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00:19:22

议论文教学论文

议论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分析文章结构,弄清层次段落

结构是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议论文的结构有一定的规律,但无固定的模式。由于文章内容及作者表现这些内容时的思路不同,因而议论文的结构是多姿多态的。这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三段式,表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并列式,即文章各内容间的关系是平行的。3、递进式,即文章的各内容逐层推进。4、对比式,即文从正反两方面对一个问题展开论证,借以突出中心论点。5、总分式,分为先总后分式和先分后总式两种。6、散论式,这是一种有叙有议、边叙边议的议论方式。

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关键是划分段落。议论文分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1、根据论证方法来分段。议论文有破有立,可根据立论和驳论这一论述问题的方法来分段。2、根据论证过程的阶段性来分段。有的文章内容集中,全文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三段式”展开论证,这就可按作者思路把文章分为相应的部分。3、根据非论证部分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来分段。议论中过渡与照应,既非论点也非论据,但它们是文中起重要作用的非论证部分,体现了议论文的内在联系,反映了作者思路发展的线索,是考虑分段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分析议论文结构,弄清文章的层次段落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编写结构提纲、编制结构图解。这种提纲和图解用文字、数字、线条、符号把文章主要内容、论证过程、文章各部分的关系,简明地标示出来。不论采用何种形式都应注意:能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语言准备精炼,文字或符号能标示文章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

分析议论文要素,明确全文中心思想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找出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找准中心论点、归纳中心思想,这是议论文教学的重点。

1、找准中心论点,概括中心思想。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基本观点,是统率全文的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找准中心论点:(1)从作者出示中心论点的方式上去思考。议论文出示中心论点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有的先分析论证,最后归纳中心论点;有的在论证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有的渗透在论证过程中,需读者加以归纳。(2)从文章的层次段落上去思考。文章的层次段落是作者思路发展的轨迹,因此从层次段落入手,把握作者的思路,这是找准议论文中心论点的又一方法。(3)从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中去思考。一篇较复杂的议论文,除有贯穿全文的中心论点外,还有若干分论点。其中中心论点起支撑作用,《改造我们的学习》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改造我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接着从三个方面论证了三个分论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就和意义;主观主义学习态度和方法对革命造成的危害;论述主观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种学习态度的实质和特点,并提出改造学习制度的具体措施。这三个分论点从不同侧面论证并支撑了中心论点,从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就可确定全文的中心论点。找准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后还应概括全文的中心思想。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某一问题所作的总判断,是中心思想的核心。而中心思想除包含中心论点外,还包含文章的主要内容、现实意义及作者的希望等。如《反对自由主义》,题目就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中心思想则为:作者通过对自由主义的表现、根源、实质和危害的分析,深刻批判了自由主义的倾向,号召全党坚决反对这种倾向。

2、分析论据和论点间的关系,以加深对中心论点的理解。论据是证明论点的依据,充分准确的论据是议论文的基础。分析论据的方法大多是按文章的逻辑顺序,依次分析作为分论点的论据,以证明分论点,再逐一分析作为中心论点的论据,以证明中心论点。这样,就构成了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序列,教学中就可引导学生逐层概括,最后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3、分析论证过程,考察作者怎样建立自己的论点。建立论点的过程,也就是论证的过程。在议论文教学中,分析论证是个难点。因为论点、论据的表现形式为判断,在文中不难发现;而论证则不表现在字面上,而渗透在论证过程中,因而难以把握。这就要求教师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找出文中的主要论证方法,而不要面面俱到。同时,还可联系已学过的论证方法,结合课文加以印证比较,以加深理解。

分析语言,提高读写议论文的能力

议论文的逻辑力量不仅表现在论证过程的严密上,也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议论文语言的显著特点是准确、鲜明、概括。据此,教师宜把对议论文语言分析的重点放在以下几方面:词语的选择(关键词语、关联词语等);句式的运用(各种复句、长短句、整散句等);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一篇文章里,要讲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很多,教师应根据教材实际,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

议论文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立志

指立定志向。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所希望和计划,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壮志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向成功迈进。

1、立志多在少年,但宋朝文学家苏洵27岁开始发愤,立志就读,昼夜不息,结果大器晚成,终于成为唐宋家之一。

2、我国明代画家王冕,少年放牛时,立志要把荷花佳景惟妙惟肖地画出来。他不分昼夜地绘画,立志不移,后来成为当时著名的画家。

3、越王勾践被吴国军队打败,忍受奇耻大辱,给吴王夫差当奴仆。三年后,他被释放回国,立志洗雪国耻。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

4、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二、拼搏

指豁出性命,进行激烈的搏斗。比喻尽最大的力量,极度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1、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容国团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4、贝多芬拼搏成长大作曲家贝多芬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没能上学,十七岁时患了伤寒和天花之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又接踵而至,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爱情上也屡遭挫折,在这种境遇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与生命的顽强拼搏中,他的意志占了上风,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

5、司马迁写《史记》汉朝司马迁继承父业,立志著述史书。他游历各地,阅读了大量书籍。不料正在他着手编写《史记》时,遭到了李陵之祸的株连。但他矢志不渝,忍辱负重,身受腐刑,幽而发愤,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写成了鸿篇巨著——《史记》

三、勤奋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汗水是滋润灵魂的甘露,勤奋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1、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4、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徐特立

5、王羲之与“墨池”王羲之是东晋有名的书法家。他每天坚持练字,练完后就在家边的一口池塘里洗笔。这样日复一日,竟将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像墨一般。于是人们把这口池塘叫作“墨池”,也叫“洗砚池”、“洗笔池”。

6、达·芬奇画蛋(具体事件略)……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7、司马迁从42岁时开始写《史记》,到60岁完成,历时18年。如果把他20岁后后收集史料、实地采访等工作加在一起,这部《史记》花费了他整整40年时间。

8、天才来自于勤奋。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他为了发明电灯,阅读了大量资料,光笔记就有四万多页。他试验过几千种物质,做了几万次实验,才发明电灯。

9、“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了工作上的。”——鲁迅

反例:10、方仲永就是因为没有勤奋学习从天才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四、毅力

指坚强持久的意志。胜利的鲜花在血汗中绽放,荣誉的桂冠用荆棘编织,排除万难,坚定不移,成功属于意志坚定者。

1、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英·狄更斯

2、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法·居里夫人

3、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德·马克思

4、张海迪砺志成才张海迪自幼就患有严重的高位截瘫,几次濒临死亡的边缘,身体可算弱小,可是20多年来,她学会了4门外语,翻译了16万多字的外国著作,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并自学了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1万多人次,作出了巨大贡献,与张海迪相比,我们这些身体健壮的人又当做些什么呢?

5、成就与汗水

①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写字,用尽18缸水,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②李时珍花了31年功夫,读了800多种书籍,写了上千万字笔记,游历了7个省,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单方,为了了解一些草药的解毒效果,吞服了一些剧烈的毒药,最后写成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

③马克思写《资本论》,呕心沥血,花了40年时间。

④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研究进化论,花了22年时间,写出了《物种起源》一书。

⑤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历经12年的实验,不怕挫折失败,从几十吨的矿物中提取了几克镭。

6、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不怕嘲笑,力纠口吃;李白遇老妇,“铁杵磨成针”;司马迁的事例。

五、逆境

指困难,多指不顺利,甚至很恶劣很不幸的境遇。它使人忧愁、痛苦,但也能磨炼意志。杰出人才几乎都经历过艰难险阻,成为生活的强者。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同上)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所举的事例。

4、吴王夫差立志为父报仇,打败强国——楚国;贪图享乐,败于自己曾打败过的小国——越国。

5、经受磨练,方能“称王”球王贝利成名后,有个记者采访他:“您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但我却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磨练出我坚强的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练,他不可能成为球王。”

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六、成败

就是指成功或失败。成功指事业或工作获得预期的结果;失败指遇到挫折,或在斗争、竞赛中被对手打败。人人渴望成功,但在失败时千万不要气馁。

1、失败是成功之母。2、成败不是永恒的,而是可以转化的。

3、胜不骄,败不馁。

4、失败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继之出现的就是成功的朝霞。——霍奇斯

5、爱迪生发明电灯,历经了几万次失败,但他始终不气馁,最终发明了电灯。

6、威灵顿失败而不气馁,重整旗鼓打垮拿破仑。(《失败是个未知数》)

七、时间

我们的生命由时间构成,哪怕是浪费一点点时间就是虚掷部分生命。

1、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

2、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跟谋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鲁迅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4、白日莫闲过,光阴不再来。——陶渊明

5、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具体事件略,可参见“勤奋”中的几例,或自己整理。

八、积累

指事物逐渐聚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需要日积月累,成就事业也需要积累,不懈地努力奋斗。

积累是一种毅力,是由微小到伟大的必经之路,是成功的前提,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也可证明“毅力”)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水滴石穿,绳锯木断。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

7、李贺虽只活到27岁,但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他的成功在于积累。他随身携带锦囊,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放入囊中,晚上再将纸片拿出来整理。这样就积累了许多创作素材,最终成为一位著名诗人。

8、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阅读了1500多种书,留下了100多本读书笔记。他几乎掌握欧洲一切国家的语言,他在头脑里积累储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资料。

