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情况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1 23:12:07

德育情况总结

德育情况总结篇1

小学现有学生人,教师人,有中心小学所,村小所,个班级。学生分散居住在个乡镇的个村。农民工子女人,来自全国个省和自治区。学生来源复杂,6所学校全是平房,校舍老旧,是全区办学条件最艰苦的农村小学之一。

二、指导思想

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针,以创办传统美德示范区为契机,以德育科研为支撑,以生命教育为载体,以提高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为核心,整体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三、存在问题

经过反思,我们认为目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可归结为两点:

1.在教育层面上,存在着有教无育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知识技能传授,忽视学生底线道德,也就是最基本的道德习惯的培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2.在学生层面上,存在着有学无生的现象。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关注生命。就是要求教师不仅仅将教育看作是完成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任务,而是要求教师将课堂视为养育学生人性的殿堂,将目标定位于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和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我们由此而得到启示:关注生命就是要求教师调整教学关注的视角、关注的重心,要求教师把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放在第一位,把开发学生美好人生作为自身职业的第一要义。

四、具体做法

面对教育的现状和艰苦的条件,我们没有退缩,相反,我们选择了艰难的探索。我们的思路是:利用教育科研的优良传统和浓厚氛围,以德育科研为支撑,以生命教育为载体,以提高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为核心,整体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下面,对我们的德育科研工作进行简单介绍。

1.进行过的研究。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区级优秀课题;

《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市级课题,通过鉴定验收;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部级课题,学校被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评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先进单位,2人被评为先进个人,3篇案例被评为优秀成果。

2.正在进行的研究。

校本课题。《生命教育:水资源利用和保护》。进行德育校本课程的创编工作,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使学生们处理好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引导他们亲近自然,保护资源与环境。我们校科研室和德育处编写了校本教材《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共16课,23000多字。该书以水为线索,介绍了有关水资源的利用、保护、节约、家乡的河流和沈北新区简介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该课程安排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时间给学生讲授,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该书已入选区小学教研室主编的校本课程汇编。

学生基础文明素质的培养研究。目的是塑造学生文明行为,提高学生文明素质。

一是制定了一系列礼仪规范来塑造学生的文明行为,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培养学生的良好文明习惯。这些礼仪规范包括:学校礼仪规范,从走路、说话及课间活动抓起,强化细节管理,人人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衣冠整洁等小事做起,开展养成教育;家庭礼仪规范,要求学生进出家门主动向父母打招呼,帮助父母做家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让学生体会一饭一衣来之不易;社会礼仪规范,教育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和在公共场合时要遵守社会公德等,从我做起,用自己的文明言行带动社会风气的良性发展。

二是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手抄报、黑板报、《德育月报》等各种媒体,宣传学校的典型经验,促进德育中心工作的开展。本学期,编印《德育月报》6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和“十要十不要”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懂礼貌、知礼仪、重礼节、讲道德,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自开展礼仪教育活动后,学生讲文明、懂礼貌了,自身修养得到了提高,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良好形象,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规划课题。目前研究的课题包括:《家校沟通互动的形式与方法研究》省级课题和中央教科所《整体构建家庭和谐德育途径方法体系研究》两项。研究工作正顺利进行。

另外,为弥补学校没有网站的不足,德育处和科研室开设了教育博客,与全乡各校进行沟通和交流。现在,博客的点击率已达到12万次以上,与全国各地的学校建立了良好的联系,既宣传了我们自己,也从其它学校的网站和博客上获得了先进的经验。

五、基本成效

德育情况总结篇2

一、践行师德

师德修养对于教师这一职业岗位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我对于本学期工作做以下总结:

1、加强学习,勇于创新。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提高履行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学习优秀教师的模范事迹,在心中确立崇高的师德榜样,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正如古人说的那样: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有效地促进了自身师德品质的养成。

2、参与实践,总结经验。我在学习师德修养科学理论的同时,还积极参加了社会实践,不断学习,不断锤炼,不断深化,不断升华,时刻以教师高尚的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

3、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在一个学校里,教师之间善于相互学习、借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对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和更快地提高师德修养是大有益处的,因此,我也是这样做的。与同事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了良好校园工作环境。

二、立足学科教学和学科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1、用心关怀,渗透德育。现在学生通过各种不同渠道所得的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因此作为教师,在这学期中我重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形成,关注学生的感情世界,以深入人心的情感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加强规范学习,渗透德育。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要落到实处,要狠抓主渠道。本学期我教育他们,学生只有言行一致,才算得上好的道德品质。

3、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渗透德育。教师还应当是一位优秀品德的播种者。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这样,学生的品德层次才会在我们的教育下得到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收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1)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巧抓机遇,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活动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2)平时经常对学生执行《小学生守则》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表扬、批评,使他们在听故事中受到品德教育。在德育实践中努力提高他们将道德认识能力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能力。

(3)真诚地关心学生,与学生共享甘苦,赢得了学生的敬爱,师生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从而建立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断地提高学生德育水平。

三、学生学科学习习惯培养

抓好常规管理,培养好习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我鼓励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强化训练。另外还要给予及时地监督、鼓励、表扬等,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从而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基础,提供前提。

教学工作德育个人总结二:

紧张的一学期教学工作随着考试的结束而告一段落,同时我们的德育工作也随着教学工作的圆满结束而告终。这一学期我除任五(1)、五(2)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外,还兼任五(1)班的副班主任,协助康英老师负责整体情况,五(1)班无论从成绩到学校的各项活动均取得了良好成绩。为此,我对这学期德育工作进行一下回顾与总结。

