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02 08:25:35

教育学专业

教育学专业范文第1篇

梦想阐述:我喜欢孩子,看到他们的一张张笑脸,就觉得世界的神奇与造物主的伟大,竟然有这些精灵般的儿童在周围。我希望能和他们一起说说笑笑,陪伴他们度过美好的童年生活。我相信一位温柔善良的老师形象一定会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指引他们的人生道路。

梦想秀:学前教育专业,顾名思义就是对孩子进入小学前的教育。它是研究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儿童的教育从出生就开始,0~3岁的教育称为婴儿教育,3~6岁的儿童教育则称为幼儿教育,也就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的教师通过利用各种方法、实物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将保育、教育、教学三者结合,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接受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学校以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为主干学科,教育学概论、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保健学等为主要课程,同时辅以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幼儿师范学校实习、教育调查、社会调查,一般安排6~8周时间。在大三时组织试讲,大四上学期进行实习以及考普通话证、学前教育教师资格证等。此外,有部分地区因环境特殊,也会根据国家或地方政策安排在校学生去偏远地区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支教。学前教育专业能够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为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社会人力资源水平作出基础性贡献。

我国目前的幼儿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国家更加重视和加强幼儿教育的软件和硬件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并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教育经费。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当下,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却十分“抢手”,就业市场走俏。相关调查表明,近些年来对儿童的投资越来越成为各家庭最主要的投资之一,此专业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拥有学前教育专业国家特色专业的院校名单:

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沈阳师范大学、大庆师范学院等。

特殊教育――创造奇迹的领路人

梦想阐述:当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或许你会被这个集聋、哑、盲于一身的女孩对生命执著、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内心所震撼。然而,我更感动于安妮・沙利文老师在海伦最无助、最痛苦的时候给了她最无私的爱。她给予海伦的特殊教育影响了她的一生,我希望能成为这样一位神奇的“魔术师”,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每一位折翼天使创造奇迹。

梦想秀:特殊教育,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及规律的科学。特殊教育使用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儿童进行一般教育和特殊教育。所谓特殊儿童,不仅指“残疾”或者“弱智”儿童,也包括“天才”儿童。由于研究对象不同,特殊教育专业可细分为盲教育学、聋教育学、弱智教育学等方向。进入本专业,你需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课程,还要学量的特殊课程,比如盲文、手语、优生学、康复医学等。学习之余,你要有足够的时间去聋哑儿童中心,尝试与残疾人交流。目前国内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院校较少,其中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是目前中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培养特殊教育师资力量的院校。

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最合适的就业单位是到各类特殊教育学校以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到企业从事特殊儿童、特殊人群用品的开发,还可以到大、中、小学心理咨询室以及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咨询或教学,到学前儿童特殊教育机构、儿童福利院以及各类特殊学校或普通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也可从事手语翻译工作或到民政、残联机构做行政管理工作。由于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所以对于从业者的要求,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的掌握上,和善的性格、耐心与爱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更为重要的。

拥有特殊教育专业国家特色专业的院校名单:

北京师范大学。

体育教育――挥洒在操场上的青春

梦想阐述:体育老师的飒爽英姿至今还停留在我的记忆中。与其他科目教师的工作环境不同,体育老师更多地同阳光、汗水打交道。少了一室粉尘,多了一片清新;少了讲台与黑板的束缚,多了跑道与球场的广阔平台。这也将是一个更适合体育爱好者的平台。

梦想秀:谈及体育,大家似乎只把它作为爱好,而忽略其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贡献。体育教育专业旨在培养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毕业后能在中等学校等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如果说,当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从事体育教育工作比较困难,那么考取救生员证、健身教练证等,未来从事这方面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

各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在必修课方面一般根据下列所提供的七个领域自主开设和组合各领域的课程,包括田径与户外运动、球类与游戏、体操与健美运动、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民族传统体育。至于选修课,各校可自主开设,学生也可自主选择,如健美运动、地掷球、气排球、沙滩排球、橄榄球、保龄球、棒(垒)球、门球、毽球、桌球、台球等。运动是一个人一生的事业,选择体育教育事业一方面可以塑造强健的体魄,另一方面也能够拥有一技之长,收获自信人生。

拥有体育教育专业国家特色专业的院校名单:

教育学专业范文第2篇

您好!我叫XX,XX人,是XX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向)专业20XX届毕业生。二十年来风雨人生路磨砺了我坚强的意志。求学XX的四年,一次次挫折中奋勇前进,一回回收获中走向成熟。成就了我理智的头脑,使得我在拥有年轻人奔放的激情同时,也不失一份干练与坚韧。XX师范学院四年的求学生涯马上结束,在这即将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的时候,我满怀着似火的激情,带着一份自信与坚定,向贵单位毛遂自荐,希望能用我的所学、所知为贵单位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并且希望自己能够伴随着贵单位的发展而成长!

四年的大学生活,在校训“学高身正,敬业自强”的指引下,我孜孜不倦的吸收知识的养分,翱翔于知识的殿堂。对于知识的学习,我力求一种“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境界,登高能望远,高屋建瓴是我对知识的观念。“专”、“精”、“广”、“博”是我对知识的一惯追求,严谨务实是我对所学所做的态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汗水之后,我掌握了扎实的知识技能。在掌握了各种专业知识之外,还熟练掌握了计算机办公室操作的相关软件,WORD、EXCEL、ACCESS、POWPOINT等。

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体验真实的社会,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外,我还利用寒暑假,深入社会去锻炼自我。同时,我还经常利用闲暇之余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充分发挥特长,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并且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及其他工作经验。

“春开无数,毕竟何如秋实”,成绩是既往的,犹如过眼烟花,让它随风而去;真正主要的是这些成绩所证明的综合和各方面的能力。宛若灿烂秋实,才是我真正的收获。从学校到社会,我懂得,我将面临的是一种人生舞台与角色的转换;我也懂得,无论我的准备是如何的充分,社会中不可预测的坎坷和风浪,但我不惧怕任何对我能力与意志的挑战。我将以一贯的自信,一贯的作风,去打拼那份属于自己的那片沃土!

最后,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教育学专业范文第3篇

您好!

