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5 19:12:26

议论文教学论文

议论文教学论文篇1

关键词: 议论文 讨论法 评点法 合作探究法

议论文相对于记叙文、诗歌、散文和其他文体,逻辑性强,语言相对枯燥,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就可能产生厌学情绪,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议论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唱独角戏,应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结合实际教学,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丰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采用讨论法、评点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此,笔者以讨论法、评点法和合作探究法为例,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一、讨论法教学

讨论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提出问题,由学生事先准备,课上进行讨论,再由教师总结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通过互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正如尹文汉在《高校人文课程教学要广泛运用讨论法》中所说的:“讨论法最大的优点是互动效应。”“讨论中形成的互动使师生之间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使课本知识与现实有更多的联系。”

在使用讨论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做好讨论的准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确定有吸引力且有讨论价值的论题,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准备发言提纲。其次,保证讨论有序进行。教师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与文章中心论点的关系,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问题的实质。最后,及时归纳讨论结果。课结束时,对整节课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以议论文《最苦与最乐》的教学为例,在课前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作者和文章背景,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作者眼中什么是最苦的事,什么是最乐的事?为什么会这么认为?有哪些依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课上,教师将全班分成两个小组,一个负责找最苦的事,一个负责找最乐的事。小组讨论得出结论,由组内推荐学生发言,然后由教师总结并明确答案。接着,全班根据小组讨论结果,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再让学生自由发言,得出最终结论。最后,老师梳理全文,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二、评点法教学

评点法是指在文章的关键处、词语的精细处设点,以便对文章的要旨所在、精彩之笔、疑难之处,以及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评论、说明、分析的教学方法。评是评注,点是圈点,评点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李卫华在《试论评点法与语文教学》中指出:“评点法的实质是一种读书时的质疑求解的方法,语文教学的宗旨、特性又决定其离不开这种方法。”因此,在议论文教学中需要运用评点法。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艺术匠心,更加细致地剖析文章的结构、语言及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在使用评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通读全文,引导学生对文章中有关作者观点、立场的字词句进行圈点,从而总结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立足全篇,从整体着眼,突出重点,“点”不能过多,做到全面且有重点。其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中与作者交流思想。划出精彩的句子,启发学生写出自己的观点、评论。点评要做到内容贴切,简明精炼。此外,对要评点的字词句进行对比,找出联系和区别,揣摩作者的立场和态度,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中,通过仔细阅读全文,学生发现文中反复出现“中国人”三个字,对其进行圈划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这几个“中国人”的含义一样吗?分析这几句话的语境,发现这几个“中国人”其实不一样。“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一句中的“中国人”是指除反动派之外的中国人;“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一句中的“中国人”是指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民;“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一句中的“中国人”是指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我们得知失掉自信力的是反动派,而不是所有的中国人,尤其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民。通过分析这几个“中国人”的不同含义能够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

三、合作探究法教学

合作探究法是大家对作文材料、新闻或热点事件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此概括阐述感悟或评论,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讨论或根据所授课文的内容旨要,灵活联系相关新闻或重大热点事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这样既可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课文主旨,使授课生动有趣、不拘一格,又可让学生学以致用,懂得许多社会知识,看清一些纷扰世相背后的实质,学会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关注社会、把握生活的能力。就热点问题,学生各有观点,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能特别开辟一片园地,可以进行时评体写作;平时允许甚至倡导学生在随笔、周记中,对他们关注的时事热点进行自由点评,那么,无疑会使得许多学生将目光从书本中扩展开,进而关注更广阔的社会,丰富自身的社会阅历,并为议论文写作积累大量的新鲜素材。

我们可以利用时评“一事一评”的针对性特点,培养学生采用紧扣关键,采用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循因问果、追根溯源、一分为二、求同存异等方式进行分析阐述的能力。因为时评绝不是简单地先叙述一下开头,再谴责几句,或者罗列出几种观点就匆匆搁笔。相反,时评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自身说理的细致、充分、深刻。因此,要增强学生议论文的说理性,不妨多让学生在时评中汲取营养,学会使用摆事实、作对比、讲道理等方法,让读者信之、服之。

议论文教学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77-01

议论文写作是让大部分学生惧怕的话题,也是令广大教师头疼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进行研究,总结出议论文写作“三步走”教学法,即让学生准确提炼论点,合理选择论据,明确论证思路。

一、准确提炼论点

论点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无误地提炼文章的论点,醒目地立论。最佳论点的选择原则有:①准确、新颖②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③离材料中心最近。教师要遵循以上原则,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题目或材料,从整体上理解题意或材料的内涵,学会抓住关键词。其次,让学生分析题目中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中的关系构成,从而明确论述重点。最后,在提炼观点时尽量缩小范围,力求具体、独到。

例如,在以“严师出高徒”为题目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提炼证点的:

师:标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A:“出”字!

