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性散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22:55:49

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范文第1篇

一、入题的艺术性

古人云:“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写好议论性散文同样如此。写作时,或用议论提纲挈领,引领全文;或由新颖形象的比喻人题,直接扣题;或由生动贴切的拟人人题,激发想象;或由精彩深刻的设问人题,启人深思;或由优美的排比句式人题,先声夺人;或由名言警句入题,彰显底蕴;或由品评时事入题,追踪本质;或由现实人生人题,发人深省……无论如何人题,一定要富有意蕴性、情趣性、文采性。唯有如此,才能营造一种极具散文化、诗化的氛围和情调。

[精彩示例]

一曲幽径,蜿蜒曲折中不忘留下一点空白,让人遐思空白背后“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风景旖旎。

一波微澜,波涛汹涌之后不忘留一点空白,使人神游“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雄浑壮阔、心潮澎湃的奇丽风景。

一片诗词,缠绵悱恻之间不忘留一点空白,让人品味空白之后一声长啸,“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诗情到碧霄。

一方净土,沉默不言中不忘留一点空白,让人渲染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观。

蓝天,留下了空白,才有了“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的波澜;历史,因你留下了空白,才会有了青冢空留,遐思不断。

(2006年福建高考佳作《拣尽空白终见风景》)

作者从自然美景人笔,先写了一系列因“留一点空白”而产生美感的事物,然而再转入到对王昭君的叙写上。作者讲究人题的艺术化,叙写这些景物,妙用排比、引用等手法,语言简洁优美,引人联想,并且蕴理于物,以形象化的事物彰显着“空白”与“风景”的关系,情韵理韵十足,给人以诗情画意、美不胜收之感。

二、论述的形象灵活

议论性散文虽具有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却讲究“形散而神不散”。故在论述时,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侧重于运用概念、判断进行逻辑论证,它更侧重于情感性、形象性的叙述,在叙写之中显理。它形式上较灵活、自由,能广泛地多角度选材。在论述上或运用铺排,以显气势;或妙用类比,具体通俗;或巧用比喻,形象生动;或妙用对比。鲜明有力;或妙用假设,反面强化……总之,它讲究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讲究情感化、形象化的说理。

[精彩示倒]

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充满意气的人是坚韧不屈的,他们不畏风霜,不畏冷雨。还记得黑色羚羊鲁尔・玛道夫吗?……意气成就了她,她也向世人宣告,坚韧的生命是如此伟大。

充满意气的人是勇敢不惧的,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在生命中奏出壮烈,奏出辉煌。人都无法忘记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当日寇的铁蹄在神州大地上肆虐时,到处都是悲伤,遍地都是苦难,然后就在一个叫蕴藻滨的不起眼的小村庄……这群充满意气的可敬的英雄,勇敢地唱响了生命的华章。

充满意气的人是自信乐观的,人生几多风雨,几多阴霾,他人只见乌云蔽日,他们却总能拨开云雾看见明媚的阳光。我不禁想起了林肯……林肯的意气给了他一颗坚定乐观的心,于是他的名字被载入史册,千古传诵。

意气,成就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意气,谱写生命的华丽与壮美;

意气,铸就心灵的自信与乐观。

(2006年湖南高考佳作《谈意气》)

作者先提出观点“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然后,从“充满意气的人是坚韧不屈的”、“充满意气的人是勇敢不惧的”、“充满意气的人是自信乐观的”三个角度来阐述,每个阐述语段虽借事例来阐述,但绝不像议论文那样只是把事实交代出来达到论述的目的即可,而是运用了富有情感性的语言来叙写,较注重描写与刻画,注重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最后,又用排比式语段重新归纳总结。两个部分的三个排比式段落呈横向铺排式,语言多变而灵活,有如排山倒海般的论述,给人以充分丰实、情韵十足之感。

三、语言的优美和气势

议论性散文的语言,既有散文语言的优美,又应有议论文语言的雄辩气势。在语言上,应讲究情、意、理的结合,既呈现诗情画意的形象美、情韵美,又给人以哲理的启示、论述的凌厉之感。为此,应注意情景的刻画、细节的展示、场面的描绘、涓涓情感的渗融、表达上的画龙点睛等;要讲究句式的变化:长句如风行于水,舒展而流畅;短句如军号,急促而庄严;对偶句,自然匀称而不失凝重;单句,新颖奇绝而不失潇洒,以错落有致的句式的巧妙搭配和排列来显示出语言流动般的美,富有气势的美。

[精彩示例]

是那魂葬乌江的西楚霸王吗?身后,乌江水荡涤着你的伟岸。回想起你破釜沉舟,回想起你气吞群虏,你的眼泪融入乌江。于是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你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中的利剑,让乌江见证了一个伟大生命走向孤傲,走向灭亡。对于你,众说纷纭。假使学着勾践“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忍辱负重,历史即会改写。但你只是挥挥衣袖,是男儿,就该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

……

是那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吗?当你吟着《归去来兮辞》,一路踏歌而来,历史的画面在那一刻是那样清晰。五斗米又怎样?男儿铮铮,怎可让心灵里沉淀上俗世的浮华?“带月荷锄归”,是你志趣的归宿;“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你不屈的性格。当清晨的露珠顺着叶尖滑向掌心,你会心地笑了,这露珠融着你的笑容,这一刻你的心灵如此熠熠生辉。

(2006年湖南高考佳作《谈意气》)

运用项羽与陶渊明的事例来阐述“意气”,作者并没有像议论文那样只是用简洁的语言把人物事实介绍清楚,以便用作论据,而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与灵活多变的句式,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概述与描写相结合,来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语言既如行云流水,又颇有气势,读后给人以论辩美、情感美与理性美。

四、材料运用的纵横驰骋

议论性散文使用材料时,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有序,它往往浮想联翩,超越时空,纵横驰骋,以显示出材料的丰厚与意蕴之美。在材料的处理上或细描或概括,或转述或直写,再现当时情形、镜头、场面,并且常常会把事例嵌入到自己的有情有理的叙述、描写、议论之中;同时,讲究材料的丰富多样性,在表述事实时也往往运用排比式的类比、假设、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以整齐匀称或参差变化的句式来增强材料的论述之美。

[精彩示例]

常眺望窗外,品读那豪放的青山,读青读绿,读它的深沉巍峨,读它的俊俏雄伟,苍茫与静谧,和谐与宁静。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凌云壮志;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得意。于是便从这一刻,荡漾于心的,满是唐诗宋词中为人津津乐道的山的美丽与清幽。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甘愿回归自然,守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恬静;坡醉心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那份奇妙;王维品尝着“空山不见人”的那份孤寂。面对沉默无语的高山,我们读出了文化与哲学,读山,便是独守一份心灵的澄澈。

(2006年安徽高考佳作《细读那一抹风景》)

作者为了阐述“读”的真谛,阐述“读山,便是独守一份心灵的澄澈”的道理,运用了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把一些“读山”的事例化为诗意化的叙述描写,横向铺排,显示出文章内容的丰富,作者引用众多的名句,并以自由多变的手法构造出充沛的论述气势。假如没有丰富的联想,只是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论述,是断难达到如此情意之美、内容之广博的,也显现不出文章丰厚的文化底蕴。

五、极富韵味的结尾

《四溟诗话》中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好的结尾犹如豹尾,精彩有力,能产生“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就议论文而言,结尾是“解决问题”的部分,具体来说,一般是重申观点、再次点题,或发出号召等。而议论性散文则更注重点题、扣题、回应题目或开头的艺术性,更讲究带给读者的启迪与深层思考,即结尾注重文采与意蕴的双重魅力。这就需要借助一些修辞手法,来达到此效果。

