41%,预计全社会R&D经费支出可达5.35亿元,占GDP比重可达1.7%。

3、数字服务。建设产品智能化专项、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及绩效评价等科技大脑操作系统,实现项目申报立项全网络化操作。将科技各项业务工作、人事管理与“政企通”平台对接,优化科技政策兑现方式,通过“政企通”平台兑现科技创新政策3415.63万元,为17家企业发放专利权质押贷款3010万元,实现政策兑现跑零次。在“三服务”暨科技战“疫”帮扶专项行动中,通过线上+线下的全方位途径开展对企业的服务,组织各类网络推广讲座10多场次,线上+线下技术服务15次。

二、提前谋划、精准服务,合力推进企业创新能力提高

紧紧抓住企业这支科技创新主体,围绕主体创新能力提升,精准开展各种服务,解决企业创新难题,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1、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取得新突破。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针对各级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不同要求,推行梯度培育制度,根据企业不同创新基础开展“私人定制”服务、上门服务,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常态化。组织科技型企业负责人、科技骨干、财务人员及中介机构等450多人次参加省、市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培训。2020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9家,新增数居衢州市各县(市、区)首位,比2019年增长42.1%,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90家,占全市规上企业的29.3%。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8家,全市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达到329家。

2、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有新进展。进一步加强江山市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修改管理办法。开展规上企业研发机构清零行动,着重加强企业研发场地建设、研发设备购置、研发人员配备、研发制度完善,目前全市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建成率达到35.5%。组织申报江山市企业研发中心15家,认定省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家,科力汽配、夸迈医疗等5家企业在杭州建立企业“研发飞地”,鑫源电器、昌亮消防等3家企业研发机构落户浙大飞地。认定衢州市重点创新团队1家、江山市重点创新团队5家,对历年7家江山市重点创新团队开展绩效考核,规范团队管理。

3、科技合作对接进一步精准化。建立精准对接机制,深入挖掘企业需求,精准编制产学研合作需求清单,促进产业端与技术端的精准对接。2020年组织企业与高校院所互动交流对接15次,针对我市应急消防产业有关企业技术需求,邀请浙大相关专家赴企业一线调研对接,龙鼎汽配、利高消防等企业与浙江大学达到初步合作意向。征集揭榜挂帅上传榜单18个,其中最高征集金额达到850万元。组织源光电器参与长三角科技成果联合竞价拍卖,征集“百名外国专家云签约项目”1项。出台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方案,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培育我市企业创新主体。全年完成科技成果登记13份,实现技术交易额47000万元。

三、调整存量、外引增量,逐步推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调整市科技孵化中心在项目招引上广撒网、全产业的做法,着重围绕省里重点布局的大健康产业开展项目招引,培育新兴产业,推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1、清腾孵化中心发展空间。总结江山市科技孵化中心近8年来的实施管理经验,对孵化中心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项目出孵、绩效考核等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开展整改,根据孵化中心产业定位调整,对原入驻的企业开展清理,对入驻孵化中心期满、不符合产业方向的未出孵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推进出孵工作,腾出2、3、4、5四层共1400多平方米空间用于入驻新项目。

2、重新布局孵化中心产业定位。今年以来,重点围绕大健康产业培育,孵化中心新引进智能医疗器械项目4个,入孵企业达到9家,其中医疗器械产业企业5家,占入孵企业总数的55.5%。引进的夸迈公司生产的可视医疗内窥镜系列产品,可替代进口,价格比进口产品下降70%左右,目前公司已有2个产品通过省药监局认证批准、6个产品正在认证报批中。自5月份入驻以来公司已接待6家上市公司合作洽谈,与强生、威高等公司的合作项目正在深入洽谈中。

3、多措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7.5亿元,增加值达到28.1亿元,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46.1%、41.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7.8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8.15%。开展全市高新产业发展专项推进活动,加强对108家列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企业的帮扶,推进企业健康发展。对未列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规上企业,鼓励积极开展技术引进,上马高新技术项目。加强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招引,重点关注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开展招商,全年引进珞深科技、天迈智能、舰艇消防安全研发和试验中心建设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9个。冒个泡、夸迈公司分别引进一位长江学者和一位国家优秀青年人才联合注册公司。

