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问题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6 13:23:18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篇1

关键词:思政教育社会热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2-0037-02

时代在更替,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尤其是人才也在一代一代的变化着。我国的高校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主力,需要明白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也要懂得如何塑造自己从而为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做好准备。因此,当代大学生需要时刻关注着社会热点,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中能够拥有自己独到的看待问题的眼光和分析事实背后情况的思维辩证的能力。然而,当代大学生受到和平环境的感染,难以正是当前的社会热点,认为事不关己就莫不关心,这种心态并不是一个有时代责任和担当的大学生应该拥有的心态,需要通过思政教育加强大学生的认识。

1社会热点问题的概述

社会热点问题,顾名思义即是在一定时间内的某个领域发生并受到社会舆论的关注和媒体的传播,引发了社会成员内的广泛讨论且集中反映了某些社会问题,成为了社会矛盾的一个集中爆发点。因此,社会热点的出现并不是一种故意为之的事件,拥有着历史的偶然性却也有历史的必然性。历史的偶然性体现在是由一件社会的小事件引发的社会范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而历史的必然性体现在了社会热点问题是对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的一种集中爆发,没有重视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这一社会热点事件的出现。

社会热点事件之间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1)鲜明的时代性。任何社会热点问题都带着特有的时代特征,而这种时代特征集中反映在热点事件的爆发点,这是当代我国国情最为直接的反应,表明了当前我国最为需要关注和解决的社会矛盾体现在什么地方。

(2)大众性。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最为重要的便是由它引发的社会关注度快速上升,成为了其他群众茶余饭后讨论的焦点问题,也成为了当时人们最为关注的点,众多的群众参与其中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最为重要的引发点。

(3)动态性。所谓的社会热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的,而社会热点所反映的内容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脚步而进行变化,集中反映了当前时代最为突出的社会矛盾。

(4)典型性。社会热点问题最为重要的便是能够典型的反映出这类社会矛盾,并引起了社会群众的关注,这也是由于这类问题对社会的长久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了人们关系并希望问题得到长久的解决。

(5)复杂性。社会热点问题是由于涉及到了社会多个领域,由于是社会矛盾的集中表现,所以长久以来问题的发酵和深化导致了这类问题的根深蒂固,一时之间难以有效的解决和根除。

2在思政教育中融入社会热点问题的意义所在

2.1有利于构建大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的普及率逐步提高,使得我国民众的信息获得渠道开始增多,而人们获得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网络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获得信息逐渐增多,导致了人们关注的事件也在增多,这么庞大的信息即是利也是弊,对于当前我国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在构建的时期内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从而影响了我国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舆论影响是最容易改变人的想法,也最为容易影响人们的思维,对于不够完全了解事件真相的群众来说,其会成为网络舆论利用的“水军”,从而为这些目的不纯的网络舆论达到不良目的提供基础。大学生作为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在逐步成型的阶段,受到这些不良的网络文化的影响,将容易引起大学生个人认知出现问题,不利于大学生今后个人的发展和良好思想文化的塑造。

2.2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

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热点问题的特点来说,由于社会热点问题涉及到的社会领域较为广泛,而且问题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导致了在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中,甚至是在谈论这些问题时,都是一个可以上升到关于意识形态、价值导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方面的话题。因此,在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广泛引用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出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还能够从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了解中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树立大学生的正确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一代接班人来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刻体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髓,将有助于我国当前的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个人意识,为之后大学生的发展提供思想助力。

3将社会热点问题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途径

3.1改革当前大学思政教育的模式

改变当前我国大学思政教育的模式,通过将社会热点问题加入到思政教育当中,从而实现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课堂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的目的。在大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中,首要的便是改变过去课堂教学的灌输式教育方法。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育方法广受当前各种先进的教育人士的诟病,由于在灌输式教育模式当中老师成为了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并不能够完全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也无法及时获得学生对于这堂课程的反馈,容易影响最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而且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氛围较为压抑,学生很难被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容易使得课堂呈现出无精打采的局面。尤其是在进行思政教育这类较为枯燥的教学内容时,采用传统的教学灌输模式,将会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的沉闷,无法调动学生的思考的积极性。通过在大学思政教育中加入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不仅能够使得思政教育获得更多的教育素材,使得思政课堂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通过在课堂上广泛讨论社会热点问题,能够改变过去教育课堂是由教师主导的局面,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深入学习的热情,也能够激活课堂的氛围,避免出现课堂过于沉闷的局面,对于加强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具有很大的帮助。社会热点其实并不距离我们很远,关注的问题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通过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能够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價值观和是非观,能够面对众多褒贬不一的观点时具有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训练学生面对事情要有自己的想法,这对于今后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课堂之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建立专门的论坛或微博,探讨当前最为热门的社会热点,启发学生关注社会,加强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也可以经常举办一些讲座论坛,通过专家学者对于社会热点的解读,为学生解读社会热点背后所牵涉到的道理和各种问题。