[精彩示例]

浮云也罢,庐山也罢,任凭它怎么神幻,只要坚信带上一双眼睛,带上一颗心,让感性的认识插上理性的翅膀,定会闯过重重高山的阻挡,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让理性持着彩练当空舞,相信会“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2006年山东高考佳作《插上理性的羽翼当空舞》)

议论性散文范文第2篇

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议论性散文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哲理散文等。与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相比,议论性散文写法上更为自由灵活,往往是随兴而生,有感而发,它并不集中记叙某人某事,也并非倾尽笔力抒发主观情感。议论性散文表现的是作者对世态人生的洞察及由此而获得的一种灵感和才思。它与抒情性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性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性散文重于感情。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议论性散文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能以情动人,又能以理服人,熔形、情、理于一炉。议论性散文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由一个人、一件事、一种现象等引起的感想。议论性散文将议论、抒情和记叙有机融合在一起,行文自如,不摆做文章的架子,保持一种随意漫谈的风格。

【鉴赏目标】

一、鉴赏议论性散文,要注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寻情,仔细体会议论性散文借事说理、寓理于事、因情悟理、情理交融的艺术特点。

二、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议论文。但是,在分析和鉴赏议论性散文时可以借用分析议论文的一些方法,如分析文章中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用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评价议论性散文中所用的技巧,但也应注意议论性散文常将抽象理论融入生动事例中解说这一特点。

三、议论性散文在说理时常常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有时说得很委婉,含蓄;这种散文在说理时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彩和鲜明的个性化色彩。

【经典阅读】

锻造心情

毕淑敏

心情好像一种很柔软的东西,经常因了自然界的风花雪月或是人世间的阴晴冷暖,剧烈波动着,蛛丝般震颤飘荡,无所依傍,哪里用得上“锻造”这样充满金属音响的词呢?

心情于我们是那样的重要。健康与美丽,如若没有一份好心情,犹如沙上建塔,水中捞月,一切都无从谈起。心情与我们形影不离,不,它甚至比影子的追随还要固守得多。光不存在的时候,影子就藏在深深的黑暗中了。只有心情牢牢粘附在胸膛最隐私的地方,坚定不移地陪伴着我们。快乐的人,在黑暗中也会绽出笑话;凄苦的人,即使睡着了,梦中也滴泪。

心情是心田的庄稼。只要心脏在跳动,心情就播种着,活跃着,生长着,更迭着,强有力地制约着我们的生存状态。可能没有爱情,没有自由,没有健康,没有金钱,但我们必须有心情。

心情是我们的收割机呢!如果你懊丧,收获的就是退缩畏惧和一事无成;如果你落落寡合,只一味地倾诉苦难,朋友最终会离去,留你孑然面对孤灯;如果你昂扬,希望就永远微茫地闪动,激你前行;如果你百折不挠,生活每一次把你压扁,你都会充满了韧性和幽默地弹跳而起,螺旋向上;如果你向每一丛绿树和鲜花打招呼,它们必会回报你欢笑与芬芳。

如果你渴望健康和美丽,如果你珍惜生命每一寸光阴,如果你愿意为这世界增添晴朗和欢乐,如果你即使倒下也面向太阳,那么,请锻造心情。它宁静而坚定,像火山爆发后凝固的岩浆,充满海绵状的孔隙却坚硬无比。它可以蕴涵人生的苦难,但绝不会被苦难所击碎。它感应快乐的时候如丝如弦,体贴人间的每一分感动;它凝重时如锚如链,风暴中使巨轮安稳如磐。它在一次次精彩的淬火中,失去的是杂质,获得的是强韧。它延展着,包容着,被覆着我们的神经,保卫着我们精神的海洋与天空。它是蓝色澄清的内心疆域,在那里栖息着我们永远不疲倦的灵魂。

让我们的成品——沉稳宁静广博透明的心,覆盖生命中的每一个清晨和夜晚,从此不再与外界的荣辱得失而锱铢必较,不再因身体的顿挫不适而万念俱灰,不再因生命的瞬忽飘逝而惆怅莫名……

人生因此健康,因此美丽。

愿你永远有个好心情!

(选自《话说心情》)

灵犀一点

毕淑敏告诉我们,心情是可以锻造的,经过水与火的锻打,经过风与雨的洗礼,我们的心情就会变得澄澈,变得明净,变得纤尘不染。带着这样一份心情,行走在人世间,就不会在荣辱得失中纠缠,就不会在是非恩怨中计较,就会变得淡定从容,就会变得豁达大度,而身边的一切都会成为我们眼中美丽的风景。让我们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寸光阴,为这个世界增添晴朗和欢乐,让我们面朝大海,去欣赏春暖花开。

【时文速递】

在一盏很小的灯里,住下

朱成玉

夏日的夜晚,路灯下面,成群的蛾子恣意飞舞。

仿佛一个节日。

如果蛾子们可以歌唱,整个城市将陷入歌的海洋,难以自拔。

蛾子们的生命是短暂的,有的甚至是朝生夕死,但它们并不为自己短暂的生命哀叹,而是尽所有的能力来庆祝、来狂欢,直到精疲力竭。

它们在享受生命。不浪费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

凌晨之后的露水很冷,会凉却它整个身心。但是蛾子并不退缩,依然在夜里飞奔、狂舞。最后,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盏很小的灯,然后收起翅膀,安然睡下,去赶赴命运的再一次轮回。

蛾子们的狂欢让我动容。在上帝面前,我们同样是渺小的,如同这飞蛾。而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呢?股票、住房、隐私、考试……这一切仿佛生命之海中的一个个暗礁,随时可以令你的快乐搁浅。

为什么我们会有那么多的烦恼?

蒸汽机发明导致的交通工具迅猛发展,极大地扩充了人活动的空间。但谁能说清80天游玩地球一圈的人最终收获的是快乐还是忧愁,谁又能说清终生足不出村的老妪的一生是幸福还是可怜。

网络把整个世界连为一体,在被碾平的世界里,我们拥有了无限的信息,我们的眼睛从来没看到过如此多彩的世界。随便敲几个键,连月亮的背面都呈现在离你不到两尺的显示屏上。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的心却为何感到越来越孤独?

议论性散文范文第3篇

在这种情况下,生成了语文乃至于作文教学的无序——举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四册有一个“宋词单元”,课后练习题出现了“意象、意境”,可学生什么时候系统地学过这些基础知识呢?中学教科书都取消了“逻辑”知识学习,可是,无论中考还是高考,都会在病句中出现“逻辑不清”的语言问题。所以作为长期致力于中学语文学习的人来说,确立一种学习的范式不仅仅是规范,更是进步的需要,发展的需要。

这种范式的建立,第一要遵循汉语语感的思路,强调技法规范和训练,这是工具性的具体表现。同时更要遵循思想的思路,强调生活是语文的源泉,生活加上联想想象就可以来表现真实或非现实的生活风貌或思想状态,这是生活化的集中表现。

以议论文的“基础构架”知识点为例。议论性散文,顾名思义,它是一种散文,但这种散文具有鲜明的议论性。我们关注这种文体,主要是因为它在近年来的考场作文中大行其道,大获丰收。从高考阅卷现场看,在诸多文体中,考生写议论性散文的最多;在所有一类文中,议论性散文的比例也最大。

议论性散文在写作上较为自由,它不需要像议论文那样步步为营,循规蹈矩,它可以记叙,可以议论,也可以抒情,能在形象中传达道理,在抒情中渗透观点;它具有议论性,所以观点明朗,态度鲜明,不像一般散文那样含蓄蕴藉,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更便于阅卷者快速领会作文的内容和目的。

