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人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2:27:00

教育与人发展论文

教育与人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20__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五个年头,是我的五年个人发展计划中重要的收获性的一年。我为自己作了以下的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一、专业发展状况的自我分析

1,优势:(1)善于采集教学资源,能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信息资料,丰富课堂教学,认真执行二期课改教学理念。

(2)教学积极性高,和学生的交流比较有耐心。

2,不足:(1)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本人自身的教学经验的积累还较少。

(2)要从对学生作业的讲解和分析到位转到学生掌握运用到位。需要从作业中反射出更多的知识点,知识面也应更广一些。

3,对策:(1)不可缺少的是自身的不断“充电”,自学或研究生课的学习是必要的,加强自己在英语、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积累。

(2)完善与不同学生的沟通方式,积极主动地加强对学生的了解。

(3)调整教学方式使其不断完善,对于我这个青年教师而言需要汲取经验,巩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二、专业发展计划

1,德育:树立健康的美德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通过美术课程的特殊性,让学生用健康的正确的美的眼睛来谱写人生之曲目。

2,教育教学:(1)学习和应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采集全方面的教学资源来充实教学内容,使其新颖而有可学性;

(2)认真参加教育心理学的培训;

(3)学习人性教育方面的书籍,它对现代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的比较透彻,通过学习也可以近一步地从书本中了解我们的学生。

(4)积极本专业外的知识的学习,加强传统知识的学习;

3,专业培训:(1)进修英语专业研究生;(2)强化专业技能,扎实已有的专业技能把握机会学习新的技法;(3)认真研究新教材;(4)全面掌握非专业方面的文学,史学和教育学相关知识。

4,教研活动:积极参加新教材的培训

5,读书计划:每月读三本书,写读书笔记

6,科研:写教育论文

三、专业发展的期望

1,教学:运用教学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通过自己的钻研和努力掌握更多的英语技能;加强专业语言的传达,让学生学着运用。

2,教研:扩大作业分析中知识的容量,进一步辅导学生完善作业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信心和作业的耐心,积跬步而至千里使得自身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提高小考和测试的频率,提高三率。

3,论文:对教学的反思,教学感想要做即时的记录,整理和归纳鲜明的个例。保证一年至少写一篇论文。

4,创建教学博客:

既可以把自己原创的东西与人分享,相互学习。当遇到网上同行时还可以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考试评价等各方面以及教学管理、校本教研方面多沟通和交流,互相帮助,掌握教学常规工作的要领,展开对教材、教法和学生学习情况的研究分析,深入领会并具体体现我校优秀教育文化传统和先进教育思想。

教育与人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一、发展目标: “教书者先强己,育人者先律己”,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教师的政治取向、道德素质、教育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学生起直接影响作用。“学为人师,身为世范”,引导学生树立各种正确观念,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培养学生成为与时俱进的新型人才。

二、课堂教学方面: 进一步深化落实生活化情境化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并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得到发展,能满足学生成长和走上社会的实际需要,有足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针对自己的教学特点拜名师学艺,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经验日益丰富,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干练利落、灵敏机智的教学特色。

三、思想工作方面:

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不贪名利,切实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力求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从为应付考试到为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方便。做个富有责任心的优秀老师,在遵守制度、与人相处方面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

四、具体措施:

(1)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 要坚持用脑子工作,力争做到在反思中扬长;在审视中甄别;在前瞻中创新。时刻把工作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工作,在工作中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乐于动笔,提高教育科研水平。每星期抽出一定时间到阅览室,认真阅读教育教学杂志和理论专著,及时积累专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尝试进行教学案例的分析,学期结束时完成教学案例2篇;通过撰写论文,把自己的专题研究从实践层面提升至理论层面。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不断提高论文质量。

(3)继续提高学历层次,通过进修、自学考试或网络教育提高学历是适应职业的需要,也是自我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很看重文凭,但求知比文凭更重要。虽然我已经是本科学历,已经取得小学高级教师职称,但是还有一个不断提高和精益求精的接受终身教育的过程。

(4)继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信息与日俱增,社会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不断由单一走向多元,不断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主席说:“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必须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一切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学习做好工作所必须的一切知识。”注意搜集专业发展的新动向、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时展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无疑是当代教师一项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和任务。

(5)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不贪名利,切实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力求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从为应付考试到为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方便。

教育与人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一、专业发展状况的自我分析

1,优势:(1)善于采集教学资源,能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信息资料,丰富课堂教学,认真执行二期课改教学理念。

(2)教学积极性高,和学生的交流比较有耐心。

2,不足:(1)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本人自身的教学经验的积累还较少。

(2)要从对学生作业的讲解和分析到位转到学生掌握运用到位。需要从作业中反射出更多的知识点,知识面也应更广一些。

3,对策:(1)不可缺少的是自身的不断“充电”,自学或研究生课的学习是必要的,加强自己在英语、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积累。