九、团结

指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是战胜困难的保证。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2、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折不断。

3、《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歌词内容。4、将相和的故事。(廉颇与蔺相如)

议论文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加坡 《中学高级华文》 写作教材 单元内容

新加坡作为一个多种族多文化的国家,又处于东西方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交汇中心,培养语言应用能力是《新加坡华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①,在此基础上,《中学高级华文》写作教材不仅在形态上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性,更在内容的设置上结合资讯科技,力求生动、形象,体现以学习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帮助学生开拓学习空间,获取学习资源,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益。

《中学高级华文》教材一共八册,包括阅读教材和写作教材。其中写作教材部分为前六册,即从《中学高级华文》一年级上册到三年级下册,每册平均有五个写作训练。每个写作单元都分布在相应的阅读单元的后面,属于与阅读课文相配套的写作专题训练。每个写作训练包含三部分:训练要求、辅导要点、例文。每一个写作训练都有明确的训练主题和内容,而且方法指导具体,例文引路直观有效。

一、训练要求

《中学高级华文》写作教材单元的内容构成中的第一部分是训练要求,这里的训练要求就是训练目标。因为写作教材在《中学高级华文》中是相对独立的,训练目标的设定也是根据写作学和相关心理学的理论设计的,所以训练目标的序列是教材中较为有系统性和规范性的。另外,从学生写作思维发展的阶段来看,训练目标的一系列设计涉及的范围也是较为全面的。

由“目标系统”的具体内容看,训练目标涉及的写作学范围不仅包括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训练,而且贯穿写作过程中选材、结构、语言等横向写作能力训练点;涉及的写作训练篇幅不仅有一般写作教材有的完整篇章写作,更有短小的片段写作,如“学生能对动态描写进行简单的描写”、“怎样缩短长文”系列等。

二、辅导要点

《中学高级华文》写作教材的辅导要点,即指导系统是紧密围绕着训练要求展开的,主要内容涉及写作知识与写作方法。

(一)写作知识指导

《中学高级华文》写作教材的写作知识系统不仅介绍了各种文体知识,而且介绍了与各种文体相关的写作知识,这样的系统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各种文体写作上有更深更专业的把握,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操作。

首先,按文章的表达方式来分,在中学阶段,根据文章的表达方式,把一般文章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②本写作教材文体样式指导涵盖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主要文体;从文章的社会功用方面划分,本写作教材文体样式指导不仅涵盖了诗歌、散文这样的文学类文体,还涵盖了报章新闻这样的实用类文体。其次,以按文章的表达方式为标准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主要文体的知识指导都设立了专门的单元系列来进行学习。

例如,在6本写作教材中涉及一系列的议论文写作,教材中就议论文这一文体的写作知识花了大量的篇幅进行介绍。

表二:议论文的写作知识

如上表所示,分布在四个单元里的议论文写作相关的文体知识完整而具体。类似议论文写作相关的文体知识指导在《中学高级华文》写作教材的指导系统中到处皆是,可以说,文体知识的指导是指导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

(二)写作方法指导

《中学高级华文》写作教材的写作方法指导涵盖众多方面:从文体上讲,介绍了关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以及一些实用类文体的写作方法,还涉及了如续写文章、缩写文章、文章结尾等写作中关于片段的具体写作方法指导。

如,一年级第九单元“怎样描写动态景物”中的辅导要点写道:“要把景物写好,除了掌握语言运用、修辞方法之外,也要培养细致、精确的观察力。先观察景物的特点,对所要描写的景物作一番取舍,然后进行构思,以准确的语言,适当的修辞手法,将景物‘重现’出来。”从以上两点看,辅导要点的主要内容是与每一个单元设定的训练要求紧密联系的,内容上侧重文体知识的指导还是写作方法指导则视这个单元的训练要求而定。

三、范文

“范文是作者个人的言语成品,作文是学生个人的言语成品。在语文教学中打交道最多的是个人(作者或学生)的言语行为(读写听说)和言语结果(范文和作文)。因此,语文教师不能不认真研究范文作者的言语经验和特色,不能不认真研究学生个体的言语行为特点和成败的经验教训,不能不认真研究二者之间的差距和可以结合的部位”。③

本研究在上文已提及关于本教材中的写作教材与阅读教材是合编的问题,因此,该写作教材的范文从广义上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写作教材中涉及的阅读教材中的课文,如一年级第一单元“怎样写人”中有“《父亲》就没写人物的外貌。而《听故事》交代过石九仔和‘我’的关系,以及石九仔的年龄之后,便开始写他的外貌:‘铜色的瘦削面庞,乌溜溜的眼睛……’又如《白菜汤》这样描写老寡妇:‘老寡妇的脸瘦的陷了下去。她的眼睛又红又肿。’两篇文章都只用了几句话,就生动地勾画出人物的外貌特征”,这里所提到的《父亲》、《听故事》、《白菜汤》等三篇就是这一单元的阅读教材中的选文。这个例文的概念较为含糊,因此在此处亦不加追述。

第二,写作教材中单独的范文系统。这个例文系统较为清晰,写作教材每个单元都单独设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中学高级华文》写作教材的范文系统选用的例文大都是学生习作,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例文在内容上贴近他们的生活,写作技法上也容易加以模仿,思维上更符合他们的写作心理能力结构。如一年级第一单元“怎样完整地记叙一件事”中,训练要求为“能从家庭生活中选择平凡而有意义的材料,学习用不同的记叙方法,完整地记叙一件事”。范文如下:

浓浓父子情

爸爸出差快一个月了。

每天早上,我都要和妈妈打赌:“今天,爸爸一定会回来。”然而,一到晚上,准是我输。我好想爸爸呀!

这一天,我不和妈妈打赌了。

吃过早饭,我从书桌上拿起昨晚写得一张纸,把它贴在大门上,之上写着:

爸爸:

你上楼后,就立即把北面的窗都打开,我在回家的路上看见窗子开了,就知道你回来了。你要是饿了,就打开冰箱,寻找你从中国买的那只花边碗,那里有你最喜欢吃的东西,你看见了,肯定会很高兴。另外,我还有一个秘密要告诉你,它会带给你意外的惊喜。

儿子

放学后,呀!我家小楼上的北窗都开了。我克制住内心的喜悦,有意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回走。边走边想着怎样把我的秘密告诉爸爸……

我走到家门前,看到爸爸在我的“留言”下面,添了两句话:

儿子的深情令爸爸感动,我也给你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惊喜。

注释:

①新加坡教育部.中学华文课程标准.2008.3.

②粟宇详.新编写作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5.

③王松泉,王相文,韩雪屏.语文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4.

参考文献:

[1]新加坡教育部.中学华文课程标准[M].2008.3.

[2]柳士镇,洪宗礼主编.外语文教材评介[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9.

[3]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教材选粹[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9.

议论文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作者简介] 吴平安,武汉市洪山高级教师。曾任华中师大语文教育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导师,教育部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授课教师。2004年当选《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教育报》《文艺评论》《小说评论》《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文学评论、小说、散文及教育教学论文等60余万字。

议论文的核心价值

那么,议论文靠什么引人注目?或者说,议论文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哪里呢?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从《写作》教科书中,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议论文的定义:“议论文是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证明等逻辑思维手段进行议事说理,以表达作者的观点、见解、主张的一类文章。理论文章写作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所以理论文章通常被称作议论文,又称作论说文、论辩文。”

这段话中,“表达作者的观点、见解、主张”是核心,因为前一部分是“运用手段”,后一部分是“表达方式”,都是为阐明作者的观点、见解、主张服务的。由此可以推断出,议论文有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特征是――内容的说理性。由核心句前后两句可以分别推断出议论文的其他两个特点:论证的逻辑性和行文的严密性。

当我们明白了议论文是针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情进行分析、评论,进而表明自己的观点、见解、主张的文章之后,那么,观点、见解、主张的有无以及是否深刻便凸显出来了(人云亦云而缺乏自己独立的观点、见解、主张,则虽有而形同于无)。高考作文判分标准对“深刻”的解释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设定的课程目标中,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是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表达能力。但目前来说,这五种表达能力的呈现是极不均衡的。大部分同学在叙事状物、表情达意方面做得还可以,但是在说理议论方面就逊色多了,高考作文中也较难找到一篇因事陈言、言之有物,有特定指向的议论文章,有鲜明的思想、观点、立场、主张,以及比较成熟的创新的见解的就更少了。归纳、演绎、判断、推理这些理应不可或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展示,在作文中也很少见踪影了,而且很难见到鞭辟入里的分析解剖,往往只有冗长的或陈旧或新鲜的事例的简单堆砌。所谓“抒情性议论”的文章,业已形成了固定的套路:开头先来一串排比句,先声夺人,气势如虹;结尾再来一串排比句,首尾照应,结构完整;中间部分,或叙述二三事例,或列举二三古人,频频登台亮相的不外屈原、司马迁、陶潜、李白。文章还可以中外古今,旁征博引,一来给人留下眼界开阔,积累丰厚的印象,二来借花献佛,让别人的诗文为你的文章添彩加色,如此等等。