生B:“严师”这个名词!

生C:“高徒”这个名词!

师:“出”是连接两个名词的关键字,可见,题目的关键词应该是“出”字。

师:“严师”和“高徒”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A:因果关系。

师:为什么是因果关系?

生A:因为有了严格要求的老师,才会教出水平高的徒弟。

师:正确!

师:文章侧重写严师还是写高徒?

生B:当然是严师了。

师:非常正确!我们应该着重写老师是如何严格要求学生,才造就了知识水平高的学生的过程。

议论文论点的把握和提出非常重要,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要点,解决立论难题,提高教学效率。

二、合理选择论据

论据是确立论点的理由和依据,鲜活的论据可为文章增添新意,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文章的论述观点,选择论述主旨相同但鲜活度不同的两则素材,通过对其新颖度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学会分辨、选择鲜活的论据,从而解决学生引用论据事例陈旧的问题。如在以“帮助别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题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笔者选取“雷锋帮助战友补袜子”的故事和“高龄老人刘盛兰拾荒助学子”的事例,让学生对二者进行对比,其中“雷锋帮助战友补袜子”的故事虽然能充分地为论点提供充实的依据,但已年代久远,非文章论据的佳选。而“高龄老人刘盛兰拾荒助学子”的事例是近期在《感动中国》节目上播放的,素材较新颖,且也能充分地为论点提供充实的依据,为较佳的论据之选。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旧瓶装新酒”,即通过新角度分析旧材料,在旧材料中写出新意,使人产生耳目一新之感。

论据的选择是议论文写作的重头戏,教师务必督促学生对素材进行搜集和整理,让学生拥有丰富的素材储备。

三、明确论证思路

在确定论点、论据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编排布局。教师应按照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的步骤引导学生进行理性追问,使论证思路越来越清晰。

例如,面对“见义勇为”这个题目,笔者首先让学生阐述“见义勇为是什么”,学生分析得出见义勇为是不顾个人安危救人,与违法犯罪做斗争,看到不公平的事情挺身而出等等。然后,笔者让学生举一些见义勇为的事例,学生举了军人孟祥斌舍身救跳水女孩等例子。接着,笔者提问:“为什么要见义勇为?”学生总结出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等。最后,笔者让学生从反面思考:“失去见义勇为将会产生什么不良影响?”学生指出失去见义勇为的精神将会导致社会道德缺失、社会发展不和谐等后果。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打开了写作思路,写出了如下片段:“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军人孟祥斌看到轻生女青年跳江,奋不顾身地跳水救人,最后壮烈牺牲。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换回另外一个生命,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感动中国,事迹被世人传颂。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这种美德,假如我们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袖手旁观,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变得越来越冷漠。”

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进行一层层理性的追问,让学生不断地思考与分析,学生在写作时才会文思泉涌、行云流水。培养学生理性追问的能力需要长期持久的训练,教师必须抱着“打持久战”的心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指导。

以上笔者浅析了初中议论文写作“三步走”教学法。教无定法,广大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多实践,多积累,多思考,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尝试,找到最适宜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

议论文教学论文篇3

语文是初中教学中的主要学科之一,它在初中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主导性位置,而记叙文和议论文一直以来均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也是难点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围绕现代记叙文以及议论文,粗略研究相应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现代记叙文 议论文 教学方法

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清晰指出,阅读与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应着重做好相关的教学工作。因记叙文和议论文存在多种文体,所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记叙文的教学方法

(一)阅读教学

初中是增强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然而,当前初中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并不理想,阅读涉及面狭窄。语文教师纷纷将精力转移到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并加大了在此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力度。其中,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主要采用下述方法:

1.目标递进法

首先,实现搜集信息、归纳整理、形成初步认识。明确记叙文的基本要素,掌控记叙线索,确定记叙顺序。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依托英子的毕业典礼,借助插叙追忆过往,讨论眼前的事,主要讲述六件事,相互交织;其次,达到方法应用、大胆想象、协作探究。通过精读、略读等不同种方法来阅读文章内容,仔细揣摩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例,依托反复朗读,然后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开展精读训练,共同探讨父亲的严厉教育;最后,感悟情感,达到共鸣。从课文中确立作者的态度,找到观点,明确思想感情,感受中华文化,提升品德素质。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可透过父亲的严厉教育,感受沉甸甸的父爱。