四、优化完善、结果导向,致力提高科创飞地的实施绩效

紧紧抓住科创飞地优化我市产业结构目标,及时总结浙大飞地在管理运营方面得失,以结果为导向着手建设江干飞地、谋划上海飞地。

1、不断完善浙大科创飞地的运营管理。总结浙大飞地一年多来的运营经验和教训,进一步细化飞地考核目标,建立飞地运营经费与绩效考核相挂钩制度和定期会商制度。浙大飞地新增入驻企业9家,入驻企业(团队)总数达到29家,综合入驻率达到91.7%。6月15日,举办“江山—浙大科创飞地2020年集体入驻仪式”活动。综合利用浙大飞地创新资源,建立企业创新导师制度,聘请10位浙大教授与10家企业成功创新结对。

2、结果导向源头设置江干飞地运营模式。总结浙大飞地运营得失,更精准谋划江干飞地。设立江山江干投入3:7、产出6:4的飞地建设合作机制,采用竞争性磋商机制选择运营机构,采购招标时即明确运营目标和考核指标;在产业定位上以优化江山产业结构为重点,侧重数字经济项目的招引培育。通过竞争性磋商,确定浙江智新泽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江干飞地运营机构,于2020年12月24日实现开园运行,首批入驻企业8家。

3、精准谋划上海飞地。开展上海飞地谋划,对全市企业开展调查摸底,征集企业入驻需求和选址意向,需求优先,提高飞地建设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五、围绕重点、注重实效,扎实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

根据产业特色,围绕重点发展产业和中小企业创新服务需要,建设省、市、县三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打造各具特色、互补贯通、重点突出的产业创新服务体系。

1、省级木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综合服务和特色服务兼顾,服务成效彰显。以木门综合体为重点,将各产业共性创新服务内容纳入木门综合体,入驻了专利服务、智能制造等公共服务机构,避免各综合体重复建设;以打造木门数字产业基地为目标,重点突出数字化制造、智能化转型和平台化服务。今年新招引服务机构3家,入驻机构总数22家,全年达成服务合同6500万元,开展各类培训、产学研合作、专家对接等活动60次,基本实现检测不出市、设计有机构、智造有团队、采购有平台。顺利通过省科技厅年度绩效评价,反响良好。

2、市级输配电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以检测设计服务为主,发挥龙头引领。立足江山装备制造产业中小企业众多的现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输配电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以申达集团为依托单位,利用公司良好地检测和人才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检测、设计等服务,年内建成申达输配电产业产品展示中心500平方米,全年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检测、设计等服务20家次,天际公司部级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启动。

3、建设数字消防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数字消防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成功争列衢州市级综合体。引进海康威视运营总部建成营业,与天消所开展战略合作,在我市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及认证检验平台,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江山市科学技术局

企业科技工作总结篇5

为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结合天凝实际,制定对企业科技工作人员实施奖励的若干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方针,紧紧围绕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深化科技强镇建设,为我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手段,提升镇特色经济,增强我镇经济综合竞争力;坚持突出科技的引领和先导作用,以企业为主体,着力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集聚优质科技资源,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三、基本条件

企业需建立由企业法定代表人任组长,配备企业科技工作联络员和相关研发人员组成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年初制定企业科技工作目标计划,年终有科技工作总结。领导小组组长积极支持企业科技发展,自主创新,对科技工作联络员工作进行指导,科技联络员做好各类科技项目申报,对县、镇有关科技工作文件认真执行,并取得一定成果。

四、奖励政策

(一)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对新认定的部级高新技术企业、省中小型科技企业或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对企业科技工作人员分别给予10000元、3000元的奖励。

(二)当年度列入企业研发中心、区域创新服务中心、产学研基地的企业,按照部级、省级、市级等不同级别对企业科技工作人员分别给予5000元、3000元、2000元的奖励。

(三)当年度列入省级新产品计划项目10个以上、5个以上的企业,对企业科技工作人员分别给予5000元、2000元的奖励。当年度通过验收的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5个以上的企业,对企业科技工作人员一次性给予2000元的补助。

(四)当年度申报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的企业,对企业科技工作人员给予1000元的奖励。

