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性散文范文

时间:2023-09-28 00:25:14

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篇1

促使我写作本文的还有两个原因:一是一个昔日同事去省城某高中复读班上课,他沿用过去三段论的方法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因写作知识老化,一周后,被学生炒了鱿鱼。二是前不久,一位高三语文教师与我交谈时说:“如今高三学生不会写作议论性散文,而规范性议论文在江苏高考70分作文中一般只能得42分左右。”前者是听说,后者是亲闻。虽没有很好地考究前者的真正原因,但后者却使我夜难安枕,为什么那位同事高兴而去扫兴而回?为什么议论性散文写作是高三学生写作的盲点?为什么规范性议论文就不能得到理想分数?

要想走进议论性散文写作的天地并在此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就必须首先明白什么是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表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需要阐明一个论点;从笔法角度看,它又是散文,侧重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因此,它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可以说,议论性散文本质上属于散文,也可以说它属于文学作品。

具体地说,议论性散文写作有四个主要视角。

视角一:内容上的众星拱月与一线串珠。议论性散文可以笔涉古今中外,围绕文章中心,让中外故事有机交织,充分展示文章内容的丰富多彩。从内容与中心关系的角度说是众星拱月,从中心与内容关系的角度看可以是一线串珠。

2011年山东考生的《这世界需要你》一文,内容就是采用众星拱月的方法。作者摆事实,讲道理,三个分论点逐层深入:“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会使她诗意盎然、生机勃勃。”“这世界需要你,不因你地位显赫,家财万贯。她需要你,因为你的乐观、坚强会感染芸芸众生。”“这世界需要你,她不在乎你是否名声显赫,是否功勋卓著。因为无论你伟大或者平凡,你的存在,都会让这世界不一样。”考生以泰戈尔、纳兰容若华美的诗文证明第一个分论点,以刘伟、史铁生的生命华彩证明第二个分论点,以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的默默奉献证明第三个分论点。古今中外诸多的人与事,都贯穿为一个中心论点,即文章最后一段中说的:“无论你伟大或者平凡,这世界需要你。”这是水到渠成的结论,也是内容上众星拱月的特色。

2013年四川考生的《我自静默向纷华》,面对纷华浮世,考生选择静默以对,平衡心态,平衡物外神内,平衡身行心思,文章思想高远,立意深刻。行文中考生以丰富的文学和文化知识来阐述这一观点,以文化名人弘一法师、余秋雨、纳兰容若的行为以及川端康成的言论,来表现他们对“平衡生活”的追求。同时,从“敲开心灵之窗”的角度,从“走出一条精神坦荡之路”的角度,从“唱出诗意年华、脱俗人生”的角度,以及归真堂活熊取胆、娱乐明星诈捐的反面角度,多维度论证观点,以一条线串起古今中外多则材料,体现议论性散文形散神聚的写作特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纵横的才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视角二:结构上的形散神聚与灵活自由。议论性散文的结构比较灵活自由,就是要“形散神不散”,往往以内心感受为线索,由若干片段描写衔接而成。

片段组合显灵活。围绕一个主题,作广泛的联想,把联想到的一个个生活片段,一幅幅生活画面,剪接组合在一起。在行文中,几个片段尽量做到结构整齐,片段之间一般不用过渡语。这样的片段,一般不能少于三个。每个片段之后,要紧扣主题作精要的议论或抒情,也可以在几个片段之后集中议论。如2011年湖北考生的《旧书》,围绕紫檀木箱子中珍藏的旧书展开联想,回忆往事,抒写感受。古人晒书节当天对藏书的炫耀、征战途中不弃旧书、爷爷对旧书的珍惜……这些片段无不表现出中华民族爱书、读书、用书这一文化传统的源远流长以及书籍的巨大作用。

序号表述显层次。文章所有内容要分成几个部分,这些部分可以用序号标识出来,这就是序号式结构的特点。序号要用大写,它不表明内容,只是标明文章的层次。运用序号结构可以省去衔接与过渡的文字内容,使文章更显得简洁明快,内容丰富,结构井然。如2011年北京考生的《对体育的思考》,文章在引出中心论点后,用三个小标题从不同层面展开论述:思考一:体育大国≠体育强国;思考二:参与体育运动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思考三:包揽冠军的弊端。采用了序号,体现了文章顺理成章的思路和严密的逻辑性,不仅形式出彩,内容上也更明晰。

子话题式显机智。从一个中心话题(或观点)中分解出若干个具体的子话题,由这些子话题组合成全文的主题框架,共同支撑中心话题(观点)。子话题一般置于段首,也可放在段尾,统率一个或一组材料。这样的子话题一般不能少于三个。这样,主体部分就呈排比段形式,观点明确、具体,说理充分、透彻,结构整齐,层次清楚,内容充实。2013年安徽考生的《追求不一样的精彩》一文就很典型。文章主体部分有三个子话题,一是“追求不一样的精彩,要求我们有创新精神”,以马可为设计出访时服饰极具创新精神证明;二是“追求不一样的精彩,需要敢于突破的品质”,以美国白宫的名画《向正方形致敬》的突破性创作证明;三是“追求不一样的精彩,需要树立坚定的信念”,以两个美国少年排除干扰创造发明的事例证明。三个子话题,多则材料,巧妙论证了文章“探寻别样的精彩,以获得更丰富的精神享受”的中心论点。

小标题式显脉络。由若干个小标题统率重点段落的内容组成全文的主体。具体来说,就是围绕一个主题,选取几个片段或几个画面,然后分别用小标题标出来。小标题一般用精要的文字揭示统率段落层次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小标题,一般不少于三个。小标题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并列,可以是递进,也可以是对比。小标题可以打破时空界限,显示选材的广泛性,同时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层次感强。如2012年江西考生的《“无”中生“有”》一文有两个小标题:“无”中生“有”――坚韧铸就;“无”中生“有”――梦想给力。本文选择了达人秀年度冠军和网络红人“菜花甜妈”的两个事例,紧扣文章中心,鲜活证明观点。2012年河南考生的《顺手撩拨“平安”弦》一文就很典型。文章分“一叶飘零春更在”、“落红不是无情物”和“人生若只如初见”三个小标题,以苏武的大漠牧羊、勾践的卧薪尝胆、曹雪芹的十年血泪证明第一个子话题;以柳永肝肠寸断、蝉蛰伏四年、玛丽・凯勒走向成功证明第二个话题;以梵・高、贝多芬、郭明义、最美妈妈证明第三个话题。而三个子话题都是紧紧围绕“‘小’处却有‘大’成就,平凡孕育伟大,顺手撩拨平安弦”的中心论点。内容集中,又一气贯通。

