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4:17:16

人文教育论文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科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传授和发展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成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极大的增强的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当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学教育作为科学知识传授的载体,也是培养大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大学生通过科学知识的系统学习,确立了符合科学价值的标准,了解了科学与技术的世界,培养了科学态度以及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

2.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科学素养,不断增长才干,提高科学的鉴别能力,从而认识当今科学发展的主流和趋势,而且可以指导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进行创新性的工作。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呼唤着创新,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思维能力。科学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过程中,丰富思维经验,提高思维效率,构建符合科学规律的思维模式,从而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教育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集中体现为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弘扬理性。科学教育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和意识,与科学精神的本质内涵不谋而合。

(二)人文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提高大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积累了丰富的人文遗产。透过这些遗产大学生可以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总结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认识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各种文学和艺术的历史实质上是人类心灵的发展史、社会的发展史,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前进的轨迹,从而受到启发,获得智慧。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人文教育,会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产生积极作用。

2.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内涵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和对精神的漠视导致一些人的异化,使人心灵麻木枯槁,思维呆板僵化,人生态度颓废,行为方式庸俗。大学生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而缺乏人文素养,那么只能成为科技的“奴隶”。人文教育可以丰富人的审美能力,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

3.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持

人文素质教育一般是通过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知识的传授来实现的。大学生通过学习人文知识,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思想,提升了自身人文素养。钱学森也认为:科学工作总是从猜想开始,然后才去进行科学论证,但相反,艺术工作必须对事物有个科学的认识,然后才是艺术创作,因此创新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广泛的阅历,而人文的素质教育恰恰能为理工科大学生提供这样的智力支持。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内在关联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上,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的思想智慧,是研究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也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指导思想。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产品,同时也需要精神和情感的满足。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产品,文化的发展来提供了充实的精神食粮,这些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息息相关。科学技术求实严谨的精神,激发人们追求真弃假的科学思维和理性思维,人文精神激发了人们追求自身完美与高扬人的价值的人文精神,二者共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21世纪是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的社会。一方面,技术需要人文为其提供精神指导。高科技对创新的追求,对协作的依赖,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都孕育和呼唤着一种新的人文精神。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全面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价值。高科技越发展,就越关心人的发展和生活,就越是与人文价值的要求相一致。另一方面,人文的发展需要新技术为其提供物质手段,现代社会对人的技术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学会运用一些新技术成为高质量工作和生活的必要条件。科学技术不能提供价值判断,人文科学所追求的人文精神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正确的价值判断,有了人文精神的引导,大学生就拥有了对科学价值的正确判断,能为人类的文明和社会进步服务,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人文科学以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力量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掌舵。人文精神为大学生提供了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力量和动力,能引导大学生不断地思考研究课题的意义、作用和价值;树立创新精神与进取意识;,遵守科学的伦理与道德,遵从学术规范;人格趋于完美,追求内心世界的和谐与安宁,自觉地消除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给他们带来的困惑和烦恼;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努力实现自己的工作理想和人生追求。因此科技越发展,大学生就越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怀。人文教育作为一种直接与人的内心世界联系的教育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深入到自我内心世界,理智而真实地认识自己,从而开启心智,广开思路,培养科技创造的灵性。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半,缺乏人文教育的科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人文教育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导向的同时,还引导着大学生积极地消除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倡导科学研究要体现人文关怀,坚守科技伦理,这就使得大学生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造福人类功能的同时,还要努力避免或抑制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科学教育尽管是整个教育的基础,但决不是教育的全部,缺乏人文教育的教育是十分危险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者是紧密相联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在《科学与艺术》的讲演中说:“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他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性和富有意义。”

三、理工类高校教育的发展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

理工类高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理工类专业不应该仅仅强调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应该深化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很多理工类高校在思想、观念上对人文教育不够重视,把高等教育等同于专业教育。大学阶段是学生进入成人的转折时期,理工类高校在强调培养科技人才的同时,它的任务还包括启迪心智,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人文教育是以科学的人生观指导个体的人生实践,是人的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人文素养的高低决定着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尤其作为以科技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理工类高校,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环境的熏陶,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大学生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理工类高校的教育的发展必须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道路,在加强学生科学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理工类高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本质要求。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动中最基础的部分,它在教育中的基础和优先地位是不可或缺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从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体系,两者的侧重点不同,科学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而人文教育则注重人性的养成与人格的塑造。目前,部分理工类高校对人文社会科学等非功利的学科知识教育缺乏重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分裂已严重妨害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职能的实现。为了更好地适应转型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需求,高等教育必须主动加快改革与发展,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道路。理工类高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中国梦”的建设者和享用者,人文素养已经成为科技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特征。随着科技发展,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深入频繁,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科技的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目前我国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分离不仅不能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加剧。因此高校必须全面地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学素养是立业之基,人文素质是为人之本,只有二者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科技人才。正如杨叔子院士指出的那样:“科学,是立世之基,只有懂得科学,掌握科学,尊重客观规律,顺乎客观规律,才能立于世上。人文,是为人之本,只有重视人文,领悟人文,融入人类社会,尊重人类尊严,才能合乎人的基本规格。科学教育,主要启迪灵性,而人文教育,既启迪灵性,更启迪人性。只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教育才能正确的回应时代呼唤。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2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在高速发展的当下,人们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对医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拥有丰富的临床知识,还必须有责任感。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医生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单位的认可。因此对医学教育有了全新的标准,医学院校必须加强人文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的人格、深厚的底蕴和灵活的思维的合格医学生。因此,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1.3医学自身发展的要求

医学研究是一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研究者必须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探索持续性发展的医学教育,较高的人文素质和崇高的医德是对医学持续发展提出的要求。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触发各种疾病的诱因就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医学工作者更加关注人们的习惯和状态,以及生存环境等,从不同角度来分析病因,才能有效提出解决办法。因此,在医学教育中要培养医学生就必须加强人文教育。

2加强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途径

2.1改变观念,优化设置

首先,医学教育者要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认识到医学教育不仅是职业教育,同时还是人性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到人文精神是医学教育的源动力,也是从医者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一颗仁爱之心,才能真正了解患者的痛楚,从而更好的医治。其次,医学院校要优化课程,丰富内容,完善人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在教育过程中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2.2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师资建设

师资队伍和教学水平是医学人文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医学院校必须建设一支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从事过人文教育研究的临床教师,才能承担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任务。另外,还要为临床教师提供各种人文教育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从而使其在实际教学中能更好的与国际接轨。

