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鉴赏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0 05:50:50

美术史鉴赏论文

美术史鉴赏论文篇1

一、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鉴赏之“道”的多元化

1.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审美之“雅”与“俗”

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中国古代汉族的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无论其音乐创作人员是民间艺人、文人还是宫廷乐师、宗教人士,也无论其表现目的是反映人民日常生活还是服务于文人修身养性、交际言志,是为宫廷享乐或为宗教服务,从其音乐表现因素来划分的话,可大致归纳为普通民众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等。故中国汉族古代传统音乐之审美归属,一为普通民众,二为文化精英或上层阶级,三为宗教民众,其中宗教民众又与普通民众群体有所重叠。宗教音乐与民间音乐关系密切,如将宗教音乐视为民众音乐,这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汉族传统音乐,按照音乐风格与受众群体来区别,主要可划分为“雅乐”与“俗乐”两大部分。当然,此处的“雅乐”非指中国古代宫廷祭祀活动与朝会仪礼中所用的音乐,而是指审美意蕴与审美表达均符合儒家“中和”之道的音乐,也就是所谓的文雅类的音乐;此处的“俗乐”泛指古代各种民间音乐。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当中,可视为文雅类音乐的,主要包括魏晋以来的琴乐、宋词调音乐、清宫廷音乐以及昆剧等;俗乐则最大量地涵括了历朝历代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唐代宫廷燕乐、民间说唱音乐以及绝大多数的戏曲音乐、宗教音乐等。

“远古时期,属于娱乐形式的‘乐’是没有雅俗之分的。”[3]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逐渐分为雅和俗两大类。这样的音乐文化格局本属中国古代音乐常识,但目前众多的有关中国音乐审美的文献,总是或强调中国传统音乐“和静、简易的审美观”[4],或强调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征是“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气盛化神”的审美追求、“立象尽意”的最高境界[5]等。从最大范围、最高艺术特征的美学角度论述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点,难免使人觉得中国古代汉族的传统音乐,全是那些乐简意深、文质彬彬的音乐作品,而忽略中国历代汉族俗乐文化的审美特点。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当中写到:“……我们应当注意到人们生活的实际的世界中,还有一种近乎平均值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真正地在人们判断、解释、处理面前世界中起着作用,因此,似乎在精英和经典的思想与普通的社会和生活之间,还有一个‘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而这个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延续,也构成一个思想历史过程。因此它也应当在思想史的视野中。”与中国思想史的学术研究传统相类似,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学者们,主要关注着中国古代文雅类的官方主流音乐文化的审美特点,坚守着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雅正”传统,从而使雅致音乐文化的土壤――全民化的民间俗乐消失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虚无当中。

2.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元组合

历经时间考验而传承至今的中国古代普通民众的俗乐其实并非低俗的音乐。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古代汉族传统音乐当中的雅致之乐,它的最初往往也是俗乐。俗乐的生命力就在于“俗”,俗得有民族特色,有大众品位,俗得清新又活泼。雅致的音乐如果没有俗乐的滋养与洗刷,必将走向雕章琢句、绵软气弱的萎靡不振的地步。虽然雅俗也可相互转化,但俗乐精品,往往俗中见雅、大俗大雅、雅俗共赏,这也就是所谓的“俗到家时便是雅”[6]。

我们承认,“在中国历史上,抒情美典是最为上层文化所赞许,又对整个文化圈最具影响力。”[7]中国古代儒家推崇雅正之乐,隆雅鄙俗,致使中国古代官方音乐理念始终崇尚着“中和”之道。但“大体上,任何文化有上层的美典,也必须有低层的美典。中国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终于以中国文化型的抒情美典为主导,但其他美典或同时并存,或在某一集团、某一时期甚至成为主导美典”[8]。在任何人群聚居之地,一定会存在许多并不优雅也不含蓄更不精致但却是普通民众甚为热爱的音乐。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历史是如此悠久,中国地域是如此辽阔,人口是如此众多,音乐文化大一统于“中和”之美只可当作如是观,圣人们的宏大的音乐美的追求,与中国丰富的生活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古代官方所提倡的主流音乐思想并不能左右汉民族全部的音乐格调布局,古代汉族传统音乐文化是多种思想文化的组合,这是历史的真实。

学术界对汉民族的起源问题现已持多元论。秦汉之际方成型的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汉民族在中国历史上,以其先进的经济制度与高文化结构,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将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以及蛮、俚、僚、等西南少数民族逐步汉化;又在宋辽金元时期与契丹族、女真族等北方少数民族长期杂居,在民族大迁移运动当中将不少少数民族同期同化。[9]汉民族文化的历史,是一部多民族文化汇聚的历史,古代汉族传统音乐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入后的音乐文化产物。

二、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鉴赏之“术”的多样化

丰子恺曾明确表示,对于不同的艺术类别,“应当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美学特性而具有不同的鉴赏方法,应当掌握各类艺术鉴赏活动的特殊性。”[10]鉴赏者对同一类音乐进行鉴赏,因为艺术鉴赏本就有审美创造差异,所以鉴赏差异客观存在;且不同类的音乐鉴赏途径与方法,技术层面的差异也比较大。

1.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雅致音乐类的鉴赏之“术”

前面提及的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当中的文雅类音乐,主要包括魏晋以来的琴乐、宋词调音乐、清宫廷音乐以及昆剧等。

文雅类的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的鉴赏有一些具体的鉴赏技术要求。如琴乐,它用不同音色、不同风韵的泛音、实音与散音音点,吟揉绰注、轻重疾徐的演奏合成了一条虚实相间的旋律线,又用如生命脉搏般的自由散板节奏,营造出了琴乐律动的从容。在古琴音乐当中,虽然散板的精神贯穿始终[11],实则是“形散而神不散”。这种浓淡相间的音乐时空布局,构建出了一个“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心灵与自然相映衬的审美空间,丰沛的艺术张力从中或激越或悠缓地布局了出来。所以琴乐的鉴赏之“术”,主要应当注意它的“美点”至“美(旋律)线”,它的节奏律动、音乐曲体空间布局之美,等等。