非常感谢您能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查阅我的求职信。我叫XX,是XX省XXX大学舞蹈教育学专业20XX届本科毕业生。我很荣幸有机会向您呈上我的个人资料,在投身社会之际,为了找到符合自己专业和兴趣的工作,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谨向各位领导作一番自我推荐。

在大学的前三年中,我学习了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理论实践知识、通过自身的认真学习和不懈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相关的课程,为以后的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我不忘学习外语等知识,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我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不断汲取新知识,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大学四年时光里,我本着自强不息,学以致用的原则,一直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我也注重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的培养广泛涉猎了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书籍,在思想方面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关心集体,团结同学,并加入多次参加了义务劳动和社会活动。同时我也积极参加各种文艺汇演,中小学实践教学,开办舞蹈培训班等课外活动。力求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教师技能方面,我勤学苦练,不段提高自身水平,这些都为我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个暑期生活我都用来进行教育实践活动。把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用到实践上来反复思考各种教学方法,以灵活的方式和通俗流畅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虽然在教学实践之初我也曾经遇到过一些困难,但现在本人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已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欢老师肯定。

久闻贵校师资力量雄厚,桃李满天下,我非常地渴望能成为贵校的一员,这将是我一生的荣誉。对于即将毕业的我,虽然资历不够深,但我相信,有你们的栽培和熏陶,我也会和你们一样,做得比别人更好!我将用我出色的表现证明我的实力,证明您无悔的选择!

我或许不是令您满意的,但我相信依靠努力,我将成为最合适的!

此致

敬礼!

自荐人:文秘站

教育学专业范文第4篇

(一)层次偏低,毕业生难以进行教育科研

长期以来,为教育科学研究单位培养研究人员一直是各个师范高校以及设置教育学专业的某些综合性大学所制定的有关教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说,教育学专业在其最初发展的几十年确实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随着本科层次的逐渐偏低,人们越来越热衷于追求学历的高层次,相应地,在本科阶段所学的知识就有些偏低,教育学亦是如此。仅仅受过四年系统学习的教育学专业毕业生,无论是对教育学理论知识的积累抑或是对教育学前沿问题的了解方面或是在教育实践等方面都暴露出明显的不足之处,将涉及百年生计的教育研究问题交给各方面都没有经验基础的教育学本科生去做,实在是显得层次偏低,本科生自己也会空有报国之愿却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胜任教育科研的重任。

(二)中师升本,就业市场出现饱和

本科层次的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一直以来都是面向中等师范院校任教这一主要途径,这一主要道路在20世纪80年代畅通无阻,因此教育学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教育学专业也发展顺畅。但是随着中等师范院校的转型或者撤并,师范院校由原来的三级变成了一级,层次普遍提升,因此,本科层次的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再到师范院校任教就出现层次偏低的问题,从此师范院校招聘的起点即从硕士毕业生开始,并且在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的情况下,各个高校不仅不注意缩减招生人数,还进行扩招,笔者所在学校的本科教育学专业,2007年招生70人,到2008年扩招20个人即教育学招90人。由此可见,教育学专业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途径被堵住,而学生人数又继续增多,就业市场出现饱和,学生无路可去。

(三)缺少具体的学科基础

没有具体的学科基础是教育学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问题。由于本科层次的教育学专业不像英语、数学专业有具体的学科基础,教育学专业只是学习有关教育教学方面宏观的、基础的理论知识,例如教育理论基础、中外教育史、教学论、比较教育学等。教育学专业即使为学生安排了像课程与教学论这样与教学有关联的课程,但也只是空洞的理论讲解,并没有针对某一具体学科来讲解,并且限于教师授课能力有限,不能将教学的实用方法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学到的只是枯燥的、空洞的、不实用的理论。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常常被问到“教育学是学什么的”、“你能教什么”之类的问题,而学生的回答也往往是“什么都能教”,招聘单位的反应是不予赞同。根据对教育科研调查结果以及笔者身边同学的了解,本科层次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基本上就是去私立小学和教育培训机构,而去公立学校寻求编制的工作,因为没有具体的专业,就连最基本的网上报名这一关都无法通过。

(四)重理论轻实践,难以胜任教学任务

近年来,各个高校一直倡导的教育学专业要重实践的改革不多,教育学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各个高校虽然都尝试进行改革,但都只是表层的小修小改,实际效果甚微。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当中往往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有机会到中小学实习,并且由于学校的实习管理不严、学生散漫等原因,很多学生都是找关系直接到实习单位盖个章,并没有好好地利用实习的机会。学校的实习往往是安排在大四的上学期,正是学生找工作、考研复习的阶段,所以很难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实习当中。而其余的学生虽然遵从学校安排到了实习学校,但是由于公众以及教育机构对学生能力不信任等原因,往往只给学生安排一至两次的亲自授课的机会,讲授的课程往往是复习老师已经讲过的内容,并不允许实习学生讲授新的课程。有的学生甚至从未有机会亲自授课,更多的只是让实习生到班级听课,协助班主任批阅作业,打扫班级卫生等。也有极少数的学生到了实习学校被充实地安排了教学,但是所教授的科目是学校不重视的、往往由班主任代课的品德与生活等课程,没有真正学到实用的一线教学经验。因此,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只有理论基础,而不能胜任实际的教学任务。另外,我国的教育学研究长期以来沿用的是苏联模式,对欧美的理论多是照搬照用,在教材的选择上也是介绍国外思想较多,较少结合到我国的实际教育情况进行授课,理论脱离了实践。

(五)缺乏管理以及经验基础

培养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也是各个高校制定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之一,但是这一培养目标应用到教育实践中也只是空中楼阁而已。现如今,无论是中小学校,还是其他的教育培训机构,甚至是大学,其行政管理人员都是从优秀的一线教师中选的,他们对于教育教学以及管理都有着丰富的经验,而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只从学校接受理论知识,缺少教学以及管理的实践经验,一方面这些教育机构不信任刚毕业的大学生直接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毕业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

二、本科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对策

自从1923年北京师范大学首创教育学以来,教育学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教育教学一线人员、教育科研人才等,但是当前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在面临以上这些阻碍后,也该对本科层次的教育学专业作一个系统的调整,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本科层次撤除教育学专业,改为在硕士阶段设置