2.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教育气氛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素质和知识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的品位和热情,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吸收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另外,开设各种人文系列讲座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扩大视野有重要的意义。

3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发自内心的了解、关爱、尊重患者,是当今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优化内容和方法,将人文教育贯彻到医学教育之中,从而有效提高我国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医学生毕业后能适应我国现阶段的临床要求。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长时间以来,因为受到了传统教育思想的各种影响,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一直是用着一种教师、学生单方面的一个传统式的教学方式。体育人文教育的教学课程作作一种新兴、有着强烈人文理念特点的教学方法,主张教学过程要构建一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氛围与情境,学生的学习是构建性和探究性的,而不单单是完成规定的相关任务。应构建起新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让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师和学生或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协调的互动过程。这种新型关系和机制让教师由原先单独角色过渡至伴奏角色,不是单向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管理知识并组织知识,主要是去引导而非改变化们。

2人文观下的体育教学

2.1指导思想人文性体育教学不只是简单去发展学生的身体精神。在一次又一次的运动体验不中,他们身体中原有的、原始的本能和本能的反应被激发了起来,由此催生了强烈的探究本身生物潜力的欲望、激情,学生的锻炼不能只是单纯的身体锻炼,还应该包括了精神方面的层次,更为重要的是,其可激发起学生对于生命和人生意义的全方位的发展,由此在精神、行为和意识上去接受这一类的教育和影响、打造一个人的人格精神,让学生可以全面的、自由、健康的发展。

2.2教师职业观学校体育的情况需要的是人文方面的参与,而当前的学校体育人文精神的渗入太少,而人文体育教学最后还是要通过人来实现的,即为教师来完成。“学高即师”,作为一种教师的典范,多数可以称为是大师的级别,不单单是因为有着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技术,更加重要的是在于突出的常识以及引人注意的人格魅力和风格。所以对于一位教师而言,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以及修养,同样也是人文性体育教学发展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3教学目标体育是人们进行自我维护和加强身体素质的一个动态过程,体育一般体现了人们对于自己身体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下的追求,在当前中国教育的改革背景之下,学校体育教学的主体目标一般是以健康作为标准。但是,中国的学校体育是以教学作为主要的目的,快乐只起一定的辅助作用,过于重视学生的“学”,而忽视了体育中的乐趣。只是一味要求学生提升自己身体素质,没有重视并且却丰富精神文明的知识,反思当前我们国家教育改革的健康第一、快乐体育,只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点改变,在此改变下,人文精神进入了学校的体育,让这种改变可以达到“质”的飞越。

2.4教育方法人文性体育教学一定要满足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时间的连续性质。指的是人文性体育教学一定要贯穿学生接受体育教学的全部的过程;第二,空间的拓展性,指的是人文性体育教学的观念一定要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的所有组成部分,由目标一直到内容、由方法到手段,甚至是教学者的本身,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和理念。人文性体育教学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是以文明、文化作为向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过程,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课堂当中,自己去思考、探究、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换一句话来说就是让学生明白怎么去思考,如何用“心”去理解应该怎么做,并不是只是让学生单纯去接受教师思考发的现成的结论。由此可见,教师需要主动、积极去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其教学方法一定是以人为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帮助、引导学生。

2.5教学环境体育本来就是一个游戏,有着极强的娱乐性。在对学生是否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调查中可以发现,有50%的同学是为了可以得到放松、娱乐,40%的是为增加身体的体质;7%的学生是为了学习运动的技术,2%的学生是为了学习到体育的文化,1%的学生是是为培养自己的适应力。由此可见,体育教学是要充分表现出一个快乐的教学思想,考虑学生的性格,创造出一种快乐体育的人文教学环境,改变当前体育教学过于僵硬的情况。让体育教学将阳光、空气、自然环境融合一体。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深刻去认识教育作为一个培养人的过程,就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教育,包括:道德、智力、体能、审美等,其实这也是并列的关系,他们间共同组成了学校教育内容的完整体系。加强大学生体育人文教育,就是全方位与教育方针融合,提升国民素质为目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真正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这些内容分析,也可以看到人文性体育教学对于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的社会活动。因此,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根本。所以,在教育中“以人为本”更能体现和符合现代教育的本质规律,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产物。所谓人文精神,是人性——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以及表现在这种追求中的自由本质的展现。[1]何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即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人个性的教育,精神超越性的教育。教育作为一种人性的培养活动,从来都应以人性的全面发展、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拥有和占领为其内容,故拉伯雷、席勒宣称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和谐的全知全能的人。[2]所以在体教专业田径教学中首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性的教育,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2人文教育在体教专业田径教学的重要性

2.1人文教育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是平等的对话交流。教师具有主导地位,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用忽视,更应该重视。在传统的体教专业田径教学中,通常是由教师处于绝对的话语权,教师教什么,以及安排学生怎么样学习基本都是由教师决定,学生处于听从地位,主体地位基本没有得到重视与体现。人文教育则强调在教育中必须重视人的发展,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应该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通过人文教育非常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2.2人文教育有利于丰富田径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体教专业田径教学内容基本一致,没有多大变化。总体来讲,教学内容单调、枯燥以及乏味。田径教学这种枯燥的教学内容也是现代大学体育中田径项目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通过在田径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使教学内容更加关注学生生活,更加关注学生情感发展以及个性培养等,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趣。通过人文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使单调无味的田径教学内容生活化。

2.3人文教育有利于提高田径教学效果

通过在体教田径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使教学内容丰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效果的关键在于内在因素。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便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教学中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所以通过人文教育的融入使学生更愿意学习田径,将极大地提高田径教学效果。

2.4人文教育有利于学生田径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田径教育长久以来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使得很多学生对田径教学产生了害怕甚至恐惧心理。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根本没有了学习的兴趣,但人文教育的融入将有效改善这种状态。因为人文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成长,而不是将学生田径的技能达标作为评价的唯一指标。在田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学生的态度与进度等方面,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田径,从而将大大提高学生田径的兴趣。

2.5人文教育有利于改善田径课堂气氛

在体育项目中,大部分人对田径教学的观点都是枯燥无味,田径课堂单调、累人以及压力大,课堂气氛紧张。但通过人文教育的融入,在田径教学中不再强调技术技能的唯一性,而改变为关注学生情感、个性、心理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将田径技术技能教育与学生的人的发展因素紧密联系,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愉快,学生的学习效果将更加明显。