(2)完善与不同学生的沟通方式,积极主动地加强对学生的了解。

(3)调整教学方式使其不断完善,对于我这个青年教师而言需要汲取经验,巩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二、专业发展计划

1,德育:树立健康的美德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通过美术课程的特殊性,让学生用健康的正确的美的眼睛来谱写人生之曲目。

2,教育教学:(1)学习和应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采集全方面的教学资源来充实教学内容,使其新颖而有可学性。

(2)认真参加教育心理学的培训

(3)学习人性教育方面的书籍,它对现代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的比较透

彻,通过学习也可以近一步地从书本中了解我们的学生。

(4)积极本专业外的知识的学习,加强传统知识的学习

3,专业培训:(1)进修英语专业研究生(2)强化专业技能,扎实已有的专业技能把握机会学习新的技法;(3)认真研究新教材;(4)全面掌握非专业方面的文学,史学和教育学相关知识。

4,教研活动:积极参加新教材的培训

5,读书计划:每月读三本书,写读书笔记

6,科研:写教育论文

三、专业发展的期望

1,教学:运用教学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通过自己的钻研和努力掌握更多的英语技能;加强专业语言的传达,让学生学着运用。

2,教研:扩大作业分析中知识的容量,进一步辅导学生完善作业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信心和作业的耐心,积跬步而至千里使得自身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提高小考和测试的频率,提高三率。

3,论文:对教学的反思,教学感想要做即时的记录,整理和归纳鲜明的个例。保证一年至少写一篇论文。

4,创建教学博客:

既可以把自己原创的东西与人分享,相互学习。当遇到网上同行时还可以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考试评价等各方面以及教学管理、校本教研方面多沟通和交流,互相帮助,掌握教学常规工作的要领,展开对教材、教法和学生学习情况的研究分析,深入领会并具体体现我校优秀教育文化传统和先进教育思想。

教育与人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一、专业发展状况的自我分析

1,优势:(1)善于采集教学资源,能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信息资料,丰富课堂教学,认真执行二期课改教学理念。

(2)教学积极性高,和学生的交流比较有耐心。

2,不足:(1)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本人自身的教学经验的积累还较少。

(2)要从对学生作业的讲解和分析到位转到学生掌握运用到位。需要从作业中反射出更多的知识点,知识面也应更广一些。

3,对策:(1)不可缺少的是自身的不断“充电”,自学或研究生课的学习是必要的,加强自己在英语、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积累。

(2)完善与不同学生的沟通方式,积极主动地加强对学生的了解。

(3)调整教学方式使其不断完善,对于我这个青年教师而言需要汲取经验,巩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二、专业发展计划

1, 德育:树立健康的美德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通过美术课程的特殊性,让学生用健康的正确的美的眼睛来谱写人生之曲目。

2, 教育教学:(1)学习和应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采集全方面的教学资源来充实教学内容,使其新颖而有可学性。

(2)认真参加教育心理学的培训

(3)学习人性教育方面的书籍,它对现代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的比较透

彻,通过学习也可以近一步地从书本中了解我们的学生。

(4)积极本专业外的知识的学习,加强传统知识的学习

3, 专业培训:(1)进修英语专业研究生(2)强化专业技能,扎实已有的专业技能把握机会学习新的技法;(3)认真研究新教材;(4)全面掌握非专业方面的文学,史学和教育学相关知识。

4, 教研活动:积极参加新教材的培训

5, 读书计划:每月读三本书,写读书笔记

6, 科研:写教育论文

三、专业发展的期望

1, 教学:运用教学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通过自己的钻研和努力掌握更多的英语技能;加强专业语言的传达,让学生学着运用。

2, 教研:扩大作业分析中知识的容量,进一步辅导学生完善作业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信心和作业的耐心,积跬步而至千里使得自身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提高小考和测试的频率,提高三率。

3, 论文:对教学的反思,教学感想要做即时的记录,整理和归纳鲜明的个例。保证一年至少写一篇论文。

4,创建教学博客:

既可以把自己原创的东西与人分享,相互学习。当遇到网上同行时还可以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考试评价等各方面以及教学管理、校本教研方面多沟通和交流,互相帮助,掌握教学常规工作的要领,展开对教材、教法和学生学习情况的研究分析,深入领会并具体体现我校优秀教育文化传统和先进教育思想。

教育与人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一、专业发展状况的自我分析

1,优势:(1)善于采集教学资源,能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信息资料,丰富课堂教学,认真执行二期课改教学理念。

(2)教学积极性高,和学生的交流比较有耐心。

2,不足:(1)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本人自身的教学经验的积累还较少。

(2)要从对学生作业的讲解和分析到位转到学生掌握运用到位。需要从作业中反射出更多的知识点,知识面也应更广一些。

3,对策:(1)不可缺少的是自身的不断“充电”,自学或研究生课的学习是必要的,加强自己在英语、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积累。

(2)完善与不同学生的沟通方式,积极主动地加强对学生的了解。

(3)调整教学方式使其不断完善,对于我这个青年教师而言需要汲取经验,巩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二、专业发展计划