2.彰显人性法

人类拥有复杂的感情,所写文章中也蕴藏着浓厚的感情。记叙文通常围绕人和事物进行描述,其所蕴藏的情感更加丰富。语文教师可从人文性特点着手,以此来增强情感意识[1]。例如,《我的母亲》一文赞扬伟大、无私的母爱,《斑羚飞渡》一文呼吁善待生命,《紫藤萝瀑布》彰显顽强不屈、无所畏惧的人生态度。

(二)写作教学

1.实践法

为增加情感体验,刺激创作激情,塑造更多经典、真实、具体的形象,则一定离不开实践经验。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走进课外,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与实践机会,冲破书本的枷锁,融入现实生活,回归生活,仔细观察。

2.仿写改编法

在记叙文教学中,可通过模仿开展练习活动。旨在通过仿写学会更多的表达方式,进而灵活应用在记叙文中。例如,完成《春》的教学任务后,可让学生参照《春》来叙述其余的季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

二、议论文的教学方法

(一)阅读教学

1.注重衔接法

初中生主要处于13岁左右,其逻辑思维尚不成熟,处在过渡时期,其作品中仍然保留了儿童特点,外加初中生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通常不喜欢议论文,认为议论文晦涩难懂,且与议论文的接触较少。针对这一问题,语文教师应从初一便着手议论文的教学工作,打好基础,有效衔接,进而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

2.直白教学法

议论文教学一定要直白、简单,在阅读教学中应过滤掉无法直接、简明论证中心论点,刨除润色和修饰的文字,让学生明确议论文的组成结构,通常由论点、论据与结论这三部分组成。

(二)写作教学

1.创设氛围法

首先,强化日常观察,重视积累。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周边生活,认识到大多数议论都源自日常对话,做一个有心人;其次,聆听和阅读优秀文章。为学生创设特定的写作氛围,引导学生虚心聆听优美、精炼语言,认真阅读优秀作品,以此来引导学生形成标准的语言习惯。

2.逐步推进法

议论文的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进,待具备一定基础后,提取论点,丰富素材,清晰表达,进而增强写作能力。

三、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整合策略

(一)阅读的整合

1.深化记叙基础

对于初中生而言,记叙文不仅是接触最多,也是接触时间最早的一种文体,教师可借助当前积累的记叙文基础,通过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的议论平台,进而从记叙文顺利过渡到议论文。

2.比较教学

教师不应在学生接触议论文后,便反复强调冗杂和反复的名词术语,则应借助比较法,让学生慢慢习惯和掌握议论文。因记叙文中存在议论,同样在议论文中也包含记叙,教师可借助比较让学生正确辨别这两种认识,加深理性认识,巩固深化[2]。

(二)写作的整合

1.叙述事物,正确判断

初中生比较擅长和喜欢写记叙文,则语文教师应借助记叙文让学生喜欢和适应议论文创作。在讲授记叙文写作时,应突显逻辑思维,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多思考、正确判断。所选命题应贴近现实生活,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创作热情。同时,针对这两种文体开展写作训练时,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具象慢慢过渡到抽象。

2.科学区分,增加认识

因初中生自身倾向于记叙文,所以,记叙文会制约议论文的创作,无法充分发挥,使得问题中包含着大量的记叙成分,比例不合理,混淆这两种文体。因此,讲授记叙文时,语文教师可依托记叙文材料,设计论述性问题,以此来锻炼概括总结能力与论述能力;也可参照记叙性材料,自主设定题目进行写作。而讲授议论文时,应穿插过度训练,引导学生清晰认识议论文,合理辨别这两种文体。

【结 语】

综上可知,记叙文教学包含多种方法,例如,巩固基本知识法、突显课外实践法等。同时,在阅读记叙文时,还应有效结合人文精神,切实增强学生的基本能力,不断提升写作水平。而议论文则注重基础的巩固和逻辑思维的增强。当前,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仍需进一步探究记叙文和议论文,有机整合,灵活应用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而增强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郑贤琳.初中语文现代记叙文与议论文教学方法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议论文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议论文;教学策略

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都面临这样一个困境:有的学生爱看好文章,爱学好文章,偏偏怕写文章,尤其是谈到议论文的时候,粉嘟嘟的小脸立即色变,老是觉得“无话可议”或“有话不会议”。

