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05:16:54

教育资源论文

教育资源论文范文第1篇

以科斯和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先于企业产生,为节约教育成本,必须界定产权。最佳产权界定是通过建立契约关系自愿达成的,产权维护需要制度支持,政府由于其规模经济和强制权威的原因可以降低产权维护的交易成本,人成为组织的人、制度的人,制度变迁是各种组织之间互动的结果,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利润机会。交易成本和产权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交易成本包括为了达成交易而发生的事前准备成本和事后发生的监督和执行成本。交易成本决定了教育机构的边界,具体说来就是一个教育机构选择什么样的产权结构和经营规模,取决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节约交易成本比如有的机构是公办,有的教育机构是公办,有的是民办,有的是中外合作等。

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由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要素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司参与竞争的环境等四种因素单独或在相互作用中共同决定竞争优势。此外,政府和随机事件能以特殊方式改变竞争者的竞争优势,并使整体竞争格局发生变化。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一个组织或者机构参与竞争中是否存在优势不仅受内部条件的影响,还受外部环境的制约,所以一个国家要想在教育服务贸易中获得竞争优势,就不得不充分利用并创造一切合适条件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同时政府在教育服务贸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如各个国家的教育服务贸易政策都会受政治影响,教育服务贸易的政治敏锐性非常强。除此以外,教育服务贸易的理论基础还有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全球一体化等。

3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规模与结构

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提供方式和内容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四个方面。跨境支付是指从一个成员国向其他成员国提供支付,享受服务者通过跨境的方式支付服务费用,表现为远程教育、函授教育、虚拟教育机构、教育软件等,境外消费是指一成员国居民移动到另一成员国境内享受教育服务,比如出国留学和培训等,商业存在是指一成员国在其他成员国境内提供教育服务,比如地方分校、合作办学、培训机构等,自然人流动指一成员国的服务者进入并暂时居留在另一成员国境内提供服务,比如外教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快对外开放程度,在教育服务方面也制定了相关的对外政策,在上文提到的四种方式中,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格局以境外消费方式为主,境外消费以留学教育为主要形式,境外消费进、出口规模迅速增长,而且呈现境外消费贸易逆差现象。

作为WTO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贸易协议框架包含总协定、附件和各国减让表三部分。各国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方面,要按照不同的服务行业分门类地做出承诺,并列入各国服务贸易减让表,同时允许各国依据国内立法对有关服务的开放做出限制和保留。目前我国在商业存在及自然流动上有较多的限制,境外消费是承诺最多的方式,自然人流动是限制最为严格的一种,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比国民待遇方面的限制要多。之所以我国做出这样的承诺模型,是因为教育服务贸易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文化,必须保护好我们的教育服务产业。

受教育资源的影响,教育资源丰富的国家是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国,而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国家是主要进口国,这类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如中国、印度及非洲一些国家等。目前我国教育服务贸易以境外消费为主,表现在人员数量上出现了较大的贸易逆差,我国教育服务进口总体上是大于出口。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求学者众多,加之我国教育资源相对较弱,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加大了对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求学者有了经济能力出国深造。

4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依然是以境外消费为主要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信息资源和通信技术会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比如会有更多的类似远程网络教育及电子教育类型的教育服务贸易方式,彼时跨境交付的方式会得到大力发展。我国目前有很多高校都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如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吉林大学—莱姆敦学院等。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会产生越来越多的中外合作教育机构等商业存在形式的教育服务贸易方式。另一方面,我国大多高校在人才引进时对“海龟”有相对宽松的引进条件及优厚的待遇,这样是为了较好地保留本土学者。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后会在引进国外优秀教师时提供更优越的报酬和卓越的发展平台以吸引国外学者,最终教育服务贸易市场会不再单纯以境外消费为主,可能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教育资源论文范文第2篇

一、强化组织领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

1.加强宣传,统一认识。运用会议、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使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启动氛围。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乡镇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工作领导组,由党委书记、镇长负总责,分管教育的副书记具体抓,并将项目任务分解到部门与个人,从组织上保证启动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有效。

3.科学制订规划。由于行政区域调整,原有的实施方案已不相适应。我们在教育局的支持帮助下,对教育现状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对照省有关标准,结合实际制订了《汇龙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

二、合理调整布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以提高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为目标,增加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稳步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做大做强名校,努力改善教育环境,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1.合理调整学校布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质量完成。学校布局调整是乡镇教育资源重组和重新配置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减少投入、增加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乡镇合并之初,我镇规模学校、袖珍学校并存,共30多所。农村和城郊学校普遍存在规模不足、布局不合理情况,局面比较尴尬,一方面教育投资不足,另一方面又因教育规模,布局不合理而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为此,联陵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每所学校服务1万人口的原则,按照“整体构思,分步实施,重点武装,形成规模”的调整思路,撤并规模偏小效益偏低的学校。5年来,通过港商捐款、政府投资,自筹经费等途径,共投资1565万元进行了村小撤并,危房改造,中心校规模扩大、部分农村学校改、扩建。

2.坚持政府拨款主渠道,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实现教育设施现代化。在“一保吃饭,二要发展”的前提下,我们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切实改善育人环境,确保教育机制的正常运行。近三年全镇现代化技术装备投入近300万元。目前,“四中心”均按标准配齐各专用教室,现代化教学设备齐全,并逐步向村小延伸。乡镇撤并以来,镇财政从未拖欠过教师工资,教师的医药费也能如期按规定报支。三、创新学校管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乡镇学校布局结构重新调整以后,我镇各校教育规模适度,布局合理。但由于行政区域划分的特殊性,汇龙镇依然存在市区学校、乡镇中心校、村小三种不同层面的学校,如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们着手解决的关键问题。

1.学校之间均衡发展——加大城乡挂钩力度。实施市区学校与农村学校联合挂钩制度,充分发挥市区学校及中心小学在学校管理及课程改革中的辐射、管理和指导作用,加强校际之间横向联动活动,即联合研究课题、联合开发校本课程、联合组织专题教研活动、联合组织校本培训等,帮助村小寻找课改的支撑平台和发展抓手。2所学校升格为江苏省实验小学,1所学校升格为江苏省示范初中,4所学校获市以上模范学校称号。