1, 德育:树立健康的美德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通过美术课程的特殊性,让学生用健康的正确的美的眼睛来谱写人生之曲目。

2, 教育教学:(1)学习和应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采集全方面的教学资源来充实教学内容,使其新颖而有可学性。

(2)认真参加教育心理学的培训

(3)学习人性教育方面的书籍,它对现代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的比较透

彻,通过学习也可以近一步地从书本中了解我们的学生。

(4)积极本专业外的知识的学习,加强传统知识的学习 4, 教研活动:积极参加新教材的培训

5, 读书计划:每月读三本书,写读书笔记

6, 科研:写教育论文

三、专业发展的期望

1, 教学:运用教学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通过自己的钻研和努力掌握更多的英语技能;加强专业语言的传达,让学生学着运用。

2, 教研:扩大作业分析中知识的容量,进一步辅导学生完善作业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信心和作业的耐心,积跬步而至千里使得自身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提高小考和测试的频率,提高三率。

3, 论文:对教学的反思,教学感想要做即时的记录,整理和归纳鲜明的个例。保证一年至少写一篇论文。

4,创建教学博客:

既可以把自己原创的东西与人分享,相互学习。当遇到网上同行时还可以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考试评价等各方面以及教学管理、校本教研方面多沟通和交流,互相帮助,掌握教学常规工作的要领,展开对教材、教法和学生学习情况的研究分析,深入领会并具体体现我校优秀教育文化传统和先进教育思想。

教育与人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 本文从教育学视角讨论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理据。理工科大学创办与发展文科是理工科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过程的需要,而非国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命的需要。

理工科院校文科的发展,不仅是创办文科专业与设置文科课程的问题,而且是对理工科学生实施人文教育过程的问题。理工科高等学校要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思考文科发展的问题,将自然科学的问题与社会问题相结合,将理工科的自然科学知识与技能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幸福观等相结合,将理工科的科学问题纳入哲学社会科学的视域加以审视与研究。因此,本文将讨论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的教育学视角。

一、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当代人类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生态、人口、经济规划、城镇建设等,内在地要求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二者通力合作,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即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理工科大学人文学科的建设,顺应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大趋势,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使学生学习与掌握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但不是高等教育的全部目标。我们不仅要传授理工科自然科学与工科知识技能,我们还要从道德品质、工作态度、社会责任、文化素养、道德情操等方面培养教育学生,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科学技术问题只能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解决物质层面的问题,但解决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杨义(2002)认为,繁荣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一种“文化工程”,而文化工程是一种人心工程。这个工程具有以下四个要点:(1)它涉及一个民族的总体科学、道德和精神文化素质;(2)它涉及一个民族对世界、社会和人生的价值共识;(3)它涉及一个民族对全局问题、突发事件和日常现象的理性思维能力;(4)它涉及一个民族的社会管理和社会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科学技术赋予社会以物质基础、物质力量和物质形式,而人文社会科学赋予社会以前进方向和精神内容。只有把物质形式和精神内容结合起来的社会,才是一个完整的充满生命力的有机体。理工科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创造物质文明的才能,而且也是精神文明的承载者与践行者。因此,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社会发展对理工科大学提出的要求。

二、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需要

对于理工科高校来说,落实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的目标,在于研究与制定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课程的培养计划。70年代以来,我国大多数重点理工科院校相继创办了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这些工科强势学校,逐渐转变为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然而,“综合性大学”浪潮过后,理工科高等教育研究面临着如下问题:理工科应该创办什么样的文科专业?如何创办与发展文科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定位文科课程?确定什么样的文科发展路径?采取什么样的必要的管理与发展措施?

“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个人知识与学科知识、教材的心理组织与逻辑组织)之关系的问题,在课程形态上则表现为经验课程和科学课程的关系。课程理论和实践的任何实质性进展都意味着在这个基本问题的探究方面做出突破。”(钟启泉&张华2001:144)我们认为,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还应该包括个体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问题。不管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社会化,还是使人类社会更加人化,教育的目的性是存在的,而这种目的性就是教育活动的方向和推动力,就是选择教育内容的方向和标准。教育的方向性,或受教育者个体经验的方向性,并不是任意选择的结果。

杜威在研究经验课程时历来重视教育的目的性,重视学生经验的教育价值。他重视学生的个体经验,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从经验中产生的,强调教育与个人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然而,他认为,经验和教育二者并非等同,并非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地起着教育的作用。他运用“经验的连续性”原则区分了“有教育价值的经验”和“没有教育价值的经验”。经验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每种经验既从过去经验中采取了某些东西,同时又以某种方式改变未来经验的性质。”“每种经验就是一种推动力。经验的价值只能由它所推动的方向来评断。”因此,教育者的责任就在于判明一种经验的走向。(杜威,1991:259-263)