(五)当年度列入部级、省级农业星火计划项目或农业成果转化项目分别给予科技工作人员3000元、2000元的奖励。

(六)推进专利示范工程建设,凡当年度被认定为部级、省级、市级专利试点示范企业的,对企业科技工作人员分别给予一次性8000元、5000元、2000元的奖励;当年度企业申报专利总数30个以上(其中发明专利3个以上、实用新型专利7个以上),20个以上(其中发明专利2个以上、实用新型专利5个以上),10个以上(其中发明专利1个以上、实用实型专利3个以上),对企业科技工作人员分别给予6000元、3000元、1000元的奖励。

(七)当年度获得省级名牌(著名商标)、市级名牌(著名商标)的企业,分别给予科技人员8000元、4000元的奖励。当年度注册商标3件以上企业,给予科技人员1000元的奖励。

(八)上述各项奖励政策,均针对企业科技工作人员,其中对科技联络员的奖励金额,不得少于总奖金的30%。

(九)对当年度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科技工作联络员,年末另行奖励。

五、其他事项

(十)注册地在天凝镇的企业或落户地在天凝的项目方可享受本意见规定的奖励政策。

(十一)有偷、逃、欠税行为的;严重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事故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节能减排不达标的;不依法履行社会保障等义务的,不得享受本意见各项奖励政策。

(十二)本意见所称以上、以下、以内,均包括本数。

企业科技工作总结篇6

 

引言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科技成为企业发展和竞争过程中主要动力,科技项目是企业科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调整企业产业结构,转变企业经济发展方式有着颇为重要的意义。所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基于此笔者在下文中以呼伦贝尔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拟对其科技项目进行初步的统计,并尝试针对统计结果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建议。

 

一、呼伦贝尔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项目统计情况

 

(一)科技项目人力资源投入偏低,高端人才匮乏

 

从对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的人员数量的统计中可以了解到在2013年,内蒙古省的9市3盟中呼伦贝尔市的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量排名第七位,拥有科技活动人员4019人,其中有1366人是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总数的1/3左右。但是全市的R&D从业人员仅由1139人,其中拥有博士毕业20人,硕士毕业60人,本科毕业298人。此外在另一份统计数据中也表示出在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项目的开展过程中虽然专职人员数量在不断增多,但仍存在大量的兼职人员。

 

(二)科技项目经费投入结构失调,经费来源单一

 

2013年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科技项目的投入明显增多,这表现出企业对科技研发方面的重视程度在逐渐提高,但是也反映出当前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这方面的经费投入比重还有待调整。就R&D内部支出经费方面而言,合计15904.8万元,其中日常支出约占总数的78%左右,而设备仪器方面的支出为3447.2万元,仅占总数的21.67%左右。且从统计的数据中也可以发现,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国外的合作较少,科研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和企业本身,资金来源渠道有待拓展。

 

(三)科技项目可研成果数量较少,产出效益不高

 

2013年,呼伦贝尔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项目中申请专利17项,专利发明14项,具有较强实用性价值的专利16项,期间发表专业论文477篇,出版相关科技著作16种。如果单与该市往年的科研成果相比还是存在较大的进步的,但是如果放到同地区的城市中比较,就可以发现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科技项目产出效益还处于低水平状态,这也从反映出企业科技项目的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科技项目的质量有效提升。

 

二、促进呼伦贝尔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项目发展的建议

 

(一)做好活动规划,逐步开展科技项目

 

通过对呼伦贝尔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项目的统计,笔者建议企业在开展科技项目之前首先做好详细的规划,增强科技活动开展的条理性和组织性,这样也可以使科技活动的开展更加顺利,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活动的出错率,优化了资源配置,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其次,企业也可以与国内外的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些机构在科技活动方面更加专业,因此企业可以借助他们在人员、场地、设备等方面的优势,推进科技项目的有效实施。再有,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企业在科技项目施展过程中不仅要持续提高科研经费的比重,对科研经费结构做科学的调整。明确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发展目标,加强科技活动的计划性,切实地将科研活动项目化、具体化,对科技项目中的各项活动做严格的控管,规范化科技活动,从而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扩大科技项目的生产效益。

 

(二)突出主体作用,促进企业科技创新

 