2.领导之间均衡发展一一校级领导挂职锻炼。好学校必须有好校长,学校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发展。为尽快提高村小的管理水平与领导能力。每学年,片上结对学校(市区学校与村小)都会互派一名校级领导到对方学校挂职锻炼,列席各种会议,承担一定课务,履行校级领导的工作职责,全面参与学校的领导决策工作,全方位地感受对方领导班子工作态度、工作思路,工作方式以及工作作风。取长补短,从理念上、方法上获得管理精髓。

3.学科之间均衡发展——薄弱学科优秀教师“巡回走教”。为有效解决校际之间学科教学的不平衡性,我们一方面继续保持联校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的良性发展势头,另一方面尝试薄弱学科优秀教师巡回走教,从切实的教学实践中批准教学中的症结所在,并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弥补教学漏洞。近年来,联校共派出16位老师到村小巡回走教,涉及英语、科学,综合实践、音乐、美术等多个学科。

4.教师群体之间均衡发展——骨干教师下乡支教。市、镇级以上骨干教师落实支教学校,或直接进校挂职上课,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参与定点学校的主要教研活动,与挂钩学校教师青蓝结对,指导结对教师的备课、上课、科研等,自己也要上一节示范课,作一次专题讲座,参与一个课题研究,指导一次中心活动,从而展示自己的成功经验,凸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特色,带动挂钩学校骨干苗子共同发展。

教育资源论文范文第3篇

在国内,人们多是从现代教育技术的角度探讨分析慕课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和重要意义,比如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倡导终身学习等。中国虽然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是教育的资源还是很丰富的,对于现在或者以后的孩子来说几乎每个人都能上大学,只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上的了自己心目中的大学。对于中国的的大多数学生来说,清华、北大或者出国留学就是他们所梦想的地方,但是也有一部分并不是自己想读名校而是父母的期望。

1.中国式教育。在中国每个人都有一个梦,那就是“名校梦”。所谓名校梦,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在全球知名重点学校受到教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往往是不现实的,但是,慕课以它独特的优势,可以把“梦想”变为现实。慕课的特点主要有:课程的资源的大规模的公开性;以世界名校一流专家为保证的课程资源的优质性;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性和个性化;网络技术提供的学习工具和资源的多元选择性等。这些独特的特点使慕课迅速风靡全球,使人们可以在足不出户,在网络的平台上圆满名校梦,这对我国传统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以慕课三驾马车之一的Coursera为例,只要有一个计算机,网速够用,通过注册后,就可以有偿或无偿的进行世界著名大学斯坦福大学的网络在线课程。并且在这里注册学习的人群,不仅限于学生,还可以有一心追求名校梦的各阶层段的人们。通过注册学习一门课后,网站会对学习的这门课进行考试,通过考试的人还会拿到这门课的结业证书。拿到名校课程结业证书会为我们以后的工作与学习增加砝码。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认为:“这场在美国发起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其运作模式已在根本上开始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根基,将引起大学的重新洗牌,最终形成全新的大学格局。”

2.中文教学的主要MOOC网站。中国大学是爱课程网携手云课堂打造的在线学习平台,合作院校只有中国的26所高校不包含国外大学。学院网是由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创立的,中文互联网内最大的MOOC学习社区。是为国内的小伙伴们搭建一个最佳的大规模在线课程分享平台。合作院校都是国外知名的12个大学。清华大学“电路原理”、“中国建筑史”等5门课程、北京大学“计算机辅助翻译原理与实践”课程已作为第一批上线课程在平台开放选课。

二、慕课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

慕课的兴起目的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上的任何角落。现在我们只要有一套可以上网的计算机,通过简单的网上注册,就可以体验到世界及国内知名高校知名教授的网络课程。慕课以其独特的开放性、透明性及优质教育资源的易获得性,为广大渴望优质教育资源的人士提供了新的学习模式。慕课的推广普及代表着校园教育正在被打破,使优质教育资源传递到更多人中去。

1.MOOC之所以能获得如此的关注,在于它独特的价值。首先,它提供的是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将来自世界顶尖大学的、具有前沿性的教育资源集合在互联网平台上。其次,它强调互动性与参与性,用视频、在线测验、线下作业、国际性学习社区等方式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授课方式。再次,它是免费的,所有课程都不收取任何学杂费用。当然如果你想要进入课程的核心领域或获得学分和证书,则仍需注册缴费。最后,它是世界性的。任何人,只要电脑,有网络,有一定英文基础,不需要托福或GRE成绩,不必出门,连通网络,注册课程,就可以倾听名家大师的授课,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分享

2.MOOC与传统网络公开课的区别。2.1互动方面。传统网络公开课缺乏与别人的互动。打开视频,我们像场外观众观看影片看老师讲课,学习后我们关上视频,课上的老师和同学与我无关。然而在MOOC,我们可以和老师和同学产生互动。如果你有问题,老师、助教和全世界的同学都会帮你解答。如果你有建议/吐槽,也会反馈给老师。在这里,你还可以遇到与你志同道合的同学,并成为朋友。2.2课堂时间安排方面。传统网络公开课时间通常较长基本上是几十分钟甚至一两个小时。因为大部分公开课录制的是老师实体课堂上课,并没有进行剪辑。这对于时间有限的人们来说,一下看完这么长的视频要求很高。而且,人们的注意力无法集中这么长时间,所以学习效率会大大降低。而MOOC课程的视频大多在10-20分钟内。老师们都会为MOOC特别录制,教案、课件老师都有重新准备。每一段视频都在10-20分钟内,照顾到时间不够和容易分神的人。这样还利于人们利用等车、上学、上班等碎片化时间搞定学习。2.3课程时间方面。传统网络公开课对上课时间并没有要求,只要你想学,你都可以学习课程。而MOOC的课程对时间有要求,每门课都有具体的开课时间,就像我们在学校的“学期”概念,过了这一期就要等下次开课才能听了,并且,老师们一周会放出一个章节的课程内容,一周上一课,可以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2.4课程考核方面。在MOOC经常能看到deadline,这通常就是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前,大家赶着交作业或者赶考试。MOOC学习一个环节之一,就是需要巩固和检验,作业和考试的意义便在于此。有了作业、考试等,他们的学习才是完整的学习。表1是MOOC和传统网络公开课的对比一览表。