(一)、爱岗敬业,给学校树楷模。

这学期学业重,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均带头示范。按时到达班级,督导学生早读,课间时刻注意学生纪律,针对打闹情况无论哪个班的学生均加以教育,同时无论上操都与学生一起做,让学生学习老师,规范做操动作,给学生示范,上操后我与康老师一前一后,跟在队伍,避免发生磕碰情况,同时对有眼保健操可我从不占此时间,而要求学生做操,保护视力,在课堂上我时时叮嘱学生们注意交通安全,并在学校组织的交通安全征文活动中积极投稿,从数据到实例给学生讲解不遵守交通法规带来的灾害,告诫学生在交通中没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副班主任应与班主任一样,你也是孩子的老师,有权利也有义务对孩子进行德育教学,如楼道、校园有纸自己捡起对学生进行保持清洁的教育,对夏季开窗及电扇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结合班级情况对学生进行男女生如何交往的教育,同时适时对学生进行穿着的审美教育。教育无处不在,德育工作琐碎,要求我们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时常时刻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结合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这学期学习任务重,我时常教育孩子如何学的轻松,玩的轻松。如学统计调查孩子们上网情况教育学生上健康绿色网站,上网要有时间限性,针对学生调查喜好学科告诫学生不要偏科,同时在一些课中介绍一些数学家的趣事及求学经历,激发孩子学数学的兴趣,德育工作不只有语文课,每门学科都有,针对学生厌学做心理情况调查,给予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以温暖。比如:五(1)班曹倩同学,母亲遗弃她造成她心理上的伤害。所以我时常与她谈心。又比如五(2)班王少章父母离异,孩子学习上受到极大影响,我及时与她父母沟通,发现孩子问题及时解决。

德育情况总结篇3

为了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队伍管理,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队伍师德水平,促进我校内涵发展、科学发展,根据《关于印发〈合肥市2014—2015学年度中小学"师德提升工程"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合教【2014】299号)、区教育局《蜀山区2014—2015学年度"师德提升工程"》蜀教体[2014]87号等文件精神,根据结合我校实际,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特制订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以"三爱四有"(爱校爱岗爱生、有工作激情、有创新能力、有奉献精神、有职业操守)为主题,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为重点,以"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为核心,以解决当前教师队伍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促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整体提高,以优良的师德师风带动教风、促进学风、转变作风、优化行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主要任务

(一)坚定职业理想,工作热情明显增强。高涨的工作热情源于对职业的热爱。要教育和引导教师,把教育当成一项事业,一种使命,一种责任,做到"有心、用心、尽心".

(二)热爱全体学生,育人水平明显提升。热爱学生是教师特有的情感、师德建设的核心。教育和引导教师对学生要做到"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熟悉学生禀赋,理解学生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按需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要热爱每一名学生,善待每一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学风建设,学习能力明显提高。要取各种措施为教师学习创造条件,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和业务学习,把学习与教育发展要求、与提升创新能力、与破解工作难题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既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更能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四)规范从教行为,行业作风明显改善。引导教育广大教师要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宪法及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自己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廉洁从教,依法治教、依法施教。树立教师高尚的师德形象,树立教育良好的社会形象。

(五)塑造文明形象,人文环境明显优化。引导教师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自我加压,负重前进;说文明话,办文明事,自觉塑造、维护、发展文明教师形象,营造谦虚友善、相互尊重、相互学习、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人文环境。

三、工作原则

(一)坚持思想引导与制度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既着重对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又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探索长效机制,靠制度规范师德师风行为。

(二)坚持正面引导和解决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弘扬师德师风建设的主旋律,讲敬业、讲奉献、讲爱心,又要着力解决师德师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形成学先进、找差距、扬正气、刹歪风、树形象、比奉献的浓厚氛围。

(三)坚持学习教育和活动引领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组织好集中学习和大讨论,又要开展好形式多样的配合活动,使教师在学习中受教育,在活动中有提高,让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丰富多彩、扎实有效。

(四)坚持自我查摆与开门纳谏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组织教师对照有关规定认真开展自我查摆,又要取设置意见箱、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公布征求意见电话和网上信箱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开门纳谏,广泛征求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力求做到查摆问题全面准确,分析原因深刻透彻。

(五)坚持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能力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方式方法,切实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各项措施,又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明素质,使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上新台阶。

四、活动领导小组

为保证本次活动顺利开展,经研究,成立合肥市潜山路学校2014—2015学年度中小学"师德提升工程"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办公室主任:

成 员:

五、学习阶段安排

按照学习动员、查摆剖析、整改落实、总结提高四个阶段的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有序推进。

(一)学习动员阶段。2014年10月至12月。在全体教职工中主要抓好宣传动员、全员学习和辅导讨论三个环节。

1.抓好宣传动员。一要召开动员会。组织召开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动员大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活动的目的、意义。二要成立组织机构。学校成立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任组长,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要制定实施方案。按照全区统一部署,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实施方案。

2.抓好全员学习。一要明确学习内容。一是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学习相关法规。组织广大教职工深入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安徽省中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和《合肥市公办学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及规定。三是学习专业理论。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改革、教育科研等教育教学理论和师德师风建设理论的文章。二要明确学习方式。取个人自主学、小组互动学、全校集体学、主题论坛、专题辅导、座谈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师自主学习每周不少于4学时,小组互动学习每周不少于2学时,全校集体学习每周不少于1学时。学校制定学习计划,集体学习要有学习记录,个人学习要有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在学习期间,每个教师都要撰写2000字以上的学习心得或反思,保证学习质量。

3.抓好辅导讨论。一要开办道德大讲堂。学校举行师德师风专题报告会,组织开展政策法规讲座、师德理论讲座,引导和教育广大教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组织开展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邀请名师、名校长、师德先进个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谈对师德的认识和感受,充分发挥带头辐射作用。二要开展专题大讨论。围绕"新时期我们怎么当好教师"的主题,广泛开展大讨论。引导全体教师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教、德识相长";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认识和改进有悖师德师风的不良行为,展示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风。

