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议论”技巧

时间:2022-06-30 11:05:46

浅谈“议论”技巧

议论是写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尤其是在高考的记叙文、议论文的两大文体中不可缺少。培养学生写作中的议论技巧,显得非常重要,是闪现“亮点”的关键。

记叙文的特点是以事感人,并用生动的故事情节,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态度;议论文的特点是以理服人,简要表明自己的观点是什么,证明为什么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它们要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就要靠正确而适度的议论。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更好的抒发议论,就必须要学会一定的议论技巧。

一、 议论需科学辩证

一个事物,一个问题总有正反两方面。说理议论时,如果只说了一面,而忘记了另一面,就会犯片面性的毛病,所以我们必须掌握辩证法,学会用辩证法来分析问题,使所说理论合乎科学,增强说服力。

郭沫若同志在《科学的春天》中阐述科学工作者的风格时,说的是这样的辩证:什么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文章中首先充分肯定,科学必须是“讲求实际”、“实事求是”。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又精辟地指出了另一面,强调科学“需要创造,需要幻想”,并以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许多幻想变成现实的事例作为事实依据,充分论证幻想可能变成现实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再把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说明科学工作者既要有热情的幻想,又要有科学的态度。文章也就具有了雄辩的逻辑力量,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哲理。

二、 议论要展现诗意

议论和诗似乎是不能连在一起的,而事实上,它们有时却紧紧相连。马铁丁的《不登堂集》中的短论《火柴颂》,就富含诗意,作者以诗人般的火热激情,讴歌赞扬了火柴的精神。它是由严密的说理,精辟的理论和深邃的诗意溶铸而成的。

文中逻辑严密,说理深刻:先说火,进一层肯定火柴精神的可贵,在这个基础上,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提出自己的观点:“愿意作培养天才的泥土的人,愿意做点燃社会主义熊熊大火的火柴人,是纯粹的人、真正的人。”整篇文章短小精悍,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句句有力。否则,即使议论写得像诗一样美丽,如果缺乏严密的逻辑分析,缺乏深刻的哲理,那也是只能如美丽的肥皂泡,徒具外表,空白无力。

三、 议论应曲折起伏

在议论时,摆着面孔、四平八稳地说话,并不是好的办法,应有起有伏,可进可退,或刺或骂,变化多端,回旋跌宕。这样既可把道理讲透,也让人更爱读这样的文章。

《“友谊”,还是侵略?》一文,在痛斥了艾奇逊把亲论说成友谊的谬论后,结尾一段写道:“不干涉中国内政,是否也算是一条原则呢,艾奇逊没有说,大概也不能算吧。美国老爷的逻辑,就是这样。看完艾奇逊信件的全文,就可以证实这一项高明的逻辑。”这里话虽然只有三句,却波澜起伏,跌宕有至。第一句先提出问题:“不干涉中国内政,是否也算一条原则呢”,这不是随便提的,而是抓住美国“白皮书”的要害问题――干涉中国内政、侵略中国算不算一条原则提的。这个问题正是艾奇逊竭力回避的问题。接下去同志不回答这个问题却巧妙地写了六个字“艾奇逊没有说”。为什么没有说,这里面包含了无穷的内容:因为艾奇逊心中有数,他“当面撒谎”、“重复了一大堆友谊”、“再加上一大堆原则”,就是没有说这一条,若要说这一条,那么七十八万字的白皮书也就完了,到此是一个转折和起伏。但话还没有完,既然艾奇逊不说,我们只有猜测,因此,下文又来一个转折和起伏,补上一句,进行猜测:“大概也不能算吧”。似乎没有肯定,实质上这句话有雷霆万钧之力,是一个铁的结论:“艾奇逊的逻辑就是这样,不干涉中国的内政,也不能算一条原则。”“大概”两字幽默辛辣,更增加了文章的起伏感。在此基础上,文章又重重敲了一锤:“美国老爷的逻辑,就是这样。”把艾奇逊钉到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且再加上一锤:看完艾奇逊信件的全文,就可以证实这一项高明的逻辑。何等有力,无论教士怎样祷告也不可能帮助他摆脱了。

四、 议论须蕴含哲理

记叙文重在记叙,议论的笔墨甚少。怎样使这有限的议论笔墨发挥它更大的作用呢?赋予它一点哲理性是个好办法。

在记叙文中,议论不能占很多的篇幅。这就决定了记叙文中的一些议论常常带有一定的哲理性。也就是说,在记人叙事的基础上,用三言两语,揭示一个人生的真谛,使读者充分认识你所记叙的人和事的本质。

伏契克在他的报告文学《绞刑架下的报告》第三章中,写到同狱难友发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声歌唱,坚持斗争的两段议论,就是深刻地揭示了革命志士渴望自由,渴望光明的思想境界,表明了人们将来一定会在太阳“温暖的光辉里生活下去”的坚强信念。这样的议论富有哲理性,犹如警句格言,深深地刻印到读者心中。如果把一篇记叙比作“皇冠”,那么,这种带有哲理性的议论,就是嵌在皇冠上的“明珠”,散发着灿烂的光芒。

五、 议论重画龙点睛

鲁迅先生在文学创作中提出了“画眼睛”的方法,即抓住事物的精神实质,着意揭露、剖析和论述。对某一问题和事物发表议论时,应该先动脑筋想一想,它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抓住它,用极省的笔墨进行议论,这样才能费力少而收效大。

《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关于对主观主义表现者的一段议论:紧紧抓住了主观主义者“模棱两可,含糊不清、不可捉摸”两句话,把他们那种“墙上芦伟头重脚轻根底浅,山涧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主观脱离实际,夸夸其谈、自以为是、哗人取宠的特点,可憎面目栩栩如生地勾勒出来,放到了读者的面前,让人们一下子看清主观主义者的本质特征,从而一针见血,击中要害,就这是运用了“画眼睛”的方法。所谓画龙点睛、闪现亮点、凸现主旨。

每届高考作文满分的学,除了细腻感人的叙事外,就是善用议论,把事件的蕴义点化出来,人物性格展放出来。人物的思想品德升华出来,不过手法有的夹叙夹议,有的叙中有议,议里带叙,有的议论抒情,因人而异,不一而足,只要我们多读多思、多写多用,议论的使用技巧就会成竹在胸,游刃有余。

上一篇:“好不”的语法化分析 下一篇: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