3.慕课能让终身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在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必须要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所以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不管是企业高管亦或是学生,都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来充实自己。慕课的出现,使终身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无论学习者是出于何种目的,可以是学历情结、可以使名校情结、还可以使充电情结,慕课提供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学习者提供有偿或免费的服务。这种学习模式需要学习者具有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

4.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的难题可能被慕课破解。作为慕课教育的三驾马车“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创办的edX(在线课程项目)、斯坦福大学创办的Coursera(课程时代)以及Udacity(在线大学)”虽然是非盈利性质,借助于优质教育资源和投资公司的参与,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为大学生和职场人士设计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并且集成社交的属性促进学习效果。慕课的个性化教育特色和开放的教育环境为我国构建知识随时随地学习、全民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契机。

5.慕课能从技术上保证网络教育资源得到社会的认可。目前,慕课的普及度不高的原因主要还是资格认证问题,比如在慕课上学习名校名师的课后,没有得到相应的资格认证。随着慕课在商业和技术方面逐渐走向成熟,认证机构会帮助学习者得到相应的认证证书。这在我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大多数学习者的目的之一。一旦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大幅度提升,慕课一定能在国内建立起来良好的商业模式,并解决好可持续性盈利和学习认证的相关问题,也一定能够站稳脚跟。慕课正在朝着认证式的大学教育迈进,也在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提高收益,降低成本。

三、结语

本文从理论上论证了慕课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的可能途径。Mooc平台优质教育资源丰富,能够为需要知识者提供一个终身学习的良好平台。随着慕课逐渐在走向成熟,其模式、环境得到优化,势必在我国展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稀缺,优质教育资源更是只能为少部分人所使用。我国社会历来重视教育,有更多渴望优质教育资源的人们。而现有的教育体系无法提供其所需的优质教育资源。慕课能够帮助中国多数人实现名校梦。

教育资源论文范文第4篇

浙江的地区经济以发展民营企业见长,同时,大多中职毕业学生很少有机会进入国企或大企业就业。所以,中小型民营企业就成了中职学生比较理想的选择。但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只有精打细算才能确保更多的收益,因此,对于这类企业来说,财会人员不仅仅是要做好账,更要善于理财,成为厂长经理的得力助手。为此,教师就有义务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和创业能力。中职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的时间仅有两年,所能学到的知识也极为有限,若要顺利完成工作中各项复杂多变的实际业务,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这种能力不仅可以使专业知识的学习受益,也可以被用在认识产品、学习商务礼仪、掌握行业规则等任何需要学生补充学习的地方。这将大大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

二、当前中职会计专业主要教育资源及利用情况

目前,中职会计教育主要还是通过学校的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学校教育仍然是学生获取相关会计专业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尽量充分有效地利用校内教育资源,可以大大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1.教师资源。学校教育最为重要的资源就是教师资源,这一资源是其他各种教育培训都无法比拟的。学校教师因接受过专门的教学方法学习,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相对来说具备更为专业的教学能力。而且学校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师配置,使学生能更好地得到学习指导。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中职学校的师资大多数是从高校分配到学校的教师,这类教师由学校进入学校,缺乏对会计实务的全面了解,不熟悉社会所需的最新业务知识,对各项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掌握也不是很全面,不能实现各专业知识与各实践课程的相互渗透。指导教师对财务岗位的具体工作环境和经济业务环境都很陌生,只能凭个人理解和猜想指导,使得专业实训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教材资源。我国中职类学校基本都采用国家规划的会计专业主干课程教材,这也是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其中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各种实训教材就多达37本。丰富的教材资源为中职会计实训课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可以满足各种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与此同时,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学校缺少对会计专业的定向规划,盲目选用会计实训教材,致使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学生会计实训技能学习得泛而不精。当前,学校对教师大多是分学科或年级来安排任教的。任教理论性学科的教师未必会任教实训课程,这就缺少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融通;高一任教实训的教师到了高二时却未必会继续任教实训,这就使实训课程不易统一深化。中职会计实训课程的开设从内容来看,一般是按由浅入深的梯度展开的,但即使是同等难度的各门实训课程在讲授时,也常常因多位教师各自任教而彼此独立,无法在细节上通过沟通和交流做到全面到位。各教师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致使彼此专业衔接协调性差,且教材内容上会出现重复或遗漏。这对学生系统掌握会计专业实务技能和全面培养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有效性会产生负面影响。

3.设备资源。随着国家日益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各地中职学校也越来越普遍地开始加强对各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凡是开设了会计专业的学校也基本都设置了专门的模拟实训室。而实训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珠算练习室、点钞练习室、实训操作教室、会计电算化教室、ERP项目教室等。对国家和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提供的设备资源,要特别注意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利用设备资源,使其在会计实训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定期对硬件、软件进行科学的更新,以确保设备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若能做好这两点,设备资源就能很好地服务于会计实训教学,不可将会计实训设施变成学校的摆设。

教育资源论文范文第5篇

我国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正式建设始于2005年,经过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北京、上海等地在这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出现了一些典型案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高校与企业广泛参与,二者之间以多样化的形式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并加以细化。这种运行良好的研究生培养基地有效整合了高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推进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其建设成效得到了广泛认同。在广西,自2007年9月开始启动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截至目前为止已与区内外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了“中电北海产业园”等4个广西区级基地和“湖南天银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等2个校级基地。培养基地由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在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研究生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在管理体制、协作机制、双导师制、科研成果归属等方面存在问题,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力发挥,不利于该培养模式优势的体现。具体而言,问题集中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虽然校企双方在合作前签订了协议,明确了各自的责、权、利范围,但往往忽略了后续的培养基地管理制度的细化和完善,有些培养基地并未设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校企双方合作松散,各自的职责分工不明晰,容易出现日常管理中的真空区。协作机制亟待健全。校企双方沟通不畅,在人力、物力投入方面各有顾虑,导致合作的深度和持久性缺乏,如在科研立项方面,学校不能面向企业的需求,而企业又追求“短平快”的项目,缺乏长远考虑,双方各自的优势资源未有效整合,造成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双导师制”未落到实处。研究生进入培养基地后,学校和企业导师应共同指导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双方在指导上各有侧重点,这是一种理想的模式,但现实中学校与企业导师之间的交流甚少,合作指导研究生流于形式,双方的优势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科研成果归属有分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典范,产学研合作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由于对成果的分配缺乏明确规定,容易产生利益纠纷,以致科研成果无法转化进入市场,造成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之所以会产生上述这种问题,究其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校企双方未能建立合理的“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合作单位双方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双方优势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及教育资源利用率低,影响着培养基地在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优势,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评价体系的设计