虽然宋词保存至今尚有两万多首,但我们现在能够鉴赏到的词调音乐仅有南宋姜夔的词调音乐作品17首(其中自度曲14首)。姜夔的词调音乐作品被视为中国的古典艺术歌曲,品鉴它的时候,除需要运用中国古代文学鉴赏常识、词调美学知识以外,在歌曲曲调的分析处,鉴赏者还应知晓宋词均(“韵断”)与乐句的音乐布局关系,用均的疏密与音乐表情之间的关系,均处即是歌唱表演的击节处等艺术常识。词调音乐作为文学与音乐之双璧,字调与曲调是否合律还需要音韵学的基本修养。

昆剧的腔词声韵关系与词调音乐基本一致,昆剧的文学性强是这个剧种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与词调音乐不同之处应当是它的戏剧性,鉴赏它也就相应地增加了中国戏曲艺术特质的分析与欣赏,如所谓的超时空、程式化、虚拟性、综合性,等等。另要注意昆剧亦歌亦舞的表演特点,昆剧音乐构成的基本规律。昆剧的歌唱风格也迥异于其他剧种,明代沈宠绥的《度曲须知》曾叙述其歌唱特点为“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熔琢,气无烟火,启口清圆,收音纯细”。如要比较简易地揭示出它的歌唱特点,罗艺峰所谓的“川剧的‘叫’,秦腔的‘吼’,昆曲的‘吟’,越剧的‘唱’”[12]可资鉴别与审美。

大多数人都认为,培养一个人对精致艺术的鉴赏能力相对比较困难,因为精致艺术的意境、神韵、气势等审美构成品格较高,品鉴它对鉴赏者的文化修养、联觉通感等音乐鉴赏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古代汉族音乐当中的雅正艺术,如琴乐、词调音乐与大部分宫廷音乐、昆剧等均吻合言近旨远之艺术要义,如将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结语所云的“深文隐蔚,馀味曲包”,陆机《文赋》当中所言的“石蕴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篇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诸多言语,用于阐释雅致艺术的审美特点,这将大大提高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雅致音乐的审美成效。

2.中国古代汉族传统民众俗乐的鉴赏之“术”

如对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汉族民歌文本进行研究,很容易得出“到了明代(主要指明中期以后),民歌才算是完全解放了自己”[13]的文本民歌研究观点,因为《诗经》与《楚辞》《乐府诗集》等历史性的民歌文本相比于明中后期的民歌文本而言,更具规范性与蕴藉有度的文学特征。笔者相信,中国历代的汉族民歌元典都是清新活泼、真挚动人的普通民众的心声。我们现在所读阅到的历史性的一些汉族民歌文本,绝大多数是经过文人润笔、官方许可才采编流传至今的。温柔敦厚的诗教是儒家教化思想的产物,而民歌作为民众艺术的一种普通体裁,在生活当中“矢口寄兴”“放情长言”,整体的艺术特点应当是真切而生动,简朴而深刻。“其感人之深,有时还驾专门诗家的诗而上之。”[14]民歌地方风味浓郁,沁人心脾,文学价值并不低。对于民歌的鉴赏之“术”,固然文词与曲调均需鉴赏,但其人文性、民族性的鉴赏才是民歌鉴赏的根本。

清代说唱音乐可供鉴赏的主要有京韵大鼓与苏州弹词。这两种说唱曲种的共同艺术特征,是唱腔的叙述性、抒情性较强,口语化明显,地方语音的音韵美完全渗透在说唱音乐的唱腔当中,演唱极具个性,等等。[15]要鉴赏好这两种说唱艺术,一定得适当了解它的唱词框架特点,句式组合特点,语音的辙韵与用韵特点,唱腔的板式、腔型特点,伴奏音乐的艺术特点。在此基础上才能详细了解刘宝全的京韵大鼓表演特点,清中叶之后的苏州弹词陈调、俞调、马调的演唱特点等。说唱音乐的鉴赏,尤要注意其说中有唱、唱中有说的独特艺术组合方式,享受说唱音乐因为语言与音乐的丰富结合而产生的音韵美。

清代戏剧音乐鉴赏主要鉴赏中国早期的京剧艺术,但京剧第一代“老生三鼎甲”既无录音又无录像保存并流传他们的京剧表演艺术,我们只能从“新三鼎甲”之一――谭鑫培的极少录音当中了解中国早期京剧的某些艺术特点。京剧艺术自谭鑫培开始才统一使用京剧的音韵规范,这也有利于我们鉴赏现今存在的京剧艺术。鉴赏谭鑫培的京剧表演势必得了解京剧板腔体声腔结构特点,西皮、二黄两种主要声腔及其音乐特点,伴奏乐器与伴奏音乐特点,京剧行当与脸谱,京剧的“唱、念、做、打”有机结合等相关的艺术因素。除去戏剧艺术的基本特点,如要熟悉这种戏曲音乐,得从唱腔的外部形态入手。如同昆曲可从一支支曲牌入手,秦腔可从一种种板式入手一样,“而行当分腔发展得比较完善的多声腔的剧种如京剧,则又加了一个‘行当’的层次,所以在京剧的每一个唱段前,总要标上行当、声腔、板式三项内容。如旦腔西皮二六、生腔二黄散板,等等。”[16]所以应注意京剧每一个行当的唱腔唱词结构、基本句型与其他变化板式等艺术内涵与艺术形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艺术表演特点;且同样的行当唱腔板式,在每一位优秀的京剧演员的表演当中又独具魅力。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深化戏曲程式化的艺术认识,提高京剧艺术的审美能力。