在促进呼伦贝尔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项目顺利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强调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科技项目中的主体地位。在配置工业企业财政科技经费的过程中,将企业的科技经费与企业的R&D活跃程度相挂钩,对企业的R%D经费投入规模和增长率做充分的考量。工业企业的R&D经费投入增长率越高,成果实用性越强,其获得的财政经费支持越多,享受到的政策优惠也就越多。呼伦贝尔市有关部门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激发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开展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发挥企业在科技项目中的主体作用,并由此建立一套完整的政策支持系统和工作支持系统。此外重大科技项目在技术、资金、人员、场地、设备等诸多方面的条件要求要比一般的项目更加复杂,因此笔者建议在开展规模较大,系统性较强,比较复杂的科技项目是,不妨创新科技项目的研发机制,将项目分解到多个单位中去,集众人之势合理开发,提高工业企业的协同能力,促进集约效益的形成,为企业提供进一步科技创新契机。

 

(三)注重人才培养,启动股权激励机制

 

企业的发展是以技术的创新和主要力量,而技术的创新则是以人才的创新为前提。鉴于此,呼伦贝尔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需要加强对现有科技活动人员的培养,从整体上提高人员的层次,并建立有效地股权激励机制以增强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既是为企业招揽更多的优秀人才,也是为激发企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呼伦贝尔市隶属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属于中俄蒙三国交界之处,地域辽阔拥有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2013年GDP达1430.55亿元人民币,从总体上来讲,近几年呼伦贝尔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项目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人才仍是制约其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企业可以采取股权激励的机制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将企业的利益与人才的个人利益捆绑在一起,从而有效的提高科技项目的质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就当前的统计结果来讲,呼伦贝尔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项目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要想全面推进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项目的发展,还需企业与其他相关部门作出更多的努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而提高科技项目的质量。

 

企业科技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电力科技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本土化;持续发展

1引言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电力科技发展的进步,稳定队伍、持续发展是每个电力科技企业的根本目标,其中企业文化作为衡量企业“软实力”重要指标,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跨地域分支机构的出现,给电力科技企业内部文化建设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实现跨地域企业文化本土化建设,充分考虑地方区域特点和电力科技企业员工特质,协调处理好共性和个性关系,确保企业文化落地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以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分院为例,该院主要从事高电压输变电技术、高电压测试技术和高电压大电流计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其员工构成以一线科研试验人员为主,中、青年员工比例占总人数的65%,且员工出差较为频繁。经过近3年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摸索,在挖掘地方资源、丰富企业文化活动载体,调动员工积极性,确保企业文化落实,推进企业发展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企业文化建设本土化的难度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过多年发展探索与传承积淀,形成的以广大员工为主体,以一致的价值理念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建设,它贯穿于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标准、行为规范、品牌建设之中。随着电力科技企业学科产业整合的加快,原来分布在全国各地独立运作的科研型企业整合成新的研发集团,集团企业文化在各个地域的本土化建设须统一在集团整体发展战略前提下,这对于建立在前身独立运作数十年、已形成相对固定的内部企业文化的新成员,从重新适应到完全认同新的企业文化需要相对长的时间,且由于地域文化差异,难以直接照搬总部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方法,此外,还存在诸如活动载体形式过于单一、员工积极性不高等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共性问题。

3企业文化本土化建设工作思路探讨

电力科技企业的服务对象电力行业具有很强的计划性,且关系国计民生,对资源统筹、快速响应、安全运行有着极高的要求,相应也要求电力科技企业具备很强的执行力。而科技型企业的员工性格特征更趋向于挑战性和独立性,不希望受到过多的条框约束和经营指标的压力,在展现个性、体现个人学术专业价值方面有着较高的追求;不同的地域文化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工作生活方式。电力科技企业文化建设的本土化应以人为本,在强调执行力的基础上,结合地域文化,引导员工科学进行自主管理,充分激发员工的主动工作热情,创造出既体现员工科研水平、又切合集团发展需要的优秀业绩。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分院的企业文化建设本土化实践就围绕这一总体思路展开。

3.1从组织建设上多点结合,将统一的企业文化融入本土

(1)组建企业文化小组。巩固企业文化建设基础,强化自身队伍建设,抽调各单位宣传积极分子组成企业文化小组,成员身兼组织协调、宣传引导等职责,确保企业文化建设自上而下取得实效。

(2)加速与总部企业文化融合,充分利用横幅、宣传栏、公司网站、报纸刊物等媒介载体,加大对总部企业文化宣贯力度,打造了荣誉墙和企业文化长廊,开展典型宣传,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激发员工荣誉感和使命感,使员工进一步了解企业文化,认知企业文化。