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创立有利于争取到优质社会教育资源,但是否对其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和利用,这需要评价体制来加以规范和约束。而建构评价体制,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国内对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评价体系的研究还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高兴武的研究成果,即以评价基地建设、管理制度和培养成果为目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侧重的是对基地建设成果的评价。在借鉴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运用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理论做指导,从培养基地的教育投入、过程管理和产出成果三方面构建研究生培养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并贯穿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探索教育过程中的投入和有效使用状况等内容进行评价。

(一)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理论简析

教育资源是指投入到教育过程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而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即投入与产值之比。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这一概念移植于经济学范畴,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其中国内学者王善迈教授给出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解释,他认为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教育资源消耗与教育直接产出成果的比较。我们可以通俗理解为教育资源投入与产出之比,前者在具体内容上表现为一定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教育资源投入,后者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教育成果产出。对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效率本身的研究,而应紧密结合教育这一背景,发现教育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原因,从而挖掘教育资源利用的潜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二)评价指标设置原则

为保障指标体系构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系统性。由于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必须能综合全面反映培养基地建设的各方面,客观地反映培养基地建设的发展状况,将评价目标和指标加以有机联系。科学性。评价指标的设定需客观反映研究生培养基地的特定属性,评价指标含义明确、简洁明了,避免出现模棱两可或产生歧义的评价指标。独立性。避免评价指标间的互相重叠,即相同的指标体系出现在不同的评价环节,而应做到各个指标互为补充,避免太强的相关性,保持评价指标较高的辨识度。可操作性。根据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发展现状和实际发展状态设置指标,每一条指标都是可测的,尽量考虑到数据获得的可能性,避免评价落空。

(三)研究生培养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依据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理论,研究生培养基地评价体系的设计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教育投入、过程管理、成果产出。这三方面的内容也是教育资源利用的三个环节,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该评价体系目标指向清晰,即通过评价,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中的资源浪费,使产学研合作达到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

1.基于教育资源投入的评价指标。基于教育资源投入的评价应立足于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中合作单位双方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量,以及双方优势资源的整合程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作双方人力资源投入方面,主要关注“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是否有效落实。进入培养基地后,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任务是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进行的,双方导师应根据培养计划,结合学生的个体实际情况,在合作过程中进行适当分工,共同把握学生的研究方向和论文开展工作,尽量与培养基地的工程实践紧密相结合,保证培养质量。(2)双方物力资源投入方面,重点关注实验室资源共享程度。合作双方需保证提供实验场地,开放实验设备的使用,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3)双方财力资源投入方面,确保有足够的经费保障培养基地的正常运行。培养基地可设研究生培养专项经费,经费的构成可从学生的学费中抽取一定比例,加上合作企业或科研院所配套一部分资金,用于培养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其中包括对培养基地的导师、管理人员的补贴,以及研究生的科研和学术交流费用。

2.基于教育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的评价指标。本部分的评价观测点应基于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教育资源是否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利用,换言之,也就是说合作双方是否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实现投入产出最大化。评价指标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设计:(1)管理机构是否健全。培养基地应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负责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并发挥出密切校企双方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作用。(2)合作机制是否完善。校企双方在签署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应拟定培养基地建设的规划与目标,并对培养基地的合作运行模式做出细则规定,比如双方各自需承担的责权利、经费投入比例、经费和人员管理、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内容都应涵盖到。(3)对投入资源的利用情况。本部分的评价偏重于可量化的硬性指标,如合作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共建实验室数量、实验设备利用率等。

3.基于教育成果产出的评价指标。对教育成果产出的评价应从培养基地经过投入和建设后所产出的教育成果这一点出发,评价指标的设计可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即人才培养、科研成果以及合作效益,这些指标需综合反映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效果。(1)研究生培养成效。评价指标主要涵盖研究生毕业人数和就业情况,重点关注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是否结合了培养基地的工程实践或技术攻关项目,以及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2)培养基地取得的科研成果。该部分的评价指标包括导师和研究生发表的论文、著作、专利发明数量,以及师生获得的各级各类科研奖项,总之,培养基地应建设成为校企合作研发中心,为研究生培养提供科技创新的平台。(3)培养基地产生的社会效益。依托培养基地,合作双方充分利用其先进的技术设备提升研究生自主研发能力,并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后投入市场,这些都可以列为硬性指标作为评价依据。综上所述,以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理论为指导设计评价体系,其主要目的在于使研究生培养基地合作双方都能意识到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性,为今后培养基地的建设与规划找到努力方向,更进一步整合双方的优势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当然,研究中还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评价指标的权重赋值及计算办法将作后续研究,这些都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加以检验并完善。

教育资源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共享大学城动因

近几年,我国出现了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式——大学城。建设大学城是推动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是实现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提高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高等教育的改革是人类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全球性课题,而大学城管理则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1大学城

大学城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率先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我国较为权威的教育大辞典把大学城解释为: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万~10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英国的剑桥和牛津、日本的筑波等。在国外,自12世纪中世纪大学诞生至今,大学的发展已经走过了约900年的历程,而大学城的兴起则是2O世纪中叶以后的事。伴随着战后西方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一批以大学为主体、以城市为依托、产学研一体化的特殊区域相继而起,并逐步演绎为自然发展型和规划建设型两种典型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城发展模式。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及教育发展需求的多样化,高校正面临着改革的历史重任。为了实现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提高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大学城的兴建应运而生。迄今,全国各地出现了5O多座大学城。国内大学城建设呈现出建设模式多样化,空间布局的密集化,建设规模超大化的特点…。由于大学城建设的硬件结构在设计时就考虑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从而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不同学科的交叉,更有效地实现知识创新创造了空间条件及物质条件。因此,大学城的创建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机遇。