从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看,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教师教育不仅实现本科化,而且逐渐趋向于研究生层次。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中等师范院校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消亡,基于本科层次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借鉴吸收国外的有益经验,在我国本科层次撤除教育学专业,改为在硕士阶段设置实属必要。本科层次教育学专业毕业生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其学生也大多数是因为当初高考填报志愿时不懂得这个专业,或者是调剂到这个专业来的。在没有具体学科基础、没有管理以及教学经验,特别是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层次偏低的情况下,撤除本科层次的教育学专业就显得尤为必要。华东师范大学在国内已经率先在本科阶段取消了教育学的专业设置,从硕士阶段开始招生。

(二)在硕士阶段主要招收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至于在硕士阶段该如何设置教育学专业,可以适当借鉴美国的经验,在硕士阶段设置的教育学专业也并不是全部招收从本科直接考过来的学生,而是将大部分的招生名额定为招收一些从一线教学岗位而来有志继续深造的教师,将小部分的名额用来招收直接从其他师范专业考过来的毕业生。招收一线教师,一方面能够使其将所具有的丰富教学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再通过硕士阶段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能够使其更好地进行教学,并且能够及时发现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运用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就可以很好地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也会针对其亲身体验到的教育问题进行研究。而招收其他师范专业如数学、物理、历史等的毕业生也可以使其在本科四年所接受的具体学科知识与硕士阶段的教育学理论相结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论他们硕士毕业后去中小学执教还是到教育科研单位进行科学研究,都会是人才市场上难得的教育人才。

(三)继续发挥教育学教书育人的作用,兼任培训一线教师的任务

教育学院应起到统筹全校教师教育资源的领导带头作用,除承担本学院的硕士博士培养任务之外,还应该承担全校教师教育、青年教师的职业培养与职后培训、教师教育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的任务。在全校的教师教育方面,教育学院应该进行宏观的统筹规划,向学校领导提出提升教师能力的方针政策,以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在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培养与职后培训方面,广大的青年教师刚刚从学校毕业,没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以及实际教学经验,在任职之前对其进行培训也是对于我国教育事业负责任的一个表现。广大的一线教师定期都会接受进修课程的教育培训,那么教育学院的教师们就应好好利用培训一线教师的机会,一方面可以丰富一线教师的教育理论,提升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了解到最贴近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为以后进行教育科研提供真实存在的研究素材;在教师教育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方面,教育学的广大教师更应该努力探索存在于现今的教育教学当中的问题,尽早发现解决的良好对策,为我国的教育教学以及教育科学研究作出积极的贡献。

(四)保留教育学院,发展与其他学院的合作

师范院校的教育学院一般都设有教育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这几个专业,笔者认为,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除了在本科层次撤除教育学这一个专业之外,其他的专业也应进一步调整或改革。研究教育学的教师也应将目光放眼到全校范围,寻求与其他学院的合作,优势互补,校内各学院之间以及校与校之间的合作都成为如今高校办学的一大特色。例如,发展与其他专业如语文、数学、历史等的合作,这样可以使这些专业的学生将教育学理论融入到具体学科中,使其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上升到一个教育理论的高度,为以后成为优秀的一线教师打好坚实的基础。另外,也应该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教育学专业各个课程的公共选修课,既能使得师范学生更好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也能够让其他非师范学生对教育教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教育学专业从1923年首创发展到现在,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学也应该及时作出调整,寻求更高的发展之路。目前国外师范院校以及国内几所师范院校已取消教育学专业在本科阶段的设置,撤除本科层次的教育学专业已是未来教育学发展的趋势之一,这就需要我国其他师范院校以及有教育学专业设置的一些综合大学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及早作出改革,这也是学校更好发展的一个有利契机,或许对我国的教育教学发展以及教育理论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育学专业范文第5篇

1.课程体系不能很好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课程目标定位不准,课程设计片面夸大了艺术、体育等个性化课程,针对幼儿园实际需求的核心课程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及五大领域活动指导课程开设不全,忽视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应用能力错位,与学前教育职业岗位需求不能有效对接。

2.专业教学标准缺失。

专业教学标准是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技术指南,是指导和管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目前,河南省制定并实施了现代农艺技术等32个专业教学标准,但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尚未开发,导致该专业教学管理混乱,各自为政。

3.师资队伍难以支撑专业发展。

一是专业师资数量匮乏。面对幼儿师资的突发需求,中职教育的学前专业师资亦显得捉襟见肘。二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文化基础课教师超量,专业技能课教师不足;普通师范毕业的师资多,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师资少。三是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强。专业技能薄弱,难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4.实习实训条件薄弱。

不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条件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新型条件严重不足,内部设施不完善,缺乏幼儿园模拟教室、区角教室等。从校园融合情况看,多数学校还处于表层和短期合作,实习实训的成效不明显。

5.“双证书”较难对接。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除按学校规定修完相应课程的同时,还须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后方可获得。这意味着中职学校除按照学历教育的要求开设相应课程外,还需依据资格证书的要求增设一定的课程。既加大了中职学校课程设置的难度,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证书”的无缝对接。

二、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需求分析

1.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学前一年毛入学率达到95%,学前两年毛入学率达到80%,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70%。国家还制定了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了幼儿园准入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并对0至3岁婴幼儿教育给予高度关注。各地通过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实施,改建了一大批农村薄弱幼儿园,新建了一批示范性幼儿园,支持了一批民办幼儿园。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制约幼儿园发展的瓶颈仍然是师资短缺和质量不高的问题。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未来一段时期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将会有非常旺盛的需求。

2.学前教育岗位能力分析。

学前教育职业岗位群除要求学生要热爱幼儿、具备良好的师德、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心外,还有很多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认知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二是组织能力,主要包括生活指导能力、理解和把握幼儿心理的能力、幼儿教育环境创设能力、教育教学的应变能力和创新与合作能力;三是职业技能,主要包括弹奏乐器、唱歌、跳舞、绘画等方面的操作能力;四是学结能力,包括独立学习,自我反思,明确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意见。

3.幼教机构的人才实践需求。

调查表明,幼教机构对人才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二是具有较强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三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四是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五是要掌握一门特长。

三、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策略

1.构建基于“校园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园合作,即通过学校与幼儿园深度合作,共建专业,共担课程,共编教材,共享资源,协同育人。一是基于校园合作,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要改变传统的错误观念,即认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只是学校的事情,要充分发挥幼教机构专家的作用。二是基于校园合作,探索“2+4+4+6”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2”指两周的职业和教育见习,第1个“4”指四周的保育和教育实习,第2个“4”指四周的专业综合实习,“6”指六个月的顶岗实习。通过工学结合,真正实现专业与岗位的对接。三是依托校园合作优势,改革教学方法。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采取基于行为导向的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岗位(群)进行分析,总结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岗位所需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然后以岗位(群)的工作流程以及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为导向,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岗位群所要学习的领域和内容,构建理实一体、以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为目标的“两类五模块”课程体系。两类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五模块”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教育实践课+专业选修课程”。同时应依据上述设计,科学设置课程和制订教学计划,开发制定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有效解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缺失的问题。