理工科大学教育者代表社会完成高等教育阶段教育下一代的任务,因此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就应该首先具备能力,判明理工科大学生经验的走向。理工科大学教育者与教师是社会化的典型产物,因此他们具备社会发展先进思想的素质与品质,能够代表社会与按照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完成教育受教育者的任务。这充分说明,个人发展与教育、学生与教师、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相关性。

课程作为教育内容的目标化过程,必然要受社会需要的制约。因此,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应该包括个人的发展与社会需要、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个人应该如何发展,其发展如何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是如何影响个人发展的,这些问题都是教育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

王佩华(1998)认为,文理分家,理工脱离,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学习苏联模式的结果。这种模式使得我国理工科院校人文氛围相对淡薄,文科发展阻力大。然而,文理分家,并不是理工科院校创办文科专业的真正理由,文理融合比较典型的麻省理工学院也并非理工科院校学习的典范。这是因为,从另一个角度看,文理分家加强了文科院校的文科专业,如果具有文科传统与优势的文科高等院校不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学,岂有理工科发展文科专业的道理?麻省理工学院的发展有其历史与传统,解放前的清华大学也有其历史与传统。理工科高等学校要问自己这样的问题:理工与文科并举的麻省理工学院对于发展文科有什么优势?对于发展理工科有什么优势?假如清华大学具有以往强势的文科,其文科会发展到什么水平?其理工科又会受到什么影响。

因此,理工科大学创办文科专业向综合大学发展的真正理由,并不是繁荣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而是通过创办文科专业,让理工科学生享受人文学科滋养。人文学科的滋养通过三个渠道渗透到理工科大学生的经验,影响着其个人发展方向与路径。其一,通过开设人文学科课程。学生必修与选修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科课程,获得人文学科的知识滋养,在个体的知识结构上完成文科与理工科的融合,实现知识结构上的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其二,通过师生与生生交往影响学生。理工科院校文理科的融合,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知识结构层面,还表现在文科课堂上文科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交往方面。文科教师以其特有的文科气质、文科态度、文科价值取向与文科人格魅力,影响着理工科学生。在课下,理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社会交往,文科学生的言行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理工科学生。其三,文科专业的创办与文科院系的设立,无论从学校学术氛围与学校学生生活,还是从图书资料与网络资源等方面,都会对理工科学生产生影响。

三、结语

高等教育以培养高级人才为己任。理工科院校以其理工专业见长,发展文科专业,发展什么样的文科专业,怎样发展文科专业,都不能离开与脱离教育学理据,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是人才培养过程,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理工科院校人文学科的发展不可离开其理工科人才的培养。

参 考 文 献

[1]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全国理工科高校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综述,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4.

[2]戴忠信.动态多元课程观:统整课程与教学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1):1-5.

[3]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姜文闵译.北京: 民教育出版社,1991.

[4]王佩华.重点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思路刍议,高等教育研究,1998(3):59-62.

[5]杨义.“四个同样重要”关键在落实[n],文汇报,2002-7-15:/article.asp?newsid=2318.

教育与人发展论文范文第7篇

1.1 21世纪数学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纪之交的2000年定为“世界数学年”(WMY)。

在历史上是第一次用学科来命名一个年代,其宗旨是“使数学及其对世界的意义被社会所了解,特别是被普通大众所了解。”

在21世纪,数学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科学技术之中,在社会发展中也将大显身手,成为构筑当代文明的基石。王梓坤院士在《今日数学及其应用》中指出:数学与人类文明同样古老,有文明就必须有数学,缺乏数学不可能有科学的文明,数学与文明同生并存以至千古。数学将是社会变化的有力工具。

数学的确定性,使它成为一种国际规范语言,保证人们准确进行信息交流,数学将从单纯的学科发展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普通技术。

数学的严谨性和抽象性特征,使数学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王梓坤院士指出:今日的数学对国家的贡献不仅在于国富,还在于民强。数学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数学思维与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全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类巨大的精神财富。所以,数学是21世纪公民的重要素质。

1.2 现代数学教学观

传统教育把“传道、授业、解惑”当作基本使命,教育就是把基本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下一代,所以知识就是目的。这种模式就是应试,升学!而知识增量的加速,知识外储化的趋势,以及伴随知识不断更新而出现的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思潮的兴起,对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提出了挑战。教育再也不被限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想、热情、信心、责任感等。

从创造的角度讲,知识为创造提供了材料支持。获取知识的能力,即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为创造提供了技术支持。非智力因素,即情商为创造提供了动力支持。这一切正是创新的源泉,是个人发展不竭的动力。进而知识在教育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教育是以育人为中心,是以活生生的、整体意义上的人格为中心。

