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1 23:14:59

人文教育论文

人文教育论文篇1

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的开展通过简单的理论说教教学是无法实现的,而优秀人物的榜样力量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联系教学实际,合理利用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例如,《宇宙的未来》的作者———霍金就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身上的坚强品质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引导着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急于走进课文,而是引导学生走进霍金的人生,以霍金的生平来引入教学内容。霍金是一个不幸的青年,21岁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梦想的年纪,但是对于他来说确是灾难性的一年,这一年他得了一种叫作卢伽雷氏症的肌肉萎缩病,这种病使得霍金身体开始变形,最终只有三根手指能动,头只能向右倾斜,肩膀一高一低。这样一位青年几乎被判了死刑,但是霍金并没有放弃,他努力地研究着自己喜欢的领域物理学,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位青年研究出了霍金辐射、黑洞理论,探索着未知的宇宙世界,并最终成为跨时代的一名科学家。

二、通过挖掘教材内容,开展人文教育

语文文本是作者思想的一种文本表达,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弘扬。高中语文教材所选择的文本大都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精神通过细腻的语言以故事的形式加以表达,使得精神的表现更加的形象具体,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五人墓碑记》讲的是明朝末年的故事,当时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滥用权力,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天启六年的时候,魏忠贤的党羽到苏州进行大搜捕,抓捕周顺昌,激起了苏州市民的反抗,引发暴乱。事后,魏忠贤一党开始搜捕暴动市民,五义士即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为了保护人民群众,主动投案,被无辜杀害。崇祯帝即位后,魏忠贤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被。苏州百姓为了纪念这几位英雄,将他们合葬在苏州市虎丘山上,被称为“五人墓碑记”。文章细腻的语言将舍身取义的精神通过立体的画面展示给学生,促进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通过多样化的课堂组织形式,开展人文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多样化的课堂组织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感受人文精神,辩论人文知识,是促进高中生人文教育有效发展的重要条件。高中语文是具有情境性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组织话剧、小组合作等形式促进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感受,通过开展课堂辩论,促进学生人文知识与当代社会现象的联系;通过PPT的展示引导学生旅游古迹,借助实物促进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在《蜀道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PPT展示四川的地形、地理概貌以及当时四川一种独特的交通形式栈道,来体会蜀道难的情感;然后教师以小组为单位,首先在小组间展开朗读比赛,然后再由每组推荐一名,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朗读,对大家公认的朗读高手,要具体分析这名学生读得好,好在什么地方,读出了文章语言怎样的情感。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故事和语文人物,这些故事、人物都是开展人文教育的丰富材料,是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条件。但是,高中语文教学要真正地实现人文教育,必须改变高中语文教学重知识轻情感,重传授轻感受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人物故事和教材的人文内容,通过学生的自主感受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人文教育论文篇2

“范式”(paradigm)一词源自语言学,指谓现代语法中词形的各种变化规则,诸如动词的人格化、名词的各种变格等,由此引申出范例、模型、模块、模式等义项。库恩将范式移植于科学哲学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范式’一词无论实际上还是逻辑上,都很接近于‘科学共同体’这个词。一种范式仅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共有的东西。反过来说,也正由于他们掌握160了共有的范式才组成了这个科学共同体,尽管这些成员在其他方面并无任何共同之处”[1]。这里,我们可以把库恩的范式理解为“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所具有的理论上或方法上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了他们有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了一种共同的科学传统,规定了共同的发展方向,限制了共同的研究范围”[2]。可见,正如库恩所言,范式问题就是一个学科何以可能的“学科基质”(disciplinarymatrix)问题。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内涵丰富,通常是指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通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原则的对医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施加各种教育影响,使医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事医学职业所必需的思想意识、理论观点、医德规范以及人文理念等,从而培育和提升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并使其具备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此而言,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特殊的系统,必然有其自身所关注的基点性问题、元问题或曰核心问题,有其自身相对完善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的方法,同样也有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主体所秉持的共有人文信念、人文价值以及实施技术等。可以说,以上诸多要素共同塑造与铸就了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自身所特有的基本范式。因此,所谓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范式,就是指人们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生的各种教育现象所持有的形而上的见解、思维方式以及思维框架的总称,是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进行哲学思考的理论反映。基于范式是某一学科领域的理论家们所共同持有的形而上学信念以及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范式客观存在这一无可争议的事实。在教育目的、教育向度、教育层次等多方面的具体与历史的统一中,尽管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范式具有多种表现,但理想范式、问题范式与规律范式是其至少应该呈现出的三种根本性的范式。

2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理想范式

古希腊以来“认识你自己”就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鹄的。“认识你自己”的要义就是对人生目的、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等根本性问题进行形而上的思考。这样,以反省、明确意义为价值依皈的理想范式就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性的重要研究范式。无论是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是莫尔、黑格尔,或者人本主义、实用主义等近现代西方哲学,都将对人、对社会的理想设计作为重要理论旨趣。完全可以说,若抛弃了理想范式,人文社会科学的安身立命之本就将无以栖息。而这理所当然构成了理想范式之所以成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重要范式之一的合法性依据之所在。在当下的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活动中,众多学者从不同维度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理想目标、理想手段进行相对集中的探索,也使理想范式成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范式。有学者指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良好开展对医学教育、对医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由于医学人文教育是一种更倾向于人的本性的教育,是对作为受教育者的人的内在精神世界进行人文熏陶和能力培养,以使其达到完善人格并实现人生价值的自我升华,因而在观念层面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在实践层面强化医学生的人文技能便内在的成为医学人文教育的本质使命[3]。还有学者指出,医学人文教育是现代高等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医学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使医学生养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以便能够在未来的医学职业生涯中实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4]。还有学者从医学目的、医学发展趋势以及反思医学引发的社会问题等层面论证了开展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5]。关于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举措,研究者大多从课程建构、教学内容、教育原则、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设计、探讨,诸如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与人生境界、引导医学生感受医生崇高的职业价值、把人文教育融合到医学实践教学中并拓展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等[6]。可以看到,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理想范式的核心侧重于对教育目的、教育手段的理想建构倾向。问题是,现实中的理想有抽象与具体之别,因而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理想范式也就有抽象的理想范式与具体的理想范式之分。其中,抽象的理想范式,指的是忽视现实中的各种客观要求,以抽象的、永恒存在的原则为依据去建构教育理想目标的范式。这种教育范式虽然对个体、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引领价值,但往往走向宗教叙说或话语强权,现实中如科尔伯格所言的“美德袋式”教育即是证明。具体的理想范式则是指能够与其他教育范式实现有机互动,以对现实性问题的分析与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为依据,在长期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中实现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目标、操作技术进行具体设定的范式。那么,怎样才能避免理想范式的乌托邦叙述或话语强权而不至于滑向抽象?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工作者来说,认识到理想范式的非独立存在性进而把握好适度性是极其必要的。