3体教专业田径教学加强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

人文教育并不是一句口号,应该真正融入到教育中来,尤其是长久以来枯燥的田径教学。在体教专业田径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应当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人文教育观念的养成。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田径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所有环节都应该体现人文教育的理念,尤其是田径教师自身要加强人文素养的提高。其次是注意在教学内容方面,改变传统以来田径技术技能占有绝对的地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注意学生情感意志、个性发展、社会适应以及综合素养提高方面的内容,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但也不能完全丢弃田径技术技能,而是将其与学生人的发展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更加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是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灵活应用探究、合作等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体现出教与学的平等地位。最后在教学评价方面要真正体现人文教育的理念。长期以来田径教学都是以田径技术技能的达标作为评价的唯一指标,这是不符合人文教育精神的。因此,必须改变这种评价方式,将评价内容多元化、学生在田径教学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个性发展以及各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人的发展,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体教专业田径教学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学生不爱学、教学内容单调、教学评价令人恐慌等现象。但只要在田径教学中真正融入人文教育,作为未来体育工作者的体教专业学生一定会爱上它,也会努力学习好田径技术技能。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很多人都觉得中职旅游专业就是教导一些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一切旅游教育活动,包括家庭旅游教育、学校旅游教育和社会旅游教育。如对旅游社区居民的培训、全民的旅游观念教育、旅游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旅游专业学生的知识传授等。甚至一部分中职专业讲师都是这么认为的,又不是人文历史类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培养人文精神。但是事实上,人文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专业技能而没有专业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旅游从业者,很有可能出现上文中那种强迫旅客购物和旅客争执,索要小费或者介绍酒店吃回扣的情况。学校和老师要正确认识到人文精神在教育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过程中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2.人文精神的内涵

旅游业严格来说属于第三产业,也就是大众所认为的服务业,当人文精神受到重视的时候,从事旅游业的工作者会更加无微不至地服务周到,旅游者在被服务的过程中也会提高自己的感受。

二、加强学校方面的工作耐心,在日常课程生活中给学生灌输人文精神

1.加强学校方面的工作耐心

中职的生源素质不是很高,除了学习质量差、厌学等现象的存在,剩下来大多数都是素质较低、学习成绩不佳、为人自由散漫、不服从管理的学生,并且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年龄较小,处于成年和未成年的过渡期,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就业压力竞争使得中职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压力空前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定的,本身中职学生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就很令人手足无措,倘若教师再不放低姿态,那么恐怕会让学生的压力空前加大。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将心比心关注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人际关系上的困难,处理得当,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和爱心打下基础。例如,在学校建立一个心理咨询室等。

2.在日常课程中对学生灌输人文精神

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灌输人文精神呢?很明显,照本宣科是不行的,人文精神只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与其把学生当“机器”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可以在学校里开设相应的国学或者诗词课,我认为,学生以后就职的时候,看到名山大川,会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到名胜古迹,会想到“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看到少数民族艳丽衣裙的时候,会想到“红裙妒杀石榴花”,而不是什么“哇噻”“哎呦我去”之类粗俗的市井俚语。国学古文古诗词,着重对人格的感染,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同样,学生在工作中也可以用得到,相信一个精通国学的旅游业工作人员要比普通的工作人员更受欢迎。增强学生的耐心也是同样重要的一项任务,这点要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例如,可以在课堂上说“:有一天我很开心地随团旅游,路上导游却到处介绍店铺,让人购物,或者是向你索要小费,你会怎么想?”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之后,会更加具备对于游客一些不成熟举动的容忍耐性。如此一来,学生就有了自控力,工作时面对被服务者会相应地增加耐心。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缓和旅游从业者和游客之间的矛盾,二来也可以洗去学生身上的浮夸之气,避免学生眼高手低。

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课堂中融入人文精神

现代教学手段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多媒体可以让图文立体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可以播放《舌尖上的中国》《中国地理》之类的和人文旅游资源有关的影片或者PPT格式的文本,开阔学生的眼界。韩寒在《后会无期》中有句话很好“: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你哪儿来的世界观?”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中职旅游教育。这样做,一方面,学生的眼界开阔了;另一方面,学生的人文素质也相应得到提高。如此一来课堂不是那么枯燥,人文精神这颗种子也被种入学生的心里,有了种子,只要一点点催化,就可以让学生的心里长出参天大树。如今旅游业丑闻越来越多,从业人员也是良莠不齐、素质参差,致使很多人对旅游业失望之极,所以培养中职学生的人文精神刻不容缓。一方面中职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参差错落,另一方面旅游这个专业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各方面能力和心理素质的专业。所以应该在教学中以人为本地服务学生,加强学生的工作耐心,在日常课程、日常生活中融入人文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利用高科技手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1教育部对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要求

职业教育(vocationaleducation)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中央和各地的关注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我国目前正在举办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一半。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之一,是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英语课程是中职和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文化课,对于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掌握职业技能,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以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到英语这门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讨论稿)》中也提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2]。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和重视人文教育是必然的。

