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结构范文

时间:2023-03-05 13:45:49

议论文结构

议论文结构范文第1篇

一、横向展开议论

横向展开议论,是围绕一个观点,在同一个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平行展开,互不交叉。这样展开议论,可以使说理全面,条理清楚。

1.横向展开议论的关键之一是发散性思维

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关键在于论证思路的确定和材料的选择,即如何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并列的分论点,或者如何找到几个恰当的论据从多角度论证论点。分解中心论点,关键在思维方法。要求我们运用发散式思维模式,围绕中心论点呈辐射状展开联想,迅速找到合适的若干分论点;通过筛选,确定适合写作的3~4个平行的分论点。各个分论点平行列举,各个阐述。并列结构的外部语言标志有“首先”“其次”“再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几个并列的分论点的内容不可交叉,不可重复,不可包容,不可矛盾。

并列式结构模式:

引论(提出中心论点、分论点);

论证分论点1:论据+分析论证;

论证分论点2:论据+分析论证;

论证分论点3:论据+分析论证;

结论(照应全文)。

2.横向展开议论的关键之一是提取分论点

那么如何提出分论点呢?主要方法有:

(1)追问类属法,即从“是什么”的角度展开。针对话题本身,运用横向思维,根据它不同的内涵或外延进行多角度分析。常用的表述方式是“某某,是一种……”。

(2)追问对象法,即从“关涉谁”的角度展开。就是看话题的两端可涉及哪些对象。

(3)追问原因法,即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常用的分论点表述方式是“因为……,所

以……”。

(4)追问办法法,即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主要是追寻解决或达到的方法和途径,分论点常用的表达方式是“要……就应该……”。

(5)追问结果法,即从“会怎样”的角度展开。主要是回答结果和效能方面的问题(意义、作用、价值、影响),常用表达方式是“做到……就会……”。

3.拟写分论点的要求:分而有范,分而有理,分而有序

(1)分而有范:几个分论点应该按同一标准(同一角度)回答同一问题。(“扣得住”)

(2)分而有理:分论点之间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重叠,互不包容。(“分得开”)

(3)分而有序:分论点排列的先后顺序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排得顺”)

4.横向展开议论的注意事项

第一,要多角度地观察、分析、认识事物,避免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就缺乏广度,导致论据复沓单调,论证也就显得以偏概全、苍白无力。而从不同角度选择论据,既全面丰富,使论证广泛展开;又典型精练,使文章严谨有力。

第二,分论点角度要统一,不可交叉,不可重复,不可包容,不可矛盾。

第三,一般来说,几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本无前后之分,但要考虑轻重关系、主次关系、先后关系、时间关系。几个并列分论点的排列顺序一般是从主到次、由轻到重、由浅入深,或按人的认识规律来排列。

形式要一目了然,即每段中心句应在段首。要特别注意的是,避免给人以泛泛而谈的感觉,要注意点题。

5.议论文的写作中,恰当采用并列式结构展开横向议论的好处

首先,能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议论文重在阐明道理,而要说明某个问题,如能分成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往往可以使议论显得有条不紊,多而不乱。

其次,从议论的力度和效果来看,采用并列式结构往往能使议论气势恢宏,有如重浪排阔,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从而增强议论的说服力。

最后,议论时恰当合理地采用并列式结构,能显示出作者在特定的思维范围内不同指向的深度开掘,体现出作者思维的深刻程度。

同时,并列式结构是应试作文写作中快速成文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纵向展开议论

如果说“横向议论”是围绕一个观点,在同一个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体现并列关系。那么,“纵向议论”就是围绕一个观点,从不同的层面,逐层深入地展开议论,体现递进关系。

纵向议论主要采用层进式结构,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原因到结果,或从一般到特殊,等等。层进式比并列式和对照式更能体现思维的缜密,能使文章更灵活,更具有个性化色彩。

学生掌握了这两种议论文结构,议论文的思路就会清晰很多。但方法只是一部分,议论文的写作更多的还需要学生大量地阅读和积累素材。

议论文结构范文第2篇

首先说说层递式,这种结构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组织文章的,学生在操作时,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层次间过渡衔接少甚至没有,缺乏必要的逻辑衔接。二是详略不分,在分析、解决问题上没有侧重,让人把握不住重点。三是只会泛泛说理,没有事实论据作支撑,文章显得空洞乏味。比如写《战胜挫折》这篇文章,开篇提出观点,“面对挫折,不要畏惧,要拿出勇气战胜它。”接下来可做简单分析,谈谈战胜挫折的意义,然后把文章的写作重心放在“怎样战胜挫折上”,可举出实例,比如史铁生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却用文字实现了灵魂的自由飞翔。杨光看不见光明,却用歌声给无数人带来了温暖、快乐,刘翔08年奥运会因伤退赛,他顶住各种压力,坚持训练,终于实现了“王者归来”。

再来谈谈正反对照式,这种结构因简单易行,颇受学生欢迎,但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在文章主体部分仅举出一个正面事例,再加上一个反面事例,文章就此结束了,结果还不到800字,有的学生因正反面事例选择不当,会使文章陷入到一种逻辑混乱的局面,比如写《嫉妒的危害》这篇作文,有位学生仅举了周瑜一例,阐述了观点,却举了很多例子来谈“嫉妒可以转化为一种动力,促使人上进”。这种文章读后就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到底是在谈嫉妒的危害呢,还是在谈嫉妒的意义呢?所以在使用对照式结构时,要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确定论据的选择,正面、反面要详略结合,服务于中心。

其次谈谈并列式,这种结构可分为两大类,论据并列和分论点并列,在使用论据并列式时,学生易犯的毛病是把一大堆论据杂乱无章地陈列在文章中,虽然素材丰富,但无条理,显得支离破碎,所以要注意论据的有序排列和段落间的衔接。

分论点并列式也是颇受学生欢迎的一种结构形式,但在具体操作时也是出现问题最多的结构样式,有的文章分论点太少,不足以阐述总论点,有的文章分论点互相交叉甚至重复,有的文章分论点长短不一,不易识别,比如写《学会欣赏》这篇文章,一位学生的分论点只有两个,一是“要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它能让我们自己得到提高。”二是“欣赏别人的能力,促进自己的能力。”这两个分论点其实是一个意思,根本没必要分开,文章以此写作,只会显得空洞单调。所以使用分论点,学生应注意数量上不能太少,否则内容不够充实;分论点之间既各自独立,又必须相互配合,共同为总论点服务;几个分论点最好句式协调一致,看上去鲜明突出。