(3)结合员工诉求和现有资源,丰富企业文化活动载体。通过组织开展武汉地区员工所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运动赛事及技能竞技等活动,形成工作、学习、娱乐、竞赛多元一体的企业文化氛围。针对员工频繁出差、与家人相处时间较短、渴望亲情理解的诉求,策划开展了“探索特高压、爸妈我来了”六一亲子科普游活动,邀请员工家属前往特高压交流基地参观,切实帮助员工家属加深对从事科研领域重要性的认识理解和支持,增进家庭感情的同时也提升了员工对院区的归属感和职业荣誉感,极大增强了集体凝聚力。此外还先后与院总部开展篮球、乒乓球等体育竞技比赛,组织“重温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团队健步走活动、“书香国网”女职工读书等活动加强与总部交流,实现文化融合。

3.2从沟通平台上多轮驱动,增进本土员工对企业文化认同感

(1)建立对话机制,通过定期组织内部交流座谈会,加强员工与领导间、员工与员工间沟通交流,加深彼此了解,满足广大员工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情感诉求。使领导了解了员工思想动向,便于加强对员工思想引导,也加深员工对总部价值理念体系的理解。

(2)启动“关爱工程”,即“送一份慰问、送一份贺礼、送一份关爱”;在员工过生日时,送上温馨小礼物,每到重要节日,领导带队慰问产妇、困难员工、离退休人员,送去关爱和祝福,同时启动“健康计划”,分批次组织员工进行身体检查,并为员工子女送上健康保险,解决员工后顾之忧,使员工感受到了企业大家庭的温暖,营造出以人为本、和谐美满的文化氛围,也极大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

(3)搭建发展平台。先后搭建地方科技奖励报奖渠道和员工职业上升通道,继2013年成功搭建武汉院区申报湖北省正高职高级工程师基础上,2015年,成功开通武汉院区正高职高级会计师和出版编辑申报渠道,对激励院区各专业优秀员工工作热情,重视和自发提高岗位专业技能,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专家队伍具有积极意义。

3.3从绩效考评上多措并举,巩固企业文化本土建设成效

充分借助企业文化小组力量,根据员工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组织开展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充分调动员工积极参与性,提升员工技术研发水平,实现员工自我增值。同时设立激励奖罚机制,对员工学习效果进行督查和考评,对突出代表进行表彰、宣传,确保了企业文化活动扎实深入地开展,形成有学习、有竞赛、有考核、有奖罚的闭环企业文化建设机制。总而言之,电力科技企业文化建设的本土化工作任重道远,应坚持以员工为主体,以融合和创新为手段,丰富载体,深化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形成企业和员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参考文献

1张冕.论湖北高科技企业文化[J].科技创业月刊,2013(10)

2王月.浅谈企业文化在科研生产中的引领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3(18)

3金波.浅析科研院所转制后企业文化的构建.[J].当代经济,2013(13)

4王铁山,袁治平.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后的文化差异、冲突与变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4)

5刘光明.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2(17)

企业科技工作总结篇8

编者按企业成为技术研发的投入、执行主体已经毋庸置疑,但离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还有距离。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结构性创新政策等制约了企业成为高水平技术创新主体,需要在企业创新人才培养、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强化产学研用合作、创新人才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

国家研发体系结构调整是科技体制改革初期确定的重要任务。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促进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到目前,我国的总体研发投入和支出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是,高层领导以及相关文件仍然反复强调,制约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依然薄弱,需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学界则有不同看法,“误判说”、“急功近利说”、“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结构说”等争论不绝于耳。我们认为,这个争论源于对我国R&D活动结构性问题的观察视角差异,“高水平创新成果”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结构失衡是当前我国技术创新结构中的突出矛盾,引导技术开发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向企业聚集、高质量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高水平技术成果主要从企业产生、原创性重大创新过程由企业引领将成为强化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主要标志和相关政策、措施的主要导向。因此,对于我国企业在高层次、重大核心技术研发过程中的地位进行结构性的科学辨析,并进一步分析其制约因素,对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企业在数量结构上已经成为研发投入和执行主体