2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

随着我国专业分工的细化、就业形势的严峻,一些职业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不再以人为本而是以需为本,一切向企业需求看齐,过于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不注重受教育者主体自我价值的实现,一些职业学校变成了制造标准劳动力的“工厂”,通过职业教育这道工序,将学生加工成适合不同岗位需要的“智能机器”。这在英语教学中就体现为教师和学生都将英语作为一门纯粹的工具来看待,课堂讲授中重视词汇、语法、句型结构等,一切以英语考级为教学目标,不注重语言教学本身的人文精神内涵。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2.1人文教育意识比较淡薄。当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存在偏见,认为职业教育就是重在培养专业技能,只要学好了专业技术,就能找到好工作。很多教师和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都将目光聚焦到通过英语等级考试上,只有通过考试,用人单位才会给予学生就业的机会,在某些学校甚至将等级考试通过率作为衡量教师授课效果的标准。在这种状态下,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只会重视语言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教育意识淡薄,使人文教育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英语学科的教育只体现工具性特点,没有体现人文性特点。2.2英语课堂缺乏人文氛围。良好的英语课堂人文环境通常具有轻松、愉快、和谐、学习气氛浓厚等特点。而当前的现实情况是职业学校老师普遍认为学生难教,英语基础较差,学习劲头不足;学生则认为英语难学,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再加上受考试和就业压力的影响,这样的课堂就会枯燥无味,气氛死板。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互动很少,最后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不良后果。另外,英语课堂人文教学内容、方法相对滞后。职业学校大多数英语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传统的讲授法,注重英语语法、词汇、句型的操练等,而对讲授内容的思想内涵挖掘不够深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加上通过等级考试的压力,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学到的就是各种冷冰冰的知识点以及如何应付考试的技巧等,无法在英语课堂上学到做人的道理,无法得到人文素养的培养,无法达到一个思想境界的提升。2.3英语学习评价体系单一。前文已经提过,大多数职业学校仍以英语考级为教学最终目的,甚至将等级考试通过率作为衡量教师授课效果的标准,认为只要学生通过等级考试就万事大吉,拿到英语等级考试证书就等于可以找到好的工作等等,这就导致评价学生英语水平的方式仍以考试为主,标准是分数,上完一个学期英语课,就用一张试卷来衡量你的学习效果,这根本无法体现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语言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学得好与不好不能完全由分数来衡量,这种评价手段严重制约了人文教育的发展。2.4英语第二课堂不够丰富。现如今,教育的理念变得越来越狭隘,从最初的teacheverything到teachbooks再到teachtextbooks,英语教学局限于教材、教室和考试。笔者认为,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多内容无法在课堂上实施。我们应该把课堂延续到课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但职业学校学生参加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较少。有的老师为了提高成绩认为这些活动是浪费时间,更愿意把时间花费在讲课和做题上,而有的学生觉得自己英语基础较差,不敢也不愿意去参加“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这些活动,就算参加了有时也只是当观众,因为根本听不懂,参与热情不高。

3解决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的方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如何将人文教育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来,将英语课堂中的英语知识点讲授转变成“育人”。3.1教师角度。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人文素养的积淀,作为一名最基层的职业学校英语教师,我认为从我们自身角度来讲,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再读书,再进修,再充电,提高自身的人文知识水平,学习更多的人文教学理念,不断将自己获取的新的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来;另外,对自己的身份也要有一个质的转变,从一名“教书匠”转变成“教育者”,时刻秉承着“教书育人”“以人为本”的理念。如笔者在给学生讲授主题为“Name”的那个单元时,先是介绍了西方人姓名的构成以及与中文姓名中姓和名前后位置的区别,接着分析取名的由来及意义,这里插了一个例子,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伟大领袖给在延安出生的两个女儿取名为李敏和李讷,其中“敏”与“讷”就是出于《论语•里仁》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应该说话谨慎,因为祸从口出,说话不谨慎,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招来麻烦甚至招致灾祸,而做事情则应该干练勤奋。从给女儿起的名字中,可以体会出是希望自己的女儿长大后要做多干实事、少说空话的人。不知不觉中,笔者在英语课堂上将中国的文化灌输给了学生,让学生明白要少说话多做事的道理。3.2学生角度。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什么?笔者采访了一些在校生,有人认为是为了通过等级考试,有人认为学英语是找个好工作的筹码,有人认为是为了更好地用英语与外国人交际等等。由此可见,我国的职业教育受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较大,学生忽略了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无法达到全面发展。所以,学生要从根本上改变学习英语的目的,正确认识到学英语不是单纯技能上的提高,也要有人文素质的提升。比如我们在英语课本上接触一些西方礼仪(westernetiquette)的时候,不仅要学有关这方面的单词,还要将一些礼节的内容熟记于心,懂得如何待人接物,并且能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只有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3.3师生关系角度。从师生关系角度来研究人文教育,笔者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产生情感的交流,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仅仅传授知识点,课后与学生无任何交流,这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我们要做学生的良师,尊重与信任学生,了解学生心理,与学生沟通,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人文关怀,形成一种关爱的氛围,让爱的阳光洒满所有学生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才会“亲其师,信其道”,鼓起学习的勇气。根据笔者的调查,职业学校的学生刚入校时总会带有某些消极悲观的情绪,认为自己没能考上普高或大学本科,是一个在老师和父母眼里失败的孩子。笔者在每年新学期的第一节英语课上会给学生灌输一些理念,让他们抛弃负能量,坏情绪,不要去抱怨任何人和任何事物,相信自己,进入职业学校是你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只要认真付出,依然会有美好的前程;让他们正确地给自己定位,在日常学习中,不要给自己定一些很大的目标,而是可以每天给自己制定一个小plan,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就一定会有大的成果。3.4教材角。应该说职业学校英语课本中每一篇课文都会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在于我们能否挖掘出来。如笔者在给学生讲授“Blue-collarworkers”这一单元时,学习课文、讲授语言点的同时就不忘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思想: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全球是一个大的趋势,学有一技之长是最宝贵的财富,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不要轻视craftwork,不要轻视蓝领工人,这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同学们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一切从最基本的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在讲授“Part-timejobs”这一单元时,笔者会给学生灌输“父母的钱来之不易,要懂得节约,自己可以学会独立,尝试兼职,减轻父母的负担,锻炼自己的能力”这样的观念。3.5跨学科角度。英语教学可以与语文教学以及其他专业课教学相融合。比如职业学校的英语教科书涵盖的范围和内容广泛而丰富,包括历史、文化、国情、饮食、生物科技、人文地理和科普知识等方方面面。题材选编的多样性说明英语这门学科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语言科目,还是一把钥匙,帮助学生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帮助学生更好地开拓眼界,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而且,就从英语这门学科的本质来说,它也应该是一门涵盖其他学科知识最多和跨越性最强的学科,因为英语是一门语言,而所有的知识都要通过语言来展现,所以,英语的跨学科融合也就很容易实现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升,达到“育人”的目的。

4结语

总之,面对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我们要尽我们所能去改变这种现象,争取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高的技能人才,而不是智能化的“机器人”。

作者:陈晓琴 单位: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R/OL].https://wenku.baidu.com/view/afb7b43b852458fb770b56dd.html.

[3]姚姝.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4):84-86.