到底怎么样才能让议论文“深刻”起来?我们先看一篇某报曾刊登过的以优秀作文名义发表的文章:

我看中学生的流行语

武汉一中高三(9)班 黄卉轩

当今世界进步飞快,但凡事也以“流行”为中心,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穿着方式,就连说话方式都跟随着流行走。

说话方式本应是一个人独有的标志,但如果适应了生活发展的环境,说的人多了,也便成了流行。这说话的方式来源实在颇广:身边亲友的耳濡目染,电影、书籍的潜移默化,体验、阅历的风雨历炼,造就了每个人的说话方式既紧跟流行又各有特色,但,凡事的双面性也体现在流行语中。

许多中学生中的流行语是从电影、电视或书籍中“拷贝”过来的,每一部艺术片中那一句句令人费解、深奥难懂的台词,若要采用,非得透彻它的深意,有的一语双关,甚至一语多关,与生命中的任何事都联系得十分紧密。

在《阿甘正传》中,从小珍妮对甘说:“跑!”到面对即将奔赴越南战场的甘,珍妮说:“当你遇到危险,你就跑。”于是,甘跑了,跑得很快,他不是在逃避危险,而是在完善并强大自我。

又像许多80后著的小说、散文中那催人泪下的友情、爱情、生活格言,有的沉沦黑暗,而有的健康向上。那么在你接受已成为流行语的它们之前,是否应考虑其蕴涵的精神风貌呢?

不辨是非的中学生也许会认为,《蛊惑仔》中的文化垃圾是代表义气和某种帮派精神。但若是心灵深受高雅文化的熏陶,是不会被这些低俗语言所吸引的。

流行语,它也在不断变更着,跟随着社会的变更,文化的变更,却又反映着社会的变更,影响着学生的进步。

我看中学生的流行语,不可以不深思慎取。

尽管该文被列入优秀行列,如果用上述的尺度来衡量,问题依然不少。

“中学生的流行语”是一个现实感很强,争论性也很强的话题(注意:此处不是指“话题作文”的那个话题)。这一话题,完全可以开拓广阔的话语空间,引发不同观点的激烈论辩。但是,这篇作文只能是差强人意。

毛病出在哪儿呢?

首先,它没有达到基本的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是作文判分设定的下限,少于这个字数,是要按规则扣分的。表面上看起来是个字数问题,实质却是说明作者的思路还没有完全打开,因此“无话可说”了。

对中学生的流行语,不可以不深思慎取――这是这篇议论文意在阐发的论点,这表明作者是具备前之所谓“观点、见解、主张”的。而文章将其摆在最后,取《过秦论》篇末点出中心论点的写法,学用结合,立竿见影,亦值得称道。

但是细究起来,为什么要“深思慎取”,即如何使观点的托出水到渠成,还欠一点火候。再进一层,“深思”什么,怎样“慎取”,文章却语焉不详。而此话题若想“深刻”起来,恰恰应该把着力点摆放在这里。

语言学常识告诉我们,语言是有生命的,它像任何生命体一样有生老病死,旧的语言消失了,新的语言又产生了,这个过程永无止境。语言不断变化的背后推手是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因此,“变异”与“规范”,就会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一对永恒的矛盾。没有变异,语言就失去了活力;没有规范,变异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能基于这一理论看待流行语问题,文章的议论就会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自然也就会“深刻”起来。

深刻性的三把“标尺”

今后的高考语文,突出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考查应该会明显加强。比如作文,以往强调文体的规范性,立意的准确性,材料的充实性,而今后的高考作文则更多强调事理分析能力,亦即前之所言“深刻”。而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因为这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就议论文写作而言,“思考”是一个关键词,它是议论文写作“深刻”的前提和出发点,“分析和解释”则是它的延伸,而“思考”与“分析和解释”的对象,则是“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是“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新课标的确击中了议论文写作的要害。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有意无意忽视了对“思考”的重视。

如果说思考的“深刻性”尚是一个有待时日的历练与积累的过程,那么言其操作性,不妨首先从以下三把“标尺”入手。

标尺一:概念的准确性

思考的过程必须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一个人要会正确地思维,第一步就是要弄清各种概念。倘若对概念的内涵、外延不甚了知,思考中概念含混,声东而击西;表达时转移命题,言此而意彼,如此便偏离了议论文写作的底线,更遑论深刻了。

不妨举个例子:2009年广东作文题是“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江苏卷是《品味时尚》。这里就分别涉及两个概念: “常识”和 “时尚”。而何谓“常识”,何谓“时尚”?这是审题时绕不开的问题。不少考生以首先对“常识”与“时尚”下定义开篇,而所谓“下定义”者,即是对概念的内涵外延进行界定。而一旦该定义出现偏差,建立其上的文章就会出现整体性偏差,也即离题了。

要做到准确性,一个细节性的提醒是:不要轻易下定义,慎用 “‘××’是‘××’”的句式。切勿小看了这一简单的判断句式,因为这种通常用“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属概念”就是被定义概念所属的大类,也就是归类;“种差”就是在大类之中,被定义概念与同类相邻概念间的主要差别)”表达的公式,定义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那么在“下定义”时就容易错误百出。倘若是文中一个局部性概念的偏差,则失误不大,若如上所述事关全局,问题就严重了。应对之法,除了“慎用”,还可以“作诠释”替代“下定义”,这样可以宽泛许多。

标尺二:思辨的缜密性

这里所说的“思辨的缜密性”,对应于判分标准中“说理深入透彻”这一项。这是对议论文设立的一个很高的标准。在更多的情况下,老师强调的是“观点统帅材料,材料说明观点”,这是“说理深入透彻”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另一条底线。

遗憾的是,我们经常看到达不到观点与材料基本关系要求的文章。常见错误有二:一是虽有联系但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二是观点与材料相分离,或者在多项材料中,某些材料可以说明观点,而某些材料却不可以。前者的失误常在于将材料的偶然性、个别性误解为典型性和普遍性;后者的失误常在于列举材料时叙述角度的选择上。如果用于驳论,以上两点正正好是对方寻得破绽的着力点。

当“观点统帅材料,材料说明观点”这一底线要求基本达到了,另一个缺点往往又凸显出来了,即对材料欠缺必要的阐发、分析,或者虽有阐发、分析却流于简单肤浅,而更多的情况下,仅以事例的简单罗列敷衍成篇。要想让材料充分证明观点,就必须通过分析,把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证明给评判者看。相对于花里胡哨的词语堆砌和排比对偶的修辞格这一老套方法而言,一针见血的观点陈述,鞭辟入里的分析解剖,丝丝入扣的逻辑推演,难道不是议论文更高层次的美吗?

标尺三:观点的独到性

如前所述,就议论文写作而言,“思考”是一个前提性条件,“分析和解释”是思考的具体化,而观点与见解的形成,则是思考的最终成果,它应当是支撑一篇议论文的核心,是其价值的主要生成点。议论文,本质上考验的是一个人思想的深度和厚度。基于此,我们将观点的独到性视为议论文的最高标准。

判分标准所言“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其实也是观点独到性产生的效果。具体来说,或观点新颖独到,使人看后豁然开朗;或观点全面辩证,使人读后加深了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深度;或观点虽不全面,但使人读后衍生出对某一问题其他侧面的思考,拓展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广度等等,这些都可称之为启发作用。

这提醒我们,首先要在审题环节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回避热点,另辟蹊径,想他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避免陈词滥调,避免空谈泛谈,使文章在内容上与别人的文章区别开来,区分度越大越好。

当然,“底线”仍然是有的,那就是在立论时把握分寸,褒贬要适度,注意绝对化和片面化。我们经常可以从学生的议论文中看到思想的简单化、片面化、绝对化,看到许多与现代思维格格不入的思维方式的呈现。

议论文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是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表达能力,是新课程标准设定的课程目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只要是对中学生作文现状稍有了解的人都会承认,这五种表达能力的呈现是极不均衡的。如果说在叙事状物、表情达意方面,中学生作文尚差强人意、每年高考之后各省都会推出几篇佳作让媒体兴奋一阵的话,在说理议论方面的表现,整体上就捉襟见肘了,高考作文中也很难见到醒人眼目的亮点。

“抒情性议论”的固有思路

翻开任意一本“高考满分作文”,都会发现议论文所占的份额要远小于记叙、抒情类文章。更有甚者,这些标明“议论文”的考场文章,其抒情的成分也十分浓厚,而阅卷老师一般将其归入“抒情性议论”类别而放宽了尺度,实际上还是模糊了文体界限。我在毕业班教学时曾使用过几本这样的作文材料,坦率地说,很难找到一篇因事陈言,言之有物,有特定指向的议论文章,更遑论鲜明的思想、观点、立场、主张,以及作者比较成熟的、创新的见解了。曾几何时,归纳、演绎、判断、推理这些理应不可或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展示,在作文中也不见踪影了,很难见到鞭辟入里的分析解剖,有的只是冗长的或陈旧或新鲜的事例的简单堆砌。思辩能力的严重欠缺使议论文写作水准在整体上较之前有大幅度的后退。

更让人担心的是,所谓“抒情性议论”的文章,业已形成了固定的套路:

开头先来一串排比句,先声夺人,气势如虹;结尾再来一串排比句,首尾照应,结构完整;中间部分,或叙述二三事例,或列举二三古人,频频登台亮相的不外屈原、史迁、陶潜、李白。文章还可以中外古今,旁征博引,一来给人留下眼界开阔、积累丰厚的印象,二来借花献佛,让别人的诗文为你的文章添彩加色,如此等等。

提出一种观点(往往是权威的)或没有结论的普遍现象,要求学生拿出自己的观点来撰写一篇有立场、有见地的议论文章,其直接检验的是作者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通常需要一定的理论修养或理论常识做支撑,难度上要大得多,语言方面也不容易讨巧,于是扬长避短、趋易避难遂成为绝大多数人的选择。

高考的功利性,导致教师评分标准的严重错位,导致学生畸形应试手段的应运而生,这是产生议论文写作水准下降并严重模式化的直接原因。从社会原因方面分析,议论文写作的薄弱也与当前浮躁的文化语境有关。不妨说,正是课内课外的语文教育大环境,给中学生作文的种种弊端提供了外部土壤与温床。

议论文写作,价值何在

如果说记叙文常以其波澜曲折的故事和生动鲜明的人物“款待”读者,抒情散文常以丰富细腻的情感打动人心,议论文则主要是作者就公共话题阐发的独到见解或深刻剖析启迪人的思想。因此,“见解”的有无与深浅高下之于议论文永远是第一位的,是文章价值的核心部分。至于这些观点见解是否用“排比手法”,抑或用其他手法表达出来,实在是次一等的问题。可是我们偏偏把主要精力放到了传达手段的训练上。当前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的通病,就是感性思维的泛滥与理性思维的欠缺,以至于许多人写不出一篇像模像样的议论文来,这种局面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

就议论文写作而言,不单纯是一个写作训练问题。“思考”是一个关键词,它是议论文写作的前提和出发点,“分析和解释”则是它的延伸,而“思考”与“分析和解释”的对象,则是“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是“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引导学生对一个时期的重大公共性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往大里说,就是一个建构语文教学与公共空间关系的问题了,其意义大焉。

为了有针对性地提升议论文写作能力,我们提出一个“研读新闻评论,学写议论文章”的思路。

所谓新闻评论,按《百度百科》的定义:“是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对由新闻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认识与意见表达的文本。”在现代社会,新闻话题本身是人们观念冲突和意见交流最经常的媒介,是现代公民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新闻评论作为议论文的一个文体类别,以热点事件为话题,言他人之未言,察他人之未察,观点深刻犀利,形式不拘一格,深受公众喜爱。

下面我们结合新闻评论的特点,谈谈提升议论文写作的具体操作:

议论方向,不玩“空手套”

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是新闻评论的一大特点。如果说新闻报道是对大千世界纷繁万象中具有“新闻价值”事件的第一次选择,那么新闻评论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又一次选择。这次选择特别聚焦在大众普遍关注而又疑惑不解、莫衷一是、亟待进行澄清的问题,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特定倾向或薄弱环节、亟待进行正面疏导的问题等等。

无论是所选所写者何,有的放矢、因事陈言,不玩“空手道”是其基本原则与文本呈现方式,而这恰好是对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的陈言老套、缺乏时代感的弊端最切中要害的反拨。

所谓针对性,可以理解为:为什么要说?针对什么而说?对立面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什么等等。我们不妨先从身边的教育新闻入手,从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入手,再过渡到“评论”的写作。

《中国青年报》称,北京大学2010年11月8日晚正式对外公布了此前流传甚久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凭知名人士的推荐信便可获得一流大学的招生面试资格,从此不再是纸上谈兵。

对于这一“校长实名推荐制”改革,有人叫好,但大部分人对此持忧虑态度。据网上的调查显示,2572名网友中,95.3%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此举容易产生“权钱交易”;3.7%的网友投了赞成票;另有1%的网友表示中立。

赞成者:这是试图打破“唯高考分数论”的破冰之举。“每一个参加招生的人,包括在大学教书的人都有这种感受――有些好的学生靠考试招不进来,一些只会考试的学生想推出去又推不出去”。这样的高考招生制度,北大也深受其害。“人的素质具有多样性,包括品德、意志、体质、情感、兴趣、志向、习惯等在内的诸多重要素质都是高考难以有效考查的”,学生更应该把“多抠一分”的时间拿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反对者:目前社会诚信度不高,中学校长推荐的就是最优秀的学生吗?谁能保证这里面没有暗箱操作?“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标准固然不科学,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公平,而进行自主招生、“高考+面试”之类的灵活式选拔,可能会对高考的公平性造成很大伤害,尤其不利于农村学生的胜出。“出生在偏远农村的孩子,18岁前所有的目标就是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谁来培养他们的兴趣、抱负、专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更何谈综合素质培养?”

变相歧视普通中学学生,争抢优秀生源,这样其实是国内重点高校对重点中学的一种变相认可,意味着只有这些学校的学生才具备进入一流大学的能力。北大推荐制只能算是省级重点中学的个体“喜剧”,并非教育公平的福音。作为全民扶持和景仰的名牌高校,北大应以倡导民主、公平、责任为己任,不应将推荐眼光锁定省级重点名校,而应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中学。

折中者:要看北大出台啥样的具体政策;应该缓行。

不难看出,一事当前,大体上都会有赞成、反对、折中三种态度,正如有黑就有白,有了黑与白,就会派生出两者的中间地带“灰”一样,我们将其概括为“正、反、合命题”。明乎此,便可以为你的思路确定一个大致的方向,而所谓“逆向思维”、“求异思维”、“辩证思维”云云,基本上可以囊括无遗。

在稳妥和新颖之间,找准立论平衡点

新闻评论主要是针对具体的新闻事件表达作者的特定认识,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如前所言,这正是一篇议论文价值的主要生成点。如果说“文贵出新”是为文之道的要诀,那么就议论文而言,就要看你对所论之事能否提出新颖独到的观点和见解了;如果说“惟陈言之务去”是古人写作的经验总结及对后来人的教诲,那么力避人云亦云,说空话、大话、套话和正确的废话,就是这一警句在议论文中划出的底线(遗憾的是我们许多议论文还做不到这一点)。优秀的新闻评论,不仅能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还能明察秋毫,入木三分,发现并揭示出新闻中隐藏的问题,或者归纳、提取出新的观点与结论,给读者以或新鲜或深刻的启迪。

这里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中国的金牌已经多得让人不好意思》为例。

作者语出惊人:亚运会上中国队的金牌“一骑绝尘”,究竟是荣誉还是讽刺?

文章提出,对体育荣誉要有一定的成本意识。既指具体的经费投入,也指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特别是运动员个人的发展。这些金牌背后的细节,是决定孰是孰非的关键。

以此而论,体育界的一些习惯性做法饱受诟病。最突出的是不为运动员的长期发展考虑。退役运动员文化基础太差,社会适应能力很弱,身体还有不少伤病,因为从事体育多年而无别的谋生技能,导致悲剧屡屡发生。究其实,是太过重视金牌,只要金牌不计其余的弊端。另外,因为经费缘故,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割裂甚至对立起来。目前国人体质水平滑坡明显,与群众体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有关。

在历数偏狭的金牌战略后,作者阐明了自己的体育观:体育说到底是一种游戏,专门运动会上的比赛更是如此。金牌或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不大。所以,我们的体育荣誉观或曰金牌观,也应与时俱进。完全不计成本的体育荣誉,不过虚荣而已。新中国成立之初,体育是一种政治。现在中国已经强大起来了,这样的思路应该转换,让体育回归其游戏的本质。对竞技运动员的培养,国家应该逐渐卸下包袱,交由民间完成。即便有些项目必须由国家支持,也一定要全面衡量利弊得失,而不是仅为政绩、利益和所谓的荣誉。

“努力拼搏,为国争光”是响彻赛场的口号,与金牌相连的强国梦是国民心头永恒的情结。本文作者却揭示了事物的另一面,大异于在金牌问题上的思维定势。当然你可以质疑之、反驳之,但文章确实提供了足以商榷讨论的空间。这是一个“观点新颖独到”的典型例证。

学生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立论的稳妥是老师常常告诫的话,为了增加“保险系数”,我们往往缩手缩脚,瞻前顾后,这成为议论文创新的很大束缚。其实观点的新颖独到乃至于标新立异,并非是故意冲撞常理常规,而必须是思想站到一定的高度,认识达到一定的深度的产物。正如“为赋新词强说愁”并非真情实感是一样的道理。毫无疑问,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学习积累的过程,力求可以在立论稳妥与新颖独到之间寻找平衡点。

在说理透彻之外,另外的一条议论文底线

如果说新闻报道是侧重于“摆事实”,那么新闻评论就是侧重于“讲道理”了。事实“摆”在那里,怎么去认识它、评价它,探究其原因,说明其实质,阐发其意义,或指出其应对策略等等,却往往并非人人得而明之,或者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能不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让人家心服口服,那就看你的本事了。

这里以《环球时报》上的一篇文章《将“拆迁”妖魔化不是公众利益》为例。文章标题便是就拆迁问题提出的个人观点(即论点),作者是如何层层剥笋,将其深入透彻地阐发出来的呢?