由于大学城是多个具有法人地位的主体,使得目前我国大学城在管理、发展、战略等方面尚存在许多问题,如,大学城的资源共享(尤其是知识共享)与开放性不够、大学城院校之间相对独立导致合作欠缺、设备和人力资源未充分利用,降低教育成本的潜力尚未挖掘,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统一有待加强等等。大学城不应该是简单的大学的集合,大学城的发展要聚、要融、更要合,但在我国已建成的大学城中,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问,尤其是知识共享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大学城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研究的两个基本方向。知识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只有在企业的最多数员工中得以最大程度地获取和应用后,才能发挥其经济价值,而且知识共享的过程本身即为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知识共享在知识型组织的知识管理中具有极大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Ipe(2003)认为,在组织环境下,个体之间的知识共享,就是知识源将其私有知识转化为可被他人理解、吸收和使用的知识的过程,强调共享的结果是知识源与接受方共同占有知识。

大学城是高等学校的集聚,也可以称为大学集群,如从整体上将它视为高等学校的集合体,则大学城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其基本特征是:知识是组织运作的核心资源;组织创造价值的核心资产是知识。

大学城知识共享是指在大学城中,各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为大学城其他高校的教师或学生所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整个大学城的知识财富。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的知识共享:一、教师或学生之间个体之间的知识交流,涉及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二、知识在教师或学生个体和大学城各个层次之间的有效合理流动。大学城知识共享不仅仅包括大学城内各高校组织内的知识共享,更重要的是大学城内各高校跨组织问的知识共享。大学城各高校问的知识流动和共享,是大学城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大学城作为知识传承、传递、扩散和创新的生产源和集散地,实施大学城知识共享,有利于整合大学城内各高校教师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促进知识的采集与加工、交流与共享、创新与增值,提升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水平,推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增强大学城内各高校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而且有利于高校教育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3大学城知识共享的外因分析

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大学城区域集聚的特征为大学城知识共享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是大学城知识共享最主要的外部动力。

3.1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高等教育担负着人才培养、知识传承和知识创新的社会使命,是决定国家竞争优势的战略因素。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及教育发展需求的多样化,高校正面临着改革的历史重任。尤其是1999年,我国开始超常规发展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加速发展的同时,却面临着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大学城现象为改革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为有效重组、盘活高等教育资源,为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改革教育体制提供了可能性。

由于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各高等院校都会根据学校的特点制定各自的发展战略。某些高校由于某一学科特色显著而使得其他学科的发展缓慢,这种情况并不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需要,它内在的需要依靠外部的力量来加强本校其他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大学城中各高校都具有自己特色的专业,充分利用大学城各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必将培养出高层次、复合型、创新性、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能更好的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因此,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大学城各高校充分利用大学城各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大学城知识共享的动力之一。

3.2大学城区域集聚的特征

大学城一般是几个高等学校在某些区域聚集,并达到一定的规模,这些高校的地理位置一般都是相距很近。这样大学城地域上、空间上的集聚使各高校之间更紧密合作,双方的程序和惯例形成了具有相对稳定的交易关系,降低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减少交易成本。构建大学城知识共享是一种节约知识交易成本的创新。知识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是高额交易费用的商品,市场交易并非最佳的选择,所以知识在大学城高校间低成本而高效的转换是大学城知识共享的动力之一。

其次,大学城各高校的地理位置和区域集聚特征使得大学城各高校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这种社会文化特征有利于大学城整体知识的扩散和共享。

再者,大学城区域声誉效应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大学城各高校间需要在各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加强各高校组织问的知识交换和知识共享,提高大学城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4大学城知识共享的内因分析

大学城知识资源的特性、大学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大学城的学科交叉融合是大学城知识共享最主要的内部动力。

4.1大学城知识资源的特性

按知识的可表述程度,可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大类。一般把编码程度相对较高、能以系统的方式传达的正式和规范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而将编码程度相对较低的、难以形式化和模仿的知识称为隐性知识,或者意会知识或缄默知识。不同类型的知识在转移的媒介、方式、工具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价值在于它是一个独特的知识体。高校所拥有和形成的知识以及知识获取、传播、运用和创新的能力是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需要的首要因素,高校的竞争优势将极大地取决于知识的广度、深度、知识结构和知识创造力的优势。大学城内高校的知识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传授给学生的大众化的知识(教学方面知识);另一类是具有保密性质的核心知识(科研方面知识)。大学城高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大都以显性知识为主,不具有机密性,不同于企业知识联盟中的核心知识或是涉及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此外,大学城齐全的学科专业、丰富的知识结构层次等大学城知识资源的特性有利于大学城知识资源在大学城范围内的共享,经过大量的知识创新,产生新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成果,形成新的知识资本。

4.2大学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核心竞争力是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一篇题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论文率先提出的一种管理理论。核心知识是核心能力的本质,但核心知识具有生命周期,若赢得持续的核心能力必须持续地更新知识,通过知识的获取、处理及补充形成新的核心知识,使核心能力的发展呈螺旋上升的态势。

高等学校不仅面临着国内竞争,还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如何培植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项不容回避的议题。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知识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今天,大学城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已有丰富的知识资源,参照知识联盟的形式,加强各高校间的知识共享,使各高校互相交流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在知识吸收和知识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出新的核心知识,使各高校持续保持核心能力。这样,不仅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关键是整个大学城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有利于大学城持续健康的发展。

4.3大学城的学科交叉融合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建设工作,是高等学校一项根本性的任务。在学科建设中强调学科建设的全局性,改革过去单纯的学科点建设的概念,把多学科的力量有效的聚集起来,把教育资源合理的配置、整合起来,才能真正推进学科的创新和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和特征。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也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世界知名大学普遍高度重视文理渗透、理工结合;重视利用本校内的学科知识资源推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发展。

大学城内各高校的学科一般都各有特色,门类齐全,并兼具文、理、工、哲、管等学科门类。如果单独利用各自校内的学科知识资源,涉及的学科门类单一,很难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取得重大的突破。所以大学城内各高校由于集聚和制度等方面因素使各高校的学科优势共享,经过不断的知识创新,更有利于多学科交叉的融合,从而提升整个大学城的学科创新和学科建设。因此,大学城的学科交叉融合是大学城知识共享的动力之一。