[4]张红英.谈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力量[J].赤子,2015(1):263.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高校专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时候,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首先提出“通识教育”主张,[1]14他认为高校只有发展通识教育才符合高校之道,由此弥补专业教育的某些缺陷,融通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人才,才能沟通现代与传统,使文明不致断裂,建立起高校师生共同的文化语言,使之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而作为通识教育核心的人文教育,其地位正日益突显。西方国家重视人文教育、通识教育,注重文明、文化的传承创新,其理论研究与实践也较早、较深入及较系统。在教育实践中,美国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在20世纪八十年代进行了通识教育改革,[1]P30人文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明确体现在大学生培养目标及方案当中,众多高校将各类通识课程称作“核心课程”,对核心课程进行严格的设计和要求,将其视为为人文教育目标服务的重要阵地。英国的众多高校则实行“大文科”与“大理科”制度,将文科与理工科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突出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今天,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仍然是西方国家高校教育的目标和方向。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30年代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2]中国高校教育确立了“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以“工具意识”为核心的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一方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型人才、推动了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高等教育学科单一、专业划分过细、人才知识结构单薄、人文底蕴薄弱的局面。同时,过早、过窄、过细的学科与专业划分严重限制了高校大学生跨学科、跨领域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造教育在高校教育体制中整体发展乏力。因此,在现行高校教育体制中推进人文教育发展,首先必须理顺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各类高校逐渐意识到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给高等教育带来的严重危害;但在如何打破传统僵化的体制格局,推进人文教育发展方面并没有很好的办法。正由于此,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也成为高校教育体制中首要的关系形式。

二、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人文与科学是人类理性的两大支柱,西欧工业革命以后,人文与科学发展都出现了较大变化,而其主要发展趋势是,科学理性逐渐凌驾于人文理性之上;二十世纪初期以来,人们对科学范畴作了更为严格的界定,如西方哲学家康德、文德尔班等将自然科学推崇为真正知识的唯一来源,将自然科学方法视作是唯一可靠的方法,而将追求人自身价值与意义的人文社会科学划入另册,不再视为知识的来源,由此形成了人文与科学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对立。人文与科学两种文化的冲突,反映于中国高校教育体制当中,则是科学教育的如日中天、人文教育的衰颓低落。“现代大学的知识结构在科学的大力渗透下,越来越变成一个知性的混合体,讲学统不讲人统,大学里面已出现知识排他性倾向,即只有科学才是知识,其他不是知识。”[3]原来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也因此具有了明确的界限。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尽管界限分明,但同样也有着融合的可能,“认识和挖掘人文中体现的科学基础,科学中内含的人文精神,并以此为中介是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的重要内容。”[4]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由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可以引申出另外两组重要的关系形式,该两组关系协调都与人文教育发展有着紧密关联。

1、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关系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各自以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作为学科支撑,由此引申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关系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文理”关系,不是简单指文史哲与数理化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人文社会科学,实际上是一个“大文科”概念,又称作哲学社会科学,其内部存在分殊化,既包括有人文学科,又包括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内部也有着不断分化的趋势,包括如理论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类别。人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将具有明显界限分隔的两类教育科学形式融合在一起,开设全校性质的人文教育课程以覆盖所有的学科门类。但是,要真正做到面面俱到,那么课程如何整合、怎样搭配将变得极为复杂与琐碎。若这类课程无法照顾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双方固有利益,则无法使两者形成相互的融通,人文教育便有可能流于形式。目前出现的情况是,各高校都开设了各种类型的人文教育公选课,而这些课程往往被各式各样的“概论课”所包围,知识的拓展停留在表面,讲授的内容往往“浅尝辄止”,很难达到人文教育的实在目的,其真正的效果也并不理想;因此,需要我们认真审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

2、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关系

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又可分化出人文学科(或称人文科学)和社会学科(或称社会科学)两大类学科,学科之间也因此产生出新的关系问题。总体来说,主要承担人文教育工作任务的是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而这两类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却在学理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两者之间并非圆融无间;因此,需要我们正确的处理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关系。如社会学科通常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分析与综合,其主要学科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人文学科则离不开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其主要学科如历史学、文学、哲学等。高校人文教育究竟应当倚重于人文学科,还是更多的依靠社会学科?身处不同学科的学者在看待这一问题时会产生较大分歧。社会学者或许会认为人文学科没有实际用途,对现实社会没有意义;而人文学者则认为中国现有的社会学科完全照搬照抄西方,没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及创造。在如何发展人文教育的问题上,学科之间必然有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只有正确处理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关系问题,人文教育才将有所依靠,才能真正形成高校人文教育的完整概念结构。

三、高校人文教育与教育层次的关系

人文教育在高校中寻求发展,绝不能是“闭门造车”,它与中学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层次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1、高校人文教育与高中、中学教育的关系

今天的高等教育呈现出普及化与大众化趋势,高校教育需面向社会,走向通识化发展道路亦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然而通识化发展道路的铺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高等教育自身独立可以实行的,它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积累过程,而此种积累则需要在高校与高中、中学教育之间搭建起较好沟通的桥梁,共同致力于人文教育的发展。要做到这点,其中的关节处就在于改变目前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高考应试教育模式,使学生在高中、中学阶段就能够接受到人文教育,拓宽学生知识探索的领域,打破高中阶段形成的文理分科、文理分家的固有格局。人文教育需要高校教育与高中、中学教育进行有效地衔接,达至设计系统、完整、合理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目的,正由于此,中国高校人文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准确定好人文教育在高校教育与高中教育、中学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位置。

2、高校人文教育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关系理顺

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也关乎着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高校本科教育培养的目标取向是什么?目前许多高校未必有清楚的认识,许多高校似乎都将本科教育目标看成是培养研究生的生源,并将考取研究生数量的多寡看作是高校业绩高下的重要指标,这样的思路影响至深且巨,然而今天,这样的目标定位与指导思想却值得我们重新探讨。事实上,高校中能够进入研究生阶段进行学习的本科生数量相当有限,“如果把本科培养目标看成是培养未来的研究生,就没有顾及大多数今后不读研究生的本科生的培养”,[5]本科教育沦为了研究生教育的附庸,成为高中、中学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过渡阶段,因而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目标取向,这使得本科教育的真正目标变得模糊不清。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本科教育成为高中、中学专业教育模式的某种延续,高校将高中、中学教育推行的专业性目标转移到高校本科教育的层级,这使得高校本科教育的功能与作用类似于过去高中、中学的教育,研究生则转而成为从前的本科生,“专业主义”甚嚣尘上,无从建立起高校人文教育制度。由此可见,理顺高校人文教育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关系,对于人文教育发展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3、高校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高校内部学科、专业日益分殊化,众多二级职业型院部目前存在着大量扩张的趋势,这本身具有合理性,但是,当这些职业型院部学生成为社会重要力量的同时,他们在高校四年当中受过怎样的人文教育,他们的人文基本素质如何?这些问题是值得思考的。关于此,则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更涉及到高校大学生受何种利益驱动与人文教育预期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大环境下,众多高校大学生是以谋生和就业作为主要导向,直接以求职需要作为目标,以获取物质利益作为人生方向,人文教育在其心理预期中地位低下,社会与学生的利益需求也带动高校的急功近利,当职业型院部据有高校主要的教育资源时,势必对整个高校教育体制起到决定性的影响。高校人文教育将会不断受到来自职业院部、职业教育的冲击,在整个体制中地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因此,如何正确处理高校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关系,也成为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高校人文教育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高校人文教育发展,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人文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1、人文教育与教育内容的关系