3.构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1)要持续扩充教师数量。既可从往应届毕业生中择优选择,又可从现有幼儿园教师队伍中选聘。(2)要强化教师团队建设。一是注意选拔领得住、用得上的专业带头人,二是注意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三是注意年轻教师队伍培养,通过主动参加观摩会、鼓励参与示范课、深入幼儿园学习等举措,使其尽快熟悉岗位要求。(3)有效提升教师综合能力。一是要终身学习、自主发展,在边学习边教学边研究中逐渐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二是定期参加学前教育的专业培训,挂职到幼儿园锻炼。三是注重“双师”素质提升,力争使每一位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达到“双师”要求,适应不同时期、不同岗位的多样化要求,适应幼儿教师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四是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大比武,督促全体教师熟练掌握信息应用技术,充分展现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4.加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1)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教育财政资金,科学规划,体现专业急需,统筹合理使用,切实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利用率。(2)要统筹规划。坚持把基础性实训和特色性实训两类基地统筹考虑,统一规划。本着基础够用、特色优先的原则,建设一批完善的内部实训设施。(3)要校、园结合。充分利用当前幼儿园紧缺的现实需求,采取自建、校企共建或引企入校等多种方式,在理清产权、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幼儿园,使学前专业的学生培养和幼儿园的快速发展相互促进。(4)要虚实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设计开发适合学前专业实训需要的虚拟仿真实训室,破解经费不足、建设缓慢、场地不够的问题。(5)要协同发展。本着适应、相近、共享、共进的原则,从当地区域遴选一批符合校外实训基础的幼儿园,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校、园合作。丰富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方式,推进合作规模、提高合作效益。

5.开展中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水平评价。

专业建设评价是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有效措施。(1)建立学前教育专业建设评估机构。省一级应成立由校领导、教务主任、专业主任、骨干教师和幼教机构相关人员组成的专业评价机构,负责制订评价标准、评估方案,组织开展评估实施等活动。各地也应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日常数据采集和动态监测,开展自评和区域评估,为全省统一评估奠定基础。(2)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要改变传统注重学校内部评价的做法,更多地将评价的渠道转向教育外部的监控与评价,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应将幼教机构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建立将幼教机构分类岗位标准和用人标准引入评价标准的机制。(3)充分利用信息化开展专业评价。专业建设评价应与时俱进,积极引入信息化手段,使学前专业建设的评价步入科学化轨道。通过评价,引导学校规范建设,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内涵发展。

教育学专业范文第6篇

>> 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激励机制探析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解读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建设高素质校长队伍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通知 如何落实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热点问题解答 对《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主要内容的解读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问题探析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实施现况探析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会计核算探析 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问题探析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征求意见 严禁有偿补课 聚焦义务教育校长专业标准 认真探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标准探析 六项指标测量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水平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 义务教育“家庭私事化”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陈永明.《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26,46,62,23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EB/OL].(2006-06-09)[2013-09-21]. http:///ziliao/flfg/2006-06/30/content_ 323302.htm.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EB/OL].(2006-06-29)[2013-09-21]. http:///ziliao/flfg/2006-06/30/content_ 323302. htm.

[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010-07-29)[2013-09-21]. http:///jrzg/ 2010-07/29/c ontent_ 1667143.htm.

[6] 江雪梅.校长专业发展的里程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解析 [J].重庆:今日教育,2013(3):19-21.

[7] 多专业才能当好校长――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谈《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J].重庆:今日教育,2013(3):18.

[8] 陈永明,许苏.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亟待建立[J].北京:人民教育,2010(2):22―25.

教育学专业范文第7篇

1.严格的学分管理办法

美国的全日制教育学专业硕士学制时长为一年半到两年不等,一般实行秋、冬、春三学期制度,学校通过严格的学分管理手段来强化学生们的学习意识,维持高效的学习状态,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储备,提升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研究生一个学期期初的选课分值要达到11个学分左右,学期末通过各课程的考核必须获得至少8个学分,每一项主要的硕士计划课程研究生阶段全部修完要达到45个学分左右,对于学分规定的毕业要求,即便有1个学分不足也不允许颁发学位证书。对于学分不足的科目,学生要主动在下学期进行补修,并且施行“有偿补修”制度,每一门课程的补修按照学费的要求进行计算缴纳,如果再修不过补修费用会自动叠加,课程补修最多延迟到第三年。并且针对专业硕士的实习环节也同样纳入学费制度,每一项课程计划都会为学生安排实习,付之一相应的分数,实习学分未达到要求者不予毕业。在美国的研究生院还有一项更为苛刻的规定,如果有考试作弊或者论文剽窃现象发生,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在社区工作满40小时并取消1/4学期的学分。这种严格的管理制度有效保障了研究生的理论学习时间和学习质量。

2.多元的教育课程设置

美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的课程从学生选择的角度讲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美国的高校把研究生的课程按大门类进行划分,每个大门类下由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共同组成。例如大多数教科院都会开设教育社会学、教育政策学和教师教育等大门类课程,教育社会学门类下又会分为教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数据分析与解释、变量研究等必修课程,城市教育、教育与经济、教育语言、高等教育史、杜威教育哲学等选修课程;教育政策学门类下分为学校改革史、学校组织分析等必修课程,认知与学习、学校基础上的决策、教育解放等选修课程;教师教育门类下分为教学研究、课程介绍等必修课程,儿童与青少年成长与学习、移民学生教育、阅读中的倾向等选修课程。从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程比重非常大,选修课程涉及到的方向非常广泛也非常具体,课程的开设可以顾及到大多数同学的研究兴趣,并且这些选修课程大多是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互动性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美国专业硕士的课程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注重方法论的研究,课程设置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实际观察和具体操作,这种教学目标明确配合了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就是不断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分析能力,调动他们对知识主动获取的欲望,这些课程更关注的是学习和应用过程,而不是以简单的结果论英雄。