5结束语

教育资源论文范文第7篇

1.拓展、丰富幼儿的活动空间幼儿园内孩子的活动环境一般包括教室和室外活动环境两个部分。一般幼儿教育理念只重视室外活动环境的建设,而忽略了室内环境这一重要因素。教室作为孩子园内学习与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应加强室内环境建设,以温馨和舒适为宜,制作家庭温馨墙、宝宝风采展示墙、童话故事书角等。而室外活动环境的建设,则以游戏和自然为主题,既要有多个活动设备供孩子们游乐玩耍,也要提供自然的绿化环境,让孩子在大自然环境的陶冶中获得身心愉悦。很多幼儿园由于场地限制,不能提供孩子完整、丰富的室外活动场所,因此结合社会活动环境,挖掘室外活动资源也是幼儿园发展的重要主题。比如组织春游活动,让孩子走进大自然,接受自然的教育;还有公园、游乐场所等场地的利用,既可以用来组织亲子活动,也可以用来开发节日庆典活动,使孩子们在丰富的环境中获得足够新鲜的刺激,促进心智的健全发展与思维的开阔。

2.优化教育资源活动幼儿园的教育实施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分班的教育制度,目前幼儿教育大致分为小班、中班、大班三个教育段,每个教育段又具体分为不同的班级。由于上课、室外活动全部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因此各个班级的小朋友之间相互并没有交集。随着全球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儿童也将面临更加丰富开放、竞争激烈、人际关系更趋多元化的社会,如何在幼儿阶段培养孩子的开阔性思维、开放的视野、宽广的心胸与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主题。因此幼儿园教育应避免分班教学对孩子发展的限制,通过实行混班制的活动为小朋友打开交际圈,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在一起交往与活动。

比如在晨间活动、室外活动、艺术特长教学等方面,都可以把不同班级的小朋友集中在一起,实行混班制的活动或教学。加强城乡幼儿园之间的合作、交流。城市与农村之间在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优化教育资源与理念间存在差别,这种差别一方面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城市教育的另一潜在资源。通过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教育的合作与交流,使城乡之间的孩子互相交往、互相进入彼此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这对孩子是另一丰富、新鲜的信息刺激,使孩子认识到社会的丰富多彩,认识到自己成长的环境外还另有天地。比如开展“城乡娃娃手拉手”的交流活动,邀请农村的孩子来城市幼儿园做客,让小朋友模拟社会待客的方式培养孩子社会性能力的发展;而农村的孩子则通过带来自己家乡的照片、礼物,讲述自己在农村生活的见闻等,丰富城市孩子的视野,还可以通过农村孩子邀请城市孩子去做客的方式,增加城市孩子的见闻,丰富孩子的视野。城乡幼儿园的合作、交流不仅能促进孩子视野的开阔与社会性的发展,对幼儿园的优化教育资源与管理理念的更新也大有好处,通过借鉴不同幼儿园的管理与教育理念,促进自己园内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

二、结语

随着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如何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是当下教育的热点。幼儿园应不断开通教育渠道、挖掘各种显性与隐形资源,为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资源论文范文第8篇

一.从思想上入手,密切家园联系:

家庭教育资源包括对幼儿发展造成影响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所有内容:家庭文化及成员的职业、经济条件、信息、自身教育水平及观念、家庭成员和幼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家长对幼儿的具体指导、教养方式等。让家长充分挖掘自身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家庭教育资源的优势,必须从思想上加以引导。

首先,我们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等多渠道的宣传,让家长认清自身的教育功用,认识到自己本身对于幼儿来说就是一大教育资源,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引导家长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注意让自己的言行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如:在礼让方面我们引导家长在家对长辈对邻居等主动礼让不争吵,主动关心帮助,带动孩子,从小以礼待人,乐于助人。

其次,通过个别交流、家访等机会与家长沟通,了解家长的育儿方法,改变一些家长的教育思想,使家长和我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我们班的某某家长,儿子才五六岁,对"性"特别感兴趣,她感到十分恼火,她听其他孩子说:"某某躲在厕所看女孩子小便。"便不分场合,在集体面前用"以后不准看""羞羞脸"等言语喝斥孩子,而孩子还是一脸迷茫。了解情况以后,我们并没有指责家长,而是故意将孩子支开,请家长平心气和地坐下来,跟她讲:孩子为什么对此感兴趣?怎样正对待孩子初期的"性教育"……还介绍了"家园共享区"内的几篇关于这方面的文章。第二天,家长来时感激地说:"老师,我平时工作太多,对孩子的教育言语能省则省,经常说一些禁止的话,还是您说得对,以后遇事我一定会有意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这几篇文章写得真好,谢谢您。"

二.丰富参与形式,探索家园互动新途径

只有家园互动,我们的课程改革才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才能使家庭教育资源中得到充分利用。这一学年来,我们在挖掘家园互动的方面上做了一些努力。

1.家园联系本:我们让家长为孩子准备一本家园联系本。通过家长与教师双方对孩子的关系,更好的交流,家长们可以记录孩子的言语、感受、书写评析、反馈孩子在家的情况,而教师也能更全面了解孩子,并可针对家长作出的建议改进工作。家园联系方便快捷地联系着我们。

2.资源共享区。经常有的家长问我:"老师,你介绍几本好书吧!""什么书对孩子的教育有益呢?"等等一些问题,为此我班的一角特设了一个"资源共享区",这是专为家长设计的。在"共享区"内,我们提供了幼儿教育专刊,名人成长记录,育儿资料,VCD,优秀网站推荐等,家长们可自行登记借阅,而"共享区"内的资料都是老师和家长共同收集的。

3.家庭小分队:我们将班级的各个家庭,按自愿的原则,三四个家庭组成一组,由家长们推选出一组长,组成家庭小分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的登山,有的郊游,有的参观,还可以邀上老师一块同行。"家庭小分队"增进了家庭与幼儿园,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三.家园互动,推动课程改革

第一.参与主题的生成:

我们通过家教园地向家长详细介绍了课程改革的动态,主题活动,生成课程.并让家长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如有好的想法可在家园联系本上记录。在主题开始前,我们通过家长问卷的形式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例如在《开心的笑话》主题开始之前,我们设计问卷让家长填写幼儿对笑话的喜爱程度,对什么感兴趣,还想了解些什么?等等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能针对情况进一步调整我们的主题活动。这样的形式让家长了解我们正在做什么,同时有利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需要,而且家长的建议也让主题添色不少,如,我们在《开心的笑话》欣赏阶段让孩子欣赏的材料较少,出钺锋的妈妈在家中发现孩子对哑剧《憨豆》的兴趣不亚于动画片,于是向我们建议,增加了活动的内容。