作者首先指出:“拆迁”成了中国舆论场上非常负面的概念。拆迁被简单地与滥用公权力及强者凌弱画等号,钉子户作为抗暴的象征,在互联网受到正面称赞。这样的舆论导向不利于公众对拆迁的理性认知。”

对于媒体屡屡报道的“强拆”现象,作者指出,那是“由于拆迁者或是政府或是开发商,相对于被拆迁者个人更有权力,因此舆论支持弱的一方有其自发的一面。”但是,每一次拆迁都是个案,情况千差万别,而舆论给所有纠纷统统贴上“施暴与抗暴”的标签,就像“所有拆迁都是正确的”一样,与事实的距离很大。

接着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拆迁纠纷绝大多数是利益之争。开发商想少给些,被拆迁者想多得些,这是商业社会正常的一对矛盾。但当前拆迁者能够成功“少给”的机会越来越少,被拆迁者“多得些”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多,由于被拆迁者更“拖得起”,拒绝拆迁的方式更多,他们正在从以往拆迁对立中的弱者变成强者。目前中国出现拆迁费越高越难拆的恶性循环。社会上流传着无数因拆迁一夜暴富的故事,刺激出对更高拆迁补偿款的期待,鼓励了“钉子户”更顽强地坚守。在拆迁者与被拆迁者的对峙中,法律至上的准则得不到捍卫。

最后作者告诫大众:中国的现代化远没有完成,未来的拆迁不可避免。中国不能变成连建一个立交桥都征不到地的印度,那不是中国社会的利益。

文章不长,但对观点的论证的确做到了“深入透彻”。说到底,还是得益于作者能穿透复杂的社会现象直击事物本质(利益之争)的眼光,而“个案不能代表整体”、“弱者与强者的转化”等论证则彰显了作者辩证思维的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说理深入透彻”是对议论文设立的一个很高的标准。在更多的情况下,老师强调的是“观点统帅材料,材料说明观点”,这是我们对议论文写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划下的另一条底线。而观点与材料相分离,或者虽有联系但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却是中学生议论文常见的毛病。这一“基本要求”基本达到了,另一个缺点便凸显出来,即对材料欠缺必要的阐发、分析,或者虽有阐发、分析却流于简单肤浅,而更多的情况下,则仅以事例的简单罗列敷衍成篇。思想的深刻性,常常是与思辨的缜密性不可分割的。当务之急,不妨学习上文层层推进式的议论结构。而在分析论证时,如何把握分寸、褒贬适度,注意克服绝对化、片面化,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用“作诠释”,替代“下定义”的语言

在语言美的追求与训练上,中学生作文同样存在着严重的误区。“语言本位”在语文教育界是一个很有市场的观点,这本不错,至少无大错,问题是什么样的语言才是美的语言,我们的认识没有到位。我们往往把文采修辞视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权重,而高考阅卷中,大多数老师对“文采斐然”的文章都是青眼相看的。

于是华丽多彩就成为考场作文刻意追求的方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不外乎词汇的丰赡,用语的典雅,诗词歌赋的征引,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式的变换等等。语言必须建立在承载一定的内容和内涵之上才有意义,如果徒有华丽外表,却借此掩盖了内容的空虚苍白,所谓“文采斐然”者,十之八九“学生腔”的痕迹都很重,那就更等而下之了。

新闻评论的语言其实也是风格多样的,但严谨平实是大多数此类文章的语言特色,多多研读,对扭转不良文风,好处多多。

就遣词造句的每一个具体环节而言,不要忘记了“准确”的重要性。语言的准确永远是第一位的,鲜明生动则是第二位的,是建立在前者基础上的,切不可为了追求后者而牺牲了前者。如果说在抒情性文字尤其是诗歌中,对“准确性”可以做一个较为宽泛的理解,不少诗歌,尤其是先锋色彩较浓,实验性较强的诗歌,总是有意冲撞与突破既定语言规范,但在包括新闻评论的议论文写作中,这种行为万不可取。

议论文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体意识;解读教材;拓展延伸

十届全国“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众名师对议论文、小古文、诗歌、散文等不同文体的教学呈现,让笔者感受到了语文课浓浓的文体意识。反观我们的教学现状,常常会发现许多教师对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严重缺位,不管教什么体裁的课文,都会一一教成记叙文,以“千课一面”、死气沉沉的教学模式来主宰语文课堂。《人民教育》2013年第6期的“话题”指出:“文体在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中应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有无文体意识将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那文体意识缺失成因何在?如何发展性地培养文体意识呢?

一、文体意识缺失之因――错综复杂

1.对“课程标准”解读缺失

20世纪90年代末起,中考、高考作文为了规避以应试教育为目的,“按文体进行模式化训练”的写作倾向,提出了“话题”作文,写作文体不限。紧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课标中对文体的界定不能说没有,但点到为止。于是淡化文体意识的阅读、写作教学堂而皇之成为中小学教师时髦的教学追求,这让语文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试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制订者会是这样的一个目的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逐条细读小学各学段的课程目标与内容。各学段对承担课程目标的教材选文文体有区分,有各自的具体要求。它依据认知规律、理解的难度,分学段呈现,并注意反复性出现文体的阅读要求的提高。

再来看看课标中关于“文体”等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建议:“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这个建议明确指出文体知识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对课标研究的缺失使得有些教师在淡化文体的大环境下,不敢明确地谈文体。面对一篇篇不同体裁的作品,只能追求对文本内容的简单理解,而忽视了文本形式的把握。

2.对语文教材研究不够透彻

我国现代中小学语文教材多以单元形式编排。但课改之前,单元编排形式主要为“能力训练组元”“写作项目组元”“知识系统组元”等,于是语文教学出现了过于偏重理性和知识性,忽略其形象性和感悟性,丧失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和人文旨趣培养等问题。

为了纠正过去唯工具性的偏向,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课改之后的几种语文教材多以文化或生活话题进行“主题聚合组元”。这种编排体例以“语感、语文素养”来替代“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的目标,教师如果对教材编撰的演变缺乏了解,对现行教材编写意图认识不够深刻,就又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学中只注重落实人文目标,对文体等形式方面的目标不加考虑,淡化、虚化文体。

例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冲突”为主题,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中主体课文《寓言二则》(《矛与盾》《鹬蚌相争》)顾名思义是寓言,《小抄写员》是小小说、《大自然的秘密》是科学小品文,而选读课文《我看见了海》是一篇散文,《甘罗十二为使臣》则为话剧。

二、文体意识培养之策――三管齐下

自觉的文体意识不是单纯地具备某种文体知识,它是一种综合性语文素养,要在语文实践中与体验、感悟、理解等语文素养相互交叉、渗透,并实现对学生阅读、写作和交际表达能力的提升。文体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立足课堂,做足课前功夫,并向课后延伸,做到课前、课中、课后三管齐下。

1.课前:明确文体意识要求,准确解读教材

什么叫文体意识?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金振邦教授指出:“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文体意识为写作者提供编码程序,也为阅读者为提供暗示解码方式。对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需要依托文本阅读实践进行。因此,教师应当利用教材中文体鲜明的诗歌、小说、剧本、童话等,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发展学生的阅读技能。基于以上的认识,作为教师应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除写写教育教学随笔、教学论文之外,自身应具备足够扎实的文体知识和足够丰富的文体阅读经验,方能准确把握一篇篇课文的文体特征,进而准确定位具体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文体意识进行有意识地、科学地渗透。

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这一剧本时,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剧本这一文体的特点,感受剧本对台词的推敲,对情节发展的安排,并梳理剧本《负荆请罪》与历史故事“负荆请罪”的联系与区别,方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本课教学目标可以定位“用抓主要戏剧冲突、揣摩人物潜台词的方法阅读剧本,从而感受人物形象”,教学重点则定位为“怎样阅读剧本”。这样一来,目标明确而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就容易精力集中,有效突破。而这样的目标,紧紧抓住了文本的文体特征,直指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

2.课中:关注文体意识体现,准确点拨渗透

从语文素养的角度来看,教学中注意点拨文体知识,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是必要的,但教学方式不能是理性的文体知识的讲解、灌输,应注重在语言实践中体验、感悟,在对话互动中相机渗透。不同的文体具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因此在教学中,也需要因文而异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阅读方法。像读小说,要明白小说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虚构,它包括典型环境、人物和情节等三要素,要关注情节线索,在典型环境中理解人物形象,领会小说的主题;像读散文,要明白散文在真实的基础上可采用艺术手法,形散而神不散,要慢读细品,得其神、悟其形;像读诗歌,需要还原意象,做到悟情、得言、会意……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管建刚老师执教《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是如何结合教学实践训练学生的文体意识的。在初读课文以后,管老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启示,并告诉学生这就是作者的观点;紧接着管老师抛出问题:作者提出这个观点对不对?怎么证明呢?由此引出三个正面例子、一个反面例子,让学生明白这就是论据;再接着引导学生反复读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悟得这就是作者得出的结论;然后告诉学生,像这样的文章我们称之为议论文。管老师还告诉学生议论文的一般流程为:提出观点,摆出正面、反面例子,得出结论,但可以有变式,如反面例子不写。最值得欣赏的是管老师对于议论文的文体意识渗透并不枯燥、机械。他抓住“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对称美,培养了学生的“句感”;与学生探索如何把“一句话”变成“一篇文章”,培养了学生的“篇感”;抓住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个事例赏析,引导学生思前想后,学会分节,培养了学生的“段感”。通过管老师的梳理点拨,学生在愉快的自主体验中了解了议论文的基本格式,也学会关注揣摩篇章结构特点。