其实,议论文教学是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初三是学写议论文的启蒙阶段,只有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才能为高中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生怕写议论文的探究

初中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接触最多、练习最多的是记叙文。对于写简单的记叙文,他们早已轻车熟路。但是,议论文和记叙文虽然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们在反映客观事物的方式和方法上却各有千秋。对于学生来说,议论文是陌生的朋友、生涩的朋友,甚至是枯燥的朋友。那么,议论文与记叙文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在文章的写法上,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叙述、描写,或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巧妙地反映现实生活;而议论文则是通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恰当的来论证和阐明客观事物的道理。

其次,记叙文所描写的客观事物,和刻画的人物形象总是独立的、具体的、生动的,这种个别形象和具体事物中,往往体现着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和本质:议论文虽然也必须用翔实的、个别的材料作为基础,但它在论证客观事物的真理时,却总是作概括性、抽象性、真理性的论述,从大量的具体的事实中直接引申出普遍性的结论来。

最后,记叙文要求以情感人,它不仅影响人们的思想,而且诱惑人们的情感,激发人们强烈的爱憎之情;而议论文主要是以理服人,虽然有不少议论文也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但它更重要的仍然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以无可争辩的道理,说服观众。

二、初中议论文初始阶段教学策略

初学议论文写作,一定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进行训练。可以采用“拆骨剥皮”分开教学、“先说后写”逐个击破的方法,让学生对议论文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掌握的过程。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由浅入深地进行引导,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深入浅出,掌握常识

议论文的教学,首先要讲述写作议论文的基本常识。不但要先让学生了解什么叫议论文和立论、驳论这两种最常用的形式,还要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引论(绪论)、本论和结论三个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论述之间的联系;掌握议论文的主要论证方法:典型事例论证法、科学道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等。

我在教学理论知识时的做法如下: 首先,用谈话的方式引出话题:

老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从春节开学到现在,我们班的垃圾桶里,天天都会有同学们吃了一半丢掉的小面包、火腿肠等,今天,我们就来关注学校里存在的浪费现象,请同学们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1:我认为这种现象很不应该,我们现在还是学生,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浪费食物就是浪费父母的劳动成果,这是不孝的表现,是对辛苦培养我们的父母的不尊重!

学生2: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身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反对浪费之风,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坚决抵制校园里浪费现象飞发生。

我用身边的鲜活事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浪费现象”学生既熟悉又有话可说,大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实际上学生的这些发言就可以看作是议论文的引论部分,包含了论点。接着,我继续将话题引向深入。

师:刚才同学们都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要反对浪费、提倡节约。那么下面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浪费可耻、节约光荣呢?

学生思维敏捷,举了很多例子,有、、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事迹;也有雷锋、焦裕禄等时代楷模的生活榜样;还有的举了商纣王酒林肉池而亡国、秦朝大兴土木而衰亡等反面事例:有一位学生还引用了的一句话:“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他们的精彩发言,为后面讲授议论文基础知识作了很好的铺垫。

最后,进入正题――讲授议论文基础知识。实际上,学生刚才的发言已经包括了议论文的各个元素:论点、论据、论证,事例论据、道理论据皆有,还运用了对比论证法等。在此基础上,我只稍作点拨,加以补充,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起单纯的理论化教学快得多、容易得多,也更激起他们学习议论文的兴趣。为以后议论文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鲜明扼要,提炼论点

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要阐述的观点和主张。在文章中回答“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议论文最忌讳的是在文中找不到鲜明的论点。所谓“鲜明”,一为作者态度鲜明,褒什么,贬什么,泾渭分明。二为语言表现形式鲜明,一般都用简洁明了的短语或者句子来表述。

3.提供论据,分析论据

所谓论据,就是作者在文章中,为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而选取的证据!在文章中是解决的“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则是作者使用论据,对自己所认同的观点用各种方法进行阐述证明的过程。在文章中是用来分析、解决“论点为什么正确”的问题。

4.取题课文,模仿名作

经过三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有了一定的掌握,在此基础上,稍加整理思路,就可以进行整篇写作。但是训练之初,不必急于让学生去写,而要让他们先从模仿开始。

学生学写议论文,需要老师进行正确地引导。要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章法以至语言都能真正成竹在胸,让外来的东西,通过巧妙的加工,变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总而言之,议论文起步阶段的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按序训练,讲求实效。作为学生作文的引导者,语文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创造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写好议论文。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第2版