3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问题范式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解决各种既存问题而新问题又不断产生的发展过程。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将“认识你自己”奉为自身圭臬,因此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就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在逻辑,而问题范式也必然成为其重要的基础性研究范式之一。从古希腊、中世纪到近现代,从皮浪、康德到后现代主义哲学,众多哲学家都曾以问题范式为基础对人类面临的多方面矛盾问题进行过历史与现实的展现和批判。问题范式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性范式,对于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而言,问题范式的鲜明特点在于可以从不同维度审视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所呈现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并对其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哲学反思。就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对于当代医学的重要性而言,现实中还存在着各种质疑,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当前医学发展出现的种种问题,难道不可以通过医学自身的发展得到解决吗?何需人文学的鼓噪?为医学技术的成果运用设置伦理道德界限,难道不会妨碍医学的发展吗?提倡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结合,难道不是在给医学设置、违背了“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吗[7]?针对当前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困惑以及边缘化现状,众多研究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有学者总结当下我国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重视程度不够,医学人文课程被弱化;课程设置不合理,随意性大;医学人文教育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医学生未从根本上意识到医学人文素质的重要性,选课具有盲目性[8]。还有研究认为造成目前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重的,既有认知错位的原因,也有环境困扰的原因,更有机制掣肘的深层原因[9]。当然,针对以上的各种质疑和问题,学者们或从观念层面予以批判论证,或提出一些颇具合理性的知识建议。可以发现,对当下的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现状进行问题研究,使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问题范式相较于理想范式而言要充盈、丰满、具体一些。然而,当我们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问题范式本身进行理性的审视时,就会发觉现有的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问题研究本身大多是从纯粹的知识、理念、原则出发,坚持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问题进行理念化、原则化的知识反思、知识拯救。而事实上,倘若这种知识反思、知识拯救仅仅驻留于观念层面且抛离了对社会规律、社会存在的正确把握则流于抽象便是其不二归宿。显然,没有对规律的正确把握,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问题范式也是存有诸多缺陷的。这也表明,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效实施、开展还需要规律范式这个基础性平台的强力支撑。

4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规律范式

客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往往是一副纷繁复杂甚至是转瞬即逝的现实图景。对此,作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就不断的反思这样的问题:自然界与社会的发展是源自偶然的冲动,还是遵循着其深层次的固有规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杂乱无章而孤立存在的,还是遵循着一定规律而普遍联系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认为世界的变化和发展是依循着“逻各斯”而有一定的次序和周期并适应着不可避免的必然性的。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实际上就是指规律。因此,人类在对规律性问题的不懈探索以及在对规律性问题各个层面不同解答的历程中便产生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又一重要的基础性范式,即规律范式。可以说,没有对规律客观存在的哲学承诺及其自觉把握,人类是无法适应复杂的生活世界的,遑论对客观世界的有效改造。规律的存在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10]。当这种规律性的知识客体主体化、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时,就外在地表现为人们在行动中所必须遵循的实践方案、操作规则。在规律与实践方案、操作规则的关系上,规律是实践方案、操作规则的基础,实践方案、操作规则是规律的主体反映。当人们抛开客观规律去建构实践方案、操作规则时,这种建构是抽象的;而当人们以客观规律为基础去建构实践方案、操作规则时,这种建构则是具体的。因此,是否以客观规律为基础,是判断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方案、操作规则建构具体性与抽象性的重要分水岭。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而言,规律范式就是以揭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的本质性存在以及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必须遵循的具体规律为基础、对高等医学人文教育从具体层面进行本质把握的基础性范式。库恩曾指出,范式更新带来知识更新,知识更新以范式转换为前提。因此,在明确规律范式科学内涵的前提下,将规律范式基础性地引入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将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本质的明确、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效益最大化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前提。特别是在实施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应当遵循的各种教育规律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必将获得充分的重视。当然,规律绝不是纯粹的一般性公式,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性、历史性决定了规律是具体的规律、历史的规律。因此,以社会存在为基础,去揭示具体社会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具体规律,是保证规律范式科学性、具体性的根本前提,也是具体的规律范式的必然要求。惟其如此,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在本质才能得到全面揭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科学设定的多层次性目标才能得以全面实现。

5结语

当前,由于存在着针对医疗实践中的诸多困惑而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却时常呈现理论乏力的窘境,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在研究范式方面必须寻求突破。笔者认为,在意义体认视域下实现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理想范式、问题范式与规律范式三者间有机的内在统一应当是有力的突破口。这是因为,如上所述,理想范式的主旨是要通过“理想叙事”去指明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及其价值之依皈;问题范式的主旨是要通过“问题叙事”去揭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本原因之所在;规律范式的主旨则是要通过“规律叙事”去昭明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方案及其操作规程必须遵循的客观准则。倘若离开理想范式、问题范式与规律范式间的辩证统一,则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要么见物不见人,要么趋向自说自话之空泛,要么落于形而上之抽象。因此,实现理想范式、问题范式、规律范式三者间具体的、历史的协调统一既是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理论体系走向成熟与完善的重要方法论前提,也是创新意义体认视域下的高等医学人文教育范式并促进高等医学人文教育实现其自身历史使命的重要方法论保证。