程序化思维显特点。即按照程序化思维模式展开,文章一般分若干段,每段各有任务,表达各有特点。2011年河南考生的《腾飞雄鹰,傲视苍穹》似乎颇得其要领。第一节一般是以比喻、拟人、排比、引用、设问等手法起势,此文第一节就是用排比句引领并亮出中心论点:“我们吟诵着中国崛起的华章,仰慕她腾飞的骄傲身影,进而展望她更加繁荣的蓝图,我们对她的爱越来越深沉,在我们眼里,她就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展翅便是九万里,让世界震惊。”第二节提出分论点一并论证。分论点是:“倘若中国的腾飞是滔天巨浪,那么科技就是层层叠叠的浪花。”以“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的飞天、“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奔月和南极考察,从面上证明分论点。第三节提出分论点二并论证。分论点是:“倘若中国是正在上演的话剧,那么国际影响的魅力就是她激情的表演。”用中国敢于担当、敢于承诺的典型事例从点上进行论证。第四节提出分论点三并论证。分论点是:“倘若中国腾飞是高耸入云的山峰,那么民生改善就是上面葱郁的丛林。”用“两免一补”的助学政策、逐步完善的农村合作保障体系以及“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进行论证。第五节提出分论点四并论证,分论点是“倘若中国腾飞是蔚蓝的天空,那么经济成就就是装点她的灿烂彩虹。”用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日本的事实证明。第六、七节以华丽的语言收束并给人以启迪:“用科技水平谱写中国腾飞的乐章,绝世传响;用国际影响诠释中国腾飞的神话,精彩绝伦;用民生改善书写中国腾飞的篇章,坚实华美;用经济成就唱响中国腾飞的歌谣,激越昂扬。雄鹰腾飞,傲视苍穹。伟哉,中国!”

议论性散文结构虽然可以不拘一格,但必须遵循两点:一是“内心感受”,这一“神”能够串得起文章全部内容,二是文章所写内容,应当是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体现“散”的特征。

视角三:句式上的整散相间与错落有致。议论性散文整散结合,什么是整散?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近,形式整齐的句子。散句是指结构不一致,形式参差的句子。两种句式具有不同的风格,使用整句有整齐之美,使用散句则有错落之美。整句的修辞手段主要是对偶、排比、叠字、回环、层递、反复等方法。对偶,如:“灯红酒绿的,我们嗅到了什么?金钱、欺诈、贪婪……沉浮莫测的人生,我们追寻着什么?名利、虚荣、安逸……”(2011年河北考生《“赌”一把诚信》)形式整齐,气势贯通。排比,如:“我们吟诵着中国崛起的华章,仰慕她腾飞的骄傲身影,进而展望她更加繁荣的蓝图,我们对她的爱越来越深沉,在我们眼里她就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展翅便是九万里,让世界震惊。”(2011年河南考生《腾飞雄鹰,傲视苍穹》)以排比句统领全文,增强文势。回环如“方圆成世界,世界依方圆。”(2013年湖北考生《人生方圆观》)形式整齐,气势贯通。层递,如:“懂得,所以相信;相信,所以坚持;坚持,所以自主。”(2011年浙江考生《我的时间》)逐层深入,引人入胜。反复,如:“爱心暖流带来微幸福,那幸福是黑暗中的一丝光明,是绝望深渊中一声有力的呼喊。”“爱心暖流带来微幸福,那幸福微小琐碎,却如润玉般珍贵。”“爱心暖流带来微幸福,那幸福是一盏小小的灯。”“爱心暖流带来微幸福,那微小的幸福是爱,是温暖,是感动人的力量。”(2013年广西考生《爱心暖流带来微幸福》)反复吟诵,强调观点。

视角四:语言上的片状结构与如诗如画。议论性散文属文学语体,它用的是以形象思维为内核的“片状结构”语言,即通过具体的充满情感的描写,展现一幅幅画面,而且要把自己的观点蕴涵其中。2013年湖南考生的《叩问心灵》一文的语言就很典型。

汪国真曾有言:“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诚然,人生中追求无止境,幸福无大小。然而,肯定这份追求、这份幸福,只需在夜深人静时,叩问自心,轻轻说出那句“我愿意”,并一生无悔。

嵇康是一枝空谷幽兰。那时,一把铁锤被高高举起,击于石块之上,溅起万点火星,瞬间汇集在一起,发出光芒万丈。那时,面对宦海沉浮,他没有沉沦!面对司马集团的威胁,他没有屈服。那时,朋友入仕,他写绝交书;生命将终,他独奏《广陵散》。他就是他打磨出的铁器,坚韧自强,即使磨难重重,也不会放弃自己内心世界高洁的追求与坚守。不论结果,叩问心灵,只道一声“我愿意”。

作者用嵇康之例,论证中心论点,在描绘中抒情,在抒情中议论,画面美与情理美相交融,一扫议论文的枯燥之风。

再欣赏此文一个片段。

海子曾说过:“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如今,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多少人汲汲于富贵而出卖了他们的灵魂?有多少人追逐于名利而典当了最初的追求?

当干露露们唯“财”是举,当“郭美美”们拼爹、炫富时,仍有一些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追求着自己的梦想,最终,他们提升了自己也造福了社会。“歼一15"号总设计师罗阳在执行任务时累倒在地,最终不幸去世。他没有太多的钱财,他也不渴求过多的名利,只想把一生的精力奉献在追求上,他做到了,他是幸福的,相信他在倒下的那一刻,内心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一声“我愿意”从他的内心发出,感动了无数国人。才道霓虹君已去,英雄长存海天间!

文段不只是对比论证,更重要的是充满情感的罗阳事迹。议论性散文语言要具备四点:一是有一条情感线索,二是有若干组画面,三是采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四是将文章的观点蕴涵于画面组接之中。

写作议论性散文,还必须:手法上敢于运用奇特的夸张想象,拟题上的吸人眼球、引人思考,构思上的敢于创新、表现自我的理想情趣,中心上多展现时代青年的青春风采,侧重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议论性散文和规范性议论文究竟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而应看其是否论得有理,说得明白。

议论性散文篇2

【关键词】引导 议论性散文 记叙性散文 课改

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至真至纯的语言艺术。散文必须以新颖的立意、独特的见解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美感享受。散文是四大文学的体裁之一。它往往通过对某人某事的叙述,或对某种事物的描绘,来抒发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启迪。

如这几年,散文写作在中考中大行其道。

一 议论性散文写作

1.议论性散文的特点:议论文的框架,散文化的笔法

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融情感、哲理、形象于一体。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议论文。