议论文结构范文第3篇

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模式主要是“提出问题/是什么(总)―分析问题/为什么(分)―解决问题/怎么办(总)”。此外还有“分―总”或者“总―分”的结构模式。

在主体“分析问题”部分,通常有三种样式:并列式、递进(层进)式和对照(对比)式。(1)并列式:也叫横向展开议论,是指从横向的几个方面对中心论题加以阐发。(2)递进(层进)式:也叫纵向展开议论,是指从纵向的几个方面对中心论题加以阐发。(3)对照(对比)式:是指从正反两面对中心论题加以阐发。

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运用“递进对比式”,这样组合式的效果往往更好。“递进对比式”可以简称“AA’B”式:AA’―B之间为递进,A―A’之间为对比。

【运用关键】

1.写好核心段落。

“文无定法”,但是,一般议论文的主要语段适宜采用“总―分”式结构。“总―分”式包括三种样式:“总―分―总”“总―分”“分―总”。下面是典型的“总―分―总”式阐述型论述文语段结构示意图:

完整的“总―分”式结构法俗称“汉堡式”五步法:观点+阐述+材料+评析+小结。这种结构法多适用于分论点型语段。(1)“观点”就是作者的(分)论点,要求用一句话明确提出来。(2)“阐述”就是对提出的观点进行分析,作用有两个:一是让观点更明白,二是起到向下面的材料过渡的作用。因此,“阐述”部分必须考虑到与下面的材料有紧密的相关度。(3)“材料”主要指事实论据,要求事例典型,叙述简洁。(4)“评析”指紧扣第一句提出的观点和第二句对观点的阐述,对上面的材料进行评价分析,分析不能游离于观点之外。(5)“小结”指根据上面的分析,进一步归纳提升,再次强调观点(点标题、话题、话题关键词、篇首句、分论点)。

具体使用中,这五步可以灵活安排。“阐述”部分可以引用名人名言(事理论据),而“材料”和“评析”两步可运用以下五种格式:①“例+析”;②“例析”(概述事例过程中交织着评析);③“例1+析1+例2+析2”;④“例1+例2+析”;⑤“例+析1(正面)+析2(反面)”。

2.明确递进层次。

递进式语段一般包括两个层次,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浅入深,或由轻而重。后一层在意义上较前一层更进一步。如:

“妨害他人的习惯”,最要不得。一个人如果明了自己与他人的密切关系,不愿意妨害他人,给他人不好的影响,就该随时强制,随时警觉,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不问屋子里有没有人,你推门进去总是轻轻的,这样“习惯成自然”,你在推门这件事上就不致于妨害他人了。推广开来说,凡是为非作歹的人,他们为非作歹的原因固然有许多,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他们的病根在于养成了妨害他人的习惯。他们不明了自己与他人的密切关系,他们不懂得爱护他人,如贪官、污吏、恶霸、奸商,都是恶人中的代表角色。这些恶人向来为人们所痛恨,今后的世界上尤其不容许他们立足。谁要立足在今后的世界上,谁就得记住,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

这个语段论述了“什么叫妨害他人的习惯”,从而提醒人们,“谁要立足在今后的世界上,谁就得记住,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在具体论证部分,文章先列举了几个具体的小事例论证了“什么叫妨害他人的习惯”,然后用“推广开来说,凡是为非作歹的人……在于养成了妨害他人的习惯”一句,由小及大,由个别到一般,将语意推向更高层次,从而强调了养成妨害他人习惯的严重后果。前后两部分构成递进关系。

【学习范本】

良心无价

文/曹培云

①如果以“什么东西不能卖”为题向十位商界朋友发问,恐怕会有十个不同的答案。这很正常,每个人的秉性、习惯、修养均不相同,我们似也没有强求人家一致的必要。但是我想,至少有一样东西大家都不能卖,那就是良心。

②良心,说白了,是指人们对是非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跟自己的行为有关的正确认识。良心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的无价之宝,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有没有良心决定着一个人的基本形象;对于一个经商者来说,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形象,而且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利益,小觑不得。

③报载,吉林省桦甸市八道河子乡有一个手艺非常好的豆腐倌,做的豆腐个儿大、鲜嫩、口感好,十里八村的乡亲都愿意买他的豆腐。可一次连续几天都没见他出来卖豆腐。一打听,才知道他得了肝炎,不再卖豆腐了。他说:“如果再卖,那可太没良心了。”这位普普通通的豆腐倌之所以放着钱不挣而果断地停业,我们可以用很多理由去解释,但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他仍固守着一片纯净的精神家园,而精神家园里最鲜艳的“花朵”,则是他那颗充满浓浓爱意的良心!

④他深知良心的宝贵,所以格外珍惜它。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的“老板”都像他那样珍惜良心。在“孔方兄”的“感召”下,很多人早把良心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理由倒也充分:“这年头儿,无商不奸,良心值几个钱?”在他们眼中,精神与肉体、人格与尊严都可以堂而皇之地拿到市场上讨价还价。于是,坑蒙拐骗理直气壮,假冒伪劣畅行于市,明晃晃的“宰人刀”到处高悬;此时,“文人”们也不甘寂寞,炮制出一部部“拳头+枕头”的“商品”,急不可耐地投放市场……凡此种种,说“道德滑坡”“道德沦丧”,实不如说是良心连同商品一起卖掉了更贴切!

⑤或曰,这些人意识上、行为上产生种种“异化”的原因,是社会道德维护体系不完善和受到少数坏人的影响,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一些社会因素对人们心理、行为的综合作用。事实上也不尽然。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不就是因为有思想、有感情、有道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吗?豆腐倌乃至更多的善良的人们,其言行已完全证明:只要守住精神家园,守住良心,即使是物欲横流百般诱惑,也会坐怀不乱的。

⑥不要再寻找什么客观理由。我们的确很平凡,的确需要生活得更好些、更滋润些。但这些都不该成为抛弃良心的借口。我们需要守住精神家园。让我们在良心所筑成的崇高面前保持应有的敬畏吧,当我们左右徘徊几欲迷途时,请紧紧握住自己的良心。这样,我们便有了生存的自信。──这,恐怕不仅仅是对商界朋友的忠告!