一、开篇点题,引出论点(略写第一、二自然段)

1.使用短句策应标题

2.运用整齐句式,在修辞和仿写中显现话题或者主题。

3.第二段的最后一句力求出现关键句。

4.严禁出现题目材料中的事例。

二、展开第二段的基础内容(详写)

1.承接第二段,点名分论点(第二段中的第一个关键元素)

2.概括写出一个论据,完成对第一个分论点的阐释。

3.一句话独立成段过渡到第二个分论点的写作中。

4.各个论据对应材料中的事例,并一定要有机摘取有效关键词语。

5.分论点之间形成对应的整齐结构关系。

6.每个分论点之间有机分配比喻论证、正反论证、类比论证。

7.和开头第二段照应。

三、回到话题或主题,进行结尾

1.综述分论点,形成总论点。

2.呼应开头的句式元素。

3.体现主观色彩,用一句话结尾:短促、蕴含、深邃。

四、个性色彩敷设

1.用自我情绪串联文段。

2.在不同的阶段微调情绪。

3.用于写作“我”的具体的场景和动作不少于3处。

4.所选材料一定有1个课本学过的事实论据和1句学过的名言警句。

5.课本学过的事实要写出真实的和论点吻合的感受。

6.别人用过的事例要有自我分析的色彩。

下面以一篇优秀作文为例来分析以上提出的理论模式。

成功背后的秘密

伏尔泰说:“成功是一颗种子,不浇水、施肥、除草,它是不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的”。成功的取得正是如此。“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成功的背后,需要风雨的洗礼,需要艰辛的付出。(引用名言策应标题)

成功的背后,需要一种执着的态度。(分论点一)

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他在力学上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在取得成功之前,他每天都要在研究所呆上十几个小时,每遇到难题就废寝忘食,坚持不懈的演算、研究,想尽办法攻克它,“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最终他成功了,成就了辉煌的历史。(概述论据)正因为伽利略有一种由始至终都坚持不懈,执着而不放弃的态度,这才使他在漫漫的征途中登上了成功的顶峰。(阐释论据,照应分论点。)

成功的背后,需要一种坚韧的毅力。(分论点二)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每天坚持苦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地练习书法,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被世人誉为“书圣”。(论据二)

“非凡的毅力,能成就非凡的事业。”爱默生道出了成功的秘密。王羲之正是懂得了这秘密,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断努力,不断超越,终于登上了书法艺术的巅峰。(阐释论据,照应分论点二。)

成功的背后,需要一种刻苦的精神。(分论点三)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上中学时,他因为考试不及格,所以老师要他留级,同学们也讥笑他,对此,他并没有悲观丧气,而是发奋努力,刻苦学习,后来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出国留学时又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得到了老师的好评。获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近半个世纪,成为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论据三)

试想,如果童第周当初气馁了,不思进取,他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吗?如果他没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可能至今还是一个碌碌无为的无知凡人呢。一往无前,愈挫愈勇,童第周用自己的刻苦勤奋,让自己抵达了成功的彼岸。(假设论证法阐释论据,照应分论点。)

成功的机会,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平等的,谁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谁就更快接近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功是来之不易的,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白玉不毁,孰为圭璋?”成功,需要磨练才能发出耀眼的光芒,经历风雨才能绽放出动人的花朵。(综述分论点,形成总论点。)

成功的背后,需要我们的付出。(结尾短促、蕴含、深邃,重申论点。)

议论性散文范文第4篇

很多同学在考场上会选择写散文,因为散文对文体的要求不是特别严格,形式上比较随意,符合中学生“天马行空”的普遍个性。然而我们也一定不要忘记,散文虽形散但神不散,无论是议论性散文还是抒情性散文,亦或是叙事性散文,都需要紧扣主题做文章,也就是做到“神不散”。因此散文的写作可以看作是一种戴着镣铐的舞蹈。

本攻略以议论性散文为例,来自福建的吴健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详细的速成方案。这一方案非常简单明了,实际操作性也很强,大家不妨严格按照吴老师的要求,自己监督自己写作出一篇议论性散文。如此,将理论付诸于实践,你的收获绝不仅仅在于掌握了一种文体的写作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方法可以举一反三,当你面对其他的文体时,也完全可以拿来借鉴使用。

作文分数近似等于文学才情加应试技巧。学生作文分数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有意无境,意思明白,没有情境,没有才情,没有发展分;二是离题偏题,不讲应试技巧,没有点题、扣题、照应,丢失基础分。总结名家名篇和高考优秀卷的成功写作特点,议论性散文高分速成可从下面九种句子、八点添加、五个组合入手。下面结合李皓《一口井》加以说明。

例文展示

一口井

李皓

①仿佛一切都笼罩在这个春晨淡淡的雾气里,朦胧、缥缈而又不失一种新鲜的气息。

②在这个清晨,当我沿着一条柏油马路信马由缰地漫步的时候,我看见了路边的一口水井,一缕又一缕袅袅的水汽正在井台的上方慢慢地上升、上升,直到与空中的薄雾混为一体。

③这是一口很有一些年头的老井。弯下身子俯视,我看见水井的内壁已长满了许许多多的青苔,而井里的水却依旧清清冽冽。当然,我看见的绝不仅仅只是这些,更重要的是我还看到了那里面还蕴含着一种深邃的静。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静,一种清澈澄明的静,一种干净恬淡的静。

④仿佛是给我的心灵浇灌了一种无言的抚慰,面对着这口清澈的老井,我的内心里也生出一股莫名的闲适与从容。

⑤事实上,一口井它自身也许并不意味着什么,井依然只是井。此刻,只是由于我内心里的一种感受,它才有了某种深度,思想的深度。可是在这个还有些稍许寒冷的春晨,它的静却真实地存在着。

⑥“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一曲悠扬的歌声忽然飘进我的耳际。寻声一望,原来是一个女孩正从这条马路上经过。尽管那个女孩朝我投来明媚的一笑,但她的眼眸中却依稀流露出了一种对我的疑惑。这使我想起了卞之琳《断章》中看风景的人也成了风景的句子,于是不由得会心地一笑。我忽然觉得这个薄雾笼罩的清晨很朦胧也很富有诗意。只是我不知道在这个凌晨,我和这口井在马路边组成了一道什么样的风景。

⑦在这个世界上,我相信总有一些东西对我们的心性能起着一定的影响,或者说能唤醒我们生命中某种宝贵的东西。譬如现在呈现在我眼前的这一口井。此刻,它正安详地静穆着,呈现出一种清澈的静和净,一如呈现一种美丽而又安静的人生。面对着它,我的心境也变得格外地宁静。

⑧井,独守着一份静谧,独守着一隅属于自己的空间,令人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这是一种深邃而博大的静,是脱离了喧哗而又拥有自己内在世界的静。这是一种静的极致,它唤起了我某种近似神谕的敬畏。斯蒂文斯说,人须有冬天的心境,才能去看霜和雪包裹着松树的枝丫。那么在这样一个薄雾笼罩的春晨,看一口寂寞而又深邃的井又需要什么样的心境呢?