(二)查摆剖析阶段。2015年1月至4月。在全体教师中主要抓好学校和教师自查、征求意见、民主评议等三个环节。

1.开展学校和教师自查。学校要求教师对照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安徽省中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和《合肥市公办学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办法》等要求,分别开展自查。

2.广泛征求意见。学校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社会人士代表座谈会,设立师德信箱、公开校长网络邮箱,公开师德监督电话,广泛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征询意见。

3.开展民主评议。学校设置师德调查问卷,并召开由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参加的民主评议会议,对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及每位教师的师德表现进行评议。

(三)整改落实阶段。2015年5月至7月。在全体教师中主要抓好制定整改措施、强化整改落实、建立长效机制等三个环节。

1.制定整改措施。针对征求意见、自我剖析中查摆出的问题,结合走访活动,教师个人和学校要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分别制定出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切实可行的师德师风建设整改方案。要突出整改重点,确定整改时限,明确整改责任。

2.强化整改落实。学校制定的整改措施和方案在全体教师会上通报,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教师个人的整改措施在一定范围内通报。要坚持边改边查、边查边改、即知即改的原则,注意把整改过程中新发现的问题及时补充到整改任务中去,确保整改工作取得明显实效。

3.建立长效机制。为使师德师风建设达到常态化管理,做到常抓不懈,各校(园)要结合实际,制定出详细的落实细则或措施, 并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

(四)总结提高阶段。2015年8月至9月。在全体教师中主要抓好活动总结、成果推广工作。学校对师德提升工程活动的各个环节工作落实情况要认真梳理,查缺补漏,并做好活动的总结工作。要深入挖掘典型,培树典型,发现和选树一批先进的师德典型。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师德先进典型报告会,推广师德先进典型的好做法、好经验,巩固活动成果,放大活动效益,全面提升师德水平。

六、活动方式

推出"六大提升行动",即:"学习对照提升"、"师生互动提升"、"开门评议提升"、"同伴互助提升"、"标兵引领提升"、"承诺践诺提升".通过这一系列的行动,全面提升我校师德师风建设水平。

(一)"学习对照提升"

开展"学规范、找差距"专项活动。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安徽省中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和《合肥市公办学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及规定,引导教师积极阅读代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经典著作和最新教育理论书籍,结合自身实际,人人"照镜子"、"摆亮点"、"找不足",开展对照自查。着重突出以下内容:

一看依法执教情况,能否做到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以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

二看敬业爱岗情况,能否做到忠诚教育事业,勤恳敬业,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看关爱学生情况,能否做到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

四看严谨治学情况,能否做到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因材施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五看团结协作情况,能否做到关心集体,维护大局,尊重同志,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六看尊重家长情况,能否做到主动联系家长,听取意见,正确指导家庭教育。

七看为人师表情况,能否做到坚守高尚情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树立教师良好形象。

八看工作纪律情况,能否做到遵规守纪,不畏困难,乐于奉献,奋发进取。(二)"师生互动提升"

1.开展"走近学生心灵"活动。组织全体教师每名教师与至少1名家庭贫困、后进生,建立学习和教育上的结对帮扶关系,通过辅导关爱、心灵抚慰、思想教育等具体行动去关心学生,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教师确立"了解——理解——关爱"的爱生理念。

2.开展"感恩老师"活动。通过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走近教师",了解教师工作,理解教师,尊重教师,感恩教师。积极开展"感恩教师"征文活动,组织老师、学生、家长参与征文撰写,描述老师的工作、学习、实践等生活情景,向社会宣传展示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

(三)"开门评议提升"

组织学生评教、家长评教、社会评教活动。结合"家长开放日",借助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通过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群众评议师德师风,查找师德师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整改措施。定期公开整改情况,并搞好群众满意度测评工作。

(四)"同伴互助提升"

充分利用教师专业成长管理平台,组织优秀师德论文、实践案例、体会感言、家访记录等评选活动,征集优秀师德师风建设经典案例,编辑成册。定期举行师德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师德演讲或师德专场报告会等活动。鼓励教师进行师德反思和总结,积极主动地通过媒体发表师德建设的文章和体会;鼓励广大教师对师德建设提出意见、建议,促进师德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五)"标兵引领提升"

进一步发挥师德标兵和师德模范在提升师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方面的榜样和引领作用,积极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浓厚氛围。大力开展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和师德先进个人争创活动,深入挖掘培树典型,定期表彰奖励,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召开师德提升工程总结表彰大会,认真总结活动成果,推动师德提升工程进一步向高水平发展。

(六)"承诺践诺提升"

积极开展师德宣誓和师德承诺活动。通过签订《师德承诺书》、举行师德宣誓等形式,向社会郑重承诺,接受社会监督。要在广泛学习、教育、整改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完善有关师德建设的工作制度、工作规范,使师德提升工作长效化、制度化。

七、保障措施

1.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学校是师德师风建设的责任主体,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长久的、系统的、事关学校工作全局的大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开展各项工作。考虑到师德师风建设的特殊性和长期性,活动安排没有划分阶段,而以"六大提升行动"贯穿活动的全过程。积极发挥报刊、网站和教师专业成长平台作用,大力褒奖优秀教师的高尚师德,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倡树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2.加强领导,强化监督。学校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学校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广泛接受社会对师德师风的监督。

3.创新载体,丰富效果。学校将把师德建设寓于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中,将活动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让广大教师在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不断创新活动载体,用新颖的活动载体吸引教师,提高广大教师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思想有触动,素养有提升,从而为更好地教书育人提供动力支撑和思想保障。