【范本分析】

本文是“递进对比式”议论文写作的典范。第①~②段提出问题,第①段提出“有一样东西大家都不能卖,那就是良心”,第②段解释“良心”的内涵,说明“良心”的价值。第③~⑤段分析问题,这里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法。第③段具体列举正面典型事例并加以准确分析评价;第④段概述系列反面典型现象并给予一针见血的评价;第⑤段是第③、④段的引申,先假设反面观点,为反面现象寻求理由,再加以批驳,使问题分析得更深入。第⑥段解决问题,作者于此提出建议:抛弃借口,守住良心,“这样,我们便有了生存的自信”。文末运用含蓄的手法,指明这“不仅是对商界朋友的忠告”,暗含着也是对包括文艺界在内的其他社会各界人员做人的忠告。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的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啦?”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选准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例文参考】

真假苹果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高三(3)班 蒋苏杰

一只假苹果竟能被学生嗅出香气!哲学家对这只以假乱真的苹果的发问实则是对学生求真精神的考问。

假的苹果就是假的,永远不会发生性质的改变,弄假成真。我们要找到真苹果,就必须有求真的能力。

求真就是对事物真相的探求。近日,复旦博士生王宇澄状告导师王正敏院士造假一案引发轩然大波。学生状告老师,开启打假新模式?也许在很多人眼里,这种行为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正常师生关系。学生怎么会有资格来状告老师?但是,这位学生的此种类似于“大义灭亲”的求真精神应该被我们看到,更值得我们去思考。真相面前,人人平等,我们要做的就是追求真相,还原真实,打破虚假,这才是真正的求真,这样才能求得真苹果。

求真拥有还原事物本相的魔力,在这场魔法之旅中,人性也随之得到完善与升华。

廖广在《人性的维度》一书中提到:“求真是人性的自我完善。”诚然,求真拥有完善人性,塑造良好人格的力量。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比赛中发现了乐谱的不和谐之处。面对“不和谐”,他一定是在仔细阅读曲谱多次后才决定相信自己的判断;当评委一致否认他的看法时,他一定挣扎过,一定又是再次确认,最终选择相信自己,坚持真理,义无反顾。评委席上的掌声是对他求真精神的最好褒奖。那只是评委设下的一个陷阱。我们看到了小泽从挣扎到坚定的过程,这是一个人性自我完善的过程。对真理的无限追求,指引了一个人灵魂的成长。人性的真苹果香气愈加浓郁扑鼻。

与此相反,盲从便是意志力薄弱、人性不完善的最典型表现。权威会奴役人的灵魂,大流会消磨人的心智。培根说:“使人们宁愿相信谬误,而不愿热爱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而且是由于谬误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的天性。”当第一个人认为那是真苹果后,无数人就达成了“真理的共识”,实则是谬误的纠集;当哲学家发问是否闻到苹果香气后,无数人就跟随着大众恶劣的天性落入了陷阱。抱着假苹果当成上天恩赐的圣果,假想着香气扑鼻,咬一口,满嘴蜡,就是对那些傻瓜的最好惩罚。

但丁说:“人不能像走兽一样活着,人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求真便是能让我们将知识与美德兼而有之的法宝,求真能让我们闻着果香踏上寻找真苹果的道路。

咬一口求真得来的真苹果,满嘴香甜。

【点评】

议论文结构范文第4篇

对照式论证就是从论题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出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加以论证,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得出结论。正反两个方面可以是用一种事物或意见来映衬另一种事物或意见,也可以是把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加以对比。对照式结构有两种基本类型:

一、破立结合型

破立结合即先论证正面观点,再批驳反面观点;或先批驳反面观点,再论证正面观点;或边批驳反面观点边论证正面观点。无论是先立后破,先破后立,还是边破边立,文章所驳斥的错误观点都应是文章所立论点的对立面。破的目的是为了立,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是为了从反面证明正面的论点,以使正面的论点立得更稳,更令人信服,从而更牢固地确立正面的论点。如鲁迅先生的经典名篇《拿来主义》就是运用先破后立、破立结合这种对照式结构的典范。作者先分析论证了“闭关主义”早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现在只是“送去”,则必然亡国灭种沦为乞丐,听凭“送来”“抛给”,则必会大受其害,然后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要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送去’之外,还得‘拿来’”“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同时也完成了对“为什么要‘拿来’”的证明,然后又通过一个综合的比喻论证了怎样才是正确的“拿来”。先破后立,破是为了立,破得清楚,才能立得明白。

二、正反对比型

正反对比即正面说了反面说或反面说了正面说。这种类型就是在本论部分直接摆出正反两方面的分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种类型的正反对比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对比,对错误的或者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的或者好的事物进行肯定。这种对比叫做“横比”。另一种情况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这种对比叫做“纵比”。这种类型因为思路明晰、结构简洁,而且对比鲜明、论证充分,有利于突出论点,增强说服力,好写好评,因而成了一种最受考生欢迎的结构模式。这种模式的本论部分一般从正反两个层次证明论点(两层对照,正反顺序可颠倒):正面论证――论点+论据+小结;反面论证――论点+论据+小结。

该说就说

江K一考生

冯小刚导演在《一九四二》会上,面对诸多记者“为什么要用如此直接的方式揭当年的痛处”的提问,淡淡地回了一句:“没什么值得掩饰的。”

的确如此,痛了,就直接说出来,让人们看到痛处,去治疗。一直捂着伤口,不让他人知道,虽会让人赞许你的坚强勇敢,却也使得伤口溃烂,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期,从此留下难以抚平的伤痕。

季羡林便是一位从不掩饰自己苦痛的人。他在《牛棚杂忆》中回忆“”被批斗时的情景:“‘这样残酷的批斗,原来也是可以忍受得住的呀!’我心里想,‘有此一斗,以后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季老用如此通透的态度表现自己所受的屈辱与折磨,纵然写得幽默风趣,但仍能使我们窥得当年的黑暗。季老豁达而不郁结,相比之下,傅雷上吊,老舍跳湖,顾圣婴自杀……也许就因在痛苦中沉默,最终踏上了不归路,他们的逝去让中国人民一度为之叹息。如果他们能够忍受一时痛苦,也许他们的人生就是另一番天地了。