文雅的古代汉族传统音乐与普通民众的古代俗乐并非绝对对立。且不说那些不同类的音乐文化之间决不会壁垒森严、泾渭分明,单说雅致的上层人士们享受的音乐文化与普通市井民众的民间音乐文化之间,历史上始终处在一个相互影响与相互交融发展的态势当中――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实为一个多元化的音乐文化整体。

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具体的鉴赏之道与鉴赏方法的多样,并不说明鉴赏之“道”与鉴赏之“术”的截然对立。严格而言,“术”在“道”的具体范围之内,“术”是“道”的具体体现。但在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的鉴赏当中,如果只有“道”而没有“术”,此“道”将为“虚道”。我们强调,古代汉族传统音乐的鉴赏教学一定要加强各种艺术品种鉴赏方法的研究,即必须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鉴赏的基本程序与鉴赏途径、鉴赏此类音乐需具备哪些文化修养、取何种文化视角进行多维认识(此中涉及到了审美之“道”的具体对应),等等,至此方可评论其鉴赏教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的教学水准。在“术”的训练基础上,学生升华形成对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审美之“道”的音乐文化的认识,即对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的整体文化特征有所把握,依此才能确定音乐鉴赏主体的中国古代汉族传统音乐文化知识,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稳定性质的内构。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51.

[2]田青.中国宗教音乐[M].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

[3]曹顺庆,李天道.雅论与雅俗之辨[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9.

[4]蒲亨强.中国音乐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243.

[5]杜亚雄.中国传统乐理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09-218.

[6]刘道广.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25.

[7] [8]张凤.哈佛心影录[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72-73.

[9]徐杰舜.汉民族发展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10]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2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63.

[11]费师逊.简论“内向文化”的几个音乐基本的问题[C].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音乐资料馆.香港1988中国音乐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359.

[12]王耀华,伍湘涛.音乐鉴赏(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13]周玉波.明代民歌研究[M].凤凰出版社,2005:301.

[14]梁启超.中国文学讲义(老清华讲义)[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

[15]栾桂娟.简论曲艺音乐的基本特征[M].绿叶与根的对话:栾桂娟音乐学研究文集(中国音乐学研究文库).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229.

[16]蒋菁.中国戏曲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217.

美术史鉴赏论文篇2

人们将这种彰显自我存在的本能部分地释放于那没有实用意义的创造物之中,便形成了纯粹的艺术品;若是将其释放于大量的实用物的创造中,那就是工艺美术品和设计艺术品,也即实用的艺术;如果将其服务于人类的其他目的,那就成了附庸的艺术,如宗教艺术等。我以为首先明白这一关系对于有效地鉴别和赏析艺术作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来,艺术品是由人类自己所创造的,而非天工造化之物,那也就无需再去告诉你该如何去品鉴它们。但是,由于时代、区域和文化背景的各不相同,这就有必要对呈现在我们面前林林总总的艺术品给予一定理性的观照,只有这样才能从艺术品中获得更多的精神资源。丰子恺曾把人类对艺术的需要与对食物的需要相提并论,认为艺术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这也充分地表明了艺术对于人类生活的必需性。

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比一般意义的欣赏要更加深入一层,其关键就在这个“鉴”字,也就是说鉴赏者必须具备基本的鉴别能力,即除了对作品的感知、想象和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之外,还需要具备作品的政治文化背景、艺术技巧、作者意图、风格流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因此需要有一定的训练。训练则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不外两条,一是通过阅读美术发展的历史及其相关评论性的文章和书籍,以获得一个对美术历史演进的脉络和网络结构认识,有了这样的对网络结构的认识,无论面对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什么作品,都可以被迅速定位于这个网络结构的相应位置之中,这样也就可以确定与该作品相关的基本文化背景以及一般的常识性问题。举例来说,要读懂徐悲鸿的作品首先就要给予历史定位,他是中国现代美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西方科技的进步带动了西方文化的全球化辐射,悲鸿的努力是企图用西方传统的写实艺术来对中国的传统美术加以改造,所以才形成了他作品的独特风格和追求。

可见,心中有了美术发展的网络结构图,就有了更进一步接近美术作品的基础,但仅此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亲身地去体验以获得最直接且直观的感受。因此,另一条途径就是多看作品,尤其是多看原作,确切地说是“读”作品。相对而言,“看”更倾向于直接从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表象中获得精神的享受或满足(这种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并非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美的感受),而“读”则是一种发问式的看,即不仅仅满足于对作品表象所呈现出来的感受,还试图去感知到表象背后的东西,包括作者的意图和观念、风格与流派的历史定位等,特别是对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以及笔触等技法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往往只有通过看原作才能有深切的体验。这一点在西方国家做得非常好,很值得我们借鉴。在欧美,小学、中学的美术鉴赏课常常是在美术馆和博物馆中上的,同学直接围坐在大师的作品前听老师或馆内专业讲解员讲课,一般民众也是把游览博物馆当作是一种平常的休闲方式。在这样的艺术熏陶中,不仅对美术作品有日益加深的鉴赏力,人的素质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所以说养成经常去美术馆和博物馆的习惯非常重要,最好是从小开始。

上述两种训练途径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本身已经构成了一个美术鉴赏的过程。此外,鉴赏或欣赏美术作品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感悟性,也就是要用心去体悟作品,把鉴赏或欣赏当作是一种你与作品、与艺术家进行交流和心灵碰撞的过程。成功的美术作品仿佛是充满着内在活力的生命体,她以无声的方式将这种生命活力传达出来,只有当你也以同样充满活力的心对其加以体悟时,彼此才能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从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鉴赏活动。