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议论性散文在说理时常常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的,有时说得很委婉、含蓄。这种散文在说理时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总之,形式灵活、语言精美、渗透作者的感情,这是议论性散文与规范性议论文最明显的区别。

2.如何写好议论性散文

要写好议论性散文,就必须找准该类文体写作的成功支点,那么,哪些因素是其成功的支点呢?(1)要有明确的观点贯穿全文。有人认为,既然是议论性散文,就可以随意写,不必顾忌论点、论据、论证等。其实,议论性散文是用散文的笔法写成的议论文,同样要有明确的中心论点,只是写法上比规范的议论文要更灵活些,文笔、形式更随意一些。(2)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形式。议论性散文,有些像随笔,从表面上看,信马由缰,形式多样,而实际上,好的议论性散文也要开合有度,有一个合理、完美的结构形式。(3)要体现出议论的逻辑性。优秀的议论性散文,既能够使叙和议各展风采,又能使叙和议密切联系。议论性散文,属于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其内容层次之间应有内在逻辑性。

3.目前中考议论性散文存在的问题

从内容上看,或回到古代,或罗列名人,贪多求全,臃肿庞杂,看不到鲜活的现实,闻不到时代的气息。从感情看,或缺乏真情,或矫揉造作,用成人的体验代替自己的心声,用美丽的词句掩饰自己的浅薄。从语言看,堆砌辞藻,追求虚美,用名言警句撑门面。 二 记叙性散文的写作

记叙性散文分写人、记物、叙事等。记叙性散文写作要注意如下几点:

1.感情浓郁,以情动人

散文是情感的载体,应十分重视个性化的体验,以叩击心弦的强烈感情打动人心。

2.联想丰富

散文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要想写出有新意的东西,就得提出一种新思想,立意有深度,就得多方开掘。这就要用到联想,没有恰当的联想,文章就放不开。联想的方式很多,由此及彼的横向联想是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其类型有相似联想(由此事物想到性质不同的彼事物)、相关联想(由此事物想到与它相关的彼事物)和相反联想。

3.形散神聚,线索连缀

形散,是形式不拘,写法多样,生动灵活。要做到神聚,就得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就像放风筝,不管它飞得多高多远,风筝线始终在手里拽着,随时可以把它收回来。线索的主要类型有:(1)以具有象征意义或有深刻含义的某个物件为线索。(2)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3)以某句深刻意义的话为线索。(4)以人物某方面的特点(如:勤劳、勇敢、谦和、豪爽等)为线索。

4.文字清新,拒绝造作

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是非常正确的。但令人深感遗憾的是,缺乏真情实感、徒有丽词佳句的所谓美文,往往受到包括阅卷教师在内的各方人士的青睐,于是许多考生竞相仿效,以求高分。此类毫无实际意义的内容,只求表面华丽之作的泛滥,实在是语文教育的大话题。

5.几种散文的写作模式

第一,写人散文模式。开头: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中间: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的叙述和描写;几件事。每件事即每个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结尾:重申特质,照应开头;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第二,记物散文模式。开头:叙述自己与事物的关系;议论事物和自己。中间:描写物件,分出层次,细致动人。联想发挥,重大意义。结尾:发表议论或感慨。

议论性散文篇3

一、记叙文

记叙具体的生活内容,描述具体的事件或场面,这样的文章叫记叙文。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是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必须有贯串全文的线索。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某种思想感情等。记叙文在表达方式上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议论和抒情不应该超过文章的三分之一。叙述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平叙。记叙文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文句要有表现力。

记叙文写作的基本对策:一是将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二是用故事表达一种思想,三是将思想蕴涵在描写之中。

记叙文写作的标准:一是有一个鲜明深刻的主题,二是有一个波澜起伏的故是事是,三是有一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四是有一两处生动的细节、场面描写。

当然,高中生写记叙文宜写复杂的记叙文,不能停留在一般记叙的水平上。

二、议论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明确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事件的看法、观点、主张。论点必须正确、鲜明、有针对性。一般情况下,在文章题目,或第一句话,或结尾提出或表明论点。论据是证明论点正确的证据。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理论论据是指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首先,论据必须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能够充分证明论点。其次,论据要具有典型性,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再次,论据要新颖,尽可能寻找一些新鲜的、能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启示的论据。论证过程是指运用证据阐释、证明论点是否正确的过程。它要求论述深刻、周密,且讲究说理的艺术。基本的论证方法包括五种:归纳法、例证法、演绎法、类比法、对比法。

现在高考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现代公民意识,而写议论文正是检测考生理性思维能力和现代公民意识的最好手段。高考作文通常都要求作文文体特征鲜明,绝大多数省市在高考中甚至明文规定考生要写议论文。理性思考就是见微知著。作文不能局限于写一人一事一花一草,而要由点及面、由树木到森林地揭示或印证某一规律及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考生在写作时,面对纷繁复杂的人和事,要多追问几个“为什么”。也就是说,作文不仅要让读者知其然,还要让读者知其所以然。理性思考还要求观点具有启发性,立意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达到“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全无”的境界。

三、散文

散文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自由活泼的体裁。根据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大致可分为四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和议论散文。

1.叙事散文。叙事散文是一种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样式。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可以抒情、议论,但要依附于事件、人物的叙述和描写。一般来说,叙事散文不像小说那样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人物性格刻画的深刻性,记叙事件常常只是选取生活中的某一侧面或片段,描述人物也只是选择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

2.抒情散文。抒情散文是一种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样式。它注重依事生情,借景抒怀,托物言志。这类散文往往以情感为结构线索,通过形象思维展开艺术联想,将生活的片段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还常常以象征、隐喻和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来吸引读者。

3.写景散文。写景散文是一种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散文样式。这类文章多是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写作这类散文必须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安排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景物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

4.议论散文。散文说理往往借助于对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而是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述来说理,从而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四、创新文体

近年高考作文强调文体特征鲜明,讲究文体规范,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文体创新;相反,如果考生在规范的前提下进行文体创新,“万绿丛中一点红”,就会更讨阅卷者喜欢。高考作文创新文体大致分为两大类:应用文和文艺文。应用文主要有书信、日记、访谈录、辩论词、书序、说明书、广告、合同、广播稿、启事、招标书、会议纪要、诊断报告、成果报告、申请报告、实验报告等。文艺文主要包括适合于编故事的小小说、寓言、童话、故事新编,适合于抒情的诗歌、散文诗,以及适合于设置矛盾冲突的剧本等。

文体创新需要考生有扎实的相关文体知识作基础,然后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进行文体创新,切忌为形式而形式。从近年高考作文的情况来看,文体创新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