人生在世,往往会经历种种的痛,国家、民族也难免如此,民族的痛就更不该掩饰了。

正如索尔仁尼琴所言:“对一个国家来说,拥有一个讲真话的作家就等于有了另外一个政府。”事实正是如此。当年索尔仁尼琴因《古拉格群岛》这本真实揭露了苏联黑暗社会的著作而被削去国籍、流放国外。这就显出当年苏联的心虚了。然而,即便作家被赶出国门,《古拉格群岛》也从未停止出版。忧国之痛同样弥漫于中国作家的心中。郁达夫写《沉沦》,表现中国青年身在东瀛,与日本侍女的交往中,竟然吟起了典雅的对于故国的愁思之诗:“一饭千金图报易,五噫几辈出关难。茫茫烟水回头望,也为神州泪暗弹。”亡国之危,弱国民众的心灵压抑,激起了郁达夫深沉的悲怆。以上两位作家肩负重任,他们痛苦的心血,流淌在自己作品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激愤的情感。

痛了,就要直接说出来,只有说出来才能引起重视,才能得到治疗。日本拒不承认侵华事实,这不仅仅是他们的耻辱,更是他们的悲哀。一个民族连自己的痛处都不敢说出来,那么他们还有什么未来可言?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想,真正有担当的人,敢于说出自己的痛处,敢于直面自己的痛处。不说出来,如何勇敢地面对?

该说就说,没什么值得掩饰的!

点评

议论文结构范文第5篇

我们针对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议论文难学、难懂、抓不住主干知识等问题,汇总老师们的教学经验,依据教育建模的理论形成:中学议论文 “结构”教学模式。所谓“结构”教学模式就是以议论文所特有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为主要教学内容,并以三要素形成基本教学结构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模型。其主要教学步骤为“找论点―理结构―析论据―得认识”。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能够简化教学活动、突出重点问题、促进议论文的教与学活动的开展。

一、找论点

论点是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是一篇议论文的核心,它对一篇文章起到统领的作用。论点是作者在根据客观事物的存在,通过自身的经验与判断形成的认识,是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因此作者必须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能模棱两可。所以论点必须是陈述性语句。

在议论文的学习中应首先抓到议论文的核心,找到作者所要论述的观点。对于如何找到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我们介绍以下几种方法。

(一)重视文章标题 文章的标题可以说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的高度凝缩,想要迅速了解一篇文章的主要思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看标题。在议论文中,有的标题直接就是中心论点,有的则能起到对中心论点的提示作用,这样既醒目又鲜明,让读者一读标题就知道作者所要论述的主要观点。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等文章,其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标题虽然不是中心论点但是却对中心论点的寻找起到了提示的作用。如《六国论》就提示了中心论点是在讨论六国,《谈骨气》提示了中心论点应该是和骨气有关系。所以在议论文的学习中,标题是不可忽视的,它对于中心论点的寻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留心文章开头 议论文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结构的文体,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是一种常见的论点提出方式。如苏洵在《六国论》的一开篇就鲜明地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下来围绕这个观点举例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第一句话作者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紧接着围绕这个观点展开论述。

(三)注意文章的尾段 文章的末尾往往是作者对全篇文章的总结,对全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议论文中,很多作者喜欢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因此,在议论文论点的寻找过程中需要注意尾段总结观点性语句。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作者在前文进行了大量的举例论证,最后总结前文的论述,点出了自己的观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仔细辨析论据 有时候作者会在同一篇文章中提出两个相近的观点,一个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另一个是在中心论点的基础上深化出来的结论。学习者会对这两种观点难以把握,这时候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辨析论据,因为论据是证明和支撑论点的材料,所以论据支撑证明什么观点,什么观点就是中心论点。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学习者就很难确定中心论点,到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中心论点还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呢?这时候,只要稍加分析论据,便可得知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在这个论点的基础上作者所要表达的最终目的。

总之,一篇议论文无论怎样写,怎样谋篇布局,它都有鲜明的观点。要学习议论文,必须要首先弄清作者所要陈述的观点,灵活选择以上方法并加以运用,定会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判定有所帮助。

二、理结构

所谓“理结构”就是弄清作者的论证思路,也就是文章的论证过程。在第一步中已经找到了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接下来我们就要理清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来论述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一)把握论证结构 议论文主要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无论是立论文还是驳论文都是作者依据自身的逻辑组织运用材料阐明自己观点的过程,所以说对于结构的把握只须弄清材料与材料,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即可。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作者先分别举出了一系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是分说,最后总结分析事实得出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典型的总分式结构。

(二)掌握论证方法 作者要运用各种材料对自己的观点展开论证必然涉及到论证的方法,由于作者的逻辑不同以及客观事物的纷繁复杂,论证的方法也就多种多样。在中学阶段对于论证方法的辨别可以说是学习的重点。主要涉及的论证方法有:

1.举例论证。也就是通过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使文章的观点真实有说服力。如在《谈骨气》一文中,作者举了文天祥、闻一多的例子,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

总之,对于作者的论证过程需要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作者的论证方法。

三、析论据

论据是证明和支撑论点的事实或道理。从论据的概念可以得出论据是论点的佐证材料,它只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仔细辨析论据能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思想。

(一)寻找论据 依据概念可知论据分为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事实就是从古至今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能证明作者所陈述观点的既成事实。道理指的是人们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包括定理、公理、名言警句等。无论是事实还是道理,他们必须都得是佐证作者观点的材料,所以说寻找论据主要看它是不是原始材料。

(二)辨析论据 论据是证明作者观点的材料,我们要在理清材料关系的基础上辨析论据。论据不是简单的事实或道理的堆砌,它须通过事实或道理的内涵来分析出作者自身的观点,所以对于论据我们在把握表面意思的同时要理性分析。

四、得结论

所谓得结论,就是学生在学习完一篇议论文后,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新的反思和认识。议论文是一种说理性文章,充满着思辨的力量。有的学生学完文章后会认同作者的论证,从论点的提出、材料的组织以及在辩证的逻辑思维过程中学到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和如何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说辩论证。有的同学也会不赞同作者的论证,会结合生活知识和实际体验提出与作者不同的观点,举出例子或道理来反驳作者的观点,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总之,无论是支持作者还是反驳作者,都是学生在议论文学习后所获得的认识,这种认识既有利于学生对议论文相关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独立健康思想的形成。根据中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实际情况我们介绍以下几种得结论的方法。

(一)抓住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即议论文的灵魂。抓住议论文的三要素就抓住了议论文的主干知识。上文中介绍了如何抓住议论文的三要素,在此不再赘述。抓住了议论文的三要素就会解决议论文学习中的困难,掌握学习议论文学习的方法。

(二)结合生活认知 学生在学完议论文后,可以根据作者对论点的论证并结合自己的生活认知,重新得出结论,或与作者产生共鸣或与作者相论辩。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会从议论文中得出更加深刻的结论。