由于本文的篇幅有限,不能对美术鉴赏这一大命题作全面和有条理的阐述,好在目前国内已经出版多种有关美术鉴赏的书籍或教材,可以让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美术鉴赏方面的有关知识。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美术鉴赏》(张道一主编),就是其中很好的一部。本文不想去过多地重复其他书上已有的内容,而是就其中几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谈点看法,希望有助于欣赏者在对美术品鉴赏中取得更大的收获。

首先想谈一下关于装饰美术作品的鉴赏问题。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历史上占有比例最大的美术作品都是属于装饰美术的。那么什么是装饰美术呢?对于装饰美术的概念和范畴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这必将影响到我们对这些作品的鉴赏。简单地说,我们提到装饰美术,必先有被装饰的对象,这是一对唇齿相依的关系。被装饰者绝大部分是具有一定实用功能的物体,而装饰则是附丽其上的美术形式,其中也包括了实用物本身的形体,比如建筑、壁画、陶瓷、青铜器、金银器等的造型和纹饰等。因此,从美术史上看,在独立的绘画和雕塑产生之前,美术大都具有装饰美术的性质,当纯粹的美术从装饰美术中独立出来之后,装饰的美术并没有消亡,而是两者彼此影响并行发展。就西方的绘画来说,从原始时期的洞窟壁画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绘画都应该属于装饰美术的范畴,中国美术史上独立的绘画也要到魏晋时期才出现,直到唐代,中国的绘画也还是以壁画为主,特别是佛教和道教的壁画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美术史鉴赏论文篇3

[关键词]美术;鉴赏能力;审美;生活

学生在上美术鉴赏课时没有升学压力,他们上起课来比较放松,重视程度不够,几轮鉴赏课上下来,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可部分学生在开小差,令老师很苦恼。高中为什么要开设美术鉴赏课?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美育在高中能否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为了让美术课有所改变,为了让学生在美术课上有所学,有所得,我经常请教其他美术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好的教学方法,翻阅大量资料,在不断的积累实践中,我的课堂在发生变化,学生开始盼着上美术课。

一、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高中生经过小学、中学的文化积淀,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情趣,他们的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欣赏艺术作品的眼光也有独到之处,有时一幅作品就可以让他们读懂历史,认识世界。以往提到美术课,大家都认为是画画,其实美术分为六大门类,鉴赏课涉猎到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等多个领域。美术鉴赏课是综合的课程,想要上好这门课,首先,要提高美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美术教师的知识要广博,要扎实,要丰富。鉴赏一幅绘画作品,要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画家的生平和绘画作品在艺术史上的价值。鉴赏一座建筑的时候,要结合古今中外类似建筑进行横纵向对比,加深建筑本身的艺术印象。鉴赏书法时,要弄清书法的来龙去脉、演变历史和派别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有时还需自备笔墨写画上两笔。其次,要提高美术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美术教师不仅要有美术专业技能,还要学习与美术鉴赏密切相关的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科技、地理、历史等。要加强美术与各学科的结合,作为美术活动的引领者和指导者的美术教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如果一位美术教师不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如何让学生走在正确的审美道路上?如果一位美术教师对文学常识不了解,如何带领学生走进诗情画意中?如果一位美术教师对地理、历史一知半解,如何引领学生感受作品中的风土人情?又如何去挖掘作品背后的时代思想?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要任务是提高美术教师自身的素质,丰盈自己,充实课堂。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术本身能陶冶性情,很多学生忙于繁重的文化课,无暇分身,不愿把时间放到非高考学科上,这种情况下美术老师更应努力让美术课变得精彩,让学生对美术鉴赏课产生兴趣。在上《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王式廓的《血衣》这幅作品,再请出几名学生扮演画中人物,有的扮演手持血衣的农村妇女,有的扮演受剥削的残腿农民,有的扮演低头认罪的地主,有的扮演新政府阶级。学生表演得很逼真,同学们一下子被带到了画面中,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起来。就这样,一节好课开始了,通过表演,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兴趣更加浓厚,很好地了解了时期的历史,懂得了劳苦人民的遭遇,认识到画家笔下的艺术手法是如何表达客观世界的,还挖掘出很多有表演潜质的学生。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我在美术鉴赏课中的一个新尝试。学生缺乏艺术土壤,小的时候就认为那些想象和创造与美术无关,认为美术只不过是涂涂画画而已。作为高中美术教师,我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建立对美术学科的正确认识,逐渐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以此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启迪心灵的教育目标。

三、营造音美不分家的气氛

我经常在上课前播放与本节课有关的音乐,音乐可以开启智慧,缓解课堂上的紧张气氛,同时,又能创设情景,渲染氛围。在讲解《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时,为了避免时间差给学生带来的抽象概念,我以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为例进行鉴赏和分析。那一庄严时刻每个中国人都铭记在心,在艺术家笔下定格为永恒。我引导大家用心倾听气势磅礴的歌曲《红旗颂》,与学生一起走进艺术的殿堂,去接触艺术的神秘,去感受艺术的力量。这时我再加上解说词,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听我的解说,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认为画家就是在表现生活的瞬间,只是更加概括,更具有艺术性,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并以此为自豪。这节课很顺利地进入主题,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地形成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其实并不难,只要在课堂上增加一些美术鉴赏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各门类美术的艺术特点和不同的流派语言,让大家可以和美术作品交流对话,从感性入手分析作品,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图,再对作品进行价值判断。