第二.帮助主题的开展:

我们将主题活动的开展设计成一份表格,详细介绍了主题活动的环境创设/区域创设/所需物品等,让家长了解我们需要什么?例如《丰收的季节--秋天》主题,家长们送来了麦苗,水稻等农产品,让这些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也亲身感受到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开心的笑话》这一主题中,张子滢的爸爸,苏泾的妈妈等家长送来了漫画书,网上下载笑话等资料……

我们还发挥家长职业资源优势,为活动的开展服务,如有的家长在旅游局工作,我们请他协助联系泉州南少林寺,带孩子们开展郊游活动;有的家长住在部队,我们与其联系,带孩子到部队参观演习,联欢;有的家长在电视台,我们请他协助拍摄录相,参与活动;还请一些在美术、电脑、体育等方面有特长的家长积极参与班级幼儿的活动……

第三.协助主题的反思:

教育资源论文范文第9篇

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有大量的生物教学资源,为了更好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就需要整合大量的资源素材并制作生物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就需要熟练地运用有如Powerpoint软件、Prezi软件、Photo-shop、Flash制作软件等工具。例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知识非常抽象,为了在课堂中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使用Powerpoint软件整合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形成过程的视频、Flas,并制作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学生学情的教学课件。同时,资源网中提供了一定大小的个人空间,每位教师完善个人空间,就需要对其进行精心的设计,促使教师学会利用各种工具进行搜索、开发生物教学资源上传至自己的个人空间。在制作教学课件、建设个人空间的过程中,教师熟练地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创性地开展生物教学工作。

二、提升生物教师人文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刘恩山教授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指出,中学生物教师不仅仅要具有生物科学知识,还应该具有生物史知识,也就需要中学生物教师具有人文素养。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不仅仅含有生物学科教学资源,而且含有大量的包括生物史资料和其他学科的相关资料。例如,关于DNA的发现过程,就有《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命运的螺旋———克里克和沃森》等大量的资料,这样可供生物教师不断地学习。通过这种方式生物教师可以丰富生物史相关的知识,从而提升生物教师的人文素养。

三、利用资源网促进生物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笔者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的学科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利用网站中相关的学科资源,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小步调、大整合”的教学策略。具体而言,就是将一节课的知识分为几个知识点,逐个采取“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课堂评价”,对知识点进行逐一突破,最后实现本节知识的“大整合”。师生共同利用“思维导图”或者“概念图”,将知识图示化从而完成对本章知识进行总结。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具有生命活力。教师也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在生物课堂中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建构知识,在协作交流的互动氛围中学习知识(具体教学流程如图1)。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的学科资源主要是进行创设情境、激发动机,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学习、突破难点的教学,具体而言: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切分为不同的知识点,每节课乃至每个知识点首先利用Flash交互式动画或者音视频内容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有自主开发的或者转载的音视频素材,在创设情境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例如,在学习必修2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我将此节知识分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的结构两个知识点。通过资源网中介绍沃森和克里克的获得诺贝尔奖时的如图2的资源引入本节课。学生很快就被吸引到课堂中来,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4],它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自控型的特征[5]。例如在学习必修2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第二个知识点DNA分子结构时,可以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自主开发的如图3的《DNA分子的结构》flash交互式动画,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同时自主学习DNA分子的结构特征,获取相关的知识。

(二)合作学习,突破难点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6]。具有互动性和交互性的特征[5]。例如在学习《感知信息》这节内容时,可以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自主开发的如图4《眼球的结构》Flash交互式动画,学生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帮助学生突破“眼球的结构”这个难点。

四、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正深刻影响着教师专业素养培养和生物课堂教学改革。如何利用资源网中的学科资源,结合传统教学的优势,更好地为教师成长服务、开展生物课堂教学,对生物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在湖南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背景下,生物教师可以将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丰富的资源与互动功能合理地与新的教学方式融合起来,使生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

教育资源论文范文第10篇

截至2014年6月9日,在国内学术期刊网———中国知网中按主题搜索“网络教育资源”,笔者发现核心期刊论文188篇,其中CSSCI类文章137篇,EI类1篇;搜索主题“网络教育资源评价”,共得到核心期刊论文57篇,其中CSSCI类38篇;搜索主题“教育资源评价”,共得到核心期刊15篇,其中CSSCI类期刊8篇,EI类1篇;将“主题”搜索换为“关键词”搜索,发现当关键词为“网络资源评价”时,共有核心期刊6篇,CSSCI类4篇;搜索关键词“教育资源评价”时,可得论文1篇;再将“关键词”搜索换为“篇名”搜索,发现当篇名为“网络教育资源评价”时,可得核心期刊69篇,其中CSSCI类43篇;搜索篇名“网络教育资源”时可得核心期刊103篇,其中CSSCI类77篇;搜索篇名“教育资源评价”时得到核心期刊24篇,其中CSSCI类12篇,EI类1篇。非核心期刊类论文更是数不胜数,表1是作者在中国知网通过不同检索词进行搜索得到的文章数目。从搜索中得知各类期刊网站近年来对网络教育资源的研究非常之多,总结一下总共分为三大类研究。第一类是围绕怎样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共建和共享,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者侯建军于2004年在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上提出“网络教育的本质是教育,教育的核心是教育资源,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需要大量的网络教育资源”。[3]第二类是对共建共享起来的网络资源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教育主管部门缺少统筹规划,各高校、教育机构在网络教育共建共享中各自为政,教学站点相互覆盖,彼此间缺少必要的合作,出现盲目建设、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种类繁多却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等问题。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学者白利霞和张海静两人明确提出在中国教育信息化中网络教育资源存在“有效网络教育资源匮乏、获取困难以及网络资源重建设轻使用”等问题。[4]第三类是对已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之法的研究,诸多学者开始对网络教育资源评价标准进行关注与深入研究,其中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学者于2009年在电化教育研究中发表文章,文章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内容、类型、管理、技术标准、资源库管理系统之间的互操作以及质量监控6个方面,就其现状及相关的对策,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与研究;[5]华南师范大学谢海波学者于2011年在远程教育杂志,文章主要从使用者、开发者和管理者三个视角,分别对网络教育资源的易获得性、易操作性、共享性、可编辑性、可移植性、创新性、兼容性、知识性、艺术性、适用性、技术性、教育性、系统性、丰富性、组织性、准确性、高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这19个方面进行设计和解释;[6]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学者万力勇于2013年在现代教育技术期刊中《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评价研究》,文章提出一个多层面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资源内容、资源组织形式、资源支持系统和资源使用绩效四大一级指标,其中资源内容的二级评价指标包括准确性、完整性、创新性、教育性、知识性和相关性,资源组织形式的二级评价指标包括易用性、精简性、标准化、艺术性和可重用性,资源支持系统的二级评价指标包括可访问性、快速响应性、可靠性和互操作性,资源使用绩效的二级评价指标包括适量性、利用率和价值增值性。[7](见表2)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针对网络教育资源评价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将网络教育资源本身进行封装,所得到的整体视为网络构件的一种。从基于用户满意度的角度对网络构件和构件内部的资源本身进行评价参数设计,旨在解决网站内教育资源存在的问题,以提高资源的复用率,帮助实现教育资源的优胜劣汰,方便用户快捷搜索合适的优质资源,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二、网络构件