3.2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开展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

大学生与其他阶段的学生不同,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了,需要大学生不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还要加入社会实践活动的行列当中去,真实地体验社会,了解课本之外的所谓的社会生活,这样的大学生才能够算是拥有一个完整的教育。因此,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完善学生在高中之前教育的缺陷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很多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却形同虚设,很多学生并没有在思想上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并没有对其足够的重视,导致了很多学生在面对学校布置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任务都只是应付了事,很少能够真正深入的去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任务,使得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并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价值。为了引导大学生理性的对待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社会实践活动当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热爱程度,对于提高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这是由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全民讨论性,能够激发出大学生想要了解的心理,从而能够积极参与到相关的实践活动当中,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加深入的了解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因此,在安排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时,可以广泛征求大学生的意见,在学生意见基础上选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最能够符合大学生的群体性需求,从而能够保障大学生积极参加这些社会实践活动。

3.3搭建社会热点问题的网络教育平台

大学生已经被标签化为伴随着网络成长的一代人,这些大学生的生活已经被网络紧紧联系在一起,失去网络将会使得大学生的生活变得一团糟,而无法获取信息,也无法与其他好友交流,更加重要的是无法挑选网络上更加物美价廉的商品,从而降低自己的生活成本。因此,学校通过搭建专门的教育平台,并在平台上引入对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不仅可以增加教育平台的在线浏览量,也能够建立起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从而通过学生之间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广泛讨论,在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之下形成符合当代社会正能量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在这种形式下学生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和是非觀不仅正确,而且根深蒂固,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都能够对学生造成正确的影响,指导着学生正确的生活和学习。这种互联网开放平台的社会热点讨论,不仅能够将社会问题在学校内部进行广泛传播,而且能够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参与到话题讨论的程度,并在讨论中学习和了解。同时,在网络平台上,学校可以将搜集到的有关社会热点问题的资料进行公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热点问题,还能够让学生实现社会热点问题的资源共享,通过将这些资料在平台上公布,能够让学生获得与社会热点问题相关的各种信息,这对于揭露社会热点问题的源头具有重要帮助。而且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相互深入的讨论可以从不同的专业视角对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解析,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让学生能够从多维度的角度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学习和探讨。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篇2

一、从社会的热点、难点中选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话题新闻,因为是新闻,所以具有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而它又以话题的形式出现,因而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说理性。正因为这种新闻体裁自身的优势,所以适合用这种形式来报道一些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几乎都和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因而,既要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大局,又要把握住群众的脉搏,选出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难点和热点作为题目,以话题的形式进行系列报道,这样,报道才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一段时期,传销在乌兰浩特地区民间盛行,成为不少人热衷的话题,很多人参与其中,深受其害。对此,人们或贬或褒,众说纷纭。《兴安日报》一版编辑感到,在这个话题上做文章有针对性,容易引起群众的共鸣。因此,选了“话传销”一题,“话”了一段时间,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后来编辑部乘势而上,又陆续选了“话就业再就业”、“过年了农民工能否拿到工钱回家”等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话题新闻的形式进行报道。因为题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相关部门和广大读者积极参与,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了舆论热点,有力地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发挥了党报舆论的导向作用。

二、以事说理,以理服人,具有较强的导向性

选一些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话题新闻来“话”,不是仅仅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讨论,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引导舆论,统一群众的思想。同时,把群众中、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有利于释疑解惑,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的新经验、新举措、新方法提供给更多的读者。因而话题新闻以事说理,以理服人,具有较强的导向性。

随着改革的深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就业和创业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实现这些群体的就业和创业?这是一个热点问题。编辑部选了这一话题,同时明确了指导思想:要用创业和自谋职业的实例说话,用事实来开阔人们的思路,从而引导社会舆论,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从编辑部刊发的一系列稿件来看,基本达到了这一目的。

三、集中时间,固定版面,具有较强的连续性

社会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是块硬骨头,比较难啃,绝非一两篇报道就能说清和说透的。以报道社会热点难点为主要内容的话题新闻具有深入讨论的充分空间,它可以就一个话题,集中一段时间,集中一定的版面,连续“话”,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从而给读者打下较深的烙印,同时将话题引向深入。比如,就业和创业是一个热点中的热点问题,因而,在“话”这个题的同时,必须集中较长一段时间,从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来讨论、来分析、来认识,这样,就会引起读者的广泛注意,用连续性来保证完成舆论引导,来解决社会上的认识问题。