4.注重统筹兼顾,做好有机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这次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将把师德提升工程与学校年度工作任务目标及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还要将师德提升工程活动与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学校师德建设上新台阶,推进学校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贡献。

合肥市XX学校

德育情况总结篇4

【摘 要】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都十分强调道德教育。即使在科学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道德教育也依然不容忽视。高中生作为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更应加强对道德教育的重视,这就需要加强对班主任道德的培养,以加强其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班主任德育工作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成班级的积极学风与良好班风,发挥班主任的榜样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班主任能够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性,并且懂得怎样开展德育工作。

关键词 德育工作;班主任;高中

一、注重道德教育促进时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面临着来自社会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不同压力,也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这意味着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志坚定以及高尚道德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面对着这样的情况,高中班主任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具有远见卓识,从日常教育做起,通过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现在的学习生活、日后的职场工作、家庭关系的处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需要明确教育理念,发挥创新精神。在教育的标准下,为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做出正确的指引,这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个工程中,班主任应注意到既要将德育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注重德育工作开展方法的正确合理性,通过总结,创新将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通过社会、家庭、校园三个有机的个体进行合作,为学生的德育培养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由于德育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社会更好地发展,所以只有整个社会对德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并让学生融入社会去才能具体地实现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班主任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更好地培养学生,其具体方法可以是与对学生进行家访、开展相关讲座、进行调查问卷等。最后,因为学生在校园的时间较长,所以在德育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即是班主任在校园生活中对道德素养的培养,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也让校园文化促进学生成长,实现学生与校园文化共同发展。通过这三者的共同发展,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并实现对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有很大提高的目标。

二、正确选择德育内容,促进学生未来发展

在对德育内容进行选择时,既要源于实际,又要适当超越。首先,班主任应根据需要选择正确的德育内容,这样做有利于保证德育取得实效。其次,在依据纲要选择内容时,既要切合时代内容,还要顾及学生的发展实际,总之,要正确处理好几者的关系。然而,现实却是,在关于指导学生生存发展的德育内容上,教育系统却没有给予多大的重视。在班主任德育上,应多关注学生的日常消费是否合理、人际交往是否正常、校园安全是否受益,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使之理解生活真谛,学会独立生活。在学校德育内容上,要以社会教育、社会德育为目标,不仅要以学生年龄性格特征、品德发展方向为依据进行基础的、系统的教育,同时,又必须思考做法的效应性,是否适应学生个体发展,是否对其有促进作用。这样,既保证了实施内容的较为完整、具体,同时又兼具了学生的实际的接受情况。

三、不断探索总结,实现德育价值

采取怎样的方法决定了德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也决定了德育工作的成果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应对教育理念、德育目标、班主任与采取方法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者,德育目标是由教育理念与班主任所确立的,而不同的德育目标对所要采取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再者,班主任只有采取了适当的德育方法才能使得德育目标更好地实现。所以,根据以上情况,德育工作应注意到:

3.1将德育工作从封闭转化为开放,结合学校的有限的课堂和社会的这个大讲堂。把户外实践、社会调研、多校合作等活动由班主任组织并带领学生参加,通过给学生切身的实地感受体验和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使学生的政治理念、道德水准、思想价值与社会行为能够适应市场的需要,培养学生能够做到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达到让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目的。

3.2强调班主任的以身作则,避免一味的说教。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教育者,具有很好的示范,领导作用。充分发挥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有效方式。这就意味着,班主任需要做到通过自身榜样作用的,即借助语言、行动、形象等体现自身的道德素养。同时,也要注重对班级文化的培养,即利用相关的书籍、材料实现课下教育,发扬积极向上的和谐班级相处氛围等。最终实习班主任对道德素养提高的榜样作用。

3.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自身道德素养提高的积极性。在德育工作中,最为关键的即是如何让学生接受道德素养教育,其根本的解决方式是在于提高学生对其的认同度。这就要求了班主任需要将传统的教导与实际活动结合起来,即将学生这个主体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使得学生乐于接受对其道德素养的要求,并能够实现长效性,让其成为学生的内在特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方法采取的有效性与学生的实时情况,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的过程。想要更好地推动这个过程的发展,就需要班主任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明白了解学生的想法、需求以及独特的见解。改变以往的将自己作为教育的中心,真正的走进学生,给予学生最需要的帮助,完成德育的目的。

四、总结

想要真正有效地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完成对高中生的人格、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的具体目标。这既是对班主任的挑战,也是对班主任加强自身培养的要求,只有班主任在不断提高知识水平、纠正不足性格、总结失败经验、创新教育方法的前提下,结合社会、家庭、校园与学生的密切关系,进行科学、有针对性的道德素养培育,才能真正实现道德素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巧英.提高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2013,(10):128.

[2]刘平.做好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1,(11):330.

[3]黄慧.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广东教育:职教,2012,(9):78-79.