1.3 教育发展的需要。

社科院四川分院研究员查有梁在《论新世纪的新教育》一文中指出,21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和平发展教育、终身素质教育和科学人文教育。这是新世纪的三大特点,彼此交叉渗透,走向整合。新世纪的素质教育落实,必须实施科学人文教育。科学类课程,包括理工学科和技术学科在内的课程;人文类的课程包括文史哲学科,以及音乐、美术、艺术在内的课程。20世纪的教育中,由于文理的严重分割,形成素质有明显缺陷的两类知识分子群体:科学知识分子和人文知识分子。这两类知识分子存在一条难以理解沟通的鸿沟。科学人文教育是新世纪新教育的价值观,有科学精神的人文教育,才是有价值的人文教育;有人文精神的科学教育,才是有价值的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者紧密相关,在新世纪应相互渗透,走向整合。在数学教学中,数学作文为学科综合、学科渗透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2、 数学作文

2.1 作文。简单的说,作文就是写文章,多指学生练习写作。作为名词“作文”一般指学生作为练习时所写的文章。

从小学到中学,作文几乎都是语文单科的专利,作文的内容丰富多彩,文体也别具一格,如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诗歌等。

2.2 数学作文。简单地界定,数学作文就是学生写自己有关学习数学的体验与收获的文章,其内容一般应是学生通过老师的教、自己的学和探索的过程,根据自己的体验、感受和收获,来揭示数学的本质,揭示数学素质教育的功能,揭示数学的知识价值、文化价值、应用价值,甚至是更高层的理性价值。可简单地认为:数学作文可以是对数学现象、数学问题的看法、认识和探索;可以是对数学中简洁、统一、对称等美的认识和感受;可以是对数学学习兴趣、动机、方法、思想等的感想和反思;可以对数学知识、教师教学等的批判性思考;可以是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的应用探索,跨学科应用、整合的理解;可以是科学与人文的整合的创新,甚至是由数学而产生的科学幻想和猜想,……就文体来讲,数学作文也可以是说明文、记叙文、应用小论文、议论文、诗歌、散文、故事等。

2.3 数学作文题设计与实施应遵循的原则

2.3.1 双主体原则

教师主体、学生主体的双主体原则是设计和实施作文的关键。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教法,广泛阅读和理解相关内容,精心设计引言,并在实施过程中,积极指导,开拓学生思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主动参与,积极思想,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3.2 科学性原则

教师设计作文题应当遵循学生目前的认知结构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知识结构的有序性和适应性,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生具备的知识和经验。学生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理性具体)的认知程序。感性材料既是形成表象的基础,又是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和理性分析的起点。所以,在设计和实施前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比如鲜活的生动的事例、图片、图形、幻灯、录像、教具等,并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等,从而丰富数学内涵。

2.3.3 学生自愿参与性原则

设计时既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又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可以独立完成的,又因为数学作文题是数学新问题,还没有形成重要的经验和教学目标、内容及完整的评价体系,尚处探索之中,应当遵循学生自愿参与的原则,比如在选修课、活动课等校本课程中开设作文训练课,它将是有益的探索,也将有光明的前景。

2.4 数学作文的评价初探

总之,评价是主观的

,是难驾驭的,但其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明确的,对数学作文的评价总结以下三个原则: 2.4.1 激励性原则

学生学习的本质是为了人的发展,激励性原则将产生强有力的内驱力和外驱力,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动机,有利于对数学深入的学习和探索,也有利于综合学习。

2.4.2开放性原则

对学生的数学作文,没有象学生在语文高考作文那样的评判等级,最好也不去产生。因为数学有它本质的特征,笔者认为,只要是学生原始的、真实的感受和大胆的猜想,都给予充分肯定,即使学生的观点、结论是错误的,只要他说得有道理,都当评定为优秀作文。数学作文中,没有差生。评价项目多一点,就可能多出一批各有所长的好学生。

2.4.3 美学原则

教育与人发展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当前,在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和只重视专业教育的背景下,高职语文教育愈加不被重视和被边缘化。本文研究了在当前的教育和就业环境下,如何为高职语文教育寻找科学的课程定位。

1高职语文课程目标研究的现实背景

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而教学投人却没有相应增加,许多高职院校由于师资等问题开设的专业老化,已不能适应当前就业形势下的市场需求,而一些市场紧缺的专业人才,许多院校无法开设,这就造成了高职就业的结构性失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又加剧了这种失衡,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有点尴尬的。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高职语文教育在提高语用能力等方面的职能是独特的,是不可替代的。另一方面,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很低,语文教育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确是举步维艰。用三句话可以概括这种状况: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领导不愿开。在某种程度上,这影响了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生存和发展。这要求我们必须给高职语文一个明确的定位。

2高职语文教育目标生成的来源

确立高职语文课程目标首要探讨的问题就是课程目标的生成来源问题,它体现了课程目标的具体价值,是课程目标或课程开发的基点和起点。

2.1学生成长的直接驱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活动,人是教育的最基本的着眼点和出发点[m。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中心。高职语文课程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学生的需要是生成高职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目标只有在学生的意志和意识作用过程中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目标,才会成为事实上的目标,高职语文课程目标更应该将学生的需要纳人目标来源体系中。高职语文首要考虑的是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同时尽最大可能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另外,高职语文不能被动适应学生的需要安排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高职语文课程还具有引导、促进学生进步发展的功能。如果仅仅定位于适应,则忽视了教育批判、引导的功能,教书育人的目的就很可能落空。