从教育教学的内容上看,高校人文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的教育内容都可以提供此种储备;然而,中国高校的人文教育却面临取用中西文化先后轻重的问题,是应该以中国文化教育为主体,还是主要借鉴西方的文化教育,亦或是强调将中西文化共同加以利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如甘阳认为,“中国一百年来之所以把中西问题作为中心性的问题,因为现代中国总的问题就是直面西方文明冲击的问题。”[5]正是由于中国文化的传统与现实不断受到西方文明与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中西文明与文化之间正经历着不断地冲突与融合,中国高校人文教育发展的合理定位,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两种文明与文化的关系,使中西方优秀的文化教育资源都能够为高校人文教育的发展服务。

2、人文教育与课程形式的关系

近年来,各类层次的高校主要参照西方本科教育来改革实践人文教育课程,但是,这些高校更多将注意力集中于模效西方人文教育的外在分类形式,或满足于在学分有限的公选课程中划分不同门类。在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方面,追求门类齐全以及课程数量的增加,却缺乏系统、明确的教学目的,更缺少对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和安排。人文教育课程开设的随意性较大且不够稳定,只注重外在形式,不注重内在质量。在本科教育现行体制下,高校并未真正建立系统完善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也没有把这类课程视作高校本科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只是将它视为知识补充的角色,用来在主课外增加一些学生们的知识兴趣。并未有效整合当前各类公选课程资源来提炼形教育的“核心课程”,而是盲目追求课程范围和数量的扩容,公选课程在高校中大都被看作是本科生专业课程以外的附加课程,并未发挥这些课程的真正功用;而这在二级院部如理工院部或职业院部尤其如此。课程流于形式,学生们并不重视,有能力承担人文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严重匮乏,而当前承担此类课程的教师又多数未经过严格训练,人文教育课程因此主要成为学生们混学分的课程。若照此发展人文教育,我国高校发展人文教育的初衷将无法实现,过去的努力将付之东流,这便要求我们需要进一步理顺人文教育课程纲目之间关系,构建形成高校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体系。

综上所述,高校人文教育的发展,与我们对高校教育内涵的理解与认识紧密相连,而长期以来高校人文教育发展缓慢的格局亟待打破。如何将人文教育从当前面临的尴尬发展局面中解脱出来,如何准确找出人文教育在高校教育体制中的合适位置,是中国高校人文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而关于这一问题,需要我们深刻了解高校人文教育当前的生存状态与内外关系,有鉴于此,考察高校人文教育发展状况,协调处理人文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主体之间的关系成为必然的选择,本文写作的初衷正在于此。值得注意的是,高校人文教育的诸种关系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各种关系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彼此之间又存在着重要关联,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将留待今后作进一步的研究。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1.整体的教育大环境缺乏对人文教育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提高国家的整体科技水平,一直将科学知识的教育放在主要的地位,将人文教育摆在次要乃至不重要的地位,人文教育逐渐弱化甚至淡化,导致整个社会对人文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和重要性缺乏认识。一方面,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淡化了人文素质教育,忽略了人文基础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对学生的考核制度上存在缺陷,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人文基础薄弱,缺乏人文修养,加上教育界现在普遍存在的追求速度、忽略质量的现状,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对人文教育不重视的情况发生。人文教育不同于科学知识教育,其对学生精神品质的塑造和培养效果绝不是短期内就能显现出来的,需要施教者长期不懈的努力。

2.学生受传统教育影响缺乏人文素养

很多中等职业学校老师和学生在思想方面缺乏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上传统的重理轻文和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教育基础比较欠缺。人文教育本应注重学生的生活心理体验和精神感受,但是学生的主要生活空间局限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里,主要活动就是学习和专业练习,缺乏人文实践活动,对其他生活感受一无所知,把精神世界的成长抛在一边。并且受限于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把人文教育仅仅理解为一些人文课程的设置,缺乏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塑造。

3.教师没有发挥在人文教育中的引导性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在学生成长方向的引导和精神品质的熏陶中的作用毋庸置疑,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学生人文教育中并没有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大部分老师只重视课程的课堂教学,忽视了班级人文环境的建设。有的中等职业学校老师在人文教育中只偏重于道德、修养、伦理、审美等方面的教育,没有考虑到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人文教育体系存在缺陷,没有与学生的学习成长融为一体。殊不知,人文教育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是实践中的体会与领悟。

二、提高学生人文教育水平的对策

1.创新教育理念,加强人文教育要提高学生的人文教育水平,首先要提高对人文教育理念的认识并不断加以创新,加大人文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的比重。教育理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加上传统的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主导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理念的创新并不容易,但也绝不是并不可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创新中职教育的基本理念,中等职业学校要变革中职教育的教育方式,最后形成中等职业学校人文教育普及的一种状态。

2.变革课程设计,提高人文教育比重

人文精神的陶冶与培养既需要人文知识作为基础,也需要学生在人文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教育,要变革现行的中职教育课程设计,增加人文学科的比重,增加学生的校园文化实践,使其感受人文魅力,提高精神感悟,把静态的知识说教变成学生和老师的自觉行动和主动参与。通过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唤醒学生的人文情怀和自我意识,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打造有人文关怀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

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也是承载人文精神和人文气息的重要载体。积极向上的班级气氛、优美的校园环境以及健康文明的校园风气都是形成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影响因素。每个中等职业学校老师都应该重视班级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个体与集体的良好互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中等职业学校也要重视校园的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增强老师学生之间的心灵交流,注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文氛围。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感受人文气息