人文教育论文篇3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强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人文素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其中人文知识是基础,人文行为是表现,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教育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方式,教育的结果是使学生具备人文知识、彰显人文精神、外化人文行为,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的教育,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2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困境

我国传统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受前苏联教育思想影响较深,对于医学生的培养较注重医疗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弱化了人文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进入21世纪,虽然医学界和教育界已经意识到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状况仍不容乐观,人文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仍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匮乏,文化底蕴浅薄,人文精神缺失,究其原因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制约:

2.1传统教育管理体制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对师生的评价和考核主要以考试为主,在这种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教师和学生只注重对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的学习,造成了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医学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为理科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忽略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出现了明显的知识结构缺陷,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医学学习的课业负担过重,使得医学院校学生无暇顾及人文知识的学习,造成医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医学生虽有一技之长,但精神世界空虚,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容易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大环境中缺失自我,迷失方向。

2.2医学生人文课程结构失衡

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载体,现阶段人文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医学生人文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共同组成,大多数医学院校只将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一些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息息相关的其他人文学科课程仅仅作为选修课开设,教师开课的随意性与学生选课的盲目性,破坏了人文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严重削弱了人文教育的教学效果。在人文课程设置时间上,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各医学院校普遍将人文课程安排在第一、二学年开设,当学生进入医学专业课课程学习和临床时间教学阶段,几乎中断了医学人文的教学,导致人文课程体系缺乏横向的关联性与纵向的序贯性。

2.3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主,课程内容按照固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设计,讲授内容与客观实际严重脱节缺少时代适应性,致使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仅仅停留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层面上,而没有将知识内化于身心并付诸于实践,只是把受教育当成一种应试活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课程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方式被广泛采用,多媒体配合适当的视频资料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听课兴趣有所改善,但教学方式仍以灌输为主,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动地听,缺乏情感上的体验和理性的思考,师生之间不能形成思想上的共鸣,阻碍学生人文知识的内化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2.4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

我国医学院校大多为医学专科院校,学校文化底蕴不足,人文学科建设薄弱,人文教育师资匮乏,医学院校为数不多的人文社科类教师几乎全部毕业于非医学院校,尽管在医学院校受到一定医学环境的熏陶,但对于医学知识缺乏基本的、系统的了解,不能根据医学专业教育的特点,在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中有机生动地结合医学知识和临例进行授课,导致文医分离。医学院校的基础课和临床课教师多毕业于医学院校,受传统医学教育观念的影响其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淡薄,人文素质参差不齐,所以医学专业教师一般都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在医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缺少对人文知识的渗透;临床带教医生只是把患者当作工作的对象,多注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病情的变化,缺乏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尊重,不能将临床查房与医学人文精神有机的结合起来,忽视了对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医文分离。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导致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或是专业教育中存在文医两张皮的现象。

3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探析

卡尔•雅思贝尔斯在其著作《现时代的人》中提出: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往往是“价值中立的”,并不能为人类整个生活世界的发展提供价值指导。医学生的内心态度、价值观念能够引导其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用于“有价值的现实”当中。医学的本体是生命,医学所表达的是对人类最深切的终极关怀,为人的生命服务是医学的终极目的。当今医学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医学科学发展和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趋势,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整合人文教育内容,营造素质教育环境,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以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为切入点将人文教育融合到整个医学教育系统当中进行统一设计和优化完善。

3.1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知识结构需要具备两大支柱: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是立事之基,它教人求“真”,人文是为人之本,它教人向“善”。医学学科包括科学和人文两种不同属性的知识,作为医生不仅应该具备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技能知识,更要掌握深厚的人文知识,并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体现在医学行为当中。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医学教育理念,明确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形成具有科学意识的人文教育和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教育,两者有机融通的教育理念。

3.2建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

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上的综合性,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学习阶段医学生特点整合教学内容,构建贯穿于医学教育始终的、完整的、科学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1)人文公共知识教育阶段,改革和调整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突出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因素,使学生实现由知识层面向智慧层面的跨越;(2)医学基础课程教育阶段,通过科学论证选定一些医学人文核心课程,树立医学生正确的行医价值观;(3)医学专业课程教学阶段,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容人文知识于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自觉渗透人文知识,构建人文知识教育体系;(4)临件教学阶段,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关爱。医疗实践过程中增加法律意识、道德观念、人生价值等方面教学内容,特别是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技能,处理好医患关系。

3.3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指导人的行为。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升华,是人的一种自觉和自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人文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更需要通过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使学生在行为中自我教育,在实践中自我养成。医学院校应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环境的营造,拓展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场所和教育形式,形成适合医学生特殊心理和特殊社会角色的氛围,减少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除了要对学生进行课堂人文知识的传授,还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深入生活,让学生作为社会一员,去了解当前基层的医疗卫生状况,了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事实,了解病人的需要,使学生从社会角色层面感知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在实践中将知识内化为能力。从而唤起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人文精神,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4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环节,教育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中教师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水平。教师既是人文影响的形象化身,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传播者。实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医学院校的特殊性致使医学院校人文教师缺乏医学专业知识,而医学专业教师缺乏人文知识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医学类和人文类教师专业素养的互融互通,人文类教师可通过参加医学课程听课加强自身的医学知识的补充,增加人文教师对医学教育要求的了解;对于医学专业教师学校应通过定期开展教师教育培训和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的人文意识与人文践行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定期邀请一些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知名医学专家任教或讲学,让广大师生亲身去感受老一辈医学专家的治学思想和高尚医德,通过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人文教育论文篇4

从新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新课程强调在生物学科的教育中更加注重人文教育,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怎样恰当地在生物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实现生物教育的人文价值,是目前每一位生物教师必须探索实践的课题。生物教学活动中蕴含着无穷的教育时机,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式,熟练驾驭教材内容,寓人文教育于生物教学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人文教育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来展示人类社会的真善美,为人们提供充足的文化养料,滋养人的内在的人文精神;使其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引导和限制,因此加强人文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已成为各国政府和教育家的共识。生物史是生物学家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创造发明的奋斗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在生物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正是许多杰出的生物家从事科学活动,探索科学真理,努力创造文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给人类留下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的进行生物史教育,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责任心。