议论文教学论文篇5

1、培养学生列提纲的能力

初高中议论文教学衔接的过程中,首先很有必要处理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列提纲的能力。议论文的写作中,列提纲是首先需要完成的一个任务,清晰的列出提纲后会让学生的写作思路非常明确,写作的方向、内容也会更为具体。然而,学生在初中作文训练中很少会主动列提纲,教师也不会特定的训练学生的这方面技能。这使得很多高中生在刚刚入学时对于列提纲几乎一无所知,议论文写作时的障碍也表现的非常明显。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这种基本状况,要结合学生在初中作文训练中的一些不足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弥补,尤其是要给学生讲授列提纲的一般方法与思路,让学生掌握列提纲的技巧,这是议论文教学中首先需要落实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实现初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衔接的一个重要教学方面。

很多高中生作文的条理不清,写作思路不明,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学生习作前没有作出合理的安排,哪些内容先说,哪些内容后说,习作者对此未能作充分的考虑;二是本身的思维能力薄弱,不善于组织安排习作的层次结构。对于这两种状况,有一个共同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加强对于学生列提纲的训练,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提纲的形式将说理内容层次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清晰起来;同时,教师还可以加强对于学生的思维层次的训练,教师可指点学生思维条理化的基本形式,或从浅到深,或从易到难,或从特殊到一般,或从现象到本质。只有在明确的提纲的指引下,学生的文本写作才会规范有序的展开,有了提纲后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思路会更加清晰,对于如何找准论点、提供论据等学生也会有更好的把握。训练学生列提纲的能力是初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衔接中首先需要完善的一个问题,学生只有具备娴熟的列提纲的能力,议论文的写作质量才会有所保障。

2、让学生的逻辑更加清晰

初中时期学生已经一定程度接触过议论文,但是,学生对于议论文这种文体以及文本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与掌握。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议论文可以说是绝对的主流,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会选用的一种文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学生对于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写作方式以及写作技巧等有更为深入的掌握。在所有这些教学目标的实践中,有一个最为根本的因素,那就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清晰性,这是写好议论文的关键。初中阶段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并不会对于这一点有过多的强调,大部分学生也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进入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后,训练学生逻辑的清晰性却是一个根本要求,这既是初高中作文教学的差异,也是二者间需要实现有效衔接的一个方面。

对于还没有经过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议论文写作时经常会产生一些典型问题。比如,以下是学生以《勤学》为题展开的习作的一个片段:“勤学就需勤问,因为只有问,才能发现问题,也才有可能把不懂的问题理解清楚。如果有了问题不敢于发问,或者不善于发问,那么,许多疑难问题就越积越多,最后象一团乱麻无法理清。这样显然对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们要善于发问,敢于发问,努力把学习成绩搞上去。”这一段的分论点是“勤学必须勤问”,文章应在“勤问”这一点上做文章,但习作者却置“勤”而不顾,大谈“问”的重要性,这样,“勤”这个写作主题就被忽略,文章的逻辑也产生了明显问题。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类似问题的范例还有很多。教师在抓到学生的这些问题时一定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要加强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样才能够弥补学生在思维上的漏洞,让学生写出更为优质的议论文。

3、让学生掌握分析说理的方式

议论文写作中,分析说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与技巧,这会让学生对于相应的论点有更为深入的剖析,让学生的文章更具说服力,然而,大部分学生在初中的写作教学中并且没有在这方面得到充分有效的训练。因此,到了高中议论文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对于学生的这方面能力进行加强,这是化解学生的写作障碍,让学生更好的适应高中议论文的写作要求,进而实现初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有效衔接的教学过程。

议论文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议论文;精读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30-0071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阶段的议论文教学既包括现代文,也包括文言文;既包括精读课,也包括略读课。如何实现议论文精读课的有效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搞清议论文的基本要素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及论证。

1. 论点

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事件的看法、观点、主张,它要求要正确 、鲜明、有针对性。如《过秦论》一文的中心论点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 论据

论据是证明论点正确的证据,要想证明论点的正确,首先,论据必须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能够充分证明论点。其次,论据要具有典型性,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第三,论据要新颖,尽可能地寻找一些新鲜的、能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启示的论据。

3. 论证

论证过程是指运用证据阐释证明论点是正确的过程。它要求论述要深刻、周密,讲究说理的艺术。还以《过秦论》为例,文章叙述秦国逐步强盛的史实,极写六国合纵攻秦反而失败,为秦所并,显示了秦上升时期的蓬勃发展之势;然后又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人少势孤却迅速秦王朝,突出了秦亡之速。通过这样的叙述,用历史事实互相对照,得出了秦虽有百多年的兴盛史,败六国,吞诸侯,一统中国,威振四海,却亡于兵士疲的陈涉之手,乃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在探讨秦亡原因的同时,其过秦讽汉之旨已意在言外。这个过程就是论证过程。