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美术鉴赏课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堂上强调学生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面σ环作品,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进行欣赏,从作品的历史、细节等要素加以鉴赏。每个人对不同的作品都有各自的喜好,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自己喜欢作品的原因,再引导学生说出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件作品,如何鉴赏作品。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交朋友,分享各自的鉴赏心得,一起讨论作品的内涵意义。在上《漫步中外建筑艺术》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收集相关图片资料,按宫殿、庙堂、陵墓、民居等类别和中外不同建筑风格整理,并加上文字进行评论。在收集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带来去北京故宫和苏杭旅游的照片,有的同学带来少数民族村落的特色建筑群图片,还有的同学上网搜集到很多图片,我们在课堂上欣赏到很多经典的建筑。由于都是学生自己找到的喜欢的建筑类型,他们一起研究时很认真,评论作品时内容准备丰富,语言精炼到位,我们还相约为了自己喜欢的建筑,可以在高考时考取这座建筑所在的国家或城市,进一步欣赏和领略当地建筑风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热爱生活的能力,把建筑美学融入到生活和学习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力和想象力,更是提高了学生收集素材、甄别鉴赏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学生也学会了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加深了感情。

五、鉴赏课的拓展延伸

鉴赏教材按照美术六大分类对课程进行了设置,多是理论性知识,缺少学生动手操作的部分。高中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时期,他们需要适当自我展现。在美术课堂上,我带着感受美和创造美的思想引领并熏陶他们,一幅幅带着真挚情感的美术作品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从高一年级组建新班级开始,我们就一起设计班徽和组标;有了标准美术字的文化墙设计,可以让班级文化更上一个台阶,在课堂上我们一起练习黑体字和宋体字;到了高二年级,同学们看到特长生艺术节的美术作品都很羡慕,在鉴赏课上我开始带领全班同学一起画风景速写,共同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版画和剪纸作品,并在教学楼大厅不定期进行课堂作品展览。同学们认真积极地动脑动手,完成自己心中的形象,作品没有好坏,没有答案,充分展示个性,没有了唯一标准的束缚,大家创作的作品更加灵动,充满想象。几次展览提升了同学们的信心,带动了整个校园的美术学习氛围。这种通过鉴赏理论与作品创作相结合的美术教学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审美主动性,更体现出美术教学育人育心的教学功能,更是美术课堂有效的延伸。

美术鉴赏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保护好学生对自然和对生活热爱的能力,把美术融入生活,让美术成为日常学习工作的一部分。学生的兴趣要靠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和吸引,要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在美术鉴赏课上既要注重艺术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积累,又要培养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通过多年的美术鉴赏课,我发现只要多角度鉴赏,树立美育观念,就能和学生一起上好具有审美情趣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在美的路上前行,坚持通过美术鉴赏培养高中生的审美情趣,就是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贡献力量。我会努力上好培养审美情趣的美术鉴赏课,和学生一起感受其中的美。

参考文献:

[1]闫大捷.用画笔实现梦想[J].中国中小学美术,2008,(03).

美术史鉴赏论文篇4

[关键词] 新课改 美术鉴赏能力 美术欣赏 美术批评 评述能力

美术鉴赏是以客观的美术作品为对象,同时又必需有作为欣赏主体的人的参与。欣赏者的主观条件愈优越,对艺术的领悟与感受就愈深入;对于没有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最美的绘画也失去光彩。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开展对学生审美鉴赏力的培养,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养成、美术素养的形成,辨别美丑、识别善恶的审美态度的建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四个方面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其中在“欣赏•评述”中提出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教学的观念,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欣赏与评述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美术鉴赏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但这种能力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和发展,而必须经过教育。

美术鉴赏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当我们观赏艺术作品时,是在接受艺术家心灵的倾诉。艺术作品中,有许多描绘大自然名山大川的,这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合,激发人们的想象,使人在内心深处享受美的乐趣,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鼓励。许多学生在艺术作品面前仍是一片茫然,有些学生以丑为美,追求的只是由感官上的刺激所引起的“”,而不是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快乐。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是学校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些学生在赞美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时,往往只会说:“这画画得真像!”不可否认,“逼真性”的确能够给人以愉快的感受,但是这种感受多来自于对作者模仿能力的惊奇,而不是来自对艺术本身的欣赏和对其意味的品评,因而,算不上是真正的欣赏。欣赏活动的欣赏和评述,一般来说,是对艺术作品质量和意义的评价,这就意味着学生不但要从美术形式语言方面探索艺术作品的特点,还应从美术史的角度和美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方面去研究作品的意义。如果你不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看不懂毕加索最著名的反法西斯的大型壁画《格尔尼卡》,毕加索在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到法西斯狂轰滥炸后,决定画这幅画以此来揭露法西斯的罪行。由此可见,每一件优秀艺术作品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它是与历史、社会、文化乃至艺术家本人的经历、个性、艺术天赋等等方面紧密相关的。对经典艺术作品的欣赏在培养学生美术鉴赏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统的欣赏教学对作品进行讨论时仅做情感的联想,或只涉及美、善等内容,不涉及作品的形式特征。不注重历史文化背景。高层次的美术欣赏不仅要涉及作品的美、善和其他令人愉悦的特征,更要重视作品的形式特征和作品相对应的历史文化背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为主的欣赏教学模式,让师生平等对话。以语言为基础,辅以感知、分析、解释和创作,使多种活动形成互补关系,达到对作品的深入理解。

美术批评的对象主要是美术作品,这意味着美术批评自身就是美术接受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美术接受活动的一个层次,它与欣赏性的接受方式和层次有很大区别。这种区别表现在对美术作品欣赏性的接受方式主要是一种直觉活动。在接受过程中欣赏者一直保持着对作品感性形象完整性的感知,关注作品的审美属性和审美价值,并且个人的审美趣味和爱好在欣赏性接受中起着主要作用。批评性的接受方式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它必须从一定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批评不等于排斥,也不等于完全吸收,它是有鉴别地对作品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艺术批评”能力的形成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标志,“批评”能力的高低是美术素养高低的标志。