中学生物教材史实中存在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展示了生物知识在人类历史进化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体现了生物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科学的思想和思路,高尚的人格和品格。例如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印刷、造纸、火药到“候氏制碱法”的研究成功以及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他们对科学勇于探索和献身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国家、民族的高尚情怀,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崇高理想。这些都会深深地打动学生,使学生从思想上受到感染,引起共鸣,从而产生为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决心与毅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而这更是学生终生受用的宝贵品质。在生物教育教材中结合学科知识适当地引入一些关于生物美的内容,例如:在讲动物行为的知识时,可提前布置学生收集、观察家养动物的一些行为并记录,让有条件的学生分组观察蚂蚁和蜜蜂的社群行为,再分组总结、完成小论文并在全班或全年级交流,这些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技术,还能使学生的恒心、耐心、信心在坚持实验观察和记录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学会沟通、学会感恩、学会做人。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人文内涵,而且可以使抽象的生物知识生动起来。通过教师解释和挖掘生物潜在的审美功效并在课堂上创设美的氛围,使学生感受生物之美,体验生物之美,创造生物之美,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情感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每一个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从远期的世界公害事件到最近的淮河流域的严重污染,从挪威的海洋油轮污染事件到中国的“非典疫情”;到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南联盟战争的近百万枚贫铀弹。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威胁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环境事件,同时,结合教学进展,贯彻绿色生物的思想,开展绿色生物、新能源开发等专题讲座、图片展览和科普活动,使学生带着生物知识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关注生存环境,倡导人文关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以人文精神驾驭生物知识,为创造山川秀美、富有诗意的家园而努力。

需要指出的是,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并非是对以往生物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新时期形势下生物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完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称呼告诉我们:教师工作就是要从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落实教育。而现实中的教育没有真正地用一种温情去贴近每个孩子的心灵,开启潜在的人性,没有深入地思考怎么教,在怎么做上没有去下苦功夫。它应该着眼于生物教学观念的更新,着眼于将生物作为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一种工具,对青少年进行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教育,着眼于生物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生物教育本体功能的育人过程着眼于用真善美塑造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感情,历练高尚、纯洁的人格。

作者:陆敏单位:贵州省遵义航天中学

人文教育论文篇5

一、人文素质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目标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包含人文知识、社会心理和人文修养以及文化修养的一种综合特质,内在表现主要足相对稳定性,外在表现主要是一个人的思想品格,主要是对人外在精神风貌以及内在精神气质进行培养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包括人文教育的隐喻性特征和人文道理的体认性特征以及人文精神的不可替代性等特征。

(二)人文素质的基本内容

第一,军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主要是对学员传授人文科学知识,除此之外还包含一些社会科学知识,使得学生具备相应的鉴赏能力和认知水平。第二,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的社会心理以及社会判断等进行一定程度的培养,丰富学生的社会感情,使学生更具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学生完善品格。第三,基本素质教育还包括对学生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学习和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第四,人文素质要求将科学精神可人文精神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得学生对于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有更加明确深入的认识。

(三)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学生的荣辱意识和责任感,并对学生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行调整和改善,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开发和创造,从而提高学的综合素质。同时,人文素质教育比较注重心理方而的培训,旨在强化学生的承受能力,提高学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军校素质教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重视程度较低,人文知识薄弱

“由于军校教育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进行课程的设计时通常比较重视专业技术的应用特点,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①很多学,在学习的过稃中对人文素质教育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即使有少量的人文素质教育课,也足抱着应付的态度对待,在极大程度f阻碍了军校学生人文知识的积累。据调查,只有大约15%的学,1i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学乍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绝大部分军校学生在文史知识和艺术的摧赏力等方面水平较低。例如:我国的四大名著,真正阅读过的军队学生才有不到2/5,大约有9%的军校学生没有看过哲学书籍。这些问题严重反应了军校教育在人文素质方面较为缺失,也对我国构建军校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教育理念落后,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长时间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是以理科教育为主,“轻文重理”的现象较为严重,很多人盲目的认为人文素质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十分重大的差距,没有特别的使用意义。军校教育在这方面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由于军校教育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课程的设计上偏重于军事技能和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将人文素质教育归为边缘课程,并没有十分得到很好地应用和推广。由此可见,军校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理念还是较为落后的。在当前的军校教育中,很多军校只是盲目的追求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数量,而并没有在教育理论方面进行革新,尽管很多军事学校也开设了相应的人文教育讲座,但是多数只是停留在初级层面,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实现人文素质的真正提高。

(三)课程较为狭隘,人文课程比重较低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军校教育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缺乏一定的灵活性,教学的内容相对较为陈旧和保守,人文课程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首先,军校教育在设计课程时只注重每个专业的课程分科,并没有设计相应的综合课程,在已经开设的课程教育中对必修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选修课程,使得很多选修课程只是简单的走一个程序,没有实际的意义。这种课程的设计方式比较僵硬,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很多军事学校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压缩至20个学时,要想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概述,只能不断的进行缩减和压缩,使得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无法真正的扩充,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四)管理体制过度集中,政治教育程度较高

目前,我囝军校普遍采用高度集中的管理机制,注重统一性和发展共性,对于差异性和学生自主个性的培养重视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高度集中的军校管理体制和我国国家教育体制是相互独立的,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系统性。军队院校管理体制的高度集中在内部管理方面的表现也极为突出,特别是对于学生的管理上比较死板,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十分严格的要求,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对人文素质教育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军校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常常会将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当成一种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过度的强调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这就使得军校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有效的实施。