二、理清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 纵贯式结构方式

按照引论(导论、绪论)、本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织材料,称为纵贯式结构方式。它大体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的。又称“三段式结构方式”。

2. 并列式结构方式

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形成若干分论点,几个分论点构成并列关系,共同论证中心论点,这就是议论文的并列式结构方式。

3. 递进式结构方式

在阐述中心论点时,各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关系,前一部分论述是后一部分论述的基础,最后推导出文章的结论。

4. 对比式结构方式

这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事例,对比地组合在一起的结构方式,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两种不同的事理在对比中更清晰,从而更有力地突出正面的论点和主张。

在议论文中,上述结构方式常常交错使用,一般是以某一种结构方式为主,以其他方式为辅。这样,既可使行文富于变化,又不会使文章杂乱无章。

三、弄清论证方法

1.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2. 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3.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4.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5. 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6. 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7. 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的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四、实施办法

在议论文精读课中,笔者总结出的具体教学方法可概括为十二个字:找论点、理过程、明方法、品语言,即作者要证明什么(论点)――怎样证明的(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拿来主义》为例,结合我校导学案教学要求,教学实施过程如下:

1. 自主学习环节(找论点)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主要完成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了解时代背景,通读全文,并自己解决字词问题,同时给出字词测试题以检验其字词学习效果。第二个任务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 精讲互动环节(理过程、明方法)

这一过程可以按照“怎样提出问题――问题怎样解决――解决问题有什么意义――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的思路来组织课堂。

(1)怎样提出问题

结合文章来看,重点在于解决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重点在于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送去主义”送去了什么?怎么送的?表现出的是什么?――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议论文教学论文篇7

一、思维的深刻性

1. 引导学生在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方式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求学生在广泛阅读各类的书籍、报刊、杂志等的基础上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对所搜集的感性材料进行归类整理。例如,可以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领域等角度分类整理。当然,归类整理后材料的内涵还没显现出来,这时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采取“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方式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核心,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需要注意的是,“由此及彼”是指由一物到另一物的思维方式来求得问题的解决,“由表及里”是透过现象去抓住本质和规律,这两种方法是我们拓展思维的基本方法,需要学生好好掌握和运用。

2. 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辩证思维来解决问题、看待事物。辩证思维是从辩证法的视角来审视问题,建立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教师可以给定学生作文材料,让学生运用辨证思维进行分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故事、成语等语言材料,采用命题或半命题的方式,对思考的角度作相应提示,让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如面对“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这两个题目,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从几个方面找出论证思路。比如通过内外因的关系来构思: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近墨者”是否变色,主要取决于内因。用这个论证思路,就可以有力地证明“近墨者未必黑”的论点。再比如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来分析:一定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近墨者黑”的可能性较大。以此思路可以证明“近墨者黑”的论点。还比如从矛盾转化的观点分析,近墨者,原来并不黑,但可以随着矛盾的转化,有可能变成黑色,反之亦然。

二、思维的严密性

1.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论证方法,在掌握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举例、道理、对比等多种论证方式进行论证,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主要论证方式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主要还是强化学生的举例论证,特别是论据的叙述和分析议论,往往是我们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的一个突破口。

2. 引导学生掌握逻辑推理的基本规律,并能够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自由运用。逻辑推理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同一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同一律,是指在思维运行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偷换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断。排中律,通常被表述为:A 是B 或不是B。传统逻辑首先把排中律当作事物的规律,意为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他可能。排中律同时也是思维的规律,即一个命题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没有其他可能。充足理由律,是指任何真实的判断必须有真实的、充足的理由或根据。要求学生论据要充分,注意克服论据不充足。

三、思维的批判性

1.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批判意识是思维批判性的前提和条件,没有批判意识就没有学生的批判思维。批判意识,是指思维主体对事物的是非、好坏、善恶、对错进行分析的思维活动。质疑是批判的前提,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发问。对于学生不同的意见,要给以宽容,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