1.自不量力,弄巧成拙。一些考生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而是眼高手低,使用自己不熟悉的创新文体,结果弄巧成拙。如有的考生选用诗歌,在形式上也按诗歌的要求分了行和节,但只是把记叙文的内容分行排列而已,既无节奏,也无韵律,更寻不到意象,探不到意境,纯粹是游戏之作。

2.认识片面,盲目跟风。一些考生片面地认为,选用了创新文体就可以得高分,于是盲目跟风,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忽视内容,从而出现形式不能为内容服务,或内容单薄的情况。

议论性散文篇4

一、散文的分类

散文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记叙性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兼有抒情。这类散文要求有真实感。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主观感情为主,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这类散文具有空灵飘逸的特点。议论性散文的说理往往借助事理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来进行,表达方式以抒情、议论为主,文学色彩很浓,但又不同于议论文。这类散文以议论文的框架,散文的笔调呈现作品,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二、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联想、想象、以小见大、卒章显志等。

三、散文的线索

散文通常以人、事、情、物、时间、地点为线索。如何寻找散文的线索呢?首先应注意标题,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则包含线索的因素。其次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词语,这些也提示了文章的线索。再次注意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事情的进展、人物的活动、感情的发展、一线穿珠的物件。最后注意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它们对文章的线索也起到了提示作用。

四、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主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把握散文的主题:1.概括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情感,从中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2.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五、散文的表达方式

1.记叙是叙事性散文中最基本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做的叙述和交代。它的作用是令读者了解故事情节,交作背景、人物等。

2.描写是散文中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人物描写主要是考虑外貌、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有关细节描写也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3.抒情是散文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它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则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4.议论是散文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中的议论句起着明析事理,点明所叙之事的内涵,提示或深化文章主旨,画龙点睛之作用,使文章更加鲜明,深刻。

六、散文的语言

散文语言的特点: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优美、凝练。

七、常见考点

1.整体感知

(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意图、作者的写作思路的把握。归纳为三点:文章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

(2)散文的结构分为:总—分—总,分—总,总—分等。

2.品味语言,分析词语

(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考题形式: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解题思路: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分析词语的含义。“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判断词语语境含义。

答题格式:词语的原意+语境含义,这个词原指……这里指……

(2)词语的表达作用。

考题形式:加点词在句(文)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有时要考虑词语对描写的景物、意境所起的作用或对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有时还要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

答题格式:原义+语境义+表达作用,这个词原指……这里指……在文中起到了……作用。

3.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1)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解题思路: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及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通常找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有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这时我们不仅要分析句子要表达的主要内容,还要分析该修辞手法的作用。含有哲理性的句子,我们不仅要分析关键词的表层含义,还要分析它的深层含义和双关含义。

(2)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时应从以下角度入手:

从内容的角度分析:概括句子在内容上写了什么。这类句子往往起点明主旨,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的作用。

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句子起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设置悬念等作用。

4.散文中描写的作用

(1)肖像、神态描写的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2)语言、动作描写的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3)心理描写的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与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不同的。答题时,重点分析文中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答题模式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主题)。

以上的技巧还需要同学们与平常的练习相结合,灵活运用,并注意积累相关的答题经验,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散文的阅读能力。

议论性散文篇5

在8月12日召开的开幕式上,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陈国荣副主任发表了讲话。他对武术散打30年的发展进行了总结,指出:“现代武术散打从1979年开始试点,发展到2009年,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回顾30年的发展,“武术散打运动走出了一条快速、协调发展之路,在散打理论与技术体系的确立、训练与竞赛、组织与管理、国内外传播与交流、市场化运作、科学研究等诸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实现了武术散打事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目标”。陈国荣副主任指出,这次会议的目的“在于对武术散打过去的发展进行总结,谋划散打运动未来发展大计,探讨武术散打运动实践所引发的对武术理论与技术的重新认识与定位,从中寻找武术散打运动发展的特征和规律,以解决新形势下武术散打运动所面临的难题与任务,进而推动武术散打事业快速持续的发展”。他指出:“这次战略研讨会是继2008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后武术散打界的又一次盛会,它将成为武术散打运动30年发展的里程碑,在武术散打运动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遵照总书记‘中国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指示,武术散打运动如何做大做强,这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继承和发扬武术散打项目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武术散打运动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子,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现代体育运动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随后的高峰论坛报告中,几位专家围绕“武术散打运动发展”这一主题,从各自研究领域对散打运动30年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武汉体育学院孙义良教授站在高校角度,做了“高校武术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主题报告,回顾了武汉体育学院作为开展散打项目试点单位之一,对散打运动实验研究的组织与开展,较早进入学校教育体系的战略实施,以及对武术散打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经验。他认为“高校是散打运动诞生的摇篮,是散打运动走向辉煌的人才基地。在新的历史时期,充分发挥高校散打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能使散打运动持续、健康、科学地发展”,道出了武术散打运动发展与高校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颇具指导意义。

接着,上海体育学院王培琨教授做了“融入世界体坛的中国散打运动”主报题告,论述了散打运动的时代性、传统性与民族性,展示了散打运动的功能与未来发展。他认为,“散打运动作为武术的对抗形式之一,与套路运动形式在整个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并行不悖,虽然形式不同,但在基本功、基本技术、基本动作等方面依然同源,与武术不可分割。”

随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王友唐、人民日报社记者王霞光、中国体育报记者王静、中华武术杂志社记者王涛,从传媒角度做了“现代传媒视角下的中国武术散打”主题报告,回顾了伴随散打30年发展的媒体对散打项目的关注与宣传,总结了现行武术传媒存在的问题,概括出现代传媒和散打运动的四大良性互动关系,对后奥运时代的散打如何进行媒体传播提出了建议,展望了散打作为一种引领潮流的体育项目其发展前景是乐观的,要构筑起一个赛事和媒体健康共赢的体系。

最后,现代散打运动的开拓者夏柏华教授从技术角度作了“对开展竞技散手的回顾和建议”主题报告。报告回顾了最初开展散手技术试验的背景、实验的宗旨、指导思想以及技术方法等,并从自身实践感悟出散手发展的不足。在谈到散打运动未来发展时他认为,“要组建智囊团和科研队伍,有针对性调研、实验与攻关,严格考核与奖惩办法”等。

8月13日下午在郑大体院学术报告厅进行了第二场高峰论坛报告,又有四位专家做了主题报告。

武汉体育学院曾于久教授从训练学的角度做了“对武术散打训练本质规律的研究”主题报告,在报告中他对散打训练的一般规律和本质规律进行了厘定,对散打训练本质规律在训练主体内容结构体系中的位置与智能训练、技能训练、体能训练的关系进行了深刻论述,得出散打训练本质规律是检验训练效果的衡量标志结论。