基于构件的思想,本文将单一的网络教育资源封装,所形成的整体,视为网络构件的一种。网络构件是能够提供整体网络教育资源的单元,具有系统规划的评价指标和显式的互联网环境依赖,能够被编辑评价和管理。其主体包括外部对构件的描述和内部的资源本身。

三、网络教育资源评价参数的设计

1.对网络构件的评价参数设计

对网络构件的评价参数进行设计,是为了得到对网络构件本身更合理有效的描述,让用户能够搜索到更加优质的网络构件,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主要评价参数有可信性、可用性、丰富性、服务性、响应性和稳定性。可信性是指外界(管理者或提供者)对网络构件的描述是否正确,用户在查阅构件后可对这一参数做最直观的评价;可用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网络构件能否可用,点击或下载后是否存在乱码等问题,另一方面是指同类型资源集合的网络构件内部的网络教育资源能否满足学习者的个性需求,是否可用;丰富性同样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教育资源网站内是否存在丰富多样不同类型的网络构件,另一方面是指在网络构件内部同一类型的网络教育资源是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基于将网络教育资源视为对服务者提供服务的思想,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封装形成网络构件,新产生的网络构件是否给用户的使用带来方便是服务性的重大体现;响应性是指用户对网络构件的操作(下载、评价等)能否快速响应;稳定性是指网络构件本身是否足够稳定;各评价参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致力于提高网络构件的质量。

2.对网络教育资源的评价参数设计

对网络教育资源本身进行评价,方便用户更直观地了解资源的好坏优劣,方便用户搜索和下载。所以评价参数的设计尤为重要,本文在教育部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基础上,研究并设计了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知识性和时代性6大评价参数。资源的教育性是考虑所整合资源的教育意义,看它是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是否符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兴趣;资源的科学性是指资源的整合是否客观、科学,资源提供的知识性是否比较强,能否为日常的教学活动提供相关参考,是否有错别字以及产生歧义的科学性错误;资源的技术性是指资源提供的清晰度与画面结构及课件、文本等运行的技术要求是否与现行浏览器相符;资源的艺术性参数主要针对多媒体素材,看其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情节的生动性、构图的合理性以及画面的灵活性等来考虑;[2]资源的知识性指网络教育资源内部知识与对资源的描述是否强相关,资源的内容是否包含学科知识;资源的时代性是指网络教育资源是否适应时代的发展,是否满足用户现今的需要和市场的要求,是否走在学科的前沿,没有陈词滥调。

四、评价模式

教育资源评价具有鉴别、导向、激励、选拔、诊断和改进这6大基本功能。通过教育资源评价能够鉴别教育资源的质量、教育目标达成度、受用户的肯定度,特别能对功能相似的资源进行好坏、优劣的鉴别,一方面帮助用户(教育资源使用者)选择更好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帮助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和管理者清楚自己所提供资源的优劣和用户使用的反馈,以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质量和针对性,修正存在的问题,实现教育资源的转化升级和优胜劣汰。

1.“自评+他评+专家评”相结合

自评是网络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对教育资源本身和网络构件进行的初始化评价,能够对用户初始选择资源提供参考意见,但缺点是带有一定的感彩,主观性较大,要求资源的提供者具有很强的自律性,能够实事求是。他评是用户在使用网络教育资源后,对资源本身和网络构件所提供的服务进行的反馈,可供资源管理者和后续用户参考,帮助实现资源的优胜劣汰。专家评价就是由各个方面的专家组成评价小组,根据评价标准,在全面观察、分析资源的基础上,给评价表打分,最后由评审委员会表决、评定教育资源的质量以及应用价值。[9]对网络构件及网络教育资源分别进行自评、他评和专家评,再将三种评价综合对比,得出适宜公正的评价,将优质资源发掘、劣质资源淘汰,共同实现资源的优胜劣汰和合理利用,增强用户的满意度。

2.“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并诊断出网络构件及网络教育资源所存在的问题,通过评价对管理者及其他用户提供反馈,以提高网站内优质资源率的过程。总结性评价是用户在使用资源后,基于自身满意度对已经学习、下载、运用过的资源所做的评价。通过两种评价方式对网络构件及网络教育资源进行评价,诊断出网络构件及网络教育资源存在的问题,有助于用户鉴别优质资源,向资源的提供者提供导向,激励资源的提供者提供优质资源,实现教育资源评价的鉴别、导向、激励、选拔、诊断和改进这六大基本功能。

五、结束语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在前人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将网络教育资源进行封装,形成网络构件,设计出网络构件的可信性、可用性、丰富性、服务性、响应性和稳定性6大参数及网络教育资源的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知识性和时代性6大参数,提出“自评+他评+专家评”和“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两种评价方式,旨在解决网络环境下教育资源存在的组织无序、优劣难辨等问题,以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上一篇:义务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成长教育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