3.课后:提升文体意识高度,加强拓展延伸

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文体意识渗透,让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结构和表达形式,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课堂,仅仅局限于阅读、写作,是不足以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应立足课堂,加强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不但要“见木”,更要“见其森林”。语文教学应该以文体意识的觉醒为切入点,承担起文学教育的使命;应立足学生的情智发展,让文体意识深入学生的心田,并由此萌生起热爱文学的种子。

要让学生在读了某个作家的一篇文章后,便期盼着能读到他更多的作品。如读了《小抄写员》这一篇小小说,便想找出《爱的教育》一书,把书中的一篇篇小小说一览为快;读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便迫不及待地想读读他的《背影》《春》《荷塘夜色》……

要让学生读了某个作家的一篇文章,便自觉找出与之文体相同的作品广泛阅读。如在课堂上读了小说,便能激发起课下读小说的欲望;在课堂上诵读了一首小诗,课下便希望再读读其他小诗,或者自行模仿创作……

长此以往,阅读便会因为我们的阅读教学,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基石,成为学生“悦读”精彩人生的开始。

议论文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骨干教师在成果提炼时存在着成果的理论基础薄弱且以经验型成果多、理论型成果少等具体问题与困境。为此,培训者设计了“教师论坛”“自选导师”和“主编面对面”三个工具,针对教师成果提炼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干预,帮助他们进行凝结式的成果提炼。凝结式成果提炼应遵循自下而上的教师成果生成规律以及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研究者自主性的原则。

关键词:

骨干教师;教研成果;凝结式提炼

根据钟祖荣教授对教师发展阶段的划分,市级骨干教师处在“发展期”和“创造前期”,其在教学上的特点是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但还不够系统深入;其发展诉求是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和思想,开展教育研究或实验,全面提高教改和教科研能力。针对这一诉求,笔者在2015年语文市级骨干培训班特别应用了凝结式成果提炼策略,即在培训过程中以成果提炼为目标,在为教师提供专时专用的写作时间保障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教师论坛”“自选导师”“主编面对面”等契合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内在规律的干预手段,帮助他们将成功的教学经验、散在于日常教学中的教学实践智慧凝结为可视化的成果。实践表明,凝结式成果提炼策略在帮助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的困境

“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个理念看起来很美,但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在对100名北京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关于教研成果提炼所遇困难的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教学任务繁重、工作琐事太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坐下来提炼成果等是骨干教师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理论基础薄弱、缺少发表渠道也相对比较突出;而书面表达对语文骨干教师来说并不是突出困难(认为有困难的人占39%,没有困难的占61%)。骨干教师已有的成果现状是怎样的呢?笔者对2015年北京市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中23位学员的原有教研成果进行整理分类后发现,骨干教师已有教研成果呈现出“一多一少”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教学经验描述类、教学设计类成果多,分别占全部成果的43.5%%和30.4%。二是有理论支撑的教研成果少,如借助一些理论观点解释教学案例,或对语文教学有比较系统的阐释和思考的案例分析与教学论文,则仅分别占21.7%和4.3%。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成果的提升是骨干教师教学成果提炼所面临的更深层的困境。基于此,笔者在语文市级骨干培训班特别应用了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为骨干教师提供专时专用的写作时间保障,通过设计具体的干预工具,帮助骨干教师突破成果提炼困境,促进经验型成果向理论型成果的提升与转化。

二、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在骨干教师培训中的应用

(一)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理论依据

骨干教师的成果提炼有怎样的自身规律?吴欣歆在《“金字塔”模型:破译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密码”》一文中指出,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即从最原始的经验积累出发,逐渐从沿着现象探寻理论,走向依据理论分析现象;逐渐从感性的判断发展为理性的分析,进而在经验、现象、理论之间建立联系,建构教学理论,形成教学信念。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正是遵循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下而上的内在机制,尊重教师自身教学经验、教有所长的兴趣点,促进其教学成果凝结固化与外化。本次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目标定位就是针对上述教师成果的原有发展阶段,设计相应的干预工具,帮助教师成果升级。

(二)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具体干预工具的设计

为了达到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升级的目标,本次培训专门设计了“教师论坛”“自选导师”和“主编面对面”三个干预工具,针对教师教研成果提炼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渠道的干预。“教师论坛”组织骨干教师通过讲座以自己擅长的口语表达方式向同行介绍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对教学经验进行初步的梳理与提炼,形成讲座提纲、幻灯片等成果。“自选导师”针对理论补给的个性化需求,让教师自主选择论文指导教师,在导师帮助下形成有理论支撑的总结与案例。“主编面对面”则邀请杂志编辑介绍杂志的特点,鼓励教师根据杂志的具体定位发表自己的成果,帮助教师祛除杂志的神秘感和距离感。

(三)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干预工具的运用

1.“教师论坛”———先讲后写

“教师论坛”遵循的是“先讲出来,再写出来”凝结机制。骨干教师将自己在某方面的成功教学经验、教学设计、课例进行梳理,制作成讲稿或幻灯片,向全体学员做微讲座。通过论坛交流,教师们一方面对自己已有的成功经验与做法进行了梳理,另一方面通过与同行切磋碰撞提升写作动机,拓展写作思路。论坛的直接成果是讲座的讲稿或幻灯片,拓展成果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应的教研论文。“教师论坛”推动了骨干教师成果凝结过程,A老师在做了“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的讲座后一个月就将同题论文初稿交给了指导教师。B老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方面经验独到,其讲座“考据、揣摩、文化浸濡———中学文言文学习”得到同行们的高度认可。B老师在讲座基础上撰写了论文《词语考据与专题研习———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论文获得项目优秀成果奖。在23个微讲座中(每人一个),直接从讲座中提炼或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形成的论文共有16篇。

2.“自选导师”———理论补给

“自选导师”是骨干教师通过聆听专家教授讲座,选择与自己教学领域相关的讲座教师为论文导师,在导师帮助下从理论上对自己成功课例或某一领域的成功经验进行解释,进而凝结成果。专家讲座在本次研修中被赋予双重功能:一是作为拓展理论视野的手段;二是为成功的教学案例或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的手段。通过聆听讲座,自主选择论文指导教师,迈出成果凝结的第一步;成果凝结的下一步即在指导教师的陪伴下撰写及修改论文。C老师曾经让学生以一名战国时代的新闻记者身份,选择站在秦国、燕国、齐国等某一诸侯国的立场上,写一则有关荆轲行刺秦王的新闻。学生们的热情高涨,作品别具意趣。这是一次成功的读写练习。听了“叙事学理论浅析与应用”讲座后,C老师很受启发,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依据叙事学理论提供的叙述者立场、叙述视角转换等概念框架总结出该练习背后蕴含的读写知识能力训练点,并在后续成果中阐明了这类读写训练对学生领悟读写知识,提升读写能力的意义。Z老师是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手头积累了一批成功的教学设计与案例。此次研修,Z老师希望自己在成果凝结中有所突破:我想把自己那些比较满意的案例总结概括一下,提炼出符合教育学规律的特色。指导教师认真归纳、提炼Z老师发过来的教学设计,发现其对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设计很有心得,可以作为提炼成果的一个线索。经过反复打磨,多次修改,最终完成了论文《从学生的疑点走向教学重点》。Z老师说:“通过这次论文撰写,我突破了自己的瓶颈,懂得如何提炼自己的教学设计的路径了。”

3.“主编面对面”———动机唤醒

许多语文教学期刊是一线教师的良师益友,但在这些期刊上发表文章却常令教师望而却步。因此,设计与杂志主编的面对面活动,邀请语文期刊编辑介绍杂志的定位、专栏的特点,帮助教师祛除杂志的神秘感和距离感,也就成了笔者帮助市级骨干教师凝炼教研成果的一个重要工具。从编辑角度给予的具体写作指导建议则能有效帮助教师突破写作瓶颈,唤起骨干教师凝结成果的主动意识及发表欲望。H老师由于担任行政管理工作,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一直作为原始积累沉默着,“主编面对面”活动有效地撬动其专业思维,唤醒了他的发表动机。H老师的《鲁迅〈忆韦素园君〉三则注释的补注》这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就这样在尘封中被唤醒,并顺利发表,成为H老师的显性成果。Z老师在教学中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并随时做了记录,但是要使自己的文章达到期刊发表的水平,Z老师感到有差距,但又说不清问题出在哪里。通过编辑老师用具体案例说明,Z老师理清了自己文章需要改进的问题,诸如标题含混、表义不清楚,需要换成醒目的具体的标题;文章思路缺乏内在逻辑性,行文需要以现象陈述———问题分析———理论提升———问题解决这种符合认知规律的逻辑展开等。有了上述具体指导,Z老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很快就变成显性成果。培训结束后,S老师利用寒假,结合自己给高三学生改议论文的经验撰写了《议论文论述跑题现象例析》并投了稿,送完这届高三毕业生,利用暑假,S老师又开始思考上述问题,打算进一步修改文章。培训虽然结束,但是很多老师像S老师一样开始走在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路上。