⑨凝视一口井,需要拥有一颗安静的心,就像是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就像是读沈从文笔下那些淡淡的喜淡淡的悲,必须要进入到一种潜心入静的境界。凝视一口井,必须要让自己那颗曾经浮躁的心慢慢地安静下来,让心境平静一些,再平静一些。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一口井它博大而又深邃的静,并让那种静慢慢地渗透到你的心灵。凝视一口井,让人觉得闲适、从容、温暖、可靠和平静,它不仅能使人忘掉自我,更能让人获得自我。蒙田曾经说过,世界上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懂得让自己属于自己。我想,这一刻,我和这口井都各自属于并且拥有真正的自己。

⑩实际上每一口水井都是大地上一个安静的角落,它里面居住着一颗安静的灵魂。实际上每一口水井都是属于大地的一只眼睛,它正以一种平静的姿态观察着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11)在这个薄雾笼罩的早晨,我就这样静静地凝视着一口井。后来,薄雾渐渐散去。再后来,是一个提着塑料桶来汲水的女人,搅碎了我和这口水井共同拥有的宁静。(本文有删节)

一、九种句子

叶圣陶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因此,中学生考场作文一般要写好下面九种句子。

(一)开头段两种句子

1.定调造境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确定全文基调。这是构思成熟、成功、富有才情的标志。如:

第①段:“仿佛一切都笼罩在这个春晨淡淡的雾气里,朦胧、缥缈而又不失一种新鲜的气息。”句中“笼罩、朦胧、缥缈、淡淡的雾气”和“新鲜的气息”写出了春晨的特点,暗示了宁静,确定了基调。虽然只是自然环境,但相反相成又相生,充满诗情画意,富有生气。其实好的定调造境句就是文章的文眼、底色,可按主观想象创写,也可按现实自然描绘,可仿写、改写、套用、化用,也可直接引用。

2.点题领起句。直奔主题,点明题旨,总领全文。这是考场作文应做到的应试技巧。如:

第②段:“在这个清晨,当我沿着一条柏油路信马由缰地漫步的时候,我看见了路边的一口水井,一缕又一缕袅袅的水汽正在井台的上方慢慢地上升、上升,直到与空中的薄雾混为一体。”总领全文,句中“信马由缰地漫步”,表明作者内心的闲适、从容;“我看见了路边的一口水井”,直接点题,表明写作中心,可让阅卷老师放心;“一缕又一缕袅袅的水汽正在井台的上方慢慢地上升、上升,直到与空中的薄雾混为一体”,渲染诗情画意,给人一种思想力量、精神启示。

这两种句子无所谓谁先谁后,只要与下文衔接自然就好,有些文章还合二为一。如郁达夫《故都的秋》开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这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二)主体段五种句子

1.观点句。形象材料理性化。理直气壮地表明自己的认识、感悟,展示见识,领起一个层次,最好有高度,有文采。如:

第③段第1句:“这是一口很有一些年头的老井。”这是文章第一层的观点句,用“很有一些年头”和“老”修饰“井”,强调作者的感受,领起③-⑤段。

2.举例句。理性观点形象化。举例一般是概述、截取和引用等,看得懂就行,点到为止,简约为妙。如:

第③段第2句:“弯下身子俯视,我看见水井的内壁已长满了许许多多的青苔,而井里的水却依旧清清冽冽。”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入乎其内,故有生气。”作者截取“内壁已长满了许许多多的青苔”来形容“老”,用“水却依旧清清冽冽”上承春晨“新鲜的气息”,下启“深邃的静”。文以载道,举例句最好是简约的述评式,边述边评,如第⑥段的“这使我想起了卞之琳《断章》中看风景的人也成了风景的句子,于是不由得会心地一笑。我忽然觉得这个薄雾笼罩的清晨很朦胧也很富有诗意”。事例的叙述只是评论的依托,评论才是作者的感悟、认识,而且字里行间渗透着主题含义,既有利于中心的表达,又有情感、意蕴、文采。

3.分析句。形象材料理性化。直接讲道理,说明用例目的,说透事物的本质,展示独特、深刻、新颖的创意,并起衔接作用。如:

第③段第3句:“当然,我看见的绝不仅仅只是这些,更重要的是我还看到了那里面还蕴含着一种深邃的静。”最大限度地把举例目的引到中心上,言简意赅,承上启下。分析句也是记叙文中的议论句,画龙点睛,正如老舍所说:“叙述一事一景,须知其全貌。知其全貌,便写几句之后即能总结一下,使人极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质。”

4.列举句。可用对偶、排比、博喻等句式纵横展开,有两类:一是理性观点形象化,继续摆事实佐证观点,写出两三个例子,面上展开,与前面举例点面结合,加强说服力,增加密度、广度,展示学识;二是形象材料理性化,继续讲道理支持观点,顺着分析句思路,写出两三种看法、感悟、情感,挖深提高,以理服人,展示见识。如:

第③段第4句:“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静,一种清澈澄明的静,一种干净恬淡的静。”

第④段:“仿佛是给我的心灵浇灌了一种无言的抚慰,面对着这口清澈的老井,我的内心里也生出一股莫名的闲适与从容。”

先顺着分析句思路,继续讲道理,用排比展开,列示三种看法,再从自己的内心体验翻出一层,别开生面。另起一段也起强调作用。

5.扣题句。形象材料理性化。在第一层的最后,直接表明自己的情感评价、感悟思辨,营造氛围,引人共鸣。如:

第⑤段:“事实上,一口井它自身也许并不意味着什么,井依然只是井。此刻,只是由于我内心里的一种感受,它才有了某种深度,思想的深度。可是在这个还有些稍许寒冷的春晨,它的静却真实地存在着。”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作者宕开一笔,直接站出来表明自己的看法、态度,“它的静却真实地存在着”。边评论边总结,边扣题边提升,点化中心,升华主题,展示才情。

作文主体部分一般由上面五种句子组成。这五种句子可采用常式,集中一个段落,也可运用变式,分为几个段落,灵活变化次序,如《一口井》主体部分三个层次③-⑤、⑥-⑦、⑧-⑨都有或多或少的变化。主体部分一般都是两三个层次,其实也就是这五种句子两三次复制。形式相同,内容替换。内容、形式和次序的变化,又给人生动灵活之感。这也是作者的灵气,文学的才情。

(三)结尾段两种句子

1.照应总结句。照应话题、文题、开头,与点题领起句自然呼应,总结文章主体部分内容,并提升到普遍性、类别化的高度。如:

第⑩段:“实际上每一口井都是大地上一个安静的角落,它里面居住着一个安静的灵魂。实际上每一口井都是属于大地的一只眼睛,它正以一种平静的姿态观察着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用两个“实际上每一口井都是……,它……”句式照应题目,呼应开头,用猜想总结,提升。

2.情理定格句。把作文的情理收结在某个高度、层面上,深化中心主题,提升情理境界。如:

第???段:“在这个薄雾笼罩的早晨,我就这样静静地凝视着这一口井。后来,薄雾渐渐散去。再后来,是一个提着塑料桶来汲水的女人,搅碎了我和这口水井共同拥有的宁静。”用“薄雾笼罩”“静静地凝视”“薄雾渐渐散去”把作文的情理收结在“宁静”的层面上,与开头的定调造境句前呼后应;用“女人汲水”搅碎“宁静”,打破心灵的安静,回归现实,提升情境。这也是文笔老练、成熟的表现。

结尾段这两种句子也是不分先后,只要与上文衔接自然就好,有些文章也合二为一,如汪曾祺《老舍先生》的结尾:“老舍是属于全国人民的,首先是属于北京人民的。”

二、八点添加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考场作文也要有这种写作意识。为让作文更富有文学才情、文化散文味,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可从下面八个角度添加、提炼、发展。

1.有点修辞(运用比喻、对偶、排比、引用等)。如:

第⑥段:“‘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一曲悠扬的歌声忽然飘进我的耳际。寻声一望,原来是一个女孩正从这条马路上经过。尽管那个女孩朝我投来明媚的一笑,但她的眼眸中却依稀流露出了一种对我的疑惑。这使我想起了卞之琳《断章》中看风景的人也成了风景的句子,于是不由得会心地一笑。我忽然觉得这个薄雾笼罩的清晨很朦胧也很富有诗意。只是我不知道在这个凌晨,我和这口井在马路边组成了一道什么样的风景。”列举引用,另起一层,作者借女孩的歌声表达每个人都想拥有一双能洞察世界的慧眼的渴望,用卞之琳《断章》说明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才能使自己成为“风景”,引出第二层的观点句。内容翔实、真切。

2.有点思考(有自己的看法、理解,所思所感,哲理思辨)。如:

第⑦段第1句:“在这个世界上,我相信总有一些东西对我们的心性能起着一定的影响,或者说能唤醒我们生命中某种宝贵的东西。”这是第二层的观点句,紧承第⑥段的述评,理直气壮地表明自己的看法,深入一层,承上启下。

3.有点情感(悄悄把自己的情感放进去,感动自己,引人共鸣)。如:

第⑦段第2-4句:“譬如现在呈现在我眼前的这一口井。此刻,它正安详地静穆着,呈现出一种清澈的静和净,一如呈现一种美丽而又安静的人生。面对着它,我的心境也变得格外地宁静。”这三句分别是第二层的举例句、分析句和扣题句,用自己的心境总结提升第二层。

4.有点特点(写出细节、片断、风物的特点)。如:

第⑧段第1句:“井,独守着一份静谧,独守着一隅属于自己的空间,令人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这是文章第三层的观点句,结合井的特点写感受,表明自己深刻的认识,再深入一层,领起⑧-⑨两段。

5.有点修饰(多用定语、状语,多用形容词、动词、联绵词、成语等,及常式变式交替)。如:

第⑧段第2-3句:“这是一种深邃而博大的静,是脱离了喧哗而又拥有自己内在世界的静。这是一种静的极致,它唤起了我某种近似神谕的敬畏。”这是第三层的分析句,又是列举,体现行文的变化、灵活。

6.有点精神(展示气势、气象,精气神,开阔的胸襟,积极的进取)。如:

第⑧段第4-5句:“斯蒂文斯说,人须有冬天的心境,才能去看霜和雪包裹着松树的枝丫。那么在这样一个薄雾笼罩的春晨,看一口寂寞而又深邃的井又需要什么样的心境呢?”这是第三层的举例句和分析句,但有变化。举例句是一个引证,穿插在分析句中间;分析句用问题引人思考,引出总结句。

7.有点工整(讲究句式,结构整齐)。如:

第⑨段:“凝视一口井,需要拥有一颗安静的心,就像是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就像是读沈从文笔下那些淡淡的喜淡淡的悲,必须要进入到一种潜心入静的境界。凝视一口井,必须要让自己那颗曾经浮躁的心慢慢地安静下来,让心境平静一些,再平静一些。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一口井它博大而又深邃的静,并让那种静慢慢地渗透到你的心灵。凝视一口井,让人觉得闲适、从容、温暖、可靠和平静,它不仅能使人忘掉自我,更能让人获得自我。蒙田曾经说过,世界上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懂得让自己属于自己。我想,这一刻,我和这口井都各自属于并且拥有真正的自己。”这是第三层的总结段。先用三个“凝视一口井”组成排比,述评、分析、提升和扣题,启示人们,看一口寂寞而又深邃的井需要有一种潜心入静的境界;再引用蒙田的话语强调,面对深邃的井,可以让人脱离喧哗,获得宁静,“忘掉自我”;在静思之后认清自我,进而真正拥有自己内在的世界,“获得自我”。

8.有点变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灵活运用)。例子可参看《一口井》主体部分三个层次的变式结构,第⑧段举例句穿插在分析句中间,第⑨段的排比、引用,等等。

从这八个角度进行的提炼、美化、完善,可让作文从粗糙走向精致,争取更好的发展等级分。冯骥才说:“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学生作文最好创写一些有一点感觉,有一点情境,有一点滋味的符合逻辑的下意识的脱口而出的感言快语顺口溜,如第③段第4句、第⑤段、第⑩段等,描述事物的特点,流淌自己的情感,阐释激情沉思,传递共通感受,提升主题,飞扬精神。

三、五个组合

中学生作文是一种自主的研究性的创写。作文的内容材料可根据主题的需要,选用下面五种常见的组合方法进行快速构思、提炼、重组,写出事物特点、作者感情和作文的气势气象,增加广度密度,丰富意蕴内涵,呈现学识见识。这也是散文特点与文学才情的有机结合。

1.辐射组合。作品中很常见常用,主要采用排比、比喻、博喻等形式,如第⑨段三个“凝视一口井”领起的排比。另外,议论文的分论点基本上是辐射组合。

2.名言组合。包括摘引名人名言故事、名家名篇好词好句、流行歌曲、典故等。如第⑥段中摘引那英《雾里看花》的歌词和卞之琳《断章》的意境,第⑨段有关梭罗、沈从文、蒙田的引用。

3.横向组合。主要指现实人、事材料板块状组合。如第⑨段“凝视一口井,需要拥有一颗安静的心,就像是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就像是读沈从文笔下那些淡淡的喜淡淡的悲,必须要进入到一种潜心入静的境界”中的“梭罗的《瓦尔登湖》”和“沈从文笔下那些淡淡的喜淡淡的悲”。

4.纵向组合。主要指历史材料粗线条组合和逻辑事理线性组合。如第③段第3-4句:“当然,我看见的绝不仅仅只是这些,更重要的是我还看到了那里面还蕴含着一种深邃的静。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静,一种清澈澄明的静,一种干净恬淡的静。”第④段:“仿佛是给我的心灵浇灌了一种无言的抚慰,面对着这口清澈的老井,我的内心里也生出一股莫名的闲适与从容。”三句话构成一个逻辑事理线性组合,其中第③段第4句又有一个辐射组合。

5.假设组合。包括假设、猜想、想象、虚构等从主观角度出发的构思,浪漫与现实叠加,打开另一个创写天地,发挥空间,深化中心。如第⑩段:“实际上每一口井都是大地上一个安静的角落,它里面居住着一个安静的灵魂。实际上每一口井都是属于大地的一只眼睛,它正以一种平静的姿态观察着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议论性散文范文第5篇

(一)研讨文本,找出共性。

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三篇文章,然后交流互动,进行对比,归纳共性,最后对能收到实效并能指导写作实践的重点加以强调。

(1)从生活的点滴中悟出人生哲理。

即使是大家名文,他们也是从生活的点滴中悟出人生哲理的。鲁文从细腰蜂捕获春虫这般小事入笔,细腰蜂用神奇的毒针毒害小青虫,使其在“不死不活”“不动不烂”,既无抵抗之力,又能保鲜的状态下,作为幼蜂的食料。而后作者以此为依托,悟出深刻的道理:古今中外统治者奴役人民,无不想尽一切办法禁锢和麻痹人民。看法可谓见微知著,振聋发聩。林文先叙述平凡小事,重点描写菅芒花,突出其可预约性,然后由花及人:人生充满了太多的变数,不可预约,对生命的恒常应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应有宽容之心;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缘的变化无怨无悔。你看,此种境界是何等的豁达与乐观!真是澄澈心灵,顿悟人生。史文先描写自己时常光顾的地坛,写其安静,这种安静并非无声,也不是与世隔绝,而是缘于它的历史,是主客观的统一,继而叙述自己于地坛中绝处逢生的精神转变,然后悟出人生哲理:人生需要“安静”,要不断回归零度,不断审视自己,追寻生命的意义和有价值的生活。三篇文章的这一共性给人以颇多启示,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我们为何常常无动于衷?应该如何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悟出一得之见?