江苏省散打队于万岭教授做了“对现代散打发展的重新认识与定位”主题报告,他认为目前的散打运动面临着有被边缘化的可能,究其根源是散打理念的停滞不前造成的,散打的成功使人成为专项技术的附庸,忘却了作为竞技体育必将被纳入艺术的范畴、必须反映人本的精神与特性,以至影响了散打项目的持续发展。在谈到散打未来发展时,他指出现阶段为阻止散打边缘化的势头就必须更新理念,散打的建构与确立是抽象与继承的结果,并将继续的扬弃和整合才能保证散打有序、健康的发展,借鉴和运用模糊控制理论,把“散打规则”改用强势判断和概率统计的方法来促使其技术的构成发生质的变化,以形成感官上的焕然一新,并以体商合作为模式来配合发展散打项目及培育该项目的受众群体与市场,最终形成“大散打”的完满格局。

上海体育学院赵光圣教授从技术与科研的角度做了“武术散打运动三十年回顾与发展”报告。报告分三个阶段对散打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评述,对散打技术的特色进行了诠释,思考了散打技术的发展。关于目前散打运动的科学研究,赵教授分类从竞技能力、科学选材、训练监控、产业化、学校教育、文化属性研究等诸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提出了散打科研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科研的发展建议。

最后,北京体育大学朱瑞琪教授从竞赛的角度做了“武术散打项目发展的历史回顾与设想”报告,依据散打运动30年的发展和阶段任务,分三个阶段对不同时期散打的竞赛性质、内容、方法与规则进行了回顾总结,对当前散打运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发展进行了设想,认为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散打“竞技散打”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大众散打”在健康群体中的开发与普及,加速培育“商业散打”的优秀品牌与“学校散打”的发展,突出岗位特点,全面开发“综合散打”的竞技功能等,对散打运动的未来发展有导向作用。

此外,围绕武术散打运动30年发展历程,散打技术训练及运用,散打运动存在的问题、竞赛规则变化,散打运动市场化运运作,学校武术散打运动的开展等五个方面,与会学者进行了分组报告,广泛交流了武术散打运动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共同商讨武术散打运动的未来发展,这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促进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确立武术散打运动科学化的支撑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于统一散打与散手名称的讨论”是这次研讨会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年适逢现代武术散打运动发展30周年,在这发展变化的30年中,武术散打继承与创新、吸纳与融合,从理念、理论到技术体系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被赋予新的内涵。起初建立在武术套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散手,历经发展已不能确切表述这项运动的内涵,于是在1988年武术定义讨论中“武术散手”被“武术散打”名称所取代。由于名称的改变没有引起主管部门足够重视,以至出现国内称“武术散打”,国际称“武术散手”的尴尬局面,名称混乱严重影响了武术散打在新时期的发展与推广。为了厘清这两个概念的属性,统一概念,8月13日上午举行了“关于统一散打与散手名称研讨会”的专题会议。会议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科研部主任康戈武主持,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副主任陈国荣、散打部主任杨战旗亲临会场聆听。围绕散打与散手名称问题,代表们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认识与看法,讨论的气氛热烈。武汉体院曾于久教授首先发表了“武术散手与散打的项目属性论证”的主体发言。他从散手是武术套路项目的专有名称、散打是武术对抗项目的专有名称两个方面,博引旁证、深刻阐述了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是两种表现性质、表现形式、价值功能不同的运动项目,认为“散手”这个名称已经完成了武术对抗项目试验阶段的历史使命,应该回归到武术套路形式的范畴,武术散打应该属于武术对抗形式的范畴。此外,天津体育学院副教授杨祥全博士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论述了两个名称的历史渊源。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李士英博士从文化学、传播学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统称“武术散打”易于传播和被人们接受,是新时期武术散打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热烈的讨论,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科研部主任康戈武对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了综合,最后宣布为了项目的发展和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就将其名称统一为“散打”。与会代表用热烈的掌声表示通过。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在“2009全国武术散打运动发展战略研讨会”闭幕式上发表讲话,认为在武术散打建立30周年之时召开这次会议有特殊的目的与意义。他指出:这次会议上专家、学者提出的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和成果,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都是武术散打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必将有利于指导武术散打运动的蓬勃开展。

围绕武术散打运动30年来的发展变化与社会需求,他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在申办和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激励下,武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和进步,随之而来是人民群众对武术健身的需求越来越高。面对人民的期待、社会的需求,每一位武术工作者应该肩负起武术研究和武术事业发展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项目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应对散打运动发展中所遇到的难题与挑战,实现武术散打事业快速、稳步、持续的发展。面对体育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体育科学研究对散打项目的作用时他指出,我们必须重视散打项目的科学研究工作,不断吸纳世界上先进的体育理论、管理经验,以及其他的有益成分,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丰富、创新散打运动理论与技术体系,走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符合武术散打自身发展的产业道路,最终实现散打运动的新发展、新跨越。

议论性散文篇6

关键词 舆情事件;微信场域;微博场域;议题;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 G209

文献标识码 A

1972年,美国传播学者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在《舆论季刊》上《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总结了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作的调查研究,提出“议程设置”理论假设,认为“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且“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1981年,郎氏夫妇根据“水门事件”如何在公众中形成议题的研究提出“议题建构理论”,进一步阐释了舆情事件中媒介、政治系统和公众的复杂互动与整体过程。

李普曼《舆论学》中对舆论影响相关问题的探讨和梳理,得到众多学者基于公众事件舆论形成过程中的实证分析及验证。在2013年微博用户数量首度下滑,微信用户不断攀升的背景下,本文基于2014年2月9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管不住的“莞式服务”》播出后,引发的“东莞扫黄”舆情事件中(后简称“东莞事件”)微博场域和微信场域的议题内容分析,结合前期问卷调查结果,对比分析微博传播及微信传播中的议题变化,探讨在舆情产生及推动中的作用。

一、问题提出

根据腾讯官方统计数字,截至2013年11月微信注册用户量突破6亿。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首次出现下滑,“过去一年内使用微博减少的网民比例占22.8%”,且“减少使用社交网站的网民中,32.6%的人转而使用微信;减少使用微博的人中,37.4%的转移到了微信”。

微信、微博的比较研究已经展开,主要集中于两个议题。一是微信能否替代微博。学者陈永东“微博之于微信是互补而非替代”代表了多数意见,究其原因,有学者从传播机制及传播效果上分析,认为微信基于点对点的人际传播、大众传播效果十分有限。此外微信作为社交媒体新形态,其免费通话功能从根本上打破了通信场域内资本的争夺,威胁电信场域新走向,与微博处于互补共生状态。