2.2语文课程范式的内在促成

语文课程本身是制约高职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原生性来源;}z7。从形式上看,课程表现为一种知识体系,课程研制的核心内容也就主要表现为对知识的选择与组织。作为实质性规范的知识是任何形式课程的本源,没有知识的课程是不存在的。从这种意义上讲,知识是课程的原生性来源。因此,语文知识的选择与组织应成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对于语文知识,同样具有语文课程本身的特殊功能和一般功能。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来确定课程目标时,应尽力避免课程目标过于注重学科的特殊功能而忽视学科的一般功能的倾向。同样也应当避免另一种倾向:过于重视学科的一般功能将语文知识割裂开来而忽视学科本身内在规律与逻辑以及语文知识身上所负载的价值。

2.3高职教育目标的本质牵制

与普通高等教育比较,高职教育它以具体职业岗位为依据,以岗位的“必需”、“够用”理论知识为度来构建岗位能力,它强调的是岗位能力的培养。与中等职业教育比较,高职教育不是技能性职业教育。技术型职业教育是技能型职业教育的继续教育,接受技术型职业教育之前,一般应接受过技能型职业教育。技术型人才除具备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应当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有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

高职语文课程是一门不能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普通课程,在设置课程目标时如果不以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那么将难于进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难于进人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更难于进人学生的大脑和生活视野。所以,高职语文课程目标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为目标来源,这是一种现实的抉择。

2.4社会发展需要的制约

学生作为个体,最终要融人社会,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逐渐社会化。确定课程目标时理所当然地应将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个基本来源。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是通过个人发展的需求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二者体现的。这是因为:

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促进社会的发展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有相统一的一面:社会的良好发展有利于绝大多数个人发展,社会的不良发展更有可能束缚绝大多数个人发展;而绝大多数个人的良好发展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绝大多数个人的不良发展多少有碍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社会良好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能否使绝大多数个人得到良好发展。所以,当我们说高职语文课程目标要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时,其实把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考虑进去了。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高职语文课程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更直接地是受到培养目标的影响。

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语文课程目标定位

3.1接受高职语文教育是学生的职业需求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能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运作的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是职业教育的主攻方向;突出专业技能课程,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和提升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中心工作。所以,高职语文要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生存、发展,就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树立起为专业教育服务的观念。高职语文要为专业教育服务,并不是作为附庸,而是立足职业,突出应用、实用,语文能力与职业能力协同和谐发展。

3.2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语文课程的目标构建

面对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大容量、强时效、立体化的信息,首先应该进行摄取,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为此,高职语文教学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摄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3.2.1摄取信息的能力

学会综合运用各种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是信息社会对高职学生的基本要求,更是他们受用终生的能力。一要培养学生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主要获取信息的渠道有:一是能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学会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以提高学生查阅期刊书籍资料的能力;二是能利用常用工具书辅助学习和工作,使学生养成查阅工具书的良好习’质;三是通过因特网捕捉及时最新的信息,提高学生在因特网上查阅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二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如访谈、观察、问卷、调查等。

3.2.2整理信息的能力

现代社会信息庞杂、传播渠道广泛、内容良劳不齐。因此,高职语文教育要培养、训练学生对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等整合信息的能力。一是发展比较阅读信息能力。没有比较,就无所谓好坏、优劣。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比较阅读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很有好处的。既可以训练同中辨异的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异中析同思维能力的发展。二是发展抽象概括信息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就是指在充分全面占有信息之后,通过比较阅读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删除冗余信息,重新组合信息,再生新的信息的能力。高职语文阅读教学教会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摄取信息和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实在是刻不容缓。

3.2.3培养高职生的“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是德国学者佩特拉提出的,它包括对技术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决策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质量意识;合作意识;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瑞士教育家ML戈德斯密德进行的大规模调查研究和对部分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及主要领导的访问,归纳出使毕业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五个要素是:①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②人际关系技巧;③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④有效的工作方法;⑤敏锐、广阔的视野。这些能力通过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或通过简单的理论说教都很难达到。语文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通过文学欣赏、美感熏陶、思维训练等提高基本素质和应变能力,并进而提高职业能力。

3.2.4提高高职生的应用文写作

应用文写作已成为一种生存技能。学生通过对应用文知识的了解,初步懂得行政和管理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的要求,懂得实际工作中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形成按规则办事的习惯,有助于克服大学生常有的轻视实际工作和对待工作随意、散漫的毛病,掌握基本的事务应用文和专业应用文的写作要求,学会写作这些应用文,使他们能更快地适应实际工作,凭借其较强的写作能力从工作中脱颖而出。它不仅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更是培养学生生存技能的重要手段,学校训练应用文写作能力,实际就是训练实际工作能力。