(2)类比或对比手法的运用。

这两种手法是议论性散文常用的手法。类比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对比则是两种事物进行比较,二者有交叉之处,深入掌握这两种手法对写作大有裨益。鲁文中,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黄金世界的理想,规定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不准集会,不许开口等措施,这种种麻痹术与细腰蜂的毒针是何等的相似!细腰蜂的毒针在青虫的身上一螫,麻痹了运动神经,便呈不死不活状态;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施行各种统治方法,也想使他们甘心成为被奴役榨取的机器,这既是对比又是类比,两相对照,使文章说理透彻,形象活泼,幽默风趣。

(3)以议论为主,多种表达方式兼用。

鲁文后半部分变成了“正说”,“小题”中显出了“大旨”,当然属于议论,而前半部分写我想到细腰蜂及认识的过程,采用了记叙、描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林文和史文与之大同小异,不必赘述。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说,这关乎文体的规范化问题。虽然议论性散文的写法并非局限于此,但熟练掌握其中的一种也相当重要。

(二)同类比较,寻找差异。

现今高考,强调文体意识,因此,要真正熟练地掌握议论性散文的写作技巧,体会其文体特点,必须将它和议论文区别开来。我是这样处理的,先提供三篇规范化的高考满分议论文:《〈红楼梦〉之我见》(2000年作文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诗意地生活》(2007年湖南卷命题作文)、《好奇心》(2008年江苏卷命题作文)。然后让学生整体把握,感知理解,最后师生互动,比较对照,同中求异,并归纳出关键性的差异。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完整的议论文要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在论证时,常采用例证、引证、喻证、比较、归谬、归纳、演绎等方法。

(三)了然于胸,指导写作。

学生掌握了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后,就应该学以致用。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珍惜自己在生活中的点滴感受,鼓励学生写出属于自己的观点,同时注意,议论性散文要有事情的叙述、场景的描写、事物的说明与情感的抒发,要善于联想,发挥想象。在以“迟到”为话题的训练中,许多学生写出了令人满意的文章,一位同学的写法近似于《论快乐》(单元自读课文),其构思如下:先叙写生活中的诸多意味着失败的迟到现象,然后反其意而用之,“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时,总是为你打开一扇窗”接着描写梅花凌寒怒放时的情景,描写自然界迟到的春天,穿插议论抒情,继而联想到苏询的大器晚成,鲁迅书桌上的“早”字,并抒感,然后思绪又回到现实,突出迟到给人带来的喜悦和成功,末段再次强调贯穿全文的观点也是文章的题目――“迟到也是一种美”。看来,该同学对议论性散文的笔法确实心中有数。然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见解深刻,富有哲理,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也大可不必,其实,许多议论性散文,议论只是一个范围或者是一个方向、过程,实质却是议论人生,让读者去体味、感悟。说来道去,只是强调,只要符合文体特点并有一定新意,即可大加鼓励。在命题作文《言不由衷》的训练中,一位同学借鉴鲁文的笔法,作文思路是:先概要叙述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言不由衷现象,然后夹叙夹议,谈自己的人生经历,说明言不由衷意味着走向成熟,接着联想到高中生活的一件事,欣赏古诗或现代文时,非让你回答好在什么地方,结果只能是不好也得说好,又联想到热点问题,广告代言人根本不了解产品质量,却拍着胸脯说“三鹿奶粉,我信赖”,文章接下去以杂文笔法拿“言不由衷”开涮,于风趣幽默中,让人领悟到:言不由衷小则扭曲人性,大则贻误苍生。全文并没有明确的论点,但处处不偏离文题,且有一定新意,能说这不是一篇较好的议论性散文吗?实践证明,只要训练到位,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文体,因为它有议论文和散文的双重特点,跳跃性强,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值得注意的是,切莫将议论性散文训练得不伦不类。

议论性散文范文第6篇

驳《复仇议》

柳宗元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①,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世。若曰无为贼虐,凡为治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向使刺谳②( )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 )求其端,( )刑礼( )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

《周礼》:“调人③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选自《柳宗元集》)

[注]①贼虐:残害。②刺谳(yàn):审理判罪。③调人:周代官名。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轻率,任意)

B.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超出本分)

C.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感谢)

D.臣窃独过之(认为……错误,失当)

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之 则 且 其 B.其 则 且 之

C.其 而 则 之 D.之 而 则 其

3.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B.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C.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D.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属于议论文中的驳论。作者在文中全力反驳了陈子昂在《复仇议》中主张对徐元庆复仇案采取“诛之而旌其闾”并将之“编制于令,永为国典”的见解。

B.作者认为,“礼”和“刑”的共同作用,就是“防乱”,是维持社会和谐的双保险,两者不可分而自治,背道而驰。

C.作者认为元庆复仇是尽孝道,为义而死;由此推知元庆是个明晓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人,他不会把王法当作仇敌,推出诛杀和表彰二者并行的做法是荒谬的。

D.文章从维护封建的“礼”与“法”的尊严出发,调和为亲报仇与守法之间的矛盾,其目的是为了揭露吏治黑暗和官官相护的社会现实。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

译文:

(2)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

译文:

(3)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尝试观上古记,三王①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②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

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然用己未必是也。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而莫若修身自贤。己,可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则未用其治国治官,宜也。若夫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达,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达,而用其所已达。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必反情③,然后受。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

(选自《吕氏春秋・务本》,有改动)

[注]①三王:指夏p商p周三代之君。②实: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③反情:内省,省察自己。

1.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财物)

B.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征伐)

C.交友未笃(深厚)

D.恶能善之矣(认为……好)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主虽过与,臣不徒取

B.而其名无不辱者/此所以欲荣而愈辱

C.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D.以此厚望于主/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首段引《诗》的话来说明“为公”与“顾私”的联系。

B.作者认为百官应替君王治理好百姓,方能获得显贵之位。

C.作者认为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用其治国必无患。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事君者应该有的姿态和品行。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

译文:

(2)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论慎终(节选)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亦不能常化,假令内安,必有外扰。当今远夷率服,百谷丰稔,盗贼不作,内外宁静。此非朕一人之力,实由公等共相匡辅。然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常得如此,始是可贵也。”魏征对曰:“自古以来,元首股肱不能备具,或时君称圣,臣即不贤,或遇贤臣,即无圣主。今陛下明,所以致治。向若直有贤臣,而君不思化,亦无所益。天下今虽太平,臣等犹未以为喜,惟愿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怠耳!”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人君为善者,多不能坚守其事。汉高祖,泗上一亭长耳,初能拯危诛暴,以成帝业,然更延十数年,纵逸之败,亦不可保。何以知之?孝惠为嫡嗣之重,温恭仁孝,而高帝惑于爱姬之子,欲行废立,萧何、韩信功业既高,萧既妄系,韩亦滥黜,自余功臣黥布之辈惧而不安,至于反逆。君臣父子之间悖谬若此,岂非难保之明验也?朕所以不敢恃天下之安,每思危亡以自戒惧,用保其终。”

贞观九年,太宗谓公卿曰:“端拱无为,四夷咸服,岂朕一人之所致,实赖诸公之力耳!当思善始令终,永固鸿业,子子孙孙,递相辅翼。使丰功厚利施于来叶,令数百年后读我国史,鸿勋茂业粲然可观,岂惟称隆周、炎汉及建武、永平故事而已哉!”房玄龄因进曰:“陛下洲谥志,推功群下,致理升平,本关圣德,臣下何力之有?惟愿陛下有始有卒,则天下永赖。”太宗又曰:“朕观古先拨乱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举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少从戎旅,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行之数年,天下大治而风移俗变,子孝臣忠,此又文过于古也。昔周、秦以降,戎狄内侵,今戎狄稽颡,皆为臣妾,此又怀远胜古也。此三者,朕何德以堪之?既有此功业,何得不善始慎终耶!”