德育情况总结篇5

关键词:初中生物;地理学科;德育;渗透

一、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当前,初中生物和地理的教学模式较为固定,不仅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使学生整天处于学习压力的氛围中,缺少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对初中生今后发展极其不利。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僵局?这就需要老师改变教学观念,例如,在进行生物课教学时,因为这门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老师完全可以采取先实验后教学或边实验边教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验,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沟通,不仅学会了知识,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增进了同学之间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会处于被动状态,而且还让学生感觉到浓厚的科学氛围,体会到科学的谨慎性和严谨性,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多了一些严谨,少了一些粗心。学生对自己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科学家产生高度的感慨与崇拜,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更加的热爱。其实,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反应就是德育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老师要做好德育渗透,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

1.总结性渗透法

在初中生物和地理的学科教学中,许多老师的教学方法都存在着盲目性与分散性的问题,缺乏教学中的归纳与总结,从而导致当完成教学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其实,老师应该把有关德育方面的授课内容结合在一起,然后再把德育融入课程里,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简单地说,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把德育渗透和教学中所有有关德育的知识放在一起讲。

例如,老师在讲“初中一年级地理”课时,先把本书所要讲的内容进行一下总结,让学生对本书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初中一年级地理主要内容是世界地理,讲一些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在世界地理概况中,以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及其活动为线索,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世界的气候和陆地自然带等基础知识;了解世界各种自然资源、居民和国家等概况,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现状,从而初步认识人类、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人类要想在世界上很好地生存,就必须有保护好周边的环境的良好意识。

通过在地理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地理学科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更加明确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与价值。学习地理不仅可以了解地球上各地区的环境、自然、人文特征,还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保护大自然的责任和使命感,进而衍生出热爱祖国、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2.隐藏性渗透法

在初中生物和地理的学科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课程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把德育隐藏在教学内容中,然后在授课时,在适当的讲课内容中渗透一些有关德育方面的内容。

例如,在讲初中生物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观察动物细胞”时,其中有些科学家需要老师去介绍,譬如:施莱登和施旺是如何发现细胞学说的、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是如何做实验的以及做实验的次数,通过老师的介绍,学生对科学家产生了仰慕和崇拜之情,并且自己也想成为像他们这样的人,从而更加地崇尚科学、热爱科学,使学生的个人素养有了进一步提升。

3.联系实际渗透法

在现今的初中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对科学的认知、思想的觉悟、个人修养、实际生活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有关德育方面的内容的渗透。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时,主要讲完善运输业,怎样去发展农业和工业的现在发展如何以及分布情况。知道主要讲的内容后,老师根据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去让学生观察了解现在的运输状况、农业发展状况等。通过了解,学生感觉到了当前生活与发展的状况并不理想,从而让学生生成想改变自己的家乡,甚至改变国家发展进程的想法,使学生热爱国家的心情进一步提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成为优秀的人才,为自己的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马芳.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调查研究[J].学理论,2011(10).

[2]李世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

德育情况总结篇6

一、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师德水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思想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师每天面对不同的学生,会碰到不一样的教育现象,然而有的教师因为忙于教学,忽视了这些教育现象背后蕴含的教育契机;有的教师即使发现了这些教育现象,也只是随便处理一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教师缺乏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缺乏育人为本的教育观。

为了让教师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乐里镇中心校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开展“读书学习活动”,除了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还给教师们推荐教育专著、文学名著等不同种类的书籍,列出教师应读书目,如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魏书生的《班主任漫谈》等。教师们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不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把握教改动态,提高教学本领和道德修养。另外,学校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每个星期用一节课的时间让教师们互相交流阅读心得,展示优秀的读书笔记。为了让教师的读书交流活动顺利进行,学校还专门开辟了教师读书网络平台,下设不同的专栏,如“读书笔记”“好书推荐”等,供教师们互动交流。很多教师在读书后,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案例,和大家分享读书的收获。

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后,教师们的视野开阔了,思想提升了,在工作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有了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教师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活力和生机。

二、提高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内化师德要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育实践是师德建设的重要路径,教师的品德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所以,只有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才能优化师德建设,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乐里镇中心校从剖析教育教学典型案例人手,组织教师们围绕教育教学案例,共同讨论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如针对“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问题,经过交流讨论,学校提出在学生家庭书面作业总量方面进行控制,建议低年级学段不留书面作业,中年级学段的语文、数学可适当留一些书面作业,但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一个小时;高年级学段可以布置探究性、实践性较强的作业,鼓励学生动手探究。学生作业改革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学质量也有所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方式也有了一定的改变。

为了将师德建设落到实处,乐里镇中心校开展了“结对子帮扶活动”。教师与学生进行“结对子”,落实帮扶责任。教师帮扶的对象主要是在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家庭贫困的学生。每位教师对帮扶对象都要进行深入的了解,掌握帮扶对象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找出帮扶对象出现问题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比如:每周与帮扶对象谈话一次,并做好谈话笔记;帮助帮扶对象协调好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关系……学校将这些与师德建设相关的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中,以此提高师德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创新机制,推进师德建设工作的开展

根据现有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采取的师德建设措施都是统一培训,如开展师德讲座、学习师德榜样……这样的师德建设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此,乐里镇中心校创新机制,推进师德建设工作的开展。

首先,建立全新的师德培训机制。围绕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学校依据教师的性别、年龄、岗位等,有针对性地对教师开展学习培训,如班主任要学习教育心理学,教龄长的教师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其次,健全师德评价考核制度。学校列出考核细则,给出具体的考核目标,使师德考核更具操作性。如将考核内容分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等,考核的成绩纳入评优评先、W习进修、职务聘任的标准。此外,学校根据师德建设情况,创新机制,采取民主测评的方式,如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等,对师德建设状况进行评议,总结经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不足之处,推进师德建设工作的开展。

师德建设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乐里镇中心校在师德建设工作中得到一条经验,那就是师德建设必须依托于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只有让教师们在教学实际中意识到师德的重要性,才能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和情感的共鸣,进而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德育情况总结篇7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尤其是沿海开放地区,社会变革步伐更快。这种变革必然会影响家庭和家庭教育,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的品德发展。本文根据广东、福建和浙江三省沿海城镇地区初中和小学中高年级(4-6年级)学生品德状况和家庭德育状况的抽样调查数据,研究家庭因素对孩子品德的影响。