三、构建军校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社会环境不断的发生变化,信息化在成为重要社会变革力量的同时,也对新时代的事院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军校是军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必须高度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军校在进行人义素质教育时,应该重点培养学生深厚的知识文化底蕴和顽强的品质以及敏锐的思维等内弈,和关注学生学爿人文科学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情感以及个性的发展,发挥军校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培训性作用。同时,军校应该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明白人文素质教育除了教导学生如何做人之外,对于学生处理qt活事务的重要意义。目前,军校教育中学科的发展在高度分化的同时更加的阳高度综合发展,不管址科学技术还是发明创造以及军事T程技术等,都与学科的发展紧密相关,尤其是随精我同力的增强和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军校教育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高度的广阔的视野。

(二)创设人文环境,营造人文氛围

在军校教育中,环境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客观存在的,一些特殊的环境或是加工、创造的环境更是影响深远,因此,必须合理的创设人文环境。首先,军校应该对校园环境进行美化,加强校园的建设,使得学生发展具有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背景。其次,军校应该明确教育主题,建立比较良好的校风和学风等内容并能反应学校所要引导的价值取向,对学生应该拥有的相关精神和素养进行大力的宣导,并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将这种正能量的精神和思想注入到学生的体内,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的发展。最后,应该大力的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在文化活动的内容设计上,应该紧紧抓住时代的步伐,联系生活实际,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等相关内容融人到具体的活动叶I去.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有效的净化,构建人文活动体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

(三)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并举

军校教育应该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观念,在教育的过程ffJ实行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并举,保证人文素质教育占据合理的比例。专业教育是军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通常都是指通过传授相关知识或者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形成某种专业素质,形成一定的专业素质需要月J到自然科学的思维,属于一种较为收敛的线性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人文素质是一种非线性、发散的思维方式,不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在许多时候也被人们叫做开拓性思维。这两种思维可以有效的实现优势互补,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发自身的潜能并保持在较高的发展水平,从而促进军校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只有将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进行合理的统一,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激发更大的潜力,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

(四)实施人文化管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军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僵化的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以学生为本,进行人文化管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军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相关规律和问题,给学生足够的关怀和关注,让学生感受到教学中的人性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并给予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健康的发展,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军校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应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选用研讨、问答以及辩论等方式进行双向交流式教学,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保持一个较为活跃的思维状态。在教学形式方面,应该将实践教学进行大力的提升,增加课外时问活动,通过一些礼会调杏以及实等活动让学生明确使命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的时间方面,应该给与学生更为广阔的自主时问进行自主学习,并留出足够的休息时问或自由支配的时间,使得学生真正的劳逸结合,提高人文素质。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军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素质教育逐渐成为军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我国的军校人文素质教育还是只停留在初级层面,没有真正纳入到教育的轨道,军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极其不利的影响。只有不断的分析和研究,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并构建军校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才能有效的提高军校教学的质量,促进军校学生的健康发展。

人文教育论文篇6

1.1人文教育概述

人文教育意在表达教育就是对人的教育,然而随着教育的普及,分数、技能技巧逐渐被重视,而忽略了“育”人。教育的特征就是人文性,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高校教育不断加强对人文教育的重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格培养。人文教育提倡以人文本,以培养身心健康,知识渊博的人才为教育思想,注重对人性的提升以及人格的塑造。人文教育不仅要通过浓郁的文化熏陶,还要通过自我感悟,消化吸收,才能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修养。在大学开展人文教育,在发展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注入人文关怀,提升学生的社会关怀,培养良好品德,寓教于乐,多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自由、自主学习以及精神、价值观的发展等全面发展。

1.2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联系

体育教育通过体育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教授培养学生健康的体格和体育素养,而人文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两者互相关联,互相促进。无论是体育技能还是人文素养都具有主观能动性,都是以人文载体实现的。体育教育是外在表现,人文素养是内在追求。高校体育教育是以培养体育素养为目标的,现代体育发展,不再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要目的,而是既注重培养外在的身体健康,也注重内在品质与人文关怀的提升。

2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促进,高校在进行体育教育时,常常把培养满足社会需要人才的观点放在首位,忽略了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提倡人文教育,又落实不到实际教学中,造成学生的体育知识技巧能力得以提升,但内在修养不高。

2.1是时展需要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虽然为学生开设了各种形式的体育选修课程,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教育偏向技能,缺乏人文素养,导致不少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看法是“无所谓、没感觉”“就是和同学一起去室外玩玩”等,造成学生知识积累与内涵脱节。重知识、技能教授,忽略思想引导、人文关怀、情感体验,虽能满足学生的学分修习,完成教学任务,但偏离了教学本质。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培养的是身心同步发展的综合人才,而这种教育模式已满足不了社会越来越高的人才需求,造成就业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现象。这就要求在体育教育中加入人文教育,提高学生成绩同时提高内涵,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基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需求。

2.2体育教师的素质提高的需要

教师只有具备更高、更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体育技能,才能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教授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进修、终身学习。目前,体育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养虽达到较高水平,但随着学生网络知识与技能接触的越来越多,兴趣越来越广泛,大学体育课程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强身健体、学习体育技能的课程,他们想要学到更多体育相关知识,若教师知识水平不高,技能不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就要求了教师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与修养,才能更好地处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问题。

3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办法

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体育教育者要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构建促进体育教学发展的教学模式,从而加强对学生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3.1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拥有良好的专业水平和心理素质,才能为教学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打破传统思想,树立新型教育观念,重视体育教育的影响,将体育教育看作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练习、学习,巩固自身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人文素养与学生实际生活、社会经验结合,加入自身教学经验,整合分析,对学生正确引导。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友好相处,既做到“学高”,又做到“德厚”,才能在体育教育中做学生的知识技能教授者,人文素养引导者。

3.2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由于高校学生生源地分布广,学生素养良莠不齐,因此在体育教育中要想与人文教育相融合,需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善于利用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积极态度和自主参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批评,以学生为主体,多关注学生学习需求。例如在武术课技巧教授课程中,教师可以先演示,然后学生互相演示、纠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也能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主动学习。针对动作不规范的同学,要耐心教授,请同学示范,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让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提高审美,陶冶情操。在教学评价中采取多样化教学评价方法,让同学根据自身标准评价同学、评价自己,让学生在评价中欣赏别人,提升自我,加强人文素养。