四、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有较强的参与性

话题新闻的题目是社会的热点问题,往往也是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因而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能够吸引群众的广泛参与。实践证明,“话题新闻有人气”。只要题目选得准,时机把握对,组织得好,就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形成舆论的热点,吸引群众关注话题,参与讨论,党报的舆论引导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因为就业和创业这一话题是社会的一个热点,许多人正受到这一问题的困扰,所以他们既关心这一热点,又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和理解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相关部门也能参与,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

五、形式多样 ,篇幅短小,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话题新闻在报纸上以专栏的形式出现,在稿件的体裁上就有了一定的包容性。它可以发点评式的通讯、消息,可以发自诉性的文章,也可以发一些带理论色彩的文章。体裁可以多样,但篇幅不宜长,尽可能从一个侧面来做文章,可以发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同时,多选用那些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式的文章,这样,文章就更有可信性和可读性。

总之,党报作为党的重要舆论阵地,肩负着“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重任。党委机关报尤其是地方党报要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生存、发展,就要不断研究和满足读者的心理和需求,不断地创新报道模式。特别是当前在数字化的转型中,“传统报业应该树立强烈的创新观念,在互动性、扩展性、开放性等方面积极创新,生产出更多新闻精品,以吸引更多受众”。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篇3

一、《内蒙古热点问题透视》的总体印象

我对《内蒙古热点问题透视》的总体印象有三:首先是标题鲜活透亮、切题准确,每题均以十报告所讲所指引言,不落俗套;每题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存在的问题,先讲清楚怎么看,再回答怎么办,把脉准确、下药对症。其次是文章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既用事实说话,又用数字佐证;既有就当前我区干部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解读,又有相关政策链接、信息传真、名词解释和小资料等汇集一体,便于读者参考。第三是内文的版式活泼、形式多样,图文并茂,而且编排新颖独到,语言形式喜闻乐见、匠心独运、引人入胜。

二、《内蒙古热点问题透视》的可读性

其一是抓住热点,对焦百姓。社会生活中干部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是什么?找准这些问题,是理论大众化读物成功的第一步。书中涉及的我区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发展方针、收入分配、物价、菜篮子、农牧民看病难、基础教育公平、大学生就业、农民工现状、道德风气、公共文化服务等问题,都是当前让大家愁肠百结、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所有这些热点问题,不但找得准,更主要的是敢于对焦百姓,能够引起共鸣。

其二是辩证分析,深入浅出。这本书对问题现状、问题成因、措施对策,每个方面都分析得井井有条、有理有据、客观公正。它坚持用辩证全面的观点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用老百姓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说明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把大道理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其三是化虚为实,重在务实。理论工作者不仅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从理论上正确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更要面向实践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对策,增强干部群众团结的信心和决心,这才能让理论之花开出实践之果。这本书始终遵循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基本脉络,针对每个问题都提出建设性对策、建议、短小精悍,有的放矢,切实可行。

其四是资料新颖,权威可信。这本书不像一般理论读物,更像一本理论实用手册,引用的资料、数据十分新颖,跟读者零距离,很有亲切感。书中点缀了大量图片、数据,设计了“延伸阅读”,即国务院、自治区政府相关文件等,这样编排,使文章增加了理论的权威性、可信度,拓宽了读者的阅读视野和思维空间。

三、《内蒙古热点问题透视》的鲜明特点

《内蒙古热点问题透视》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敢涉深水的热点透视。该书充分整合了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的21个广受关注的理论和现实热点问题,将思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以理论展示、政策解读、事件分析等形式,由情入理、由浅到深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分析经济形势、社会保障、食品安全、民生教育等事关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事件,在理论与实践、理论与群众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构筑了生动的理论展示载体,打造出理论宣讲品牌,有效引领社会意识形态主流。

二是直面问题的鲜明态度。该书“后记”提到所列专题都是宣传部组织力量深入基层开展调研,认真了解干部群众的关切,梳理出21个热点问题进行专题透视。可以说都是来自群众、来自实践,既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又是自治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着力解决的难点问题,充分体现了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的态度,充分展现了直面问题、聚集热点的勇气。

三是解决问题的务实理念。该书注重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说话,对每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对自治区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措施、目前解决的进程、今后努力的方向等,都进行客观务实的解释和分析。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既不掩盖矛盾和问题,又不随意许诺,讲矛盾问题清清楚楚,讲工作进展实事求是,讲政策举措具体实在,讲目标方向务实科学,既分析了体制、机制、制度等深层次原因,也通过对党的十精神的深入解读,对各方面实际工作进展和成效的交待,对解决问题的前景的展望,让人们感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这些问题的高度重视、解决问题的务实态度,对一些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实讲清了长期性、复杂性,使群众增强对党和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希望。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篇4