3.先进的PBL教学模式

PBL是“Problem-BasedLearning”的简称,中文意思是“基于问题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在美国高校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并广泛推广开来,对于专业硕士的教育,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已产生出非常强烈的效果。PBL的教学原理是将学生放到有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扮演问题主动解决者的角色,直击多面的问题世界。美国各大教科院对PBL的应用已经走进成熟阶段,大致已形成了如下的实施流程:确定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推导解决方案———展示研究成果———总结反思。首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学生要配合教师完成学习目标的制定工作,目标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方面,更侧重于能力和情意,学生应当在制定工作中获取认同感,为教学的开始储备好学习动机;之后任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条件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也可以自主设定感兴趣的问题,然后交由老师进行整合,最终确定教学问题;问题确定之后,学生可以开展无约束的研讨,尽可能多的对问题进行理解性的阐述,期间任课教师不对任何一方的发言做判断和点评,学生之间也要保持倾听的态度,接着学生对上述发言进行整理和调和,提出问题解决的假设,确定研究计划;接下来进入PBL的核心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有意义的探究,学生要通过各种手段搜集相关信息,并结合上一阶段的发言对信息进行整合,形成最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在期间可以进行必要的点拨,防止学生盲目探究;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各种仪器设备对方案进行全面展示,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记录以准备评价;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学生自己也要进行必要的反思,发挥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二、我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的培养症结

1.管理机制松弛

从目前我国对教育学专业硕士管理制度来讲,尚处在起步阶段,对专业硕士的管理办法仍沿袭学术型研究生的管理方法,到课点名—课后作业—期末考试—毕业论文的传统研究生管理流程已经根深蒂固。虽然我们早已引入选课制度和学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操作起来的弹性非常大,教科院大都怀着“降低门槛,确保就业”的传统心理来处理专业硕士的学业,这使得我们的教育学专业硕士的培养不具特色,也养成了专业硕士的懒惰心理,学生们应付过考核就万事大吉,很少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因此松弛的管理机制削弱了专业硕士的教育质量。

2.课程设置单一

拿过教育学专业硕士的课表可以发现,他们的专业课程与学术型的课程相差无几,教育哲学、学与教的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论等理论性较强的科目依然是他们课程的主打,那些实践性和前沿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寥寥无几。教育学专业硕士的学制本身就比学术型短,再把大量的课堂时间奉献给学术课程,不仅让学生们感到枯燥,也让专业硕士的培养风格得不到应有的展现。并且我们还可以发现选修课时所占比重很小,一般占全部课程的三成左右,这不能满足专业硕士的研究兴趣,并且选修课程的内容具体度不够,也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校外实践基地的匮乏使得教育学专业硕士面临“徒有虚名”的尴尬境地,据调查有一半以上的专业硕士没有在研究生期间从事过校外教学实践,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受到质疑。

3.教学模式古板

我国教科院对教育学专业硕士的教学模式仍然延续本科的教学办法,“课本—黑板—笔记”的传统教学办法已成为研究生教育难以突破的瓶颈,教授主讲,学生主听,考试主背的漩涡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产生了极大的依赖。很多教育学教授也想突破这种教学魔咒,但是屡战屡败,中国的专业硕士连初级的情境教学都难以适应,更别说复杂的PBL教学模式了,教授创造的问题情境得不到有效的回应,学生课下对问题的准备也是敷衍了事。专业硕士的观察力、分析力、批判力建立不起来,实践力、创造力就无从谈起,研究生身上过分的“象牙塔气味”制约了应用能力的发展和发挥,也就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三、美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1.打造“术业”教师团队

根治学校问题,先从引路下手。调整高校教科院教育团队,是改善教育学专业硕士的首要良方。蔡元培有言:“学为学理,术为应用”,既然国家要下大力气培养教育学科的专业型硕士,提高教育学人才的应用技能,那么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就要先具备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我国的教科院就需要大批既能上台讲学术,也能下台攻实践的复合型现代化教师。对于专业硕士还在起步期的我国,要让高校教科院在短时期内培养出大批复合型教师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换个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就是组建“双导师”团队,即专业硕士既有校内导师,也有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就是我们所说的研究生传统导师,他依然承担着指导学生学术的任务,但是校内导师要定期考察学生的实践情况,将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用理论进行纠正,并且校内导师要指导学生确定校外实践的课题,把控实践的进度和方向,这样也能提高导师自身的实践素养。校外导师要主动承担起专业硕士培养的重担,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全程跟踪学生的实践过程,并对实践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估,让教育学学生认清自己实践能力的不足之处。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要经常沟通,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三者要组成一个“术业”团队,让应用贯穿学生研究的每一个环节。

2.开展研讨式教学

教育学专业硕士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教育、教学技能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过程就需要他们在学习中有更多参与研讨、交流、实践的机会,但我们如果在当前就急切的全盘引入美国的PBL教学模式是冒动的,是不会取得理想效果的,因此我们的教科院就先从基础开始,在教学中渗透研讨的元素。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环境,做好能让学生们围成一周就座,教师走下讲台,坐到他们的中间,然后每节课教师抛出几个现实生活中的教育问题,尤其是涉及教学实践的问题,摆脱课本的束缚,增强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们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对策,不轻易对回答做出评判,以逐步提高教育学专业硕士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批判能力。并且学院要大力增设选修课程,提高选修课程的比重,对这些课程的教学形式要求更要灵活多样,目的就是深层挖掘学生的兴趣,发现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其课题和讲课手段都由学生自己做主,点评工作也尽量交予学生,教师只起到点睛和指导作用就足够。研讨式教学也应当走出传统的教室,开发学术沙龙,创刊专业杂志,邀请国外讲师,组织校外对话等活动也是提高专业硕士应用能力的很好方式,逐步让我国的教育学专业硕士与国外接轨,实现未来的教育对话。