三、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成效

(一)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有效解决了骨干教师教研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的困境

在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工具的干预下,培训结束时23名骨干教师每人形成一份教研成果。将结业成果与原有成果对比分析,我们看到,结业成果中经验型成果比例和理论型教学成果比例发生了巨大转变,由原来的经验型成果占主导转变为理论型成果占主导。其中,有理论支撑的案例分析在结业成果中所占比重升幅最大,由原来的21.7%上升至65%;理论建构方面的教学论文成果也由原来的4.3%提升到9%。而以经验描述、教学设计为主的教研成果则由原来的约74%下降至26%,经验描述型成果全部升级为上一层级成果类型。可见,本次培训中运用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有效解决了骨干教师教研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成果转化的困境,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工具对处在“发展期”阶段的骨干教师效果显著

数据显示,经过干预,骨干教师教研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成果转化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有理论支撑的案例分析”,而对语文教学进行理论建构方面的“教学论文”虽然有提升,但不够显著。这一现象引起培训者的思考。一方面教师原有成果中“经验描述”类成果数量比较大,在下一级没有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很难跳跃到更高一层级的成果类型。这也从侧面证明教师成果提炼路径是遵循自下而上的规律。另外,本次培训班中,新晋级为市级骨干的学员占总数的80%,这些市级骨干教师主要还处在钟祖荣教授所定义的“发展期教师”,其在教学上的特点是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但还不够系统深入,其在教研成果提炼方面,需要经历由经验向理论发展的过程。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凝结式成果提炼工具对处在“发展期”阶段的市骨教师提炼成果的效果显著。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凝结式教研成果之所以能取得比较好的成效,主要原因,一是由匡正转向陪伴———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扭转原来的论文指导方式。以往的成果指导是基于结果的修改,指导教师主要是在文字、结构、论文规范上做指导。这种指导是匡正式的,不能深入了解文字背后教师的想法。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方式是培训者在论文指导中基于对教师教学经验的理解,通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凝结为讲座,来了解教师的教学经验,提供建议,进行碰撞,是基于陪伴的过程式指导。二是由经验总结转向观点提炼———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破解骨干教师成果提炼中的难点。骨干教师提炼成果难点在于如何将经验凝结成观点,原有的成果或者仅停留在经验描述上,或者观点与经验之间脱节。指导教师帮助骨干教师在经验与观点之间搭建恰当的桥梁。一方面通过帮助骨干教师梳理成功教学案例,提炼成功经验,并提炼出符合教育规律的原理。另一方面通过新理论、新知识的介绍,丰富教师原有的教学经验,使教师的做法有了理论或原理的依据。

四、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应遵循的原则

(一)凝结式成果提炼应遵循自下而上的教研成果生成的规律

“自下而上”是指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论生成的路径,“教师论坛”“自选导师”“主编面对面”三个成果提炼工具设计与实施的背后遵循的是由经验到理论的路径。“教师论坛”尊重教师自身教学经验、教有所长的兴趣点,发挥教师善于表达的优势,将教师的教学经验凝结为讲座,帮助教师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经由“自选导师”,挖掘成功经验背后的理论依据,在经验与观念之间搭建恰当的桥梁;最后再经由“主编面对面”,促进其教学成果凝结固化与外化。这是一条由经验向理论提升的自下而上的路径,也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专业化发展路径。

(二)凝结式成果提炼应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自主性

首先培训成果目标定位并没有统一硬性规定一定要写哪一类,而是以教师为本,基于教师原有的成果基础,促进其向上一级成果类型发展。其次,“教师论坛”的选题及最终成果撰写的选题都依据教师自身教学经验及教有所长的兴趣点。再次,本次培训改变了以往培训中随机分配指导教师的做法,采用“自选导师”的方式,而“自选导师”的前提是教师通过聆听讲座,主动思考自己成功的教学实践经验与讲座者理论之间的契合点,这是促进教师成果凝结的关键一步。

作者:卢杨 单位: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钟祖荣.《易经》乾卦的过程思想与教师发展阶段理论[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6):23-26.

议论文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一、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方面

坚决拥护中国******的领导,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和教育理论研究,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于20*年12月被吸收为****预备党员。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纪守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有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积极主动。*年度考核为“优”;20*年度考核为“优”,并获“嘉奖”。

二、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方面

1、语文教学

我能胜任初中语文教学,曾担任过20*届、20*届及20*届初三毕业班教学工作,已顺利完成两轮循环教学。

为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能坚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积极主动地体现语文课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作用。阅读上,注重构架三大文体的知识体系和训练答题的技能技巧,除教好课文以外,努力拓宽学生视野,指导学生看课外书,作摘抄,写批注;写作上,注重大作文训练,教师经常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此外还进行作文系列训练,如漫画作文,先训练描述性说明文,再训练想象性记叙文,然后训练评议性议论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以学生为主体,大胆创新,精心设计了“我是新闻播音员”、“知识竞赛”、“辩论会”、“故事评议”、“演课本剧”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及“优秀作文选”、“小报制作”、“剪报式事例点评”等综合性学习。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勤奋努力地工作,我所带班级的语文中考成绩均超市平均。特别是20*届初三(2)班中考均分为1*分,名列年级榜首。

2、班主任工作

自*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工作中,勤勤恳恳,用“心”耕耘,以责任心和爱心为基石,以细心和耐心求实效。班级建设方面。初一,我主要抓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教学生学会做人,形成良好班风。初二,我主要指导学生养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学风。初三,我主要指导学生调整心理状态,勤奋学习,考出好成绩。班级管理方面,以班干部为骨干,让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完成班级事务。与任课教师、家长密切联系,巧借任课教师和家长的力量,创造教育合力。

我的带班方法赢得了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班级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所带班级师生关系融洽,班级管理井然有序,班级凝聚力强。如20*届初三(2)班中考总分为年级第二。20*年、20*年及20*年,被评为“校优秀班主任”。20*年,指导的初二(2)班被评为“市优秀班集体”。20*年,指导的初一(5)中队被评为“市优秀队集体”。20*年,指导的初二(5)班被评为“市优秀班集体”。

三、教科研和继续教育方面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一向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科研课题研究,常把自己的教学改革实践心得写成论文或经验总结,多次在校、市论文评比中获奖。其中,论文《建构“心”的堡垒》发表于《现代班集体研究》20*年第3期、论文《引导学生步入名著的殿堂》获20*年无锡市教学论文竞赛二等奖、征文《以爱为支点,撑起孩子的心灵世界》获20*年无锡市征文“爱心一例”征文三等奖,教案《漫游语文世界》获省三等奖。此外,我还承担了初一第二学期和初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出卷工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信息化知识高速发展的形势下,我一直坚持进修学习,加强自身的知识修养和业务水平。任现职以来,我积极参加了教师培训,并先后通过了“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知识产权”、“省职称计算机(永中OFFICE)”、“本科学历进修”、“创新原理与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市级通识培训”、“信息技术与教育”三大模块等培训与考核。

议论文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一、正确的教学方法

1、钻研教材,寻找教学的突破口

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单纯地理解为采用提问的方式灌输知识给学生,而学生只是机械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不发挥自己的能力去理解所学的知识。这主要是教师忽视了教材的钻研、寻找教学的突破口这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要求外,还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将教学任务转化成若干知识点,并辅之以恰当、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单纯地想几个问题来提醒学生注意。例如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的教学,要侧重其特点和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教学,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而在议论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中学生好动、爱争辩的特点,设计一些争论性的问题,在议论中把握文章的要求,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讨论逐渐深入,最终形成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学《失街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街亭失守是马稷之过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课堂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另外,教师还可采取情景教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想象,设想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自己能做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说出来或写出来,再与课文相对照,体会文章的特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通过学生揣摩课文以后,教师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使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难点、重点问题。

2、精心构思,设计恰当问题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因其教学思想在不断变化、丰富,启发式教学也是如此。如:提问—回答是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班级、年龄,设置恰当的问题和提问的方式。设计的问题应是具有提示性、隐蔽性、可创造性大的,而答案也不需要统一。所谓提示性,是教师的提问要切合教材的要求,具有可感、直观的特点;问题的隐蔽性,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得出答案;问题的答案要具有可创造性,能启迪创造思维,使学生能跳出教材,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发现新的视点。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应当恰当地选择,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让自己的教学取得实效。

3、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和优势,博采众长,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为保证课改教研的质量和水平,本人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教研工作中。以科学研究的精神对课改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现象予以分析研究,特别是加强对“新课标、新教材验证”的研究,对“评价”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勤写教学反思,注意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使“教学改革”真正成为自己的事。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学心得、生活感悟、教案设计……通过与其他老师及网友们的教学交流,特别是在专家在线指导下,质疑解惑,迅速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断促进、提升了自己的专业化素质。