品德是个体按照一定社会的道德、政治、思想、法纪等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是一定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内化为个人人格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和阶级性。有关学生品德发展和家庭因素的关系,国内有一些新近的研究,国外的有关研究就更多。这种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所构架的理论和实证的结论,有些有普遍的意义,但更多的带有明显的时间性和地域性。时过境迁,许多结论会与现实不符。所以研究我国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沿海开放地区家庭德育因素对孩子品德的影响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

一、学生品德和家庭德育指标

对于在校的儿童少年,主要研究他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依据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及有关文件,在调查中将热爱祖国、遵守公德、遵法守纪、团结友爱、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和文明生活八项作为评价学生品德的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有四个二级指标(题目),由低到高以1、2、3计分。全部二级指标值的总和作为学生品德分(简称品德)。

家庭德育是指家庭生活诸因素影响孩子品德发展的过程。在调查中将家庭德育分成狭义家庭德育和广义家庭德育。狭义家庭德育是指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品德的活动,属于显性教育、其一级评估指标取为:家长教育观念、家庭德育目标、家庭德育内容、家庭德育途径和家庭德育策略。广义德育是指家长素质和家庭环境对子女品德的影响,属“无主体”的隐性教育。其一级评估指标取为:家长学历和职业、家长道德素质、家庭生活条件、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每个一级指标下有4至5个二级指标(题目)作为测量变量,以1、2、3、4、5计分。按一定的理论、经验和设想,有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选项分值较高。狭义德育的二级指标值的总和为狭义德育分,广义德育的二级指标值的总和为广义德育分,两者之和作为家庭德育总分。此外,还有两个参考一级指标:家庭与学校的联系,社区环境状况。

沿海城镇地区儿童少年品德状况和家庭德育状况的调查是在广东、福建、浙江三省12个城镇抽样进行的,21间学校60个班级(初中和小学4—6年级)共有2000多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接受了问卷调查,去除从测谎题看出来没有配合的答卷,有效样品2105个(但有些样品在某些变量上有缺失值,数据分析时样品可能没有这么多,并且在分析不同的变量时缺失的样品数也可能不同)。调查结束后,随机抽取了两个班共81名学生进行重测,得到重测信度如下:学生品德0.91,家庭德育0.88。

二、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分析

按我们的家庭德育指标,学生品德与家庭德育的相关系数为0.25,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

按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在品德教育方面,与学校、社会的教育因素相比,家庭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首先,德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生活在家庭这个“第一环境”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开始总是以双亲的言行为榜样,以双亲的需求和情感为认同对象。家庭生活的行为规范则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行为规范。孩子的行为方式和道德信念就是在家庭通过模仿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喜好和厌恶,经过同化、内化逐渐形成的,并可能对其终身的发展带来难于改变的定势作用。其次,家庭德育最为长久。早期的家庭教育有多个方面,包括教导基本生活技能,传授基本知识,教导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引导形成社会角色、个性特征、生活习惯等。从小孩上学开始,大部分的教育责任转移给了学校,尤其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基本上是学校的责任了。部分教育功能则由社会教育机构(如少年宫、各种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取代。但是,家庭品德教育仍然继续,并且无法取代。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环境中接受的教育影响,在家庭教育中不断被比较和筛选,品德发展的过程由家庭教育不断补充和调整。即使在孩子完成学校教育,具有充分的独立性后,家庭对其品德的影响仍在继续,他们会不断地把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与家庭教导给他们的进行对照,与家庭群体建立互动反馈联系。再者,家庭德育的影响最为深刻。家庭群体中的交往接触密切,生活与教育融为一体。与学校一个教师面对一个班级学生的情况相比,家长显然更加了解孩子,因而在德育方面可以有很强的针对性,对症下药,灵活进行,效果较好。有一项调查显示,在品行习惯方面,64.2%的学生认为家庭成员的影响最甚,27.1%的学生认为学校中人物影响最甚,只有8.7%的学生认为社会中人物的影响最甚。综上所述,可以说家庭德育是影响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环节。

三、家庭德育对孩子品德影响的分析

学生品德与狭义家庭德育的相关系数0.291,远大于品德与广义家庭德育的相关系数0.164,尽管后者也是非常显著(P

为了研究家庭德育对孩子品德的影响,我们先考虑家庭德育的类型。我们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分类。聚类变量是狭义家庭德育和广义家庭德育。分成多少类合适呢?我们自然是希望分类以后,同一类中的两种家庭德育指标都比较接近,而不同类的德育指标有较大差异。用统计语言描述就是,希望各类类中心远离,同一类内的样品紧靠类中心。经过统计分析和比较,我们发现分成4类比较恰当(分析过程略)。

我们用SPSS统计软件快速聚类程序将家庭德育分成4类,表1列出了各类样品个数和类中心。

表1四类家庭德育的类中心和频数分析

类别1234总数

类中心(狭义)90.4884.8674.7173.57

类中心(广义)81.6368.7477.1459.46

频数5529241672791922

百分比28.748.18.714.5100

缺失值183

第一类家庭狭义德育均值为90.48,在四类中是最高的;广义德育均值为81.63。在四类中也是最高的。这一类家庭不仅德育的客观条件优越、对孩子品德的正常发展有潜在的积极影响,而且家长主观上也很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第二类家庭狭义德育均值为84.86,在四类中居第二;广义德育均值为68.74,在四类中排第三。这一类家庭德育的客观条件在平均水平(71.82)之下,但家长比较重视家庭德育,狭义家庭德育在平均水平(83.96)之上。第三类与第二类正好相反,这类家庭有较好的客观条件,广义德育的均值为77.14,比第二类的高出8.4分,但放松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狭义德育均值只有74.71,比第二类的低了10分。第四类家庭是客观条件不好,对孩子管教也少,广义和狭义德育均值分别为59.46和73.57,在四类中都是最低的。我们可以将这四类家庭的德育情况归纳一下,列成一个简表(表2)。