(选自《贞观政要卷十・论慎终》)

1.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自古帝王亦不能常化(感化,打动)

B.何以知之 (得出结论)

C.端拱无为(继承帝业)

D.朕观古先拨乱之主皆年逾四十(阅读)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股指的是大腿及小腿上部;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指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B.四夷,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

C.自始皇起,古代君主自称为朕,“朕”意思是天下皆朕、皇权独尊。

D.《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它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3.下列对于文言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始易,善终难。做一件事情,开头做好并不难,难的是坚持不懈,善始善终,治理国家也是如此。

B.创业难,守业更难。创业初期,往往能够励精图治;承平日久,便难免骄奢放纵,导致败亡。

C.唐太宗以汉高祖、汉惠帝等为例进行论述,进一步说明当权治国的人应该时刻居安思危。

D.国家周边的少数民族都臣服归顺了,不只是太宗一个人的能力,更加得益于各位大臣的辅佐。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今虽太平,臣等犹未以为喜,惟愿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怠耳!

译文:

(2)君臣父子之间悖谬若此,岂非难保之明验也?

议论性散文范文第7篇

然而,许多考生却将这样一种优美的文体写成了既非议论文,又非散文的“四不像”文章,使得分大打折扣。

那么,议论文和议论性散文又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

其实,这两种文体都有明确的中心论点,而且内容层次和形式结构之间都有着内在的逻辑性。其区别是,议论文在结构方式上无论采用并列式、对照式,还是递进式,其论证的过程都是极为严密的,层次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被称为“线状结构”。议论文的语言也因其简明、规范和严正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尤其在使用论据上。而议论性散文,因其具有散文的文体特征,因而阐述分析的过程比较松散。它只将所撷取的意象或场景附着在阐析的道理之上,借之说理,因此被称为“块状结构”。受文体影响,议论性散文的语言也应具备形象性、抒情性和说理性的特点。

由此看来,形象美和理性美,正是议论性散文最本质的文体特征。

鉴于议论性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下面提供几种行文的方法,供同学们借鉴。

一、将全文的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这种方式类同于议论文中把总论点拆解为若干个分论点进行逻辑安排的方式。它使议论性散文不仅结构上美观有序,更使得说理条分缕析,深刻透辟,凸显议论性散文“理”的特性。

如佳作《约定严谨》,全文在提出中心论点“原来,人们一直和严谨有个甜蜜的约定”后,又将其分解成“约定严谨,青春不打烊”,“约定严谨,年老也‘疯狂”’,“约定严谨,坚持,再坚持”这三个分论点,全文众多的人物意象又紧紧地附着在这些论点之上,巧借人物,形象说理,纲举目张,理性美与形象美完美融合。

二、采用一个中心论点贯穿全文始终的方法。文章所撷取的众多意象或场景无论如何联想,都必须附着在中心论点之上。这种写法,其材料可以从历史到现实,从中国到外国,从人类社会到自然景物,异彩纷呈,但其表象的背后仍然以理性为主线,正如一线串珠,珠子再多,也离不开红线的穿附。

如佳作《追求,你我并肩前行》,选取了“鹰”、“蝴蝶”和“欧阳夏丹”、“拉里・霍姆斯”等意象。从自然到社会,从中国到外国,意象较多,浮想联翩,材料显得颇为庞杂,但是全文都是紧紧地附着在中心论点“追求,我想与你并肩前行”之上的。而这一中心论点又隔离反复式地出现了五次,如一线串珠般地贯穿文章始终,将全文庞杂的材料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体现了“形散神聚”的特点。

三、以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为意象,阐发哲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各具灵性。自然界中的“流水”、“落花”、“繁星”,通过想象,无不蕴含着理性的思索;社会生活中的思想家、诗人和千千万万的英雄、普通劳动者,又无不给人以哲理的思考。只要我们以饱满的激情,敏锐的目光,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意象,借助类比和联想,不难发现,这些意象无时无刻不在给我们以深邃哲理的启迪。

如佳作《浅》,借助红、黄、蓝、绿、紫等自然意象和李白、周敦颐等人物意象,巧妙地阐述了这些意象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生活情趣和理想胸襟。这种借助众多意象以传达理性观点的写法,使本来冷冰冰的说教变得热情活泼、形象生动,收到了化抽象为具体的艺术效果。

四、运用比喻阐发人生哲理。理性的东西使人明理快捷、简易,但却缺乏具体、形象之感,不易让人享受艺术的美感。议论性散文重在明理,如果不借助具体的物象,极容易陷入空洞说教的泥潭,令人生厌。而比喻,正是选用具体形象的、可知可感的事物作为喻体来说明本体,借以阐发哲理,从而达到化抽象为具象,使文章增色生辉之目的。

如佳作《约定严谨》的第三、四段:“夏日的阳光,如火一般游荡在人群中央;青春的激情,如海一样翻滚在人们心房,而那如火似海的青春,因为严谨而更加灿烂辉煌。”“似那满山的青翠,需要有红花装饰一样,激情的青春,也需要与严谨有个约定。”这几组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激情如火与大海般的青春同严谨之间的密切关系,理陛的美与形象的美融为一体。

五、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亲切感和抒情性。第一人称,使文章亲切自然,可以自然地表达思想情感;第二人称,便于对话和抒情。“你”“我”人称并用,使板起脸说教的论理文章理趣十足,活泼自如。

如佳作《追求,你我并肩前行》,“你”“我”两个人称贯穿始终,使一篇谈论“追求的意义”的说理文章既做到了论理透彻,又活泼自由、不拘一格,达到了深邃理性与优美形式的和谐统一。

六、采用片断组合法。即全文紧紧围绕题意,几个片断材料按着横向扩展或纵向深入等方式,以议论、抒情为连缀,组成合理有机的整体。横向扩展如一粒石子投向湖中,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但都围绕一个圆心;纵向深入如剥洋葱,层层剥开,直到最后,各层均是一样。

片断组合法,其片断可描述人物或场景,可有精彩的细节描写,但片断与片断之间,乃至开头、结尾和标题,务必要点明题旨,用富有文采的议论和抒情强化主旨,且全文首尾结构上要尽量相似,形成遥相呼应的整齐形式。如佳作《追求,你我并肩前行》,全文描写了三个片断,片断与片断之间都有精彩的议论和抒情。文章叙述精彩,题旨显豁,文质兼美。

议论性散文除上面六种方法外,尚有卒章显志法等等,兹不赘述。

下面,请欣赏所举的三篇佳作。

【考场佳作一】

约定严谨

夏坤

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却使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仅以163首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天真的孩童抬起头,笑道:“是严!”手持彩练的少女昂起头,答道:“是谨!”原来,人们一直和严谨有个甜蜜的约定。

约定严谨,青春不打烊!