推动企业成为技术研发主体的改革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国家提出的科技体制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政府研究开发机构占据技术研发主导地位的格局,通过多种改革与发展措施。使企业成为我国技术开发的主体,其主要科技统计指标就是企业在R&D活动投入与执行结构的数据。到1997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发展在统计数据上显现出历史性的突破,企业R&D首次超过研究机构(206,68亿元)和大学(58.14亿元),达到206.79亿元。到1999年我国企业R&D支出为336.7亿元,占全国R&D总量的49.6%,首次超过了大学和研究机构的R&D支出总额,确立了企业在我国研究开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此后,我国企业执行的R&D经费内部支出逐年上升,2011年达到75.73%,说明我国企业已经在数量上成为R&D活动的执行主体。从R&D经费内部支出的资金来源看,来自企业的资金已经超过70%,企业也是R&D经费投入数量的主体。企业执行的研发支出占比已经超过了美国、英国,德国和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基本与日本(75%)和韩国(76%)持平。2011年,我国R&D人员金时当量在三大执行部门的分布情况是:企业超过3/4,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合计不足1/4。全国R&D人员的增长主要来自企业的贡献。2011年,全国R&D人员比2000年增加了196.08万,仅企业就增加了170.83万,占全部增量的87.16%。从R&D人力投入看。企业也已经成为我国R&D活动的数量主体。

经过30年的科技改革开放,我国的科技体制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科技结构调整体制改革目标已经实现,科技脱离经济的“两张皮”问题初步得到解决。我国企业在确立研究开发投入和执行结构中的主体地位的过程中所释放出的改革红利使我国的科技力量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上发挥着世界瞩目的支撑作用,我国的创新能力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迅速提升。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我国科技体系的数量结构调整的阶段性任务完成之后,实现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功能提升的任务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新目标。

我国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我国企业在数量结构中已经成为技术研发投入、执行的主体,但是高水平技术创新成果较少,企业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基础研究缺位,应用研究严重不足等诸多反映创新层次与水平的结构性指标方面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影响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功能发挥。

我国高水平技术成果主要不是源于企业领域的科技创新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等过程中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中国公民和组织,代表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上的技术创新最高水平。2009―2012年,在国家科技进步奖中,企业作为获奖第一承担单位的科技项目所占比重约为30%,2012年有所提高,达到33.33%,但与其占有75%的科技资源相比,企业领衔的高水平原创性科技成果明显偏低。在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中,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占66%,表明产学研用联动不断加强,企业在高水平技术创新中承担着试验应用的主要角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代表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最高奖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中,企业专家作为第一获奖发明人所占比重更低,2011年和2012年分别仅为11.11%和9.76%。

对近年科技奖励数据的分析表明。我国企业主要还是作为应用配角停留在产业技术开发的低端,尚未成为领衔开展高水平重大技术创新的主体。这种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的结构特征说明我国的技术创新仍然处于大学、科研机构技术开发力量引领企业技术应用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阶段,距离科技实力雄厚的企业引领创新方向的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模式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我国高层次研究开发人员在企业所占比重小

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来自于高水平人才的创新努力,观察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择业、流动和聚集情况,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高质量技术创新的结构性问题。在我国企业研发人员中,高层次研发人才匮乏。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仅为12.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尚且如此。一些集体、民营企业的情形更为窘迫。2011年。全国R&D人员按执行部门分,企业具有硕士学位人数占全国R&D人员中硕士学位总数为37.73%,博士人数仅占13.39%。美国在企业工作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占全部博士的比例超过35%,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贡献不言而喻。因此。从研发人员的部门结构分布来看,我国企业相对于大学和科研机构虽具有数量上的相对优势,但人员层次远不如大学和科研结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明显缺乏。

高端创新人才在企业的比重小

中国工程院,是我国工程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企业院士所占比重体现了企业在国家高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在所有工程院院士的763人中,来自企业界的院士所占比重约为24%,大部分院士集中在高校及科研机构,这也表明我国企业没有成为高水平工程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

从“”,入选者的分布情况来看。目前,科技部平台“”前八批共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441人,其中创业类人才共计512人,占比为35.53%,大部分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进入了大学和研究机构。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平台与国家重点学科和重息实验室平台引进的“”专家中,企业平台(包括新型研发组织)引进专家仅占11%,绝大部分就职于高校与科研院所平台。企业没有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开展技术创新的主要选择平台。

结构性矛盾制约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流向企业

当前,我国技术创新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制约了企业成为高水平技术创新的主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结构性创新政策导向不利于高层次创新人才选择企业就业