On the Perfect Fusion of Hot Social Issues and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U Wei

(Ji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31)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impact of social hot issues on people's lives has been growing. College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the hot social issues, which will inevitably bring some challeng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cial hot issues with the perfect fu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void adversely affecting college hot social issues and promote the use of social hot issu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serious problem. To this en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ot social issues, and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al hot issu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finally summarizes the three effective ways to integrate hot social issues and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ocial hot issue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chanism

1 社会热点问题的概念与特征

所谓社会热点问题指的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在社会上发生的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件与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哪一个领域内发生的引起公众舆论高度关注的事件,都可能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鲜明的时代性,任何时代都具有相应的时代特点,社会热点问题正是基于这些时代特点而生,并相对地反映了当时的国情;(2)大众性,社会热点问题就是那些能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事件与问题,也因此而为人们所熟知并广泛地参与其中;(3)动态性,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更替,不同时代或者同一个时代的不同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人们的需求不同,人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不同,社会热点问题也就不同;(4)典型性,社会热点问题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就在于其能够典型地反映出社会的亟需解决的矛盾,反映人们最迫切的需要;(5)复杂性,社会热点问题所涉及的领域较多,产生的原因较多,往往由很多矛盾交织而成,因而解决方法往往也具有复合性。

2 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相融合的意义

2.1 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化飞速发展,人们也或多或少地通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来跟上时代的步伐,提升自我认识。然而,大学生们缺少一定的辨别能力,在如此庞大的信息量面前,很容易被某些不客观地言论所左右,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获取有用的信息。对此,高校应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即时为学生们作出正确的引导,帮助大学生们正确地看待社会热点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的领域广,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人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当然可以上升到对社会意识形态、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或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上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来进行高校思政教育,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十分有利。

3 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途径

3.1 改革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模式

改革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是将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重要途径。首先,高校应当考虑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结合社会热点问题,采取引导式教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一直受到大众的诟病,高校通过结合社会实时热点,不仅可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使其积极加入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客观解析,引导同学们正确地认识社会热点背后的基础理论和思想。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学生们的课外时间,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相应的讨论会,或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这样,思政教育被延伸到课堂,同学们通过讨论可以有进一步的思考,毕竟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专家学者独到的讲解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各种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其背后的理论思想。

3.2 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所有大学生必须参加的,也有很多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然而还是有不少学校的学生,只是走一下形式,当作是完成任务,而没有真正落实社会实践的任务,实现社会实践的目的。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们对社会实践不感兴趣,甚至认为社会实践本身就是没有太大作用的,从而导致了恶性循环。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这一途径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同学们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可以引起其对社会实践的兴趣。此外,高校在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时,应该注重社会的实践的实际效果,提倡大学生们积极参加的同时,还应强调同学们实际动手实践。同时,还应该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让同学们能够真正在亲身实践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

3.3 构建基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的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网络甚为重要。大学生们主要靠网络与同学、好友进行交流沟通,也主要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信息,网络是他们与世界对话的窗口。因此,透过网络平台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思政教育是一种相当有效的途径,会得到相当多大学生的青睐。一方面,网络十分便利,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平台查找相应的社会热点的资料,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为上课作准备。另一方面,同学们可以在网络教育平台上相互讨论,也可以与老师互动交流,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进行思政教育。

4 小结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篇5

高中政治社会热点有效课堂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应并重情感态度教学、能力教学及知识教学。为了能够在课堂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优化高中学生的政治知识架构与提升政治学习能力,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社会中的时事热点,以便可以在跟随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实现推陈出新。本文探讨了构建有效性高中政治课堂时应用社会热点的相关问题,旨在提高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

一、丰富社会热点素材,有效导入教学内容

优化课堂导入方式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条件,因此可以利用社会热点为学生导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社会热点的引导下对政治知识产生求知欲望,并在课堂中以相对亢奋的状态配合教学过程以及学习政治理论。在为高中学生导入新课内容时要重视应用形式多样化的载体,包括视频声像、相声小品、音乐、漫画、图片以及文字等,让社会热点案例与事例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以便能够让社会热点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理解理论知识。例如,在对“政府的权力”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制度反腐”热点进行课堂导入,在讲解依法行使政府权力的内容前,可以先为学生播放制度反腐方面的热点新闻,或为学生展示在人民网上搜集的一些反腐漫画,以便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与漫画的过程中对违法违纪行为产生感性认识,随后自然引出依法行使政府权力的相关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会因此得到提升。再如,对“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全国春运电视电话会议”进行新课导入,说明民航局、铁路局、安全监管总局及交通运输部等政府部门的职责。