议论文是一种说理性文章,其语言较为抽象、枯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议论文“结构”教学模式,以议论文所特有的结构特点为主线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抓住议论文最基本、最核心、最主要的知识,学习起来显得简便,且可操作性强。但这毕竟不是一把万能钥匙,也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学实践中应灵活选择运用。

――――――――

参考文献

①唐焕毅、张清艳:《中学语文议论文、说明文教学模式》,载柳思俭、淳于家新:《实用中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101页。

②伊道恩:《中学语文教学建模》,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8-60页。

议论文结构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考 作文 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191-01

纵观考场作文和学生平时的写作训练,议论文正以其观点鲜明、主题明确、结构谨严、更容易紧扣原材料及题意要求的优点而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考生的青睐。一篇成功的议论文,除了观点、论据、论证之外,与它们紧密相连的也是最能体现文体特色的就是结构。下面我就谈一谈议论文结构的“引议联结”四步法。

一、引。“引”即引述原材料,引出观点

新材料作文的要求之一是“不要脱离材料含意及范围的作文”,这就提示考生写议论文时的观点应来自对原材料的主旨的把握,而引述原材料的目的就是让阅卷者明白考生文章观点的来源,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作文是紧扣原材料及题意的。考生要认真阅读原材料,把握原材料的主旨或主体倾向,确定自己的立意,然后对原材料作定向剪裁,从自己文章观点需要的角度,用简单的几句话引述原材料,进而表明自己的观点。比如河南一考生的满分作文《成功三重奏》开头是这样的:“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人不喜欢成功,但正如切开这珍贵的钻石,只拥有经验、技术等某一方面都是不够的。我认为,要想成功,就得如老切割师所言,具备三点,即经验技术、勇气与抛开顾虑。”同样的原材料,河北一考生的满分作文《经验+勇气=成功》的开头:“经验丰富的师傅指导徒弟切割钻石,勇气可嘉的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大胆实践,是经验与勇气的完美结合成就了那份炫目的璀璨。”

二、议。“议”即运用材料,分析议论

“议”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考生要在紧扣观点的基础上认真筛选自己所积累的的论据材料,选出针对性、说服力强的名人事例材料。“议”就是运用丰富、典型、新颖的论据材料展开论证的过程。要展开议论,就要从关键处入手,将中心论点分解为两三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要凝练、简洁,尽量做到句式相同、字数大致相当、内容彼此相关,放在每段的段首,形成段首排比句的形式,使论证的思路明晰,条理清楚。比如甘肃高考优秀作文《天晴了,我们应该脱去蓑衣》一文围绕着中心论点,考生列举了四个分论点:①脱去蓑衣,只为精益求精;②脱去蓑衣,只为成就人生的价值;③脱去蓑衣,我们会变得更加伟大;④脱去蓑衣,我们就会创造人间奇迹。四个分论点阐释透彻,层次清晰,很有说服力。

那么如何设置分论点呢?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去构思。一是“为什么”,即审视中心论点,阐释之所以提出这个观点的理由。如要写“勇气助你行天下”的文章,可设置三个分论点:勇气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勇气是成就大业的前提;勇气是身处逆境的动力。三个分论点就是从“为什么”的角度去证明中心论点“做事需要有经验,更需要有勇气”的。二是“是什么”,即进一步挖掘中心论点的丰富内涵,对其分层做进一步的阐释证明。如湖北一考生的满分作文《舍圆取方》的三个分论点:舍圆取方就是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舍圆取方就是做一个廉洁奉公的人;舍圆取方就是做一个守节爱国的人。三个分论点以“舍圆取方就是……”的句式简明扼要的分析了中心论点“舍圆取方”的含义。三是“怎么做”,即运用分论点,对中心论点从实施的方法步骤方面做进一步论证。如安徽一考生的满分作文《梦想与现实》中,在论证“怎样才能尽可能地把梦想化为现实”时,有三个分论点:首先,梦想要切合实际;其次,要付诸艰辛的劳动;最后,还应该学会适时地修正自己的梦想。对以上三个角度的选择,要根据考生自己所拟的中心论点而定,要选择自己体验最深刻、占有材料最丰富的优势方面去构思分论点。

选择了合适的拟写分论点的角度,还要注意加强几个分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使它们紧扣分论点,彼此相关,浑然一体,共同为中心论点服务。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可以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并列式。如安徽一满分作文《追逐梦想》的三个分论点:追逐梦想,让我变得更有活力;追逐梦想,让我变得更加自信;追逐梦想,让我感到幸福。二是递进式。如广东一满分作文《也说尊严》的两个分论点:人无尊严不立;国无尊严不国。这两个分论点由小到大,由个人到国家,逐层深入的论证了观点。三是对比式。通过思辨分析,互相对照的方式拟写分论点,可以更深刻、更鲜明地论证观点。福建一满分作文《自由与约束》的三个分论点思辨、对比意味更浓:有了法律的约束,自由才不致蜕变为一种侵害;有了道德的约束,自由才不致扭曲为一种放纵;有了信仰的约束,自由才不致泛滥为一种灾难。

选择合适的拟写角度、有了好的分论点,这是“议”的前提和根本。要使论证有力,还需要丰富、典型、准确的论据材料,摆事实,讲道理。一定要有针对性强的名人事例去充实文章内容,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联。“联”就是联系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个人生活实际

反对议论文仅仅只为古人、为名人树碑立传的“无我之文”,提倡高考作文的“有我之文”,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自己对现实、对人生的真切感受和态度,这种活生生的、有灵气、有生活质感的高考作文也一定会为阅卷者所欣赏的。纵观那些优秀的高考作文,他们无不注重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紧密结合个人的点滴体会,阐发自己的真实感悟,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结。“结”即结论,总结全文

或以抒情句式发出鼓励和号召,或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和拓展。如上文提到的《成功三重奏》一文的结尾写到:“可见,习得知识,拥有勇气,抛开杂念,正如一部恢弘的交响乐的三个乐章,它们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只有当具备这三个要素时,才能奏响那勇往直前的颂歌。所以,让我们牢记三点,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扬帆远航!”《经验+勇气=成功》一文的结尾:“愿经验执勇气之手,与勇气共创和谐未来!”这两个结尾均呼唤与号召共举,深化与照应并行,堪称成功的议论文结论。结论部分要再次强化主题观点,无论是华美精妙的词句,还是质朴准确的语言,都尽量做到首尾呼应,铿锵有力,引人深思。