博士培养模式影响了博士的职业取向。根据1982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国博士的培养目标是: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这一培养目标偏重与于基础科研,高校培养博士生多是理论重于应用,这反映出教育系统博士生培养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尤其是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是博士生很少选择企业作为就业选择目标的重要原因。在国外,尤其是美、英、德、法等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非常发达。美国除了传统的哲学博士(PHD)以外,还有56种专业博士学位、10种第一职业学位。英国硕士和博士层次也都按研究型和专业型两个导向来培养。

据英国教育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2003-2008年,英国每年授予的课程型研究生专业学位数占授予研究生学位总数的比重平均为75%,很多行业把专业学位看做是进入行业、个人发展提升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在工商、工程等领域这种情形更为普遍。

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回国工作同样遭遇一些结构性的政策障碍。目前,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回国大多就职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官办机构,有政府的财政支撑,诸如子女就学、住房、医疗保障、人员编制等一些困扰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的问题,能在体制内得到一定的解决。而且随着高校、科研院所科研经费投入的增长。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发展科研工作能得到经费保障。但对于企业创业人才来说,诸如子女就学、住房等一些现实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从社会上解决,而且企业在创业阶段对资金的需求很突出,国内创业环境还不完善,使得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选择创业顾虑重重。

在学术机构容易实现博士毕业生的理想,博士倾向于回流公共学术机构

总体而言,期望进入公共学术机构从事学术科研工作博士毕业生的理想实现率还是比较高的,那些在政府或公司工作没有实现理想的博士大多也重新回到了公共学术机构。目前。我国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倾向按工作类型分析,期望从事学术工作者实现期望的比率最高,达到90%。而期望从事公司政府管理工作的博士毕业生中有37%分流到了学术工作中。期望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的博士毕业生中也有37%分流到了学术工作中。在我国,不仅博士的培养模式影响了博士毕业生就业取向,而且在工作过程中。政府管理工作和技术开发工作与他们的心理期望差距较大,影响了这部分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再就业。这与美国的情形不同,尽管博士离职主要还是在部门内部流动,但可以发现从高等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流向企业的博士比重分别达到16%和18%,而逆向流动仅为5%和4%,表明美国的博士再就业除了在内部流动以外,相当多的博士选择向企业流动。

研究平台的缺乏使高层次创新人才在企业无用武之地

企业基础研究经费少、研究平台弱等问题相当严重,很难有效吸引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在企业开展研发工作。

目前,我国企业的平均R&D强度较低,2005-2010年,大中型T业企业的平均R&D支出强度从0.76%提高到0.93%,但还是不及发达国家的1/4。长期以来,我国工业企业的R&D一直以试验发展为主,在应用研究上投入不多,基础研究更少。我国工业企业R&D活动类型的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异。虽然发达国家企业的研究与发展活动也以试验发展为主,但是他们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的投入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R&D经费中,发达国家的基础研究经费一般占4%~8%,应用研究经费比重一般超过20%,最高的接近50%。而我国企业R&D的90%以上集中在试验发展阶段。基础研究。特别是应用研究在我国企业R&D活动中的比例过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凸显了我国企业R&D活动结构的缺陷,制约了我国企业高质量研究开发能力的提升,这种状况导致我国企业技术积累、知识创造与应用能力严重不足。在国际竞争中必将被长期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推动基础研究、培养高层次人才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外大企业非常重视技术研发。大多设有科学研究机构和实验室。美国的基础研究体系形成了研究型大学、国立研究院所和大型企业“三驾马车”的格局。我国在企业的研究机构不仅总量少,而且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很低。据统计,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和有R&D活动的企业数分别仅占企业数的7.81%和11.50%。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些重要研究平台主要集中于高校和科研院所,2011年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有99家,远远落后于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266家的发展水平。

思考与建议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当然主体。随着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主体的内涵实际上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内涵,更多是强调企业创新能力“质”的提井及其在创新全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尽管通过长期的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我国企业在研发投入、执行和技术成果产出上具有了创新主体的一些表征。但距离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尚有很大的差距。其中一个关键制约因素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缺乏。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型人才中的高端人才大部分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人才数量虽然庞大。但素质和研发能力都不能满足主导技术创新全过程的要求。这种结构性缺陷直接影响到我国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制约着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加快从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向“技术创新模式”的战略转型