3.2.5增强高职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育与人发展论文范文第9篇

【英文摘要】 In 1993,Wang Xiaoming,who published "on the ruins of the wilderness - literature and the humanities spiritual crisis" to the humanistic spirit problem has been widespread concern,Since then,the literary further extended to the education sector.After years of educational practice,it has been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that the key to humanities education at the secondary stage,the most typical subject is chinese language.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how can language subjects be as the carrier as a main channel for humane education?Based on the above thinking,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exposition. P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theological start,in the spirit of the humanities in the Western conno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paper,the fourth part of the author's many years of secondary language teaching in secondary schools,in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a culture summary which made effective view.In the writing process,this paper was also considered in the absorption basis of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umanities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teaching mode.However,through the in-depth study,I eventually gave up the idea.Any method has its own unique pattern and targeted,it is impossible to "laissez-faire can be universal" model,as only one of the consequences is the introduction of a new model of teaching.Therefore,in this paper,the final part did not use theoretical method to build the model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but according to my own teaching practice taken from the Lesson for example,I formed a more specific idea of the method.The purpose is to make my own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humanities embodied in the spirit of the useful experience of the success of displaying.With a view of the current language teaching in secondary school in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benefits.

【中文关键词】 人文教育; 反思; 建议

【英文关键词】 Humanity Education; Reflections; Proposals

【毕业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4

引言 4-5

一、人文精神的发展与流变 5-6

1.1 人文精神的发展与流变 5

1.1.1 中国人文精神的演变 5

1.1.2 西方人文精神的演变 5

1.2 人文精神的内涵 5-6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6-8

2.1 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 6

2.2 语文学科的性质与人文教育 6-7

2.3 课程标准的发展与人文教育 7

2.4 时代的发展与人文教育 7-8

2.5 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内涵 8

三、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反思 8-11

3.1 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偏激 8-11

3.1.1 表现在教学结果上 9-10

3.1.2 表现在教学过程上 10

3.1.3 表现在教学评价上 10-11

3.2 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失落的原因 11

四、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实施 11-19

4.1 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具体实施方案 12

-13

4.2 语文教学中如何传递人文精神 13-18

4.2.1 利用新教材强化文学性的趋势传递人文意思 13

4.2.2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13-15

4.2.3 渗透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5-16

4.2.4 创造和谐课堂环境,尊重学生自主性 16-17

4.2.5 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17

4.2.6 改变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评价 17-18

4.3 确定主题,开展丰富的课内外活动,提倡研究性学习 18-19

五、结语 19

英文摘要 19-20

教育与人发展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激励缺乏差异性、公平性、人本性和竞争性。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应遵循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公平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需要与引导需要相结合的原则,创造和谐、积极向上的组织环境,建立科学、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帮助教师制订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并提供适宜的职业生涯发展机会。

一、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激励缺乏差异性

调查发现,高职教师不仅有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生活保障的需要,也有较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尊重等方面的需要。一些高职院校没有认真分析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岗位教师的实际需求,忽视在年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差别化的激励效果。激励方式、手段单一,没有根据教师不同需求建立多维交叉的激励体系,导致激励效果不明显。

(二)激励缺乏公平性

平均主义盛行。尽管许多学校已加大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但平均主义现象仍十分普遍。无论贡献、业绩如何,同等级职称职务者的收人差别不大,干好干坏一个样,抑制了教师提高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约着高职教育效率效益的提高。

分配标准不尽合理。一些高职院校推行将教师收人与工作业绩挂钩,但对工作业绩定位、分配标准制订缺乏科学的依据。大多数学校将教师薪酬与课时数量、数量、承担课题数量等直接挂钩,导致教师片面追求多上课、多发论文或多做课题,忽视了教学和科研质量的提升。

绩效考核不够科学。高职院校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与考核主要通过听课与评课、学生与同行评议等方式进行,考核手段单一,没有科学的量化指标,考核结果也没有成为收人分配、职称职务晋升等依据,导致年度评优流于形式,往往存在“轮流坐庄”现象,失去激励作用。

(三)激励缺乏人本性

激励机制偏重薪酬制度设计,忽略对教师的人本关怀。如,在职务晋升和外派培训方面普遍存在论资排辈现象;工作中忽视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给教师过多没有实际意义、形式主义的任务等。由于缺乏人本关怀,导致部分教师心情郁闷,工作激情减退,责任感降低。

(四)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

各院校设岗时为确保大多数人有岗可上,不致出现太多待聘或高职低聘人员,通常根据现有人员的实际状况统筹安排,真正意义的聘任制难以实行,“能上不能下,能高不能低”的积弊仍然存在,加之教育的公益性与市场法则之间的矛盾,人力资源配置不能像企业那样完全由市场调节,人员的合理有序流动、教师资源共享缺乏有效机制,致使人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惰性无法得到有效制约。