议论性散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画面描绘式;一句一例式;名句诗文串联式

一、画面描绘式

从一人一事中选择最能表达自己理念的关节,通过想象联想,描绘出动情的画面,把观点渗透到画面中去。让读者通过这些画面去感悟作者的观点、理念。例如: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吗?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吗?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吗?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这段材料的主题是:赞扬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提倡抛弃世俗。整个语段,虽然不乏内在的逻辑,但人物的形象性更为突出,情感更加强烈,色彩也更加丰富。

二、一句一例式

根据自己的观点,在丰富的材料中提取人物或事件共同的品格、气质、行为、语言、精神、态度等,一句一例,组合成材料群。例如:

“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补推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路;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

作者选用一事一例的方式来展示不得志文人的归宿,既增强了文章的丰富性,也增添了文章的韵律感,为文章增色不少。

三、名句、诗文串联式

根据观点表达需要,将一些相关的名言名句镶嵌在文段中,造成一种前呼后应、排山倒海的气势。例如:

“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这弱小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坡是“关西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作者拈来李清照等人有代表性的诗句串联成文,既避免了完整的事实论据所使用的繁琐,又形成了文章本身的张力和质感,给人以内容的厚重感和更多的诗意回味。

议论性散文范文第9篇

每年高考语文题目选考类阅读,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放弃了文学类作品的阅读,而去选择实用类的作品。而在每年高考选考类阅读文学类作品,除小部分是小说外,大多选择的是散文。可以说,高考题目中的散文阅读,因为很多考生的放弃选做,将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如果任其发展,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会更差。而散文或者说文学具有丰富心灵,健全人格,让精神变得自由的功能,如果大家都不再读散文了或者说不再读文学作品了,那么人们的心灵将有可能被沙漠化。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散文阅读亦如此。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阅读、会阅读、喜阅读,如此,教师课堂教学不但生动有趣,学生做起高考阅读题来也会易如反掌。更重要的是,阅读这个一辈子的事情,会真的延续下去。

传统的散文教学方法,一般还是填鸭似的,不管学生是否听懂,老师只管一个劲儿地讲,讲得还眉飞色舞,陶醉异常。正常情况下,老师也有准备好的课件,也有师生互动,有经验的老师肯定会把课堂弄得热热闹闹的。是的,老师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欲,领导看到了活跃的课堂效果,而学生被动听课的结果可想而知。比如钱钟书先生的《窗》,常规教法,先准备好课件,学生读课文,听老师讲课文,一句句讲,边讲边评价。教师这样讲完之后,课也算上完了。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这个很难衡量。

我们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此,教给学生学习散文的方法,该是多么重要。散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表达方式不同,学习方法也要相应调整。以议论性散文为例,可以这样指导学生阅读。

第一步:读一读。根据文本的难易,选择读的方式不同。

文本不难的,可以大声齐读,一读出气势,培养学生阅读的语感。二读准字音,读对断句,以此积累语言基础知识。三读懂文意。因为内容相对容易,学生通过一遍阅读大致明白内涵。

文本偏难的,要选择默读。学生在默读后,会更快进入凝神思考状态,对理解文本内涵益处多多。当然,默读时也要求学生掌握字词。

第二步:圈一圈、画一画。在文本上一边阅读一边进行圈画,或者读过一遍后,第二遍就圈点勾画。

圈画什么呢?

从高考设题角度进行思考,然后圈画。

(1)字词圈画,字音、字形、词意。这个是教学中长期要坚持做的一项工作。因为字词是文章金字塔的巨石。

(2)行文思路圈画。议论性散文,是作者就某种现象,某种观点生发议论。议论性散文是议论文的内核,散文的外形。因此,第一遍阅读后,要求学生第二遍阅读时就要圈画作者的观点,圈画每段的中心句。圈画出这些后,作品的整体框架也就形成了。

因为有散文的外壳,学生还要画出有关有修辞的句子。因为这些句子往往是设题的点。

第三步:做一做。

教师备课时,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学案,事先印刷。在学生充分阅读圈画之后,教师下发课堂学习学案(学风较好的,可以课前下发),学生针对学案上的问题,再次跳读文章,并有针对性的写出答案。学案问题,设题要由易到难,学生认知也是由易到难,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就可以很轻松的写出了学案上的问题。

第四步:议一议。

这个合议阶段是在学生基本完成学案上的问题之后,小组合作进行的。小组之间讨论问题的合理性,答案的准确性。学生广发掌握了文意,并独立完成学案问题之后再讨论,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并且议论之后也会对个人的知识和阅读能力有所提升。

第五部:答一答。这个步骤是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分组回答。小组可以推荐学生回答,也可以毛遂自荐回答问题。当一个同学回答问题后,其他同学要指出答案的得分,老师要以此判断学生答题情况,并针对此种情况,进行有效指导。既指导答题方法,又指导答题思路。

第六部:品一品。好散文如同美酒是要学会品的。学生通过阅读和做题之后,掌握了结构,了解了文意,弄懂了写法,在此基础上,和学生一起欣赏文段、品味字词,进行赏读和美读。

养成一种阅读的习惯,教会一种学习的方法,这不仅是学生考试的法宝,也是每个人终身学习的秘笈。

议论性散文范文第10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选自《论贵粟疏》)

请分析上述文言语段中的立论方法。

解析:本文段的议论性文体非常明显。段首提出论点“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然后通过具体的方式来证明此论点成立。比如,文中提到“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百姓并未遭受饥寒大难,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论点。同时,又阐述现状,“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而“畜积未及”,以对比的形式,来说明“圣王”的重要性。

答案:例证法,引用尧、禹、汤的事例,证明“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的观点;对比法,以古代圣王的治国方略与当代相对比,突出“圣王”的重要性。

【技法指津】

立论,简单来说,就是提出并阐明观点。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立论方法体现于论证方法上。古代议论性散文在论证的过程中,往往有着严谨的逻辑,这种逻辑源于严谨的论证方法。我们将常见的论证方法归纳如下:

一、例证法

这是立论过程中最常见且有效的方法。事实胜于雄辩,用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观点,会极大地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晁错的《贤良文学对策》中有这样一段:

诏策曰“通于人事终始”,愚臣窃以古之三王明之。臣闻三王臣主俱贤,故合谋相辅,计安天下,莫不本於人情。人情莫不欲寿,三王生而不伤也;人情莫不欲富,三王厚而不困也;人情莫不欲安,三王扶而不危也;人情莫不欲逸,三王节其力而不尽也。

文段开篇提出论点――“通于人事终始”,即尊重人情,然后以古代三王的施政原则为例进行论证。如,“三王保护人民生命不加以伤害”“三王让人民财产富足而不穷困”“三王维护社会安定让人民不受危害”等等。这些例子都在证明着要“尊重人情”,为论点提供了强有力的事实支撑。

二、对比法

对比法通常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对比,进而支撑论点。如贾谊的《治安策》中,有这样的论述: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L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以残亡可也;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

文中首先提出论点“强者先反”,然后列举韩信、贯高、彭越等有势力的人的叛乱。同时,又列举了长沙王地少而功薄,最忠诚,没有叛乱。在正反对比中,有力地证明了“强者先反”的观点。

三、喻证法

喻证法就是比喻论证,通过比喻的形式来将较深刻的事理浅显化,使之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如《孟子见粱襄王》中: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浮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这个文段运用了典型的比喻论证:老百姓期待明君圣主,就像是久旱的秧苗期待一场淋漓尽致的大雨一样急切,形象地佐证了观点:不嗜杀人者能统一天下。

四、引用法

引用法即引用名人名言、箴言警语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如《大学》中有言:

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 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引用《诗经》来证明“治国在齐其家”的观点,立论过程理据翔实。

【阅读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选自李斯《谏逐客书》,有删改)

李斯认为“逐客,过矣”,他是怎样立论的?

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贲、育。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逢蒙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枝尽为难矣。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橛之变。况乎涉丰草,骋丘虚,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害也不难矣。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乐出万有一危之途以为娱,臣窃为陛下不取。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选自司马相如《上书谏猎》)

司马相如认为“知者避危于无形”,从立论角度加以解析。

上一篇:先秦散文范文 下一篇:梁实秋散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