新时期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涵是实现从以大学、科研院所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向企业主导的“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模式的战略转变。“科技成果转化”理念产生于我国研发体系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科技体制改革初期,产业部门科研机构和大学是研究开发的主导力量。技术创新主要通过公共部门的科技体制改革促使其下游延伸,并通过市场中介的桥梁作用实现成熟技术从公共部门向企业的转化。

在我国的研发体系结构数量型转变的改革目标实现以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主要任务就必须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企业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强的主要标志是企业的高端技术人才的汇聚,高水平研发能力提升,技术创新过程向前端延伸,引领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主导产业链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纵观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历程,实现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数量结构变革大约用了20年,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导力量的质量结构调整将是一个更加艰苦、漫长的过程。这将是下一个国家中长期规划应当实现的目标。2020年以前国家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提出新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目标奠定基础。

为此,我们建议:第一。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目标中增设“企业就业博士”指标,争取到2020年在我国企业就业的博士毕业生占比超过20%。我们预计,随着政府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企业创新有效需求的不断提升,企业博士就业平均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任务应当能够完成;第二。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近期修订中应当充分体现我国技术创新从“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向企业主导的“金产业链技术创新”模式的战略转变,或者果断适应世界各国制定、出台《国家技术创新法》的大趋势,制定我国的技术创新法律。

加大企业研发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

高层次人才是科技人力资源中最活跃的部分,他们的就业取向是对不同技术创新主体综合环境条件的评判、选择结果,博士就业是这种结构性环境差异的风向标。企业吸引高层次人才首先应当以高水平的科技事业留人,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就必须大幅度提升企业高质量研究开发的有效需求,国家应当引导企业建立高水平的研发平台,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基础研究。

第一,必须逐步改变目前我国企业研发活动中应用研究所占比例过低的现状,引导企业的研发活动向高水平的应用研究发展,国家创新体系改革与发展目标中应当明确到2020年使企业超过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成为我国应用研究的首要研究力量;第二,国家应当加200%于企业从事基础科学的支持力度,实行企业基础科学研究投入200%的加计扣除所得税政策,引导企业投入并从事技术基础科学的研究活动;第三,为了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向上游延伸,把技术熟化的过程从大学和科研院所转移到企业中来,国家应当加大建设企业工程中心的工作力度,国家工程中心的建设重点应当立足于企业,使科技成果转化、熟化、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逐渐成为企业主导的市场化过程,以此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应当成为2020年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中央与地方共建的重点实验室应当以企业为主体。

改革收入分配与福利政策,引导高层次人才向企业流动

第一,要完善落实股权、期权激励和奖励等收益分配政策,以及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益政策和人事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差别化的职务发明股权激励政策,对于政策规定奖励科技人员的股权部分,公职人员应严格按照现行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转换身份成为企业职工的科技人员可以获得限额范围内国有资产转移,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人员以到企业工作或创办企业等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第二,用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项资金,加快培养和引进我国前沿技术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急需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及优秀企业家。第三。对于回国创业和国内大学、科研院所下海创办企业的高层次人才,在医疗保险、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予以同等优先安排或资助。

在管理机制方面,首先要改革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起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同时,要通过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缩小企事业单位在“三险一金”、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差距,为研究员、教授等到企业工作提供更好的保障;继续支持实施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科技特派员等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做法;并采取优先晋升职务、职称等措施,奖励服务企业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通过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创新人才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之间双向流动、兼职。

加大专业博士学位的培养力度,造就适合企业需要的高端人才

高精尖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在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甚至成为知识和创新的关键因素。总结面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培养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的经验,进一步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博士改革创新,尤其是工程博士的培养。培养直接服务于经济需要为最大特点和重点,以应用型研究成果的效益作为培养质量的客观标准。高等学校在培养工程博士试点中。要在招生工作、培养方案制定,导师团队建设、课程教学和实践训练、学位论文工作等方面与企业进行对接,让企业实质性地参与工程博士的招生和培养等工作,从而将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博士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强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助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鉴于我国科技资源的分布现状,在较长时间内。产学研合作仍是企业利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借用“外脑”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是绝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现实选择。深入开展联盟试点,支持联盟制定技术标准,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

上一篇:软件企业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企业外联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