积极地开展校园文化实践和社会实践,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课余时间,我校通过开展学生演讲比赛、合唱比赛、书法比赛等,既增强了学校的人文氛围,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了个性的释放,在整体的层面上实现知识传授与人格培养、精神塑造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校园和社会的人文气息。四、结语人文教育有着自己的科学内涵和特点,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教育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教育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结合实际采取措施,不断探究提高人文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一)体现人文教育宗旨

由于受制于教学目标和学制课时,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不可能像本科院校那样同时开设综合英语课程、语言技能课程,以及英美文学、英美概况等人文教育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在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主要职能是传授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听说等语言应用能力,没有开设人文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基于这种现实语境,要弥补人文教育缺失的不足,可行性的解决方式是将人文教育以课程渗透的方式融入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以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语言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扎根人文土壤,顺应高校办学国际化趋势

由于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和国际交流机会频繁,中国需要培养大批具有较高英语应用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近年来,国内高校办学理念和举措逐步国际化。为了迎合这种发展趋势,大学英语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体系肩负国际化人才必须具备的英语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英文化知识培养的重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被视为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高等学校的课改使大学英语教育走到了转型升级的拐点。纵观国内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我们发现大部分院校仍然偏向和强调英语语言知识教学。显然,这种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已经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

首先,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主要缘于该课程缺乏人文关怀,漠视人文教育,即便有所涉猎,内容也大多以引入和介绍西方文化为主,少有触及中国文化。其次,课程设置体系不能体现“民族性”,也难以彰显“国际性”。合理的课程设置只有平衡中西文化内容的输入比重,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才能培养出“懂专业、会外语、通文化”的跨文化型人才。为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贯彻《课程要求》,大胆探索和创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构以英语语言知识教学为本,以介绍中西方文化、英美概况、跨文化交际等人文素质教育为辅的新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达到既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又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让他们领略到英语学习的人文魅力。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重新设置,我们也能够培养出一批“美国通”“、英国通”和“加拿大通”。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衡量一所大学是否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它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有没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回归人文,为大学英语教学在新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教材编写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所预定的目标和教育理念的实施离不开一部优秀的英语教材。教材体现编者的教育理念,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又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核心材料和语言模仿的范本,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从中学到各种语言知识和技能。一部精心编写的英语教材往往承载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大到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小到风俗习惯、餐饮礼仪、风土人情等。当前高职大学英语教材倾向重“制器”轻“育人”,重功利轻人文,片面追求英语语言教学,忽视人文教育的现状。大多数教材编写者只注重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方面的内容,把学生的学习需求简单地与就业联系起来编写教材。如此一来,教材只能满足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职业培训等部分需求,但是对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渴求却毫无助益。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平时接触人文知识的机会很少,并且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时间短,如果英语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职业英语和与就业相关的话,那么,对于那些想了解中西方文化异同、提高自己人文修养的学生,现有高职教材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我国的英语教育界泰斗许国璋曾经说过:“英语教育是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大学英语教材回归人文,满足学生人文教育诉求。相应地,教材的选材就应该与以往有所不同,首要的是增添人文社科类文章素材,如历史、传统、风土、人情、艺术、经典的文学作品或者散文。重点要引入和介绍英语国家的人文社科知识,以人文题材为主流,内容覆盖西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传统、民风民俗、社会礼仪、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宗教等许多方面。学生在获取英语语言和技能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熟悉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能用西方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丰富和完善自我,学会以宽容的精神看待异域文化,形成文化多样性意识。

教材中增加介绍和引入西方人文社科知识输入比重绝不意味着中国文化无足轻重。中国文学、国学、历史、传统、社会习俗和礼仪等有关中国人文社科知识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有必要在教材中切入中国文化,改变现有高职大学英语教材中植入的文化局限于英语国家文化的现状。美国有许多“中国通”,他们既懂中文,又了解中国文化。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院长查明建认为:“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如何可能传播文化?别人又为什么要和你交流。”融入中国人文元素的教材内容的优点之一在于为学生提供中国文化大餐,在跨文化交际中学会用目的语表达中国文化和向外推介中国文化。另外,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汉语文化解读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人文修养,以免在国际交往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此外,大学英语教材中更应该精选中英文化对比的文章。通过大量接触兼顾中西、突出文化对比的学习素材,学生在熟悉英语国家文化同时,感悟和体验本民族文化,对其产生认同和自豪感,比较中强化对中外文化异同的认知,避免对本民族文化产生自卑心理,进而产生仰视他民族文化心理。

三、课堂教学

忽略人文教育,过于实用化、职业化和工具化的高职英语教学妨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高职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人文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精神、文化意识和道德修养教育。

(一)消除教学理念误区,更新教学理念。高职英语教师教学理念中存在误区,他们认为高职就是为社会各领域培养中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而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就是英语的实用性、技能性和工具性,教学诸环节都受制于这些因素。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学生重应试、轻素质,重考分、轻能力,高分低能,中西人文素养不高。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还原英语教学人文教育的本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以人文素质为主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大学英语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教学中,教师传授语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对外交往中必须具备的语言工具,此外,还要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传统的英语教学把学习者定位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教学过程过于重知识传授,轻学生的情感需要,重技能训练,轻人文关怀;教学方法机械、沉闷、程式化,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语言学习者应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作一个有情感和智力需要完整的人。人文教学法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勇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组织形式多样化,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给表现自己的机会。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人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权利,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性格,实现学生由内而外的发展理念,人文教育的主要还有要依靠文化对学生的感召,人文教育在大学体育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层次:首先,人本教育注重的是以人为本起点,考虑体育教学各个环节都要进一步以学生需求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要以学生的全面能力提到为落脚点,即思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落在学生身上;其次,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主要表现就是一种文化的延伸,具体的表现可以是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体育游戏,这些文化、游戏中包含着很多东西,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着积极的意义,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取向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对建立学生与人合作和团队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二、在大学体育中开展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现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加之现代的大学生基本为90后,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抗压能力不是很强,也是现在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部分学生在大学里遇到一些挫折就受不了,有的还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例如,有些学生在大学里一次考试没有考好,感到十分沮丧,与原来自己在高中是班里的尖子生,有着明显的落差,这种问题的出现将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还有的学生在大学里谈恋爱,受到感情的挫折时更加容易造成他们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这些问题最终都是学生心理存在一些不良的因素造成的,很多的教学过程不注重对学生心智的培养,对其抗压能力的锻炼。以后在工作岗位上,压力会更大,节假日加班,收入和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工作强度大,超时超量的工作成为普遍现象等等,这些将给本身抗压能力不强的学生重重的一击。很多人到时候就扛不住压力,造成了前几年发生在深圳富士康公司的员工跳楼的惨剧。