二、针对社会热点展开辩论,有效理解政治知识

高中学生通常会比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社会焦点问题,且随着知识量的不断增加与人生阅历的变化,对于一些社会热点也会产生独特看法。对此,可以在构建有效性高中政治课堂的过程中应用辩论教学模式,让学生针对热点问题展开辩论,并在准备辩论、参加辩论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已经学习到的政治理论知识,以便在辩论社会热点的过程中可以受到一定的启迪与教育,由此培养分析政治问题的逻辑性思维。为了构建有效性课堂,在运用辩论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情况精选辩题,保证选择及设计的社会热点辩题具有贴近学生与贴近生活的特点,同时要针对社会热点设计思辨性较强的辩题,让参加辩论的双方能够产生较大分歧,并可以形成较强的思维冲突。例如,在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针对“延迟退休政策”展开辩论,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官员建议、国民情绪、专家意见及媒体建言等,并辩论是否应该实施延迟退休政策。此外,要重视对辩论过程进行巧妙调控,维持好辩论秩序,确保辩论活动可以起到加深知识理解程度的作用。辩论时间应控制在25分钟至30分钟之间,且教师应在辩论前说明辩论礼节、辩论技巧及辩论方法等,在辩论中可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点拨。

三、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将社会热点引入到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在紧密结合社会热点与政治理论的基础上改善教学效果,但如果学生不了解社会热点,则难以构建高效政治课堂,也无法有效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对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主动获取、了解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以便可以有效改善课堂中的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在教师呈现出社会热点后立即产生积极反应。为了让学生主动搜集社会热点新闻、信息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增设摘读环节,让学生朗读自己搜集到的社会热点,在朗读后结合所学的政治知识进行简单评论,教师则可以对学生所做出的评论进行鼓励、表扬及适当点评等,让学生能够在搜集社会热点材料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此外,可以让学生在黑板报中设置社会热点专栏,及时更新专栏中的内容,确保学生可以了解最新社会热点,保证社会热点的时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利用社会热点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中政治教学,进而为有效性高中政治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在运用社会热点进行政治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准确把握好时代的发展特征、党和国家所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以便使时政教育与政治教育实现有效契合。

参考文献:

[1]杨付兴.复习学案导学法在高中政治复习课的实践研究――以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课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4,(10):35.

[2]张文君.网络媒体时代民主政治的“陷阱”――民主技术掩盖下政治逻辑的异化[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31-41.

[3]王可园.“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还是“基层社会与创造性政治”――农民政治行为两种分析框架比较及重构[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03):41-51.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篇6

【关键词】社会热点问题 当代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作为一个小的社会系统受到信息时代的影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过程中所能够获取信息的渠道进一步增多,社会热点问题开始受到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并且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新时期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社会热点问题的影响,进而积极探索合理的应对措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为大学生群体做出更为及时客观的思想引导。

一、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从社会学角度进行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一般能够引发人们普遍参与的欲望,并且会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促使参与其中的人表现出相似的社会心理状态,在一定团体范围内形成特定的情绪氛围。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大学生群体能够与社会热点问题产生广泛接触,因此在出现社会热点问题后,大学生必然会积极参与其中,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认识也会受到影响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1]。由此可以看出,因为学生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积极参与到社会热点问题中,受到社会热点问题相关舆论导向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更为复杂,极大增加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甚至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无法满足需求,难以结合学生受到社会影响形成的心理特殊状态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时代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发挥受到极大的限制,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思想状态的形成。可见,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加强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视,并尝试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相应的辅助,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优化。

二、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措施

由于社会热点问题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广泛参与到社会热点问题中,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明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开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所以新时期要想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应该尝试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化,争取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具体来说,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一般情况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热点问题都表现出较强的现实性,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必然会对广大青年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活动是对青年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实践中,能够加强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联系,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相关知识的兴趣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2]。

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会涉及到我国外交问题,此时教师就可以将当前社会热点中的“朝鲜半岛核试验”问题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将其与教材中相关外交问题相结合,让学生结合我国外交政策等分析当前对待“朝鲜半岛核试验”的态度,在向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的同时也保证思想政治效果,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政治判断能力加以培养,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

(二)发散思维,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设置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向学生解析社会热点问题,而是要适当的设置探究性思维活动,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如针对当前我国“雾霾”问题严重的社会热点,教师在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就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探究性教学和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在污染、环保方面的所学知识,对本地区出现雾霾的原因进行探究。这样结合社会热点,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有效激发,积极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并且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能够对污染、雾霾和环保问题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对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形成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3]。

(三)打造基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这一社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尝试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就可以加强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打造基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将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在平台上集中,并且为学生设置讨论和分享的渠道,在学生针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的过程中,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师能够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和引导,保证学生的讨论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4]。这样学生在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过程中就不至于偏离主方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为学生未来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支持。

综上所述,较之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为丰富,并且能够结合学生思想的动态变化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育和引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所以应该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视,以社会热点问题辅助教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贾悦舜.新形势下对高职思想政治课堂中引入社会热点的思考[J].党史博采(理论版),2016(4):63-64.