议论文结构范文第7篇

因而,一般来说,对于考场议论文,“观点+材料=作文的失败”。比如下面这个议论段: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论点)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凡·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该段文字观点明确,论据丰富,但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其属于明显的“观点+论据”格局。写这类格局的议论文的同学有一个通病——不懂或不会分析论证。譬如要写提倡创新精神,则马上就“A有创新精神,B有创新精神,C有创新精神,所以我们要有创新精神”。

一个标准的议论语段,应该包含如下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材料+结论句。比如:

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二十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那如何才能保证每一议论语段的标准化?可以尝试下列方法。

因果分析法——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例如:

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论点)。

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

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方法:自问自答)

假设分析法——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衬。比如《六国论》里的“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就是很典型的假设分析。我想提醒同学们的是,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我们不妨看看2008年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的满分作文片段里“假设分析法”的运用:

人生如画,浓墨泼洒,淡泊与浓烈交相辉映;人生如歌,高低迷离,嘈杂与清脆皆成曲调;人生如酒,婉转悠长,热烈与缓淡亦沉醉。拔开蓝丝绒的乌云,一定是一片湛蓝无边的苍穹;追寻流水的踪迹,一定是清如许的源头。或许途中诱惑满目,或许路上艰难险阻,但有一个信念支撑着我们:坚强!

若没有一颗坚强的心,就不会有出身贫寒的洪战辉“背着妹妹上学”的壮举;若没有一颗坚强的心,就不会有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奏出伟大的《命运交响曲》。这是一种怎样的信念?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支撑?……

辩证分析法——在讲道理、作分析时,要能围绕自己的观点,从客观对象的实际出发,全盘考虑,合理分析、论证。只有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抛弃个人的私心杂念,所讲的道理才能合乎情理,所作的分析也才能准确、透彻。倘若不从全局出发,只注意事物的一面,注意不到事物的另一面,重视了某一方面的因素,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因素,所讲的道理就很难服人。

除了上述几种常用方法,还有正反分析法、例后解说法、意义分析法等,当然,大家还可以综合运用其他的分析说理方法。

如果各语段落实了“标准化”,再加上清晰、完整的结构,那么,这样的议论文想不得高分都难。在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一种经典的“六段综合式结构”,即“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论点; 第二段,详例剖析,叙议结合;第三段,略例排比,形成气势;第四段,正反对比,凸现中心;第五段,辨证分析,立论周全;第六段,联系实际,升华主题”。具体说来就是:

第一段,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兴。总之,三句话即直奔主题,切忌故弄玄虚,弯七绕八,拖泥带水。

第二段,事实胜于雄辩,一个精当的事实论据,往往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但是千万不要忘记议论文的体裁特点,叙事不要过于详尽。举例时可以采用“三明治”式的结构,即首尾是议论评价性文字,中间是高度概括性的叙述(一般不超过120字)。

第三段,如果说详例是点的勾勒,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铺展。点面结合能够形成立体感,略例以三四个为佳,若能形成古今中外的格局,则更有全面的代表性了。

第四段,在前面详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础上,再从反面切入,正反结合,对比鲜明,从而更加突出中心。若一时想不到合适的反面例子,可以用“如果……不是……”“如果……没有……”等假设句式把主要例子变成对比材料。

第五段,任何理论都不过是一种假设,绝对的结论容易产生偏颇,因而一段辩证的分析能使立论更为严密周全。

议论文结构范文第8篇

并列式结构是议论文结构中最常见的一种。

在论证思路中,为了论述的方便,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或是把论据并列起来,论证的几个层次或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这就是并列式。如2004福建满分作文《稳中求胜》。文章在亮出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之后,便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充分的论述: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这三个分论点共同证明了中心论点,论证充分。结构清晰。这种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结构严密,中心突出。行文的基本思路是:简要评述话题或话题材料,引出中心论点,然后把中心论点分解成若干个分论点,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论述,最后概括分论点,得出全文的结论,呼应开头。

并列式形式上的标志是:几个并列的层次或段落前面一般标以“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等。并列的分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顺序可以灵活变化,但应考虑并列的几个方面的轻重程度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讲,把重要的放在前面,若无程序的差别,安排时只要符合一般的思维习惯就可以了。

在运用并列式布局时有两种方法:

1 观点并列。例如《学贵多问》,在本论部分可以设置三个分论点:多问可以弥补学习中的不足;多问可以扩大你的知识面;多问可以使你有所创新。有所发明。

这种行文方法,其结构如下:

2 例证并列。就是从不同角度列举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事例,有层次地论证中心论点。例如《我们的价值在中国》,作者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后,本论部分列举三个时期的优秀人物的事例,边举边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一切有志之士都把自己能尽忠于祖国作为生命富有价值的体现。文章首先列举国难当头、战火纷飞中的吉鸿昌的例子,再举新中国诞生前后钱学森、邓稼先的生动事迹,最后列举当今改革开放大潮流中留美博士陈志杰毅然回国创业的事例。这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事例,十分深刻有序地论证了“我们的价值在中国”这一中心论点。

这种行文方法,其结构如下:

开头:亮出论题,引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并列论证;

论据一(事实材料);

过渡句或过渡段(最好有此环节,这样会使文章结构更清晰);

论据二(事实材料);

过渡句或过渡段;

论据三(事实材料);

结尾:重申或深化论题。

另外,并列式的结构还有许多变体,比如给每一则材料设计小标题,在并列材料之跳行、组合形成什锦拼盘等等,使文章结构“高清晰”化,从而使阅卷者能够迅速把握作思路。这也是高考场上容易驾驭的形式。

运用并列式结构要注意几点:

1 并列的各个部分必须是平行的,要防止各个方面交叉或从属。

2 分论点要准确、恰当,要合情合理。如“曲折有利于社会安定”就是一个错误的分论点。

3 几个分论点要保持一致,即能共同支撑一个中心论点。如果在论述“直面人生缺憾”这个论点时,运用以下三个分论点:①以积极和坚强的心态面对人生缺憾;②直面人生缺憾,使我们得以找到展现自我的舞台;③直面人生缺憾,使我们生活上更加丰富多彩。其中分论点①与②③不一致,因为①说的是如何面对缺憾。②③论述的是直面缺憾的意义。

4 几个分论点要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虽是并列关系,但也存在着轻重先后的顺序,应使之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

5 注意多个材料的排列顺序。符合一般规律。什么材料在前。什么材料在的,要合理安排。一般顺序为先古后今,先中后外。也可按其他顺序,但必须有条理。

[例文评析]

稳中求胜(2004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

梁山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却以戍土居中。何也?