二是微博传播、微信传播与舆情事件的关系。首先,作为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平台和途径,公众微博产生巨大的舆论力量和社会效应,“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高度概括了公众微博给转型期中国社会带来的变革,促进社会进步的正面能量获得广泛肯定。舆情事件中微博传播的机理研究中,基于对微博舆情传播中数个节点不同作用、效果的测量,戴丽娜提出的微博舆情“蒲公英式扩散”认可度较高,公共事件中微博舆论领袖借助信息或观点的传播与受众实现同步或异步互动,对公众舆论的生成和演变产生重要影响。李明德采取框架分析、案例验证的方法从微博舆情的演化过程,进一步阐释了微博舆情的模式、表征和趋势。

其次,微信传播与舆情事件的关系存在争议。2013年9月,人民网舆情分析师认为“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参与度较低――在现阶段,微信舆论场还未成型”。刘永丹采用基于Agent的建模和仿真方法,考察了微信群舆情演化的特点,并验证了舆情学动力模型的有效性。但是,该验证基于随机网络的简单模型,忽略现实中微信群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无尺度网络的多样性变化,仅仅揭示了单一微信群中舆情产生的烈度和群内讨论、时间介入之间的关系。匡文波认为“微信传播对舆论产生明显的杠杆作用”,因其便捷低廉的使用条件和熟人相识的关系圈子“容易导致社会舆论”,没有进一步阐释机理及推动过程。

微博传播、微信传播与舆情事件的关系。匡文波认为“微信意见领袖可以通过私人网络发表观点,再由微博等其他渠道产生裂变式传播,最终形成舆论并产生影响”。实际上,舆情演化过程中微信传播与微博传播的角色及互动机制研究鲜有涉及,本文正是基于舆情事件中微信传播、微博传播的传播特征、联动关系展开探讨。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设计

为深入分析舆情事件中微信传播与微博传播的差异,本文采取了样本分析与问卷调查结合的方法。其中样本分析是以2014年2月9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管不住的“莞式服务”》播出后,引发的“东莞扫黄”舆情事件中微信场域及微博场域的相关议题的内容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样本选取

其中微博样本得到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沈阳教授科研团队支持,取自软件跟踪和数据挖掘后的“每日微博热点9条”,截止2014年2月24日,涉及“东莞事件”的微博热点3条(表1)。

微信样本取自2月9日-2月24日涉及“东莞事件”的部分微信公众号推送消息,分为公众媒体及自媒体两部分。7家公众媒体样本取自2014年2月19日人民网研究院的《2013中国报刊移动传播指数报告》中,公众微信影响力靠前的6家纸质媒体《人民日报》《南方周末》《新京报》《华尔街日报》《壹读周刊》和《凤凰周刊》,以及舆情事件焦点中央电视台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表2)。

6家自媒体样本中,包括4家与舆情论争焦点“记者”“传播”圈群关系密切的“财经记者圈”(财经记者自媒体联盟)、“钛媒体”(科技媒体人社群)、“仟言万语”(传媒人社区)、“记者站”(记者联盟),用户群广泛的“罗辑思维”(订阅用户突破100万),以及首次通过推送消息将此事件引入微信平台的自媒体微信公众号“财经女记者部落”(表3)。

(二)研究设计

按照微博、微信在此次事件中的议题持续时间、出现频次、相关程度进行编码,并进行分析。以舆论产生的本体与客体因素,按照议题内容与事件本身的关联紧密程度,将与东莞扫黄事件直接关联的内容划分为1级,将“记者该干啥”等争议性内容划分为2级,由论争连带引出的背景内容划分为3级,东莞事件为由头引入的扩散性话题划分为4级,并进行编码(图1)。

为了验证舆情事件中微信传播机理的基本假设,我们前期设计了“微信转发行为”调查问卷,2013年11月-12月通过互联网回收有效样本414份,其中男性162份,女性252份,并引用部分数据结果。

三、议题对比与分析

东莞事件由“扫黄”引起的“记者该干啥”的舆情关注中,涉及转型期中国社会对特殊群体的关照和对主流媒体强势权利的尖锐反控,论争是此次舆情事件的重要特征。

(一)微信与微博的议题介入

信息时代舆论意见的产生及舆情传播,已经有学者通过“7・23温州动车追尾”事件,证明了微博是最早最直接的信息源头,并在整个舆情事件中承担了信息扩散、引发论争、形成意见等多重角色。我们从微信议题介入的时间、密切程度、受众影响进行分析。

1.同步介入。从时间节点看,微博和微信都在《焦点访谈》播出后迅速形成议题,介入近乎同步,说明无论微博或微信用户,都因同一的社会环境及身份背景高度关注“热议话题”。问卷调查结果支持了这一假设,“在‘朋友圈’里消息,您的选择标准是?”一题,26.68%将“社会热议话题”当做选择标准,带进个人微信圈引发争议。

2.舆情初期,议题高度重合。舆情事件初期,微博、微信两大场域的议题呈现较高程度的重合。2月10日、2月11日,议题均围绕东莞扫黄事件本身,如“涉黄酒店老总为人大代表”“公车出入东莞被抓”等,说明公众焦点仍围绕事件本身,“意见”“论争”尚未广泛展开并形成规模扩散。

3.微博议题迅速消散,微信议题显现“长尾效应”。2012年,美国社会学家克莱・舍基在论著《未来是湿的》中,将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组织形式描绘成“小事在网上迅速成为人人关心的热点,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将众多角色一一卷入进来”,这种“合则聚,离则散”的“湿漉漉的关系”,形象地表述了微博舆情爆发时的井喷,迅速消散和不留痕迹。

从议题持续的周期看,微博中的议题变换恰如跌宕起伏的抛物线,在东莞事件出现的第一天、第二天,迅速形成高潮并引发论争,两天之后再无踪迹。网友的关注点很快被新事件转移,“离则散”来势迅速且连带效应少。

微信中的议题变换则如“长尾理论”中零散、平缓的两端,持续周期长、关注点多元、议题出现明显扩散。直至事件出现后第十一天,公共媒体及自媒体的公众微信推送中仍有以“东莞”为议题者,尽管内容与“扫黄”本身相去甚远,但也表现出长尾效应中分散的多个差异化需求聚合后的强大能动效应。

4.舆情后期,微信议题周期长、延展丰富。微信议题呈现出更强的扩散化、延展化、边缘化倾向,“去议程化”高于微博场域。从样本看,微博议题集中于“记者该干啥”论争本身,得到29958次转发。微信场域则从“那些年”“为什么”“启示”多个角度延展话题,这固然与微信公众号借助舆情热点获得点击率的噱头炒作相关,但也体现了微信更强烈的“讨论化”倾向。