议论文教学论文篇8

韩愈文集中共五篇说体文,《师说》《杂说四首》(《龙云说》《医说》《鹤说》《马说》),或写一时所感,或记一时所见,题目可大可小,行文也比较自由。

一、解事说理,结构精巧

e《杂说》其四的《马说》为例,开篇即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题,而后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接着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进行描述,行文至此,似乎已经穷尽其形,然而,第二段转之从“马之千里者”入手,进而步步展开,第三段又转之从“食马者”的角度入手,处处变化,显示出韩文对文章结构、布局的娴熟而精妙的掌控能力。近人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对此大加赞赏:“文心之妙。千古殆无其匹。”①

笔者曾就《三国演义》中曹操“割发代首”的典故,请学生讨论曹公所为的利弊得失。就事论事者有之,因“割发代首”“说”开去的文章更值得玩味。

学生习作1

其实,被传为佳话的典故“割发代首”,关键在一个“代”字,其合理性,是值得商榷的。割发代首是把头发割了“代替”砍头,是通过“置换”规定中某些要件,对规定“偷梁换柱”式的执行。

对规定的变通执行,是一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规避执行。因此,现在“割发代首”实际上已经成为对规定变通执行的一种调侃。有人深信“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根据自身需求随意变通。要求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就披上创业大厦、研发中心等“变形马甲”;严谨公款吃喝,就转到私人会所等隐蔽阵地……制度执行变通一旦蔓延,制度本身的建设作用就功亏一篑。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有规定不执行,比没有规定危害还要大。”

曹公的马是受了惊吓,“情”有可原,可是谁又没有“割发代首”的可原之“情”呢?

这个议论语段的第一小节从概念的角度,从一个“代”字的内涵“说”清了它的实质,由“代替”到“置换”到“偷梁换柱”,这一路“代”下去,把规定消解于无形。第二小节再从古代典故到现代时事,从时间的角度,将这一“代”字的危害“说”出了历史感。第三小节引用名言,佐证规定制度不可“代”的论点。第四小节又用归谬法,否定了曹公之“代”的合理性。从“割发代首”“说”开去,又能“说”回来,这其间的解事说理曲径通幽,深得韩愈说体文的结构之妙。

二、“时”说新语,务去陈言

被北宋文学家苏轼赞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曾在《与李翊书》中写道:“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②韩愈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拨正了文学的航向,将文章引向了正途。

《马说》一文,韩愈通过千里马和伯乐的故事,呼吁伯乐要慧眼识才。课后,笔者又印发了《杂说四首》中的另外两篇让同学们赏析。其中《龙云说》以龙云喻君臣之关系,《医说》以人之瘠肥喻国家之安危,这三篇的主题各异,但均以人才为中心,以比喻论证的方式,各呈其彩。韩愈在艺术表现上的自觉追求是创新,比喻论证是他比较常用的创新手段,时有变化,构思新颖。

《师说》一文,针对当时士大夫之族对从师学习者“群怪聚骂,指目牵引”的怪现状,韩愈“抗颜而为师”。韩愈虽被当做了异类,但却在此文中对“师者”的职责做出了系统而全新的解释,比起前人对于教师职责的模糊探讨,韩愈的观点是一个进步。

笔者在教授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多用片段模写法,让学生们写一段,仿一法。韩愈提倡“唯陈言之务去”,这里的“陈言”不仅是艺术手法上的旧套路,更是前人已陈的旧论调。

笔者曾就“反腐倡廉”“慈善作秀”等这类的时下话题请同学们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写过时评类的小短文。

学生习作1

杭州市江干区一位前环卫站长被告、贪污挪用公款上千万,竟发出了这样一段邪论:“这些钱是笔者这么多年付出赢得的,组织未给,只能自助取款了。”眼下,在一些官员的意识中,自己付出的每一滴汗珠,都是“滴滴香浓”。这倒让笔者想到了新疆和田河里“踩”玉。被雇来踩玉的工匠,全凭脚板底的灵敏感觉,十拿九稳,确证是玉石,才会弯腰。弯一次腰,就得交一块玉石。岸上的巴依(财主)拍了心腹盯着,虎视鹰瞵,算计精准。若是有些官员对自己的所谓“功劳”也如那些巴依对雇工所踩之“玉”的算计,他们“落马”的日子就指日可待了。

笔者还曾请学生们就一些经典老话,写出自己别出心裁的新颖感悟。

学生习作2

蚍蜉撼大树,可“敬”不自量――假如蚍蜉可笑,愚公如何?枯朽的大树并不比蚍蜉更有力量。大凡不自量者,必有超量的精神。惟其不自量,时有超量发挥。

学生习作3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是一句富有劝诫性的老话。其实,羡鱼之余,结网之意油然而生,原是无需人劝的。也许关键在于:鱼可堪羡乎?或曰:鱼虽好,何必据为己有?三年不读的,往往是自家的藏书。