3.3构建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学模式

高校开展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就要按照素质教育要求,不断创新教育观念,发展体育教学的空间,构建完善、合理的教学模式。首先,要突出体育专业的专业特色,高校体育专业是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的课程,在体育课程中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将娱乐、文化、历史等融入其中,增加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构建特色体育课程模式。其次,要拓展学生视野,在体育教学中,结合社会发展动态,让学生加以了解和评价,增加学生对体育知识、体育教育、体育产业发展的了解,培养自主判断能力。最后,体育教育要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体育教育中,应传承传统体育教育中优秀的项目和体育精神,批判的继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将其融入到现代体育教学进程中,增加体育教育的人文性。

4结语

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创新的手段,是思想性的转变,大学体育教育以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教授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为人处世,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人文教育论文篇7

一、博弈:大学人文教育湮没在科学教育的光环之下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满足和解放了人类的某些需要,但也诱发了某些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欲望。当下的景象是,享受物质的现代人正被物质所俘虏,拥有物质的现代人正被物质所拥有,甚至患上了某种“物欲症”,失去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忘记了自己追求财富的目的和初衷,也忘记了人最值得选取的生活不是为了生计而劳碌,而是在闲暇中自由而理性地沉思。正如德国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所诘问的那样,假如“电视、广播、体育运动以及报刊停止活动四个星期……人们不得不重新依靠自身力量的时候,情况会怎么样呢?”弗洛姆之问,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对科技依赖之深,也折射出人类的某些缺失。人类究竟如何才能走出科技依赖和人文缺失的困局?答案是“不能没有人文教育”。然而,人文教育在虚化和式微,科学教育被过分推崇。对于一些大学而言,人文教育如同“鸡肋”,弃之可惜而食之无味,成为象征性的符号,往日的荣耀不再。对管理者而言,强调科学教育意味着大学更好地顺应了科技时代的发展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和市场适应能力,很显然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吸纳更多的学生。对于学习者而言,选择接受科学教育,意味着更好的发展前途、更高的工资水平和更优越的社会地位,何乐而不为?诚然,与科学教育相比,人文教育好像既不能为国家、社会、企业乃至大学自身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也不能在短时间内推动人类文明大步向前。因此,在崇尚快捷与效率的当代社会,人文教育容易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并被遮蔽在科学教育的光环之下。客观地说,几个世纪以来,科技对人类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用精神的缺失去否认科技的价值,不公道也不客观。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科学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推动人类文明大步迈进的同时,整个社会付出了人文缺失的惨重代价。正如“信仰的时代要受到理性的审判一样,理性的时代必须接受感情的审判”。纯粹的物质追求必然导致灵魂空乏,盲目的科技依赖难免诱发精神贫瘠。从长远来看,人文教育被搁浅的后果是“大学没有风格,校长缺乏荣誉,学术失去标准”。因此,如何在科技建构的物质世界,为人文世界保留一方空灵宁静的精神园地,是大学必须直面的问题。

二、追本:大学人文教育的本质与功用

西方早期的哲学知识,主要是关于宇宙世界的,像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阿纳克西曼德的“世界源于无定”,阿纳克西米尼的“世界源于无限的空气”,毕达哥拉斯的“万物都是数”,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一”,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揭示的都是世界本原或“无物常住”的规律。是不是所有的哲学家只关注宇宙世界,是不是没有哲学家关注人自身?当然不是。譬如,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就是关于人自身的知识,而苏格拉底则是公认的“最早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的人,使它在人的城邦中生根,并进入各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和善恶”。关于人的认识和探究,为人文教育拉开大幕,奠定了基础。

(一)人文教育是人本身的教育

人文教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或“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教育。大学诞生之初,其教育主要是人文教育或是根基于人文的。当今之大学,人文教育往日的辉煌不在,代之而起的是科学教育,“科学给我们的印象如此之深以至于我们有时谈论‘合乎理性的艺术’和‘科学的伦理学’”]。知识哪怕是科学知识的力量,最终也是来源于人的力量,如果人不能很好地释放和驾驭这种力量,那么,这种力量只会给人类徒增烦恼甚或危险。人文教育是人之为人的教育,它帮助人找到自我,认识自我,让人更像人。“人类的幼年和很多低等动物的崽子比较起来,原有的效能差得多,甚至维持身体所需要的力量必须经过教导方能获得”。受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之后,人从潜在的人转化为现实的人,从一个“自然实体”生长为一个“社会实体”。教育不仅让人成为人,而且让人更像人,变得更强健、更智慧和更高尚。也就是说,因为教育,人才认识了自我,才凤凰涅槃而成就人性;因为教育,人才懂得由己推人,正确认识他人和社会;因为教育,人才灵肉合一,摆脱外物的牵绊与束缚,走向人的自由、完善与超脱;因为教育,人才正本清源,懂得珍惜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大卫•休谟认为:“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有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教育自然也绕不过人性。离开了人性,教育就找不到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人性,人所参与的文化、艺术、社会乃至宗教活动都将失去立足之本和存在价值,更遑论探索宇宙万物的奥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了。大学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特殊使命,大学培养出来的人除了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更不可或缺的是“人之为人”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否则将是“能力越大,危害越大”。

(二)人文教育是人之化成的教育

1.人文教育让人类自身得以化成。《易经》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先化成人自身,然后化成天下。而这一切则依凭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因为人文教育不是知识的拼盘教育,而是一种在人文精神观照下的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以人文精神来认识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知识,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文化、科学与道德、存在与思维相互交通、相互映射、相互吻合的教育。因为人文教育不是将知识的保存、传递和创新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而是将其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强调关注知识背后的文化背景、人文渊源和价值理性,通过“人文化成”的内在影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可以说,人文教育是根本性的,“大学教育的真正而且充分的目的不是学问或知识,而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思想或理智,抑或称之为哲学体系”。缺乏思想或理智的人,不是全面发展的人,而是片面的或单向度的人,是真善美割裂的人。人文教育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尤其注重教人以“怎么样”的自觉态度和“应如何”的道德责任感对待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教人正确理解和处理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