[2]彭洋.社会热点事件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7):187-187.

[3]李峥嵘.社会热点与高职思政教育研究[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13):144-144,145.

[4]王灿.社会期望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影响――以政府对近年社会热点问题的应对为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5.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篇7

关键词:社会热点问题思政教育价值

大学生是有知识、有素质、有能力的人群,他们熟知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独立思考和正确判断社会热点问题,并对社会热点问题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想法。但由于大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出的多样性,他们在社会热点问题的认知上难免会出现偏差,而这就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如何客观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社会热点问题的思想观念,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点问题。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特点

一般来说,社会热点问题的特点主要可分为三点,第一是实时性。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必须符合全面反映社会的要求。因为在这个阶段中,各类社会矛盾会持续发酵,对热点问题的解读也会随着社会舆论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视角,从而实现全面反映社会情况的目的。第二点是大众性。因为当前社会是以利益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广大群众关注的重点是事件背后对自身生活的引导和牵制作用,对此,社会热点问题要想在群众之间进行传播,就必要具备一定的大众性,以人民群众为基础,与民生生活相联系,从而才能有效促进社会热点问题传播效率的提高。第三个特点是敏感性。这是由于不管是哪个领域的热点问题,都是由阶级矛盾、思想矛盾而引起的事件,这些社会深层矛盾的存在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稳定都极具敏感性,一旦出现就会在社会上引起舆论狂潮。

二、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影响

1.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导向作用。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类热点问题、社会矛盾的出现越来越频繁。为了有效解决各类社会矛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高校应当在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教育工作中,将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有效融合。因为从整体上来讲,社会热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方针与政策的反映,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思路,合理的看待社会热点问题,深入了解我国的国情与民情,促进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解决。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情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目的,这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相融合。因此,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与解决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2.社会热点问题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从根本上来说,社会热点问题并不同于一般的问题,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复杂性,往往会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社会热点问题是大众对共同利益关注程度的集中体现,以及能反映出一个社会荣辱观的践行程度,因此,社会热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上升到社会意识形态的高度。高校是思想最为活跃的聚集地,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充分融入社会热点问题,是践行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高校思政教师应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性进行充分认识,引导学生透过问题的表象分析事件的本质,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素质,合理科学的看待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与发展。

三、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探讨

1.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入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要让学生对书本上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掌握,还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倘若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播,那么高校的思政教育活动就会与新形势下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实践过程的教育理念相违背,进而影响着思政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对此,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学生各项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引进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完相应的理论知识后,将知识应用在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过程中,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普遍提高,在很多情况下,大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案进行拟定。而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能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促进自身明辨是非能力的提高,让自身从社会热点问题的本质上解决问题。

2.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入能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做好预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对于高校思政教师来说,他们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强烈的责任心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学习榜样,积极引领学生塑造正确的思想行为。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可知,高校教师若能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的思维方法去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挑战,那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将会缩小,甚至会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同时,由于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极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解決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在采取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同时,通过浏览高校的一些网站或论坛,来了解与掌握大学生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与建议,由此来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走向,进而使用合适的措施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入有利于思政理论教学的实际落实。现阶段,许多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上仍采用单一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要向学生传授纯理论性的知识内容,缺乏相应的实践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单一式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要想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提高思政理论课程对大学生的作用,我们就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在充分考虑时展需求以及实际教育情况的基础上,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同时,教师还应当丰富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以及知识层面的广泛性,在讲解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关心程度以及培养好学生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为了有效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思政教师还需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课堂效率,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可以使用多媒体、互联网等工具来开展教学工作,通过图文并茂、视频讲解等方法的使用,来将枯燥的思想政治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并在实践活动中学以致用,将思政知识全面融入到社会实践中,有效促进思政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结语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不仅能顺应时展的需要,还是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来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掌握,并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落实思政理论教学实际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以及思政教育工作成效的提高。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篇8