官话、套话、空话在高中生议论文中盛行已久,穿靴戴帽,隔靴搔痒,钝刀割肉,云山雾罩也早已不是个别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清代文学家赵翼在《论诗》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初学议论文写作的高中生,也应该有“各领”的志向,也应该有“陈言务去”的勇气。

三、敦厚和缓,情理交融

韩愈的说体文与论辩文相比,少了滔滔雄肆的决绝,更显示出一种情理交融的敦厚和缓,虽娓娓道来,但却气势不减。在讲道理的过程中,韩愈免不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文章中的情理交融往往比一味的说理释义更能让读者接受和喜爱。

以《师说》为例。全文围绕“师”反复阐发论点,迂回错综,却不着痕迹。课后,笔者又印发了韩愈的《讳辩》,请同学们对比赏析。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作了如下分析:《师说》是说,《讳辩》是辩,辩自然比较激烈,所以《讳辩》的笔调凶悍;说则只需要说明而已,所以《师说》不采取强悍雄辩的笔路,比较敦厚和缓,并有闲暇加入感叹的穿插,如“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等等。

笔者曾就网络上的一个名为《当年的“高考状元”都去哪里了》的帖子组织学生讨论,这个帖子的主要论点是:在中国的中学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分数,忽视了性格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学生们的课堂讨论不乏精彩之词,但是大都言辞激烈、语锋逼人。

课堂实录1:

生:看看今天的中小学教育吧,有多少学生不是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被父母严刑拷问?有多少学生能够挣脱作业试卷的桎梏,去读一些关乎教养的“无用之书”?有多少学校能不逼着老师去为多栽培几个高考状元而对学生轮番轰炸?

读来解气的文章不能说没有震撼力,但是少一点入情入理的分析,针砭时弊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作文课上,笔者请同学们模仿《师说》的笔调,就自己对这个帖子中所反映出来的教育题,写一个“敦厚和缓,情理交融”的议论文小片段。

学生习作4

被誉为“当代经济学家之父”的百岁老人陈翰笙曾对北大说过一句祝愿的话:“笔者希望北大办得跟从前一样好!” 扪心自问:校园里的那些挺拔的大楼、花哨的表演和应时的标语只会让学生“累觉不爱”,当下的教育“也是蛮拼的”,可真的超越从前了吗?教育,是润物无声的浸染,不是疾风暴雨的涤荡;是春风化雨的感化,不是威逼利诱的灌输;是顺其自然的发展,不是千人一面的雕琢;是从人格、情感、意志、知识、能力诸方面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打造一架架冰冷的“考试神器”。今天的状元们接受了多少文化熏陶、人文教育和务实精神的培养?待何时,且放教育青崖间,殷勤待与东风约?

不可否认,“”期间形成的教条式的、说教式的、暴力性的、火药味浓的语言,还有“雄厚”的社会基础,还被当今的中学生们习惯性地沿用着。网络的普及和运用带来了又一场语言的革命,大量新鲜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被我们吸纳进来,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词语,提升了语言的表现力。古圣先贤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经过千锤百炼、口耳相传、“永垂不朽”的诗文、成语、警句、格言都可以“古为今用”,也完全可以“推陈出新”。这些语言的使用都会让学生的作文多一些韩文式的温柔敦厚,多一些儒雅之气。

结语

模仿韩愈文章的唐代作家纷至迭出,如李翱、皇甫、樊宗师、孙樵等。他们虽各有千秋,但也各有流弊。李翱以议论文为主,虽结构整饬,说理透辟,却缺乏文采和气势;皇甫散文较重视外在语言形式上的奇崛,但情感力度较弱,气势也不够雄大;樊宗师散文更是把韩愈的语言奇崛险怪推向了极端,虽然“词必己出”,但他忽略了语言交流的规范,走向晦涩艰深的歧途。由此看来,在使用韩愈的文章进行议论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对待学生的仿作,教师应有一定的辨识能力,扬其长而避其短。

唐代之后,单篇优秀的说体文层出不穷,如苏轼的《日喻说》、周敦颐的《爱莲说》、陈亮的《西铭说》等都是为众人所知的名篇说体文,这些文章对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功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

参考文献

①林纾:《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

②坡:《坡全集》,中国书店,1986年版。

上一篇:经济学分析论文范文 下一篇:市政排水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