2.人文教育让人从本我走向超我。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本我是无意识的,不为个体所觉察。而超我则与此相反,它按照“道德原则”行事,遵守社会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从“本我”走向“超我”的过程,无疑是一个人逐步获得道德生命、意义生命的过程。人因道德生命和意义生命的获得,才算是真正从一个自然实体成长为一个社会实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但是,从本我走向超我不是一个纯自然的过程,它依凭于教育,依凭于人文化成。

3.人文教育让人诗意而自由地居住在大地上。人文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它与过富有成效和本身有意义的生活过程是一致的。人文教育以服务于人的生活和生命为使命,它提升人的生命境界,让“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海德格尔),让“人自由地居住在大地上”。因为有了人文教育,“物质世界带着诗意的光辉向人们发出微笑”(马克思)。因为有了人文教育,人诗意地存在,人自由地存在。因为有了人文教育,人才能有“少年听雨歌楼上,中年听雨客舟中,而今听雨僧庐下”的沧桑体验,才能有“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的深刻感悟,才能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自由心灵。

三、溯源:人文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本初状态

科技可丈量出物质文明的长度和深度,但不能评测出精神世界的广博和深远。在现代科技的度量衡面前,人文似乎已变得一文不值。换言之,“我们在利用技术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实际上已经允许它抽空我们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我们对现代科技的迷恋使我们用量化的计算取代质的评判、用技术手段取代真正的人类目的,并最终使我们的世界成为一个除了技术意义之外,别无所有的世界”。值得庆幸的是,当国家、社会、乃至越来越多的大学和社会团体把对科技的迷恋和依赖推上顶峰,科技王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开疆拓土之时,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逐渐觉醒,重新反思人文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士意识到:人文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精神,对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大学对人文教育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文教育是大学的原初模样,即中世纪大学设文学、法学、医学和神学四科,而文学科是学习法学、医学和神学的基础,是必学之学科。随着现代科学的兴起,尤其是“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观点被普遍接受后,科学教育逐渐占据了上风,而人文教育则日益暗弱。纵观今日之大学,科学主义勃兴,人文精神萎靡;科学教育身披金甲圣衣,背后光芒万丈,而人8大道泛兮: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耦合文教育则粗布麻衣,少人乃至无人问津了。尽管一些大学依然坚守着人文教育的最后防线,但却被扣上老旧、保守以及不合时宜的帽子。不难窥见,人文教育“它本崇高,却被贬抑了;它本分量极重,却被视之极轻;它本悠久,却被忽略了;它本古老地存在着,却被现实地遗忘了”。人文教育的这种式微,不仅是大学的不幸,更是社会的一种隐患。社会呼唤人文精神的觉醒,大学更需要人文教育的回归,人文教育也必须回到大学的怀抱。一个只顾埋头走路而不懂得仰望星空的民族是可怕的,一所只为理性而忘却了人的大学是可悲的。令人欣慰的是,卓越的大学懂得珍视人文教育,善于创新人文教育。比如,耶鲁大学从不过分强调实用性,而是突出人文精神,始终相信并坚持那些经过证明了的或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可行的价值观,自建校之初就确立了发展人文教育的办学宗旨,并将人文学科视为学术研究的正统。20世纪80年代,在自然科学盛行、人文科学遭到非难和贬低的潮流面前,耶鲁大学顶着社会舆论的压力成立了“惠特尼人文科学中心”,吸引了各方的人文科学学者和社会科学学者,使人文科学的教学与科研能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成就了耶鲁大学厚重的人文品格和学术声望。又如,哈佛大学的人文学科不仅是人文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理工科学生的基础课。哈佛大学的人文精神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更是渗透在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独特的人文教育塑成了千万学子心目中熠熠生辉的哈佛大学,也成就了千万大学森林里参天挺立的哈佛大学。再如,斯坦福大学明确规定学生必须研修西方文化、文学和艺术、哲学、社会和宗教思想、人类发展、行为和语言、社会过程和机构、数学科学、自然科学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其中多半是人文课程。

四、旨归: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圆融统一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内在耦合、协调统一的。一方面,人文教育是一种价值内化的生命主义教育,而科学教育是一种崇尚理性的实用主义教育,没有人文教育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定位,科学教育极易陷入工具主义与技术主义的歧路,培养出来的人充其量是“匠人”,难以称其为“大师”;另一方面,人文教育着重培养人的非智力因素,而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和完善人格,正确对待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己,而且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为科学而献身的内在动力以及知难而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精神。倡导和捍卫人文教育,不是为了挤占科学教育的生存空间,更不是要削弱或否定科学教育的地位作用。科学教育离不开人文教育,尤其是对科学精神最深邃的把握,从根本上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引领。教育是一种理解和对话,而非灌输和强制,大学教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着力讲授的不是科学知识本身,而是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将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过程、途径和方法传给学生,学生会其意,师其法,而又不拘囿于陈规俗套,不受制于边框条文,这既是一种科学教育,更是一种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体两面,而非两种不同类型的大学教育。科学教育主要求真,人文教育主要求善和求美,两者相互生发、相互圆融、相互观照、相得益彰,共同谱写大学教育真、善、美的赞歌,共同支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将导致大学步履蹒跚,甚或畸形发展。大学最根本的使命是培养人,不是培养仅仅具备经济能力、行政能力抑或社会交往能力的工具性人才,而是要培养自我意识和历史眼光、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智力因素和道德情感和谐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孔子门下弟子三千,然而最令其满意的不是子路的勇毅与胆识,不是子贡的口才与谋略,也不是冉有“可以南面为王”的才华与气度,而是颜回“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的高贵情操和人文气节。试想,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一心追求实用化、技能化、功利化,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人文素养,不顾公共利益,职业道德败坏,只要于己有利便无所不用其极,岂不是后患无穷?一言以蔽之,科学是发动机,人文是方向盘,两者不可或缺。大学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科学力量必不可少,但不能没有人文力量的引领。可以断言,在理性主义思潮风起云涌、功利主义文化甚嚣尘上的时代,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在耦合起来,将理性与人性完美圆融起来,大学行进的步伐将走得更加稳健、踏实和深远。