舆论引导的动因

英文“舆论”(Public Opinion)一词,直译即“公众的意见”,向来被视为一种无形的社会力量。马克思将“舆论”看成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1};梁启超在《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一文中写道:“凡欲为国民有所尽力者,苟反抗于舆论,必不足以成事。”{2}美国政府学著名学者D.B.杜鲁门认为:“舆论在美国生活中的地位十分突出,作为巨大的权力来源,就像仆人面前的主人一样。”{3}也就是说,舆论在美国充当的是“权力之母”的角色。这说明无论在何种意识形态下,舆论都是政治、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舆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客观上有对其进行引导的可能。舆论的主体(公众)在表达意见时,往往缺少完整性、系统性和深刻性。这一特性给舆论引导带来极大的空间。所谓舆论引导,是指政党、团体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设置议程,构建框架,提供主流意见,从而使社会舆论按照预期的方向流动的动态过程。在保持舆论开放性的基本条件下,将社会舆论引导到正确的渠道,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

舆论引导的主体是大众传播媒介、舆论领袖(意见领袖)等。在我国,党报在主流媒体中占据着权威的地位,因此是引导社会舆论的主体。舆论的特性决定了对其进行引导的必要性:

首先,舆论有正向和负向之分。项德生认为:“舆论的正负性就是舆论的质,用舆论的方向性来表示。确定舆论方向的标准是真假、善恶、美丑。真的、善的、美的,或真善美相统一的舆论,是正向舆论;反之,是负向舆论。”历史的发展证明,正向的舆论可以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的作用;负向的舆论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破坏和阻碍的作用。李瑞环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一文中提到:“新闻舆论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一条新闻,可以启迪人民奋发进取,也可能混淆视听,涣散人心……因此,正确发挥新闻舆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导向作用,既是正确引导人民群众的需要,也是反对敌对势力反动宣传的需要。”{4}

其次,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报纸的性质决定了其必然会对舆论进行引导。马克思曾说:报纸“只有能使多期之间出版间隔缩短,这个企业才会完全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持续不断地影响舆论,在经济方面也才能有很大的希望。”{5}列宁在1901年写道:“我们需要的报纸还须是政治报纸……没有政治机关报,就绝对实现不了我们的任务――把一切政治不满和反抗的因素聚集起来,用以壮大无产阶级革命运动。”{6}

第三,任何在经济上占有决定地位的政治集团,为了阶级的利益,必然争夺舆论的控制权和引导舆论。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马克思甚至提出根据现实的斗争需要“制造舆论”,即组织对革命有利的舆论的必要性。他认为:“‘自由报刊’是社会舆论的产物,同样,它也制造社会舆论。”{7}1901年,列宁提出“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的著名论断。{8}

值得指出的是:舆论引导并非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专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也非常重视舆论引导的作用。美国政府学著名学者D.B.杜鲁门认为:“在美国,所有政治利益集团,首要关注的是社会中存在的公共舆论”。“领导者必须估计公共舆论的方向和影响,而且,或多或少应该引导和控制舆论。实际上,几乎无一例外的是:一个利益集团正式组织的首要目标是从事其宣传计划,旨在影响关于新集团的利益与要求的舆论”。{9}

舆论引导价值

舆论引导(舆论导向)属于舆论控制(舆论调控)的范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舆论观,舆论控制的目的或者说总目标“是使舆论保持一种状态或发生一种变化,这种状态的维持和变化的发生有利于控制者实现某种愿望,或有助于决策的做出和实施。{10}”就我国党报的使命来说,舆论引导就是要把人民群众引向正确认识真理,正确改造世界的方向上来。

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着重就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讲了5点意见,其中的第一点就是强调舆论导向的重要性。他指出:“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

在党报舆论引导的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众多的社会舆论和媒体舆论中,哪些需要进行重点的引导?哪些需要一般的引导甚至不需要引导?这其中涉及一个“舆论引导价值”的问题。

一般说来,在阶级社会里,所有的舆论都是有导向的。但是,由于舆论的属性、强弱不同以及主流媒体的人力、物力的限制,就需要对社会舆论进行分层,合理分配宣传资源,重点引导那些具有舆论引导价值的舆论。

所谓“舆论引导价值”,即社会和媒体舆论具有予以引导的意义和价值;它同时也是判断一种舆论是否需要引导,引导价值大小的内在素质。正确地判断舆论引导价值,是舆论引导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新闻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具体表现之一。