二、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原则

(一)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

激励机制的效率是制度化与人胜化相结合的结果。制度化是激励机制的基础,而激励机制的激励效应更多地是通过人性方面因素起作用。因此,高职院校构建激励机制的过程中,既要建立合理的行为规范和奖惩制度来指导教师的行为,同时制度设计也要体现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谋求管理人性化与制度化的平衡。

〔二)公平性与差异性相结合

激励政策的制定、执行要透明、公开,对所有教师要一视同仁,按统一的标准奖罚。由于教师所从事的岗位不同、专业不一,加之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不同教师的思想、需求、追求都存在很大差别,这就要求对教师的激励要因人、因时而异,针对不同教师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

(三)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在学校管理中,不但要充分考虑教师的物质需求,还要考虑教师的工作成就感、社会认可程度、个人发展前途等因素的激励作用,调整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比重,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满足需要与引导需要相结合

满足教师的需要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但是一味地满足其需要,则会使激励陷人被动局面。因此,高职院校在满足教师合理需要的同时,还要运用教育和同化措施来引导教师的需要,向教师宣传和传递符合学校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价值观,教育和引导教师正确处理低层次需要与高层次需要、眼前需要与长远需要、个人需要与集体需要的关系,避免盲目攀比,克服不公平感和挫折心理,把注意力集中到事业上。

三、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积极向上的组织环境

一是创造民主参与的制度环境。首先要坚持校务公开。校务公开应体现系统性和重点性原则,重点公开教师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公开促进公正和监督,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激励氛围。其次要建立教师协商机制。对于学校的发展、规划,以及与教师切身利益有关的各项重大事务,都必须与教师协商,吸收教师参加政策和制度的设计。同时要注意发挥教代会等固有组织渠道的作用,拓展新的沟通渠道。二是营造富有特色的文化环境。首先要致力于建立学习型组织,引导教师不断学习和探索,保持学校的活力;二要为教师营造科学、民主、公平的工作环境,使他们拥有正常的工作秩序,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三要为教师营造净化、美化的校园环境,使其能够心情舒畅地投人工作;四要培养积极向上、团队协作的氛围,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人事和分配制度的基础是考核和评估制度,即将教师的薪酬、奖励与工作绩效相结合,将各类奖励与工作效果、效率挂钩。因此,高职院校要坚持“择优上岗、优劳优酬、重奖突出”的原则,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评估体系和考核机制,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升教师工作的满意度。

考评程序要公开。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评要坚持公开、公平的原则,公开考评程序,保证考核过程的透明度。学校的有关部门可以将教师的教学、论文、获奖、课题、专利发明等个人业绩提交到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将个人业绩与分配制度挂钩,供教师查看,从而增强考核透明度。

考核标准要完善。在制定教师考核标准过程中,首先要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考核评估体系既要体现教师的工作量,也要引人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育人效果、创新意识与能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因素。其次,考核标准要切合不同类型教师的实际,对于教学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实践型、实践研究型的教师,专业课教师、基础课教师、公共课教师等采取不同的细化考核标准。

考评手段要多样。要建立一个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从不同层面的人员中收集评价信息,用多个视角对教师进行综合反馈评价。即由被评价者本人以及与其有密切关系的人,包括单位领导、专家、同行和学生,分别从政治思想品德、业务水平、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工作等方面对被评价者的绩效、工作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三)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促进教师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

首先,帮助教师制定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特征,结合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参考职业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设计符合个人实际的职业发展目标及其实施计划。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必须担负起为教师规划职业生涯的管理责任,从理念、制度、方法等层面给予引导、保证和支持。管理者要对规划进行检查,了解教师的任务完成情况、能力状况、需求、愿望,设身处地帮助教师分析现状,设定发展的目标。同时要使教师理解和认清学校的长远规划和发展目标,将教师的个人发展融人组织的长远规划之中,使教师和学校互相依托,共同成长。

其次,为教师提供适宜的职业生涯发展机会。对于年富力强、进取心旺盛的青年教师,学校要大胆地将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工作任务交给他们。对于年龄较大的教师,学校应安排适当的角色并提供相应的发展机会,以获得最佳组织效益。

核心层教学团队所实施的是适应职业岗位(群)需要的学习领域和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群,是任务引领型课程,对专项技能和知识进行集成与整合,强调的是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方法和技巧。利用课程设计、实训实习、技能认证等实践教学环节对职业技术能力进行强化训练,在“一专”的基础上,突出“多能”。核心层课程中把单项技能与综合技能相结合,形成了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具有连续性、阶梯式的模块体系。职业技术能力课程开发由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所组成的核心层教学团队来完成,通过校企双方建立相互作用的机制,实现学校职业技术能力培养和企业生产技术提高的“双赢”,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真正做到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教学团队应当把课程与岗位紧密联系,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就业兴趣,在情景化的仿真教学环境下,灵活选择不同的技能训练项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满足职业岗位的多样化需求。

(四)以特色课程构建互动层教学团队

上一篇:初中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科技创新教育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