人文教育论文篇8

(一)钱穆人文教育思想之“人文”教育

“人文”一词并不陌生,古代“人文”是人类存在的一切形式、形态及变化规律等的总和,现代对其的定义有所区别,是指在人类文化中具有进步意义、处于核心地位的部分,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类生存的行为规范等,具体表现为互爱、互尊、互让、互利等。事实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对“人文”的定义都是以人为本的,它是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积淀下的各种文化精髓。人们对人文教育的说法并不陌生,但对其定义却各有不同,常见的有三个说法:即人文主义教育、人文学科教育和“成人”的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盛行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教育家们为了冲破中世纪经院哲学和教会蒙昧主义教育,为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从人性的角度入手,以人为中心,提倡人本身的价值,目的在于达到人性解放与自由平等的一种教育思想。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性,这种教育越来越偏向于要求人们掌握知识程度的功利性。人文学科教育在初期重视“通人”,注重人的心智和情感的成熟教育,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教育受现实影响,教育也渐渐地专门化,人文学科教育也渐渐走上培养专家的道路。“成人”教育,笔者认为也就是“做人”的教育,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无论怎样教育,都是让学习者成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适应社会、能在社会上生存的人。“成人”教育就是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合理融合起来,从辩证的角度出发,吸取了前两种教育思想的精华,并发扬光大,将人本思想与社会本位思想很好地结合,实现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统一,所以说“成人”教育具有先进性。总而言之,人文教育就是指通过科学教育和对人教育,以科学教育为基础,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完整的人格,使人的价值得以实现,以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人文教育也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通过学习文化知识,在文化氛围的熏陶、文化传统的感染下,不断对人生实践进行体验,在基础教育的作用下,人才能慢慢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囊括百科,要想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则必须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这些知识的掌握不应当是无序的、杂乱的,这就需要对这些知识做一些合理的、科学的分类,譬如语文、数学、历史、政治等等。既然人文教育是“成人”教育,无论是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还是人文文化的培养,都是为“成人”而服务的,目的就在于教人怎样做人,一个人格健全、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人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上生存,才有利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钱穆人文教育思想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钱穆的人文教育思想立足于中国文化基础,具有独特的人文精神。中国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包括中国文学,人文精神在中国文学中体现得更彻底、更淋漓尽致,文学以语言为工具描绘着美丽的大自然,描绘着世间百态,文学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带给人们它的美,也承担着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重视文化教育,必须重视文学,文学所具有的细微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不可小觑,因为文学作品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关乎自然世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着人类人格的塑造和社会风尚的方向。在学校教育中,加大对文学教育的重视,非常有利于学生良好文化素养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那么,作为文学作品主要载体的语文教材,其实就是口语与书面语合一的教材,而语文学习进行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文学作品作用的渗透过程。语文教材吸收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通常蕴含着大自然与人类之美,也蕴含着诸多的人生哲理、处世之道等,教师运用正确的、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发挥人文知识的精神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理解,掌握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髓,传承中国民族文化,健全自身的人文素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如何将钱穆人文教育思想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用

(一)教学机构与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第一,从教学观念入手,对教学目标进行正确定位。因为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越来越趋向于专门化、功利化,对语文教学的重视不够。虽然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语文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语文教学承担着重要的人文教育的任务,学生只有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素养才可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当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过硬素质的人才,这也应当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语文教学的目标也应当这样定位。

第二,从教学实际入手,有目的地修改教材。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语文教材,使用的大多是普通高校教材,一般本科院校的语文教材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古文居多,现代文偏少,二是侧重文学作品而忽视反映时代特色、具有针对性的文章,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而忽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生源与普通本科院校本来就不相同,基础也不一样,使用完全一样的教材却达不到一样的学习效果,有时还伤害了学生的自信心,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语文教材中可以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短小精悍、哲理丰富的文学作品,既通俗易懂,又内容丰富,要达到陶冶学生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民族精神和正确的三观,使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怀和素养的目的。

(二)人文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要重视传统民族文化的作用。中华民族拥有的悠久历史造就了一批批的优秀人才,民族文化的精髓都蕴含了文学作品之中,文学作品所反映的高尚情怀、人格魅力、道德修养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等都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不管是理解、体会还是效仿,都有利于学生自身人文素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也是钱穆人文教育思想所倡导的,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除此之外,高职语文教学还应当综合文史哲,“文”是相当于作品本身而言的,而“文”总是处于一定的历史事件和背景之中的,透过文章作品体会其中的哲理,三者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学习、领会。

第二,运用精讲和泛读教学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精讲与泛读教学法符合学生的需求,也符合教师的教学规律,精讲不光讲解作品内容,同时教授学生一些实用的分析方法以供学生对其他的作品进行学习,泛读内容则很好的补充了课堂内容,学生用已掌握的分析方法对泛读内容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在学习更多知识的同时,自身素养也在不断提高。

第三,将高职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然倡导“成人”的教育,那么高职学生学习的语文知识应当服务于社会实践,越贴近社会实践,越具有实用性。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文化素养讲座、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等,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增加了学生的阅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写作水平。第四,不断改进语文教学手段。光靠课本、粉笔、黑板和老师的一张嘴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就保证不了学习效果,所以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图文并茂、声像一体、身临其境的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此培养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钱穆人文教育思想对我国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影响非常大,具有指导作用。通过正确的语文教学贯彻以人为本、培养全面综合型人才的理念,对整个中国教育都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上一篇:宪法论文范文 下一篇:数学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