宋公明为人沉稳,刘备做事敦厚,戍土谦稳厚实。终脱颖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敌曰:为人沉稳,稳中求胜,吉。

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弃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日: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遏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忿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陛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采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洎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已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让我们拥有一颗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吧,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

[简评]这是一篇规范的并列式议论文,文章先亮出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然后从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展开论述“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论证结构清晰,思考层次性强,并且文中所用例证,所引名句,均出自高中语文课本,在作者信手拈来之间显示了作者扎实的基本功,结尾回应开头,并有所扩展,升华了文章的主旨。从这篇满分作文我们也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即课文也是考生写作的一个源泉,课文中也有许多“黄金”值得考生挖掘,只要考生用得恰当、得法,也能让高考作文展现“神奇”。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宋人杨万里写过这样一首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意思是说。不要说下山了就没有困难了。那不过是行人在空欢喜。正在万山圈子里呢。刚刚走完一山,迎面不是又有一山相拦吗?

议论文结构范文第9篇

穿针引线――巧过渡

过渡,是文章的基本要素,巧妙的过渡会使文章思路清晰,承接自然,结构严谨,全文浑然一体,同时让阅卷老师轻松地捕捉文章脉络。因此写作时要在此处下功夫,如将过渡性语句放在段首或段末,或独立成段。以下具体列举几种过渡性语句:

(一)由物及人(或社会生活现象)的过渡句,如:

1.物犹如此,身为万物之灵长的人亦然。

2.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我们难道不更应该……

3.自然界如此,人世不也是这样吗? (或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

(二)引入历史事例的过渡句,如:

1.中国历史,浩浩汤汤。纵观历史,蓦然发现,凡是名垂千古之士,都能做到……

2.中国历史, 上下五千年,经历了各个朝代的兴盛昌隆, 也历经了时代更迭的兵荒马乱, 在这厚重的历史中,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他(她)就是……

3.打开厚厚的史册,沿着历史的长河漫步……

4.漫溯一道道历史河流……

5.睫毛拨开云雾,瞳仁洞穿千古……

(三)转系现实社会生活现象的过渡句,如:

1.时过境迁,如今的……

2.反观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够……

3.我们生活在时下一个信息量大,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时代,更……

(四)结尾收束,转入反思,卒章显志,如:

1.掩卷沉思,整理心灵碎片,脑海中……

2.大江流日月,春秋代古今,面对这样一个创新的时代,我们……

3.滚滚历史长河,悠悠中华古国,处在 21 世纪路口的中华民族……

4.溯人类千载悠悠的历史,凡成大事者,皆……

如果能在行文中运用诸如以上的语句,文章的思路就会清晰不少,如今年福建省高考满分作文《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就巧妙地运用了过渡语句:“回望历史长河,又有哪一个伟大成就不是源于创作者的爱?……”“我已无法历数古今中外有多少因热爱而造就的伟大奇迹,可这种繁盛,恰与当下创造之光的暗淡形成了触目惊心的反差。我们有……”其他高分作文,也无一不显示出过渡巧妙、结构清晰的特点。由此可见,巧妙地设置过渡句对优化议论文体的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

深挖细掘――明析理

有的议论文之所以流于肤浅,常常是因为其引出论点之后就直接举例,而忽视了对材料进行必要的分析议论。因此即使论据选得不错,也难以达到论证的目的。

缺少分析议论,论据与论点就不能很好地结合。因此要懂得在显眼处对事实进行必要的分析,使其与论点产生必然的联系。以下具体列举几种方法:

(一)探因分析法

此法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沿着“为什么”的思路,探求根源,由果溯因,使内容逐步深化。

具体操作时可使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何以……究其因是……”等。

(二)假设分析法

此法是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进行假设,分析如果材料中的某种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从而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若所举例子是正面的,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若所举例子是反面的,就从正面进行假设。

具体操作时可使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如果(试想、倘若、假如)……不……,那么(就会)……(或:那么他怎么能……呢?)因此(由此可见)……”等。

(三)意义分析法

即在举出实例之后,深入分析,由小见大,指出事物的意义和价值、影响或危害。

具体操作中可使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从……中,发现……,感受到……” 等。

(四)归纳分析法

即列举多个典型论据之后,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最后揭示要证明的论点。

具体操作中可使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大凡…… ,无不……,因此可以说…… ”

当然,议论性文体还有多种结构模式和写作技巧,写作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强化训练】

白居易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赞叹野草生命力的顽强;范晔用“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称誉草历经考验的韧性。但同时谁也不能否认,草的茁壮成长离不开深扎土壤的根。

请以“根壮草才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个字的议论文。

【佳作展示】

根壮草才美

安溪梧桐中学高三 李培芬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只有深扎土壤之根,才有茂盛参天之势;只有永不枯涸之源,才有百川归海之状。表象的成功是内心不懈奋斗的成果,只有真正富有的内心修为,才能拥有无可替代的外在魅力――根壮草才美。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方优雅的舞台,一架三角钢琴,一张椅子和一个其貌不扬的人,台下一片沉静,仿佛这是神圣的宗教仪式,所有的信念都“驻足”于那缓缓流出的天籁,音乐时而如涓涓细流,时而如山洪暴发。十指在黑白键上跳动,狂放不羁,却不失优雅。他就是郎朗,他的音乐才华人所共知,他却从不相信天才之说。正如爱迪生所言,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他亦深有感触:娴熟的弹奏技巧背后是每天十小时的练习,年复一年,从未间断。若不是那炼狱般的磨砺打下深深的根基,又何来这天才的光环和绕梁三日的不朽音乐呢?只有坚实的根基才是成功的秘诀。(假设分析法)

不信?就看看伟大的雕刻家米开朗基罗,《大卫》之所以仍是传奇,是因为他近乎自残地扎下了艺术的根基;再看看达・芬奇,在尸体解剖室一住就是两三天,只为研究人体结构,使自己的画更能表现神韵,最终才有了《最后的晚餐》震撼问世。

大凡拥有极高艺术造诣的人,其出神入化的表现力皆来自于扎实的功底,因为他们懂得草欲美离不开扎实的根。(归纳分析法)