表2 四类家庭的德育情况

类别1234

狭义德育好较好差差

广义德育好一般较好差

百分比28.748.18.714.5

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可以证明表2对各类家庭德育情况的定性是合理的。这里采用DUNCAN多重比较检验法,取α=0.01,比较结果见表3,两类交叉处有“*”表示两类差异显著。对于狭义德育,第3和第4类没有显著差异,其他类别之间差异显著;对于广义德育,任两类之间差异显著。

表3 四类家庭德育的多重比较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有37.4%的家庭客观条件好或较好,14.5%的家庭客观条件差,其余的为一般。但高达76.8%的家庭重视或比较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其余的不重视或重视不够。

表4 学生品德分类汇总

类别均值标准差学生数

182.806.89552

280.996.65924

378.837.97167

477.168.47279

总数80.777.131922

各类家庭孩子的品德状况如何呢?我们以类别为变量对学生品德进行分类汇总,结果见表4。F检验结果差异非常显著(F=43.07,相伴概率P=0.0000),即家庭德育类型对学生品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取α=0.01,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见表5。第3和第4类没有显著差异,其他类别之间差异显著。由表1、表3、表4和表5知四类家庭孩子品德平均分的排序和类别之间的差异显著性与四类家庭狭义德育的统计分析结果一致。这说明家庭狭义德育对孩子品德的影响至关重要。相比之下,广义德育是次要的。这说明家庭有意识的教育比家庭潜在的影响更有利于孩子的品德发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个别客观条件优越的家庭会有品行不端的孩子。

为了了解家庭德育中的哪些因素对学生的品德有较大的影响,我们做学生品德与家庭德育10个一级指标及2个参考一级指标的相关分析,见表6。

从线性相关的角度说,狭义家庭德育指标中的德育内容与学生品德有最大的相关系数,德育策略次之,广义家庭德育指标中的家长素质位居第三。而家校联系、生活条件、社区环境等与学生品德的相关性不显著。转贴于

表6学生品德与家庭德育一级指标的相关系数

德育内容德育策略家长素质教育观念人际关系教育目标

学生品德0.255**0.195**0.186**0.149**0.147**0.147**

德育途径生活方式学历职业家校联系生活条件社区环境

学生品德0.127**0.110**0.081*0.0610.0340.033

**P

1.家庭德育内容反映了家庭对孩子德育的重视程度

目前的学校品德教育基本上改变了过去曾被人讽刺的那种“对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对研究生进行卫生教育”的状况,对儿童少年的品德教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根据他们的心理生理特点从具体的一项项事情做起,不断强化。如小学,《小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既是对学生的规范要求,也是对学生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求小学生热爱祖国。具体表现就是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了解一些基本国情等;要求小学生尊敬师长,具体表现就是见面行礼,主动问好,使用尊称等。

这样,德育有了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除了有思想品德课程外,德育形式多种多样,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在班队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都可以潜移默化进行。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我们评价学生品德的主要指标),如热爱祖国、勤奋学习、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礼貌待人、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勤劳俭朴等等,其实也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家长未必很清楚学校的具体要求,但他们会以社会对公民的规范为参照系,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教育和约束孩子。因而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内容绝大部分是一致的,都反映了社会对未来公民的规范要求。注重德育的家庭有意无意都会以上述基本内容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所以,家庭德育内容这个一级指标不仅反映了家长对德育内容的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家长对小孩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这就容易理解这个一级指标与学生品德有最大的相关系数。

它告诉我们,小孩品德表现与家庭是否重视德育关系相当密切。

2.家庭德育策略影响家庭德育的效果

家庭德育策略对家庭德育的效果有重要影响。从分析二级指标可以看出,如果家长能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注意相互配合,保持意见一致,家庭德育的效果较好。如果家长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效果较好。如果家长能掌握批评教育的策略,让孩子多数时候能诚心接受,效果较好。如果家长对孩子既严格要求,又尊重爱护,效果较好。下面给出前两个结论的数据分析,其他的分析相似。

以家长相互配合、意见一致的程度(简称家长配合)为因素,从低到高共有5个水平,以学生品德为因变量作单向方差分析,F检验说明有些水平的平均数之间差异非常显著(F=10.54,P=0.0000)。取α=0.05作Duncan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见表7。

表7说明,在水平1、2、3之间差异不显著,水平4、5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1、2、3中任一水平与4、5中任一水平之间的差异都显著。就是说,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家长非常注意或比较注意保持意见一致的家庭的小孩的平均品德分显著高于其他家庭的小孩。并且,水平3(中间水平)与低水平接近,说明家长应当有意识地协调对孩子的德育。

以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情况为因素、学生品德为因变量做方差分析,F检验说明家长的家教知识对孩子品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F=5.38,P=0.0003),多重比较(α=0.05)结果见表8。从多重比较知,水平3接近高水平(这一点与前面以家长配合为因素的多重比较结果不同),说明家长对家教知识有一般的学习和了解就可以了。但很少或没有学习家教知识的家长,平均来说,孩子的品德分要显著地低。从调查数据看,近三分之一的家长还很少或没有学习过家教知识,看来有关部门继续推广家长学校和采取适当措施促使家长学习基本的家教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3.家长道德素质对孩子品德的潜在影响显著

家长素质,尤其是家长的道德水准,对孩子的品德有重要影响。在二级指标中,以家长的职业道德最能说明问题。以家长职业道德为因素、学生品德为因变量做方差分析,F检验表明家长职业道德对孩子品德的影响非常显著(F=7.22,P=0.0000),多重比较(α=0.05)见表9。