3.利用高校实践资源

高校自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教育机构,拥有很好的教育资源,各大院校完全可以对教育学专业硕士开放自己的教育岗位,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方面留出一定的岗位和时间给专业硕士,方便他们在本校进行教育实践,锻炼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在高校向教育学专业硕士全面推行助教、助研、助管工作,促进学生的学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是很好的学习知识、发展知识的串联,学生在“三助”中可以深刻领悟所学的教育原理,并且科学地开发了自身的逻辑思维、应变思维、实用思维,帮助学生找到未来投身社会的工作方向,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学校要组建研究生“三助”帮扶团队,学生的工作要有相关专业工作人员带领,工作人员要耐心、细致的对所助工作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们懂得工作流程,明了工作规定,坚持工作原则,逐渐培养起认真工作的态度,可以看出“三助”工作既要抓学生的技能,也要抓学生的道德,两者不可或缺。教育学专业硕士学生自身也要平衡好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关系,把兼职与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杜绝偏颇现象的发生。并且兼职要与学生的论文联系在一起,专业硕士的论文要有明显的实践倾向、工作倾向,在论文中突出自身的工作经验、工作感悟、工作创意是必要之举。

综上分析,我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的培养征途还是漫长的,各高校教科院要注意专业硕士培养工作的改进,注重引进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认真总结对自身发展的启示,把我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的质量提高到新的层面,为国家输送一批批基础知识牢、实践精神足、创新能力高的优秀教育学人才。

教育学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现状、建议

现状: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国家对美术教育者的急需,有些艺术院校陆续成立了美术教育学专业也就是师范专业。我国最早创建师范专业的是广州美院。后来一些院校相距成立这个专业,后来又统一改成美术教育学专业。我国的美术教育学专业一直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课程,师范性没有体现,内容老化;缺乏教育专业特色。这样就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上就缺乏专业性和创造性。在当今社会大量的需要创新性人才和使用性人才,而我们的教育和市场接不上轨这样的现象不光是在中国有世界上别的国家也是这样的现状,大家都根据不同的国情来改变这样的现状,应为各个国家人口经济都不一样。

美术教育学专业又和其它专业不一样,像设计专业毕业就可以市场接轨所学专业,美术教育专业是从事专业教育的,所以要求学生不单有美术专业的基础或更高的修养还要有教育方面的修养。但是我国的现状是在成千上万的升学大军中,一部分文化素质低,也并没有什么艺术天赋的学生及他们的家长,把希望寄托在艺术专业的大门上。“报考普通大学无望,只好学美术,考艺术专业”,这已成为不少考生加盟美术考生队伍的“动因”。美术专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部分低素质学生获得一种求饭碗的技术培训场所,这不能不说是美术教育的悲哀。我们能指望在这种情境中培养出大批合格的美术家或美术教育家么。

发展:20世纪末,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内外社会形势的激烈变革与快速发展,中国的教师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重大的转折,正处于一个何去何从的关键时期为了不失良机,迎接挑战,顺应潮流,积极推进改革。很多学校都对这美术教育专业进行了改革,从课程上看培养美术教育学专业以前就是培养教师为目标,现在是更多是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他们在大二时就分专业,像设计专业或绘画专业等。

我觉得做老师的还是要多听听学生的话,多想想能为学生带来什么新的东西。毕竟,学校是因为学生而存在的,老师也是这样。近年来,都提倡素质教育,可是,这好像也是应试教育的另外一个名称,很多东西只是从表面上更改了,实质上,是应试教育低调了许多。很多学生仍然在为分数而努力;很多老师仍然在为升学率而痛苦。这就让美术教育显得很被动,也增加了教学难度。如何让学生感兴趣,又要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学到东西,是每个美术老师都会遇到的难题。美术课,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发展探索的意识和能力。现在我对好老师的标准更加明确清晰,好老师应该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好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自己生命中感悟道理,好老师应该为学生创造问题与困难......听完这课后,我觉得作为老师,不要把教学当做一种工作.因为工作永远都是机械的.应该把教学当做一种生活.因为生活永远都是多彩的.所以好老师已经把自己的学生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孩子.这样一来学生更容易被感染与打动.所谓的亦师亦友.这种善意的出发点永远是最感化人的.好老师还要有能吸引学生眼球的新颖的东西,记得有一节课,我们看了一部感人的电影(当然是与教学相关的),所有同学都目不转睛地去看,因为太感人的缘故,有人还掉了眼泪,下课铃响了,电影还未放完,同学们没有一个离开,那节课令人印象深刻,那部电影极具教育意义,让同学学到了许多人生道理.多么棒的一节课!当然,还有许多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感动中学到知识.我问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去发展,是不应该去好好的想想?现在的教育分为,文字教育和视听教育,我们传统教育一直把文字教育提到首位,但是现在人们对视听的教学接受能力更强,所以我们要转变教学关念,更好的适应现在教学。

这些年对美术教育学这门课不太重视,有些学校取消这门课,这门课应该学到什麽,让我们去思考一节好的美术课应该怎么上?一个好的美术老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老师和学生是怎样互动?而老师又怎样去引导学生和启发学生的思维等等。在当今这个思想活越的社会里,学生的个性也变得越来越鲜明,很多空洞的、枯燥的教学与学生不断增长的自主意识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学生要求在课堂上进行平等对话,民主交谈。一个教育学家曾说过“科学与艺术的联姻必将是今天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教育的生存模式。”如果一个老师不懂教育艺术,那么他的教育教学实践就不可能有魅力,他就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感染不了学生学习的气氛、给予不了强有力的感召力。那么试问这样的老师,怎么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与欢迎,又怎么能教好学生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也是我们作为老师的服务对象。因此我觉得在教与学中,学永远是占据主要位置,而教则成为一种辅助学习的重要工具存在。因此,我们所必须思考的就是,如何使教这一环节成为让学生在学习中冲开荆棘勇往直前的利器。教学的第一功效: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人留传的经验,自有其流传的道理,虽然不全面,但却含概了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所谓传道,何为之道呢?自是做人之道,处事之道。三字经中有云:教之道,德为先。学武之人,必先修其武德,同样,学生在学习之前必须先修炼人格。修身养性,是学习也是做人的首要问题,这决定着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将来能不能为社会所用。

对美术,我在学习中并没有把它孤立过,因为我知道,美术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我喜欢无聊把大多数的生活细节,人和事用美术的立场去考虑,甚至有时要用美术的专有名次套用,似乎也在享受生活.