可是如今呢?物质充盈了,许多人也变得浮躁了,根还没有扎稳,便急着招蜂引蝶,这样的植物是熬不过春寒的。(过渡句,联系现实社会生活现象)2010年春晚最热的话题莫过于王菲和小虎队的复出,即使时光流逝,人们还是感叹经典的生命力。相比之下,那些靠选秀和网络自嘲而红极一时的人,即使称“哥”唤“姐”,也终究是未深扎根于土壤的小草,终会因寒风来袭而销声匿迹。

议论文结构范文第10篇

在论证思路中,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这就是递进式结构。它的特点是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变更。一般议论文采取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体现了层进式结构的特点。如2002高考作文《正直是做人的根本》,文章先摆出女学生拒绝广告的现象,接着说明这样做的原因,再评论女学生这一行为的意义和价值。这样层层递进,说理深刻,从而透彻地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层进式的文章一般有三种格式:

1 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与层之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请看以“严于解剖自己”为题的写作提纲示例:

严于解剖自己

(1)要不断进步,必须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2)论述如何才能“解剖”好自己。

①严于解剖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前提。不了解“病”在哪里,就无从下刀。)

②光有自知之明还不够,还要勇于自我批评。(这是解剖好自己的途径。不开刀。就无从去“病”)

③自我批评的勇气来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关键。不掌握开刀的规律,刀就开不好,也就难以真正去“病”。)

2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3 针对某些不好的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摆现象一析危害一挖根源一指办法”的格式。

一篇层递式的议论文,多半就是回答四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即论题、理由、办法和效果四方面。在结构上可以形成如下模式:

引子:起兴、名言、诗句、典故等均可作为引出论题的引子。

论题:明确提出观点、看法,既承前文引言,又为下文张本。

论证: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由浅入深地进行论证,如从自然到人生,由个人到社会,由文学到哲学等。当然,也可采用并列论证的方式,此不赘言。

办法:提出实现论题的措施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分条列举。此环节最好联系现实来说。

效果:可以展望未来或推测前景,也可以表明一种态度。

尾声:或呼吁,或劝诫,或警示,或重申论题的意义,均可。

以这样的思路写下来,文章脉络自然清楚。当然,作为一篇文章,也并非要求其中环节一个都不能少,其中办法、效果就可以略写或不写。

[例文评析]

转折 北京一考生

林中的通幽曲径,是因为那些曲曲折折的转弯才更富诗意与浪漫,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往往是情节一波三折。令人回味犹有余香。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东西因转折而愈发美丽。

一本书因转折而精彩。《飘》中的女主角思嘉丽由一位娇弱的千金小姐因时代的变动以及身体内自尊的血液而转变成了坚韧而真正美丽的铿锵玫瑰。这样的蜕变真实而精彩,这样的转折使《飘》成为一部掩卷难忘的经典之作。《呼啸山庄》中,男主角希斯克利夫,由一个单纯、爱意绵绵的少年转变成了一个因爱而泯灭了人性的复仇恶魔,这场因爱而起的悲剧摄人心魄,因为这转折突然而精彩,这样的骤变的人性更是突出了爱在他心底炮烙的深刻印记,更多的如希区柯克、欧・亨利那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处决定性的转折更是蕴藏着无穷的魅力。这些作品的转折,我想无论是美好或惊艳,都会令我们最大限度地体会到作者的用意,从而获得思考,它们无疑是精彩的。

文学作品中的转折多半是虚构的,人生中的转折却是真实的。虽然。有的令人痛不欲生,但其最终却成为铸造生命奇迹的一块块基石。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左丘失明,厥有《国语》;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许多先贤都是在经历了如许苦痛的转折之后,更深刻地体味了人生的大义所在。依靠惊人的生命力延续了生的意志,写下了一篇篇传世经典,造就了一番番奇功伟业。就是在这些转折中,先哲们的坚韧和坦荡。使他们的人格和思想在历史长河上空凝聚成了一瓣瓣恒久的心香,也正是这些转折,激发了更多人的感喟……

记得林清玄说过。“生的路上,并不是你在哪里放上一个门框,哪里就是唯一的出口。你可以向左向右转个弯,去寻求生命的出口。”是啊。我们的生活之路一定不是平坦笔直的。有的转折也许是不情愿的,就如自己孩提时得知要离开居住已久的城市迁往北京时,心中的那份不快一样,不愿意离开相处已久的亲朋,对每一条街道,甚至是街边的陌生人都有一分不舍,毕竟没人愿意面对离别。到了北京后慢慢地适应了,认识了新朋友,生活有了新的精彩。这样的转折,乍看不美好,似乎是一种结束。如今想来,反倒觉得是一个起点。

生活中的转折,快乐或痛苦。我们都应该微笑着面对,生活本来就有起有落,我们也应该如此看待生活。愿一个个转折为你我交织出一条值得回味的生活之路。

[评析]这篇高考作文结构可以分解如下:开头:起兴。林中通幽曲径,电影一波三折。第一部分:挺出论题。转折是一种美丽。第二部分:从小处谈转折。分论点:一本书因转折而精彩。《飘》中斯佳丽的人生转折。《呼啸山庄》中男生角的情感转折。希区柯克、欧・亨利那种出人意料的结尾。第三部分:由书谈到人生。分论点:人生中的转折是铸造生命奇迹的一块块基石。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等。第四部分:由人生谈自身。联系自身现实:孩提时迁居北京一有的转折是不情愿的,但转折终究是美好的。结尾:我们应当从微笑的态度对每一个转折。

不难看出,文章结构是层递性的。转折是什么,为什么转折是美丽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转折,这是论题上的层递;由书的情节到人生到自身,这是结构上由浅入深,由小处到大处的层递。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你试过穿针引线吗?如果试过但又不熟悉,你肯定会注意到,当你把线头紧紧捏住,然后凑近针眼,你的手套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线一下就穿歪了。

当你端着满满一杯咖啡行走时,如果你的眼睛老是盯着液面,心中总是设法使之平衡,结果你会发现液面的波动会越来越剧烈,以致溅出杯子。

想把液体灌入一个细颈瓶也会出现同样的结果。你的手本来拿得很稳,然后去贯彻你的意图,这时候,不知为什么,你的手却颤抖起来。

在医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放松的技巧锻炼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过度的努力和减轻过度的“目的性”。克服在避免错误和失败时产生的过分谨慎。可见,有一个良好的心境是十分重要的。

请以“要有个良好的心境”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上一篇:股权结构范文 下一篇:桁架结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