表9说明对应于家长职业道德的5个水平,学生品德有3个级别,家长职业道德差或较差的学生平均品德分显著低于家长职业道德一般的学生,而后者又低于家长职业道德好或较好的学生。家长职业道德与家长的其他道德指标高度相关,基本上可以反映家长的道德素质,所以上面的分析结果也揭示了家长道德素质对学生品德的影响情况。

五、对学生品德影响不显著的因素

自古以来,人们非常重视环境对育人的作用,“孟母三迁择邻处”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但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品德与社区环境的相关系数为0.033,不到显著水平。我们将社区环境的二级指标作为因素,以品德为因变量分别进行方差分析,F检验结果见表10,在0.05的水平上所有四个指标对学生品德的影响都不显著。主要原因:1.我们的调查范围是沿海开放地区的城镇,近年来已陆续进入小康水平,社区之间的环境相差一般不很悬殊。2.我们的调查对象是儿童少年,他们的活动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和学校间接进行的,所以现在的家长是择学校代替了“择邻处”。3.现代社会资讯发达,信息传播快,学生通过媒体可以接触外面的世界,视野比较开阔,知识面广,社区的影响自然被冲淡。

表10 社区环境二级指标的F检验结果

因素居住地段环境卫生治安状况生活设施

F值2.3671.1361.6340.666

P值0.0560.3380.1630.616

传统观念和以往的许多调查结果都认为,家长的学历和职业对孩子的品德有显著的影响。我们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家长的学历对孩子的品德仍然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但家长职业的影响不显著,F检验结果见表11。

表11家长学历职业的F检验结果

因素父亲学历母亲学历父亲职业母亲职业

F值5.503.561.711.63

P值0.0002o.00660.14620.1640

即使在0.1的水平上,父母职业对孩子品德的影响都不显著。直到几年前,一个人的职业与学历还是密切相关的,大学毕业生由国家分配工作,自动成为专业技术人员或机关干部,不会去当工人、职员,更不会去当农民;个体户则意味着低学历。所以职业影响孩子的品德只是表面现象,本质上还是学历的影响。今天的沿海开放地区,农村的城市化程度很高,城乡差别缩小,工农差别几乎不再存在。一方面,许多大学毕业生自谋职业,不少高级知识分子下海经商,部分高学历者走向基层,出现了博士镇长、教授书记和硕士花农、果农、菜农和养鱼专业户;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工人、职员、农民和个体户通过函授、自学考试等途径获得了高等教育学历,职业与学历的相关性式微。在这种形势下,家长职业不再是影响孩子品德的因素是很正常的。

学生品德与家庭生活条件的相关系数为0.034,不到显著水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家庭生活条件中的二级指标都不是影响孩子品德的因素,F检验结果见表12。这个结果与前人的许多研究结果一致,即对于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家庭来说,孩子品德与生活条件无关。但有一项与生活条件有关的二级指标“自费订阅报刊杂志种数”对孩子品德有显著影响:F值为5.714,相伴概率为P=0.0001。

表12家庭生活条件对孩子品德影响的F检验

因素人均月收入人均住房面积大件文化娱乐用品数孩子月均文教费用

F值0.6670.5300.6340.293

P值0.6150.7140.6380.883

六、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家庭德育对孩子的品德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有意识的品德教育比家庭的潜在影响作用更大;家庭对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家庭德育策略和家长素质是影响孩子品德最重要的家庭因素。

家庭对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一个主观因素,家长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调节,对孩子的品德教育重视起来。家长也可以通过短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掌握基本的家教知识,充分发挥家庭德育的功效。家长的素质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提高,但一些不良嗜好和行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减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德育情况总结篇8

一、德育评价与抓日常规范相结合

有句话说得好:“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成败”。中学生是处在一个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中,抓好他们的日常行为规范,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也是形成具有良好校风、班风、学风的必要保证。因此,在进行一日常规的教育中,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征,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规划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德育评价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个教育基地,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与在家里的表现有关联。为了掌握学生两处的表现,须建立家校联络方式,设置《家校联系册》是较好的方式之一。可以将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和学习等情况予以登记。我们的《家校联系册》要求将学生的孝行表现作为重点内容记载。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在家的孝行表现,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生年龄特征,各年级还有相对的侧重面。通过每月的家长会告知家长家校教育安排,让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在“孝敬长辈、热爱劳动”等方面的行为表现给予评价和打分,以便更好地起到督促作用。每月的评比中我们不仅参考学校的表现记录,还要结合在家的表现记录。不少家长都表示自从采用这种方式后孩子在家能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比以前更知道孝敬长辈了,表现真的进步了不少。

三、德育评价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在学校德育评价的开展中,德育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也是一种较好的评价方式。每位学生在丰富多采的活动中体现出的自身个性特征,能使教师去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境界,从而针对每位学生的综合表现实施不同的教育引导方式。在每次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评价并记录在案。同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对表现相对较差的学生提出善意的整改意见。从而促进每位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进步,从活动中得到收获。

四、德育评价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德育评价标准并不是德育工作中的尚方宝剑,它虽然是对学生行为习惯评定的一把标尺,但在特殊学生身上是不能进行“一刀切”的,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单看评价结果来评定学生优劣是不全面的,因此评价中最好合理操作,要把德育评价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因为学生是在成长中变化,变化中成长的。如个别学生在日常表现出纪律观念淡薄、行为孤僻、逆反心理强烈等,对待这类学生首先要有同情心理。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他们的“不规”行为难道是与生俱来的吗?完全不是,那是因为在生活和学习中受到某种刺激的结果。作为教育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要想方设法走进这类学生的心灵,尽力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使其尽快步入常态,为他们拥有一份健康心理做出最大努力。这样,德育评价自然就会“有的放矢,收放自如”。

上一篇:小学班德育总结范文 下一篇:德育课程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