毋庸置疑,只有那些具有舆论引导价值的话题,才应该成为舆论引导的重点。

舆论引导价值的决定因素

舆论引导价值的大小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

1.舆论的主流性和全局性

影响全局的新闻事件往往会成为社会舆论持续关注的热点,进而形成主流舆论,即那些具有压倒性优势的舆论。在分散、多元的社会舆论中,主流舆论并非都是正面舆论。比如,那些在某一时期突出呈现的非理性、狭隘的民族主义“爱国热情”与非理性的“全民炒股”等舆论。1996年,中国股市在连续3年萎靡不振后全面回升,社会舆论对股市发展普遍看好,社会各界纷纷入市。这时的社会舆论被一种非理性的情绪所主导,凸显了它所具有的内在引导价值。12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特约评论员的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希望“中国的股民,应从全球多次股灾中汲取教训”,有效地引导了社会舆论。

又如,2005年4月,日本右翼势力再次通过修改教科书来篡改历史,网民的反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等地还出现了反日游行并有一些过激的行为。与此同时,海外的一些媒体则大肆散布这些游行是官方和媒体煽动民族主义情绪的“造假游行”。人民日报从4月中旬开始,16天发表近60篇(件)报道进行舆论引导,彰显了中共中央机关报在关键时刻把握形势的舆论引导能力。

2.舆论的热度

虽然舆论引导贯穿于党报日常报道的方方面面,但是,舆论引导的重点应该放在对热点问题的引导上。无疑,那些社会矛盾集中,公众关注度高、解决起来较为复杂的社会焦点、难点最具有引导价值。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全球化意识形态的影响,又会带来一些观念上的冲突,决定了有些舆论必然成为热点。

就热点问题的“热度”而言,可以分为“流行热”和“焦点”两种。前者“往往是基本矛盾的间接反映”;后者“常常是基本矛盾的直接表现”。{11}比较起来,属于“焦点热”的当然更具有引导价值。

例如,2008年的热点话题有:十七大、劳动合同法、艳照门、冰雪灾害、全国两会、胶济铁路脱轨、拉萨“3・14”事件、汶川大地震、燃油涨价、奥运、三鹿奶粉事件、经济危机、改革开放30周年等都属于全国人民关注和热议的大事,无一例外都是当时的舆论热点,从而成为党报舆论引导的重点;而汶川大地震引起的地震短期预报问题、中小学校建筑质量问题、心理危机干预问题、媒体采访道德问题与灾后重建等问题;以及经济危机引起的股市下跌、制造业不景气和就业困难等话题,则属于社会的“焦点”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的舆论无疑也最具引导价值。

3.舆情的复杂性

有些舆论既非事关全局,也非某一阶段社会的热点问题,但是因为舆情复杂而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对于这类舆论如果不加引导,同样会激化社会矛盾和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这类问题也具有较高的引导价值。

例如,随着近年来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而产生的“养狗热”问题,在社会上引起的争议比较多,社会舆论呈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特点。2005年9月28日,人民日报第14版以《这里人养狗不扰民》为题,重点报道了上海市花城小区人与狗和谐相处的典型经验,还配有言论《养狗者当自律》,该版同时还集纳了国外在犬类管制方面的经验。对此加以肯定,认为这组报道引导有力,“对于化解矛盾、促进实现人与宠物的和谐相处,对营造一种依法、文明、科学、健康养犬的社会风气将会产生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4.舆论的问题性

舆论的“问题性”与舆论学中的“舆论问题”是两个概念。后者是指“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有一定价值冲击的、新异性的、能引起人们争议的社会公共性问题。”{12}“舆论的问题性”则是指舆论的发生、发展和传播具有一定的问题,其传播效果对社会呈现出或隐或显的负面、消极影响。按照涉及的具体内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影响社会稳定的谣言。

(2)有关封建迷信的舆论。例如,“天上扫帚星,地上动刀兵”、“十羊九不全”等迷信舆论。

(3)反动的舆论。例如反对改革开放的极“左”观点、“”言论以及“中国”等舆论。

(4)价值观错误的舆论。例如网上炫富、“傍大款”、“无商不奸”等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舆论。

(5)错误的历史观。例如:丑化民族英雄以及美化汉奸的舆论。

(6)落后、保守的舆论。例如 “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人怕出名猪怕壮”等。

(7)违反科学常识的舆论。例如“不干不净,吃了不生病”等舆论。

针对问题型的舆论,既要利用主流媒体对受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也要注意对敌对的舆论进行斗争。在当前,尤其需要加大舆情分析和研究的力度,区分不同类型的舆论,制定不同的舆论引导对策,优化舆论引导的效果。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23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载1902年2月《新民丛报》1号。

{3}[美]D.B.杜鲁门著:《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236页,陈尧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4}李瑞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0年3月3日第一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60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6}《列宁全集》第5卷,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37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8}《列宁全集》第5卷,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美]D.B.杜鲁门著:《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231页,陈尧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10}项德生:《舆论与信息》,111-112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11}同{10},71页。

{12}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39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上一篇:中国社会科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国家社会责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