当面对一幅美术作品时,学生说出:“这幅画很棒!”时,其他人有理由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说?”如果我说出的理由不充分或引起了反对,就启动了继续讨论的按钮。批评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推动学生从一种封闭的思维转向一种开放的思维,从一瞬间的好恶转向“要好好想想再做出判断”的状态。多数的欣赏者都会按照自己的本能,从喜好的层面开始。避免学生盲目做出判断,首先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某作品的感受、态度和直接反应。然后向学生指出,面对同一作品,其他学生和老师是如何反应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向优秀的美术批评家学习,看他们对作品是怎样来批评的。这也是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美术作品的批评需要主观判断也需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判断对错并不难,难就难在对作品的深入细致的品读和分析。现实中人们之所以不具备批评能力,缺少的正是这种深入细致的分析。美术批评选择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判断的作品,它们即包括中外历代经典作品,也应含有有争议的作品和不成熟的作品,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作品。

美术欣赏和美术批评活动是美术和语言的碰撞点和交融处。在美术欣赏课上,学生普遍存在表达语言匮乏现象。只停留在简单的判断上,使回答问题、讨论交流开展的很难。这样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便停留在浅表层面。学生寻找恰当语汇的过程,是认识升华的过程,加深视觉感受的过程。

培养学生如何欣赏和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并不是要培养美术评论家,欣赏与评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对一幅画认真欣赏和评述的过程就是对自己评赏和文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一次锻炼,同时也主动接受了一次审美的陶冶,以达到自己审美境界的提升。教学中发展学生评价性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把握两点:一是多鼓励学生主动地发表个性化理解的富有创造性的审美评价,二是启发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审美评价。恰当地使用形容词如清新、明快、笨拙、流畅、凝重、结实等等来表达感受。对于抽象作品,主要从形状、色彩、运动方向、空间感等来表达。学生越是熟练掌握和运用语言,就越有利于他们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在学校美术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艺术的海洋中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我们的审美教育必将取得理想的成果,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艺术的美。

参考文献:

[1]滕守尧.艺术与创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3-146.

[2]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65-266.

美术史鉴赏论文篇5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研究性学习;开展方式

高中美术鉴赏是新课标规定的必修板块,是提高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要环节。在高中,对美术鉴赏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则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能力,展现美术鉴赏课程魅力的有效方式。美术鉴赏课程特点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特征决定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特性。

一、高中美术鉴赏特点

1.高中美术鉴赏的内容具有广泛性

美术鉴赏的美术作品可以是绘画、雕塑、建筑、园林等一切美的艺术形式,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或容易接触到的艺术实体。

2.高中美术鉴赏的角度具有多样性

比如对画家梵・高的《向日葵》的鉴赏中,可以着重讨论一幅作品的线条勾勒、色彩渲染、画面比例等画家绘画手法的特点;也可以横向比较梵・高所有关于向日葵作品的异同来说明鉴赏作品的特殊之处;还可以根据画面折射出的作者的情感与心态分析作者某一时期的社会生活。

3.高中美术鉴赏的知识具有繁杂性

对一件美术作品的鉴赏往往涉及历史、政治、哲学、地理等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加强课外知识的积累。

二、研究性学习方式特征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成为一种辅助的工具。学习内容具有选择性,学生可以从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结合自己兴趣,选择属于自己个人或小组的研究课题。研究方式也呈现多样性,可以咨询专业教师、上网搜集资料、动手实验验证等,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因为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不再只是枯燥的理论,因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消化、应用、创新都将更加得心应手。

三、高中美术鉴赏研究性学习过程

由于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学科独特性和研究性学习方法的优越性,所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路人的原则,细化实践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落实实践过程中的每个步骤,不要流于形式,重拿轻放。

1.学生根据兴趣选题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从多种多样的鉴赏内容中,选取并制订适合自己的题目,可以提高研究成功的可能性,亦可以使学生的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次次的实践中逐渐增强,避免学生因失败而产生消极抵触情绪,不利于教学过程的长期展开。

教师也应当主动为学生创设多样的研究问题的情境,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地域方面的有利条件,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运用多种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开阔学生鉴赏的视野。例如,北京市区学校则可以根据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鉴赏中国古代特色建筑;苏州地方学校则可以根据苏州地域的便利进行园林的鉴赏;哈尔滨的学校则依据地方特色可以展开别开生面的冰雕鉴赏。

2.个人与小组相结合,讨论解决方案

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老师从旁协调,将学生分成若干讨论组,讨论出从各自的鉴赏角度出发最合适的鉴赏方案,制订方案书,详细地规划自己的鉴赏方法、步骤、搜集信息的渠道等,教师要给出建议或纠正。

比如,某学生的绘画鉴赏选择中国古代名画《韩熙载夜宴图》,经过小组讨论后决定从画面内容探索研究,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宴饮及餐桌礼仪,那么该学生制订的方案书至少应包括鉴赏题目――由《韩熙载夜宴图》窥视古代宴饮礼仪,鉴赏方法――理论分析与绘画观察相结合,鉴赏步骤为首先了解关于画作的基本信息,然后搜集全卷画作的音像、图片、文字等资料,最后结合历史知识和画作内容对古代宴饮礼仪做出分析,而信息搜集渠道有博物馆参观、图书馆借阅书籍、查询网络资料等。

3.搜集相关信息资料

搜集关于鉴赏课题的相关资料是进行美术鉴赏的基础,后续结合自己的情感经历、生活阅历对作品进行鉴赏都基于此步骤,可以说资料搜集的全面和有效与否直接影响了鉴赏成果的质量。

在如今网络技术发达的社会,信息搜集变得方便而且迅捷,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工具。教师可以建立关于美术鉴赏的网站,为学生的鉴赏课程提供方法指导,资料整理等;学生可以上网站查找和自己课题相关的文字、音像、图片等资料,或者在网上借鉴已有的美术鉴赏成功范例,尽快摸索出属于自己的鉴赏方式和风格。

4.学生独立完成鉴赏课题,并记录鉴赏结果

在搜集大量相关资料后,学生需要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融合吸收,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对资料进行再加工和创新,提升认识水平,对鉴赏课题做出自己的分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掌握有用的课外知识,熟悉鉴赏过程和技巧,提高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深层次认识并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兴趣爱好。

高中美术鉴赏除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外,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交流思想、开拓思维,提高审美品位,培养精神创新的重要课程。对如何开展美术鉴赏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才刚刚开始,相信经过一代代教师的不懈努力,这一探索必将更加全面而丰富。

参考文献:

[1]赵百龙.激活美术课堂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实践研究:基于高中美术教育课堂改革[J].神州:中旬刊,2013(11):142.