(二)微信议题的新表征

微信议题呈现出多元集散的价值冲突,并通过链式传播在个人朋友圈形成议题不重叠即累加的重复积累,累加次数越多能动效果越明显。

1.核心议题首现微信。囿于微信传播的私密性,我们无法量化事件中微信公众消息的到达率和转发率,通过私信向6家样本自媒体求证“东莞事件中相关微信的点击率和转化率”,其中4家表示“数据不便公开”“仟言万语”则表示“点击率30%,与平时差别不大”。

值得关注的是,2月10日晚9点最早在微信圈引入议题《为什么中国记者喜欢举报小姐?》的“财经记者圈”证实,此帖首发于微信平台,点击和转发率很高。

从舆情演化及推进看,该文较早介入“记者该干啥”的论争焦点,此后在互联网社区、微博、各大网站得到广泛传播。微信传播的私人化、封闭化很难承担舆情事件中的信息和信息扩散,但在引发论争、形成意见的关键过程中表现出迅速、精准的特点。

2.链式传播中形成“沉默的螺旋”。大众传播理论“沉默的螺旋”认为,群体中个体观点认知极易受到环境影响,多数个体会避免由于单独持有的态度和信念产生孤立,并不自觉受到多数意见影响。相较于微博,微信的“去匿名”朋友圈倾向于熟人关系和真实身份,如果将点对点的微信传播看做传播链,则每个个体在纵横交错的传播链形成的私密场域里,受环境影响的几率越高。

换言之,即使从不在微信朋友圈发表意见的个体,也可能因为圈子里其他个体重复性地观点表达接受“隐性”干扰,改变态度和观点。从舆论形成的角度看,微博形成“争议”和“围观”,微信传递“意见认同”并产生深层行为干预。

3.意见的“分层”流动。“议题建构理论”认为公众讨论的焦点与个人在群体中的社会关系有极大关系,分为低门槛议题、中门槛议题、高门槛议题三大类。舆情事件的微博传播中,网友“一拥而上”实际上是围绕大V等舆论领袖形成的群体扩散,带有较强的非理性和盲目性。

相较微博的开放空间,微信的“分层”传播更为明显,信息选择呈现“推己及人”趋向,问卷中65.23%认同信息转发的标准“对“圈子”里部分人有帮助”,65.26%“偶尔转发公众微信平台信息”,13.75%经常转发。已有研究对个体样本“零点”的微信传播采取随机抽样,内容分析结论同样证实了微信传播的“分层”趋向。

此次选择的自媒体样本与“媒体”“传播”“记者”有较大关联,因而密切关注舆情事件中的议题走向,议题本身也恰恰是在基于相同关注点的层级中流动并相互渗透。

四、思考与分析

部分学者认为微信密闭的传播空间不利于意见的大范围流动和传播,无法形成舆情。本次验证也仅仅证明舆情事件中微信场域与微博场域存在相同议题,能够促成意见场的形成和观点流动。

2014年2月26日上午11时15分许,现身北京市南锣鼓巷视察住户居住情况。当日晚间20点许,作为最早跟进“现身南锣鼓巷”的传统媒体,《新京报》官方微信推送消息《“来南锣鼓巷了”》,采用一段网友手机拍摄的“真现场”视频、一段目击者事后访谈的“大揭秘”视频,图文并发首次将此事件推送到微信圈。

基于2013年以来微信传播对个体生活的重要影响、本次研究的验证结果和“审判案”“吃包子”等舆情事件中微信传播的新变化,我们认为微信传播与舆情事件中舆论意见的形成与传播存在关联关系,进一步提出假设,希望在以后的研究得到验证。

一是微信与微博间的议题互动。以往舆情事件多由微博首发,通过互联网形成舆论,“非理性”“盲目化”倾向严重。微信在碎片时间、碎片信息、碎片资源的整合中占有优势,随着“手机中心化”趋势的愈加明显,在舆情事件中的作用愈加重要,有可能与微博构成舆情事件中的议题共生、互动与互补之态,获得进一步发展形成理性意见的交流与互动。

二是微博扩散意见,微信形成意见。从舆情事件中微信介入的作用看,微信由于传播空间相对狭窄难以承担大范围内的消息、焦点论争。但从微信的传播效果看,微信在舆论事件出现后的意见形成阶段产生重要影响,深远影响个体的意见形成和行动意向。

此外,调查显示微信相较微博用户体现出更广泛的年龄分布,更便捷的使用环境和更宽容的参与程度,更具“大众”特质。因此,微信相较微博,更能承担舆情事件中答疑解惑、避免谣言的理性责任,实现舆论引导的合理有效。

三是微信传播中意见领袖的识别与管理。公共事件舆论生成和演变中意见领袖的观点传递和意见倾向,对公众产生重要影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微博意见领袖的生成进行考量,认为“公共粘性”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对于相对封闭的微信场域,有学者认为“微信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更大”,且“可能是现实生活中的意见领袖”。

议论性散文篇7

一、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这一目标提出了诗歌与散文阅读鉴赏的总体要求。从中可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被放在目标核心的位置。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它肩负着“德育”“美育”的目标,而对审美能力的锻炼和审美水平的提高都需要长时间的引导与熏陶。审美情趣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偏爱。高中时期,正是学生走出少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审美情趣也从儿童趣味向成人趣味发展,因此,此时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平时接触到的资源如偶像剧、网络小说、娱乐节目往往带有通俗、浅薄、娱乐性的特征。因此,通过对选修课本中优秀诗歌与散文的阅读和学习,学生可以在比较中自觉选择更有营养和美感的资源,在阅读中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的教学建议。这项建议将“诵读”作为核心概念,通过诵读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体味蕴含在诗文中的深刻意蕴。

二、开阔阅读视野,理解作品内涵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这一目标表明“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程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量,重点体会诗歌和散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在必修课本中,由于课时的要求,收录的课文是很有限的,学生的阅读范围较小;而选修课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选取古今中外大量名家名篇,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领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特色。在这一小段话中,两次提到了“思想”。可见,课标对理解诗文的思想还是有很高要求的。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散文较小说、戏剧更为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它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也具有教化的功能。因此,重视对诗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就是对学生的道德陶冶与教化。

在教学建议中这样写道:“应在一定的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鉴赏研读”。这一建议突出了“点面结合”的策略。“一定的阅读量”对应了该课程目标的“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就是要有广阔的阅读视野,丰富的阅读内容。

三、精选重点诗文,研习传统文化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一目标提出了对古诗文阅读的相关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它对古诗文阅读有两个层级的要求,一是读懂,二是背诵。要“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课标将古代诗文单独提出来阐述,体现出课标对古代诗文学习的重视。“读懂”就是要在翻译时做到“文从字顺”;而“背诵”则是倡导“熟读成诵”。古代诗文是我国民族精神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感性的阅读理解其中的精髓,在西方文化符号泛滥的今天,保持一份精神的独立和身份的认同。