教育学专业范文第9篇

一、教育学专业人文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对于教育课堂来说,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体现方式,作为教育专业的指导思想,能够帮助学生以创新的思想来丰富教育认知,保证在解放的教育课堂环境中提升自我能力。但是,教育专业课堂也不应该仅沦为思想性、政治化的语文课堂,不应该以禁锢学生来迷失教育专业教学的初衷,需要保证人文内涵的丰富多样性,从世界多元文化角度视野之中探究教育专业的深刻内涵及意义。

二、教育学专业中人文精神培养模式构建

(一)设定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设定的过程中,教育专业的人文思想需要在教师的基本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其需要保证自身能够合理安排学生的教学专业人文思想课程设定,保证学生能够在人文思想的影响下学习更为深入和全面,这样的教育学专业才能够从多个角度出发保证教学效果,充分在学生身上发挥自我精神。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目标影响之下,教育教学才能够以正确的出发点来完成自我认知,保证基本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能够深刻的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涵的意义,只有在这样的人文素养影响之下,教育专业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力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其专业的意义和内容才能够被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只有保证了这样的教育水平,才能够在社会发展中更为顺利。

(二)着力于语言教学

对于教育专业来说,教师教学是实现人文精神模式构建的重要环节,分步教学、循序渐进,能够保证教学环境清晰简明,适合不同学生的基本文学素养。在人文精神模式构建中,着力于教师语言教学,保证以深入浅出的语言来引导学生领会教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意图,深入探索教育专业内容,在教师的节奏下完成教学内容,构建基本的知识与教育专业框架,令人文精神培养真正落实到课堂中来。着力于语言教学,教师就需要保证自我教学意识和教师能力,深入探索教育专业的相关知识,保证语言教学能够影响学生的基本学习思维,使其正确认识和了解教育专业的特点以及人文精神素养的意义。在教师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育专业的基本内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教育的基本内涵以及文学素养的重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精神领悟之中,这样才能够保证基础的教学效果,保证教育专业的教学能够深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真正让学生领悟到教育的基本内涵,保证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充分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了解,在了解的过程中以平等的方式进行对话,这样才能够使教育专业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全面发挥自我水平,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能够利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设置课堂提问环节

在明确教学目标、完成语言教学之后,教师需要以提问的方式将不同的语言环节进行串联,保证从人文精神的视角对于课堂教学课程发展进行统筹,以合理有序的方式铺设不同的教学理论。在课堂提问设置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基于课堂情况强调人文精神,引导提问内容,围绕语言、问题等基本文章因素进行,保证从学生的现实情况入手,全面提升教育专业教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能力,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定不同的提问环节,保证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够立足于人文精神模式构建之上。在课堂设置的过程中,因为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原有的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组设定,保证每一个学生之间都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影响,这样的教育专业学习才能够立足于人文精神之上,达到原有的教育专业教学效果,保证教育专业的基本内涵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可以全面认识到在当前教育专业发展中的不足,人文精神作为教育专业重要的价值导向之一,需要深入到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的课堂之中,保证学生能够立足于人文精神素养之上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不仅如此,在人文性教学课堂模式的影响之下,保证教学的深刻性和内涵性,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教育专业发展中得以进一步提升,保证其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文化内涵来提升自我水平,充分吸收不同领域的教育专业知识,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育学专业范文第10篇

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发展与指南》正式实施,强调幼儿教育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并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可见幼儿教师是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职业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幼儿教师职业收入的相对稳定性、工作性质的活泼性、教师心态的年轻性,都是很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选择幼儿教师作为首选从业职业的理由。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以下事实:幼儿教师的流动性很大,教师从业中职业认同感不强;公办、民办幼儿教师工资收入、社会认可度、工作强度、接受继续教育的条件等方面差异太大;幼儿教师的责任越来越大,家长要求越来越高。诸如此类的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也直接影响着当前幼教事业的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学生专业认同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积极态度,包含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成分。所以,在高校现有的办学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做好职前培训,树立坚定信念

每一个走入幼儿教师行业的人,入职前必将接受严格、科学的职前培训,才能在入职后尽快地适应、接受、认同该职业,这势必对高校学前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为适应市场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接受良好的职前培训,通过系统、深入的专业教育和从业指导,在入职前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树立坚定的专业信念,将关系着其入职后的从业态度和情感。

(二)储备坚实力量,输送合格幼儿教师

强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有利于学生清晰地认识学前教育专业的性质,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特点,在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歌舞游戏、手工制作中提升艺术涵养,在理论课程中充实内心,为幼儿园储备坚实的人才力量,输送合格的一线幼儿教师。

(三)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提升幼儿教师形象

幼儿教师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面对天真活泼的孩子,教书育人是其本职。有着坚定职业信念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入幼儿教师行业,不仅能将其个体的专业认同感转化为职业认同感,坚定其从业态度,还将以其较高的职业意识影响同行、家长,提升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的整体形象,成为稳定幼儿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四)提高办学质量,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培养专业思想稳定、职业素养高尚、专业技能过硬、理论知识扎实的准幼儿教师,是高校学前教育责无旁贷的责任,也是解决家长后顾之忧的有力保障。

(五)提升个人修养,做孩子的忠实朋友

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3-6岁的幼儿,他们喜欢活泼可爱、能歌善舞、会讲故事、愿意陪他们做游戏的老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技能是多方面的,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学生自身在不断成长,个人修养在不断提高,与孩子沟通的能力不断加强。通过系统地学习幼儿卫生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学生深入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并将之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幼儿交往时更能了解儿童的需求,做孩子的忠实朋友。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前教育专业认识

1.专业认识模糊,目标不明确。

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高考志愿中并没有填报学前教育专业,因调配进学前教育专业,思想上有偏差,学习中带有情绪。即使是第一志愿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进校时都不了解学前教育的性质,更不了解幼儿教师职业,出现专业认识模糊的现象。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学习没有目标,缺乏动力,没有理解专业认同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

2.对教育对象缺乏深入了解。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下园见习中最初都能表现出对孩子的喜爱,但是时间稍长就缺乏耐心。将教育对象美好化,只看到孩子活泼可爱的一面,而忽略了孩子是不成熟的,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是需要幼儿教师专业引导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多地把孩子看成了玩伴,而没有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孩子做深入细致的观察、了解。

3.学习兴趣呈现表面化。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除了学习理论课程,还要学习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歌舞游戏、手工制作等艺术课程,部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来自于课程的广泛性。一旦发现学习内容庞杂,学习难度加大,很容易丧失学习信心,学习兴趣不稳定、表面化。

4.学习方式上存在认识偏差。

学前教育专业的很多课程实践性很强,特别是艺术技能、教学技能课程需要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来自于普通高中的大学生,习惯了高中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学习方式,遇到技能课程,需要自我强化学习才能有成效时,部分学生存在认识偏差,出现老师没有检查就不练习、分组练习就是自己没事、老师没有讲的就是不需掌握等错误认识。