美术史鉴赏论文篇6

【关键词】音乐课程标准 音乐鉴赏 主要措施

新世纪伊始,国家根据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及更深入研究不同学科的认知规律,对基础教育进行了新的一轮改革,分别制定了义务教育与高中各科课程标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出台的。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鉴赏是增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属于基础性的音乐课程。主要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新的音乐鉴赏的主要标准要有体验音乐的美,认识了解中外重要音乐家,理解音乐作品的音乐要素,认识了解中外重要音乐家,感受体验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了解中西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联系姊妹艺术及相关学科,对作品进行比较和评论等等。面对新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笔者粗浅提出几条建议和措施。

一、转变教师观念,树立以学生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念。

音乐教师要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引领学生探究新知”,新的音乐鉴赏课程目标强调对学生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这就意味着音乐课堂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过去重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发展学生的音乐体验感受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的

人本主义教育方式。音乐鉴赏课中,音乐要素以及体裁题材、风格流派等音乐知识均应结合听赏音乐作品进行,没必要像上音乐理论课和音乐史一样详细讲述,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产生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而不是支离破碎地讲授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以至于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忽略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的体验。此外,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上的引导要采用“求同与求异”并存的方法,鼓励学生思考与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的鼓励会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在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应当允许学生对相同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只要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是有道理的,而且的确引发出了符合其心情的联想与想象,教师就应给予认可。学生所富有的对音乐的强烈的好奇心、奇特的想象力、丰富的创造性,往往超出了人们的估计。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产物,人们欣赏音乐的同时也是进行再度创作活动。教师应该是学生音乐行为的欣赏者,实践证明,给学生一个能使想象自由驰骋的空间,会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设置教学情境。强调学生体验音乐情绪和音乐情感的过程。

《新课标》中明确表述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要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特见解。“强调体验音乐的过程,也就是强调学生个体独立品味音乐的过程,对音乐情绪情感过程的体验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过程。在听觉教学情境设置上,要求教师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视听情景,使情景交融,激发学生的兴趣进入听觉审美体验。例如在音乐欣赏课《空山鸟语》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造良好的听觉环境,以此强化学生的听觉体验:设计以”鸟鸣”为线索创造情境,通过自然美与艺术美这两种形态,重点落实在音乐美即音乐的聆听上。使学生体会到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体会到民族乐器的神奇精妙,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情感教学情境设置上,要求创设以情育人的课堂情境,潜移默化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重温作曲家的心路历程,可以帮助学生进~步体会作品的音乐形态和思想内涵,激发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例如在运用多媒体欣赏《吉普赛之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擅长歌舞的吉普赛民族是以游荡生活为特点,他们居无定所,到处流浪,常以卖艺、算卜为生。作者对吉普赛人的生活和性格有所了解,并寄予深切的同情。因此,他才能写出有时带有感伤,哀怨,有时也有热情,奔放的表现吉普赛民族性格特征的音乐,乐曲既渗透着悲哀和宿命的意识,又充满着坚韧顽强、放荡不羁的精神。

三、加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理解音乐内涵。

音乐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和产生时代、历史背景以及各地区相关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如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增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例如欣赏《胡桃夹子》、《天鹅湖》等舞剧时,可以讨论出,舞剧音乐是舞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表现思想内容、发展戏剧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及其性格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所谓“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可以和语文知识相结合,由学生讲解诗词并听赏音乐作品,感受到音乐会使文学焕发出更有特色的美感;在欣赏《长征交响曲》和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留下了音乐的声音;在欣赏阿宝的陕北民歌时,又可以总结出西北地区石山峥嵘,蓝天下是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向大自然作斗争,所以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通过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结合,学生们会明白,无论是交响乐、协奏曲,还是歌剧、清唱剧,任何一个年代,任何一部音乐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维系着某种文化。引导学生端正音乐学习的态度,领悟音乐艺术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文化价值,通过多角度的与各学科相联系,培养学生从相关文化的角度去鉴赏音乐的能力。

美术史鉴赏论文篇7

[关键词]美术鉴赏教学策略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65

美术鉴赏是高中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高中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鉴赏水平的提高以及审美能力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上好高中美术鉴赏课十分必要。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鉴赏课教学成效低下、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不重视美术学科、教师“唱独角戏”等现象屡见不鲜。如何上好鉴赏课已成为美术教师关心和研究的课题。以下是我的几点浅薄之见。