三、大学体育融入人文教育所具备的特征

大学体育融入的人文教育具有一定的特征,下面具体分析一下。

(一)具有专业性特征

大学生与初中生、高中生在心智发育、身体成长方面都存在很多优势。大学的体育教育更加注重各种运动的技能培养,人文教育融入之后,大学体育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心智的健康,希望通过一些体育锻炼,宣泄学生心中的压力和不良情绪,很多人走上工作岗位后依然保持这样的一种方式,在工作中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约上几个球友去篮球场上找找感觉,一场大汗之后,工作中的不愉快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就是大学体育的专业性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运用自己的体育特长去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二)具有丰富性特征

大学体育融入人文教育之后,可以对与体育相关的各种文化进行教学,例如体育与政治的关系,建国之后,总理的“乒乓外交”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新篇章;体育与经济的关系,2008年一场奥运会给我们北京带来了多少商机,一场足球世界杯给巴西带来了多少的旅游人数。这些都是体育在融入人文教育之后,可以进行教学开展的内容。由此可见,人文教育融入之后,大学体育的外延进一步拓展,更加具有丰富性。

(三)具有长期性特征

人文教育在大学体育的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间才能见到效果,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在场馆的管理上,不断听取师生意见,改进管理方式方法,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另一面需要长期融合的原因:用文化底蕴熏陶学生,学生受到人文教育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不是短时间内就有达到效果的。需要长期的影响,学生的心理才能发生相应的变化,其对待人生、社会的态度和观点才能进一步优化。

(四)具有人本性特征

大学体育融入人文教育肯定具有人本特性,尊重学生,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对学生身体健康的维护。体育锻炼的重点从开始到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不断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其适应社会压力的能力,一个好的大学更加注重对体育场馆管理制度的人性化,而不是一种刻板的制度管理模式,例如到周末可以免费向社会、师生开放,给他们更多开展体育锻炼的机会。这就是一种人本性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体现。

(五)具有文化性特征

大学体育融入人文教育之后对文化依附更加明显,文化教育就是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文化宣讲,可以将体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表现出来。文化教育是其重要的载体。失去了文化宣讲,大学体育的人文教育将没有抓手点,只能是纸上谈兵、天方夜谭。发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铸造大学的文化精神。以人为本管理的思想是大学发扬和谐社会管理理念的重要体现。以人为本就是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切实需求。文化在维系学生与学校感情中的作用也是十分显著的,一个学校没有自己的文化,就失去了朝气、灵魂,变成了一潭死水,导致学生之间缺少相应的情感,同学情的冷漠将造成学校向心力的缺失,学校开展以人文教育为主题的体育文化宣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不断提高学生之间的团结力量;不断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四、人文教育在大学体育中的具体实践

人文教育在大学体育中的主要表现就是体育文化的宣讲,下面就这个方面进一步探讨一下其实践环节:

(一)体育文化教学的课前准备

要想上好一节有意义的文化体育教学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首先是针对教学目的,选择有针对性地文化体育选题,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细节;其次就是与其他理论课教学不同,准备游戏环节的音像资料;完成最终的器材的准备;同时可能还有进一步摄像运动场地的使用等问题。

(二)组织有序的体育文化课程,突出教学主题

体育文化教学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体现人文精神。大学体育的教学是有着自己的教学目的和大纲,完成教学任务才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因此,在教学过程,运用体育文化教学时候需要进一步突出教学的主体和目标,文化教学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三)教学结束前要进一步总结,最终使学生明白体育文化教学的目的,对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相应的梳理

首先,教师要讲解本次教学活动中训练项目的注意事项,对其运动技巧有效地归纳总结,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错误动作要及时纠正,对可能出现的运动风险加以说明,其次,在总结中,可以让学生评价一下相关体育文化兴趣,同时也可以说一说在体育文化教学中学会了什么,例如团队精神之类等。

五、大学教育融合人文教育的发展

大学教育融入人文教育之后的发展将突破现在的瓶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学生的学习主体更加明显,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将成为一种习惯

现在的素质教育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对某个学科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人文教育就是以培养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程度,不断激发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将从事体育锻炼上升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习惯。对于体育锻炼认识的进一步升级需要教师积极地开展体育文化的普及,这种文化普及恰恰就是一种人文教育的具体表现,只有不断地体现出教学的针对性,学生才能有意识的认识到事物发展的规律,还有一些学校的体育场馆的人性化管理将促使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热情,运动会等形式更加营造了这种从事体育锻炼人文氛围。这些主要的人文教育将使得学生从被动逐步走向主动。

(二)学生品质、团队精神更加突出,大学生将更加具有协调意识

体育锻炼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团队协作,这种协作将组成大学生更加注重同学之间的感情,使得学生们认识到这种协作将有助于他们完成相应的任务;在工作岗位上有助于养成团结同事的性格;有助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成为自己以后生活学习中最大的一笔财富。人文教育在大学体育的融合将促使这种精神的养成,因为人文教育要教会学生理解体育的精神,体育的精髓,而这种精神和精髓就是团队协作。例如,我们在练习篮球中会发现,篮球不是个人的游戏,需要五个人的相互配合,假投篮,真传球,最终配合完成得分。这就是一种团队精神的体现,文人教育就是在教会学生不断理解这种体育精神的实质,在这种认识的升华之中,他们的额协作精神将进一步提升。

(三)体育锻炼态度进一步提升,大学生重新认识体育的本质

人文教育在大学体育地融入专业性、丰富性、长期性、文化性等方面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得大学体育将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的视野,有效更新的他们对待大学体育的态度和观点,在认识层面上有一个全新的升华。没有经过人文教育的学生总是认为体育就是一些少数人的游戏,不是跑,就是跳,经过人文教育熏陶之后,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升华为一种全民的活动,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方式,武侠片里有这个秘籍绝学,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现代社会就是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大家健康的体魄。现在90后的大学生抗压能力较弱,很难适应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现在将人文教育加入大学体育的教学环节之中,不断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有利于以后他们在激烈的工作压力之下疏解不良情绪的,减少相应的心理压力。

上一篇:宪法论文范文 下一篇:数学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