5.对高校教师期望值过高。

很多学生入校之前对高校教师报以美好的期盼,想象高校老师都学识渊博、有学者风范,但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现老师与自己理想中的形象存在较大差别时,就不能很好地调整学习心态,由期望变成失望,严重影响着专业认同感的形成。

6.缺乏专业前景憧憬。

专业认同感将影响一个人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在心目中的印象,如果该职业符合自身终生之向往,从而认定其非常有意义和价值,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能从中获得乐趣。但是,学前教育专业在很多人看来是豆芽专业,甚至有些学生自己都不知道学前专业学生毕业前景到底怎样,还有部分学生在家长的不满中进行学习,认为大学四年读书,就是为了当孩子王太不值。其实,在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的今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园、早教机构等就业率几乎是100%,而且进入小学低年段从事教学工作,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宣传等工作都是较好的选择。

(二)幼儿教师职业认识

1.从业信念不坚定,缺乏社会信任感。

面对多元化的社会,高校学生在择业时机会更多,诱惑也更大。很多学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看到幼儿教师工作的艰辛、责任的重大,产生畏惧心理,动摇从业信念。

2.职业特征了解不足。

幼儿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学前教育的不重视,导致社会中部分人士没有将幼儿教师作为教师职业看待,一方面高标准要求幼儿教师要为人师表,另一方面又不重视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幼儿教师的工资收入是教师行业中相对较低的,而且还不稳定,这些都影响着学前专业学生对选择幼儿教师职业做出正确判断。

(三)自身专业水平评价

1.自身专业技能评价。

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评价自身专业技能时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认为当幼儿教师只要会唱歌、跳舞就好,天天带孩子玩就行了;要么认为只要多教给孩子知识,教学技能强就够了。其实,幼儿教师是众多教师中专业技能要求最全面的职业,不仅艺术技能要高,教学技能也要强,偏颇某一方面都是不正确的认识。

2.职业素养评价。

有些学生认为只要活泼开朗、年轻就能当好幼儿教师,却没有真正从教师职业角度认识到幼儿教师的素养包含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对自身职业素养评价不全面。

三、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的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会影响到他们将来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态度、信念,也影响着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水平的提高,更关系到幼儿教师的入职、离职率。为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建议:

(一)抓好新生入学教育,澄清专业认识

高校应在新生教育中加强对新生专业认同的教育。具体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召开学前教育专业座谈会。

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的接触,就专业疑问进行解答,并以此为契机帮助学生坚定专业信心,引导学生培养专业兴趣。

2.完善双导师制度。

在校导师了解新生思想动态,及时进行引导,为新生了解专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幼儿园实践导师引导学生真实、全面了解幼儿园环境及幼儿教师工作现状,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3.增加职业导论课。

通过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以及就业方向等问题,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4.进行专题讲座。

请有经验的高校或幼儿园教师做专题讲座,散发正能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二)积极的心理暗示,树立专业信心

幼儿教师对“助人的专业”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并不是单纯以金钱衡量其代价,而是因为能够从中享受到快乐,这是影响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多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学生,调动积极的情绪情感,比如:我们的学前专业是当地同类学校中最好的;毕业生是当地幼儿园最受欢迎的;学生就业率是全校最高的;考研究生是很好的出路等等。在这些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下,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专业认识度,树立专业信心。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专业兴趣

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敢于表现自己的心态,学校应利用专业特点组织各项活动。比如:专业技能汇报演出、展览,提供学生表现的机会;五项(唱歌、舞绘画、讲故事、弹琴)技能比赛,提供学生展示的平台;幼儿家长咨询,提供学生应用理论的时机;主题班会,形成常态展现心理;师范技能大赛,强化学生教学技能。

(四)建立实习基地,了解工作环境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与当地知名幼儿园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的场所。尽量采用集中见习、实习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增加学生了解今后工作环境的机会,为今后入职形成合理期待奠定基础。广泛开展顶岗实习,让学生真正了解幼儿园的工作情形,对幼儿园有充分的认识。

(五)合理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专业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分为三个模块:理论课程、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虽然学校也很重视技能课程,但是理论课程的比重比较大,教育实践课程及理论课程的实践层面也比较少,从而出现了学生教育教学技能欠缺的问题。当学生认为自己在教育教学技能欠缺时便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信心的把握,也会影响到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形成。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在课程安排上除了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还应有指导学生如何把幼儿教育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课程。教学法类课程可以在授课方式上更多地采用实验教学、观摩公开课、模拟授课、说课训练等形式。技能课程中的钢琴、舞蹈,美术等要贴近幼儿实际需要,重点应放在儿歌弹唱、幼儿舞蹈创编、简笔画等方面。

2.优化软硬件设施和条件,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的效果。

学校基础设施条件是否完善会影响到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继而影响到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学校硬件设施与学生人数不能匹配,如钢琴太少,舞蹈房狭小,设施简陋,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师资的紧缺,导致一个教师教授的课程太多,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

(六)建立双导师制,培养双师型高校教师

为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培养市场经济下的实用型幼儿教师,高校与当地幼儿园合作时,应建立高校、一线幼儿园教师的双导师制,从思想、生活、理论学习、实践指导、就业选择等方面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高校教师在从事理论课程教学活动时,应尽量与幼儿园实际相结合,既能传授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进行实践教学指导,成为双师型高校教师,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七)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专业知名度

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培养专业认同感的一个重要条件。高校教师应以自己对教育事业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姿态与境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在言传身教中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职业情感,坚定他们的职业信念和职业荣誉感。良好的校园氛围和丰富的活动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进取意识。高校应通过学生毕业汇报演出、媒体宣传、校友联谊等形式,提高学前专业的知名度。利用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动机,使学生对幼教的职业认同感在潜移默化和熏陶中逐步建立起来。社会应适当提高幼儿教师工资待遇,缩小公办、民办幼儿教师之间的差距,给予每个幼儿教师相应的保障,让从业者觉得自己的劳动付出与待遇成正比。同时,社会应该提倡尊重幼儿教师,享受到最基本的人文关怀。社会、家庭、学校、个体共同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让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真正带给从业者相应的社会认同与内心愉悦。

上一篇:教育学心理学范文 下一篇:教育学硕士范文