一、创设情境,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鉴赏教学不是单纯的艺术品展示课。在鉴赏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展示古今中外的杰出作品,还要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作者的深刻情感。第一,教师要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来优化创新美术鉴赏课堂,让学生于自主学习中感受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于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中学会发现美和欣赏美。比如在学习青铜器时教师可组织学生编演《楚王问鼎》的小故事,让学生于故事中了解到青铜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教师还可让学生借鉴青铜纹饰制作小饰品,让学生于手工制作中了解到不同纹饰代表着不同的意义。第二,教师要深入挖掘每幅作品的历史背景,触摸作者创作时植入作品中的“灵魂”,让学生在鉴赏艺术品的同时和作者进行情感沟通。由于高中生课业重,没有充沛的时间和精力去查找作品的历史背景,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插入一个介绍作品背景的教学环节。比如在欣赏朱耷作品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朱耷身处明末清初这个特殊的历史转折期,身为明朝皇室子弟的他眼见江山风雨飘零却无能为力,心中之懊恼和不甘无处宣泄,只好寄情山水作画了此残生。学生了解其生平后就不难理解其作品中对生活的不满和对清政府的愤怒。第三,教师要有意识地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唤醒学生情感体验。学生只有在体会到作者倾注于作品中的情感后,才能对作品深入理解,最终为作品所打动。由小见大和由此及彼是两种常用做法。比如在鉴赏《格尔尼卡》时,教师可先让有受伤经历的学生来谈谈他们当时遭受了怎样的痛苦。小伤小痛我们尚觉难以忍受,由小见大,那么残酷的战争所带来的伤痛更是各国人民无法承受的。

二、巧妙提问,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在讲台上深情并茂地讲授专业知识,学生在下面无动于衷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触碰到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一味地讲空洞的美术专业术语,而不能巧妙地设计课堂提问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因此,教师要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设计课堂提问,并在美术鉴赏的课堂上有技巧、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参与到美术鉴赏活动中来。课堂提问环节涉及的问题主要分为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比如,在设计封闭性问题时,教师要突出问题与教材之间的密切联系,突出问题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紧密关联,让学生在认真研读教材后从教材中、从生活体验中独立自主地摸索出问题的答案。而开放性问题有利于教师在鉴赏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虽然高中生的思维水平已趋于成熟,但是他们美术专业知识的储备尚不充足,又没有经过系统而专业的美术训练,故而高中学生的审美态度还处于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因此,在设计开放性问题时,教师要围绕问题做好充分的铺垫工作,要对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回答进行初步预设,以便教师灵活地掌控整个鉴赏教学,实现优化鉴赏课堂的目的。比如,在欣赏《加莱义民》时,教师可在学生观察出义民脸上犹豫不决的神情后提出如下问题:畏惧死亡的人是英雄吗?

三、组织讨论,促进学生艺术思维的发展

美术史鉴赏论文篇8

“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其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美术鉴赏教材内容繁杂,知识容量大,如果教师缺乏合理的教学策略,则很难使教学顺利进行,也不易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笔者认为,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讲透基本知识。奠定美术鉴赏基础

要想使美术鉴赏教学收到实效,其前提则是,美术教师应给学生讲透美术鉴赏的基本知识,为学生进行鉴赏奠定基础。点、线、面、色是构成美术语言的基本元素,美术作品的不同种类都是在这四个基本元素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在组织和表现这些元素的过程中,则形成了独特的美术语言表达手段。如,西方绘画中的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等,中国绘画中的笔墨、章法、皴法等。教师只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构成美术语言的基本元素及其表达手段,才能使他们的鉴赏之路变得通畅。

二、明确鉴赏程序。搭建美术鉴赏之桥

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会感到十分茫然,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鉴赏的程序,找不到美术鉴赏的切入点。为此,教师要告诉学生美术鉴赏的基本程序,为学生搭建进入美术鉴赏世界的桥梁。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下列问题式程序进行鉴赏:1.你看到了什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叙述所鉴赏作品的内容,尤其是作品的细节部分。2.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受?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促使他们与作品产生共鸣。3.你认为作者想通过作品表达什么?引导学生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理性思考和分析,解读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4.会对作品作出何种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态度和认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和评价能力。

三、加强学科整合,增强学生综合素养

美术鉴赏教学的目的并非是让学生单纯地观察美术作品,学习其创作技法,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其综合素质。为此,美术教师应加强学科整合,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历史、政治、音乐等学科资源,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层次地对美术作品进行解读。如,在教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国园林“虽由人造,宛若天成”的意境及“移步换景”的视觉魅力,教师可播放以《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古筝名曲作为背景音乐的反映中国园林特色的视频让学生进行欣赏,并详细介绍中国著名园林建造的历史背景及园林内的楹联、匾额,适时引用一些描写中国园林的经典诗词,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如身l临其境的感受,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拓展教材内容。提高学生鉴赏层次

高中美术鉴赏教材是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的载体,其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在组织美术鉴赏教学时,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并合理拓展教材内容,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层次。如,在《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一课鉴赏教学过程中,首先,我对教材内容予以了适当的拓展,给学生详细介绍了青花瓷用色的特点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然后,利用一个课时让学生对青花瓷艺术进行专题鉴赏,并播放歌曲《青花瓷》,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鉴赏兴趣。最后,为学生展示表现青花瓷造型的剪纸作品,并用深浅不同的蓝色颜料在其上绘出花鸟图案,从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青花瓷是青花艺术与中国水墨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这样做,既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青花瓷艺术的魅力,又使他们的鉴赏层次和鉴赏品位得到了提高。

五、组织多种活动。内化学生鉴赏能力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侃侃而谈,学生昏昏欲睡。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让学生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指导学生临摹所鉴赏的作品;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对某一作品作出评价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使他们的鉴赏能力实现由表及里的内化。

美国教育家爱斯拉的BDAE教育理论把美术教育分为美术创造、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主张四个领域融会贯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美术鉴赏教育是一种使受教育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赏析,逐步提高对艺术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其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能对艺术和艺术以外的一切美的因素。进行审美感知的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公民。在西方许多大师的美术作品面前,特别是在人体美术作品中,真善美与假丑恶、高雅与邪恶其实就是一念之差。因此,正确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情趣尤其重要。在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掌握批评的武器,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的重要方面。

上一篇:工艺美术史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小学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