二、深刻的教学反思

1、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所以,一直以来我都积极学习。一学年来,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及各类学习讲座。另外,我还利用书籍、网络认真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文章如《教育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新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等。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平时有机会还通过技能培训、外出听课、开课等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进步。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断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为自己更好的教学实践作好了准备。

2、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本学年,我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语文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任教高二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日常教学中,我坚持切实做好课堂教学“六认真”。课前认真作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各班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尽可能做到当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后仔细批改学生作业,不同类型的课,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使学生对语文更有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另外,授课后根据得失,及时写教后感、教学反思,从短短几句到长长一篇不等,目的是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时,我还积极和其它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改进教法,突破学法。针对旧教材内容陈旧、单一、脱离学生实际问题,我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对于我负责的语文课的教学,我采用系统性、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使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收获。总之,不管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辅导教学中,我都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力求让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3、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和优势,博采众长,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为保证课改教研的质量和水平,本人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教研工作中。以科学研究的精神对课改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现象予以分析研究,特别是加强对“新课标、新教材验证”的研究,对“评价”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勤写教学反思,注意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使“教学改革”真正成为自己的事。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学心得、生活感悟、教案设计……通过与其他老师及网友们的教学交流,特别是在专家在线指导下,质疑解惑,迅速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断促进、提升了自己的专业化素质。

议论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对教育论文界定的认识

论文是指系统地讨论或研究某个问题的文章。讨论或研究就是论,论者,分析问题、说明道理也。通俗一点讲,你写的文章是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并说明为什么有这样的认识,这就是论文。如果研究的问题在教育教学的范畴内就称为教育论文。

部分教师之所以不敢写论文,无非是把论文看得太神秘,太玄乎,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其实,现在教育界对论文的要求并不很高,论文的内涵被缩小了,外延被扩大了,报刊上常见的教材分析、教法研究、学法研究、解题研究、课例评点、教学一得、育人一得等等,均看成是教育教学论文。

二、撰写教育论文的意义

1.教育论文是社会共享的精神财富

论文一旦公开发表,便立即产生它的社会价值。任何读者都可以看,都可以用,都可以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与伦比的价值作用。尤其是教育报刊的发行量很大,读者往往有几万,几十万之多,因而教育论文的宣传效果和教育效果更难以估量。高质量的教育论文不仅可以永载史册,而且也是为社会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对人类进步的贡献。

2.教育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改革日趋深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对许多学校而言,“科研学校”、“科研兴教”已不再停留在空喊口号的层面上,明智的学校领导人重视教科研工作,奖励教师写教育论文,其目的是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是为了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无怪乎,时下媒体报道一所先进学校时,总少不了介绍教科研情况及了多少篇。

3.教育论文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21世纪的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是教科研能力。面对未来的教育,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向科研型、学者型、特长型的方向发展。撰写教育论文能加速这一发展的进程。写教育论文离不开教育教学的实践,离不开学习和研究,所以说,撰写论文的过程,就是教学业务水平、理论研究水平和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的过程;就是从经验型“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转化的过程。

4.学生是教育论文的直接受益者

目前,广大教师所写的教育论文,大多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或者是对教材教法研究的成果,从实践中来,又运用到实践中去,直接得益的首先是自己所教的学生。如果在以学生为读者的报刊上,无异于对几万、几十万学生做了一次辅导。

概而言之,撰写教育论文的意义在于社会受益、学校受益、教师受益、学生受益。

三、教育论文的结构和要求

教育论文一般由题目、作者单位、姓名、内容提要、正文、参考文献等五个部分组成。

1.论文题目

题目即论文的题名,它是论文的窗口,也称论文的眼睛。题目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论文通过题目传神韵、显精神、见水平。拟定论文题目的具体要求是:

(1)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使读者看到了论文题目,就立即知道论文的特定内容是什么。

(2)力求简括、高度浓缩。论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字,若较长,可加副标题。

(3)书写要规范。论文题目写在页首,通栏居中横写,上下各空一行。要注意:论文题目中间可加标点(或以一空格代标点),题目末尾不加标点,题目较长转行时,不要把一个完整的词分割开,力求整体美,和谐美、对称美。

2.论文作者

作者单位、姓名写在论文题目下方,最好在单位后面写上邮政编码。

3.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但绝大多数报刊不作要求。

4.论文正文

正文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

(1)引论就是论文的开头话,或叫起始段。引论的内容是交代背景、提出论点或论题。开头话不太好写,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亦如此。引论要写得简洁明了、独具风格、引人入胜,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引论不宜过长,通常不超过两百字。

(2)本论是论文的主干部分。写好这部分的关键在于论证,即以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论证引论中所提出的论点。理论论据要注意科学性和逻辑性,科学性永远占主导地位。事实论据要可靠,要有说服力。论证中要特别详细阐明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求新、求异、求实是论文学术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如果以理论论据为主,论文的理论性就较强,可称为理论型论文,如果以事实论据为主,论文的经验性就较强,可称为经验性论文。篇幅较短的论文,其本论部分可以一气呵成,若篇幅较长,则可设大小标题。

(3)结论部分必须概括论点,突出主旨,或者提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文字不宜过长,要特别精炼,要画龙点睛,而不可画蛇添足。转5.教育论文的参考文献

如果论文中引用了他人的重要论点或有关资料,就要在最后的参考文献中注明被引用的书刊名称、期号、题名及作者姓名。这有三个作用:其一,说明有可靠的依据,增强自己所写论文的说服力;其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第三,避免有剽窃之嫌。

上述五个部分中,通常可省去内容提要和参考文献,正文中的结论亦可略去不写。一般情况下,作为论文至少要有题目,引论和本论。

四、撰写教育论文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定题选材———注重实践性和针对性

教育论文的题材从哪里来?主要来自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作者本人的实际感受。我们身在教学第一线,天天上课,天天与学生交往,只要做写作的有心人,题材多得很。讨论或争论一个问题、听其他教师的课得到的一点启发、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对教材教法的一种见解等等都是极好的写作素材。

第二步:立意定题———注重明确性和新颖性

立意就是确定论文的中心思想,即主题。主题是作者对材料意义的一种判断,也是作者通过材料要表达的认识和对论文中所提出问题的总评价。它是论文的灵魂。主题确定了,文章的内容就要紧扣主题,突出主题,服务主题。主题确定以后定题名。

第三步:谋篇布局———注重严谨性和技巧性

这一步的任务是设计论文的结构,确定层次顺序。通俗一点讲,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构思一个总体规划或叫框架。具体操作就是列

论文提纲。教育论文的结构等同语文中议论文的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四种。最常见、最常用的是并列式。

第四步:撰写初稿———注重层次性和独特性

在准备好充分的材料,拟定好论文提纲的基础上,便可按论文格式和写作要求撰写初稿。论文正文部分的撰写前面已作了说明,这里再谈几点具体要求:

(1)即事论理。教育论文毕竟属于议论文文体,议论性是最起码的要求,切忌停留在干巴巴的条文式列举中,也不可满足于教学现象的描述,要着力提升议论的层次,从理论高度阐明自己的论点。最忌论证不足而妄下结论。

(2)突出主题。写论文最重要的技巧就在于使材料更集中,主题更鲜明。初写论文者要防止文不对题或离题太远。

(3)分清层次。论文不能繁琐冗长,东扯西拉。层次分明、前后呼应、首尾一贯、逻辑严谨是论文的基本要求。

(4)见解独特。高质量论文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思考。“矮子看戏曾何见,都是听人说短长”,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无论如何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第五步:修改定稿———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

教育论文的初稿完成后要反复检查、修改,不要急于打印成文。主要检查有无科学性错误、题目是否贴切、材料与主题是否统一、结构是否严谨、论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充分、词语是否准确、行文是否规范等等。

恕我直言,大多数老师都不太注意行文的规范。那么,行文应符合哪些规范呢?主要有:(1)结构格式规范;(2)文字表达规范;(3)标号标题规范;(4)留空转行规范;(5)符号图表规范;(6)标点使用规范。这些规范的具体要求请参阅课本。要注意,平时写教案、写计划和总结、试卷编制等均要重视行文规范。

论文完稿以后,最好请别人看看。“自古学者必有师”,多倾听他人的意见,对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五、写教育论文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1.调整心态,树立自信。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写作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积极的思维,更需要积极的心态。心怀厌倦,浮躁不安,何来文思泉涌,下笔有神?广大中青年教师应挖掘自己的潜力,要看到许多有利条件。现在报刊杂志种类多,稿件需求量大,各种论文评比活动也很频繁,因此的机会也就多了。当然,重在实践,贵在参与,教育并非写论文的惟一目的。

2.持之以恒,必见成效。初写论文者,很难一下子就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来,也很难一投就中,这就需要恒心。要在写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理论水平,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写稿和投稿的规律,不懈努力,才会有所收获。

3.加强学习,重视积累。文笔优美、句式整齐、结构严谨、见解独特的妙文佳作是靠不断地学习学出来的,是靠不停地练笔练出来的。“高山不弃杯土,故能就其大;江河不涓细流,故能成其长”。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同样要靠平时悄声无息、天长日久的学习和积累。

上一篇:市政排水工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经济学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