教学建议中的“精选重点,鉴赏研读”主要对应了该课程目标中的“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就是指对于不同难易程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在阅读上要有一定的区分,挑选出一部分富有价值、难度适中的作品进行重点学习,精读细读,而对其他作品可以进行泛读。

四、学习鉴赏方法,发现多维意蕴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这一目标主要从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出发,要求学生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学习诗歌与散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感性认识上,还需要借助理论和方法对诗歌散文进行理性的认识。由于诗歌和散文属于两种不同的文体,因此,鉴赏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诗歌来说,可从格律和意境两方面赏析,而散文则可从语言、意境、艺术构思、表现技巧等方面赏析。

本课程目标给出的教学建议是:“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这一教学建议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作品的多维阐释。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侧重于鉴赏实践,边阅读边鉴赏,而不是一味讲授理论知识。

五、尝试诗文创作,鼓励学生实践

“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这一目标是对创作实践活动的指导,是对诗歌、散文学习的一个更高的要求,即将所学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运用到实践中去。值得注意的是课标要求的只是“尝试”,因此,更强调的是学写诗歌、散文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对有兴趣尝试诗歌散文创作的学生应给予鼓励。”“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外报刊投稿。”这两项建议主要对应上述课程目标,表明了教师应有的态度――鼓励与提倡。刚开始创作的学生,文笔难免会生涩稚嫩,要多鼓励多支持,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激发学生不断创作的动力。举办诗歌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校园里形成热爱文学的良好氛围,教师应大力提倡。

六、利用媒体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的时代,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这项建议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应通过ppt展示、朗诵视频播放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这项建议要求教师提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而资料的搜集也需要教师学会利用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体现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利用媒体资源,提高自学能力。

七、小结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研读、课程目标与教学建议的比较,笔者认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系列重在诗文鉴赏和陶冶情操。在学生广泛阅读选修课本的基础上,教师选取重点篇目,教授学生鉴赏技巧,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作与实践。在这样相对轻松自由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定会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提升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

议论性散文篇8

进行必要的构思训练,在思考、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创设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场创作”情境,既可避免写作过程中不必要的错误,又有效地提升了同学们的言语及思维能力。构思训练的具体流程如下:

一、根据材料提炼立意,训练思维的聚合性

近几年高考作文思辨性的材料作文成为主流,无论叙述型还是观点型的作文材料。议论文写作的第一步是审题立意:这是一个以聚合思维(又叫集中思维、收敛思维)为主的过程,需要在发散的基础上概括,在概括的基础上分析、比较,领悟材料的内涵,提炼出写作的“观点词句”。

如何提升聚焦思考能力?首先要采用审题三步思维法:简扼概括、深入探究、综合比选;其次注重表达交流,动笔前充分研读材料,可三四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让思维在不断的碰撞中深入发展;最后还应渗透于日常的阅读中,注重对文本中哲思语段的品读领悟,也可补充“每日哲思语段”要求在发散的基础上提炼中心,使聚焦思维训练常态化。

所谓审题三步思维法是指:无论叙述型材料或观点型材料,先用最简的文字概括出材料中的各种现象或观点,然后探究现象后的原因或本质,揭示观点后的内涵,最后在比较鉴别中抓住重点、综合权衡立意,力求综合材料中正反内涵,体现思辨特征。

如2012年安徽卷“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作文,文题是一段叙述性材料: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很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审题三步思维法图示如下:

二、根据立意个性拟题,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所谓心动神怡第一瞥,好的题目恰如文章的眼,能在第一时间抓住人心,使读者折服,这样的文题虽是偶然所得,却也积淀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与独特的个性思维,体现了作者思维的独创性。作文构思课上要引导学生在明确立意的基础上个性拟题,互相切磋、展示、修改,使之趋于最佳。

好题目的要求有三点:准确贴切、简洁凝练、醒目隽永。好题目的拟写也有一定的方法,拟题的技巧主要有四种,分别图示如下:

作文构思的拟题训练可以在课堂集中展示交流;简单的文题也可课堂拟题,鼓励想到好题立即写到黑板上。实践表明,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也经常会有学生带来一个个意外的惊喜。所以大家要珍惜这样的教育契机,不要文章写成后再对题目作枯燥的评讲,因为这样一来你早已失去创作的激情。

三、根据观点联想素材,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扩散思维,它是指思考中问题的信息朝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尽可能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文章的中心明确了,题目有了(也可暂放一边),接下来最重要的事就是开启大脑,搜索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占有丰富素材是议论文写作必备,素材源于平时的阅读与积累,体悟与反思(光看不练的素材难留印象)。

议论文写作素材有理论性素材与事实素材,前者包括名言警句、作品精华,后者包括人物言行、社会事件。作文构思发散素材时,要从感性素材入手,从阅读中的文化经典、社会生活中的人事、以及相关名言警句等几个素材积累模块正反展开;也可从其他方面多角度发散,再由感性到理性,提炼各个角度发散出的“小观点”,为文章展开富有层次的具体论述准备。仍以上面的文题“公民的担当”为例,素材发散图示如下:

四、根据观点拟写思路句,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议论文以其清晰的结构、缜密的逻辑彰显理性之美。作文构思时要注重训练这种行文过程中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思维能力,比较有效的训练方法便是根据观点拟写思路句,并交流改进,使之更合逻辑。思路句包括文章的开头、结尾,以及每一个逻辑层次的领起句,这种领起句不同于提纲中的观点句,而应是一种既有可读性(要吸引读者,常采用生动的句式或修辞,使句子凝练而有表现力)又明确的个性表达,其中的过渡句、小结句常独立成段,视觉上会更清晰明了。

思路句写作要先将议论文的结构范式教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充分掌握后即可尝试。议论文的结构模式除传统的并列、对照式,更适合学生采用的是“规范层进”与“自由层进”式。“规范层进”是指文章主体部分主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中某一点或几点逐层递进地展开;或文章主体部分由“分析问题”写到“解决问题”,即由“是什么(为什么)”写到“怎么做”。结构清晰明了,一般有语言标志,即以“小论点”来提挈结构全文。

自由式层进主要指“引议联结”式结构,其中“联”与“议”之间体现一种内在逻辑的层进――或“剥笋式”:由外在现象到内在本质(原因、危害);或“递进式”:由分析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到解决问题(怎么做)的更进一层。(本段引自笔者本人作品)

上一篇:上班时间调整通知范文 下一篇:梁实秋散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